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课堂的内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要弄清楚高效课堂的内涵,就要先弄明白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是相对低效而言的,高效是指变少、慢、差、费为多(内容多)、快(速度快)、好(效果好)、省(时间省),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充分体现。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具体来讲,高效课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提高课堂效率,效率高就是课堂达成度高,即学生知识掌握扎实,课堂检测分数高。二是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效益大就是课堂发展度大,即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行为习惯好,能力提升快,素质发展全。三是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效果佳就是课堂满意度好,即课堂教学目标、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达到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结合。
二、高效课堂的范畴
有人说,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绽放生命色彩。这句话突出了课堂上学生的发展问题,但我认为高效课堂不仅是要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分数和素质的提高,还要能使教师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即,高效课堂包括学生高效和教师高效,两者之间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实现师生双赢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一)教师高效是学生高效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高效就是通过实施课堂教学,使教师在课堂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大部分学校采取以下三种方法来提高和促进教师成长。
一是把教师派出去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变教师观念,求取先进教学经验。二是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名师到校传经送宝,吸取他人之长。三是开展校本培训,通过说课、赛课、技能竞赛等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上三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效果不太明显。究其原因是没有触动教师的灵魂,还处于“要我学”的层面。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关键在于教师要沉下心来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问题。
1.走进课堂就是要有“干一行爱一行”“既来之则安之”“不能改变现实,就要适应现实”的工作态度。
2.走进学生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打击学生,蹲下来和学生交朋友,教师的眼睛要和学生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关心爱护每个孩子。教师只有真正地走进孩子心里,充分相信每一个孩子,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3.走进问题要求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学生高效是课堂高效的核心与关键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不是看教师的素质有多高,而是看学生是不是达到了高效,那么,什么是学生高效呢?总体来说就是课堂上学生的成绩和素质高效,每一分钟和每一个人高效。分数是最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素质。“真”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之“真”。“善”就是具有感恩心、报国心,只有学生真正懂得感恩了,有责任感了,才能好好学习。“美”就是一种不懈追求的精神,一种与困难作斗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再就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抓住每一分钟,争取效益最大化,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分钟都有收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高效课堂的内涵就是课堂效率、效益、效果最大化。高效课堂的范畴就是师生在课堂上都要高效,这样的课堂才叫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59—01
临洮中学在高效课堂理念的引领下,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体会到,只有建立起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时间分配关系,课堂教学才能高效化运作。因此,高效课堂的实施还任重道远,需要全体教师认真体会并领悟其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及基本要求。
一、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课堂教学活动。“高效课堂”改革及其实践活动的途径和目的,应当做到“两个减少,两个增加,两个提高”。“两个减少”是指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减少教师对教材内容不分难易、学生是否熟悉而面面俱到的讲解时间,减少学生对已熟悉教材、已掌握内容的被动听讲时间。“两个增加”是指增加教师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启发引导、拓展延伸时间,增加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讨论分析、巩固训练时间。“两个提高”是指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高效课堂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就是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作用由传统教学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为主;教师职能由传统教学单纯的“管教”为主,转变为“管学”为主;教学方法由传统教学的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自学”为主;课堂评价由传统教学“教得如何”为主,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为主,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高效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由传统的“听讲”为主转变为“探究”为主;学生学习方法由传统的“听讲”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学生学习态度由传统的“苦学”为主转变为“乐学”为主,从“你要学”转变为“我要学”,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学生评价由传统的“知识评价”、“结果评价”为主转变为“能力评价”、“过程评价”为主。
2.坚持以“问题探究为主线、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坚持以问题探究为主线的原则,就是问题探究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能力为主要目标,把传统的“知识型”为主的培养目标转变为“能力型”为主的培养目标。
三、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在讲课前,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必须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尽可能地在学案上给出恰当的预习建议。
(2)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以导向明确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学、相互讨论、拓展延伸。
(3)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做到“五少五不讲”,即凡学生能自学看懂的,教师少讲或不讲;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少讲或不讲;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教师少讲或不讲;凡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凡学生自己能回答的,教师少回答或不回答。
(4)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必须进行拓展延伸。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对简单问题、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变化提出各种变式,逐渐提升问题的难度,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对课堂内容在广度上进行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要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使新知识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5)教师在课堂中必须保证学生适当的自学时间,包括讨论、思考、巩固训练的时间等。
2.对学生的要求
(1)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重点明确,从而达到攻克难点的目的。所以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教师安排的具体预习任务,这样不仅会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流畅很多,而且也使学生学习显得轻松很多。
[关键词]误区;人本主义;核心要素;评价标准
[DOI]10.13939/ki.zgsc.2015.44.164
目前高效课堂开展有较高普及度,颇受学校领导重视,收效也初见端倪,但教师很少注意情感、价值、态度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很多教师把高效课堂中的“高效”曲解,其落脚点基本上是和教学效率、形式、学生成绩挂钩,评价过于单一,所谓的“高效”只不过是打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幌子,继续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1 高效课堂内涵的几大误区
1.1 时间利用率高即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即时间战,以较少时间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成果。如把教学效率定义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课堂投入比值,则时间投入越少,教学效率越高即为高效;以时间认识教学,备课时把教学环节限制在规定时间内,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没有学生思考和表达情感的时间。
1.2 教学方法多元化即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高效性与多样化教学方法相关联,课堂气氛越活跃,教学形式越丰富,学生积极性越高,课堂就越具有高效性,换言之高效即最大程度变换教学形式与方法。如课上学生辩论、讨论、反问,或讲故事、角色互换、看视频,气氛浓烈。仅从课堂丰富程度看,方法的确灵活多样,学生参与度高,但从思维状态看,教学目标模糊,重点不突出,教学形式偏离课本和教学大纲,学生被多彩好玩的课堂迷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从互动性看,此课堂是以学生取乐、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师生交流浮于表面,问题得不到深层挖掘,学生成为老师配角,连教学互动都算不上,更别说高效。
1.3 高效课堂评价标准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的把握和教学策略的施展成为课堂评价的关注点,也是反映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现“以学论教”成为新课改的亮点,课堂评价视角由教师转向学生,评价重心由“教”转向“学”。但受以往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有人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标尺,如老师当堂测验,学生答得既快又好就看作高效,否则就是低效或无效。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分数高,成绩好,就认为实施方式对,效果好。
2 传统高效课堂与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对比
传统高效课堂中高效可用“多”、“快”、“好”、“省”来概括。多即学生掌握知识、解题技能和方法多;快即知识点掌握快,回答快,做题快;好即教学效果好,做题能力强,考试成绩好,学校和家长评价好;省即传授知识和课堂训练时间与周期短。具体讲,传统高效课堂包涵:一是课堂知识达成率高,即课堂检测分数高;二是时间利用率高,即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和方法;三是教学气氛好,即课堂活跃,教学形式多样,学生积极主动。传统高效课堂在理解高效时循规蹈矩,实则是应试教育的“翻版”。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自我概念”塑造,在课堂上承认和满足学生多种情感需求,提倡“有意义学习”和“学会学习”。其也承认传统高效课堂的内涵,但侧重于在高效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传统高效课堂中多、快、好、省的目标虽已达到,但学生学得是否快乐、轻松、有意义,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是教师经常忽略的。人本主义高效课堂中的学生是被看成完整的人,知识掌握、分数成绩等硬性指标只是教学目标中的一小部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鼓励、欣赏、好奇、尊重、信任、兴趣、个性等情感需求,也需要培养诸如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韧性、毅力、独立自主等精神品质。传统高效课堂和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是不一样的,后者更能让人精神愉悦,得到可持续发展,受益终生,前者局限于记忆和操作熟练度,是短期效应。若传统高效课堂是脑力高速运转和教学形式多姿多彩来构建的知识体系,则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是快乐幸福地获得对自身有帮助的知识和其他素养。
3 构建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
3.1 教师高尚的道德素养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敬业爱生、淡泊名利、因材施教、创新进取等均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体现,特别是热爱、尊重学生成为师德的首要内容。师德是打造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前提。首先,教师应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批判权威,乐于实践等优秀素质;其次,教师应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谦虚治学的态度,锐意创新,大胆探索教法学法,激发学习热情和聪明才智。打造人本高效课堂,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在综合素质方面不断修炼自己,提升个人魅力,做学生心目中的“心灵使者”。
3.2 开放的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创新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学生参与和体验;灵活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操作、感受、体验、表达、交流和分享机会,体现“以生为本”的真正内涵,如课堂上尝试探究式、小组讨论式、学案式、讲练结合式等模式。其次要求教师教学形式不拘一格,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都应提倡。在保证课堂秩序情况下应鼓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参与交流和回答问题时,其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视角是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3.3 民主的师生地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新课改中提倡的理念,教师如何“导”是关键,“导”的过程是否尊重学生,是否只顾主导忽略主体,是否摆弄教师权威形象,这些问题也是高效课堂要解决的。突出学生主体性是其本质核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能动性强,内心积极向上,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相信学生,积极配合学生学习过程,而不是牢牢掌控和强迫。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多争取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足够思考空间,让其去感悟、探索、体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4 安全的教学心理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学心理氛围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创造优良教学心理氛围就须培养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关爱、理解和接受学生,抓住学生知识和情感需求,差生优生坦诚平等对待,学生也尊重教师,师生彼此理解和信任,同学间互相帮助、关心、谦让,在此环境下学生有心理安全,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质疑权威,敢于交流,张扬个性。
4 人本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4.1 是否给予学生情感体验机会
情感体验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并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中表情木然、严肃,状态消极懒慵,情绪变化反常。情感体验只有在知识和情感交流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交流的前提是师生关系融洽、民主,无思想包袱,发散和求异思维得到肯定、鼓励、赏识。在此交流环境下,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4.2 学生是否提升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课堂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点和学会解题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能横向纵向联系和比较知识,对分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构建出知识框架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其有很强的分析和归纳问题能力,这些正是人本高效课堂中提倡的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所需能力。
4.3 学生是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无法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是失败的。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效果不会有帮助,只会造成事倍功半。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让学习更轻松,更容易。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怎样根据实际量身定制相应学习方法。当学生知道如何做,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和迁移应用能力就容易掌握,人本高效课堂就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4.4 学生是否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
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完成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配角。教师不是权威,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一切学生都可批评指正,甚至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应发扬民主作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让其在课堂畅所欲言,大胆犯错;学生可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合作探究、质疑,表达自己的学习愿望,以得到教师关注,使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5 结 论
高效课堂内涵阐释和评价是综合考虑且复杂的问题,虽仅从人本主义角度去思考可能有失偏颇,但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学始终需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不能拿硬性指标去看待学生,而应从学生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考虑,才能走出传统保守高效课堂的魔咒,让科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使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成为一种价值追求,为新课程改革引领前锋。
参考文献:
[1]许方文.高效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的理性思考[J].文教资料,2010(3).
[2]伍兴春,冯仲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王新民,刘小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报),2008(1).
[4]秦丽楠.关于高校课堂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