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私营;个体经济;就业弹性;要素相对价格
近年来,私营、个体经济在上海经济和就业增长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6年,私营、个体经济占上海市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城镇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8%,达229.32万;私营、个体经济的就业弹性也远远高于其他所有制经济(见表2)。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私营、个体经济拥有如此高的就业弹性?通过本文分析我们可看到,私营、个体经济面临的要素相对价格是导致其高就业弹性的主要原因。
一、就业弹性与要素价格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记为(L/L)/(Y/Y),其中L、Y分别指就业和国民收入。如果就业弹性为正值,意味着就业与经济增长同方向变动,弹性值越大,则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就业弹性为负值,就意味着就业与经济增长反方向变动,经济增长将导致就业减少或者经济衰退反而促进就业增长。负就业弹性较多见于二元经济下起着蓄水池作用的农村就业。当然其他各种因素也可能会导致负就业弹性,如企业制度改革使我国国有和集体经济出现经济增长而就业下降的现象。
就业弹性与构成生产函数的要素投入和技术选择有关,而这两者又取决于投入要素的相对价格,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追求者,会按照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选择合理的要素组合。在我国转轨经济中,不同所有制经济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所处的地位不同,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也不同,因此其面临的相对要素价格从而生产函数以及就业弹性有很大差异。
二、上海市不同所有制经济就业弹性比较
(一)就业数据的选择及就业现状
计算上海市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基础数据是不同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和就业变动资料,可以从每年度的《上海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统计报告》上获取。考虑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成份和就业结构日趋多样化,传统“单位就业”统计范围内的数字不能充分反映就业的增长状况,大量新增就业(如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都是通过一些传统统计不能涵盖的渠道实现的。因此,文章选择涵盖范围最广的上海市城乡非在岗从业人员总数及构成作为就业弹性分析的基础。由于从业人员分类口径有较大变化,本文按照最新分类仅将2000-2005年作为分析期。
表1是2000-2005年上海市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岗从业人员及构成,可以看到,总就业人数稳中有升,6年增加就业总量118万,年均增加近20万。由于企业制度改革等原因,国有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逐年下降;而随着政府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发展管制的放开和政策扶持力度的提升,其他经济就业出现快速上升,其中城镇私营和个体经济就业增加最为迅速,6年间共增加就业173.8万,年均增加近30万。从就业比重来看,城镇从业人员中国有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其他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38%快速上升至2006年的58%,而城镇私营和个体经济就业增长更为迅速,占上海总就业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9.06%上升到2005年的27.95%,6年间增长了3倍多。
(二)不同所有制经济就业弹性比较
表2是笔者根据2001-2006年《上海统计年鉴》有关资料计算的上海市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就业弹性,从中可看到其他经济的五年平均就业弹性为0.53,是上海市的2倍多。城镇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就业弹性为1.14,远高于全市总就业弹性,显示出了私营、个体经济巨大的就业吸纳能力。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变动除2001年外全部为负数,而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均为正值,所以计算出的就业弹性除2001年以外全部为负数。至于集体经济,由于统计资料中包括了城镇集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的从业人员,所以从业人员的变动除了体现城镇集体企业由于制度改革带来的就业下降外,还包括工业化进程中与经济增长反向变动的农村就业,因此其就业和就业弹性的变动缺乏规律性。
三、影响私营经济就业弹性的主要原因
在一个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能有效运转的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企业面临着基本相同的要素价格,企业将按照其产品特征选择合理的生产规模和要素组合。不同企业由于所处行业及生产规模的不同会存在一定的就业弹性差异,但不会存在由所有制差异引起的规律性弹性差别。然而,处在转轨经济过程中的中国,要素市场远未达到完全竞争的状态,在严重二元分割的要素市场上,不同所有制经济享受的政策优惠、面临的要素价格都存在很大差别,从而导致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就业弹性的规律性差异。从私营、个体经济来看,要素市场对就业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私营、个体经济劳动力使用的自主性较高。我国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劳动力使用的自主性不高,企业不能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任意解雇职工,导致了公有经济就业对经济增长变动不敏感,就业弹性较小。而私营、个体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带着较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企业在劳动力使用方面的自主性较高,能较为自由地雇用或解雇企业劳动力,因而就业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较强,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大。
第二,“贷款难”使私营、个体经济生产中较多地选择劳动替代资本。我国处于体制转轨阶段,人们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失业等不稳定预期增加,因此居民消费意愿不高,储蓄居高不下,导致了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资本利率长期处于不正常的低水平,而享受低利率好处的主要是受到政府软预算保护的国有企业,私营、个体经济获取贷款非常困难,资本需求被人为压低,而这又加剧了资本市场供过于求的状态,利率水平无法上升。最后的结果是:国有企业过度地使用廉价资本,加大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而私营、个体经济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只能从民间或地下市场获得资本,高昂的资本价格促使私营、个体经济较多地选择用劳动来替代资本,表现在就业弹性上,私营、个体经济的就业弹性远高于公有经济。
第三,二元劳动力市场强化了私营、个体经济生产中对劳动投入的偏好。我国要素市场不完善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城市正规部门,一般劳动力难以进入国有部门尤其是国有垄断部门。私营、个体经济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这些劳动力尤其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缺乏必要的制度性保护,其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下,劳动力的价格相对低下,加上私营、个体经济面临融资难,利率高的困境,较低的劳动相对价格使私营、个体经济更多地选择劳动替代资本,因而其就业弹性较大。
第四,偏重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特点。我国公有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受抑制状态,而私营、个体经济最早是以公有经济拾遗补缺形式出现的,以规模小,就业形式灵活的传统服务业为主。上海市的现状也是如此,上海市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个体企业数占总数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私营企业涉足的行业居前3位的分别是批发零售、制造和商务服务等规模小、劳动密集程度高的行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途径。因而产业结构特点也是导致私营、个体经济就业弹性较高的实际原因之一。
四、基本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严重分割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市场上,私营、个体经济面临着与国有经济完全不同的相对要素价格,加上其偏重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其在生产和技术选择中比较偏重劳动要素的投入,这是私营、个体经济就业弹性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首先应该积极扶持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发挥其就业灵活和所需劳动力多样性的特点,缓解就业矛盾,降低上海市总体失业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私营、个体经济较高的就业弹性并非完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所有制经济在要素市场上不平等地位以及扭曲的要素相对价格的产物。扭曲的要素相对价格一方面导致了私营、个体经济生产中劳动对资本的过度替代,另一方面也使其因得不到资本支持而无法实规模扩张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政府还应采取措施,消除私营、个体经济在要素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上面临的种种限制,使之能面临一个基于市场基础的要素相对价格,并据此选择合理的要素组合和技术种类,以市场为基础发挥其高就业弹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4).
2、蔡.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涵义[M].中国人口科学,2004(3).
3、上海市工商联等.上海民营经济[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
4、上海市工商联等.上海民营经济[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9).
5、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__年,全市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监督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以经济户口管理为基础,以政府关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强化基层日常巡查监管,拓展信用分类监管,促进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重点突破与全面规范、完成近期任务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努力实现“经济户口”管理责任到位,信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无照经营得到有效遏制,监管基础进一步巩固,监管形成合力的工作目标,积极服务我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体工作要点如下:
一、努力提升综合监管效能,维护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
(一)完善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巩固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部门合力的管控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优势,对无照经营户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台帐,及时抄告相关部门,落实管控处理措施,实行“挂账核销”。
(二)充分发挥年检、验照的监管作用。加强对系统年检、验照工作指导,进一步规范查验项目和内容,通过宣传公告、到期提示、上门服务、逾期处罚等措施提高年检验照率,实现个体工商户验照率达75%,企业年检率达到95%的目标,通过年检验照发现并纠正违法经营行为。
(三)强力推进小餐饮、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按照全面排查、分类处理、部门协同的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全面完成整治目标任务。
(四)强化基层网格化巡查监管。理顺日常巡查监管工作机制,制定日常巡查监管操作手册,充分利用基层监管平台,完善检查考核制度,抓好基层日常巡查监管试点推广工作。
二、完善信用分类管理,构建市场主体监管的长效机制
(一)搞好系统规划。结合新一轮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职能调整,认真研究信用分类监管体系与国家信用体系融合的问题。组织开展__年中介机构星级评定工作。
(二)强化信息录入。会同有关处室制定企业信用信息录入工作规范,确保信息分类科学、格式统一。同时,与税务部门、金融机构等单位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等工作,扩大企业信用信息的来源渠道。
(三)应用信用评定结果。对守信企业实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按照守信企业标准,诚信守法经营。对失信企业重点监管,实行约束、惩戒机制,帮助其提高信用等级。
三、着眼大局开展监管,努力实现监管与服务有机统一
(一)积极服务经济发展。积极受理企业、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关于主体资格和登记事项方面的申投诉,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完善企业退出机制,采取多种渠道动员停止经营企业办理注销登记,积极稳妥地做好逾期未年检市场主体的吊销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市场主体的锁定和解锁工作。
(二)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积极参与禁毒防艾、扫黄打非、非法用工、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室外炭火烧烤及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随意行驶、乱停乱放(电动自行车销售市场整治)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履行好城市综合管理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相关工作责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好国企改制、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中的历史遗留问题,防止发生。
(三)积极促进非公党建。成立促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市委组织部、市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组的联系,抓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情况统计,积极参与非公党建工作,推选一批党建工作先进典型材料。
四、夯实监管工作基础,建立运转高效的监管工作体系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十二五”阶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重点任务。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3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 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6%,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集体经济8%,国有经济4%)。
二、当前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现状
1、从产业层次看来,我国私营建筑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国私营建筑业仍没能形成一个较合理的结构体系,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规模差距不明显;第二,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和经营能力趋同,造成了私营建筑市场竞争的混乱和无序,这种无序竞争加剧了工程发包领域的不规范行为。
(2)市场规范程度较低。压级压价、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索取回扣等问题一直是私营建筑业的顽症,尽管国家对上述诸多问题都进行了大力地防治,但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完备的、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在我国尚未建立。
(3)过度竞争现象较为明显。由于大多数以相似的业务和经营管理模式竞争,为了释放自身生产能力,各建筑企业竞相压价、恶性让利。
(4)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时期,建筑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体制和机制还未完全理顺,综合执法体系有待强化,市场主体缺乏信用意识、履约意识较为薄弱,加上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等原因,致使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其中私营建筑企业表现的尤为突出。
(5)建筑节能迫在眉睫。据了解,我国目前新建建筑中有95%仍属高耗能建筑,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近三成。造成建筑不节能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产品原因,很多用电设备本身能效低;有的是系统设计不合理,加重了负荷,再就是施工过程中的监管措施不利,造成节能项目难以落实,这样造成巨大能源浪费。
2、从企业的层次看来,我国私营建筑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水平低下。目前许多企业依然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其次,我国大多数私营建筑企业仍采用粗放经营模式,重项目、轻收益、轻管理,再加上管理人才匮乏等原因,致使企业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2)关键性人才匮乏。从私营建筑业人才的现状看,一些从业人员因循守旧,已显示出对新经济状态的诸多不适应;企业中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技术出身,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严重匮乏;
(3)资金运作和融资能力亟待加强。无论是从企业承接项目,还是从企业发展来讲,资金运作和融资能力都是建筑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就某个项目来说,建筑企业项目承接后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流动资金,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是制约企业做大的一个重要瓶颈;
(5)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对私营建筑企业来说,主要的外部资源有:银行及金融机构、政府、专业承包商、建材供应商、业主、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的研究机构等,与这些资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无疑将获得竞争优势,而且这些竞争优势也往往因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具有持久性。
三、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十二五”阶段“高房价”问题依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改善民生必须解决“高房价”问题。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与私营建筑经济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1.私营建筑企业内部措施
(1)“走出去”战略。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依存度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央“走出去”战略,支持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是未来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重点战略。
(2)“总承包”战略。总承包的核心也是要通过提高效率来改进盈利水平,因此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资源掌握能力以及对分包单位的管理能力,而企业高层要实现对很大管理幅度的有效监控,就需要
转贴于
企业具有相当的标准化水平。
(3)“多元经营”战略。多元经营能为企业增加盈利点,并有效规避风险。因此,企业在充分利用自己的行业竞争优势外,将多元化经营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进行价值链上下游的延伸,实现同一价值链的多元经营。
(4)“提升管理能力”战略。要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管理能力,首先需要改变以往“重项目、轻管理”的观念,切实转到“向管理要收益”的轨道上来。其次,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使管理人员具有应有的理念、理论、方法和常识。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做到规范化管理。
(5)“科技兴企”战略。随着我国私营建筑市场运作逐步进入规范,科技的作用将在竞争中凸现出来。为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我们要将“科技兴企”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大力研究开发强竞争力的技术项目,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大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调整以往低端行业发展的局面,把一些科技含量低、粗放型、低层次的建筑企业淘汰,建立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建筑企业发展目标。
(6)“人才兴企”战略。“人才兴企”战略被许多企业不约而同地列为重要战略。企业还要重视人才培养,努力为企业员工创造各种锻炼和学习机会。相信随着“人才兴企”战略的广泛实施,我国私营建筑业的综合实力必然会大大加强。
2、政府依法行使私营建筑市场监管职能
一方面,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事务,放开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加快改革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把行政审批减下来,集中精力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更多力量放在研究市场发展的“大事”上,更好地对私营建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并且做到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依法行使建设主管部门的私营建筑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建筑市场规则的公平公正和良好的竞争秩序。
3、深化私营建筑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较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提升融资能力
关键词:保险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统计指标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79-02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保险业被誉为我国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保险市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加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全社会保险意识增强以及老龄化社会到来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保险业拥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入世,外资保险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以及优质周到的服务,同我国的保险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只有切实提高我国保险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和竞争能力,才是应对机遇与挑战的惟一出路。但是,由于长期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经营,我国保险公司几乎都走过了战略扩张型的发展道路,科学、量化的管理机制长期缺失,相关统计分析指标粗犷而缺乏系统性,这不仅掩盖了保险公司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制约了管理者正确有效的经营决策,也造成了保险市场中经济信息的短缺和不对称,增大了整个保险行业的风险。这些问题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作为收集、分析和了解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数据的一个基本框架,进而逐步完善我国保险公司现有统计分析指标和评价制度的缺陷,为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相关的信息资源,便成为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经营业绩是指公司经过一定时期经营活动所取的成果和绩效,最直观的表现为公司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在我国大力倡导保险公司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笔者认为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应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又体现公司发展的稳健性和成长性;既代表公司的获利能力,又标志着其偿付能力及信用水平。本文对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取,是基于对保险公司经营特点的深刻认识,紧紧围绕这一现代意义上的“经营业绩”概念而展开的,力争使其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和精练性。
(一)科学性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取、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统计指标理论、经济学理论和保险相关学科理论,具有科学合理性。
(二)全面性
本指标体系包括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经营稳健性三个方面的指标,尽可能全面涵盖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三)可行性
在指标设计中不仅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考虑了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数据资料的实际情况,指标的设计基本以财务报表数据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四)精练性
反映公司某一方面情况的指标往往不止一个,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遵循“少而精”原则对指标进行选取,这样既可以节约收集数据的成本,又可以避免实证分析中由于所选指标之间高度相关而造成的各种问题。
三、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参考标准
本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要素层和基本指标层相互联系而成,具体包括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健性的三大类统计分析指标,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一)盈利能力类指标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属性,而利润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尺度之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说明其在保险市场中的竞争力越强,在整个保险行业中就处于越有利的地位。通常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承接保险业务的收益,二是运用资金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该类评价指标包括:
1.保费收入利润率=承保利润/保费收入
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根据S&P公司的经验数值,保费收入利润率应在5%以上。
2.投资收益率=净投资收益/资金运用年平均数
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运用资金获利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由于寿险保单通常是参考同期银行利率设计的,所以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至少应当大于同期银行利率。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产险公司。
3.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年平均占用数
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整体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公司总的盈利能力越强。其中,净利润与损益表中对应项目口径相同,资产年平均占用数为本期与上期公司资产总额的平均数。
图1我国保险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偿付能力类指标
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尤其值得关注。偿付能力是反映保险公司给付或理赔能力的重要指标,充足的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持续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由于偿付能力表达的是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
1.认可资产负债率=认可负债总额/认可资产总额
保险公司应当适度负债经营,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导致偿付危机,而过低的资产负债率又说明公司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故该指标是一个适度指标。中国保监会2003年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指出:“在保险公司中,一些虽然具有经济价值但不能用来对持有人履行责任的资产,或者由于抵押限制或其他第三方权益的缘故而不能任意处置的资产均应当确认为非认可资产。”故在指标设计时遵循审慎原则,采用认可负债总额和认可资产总额,该指标值应低于90%。
2.偿付能力充足率=实际偿付能力额度/最低偿付能力额度
该指标是反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最核心指标,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越高,表明其偿付能力越强,发生违约和破产的风险就越小。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相关规定,该指标应不小于100%。
3.偿付能力系数=自留保费/(资本金+公积金)
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必须与其实际资本相适应,其自留保费不能超过资本金的一定比例,否则保险公司就要承担过大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经营财产险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费不能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之和的四倍。对寿险公司,国家尚未做出具体规定。
4.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指标从保险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方面反映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所衡量的是公司是否能在近期支付赔款、承担调节成本和退保金支出。该指标值应不低于1。
(三)经营稳健性指标
加入WTO后,为了提高与外资保险公司同台竞技的能力,我国保险公司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提高防范和驾驭风险的能力,创立一种稳健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因此在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进行评价时,也应当重视考核公司发展的稳健性。
1.保费收入增长率=当期保费收入增减额/上期保费收入
该指标用于衡量保险公司的成长性,保费收入的增长,一方面表明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有助于解决短期偿付能力;但另一方面,在资本金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来承担债务的增加,潜在的偿付风险加大,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管理、内部控制和资金运用形成了巨大压力。故该指标是一个适度指标,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对财产险公司规定保费收入增长率应在-33%―33%之间,寿险公司为-10%―50%之间。
2.成本费用率=营业费用/当期保费收入
该指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衡量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水平。当承保金额相同时,所花费的成本费用越低,说明经营效率越高,因此该指标是一个逆指标,数值越低越好。
3.退保率=当期退保支出/(上期责任准备金+本年保费收入)
该指标衡量保险公司的承保质量,是一个逆指标。指标值越低,表明承保质量越高,若指标值过高,则会对保险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产生较大影响。
4.非认可资产比率=非认可资产/总资产
该比率体现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是一个逆指标。它能测试出保险公司低效率投资的比重,从而也体现出保险公司实际具有的最终偿付能力和管理效率。其中,非认可资产=资产总额-认可资产。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对寿险公司规定该项指标应小于10%,我国保监会2003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则认为该指标值应不超过15%。
参考文献:
[1]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2003).中国保监会网站.
[2]陈洪涛.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评价研究及实证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7).
摘 要 论文首先分析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巨大意义,重点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 私营建筑经济 问题 对策
私营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建筑业的经济改革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我国建筑业结构的调整,规范我国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良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加各级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现代私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针对性建议,对大力发展我国的私营建筑经济尤为重要。
一、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巨大意义
1)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一方面,目前,在建筑经济总量中国有建筑经济仍然处于主体地位,并发挥着主导作用,私营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产权改革,国有建筑企业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败。因此,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了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2)私营建筑企业相对国有建筑企业而言,组织简单,经营机制灵活,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具有很强的资本增值能力;3)私营建筑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有利于各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的要求;4))发展私营建筑经济,不需要国家直接投资,微少使用国家能源,国家对其也不承担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破产、职工被解雇也不会直接找到政府。总之,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解决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建筑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建筑业的良好发展。
二、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缺乏信用保障。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高峰时期,建筑市场的发育还不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并没有完全理顺,一些市场主体信用意识、履约意识较为薄弱,再加上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等原因,致使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为:一些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强行要求垫资承包,肢解工程发包,拖欠工程款;一些承包企业层层转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导致工程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一些监理、招标、造价咨询等中介机构办事不公正,扰乱了市场秩序。
2)私营建筑经济发展资金回笼困难。由于我国建筑市场过度竞争,垫资施工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造成竣工后工程款不能支付,长期拖欠,有的业主甚至利用行政力量或者市场优势,签订“阴阳”两份合同,为工程款拖欠形成合法理由。尽管近几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问题己经出现一些好转趋势,但是,问题远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才严重的工程款拖欠问题对原本资金实力已经赢弱的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工程款拖欠问题的继续存在下去,私营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就无从谈起。
3)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较低。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同时管理者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由于受自身管理水平、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局限,也难以做出相对更加合理的决策,甚至有些企业中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客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缺乏驾驭市场的决策、应变能力。此外,我国大多数私营建筑企业目前仍采用粗放型经营模式,重项目、轻收益、轻管理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严重匿乏。另外,企业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客观上也增大了企业管理上的难度。管理上的局限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其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4)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我国多数私营建筑企业来讲,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强,主要表现在观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激励机制,仅重视技术的应用,而忽略对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缺少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这为私营建筑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一条自身发展的道路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障碍。
三、我国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
1.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保证私营建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采取“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的思路,逐步实现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目标。在这一阶段完成后,信用体系建设还要更多的依靠行业协会和信用评级机构来促使其逐步完善,到时也可以更多地考虑信用、道德等更广泛的内容。
2.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建筑业工程款拖欠问题
在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应对建设单位上报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尤其是对其投资能力的审查,对项目的可行性及项目资金的落实情况要严格审查,对资金落实不到位的项目应不予审批;另一面要建立工程担保制度,规范招投标管理,借此规避或减轻建筑业工程款拖欠问题,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解决资金回笼紧张的局面。
3.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首先,企业必须逐步建立适合于学习型组织塑造的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其管理层次比传统结构要少得多。其次,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企业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气氛。要开展包括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人才以及技术工人等各领域员工的经常性学习活动,提高企业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4.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注重有针对性的先进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根据目前建筑业现状,建筑企业首先要注重研究开发适应当今建筑生产特点、建筑发展趋势,适合企业承包工程特点的先进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企业应逐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制定技术创新规划,确定技术进步项目或项目群,进行集中攻关。企业应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专家的合作研究,提升技术创新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企业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申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自身技术创新成果。
四、结语
总之,私营建筑经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我国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对当前我国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应该冷静分析,对其发展要按照市场经济及建筑业的发展规律制定长远规划,实行总量控制,不能一哄而上、无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艳华.试论民有建筑经的发展.赤峰学院学报.2005(6).
【关键词】新型林业 经营主体 培育
1 着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一是规范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合作社法》和国家林业局《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法律法规,支持从事林业生产和服务的农牧民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符合登记条件的依法进行工商登记。在基地建设、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着力打造一批大社强社。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开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规范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二是积极培育农民股份合作林场和种养大户。在集体林地家庭承包和均股均利等分配方式的基础上,按照本集体股份合作经营组织章程,经三分之二以上农户自愿入股,经营林地面积1000亩以上,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牧民股份合作林场。在林地保护前提下,引导股份合作林场将林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林业生产,符合工商登记条件的可以申领独立法人营业执照。鼓励农户以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或者以林权租赁的方式承包给本经济组织,具有带动能力的专业种养大户。鼓励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申请工商登记,从事林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三是培育壮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涉林龙头企业。引导林业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与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场实行有机的联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鼓励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ISO、GAP、MPS等认证,提高产品质量。
2 加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政策扶持
2.1 支持新型林业经营组织承担林业建设项目
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新型林业经营组织承担造林绿化、森林抚育、林业科技推广、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技术等林业常规生产项目。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省级林业产业化资金项目优先安排给符合条件的新型林业经营组织承担。通过林业专项、财政支农资金等渠道筹集一定资金,用于扶持农民新型林业经营组织发展林产业(品)和开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达标或示范社创建活动。扶持农民林业经营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民林业经营主体的林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纳入林业专项规划,优先享受各项扶持政策。
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支持,逐步增加对农民新型林业经营组织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补助、贴息、股权等形式,在申报和实施林产业项目上给予优先扶持,对其在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营销、林产品认证,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财政扶持资金直接投向形式的补贴。对林业多种经营组织开展技术和业务培训方面给予扶持。
2.3 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加强沟通协调,会同金融部门制定本地区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实施细则,规范贷款操作和林权抵押的管理行为。协助金融机构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和林权抵押的免评估、可循环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增加发展林业生产的有效信贷投入。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场、种养大户等优先给予贷款扶持。鼓励和引导农民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参加森林保险,降低林业生产经营风险。
2.4 支持创建知名品牌
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新型林业经营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商标注册、品牌创建、产品质量认证等活动。对获得驰名商标(工商部门认定)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地理标志产品建设的,按规定给予奖励。
3 加强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和服务
3.1 引导林地使用权有序流转
支持农户在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建立健全集林权管理、流转交易、社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建立完善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乡镇林业站设立林地流转服务窗口,建立流转服务站或设立信息员,引导林地依法、自愿、平稳流转。加强对林权抵押的管理和指导,依法提供政策咨询、林权变更登记等服务,配合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3.2 加强林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
加强对农民林业技能培训、林业创业培训和林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高林业经营组织经营能力。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发展林业生产;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推广,与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进行对接,建立长期协作服务关系,促进林业科技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
3.3 加强林产品营销服务
支持骨干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赴省外、省内参加农(林)产品食品博览会,拓展市场流通渠道,开拓新兴市场。组织开展林产品生产单位(基地)和经销、加工、消费单位对接活动,帮助林业经营主体及时销售、采购林产品,提高林产品流通效率。
3.4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林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红,高二波.低碳林业产业链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1,5(3).
[关键词]战略性 经营绩效 考核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绩效考核体系在一家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提高成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可能性的机制,它的最终目标是执行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基于绩效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推出了更为科学的战略性绩效考核体系――平衡计分卡(BSC),随着对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平衡计分卡已经被世界大多数企业采纳和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目前许多国有大型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仍然主要以单一的财务指标为主,虽然有的企业结合了衡量经营绩效的非财务指标,但财务指标主要用来考核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绩效,非财务指标用来考核普通员工的操作效果。所有这些考核指标只是用于战术性的反馈和对短期经营的控制,而没有把经营绩效同公司的战略紧密地联系起来。由此,这往往引起企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注重内部指标、忽视外部指标等一系列而导致企业无法最终实现“战略目标一长远利益”的严重后果。
二、文献综述
平衡计分卡起源于1990年,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KPMG的研究。Nolan Institute赞助了一个长达一年、数家公司共同赞助的研究计划,叫做“未来的组织绩效衡量方法”。参与这项研究的人都相信,过分依赖财务绩效衡量,会妨碍企业创造未来经济价值的能力。经过研究小组的反复讨论,终于发展出新的系统,打破了传统只重视财务绩效衡量的缺失,它包含了四个方面:财务、客户、内部运营、企业学习和成长,称之为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
目前,平衡计分卡被财富1000强企业中的近半数企业组织采用,而且这一趋势一直保持强劲势头。鉴于平衡计分卡已经被广泛接受和有效运用,《哈佛商业评论》最近将其列为20世纪最为有影响力的75个理念之一。
三、BSC概述
1、概念
BSC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性企业综合绩效评估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企业战略性管理体系的基石,代表了国际上最前沿的管理思想。
2、框架
在Kaplan和Norton最初发表的《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的一文中提出,企业有效的考核体系应关注四个方面,即财务、客户、内部运营、企业学习和成长。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因果关系,因此必须把这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3、特点
(1)综合测评。BSC通过使用大量的超前和滞后指标来评价企业是否向着其战略目标的方向前进,特别是超前指标的运用,可对可能引起的财务状况下降的当前活动作出提示。而传统的财务指标从时间上不够及时,当从财务报表或季度报告上发现销售额下降时已为时太晚。
(2)管理控制。BSC把企业测评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清楚地将企业目标展示给管理者,使管理者注意对未来产生影响的活动,增强有利于企业成功的因素对财务结果的推动作用。
(3)交流。BSC使员工明白他们的表现会如何影响到企业的成功,也可使管理者了解影响企业进步的日常因素,从而帮助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管理集团到一线员工对外界变化作出更快的响应。面对当前变化迅速的市场,这一点尤为重要。
四、基于BSC构建太保集团公司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选取上海一家国有大型企业――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为代表,试图以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方法,对其旧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和完善。
1、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的局限性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4月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投资控股集团公司,主营保险业务。目前总资产约为1200亿,是中国第三大保险集团公司。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的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主要是指分公司经营管理等级考核办法)与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以一年一度的财务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并结合了部分非财务指标,但其分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年薪收入与此考核结果直接挂钩。这样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可忽视地存在着以下的局限性。
(1)仅以财务指标为考核体系的局限性。一是以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数字,仅能够衡量过去决策的结果,却无法评估未来的绩效表现,容易误判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当财务指标为企业绩效评估的唯一指标时,容易使分公司过分注重短期财务结果。三是由于不重视非财务附旨标(如服务或品质)的投资,致使分公司长期处于竞争力不足的状态,原本强劲的财务数字有可能逐渐恶化,导致无法实现企业的最终战略目标。四是财务指标是滞后指标,它们无法有效地衡量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期间分公司管理者的行动所创造或破坏的大部分价值。
(2)忽视了其他有助于实现长期财务指标的关键因素。首先,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的客户方面――投保者,客户如何看太保?很显然,公司必须密切关注客户的情况,太保的客户在哪里,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客户关心的是什么,而太保能否满足客户?这些方面,可通过监测客户满意度、老客户挽留率、新客户获得率、客户获利能力等指标来获得及时的反馈。因为,只有客户获得满意,并继续和扩大在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的购买,才能扩大收入来源,进而实现前面所述的财务目标。其次,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的内部运营方面一太保擅长什么?因为,只有提供出色而优秀的内部运营,如高效的理赔效率、良好的售后服务、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等,才能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吸引和留住目标市场的客户,从而实现公司的长远财务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关注公司产品开发的能力、业务流程改良和革新的效果、售后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指标的改善和革新。最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的学习和成长方面――太保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客户方面和内部运营方面确认了公司当前和未来成功的必要因素,但依靠目前的技术和能力是不大可能实现这两个方面的长远目标的,因此必须加强组织的学习能力以有助于公司的成长。
2、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实施BSC的战略性绩效考核体系的设想
(1)梳理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战略性绩效考核体系的因果关系。作为对传统绩效考核体系的革新,BSC不仅从财务视角保持对经营绩效的关注,而且还衡量了未来业绩驱动因素的指标,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前期指标,
通过加强对后者的监督,就可以及早掌握前者实现的可能性。
(2)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实施BSC的步骤。首先,对憧憬和战略加以阐明和实施。对于财务目标,为了缩小利差损,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必须就当年及中长期内必须实现的利润达成一致意见,并就“何为做大”、“何为做强”分解成可具体考核的目标。对于不同分公司应设定不同的财务目标,总体上可以分为投资、维持和收获一个层次。对于客户方面,需对客户获利率、新客户获得率、老客户留存率等指标达成具体目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还需就提供哪些产品(险类)和服务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
在确认了财务和客户目标后,就该确定内部运营方面的目标和衡量方法。为了确保财务目标和满足客户的需求,除了继续强化核保核赔的控制外,还必须就加强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指标达成一致意见,并就“何为实现了公司提出的从‘销售向客户服务转变”’分解成具体的可考核的指标。这一步需要关注的是公司成功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须做好的、持续改良的、甚至全新的内部作业程序。
其次,对战略目标和衡量方法进行传播和衔接。为了成功实现战略目标,公司希望每一位员工为实施战略作出贡献,这就必须要求所有的员工知道公司的战略,表明“公司的战略要获得成功,哪些重要的目标必须实现”。全体员工了解了高层目标和衡量标准,他们就能确立局部目标来支持公司的战略。
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可通过已有的“寿险信息”、“要闻快报”、“太平洋保险报”等信息渠道进行有效的宣传,必要时可以把公司战略和衡量指标印成小册子向员工进行分发,目的在于所有员工能时时牢记公司的战略,把个人和团体的努力如何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联系起来。
再次,把确定计划、确定目标和对战略倡议进行衔接。前面已经阐述了如何确定公司的具体战略目标,及如何把公司的战略目标进行有效的宣传,目的使员工个人和团体的局部目标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完全衔接,为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作贡献。
但仅仅有上述两点,尚无法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公司还必需把财力、物力同战略联系在一起,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战略资源。
BSC的关键在于它为公司长期战略与短期年度预算之间首次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长期战略目标不再遥不可及。它不仅仅是战略发展部门提供的报告,也是需要公司全体员工持续不断关注的焦点;而年度预算也不再局限于短期的财务目标的限制,而是作为对长期战略的年度审议的资源配置手段。
最后,增强战略性的反馈与学习过程。前面三点内容,综合起来就是阐述了如何制定与实施一项战略计划。但是,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战略管理制度,还必须拥有一个战略反馈、分析和学习的过程。
与至今仍然扮演主要行业风向标角色的电视台和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巨头不同,音悦台一直致力于用互联网重构音乐行业——这让它的整个运行机制更接近网红经济模式。在去年获得韩国最大互联网集团NHN领投的一笔35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之后,它的潜在商业价值逐渐被广泛认知。
据可靠消息,最近该公司又已经乘着泛娱乐和网红经济的大潮开启新一轮融资。如果不出意外,这次的估值相比一年前可能会提升1到两倍,而潜在的投资人包括国内外的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其中包括了某全球知名互联网公司。不过音悦台创始人、CEO张斗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他希望投资方不仅能提供资金,还能对公司的未来战略有帮助。
在投资人找上门之前,音悦台作为互联网时代明星发现机制提供者的行业价值已经被证明。两年前,出道才几个月的少年偶像组合TFBOYS,很可能正是因为被音悦台旗下的音乐V榜评为当年的“内地最具人气歌手奖”,才迎来大红大紫转折点的,而今天“TFBOYS发现者”也成为音悦台对外最响当当的名片之一。
TFBOYS只是与音悦台有紧密联系的众多知名艺人(组合)中的一个,由于音悦台是一个由粉丝自下而上形成的音乐社区,因此它为潜力偶像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对于那些已经成名的明星,它也成为最坚定的支持来源。目前,在音悦台有超过4万个“饭团”,每个“饭团”通常都因为一个明星而聚合。
最初,粉丝们可能纯粹是为了音悦台上的MV而来,音悦台最初将自己定位于基于MV的垂直音乐网站,这帮助它避开了巨头们的竞争和由于版权而带来的潜在风险,唱片公司为了宣传艺人,通常都乐意免费开放或以较低代价提供一些MV。现在,音悦台已经是业内最大的MV内容网站,拥有超过80万部MV。
慢慢地,随着粉丝的汇集,艺人们的注意力也被吸引过来。而艺人的到来,又进一步增加了音悦台对粉丝们的吸引力。和其他的社区运营者不同,创始人张斗从一开始就希望音悦台能在音乐领域做深做透,作为这种思路的一个贯彻,在成立几年后,音悦台推出了自己的榜单——音悦V榜,瞄准Billboard那样的标准制定者。
尽管该榜单主要是针对MV进行评比,但因为MV通常是艺人最全面的体现,也最受粉丝喜爱,而音悦台的用户又是一群最死忠的音乐粉,因此评选的结果通常代表着一个艺人综合的影响力,而非仅仅局限于音乐作品,这巧合了中国音乐界的现状和网红经济的实质——偶像比单纯的音乐本身更受关注——正是这一点让它率先发现了符合新时期偶像/网红特质的TFBOYS的潜力。
去年音悦V榜获得了创立以来最大的突破——Billboard与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该合作,音悦V榜的评选数据得以进入Billboard的数据库,成为后者评价中国流行音乐的依据,同时,双方的评选的结果还将出现在对方的网站。不久前,两家公司又宣布将同样的模式延伸到实体的专辑榜上。
考虑到Billboard在全球音乐界的权威性,以及它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并未与其他榜单推出者进行类似合作,这将为音悦V榜提供难得的公信力背书,从而使其从众多音乐榜单中脱颖而出,向着“中国Billboard”的目标前进。
如今,每年一届的音悦V榜会已经成为行业标志性事件,无论是华纳这样的行业巨头,还是当下最热门的偶像艺人,都会积极参与其中。比如刚刚结束的今年的V榜会现场,就吸引了鹿晗、李宇春、邓紫棋等华语偶像/网红。
排行榜在整个音悦台的商业模式中,扮演着关键纽带的作用:对艺人而言,它是一个证明自己、吸引注意、提升身价的渠道,对粉丝而言,它除了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艺人的工具,还是粉丝与艺人之间互动的纽带——V榜的评价指标中包括了MV的播放、下载、收藏、评论、分享等指标,而这些完全有赖于粉丝的参与。
对音悦台而言,V榜还是商业化的重要支点,为了让自己的偶像有好的名次,粉丝除了要踊跃参与播放、下载、收藏、点评等——这些会增加音悦台的活跃度,从而增加广告等变现机会,此外,有时粉丝还需要投入大笔资金为自己的偶像打榜,这些也会创造不错的商机。
这些还只是小钱,只要粉丝和艺人继续选择音悦台作为其活动的重地,音悦台就钱途无量。在张斗设计的商业模式中,包括上游的造星业务音悦Stage,中游的社区,下游的粉丝服务,在这些之上是音悦V榜。
具体来说,音悦Stage的计划是,音悦台出资将选出的选手送往国外专业院校学习,音悦台占有这些选手未来经纪公司少量的股份,并获得这些选择未来的演唱会、周边产品、专辑等的经营权,音悦台从经营中获得少部分提成。
音悦台社区拥有高浓度性和参与性,对于那些代言人本身就在音悦台有对应饭团的品牌而言,这意味着高水平的变现机会。据未经官方确认的消息,在京东商城举办的一次宝洁品牌日促销中,一天的销售额就超过了4000万,其中很大部分就是从音悦台导流去的,音悦台为此也赚到了可观的广告费。一些鹿晗的粉丝甚至直接找到了音悦台,希望预订一年的鹿晗代言的佳洁士牙膏。
粉丝服务才是真正的金矿。在艺人/网红与粉丝的关系中,与艺人/网红有关的一切都是商业化的机会,同时也是服务的机会,比如见面会,唱片,演唱会,代言等。以鹿晗为例,在过去三个月中,音悦台通过各种粉丝服务就创造了将近1500万元的收入,包括专辑,荧光棒等周边产品,演唱会门票套餐(包括机票酒店),围绕佳洁士的营销活动等。
对服务需求的火爆程度大大超出了预期,特别是进入今年以后,一切似乎都变得容易起来。去年全年音悦台的收入尚未超过1亿元,而今年仅仅3月份一个月,在会员费、广告费、商品销售和运营商收入这四个主要的收入来源中,商品销售和会员费两项已经接近去年全年。
如果一切继续如此顺利,音悦台今年的营收可能会达到数亿元,相比去年增长数倍,按照目前微博、陌陌等社交平台,以及阿里、京东等实物电商的估值水平,届时它就有机会跻身独角兽的行列,那将是首个专业的网红经济独角兽。
但也不是没有风险。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泛娱乐化趋势,一是巨大的机会吸引了众多巨头和资本涌入。不仅那些处于娱乐业其他分支的参与者会延伸到音乐领域,就是在音乐领域,也面临那些拥有MP3音乐版权和用户的竞争者的渗透可能,比如腾讯和阿里巴巴。
在音悦台整个商业逻辑中,在艺人和粉丝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间接网络效应,即一方的增加会带动另一方价值和数量增加,从而最终带来这一方需求和价值的增加,比如艺人的增加会吸引更多粉丝,更多的粉丝为艺人带来更多价值,并吸引更多艺人加入。
但问题的关键是,无论是艺人还是粉丝,都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因此就有可能被分解,从而产生反向的作用。虽然音悦台可能拥有最纯粹的一群音乐爱好者,但每个人都处于流动中,有时会成为音乐爱好者,有时则相反;同时,由于音悦台不拥有MP3版权,当一个用户希望听歌时,它又会成为腾讯或阿里巴巴的用户。
这样一来,就存在一个用户流失的潜在漏洞——如果腾讯或阿里巴巴以重金挖走音悦台上最活跃的艺人,让他们去自己的网站建立粉丝互动通道,那么,音悦台的整个商业逻辑就会受到冲击。在文娱行业,头部效应非常明显,而这对挖角者而言很有利,类似吴奇隆这样因为旗下公司被收购而带来的财富效应,又会对艺人产生不小的诱惑。
不过,在曾经的马云身边干将张斗看来,这些风险并非不可化解,虽然他也认为阿里音乐可能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音悦台一个难缠的对手,因为阿里在音乐版权的争夺战中,比腾讯稍逊一筹,这可能会逼着它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走,就像音悦台正在做的一样。
但对音悦台而言,一个重要的潜在机会是,阿里巴巴更在乎的,可能是那些相对标准化的交易机会,即它习惯的电商模式,而音悦台一直以来的重心是、而且接下来更加是非标准化的粉丝服务,同时独立性让它比隶属于一个大集团的阿里音乐拥有更多灵活性。
在张斗的计划中,未来的音悦台将成为一家人力密集型公司,掌握着全中国最厉害的粉丝服务手艺活。目前,音悦台的员工大约为3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粉丝团团长,在新的融资到位后,员工预计很快会突破一千人,因为通常服务一个艺人需要20~30人。
尽管这种定位仍然无法避免被大大小小的公司模仿,而且艺人与服务于他/她的音悦台工作人员(他们往往也是这个艺人的粉丝)的独特关系,也可能增加被竞争对手一起挖角的风险,但对于那些和腾讯或阿里巴巴签订了独家合作协议的艺人而言,出于安全感和价值持续增值的需要,他们也可能希望在最主要的合作伙伴之外,保留一个备份,而目前仍然没有站队的音悦台是最好的备份角色。
对于这个行业的其他参与者而言,它们可能也同样希望保有这样一个备份。比如华纳唱片在将在线版权授予腾讯时,也为音悦台留了一个MV的口子,很简单,在过去的合作中,音悦台已经向它证明了自己的独特价值。
除此之外,由于音悦台同时在上中下各个环节都有不错的布局,这会让它的粉丝服务平台的定位多几分的保险,竞争对手很难同时在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模仿,这将为音悦台赢得时间先机,而除了头部艺人之外的大部分艺人的存在,也成为留住粉丝的强力黏结剂。
张斗坚信,只要音悦台的服务和变现效率是最高的,那么无论艺人与哪个平台签订战略合作,这个合作方出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也会将粉丝服务这样的重活累活交给音悦台这样的专业服务平台。也许某一天,音悦台会成为阿里音乐最大的代运营商。
与此同时,音悦台也可以走出去,往竞争对手的地盘渗透。比如,目前音悦台已经开始向泛娱乐领域渗透,因为张斗已经意识到,要成为高效的服务者,必须拓展自身的广度和张力,以适应网红经济的需要。目前音悦台已经投资了浙江卫视的一档大型户外真人秀节目《二十四小时》。
在其他的计划中,还包括成立一家基金,投资那些与音悦台合作的艺人,甚至在时机成熟开展面向粉丝的众筹——对粉丝而言,这也是一项允许他们与偶像一同成长的服务。而音悦台自身的一些特质变化,也可能会帮助它缓解冲突,比如目前音悦台上粉丝自制的MV已经占到全部MV的将近一半,这将缓解音悦台面临的版权竞争。
而在所有的工作中,被张斗列为重中之重的,是加速V榜的开放化,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全中国音乐行业甚至泛娱乐行业的标准。在最近推出的专辑榜时,音悦台已经允许那些通过非音悦台销售出去的专辑计入排行依据,只要这些专辑被打上音悦台的统计标签,并接受认证。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上市公司; 经营业绩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相关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2006年我国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从而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保持了较高的协调性。同时,考虑到中国国情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使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更窄一些,限制更严一些,即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引入公允价值。在现阶段有些资产和负债缺乏成熟的活跃市场,尽管会计信息相关性非常重要也必须以可靠性为前提,但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可能出现偏差或人为操纵利润现象。我国准则中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规定,原则上要求,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经过几年的实践,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研究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会计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对公允价值下过定义。广义的公允价值是一种理念,是历史成本的延伸,是衡量所有计量属性内在统一性的质量特征。即是否公允地表达了计量对象的价值特征,因为会计必须反映经济真实,特别是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所以公允价值可以满足企业外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大多数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本文采纳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质上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客观计量和真实反映。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的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的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人们更关注的是它持有或消耗资产的现时价值。因此,公允价值概念的指导思想是要求真实和公允。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性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后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1.公允价值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
公允价值对交易环境要求严格,要求公平交易,从而有利于更真实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更加相关的信息,更有利于维护市场的有序运行。
2.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
随着时间的变化,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也会发生变化,今天的公允价值到明天就成了历史成本。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反映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负债的影响在市场上的评价,它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价值指标。也正因为如此,公允价值才能够时刻保持“公允”。
(三)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经营业绩即经营成果,是指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指标体系有价值指标和非价值指标,价值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发展能力定性指标;非价值指标包括经营者的素质能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应变能力评价、技术资源状况、公司激励制度等。
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运用,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有不同的体现。以中石化2005年年度报告为例:中石化分别在上海、香港、纽约、伦敦等地上市,按规定应编制两套财务报告,一套为中国标准,即“原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一套为国际会计标准,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2005年的年报中,按照中国标准编制的报表,2005年净利润为395亿元人民币;按照国际会计标准编制的报告,当年利润为438亿元人民币。2006年在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年初股东权益,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引起股东权益变动的上市公司有454家,调增年初股东权益795.04亿元。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最大影响就是接近市场价格信息,但是,资产信息和所有者权益信息的不稳定性会导致信息使用者的使用发生偏差,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定。具体来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相关规定不完善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尚不完善,缺乏统领全局的会计准则框架。理论界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方法和要求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既不详尽也不统一,且各个具体准则之间存在计量属性矛盾及计量口径不一致的问题,无法有效指导实践。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规定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而相关制度不健全,又给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
(二)公允价值获取困难
实践中,公允价值的确认会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由于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些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到相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难以寻找到只能估计。比如,当某项资产或负债的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无法确定时,就会采用现值计量估计公允价值,需要估计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但是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会计人员凭借专业知识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其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目前,公允价值获取困难已成为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难点所在。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过高
公允价值最可靠的获取途径通常是参考活跃市场的报价。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尚属于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交易不活跃,金融工具的使用不普遍。在这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取得公允价值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且取得公允价值的收益难以抵补其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同时,由于公允价值具有动态计量的属性,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新的认定,必然会增加企业的信息成本,提高会计计量和账务管理的操作成本,而公允价值的使用也增加了财务报告的风险,加之为了防止出现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企业的监管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四)存在利润操纵行为
公允价值计量在很多方面留下的弹性空间,很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比如,对所取得的配股,管理层可以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按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净利润,直接影响利润表数额;也可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资本公积,改变股东权益。上市公司管理层可以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通过利润操纵,使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而实现其利益需求。利润操纵行为的存在,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降低,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不符合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真实、公允的质量要求。
(五)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对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完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发展较晚,独立性比较差,同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自身利益难以保持应有的公允与客观,加之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有限,道德操守不高,面对上市公司和一些政府部门的压力和利诱,执业质量难以保证。另外,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一些违规行为相应的处罚措施还缺乏威慑力,使得一些企业敢于以身试法,这也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的推广使用。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中应用的对策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国际应用来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有发展成为未来主要价值计量模式的趋势。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使我国资本市场更加健全,使信息使用者更透彻更有效地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相关规定,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应当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在总结现有公允价值计量经验的基础上,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对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细节问题应加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以指导公允价值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同时,应当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法规制度,实现会计准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为公允价值的实施提供一个协调的法律环境。
(二)建立信息数据网络,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取难度
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公允价值获取困难的问题,应当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建立与市场化程度相适应的信息数据网络,形成市场价格信息数据库,提供容量大、时效性强的数据信息,快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公共信息,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考数据。同时,上市公司也应当加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度;还可以指定专人负责公允价值变动的核算、定时按既定途径收集数据,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
(三)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降低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
一方面,应当不断深化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创建活跃的交易市场。同时,积极培育各级市场,不断完善资本证券市场和其他专业市场,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取成本。另一方面,应对上市公司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帮助其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准确处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事项,切实降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
(四)编制全面收益表,防范利润操纵
建议通过编制全面收益表对已实现收益与未实现收益分别考核。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递延收益处理,不计入当期利润表;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规定任何公允价值方法不仅应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及产生的收益,而且应根据相关项目进一步细分各种收益的来源和变动,从而有效防范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的利润操纵行为。
(五)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推动财政、税务、审计等管理机构强化监督,发挥监管合力,同时强化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改善执业环境,在审计准则中明确、细化有关公允价值的执业标准和措施;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守法意识和诚信道德意识,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独立性,提高其对公允价值估计的审计能力。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加大其违法违规成本,遏制违法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立弘.新会计准则的亮点:公允价值[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92-94.
[2] 仇娴.当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1(1):67-68,74.
[3] 曹建新,龚练.基于金融危机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12):110-112.
[关键词]全面预算 企业集团 效益 思考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分析
一般来说人们把全面预算管理定位成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管理模式,本文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基本内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为基础的
《企业集团法》、《企业集团章程》等法律或者管理制度是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正常运行和实施的基础与保障,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却缺乏相关的可操作性制度,而预算管理正具备这种特性。完善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有效的预算管理必须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条件,以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前提,不然,预算管理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开放式、自主式、价值化的战略导向式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的有效工具和支持系统,即以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转化、分解、落实为企业集团的经营目标和项目,使各经营单位能够自下而上执行企业集团整体战略,保证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没有战略的预算是没有目标的预算,也不能提升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集团的价值;而预算对企业战略起到全面的支持和作用,没有预算支撑的战略是没有内涵的战略。
(三)全面预算管理是全员、全面和全程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综合协调企业集团部门经营活动的过程,即通过各单位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参与和充分沟通,围绕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目标,将企业集团的经营目标逐级分解,保证各单位环境、市场、投资、网络、人力、资金等各方面预算互相联系、互相配比、协调一致,合理配置各项资源。 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各单位责权利统一的手段,即企业集团通过与各单位之间责任、权利与义务的严格界定,使各单位在承担本单位预算目标时,获得完成该目标所必需的资源,同时按照其承担的责任及预算达成情况予以考核和评价,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四)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工具,也是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统,通过预算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提高企业的风险容限和容量,有效减低风险曝露,降低风险。预算与企业集团风险控制系统紧密联系,充当风险控制的工具。同时借助作业基础预算,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快速而有效的发现企业运营中的各种风险敞口。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将全面预算管理基本内涵归纳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集团内部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一套管理体系,是从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出发,通过科学的预算流程和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均衡责权利关系,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充分协调企业集团运营和管理的各个层面,采用价值形式,在战略分解和项目制定的基础上,对企业集团经营、管理活动实施,从目标设定、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及分析、到考核奖惩的全面闭环管理。
二、基于企业价值视角的全面预算的理解
(一)预算管理是企业目标与价值结合的产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的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要有个想法,然后再进行计划、筹备、部署,通过有条不紊的执行,才可能成功。没有这些工作,若不是运气过人是很难达成目标的,个人尚且不能仅凭运气行事,组织更应要稳扎稳打。本文行为,大多都是目标明确、快捷有效;虽然组织是个体的集合,组织的目标要通过个体的行为实现,可又不完全是个体的追求,这就出现了矛盾。同时,组织的愿景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必然要求,个体的行为又是组织行为的现实承载,二者又是统一的。目标冲突的矛盾无法消灭,只有在两者价值观一致时可避免。 价值观一致,要么信仰等同、要么利益等同。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让组织的利益和组织中个体的利益趋同,最终实现信仰等同,是统一二者价值观最有效的途径。
在企业中,预算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形式和集中体现,更是将抽象的战略具体为规划和指标。例如,集团企业集团的战略具体到各下属企业集团,各下属企业集团再具体到各责任部门。所有的经营方针、盈利目标和管理要求都通过这种方式自上而下的传达贯彻,在传达贯彻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传递。绩效考核是保证个体按照企业愿景目标作为的“操作守则”,愿景目标实现的途径千千万万,但只有符合价值观的那一条才有效,这就是绩效考核的作用。通过预算指标将企业的愿景目标和员工的价值诉求统一起来,再通过绩效考核规范个体的行为从而保证整体运营的一致性,由此预算指标和绩效考核实现企业和员工价值观、愿景、行为的统一。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最高层次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工具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预算是考核评价各责任层次与单位的工作成绩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标杆”,是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以预算为基础,预算靠绩效考核约束,两者相辅相成。预算管理(预算指标和绩效考核)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目标明确的预算管理会直接影响企业集团的经营效率、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所以,预算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举足轻重,即全面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工作的最佳状态。 那么如何能做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呢?
全面预算管理的“宽”要到所有企业集团,要涉及所有项目和工作内容,“深”要到各级部门,要详细到每个项目、环节,这是全面预算管理形式上的要求。预算指标作为企业集团愿景目标,通过层层分解,要成为企业集团和员工共同的愿景目标,再通过细化落实,转化为共同的规划,这是全面预算管理实质上的要求。但现实中往往“形式”容易,“实质”很难。
可以看出 ,预算指标是自上而下的过程,预算执行效果是自下而上的反馈过程。业务部门的经营活动需要管理部门的引导,管理部门的引导要为业务部门的经营活动服务,二者相互牵制、互相依存。
(三)全面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价值与经营效率的有效手段
假如经营能按照预算要求自我引导和控制,管理能按照经营环境自我纠偏和调整,效率一定会最大化。以下就用一个成本管理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某企业集团业务成本中的人工、材料和分包三项合计占整个业务成本79.6%的权重,根据重要性原则,控制这三项可以有效地控制整个业务成本水平。但凡大权重的项目,一般都有管理链条短、管理节点少、管理成本低、易于管理但难于降低的特点,管理资源投入到一定阶段,除非改变商业模式,大权重成本项目的降低效率就非常有限,职能部门集中、规范的管理方式适合大权重成本项目。而大权重成本外的成本项目(小权重成本),管理链条长、管理节点多、管理成本高、难于管理却易于降低,管理资源投入越多,这些项目的降低效率越高,但上升的管理成本(管理难度)会逐渐超越降低的业务成本。
业务成本属性不同,权重不同,管控的方式就不同,不同的方式需要不同的主体来控制,职能部门难以控制的项目,经营部门却能有效管理。例如,一线部门不能决定全年分包成本的数量,但能直接控制低耗品的使用。
通过成本管理的例子,可看出经营部门有管理的需求和可能,管理部门有经营的作用和功能,这就是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柔合管理和经营的现实基础。
三、全面预算管理科学机制的建立
假如经营部门具备了职能部门一样的管理能力和管理冲动,职能部门能够以经营部门的思维实施管理和控制,那么就会实现企业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就是建立这样机制的工具,具体的做法可以总结为“总体控制、逐级分解、分层管理、有效执行”。
(一)总体控制
总体控制是各级企业集团最高管理层管控的范畴。不管是集团企业集团还是下属各企业集团,经营成果和管理效益都体现为指标的完成情况。通过指标的好坏判定当前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指标完成得好,就维持当前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相反则纠偏和调整。
(二)逐级分解
逐级分解是各级企业集团管理部门的工作范畴。各级企业集团(部门)既要承接上级企业集团(部门)的预算指标和考核办法,又要传递给下级企业集团(部门)。逐级分解不仅是做“除法”和“减法”,分解的质量直接决定如何分层管理和执行的效果。例如大权重成本项目多的部门,被授权的可能性小,但哪些部门被分更多的大权重成本项目就是预算分解的内容。预算指标完成的好坏既决定于执行情况,又取决于指标分解的质量,框架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经营活动,对预算指标完成情况产生结构性影响。
(三)分层管理
分层管理的实质是将不同对象的管理权限授权给不同的对象,“授权”决定员工价值观能否和企业集团价值观趋同、影响预算指标能否有效传达贯彻、左右预算指标执行质量。比如定额成本法是直接和严格的成本管控方法,但不一定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实际中更多的情况是,成本完成情况大于等于成本定额。原因有二:只要实际发生的成本在定额内,就是合规的,不会被考核;降低的成本不能增加成本使用者的效用,造成成本最直接的管控主体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和需求。
在过程合理和激励有限的情况下,结果不一定合理。职能部门寻找最低的成本水平,但只能无限靠近,因为使用成本的经营部门没有足够的动力降低成本。只有当将“享受节约下的成本的权利”和“管理外界难以管理的项目的权力”交付经营部门时,才可以有效的节约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这就是分层管理的核心思想。
分层管理是分配哪些项目是要集中管理,哪些项目是可以“授权”管理的过程。一般权重大的项目要集中管理,小的项目可以分层管理。分层管理的前提条件是有机制充分激励被授权单位的管理积极性,同时这些被授权单位还须具备管理的意愿和能力。
(四)有效执行
预算的执行应具有严肃性和刚性。企业集团正式下达预算后一般不予调整。在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市场经营环境、监管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预算编制基础和假设产生重要变化;或发生重大临时预算项目;或出现重大不可控因素,将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差异的,可以申请调整预算。预算调整必需按照既定的程序,并从制度层面保证预算调整的规范性。
首先应该严格界定预算调整的范围和条件,一般情况下重大的调整须经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其次,预算调整应该设定符合内控要求的审批权限和流程,预算调整只有经过审批后才予以调整,主要分为:统一调整和个别调整。最后在全部所属预算执行单位均满足预算调整条件时,对全部所属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进行统一调整。
四、结语
一个多元化的集团企业集团具备覆盖各企业集团、各类业务、各项工作的预算管理体系,形式上保证了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统领性目标指引的作用。预算管理工作涵盖了战略和目标控制、过程控制、业务控制等多个层次,实质上保证了预算在经营管理中控制和牵引的作用。然而,全面预算管理对当前的预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的激发员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集团指标的完成,如何促进企业集团和员工价值观趋同这些都是更高层次的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如何做好做深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提升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的作用,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侯文龙,侯岩,何瑛.现代全面预算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11月
hs-CRP、TNF-α及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W意义(P
【关键词】 芪棱汤; 阿替普酶; 溶栓; 急性脑梗死; 血清炎性因; 神经功能康复
Effect of Stilbene Rib Soup Combined with Atenolol Enzyme on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LI Min,LIAO Le-le,TANG Gan-y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1):020-024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tilbene Rib Soup combined with Atenolol Enzyme on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6,116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herapy and Atenolol Enzym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tilbene Rib Soup.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rombolysis were evaluat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Daily life ability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rombolysis were evaluated by Barthel index.Serum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and interleukin-6(IL-6)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rombolysi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Barthel index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24 h and 7 d after thrombolysis,NIHSS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Stilbene Rib Soup; Atenolol Enzyme; Thrombolysi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Serum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Liuhua Hospital,Shenzhen 518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1.006
急性脑梗死已经严重威胁国内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其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带给家庭及社会沉重负担[1]。目前临床溶栓治疗主要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能有效开通血流及改善组织缺血情况。但据报道,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临床效果差异大及神经功能改善不一,这可能与大约30%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会出现缺血再灌注而造成脑组织的二次损伤有关[2]。国内中医研究发现,脑缺血一般与脑血管局部血瘀,进而引起风热、痰饮、瘀毒等多种病理产物,从而血栓-炎性反应的恶性循环有关,因此可使用活血化瘀治疗此病。而芪棱汤具有抗炎、活血化瘀的功效[3-4]。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芪棱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于本院溶栓治疗的116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纳入标准:(1)均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且是首次发病;(2)发病时间窗4 h内,且均符合溶栓适应证;(3)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得到相关部门批准。排除标准:(1)近3个月有颅脑损伤病史;(2)伴有其他严重性疾病。试验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46~68岁,平均(56.36±7.35)岁,合并高血压29例、糖尿病18例、高血脂11例,吸烟12例,喝酒16例;对照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43~67岁,平均(54.89±8.23)岁,合并高血压31例、糖尿病18例、高血脂9例,吸烟14例,喝酒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给予患者卧床休息、低流量吸氧、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减轻脑水肿及保护和营养脑组织等常规治疗,对伴有高血液、糖尿病或高血脂患者给予积极对症治疗;(2)采用阿替普酶(商品名:爱通立,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公司生产)静脉溶栓治疗,0.9 mg/(kg・d),其中10%在溶栓开始1 min内静脉推注,5 min内推完,其余60 min内静脉滴注完;(3)治疗14 d。
1.2.2 试验组 (1)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溶栓治疗;(2)加服芪棱汤(黄芪、桑椹、天花粉、三棱、水蛭等)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随症加减:气虚血瘀型加大益气活血药物用量,阴虚风动型加生地黄、白芍、枸杞子、女贞子,风痰阻络型加竹沥、胆南星、法半夏,肝阳暴亢型加钩藤、石决明、天麻、生牡蛎,兼腹实者加枳实、生大黄,口眼歪斜者加胆南星、白附子、僵蚕,语言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木蝴蝶;(3)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1.3.1 疗效判断 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改变或增加。总有效=基本治愈+显效+有效。
1.3.2 NIHSS评分 采用NIHSS评分量表,其中31~42分为重度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1~15分为轻度缺损。
1.3.3 Barthel指数 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穿衣、洗澡及进食等10项内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3.4 炎性因子检测 溶栓前、溶栓后24 h及溶栓后7 d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TNF-α及IL-6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hs-CRP水平采用贝克曼特定蛋白仪利用散射比浊原理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溶栓前后Barthel指数与NIHSS评分比较 溶栓后24 h,试验组患者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溶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溶栓后24 h、7 d,试验组患者hs-CRP、TNF-α及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基本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时,缺血区会聚集炎性细胞而引起炎症反应,使微循环障碍加剧[5]。有研究显示,炎性因子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有很强的关系,并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本质[6]。有研究表明,患者梗死面积、病情轻重均与hs-CRP、IL-6、TNF-α水平有关。有研究提出急性脑梗死治疗应该以神经血管单元为靶点的方式,而成分复杂的中成药较多涉及治疗靶点,阐明中成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7-9]。本次研究芪棱汤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旨为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利证据。
本研究主要通过探讨单用阿替普酶和阿替普酶联合芪棱汤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功能康复方面的影响。阿替普酶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其与血栓中的网状纤维蛋白结合后能激活纤溶酶原,使纤溶酶增加,而后打断纤维蛋白网,使血栓溶解,结束整个过程后,纤溶酶与α-抗纤溶酶结合后会失活[10-11]。研究显示,阿替普酶能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的脑组织再灌注,而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及提高生存质量[12]。有研究显示,阿替普酶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单使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时,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而NIHSS明显降低,证明了阿替普酶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此外结果还显示,溶栓后对照组患者hs-CRP、IL-6、TNF-α有明显降低(P
综上所述,芪棱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能显著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且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赵淑芬.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6):2923.
[2]武国君,王晋朝,孔令军,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5,26(26):3711-3713.
[3]钱玉良,汪永胜,王晓勇.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536-538.
[4]李京,曹锐,朱宏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与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6):329-332.
[5] Shu-Jin Wang,Zhong-Sen Qu,Qing-De Zhang,et al.The serum levels of MMP-9,MMP-2 and vWF in patients with low doses of urokinase peritoneal dialysis decreased uremia complicated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Int J Clin Exp Med,2015,8(8):13017-13027.
[6] Zheng Zhang,Ning Ma,Youli Zheng,et al.Association of serum immunoglobulin-G to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J Indian Soc Periodontol,2015,19(6):628-632.
[7]刘东红,陈金莹,彭宁,等.Hcy、hs-CRP及IL-6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1):27-30.
[8]向益斌.血塞通、川芎嗪联合灯盏花3种中成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今日健康,2015,14(3):101.
[9]刘春.血塞通与川芎嗪联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药业,2013,22(18):101-102.
[10]戴德孟,马维斌.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7-68.
[11]胡晓,李玫,瞿浩,等.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10):866-869.
[12]鲍宇,李国忠.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比较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33(7):633-635.
[13]胡继川,龚雪琴.阿替普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32-1933.
[14]张思为,邓世芳,何纲,等.芪棱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舛燃吧窬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7):823-824.
[15]邓茜,蒋红玉.芪棱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58-59.
[16]张思为,苏峥,山林林,等.芪棱汤治疗脑外伤后运动功能障碍35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3):23-25.
[17]邓世芳,蒋红玉,张思为,等.芪棱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5):835-836.
[18]蒋红玉,山林林,郭少军.芪棱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8):581-582.
现将劳动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6〕162号文)转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雇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关发〔1995〕357号文)的精神,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劳动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
(1996年5月4日 劳部发〔1996〕162号)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私营企业和请帮手带学徒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个体工商户),均应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为了保障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与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劳动合同,切实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把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做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通过提供政策指导、推荐劳动合同范本、加强劳动合同鉴证等工作,促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快依法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同时,要充分运用劳动监察手段,检查、督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照《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到1996年年末,应当全面完成建立劳动合同制度的工作。
三、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积极配合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督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四、各级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要和劳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加强沟通,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通过参与指导、培训人员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对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必要性的认识,加快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步伐,并引导其做好劳动合同管理工作。
[关键词]经济
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私营经济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产业和产品特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与私营工商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阻碍了业生产力的发展。
一、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2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集体经济8%,国有经济4%)。1993年~1996年间,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经济转移。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就量的概念而言,在经济总量中,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在1997年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3.7%。私营经济的现实基础更主要地还表现在质的方面:
①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企业,成为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②在国有经济中孕育着私营经济的成分。
③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企业已经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加强市场管理,有利于消除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
3.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符合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
从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私营经济应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可以从产业中退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十年前就基本上没有了国有企业。我们也应当结合建国以来行业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国外的做法,改造我们的企业所有制结构。
二、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政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1、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它是制约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对立论”,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把私营经济看作“异己”,加以排斥;
(2)“担心论”,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等等;
(3)“唯心论”,即看不到私营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看不到私营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深化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2)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规划,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企业“摘帽”正名,还原其本来面目,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生产力。二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私营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3.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行业都发展了,才能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2020年~2050年,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经济将作为国内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国有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而呈下降趋势。
诚然,上述对我国私营经济历史发展趋势的描述,是建立在十五大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已经孕育成熟、将要大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发展趋势中各阶段发展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并随着改革进程的调整而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所有制;北京市
作者简介:张耀军(1968―),河南平顶山人,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4;F1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084―04
收稿日期:2006―06―25
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学家及政府关注的焦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所有制结构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有制结构是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制约着社会的劳动力就业及生产力能否迅速发展。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之区,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及社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对北京市劳动力就业及所有制结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所有制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一、北京市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的变化趋势
(一)国家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比例下降,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上升。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北京市公有制单位一统天下,城市就业只有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1978年劳动力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分别占82.6%和17.4%。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出现了外商投资、城镇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微弱,只能吸纳很少的劳动力就业,如到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力就业数量只占总就业量的1%,城市中的个体占1.4%,但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例较1978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到2000年,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例下降到58.3%,外商投资单位比例达到5.2%,城镇个体单位达到5.3%,其他非国有单位达到13.5%。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市的所有制多元化发展很快,从2000年到2004年短短的4年间,国有经济单位劳动力就业比例下降到29.2%,集体单位下降到4.1%,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由2000年的3.1%上升到5.6%,城镇个体上升到6.7%,其他非国有制单位的劳动力就业比例上升到44.6%(表1),可见从业人员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从业比例上升很快。
(二)公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非国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能力迅速上升。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与从业人员的区别是,在岗职工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其他经济及其附属机构的某一岗位工作,并由其直接支付工资或生活费的各类人员,但不包括离退休再就业人员、港、澳、台和外籍人员。与从业人员这一指标相比,在岗职工这一指标较准确地反映了国内现有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的趋势相同,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下降,非公有制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上升。1980年年底,北京市公有制单位一统天下,在岗职工全部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各占82.5%和17.5%,到1985年,非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只占总数的0.4%。“九五”和“十五”期间,北京市公有制成份下降,非公有制成份迅速上升。2000年至2004年底,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下降了24%,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下降了4%,非公有制单位上升了29.1%(表2),非国有经济单位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北京市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一)北京市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比例已超过公有制经济单位。2004年,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所吸纳的劳动力如果从从业人员来看,占54.7%,已超过公有制单位吸纳劳动力比例(45.3%)的9.4个百分点。在各种所有制单位中,国有经济依然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占39.7%,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吸纳劳动力占26.8%,外商投资经济单位排在第三位,占9%。如果从在岗职工来看,情况与从业人员的比例相同,国有经济在岗职工的比例为41.1%,依然是所有制经济单位中最高的。若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来区分,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在岗职工高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在所用的离退休人员中,国有经济单位最多,占33.3%,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成分不断壮大,这些单位中聘用的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也最多,2004年,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在外商投资经济单位工作的最多,占到59.6%,在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单位占16.9(表3)。排第三位的是国有企业,占10.5%。其他人员中,31.2%的在有限责任公司就业,26.5%在国有经济单位就业,14.4%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总之,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已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去向。
(二)大多数行劳动力就业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2004年,北京市的19个行业中劳动力总数为6826736人,其中有16个行业的劳动力占60%以上,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表4)。其中非公有制成份最多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近些年来,北京市的信息、软件行业发展很快,尤其是私营企业在该行业发展迅速,不但促进了北京市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为相当数量的就业者提供了就业岗位。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该行业的87.6%的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比例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排第三位的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国有经济单位中,就业最多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占到97.3%;其次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80.3%;教育行业为78.9%,排在第三位。各个行业中,在集体经济单位就业的比例均较小,最大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占到10.8%,其次是采矿业,占10.4%,其余的行业都在10%以下,说明北京市集体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容纳能力较小。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对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分析
(一)公有制经济比重依然较大,结构不合理,影响劳动力就业。2004年底,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528.3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为825亿元,占32.6%,较2001年的52.2%下降了19.6个百分点,较2002年的47.0%,下降了14.4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
加值1290.2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652.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0.6%。前已述及,从社会劳动力在各类经济成分中的分布来看,全市城镇劳动者共502.8万人,其中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共227.7万人,占全市城镇劳动力总数的45.3%。即使是个体私营经济较发达的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公有制经济也占有很大的比重。2004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业的单位个数、从业人员、总资产和零售总额中,公有制成分分别占了40.3%,17.3%,67.1%和29.4%(表5)。像批发、零售这一行业属于典型的竞争性、服务性行业,非国有单位在该行业的经营效率要高,显然非国有资本的大量存在有利于这些领域的竞争和资源配置。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业的单位个数、从业人员、总资产和零售总额这四项指标中,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从业人员比例最低,而非公有制单位的从业人员比例最高。表明该行业对从业人员吸纳能力非公有制单位较公有制单位强。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经济效益低。与非公有制企业比较起来,北京市公有制企业资本金不足,企业亏损面大,负债率高(表6)。2004年,北京市国有企业亏损面达43.8%,集体企业为20.4%,非公有制企业在20%左右;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54.5%,集体企业达64.1%,不同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资产负责率不同,最低的是股份有限公司,为42.9%,最高的是联营企业,为60.8%。高负债加上人员负担,企业负担更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国有企业除资产负债率高之外,经济效益也低。2004年北京市国有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集体企业是8.2,非公有制企业中除联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外,总资产贡献率均高于国有企业;成本利润率国有企业仅是2,非公有制企业中除其他企业比国有企业低外,其他的均高于国有企业,其中股份有限公司高达9.6,是国有企业的4.8倍。从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看,国有企业在所有类型企业中中等偏上,最高的仍是股份有限公司,达到203895元(表6)。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三)私营企业规模偏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2004年,北京市有国有企业849个,每个国有企业平均243人,而私营企业669个,平均每个企业只有117人。私营企业数量少,每个企业平均的就业人数又少,导致私营企业规模小,吸纳劳动力能力弱。另外,个体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批零贸易和社会服务等行业,仍处于原始积累和小本经营阶段,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北京市个体经济向私营经济转化的速度慢,成长能力差,反映出非公有经济成长的质量不高。私营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尽人意,需要改善。这主要表现在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存在着政出多门和管理缺位的矛盾。一方面,个体私营经济要应对多部门的检查、收费;另一方面,它们又没有渠道获得必要的信息、政策等。经济的管理既有交叉,又有漏洞,协调不够,影响了管理效果,客观上影响了市场的规范。此外,社会上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还有排斥和歧视现象,少数政府管理部门对个体私营经济存有偏见,从政策上予以限制,再加上经营场地紧缺,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影响了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从而也影响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个体私营经济的这些问题同中央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要求很不适应,同首都经济的发展战略不适应,急需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首都经济的发展。
四、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劳动力就业。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实行公司制,而公司制的改造、改组,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满足其条件的。从北京市现实出发,应选择一些经营状况好、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的国有企业推行企业法人化、产权企业化、盈亏自负化、责任有限化、经营自主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增强其对高素质的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对于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应选择其中的一部或大部推向产权市场,鼓励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购买全部或者部分产权,特别是鼓励外商参与国有企业的嫁接式改造。这样的改革,不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却实现了国有资本金的转移,其变价收入可投入急需发展的产业,用于结构的调整,以及安置人员,支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二)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育,使其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通过前面的分析,非国有企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国有企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会不断提高,因此,要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在税收、贷款、进入领域、注册政策、外贸政策等方面给以优惠。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非公有经济与国有经济的融合,为多种经济成分提供规范的信贷和融资渠道,鼓励私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允许收购各类上市企业,支持私营企业依法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扩大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通过改革,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经济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吸纳更多就业人员,满足社会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促进劳动力就业。所有制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在改革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体制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健全体系,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为各种所有制经济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因为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程度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程度,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无疑会抵消所有制调整的结果。总之,要加快政府结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通过这种调整,在北京经济中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劳动力的就业及劳动力结构的优化。
现阶段各类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阶段,各种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但是,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又有所区别。为评价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按照对工业总产值、社会零售总额、工商税收、就业几个方面的分类分别来考察不同的经济成分所具有的贡献。
表1 不同经济成分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58、24、25页。)
年份
外资企业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99
15.92
5.34
18.18
表2 不同经济成分对社会零售商品额的贡献(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 ),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23、41、58、24、25页。) 年份
国有零售额比重
集体零售额比重
私营零售额比重
个体零售额 1989
39.10
33.20
0.42
18.63 1992
41.29
27.91
0.83
20.27 1995
29.85
19.31
4.88
30.33 1998
20.65
16.57
10.49
37.05
表3 不同经济成分对工商税收的贡献(注:资料来源:《中国税务年鉴》1992-1998 。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年份
个体
私营
外资
国有
集体 1993
7.93
0.26
5.20
63.56
21.08 1994
7.62
0.37
8.12
63.04
17.15 1995
7.27
0.65
10.38
59.74
17.58 1996
7.35
1.11
13.16
54.69
18.41 1997
6.71
1.32
13.95
56.33
15.34 1998
7.06
2.14
1999
5.59
2.48
表4 整个国民经济中各种类型经济企业从业人员情况(%)(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58、24、 25页。) 年份
国有
集体
外资
私营
个体 1989
18.27
6.33
0.08
0.30
3.51 1990
16.19
5.55
0.10
0.27
3.29 1991
16.46
5.60
0.25
0.28
3.56 1992
16.61
5.52
0.35
0.35
3.76 1993
16.45
5.11
0.43
0.56
4.43 1994
16.69
4.89
0.60
0.96
5.62 1995
16.57
4.63
0.76
1.41
6.79 1996
16.33
4.38
0.78
1.70
7.29 1997
15.87
4.14
0.83
1.94
7.82 1998
12.95
2.81
0.84
2.44
8.74 1999
12.14
2.43
0.87
2.86
8.84
从上述各项指标来看,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就业方面,个体经济已经成为除国有经济外,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经济成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有经济提供就业机会的功能正在逐年下降,按其战略地位,以后也很难有大的吸纳空间。因此,个体经济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更为引人注目。其次,目前个体经济在实现社会零售额方面已经是贡献最大的经济成分,其余的在工业生产总值和工商税收方面,其作用也不容忽视。然而,我们注意到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对就业和税收的贡献上,并不是同步的,往往是被看好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的经济成分,反而吸收就业的数量并不多,这是市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而必有的“降本”观念所为。因此,如果与国民经济发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目标的认定联系起来,对不同经济成分贡献的衡量就会得出不完全一样的结论。
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多元目标中,就业是最重要的目标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言,目前所存在的任何一种经济成分都有它的重要性,它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都各有自己的特点。问题是,当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或需要优先考虑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比较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确定它在发展战略中地位的依据。
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说,无论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对国家税收的贡献还是对出口的贡献,都有它的重要性。但是,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就业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目标,它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其原因在 于:
中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7 %的警戒线,今后几年可能还会再提高1至2个百分点,中国目前城镇失业率的警戒线应该为7.03%,在达到9.73%时,就会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风险(注:莫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汝信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版,第166、167页。)。农村地区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的现象,目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4%左右,但农业只占GDP的15%。在加入WTO之后,由于受到世界市场的冲击,农民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更多的农民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寻找其他就业机会的压力会大大增加,它对于就业形势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还在于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但是,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的现象。为追求经济增长,在政策优惠和政府的招商活动中,人们更偏好追求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为追求微观的效率,“减员增效”成为一个普遍被采纳的办法;而近年来,对经济的增长和出口贡献非常突出,对税收贡献也增加很快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注重微观效益,对就业的贡献虽然也在增加,但幅度十分有限。
过去人们认为,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如果改革和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同步,就会出现越改革,越发展,失业越严重的现象。近年的经验表明,就业不是一个由经济增长附带的目标,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增长,而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需要由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来予以保障,不同的发展战略,可以导致不同的就业效应。比如,是优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还是优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将使同样数量的资本投入,提供完全不同数量的就业机会。
进一步来看,最近几年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贫富分化、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的现象已十分突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普遍地扩大就业,尤其不能更多地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和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目前,我们的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不能同步,甚至是以牺牲就业为代价。这种发展所造成的结果就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城乡与地区差别无法缩小,甚至不断扩大。
笔者认为,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指标,它不仅与效益相联系,也与社会公正与公平,与稳定相联系。扩大就业,应高于其他指标,成为指导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
另一方面,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对象,主要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的特点是除了劳动力外,既缺少其他人力资本(经营能力、专业知识),也缺少必要的经营资本。当现有的产业不能吸纳他们就业时,他们很容易就成为失业和潜在失业人口,并由此成为低收入或贫困群体。所谓就业问题,主要是使他们在经济的发展中能获得就业的机会。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发展什么经济成分对解决就业问题可以作出最大的贡献?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就业都作出了贡献,但其贡献度并不相同。
从前面的表列中可以看到,目前在我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在各类经济中最大,但它对就业的贡献不是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而是呈不断萎缩的态势。在改革深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经济的战略地位必然要求她进一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使它对就业的贡献率会进一步降低。
集体经济(包括乡镇企业)曾经对就业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是,原有的集体经济在新一轮市场争夺中面临艰巨的结构转换,企业较多减员而较少增员;新型的集体经济如股份合作制、合伙制企业,出资者即劳动者,利益机制的刚性使之在用人方面也是精打细算,虽能提供就业机会,但其贡献也已从80年代的排名第二位降低到第四位。
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出口以及税收的贡献都非常突出,1999年出口占全国的45.47%,税收占全国税收的15.99%。但是如果从就业来看,1999年在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为612万,占全国城乡就业人口的2.91%,占全国就业人口不到1 %(注: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0页。)。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对于中国就业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加入WTO以后, 外资企业将进一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方向发展,不可能对解决中国的低层次劳动力的就业作出很大的贡献。
私营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到1999年从业人员已达到2022万人。它的进一步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但由于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限,仅靠私营企业仍无法解决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数据中可以看出,个体经济对解决就业具有巨大的贡献和潜力。1999年,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6241万人,仅次于国有经济从业人员的8572万人,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二大吸纳就业的经济成分。如果其他经济成分在提供就业机会上都是有限的话,我们要考察的是,在我国未来个体经济是否有可能大发展,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强调发展个体经济的理由
在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局面下。强调发展个体经济的意义,是由于它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从发展和提供就业机会的角度来看,个体与私营经济都有迅速发展的势头,而且私营经济的规模、效益,以及单个经济体雇佣从业人员的数目都要高于个体经济,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发展个体经济呢?没有别的原因,就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因为发展个体经济门槛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