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文化的基础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文化再生产;城乡差异;二元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05-03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反思当前教育现状时指出,教育不平等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诸多因素中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他将目光集中在文化障碍问题上,认为当下文化障碍和经济障碍(文化障碍有时甚至比经济障碍更难逾越)已成为生产与再生产社会阶层以及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1]。1973年,布尔迪厄正式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在该理论中,他强调了三个观点:首先,教育行动是一种符号暴力。无论从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来看,教育都具有双重武断性,即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一种武断性,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文化,而这种教育内容又通过独断的方式强加给学生[2]13。其次,学校通过符号暴力实现文化再生产。
阶级的文化武断地强加给学生,有利于统治阶级子女的学业成功。而同时,教师的权力是由统治阶级给予的,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由统治阶级的文化决定的[3]29。因而,在统治阶级文化背景中成长的儿童显然在教育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被赋予文化资本[4]192-201。不同的学校教育,更是强化了不同阶级文化资本的差异!最后,文化再生产导致社会再生产。文化资本被制度认可后变成了一种资格如文凭和学历,然后通过把学术等级转化成社会等级,就完成了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优势阶级则通过把自己的文化资本转化为子女的文化资本,让其获得教育证书,确保子女的优势地位,实现代际间的传递[4]42。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生能够考入国内一流大学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接受基础教育后又不得不返回基层从事劳动。从表面上看,是他们个人能力或天赋的问题,前期的研究也偏向于经济原因上的探讨,很少触及到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层隐形原因分析,而布尔迪厄则以其敏锐的视角和洞察力将目光聚焦到深层的社会文化上。
一、文化再生产视角下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差异呈现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形成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占据优势主导地位,而农村地区则处于弱势被动地位。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
(一)教育起点的差异
布尔迪厄提到,在考虑经济资本的同时,不能遗漏最隐蔽、最具社会决定性的教育投资,即家庭所输送的文化资本(在将来的教育行为中,所产生的学术性收益直接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4]194。
1.文化资本的不同
文化资本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修养可以被视为是具体状态的文化资本;被社会认可的学历和文凭是制度化状态的文化资本;书籍等文化商品则是客观状态的文化资本。前两种形式的文化资本虽然不可以直接传递,但可以通过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让子女在无形的熏陶中得到继承,并通过学校教育使其制度化为教育资格。与城市父母相比,农村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常少,因此,在前两种文化资本上,农村子女相对城市子女处于弱势地位。而客观状态的文化资本虽然可以直接传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图书拥有量远远高于农村家庭,因而,在第三种文化资本的占有上城市子女依然处于优势地位。
2.教育投入的差距
布尔迪厄认为,衡量文化资本最为精确的途径,就是将获取收益所需时间的长短作为其衡量的标准[4]198。从闲暇时间的拥有量来看,农村居民的时间也许并不少于城市居民,但其花费在子女身上的时间却远不如城市居民。首先,在观念上,农村的父母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赚钱供孩子上学(当然有些家长还持教育无用论,不支持孩子接受教育),认为为子女付出了学费就已经够了,其次,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知识方面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较好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同时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也使得他们无法常常带着孩子出去游玩,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特长;最后,近年来,大批农民离乡背井进城务工,造成的大批留守儿童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和子女连见面的机会都屈指可数,毋庸说教育子女了。
3.教育期望的差异
教育期望影响着成功机会,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现实中,农村的父母出于一种相对保险和相对传统的考虑,往往不会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市民阶层基于其本身的地位及周围面临的压力,往往会希望子女通过良好的教育能够更上一个阶层。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影响到了城乡家庭教育的实际行动。
(二)教育过程的差异
1.课程内容的城市价值取向
根据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的观点,课程就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选择,它界定什么样的知识是优越和特殊的,什么样的知识是可以称为学校教育知识的。而这种知识的选择与界定其实又与权力相关,它必须符合特定时期优势团体的价值和信仰,与优势团体的文化相一致。因此看起来似乎是中性的、不偏不倚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却暗暗地偏袒那些已经获得语言和社会竞争能力以及掌握优势文化的人,因而再造了更大的社会等级制[3]116。
首先,从课程的设置来看,音乐、美术、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等科目相对来说更加体现强烈的城市价值取向;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科目知识本身相对来说价值中立;仅有劳动课与农村学生的经验及文化更为接近。其次,从各科课程内容上看,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学科内容更倾向于城市文化价值的取向。
2.教育过程中城乡教师文化水平的差距
如果说父母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教师的文化资本对于学生的影响则是直接而深远的。因此,城乡教师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而当前,我国的农村师资面临着以下两个突出的问题与挑战:
(1)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在偏远地区复式教学、包班教学现象依然严重。另外,农村音、体、美教育师资短缺,使得这些学科大多形同虚设。
(2)总体说来,城市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学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研能力等方面都要明显高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以山东及北京城乡小学教师学历情况为例(见表1)。
(三)教育结果的差异
1.基础教育评价标准的不公平
在我国,最具权威的学业成绩评价标准就是高考,但其公平性同样值得推敲。我们知道,当前高考日益重视学生各种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察,如山东高考采取“3+X+1”的模式,其中“3”是指语文、数学、英语;“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1”指基本能力,主要涉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而实际上,农村考生信息相对闭塞,资料相对匮乏,优秀的教师资源更是紧缺。采用这种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评价方式,无疑会使我们的农村学生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
2.基础教育评价结果的不公平
基础教育评价结果的不公平鲜明地体现在高等院校的新生城乡比上。余秀兰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南京大学2002级9个学院19个系的学生的家庭居住地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如图1[4]213。由此可见,高等院校新生来自城市和县镇的要占大多数,仅有部分新生来自农村。
二、文化再生产视角下审视城乡基础教育差异的启示
以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更高、更深刻的剖析当前城乡基础教育差异,我们洞察到城乡基础教育之所以出现二元差异,不仅存在经济上的原因,还有更隐蔽的社会文化因素。如布尔迪厄所言,教育确实具有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功能,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即在创造公平机会的同时,又在制造着机会内的不公平。既然教育有存在的必要性又有内在的矛盾性,那么教育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呢?毋庸置疑,这需要政府、学校、家长整个社会的合力:首先,在教育起点上,广大农村父母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抱以更高期望。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摒弃一味倡导的“城市至上”的课程价值取向,适当地添加一些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村文化的课程内容;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范生投身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去,为其注入新鲜血液。最后,在教育结果上,应该修正城市取向的评价标准,选择一些适合农村学生的考试内容;变革考试制度形式,增加对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法规,从而达到实质的公平。
正如罗尔斯所说,“对于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5]。希望我们的教育可以在这样一种不断反思自我的基础上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朱伟珏.一种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2006,(5):109.
[2[法]布尔迪厄,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
[3]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文化差异思维差异归化翻译异化翻译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提到“文化”,我们就要了解一下文化这个词。简单地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文化的范畴很广,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是文化的出现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类只有在拥有语言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文化,才能使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语言不仅反映着文化,而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因此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从而可以看出,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的传达。
一名合格的翻译者的要求是既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熟悉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对于汉语而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汉语表达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正确地把握其实际意义;对于英语而言,英语语言的构成非常复杂,而且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从构词法上看,英语有25%以上词汇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的词汇来源于拉丁语。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表达中有很多词语和文化背景与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有密切关系的,作为翻译者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有要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否则在翻译中遇到此类内容时就会很容易出现错译和误译的现象。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人们处在不同的文化中,文化的差异就会使我们对同一世界产生不同的认识。在描述周围的世界和生活时,由于生活经验和世界观等因素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也影响着语言,因此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克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使翻译的文章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理解,是翻译能否准确表达出原文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人们对于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喜好。因此,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文章,翻译者往往就会根据自己积累的文化经验和养成思维习惯进行联想。例如,当中国人一提到“狗”(dog),就会常和“走狗、的、、猪狗不如、狗仗人势”这类贬义色彩的词联系到一起;而在西方,人们会把“dog”看作是一个中性词,而且这个词还主要含有褒义含义。他们会把狗看成是最忠诚的朋友,因此有很多涉及到“dog”这个词的翻译方法也都是褒义的,比方说像“a lucky dog”(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或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如“top dog”(优胜者)。再比如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代表着“威严、权威”,而在西方文化和思维习惯中,“龙”则是“邪恶”“魔鬼”的象征;“牛”这个动物,中国人会把它看成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鲁迅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这句诗词里,我们就能看出“牛”这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的含义。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他们会把它与“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提到狐狸(fox)就通常会把它与“阴险、狡猾的人”联系起来,而在英语里恰恰相反,fox通常会指那些“聪明、机灵的人”。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思维习惯下的人们在相同的词汇理解上竟然会产生如此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如果生般硬套地进行翻译的话,一定会使译文费解。可见,思维习惯不同,对词义的错误理解会严重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三、解决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主要翻译方法
我们常常把翻译称为是人类沟通桥梁,既然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都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那么翻译者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并最准确翻译出原文中的文化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具体的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就会涉及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跨文化翻译中经常使用的两种主要翻译方法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法指翻译者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去表现外来的作品,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不管什么样的语言都存在着很大的共性和相通性,这样就为归化翻译奠定了基础。归化翻译的主要方法就是翻译者在领会原文中的主要思想的提前下,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的语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用比较好理解的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换一个方式理解归化法就是将原文中有浓郁特色和特征的地方在翻译成目的语时用“入乡随俗”的方法转换成目的语。简单的理解就是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使语言本土化。用归化法的弊端是其翻译的文章少了许多原汁原味的原语风格和文化色彩,过多偏向目的语
风格和文化的转化,会使读者在阅读时少了领略异国风情的权利;这种翻译法的长处是译文尽量接近读者,读起来更加通顺,而且还会给读者带来亲切感,更易于接受。
相对归化翻译而言,异化翻译则刚好相反。异化翻译会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尽量使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味道。翻译者力求最大限度的将原文的表达方式用目的语所表述出来,让读者通过他的译文能够了解该国的社会生活,人文知识和异国的风土人情。换句话说就是异化翻译在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特征的前提下,讲原文的内容用目的语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好的适应原文。同意,异化法也存着着相应的弊端。异化的翻译一再的强调适应原文,这样一来就会破坏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译文读起来有时似乎显得不通顺或是有悖于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习语 翻译 文化
习语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习语包括俗语、俚语、歇后语等。由于中英两国在地理、思维方式、宗教等方面的差异,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来保证英语习语的特色、风格和意思。
一、中英文化的习语差异
1.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英在习语上有很大不同。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有很多与水、航海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而流水)”,“Rats deserts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中国一个内陆国家,习语和土地、山相关的,与以上对应的汉语则是:“挥金如土”、“树倒猢狲散”、“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中国,如:“骄阳似火”、“列日炎炎”是形容夏天。而英国位于西半球,夏季凉爽宜人,在莎士比亚的诗中,莎士比亚对情人说:“我可以把你比作夏日吗?”。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符号,而英国西风是春天的消息。在中国有很多关于竹子习语就很多如:“雨后春笋”、“胸有成竹”、“竹报平安”,但英国不生产竹子,关于(bamboo)竹子的习语就很少。可见生活环境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2.思维方式差异。习语差异还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在婚礼时新娘穿白礼服,表示纯洁,在中国白色表示无血色,是恐怖的,只有丧事才穿白色衣服办白事;结婚时穿红色的衣服盖红盖头表示喜庆。当然,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现在中国人结婚时也流行穿白色婚纱。汉语中大多数与“狗”的习语是贬义的,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痛打落水狗”。然而,对西方人来说,“dog”是人类的朋友,如“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一个幸运儿)”,“a sea dog(经验丰富的水手)”。“熊”使中国人会想起“笨重,没有技能”等,在英语中,熊是有特殊才能的,如:“He is a bear at language(他是一个语言天才)”。
3.的差异。也导致习语不同。西方信仰基督教,大量的习语来自《圣经》,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助自助之人)”,还有“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叮铛响)”等。中国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习语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4.历史典故差异。习语还与历史有很大关系。如:习语是来自历史、寓言、神话和传说。如英语习语“apple of one’s eye(珍爱的人) ”,“Pandora’s box(灾祸之源)”。例如中国习语“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画龙点睛”,这些充分体现了各个民族古代文化的不同。
二、习语的翻译
翻译的要求,不同专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都是要准确、忠实的表达原文意思,而且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原文的文化内涵,保持原文的风格特点。
1.直译。英汉语的语言、文体结构相同,译时照字翻译,即所谓“直译”。如:“love money as love one’s life
(爱财如命)”,“to strike whil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字面意义并延续其形象比喻和特色,直译法是原汁原味翻译。
2.意译。有些习语含有本国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在翻译时需透过字面意思,重新组织句子,就是所谓的意译。保留更多的原作风格和英美文化的独特形象,对于英语习语来说,只要符合中国的标准,就可以大胆的翻译,这样有助于中英文化的交流。如:knowing fully well the importance of tournament,all the player pulled their socks up。译为“充分了解比赛的重要性,所有的球员都精神振奋,摩拳擦掌”代替“所有的球员都卷起他们的袜子”则更为贴切。还有如: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Every potter praise his own pot(老王卖瓜自卖自夸),采用意译既保持原意、风格特点又形象。
3.注释翻译。英语中一些缩写形式,中国读者可能不明白它的含义,在翻译时可采用加注释的方式,如:CATCH -22(这真是一个左右为难的局面: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帮助读者理解。
三、Y论
总之,习语的文化信息量大,习语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程度。在习语翻译的过程中,要重视习语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特征和背景知识,根据上下文,灵活地加以处理,万不可望文生义,既要考虑英语中习语的形象和修辞特点,还要尽可能体现汉语的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程度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3).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大学生 传统文化 缺失 原因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 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日益熟悉。然而, 另一面也让我们看到, 当代大学生在如此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同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到了一种惊人贫乏的程度, 这种缺失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在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因此, 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尽快补上丢掉的一课, 并使他们能够在交流过程中用英语熟练地应用,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1.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从总体上看,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 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 追根溯源, 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
(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 强调个人自由、自我发展和个人进取心。例如, 在英语书面语中, 我字永远是大写的,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西方思想强调个人的自强自立与个性开放,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个人对家庭的义务比较淡化。而中国文化则强调群体意识, 崇尚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自称常常用鄙人、不才等谦词,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强调家庭本位的思想。
( 3)崇尚竞争与追求和谐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文化认为, 人是自然的主宰;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关系。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西方人崇尚竞争; 而中国人讲究和睦相处, 以和为贵。
( 4)思维方式差异。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 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 要点放在句首, 再加入多种修饰或限制成分, 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 习惯从侧面说明, 阐述外围的环境, 最后点出中心, 是螺旋型思维模式。
( 5)宗教文化差异。英语民族多信仰基督教, 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于是就有God helps those w ho he 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 下地狱)等俗语; 而中国的佛教信仰源远流长, 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故有借花献佛, 平日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习语。
( 6)法制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 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 主张用法制, 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 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中国人认为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 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 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 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 讲究克己复礼。总而言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 而现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从本质上讲, 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带有闲淡、随意、自由的特征, 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和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推崇和向往的世界; 而工业文明, 是一种机械化、大生产、协作性的生产方式, 它的出现, 推动了市场经济下和商业文明的产生,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
2. 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针对以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有关中西文化了解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音乐、美术、古典书籍和宗教、习俗等方面, 共20道题,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人不尽满意, 在价值观的调查方面, 认为将来成家后打算继续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只占所有人数的3%, 这与我国传统伦理中以家庭为本位的孝道相背离。在音乐方面, 了解Ame rican CountryMusic的学生人数过半, 而听过5二泉映月6、5十面埋伏6、5昭君出塞6等我国民间音乐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在节日习俗方面, 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占90%, 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只有25%。其中, 更有80%的学生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重阳节的意义一点不知。在建筑方面, 有9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西方的建筑风格而非我国传统的青砖红瓦住房建筑。
在宗教信仰方面, 近80%的学生竟然认为基督教为我国传统的宗教, 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比较青睐于基督教而非佛教。
当然, 在古典书籍的阅读方面, 众多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阅读我国的古典书籍而非西方的书籍, 这与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此次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调查结果还是让人陷入了沉思,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固然是好事, 值得提倡, 但是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却令人不尽满意。
二、造成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1. 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世界的接触也日益的紧密,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其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社会上流行一种只要拥有娴熟的英语, 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0的思潮。因此, 英语专业成为人们竞相捧之与羡慕的专业,认为读了英语专业, 毕业后工作肯定会好找, 有了英语这门硬技术, 就相当于有了打开未来的金钥匙。这种错误的社会功利思潮也逐渐地侵蚀着众多高校学子, 促成了高校学生只重英语和英美文化, 不注重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良之风。然而, 当前形势下, 我国正处于全面与世界接轨的转型期, 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英语自然成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无形中也体现出了英语的重要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造成了误解, 认为只有学好英语才有前途, 学不学我国传统的文化都无所谓, 即使学好了对将来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2. 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主流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冲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此现象则显得尤为突出。美国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指出: 传统的学术中心变得更加强大, 并且越来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以及欧盟中的大国(主要是德国和法国, 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国家的准则、价值观、语言、科学革命和知识产品主宰、挤压着其他观念和实践。在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我国高等英语教育在制度规范、价值观念、课程标准、教学媒介语诸层面, 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阿特巴赫的上述论断。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取代了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制度, 也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在当前形势下, 西方文化的标准、生活方式在无形中对青年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影响, 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机会更多, 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标准。许多大学生都只看美剧不看我国本土拍摄的电影, 唯欧美音乐为尊。针对此现象, 我国一些学者发出了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的感慨。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上百年的忽略消亡, 又面临着国际强势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 如何才能确保其在高校学子内心的地位是个很大的问题。
3. 部分授课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全面
教师是学生前进的导航仪,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莫大的作用。目前,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专业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设置, 许多年轻教师自身就是英肥中瘦的受害者, 而他们又作为园丁来教育下一代, 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知识结构融进教学方法中去,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
4. 教育转型阶段学生认识的偏差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的教育还处于改革探索的阶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加强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 从20世纪90 年代末国家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转型,也给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上带来了许多迷茫, 近年来一波又一波关于教育改革是非的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论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到底学不学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 这些疑问在他们脑海中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解答, 进而也促成了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系列的偏差。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要学好一门西方语言, 学生就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并融合西方的文化, 这样, 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时间就会显得更为紧张了, 进而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 这些弊端在教育转型期会显得尤为突出。
三、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如何在对当代学生的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 达到两种语言间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使学生在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同时, 熟悉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并能运用英语准确表达,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实际中, 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大力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
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不够, 他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定期考核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督促提醒。这样, 教师日常学习的知识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教师在授课期间也会有很多素材对学生进行传授,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精深, 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2. 在教学过程中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文化的讲授方式可以转变为中外文化综合讲解、有机结合。授课教师可适当地将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或对比, 或结合, 或综合运用, 这样让学生在掌握英语文化的过程中, 通过大脑的加工和对比尽可能多地学习传统文化。比如, 在讲述跟课文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传统的同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与之相同或相异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学生并无了解, 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习俗, 达到双重效果。由此, 在实际学习中, 他们开始注意到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性, 并注意总结, 可以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方面, 当代大学生由于考试和就业压力, 大多对英语阅读材料并不陌生, 如果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之余再阅读适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 不仅能增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还有利于在文化对比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增加就业的筹码。实际上, 阅读文化古籍也是一种文化学习, 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 每一字每一句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 还要了解各地的风俗、文化、宗教等, 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现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都有英译本或专门的英语介绍书刊, 这为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掌握大量的关于中西文化术语的翻译技巧。
除阅读外, 我国目前有许多优秀国产影片都有英译版,英语专业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一定数量的英译国产电影, 如根据一些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 主要领会其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感性的认识。平时在课堂上也可以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 由教师指定文化题材, 针对中外文化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辩论间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3.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遏制西方文化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泛滥的局面, 使学生姓中不姓西。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接触西方语言文化, 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 很容易在思想上不加过滤地接收西方的文化, 而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持一种漠然或否定的态度。例如, 如今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可谓尽人皆知, 一到情人节商家就想尽花样来招揽生意, 街上商店到处可见年轻人庆祝节日的身影。然而, 到了我国传统的情人节/ 七夕0的时候, 在年轻人中有很多不知七夕是干什么的, 街上到处冷冷清清, 与西方情人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 这也和商家的大力宣传有很大的关联。
高校作为文化领域的制高点, 理应首先加大对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宣传画、板报、演讲等活动加大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如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 学校应该加大宣传, 组织活动, 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气息的存在。学校还可以举行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辩论赛, 这样, 学生就会查阅相当多的资料,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同样的, 学校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诗歌朗诵赛等, 让学生在加强英语口语与听力的同时, 也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一种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 欣赏和发展我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习惯, 使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域差别,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大致可把学生分为以下几种:①计算机操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以前在学校学习过信息技术课,对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及计算机网络都有浅显了解。②沉迷于上网的学生。这类学生大都把计算机当做娱乐工具来使用,上网、玩游戏、聊天等,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几乎不了解。③没有基础的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之前偶尔使用过计算机,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没有了解。所以,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要综合用多种教学方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1.1 分组学习法
通过与学习委员多次沟通,尽量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类型的学生按比例搭配,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大约10人一组,根据学生人数可以适当添加减少。各小组均设立组长。课前组长负责把教师指定的任务,按照分工通知每位组员。每位组员负责一部分,组长负责分析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难点,根据学习内容,有侧重地让组员去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启发大家发散思维,做出不同于上课项目效果的任务来。
这样,同一小组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小组间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举办各种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并且在期末成绩中适当体现。这样能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具备竞争意识,为走上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1.2 项目教学法
在学习每个模块之前,教师可先给学生明确提出一个项目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目的上课,比一味地讲课达到的学习效果要好。学完该模块的内容后,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之前教师提出的项目,这样,学生感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高得多。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二Word软件的学习为例。项目的任务是求职简历的制作,先展示事先做好的求职简历,让学生先看到教师制作的漂亮文档,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这个实用的项目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热情,也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触发将要学习的一系列问题:这个文件是用什么软件制作的?如何插入图片?图片和文字如何排版?页眉页脚如何设置?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随后小组间相互学习和讨论,体现了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讲解完所有的知识点后,教师梳理所有的知识点,使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巩固教学效果。
实验课上,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练习进度,整体把握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收,并对大家的表现进行点评。
1.3 个别演示法
有的学生基础差,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中跟不上,这时教师要采用个别演示法。个别演示法并不是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是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做。例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课堂上和实验课上不爱听讲,贪玩,经常开小差。教师可以多给这部分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这些学生充当“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和辅导初学者。这些学生有了荣誉感后,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仔细认真地学习,心甘情愿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这样教师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进行巡视辅导,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整体水平。
2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视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操作试题库的建设,保证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发展的水平基本同步。
深入调研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进度。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本课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归纳整理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项目和基本知识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操作。依据任务驱动、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使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在基础知识的选择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服从培养能力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理论、操作、实训并重,基础、技巧和经验并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课程要打破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项目,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3 考核方式多样化、过程化
本文将从习俗与礼仪、称谓和历史文化三方面探讨中外文化的差异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消除文化隔膜。
一、中外文化在习俗与礼仪上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交际习俗与礼仪,习俗的差异是由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如果不了解日常言语交际的惯用准则,常会造成交际失误。例如在中国最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去哪儿?”,“干吗去?”,“吃饭了吗?”。在西方人们则说“How are you?”;“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所以在进行Nice people ,Nice places(陈琳,中职课改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基础模块))这课教学时,讲到招呼用语,我会特意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场合。不能见人就问:“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从哪里来?)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因为在西方国家,这些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等正式场合才使用。同时还须注意西方人在日常谈话时对隐私的忌讳。将“七不问”交际禁区补充到教学中,让学生引以为戒。
中西餐饮礼仪也有很大差异。中国传统宴会,要求主人主动积极--敦促客人尽情吃喝。客人们也会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更有一套详细程序,从座次安排到敬酒顺序都有具体规定。而西式宴会,多是自助餐: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主人在宴客时只需说:“Help yourself to something”(请自便)。替他人取菜,向别人劝酒是用餐禁忌。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把课堂设计成模拟餐厅和客房,并进行角色扮演,创设具体情境:如电话接线员订餐服务、迎宾员迎宾就坐服务和餐厅服务员点菜服务等语境,在训练中体会中外习俗和餐饮的差异,熟练掌握职场礼仪,做到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二、中外文化在称谓上的差异
中外文化在称谓上也有很大差异。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极不礼貌,如小孩子一般称呼爷爷奶奶时直呼其名,而不是grandpa和 grandma。再如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Mary,一个准爸爸可能会给女儿取名Mary。 美国有家刊物曾专门就称呼问题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人们在实际工作中85% 的称呼是只喊名字。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 加Mr、Mrs或Miss。
在英语中不能说"Teacher Zhao,"Engineer Sun等,而应Mr、Mrs、Miss 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等。例如:Professor Brown布朗教授, Captain Green格林船长、Doctor Thompson汤姆森医生、等。再如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喜欢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大伯"之类,以示亲近。而用英语称呼时,一般不论男人还是女人,直呼其名即可。
在授课中,我注重对称谓方面的差异具体讲述。如在执教Family Tree一单元时,我会举例讲述中外文化在称谓方面的差异,比如在讲述Mr、Mrs和Miss时,再加上 Ms的用法和区别。
三、中外文化在历史文化上的差异
英国是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再如在中国古代,人们把龙(dragon)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传统象征。龙代表帝王,凤代表后妃,两者都是富贵的象征。时至今日,龙仍作为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常说家长“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给男孩子起名字也常用“龙”字,如“龙翔”、“龙龙”等。而西方人却认为 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
于是,在教学中我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做英译汉和汉译英翻译练习,设计情境对话,汉语成语和西方谚语“对对碰”,尽力避免因文化隔膜造成的非英非汉式杂糅语言。
因此,为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隔膜,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要注重创造良好的英语课堂环境,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浓郁英语文化背景的情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其次,在组织课堂活动时,突出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入规定情境,并尽量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语交际的环境准确地使用英语。
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发现毫无恶意的语言会使对方惊讶或愤怒,简单的一句话会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则全然不知其幽默所在。请看下面的对话:
A(美国外教): Hi, you have a pair of beautiful shoes.
B(中国学生): Thank you, my friend bought them for me in Shanghai. Do you like them?
A: Oh, yes. They look very comfortable.
B: Well, if you like them, I’ll ask my friend to buy another pair for you.
这里的美国朋友只是想礼貌性地称赞一下对方的新鞋子,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对他人的新服饰或打扮表示欣赏是良好修养的一种表现。中国学生不了解这一点,热情地要为对方买一双一模一样的鞋子,搞得对方哭笑不得。又如:
A(中国朋友): Hi, it’s so cold today, why do you only have a T-shirt? Aren’t you cold?
B(美国外教): I’m fine.
A: Put on a sweater. Otherwise you’ll get a cold.
B: Ok, Mom.
中国学生按照中国的习惯想表示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天冷了多加件衣服。但是这对于美国人来说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因为穿衣打扮纯属个人喜好,他人如此“关心”自己等于在说他不能自立,不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这对于崇尚个性独立的美国人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样的矛盾最后只能导致双方的不欢而散。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学习英语必须同时注意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比如,过去中国人见面常常用“吃了吗?”打招呼,那是因为在中国长期以来吃饭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但是如果这样与英美人打招呼,他们会以为这是在请他吃饭。因为英国人见面常说“天气真好!是不是?”,这是因为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有时一天中甚至会出现犹如四季的变化,人们对天气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常常谈论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不会产生这些误会。
综上所述,文化知识对于英语教学和学习意义重大,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应随时渗透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一门纯正的外语。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教授文化知识呢?
传授文化知识的途径
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具体教学中,对于英美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却不能真正流畅地运用这一语言,不能用英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进行交际。针对这一状况,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开设专门的有关文化知识的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如“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等课程。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电脑、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了解英美文化。
3)充分利用外籍教师。从学习外语的角度来讲,与讲本族语的人接触十分必要。通过与外教课上、课下的接触可以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
4)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文章时,引导学生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知识。对于我国学生来说能够出国留学亲身体验异国文化毕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阅读就成为一条重要的了解文化背景的途径。
5)教师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渗透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各门课程中,做到随时遇到随时教授。
【关键词】检察文化;重要性;问题和不足;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063-01
一、深刻认识检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检察文化其实就是社会文化在检察机关这一范围内的反映和体现,实践证明,检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引导、规范、凝聚、激励等功能,它渗透于检察机关的职能工作、日常管理、干警生活及其他活动,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干警为民执法、严格执法、认真执法和规范执法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检察机关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各项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干警缺乏检察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积极性。而对繁重的办案任务,各检察机关对检察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对检察文化内涵的队识还不够全而、准确,对检察文化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到位,存在对检察文化可有可无,耽误时间,不务正业,只是单纯的形象工程等认识误区,缺乏对建设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投入积极性。
2.只注重检察文化外在物质形式的齐备,忽视检察文化精神内涵的构建。未认清物质形式只是检察文化的载体,精神内涵才是检察文化的核心。把检察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机关环境的美化和丰富全体干警的业余生活,只强调发展机关环境和娱乐文化,离开了检察机关的精神文化建设。
3.盲目模仿,本院检察文化特色不明显。囫囵吞枣、依葫芦画瓢,照搬其他检察机关的经验和做法,使检察文化建设趋于表而化、简单化,未能发挥检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三、新形势下深化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新时期检察工作主题,牢固树立文化检察的工作思路,积极培育具有綦检特色的检察文化,总结提炼了“团结奉献、务实创新、执法为民”的检察精神,努力营造出和谐、争先、创新的工作氛围,培养出一支优秀、团结、向上的检察队伍。
(一)倡导学习文化,着力提升队伍的实战能力
一是夯实政治立检根基。深入“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群众路线”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十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警头脑,指导工作实践。二是树立典型激励争先。提出“改革创检、人才强检、素质兴检、文化亮检、廉政促检”的发展战略和“12345”的工作思路,以评选“创先争优活动”为平台,挖掘一批埋头苦干、甘于奉献、干警认可的先进典型,评选出年度“办案能手、办事能人、青年标兵、金骥模范”。二是选准人才强检关键。紧密结合干警白身实际,帮助干警制定符合个人成长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规划。通过开展“綦江检察论坛”、疑难案件研讨、观摩庭、检察官律师辩论赛等形式,加强干警专业素能的培养。
(二)积极倡导“和谐文化”,增强团队合力
一是以活动凝聚人心。开展“我为新院献一策”、“零距离交心谈心”、“盘点2011,思考2012”等活动,激发干警工作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支部和群团组织作用,通过运动会、文艺晚会、建立趣味小组等方式,加强干警之间的联系沟通,情感交流。二是以关爱增进理解。通过民主生活会解决班子成员间的互信互知,通过领导与干警的真诚交流增进理解信任;实施温馨车、干警食堂、交心谈心、生日慰问、定期体检、节日问候等“六大温馨工程”,解决干警的实际困难,体现人文关怀;积极改善干警职级待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使干警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
(三)倡导廉政文化,保持风清气正
一是加强廉洁环境建设。广泛开展“五廉四创”廉政型机关创建活动,大力营造“以廉洁为荣,以腐败为耻”的反腐倡廉氛围,将廉政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干警的工作和生活中。二是加强舆论监督建设。开发“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系统”软件,以防控预警管理和日常监督管理两大模块,实现对全院干警的全而、及时、动态监督信息化管理。率先在全市检察机关探索实施了以“二色”风险预警管理和四级责任捆绑预警机制为主要内容的“124333”防控预警管理“一卡通”机制建设,取得了全院干警零投诉、零违纪、零错案、执法更规范、业务大发展的初步成效。二是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大力开展家庭助廉活动,每年召开家属助廉座谈会,通过与干警家属交心谈心,给干警家属发廉政信等措施,倡导干警家属长吹“廉政风”、加设“防腐门”、严把“廉政关”、争当“贤内助”。
关键词:轴线;文化;景观;差异
一、 概述
16-18世纪中国处于皇家园林的繁荣发展时期,而欧洲国家则兴起了乐诺特尔式园林,中西方的帝王园林更是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当时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因此本文主要以16―18世纪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园林中轴线做法作为参考。
中轴线在中国及欧洲出现有其共同原因,但基于文化影响上的差距,他们又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本论文则从文化视角分析了基于中西古典园林轴线差异的深层原因。提出当今全球化的景观规划设计轴线设计趋同的问题,并呼吁文化识别性在规划中的重要性。
二、 中西文化比较对轴线的影响
1 地理背景影响下的轴线差异
从地理区位上来说,中国地大物博,属大陆文化,而西方临近地中海,是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因受山岭江河阻隔而造成狭隘性与封闭性,因对土地的私人占有而产生封疆与世袭观念,又因土地占有的面积大小与山岳的高低形成等级制度。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轴线多以封闭院落形式组构而成,而轴线上的建筑高低起伏象征着等级制度。
海洋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天风海涛,最能启迪人们想象与幻想;而险恶的风波,又能培养人们的冒险精神,使航海成为勇敢者的事业。海洋是流动的,变化的,宽容的,有较大自由度,较少狭隘观念与保守思想。因此,西方的轴线往往更为宽敞开放,像一幅平面的图案,有较大自由度,常见各种地毯式花坛,非常壮丽1。
2社会心理引起的生活方式不同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轴线中我们常见到那种院落围合而成的轴线,园林以静幽取胜,而西方园林中的轴线形式则非常张扬,体现西方人外向的特征。
中国人生活方式有明显内向的特征,不是向外探索自然界规律,而是向内探索人的心灵世界,重视人格修养,追求道德意识的完善。修身养性成为知识分子读书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不同于西方人外向型的认知取向,向外探索自然物的结构成因,追求纯知识是基本特点。在对于自然之物的探索,中国人不是追求对自然界纯规律性的认识,而是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说明人身道德意义和做人的道理。这些都表明了一些内倾的取向。这些内倾的取向在园林中就要求达到两点要求――启迪人心与赏心悦目。而西方人把宇宙自然看作是对立面,人要认识宇宙,征服自然。因而西方17到18世纪的轴线变现的极为理性。
3思维模式
密西根大学研究小组通过心理学实验科学证明,西方人在观察物体时,专注于中心物体,而中国人会用更多的时间观察背景,透过环境看物体。西方人把事件看作具体动因的结果,而中国人则把事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下。研究人员表示:东亚人生活在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有固定的角色关系,因此关注背景对有效的职能运作非常重要。相比之下,西方人的社会约束较少,强调独立性,他们较少关注环境。西方人虽也讲究关系,但西方整个社会建构在法律和契约之上,个体的发展与其出身背景和社会关系的相关性已相对降低。
中国依环境设置轴线,注重轴线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中轴线上注重于周边山水环境的关系,轴线更虚,而通过点景物联系,这是在欧洲园林轴线布置中所没有的。而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理念也是由西方传入中国。
4伦理道德
在人情与契约上,中国人重人情,人情是维系中国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而西方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自由,契约也就成了西方人际关系的基础;在罪感与耻感上,“耻”为中国的基本道德底线,因而中国人强调内心的自律,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罪”感文化,强调由外向内寻求解释,以实现对“道”的追求。
在园林轴线中的表现,中国有着严密的宗法礼教制度,中轴线上的建筑及空间的错落布置表现了等级秩序,尊卑有序,表现了中国人重人情及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西方轴线则以主体建筑为中心,没有其他建筑与其构成错落有致的尊卑秩序,表现了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2。
5审美情趣
中国人总是努力把美直感化、直觉化、使之融入生活、融入自然、尤其是融入自我。相反,西方美学从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开始,就一直与哲学、科学密不可分。西方美学家倾向于让科学意识统摄生命意识。因此,中西方美学从本质上就不同。
中国文化以和谐、含蓄、体悟与综合为其主旋律,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的独特性――模糊性。西方的审美思维更注重个体性和精确性,是一种解析性思维,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描述对象,长于对整体中各个细节的精密分析,能比较深入的观察事物本质,却少了一种朦胧美感,少了一丝含蓄,多了一种直白。
中国式轴线不拘泥于形式,更加自由,但注重的轴线上各点之间的含蓄的联系,更临近自然,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西方的轴线逻辑性强,强调理性的秩序,西方常通过大水渠作为轴线、几何的水池及有规律的喷泉、雕塑或修剪整齐的花坛作为轴线上的视觉焦点,这些元素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的创造。
6传统价值观念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重风水思想,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如我国的寺庙园林,深山藏古寺,安徽休宁县的寺庙园林太素宫为江南的道教名山之一,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左、右、后三面群山环抱,山势前低后高,前缓后陡。山门、真武殿以及对面的香炉峰刚好形成中轴线4。体现了中国人的风水思想及天人合一的观点。
三、 对当今规划的启示
从我国的世纪大道的建设与法国香榭丽大道的规划对比可以看出,香榭丽舍大道的历史比较久远,其演变同巴黎的市政发展紧密相连。三百多年来这条街道见证了法国的许多历史时刻早已成为巴黎最具景观效应和人文内涵的街道。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这条轴线既传承了历史,又憧憬了美好的未来。而世纪大道较为年轻,由法国事务所规划,规划初期就有很高的定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当规划建成后,毫无历史积淀及文化传承,不符合人性化的需求,破坏了城市原有肌理。西方的那种宽大恢宏的尺度不适应民主化时代要求,西方的那种对轴线直白的表现手法更不符合我国的文化体系,在规划中不顾本国文化历史及市民的需求而刻意模仿将国外的轴线形式将导致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的缺失,该场地将最终成为城市的失落的空间。
四、 结语
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根之所在,设计师应努力将中国魂通过轴线展示给世界。
参考文献
1 (日)针之谷钟吉.邹洪灿译.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59.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1999:8-9.
[关键词]地域;文化程度;出生缺陷;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110-04
虽然目前医学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高度,但是出生缺陷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活质量,给患儿的家庭造成严重负担,从2000年开始,我国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作为我们计生工作的重点,将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及提高出生缺陷的预防作为儿童优生领域的重点,以更好的提高全民素质,在生命的早期对健康实施潜能干预。出生缺陷的预防首先要降低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再次要降低其出生率,最后是要改善已经出生的缺陷儿的生活质量,同时做好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新疆作为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汉族仅占40.1%,而少数民族占将近60.0%,其中以维吾尔族为最多,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征。本研究从我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色出发,总结我市新生儿的出生现状,以更好的做好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06年1月~2013年7月出生缺陷儿共计322例,其中常住人口296户,流动人口36户,文化程度:大学专科及以上185例,大学专科以下137例,城镇人口134例,农村人口188例,具体出生缺陷儿数据详见表1。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由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入户与调查家庭一对一逐项询问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出生缺陷知识、出生缺陷预防、孕前检查及孕期保健行为认知情况等进行调查。统计地域和文化程度与出生缺陷预防认知度之间的关系。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我市2006年1月~2013年7月出生缺陷儿数据
我市近年来唇、腭裂、大肚儿、神经系统、肢体缺陷、泌尿系统、先天性心脏病、脐膨出、腹裂、躯体肿物等出生缺陷情况见表1。
2.2不同文化程度孕妇对出生缺陷预防知识知晓情况
大学专科及以上孕妇对于围孕期的叶酸摄入、饮食摄碘、避免环境的污染、避免职业接触、避免风疹病毒、避免使用致畸药物、遗传缺陷、避免近亲结婚、最佳优生年龄、孕前和孕期饲养宠物、产前诊断、避免吸烟和二手烟、甲胎蛋白检测的意义和服用避孕药后受孕时间的知晓情况显著高于大学专科以下孕妇(P
2.3不同地域孕妇对出生缺陷预防知识知晓情况
城镇孕妇对于围孕期的叶酸摄入、饮食摄碘、避免环境的污染、避免风疹病毒、避免使用致畸药物、遗传缺陷、避免近亲结婚、最佳优生年龄、孕前和孕期饲养宠物、产前诊断、避免吸烟和二手烟、甲胎蛋白检测的意义和服用避孕药后受孕时间的知晓情况显著高于农村孕妇(P
3.讨论
目前遗传性疾病与出生缺陷的预防之间存在着主要误区是认为遗传检测及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必须由高精度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完成,甚至有些人将产前筛查及选择性终止妊娠作为出生缺陷预防的唯一手段。在我国出生缺陷的预防通过是以产前和围产期的保健为实施的基础,重点在于降低缺陷儿的出生率,而忽略了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的另外两个基本目标,导致出生缺陷的预防侧重在二级预防上,对于最关键的一级预防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为对遗传因素的过分侧重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及行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对孕后保健的重视,而忽视了孕前保健的重要性,单一强调女性因素,而忽视了男性因素的干预,实际工作中仅进行医院预防,未能贯彻人群预防的策略。因为二级预防仅仅是一种降低出生缺陷的出生率的手段,而不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的方法。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地区四季温差大,降雨量少,气候相对干燥,乃“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地,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在新疆社会生活中有着较大的影响。鉴于本地区民政特征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势必对我区域内新生儿出现情况有一定影响。以往极少有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出生缺陷进行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历时7年,对我区域内出生缺陷儿进行统计,以弥补以上不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摘要】高校分校区大多地处偏远郊区,给学生出行带来一定不便。基于此,我们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为例,研究高校分校区的交通问题,并优化设计出最佳出行方案。首先,我们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可供金城学院学生外出的出行方式,以及影响选择这些出行方式的成本、安全、耗时、舒适度等因素。其次,根据问卷统计出的相关数据,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得到判断矩阵并用Matlab软件求出各矩阵的特征值、特征矩阵。然后,计算各级要素对总体的综合重要度,并结合各出行方式实际的行驶距离进行调整。最终,得出最佳出行方式为:打车到百家湖地铁站然后乘地铁到南京市中心。
关键词 交通问题;问卷调查;层次分析;Matlab软件;优化设计
About the Survey of University Campuses Traffic Problems and Trip Scheme Optimization Design Research
--Based on Hierarchical Analysis Point of View
LU Zhao-rui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Jincheng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1156, China)
【Abstract】College campuses are located in the outlying suburbs, travel some inconvenience to students.Based on this, we 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jinche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research the traffic problems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the best travel plan and optimize design.First, we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jincheng college students out of the way to travel, and influence the select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cost, safety, time consuming, comfort and other factors.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of related data, to establish a hierarchy model, get the judgment matrix with Matlab software to calculate the eigenvalues of the matrix, the characteristic matrix.Then, calculat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overall comprehensive importan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ravel way to adjust the distance.In the e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est way to travel is: take a taxi to the subway station and then take the subway to the nanjing center of lake.
【Key words】The traffic problem; Questionnaire survey; Hierarchical analysis; Matlab software;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同时,城市形态、结构和功能也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在此大背景下,许多高校在校区选址过程中,大多将校区建在地处较为偏远的郊区,从而影响到师生的正常上班和学习生活[1]。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首先对南京某高校分校区的交通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包括可供该校学生外出的出行方式,以及影响选择这些出行方式的成本、安全、耗时、舒适度等因素[2]。其次,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模型包括目标层、判断层、方案层等。然后,根据问卷统计出的相关数据,将各层对应数据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并利用Matlab软件编程求出各矩阵的特征值、特征矩阵。最后,计算出各级要素对总体的综合重要度,并调整排序得出最佳出行方式。
1 问题剖析
1.1 分析对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地处南京市江宁区禄口镇,远离南京市市中心,地势问题严重制约了师生的出行,给师生出行带来不变。根据实际调查了解到学校师生的出行方式主要有公交车、校车、城乡客车、打车等,而影响学生选择这些出行方式的因素主要分为票价、安全、耗时、舒适度等。其中,乘坐城乡客车是指由某些运营公司在城市和郊区两端往返接送乘客的一种出行方式;乘坐校车是指学校为解决老师上下班和少数学生出行而专门组建车队来接送师生的一种出行方式;打车是指由少数的正规公司所有的出租车和私人的黑车共同组成,来接送乘客的一种出行方式。为进一步研究每种影响因素在学生心目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各种出行方式的综合评价,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该院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共调查了300名学生。
1.2 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蒂于1982年提出,它综合了人们主观判断,是一种简明、实用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目前,该方法在国内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广泛应用于能源问题分析、科技成果评比、地区经济发展方案比较等。本文正是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出行方案进行评价排序,得出最佳出行方案。
应用层次分析法主要步骤如下:(1)将复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分成若干层次,建立多级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目标层、判断层、方案层)。(2)标度及描述。同一层次任意两因素进行重要性比较时,对它们的重要性之比做出判断,给予量化。(3)对同属一层次的各要素以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度,据此构建判断矩阵A。(4)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以此确定各层要素的相对重要度(权重)。(5)最后通过综合重要度(权重)的计算,按照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6)
1.3 分析结论
首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四种出行方案和其对应四种影响出行因素的相关数据,数据内容如下:对于出行方案的选择,各因素在师生心中的重要度分别为价格占35%、耗时占41%、舒适度占18%、安全占6%;对于价格因素而言,选择乘坐公交车的占4%、城际客车占10%、打车占80%、校车占6%;对于耗时因素而言,选择乘坐公交车的占92%、城际客车占4%、打车占1%、校车占3%;对于舒适因素而言,选择乘坐公交车的占8%、城际客车占16%、打车占46%、校车占30%;对于安全因素而言,选择乘坐公交车的占15%、城际客车占16%、打车占15%、校车占54%。
我们根据上述数据建立如下层次模型:
其次,根据层次结构模型将图中各因素两两进行判断与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构造方法是:将对应的两个元素所占比例相除得到这两个元素之间相比较的重要程度,例如判断矩阵A-B中第一行第二列数据0.85就是由选择因素B1价格所占百分比35%除以选择因素B2耗时所占百分比41%得到的(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而第二行第一列的数据则为此数据的倒数,其他各数据均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得到的。判断矩阵为:
然后,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为:矩阵A-B的特征矩阵为[0.3472 0.4118 0.1806 0.0604]T,CI=-0.0042,CR=-0.0046通过一致性检验;矩阵B1-C的特征矩阵为[0.4722 0.1889 0.0236 0.3153]T,CI=5.6226e-004,CR=6.2474e-004通过一致性检验;矩阵B2-C的特征矩阵[0.0067 0.1569 0.6278 0.2086]T,CI=-0.0076,CR=-0.0085通过一致性检验;矩阵B3-C的特征矩阵为[0.0794 0.1608 0.4585 0.3013]T,CI=-0.0070,CR=-0.0078通过一致性检验;矩阵B4-C的特征矩阵为[0.1502 0.1605 0.1502 0.5392]T,CI=0.0033,CR=0.0037通过一致性检验。
最后,根据所得的各层次的特征矩阵可得表1:
方案C1的重要度为0.3472×0.4722+0.4118×0.0067+0.1806×0.0794+0.0604×0.1502=0.19,其他方案也可依次得出。由数据可知,方案C1乘公交车、C2乘坐城际客车的重要度比较接近分别为0.19和0.17,方案C3打车的重要度最高为0.36,C4乘校车的重要度其次为0.28。此外,根据实际调查,该校师生由学校前往南京市中心占84%,所以本文主要讨论从学校到南京市中心这一出行路线。而出行的方式主要为上述四种出行方式到中转站,再到南京市中心,但是所到达的中转站各不相同。因此,根据前期调查的数据可知:方案C1乘公交车到河定桥地铁站占全程的61.4%,方案C2乘坐城际客车到中华门地铁站占全程的92.2%,方案C3打车到百家湖地铁站占全程的57.1%,方案C4乘校车到南航将军路校区占全程的74.9%,而乘坐地铁的重要度为0.5。本文认为各方式的重要度与行驶距离为简单的线性关系,所以计算得:方案C1为0.614×0.19+(1-0.614)×0.5=0.31,同样地方案C2为0.20,方案C3为0.42,方案C4为0.36。最终,四种方案的优劣排序为C3、C4、C1、C2,最佳的出行方案为C3打车到百家湖地铁站然后乘地铁到南京市中心。
2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各功能区划分的转变,高校分校区选址偏远郊区已成为事实,而由此带来的师生出行问题难以避免。本文正是基于此,实际调查南京某高校的出行情况。通过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四种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最佳的出行方案为打车到百家湖地铁站然后乘地铁到南京市中心,其次是乘坐校车到本部然后转地铁到南京市中心。本文所得的结论可供学生出行时参考,以此来方便优化学生出行。
参考文献
[1]付加锋.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化机制及其规划设想[J].城市,2002(01).
[2]郑常龙,等.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36).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北方;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休闲游需求也日益提高,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也势在必行,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北方如何将本地茶文化资源与北方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北方独具特色,囊括文化休闲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游,已成为北方茶叶产地及旅游地人们思考的问题。
1茶文化旅游重要性及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所谓茶文化旅游,就是茶叶产地以当地茶文化、茶资源为主题,与本地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形成的新型的文化休闲旅游方式,其立足于茶叶经济及茶叶文化,依托当地茶叶种植及生产环境以及茶叶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本地茶叶风俗习惯而形成的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性旅游,对当地旅游经济及茶文化宣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1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首先,茶文化旅游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形式,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及经济的发展。茶文化资源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与旅游资源密切融合,必将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龙头,将茶叶产地、茶叶消费、旅游消费结合串联到一起,既能促进茶叶消费也能以茶文化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为当地剩余劳动力解决大量的工作岗位,对解决农村问题具有极大帮助。其次,茶文化旅游能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旅游参与者不仅重视物质资源的消费,更在乎文化在休闲旅游中的欣赏和品位,文化已经成为旅游最具影响力的内容。茶叶产地的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组成,不仅能满足游客对历史经典文化的知识需要,也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游客对文化的参与。最后,茶文化旅游能够形成对当地茶叶文化的深度思考。利用茶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能为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传统茶文化的认知,茶文化习惯的养成,茶道思想的深入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2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我国北方地大物博,自然环境特点明显。虽然北方的茶产地相较南方来说,规模较小,茶叶种类有限。但是我国北方如河南、北京、山东等地自古以来就有种茶、产茶的历史,尤其在河南拥有南北过渡性气候,生态环境适宜茶文化及茶叶旅游业的发展。再如山东地区暖温带的湿润,让山东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都充足,为茶叶生产及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北方茶叶在我国茶叶栽培及茶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圣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北方名茶如河南毛尖、山东诸城、日照的绿茶、尤其山东日照的江北地区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江北绿茶之乡”。北方茶叶品种虽少,但是茶叶品质不逊于南方,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尤其河南毛尖绿茶,无论是色、香、味还是影响力都比南方名茶有过之而无不及,多次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可见北方和南方相比,同样具有茶文化必备的茶叶资源基础。再者,我国北方从90年代起,逐渐开始茶叶博览会暨茶俗文化宣传活动,如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已经举办大型茶叶博览会及茶文化节不下30次,北方茶博会、茶艺茶品展等文化宣传促进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为茶叶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北方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无论是孔子之乡山东、首都北京或是河南信阳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具备丰富的旅游基础。如山东日照具有独特海文化,再如天津、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茶俗文化基础,能让游客既能体验到特定的茶文化,也能感受独特的旅游资源。
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现状
虽然北方具备了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基础与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消费者对北方茶文化、北方茶产地规模的误解,以及茶文化和旅游业长期的独立发展,使得北方的茶文化旅游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并未形成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融合意识
由于北方茶叶产地规模较南方有很大的劣势,导致消费者及茶叶产地对北方茶文化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北方也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及丰富的茶叶资源,但是我国北方过度关注本地旅游资源的挖掘,在意识上没有重视本地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例如,我国首都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首都文化的宣传,但是对北京茶叶、茶叶市场及茶文化的开发程度不够,对大碗茶这一极具北方特点的茶文化只是作为旅游附属项目。再如,河南信用虽然具有“茶都”的基础,但其茶文化一直脱离旅游文化的范畴,产业开发没有游客参与茶文化作为发展方向。
2.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北方虽然已经逐步开展茶文化旅游,但是在两者的结合模式上,仍将茶文化作为附属产品。我国北方目前的茶文化旅游,各地实质性的内容雷同,大都以品茶、购茶、茶叶观赏等初级旅游融合方式,茶文化的实质性融合程度不高,尤其是没有形成游客参与、体验性的多层次文化旅游结构,部分茶文化项目稀释了北方茶文化旅游内在的核心价值。理性高雅的、代表北方茶叶文化的消费内容至今仍没有占据旅游市场,导致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内容的融合略显表面化和低俗化,影响了北方茶叶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高度融合,更影响了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
2.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基础设施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需要的不仅是茶旅游经营性设施,更包括茶文化及旅游的配套设施,如茶主题餐厅、酒店及交通、服务设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北方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甚至某些北方城市单纯为旅游考虑,在生态上缺乏对茶产地及茶文化资源的保护,造成茶叶产地及茶叶资源的生态污染。如在山东日照和诸城,虽然旅游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一般旅游项目,但是却没有为茶叶文化旅游开展相关建设,茶叶旅游景点缺乏基础交通设施,茶叶旅游服务机构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和设施,茶文化酒店和主题餐厅等经济实体与南方旅游城市相比非常稀少,导致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因缺乏基础设施,而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3.1树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意识
北方地区要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必须对北方茶叶及茶文化资源形成理性的判断,充分认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优劣势,尤其是与南方、华南、西南等茶叶产区相比,挖掘北方优势点。北方地区的茶叶行业、旅游行业及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对茶文化及旅游资源内容和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对北方茶叶、茶文化、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内容进一步研究并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找到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的切入点,既能宣扬北方茶叶文化也能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
3.2推进北方茶文化宣传
虽然北方具有丰富的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但是相较南方、华南等茶产地影响力稍显逊色,主要是因为北方茶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形式单一。如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北方省市,由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在宣传上过分倾向于历史和物理环境的宣传。所以要想促进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必须改变宣传思路,在原有旅游宣传基础上,突出茶文化的主体地位,将文化宣传作为旅游业的名片。其次,利用北方茶叶集散地的优势,举办茶文化博览会等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北方城市还必须投身于茶文化旅游的推介活动中,以宣传活动吸引茶客、游客等消费者的共同关注。最后北方茶叶产地应利用现代新媒体,如手机、电脑等数字媒体,将茶叶、茶产地的自然资源以多渠道进行宣传,才能让潜在的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的欣赏者和参与者,从而树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3.3完善北方茶文化旅游的配套设施
由于北方受到气候和茶叶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环境及配套设施上很难与南方等茶产区相比。要想让游客在北方的气候和茶叶文化背景下,参与茶文化旅游,必须以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以及服务机构吸引游客。首先,北方茶叶产地应该加大对主要茶产地基础实施的投资,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既要考虑到游客生理舒适性,也要考虑其心理文化需求。在茶文化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该将茶产区和茶文化体验区进行区别对待,让游客在不同的环境下获得不同的服务体验。其次,建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现代化服务机构。北方茶文化旅游地应该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以茶文化体验、茶文化讲解、茶艺等服务与传统导游内容结合在一起满足游客对文化游的要求。
4结语
总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不应局限于南方等主要茶叶产地,北方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当地茶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在抓住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努力地提高自身对于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认识。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识基础上,北方地区应该积极地对北方特色茶叶、茶文化进行宣传,以品牌形象吸引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旅游的参与者,同时加大对北方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朱海燕.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模式探研[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426-430.
[2]郑廼辉.关于闽东开发茶业休闲旅游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4(06):47-48.
[3]范振锋.岚山区实施名优茶战略,创新北方茶叶发展模式[J].中国茶叶,2013(10):14-15.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空间设计
1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象征。茶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形式和思想内涵,其中融合了哲学、科学、空间等多个学科内容,并在历史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了文化的精髓。茶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集合。其中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了茶生长的环境、生产材料和茶农等,精神财富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茶文化也经历了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古代人民在经历了种茶、采茶、制茶等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提炼,在历史的洗涤之后,形成了深厚的茶文化特色,并体现出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升了茶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品位。中国茶文化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这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合,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为茶艺室内空间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使茶艺设计更具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茶文化是茶艺室内空间设计的基础和核心,从古至今,茶艺室内空间设计多以茶文化为前提和基础,从茶室建筑到各种艺术纹样,都渗透着浓厚的茶文化气息,虽然对于茶文化的表现手法有所差异,但是设计的核心元素是茶文化,充分体现了茶文化的思想艺术特色。茶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泛,例如古代图腾、纹样、宗教符号等,这些内容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思想情感的体现,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中国茶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集合了多元化的文化元素,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在现代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中,这些茶文化元素也得广泛的运用,并在不断的提炼整合更加丰富的艺术特色,既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利用,同时也丰富了现代茶艺室内空间设计形式,使茶艺室内空间营造出浓浓的茶文化气息。茶艺室内空间设计对茶文化元素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茶文化符号的抽象处理,这种处理方式能够对传统的茶艺空间进行有效整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特色,又不失现代气息,使文化得到有效的延伸,可谓茶艺室内空间设计的首选。由于中国茶文化已经有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人们对茶文化已经构成了既定的印象与思维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变形处理,既使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象征意义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够在新旧元素的结合中获得更丰富的视觉体验,体现更加新颖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使茶艺室内空间设计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最后是茶文化符号的重新组合。茶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思想底蕴,通过对这些符号的重新组合,能够形成更全新的形象,既体现了传统文化价值,同时也与时展潮流相一致,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除了以上三种设计元素的应用外,还可以利用外来文化元素与传统元素的融合,其中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也具有国际审美特色,这种中西结合的设计风格更贴近国际友人的审美标准,使茶艺室内空间设计风格更具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中国茶文化与茶艺室内空间设计
茶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茶艺室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是彰显茶文化的重要形式。茶艺室从最初的以满足人们饮茶需要逐渐转变为休闲活动场所,为人们营造一种充满浓厚茶文化氛围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这里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品茶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对于茶艺室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满足饮茶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的享受。因此,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也越来越与时展潮流相迎合,从外在建筑形态到室内装饰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仅强调茶艺室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强调其文化思想内涵,给人以浓厚的茶文化气息,传达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现代茶艺室从外在建筑到室内设计都各具特色,但是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茶文化作为前提和基础,以茶文化作为情感延伸,不同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茶艺室中得到展现,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提升了茶艺室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
2.1充分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审美价值
茶艺室作为茶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给人以直观的视觉体验和精神享受。一方面,茶艺室内空间设计是一个整体的设计,任何元素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而是需要与其它元素相结合,以体现整体空间的文化特色和品位。茶艺室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是时代文化风貌的体现。另一方面,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与时展紧密相连,历史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历史的延伸,历史与文化是茶艺室内空间设计的源泉,二者只有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才能真正为茶艺室内空间设计发挥作用。
2.2充分展现了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对应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文化回归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人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也在不断增多。基于文化回归的基础,许多室内空间设计也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也没有脱离这一设计理念,许多优秀的茶艺室内设计都充分运用了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但是也有一些设计师认为自己的设计是完全脱离了传统文化的,这种说法是难以立足的,首先,任何设计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历史发展相关的,无论设计师是否刻意地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但不得不承认,历史的印记总会或多或少地渗透到设计作品中,因为任何设计作品都是在时展中存在的,设计师也同样生活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这种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与他们的设计行为紧密相连的。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历史的体现和延伸,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茶文化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在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对于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只有真正在设计中融入茶文化,并对此进行积极的开发整合,才能真正发挥茶文化的艺术价值,使茶艺室空间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也能够使传统茶文化得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2.3实现了中国茶文化与茶艺室内设计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作为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艺室内设计也具有极深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优秀的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二者的融合与提升,缺少内容的形式是空泛的作品,没有了实质的文化内涵;缺少形式的内容是干枯的作品,缺少了艺术的灵动与美感。因此,缺少任何一部分的设计作品都不是完美的作品,设计师要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在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并融入深刻的思想情感,通过对人们生活活动的需求展现,进而体现设计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审美价值。在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是隐喻。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够使作品更具艺术美感,而且能够有效地体现出设计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以传达出作品悠远的意境之美。合理地运用隐喻手法,就需要设计者对中国传统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知,并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中,能够为设计师的设计提供基础和源泉,同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3茶艺室内空间设计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
中国茶文化既是茶艺室内设计的基础,也是设计师理念创新的源泉。在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中,茶文化的运用十分广泛,也为当前人们审美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不仅丰富了现代茶艺室内空间设计的形式,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文化层次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随着设计师个人文化理念的不断提升,他们对茶文化的内涵价值也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运用这些文化元素时,能够使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作品更具审美价值,尤其是传统茶文化的运用能够使茶艺室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入造型、色彩等元素的合理搭配,能够使茶艺室更具审美特色和历史感,使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精神体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影响和冲击。茶艺室内空间设计作为茶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基础,对茶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国内的一些茶艺室内空间设计逐渐被同化,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化,使茶艺室内空间设计的民族特色更加弱化。这一现象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使中国茶文化也面临着不小的危机和挑战。茶艺室内空间设计,如何使中国茶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是当前的首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茶文化也必须紧跟时展潮流,融合创新设计理念,使茶文化得到全新整合,在充分发挥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方式,使中国茶文化彰显出丰富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魏颖艳.传承、融合与超越———现代包装设计的传统回归[J].甘肃高师学报,2010(1):93-95.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藤宋尧,米疆源,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455.
[3](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付秋芳,程进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5.1.
首先,茶文化旅游在英德的开发内容已显现。各大旅行社、旅游开发公司、旅游景区等旅游经营部门在充分利用茶产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如茶趣园、茶叶世界、红星茶场、英红华侨茶厂等,也围绕着这些旅游景点开辟了多条比较热门的旅游路线。结合茶文化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景区,形成多元复合的发展形式,资源整合发挥茶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各种与茶相关的茶艺表演、茶王比赛等形式活动纷纷开展。见表1中通过调查获得的各大旅行社中纳入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线路安排。 其次,茶文化旅游并未成为主流旅游内容。调查发现,各大旅行社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大多以温泉度假村、峰林、森林公园为主题,真正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路线很少。在线路设计中,茶文化活动更多的是作为游客休息、观赏的旅游项目。茶园开展的让游客体验的采茶、制茶、茶艺表演等活动虽然有进行,但是更多的是停留在让游客采茶、买茶叶阶段,并没有真正的把茶文化精髓贯穿实施与旅游活动中。第三,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开发强度不够。英德茶文化旅游发展主要围绕英德茶趣园、英德茶叶世界两大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开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老红旗茶厂却完全脱离旅游市场,始终没有得到开发,更加没有纳入到各大旅行社线路设计中。英德茶趣园、英德茶叶世界文化主题景区相对其他茶文化景区发展成熟,以采茶、品茶、赏茶舞、听茶歌等茶文化主题活动形式,以形成较大规模发展,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但是,茶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客源市场狭窄、可进入性低、景区发展不均等因素严重阻碍英德茶文化主题景区的发展,只能以依附性旅游产品形式生存,发展缓慢。第四,没有节庆活动作为文化支撑。英德当地有英石文化节、英德砂糖橘文化节,但是缺乏茶文化节、茶王比赛等类似宣传茶文化活动的相关活动。相对广东梅州、河南信阳、陕西紫阳、上海、宁波等地初具规模、相对发展成熟的茶文化节,英德当地作为“中国红茶之乡”,没有成熟的茶文化节,更多的是依附于茶文化景区作为顺带性的采茶、制茶、茶王比赛等活动。
二、英德茶旅游的产业特色建设
基于分析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现状,综合考虑英德茶文化主题景区形式选择,在融合现实资源、产品、开发商、游客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英德茶文化景区要依托现有资源重点打造出三个特色。第一,参与体验型景区特色。以茶趣园为基础,针对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特色,打造让游客亲身体验茶文化,让游客直接接触、了解茶文化的游客体验型主题景区。如团队主导型的茶文化主题景区茶趣园的未来发展,可打造如“擂茶会”、采茶、品茗、制茶体验、旅游购物等形式,把茶文化具体化、生活化,让团队游客体验感受茶文化魅力,避免游客浮光掠影式的茶园游览,将茶文化与旅游完美结合。第二,观光休闲型景区特色。以“茶叶世界”为基础,形成以科普观光型形式发展,结合旅游业需求,增加融合茶文化传统艺术的特色茶楼茶馆,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普教育型为主,适当市场化的观光休闲型主题景区。茶叶世界可开设观光、摄影、室外天然茶吧等形式活动,调动游客的兴趣,促进茶文化主题景区与旅游业能动发展。第三,历史探寻型景区特色。以红旗茶场为基础,形成拥有悠久历史背景的历史探索型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大部分茶园更加注重是经济效益,忽略茶文化背后的深厚历史作用。老红旗茶厂拥有优越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由于种种原因被市场忽略。像老红旗茶厂这一类型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应该注重挖掘背后的茶文化内涵,将其发展成历史探寻性的市场化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三、英德茶文化旅游主题景区的发展形式
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性质、经营策略、市场需求等因素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主题景区形式选择。根据英德当地三大主要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相关企业、投资者、管理部门、政府等单位在进行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投资时要有针对性。形成不同的市场细分,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对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不同主导类型,总结出景区景区三种发展形式。 (1)以茶趣园为代表的游客体验型发展形式。这一类茶文化景区通常是个体经营为主,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与旅行社、酒店、餐饮等旅游行业建立紧密市场联系,从而形成了以游客体验型为主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2)以茶叶世界为代表的观光休闲型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其机构性质通常为国有企业,这一类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不配合行业内混乱的返利制度,走中高端自驾游线路,主要接待小团队、散客等参与体验;(3)以老红旗茶厂为代表的历史探寻型的旅游发展形式,这一类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走遗产旅游路线,通常被大资本介入,目前与市场开始建立关系。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主要形成了游客体验型、观光休闲型、历史探寻型的三种不同茶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形式,针对不同茶文化旅游景区形式、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展形式,赢取不同的市场,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茶文化主题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
英德茶文化悠久深厚,鉴于英德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低层次发展的不足,要促进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与旅游业的复合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独特的茶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要促进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英德政府、旅游企业和居民必须重视挖掘茶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茶文化旅游品位,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同时传承茶文化的精髓,形成自主品牌,发挥现有品牌效应,打造“中国红茶之乡”的世界茶叶市场和旅游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持久地开发茶文化旅游,形成生生不息的发展局面。
其次,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英德茶资源相对分散,茶园景区分布不均、发展不均衡,可进入性不强,主要依赖其它旅游资源的附带发展,并没有独立的茶文化发展体系。因此,英德市甚至辐射到整个清远市内部资源的整合,形成茶叶相关产业集群效应非常必要。可以结合茶博会、度假村、擂茶粥等新兴形式塑造茶文化景区的旅游形象,适当开发适销对路的如茶制品、茶楼、茶文化摄影展、茶文化展示一条街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复合发展效应,扩大茶文化旅游市场效应,提高英德茶文化旅游知名度。
再次,加强市场营销,拓展茶文化旅游市场渠道。
与“祈红”、“滇红”等并列为有中国五大红茶之一的英德红茶,在知名度上落后于其他品牌。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奠定了英德茶文化旅游发展雄厚扎实的物质基础,而茶资源在品质保证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包装与宣传推广,以开拓更广阔的茶文化旅游市场。目前像茶趣园一类的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以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番禺等珠三角地区为主,少部分客源市场来自湖南、湖北、广西等广东省周边城市,客源市场狭窄,营销渠道狭小,严重阻碍了英德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的茶景区主题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注重与其他城市甚至海外城市茶文化旅游的合作,以达到不断拓宽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双赢。
第四,提高社区参与度。
茶文化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尤其注重茶文化旅游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据实地考察发现,茶叶世界等茶园周边居民绝大部分没有参与到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如为茶园经营者采茶叶、做茶叶、卖茶叶,茶叶丰收季节时提供体力劳动,获取每天60—100元不等的报酬。总体而言,英德茶文化旅游发展社区参与度不高,要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居民直接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中,并受益于其中,避免居民被边缘化。
第五,发挥政府职能,积极争取政策扶持。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休闲旅游的需求也就逐渐发展起来。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笔者从休闲体验式的视角下,结合我国茶文化的特点研究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策略,以期能够为今后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休闲;茶文化;生态旅游;研究
体验式生态旅游的发展给传统的旅游业带来了更多地挑战,从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旅游产业朝着休闲、体验、生态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旅游消费者的认可。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地,中国人有着悠久的茶叶历史文化,对于茶文化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休闲体验式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需求。
1茶文化与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分析
作为世界上饮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我国茶叶文化已经根植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从隋唐时期到近代,茶叶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茶叶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文化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从中国茶叶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茶叶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传播中国文化影响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层面上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茶叶的需求或者说是对于茶文化的需求力度也在逐渐地增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不单纯是对茶叶的需求,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后人们对于自身消费需求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就是从简单的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转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茶叶的单纯物质需求到欣赏茶文化的更深层次的转变,同时还是对于茶叶生态旅游需求的一种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改变人们生活是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茶文化生态旅游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饮茶的需求,还能够满足人们欣赏生态茶叶园区、品味茶叶生态发展的过程。可以说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提出,对于人们更好地改进对于茶文化的认识,更有效地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应该看到的是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又促进了人们对于茶叶消费的需求,从而也促进了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茶文化与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这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仅涉及到茶叶的种植,还涉及到茶叶种植区域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还有就是茶农对于茶叶生态旅游开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等与旅游息息相关的内容,可以说,只有不断地提升和改进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够更进一步促进和强化地方相关部门对于茶文化和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视程度,从而做好一项既能够有利于茶叶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地方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一项民生工程。
2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的体验式构建
2.1重视茶文化生态旅游游客的体验式感受
对于进入到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的游客来说,他们能够选择来到这里进行旅游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亲身体验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现场感觉。B.JosephPine11与JamesH.Gilmore于1999年在美国《体验经济》中指出:“所谓的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的经济”[1]从这一点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内容就是游客进入到这个生态旅游基地的时候的切身感觉和体验式的感受。只有让游客在体验到茶文化旅游基地中身心的愉悦感,才能够让他们的消费变得是一种享受。[2]同时我们还应该从茶文化生态旅游服务的角度来重视旅游基地的软件设施的建设,让这些来旅游的游客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每当想起这一段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时候而感到兴奋和新奇,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完善和改进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现实要求。
2.2重视茶文化生态旅游游客的场景化体验
场景化的体验一直都是茶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当前的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可以看到这些游客来到现场不仅仅是为了品茶,而更多地是希望能够进入到这个真实的生活环境当中,将自身置于大自然当中,真正地融入到这个现实的生活当中,与茶农一起体验一天采茶、制茶、喝茶的全部过程。[3]对于游客来说茶文化旅游的场景化的体验,往往高于了他们对于茶叶本身的物质需求上面,对于这样的一种现实需求,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应该在建设这些旅游的项目的时候,要真实的再现茶文化历史的原来的面貌,同时还需要将茶农的真实的现实生活展现到这样的场景当中,同时还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挖掘出茶叶文化的历史原来的面貌,找出那些能够和当地的文化特色相互融合的内容,应用到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的建设中来,让游客能够在欣赏茶园风景的时候,还能够感受到茶文化的历史底蕴,同时强化了自身置于现场的一种体验感觉,这将更有效地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
2.3重视茶文化生态旅游游客的多样化体验
对于游客来说,他们外出旅游的需求往往是多样化的,如何满足游客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是摆在旅游项目开发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茶文化生态旅游尽管是依靠茶文化的内容开展的体验式生态旅游项目,但是鉴于游客的多样性需求,也应该从多方面来完善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完善,这里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就是要重点开发体验式的采茶项目,让游客能够感受到采茶的乐趣所在,同时还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富有当地特色的美食、传统建筑、歌舞表演、疗养康体等项目和茶叶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策划出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的体验式旅游胜地。
3休闲视角下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策略
3.1强化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对外宣传
对外宣传作为旅游开发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一直以来都受到旅游开发者的重视。特别是从事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由于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给人们的理解和认识往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产生往往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茶叶的认知有着一定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引导客户进入到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目标客户群体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消费需求,从而更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的转变。[4]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好传统媒体的优势作用,同时还需要利用好全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从多角度、多方位、多视角进行宣传茶叶生态旅游项目,其次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旅游节的开展,不断地扩大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的名声,第三就是要借助一些名人利用名人效应,来提升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基地的知名度,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知名度,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能够熟悉这样的旅游目的地。
3.2茶文化与休闲养生项目相互结合
从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来看,可以看到如果单纯就茶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话,那么很容易导致的就是游客的厌倦感的产生,鉴于这样的一种现实情况,这里应该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将茶文化与休闲养生项目的建设结合起来,由于这些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大多数处于风景秀丽、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质量比较新鲜的区域。[5]在这些区域中建设一些休闲康体、疗养治疗的一些项目将会大大提升目标旅游客户群体的消费动力,让他们在选择旅游项目的时候,将自己的消费需求向着健康旅游的角度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和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发展的多样化,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茶文化与休闲养生项目相互结合的力度,将有利于促进休闲旅游项目朝着更加健康发展的角度开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将茶文化与休闲养生项目相互结合起来,将会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发展的多样化,从而不断地拓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收入的增加。
3.3完善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旅游开发中的最重要的工程,同时也是最耗费资金的一个项目,从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只有将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进行思考,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和改进茶文化生态旅游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6]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他们进入到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最重要的是休闲,休闲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心情的建立就是要来自于周边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只有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完备起来,才能够让游客有一个较为轻松、愉悦的心情,才能够换起游客对于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的赞美,赢得赞美的同时也就是对于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的再一次宣传的开始,从这个角度来看,强化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尽管是一项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系统工程,但是从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势来看,势必会成为今后旅游开发项目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7]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加强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就可以显现出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者站在游客的角度来进行换位思考,找准在茶文化生态旅游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的具体内容,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茶文化生态旅游和健康休闲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才能够真正为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的更具有文化意蕴,也才能够真正地促进休闲旅游项目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从而为宣传和推广我国的茶叶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19
[2]周坤,王进.从休闲学视角审视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中国商贸,2010(16):152-153
[3]殷西亮.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综述[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4):12-17.
[4]熊庆蓉.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J].福建茶叶,2016(2):125-126.
[5]夏明.温州茶文化旅游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6]杨杰宏.关于西畴县发展文化旅游的几点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5(S1):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