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影艺术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动画电影艺术是现代艺术形态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它又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并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得不说,动画电影艺术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具备的独立精神与审美特征。
关键词:动画电影;现代艺术;试听
动画电影艺术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因素,动画电影艺术作品的技术创造包含影像、声音和表演造型及剪辑等极其复杂的数字科技的环节,动画电影艺术创作流程从剧本到制作,再到出品,国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影视文化产业链机制,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需要,而且还带动了几乎整个社会的视觉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动画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艺术。她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她是近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她的美就在于塑造鲜活的典型的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然而,动画电影与动画电影美学又不是同一个概念。动画电影是指以绘画为手段,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的动态影像。而动画电影美学要求动画电影首先要以动画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动画电影艺术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因而相对于一般美学来说,动画电影美学无论在色彩、空间、线条、影像上都表现的更复杂更全面。
一、动画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动画电影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段。它包含着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而这种综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并且,集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表现特色。如: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以及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等;还有汲取文学营养、故事情节,塑造故事形象。其次,动画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动画电影艺术还是各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产物。
二、动画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社会
动画电影从产生开始,利用绘画的手法,结合照相术,真实而夸张地再现社会生活,所呈现出来的是全新的艺术审美享受,而动画电影所释放的艺术感染力越来越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动画电影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另外,动画电影不仅能够把现实生活中反映在银幕上,使人们直接观赏到自己的生活世界。而且还能把理想的生活反映在色彩艳丽的画面中,采用运动的画面、优美的声音和绚丽的色彩三者的结合,让人们可以欣赏到更加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过了许多年我们依然喜爱一部好作品,比如:宫崎骏的《龙猫》,在于动画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的反映生活的本质,再现了生命的理想,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动画电影艺术的表现性,它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还有一种抽象的表现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不断地改变视觉范围和视角。从远观、近看;平视,斜视,仰视,俯视;相对固定地看一个事物的变化,有时则移动看一个事物的变化。人们通过观察所得的综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动画电影还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以及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语言,并将各种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使观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所以这也是动画电影现实性的表现之一 。
三、动画电影艺术的视、听融合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一个视听的艺术,她是视觉与听觉为主的影像艺术。视觉、听觉和视听融合性都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要探讨动画电影艺术视、听的融合性。
首先,用传统造型手法来塑造动画形象,其次必须加上音响效果;用音乐和声音来塑造形象,使动画电影艺术具有了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但动画电影更重视的是视觉动作塑造。
动画电影艺术不仅善于融合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满,更具立体感。比如:《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中最后哪一个画面,飞扬的旗子在缓缓升起,仿似在跟外出和归来的船儿问好。画面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的音乐,构成音响与画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悠扬而美好。
四、动画电影艺术时间空间的自由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综合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开的。动画电影艺术的时间是指空间化了的时间,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而动画电影艺术的空间又是指时间化了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动画电影既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成为了一种时间空间自由的一门崭新的艺术。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简单论述,我对动画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在动画电影艺术的创作,也有利于动画电影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当然,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动画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要对动画电影艺术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影视、现代科学技术、受众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
总之,动画电影艺术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具备的独立精神与审美特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努力丰富动画电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还要为人们不断提高的艺术欣赏水平注入新的生命能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动画电影时代!
参考文献:
[1] 彭湘. 动画专业学生学好《视听语言》的必要性[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05)
目前,社会大众对于网络电影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简单来讲,人们将在网络上进行播放的视频称之为网络电影。也有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只有专门用于网络传播而制作的电影才能被称之为网络电影。本文主要分析网络电影艺术的特征与传播价值。
关键词:网络电影艺术;特征;传播价值
电影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用来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以及形成了非常具体的概念。而近两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网络不断的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甚至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信息传递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电影领域内又延伸出一种全新的电影形式,即网络电影。网络电影之所以被称为电影,那么其所属的领域必然在电影领域的下辖内,那么网络电影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有电影的一切特征,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网络电影。像目前网络上正在热播的《暗黑者》这种网络连续剧目只能称之为是网剧,而不能称之为是网络电影。其二,网络电影作为网络基础上的一种艺术门类,那么它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网络传播特征。所以综其来看,网络电影的定义应该是在传统的电影基础上结合网络传播特征并能够展现时代需求而制作的一种电影艺术形式,并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电影是具有数字化、个性化、互动性等基础特征的。
一、网络电影的特征
提及网络电影的特征,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网络电影的个性化。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艺术应该是为每一个人而存在的。但是其实从目前的情况下来看,电影这门艺术走的还是大众路线,换句话说传统的电影是为了迎合社会风尚而产生的一种大众文化,但是网络电影的存在这从这种大众的高端层次走下来,抛开传统的“公共性”,表现的是个人生活情绪的宣泄,同时也是小众自我情怀的表达。而且从网络调查中来看,有很大一部分表示单身一人的时候会看网络电影,而谈恋爱的时候则会去电影院去看传统电影。其实这就是目前网络电影的现实,它不同于传统电影中为了迎合大众而对情绪化的表达模糊化,相反,它就硬生生的为了一小部分人的情绪负责,它所服务的对象就是那一部分有着与电影相同“情绪点”的人。
网络电影第二个不得不提及的特征就是其交互性。而这种交互性的基础就是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而且网络电影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受众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受众不再被动的接受信息,相反的是他们会主动的去接受这些信息并且主动的将其传播出去,这就是网络电影作为网络平台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强大优势。因为在网络的支持下,观影者可以对观影内容进行选择,而且具有相当大的选择空间,甚至于网络电影将传统电影的门槛降低,让平民大众也有机会亲自加入到电影的摆设过程中,DV、手机的高度普及,电脑编辑软件的简易操作使得拍摄电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且网络电影的另外一个互动性就在于它可以得到更广泛的支持与帮助。因为对于传统的电影来说,一旦拍摄成功并上映之后就意味着无论出现怎样的声音都是无法进行调试和更改的,但是网络电影不同,网络电影是存在很大程度的自由的,你可以边拍边播,而且在拍摄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收获的意见进行修改。可以说网络电影的拍摄将不仅仅是一个拍摄团队的事儿,可能会是很庞大的一个网络使用群体共同完成的一个艺术品。这就是网络电影与传统电影之间最大的不同。
二、网络电影的传播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很可能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里网络将成为社会结构的最重要的支柱之一,那么网络用户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网络电影的发展来说将会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网络电影的影响力也将随着网络视频观看者的基数越来越大而渐渐凝聚起更大的价值。首先从文化艺术的价值上来看,网络电影的存在将会让电影这门艺术更贴近与现实生活。尽管我们常说艺术起源于生活,但是实际上目前的很多电影更多的是为了票房而存在的商业电影,而这些电影已经渐渐失去了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发现与思考了。但是网络电影不同,首先其不具有广泛的盈利空间,其次其实质上是一种小众艺术,最后网络电影通常都是展现实际生活的直观现象,那么这就意味着网络电影将会很大程度上的弥补传统电影在生活性上的不足,并最终实现生活化的传播。
而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讲,虽然网络电影的盈利空间不及传统电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电影就失去了它的经济价值,首先我们从成本上看,传统电影在电影城成品的基础上要进行加工、宣传、发行,所以成本之高是普通百姓所不能轻易触碰的。但是网络电影不同,它集发行与宣传于一体,而且就电影的制作来讲并不讲求高超的技巧,只在于其是否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我们看其实就成本而言,网络电影可能只是传统电影的零头,而这也就意味着网络电影一旦盈利,那么这个利润空间僵尸非常巨大的。其次,我们看,网络电影现在已经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了。譬如说许多网络终端商、运营商纷纷加入到网络电影的制作行列中来以电影作为宣传的支点,进行渠道整合和进一步的企业宣传,而这种商业营销模式的形成就意味着网络电影产业链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为许多具有电影制作梦想的年轻人创造了非常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所以网络电影是具有非常高的传播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孙宇,戴盈盈. 网络电影:分众传播、产业融合与联合治理[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2).
[2]茹秀华. 论网络电影的传播与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选择[J]. 电影文学. 2010(02).
[关键词]电影艺术;本体特征,美学
从2004年10月24日《孔雀》在北京电影学院的首映开始,《孔雀》在观众面前已经充分展示了它那迷人的羽翼,并在国际级水准的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大奖,即“银熊奖”,在中国商业性电影日益繁盛的当下,凸显了中国艺术电影的独特品格。
由于电影具有照相性和纪实性这种最显著的美学特征,它可以最完整、全面、真实地把历史的画面复现在人们面前。因此,电影便具有了其它艺术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优势。在电影中,时间的运动借助空间环境显示了它的形象美丽;而空间造型则透过时间的运动、故事情节的展开,赋予它更为丰富的表现力。鉴于电影艺术的这些本体特征,在商业电影、娱乐电影盛行的今天,电影导演往往忽视对电影艺术本体特征的探究,而仅以票房收入作为衡量影片是否成功的标准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众所周知,柏林电影节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电影节之一,以艺术和严肃著称。《孔雀》并没有很强的商业性,它是一部艺术电影,相对于故事情节而言。《孔雀》更注重的是人物的生存状态和艺术氛围的营造和表达,它的成功充分体现了电影艺术本体特征的回归。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孔雀》对电影艺术本体特征回归所起的推动作用。
一、音画为内容服务
1.画面传达思想。
画面是电影最重要的基本表现元素之一,电影与电视剧、戏剧的不同就在于电影是一门借助电影画面来向观众传达思想或内容的艺术,没有电影画面就没有电影,人们是不会把一部只有声音没有图像的东西当成电影的。然而,导演也不能只借助优美的电影画面而随意地编造一个故事来附和画面,这样做也许能让观众因陶醉于优美的画面和摄影技巧而获得较高的票房收入,但其最终结果只能导致电影的空洞乏味,这样的电影充其量只能称作商业影片,是不会给观众留下多少美好记忆的。比如说,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度获得不菲的票房,但比起《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千里走单骑》等影片来说,笔者认为,还是后面几部影片更能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回味的余地,而《孔雀》正是这样的影片,它将故事与摄影画面完美地融为一体。
就故事本身而言,《孔雀》以一种少见的从容讲述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影片由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物的一段经历,三个故事彼此交错,但内容迥异,显示出创作者对故事结构的熟练把握。影片每一段的开头都以全家人围坐在公共走廊下吃饭的场景开始,伴随弟弟的画外音,人物开始进入观众的视野,带给大家一份深深的感动。姐姐、傻哥哥、弟弟,三个充满个性的人物和他们那无比鲜活、真切的生活赋予了影片情绪的巨大感染力。《孔雀》中一个普通家庭在一个时代的生活和遭遇代表了许多普通家庭的经历,从而具有历史的意味。在这段历史中,三个人物的成长历程就是三段心灵史。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情感使影片成为一部代表中国电影艺术最高水准的作品,影片所表现的成长主题更是以浓浓的情感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就画面而言,出身于摄影师的顾长卫是上世纪末最后20年里活跃在中国影坛的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其摄影作品包括《红高粱》、《菊豆》、《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杰出影片。其中《霸王别姬》还曾获得1992年第6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由这么一位熟悉画面造型的导演执导的电影,处处充满了画面的造型美。
但是,这么美的画面构图仍然是处处在为影片的故事内容和主体思想服务。由于故事的整个基调是低沉的,因此影片‘在光线使用上特别注意与内容的匹配,有效地控制画面与色调,使该片默默呈现出平易近人的伤痕美感。国内很多影片的美术设计都突出花哨华丽的服装造型或匠气怪异的灯光画面,而《孔雀》却与众不同,那种清淡而略带象征意味的气质竟有和1976年至1984年间艺术界所倡导的“伤痕美术”与“自然主义”如出一辙。这一点在第一部分姐姐的故事中最为明显,如当姐姐躺在挂满白色床单的天台上看漫天落下的降落伞,以及征兵失败后独自躲在房间窗台上绝食的画面等等。其平淡的构图与色彩构成可谓精确合理;而且用影片中难得的白色与蓝色在这个充满梦想的女孩身上倾注了诗意而当她走入家中便陷入昏黄的灯光,干净纯洁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无情的打破了。如此“伤花静放”的设计传达出隐隐的疼痛与悲凉,也更能与该片含蓄沉重的人文关怀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讲究的灯光、美工与构图配以老百姓熟悉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故事,《孔雀》得到电影界的广泛认同是毋庸置疑的,真正实现了电影画面传达主题思想的目的。
2.声音弥补画面的缺陷。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是画面和声音的复合艺术。但是,电影中的声音一定要和画面相匹配,用以弥补画面的不足,而不能喧宾夺主。《孔雀》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其声音的使用含蓄内敛,恰到好处。这里以影片的配乐为例,证明这一点。
随着冬天的园中孔雀徐徐转身,舒展开自己绚丽的羽毛,之前若隐若现的舒缓弦乐主题被色彩更加明亮的提琴演奏代替,全片结束。与整部电影表现出来的安静气质一致,《孔雀》的配乐含蓄内敛,充满形式感,几乎很少有段落,每每在情绪到达顶点之前戛然而止。时而忧郁时而欢快的手风琴和舒缓的弦乐串起了整个影片。
影片多次运用了同一主题的弦乐,但它似乎总是伴随着梦想破灭之后的现实庸常生活,并且还多次担负起了过渡三人故事的任务。例如姐姐决定了要和领导的司机结婚后,妈妈和姐姐一起在地上缝制新被子,这时舒缓的弦乐渐起,姐姐坐着自行车嫁了出去,音乐没有间断,电影直接过渡到了哥哥的故事。而哥哥和自己的农村媳妇一起在雪地里推车收摊时,同样的弦乐主题再次响起,电影又自然过渡到了弟弟的故事。
手风琴是影片中唯一出现过的真实乐器。片子伊始,第一个镜头便是姐姐坐在呜呜作响的开水壶旁缓慢的拉着手风琴。当姐姐第一次看到跳伞并幻想自己成为一名伞兵的时候,略带欢快的手风琴主题配乐渐达,直到帅气的北京伞兵从天而降,琴声戛然而止。当手风琴再次响起的时候,姐姐的伞兵梦已经破灭。
除了姐弟二人给哥哥下药的段落,《孔雀》的音乐并未让人感觉压抑。正如所有普通人的生活,一点小小希望总是迅速被残酷现实融化,没有呼天抢地的大悲大喜,没有惊天动地的曲折离奇,《孔雀》的音乐总是配合着剧中情节适时收尾,展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 含蓄。
二、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影视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而影视技术的每一次革命和进步,又给影视艺术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新的美学观念,使影视本体特征得到了完善和成熟,从而把影视作品提到技术和艺术合流的层面上来。
电影艺术包括画面构图艺术、美工艺术、剪辑艺术、化妆艺术、配音艺术以及布光艺术等,而电影技术包括了摄影技术、后期剪辑技术、音画结合技术、特效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电影艺术和技术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艺术推动着技术的发展,而技术又体现着艺术的价值。
随着影视技术的第四次革命,影视中大量运用了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大量的电影作品广泛地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出数字模拟场景,甚至制作出三维数字明星。其中,好莱坞电影中就大量的渗透着高科技因素,如《龙卷风》、《泰坦尼克号》、《怪物史密特》、《阿甘正传》等。因此,现在的电影导演一提到电影的技术含量,很自然地就把电影的数字技术含量作为评价标准。
而《孔雀》既没有多少高科技的介入,也没有引入精彩绝伦的数字特效,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对影片技术水平的正确评价。如上所述,电影技术种类繁多,而《孔雀》所采用的摄影技术、后期剪辑技术、音画结合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电影不能只关注技术,要力求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技术只是手段,它终将要为电影艺术服务,实现电影的艺术价值。《孔雀》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电影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共同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本体特征。
三、表现美学与再现美学的完美结合
电影自1895年开始,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00年来,电影在摸索中前进,从最初的杂耍样式发展到现在的成熟形式,其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了各种电影美学倾向。综观电影100年来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明显的电影美学倾向:表现美学和再现美学。世界电影美学的发展可以把二战作为分水岭,战前50年,表现美学主导了世界电影界的美学思想,战后,再现美学崛起,而最近20年来,电影美学向综合美学方向发展,也标志了电影业的逐渐成熟。
笔者认为,《孔雀》正体现了电影美学向综合美学发展的趋势。导演顾长卫花重金请美工师精心打造了一条20世纪70、80年代的街道,使那个时代的景象得到了真实的再现。《孔雀》中的每个镜头都流露着现实中真实的人性与冷静的情感。影片并没有主旋律般健康向上的主题,将镜头完全对准底层的人们,表现他们自然的生存状态,没有刻意的丑化,也没有冷嘲热讽,只是让观众内心体会着或喜或悲的震动。
电影中大量运用了长镜头。长镜头是电影再现美学的主要表现手段,而《孔雀》正是利用这样的再现手段将事情的发展过程如实地呈现给观众,并且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镜头的表现力。例如,《孔雀》的最后一个段落使用了一个长镜头:很多年过去了,三个孩子都步入了中年,结婚、生子有了各自的生活。春节的时候,他们分别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去动物园看孔雀。姐姐抱着孩子和丈夫走过,孩子引逗着孔雀开屏,孔雀并不为所动,姐姐于是告诉孩子:“你爸爸家的山上都是孔雀”,此时的姐姐已经绝对没有了当年为了拿回一个自制的降落伞可以很干脆地脱掉裤子的冲动,她完全屈服于命运的婚姻,接受了孔雀不开屏的事实,却又留下了一丝希望给孩子;哥哥和妻子走过,孩子在妻子的肚子中,哥哥代替孩子来引逗孔雀,却被瘸腿的妻子制止,哥哥说出了大不了养几只孔雀的话。简单的台词,却让人感觉到在他的眼睛中并没有什么美好,因为任何美好都可以物化,不过,这看似天生愚钝的哥哥,却是三兄妹中得到最多的一个。那么,究竟谁才是生活中真正的悲剧呢?弟弟背着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妻子走过,面对不开屏的孔雀,他说出了最科学合理的解释:“冬天的孔雀是不开屏的”,在生活重重压力下放弃了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弟弟甘心被女人养起,沉沦为一个靠出卖某些男人的能力而存活的工具,他并不感到羞愧,而是很正常地生活着。但是,兄妹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各自走过之后,孔雀豁然开屏。这个长镜头既如实地向观众展示了兄妹三人观看孔雀的全过程,又起到了画龙点睛、揭示主题的作用,即“我们所有的人都像孔雀,身上长满故事,一生中经历过的爱恨情仇,如同色彩各异的羽毛长满人生。人生是个笼子,我们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观赏我们,我们也观赏别人,同时我们也观赏自己”。
然而,艺术毕竟不是现实生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就是放大。假如导演只是简单地再现生活,那么他就已经沦为一个复制的匠人,而电影也就成为了枯燥的纪录片。而《孔雀》没有流于对生活的复制,它将生活和生命里纤毫如发的微妙情感与念想勇敢地放大,放大到我们可以直视它,可以面对它,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话题公开地谈论或者唾弃。这便是优秀的电影带给人们的思考,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并非都一味地接受创作者的思想。如果观众完全接受了导演的思想,那么,电影就失去了艺术的特性,而成为说教的工具,就不能称其为电影了。
【关键词】 导演艺术;基本特征;电影导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01
1.前言
一部电影作品虽然是由演员、摄影、美术、音效、剪辑以及其他众多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但是它的创作理念、表达方式、价值导向以及精神追求却是导演个人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部电影作品所表现的一切其实都是导演个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电影作品只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将导演的思想散播到了社会公众之中。那么,我们会发现有的电影作品广受欢迎,而有的作品却无人问津,有的作品经久不衰,而有的作品却曲高和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电影导演艺术的表现方式与实现程度的不同。而电影到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实现程度并非一定要标新立异,在其一定的规则范围内显现与众不同之处才是出奇制胜的关键,而这个规则范围就是基于电影导演艺术的一系列基本特征。
2.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特征
2.1再创作性
电影导演进行电影的拍摄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无中生有或者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基础就是指电影剧本。[1]在一般情况下,导演通过对剧本的选择来确定拍摄的主题,然后根据拍摄主题和自身对剧本的理解以及加工创作,最终形成一个崭新的作品。在这种传统的创作中包含了电影导演的双重劳动:第一重是阐述剧本,即对剧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完整的理解,这是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性工作;第二重是加工剧本,即导演在尊重原剧本基本内容和精神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对于剧本的理解和对市场的定位将剧本的部分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和添减,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符合电影拍摄要求的剧本,这一阶段的劳动是导演再创作过程中最富有含金量的劳动,也是判断导演艺术价值的关键性环节,它不仅体现了导演对于剧本的理解程度,更体现了导演对于市场、观众的把握程度。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当前出现了不少导演与编剧合二为一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个人既是导演也是编剧,那么这就跳过了剧本选择的环节,直接由导演一个人进行一次创作。这一情况在年轻导演中较为常见,虽然不算是新兴现象,但是剧本创作和再创作始终有所区别,还需要导演不断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深度、优化对社会现象的表达方式,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剧本的创作或再创作。
2.2主观能动性
对于剧本的阐述离不开电影导演的个人理解和感悟,这也是进行二次创作的前提条件。如同我们翻译外文文献一样,直译和意译都可以完成翻译,但是我们会发现包含了作者的理解以及适当的删减或者添加的意译往往更能够完美地表达原文涵义,也更容易被我们用我们的文化或习俗加以理解和运用,如果单纯的进行直译则无法起到这样良好的效果。同样,导演进行电影剧本的阐述也是如此,如果只是照搬原作者的作品而不加以个人的理解,那么这样的剧本即使再优秀也可能是无法打动观众的,也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毕竟剧本与电影这两个作品是有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对于通过接受影像效果来理解作品的广大观众来说更是如此。[2]因此,电影导演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开拓的思维理解剧本、以先进的思想改编剧本、以深刻的理解再创作剧本、以准确的定位把握剧本再创作,只有如此,电影导演才能圆满的完成电影拍摄的前期工作以便为以后的环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电影作品的问世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2.3综合性
电影导演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门类,所谓综合并非多个艺术门类的简单相加或者单纯罗列,而是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以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体上达到最优的效果。[3]一定的文学功底、必要的历史知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对于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均是一名电影导演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除此之外,电影本身应包括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和规定等,作为电影导演都应当充分具备其素质和能力。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说电影导演艺术缘何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门类,它不仅需要导演涉猎的范围广、领域多,更需要将这些范围和领域之内的事物进行有效的整合。所为整合,即挖掘其潜能、发挥其优势、规避其不足,使之与整体相适应,最大限度的满足整体利益的需求。众所周知,电影的整个过程包括剧本创作开始一直到电影上映之后,都需要导演的全程负责,而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包括化妆和道具以及演员的表演也需要按照导演的要求和理念来进行设计和表现,那么作为一部电影的中心人物和灵魂人物――电影导演必须身怀十八般武艺且样样精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影作品完全处于导演的控制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诠释导演期望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精神追求和社会价值。
2.4经济利益性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同样要尊重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一般价值规律,在履行大众文化传播职责的同时也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且经济回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部电影作品被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而只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反映公众心理需求的电影作品才会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那么,电影导演在进行电影创作时必然要关注电影的经济利益,所谓经济利益实际上就是成本与回报之间的差额。对于电影导演来说,由于对未知风险和情况的不确定性,未来的回报只可以作为预计或者估算,而只有投资成本是导演可以在当前阶段可以把握和确定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为了取得利益的最大化和投资风险的最小化,往往才采取降低成本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电影导演艺术创作中同样可取,但是不能一概而论。[4]随着全球沟通的不断深入,各国文化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被接受,相对于那些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影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观众对于电影的欣赏水平与要求却是与日俱增,那么单纯的压缩成本而造成对电影质量的影响实不可取。作为一部电影作品的核心人物,电影导演要在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之间进行平衡,这也是每一个导演都会面临的难题。一是要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既要迎合观众的口味又不能从众媚俗;二是要在准确定位市场的基础上合法合理的规避风险,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可能性;三是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经济投资,特别是在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和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加大必要的投入。只有综合把握多方面的要素进行考量,导演才能使得电影作品名利双收。
3.结语
电影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电影导演在进行电影创作时二者不可偏废。没有生活来源的艺术是无根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的艺术又是缺乏表现力的。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使之达到完美的结合是电影导演永恒的课题,而在完成这个课题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我们破解课题的重要线索,也是攻克各类难关的关键提示。导演只有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从而激发和推动电影事业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封勇.刍议电影创作中导演艺术的体现[J].时代报告,2012,(11):151.
[2]向往.电影导演技术的重要性[J].北京电影学院报,2012,(03):17-19.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特征;艺术表现
电影音乐是指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它既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点。通过电影音乐的演绎,观众可以用心去感知和体验影片中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使观众对电影中表达的世界进行审美思考,从而彻底融入电影世界中。而只有在电影所设定的故事氛围和戏剧情节中去感受电影音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电影音乐的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的审美具有不同于其他音乐门类的特殊本质。它不具备传统音乐的自足性和独立性,必须时时刻刻明确地将其置于画面、音响和人声等系统元素的背景中进行体悟和考察,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艺术审美感受。
1 声音与画面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是电影音乐的最大特点。电影音乐与画面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传播学角度来考虑,电影音乐表达的内容是画面、文字、音响和人声等其他电影艺术元素所无法表达的东西,或情绪感受,或理性认识。电影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音乐使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只有在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时,音乐才变得强而有力,才会激活了画面,促使画面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引起共鸣,使得音乐抽象化的表达与电影具象化的表达浑然一体。而另一方面,影片画面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较强烈的客观性和具体性要求在音乐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主观性和概括性;而纯音乐本身的那种“无对象性”、“不确定性”则要求从画面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具体性和明确性,这里正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关系。
2 音乐表现内容具有确定性。
纯音乐的创作常常是创作者个人的某种情感的表现,可以是作曲家个人的自我表现。但是电影音乐的作者创作的音乐就不可能是个人的情感表现,必须受到规定情节和画面的制约。他在创作电影音乐时,必须跟着影片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必须与画面规定的情感相符,不能自作主张地表现与影片不相干的个人情感。从感受者的角度分析,电影音乐较之纯音乐更好懂,这是因为在欣赏电影音乐的同时,伴随着内容具体的画面,音乐的内容也有明确、具体的依据。因此,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确定性。电影音乐可以帮助画面来完成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相结合,推动剧情发展。
3 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具有间断性。
由于电影中画面转换的关系,电影音乐往往会丧失其连贯性,并具有时间上的间断性,这也是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电影音乐的时间上的间断性,是影片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与画面相对应的从属关系造成的。电影作曲家必须跟随内容不断变化的画面,创作出不同内容不同节奏的音乐。也就是说,电影音乐的形式结构常常并不遵循通常的音乐发展的逻辑或程式,而是受到电影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一部影片的音乐,有相对完整的段落,如片头音乐、片尾音乐,或为特定场面制作的音乐,但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只是一个不长的段落,拉赫玛尼诺夫有时仅仅是一个短小的乐句,或是一个主导音乐动机甚至只是一个和弦。而情节内容的发展在时间、空间上的巨大灵活性,也必然造成传统音乐表演手段的丧失和音乐风格语言拉赫玛尼诺夫的丧失,而形成一种只有电影音乐才具有的多变性。这一切在电影音乐中是司空见惯的。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音乐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对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起着关键作用。电影音乐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解释影片主题思想、参与剧作、确定影片风格、说明时间和环境等作用。音乐音响不仅能营造与影片贴切的气氛,还能诉说一些无从表达的心理纠葛,还能传递人物的心灵感受,强化和突出某种动作和动态。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的情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 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电影中的音乐一般对整个电影的剧情起着推动及调节作用,是影片情感的一种延伸,电影史上无数的经典影片都有经典的音乐伴随着,例如:法国名导卢贝松执导的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难以抗拒的美学及视觉盛宴。大部分看过本片的人,都为影片的景观惊叹,也为利落的剪接而惊喜,更多的人认为“第五元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不是美学不是特效,而是它的配乐,古典歌剧变成动感十足舞曲的手法,配合蒙太奇剪辑,那段外星女郎唱歌的片段,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完全展现出导演和配乐大师声气相通的默契。冯小宁导演的《黄河绝恋》、《红河谷》、《紫日》、《嘎达梅林》等影片,作曲家多创作庞大交响乐,表现侵略者铁蹄下不屈的民族英雄精神,影片《红河谷》中,战斗最惨烈的画面――人民反抗英国入侵者的战斗段落,嵌入优美绵长的藏歌(女声独唱),使声音和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接着是壮烈激愤的男声合唱,节奏渐快,从而表现了至死不渝的英雄气质。
2 艺术化地表现电影的主题思想。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电影中音乐的恰当使用无疑对主题思想的艺术化表现提供了重要手段。电影音乐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不仅电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电影乐曲同样能起到这种作用,并且比用歌曲的时候多。这种用以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主题音乐是影片音乐的核心,是全片音乐发展的基础。在一部影片里,往往在关键的时刻,用主题音乐对剧情或主要人物进行烘托、渲染,从而达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影片《人到中年》(导演王启民、孙羽,作曲吴大明)的主题音乐,对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动听的主题音乐,生动地勾画出女主人公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坚定信念,突出了这一代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伟大人格力量。这一音乐主题以弦乐演奏为主,它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无数观众深受感染,从而使它成为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佳作。
3 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的描绘。
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电影画面的情绪及气氛,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特征。用音乐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 就是说用音乐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理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视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画面和声音是电影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一首优秀的电影歌曲,往往在承载它的影片已被人们淡忘,还因为动人的旋律、洗练的歌词、鲜明的思想而被传唱,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唤起许多沉睡的记忆。例如:当你在记忆中翻阅描写的影片时,《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的那段音乐可能是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把日本鬼子鬼鬼祟祟的动作、小心翼翼的神态、阴森蛮横的行径,在滑稽而略带嘲讽的音乐声中被表现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利用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来解释画面,也是电影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它的作用就在于对画面上呈现的视觉形象,通过相应的手段加以强调、渲染。例如:好莱坞著名电影《乱世佳人》这部影片中,情绪不同的音乐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音乐充分发挥了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4 以音乐抒情,艺术化的表现人物特征。
音乐在电影中可以起到抒情的作用,常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等。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电影中的音乐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动人心魄的一把钥匙。电影音乐能够准确地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能够加深和强化观众的情感体验;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情感有促进作用,深入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些经典老电影的音乐如《魂断蓝桥》、《飘》、《音乐之声》,它们的音乐就像其精美的画面一样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心中,正是有了这些优美的电影音乐,电影才有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鲜明深刻。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它的爱情主题就是玛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每当马小军看到米兰,这段《乡村骑士》序曲就会适时响起,优美舒缓的旋律再配上慢镜的恰当运用,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气氛,很好地表达了少男的初恋感觉,或者说马小军对米兰的单恋,以及马小军惟妙惟肖的心理变化。由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画面与音乐准确到位的结合,不仅使音乐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得画面更富有节奏和戏剧性,相得益彰。动情的音乐,还可以通过音乐音高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旋律表达不同的情感经历;声音高度的提高同时也震撼了观赏者的心灵世界;音乐的长短运用产生了非凡的音色效果;音色的悦耳动听,让人难以忘怀。这也就是电影精品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
关键词:虚拟现实电影;融入性;体验性
从1980年电影的诞生到现在数字科技的突飞猛进,电影技术不断地被新科技替代更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两年来被视为颠覆传统影视制作最具动力的新技术之一。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这种虚拟的环境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构成的三维数字模型,并编制到计算机中去生成一个以视觉感受为主,包括听觉、触觉的综合可感知的人工环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1]虚拟现实电影的出现给传统电影生态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一种虚拟沉溺、体验参与式的影像世界逐渐发展起来。2009年,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生产的3D《阿凡达》,极具冲击力和带入感的电影体验让全球观众体验到了3D电影的美感,3D电影随之成为大片放映的主要方式。而经过短暂的几年,2016年初全球的VR电影达40多部,其中《星球大战》《复仇者联盟2》《火星救援》等,这些颇具票房影响力的好莱坞大片也推出了VR电影版本。安德烈•巴赞曾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完整电影”的概念。他认为,“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2]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以主观视角置身于故事场景中,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与进步,甚至嗅觉、触觉、味觉未来都可以在观影过程中同步呈现。
1虚拟与真实的互动——虚拟影像的特征
数字时代的科技革命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模式,科技的媒体特性随之带来的是艺术的普及型,电影艺术经过百年的发展,正在利用科技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而观众也逐渐由被动观看发展为主动参与。虚拟现实电影构造的真实世界中,观众由观看电影转变为体验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与意义,呈现出不同的媒介特性。
1.1建构互动
巴尔特认为:“观众和艺术作品还存在‘可书写’的关系,即‘接受者可以根据艺术作品提供的信息自由地选择,而且可以自由的改写和重写’。”[3]创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求路径,希望作品能够与观众互动。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的实验电影《罗拉快跑》中,三次奔跑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果,这部经典的回环往复模式的电影,虽然不是直接让影片与观众互动,但是影片在结构上的多重结局的设计,一定程度上是希望能够与观众互动,让观众对其中一个结局产生认可。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使用,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的参与程度更为深入,比如在枪击的场景中,影片角色如果对准了观众,出于心理反应,观众会下意识地躲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解放,缩小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打破了传统固定式的观影模式以及观众是导演意志的接收者这一角色。未来虚拟现实影片将不只是在拍摄与放映方面区别于传统,在故事情节上也将打破固有套路。影片的故事发展中将会设置更多的情节走向,将会与观众进行全程互动和深度参与。通过头戴式虚拟显示设备,观众可以360°观看影片,画面的选取不再局限于导演视角,甚至可以通过深度参与改变影片内容,体验将会更加个性化。
1.2融入性
虚拟现实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涉入感,它超越了参与行为本身,并且通过行为达到参与互动的喜悦感。基于契约精神,传统的观影过程中观众只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活动,而虚拟现实电影能够通过头戴式设备让观众融入场景中,观众不仅可以坐着,还可以站着或者奔跑跳跃,与影片的故事情节产生互动。随着拟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互动式设计的不断改进,未来的虚拟现实影像中,通过设立虚拟本人,直接置于故事之中,观众将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参与到故事发展的情境之中。逼真的画面、音效以及触觉的反馈会使观众产生生理错觉,无法区分真实与虚拟,实现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的感官刺激。比如《消失的海岸线》这款游戏中,场景的再现极其逼真,画面精致,使用者沉溺于场景之中,穿梭在虚拟与现实之间,通过头戴式设备,使用者产生的晃动都摆脱不了场景,无法区分虚拟与真实,在场景中的人被发现,被追逐。震撼的效果让使用者与游戏融为一体。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将更符合人体学设计,更符合人类直觉操作与经验,以全面融入的方式贴近人的思维模式并与观众互动。
1.3想象与创造
想象力是精神层面的心智运作,想象力的高低、快慢、深浅都会影响互动的品质。虚拟现实电影审美意象的产生,也是由创作者想象力创作出来的。审美与想象是人类特殊的心灵感受之一,是影响审美判断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因为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娱乐性及创造力,能够产生介入传统观影、技术或心理学的新的审美机制,不断带来更猎奇与更具冲击性的故事情节与画面。虚拟现实电影本身就由文化、美学、人文思想建构而成,透过科学的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创新艺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形式上就已经具备创造力,科学具备理性、机械、精准的特性,虚拟现实技术则将作为感性艺术融入电影之中。随着高科技不断推陈出新,虚拟现实电影将会不断演变,提供新的感官感受,颠覆以往人们对于电影的认知,造就无限想象的艺术形式。
2影视美学的转变——从观看到参与
虚拟现实电影具有非理性的趣味美学,其中的互动性颠覆了以往的静态观影,梦幻般的场域使人忘情投入,犹如身临其境,让观众达到身心合一的感受。二维影像是有距离的观看,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扮演了参与者的角色。
2.1控制权的解放
虚拟现实电影使人们在互动中认识事物,电影的控制权得以解放。在全景式、立体逼真的影像画面冲击下,虚拟现实电影不再是听觉与视觉的混合,而是一种触觉行动的延展。在虚拟现实电影中,一种新的互动式的关系和沉溺式的观影体验被引入其中,在头盔中开创了一个逼近真实的世界,打破了传统观影的距离感。与传统荧幕电影不同,虚拟现实影片是开放式空间,未来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观看方式以及影片中的情节,观众视角不再受到局限,他们可以参与到影片的故事发展中去,电影的控制权开始解放。虚拟现实电影360°影像画面没有明确的指向意义,可依据观众的个人兴趣进行选择,未来的电影故事情节的设置也将在吸引观众注意力上下功夫,否则处于自我控制状态的观众很难将注意力投入影片故事中去。所以,虚拟现实电影的美学风格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使观众能够参与到叙事中去,体验到一个趋于真实的世界,观众的观影控制权得到解放。
2.2去疆域化的空间
虚拟现实电影能够营造置于场景中的空间特性。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不会将观众的视角局限在影片之中,而是通过内在感应技术,能够随着观众的动作作出相应的画面调整。所以,观众做任何动作都会进行相应的画面调整,观众视线不受画面的限制,观众在认知上会产生置于场景中的错觉。虚拟现实电影突破了人与影像之间的第三空间,在360°场景中,观众的视域得到了延伸,一个趋于真实的无疆域的影像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虚构了一个真实世界,实现了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使过去传统影片中的界限被打破。在无疆域的影像画面里,观众参与其中,不再是与影片处于分离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互为延伸的荧屏画面,观众将体验到亦真亦假的影像感觉。所以,虚拟现实电影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观众可以从现实空间跳到虚拟空间,参与影片叙事,沉溺其中进行互动。
2.3体验性的玩与乐的概念
虚拟现实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仅仅局限在视听上的直观体验,它可以作为一种游戏的媒介,让观众与剧情产生身心互动,从而带来新的发现或者出其不意的回馈。因此,透过玩乐产生愉悦成为虚拟现实电影功能的一部分。虚拟现实电影能够产生趣味性、娱乐性,同时能够引发观众的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的高低会影响观众的专注度、正面的情绪以及满足感。在虚拟现实电影中观众的情绪会得到释放,比如合伙帮影片中的警察抓到坏人,看见故事里气愤的场面甚至会去理论一番。当然,这些互动性的场景在体验性的影片中可以出现,能够带来参与的趣味,但放到院线大电影中势必会破坏故事性,值得考量。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性。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任何文明的建构都离不开工具。早期电影只是在通过想象使我们的神经系统的感知得到延伸,“相应的媒介的确都揭示出了某种两分的界限,一端是主体而另一端是对象,然而其中的分界却是游移不定的”。[4]随着虚拟现实电影技术的不断成熟,终将实现以体验代替观看。电影的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开来,这种体验参与的模拟情景让观者产生了意识上的幻觉,达到了影片对观众的心理影响。
3结语
[关键词]电影美术;动画电影美术;艺术特征
动画是一门较古老的艺术,而影视动画却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人们对它的喜爱不受国别、种族、性别、年龄的局限,影视动画可以说是人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玩伴,它和人们一起成长与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成为艺术研究中备受瞩目的焦点。在影视动画中,美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们接触影视动画最客观、直接的视觉元素,影响着影视动画的艺术风格,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电影美术与动画电影美术
(一)电影美术
电影美术,即利用电影的时空理念在银幕上对影视画面、人物造型等进行设计,使其在一定空间上构成某种关系,是一种造型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汇集了如文学、绘画、音乐、摄影等艺术元素,单纯地通过视觉效果来展现艺术魅力,主要影响着影视作品中造型设计的效果。电影美术主要通过视觉与听觉来传递信息,因此其构成元素包括造型、光影、色彩、场景等,以美术为主要的创作形态,因而美术造型的理论广泛适用于电影美术造型中。为了使电影产生预期的视觉效果,导演会依据剧情需求对电影的后期制作提出相关设计意图,通过美术进行场景设计,使现场设计达到视觉上的冲击力。现今,电影美术在电影制作的实践中逐渐发展与完善,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即综合、逼真、运动),使电影美术造型设计在电影艺术中越发重要。
(二)动画电影美术
动画电影美术,是指在影视动画中的美术设计,其宏观概念指对设计动画中的角色、背景、场景、分镜头等所有与动画制作有关的内容。整部动画片中美术设计占有不可替代的分量,是动画创作的主要成分。导演的思想创新、美术设计者的别出心裁是产生动画美术设计风格的主要因素,动画美术设计者通过采用多种绘画元素,使其发挥综合效果,从而创作出新颖独特的动画作品,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动画美术设计的风格代表着整部动画的艺术风格,具有两种风格特征,即静态与动态的风格之分,以此来更形象地传递动画作品的独特之处,而动画美术设计的创作风格决定着动画作品的设计水平与受欢迎程度,是动画作品在多元的世界动画产业中一展风采的有力保障。
(三)电影美术设计的要素
对电影美术设计要素的把握决定着设计者的制作水平,影响着电影的视觉效果。其中,美术基础是电影美术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既要求美术设计者具有过硬的美术绘画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设计者具备图形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创新思维使作品更加形象化、立体化。若美术设计者不具备美术基础,那么就不能将他的创新思维具体的表现出来,不能形成自身独特的美术设计风格。同时,文学基础也是电影美术设计中较重要的要素。动画剧本的内容影响着动画美术的设计风格,因此设计者需要深入地研读动画剧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动画美术设计形成风格定位。定影基础,也是电影美术设计中重要的要素。动画电影是一种三维立体化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会使用到诸多的电影镜头语言,所以要求动画美术设计者深入学习电影的镜头语言,进而提高动画美术设计的整体水平。
二、动画电影美术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因素
戏剧在中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京剧中的脸谱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古老的艺术文化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具有较深的影响。脸谱不在是纯粹的装饰手段,如今已演变成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中国人通过脸谱来塑造人物形象,区分人物的善恶真假。在传统戏剧中有“生、旦、净、末、丑”五大人物角色的划分,人们根据角色的身份、性格、地位来设计脸谱造型。坏人角色通常用丑角脸谱来表示,如周扒皮(《半夜鸡叫》)、地保(《张飞审瓜》)等;戏剧中脸谱也可用来表示人物的地位与形象,如李靖(《哪吒闹海》)、玉皇大帝(《大闹天宫》)等;脸谱中“净”的形象还可用来表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张飞(《张飞审瓜》)、天兵天将(《哪吒闹海》)等。这些戏剧文化对中国动画电影美术的设计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美术设计中将这些传统的美术元素融入动画造型设计中,赋予动画作品深厚的中国文化韵味。
(二)创作者的审美意识
中国的动画作品极具中国特色,其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剪纸、山水画、皮影、刺绣等,使之与世界其他风格的动画作品形成鲜明的区分。但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却并没有使中国本土的动画作品大受国际动画市场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我国动画创作者只是单纯的照搬国内外动画作品的艺术形式,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又由于自身素质能力低下不能很好地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为我所用;其二,动画剧情乏味、幼稚,故事叙述结构不合理,对动画的镜头与剪辑没有把握好,拍摄水平仅局限于低级阶段;其三,动画创作者缺少文化内涵(包括美学修养、创意、镜头感等),其绘画水平较高能够创作出唯美的动画画面,但画面缺少文化的点缀,不能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需培养创作者的审美意识,深入探究中国传统的民族美术内涵,始终发扬本民族的动画美术风格,借鉴当代动画艺术形式与风格的精髓,推动中国特色的动画产业发展。
三、动画电影美术的艺术特征
动画与常规影视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常规的影视作品无论是人物、物体、动作等都是真实、具体的,而动画作品用平面二维形式表现,所有的事物都是通过图画来表达,利用绘画工具、材料、绘画技巧等先在纸张或透明板上绘画出图像,然后通过后期制作产生最终的动画作品。
(一)道德美与艺术美的和谐并存
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应具有道德美与艺术美,使其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备道德价值,肩负起道德宣传的职能。而动画电影中的道德美具体表现在将人世间的真善美展现给观众,进而对观众产生道德规范的作用。这种道德美一直是我国动画电影所追求的目标,是我国动画电影艺术中美学风格的具体表现。
动画电影艺术始终追求道德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动画电影中的道德美体现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内心品质及精神内涵,它源自生活同时又超越生活本身,实现了精神意境的升华。如《三个和尚》,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较经典的动画作品,其创作灵感源自中国人熟知的一句谚语,即三个和尚没水喝。该动画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主旨是人们在做事时要全心全意,不能相互推卸责任,要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应相互协作进而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该动画作品也向人们传播了相互帮助的德美,实现了道德美与艺术美的和谐并存。
(二)形式美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
动画电影中的形式美是指动画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而美的形式是一种外在表现,属于感性体验。两者具体区分表现在:其一,内容不同,美的形式与其所要形容的对象有关,这对象是具体存在的;但形式美与所形容的对象本身没有关联,仅是描绘形式自身的内容,纯粹展现形式的内在朦胧美,是一种广泛的寓意;其二,存在形式不同,美的形式是对外在的感性认知,审美对象不具备独立性;而形式美是一种审美属性,具有独立性。
如《宝莲灯》是我国一部较成功的动画电影,在表现战斧出现的场景时,动画美术造型设计采用了罔画类、灯光图形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使当时的场景具有形式美。之后随着三维动画制作技术的产生,使动画场景表现得更加逼真、更有视觉震撼力,如在动画电影《龙卷风》中,通过三维动画技术设计龙卷风,使其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三)意味美是形式美的内涵
意味美,即指动画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将沉淀中的社会内容美展现给观众。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应具备形式美与意味美,这样才能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为动画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反映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并融入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深厚的意味美。而这也是我国动画电影创办的宗旨,动画电影不仅是为观众带来乐趣,更重要的是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甚至是为国家政策作贡献。如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取自《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径火焰山与铁扇公主斗智斗勇的故事,最终降服了铁扇公主,火焰山的大火得以扑灭。这部作品的播放时间正值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动画内容激励了中国人民要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最终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境内。
动画电影的“意味美”又表现在通过简约的形式表现动画中的事物。如《平衡》(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艺术短片奖)在角色造型设计上讲究简约美,因此在服饰、表情、运动节奏等方面尽量呈现出简单、大方,进而增添了动画的审美基调。又如《冰河世纪》是一部经典的三维动画作品,其设计风格也注重简约,通过简洁的线条、干净的画面来表现动画场景,采用白、蓝为动画的主色调,并通过精妙的电脑特技营造一种寒冷的氛围,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四、结语
我国的动画电影艺术正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如今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术艺术特征,道德美、艺术美、形式美、意味美使我国的动画电影艺术焕发出夺目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处在现今这个多元文化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动画电影要想在国际动画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充分发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动画电影美术的艺术特征,增添动画作品中的文化韵味,通过动画电影作品来传播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同时,动画创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意识,吸收本民族特色的美术设计精华,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理念与风格,并结合高科技的动画后期制作手段,积极发挥创新思维,进而推动我国动画电影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段静,王兆丰.浅析中国美术与动画电影中的艺术联系[J].电影文学,2009(13).
[2] 王启中.中国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艺术[J].科技文萃,1999(01).
[3] 刘杨,王卓敏.湘西民间美术在现代动画艺术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2008(12).
[关键词]电影;莫扎特;歌剧创作;时代背景;艺术特征
电影《莫扎特传》生动地再现了18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莫扎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电影中不仅艺术地展示了他不平凡的生活轨迹,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莫扎特歌剧创作在他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莫扎特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莫扎特的歌剧无论是从音乐上还是从题材上,都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个人特色,他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莫扎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不断的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他在继承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重要领域,他的典雅、轻快的艺术风格在他的几部代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各人物形象都反映了他强调音乐在塑造、刻画和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作用。在歌剧中,他善于用音乐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的个性,使作品散发出瑰丽的艺术风采,以至于有人说:“莫扎特是18世纪伟大的音乐肖像画家”。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大都注有这些速度术语,快板、小快板、很快、活泼的快板、急速的快板等,在旋律上追求自然轻松、精巧、典雅、纯净的线条,音色晶亮透明,圆润优美,节奏均匀,生动活泼,轻快的节奏与优美旋律的交融,都充分体现了莫扎特歌剧中的典雅、轻快的艺术特征。在电影中莫扎特把歌剧《魔笛》第二幕夜女王的咏叹调《我心中狂怒,我一定要报仇》的高难度花腔演唱充分把夜女王对女儿的爱恨悲愤的复杂之情表现出来。
莫扎特是位天使般的音乐家,电影中展现了他非常坎坷的一生,但他从不把生活中的坎坷体现在作品中而是通过他那高超的技法,让音乐顺其自然,刻画细腻,赋予角色个性化,用音乐语言复活剧中人物形象,把每个角色活灵活现,生动、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莫扎特在《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中大胆地废弃了原来意大利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而赋予了更深的抒情性,并与喜剧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生活气息浓郁,人物个性突出,从而形成莫扎特歌剧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风格。他使每个角色的音乐均有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歌剧中音乐注重人物性格和心态的描写,既有前后连贯的统一性,更着力刻画不同人物此时此刻的复杂心理,表现手法灵活新颖,例如在凯鲁比诺所唱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叫爱情》中,表达了这位幼稚的年轻人对爱情的感受与追求爱情的决心,音乐生动而成功地描绘了他真诚、率直、困惑、兴奋、激动等多种复杂的内心活动,成为以后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剧中人物刻画之细腻,极富个性化,使得不论男声、女声、高音、低音,各类声部都能在他的歌剧中找到著名的咏叹调。以女高音为例就可找到四种不同性格的类型。第一种是轻快型,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第四幕苏珊娜演唱的宣叙调,正是用活泼、灵巧、幽雅的旋律表现了她聪明伶俐的个性特点。第三种是端庄型,多有贵族女人的气派,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第二幕伯爵夫人的谣唱曲,通过抒情的旋律来表现伯爵夫人内心对苏珊娜的忌妒和害怕失去伯爵,但是在形式上又不能失去伯爵夫人尊严的极富戏剧性的情感。第三种是弱女型,如《魔笛》中第二幕帕米娜的咏叹调。歌唱极富抒情性,利用小调色彩,柔和暗淡的旋律,表现出她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面对母亲悲愤的指责和嫌弃深感万般无助的柔弱女子的个性特点。第四种是冲劲型,典型的莫过于《魔笛》中夜女王带有戏剧性激情的花腔演唱。
莫扎特在创作中,始终强调音乐的可接受性、通俗性,语言平易近人,形式结构清晰严谨,思想感情深邃宽广,力求使音乐与听众的心理形成共鸣。他在1780年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说:“你不必担心你所说的通俗性:除了驴子耳朵以外,各种人所需要的东西,我的歌剧中都应有尽有了。”歌剧《魔笛》中体现得更为深刻,把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奇妙的结合了起来。为德国近代民族歌剧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莫扎特的歌剧是时代和他个人生活经历的缩影。18世纪下半叶,正是欧洲历史上反封建斗争最尖锐的时期。由于启蒙运动的影响,莫扎特的作品体现了对民主与自由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由于亲身体验了、冷遇、贫穷和疾病,他的歌剧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背景,歌剧人物和音乐具有极强的典型化特征,表现了对进步、光明的向往和对旧势力的反抗的思想主流。莫扎特身上体现出一种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一切生活的艰难困苦都不能使他忧郁、屈服和动摇,因此在莫扎特生活最艰苦的岁月,他的音乐中仍保留着光辉灿烂和明朗活泼的情绪。
莫扎特和一切进步的德国知识分子一样,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着他对创立德国自己的民族歌剧十分关心,并作出贡献。他在歌剧创作中吸取了许多德国传统的民歌、新教圣咏,同时也创造性的借鉴了过去正歌剧以及意大利喜歌剧的因素来丰富歌唱剧这种体裁,为德国民族大歌剧体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莫扎特的歌剧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民间气息,开德奥民族歌剧之先河。
莫扎特的歌剧极富旋律性和表现力,充满活泼和乐观向上的情绪,音乐形象独特鲜明,乐思新颖敏捷,手法细腻多变,作品具有诗情画意般的风格和轻灵、飘逸的意境。音乐语汇简明质朴、平易近人,通俗与深刻巧妙结合,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使内行得到满意,外行也在不知不觉间感到满意”。这使他的作品雅俗共赏,流传至今仍有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喜剧电影;艺术特征
电影类型多种多样,但是在诸多类型中,喜剧电影无疑是目前最受观众喜爱的类型之一,同时也是电影界最为关注的类型之一。电影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也决定了喜剧艺术与时代以及民族特色息息相关。中国人可能理解不了艾伦式幽默,而美国人可能也接受不了周星驰的无厘头的搞笑风格。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喜剧电影虽然在美学追求上有着同样的目标,但还是会因为文化差异,在电影中具体的动作变现、情节设置、以及人物对白上有着不同。却也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喜剧艺术。下面就动作形态、情节设置、以及空间调度三个方面,对新时期下我国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一、动作形态
喜剧电影在营造喜剧效果上,往往是借助于人物的形体、表情和心理等喜剧性动作,来推动电影的情节发展、以及和对人物性格刻画[1]。从而达到喜剧效果的营造。人们在谈论起某个喜剧片时,第一时间想到的通常是影片中人物一些经典的搞笑动作。夸张搞笑的动作往往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我国喜剧电影也会通过这种凡是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先就对动作形态的特点进行分析,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杂耍性
杂耍性具有一定的娱乐特征,是以追求视觉上的为主。国内早期的喜剧电影多是以闹剧和滑稽为主,因此早期的喜剧片都会根据杂耍的形式来进行创作,随着电影史的不断发展,国内喜剧影片中也慢慢开始出现带有杂耍性质的肢体动作。与此同时,我国早期的喜剧电影中在杂耍性的体现上,还是借鉴与当时欧美喜剧影片的杂耍特征,并在基础上进行改良。比如,《劳工之爱情》,该影片中通过杂耍与抒情结合的方式,来使影片更具观赏性,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初始喜剧短片压轴之作”。
2.生活化
早期的默片时代,喜剧电影依赖于形体语言。而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喜剧电影中的喜剧因素变的丰富起来。放眼当下的喜剧片,特写镜头的使用比较频繁。另外一些特效和音效上的使用也开始增多。因此,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也不在需要依靠过于夸张的动作,只需要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进行表演,就能够带来喜剧的效果[2]。新时期下我国的喜剧电影更加贴近生活,带给观众真实生活感受的同时,还能让观众享受到喜剧的。我国喜剧电影日渐趋向于生活化。比如在影片《十字街头》中,片中人物老赵,通过乔装打扮去找工作时的激动兴趣,以及无意中看到自己的皮鞋有点显旧,然后拿起鞋刷和鞋油刷鞋。自然的生活化场景中有充斥着着喜剧色彩,通过与人生的肢体动作相结合,为管着带来乐趣的同时,也让观众捕捉到真实的生活感受。
二、情节设置
一个好的电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情节,情节设置的好坏是能否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之一。喜剧电影的故事情节在设置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都有着自身的创作规律。中国喜剧电影设置喜剧的情节上,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方式。
1.重复
在喜剧电影中,重复手法在情节设置上运用的比较多。重复手法是对一件事进行重复的表现,重复事件本身不一定就能够产生笑点。但当某个事件或者某个情节再三出现,从而构建成一组结构相似的情节时,就会产生笑点。比如影片《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前去寻找马冬梅时和楼下大爷的一段对话:“大爷,楼上322是马冬梅家吧?”“马什么梅?”“马冬梅”“什么冬梅?”“马冬梅”“马什么梅?”“行,大爷你先凉快着吧”没有听清别人问题,然后进行再次的疑问,是正常的生活现象。但是将这种正常的生活现象,重复的进行演化,然后展现,就会有一丝怪异感,从而产生滑稽幽默的感觉。
2.事物和角色的属性更换
角色和实物的属性就是说,将影片中的事物,或者人物进行属性的更换,赋予他们其他人或者事物的属性。这种情节的设置方法,在喜剧片中比较常见。这种手法意见通过将角色或者事物的原本属性进行扰乱,营造一种张冠李戴的喜剧效果。比如《大话西游》,影片中通过对猪八戒、沙僧、紫霞、青霞、以及香香的身份互换,让五人的身份错乱,带给强烈的喜剧效果。
3.巧合
所谓“无巧不成书”,巧合的制造,在喜剧片中能够很好的设置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3]。因此在喜剧片中,关于一些“巧合”的情节设置,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手法之一。情节的设置中,要富有“巧合”性,但是要巧的合理,巧的有笑点,有戏剧性。适当的运用“巧合”手法,能够很好的加大影片的喜剧效果。比如《疯狂的石头》中,包世宏站在路口等着道哥来交易宝石,路边的轿车中混混正打算和女友亲热,却发现外面包世宏,便下车驱赶。包世宏走开,随后道哥驾驶着摩托车成功抢走了宝石,正在观众以为宝石就这么被抢走的时候。混混打开车门,道哥恰好撞了上去。这戏剧性的一幕,巧的合理,很好的营造出了滑稽幽默的效果。
三、空间调度
空间调度作为一种专业的电影表现手法,在电影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喜剧电影中也是如此。我国的喜剧电影主要以蒙太奇的手法将散乱的分镜头进行组接,展示同一个空间。这相比于传荣的舞台式记录来说,有了十分巨大的进步。比如《劳工之爱情》中,对祝医生诊所的表现片段,电影中人物的运动方向是以左右方向为主,在空间的构图上是左右相对称的。长镜头所表现的平面空间调度有着均衡稳定的特点,然后采用固定机位和分切镜头交错进行的方式进行故事的叙述。
总结:
中国喜剧电影经历了有着其独到的时代与艺术特性。我国的喜剧电影在艺术特征上,与我们的文化和民族性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的喜剧电影,在艺术特征是必然不同。虽然我国喜剧电影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想让我国喜剧电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符合大众需求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才能在世界电影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畅宁宁,任志芳.浅谈喜剧片的喜剧性艺术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2(2):123-123.
《海洋之歌》是欧洲动画电影的典型代表,整部影片采用的是复杂的手绘形式。通过与传统的动画电影的对比可以发现,《海洋之歌》与其他成功的手绘电影一样,都采用了中心表达形式来进行影片内涵的表达。从整个影片的内涵来进行研究,影片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手绘的古拙感,让导演所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与自然诉求。这部影片的导演出生于爱尔兰,这是一个风情如画、四面环海的岛国。所以其民族文化以及风情特色等艺术特征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有着极大的联系,从整部影片向观众所展示的蓝天、大海等元素可以充分地说明这点。我们再通过对《海洋之歌》所讲述的内容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影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边,其所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每一个生活片段,四处蕴藏着海洋的魅力。在进行动画展示时,导演采用的是以手绘的方式进行表达,把大海的动人情怀向观众们展示的淋漓尽致。此外,《海洋之歌》在进行创作时,以较为鲜明的对比方式,把极为恶劣的污染环境与影片中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进行了对比,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人文自然观念。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采用了拟物化的形式,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可以通过影片能够找到自我感知。比如在《海洋之歌》中,导演以悲伤的泪水汇聚的表现形式,阐述了工业对人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以及对破坏人们生活的和谐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控诉。
一、《海洋之歌》的民族艺术风格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了当前电影行业的第一准则。许多动画电影开始向商业化动画电影的方向开始发展。但是从《海洋之歌》向观众所展示的艺术风格来分析,影片的画面以及配乐都深度地展示出了爱尔兰的传统民族艺术特征。在整部影片中,许多细节把欧洲极具价值的民族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刻的展示。比如《海洋之歌》影片中出现的猫头鹰女巫 Macha,在欧洲神话中其本身就是长辈的定义,同时女巫的儿子Mac Lir的人物设定,向观众所呈现的是欧洲电影的民族风格。[1]通过极赋拟人化的表达形式,能够让观众在进行电影欣赏过程中,跟随着剧情的发展来进行合理的关联想象,从而实现了观众对这部动画影片内容的认知。此外,通过对《海洋之歌》所陈述的内容来进行分析,影片中出现的两个悲惨的家庭,主线是从母亲的难产而亡开始。由于妻子的身亡,导致了丈夫陷入到了极度的悲伤当中,每天都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在之后所发生的故事,从猫头鹰女巫的出现有了新的转折。在其与孩子奶奶的坚持下,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把孩子带离其父亲身边,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是对于传统的欧洲民族艺术风格而言,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影片最终,女巫和孩子奶奶都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自己的父亲,并且在影片中孩子以自己的真挚情感以及富有民族风格的歌声打动了每一个人,把整个故事的主线衬托出来。应该说,《海洋之歌》这部影片是通过传统民族风情与爱尔兰神话故事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一部电影,这样的一种完美结合为整部影片的玄幻色彩增色不少,同时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情,这样的一种影片表现方式正是现代欧洲影片民族艺术风格的精髓所在。
二、《海洋之歌》的美术风格
(一)冷暖色调交替,便于观众对影片主题的领悟
电影在进行创作的初始阶段,会针对市场进行专业的市场定位,不同的电影类型都会有不同的接受人群。例如爱情类型的电影,接受人群主要是以恋人、情侣较多,科幻类型电影,接受人群主要是以科幻迷为主。对于《海洋之歌》这部电影,应该把其归类为童话类型,整部电影的受众主要是以儿童为主。就当前的市场而言,以儿童受众为主的电影越来越多,而且也不乏优秀作品。目前,电影市场上的这类电影层出不穷,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就当前的电影市场而言主,儿童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市场,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该类型的电影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许多电影制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其受众人群的特征。因此,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如果想要让其能够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非常困难,只有通过在影片中以特殊的表现手法,才能够让儿童在观看影片时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儿童电影在呈现时,需要把握好色彩的表现形式。[2]《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正是能够完美地体现鲜明的美术风格,把影片中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海洋之歌》在表现色彩时,把其影片中重要的场景以及人物形象进行了设定,并且整部影片以冷色调为主,以冷暖色调交替的形式把影片所需要表现的内涵以及主题进行了展示。从这部影片的名字可以看出,整部影片所要讲述的是与海洋相关的故事,因此导演在进行影片制作过程中,选择了蓝色这种冷色调为影片的基本色,中间渗透进了深蓝色、墨蓝色和深灰色等色彩,让整部影片的色调呈现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这种刻意营造出的氛围与大海的波澜壮阔以及海洋给人们带来的神秘感相呼应,让影片的主题能够得到诠释。此外,《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也大量地应用了暖调的色彩,在导演以及制作团队的精心策划下,对于暖色调的应用把握得非常到位。这样一种冷暖色调相交替与结合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加深了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印象并能够更好地对影片的主题更深地领悟。同时,由于《海洋之歌》的表现形式是手绘动画,这样的一种特殊载体,让影片的色彩成为了观众所关注的焦点,成了这部电影色彩取胜的关键。因此,色彩表现在《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中的作用十分关键,其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通过色彩呈现,让这部影片给予观众的冲击力非常强,让观众对这部影片的直观印象得到了加深,从影片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第二,通过色彩呈现,让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情感得到了全面的诠释。[3]例如在电影中只要涉及到反面角色时,都会采用冷色调来进行描绘。再例如,当影片的剧情发展到紧张时,会采用黑色以及灰色来进行呈现。这样的一种色调的交替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影片时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情感更好地区分,让儿童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加大了对其吸引力,能够对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寓意更好地领悟。
(二)突出的尔兰风情,给予观众震撼
相关研究人员对《海洋之歌》进行了分析,与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姬》进行了对比后发现,这两部电影在主题以及向观众们所讲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部影片的导演也公开表示在制作《海洋之歌》时,受到了宫崎骏作品的许多启发。在《海洋之歌》这部影片的表现内容上,与《悬崖上的金鱼姬》不同之处在于整部影片中呈现出了深厚的爱尔兰艺术风格。整部影片中有许多内容向观众们展示了爱尔兰特有的文化,将其国家特有的壁画以及传统文化展现出来。这部影片以手绘形式把爱尔兰不可复制艺术元素展示于观众面前,同时把带有当地民族风格的文化向世界观众展示。此外,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爱尔兰民间传统元素,通过手绘形式把爱尔兰传说改编成为如此经典的动画影片。例如,在这部影片中向观众们讲述了“海豹人”的传说,让这部影片增添了一定的宗教元素,同时也成为了这部影片的制作灵感。通过对之前电影的分析,一旦影片内容向观众展示宗教以及神话元素,整部影片就会充满了一种神秘感。《海洋之歌》中以手绘技术把人物、场景等影片中的元素精美地展现出来,为所讲述的神话传说添加了更多的神秘元素。应该说,这部影片向人们所讲述内容并不没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手绘形式所展现的仙境般的童话世界,会这部影片的奇幻风格增色不少,从视觉上给予观众更大的冲击。同时,这部影片的导演借鉴并延续了《凯尔经的秘密》的美术风格,在整部影片中展示了许多的宗教符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几何图案以及抽象图形把爱尔兰的地方民族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点可以从影片中的场景设计就可以看出。[4]例如在影片中以独特的爱尔兰美术风格,向观众展示了许多的场景设计,把爱尔兰这个面临大西洋的国家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用大海的主题向观众们讲述一部令人震撼的传奇。正是这样的创作背景,大海成为了整部影片的文化根基,同时也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主要场景。此外,在这部影片中还大量的借鉴了欧洲早期装饰画的美术风格,让这部影片具有了一定的梦幻色彩,把天真烂漫的色彩渗透到整部影片当中。《海洋之歌》之所以成为了电影界的传奇,除了其通过手绘二维动画形式进行制作之外,还因为其影片以独特的美术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点成为了这部影片成功的两大因素。可以说《海洋之歌》虽然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水准,也没有较大的场面给我们震撼,但是影片却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轻松与美好,为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结语
总而言之,《海洋之歌》在制作过程中,以繁杂的手绘技术把现代动画与爱尔兰传统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不仅具有了爱尔兰的民族艺术特征,同时也为其影片增添了许多艺术内涵。此外,《海洋之歌》中还融入了许多的亲情以及家庭元素,这也是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周玫.《海洋之歌》的画面风格与人物造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3):186-188.
[2]陈雪梅,梁苗.从《海洋之歌》与《辉夜姬物语》探析动画艺术的民族化风格发展[J].电影评介,2015(9):87-89.
许多影迷以及影评家形容蒂姆·波顿的时候,总是喜欢用魔法世界的意象来形容,例如“巫师”“魔法师”“鬼才”等,从这些词语就能够看出蒂姆·波顿的主要电影风格。从总体来说,蒂姆·波顿的电影中总是充斥着黑暗、恐怖、神秘的内容,影片的整体风格带着一丝神经质,但是这种神经质和阴暗却又用非常天真和单纯的叙事风格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非常快速地抓住观众的心灵,并且这样矛盾且阴暗的风格也为蒂姆·波顿的电影打上了一个独有的标签,这个标签就证明了蒂姆·波顿在电影界所拥有的独特地位,也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导演所拥有的独特魅力。
二、最独树一帜的导演
现今比较知名的导演,每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形成了他们影片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是影片能够成功、获得大部分影迷喜欢的主要原因。而在这些导演中,蒂姆·波顿是一位非常特立独行的导演,他的影片内容一般都是非常夸张的,童话、哥特、魔法、阴暗等,这些因素是他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但是观看他的影片可以发现,他并不仅仅是在讲阴暗恐怖的内容,恰恰相反,他的影片所讲述的主题一般都是矢志不渝的爱情、细腻温柔的亲情,或者仅仅是某种奇特的、让人感觉到温暖的小小心意,这样的反差让他的影片能够直击观众的内心。
与蒂姆·波顿类似,很多导演都喜欢将荒诞、离奇的事情融入电影当中,但是这些导演的荒诞离奇多是将某种奇特因素融入现实世界当中,或者将时间设定在某一个奇特的时间段。但是蒂姆·波顿不是这样,他影片当中的玄幻世界仿佛真实存在一般,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生活在那样的世界,如同童话故事一般,恶毒的巫婆、摆着下午茶宴的王后、没有双手的机器人、长生不死拥有奇特能力的人类、能够制造最奇特糖果的工厂等,这些影片,类似于一种童话叙事,从这一点来看,蒂姆·波顿的确是最独树一帜的导演。
(一)蒂姆·波顿
蒂姆·波顿是美国的导演,他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每一位比较有特点的艺术家或者文学家一般都有一个相对于其他人比较特殊的童年,而正是这样的童年,让他们的思想与众不同,最终形成非常奇妙的作品,蒂姆·波顿也是这样。他童年时曾经度过一段非常封闭、孤独的时光,而这样的时光使他养成了喜欢将自己沉浸在奇妙的小世界中的习惯,在这个时段,他喜欢用绘画来表达他对于世界以及人生的看法。后来他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州艺术学院,在这一阶段,他得到了迪士尼公司赞助给年轻动画人的一笔奖学金,这笔奖学金是专门为了年轻人追逐梦想、实现梦想而设立的,在这笔奖学金的帮助下,蒂姆·波顿开始正式学习并且从事电影动画的制作工作,并且最终从动画导演转到了电影导演,开始从事电影的导演以及制作工作。
蒂姆·波顿被称为“好莱坞鬼才”,这个称呼是从1981年开始流传的,当时他执导了一部卡通短片《文森特》,后来又以第二导演的身份执导了剧情短片《小科学怪人》,之后又导演了电视片《阿拉丁神灯》,这几部影片都是以神怪内容为题材的,主要讲述的内容基本上也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许多镜头的设置以及情节的构思都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蒂姆·波顿最不缺的就是想象力。在这几部影片中,他把之前所学过的所有电影和动画知识与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做了初步的融合,给这几部影片打上了极其浓烈的蒂姆·波顿的烙印,而这些影片播出后,许多观众惊艳于这几部影片当中的绚丽光影和独特影像,他的导演才能也引起了好莱坞业界的注意,而他“好莱坞鬼才”的称呼也开始流传于世。
蒂姆·波顿擅长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这些手法在他所有的影片中基本都能找到。他本人是非常喜欢独辟蹊径的,所以在一些影片中,即使是讲述了一些传统的爱情故事或者观众非常熟悉的不容于世的爱情故事,他也喜欢用非常独特的叙事角度以及充满个人风格的光影和色彩,并且常常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内心,这样就让他的影片充满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观看体验。
(二)主要电影及内容
蒂姆·波顿最为人所熟知的,同时也是他代表作的影片是《剪刀手爱德华》,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不容于世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故事在很多电影中都有所体现,但是蒂姆·波顿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以及镜头构成。一般影片中的男主角会是吸血鬼或者狼人或者僵尸,或者是某一种独特的生物,但是蒂姆·波顿的《剪刀手爱德华》中的男主角是一位机器人,并且这位机器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他的双手是许多把剪刀,所以就造成了影片最经典的场景,他想要拥抱女主角,但是想到自己的双手,如果拥抱心爱的女人的话,会伤害到她,于是他选择回到孤单的城堡中。这样的剧情非常动人心弦,再加上蒂姆·波顿式充满魔幻风格和哥特美感的画面,让观众在感动于爱情伟大的同时,也能够欣赏到极具美感的影片画面。
除此之外,蒂姆·波顿还有许多经典电影,包括《决战猩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黑影》《蝙蝠侠》等,在这些影片中,都有非常鲜明的蒂姆·波顿式风格。其实与其他电影导演相比,他的电影成片并不多,但是每一部都非常扣人心弦。
三、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魔幻”,一个是“现实”,这两个艺术因素构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最主要特征,即将现实放到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当中去表现,表现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包括荒诞、夸张、扭曲、黑色幽默等,这些表达方式都是为了整体表达效果服务的。从整体上来说,魔幻现实主义打破了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在非现实的世界中表达现实世界中司空见惯的情感。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一般都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因为它将人们幻想中的或者是无法想象出来的事物以及故事情节表现出来,并且融入普通人类的感情,让观众在感叹导演出人意料的想象力的同时,还能够在观看电影时与角色和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从这一点来说,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两点,一点是想象力的急速飙升,一点是情感的共鸣,失去第一点就不能算 是魔幻现实主义,失去第二点就只能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空架子,而不能达到真正打动观众的目的。
(一)荒诞
魔幻现实主义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神奇、荒诞的幻想,但是仅有幻想还不够,还需要将这种充满奇思妙想的幻想与新闻报道一般的写实原则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既现实又虚幻的表达效果,这样充满矛盾的表达效果能够将魔幻现实主义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表达出来。
但是从本质上说,做到这两点还并不能将魔幻现实主义的真正内涵表现出来。其实,魔幻现实主义之所以能够给观众造成一种奇妙的观影体验,主要是因为魔幻现实主义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且颠倒了因果关系,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产生一种不适应,而这样的不适应,经过影片剧情的发展,又变成一种震撼感。例如在《剪刀手爱德华》中,一个本来应该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却深深地爱上了一个人类,这种事情本来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个机器人怎么可能为了这个女孩愿意做任何事情,但是在魔幻现实主义影片中,不能思考这种看似毫无逻辑、毫无因果关系的故事情节,只需要去仔细感受影片中所要表达出的细腻感情。
(二)夸张
夸张是一种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表现效果,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常用手法之一,就是将人们所熟知的事情陌生化,并且通过一种完全陌生的叙事角度和描述角度来细细表达这些事物和剧情。
例如在《大鱼》这部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次大鱼,而这条大鱼亦真亦幻,让观众难以拿捏它的真实性,例如爱德华的离奇出生以及幽灵镇等,这些事情的解释和介绍占据了影片的绝大多数内容,但是魔幻现实主义影片的特点就在于,这些所有的奇怪、异常都是为最普通的现实所服务的,例如以上这几个奇怪的故事和事物其实是为了介绍影片主角爱德华的一生。
四、哥特风格
哥特电影指的是用哥特文化做背景,或者表达悲伤、死亡、绝望和痛苦等负面情绪的黑色风格电影。这些电影风格一般是非常华丽的,营造出来一种黑色的颓废和华丽,这类风格的电影与哥特文学和哥特音乐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一类影片,虽然内容上表述的是绝望、痛苦、悲伤等充满负能量的情绪,但是其本质并不是为了宣扬阴暗和绝望,恰恰相反,它是在借黑暗表达光明,表达影片中的角色以及观影的观众对于光明和希望的渴求。
蒂姆·波顿影片中的哥特风格非常明显,最著名的电影是《剪刀手爱德华》,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塑造任何哥特的因素,没有吸血鬼、狼人、巫术,有的只是一个不能拥抱别人的机器人和一座巨大的孤独的城堡,但是故事的内容同样讲述了绝望和挣扎、死亡和爱情,这是蒂姆·波顿对于哥特的全新解读。
有一些词是与哥特同时存在的,例如孤独、黑暗和高贵,孤独是因为哥特电影中的主角一般都不是正常人类,他们不能与人类正常沟通,不能与人类相爱,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明显地诉之于人。黑暗是因为笼罩在主人公心上的永久的绝望和孤独,同时也是电影中充斥的暗色调,例如《剪刀手爱德华》中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古堡,颜色鲜明的玫瑰以及暗色的城墙,造成了一种非常妖艳的视觉效果。
“因为孤独,所以高贵”,这句话是对哥特式电影最恰当的评价和诠释。高贵是因为影片中的主角一般都不食人间烟火,他们惯于品尝孤独,惯于享受黑暗,但是不擅长与人类沟通和交流,这样的高贵是从举手投足以及每一个神情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人类有极大的不同。
例如《剪刀手爱德华》中,男主角爱德华被好心的派格带回了家,但是由于他常年生活在孤独的古堡中,没有与人沟通交流过,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最终也就无法融入人类社会当中,于是他只能逃回古堡,继续品尝他特有的孤独与高贵。
五、结语
蒂姆·波顿是一位顶级的造梦师,他就像是一个守着一堆积木搭来搭去乐此不疲的顽童,他总是靠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为观众制造出一个梦幻的、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并且在这个世界中产生一些细腻的、温柔的、神经质的感情,这些感情互相交织,最终又形成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失真 ;波顿来说,现实世界的无聊与苍白是他在影片中极力避免的内容,他让充满无趣的现实世界充斥了幻想因素,这样就让观众仿佛回到童年,在他的影片中找到失去的童真。
[参考文献]
[1] [美]艾莉森·麦克马汉.蒂姆·波顿的电影世界[M].姜静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 刘万里.浅论表现主义电影的审美初衷[J].电影评介,2007(14).
【摘 要】吕克・贝松是当代法国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导演。作为“新巴洛克”风格电影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电影以诗意的法式视觉语言表现、喜剧性的表达以及坚强独立的女性角色塑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影表达方式,为丰富电影创作手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吕克・贝松;电影风格;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06-01一、诗意的法式视觉语言表现吕克・贝松的电影视觉语言风格与法国传统电影有很大不同,虽然融入了很多好莱坞电影元素,并呈现出商业化的创作特征,但是其“新巴洛克”电影风格却有效地保留下来,成为其电影艺术特点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吕克・贝松在电影创作中一反法国电影反传统、反逻辑的叙事方式,而采用经典戏剧的开端、发展、、结尾的叙事结构。在视觉语言运用上,吕克・贝松充分借鉴好莱坞的短镜头拍摄手段,塑造出让观众目不暇接的视觉艺术效果,通过观影紧张感的制造达到画面戏剧性的呈现。吕克・贝松在借鉴好莱坞视觉语言技巧的同时,并没有被好莱坞的电影套路完全束缚,他在电影创作中对镜头语言的认识和运用上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艺术表达,具有诗意韵味的视听语言仍然是他电影视觉语言的主要特征。二、喜剧性的电影表达喜剧往往以各种引人发笑的表现方式与手法来诠释生活,使观众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而喜剧元素和喜剧艺术手法也被迅速应用于各个艺术领域。法国电影艺术家将喜剧元素融入电影创作,使法国成为喜剧电影的重要发源地。吕克・贝松在电影创作中传承了喜剧表达手法,并主要通过滑稽的人物和幽默的情节表现出浓厚的喜剧艺术特征。吕克・贝松在电影创作中经常会塑造一些滑稽的配角,通过人物滑稽可笑的外形、语言或动作使电影呈现出浓厚的喜剧韵味。以影片《第五元素》为例,片中的女警官本来是政府出于工作需要委派给达拉斯的假扮太太,这一人物本属于影片中的正面人物,但出于喜剧效果塑造的需要,吕克・贝松赋予她彪悍的外形和性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比如《TAXI》系列影片中的埃米利安形象,也是极具戏剧艺术特征的滑稽配角,他糟糕的驾车技术不仅“制造”了一系列让人忍俊不禁的驾驶“奇观”,同时还差一点将教练逼疯。吕克・贝松通过表现这些配角的窘迫、尴尬,不仅获得了滑稽的喜剧艺术效果,同时也有助于缓和影片的紧张氛围,使观众在惊险情绪中获得一丝愉悦。滑稽与幽默是喜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表达方式。吕克・贝松在电影创作中主要通过精心设置的情节展现电影的幽默特征。以影片《第五元素》为例,片中的神父被带到佐格办公室之后,这个反对派头目便向神父宣扬摧毁一切生命的重要价值。然而正当他滔滔不绝、得意忘形时,却不小心被樱桃卡住了喉咙。他在企图依靠那些所谓可以代替人类的机器来拯救自己时,却发现那些被他吹嘘为无所不能的机械并不能挽救他的生命,所有这些都比不上神父的一巴掌。这段情节不仅显示出吕克・贝松富有哲理性的幽默气质,同时其设计的精妙也令人惊叹。他以黑色幽默的形式使人们意识到盲目崇拜和自负必将导致自身的毁灭,使人们在“透过眼泪”微笑的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某种哲理性感悟。三、坚强独立的女性角色塑造由于对女性形象的注重,吕克・贝松电影中坚强独立的女性角色比比皆是。无论是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小女孩,还是影片《圣女贞德》中的女英雄贞德,抑或《第五元素》中的外星女郎,无不体现出女性坚毅、勇敢的一面。虽然她们外表沉稳、坚定,但内心深处还是无法彻底摆脱女性特有的柔弱,影片基于外表与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充分展示女性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充分揭示了女性的完整个性。四、结语吕克・贝松的电影凭借独特的法国式幽默,构建独具特色的喜剧性电影语汇,通过幽默的电影语境诠释对人性的深切思考。吕克・贝松继承了法国电影表达严肃主题的优良传统,却不存在“新浪潮”电影的那种晦涩,同时电影角色也不再背负神圣的历史、社会或道德使命,转而追求个体的发展和理想的实现。总之,吕克・贝松不仅是“新巴洛克”电影的忠实代表,还体现出多元化的创作倾向,使观众可以通过他的电影享受心灵的无限拓展。参考文献:[1]陈一凡.吕克・贝松电影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共融[J].今传媒,2015,(02):80-81+136.[2]徐枫.在好莱坞与法国电影体系之间――支持艺术电影制作和发行的必要性[J].当代电影,2014,(06):115-122.[3]王璐熠.吕克・贝松电影的冲突美学――以《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分析[J].现代视听,2014,(04):64-68.[4]利奥奈尔・卡尔特吉尼,奥里维尔・德・布律纳,王蔚.“我这辈子只做这一件事―电影”――吕克・贝松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2,(06):25-27.[5]罗卓宁.童话版枪战――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特色技巧分析[J].电影评介,2013,(15):75-77.作者简介:陈东亚(1983-),男,汉族,湖北荆门人,博士生在读,就读学校:中央戏剧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戏剧美学。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艺术形式
1.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存在形式
音乐艺术是听觉、时间的艺术;电影艺术则是现实的直观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是抽象的,不会有具体的物质存在,只有在记忆中体现;电影艺术中的电影作品则是一个具体的事物,通过镜头的运用达到一种具体形式的存在。电影是借助演员的表演对情节进行动态的表现,让人们有一种面对面的交流的感觉。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相比,音乐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间接性,只能让人们在聆听音乐时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和感受;而电影艺术则是直接性的,人们只需观看一部片子就可以明白它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2.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构成形式
音乐艺术用音符在纸上表现出音乐中的旋律,在纸上的每一个符号都不能被孤立出去,每一个符号都有它自己对整曲乐章的贡献,只有在一起才能表象出这个乐章中旋律的灵魂,才能称之为一首完整的乐曲。电影艺术中通过创造者用一个个不同拍摄手法的镜头来表现艺术作品。而这些镜头远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每一个镜头中都寄存着创作者的情感,不是给人表面上的视觉效果,而是使作品中的艺术感染力更浓厚。
3.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创作形式
每个能发声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形式,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声音形式来表现各自的特征。不同的声音形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内在感情。音乐艺术中声音不仅有形式的不同,而且还有民族、地方风格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风格、音调、特色。这些声音状貌又可以表现不同的事物、不同人的感情。这样一些外部现实被音乐艺术塑造出来,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创作性。电影艺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划分。按内容题材,可以分为故事片、动画片、美术片、舞台艺术纪录片等等;按媒介形式,可以分为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和彩、标准电影和宽银幕电影,还有立体电影、全景电影、香味电影。[4]这些不同题材不同媒介形式的作品,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创作性。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作用
1.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对人能力培养的作用
音乐艺术通过的旋律来传达给人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电影艺术运用镜头剪辑和画面创造美,展现美。人们在观影时,可以忘却生活中的琐事,使人们的感情得到陶冶和升华。在欣赏电影艺术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影片中寻找到生活中的点滴,是我们情感得到释放。
2.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都具有提高爱国情操的作用
1.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存在形式
电影艺术中的电影作品则是一个具体的事物,通过镜头的运用达到一种具体形式的存在。电影是借助演员的表演对情节进行动态的表现,让人们有一种面对面的交流的感觉。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相比,音乐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间接性,只能让人们在聆听音乐时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和感受;而电影艺术则是直接性的,人们只需观看一部片子就可以明白它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2.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构成形式
电影艺术中通过创造者用一个个不同拍摄手法的镜头来表现艺术作品。而这些镜头远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每一个镜头中都寄存着创作者的情感,不是给人表面上的视觉效果,而是使作品中的艺术感染力更浓厚。
3.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创作形式
每个能发声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形式,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声音形式来表现各自的特征。不同的声音形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内在感情。音乐艺术中声音不仅有形式的不同,而且还有民族、地方风格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风格、音调、特色。这些声音状貌又可以表现不同的事物、不同人的感情。这样一些外部现实被音乐艺术塑造出来,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创作性。电影艺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划分。按内容题材,可以分为故事片、动画片、美术片、舞台艺术纪录片等等;按媒介形式,可以分为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和彩、标准电影和宽银幕电影,还有立体电影、全景电影、香味电影。[4]这些不同题材不同媒介形式的作品,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创作性。
二、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作用
1.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对人能力培养的作用
音乐艺术通过的旋律来传达给人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电影艺术运用镜头剪辑和画面创造美,展现美。人们在观影时,可以忘却生活中的琐事,使人们的感情得到陶冶和升华。在欣赏电影艺术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影片中寻找到生活中的点滴,是我们情感得到释放。
2.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都具有提高爱国情操的作用
音乐艺术可以提高我们的爱国情操。通过爱过歌曲的欣赏和演唱,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了我们的群体认同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了音乐艺术的功能,无形中起到了培养爱国情操的作用。电影艺术学习都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容和题材。由于电影艺术涉及的技巧比较多,所以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电影艺术要不断学习,来增强作品中思想与情感的表达。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电影发展势头很好,让我们观看到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通过对这些电影作品的赏析,使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加,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爱国情感。
一、 刺激电影创作者的想象力
电影艺术的出现,使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也正是由于电影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才能够呈现给观众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2]数字艺术为电影创作者想象力充分发挥提供了技术支撑,反过来,以数字艺术为技术基础的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也对电影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相互作用,不仅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成为电影艺术发展的新动力。
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在艺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想象力对于人类来说甚至比知识更为重要,正是人类无限的想象力才能够对世间的一切进行概括,并成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原动力。这一论断显然也适用于电影创作领域,由于数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电影本身在经历虚拟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也不断刺激和丰富着电影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不断挖掘想象力的潜能,从而进一步丰富着电影题材与内容,并改变电影的表现样式。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就是在数字艺术的推动下,电影艺术家思维日渐活跃、想象力日趋丰富的背景下产生的电影艺术形式。特别是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中展示的往往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物质空间,创作者对其中的景象几乎没有任何现实经验可供借鉴,因此,要将此类景象具象化为具有视觉真实特征的影像,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显然是不可能的。
传统电影艺术由于受技术的限制,创作者脑海里未知的事物的想象,并不都能“成像”为现实的电影画面,这也成为制约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虚拟图像生成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上述想象力的具象化成为现实,并给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工具,进一步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语言形式。在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中,基于数字艺术,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延伸。[3]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修改摄制过程中不尽如意的图像,还通过对艺术家的非凡创意的实现,向观众展现前所未有的奇妙艺术世界。从《侏罗纪公园》到《阿凡达》,从《星球大战》到《指环王》,这些虚拟现实主义影片中奇妙的人物形象和宏大的场面无不得益于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依靠数字艺术将想象视听空间与其他艺术元素相融合,充分实现了影片在视觉上的美学价值。
二、 导演表现空间的拓展
导演无疑是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思维的活跃度和创造性对电影创作的成败至关重要。数字艺术的出现,对导演创造性思维空间的形成和拓展极为有利,特别是许多在传统方式下难以实现的创意和想象,在数字艺术的支撑下都可能迎刃而解,这给导演执导过程中电影艺术的再现和表现功能的强化创造了可能。一方面,数字艺术的充分介入,导演的表现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可以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导演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利用数字艺术所创造的的数字思想。以影片《骇客帝国2》中追车的场景为例,由于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艺术化特征的结合,将真实的边界作了更深的推进,假如不是导演刻意运用慢动作以及实景拍摄中难以做到的摄影角度,几乎就和现实场景别无二致。这种技术与影像之间的相互关系恰好展示出了人的创造性和机器之间的悖论,并从形式上与电影叙述主题遥相呼应,这就是导演通过影片传达的数字思想。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电影的基本特征,因此,数字艺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技术手段层面,因此,导演不能仅将数字技术视为一种技术手段,而需要在全新的技术上附着全新的艺术思维。所以说,数字艺术介入电影创作,不仅给导演的执导带来了便捷,也对导演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数字艺术只能创造奇幻的视觉效果这一认识偏见被超越之后,数字艺术才能真正融入导演的创作艺术,为将来的电影发展展示更加广阔的前景。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电影形态的多样化,色彩纷呈的电影画面使观众目不暇接。技术的支持使当代电影的概念不断丰富,但是这种丰富更多的表现在电影形式和内容的拓展上,也就是电影艺术语言的丰富。虽然在后现代语境下,受众对于电影视觉冲击力需求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并逐步消弱人文思想内涵在影片中的地位,但无论怎样,观众并不会在意导演利用的是不是数字艺术,而是主要关注影像本身的效果能否打动人和感染人。因此,面对数字艺术的迅速发展,导演需要摆正数字艺术作为创作手段与影片效果这一根本目的之间的关系,才能善于利用数字艺术手段进一步突显当代电影的艺术性。
三、 叙事结构的拓展
在传统电影领域,由于技术限制了创作者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传统电影的时间叙事较为简单,体现出单一线性变化特征。[4]数字艺术的介入彻底颠覆了叙事时间结构上的这种线性变化思维,为当前的虚拟现实主义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电影语言特征。总体来说,数字艺术对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叙事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叙事发展的多向性、叙事视角的多样化、影片结局的不确定性等三个维度。
在数字艺术的作用下,虚拟现实主义电影的整体叙事由单一时空序逐步向多元化叙事转化,一部电影对一个事件的不同结果可能会做出多种不同的叙述,影片《罗拉快跑》中关于拯救男朋友这一事件产生了三个不同的叙事维度,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无论是数字艺术催生的网状叙事还是分叉叙事,都体现出影片叙事发展的多向性和多维度。虽然多种结局设计下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标准,但是从深层上看,电影创作者更需要进行事前的预判,根据观众认可和喜爱的剧情来进行叙事选择。
数字艺术的超前性发展导致了叙事视角的迅速演化,当前优秀的影片已经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化视角,并体现出以下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叙事视角进一步发散,体现出多维度叙事空间。特别是3D技术的广泛采用,可以实现宽银幕以上的旋转视角,这种发散视野中的人物不仅极具立体感,同时也便于观众多角度观察。其次,叙事视角更具现场感。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全面应用,可以使虚拟影像具有更多的逼真性,从而极大提升观众对角色叙事的参与,并随着电影人物命运的变化进行选择,从而完成故事。
数字艺术对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叙事的影响,还体现在结局的游离性与不确定性。在数字艺术的参与和影响下,虚拟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重点并不在于带给观众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导观众去探寻“答案”,这里观众的主动性获得了发挥空间,而不是传统观影过程中对电影结局的被定性接受。既然有“答案”,那么“反答案”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和现实需求,这也是当前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叙事的重要特征,也就是当观众都认为故事已经结束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段延续,这种结局前的叙事使整部影片的结局更具有不确定性。
四、 对传统电影理论的消解与影响
当观众惊叹、欣赏并陶醉于数字艺术造就的电影景象奇观时,传统电影经验和创作理念也在不断遭受着质疑。很显然,依靠数字艺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创设的虚拟影像,虽然具有十分真实的视觉观瞻,但是这种计算机无限处理的影像却并非出自真实拍摄的影像。这种虚拟化的真实,不再是传统电影那种对现实的影像记录,所以自数字艺术被应用于电影艺术的那一刻起,电影的记录本性就不断受到挑战。在数字艺术的支持下,当代电影的影像创作已经不再需要镜头前的客观实体,甚至摄影机也不再是必须的。现代的电影正在向一种复杂的计算程序演化,将来只需要精准的数据以及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得到一切想要的影像。或许在数字艺术的视角下,影像的概念需要些许修正:影像只是客观实际的一个版本,但并不是其本身,其本质是通向真实世界的一扇窗户。
演员是传统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切成功的电影和影像塑造都离不开人的表演活动。[5]数字艺术的不断发展,也使这一基本的电影观念受到了“侵犯”。抛开近几年的高技术虚拟现实主义电影暂且不论,就是传统形式上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可以随处找到漫步的乘客、高处坠落的人群等虚拟数字人的身影。虽然人类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自身,但对这些庞大数量的数字人,仍然是真假难辨。无论是真人的仿真模拟还是虚拟数字人,其不仅代表着电影创作领域的技术突破,从人与技术的关系来看,也使演员的地位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人的表演与数字艺术的不断交汇,使人的表演变得愈加支离破碎,并使数字明星对演员的主体性产生了现实的威胁性。另一方面,数字艺术的广泛使用也对传统的表演艺术提出了挑战。由于诸多场景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虚景与实景的融合,因此在拍摄中,演员必须克服不真实感带来的表演心理障碍,与眼前不存在的电脑演员“共同”完成一系列的动作。例如影片《精灵鼠小弟》的拍摄过程中,利用一个小球来代替老鼠的位置,这对演员的想象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总之,数字艺术为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新手段在不断激发创作者艺术潜力的同时,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而贯穿其中的是对传统电影理论的消解与影响,从而在理论创新中接连不断创造出新的影像奇迹。
结语
数字艺术的出现和在电影领域的广泛应用,促成了虚拟现实主义电影的迅速发展,并对此类电影的创作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数字艺术依靠其独特的“虚拟”与“真实”兼而有之、相互融合的技术特征,极大地刺激了电影创作者的想象力,进一步拓展了电影的叙事空间和导演的表现力度,同时也深刻诠释了艺术与技术这两个电影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发展模式,促使电影艺术在进步中不断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2001(2):84-88.
[2]陈旭光,刘志.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理论的挑战――兼及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J].当代电影,2012(1):67-71.
[3]纪丽君.论数字技术对电影假定性美学的开拓[J].电影评介,2013(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