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术研究情况范文

学术研究情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术研究情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术研究情况

第1篇

关键词:学情分析;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开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普及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等。这就学校教师通过学情分析和调查,发现教学薄弱环节,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对自身的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一、了解学情,有利于因材施教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其基础环节就是掌握学情,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情况以及课外学习情况等内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某高中一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得出一下学习情况: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状况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其中有70%以上的学生对数学学科表现出“很有兴趣”以及“有兴趣”,表现出“兴趣一般”以及“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占30%左右。从这个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结合访谈调查,发现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中,大部分认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觉得学习数学能够了解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使人变得聪明,这又说明一些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数学的作用。学生的数学兴趣,能够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中变现出来。在调查学生动机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日后工作需要”,这说明高中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对其未来职业的影响。但是依旧有49%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升学”和“考试”。

(二)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状况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提问,基本能够做到“自主发言”的有21.4%,而“不愿意主动发言”或者“不愿意发言”的则有23.6%左右,针对这个这个结果深入剖析,不爱发言的学生主要是由于自卑,说错了跑丢面子等因素造成。而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基本呈现出被动学习的状态,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高中生所期盼的学习方式

在调查中发现,只有5%左右的学生希望独立学习,而有55%左右到额学生希望与同学、教师一同学习,有40%的学生希望“教师讲授为主,自己的学习为辅”从这个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接收合作学习,并喜欢合作学习,之后极少部分的学生希望全部由教师讲授,自己被动接受。通过谈话调查,我们还发现,结合课内与课外两种学习方式以及趣味性、活动的教学形式,是学生最喜欢的。

二、基于学情分析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觉得,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比如:进行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可以进行以下情境的创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唐憎师徒在取经回来之后,猪八戒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高老庄,并开了一家自己的连锁店,但是因为经营状况不好,需要向大师兄借点钱,于是打通孙悟空的电话:猴哥,我的连锁店遭遇了一些麻烦,急需一些资金周转,你能够借给我3000万周转呢?这是电话那边的悟空回答:我可以将钱借给你,从今天开始我每天给你100万元,但是你第一天还给我1元,而后第二天要给我2元,第三天给我3元,以此类推,以后每天还给我的钱都是头一天的两倍,觉得怎么样?猪八戒想了一想,觉得非常划算,但是又向,这猴子每次都算计我,这次怎么让我占这么大的便宜。听说这个班级的学生都非常聪明,想请求你们帮助我算一下这笔帐,看看我要不要答应猴哥的这个建议?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等差数列的问题,将这个问题设计成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最终学生得出答案:猪八戒收入的钱数:100*30=3000万元猪八戒支出的钱数:1+2+22+23……229=?这个钱数怎么算呢?同学们又发现1,2,22,…229,是一个以1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差数列,这恰好就是求其前30项的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二)提出猜想,重视探究

基于学情分析结果来看,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比较低,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最终由他们自己将问题的答案找出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比如: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图片,比如操场的跑道,单杠双杠,旗杆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地面抽象成平面,把“跑道白线”,“旗杆”,“单杠”抽象成直线,请先独立尝试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然后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后,请回答下列问题形成统一答案。2.1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个数有几种情况?2.2直线与平面分别有哪几种位置关系?通过创建这样的疑问,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被激发,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总结答案,思考还会有几种情况,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优化教法,因材施教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发现,大部分的高中学生都希望数学教学方法能够更加多元化,并富有趣味性,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法方法,并不利于因材施教。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目前,高中数学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自主式、讨论式等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本文对学情分析视角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政源.学情分析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J].语文教学通讯,2014,(09).

第2篇

社会的迅速变革,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青少年学生焦虑状况进行探究,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预定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且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对于个人来说,预定目标不能实现,预感会有危险来临,遇到挫折和失败等一些情况,随时都可能出现,每个人都经历过焦虑情绪的体验,只是焦虑的程度有所不同。

1研究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昆明市五华实验中学、昆明市第十中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七所学校的十五个班级中随机抽取了212名学生作为被试,平均年龄18岁。采用Zung于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施测,使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分析。被试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不同学历层次青少年学生焦虑状况

根据全国焦虑常模标准分(37.23+12.59),对212名不同学历层次的被试焦虑状况得分进行统计处理显示,焦虑状况得分远远高于标准分。表明随着社会进步,青少年学生的焦虑状况日益加剧。根据部分量表协作组神经衰弱、焦虑症患者得分结果(50.65,57.10),在212名不同学历的青少年学生当中,有5.19%学生的焦虑水平达到焦虑症,在所有的青少年学生中有14.15%的人患有神经衰弱症。从总体上来看,68.87%的青少年学生的焦虑状况要高于中国自评焦虑的标准常模。总体上来看,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的焦虑状况得分偏高,且个别差异突出。说明,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除了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总体状况,还应注重对青少年学生的个别辅导,以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完善。

3不同学历层次的青少年学生的焦虑状况及其差异原因的探讨

3.1中学生的焦虑水平最高的原因分析和探讨

高中学生的焦虑状况评分在四类青少年学生当中是最高的。高中学生承受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比其他学历的学生要复杂很多,高中学生不但要面对由激烈的高考竞争所引发的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要承受自身的心身发展需求和满足带来的恐惧和不安,以及与朋友的交往、父母关系的重新审视,成人自我意识强烈与家庭约束之间的矛盾等等,处于高压力下的高中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2对中师学生的焦虑水平偏高的原因分析和探讨

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得学历相对偏低的中师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此外,所调查的这所中师学校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学生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选择了中师。因此,就业困难的压力,使得中师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初中生,且远远高于大学生。

3.3对初中学生的焦虑现状的原因分析与探讨

初中学生焦虑主要由心身发展失调、人际关系等身心发展需求和满足方面的原因引起,这也是所有青少年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只是在处于青春发育早期的初中生身上比较突出,因此初中学生的焦虑水平虽然比中师生要低,但却高于大学生。

3.4对大学生的焦虑现状的原因分析和探讨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认知评价、社会适应、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毕竟已经比较成熟,所缺乏的只是实践经验,对于所面临的困惑和压力,大学生们一般都会有客观清晰的认识和评价,也会提出比较积极的应对措施,并且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有关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以上各种原因,使得大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相比其他学历的学生要低一些。

参考文献

第3篇

2002—2005年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都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为我国职业类院校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也是我国艺术设计类教育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关键时期。从教育部新颁布的学科目录上没有“工艺美术”这个词后,“艺术设计”似乎就成为一个更为复杂的名词[1]。1980年至今,我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这40年,可以说是我国职业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培养了许多从事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他们现已成为我国当代艺术设计及艺术设计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2]。目前,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学科体系大致如下:装潢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广告设计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几年时间就在全国遍地开花。然而,在办学近十年的历程中,这些专业又面临怎样的局面、存在哪些问题呢?做为多年从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老师们该做些什么?在此从设计实践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谈一下个人观点和认识。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目前的现状

(一)基础课教学方面的现状

完成了“工艺美术”向“艺术设计”的转变后,以前的基础课教学体系被淘汰,基础绘画课的功用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只注重形、体、色彩、艺术审美向记忆、联想、想象、再创造为目标转变;笔者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基础造型能力和色彩配置审美的掌握和运用就被边缘化了。

(二)专业设计课方面的现状

近几年,全国的高职院校都在申办艺术设计类专业,在社会上出现了“艺术设计热”。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看似“很火”;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尽人意。(1)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过热。各院校的办学规模都在成倍增长,办学的基本硬件都很难保证,各种“软件”设施更是捉襟见肘。如今毕业生的作品呈现形式都是在电脑上呈现,缺失了必要的设施情况。(2)服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情况也不乐观,培养的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去,他们多愿做设计,而且多是时尚设计,但对服装的精细加工和环境艺术设计的施工工艺特别是高精度的施工工艺缺少兴趣。时装设计倾向于纯艺术,实用价值不大,这一领域的服装生产厂家也很少,所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改行比例很大[3]。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毕业生会直接受到“民工式”的冲击;因为很多装饰工程公司无论在招、投标或者“揽活”时,设计方案基本免费,甚至一些中、小装饰工程公司根本不做设计,由甲方负责人提出想法或直接参考优秀的建筑装饰效果图资料,这种做法在我国装修市场主流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工装饰队中十分普遍。(3)工业设计专业是四个专业中唯一没有过热的专业,也是影响未来我国工业设计的重要专业。其未“热”原因有很多。其中,企业领导者多半持拿来主义态度,仿制国外产品,导致我国的工业设计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鉴于上述原因,此专业的就业市场一直低迷,毕业生改行率高,所以国内院校很少开设工业设计专业[4]。

(三)学生培养方面的现状

艺术设计强调的是个性、独创和与众不同,它要求既不能重复他人又不能重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每一项作业都要创新,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都较强,具有以创新为荣,以重复和模仿为耻的精神[7]。在高职类院校毕业生中从事设计工作的毕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而大多数毕业生要进入技术工人的行列,技术工人各工种的相互协调,统一管理对整个工程的顺利、高质量完成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培养看似微不足道,但离开了学生培养谈教学就显得无凭无据、软弱无力。以上种种都给专业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让很多专业教师面对学生无所适从,职业类院校培养目标本身就是动手操作能力,就是一种个人的施工工艺能力的掌握,而学生对这方面的能力掌握从本身来讲就没有兴趣,再加上高职类院校在基础实践方面的投入很少,设施很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实践设施,“自找单位、分散实践”在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很普遍,现状却是如此。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教师队伍、教学管理方面的现状

从教材方面看,近几年虽然高教社和各地方出版社也出版了很多教材,还标明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但没有几套、甚至是几本真正和教学实际相吻合。除了外部原因,学界本身就自觉不自觉的夸大设计在社会中的地位,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现在的社会条件、资金投入、质量标准、市场潮流相去甚远,用这样的教材培养的学生是很难就业的[5]。从教师方面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多半是引进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或研究生直接作为教师启用;这一部分人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是从学生向教师的转变,对社会行业、企业实践大都知之甚少;在教学中不会“说外行话、做外行事”,但只凭着“我的老师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学生”的热情来从事艺术设计教学,混淆了本科教育和高职类院校的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工为重点的方向不相符[6]。另一部分则是从绘画专业转行当艺术设计教师的,这一部分教师面临着“转型培训”问题,他们中有一些在绘画上小有成就、自恃学高,而忽视了自己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妄自尊大、凭经验办事———对新人、新事置若罔闻,等等。这就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从教学管理方面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在人员结构上就不合理。首先,由于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专业教师职称相对较低,很难进入管理岗位,哪些不懂专业的人又无法真正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这是我国艺术设计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艺术设计专业的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深入研究,并形成一套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办法。如何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一套科学、实用、又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老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对学界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却对此无能为力。

三、现代技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行业的冲击

技术对艺术的冲击在近代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每一次都产生新的艺术门类、绘画形式及新的艺术教育学科。第一次是摄影技术的诞生:摄影技术的诞生,对写生绘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以再现真实和虚拟真实见长的绘画艺术相形见绌,进而催生了所谓的现代绘画及流派。第二次是电子、影像、媒体技术的诞生,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产生了致命的打击,他们是动态的视觉形式,进而摧生了形象与情节的真实,有一定情节的电子音乐以及影视广告、MTV等。第三次是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视觉表现手段首先在艺术设计领域应用,以往人们用手工很难实现的视觉效果,被电子计算机轻而易举地完成;电子计算机所提供的各种迅捷的设计手段和方式,将设计师的双手从繁杂及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深化了人脑的艺术创造力和最终的视觉艺术效果[8]。#p#分页标题#e#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面对未来的思考

1.今天,高职类院校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点,我国高考学生的总数在下降,优胜劣汰之路谁也无法绕过,有特色、有特长的院校生存发展,办不出特色的必将淘汰,艺术设计类专业可能会首当其充。

2.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也到了转折点,从侧重艺术绘画转向实用设计,从侧重纯设计转向设计施工,从侧重手绘设计转向电脑设计。

3.从学生培养方面看,学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职业类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上不去,你就是将学校说的天花乱坠,没人会相信。久而久之,学校的生源就会出现大问题,一所没有学生的学校就是笑谈。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的就业来开展。必须把毕业生的团队意识和相互配合意识放在学生工作的中心点来加以重视。

4.从教学方面看,必须坚决贯彻职业类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动摇,就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出发点,加强熟练技术工人的培养,相应的实验、实习设施要跟上,有些学校实行了学生出一部分钱、学校出一部分钱,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台电脑的做法,来提高学生对设计软件的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5.从教材方面看,目前为了某种利益而编写的教材可真不少,到学校找领导的络绎不绝。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本科院校的办法,学生使用的教材不一定必须统一征订,教材加贴合实际的教师讲义的形式,可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有实际意义,这样做也不视为一种好办法。

6.从教师队伍方面看,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办法必须落到实处,只要实践经验丰富,其他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5-3505-05

Based on Data Mining Study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ZHOU Liu-jun1, WANG Jing2

(1.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Xuzhou 221116, China; 2.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fr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 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ata on employ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inding usefu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of the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very necessary. Xuzhou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sys tems and employment management system data as objects, to career guidance for students and for research purposes, by setting on student achievement,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data mining to fi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obtain employment, data mining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研究和管理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3],然而面对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增多,高校学生就业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复杂。在高校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这些信息之间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隐含着一些重要信息。海量信息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技术条件限制,安全难以保证;数据欠规范,真假难以辨识等。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就业研究和管理领域,把这些重要的信息从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可以为招生、教务等部门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为校学生就业研究和管理人员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工作指导。

1数据准备

本课题的原始数据资料来源于徐州建筑学院的教务系统和就业管理系统,收集了毕业生资料20107个。利用SQL Server 2005的外部数据导入功能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并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转换和数据消减。原始数据资料如表1到表3所示。

表1学生成绩数据表

2数据挖掘模型分析

2.1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的关系

本研究认为,学生的就业与学生本身的基本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例如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实践能力、职业资格等级、社会工作经验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由于收集到的数据有限,我们在学生成绩记录和学生基本信息中提取:课程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几项作为数据挖掘的属性来发现这些因素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1)学生课程成绩以“必修”类课程作为研究对象

2)外语水平以英语CET成绩为标准,计算机水平以PRET成绩为标准3)采用关联规则结合决策树作为数据挖掘的方法,利用关联规则发现形如以下形式的信息:概率=0.688支持度=0.068建筑构造1 =良好,建筑制图与AUTOCAD2 =良好-> DWXZ = D2

2.2课程设置与就业关系

最近业界经常提出: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课程设置有关。很多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和社会脱节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毕业生就业困难。通过对挖掘的各学科课程设置信息数据建立一个量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按照课程的性质将其划分、归类到相应的分类模式中,将课程设置划分方案概括到某个给定的范围,我们可以把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专业技术课又分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1)以专业技术课为研究对象

2)主要研究专业技术课对就业层次的影响3)采用聚类分析作为数据挖掘的方法

2.3人才需求趋势

人才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发现专业类型和学制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制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人才需求趋势分析可以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为学校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信息支持,有利于学校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和招生、培养计划。

本研究采用关联分析的挖掘方法,试图得出如下形式的结果:

概率=0.775重要性=0.115 ZYMC =电子商务,XZ = 3 -> DWXZ = D2

表4学生必修课成绩与就业关系关联规则

3数据挖掘结果及分析

3.1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的关系

通过对学生必修课成绩和就业数据进行挖掘,得到如表4所示的关联规则;通过对学生各种等级证书数据和就业数据挖掘,得到表5所示的关联规则。

用决策树对学生成绩和学生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和学校奖励的数据同时进行挖掘,得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依赖强度由强到弱由表6所示。

分析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高职学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私人企业

从数据挖掘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中等和较差的D类企业(单位性质集中在D2、D3的私人企业),这与学生本身素质和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有关。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时录取门槛相对较低,高中起点的一般是高中学习成绩不理想没能考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初中起点的大多是初中成绩不太好并且对自己的今后的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有一部分通过3-5年的学习自身素质大大提高,有的学生走进社会之后甚至表现比普通高等院校和名牌高校的学生更加优秀。但是,由于社会上人们对待高职学生的观念还没有转变,所以他们走出校园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集中在中等偏下的私人企业。

2)课程成绩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成绩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有些专业的某一门或某几门成绩明显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例如建筑专业的专业课“建筑构造”、“建筑制图与AUTOCAD2”、“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这几门课成绩良好以上的同学就业单位性质在中等企业的概率达到65%以上。而课程成绩只达到及格的学生就业单位性质是D3的较多。这是由于一些就业单位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招聘时,他们可能会偏向优先考虑各科成绩优秀的学生。不过从数据挖掘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对就业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特别明显。

3)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和学院奖励学分对就业产生明显影响。

表5显示,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和学院奖励学分对就业产生了明显影响。通过英语四六级并且得到过学院奖励学分的同学都找到了较好的工作;具有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学院奖励学分中的任两个的同学大多数有较好的就业单位。所以,本研究认为,英语、计算机的等级考试和其他证书并不像有些人所评论的那样,对学生没有什么作用,用人单位还是可以通过这些来看学生的各项水平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和学院奖励等相对于课程的考试成绩来说更被用人单位所看重。

3.2课程设置与就业的关系

通过对学生专业技术课的设置和就业层次进行挖掘,得到如表7所示结果,学生的就业层次自动聚合为5个分类:

分类1=86.6%E+9.5%B+3.7%C

分类2=65.0%D+30.1%E+4.9%C

分类3=80.2%B+19.7%E

分类4=85.7%D+14.2%B

分类1=53.4%E+40.1%D+6.5%C

表7学生课程设置与就业关系的聚类

分析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徐州建筑学院学生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三年来变化并不明显

从数据挖掘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徐州建筑学院学生的专业技术课主要设置了电动机的单片机控制、电气工程CAD、楼宇自动化技术、机床数控技术、建筑供电、机电一体化原理这几门课程,三年来课程设置变化不明显。

2)课程设置对学生就业层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设置对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各种就业层次出现在不同分类中,没有独立聚合为分类,但是通过分类间的对比还是可以发现,不同就业层次在不同分类中的概率有明显的偏向,一些就业层次以较高的概率和某些课程聚合成一类,这说明,这些聚合在一类的就业层次和课程之间存在很大的共性,课程设置对就业层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课程设置缺少变化,此数据源挖掘出的信息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充分挖掘出课程设置对学生就业层次的影响。

3)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时俱进。

随着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不断的更新,以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3.3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人才需求趋势分析主要找出学生所学专业和学制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就业数据的挖掘,得到如表8所示的结果:

分析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学制对学生就业影响较大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制决定了学生的入学起点和毕业学历,5年制学生是初中起点的大专学历,从表中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单位明显比高中起点的大专学历学生差,主要集中在较差的私人企业。而4年制的本科学历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学制之间的关联规则不明显,并且有些专业的本科学历学生的就业单位并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学制中,3年制和5年制对学生的就业产生的影响较大,而4年制则没有明显影响。

2)专业对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热门专业并不一定好就业

从数据挖掘结果可以看出,不同专业之间学生的就业单位性质有一定的区别,人们所普遍认为的热门专业由于社会需求量较大,应用面广,学生的就业面也较广,单位应该相对较好。例如电子类专业,现在社会上此类公司数量多,发展快,较具规模,所以,这个专业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但是从就业数据挖掘结果来看,热门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并不高于非热门专业,例如“计算机应用与维护”、“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性质主要分布在D2和D3,即一般和较差的私企。而一些非热门专业,例如“公路与桥梁”、“工程监理”、“资产评估”等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则多集中在D2,即一般私企。另外,有些专业如“建筑工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由于社会需求量较小,对专业和工作对口的要求较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力又明显要输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所以就业单位不太理想。

3)低期望值保证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虽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大多为私人企业,并且集中在中低档次,但是由于学生的期望值远远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找工作时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保证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从高职学生的就业数据来看,待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极少,这一点必将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从以上数据挖掘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专业开设不能盲目的追求热门专业、高学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需求是中等学历的,技能型的毕业生更受欢迎。

4结束语

通过对徐州建筑学院的教务系统和就业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挖掘,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在校的专业课成绩对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以及学校奖励对学生的就业影响特别明显。

2)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

3)学制对学生就业影响较大,专业对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Margaret H. Dunham.数据挖掘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滕广青,毛英爽.国外数据挖掘应用研究与发展分析[J].统计研究,2005(12):68-70.

[3]王伟鸣.教育信息的关联规则挖掘[D].上海:上海海运学院,2003.

[4]张海笑.数据挖掘分类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5.

第5篇

一、研究方法

问卷研究法:2013年9月至12月,于南京市江宁区各大高校内发放问卷,以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江苏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学院、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7所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各院校大学生的针对性沟通交谈,了解大学生的图书馆资源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评价审核问卷信息的真实性,为后期数据统计分析提供依据。

(一)数据研究法

本项目小组将问卷调查结果与江宁区各大院校图书馆系统数据加以互补统计,以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另外,灵活运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表述信息,总体明了大学生图书馆图书资源使用情况。

(二)spss数据分析法

通过spss数据处理软件,分析数据合理性及影响因子间相互影响数据,有效评价和修正自然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二、数据统计及成因分析

从项目调查分析来看,江宁区各大高校平均50.94%的大学生一学期借阅量在10本以下,可见当代大学生普遍阅读量的匮乏。运用spss处理软件,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子P

究其原因,有的是不爱读书,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当代电子图书发展的迅猛是纸质图书所不能匹敌的。为此,学校不仅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更应增加举办校园读书周或者读书月之类的活动,以实际行动,辅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学生回归书本,读好书,好读书。

本项目小组根据大学生借阅图书馆书籍的偏向类型,将书籍分为文学艺术类、自然科学类、专业书籍类及休闲娱乐类。其中,专业类书籍在三类院校中占比最大,平均达43.67%;而文学艺术类和自然科学类则可并重,分别为22.91%、22.64%。从统计数据横向比较来看,各类院校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一本类院校文学艺术类借阅量是自然科学类书籍的三倍之多,达35.00%,而二本类院校的文艺类借阅量只有13.33%,比自然科学类还少4%,专科院校的自然科学类书籍的借阅量也大于文艺类的。资料还显示,大学生去图书馆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自习和借阅书籍方面,其占比分别达29.13%和23.39%。运用spss处理软件,结果显示,影响因子P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常熟市属小学 大课间活动 开展情况 调查研究

一、项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2005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各中小学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具体要求是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延长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开展20-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1],但是,《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显示,虽然学生的体质有所改善,下滑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小学生的肥胖率仍继续增加[2],因此,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常熟市属小学大课间活动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市区重点、非重点和乡镇小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设计了相关的问卷调查表格,试图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意见。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可以获得关于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的资料,便于发现问题。

(1)问卷的框架及内容

根据大课间活动的具体要求,现从开展现状和学生态度两个方面出发制定问卷框架。在活动开展现状方面,主要调查活动的时间安排和活动内容。在学生态度方面,主要调查学生的认知程度、兴趣和锻炼结果,锻炼结果则由学生出汗情况和注意力集中情况这两部分组成。

(2)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考虑到小学低中年级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因此,此次调查对象只涉及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38份,回收率为96.6%。其中市区重点、非重点、乡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参与问卷填写的人数分别为131、88和118。

2.学校访谈法。

通过面谈的方式,了解校领导和大课间负责人对此项活动的态度,听取他们对大课间活动组织管理的看法,并做好记录。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参考问卷调查的结果,综合两个方面的情况,我们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关于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处理计算,结合访谈获得的内容,现从组织管理、开展现状、学生态度这三个维度出发进行分析。

(一)不同类型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大课间的组织管理是开展活动的前提,制订详细的大课间活动方案不仅能够切实保障大课间正常有序地开展,而且能够使学生获益更大。

1.小学的领导层都较为重视。

一位市区重点小学的校长对大课间非常重视,认为学生需要全面发展,体育课给学生提供的时间太少,大课间活动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位乡镇小学的副校长也非常重视大课间活动,认为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综合所有的访谈,可以得出:不同类型小学的领导层都比较重视,这表明各类小学都能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大课间活动的开展都已趋于稳定。

2.检查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一文明确提出,要建立督导、检查和工作评比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督促。调查显示,只有一所非重点小学制定了详细的检查评价体系,将其分为常规评价和考核评价两部分,并积极落实,其他小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一所市区重点小学在活动方案中涉及不定期检查和量化评分,但校长却说还未将其落实。另外一所市区非重点小学没有制定检查和评价体系。综合所有访谈资料,建议部分小学制定完备的检查和评价体系,并且将其落实。如果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感到困难,就要和兄弟学校积极交流,学会取长补短。

(二)不同类型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现状。

活动开展现状是对大课间活动的客观性描述,对活动时间和内容的选择,体现了学校对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

1.活动时长不一,有待落实。

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感觉时长,能从侧面反映活动的开展现状,为此,我们对高年级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感觉时长做了调查,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大部分的市区重点和乡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活动感觉时长在10分钟以上,而市区非重点小学将近一半的高年级学生的活动感觉时长在10分钟以内,说明不同类型小学的活动时长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两所市区非重点小学在活动时长上确实存在问题,活动时长都太短,其中一所小学由于新方案的制订缩短了活动时长,而另一所小学则是因为校领导规定的活动时长较短。总体而言,无论是哪类学校,都要确保学生的活动时间,尤其是市区非重点小学更应该加以重视。

2.活动内容丰富且更换及时,但侧重点不同。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只有针对各年级学生选择活动内容,不断更替活动内容,才能让学生获得最佳锻炼效果。

据图1可知,排除人数在5个以内的活动项目,可以发F,重点小学的活动内容涉及最广泛,以健身操和跳绳为主。由于场地限制,很难开展一些球类运动。乡镇小学的活动内容以球类运动为主,反映出其活动场地较大,但活动内容较为单调,可见其体育设备的种类还不够完善,因此要寻求政府资助。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各类小学对活动内容的更换比较及时,基本上都是每周更换一次。

(三)不同类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态度。

学生态度是检验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的最好标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充分了解学生的态度对活动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1.了解程度不高,需要宣传。

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了解程度是大课间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良好的认知能够提高学生的活动热情和毅力。

表2显示:大部分市区重点小学学生都认为大课间活动对自身有很大帮助,但仍有近41%的市区非重点小学和34%的乡镇小学的学生,认为大课间活动影响学习,表明部分学生的了解程度还不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学习质量。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所有小学都未曾进行前期宣传,因此学校要多组织开展前期宣传工作,让学生对大课间活动有清楚的认识。

2.活动兴趣广泛,但较集中。

表3显示:高年级学生对羽毛球的兴趣更浓厚,不感兴趣的是健身操。重点小学对呼啦圈和武术比较感兴趣,非重点小学对足球、篮球较感兴趣,乡村小学则对短跑、立定跳远感兴趣,故各校要多开展一些球类运动,少开展健身操运动。另外,不同类型的学校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例如乡村小学应该把短跑、立定跳远等田径运动引入大课间活动中。

3.锻炼效果较好,但需因校制宜。

大课间活动的锻炼效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锻炼。这项活动强调实效性,不管大课间采用何种形式,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体素质上。

从表4可以看出,不管是哪类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大课间活动后都会出汗,这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投入活动中。

从表5中可以看出,市区重点小学高年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要比另外两类小学高,而市区非重点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在“偶尔能集中注意力”这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市区非重点小学活动时长较短,活动内容单调,因此,这类小学除了丰富活动内容外,还要保证活动时间,让学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三、此项调查的结论和改进建议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方面,各类学校领导都认识到了活动的重要性,但部分市区非重点和乡镇小学在评价体系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此类学校领导应把学校大课间活动纳入相应的考核体系中,切实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在大课间活动开展方面,市区非重点小学学生的活动感觉时长比较短,需进一步保障活动时间。另外,三类小学都存在不足,需要改进。市区重点小学明显存在场地缺乏的问题,包括活动场地小、器材存放室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空间的管理,定期更换器材,减少使用面积。可以开展一些不需要使用器材的运动,像立定跳远等。学生也可以自备器材,或者共用器材。市区非重点小学在认知方面要努力缩小和重点小学的差距。乡镇小学需要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定期更新,加大活动经费的投入,保证大课间活动形式多样化,此外还要建立完备的安全应急预案。

在学生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还未意识到大课间活动的益处,活动兴趣较为单一,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课间活动,多次组织开展前期宣传工作,保证全员参与。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兴趣较高,因此各校要多开展一些有关的运动。

总之,小学开展的大课间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比较重要。常熟市属小学大课间活动,在组织管理和活动开展方面都有提高的空间。此外,学校还需要做好学生工作。希望通过各方努力,使此项活动的开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的意见[Z]教w艺[2005]10号.

第7篇

从目前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较之欧美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以美国为例,美国体育俱乐部起步较早,发展更为充分,早在20世纪初,体育俱乐部就成为美国高校校园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体育俱乐部已经遍布美国高校,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俱乐部较早传入我国,但是由于体制限制发展有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体育俱乐部开始发展壮大,并成为大众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再次被引入学校并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形式。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

与社会体育俱乐部不同,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的一种体育组织。高校体育俱乐部以其自身优势吸纳学校群体发展起来的,因此,相对社会体育俱乐部而言,它有着自身特殊的优势。

目前的体育俱乐部研究,主要是对公立高校体育俱乐部进行。以河南高校为例,苏艳杰对河南84所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发展情况进行随机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呈现一种多样化发展趋势。按照形式可以分成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及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按照组织者可以分学生、教师及学校等。调查结果还显示,公立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相对比较充分,无论是类别、数量还是质量,较之以往都有很大的完善提高。

二、民办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

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发展层次较低,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科质量,都不能与公立高校相比,在体育学科建设方面尤其如此。

多数公立学校设有体育系,体育学科建设相对比较健全。但是一般民办高校都没有体育系,体育只是附属在基础部抑或其他教学部门之中。更有甚者,其体育教师多是有其他学校或社会人员兼职。因此,民办高校体育教育无论是学科数量还是学科质量,总体水平偏低。在这种状况下,民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也非常有限。

以广东某应用型学校为例。在学校院系建设中,该民办高校没有体育专业,体育专业教师隶属于基础部,体育俱乐部数量有限,仅有有武术、舞蹈、排球、篮球等体育俱乐部。我们以访谈、问卷等方式对该校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每个年级随机派发60份,共回收180份。问卷对体育俱乐部开设动机、培养目标、学生参与动机等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分析表明,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分为自愿和教师引导两种,以自愿为主。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的热情非常高,但当与其他事情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放弃体育俱乐部活动。

在该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发展不稳定的问题。由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导致体育俱乐部的不稳定。以该校跆拳道俱乐部为例,在学校新招聘教师中有一位跆拳道专业的,由于他的到来该校跆拳道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一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辞职,进而导致该俱乐部关闭。

第8篇

关键词:三维CT技术;口腔医学;应用

现代医学领域,比较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有X线平片、全景片、CT和MRI。总的说来,X线平片和全景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呈现给医生的影响结果非常容易出现重叠现象,这为医生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传统的CT检测结果是二维图像,无法提供该结构的全貌,这是传统CT的局限性。三维CT弥补了传统CT的不足,可以为医生提供某一结构的立体图像,该立体图像可以作为医生确诊的有效依据。

1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

影像学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德国科学家发现了X射线,并将其应用在了医疗诊断中,这表示影像学技术正式进入医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Housefield发明了CT机,这标志着CT技术正式进入医学领域。CT的工作原理是:不同的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是不一样的,当X射线穿过人体时,X射线会因为人体的吸收而产生衰减现象,穿过人体的X射线接下来会传递到CT机的计算机处理系统,经过处理之后给出关于人体结构的断层图像,也就是CT图像。

CT的发展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初始时期,该阶段的CT图像都是二维的;第二部分是CT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人们发明了螺旋CT扫描技术,这标志着CT技术正式进入了三维时代。此外,CT技术的分辨率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CT技术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微米级。人们把分辨率在1~10μm的CT叫做显微CT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2 CT三维重建技术的原理

CT三维图像来源于重建技术,所谓重建技术指的就是对二维的CT图像进行一定的后处理,然后构建出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CT三维重建过程需要依赖计算机软件,比较常见的有多平面重组法、最大密度投影法、表面阴影显示法和容积再现法等。不同的CT重建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具体的CT重建技术。

3 三维CT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3.1在牙周病学中的应用 三维CT的出现为牙周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好多学者开展了关于三维CT在牙周病中应用的研究。Ito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利用三维CT技术可以非常有效的对成年人根分叉区骨的损坏情况进行判断;Nevins等人利用三维CT技术研究了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三维CT技术可以非常准确的实现对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的评估。

3.2在牙种植方面的应用 口腔医生在进行牙种植时需要明确的了解种植体填入的具置,种植体的移动方向和路线以及嵌入种植体的角度,传统的CT检测只能给出二维图像,医生依据二维图形无法十分准确的了解所需信息,这为种植体的填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三维CT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牙种植手术的准确性,刘娜等人对三维CT技术的检测结果和X线片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三维CT技术检测结果为依据开展治疗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约为93%,而以X线片检测结果为依据开展治疗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约为73%,上述结果充分说明了三维CT技术可以非常有效的协助医生开展牙种植的治疗。

3.3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三维CT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在颌面部肿瘤中的应用、在埋伏阻生牙方面的应用以及在颞下颌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下面分别具体介绍一下。

3.3.1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颌面部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牙科病症,传统的检测手段是X线片和二维CT,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X线片只能给出浅层次的骨折结构图像,而二维CT图像缺少立体感,也无法准确给出骨折形态和移位程度。三维CT图像可以给出患病部位的立体图像,医生可以准确的了解患者的骨折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3.3.2在颌面部肿瘤中的应用 颌面部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非常有效治疗方法。在开展切除手术之前,医生需要准确了解肿瘤的位置,肿瘤的范围以及和周边组织的关系等等。Cavalcanti等人通过三维CT技术获得了关于颌面部肿瘤的许多信息,具体包括肿瘤的实际位置、覆盖范围、形状等等,为切除手术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3.3在埋伏阻生牙方面的应用 埋伏阻生牙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拔除处理,在手术之前医生需要了解关于埋伏阻生牙的信息,包括位置、和周边组织的关系等等。通过三维CT技术医生可以获得关于埋伏阻生牙的各种实际信息,从而为确定科学合理的手术方法提供了依据。

3.3.4在颞下颌关节疾病中的应用 现阶段,CT是用来诊断颞下颌关节疾病的最为常见,也是效果比较好的技术。傅开元等人利用三维CT技术来研究患者病变位置的骨质损坏情况,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维CT技术可以非常准确的给出颞下颌关节病变位置以及骨质损伤情况的信息,从而为医生确定治疗手段提供了科学的参照。

3.4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 在口腔正畸中比较传统的检测手段是头颅定位片、曲面断层片以及X线牙片,三维CT技术为口腔正畸的诊断和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研究人员利用三维CT技术构建了颅颌面三维数字模型,通过该模型医生可以清楚的了解患者牙根以及牙槽骨所处的位置,这样医生就可以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转矩,怎样处理间隙等等,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4 结语

在口腔医学领域,医学影像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CT检测结果是二维图像,无法提供病变部位的全部信息,这是传统CT的局限性。三维螺旋CT的出现弥补了传统CT的不足,可以提供关于病变部位的三维立体信息,从而为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本文以三维CT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三维CT技术在口腔医学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参考文献:

[1]马金兰,石四箴.三维CT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2008,12:660-662.

[2]阿依江,米丛波.三维测量技术在口腔正畸学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26:4868-4871.

[3]金慧君,张蔚,焦启刚,等.应用于口腔医学的锥束CT技术[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1,03:158-161.

[4]张纲,王建华.三维CT影像学在口腔医学中应用[J].北京口腔医学,2001,03:154-156.

第9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12-02

1引言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但在人口比例上,汉族人口约占90%,其他少数民族约占10%。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地理等因素方面的原因,人口分布并不均匀。我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以下特点: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汉族分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具有地域性。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虽然受到国家多种政策的鼓励并提供优惠,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地理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依然比较落后。因此本案例选取了海南省乐东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基点。并对该自治县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对于宏观上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具有一定意义。

2调研设计与过程

2.1确定研究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为了反映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而针对性设计的评价指标。[1]国家信息化的构成,包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要素。本团队根据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情况,制定了五大影响因素。分别包括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在指标设计中,把五大因素作为一级指标研究,在每个一级指标中把问题具体化,分成多个二级指标,之后又把二级指标分成三级指标研究,把研究问题详细化,便于调研问卷的设计,与此同时,被调研者也可以清楚对问题做出回答。经过查阅大量文献以及结合乐东县实际情况,制定了三级调研指标,具体是:一级指标: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人才培养、信息化管理;二级指标:信息化设备、校园网络建设、信息安全建设、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校园门户与应用系统、信息系统、学生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能、信息化发展保障、信息化发展投入、综合管理制度;三级指标细分为27项。

根据这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制定了“乐东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情况调研问卷”。

2.2样本选取及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活动的选取范围为海南省乐东县,为使调研结果真实可信,且能代表乐东县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平均发展水平,根据乐东的教育实情与地理环境,选取了103所中小学作为调研对象,占全县总数的45.6%。调研学校包括11个乡镇(抱由镇、万冲镇、千家镇、大安镇、志仲镇、九所镇、利国镇、黄流镇、佛罗镇、莺海镇重点学校、普通学校);调研学校地理位置涵盖县城、乡镇、农村。各地区都占有一定比例。从样本选取中,能够反映全县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情况。

3调研结果与问题发现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乐东县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信息化建设中只有少数基础设备,与我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薄弱,电子资源投入几乎为零,学校应用系统设施缺乏,教育信息化政策不完善。整体上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平均水平还有还大差距。

3.1受调研学校的基本信息

此次调研活动中,调研地区包括乐东县县城以及11个乡镇,共103所学校,其中中学13所,占全县中学50%,小学90所,占全县小学45.5%。

在所有调研学校中,5所学校位于县城,12所学校位于乡镇上,86所学校位于农村。

3.2基础设施情况

计算机数量是反映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最重要、最直观的因素,也是反映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标。[2]通过查询《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可知,2006年,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生机比例为18.6:1,2007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生机比例为16.84:1,2008年为15.3:1,且每年的生机比例有所降低。根据本次调查,乐东县各中小学学校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但生机比例高于我国平均水平,且城乡存在差异。

从调研县城、乡镇结果可知,乐东县城、乡镇学校100%拥有计算机,且学校联网率达到100%,但是生机比为33.4:1,高出我国平均水平一倍多。最高的生机比例为利国镇,接近200:1,最低的为尖峰镇,为13:1。这组数据的极差为187,说明了生机比分布极不平衡。

调研农村学校生机比时,调查结果如下:抱由镇(134:1)、万冲镇(158: 1)、千家镇(265:1)大安镇(176:1)、志仲镇(145:1)、九所镇(273:1)、利国镇(174:1)、黄流镇(153:1)、(佛罗镇(185: 1)、莺海镇(249:1)、全县(195:1)。由此发现农村学校生机比最高的为九所镇,生机比为272:1,而最低的为144:1.本组数据的极差为128,说明了在乡村中生机比分布也不平衡。

3.3信息化资源建设情况

信息化资源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内容,是学习者的学习对象。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素材、动画类等素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求,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信息化资源。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发现该县信息化资源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3.3.1学校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资源包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学习者可以在课前、课后获得重要知识。目前,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具有独立资源库,学校的电子书藏有量为零。这与学校的信息化资源投入紧密相关,反映出该地信息化资源严重贫乏的现状。

3.3.2教师信息化能力

在调研中22%的学校教师会制作信息化资源,其中,县镇中学中会制作信息化资源的学校占64.7%,而农村教师会制作信息化资源的学校只有27.9%。反映出了农村教师与县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

3.4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务管理与学生信息管理,但其投资金额大,乐东县的县城中学与乡镇中学无法承受这笔资金,因此在信息化应用系统投入与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尽管如此,个别学校还是建立了自身的主页网站,其中29.5%的县城、乡镇学校有主页网站,7%的农村学校有自己的主页网站。在网站中,主要用于学校新闻,但网站信息更新慢。没有学校具有“教务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系统”、“教学互动平台”等现代化应用系统。

3.5信息化人才培养建设

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信息化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中,学校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落实好信息化教育,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才战略的发展。在学校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体现学校信息化教育开展进程。

3.5.1课程开设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一些地区从小学就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根据调研,61%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占全县学生近70%。各年级一般一周开展一节信息课,除此之外,学生每周在课外用计算机学习的时间少于2小时。

3.5.2计算机教师与学生比例

经过对乐东县的调研,平均每所学校有0.8名计算机老师,平均每位老师负责292人的教学。

4面临的问题

4.1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落实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监督的机制。学校领导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优势,没有制定信息化发展政策,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削弱了教育信息化在发展中的效果。

4.2信息化基础设施缺乏

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前提与基础。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乐东县政府投入信息化教育的经费相当有限,这导致了乐东县生机比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并且学校的联网率低,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4.3城乡之间存在差距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但在城镇与乡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存在着明显差距,农村学校无疑是雪上加霜。据统计,城镇师生比为33.4:1,而乡村的师生比为195:1。除此之外,城镇中教师的教学技能要优于乡村教师的教学技能。

4.4信息化资源不足

在信息化教育建设中,信息化基础建设一般要先于信息化资源建设,而且,信息化设备水平与信息化资源建设呈现正相关关系。乐东县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化共享资源同样存在不足现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74-02

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2015年本科招生计划中,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院校多达267所。然而,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次就业率低、无法找到专业对口岗位等就业问题显著。因此,调查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地方本科院校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近5年(2010~2014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发放,共发放问卷74份,回收74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一次就业率低,对2015届毕业生只做访谈调查。

一、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程度低,一次就业率低

在问卷调查中,从事与专业对口或联系密切的工作毕业生仅为24人,占总人数的33%,有67%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无关(如图1所示)。在2015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的调查中,仅有10%的学生在毕业离校前找到工作,一次就业率偏低。

图1 图2

(二)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化,民营(私营)企业成为就业的主要领域,教师行业次之

毕业生就业分布在民营(私营)企业、学校、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各行各业,其中以民营(私营)企业最多,占总人数的47.3%,学校次之,占总人数的22.97%。(如图2所示)。

(三)毕业生就业需求多元化,信息技术教师岗成为学生专业对口首选岗位

在问到如果有可能,你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时,毕业生的回答呈现多元化,包括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公务员、数字媒体技术人员、秘书、市场业务员等。其中,信息技术教师成为毕业生的首选,明显高于其他岗位的比例,占总人数的28.93%。(如图3所示)

图3

(四)毕业生岗位薪酬中等偏低,工作以一线基层为主

据调查,毕业5年内的这些毕业生岗位薪酬在3000元以下及3000元以上基本各占50%左右,但是岗位薪酬在2000~3000元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7.84%,可见毕业生岗位薪酬中等偏低。(如图4所示)。工作岗位以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和一线教师为主,占总人数的83.78%。(如图5所示)

图4

图5

二、 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根据对行业领域相关人员的访谈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呼伦贝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低

首先,教育技术学专业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由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这种交叉学科的特质,注定它要遭遇一种尴尬境地,比教育没有教育学专业好,比技术没有信息科学专业好。社会在相关岗位选择毕业生时,习惯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如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从单一、传统角度进行比较,不能突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

其次,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出现比较晚,专业人员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社会的贡献还没有凸显,社会相关领域人员还没有去足够认识并认可这一专业。

(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学科,就业面相对较宽,这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就业时的一个优势。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正因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就业面宽的特点,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不专”的现实。以往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注重对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培养,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出现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会的现状。

同时,在以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实验、实践环节的课时相对较少,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只有在教育实习环节时间相对集中。这种学生实践时间少,内容缺乏综合性和创新性、时间分散、理论联系实践不够等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的现象。

(三)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素质不能满足岗位需求

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外,学生素质也影响学生就业。由于呼伦贝尔学院属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较低,生源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生源为职业高中生源,学生高中阶段在基础学科如英语、数学、物理、语文等方面的知识就更显欠缺,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相对普通高中生源较差。这种知识和能力的缺失导致一部分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较差、效率较低,在就业时不能满足岗位要求。

(四)受地方经济发展限制

目前,学生就业地域主要有两大主流地区,一是北京等一线城市,二是生源所在地,在生源所在地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0%。呼伦贝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只针对内蒙古地区招生,因此,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内蒙古地区为主。根据我们对内蒙古地区学校及相关企业的调查,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学校对于教育技术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大部分是机械的,对于教育技术的认识也是片面的;另一方面,目前在内蒙古地区缺乏具有代表性、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因此,限制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三、 改善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措施

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及影响因素,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

(一)加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宣传工作,将教育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相关领域

高校建立与当地教育局或中小学的联系,通过对中小学领导、教师的培训,去中小学听课、指导教育技术相关课题研究,学生见习、实习等渠道,宣传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让教育部门领导和一线教学人员逐渐认识、认同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

(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将人才培养方向主要定位于信息技术教育和数字媒体技术方面,毕业生毕业后能胜任工作。

通过调查,目前呼伦贝尔学院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和数字媒体技术岗位。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毕业生工作内容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计算机机房维护为主,一些毕业生还兼职教务管理、学校相关活动的音视频资料的采集、辅助其他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材料、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用的培训等工作。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人员主要在相关企业从事UI界面设计或视频资源开发工作。

另一方面,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从毕业生工作单位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意见看,教育技术学专业以往的课程体系完全可以适应相关岗位需求。之所以出现学生“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的现象,是因为在以往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时间较少且分散在各个课程和学期,缺乏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因此,通过增加实验课时、增加综合性实验比例加强课程设计等环节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

(三)全面提高素质,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

学校或教师除了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及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

(四)拓宽学生就业视野和渠道

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就业岗位、企事业单位现状及用人要求,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拓宽学生就业思路,而不是一味选择离家近或者一线大城市作为就业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调研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和教师的优质提问意识,笔者对所在镇区的部分学校开展了关于课堂提问的小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9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40分钟内一般会提出15~20个问题,也认为这个数量是比较合适的;有85%以上的教师估计学生会在课堂上大概能提出1~5个问题,低于他们的期望目标5~10个;能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非常少,大约3~5个,从来不提问的学生大约占了班级人数的60%~75%。

真实的课堂提问情况又如何呢?一节思路清晰、构思巧妙、教学重难点突出、流程顺畅的课例,教师究竟会提出多少个问题?其中有效提问占百分之几?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学生是否有提问机会?学生又应提出多少个问题?为此,笔者又组织教师开展了数十次课堂观察活动。

图1是梁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的提问情况记录。本节课问题总数量:62个。

1.常规管理性问题:数量7个,占问题总数的11.29%;

2.记忆性问题(了解):数量48个,占问题总数的77.42%;

3.推理性问题(理解):数量4个,占问题总数的6.45%;

4.探究性问题:数量3个(如: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占问题总数的4.83%。

此外,对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次数情况、师生问答交流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流情况存在以下现象:

现象1:过度提问替代学生思维。教师往往提出很多问题,所提问题大多处在较低的认知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担心学生给不出自己所希望得到的答案而层层铺设、细化问题,琐碎的问题取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现象2:“目标学生”替代全员参与。出现主动回答问题的“目标学生”,占据课堂的讨论和问答。班级中有近25%的学生极少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目标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时间是其他学生的3倍,甚至更多。

现象3:快速提问剥夺学生思维。大多数教师已经建立了一种快节奏的课堂提问模式,几乎没有预留时间保证学生的全力参与。如: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在叫学生回答之前,等待的时间过短;学生回答后,教师开口讲话前也几乎没有任何停顿。

现象4:忽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学生不会提问或者提不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教师没有让学生提问的意识,学生也不知道该怎样提问。

二、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借助微格分析的教研手段,帮助教师认识、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下面以笔者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一课为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对策一:读懂学生与教材,设置主干问题

教师对教材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关系着学生的思维能达到的程度。读懂学生然后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角度去分析教材,才能设计出对课堂教学起框架和主导作用的主干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有效的思考和讨论。

本节课设定的主干问题是:①观察思考(见图2):为什么相同的基本图形旋转后得到不同的图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图形的旋转?②指针是怎样旋转的?如何用语言表述图形的旋转?③线段可以怎样旋转?线段旋转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④这些图形是怎样旋转的?图形旋转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⑤拓展性问题:如果这些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绕着一条旋转轴旋转,会是怎样的结果?

通过主干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中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掌握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经历旋转现象的认识和探究过程,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变换思想和数学的价值。

对策二:因材施教,分层设问

“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既要关注那些才思敏捷、行动迅速的学习活动“超速者”,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一题多解、寻找最佳方法等,也要真诚关爱学习活动中甘于“边缘”、探究学习中甘于“孤寂”的学生,合理设置适合他们探寻和解决的问题。

如,在“图形的旋转”的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就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层次:自学例题3,观察钟面并完成填空是每一位学生都力所能及的。第二层次:说一说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旋转的?要概括指针的旋转,对少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也可以在同桌的带动下说出自己的感受。第三层次:你有什么发现?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平台。这样安排就合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都有事可做、有言可发、有话可说。

对策三:关注全体,学会等待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他们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解释与引导、不急于让优秀学生代替全体学生说出正确答案,而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在请学生回答问题后,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应等待,让回答正确的学生有时间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思考;让回答有困难的学生通过短暂的思考进行调整或是修正自己的回答。

例如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旋转后,结合课件演示(如图3)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是怎样旋转的?旋转角度是多少?

学生A认为:三角形绕着C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

不少学生往往会误以为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之间的夹角就是图形旋转的度数。此时的点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尤为重要。笔者注意到有的学生对学生A的回答怀质疑态度,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于是微笑看着全班学生。很快,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大胆的学生B忍不住站起来说:“我认为三角形旋转了30度!”笔者不急于表态,还是继续微笑着等待。学生A便耐心解释道:“我们要找准一条边,看它与旋转后得到的对应边之间的夹角!你们看线段CB与它的对应边CB′之间的夹角是90°,线段CA与它的对应边CA′之间的夹角也是90°。由此我们知道三角形绕着C点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就这样,短短几秒钟的等待,让学生在思辨中找到了正确方法,有效化解了知识难点。这短短几秒钟的等待,能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想象、探究和交流,能有效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呈现出更多的课堂精彩。

对策四:巧用策略,学会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对课题提问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学会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你想了解与课题相关的哪些知识?看见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等问题启发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如,看见“图形的旋转”课题,学生会提出“图形的旋转到底有什么奥秘?图形旋转后有什么变化?怎样观察图形的旋转?”等问题。

2.对教材提问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知识的载体。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精炼的语言,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字眼,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提出疑惑。如,针对小男孩介绍的画图方法(如图4),学生会提出:为什么画三角形0AB旋转后的图形要先画点A′而不先画点B′呢?这样有什么好处?从而引发更多的问题,如: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画出图形旋转后得到的图形?

3.对教师提问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有着崇高的地位,学生通常会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偶尔出示一些错例或易混淆例子请学生判断,也可站在有错误认识的学生的角度去质疑,让学生在思辨中主动探索和发现。有效培养学生持批判和审慎的质疑态度对待问题的品质。如:当个别学生把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之间的夹角看成图形旋转的角度时,引发判断准确学生的质疑和发问:请问图形旋转OA的对应边是哪条?

4.对同学提问

学生完成对新知的探究后,通常要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或小组讨论的发现和结论。当他们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应该面向全班同学发问:“请问大家同意我们的看法吗?还有什么意见或者问题请提出来!”别小看这句例行公事般的问话,要知道学生间的提问能使他们在相互的质疑和辩论中积极思考、应对,不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热情。

可见,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留出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多一些发表看法、提出问题的机会,重视对学生进行提问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捕捉“问的契机”,让学生学会在无疑处生疑,一定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

第12篇

关键词 词块 中国英语学习者 语料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从19世纪开始,语言学家考察语料库时发现,各类语篇中都存在大量的结构稳定、语义完整的词块,且这些词块在语篇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Erman和Warren发现,近 52%—58% 的语言都是程式化语言。这些程式化的语言结构以一个整体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语言处理最理想的单位。濮建忠认为,词块可以是“具有一定的结构,表达一定的意义,容许不同的抽象程度、频繁使用的、预制的多词单位”。词块指文本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形以固定的组合关系重复同现,具有以下特征:(1)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2)共现频率高于随机频率;(3)能表达一定意义且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与词块意义相近的其他术语还有“N 词(字)串”、“词串”、“多词单位”、“复现词组”,以及意义相近的“搭配”等。

学术英语属特殊用途英语,英美教育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而逐步形成规模;在国内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学术英语是表达学术思想、承载学术内容的英语,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英语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的学术论文文字稿及其口头演讲。在以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术英语写作的能力。

有关词块的研究显示:(1)英语文本中包含许多重复出现的词块,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这些词块显示出地道英语的特点。在语言使用时,词块更容易从心理词库中提取出来,使交际变得流畅、高效。(2)语言使用者往往不断重复使用大脑中已有的词块或其他预制性结构来流利并准确地表达自己,却极少使用自己创造出来的结构。(3)词块融合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语义、句法和语用关系,能够促进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二语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词块,以解决语言习得的地道和流利问题。(4)学术英语文本中的词块在具体使用、形式和功能层面具有独特性。以往的研究存在两个不足之处:(1)大多数词块研究针对的是其他用途英语,针对学术英语的词块研究相对较少;(2)对于词块研究的结果如何应用到教学中去讨论不足。

二、研究设计

1.语料库的选取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语料库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术英语语料库JDEST中的学术语篇文本,选取的词汇容量为1,185,594词次。对比语料库为BROWN语料库中的一个子语料库,大小与JDEST学术英语语料库大小相当。

2.研究问题

(1)学术英语词块发展变化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少使用或过多使用某些词块,这些使用上的差异对语言产出的地道性产生如何的影响?

3.数据分析

首先,作者将JDEST中所用语料库中的学术英语文本文件转换为word 文档;接下来使用Gotagger软件对语料中所有词块进行标注,依据词块的定义和匪类进行认定和正误判断;第三,对所研究的词块分类并将每篇学术英语文本的词块数量、形符、类符,错误词块数计算出,并进行对比和分析。

三、结果及讨论

从下表的数据对比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如“Be represented as”作为定义者;“it is clear that”作为评价;“Differ from…in…”的使用比较和对比的标志;“That’s why”作为原因和结果的指标;“It suggests that”作为证据使用的提醒,他们出现在英语本族语BROWN语料库中较学术英语文本语料库JDEST有压倒性的优势。也就是说,中国英语学习者相比英语本族语者来说,不习惯使用这些块实现相关的意义和功能,因此在词块使用方面也存在相应的差异。例如,中国学习者不倾向于使用“differ from…in…”来做比较。而当中国学习者要表示结果的时候,他们会使用“As a result”而非其它的词块。作为表示原因的时候,中国英语学习者较本族语学习者更加倾向于使用“This is because”等。

四、结语

词块是学术论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词块在学术论文中实施诸如定义、示例、表达因果关系、陈述研究发现、总结、表示推断、表示比较、表示分类、提供证据、开启话题、转移话题等的一系列语篇功能。本研究基于自建的学术英语语料库,进行语料库驱动研究,考察英语学术文本中词块的分布特征和典型特点,具有很强的应用倾向,研究结果将我国的科研人员、专业教师和学习者更有效地阅读国外相关专业前沿的英语学术文章或书籍。

参考文献:

[1]卫乃兴.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体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吕静,女,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第13篇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是一类含有Zn2+和Ca2+的蛋白水解酶,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在血管形成、伤口愈合、肿瘤浸润和纤维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有的MMPs具有以下特征:(1)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成分;(2)由细胞以酶原的形式进行分泌;(3)活性中心都含有锌离子;(4)需要钙离子维持酶的稳定性;(5)需要适当酸碱度才能被活化;(6)可被特异性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s, TIMPs)抑制[1]。MMPs可特异性的降解血管壁的成分,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MMPs约有26种,根据其作用底物的不同,分为五类:间质胶原酶类(MMP-1、MMP-8 、MMP-3),可降解Ⅰ、ⅡⅢ型胶原;另一类它们分享结构区域。Ⅳ型胶原酶/明胶酶等,可降解基底膜如MMP-2、MMP-9;第三类为基质分解素类,可降解蛋白多糖、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第四类为膜型金属蛋白类;第五类包括MMP11和MMP12。MMPs一般是以酶原形式被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或表达于细胞表面,属于分泌性酶原。

1酶原的激活形式

MMPs主要是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到胞外,经蛋白酶水解后变为活化状态。目前发现的激活机制有:通过MT-MMP激活、细胞内激活[2]。MMPs 最初激活往往涉及纤溶酶、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激肽释放酶等。其中,纤溶酶被认为是体内最强大的生理激活剂。

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目前发现的有TIMP-1、TIMP-2、TIMP-3 TIMP-4四种亚型[3]。TIMP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其17-19位上的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与MMP的1,2,3区结合,与MMP第16位上的天冬氨酸残基的羧基和其活性中心锌结合,从而阻止酶原活化[4]。

3 MMPs与急性冠脉综合症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Q波性心肌梗死及急性Q波心肌梗死。斑块破裂基础上合并血栓的形成被认为是ACS形成的主要原因[5,6]。许多病理过程参与了斑块破裂的过程,包括炎症、血流动力学变化、管壁应力与血管收缩及斑块组织的不稳定变化等等。MMPs是细胞外基质降解酶,可通过降解斑块的纤维帽,而在ACS发病机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7]。Ⅳ型胶原是粥样斑块基底膜和纤维帽的重要组成部分,MMP2对其降解可促进中膜内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8,9]。Pollanen等[10]通过对276例尸检的冠状动脉标本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区与MMP2启动子基因有关。在年龄大于53岁的患者中,高启动子活性的基因型与低活性型相比,其复杂病变面积大。Kai[11]等人研究发现ACS患者MMP9的血浆水平明显增高,经内科治疗症状稳定后其水平有所下降,说明MMP9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MMP9的表达或活性变化可能不利于创伤愈合,但特定的时间内可能也是有益的[12],但其持续表达增加会促进心室的重塑。Chen等[13] 的动物实验提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释放MMP2。MMP9通常在新近斑块破裂的冠状动脉旋切标本中表达。AMI和UAP病人的MMP2和MMP9血浆水平显著升高。有研究显示ACS中活跃的斑块与MMP2和MMP9血浆水平有关。

4 MMPs 与再狭窄

PCI的发展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方法。然而有25%-40%的病人在6个月内症状再次发作。因为在原来的部位再次出现了狭窄。据报道;在动物模型中,球囊损伤上调了受损动脉明胶酶的表达[14]。PCI扩张所致的斑块中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便于循环血液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与血管壁中的组织因子相接处[15]。MMP2调节血小板聚集通路,从而出现再次的狭窄。

5 MMPs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是两个不同的病理过程,但二者又密切相关,缺血性损伤是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基础。其损伤机制比较复杂,主要与钙超载、氧自由基大量产生和内皮细胞激活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MMPs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实验表明,再灌注后1小时MMP2在血清中及心肌组织中均增高,中性粒细胞浸润是其主要来源。研究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脏搭桥手术再灌注后右房组织及桡动脉和冠状静脉窦MMP2活性均显著增高,证实MMP2活性和心肌顿抑损伤及心功能相关。

6 MMPs与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和心室重构。MMPs在心室重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pinale等[16]研究发现MMPs激活系统在人心室肌中存在,且在原发性及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生心衰时MMP9表达上调。Li等[17]研究显示在经左室辅助装置支持治疗后心衰患者左室心肌组织中MMP9水平减少。这些改变可能与左室辅助装置支持后心室功能恢复及左室弹性有关。Reinhardt等[18] 对因冠心病及特发性心肌病所致的心衰患者的研究显示心肌组织中MMP9活性增加,体外研究提示ACEI能抑制MMP9的活性。MMP-9T等位基因是心血管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可能有利于心衰危险因素分级,可能作为指导心衰的治疗的手段之一。

7MMPs与高血压

动脉硬化是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动脉壁的主要弹性成分是弹力蛋白,其过度降解会导致动脉壁弹性下降。研究发现MMP9可能参与这一过程的发生,但其机制仍不明确。Yasmin等[19]对116例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研究显示MMP9血浆水平升高,且主动脉硬化与MMP9水平相关。

8 MMPs与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尽管其发生机制不明,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房结构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和持续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Hoit等[20]在快速心房起搏诱导犬的心房功能障碍模型中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心房心肌钙泵数量没有改变,但MMP9活性增高了50%,表明快速心房起搏时引起的心房重塑与MMPs的活性改变有关。Nakano等[21]对13例心脏手术的房颤患者的研究发现,MMP9活性形式及其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房颤组明显增加,且与左房直径正相关,其可能是促进房颤患者心房重构及心房扩大。

9 MMPS抑制剂研究的现状

上述显示MMP2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表达上调,而其活性可被TIMP抑制,这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方向。动物实验研究显示MMPs抑制剂对减弱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临床应用仍有诸多问题:(1)MMPs抑制剂疗效尚无确切评定标准;(2)MMPS活性表达在疾病中呈动态变化,因此需明确抑制剂最佳给药时机;(3)广谱MMPS抑制剂可能对抑制降解作用较为显著,但并不是所有MMPS活性表达在心肌重塑中同等改变,因此选择广谱抑制剂是治疗中的另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对MMPS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认识仍将不断探索下去,目前临床应用方面仅发现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及ACEI可影响MMPs的活性,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Tziakas[22]等研究显示短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ACS患者MMP9的水平。随着对MMPS抑制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择性MMPS抑制剂将成为AMI治疗中的一个新的靶点。

参考文献

[1] Sum Y Zhang JQ ,Zhang J.Camliac RV,Weber KT.Regulation by fibrous tiesuafter infsretion in rate J Lab Med ,2000,135;316-320

[2] Divakaran V.Mann Dl.The emerging role of microRNAs in cardiacremodeling and heart failure.CirRes,2008,103;1072-1083

[3] Zouriklakis E,Anory P,Arroyo-Espligueo R,et al.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ctes with angia Criculation,2004,110(13);1747-1753

[4] Vi mani R.Burk AP ,Farb A ,et al , Pathology of the vulenerable COL M ,Cardial 2006,47 C13-c18

[5] Libby.Rimm H.EB Fish intake ,contaminants ,and human health :evaluating the risk and benefits.JAMA,2006,296;1885-1899

[6] Kai H,Ikeda H,Yasukawa H,et al.periheral level of mmp9 i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AmCol Coll Cardiol,2005,28(4);182-186

[7] Chetung PY,Sawicki G,Wczniak M,et al.MMP2 utes to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the heart[J].Cirulation, 2000,101;1833-1839

[8] Southate KM,Fisher M,Banning AP,et al.Upregulation of basement membrane-degrading MMP2 block [J].Cire Res,1996,79;1177-1187

[9] Spinale FG,Coker ML,Heung LJ,et al.A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tion\activation system exists in the human left ventricular regulatedinheartfailure[J].Circulation ,2000,192(16);1944-1949

[10] Li YY,Feng Y,McTiernan CF,et al.Downregulation of MMPS asand reduction in collagen damage in the failing human heart after support with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J].Circulation ,2001,104 ;1147-1152

[11] Hoit BD,Takeishi Y,Cox MJ,et al.Remodeling of the left atium in pacing in duced artial cardiomyopathy[J].Mo Cell 2002,238;145-150

[12] Adams KF J New epidemiologic perspectives concerning mild-to-moderate heart failure.Am J ,2001,110;65-78l

[13] Das DK, Nilanjana Maulik N.Engelman RM.Redox regulation of angiotensin in the heart J Cell Mol Med ,2004,8;144-152

[14] Chen DB ,Wang PH.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I retards apoptotic, intestinal by ethanol in cardiac ,life Sci ,2000;1673-1693

[15] Kawashiro N.Kasaunuk H.Ogawa H.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to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2008,72;2015-2020

[16] Kawashiro N, Kasanuki H , Ogawa H , et al.Clinical Canu characteristic and outcome of hospitalized patience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result of the HIJC-HF registry.Circ J,2008,72:2015-2020

[17] Lang CC, Mancini DM.Non-cardiac comorbiditie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Am J Med 2001, 110;65-83

[18] Cleutjens JP, kandala JC, Guarda E, et al.Regulation of collagen degration in the rat myocardium after infaretion.J Mol Cell Cardiol,1225,27: 1281-1222.

[19] Sirak J.J ones D,S chwartzman D.the five box thoracoscopic maze procedure.Ann Thorac Surg ,2010,90;986-989

[20] Eckart R E, Webb CS, Pennigton WR,et al.Effects of age on plasma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tissueinhibitorof metalloproteinases J.2007,13, 7 : 530-540

第14篇

【关键字】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40―03

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一门由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现代技术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下形成的交叉学科[1],它以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发展中的各种支撑技术为依托,受两者发展影响,其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自从1983年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核心主干课程的设置自然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2 年和2004 年两次修订了教育技术学的核心主干课程。2004年,确定的教育技术学的八门专业主干课程是《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理论》、《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育技术项目实践》。

那么,近年来在全国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这八门主干课程的开设情况怎样?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其发展态势如何?为此,我们专门做了数据收集和调查分析,希望能对教育技术学这一蓬勃发展的学科的本科课程设置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一 样本数据收集情况

我们通过中国教育在线网站(gkcx.省略)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发现共有202所高等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根据全国7个地区学校分布密度的不同,我们选取其中的32所作为数据样本采集,力求做到各种类型院校兼顾。其中师范院校18所(56.3%),综合类大学11所(34.5%),工科院校有2所(6%),体育专业类院校1所(3%),如表1所示:

截至到2008年4月,我们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如登录院校网站,打电话调查等,采集到这32所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均是04年以后修订的),本文以此为依据进行现状分析研究。

二 目前主干课程开设情况

在数据计算时,只要课程名称或内容与教委会的主干课程相一致,我们就认为该校开设了此课程。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院校中将专业主干课程都开设的只有3所,不到所有学校的一成。其余90%的学校都将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缩减。其中,缩减一门课程的学校比率最大,占到了所有学校的1/4;缩减2-4门课程的学校比率一样,均是21.88%,比缩减一门的比率略小,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主干课程在全国各个院校的开设情况比较混乱,很多院校并没有开设其中的大部分课程(缺设课程门数>=3门的院校占到了44%),这说明这主干课程在现实中采用的学校并不是很多。

我们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学》这几门课程在各个院校中基本上都开设了,但是其余的几门课程却没有得到一致认同,出现了大范围的缺设情况。

缺设的课程集中于4门课程上,其中缺设比重最大的是《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占了31%;其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学与教的理论》,分别是24%和22.5%;另外有20%的课程缺设的是《媒体理论与实践》,如图2所示。

三 缺设原因分析

1 学科交叉性强,课程设置难以得到认同。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大面积的缺失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院校对于该专业的基础和核心并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认同,即使这种专业主干课程的认定是由比较权威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的。教育技术学属于二级学科,并且可以授予教育学或者理学学位,这就决定了该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特殊性,不像一级学科或者基础学科,他们的专业逻辑体系基本上得到共识并确立下来,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在核心课程设置上没有太大的争议和变动。而教育技术学却是作为一门起步晚、发展快且正在发展中的二级交叉学科,其很多理论体系和内容都在处于实践的不断检验之中,因此某些课程并没有得到强烈的认同,所以有的院校没有将这些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

2 专业课程更新速度快,院校来不及一次消化修订。与02年制定的专业主干课程相比(《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学》、《教育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教育应用》和《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这次新的专业主干课程无论在名称还是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值得肯定的是,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随着时代需求的发展在不断谋求更新变化,但是院校和教师们需要时间来消化内容,他们还处于专业主干课程的修改衔接过程之中。因此某些学校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某些主干课程,如首都师范大学依然将《教育信息处理》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列入到教学计划之中。

3 课程内容新,开设时间晚,专业教材、教师缺乏。如缺设最多的《教育技术项目实践》这门课程,它是运用基于项目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技能,涉及到电视节目制作、局域网组建、网站制作、调查报告研究等内容。教材、教学大纲等等都在摸索探寻中,而且需要的实验设备和管理人员也繁多复杂,有些地方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开设这门课程,所以将其舍弃。

4 课程理论内容多,不适应当前就业需求。目前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生大部分进入到中小学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或者电教管理人员,因此很迫切需要能直接指导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讲授或教辅人员工作的课程。但如《学与教的理论》这类课程的理论性内容居多,实践内容偏少。因此很多学校就纷纷开设了关于信息技术课方面的课程,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直接渗透到这些课程中讲授,直接理论联系实践。如江苏科技学院就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这门课程,而将某些纯理论或偏理论的课程删除了。

5 课程内容与其余课程相重复,已经在院校开设的其它专业课程中涉及[2]。以《媒体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为例,它一般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介绍媒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方面的内容在《教育技术学》中已经涉及;而其余的章节内容(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计算机媒体等等)则往往单独设置了一门课程,如玉林师范学院就开设了《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这些课程。因此,处于教学计划的整体考虑,这些重复性的课程就舍弃了。

四 几点建议

1 作为一门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应让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是处于顶端和根基的位置,因此它不应该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将没有争议的课程(如《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确定为核心,其余的有争议的或者是只是适合本国国情的课程(如《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该纳入到核心课程之中。

2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由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现代技术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下形成的应用型教育学科。它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应该在各个层次上都有涉及,但是目前的主干课程还是理论性课程居多,我们认为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应该增强。

3 主干课程应该具有唯一性。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它应该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不可替代的课程,是别的其余学科没有涉及的课程;二是应该和教育技术学科内的其余课程没有重叠重复[3]。所以经常与其余学科或课程内容重复的课程(如《学与教的理论》、《媒体理论与实践》)是否纳入到教育技术学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值得商榷。

4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其课程设置引进国内之后,在结合国情进行积极规范修改的同时却忽视了推广施行,造成了有了标准但执行力度不够的尴尬局面,也导致了专业主干课程开设情况的差异。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推广力度,真正把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2.

第15篇

关键词:艺术生;英语学习;调查研究

如何通过教学,提高艺术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多年来困扰大学英语教师的一大难题。为此,近年来,本课题组对某艺术特色高校和某师范大学的大学一、二年级艺术类八个专业20个班级的300名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为了比较分析的需要,本课题组同时对这两个高校部分理工类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分析讨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关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和目的问题

1、绝大多数艺术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学好英语的愿望很强烈。77.2%的艺术生表示对英语学习“非常感兴趣”或“感兴趣”(其中“感兴趣”的超过一半),略高于其他专业;98.2%的艺术生表示“很想”或“想”学好英语(其中68.6%的学生“很想”学好英语),也略高于其他专业。

可见,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高达98.2%的学生有学好英语的良好愿望,这是我们搞好英语教学的重要前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引导好。

2、艺术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很明确,打算比较长远。75.3%的艺术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考研、出国”或“今后就业”,其次才是“拿学位”,只有不到10%的人是出自“个人兴趣”;有84%的艺术生将大学期间学习英语的直接目标定位为“过四级”或“过六级”,只有18.9%的学生定位为学校要求的“过三级”。

这说明,艺术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并不等于对英语感兴趣,而是颇具功利性。为此,他们还制订了比国家基本要求更高的学习目标,居然有84%的学生打算通过国家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并把目标定得比较高,是好事,我们应该主动帮助他们制订完善学习,并逐步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3、艺术生对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与其他专业学生略有不同。关于最想提高的英语应用能力,艺术生先后需求是说—写—听—读(其中最想“说”的占58.7%),而其他专业学生的先后需求是说—听—写—读。他们共同的地方是:最急需的都是“说”,最不急需的都是“读”。

一个人最需要的,往往是自己最弱或离目标差距最大的,其需求的大小与缓急正是我们因材施教的镜子。

二、关于英语的学习精力和时间问题

1、绝大多数艺术生能坚持去上课并听讲的。95.1%的学生能够“按时上,认真听”或“基本上,一般听”,其中“按时上,认真听”的学生过半。

上课的人多,但认真听讲的人刚过半,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算不上优良,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位艺术生英语教师

要着重改进的地方。

2、艺术生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很有限。近一半的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课外根本没有用时间学习英语。

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课外英语学习时间又偏少,这是艺术生英语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严峻问题,我们一定要重视并努力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状况。

3、艺术生平时英语学习时间少的原因应引起重视。其原因依次为:“英语基础差,不知道怎么学”,“专业任务重,没时间学”,“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等。其中,前两项占70%。

我们要认真分析其原因,积极帮助每个学生,并制订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坚持英语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关于英语的学习方式方法和障碍问题

1、艺术生要求的英语学习环境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71.4%的艺术生最喜欢“英文电影、书刊、歌曲”,只有14.6%的艺术生最喜欢“英语课堂”,喜欢“自学”的艺术生只有11.8%(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的25.8%)。

很多艺术生不喜欢课堂教学,而喜欢英文电影等感性的教学方式,喜欢自学的艺术生就更少了,这是由艺术生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个性特点决定的,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条件的高校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选好软件,做好课件,是比较好的选择。

2、艺术生对英语学习的方式有自己的需求。认为对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帮助最大的英语学习方式首先是“对话交流”(占55%),其次才是“听老师讲课”、“做题目”和“自学”。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需求结构,直接告诉了我们主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那就是对话交流和生动讲课。

3、实际上,目前艺术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70.6%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是“背单词,做练习”,其次选择“广泛阅读”的占23.4%。“参加辅导班、请家教”或“参加英语角、学习小组等活动”的一共只占6%。

这组数据显示,多数学生依然采取传统的、也是基本的“背单词,做练习”的学习方式,而采取“广泛阅读”学习方式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采取其他学习方式的就更少了。可见,很多艺术生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死记硬背式的英语学习方式,这并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需要老师经常关心和多加引导。

4、艺术生对学习英语的障碍也有自己的见解。55.9%的人认为最大的障碍是“不熟悉词汇语法”,23.4%的人认为最大的障碍的“不爱听不敢说”,还有13%的人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时间学”。

半数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英语的障碍在于词汇和语法,另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在于“不爱听不敢说”。这正是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即首先教好词汇和语法,同时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说出来、听进去。

四、关于英语的教材选择、课时设置和听力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