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互联网技术管理范文

互联网技术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互联网技术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互联网技术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施工管理

1 引言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建筑施工质量、效率和速度有待提高,建筑施工的成本仍需降低,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其中建筑施工管理技术水平更是重中之重。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迅速的提高,从国内外利用的情况来看,互联网计划方法更适合在建筑施工企业中使用。

但目前我国在互联网技术理论与应用都较落后,特别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监督、控制和跟踪调整方面,基本停留在编制上。如何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已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 互联网工程管理技术的作用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在我国的建设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在欧美等工业领域较为发达国家,互联网为基础的工程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的应用对工程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其具体意义。

2.1 节约施工项目成本

在工程管理工作中有效地利用 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工程项目的信息沟通效率得到有效改善,一些不必要的工程变更和差错可以通过高效率的信息沟通来避免,从而使工程实施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节约了工程资金,有利于工程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工程管理中运用互联网可以为整个工程项目带来10%左右的成本节约。

2.2 使工期得到有效缩短

工程管理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使沟通更加便捷,信息搜索更加快速,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进度,使项目施工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另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 信息的延误和错误的决策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原因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工程管理工作可以使错误能够有效的避免,或者当错误发生时可以对其进行快速的改进。

2.3 使项目施工风险性降低

由于在工程管理中运用了互联网技术,是信息沟通效果得到加强,这样一来可以使相应的决策人员的工程实施预见性得到提高,使决策人员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有明确的掌握,这样可以使决策人员能够尽快地找到解决风险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决策人员在进行工程管理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还能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控制,从而降低了项目实施的风险性。

2.4 使业主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

在工程管理中应用了互联网管理技术,业主可以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并及时地为项目实施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同时还能有效地参与到项目决策中来,从而保证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程控制,使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基本按照业主的要求来进行,使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满意程度得到有效提升。

3 应用互联网技术存在的问题

3.1 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利用范围太小

通常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管理的前期工作,如:工程招投标、工程预算及施工组织计划等。忽视了其在建筑施工管理的整个工期,如: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质量、施工效率及工程成本等。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建筑施工管理不仅依靠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处理能力,更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

3.2 建筑行业业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建筑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仅仅局限在施工的工程计算,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自身的优势,进行网络上的招投标、信息以及项目管理等,落实电子商务的使用用,导致建筑施工的效率普遍较低。而且这种方法在建筑施工中所用的建筑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3.3 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与传统工作方式的矛盾

传统施工管理均手工管理且靠经验较多的工作,还有企业对互联网计划实施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施工人员不愿意接受互联网计划的安排,他们认为这样会限制自己的自由,没有传统管理的方便。另外,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测没有完善的制度,随意性较大,进度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工以及分析能力比较薄弱,没有专业人员负责等。还有高素质管理技术人员匮乏,部分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又担任技术人员,通常只重视施工技术的改进,进度的管理不合理,对互联网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全面。

4 协同平台应用

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既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深化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4.1 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构建与实现

协同论的核心理念提出了如果系统协同程度越高,那么输出的功能与效应就会越大,系统的负效应从而就会越低,最终就会越有价值。而协同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协同技术的支持, 将信息共享作为前提,一直从全局观点出发,坚持一种"共赢"的原则,让整个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更加亲密、相互更加信任、同步与团结,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与让整个供应链价值达到最优。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就是针对建筑施工供应链网络内各职能企业间的协作所开展的管理。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主要是为了谋求中间组织效应,从而构造竞争优势群与保持与提升自身的核心文化的竞争力,协同主要通过资源或者业务行为的共享等四种方式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再次是防止建筑施工企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可能引发的问题。而作为协同机制的缔造与维持者,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建立基于整个企业层面的供应链协同信息管理体系。

4.2 中建五局协同协同平台开发应用

企业发展的越快对管理创新,对信息技术的呼唤越迫切。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投入、分布发展的过程,而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形成"一地散沙"的局面,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急需要一整套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全面打通各部门间的管理、沟通障碍,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更好的提高企业办公效率,跟上企业发展步伐。

6.3 人脸识别考勤限制施工层层转包

实施监控考勤后,挂靠、层层转包等现象将有望受到限制。一直以来,建筑市场鱼龙混杂,建设单位在招投标时只能凭施工单位的"牌子"决定。有些大型施工单位在标后并不自己施工,而是再将工程转包给一些小单位,最后甚至可能出现"干活的没资质,有资质的不干活"现象。原本中标的单位负责人则当起"甩手掌柜",导致工地管理混乱、建筑工程质量堪忧、安全施工也没保障。

监控考勤系统将"逼迫"工地现场负责人每天"点卯",如果企业将工程层层转包出去,则一个项目经理将面临每天来回奔波于各个工地考勤的尴尬场景。而"两场联动"机制则彻底将今天的施工现场化为明天的招投标现场,考勤记录不达标将再也投不了标。

7 远程数字视频监控技术

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动态信息,不仅要掌握各种数据信息,还需要随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宴时图像信息。视频监控系统.特别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数字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正好为施工企业和管理者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手段。

7.1 远程视频监控技术

视频监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应用技术热点,它以直观方便、信息内容丰富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场合。通过Intemet建立一条监控点和被监控点间的数据通信链路连接是实现对远程施工项目现场实时监控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通信成本很低,使用方便,链路带宽能够满足远程视频监控的需要。

7.2 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

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应用于施工企业对远程施工项目施工现场的监控.其主要功能是:

1) 远程视频图像艋控:监控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察看每个监控摄像机采集的施工现场实时动态图像,远程调节畸控摄像头的光圈、焦距和景深,控制云台的旋转。

2) 多画面显示:远程监控端能够多画面循环显示,也能进行单画面和多画面显示方式切换,对l田i面可以放大和缩小。

3) 远程视频图像存储:监控用户可以将远程视频图像存储在本地计算机硬盘上,能够对记录下的影像资料进行检索、回放、定位、快放和慢放等操作。

4) 用户权限控制:为了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系统可以对用户的级别进行严格的控制,赋予不同级别用户不同的权限,所有用户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监控操作。

在施工项目上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视频监控技术,以最简单、最逼真、最安全的方式对施工项目进行远距离实时监控,是促进施工企业管理现代化.实现对施工项目零距离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8 结语

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现阶段的应用已大大提升了施工质量,合理保障施工进度,有效降低成本等,其运用范围已呈现剧增的趋势,而且运用的层次上不断的深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该领域的运用为该行业提供了更合理的协同工作的环境,这对项目管理在工作的效能与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互联网技术使建筑施工企业减少了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以及提高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最终让建筑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速度更加快速。

【参考文献】

[1]杨倩 王书平.探讨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15:166.

[2]1黄春雨 马士华.基于web的建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I程与应用,2003(5):45-47

[3]单金虎.关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探索[J].科技风尚,2011.(05):1 0-11.

[4]谢国立 崔岩.互联网技术在项目管理上的应用,第十届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0l。

第2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图书馆管理;应用

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各项相关配套的信息技术也改变了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普遍都使用智能型的移动通讯工具,这些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当前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当前很多人都能够采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网络购物、锻炼身体以及金融理财等。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使用者,在最近数年之间已经增加了几亿人,他们不仅仅是年轻的一代,也包括了年纪相对比较大的一代,他们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接触和使用,也意味着很多传统行业也需要结合这一类的技术。作为蕴藏着各类相关知识和读本的图书馆,实际上也应该结合这些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才能够更加积极地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图书馆服务之间的结合,从而真正意义上让全民进入到一起阅读的时代。

1当前图书馆服务现状

当前图书馆实际上也是文化建设和宣传的主要阵地,很多读者都是依靠图书馆才能够获取到相关的精神食粮,很多城市和地区也都纷纷建立了相关的图书馆服务中心。文献类的资料在图书馆的服务过程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很多图书馆也在引领时代潮流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图书馆实际上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标志,引导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这些也都是图书馆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当前图书馆虽然在文化传递和资料的调阅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在提供服务方面实际上是明显不足的。当前很多图书馆在提供座位上都出现了供需矛盾,座位相对比较少,但是希望阅读的读者却非常多,这样就出现占位等不良的现象。作为图书馆所能够提供查阅的资料平台也并不多,在一些图书馆内部的资料查询系统终端上调取一些资料也不方便。这些也都充分表明了,当前的图书馆在服务的过程当中,仍然是需要结合一些相关的互联网资料,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更加具备优势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图书馆服务更进一步优质化,对于当前图书馆的发展而言,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2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2.1电子商务式的移动化管理

从电子商务模式角度推动图书馆的移动互联网式管理。图书馆需要线上与线下的管理相结合,而电子商务实际上也是一种线上和线下互相之间结合的方式。如果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可以真正调动线上和线下两种不同的资源,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上就会更加便捷。如果采用在线的支付方式,也可以在网络上预定一些图书馆的服务。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而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互动上看,把线下图书馆当中的新书消息推动到网络上,通过移动互联网上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共享,读者就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来筛选一些服务,有助于图书馆在线进行服务和交流,提高管理上的效率。图书馆可以依靠一些移动互联网的一些APP实现这样一种网络综合管理的方式。因为实体的图书馆服务如果让所有读者到图书馆进行查询或者借阅,也有可能出现一些读者特定来到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当中没有相关的图书,这样这些读者也就真正白跑了一趟,没有得到需要的资源。所以,从这样的一个角度上分析,图书馆依靠在线的移动互联网软件,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了解到图书馆中的馆藏图书情况,并且在移动互联网上就可以进行一种互动和资讯的服务。借助移动互联网,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阅读到相关的资讯,并且从深度上整合图书馆的各种相关的资源,以此更加有效地解决了读者在与图书馆进行练习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2.2移动互联网与APP管理

移动互联网与图书馆管理互相之间的联系,也主要是体现在移动互联网APP的开发和利用上。移动APP实际上图书馆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关键。在美国等一些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图书馆基本已经开发了相关的APP进行综合服务,很多读者通过APP也能够及时了解到一些相关的图书馆馆藏状况,而且也可以参考资讯以及配套的读者服务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客户服务端口实现,并且延伸到读者的一些网络游戏以及信息化的素质培养方面。虚拟化的管理和服务,实际上为图书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节省了非常多的资源,特别是时间资源以及空间资源等。读者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并且随时可以查阅到图书馆的具体馆藏状况,和图书馆的一些在线的网络服务人员进行交流,从而依靠移动互联网提高了读者和图书馆互相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图书馆和读者互相之间的互动等。所以从移动互联网的APP开发方面,国内的图书馆也需要学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让读者在相对比较轻松以及愉快的氛围当中就能够完成对图书馆资讯的了解,也让图书馆在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上对读者进行管理和指引,在信息化管理和便捷化的资讯上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当前一部分国内的图书馆也有开发相关的APP,但是在成熟化运营方面还缺乏一些经验。所以,当前图书馆要真正运用好相关的APP软件,就需要将一些新闻资讯和新书的通知等结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更快速地检索到这些内容,这些完全都可以通过APP上面进行实现。

2.3破解图书馆的管理难题

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日常的图书馆管理,应该重视对图书馆的一些管理难题进行解决。很多读者都愿意去书店里面站着或者坐着看书,这也说明喜爱读书的人群还是非常庞大的,但是他们却选择去书店,而不是去图书馆,这也反映了当前图书馆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图书馆当中的书籍数量非常庞大,很多管理者都相对比较惧怕出现问题,比如盗取书籍或者是书籍出现比较严重的损坏等,所以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里面,往往没有让读者感到放松,反而让读者增加了非常多的压力,所以读者不愿意去图书馆读书,这些也导致了图书馆资源的浪费。所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也是可以解决图书馆在管理方面的难题。比如图书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出现人气不够旺,或者管理运营过程里出现困难,这些实际上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一些宣传方式,比如互动游戏等。当前一些图书馆也非常重视建设一些移动化的公众号等,让读者可以在公众号上面进行互动,并且以公众号推动一些原创的阅读感想等,读者都可以方便地阅读到,这些都有助于拉近读者和图书馆的距离。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读者互动活动,让读者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想或者最近读书心得等分享给其他人,或者由图书馆举办一些移动互联网上的读书会等,这些都能够帮助读者不断提升自己和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兴趣,从而调动图书馆的阅读活力等。

3结束语

图书馆的移动互联网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动化的管理方式。图书馆的移动化管理实际上需要全面考虑,特别是在移动APP的开发上应该积极探索,通过多种方式调动读者的积极性,鼓励读者和图书馆互相之间进行交流,以此让图书馆真正能够服务于读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管理应该具备一些新的思维,只有运用新的思维才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要革新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从实际出发,让移动互联网充分地和图书馆管理结合,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煜,吴丹妤.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承:江西卫视陶瓷频道开播的必然[J].当代电视,2017(1):96-97.

[2]石戈.文化复兴,贵在如何取舍[J].时代青年:视点,2017(1):13.

第3篇

关键词 数据加密 网络 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算机上面的数据和信息已经能够满足人们全部的生活。为此,很多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险。文章从互联网使用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加密与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问题。数据加密技术对于现阶段的互联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一技术就是将有关密码的相关技术进行加密处理,之后再经过处理将密码进行隐蔽传输。这实际上是计算机安全的核心技术问题。为计算机网络的数据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

1网络加密技术类型

1.1存储加密技术

现阶段的很多操作上需要上传自己的数据和信息,所以现在的互联网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密技术的应用。存储加密技术的应用实际上就是需要对相应的模块或计算机算法进行加密使用者的用户信息实际上就是最需要保证的东西。采取这样的措施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预防用户的有效信息被利用和被非法的获取。

1.2网络信息加密

互联网就是一个共享的空间,很多的资源和数据都会在这一平台上得到分享。一般来说,对于信息的接受者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保证自己接收到准确的信息,对于之前的不法分子来说也将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的手段将会被很快的识破,当他们进行资料篡改的时候就会对他们的信息进行拦截,使得这样的信息不会直接的传达到使用者的手中。

1.3网络传输加密

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加密措施是非常常见的安全保护方式,实际上就是对数据进行自动的加密,只能够针对特定的用户,其他与之无关的用户是不能够接收和识别的'这些加密之后的信息传到相应的客户端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解密,使用者再获取相关的有效地信息。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保护和屏障的作用,保证了信息的安全传输。

1.4网络密钥管理

除了上述三种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就是网络的密钥管理。实际上,这一方式是网络安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使得相应的数据传输和获取变得更加的方便,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更大的便捷。这一技术包括很多的关键环节,包括密钥的产生、分配、保存和销毁四个步骤。同时,它需要的媒体也是非常的复杂。

2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互联网管理体系

计算机网络环境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安全的方式也是构件良好网络环境的关键。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体系不但能够保证良好纯净的网络环境,最主要的就是能够保证网络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网络数据传输的风险,使得网络平台和数据的接收者邡将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

2.2加强访问控制

实际上,现在互联网上的很多网站存在访问权限的问题。实际上,存在访问权限的原因就是保证网络上的相关资源不被非法的利用和篡改,它也是网络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网站在登录时,需要对相关人员的身份进行验证,当身份验证通过之后才能够正常的访问相应的资源、所以说,这种方式对于网络的数据有很大的保障。

2.3实行文件加密技术

对于文件的加密木质就是将文件的明文变成密文,这实际上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最主要的措施。当文件变成密文时,就不容易被人们所识别,就算能够识别也将花费很多的时间。这也就有效地保证的数据的隐秘性和安全性。现阶段,这一措施之所以被广泛地应用到网络安全管理中去,就会因为它存在很多的优点,保证了文件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3信息加密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信息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加密方式。

3.1数字签名技术

这一技术实际上就是将传统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做了进一步的发确保信息安全性能,在广泛的互联网之中保证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安全性能。这一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也就仅局限于这一操作过程。当进行互联网交易时,数字签名必须保证使用的是私人密钥,这一密钥他人是不能够复制和使用的。

3.2信息隐藏技术

第4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排重;整合

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概述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是指用户使用智能终端在移动网络中产生的数据,主要包括:与网络信令、协议、流量等相关的网络信息数据;与用户信息相关的用户数据;与业务相关的数据。

大数据提供客户经历的各种体验的完整信息,可以详尽到在任何时间、地点,结合移动客户体验方案来分析相关数据,从而帮助运营商更详细掌握客户体验情况,提前预知网络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做出合理响应,这些信息对运营商的服务提供很大的帮助。大数据分析为整个电信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高效地发挥这些数据资源的作用,是摆在为运营商面前的关键问题。

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源数据采集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存在如下几个特点:多源异构、分布广泛、动态增长、先有数据后有模式。举例来说,一个用户的一条位置信息的价值是很小的,但是很多这样的低价值数据可以完整刻画出用户的运动轨迹,获得本质上的价值提升。然而,在已有的数据采集系统中,数据收集不全面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如何处理来自多源的数据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其中,迫切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无线移动网络结构复杂,需要在网络中高效地采集数据。

2.多源数据集成和多类型数据集成的技术。

3.兼顾用户的隐私和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

(二)移动互联网海量异构数据管理问题

据统计,2003年前人类共创造了5艾字节(Exabytes)的数据,而今天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创造如此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是异构数据,有些具有用户标注、有些没有;有些是结构化的(比如数值、符号)、有些是非结构化话的(比如图片、声音);有些时效性强、有些时效性弱;有些价值度高、有些价值度低。移动互联网海量异构数据管理平台包含以下关键研究和技术:海量异构大数据传输控制、大数据存储、大数据质量管理。

(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实时数据挖掘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分析(Analysis)主要针对结构化数据展开,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分析体系。首先,利用数据库来存储结构化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仓库,根据需要构建数据立方体进行联机分析处理(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可以进行多个维度的下钻(Drill-down)或上卷(Roll-up)操作。对于从数据中提炼更深层次的知识的需求促使了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并发明了聚类、关联分析等一系列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整套处理流程在处理相对较少的结构化数据时极为高效。但是,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涉及更多的是多模态数据挖掘,这些数据包括手机上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指南针、GPS、麦克风、摄像头、以及各种无线信号(如GSM、WiFi)和蓝牙等。这些原始数据在不同维度上刻画被感知的对象,需要经过不同层次的加工和提炼才能形成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飞跃。移动互联网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量的迅猛增长,给传统的分析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三、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一)数据处理的整体框架

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分词(WordsAnalyze)、排重(ContentDeduplicate)、整合(Integrate)和数据。

这四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分词:对抓取到的网页内容进行切词处理。

排重:对众多的网页内容进行排重。

整合:对不同来源的数据内容进行格式上的整合。

数据:包含两方面的数据,Spider Data(爬虫从网页中抽取出来的数据)和 Dp Data(在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的数据)。

(二)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整个数据处理过程的基本步骤如下:

1.对抓取来的网页内容进行分词。

2.将分词处理的结果写入数据库。

3.对抓取来的网页内容进行排重。

4.将排重处理后的数据写入数据库。

5.根据之前的处理结果,对数据进行整合。

6.将整合后的结果写入数据库。

(三)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1.排重。

排重就是排除掉与主题相重复项的过程,网页排重就是通过两个网页之间的相似度来排除重复项。Simhash算法是一种高效的海量文本排重算法,相比于余弦角、欧式距离、Jaccard相似系数等算法,Simhash避免了对文本两两进行相似度比较的复杂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采用Simhash算法来进行抓取网页内容的排重,可以容纳更大的数据量,提供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实现大数据的快速处理。

Simhash算法的基本思想描述如下:输入为一个N维向量V,比如文本的特征向量,每个特征具有一定权重。输出是一个C位的二进制签名S。

(1)初始化一个C维向量Q为0,C位的二进制签名S为0。

(2)对向量V中的每一个特征,使用传统的Hash算法计算出一个C位的散列值H。对1

(3)如果Q的第i个元素大于0,则S的第i位为1;否则为0。

(4)返回签名S。

对每篇文档根据SimHash算出签名后,再计算两个签名的海明距离(两个二进制异或后1的个数)即可。根据经验值,对64位的SimHash,海明距离在3以内的可以认为相似度比较高。

2.整合。

整合就是把抓取来的网页内容与各个公司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对于每一个公司来说,可以用一组关键词来对该公司进行描述,同样的,经过dp处理之后的网页内容,也可以用一组关键词来进行描述。因此,整合就变成了两组关键词(公司关键词,内容关键词)之间的匹配。

对于网页内容的分词结果来说,存在着两个特点:(1)分词结果的数量很大;(2)大多数的分词对描述该网页内容来说是没有贡献的。因此,对网页的分词结果进行一下简化,使用词频最高的若干个词汇来描述该网页内容。

3.流处理系统。

移动互联网的多源异构数据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着。数据探测模块根据这些数据处理的不同要求,将数据分别送给实时处理系统和批处理系统。很多互联网公司将根据业务的需求和处理的时间将划分为在线、近线和离线三种方式来处理业务消耗的时间。这其中,在线处理的处理时间通常在毫秒级,一般采用流处理方式;离线处理的处理时间通常以天为单位,一般采用批处理方式。这样会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输入/输出系统。近线处理对其处理模式没有特别的要求,处理的时间一般在分钟级或小时级,在实际情况中多采用此处理方式,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

四、结语

综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客户处理的业务越来越复杂,与其相关的大数据正逐渐增长,大数据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合理使用大数据将有效的发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资源作用,使大数据为用户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为企业发展提供完整清晰的指引。

参考文献:

[1]张铮. 浅析网络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J]. 信息系统工程,2015(10).

第5篇

关键词:输变电设备;管理;互联网技术;运用

在电网建设中,输变电设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元件,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网运行的质量。因此,加强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监测和管理就成为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各领域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输变电设备管理中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够增强设备的检测效果,同时还可以提升设备运行管理效率,对整个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和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技术的概述

互联网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下的一种计算机技术,其中,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其主要采用红外感应器和激光扫描设备将不同的物品和网络连接在一起,通过信息交换的方式来实现智能化的定位和跟踪。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受到人们关注的程度相对较高。其中,电网中支撑互联网应用的基础技术是感知标识技术,主要通过感知物理事件和数据的方式实现感知识别功能,其包括的技术有智能传感器、无线射频设备以及电子代码等技术,此外,还有通信网络技术,这种技术是提高感知识别信息可靠性的关键所在,其网络包括传感器网络、无线自组织网络以及互联网协议下的一代网络等。

二、互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一)互联网技术在输电设备监测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下的输电设备状态感知层通过在重要的设备上部署传感器,然后使用监测数据采集装置,对输电线路中的各种信息实时进行采集,再以网络的形式将这些信息传播到数据中心。在线监测系统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导线温度监测、线路绝缘子监测、线路运行中图像和视频的监测、雷电的监测和定位以及线路故障的监测等内容,各种监测信息数据通过多种传感器功能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终获取监测的数据结果。在输电线路监测过程中,供电问题是该线路感知层存在的最大问题,目前我国采用的供电方式主要是太阳能供电,还有研究者对高压电磁取电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是这种方式取电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输电设备状态监测网络层早期采用的通信方式为GPRS通信,这种通信方式不仅难以提升电网监测的安全性,存在监测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同时还导致电网运行效率低下。随着3G网络的发展,电网通信速率不断改善,但是在电网安全运行方面还不能够达到智能电网的基本要求。国家电网通信公司近年来采用新型的电网构建方式,采用无线宽带和OPGW光缆衔接的方式来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通过对这种方式的研究发现,其效果相对于3G网络技术的应用比较明显,因此将这种无线宽带和OPGW光缆连接的方式作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监测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下,输电设备的状态监测应用层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一个是输电线路在线监测平台,另一个是线路运行的辅助系统。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输电线路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二)互联网技术在变电设备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变电站智能化实现的同时也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变电站设备监测过程中符合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基本要求。如下图所示,为智能化变电站设备的基本结构图,智能化变电站中,感知层主要体现在过程层,应用层对应的则是智能化变电站的站控层。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变电设备的感知层主要利用各种传感器实现关键数据的采集,包括对变电器、容性设备以及环境动力等数据的采集。针对变压器的状态进行监测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振动波普监测法、局部放电法、绕组变形法等。GIS状态在线监测的方法主要有气体压力法、触头机械特征监测以及局部放电监测等。变电设备管理层中包括感知层和网络层,网络层主要以站内通信网络为主要发展形式。随着传感系统的发展,无线通信网络在变电站中的使用可以实现通信资源的共享,可以对数据进行多方位综合分析,促进了互联网技术在变电环节综合管理作用的体现。

(三)互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全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收集变电设备中的各种信息,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从而有利于管理者了解设备的使用现状,方便对设备的未来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设备风险评估方法。此外,通过对传感器的应用可以加强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评估,在结合相应的理论数据依据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评估方法,最终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方便后期对输变电设备的综合管理。

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运行管理,对各种设备信息加以控制,方便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浏览和查看,最终确定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对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智能电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管理;应用与探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通信设备不断发展,隆重登入世界舞台,有效推动数据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逐步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革新,使数据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的现代化、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与科技化。数据管理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面对新机遇的同时,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一、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基本概念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正式走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即“科技革命”,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登上历史是舞台,成为新时期发展的新宠儿,其中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发展最为突出的两种技术类型,与现代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挖掘数据管理工作的最大潜能,提升数据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加快我国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为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与改革,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搜集、整理、归档,做好市场监控工作,实施动态化管理,实现数据管理的全面化、一体化与多元化。在数据管理工作中,合理的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有效推动企业改革与发展,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优化企业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发展的现代化与科技化。

二、数据管理中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数据管理中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是否具有可能性,主要是指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同数据管理工作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又是如何被运用在数据管理工作中的。通观近年来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其应用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实践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众多实践证明,将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中具有较强的可能性。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主要包含技术精硬件设施与各类软件设备,计算机的问世给予物联网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了计算机技术的存在价值与使用性能,因此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已经形成一个完美结合的整体,在时代的发展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应用平台。在国际范围内,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已经被逐步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有效提升数据管理工作的专业性、统一性、整体性、高效性与全面性。由此可见,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是时展要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理论证明

数据管理与通信互联网技术之间属于依赖与被依赖之间的关系。数据管理工作量较大,种类繁多、数据发展,利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归档,极大程度上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量,节约劳动力,减低管理成本,提升数据管理效益。通过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企业能够快速知晓市场动态,了解多方面信息,对企业发展工作进行系统的整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通观我国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变化,大体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管理阶段。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数据库系统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单位等各部门数据管理的重要方略,且数据管理对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三、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难点

(一)人才管理

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然而应用该技术首先需要具备专业的数据管理人才,确保数据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相关信息相似,我国企业、单位各部门在数据管理方面具有不少经验丰富的管理型人才,其专业知识较强且具有灵活的应用能力,然而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下,传统数据管理人员在实际造作与运用时出现诸多问题。在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下,传统数据管理人员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数据管理能力,然而当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出现问题时,数据管理人员将无法解决,导致数据资源丢失,影响数据管理的正常工作。除此之外,网络病毒与黑客对计算机系统的工具,导致数据信息泄露,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二)管理方式

数据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意识无法及时得到更正,造成数据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数据管理人员尽管已经完全认识到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可行性与必然性,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管理人员对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剖析,对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设备了解相对较少,管理方式缺乏简洁性与实用性。

四、数据管理中应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实现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工作中应用的第一步,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才能够保证数据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数据管理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培训时不断要对其普及数据管理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应用技能,还应将网络安全知识、计算机故障维修技术技能对其进行传授,使数据管理人员不但能灵活运用数据管理管理软件、硬件,还能够对计算机所出现的简单故障进行处理。从数据管理安全性来说,企业应提升数据管理人员对数据信息安全性与完整性的警惕意识,规范个人操作,保证计算机使用安全,实现绿色上网,落实数据管理职责,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培训过程企业可将内部培训活动与外部培训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选拔出企业内部工作优秀的员工,聘请第三方培训机构,由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教授与引导,通过此活动能够提升企业优秀员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然后由优秀员工对企业内部其他员工开展指导性工作,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技能。

(二)强化风险控制

针对计算机网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性问题,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其起到足够的重视,制定并完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预防措施,加强对高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数据管理者应正视风险的存在性,提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工作。构建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密数据库,数据关系信息直接关乎到企业的发展与正常运营,为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处理;其二,构建防火墙,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防火墙具有较好的病毒防范效果,能够抵御病毒入侵,保护数据安全;独立管理,将数据管理与其他管理分割开来,使数据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避免病毒扩散;构建警报系统,为应对一些防火墙无法抵御的风险,需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自动报警提示装置,使紧急预案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处理,降低风险。

(三)强化管理

为保证通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够在数据管理中正常运行,企业须制定出详细的数据管理策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据管理部门落实数据管理基础工作,加强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效性,提升数据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企业数据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优化管理技能,加强沟通与交流,掌握多种数据管理模式,实现动态化数据管理,为通信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发展基础。

五、总结

综上所述,21世纪是科技时代,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新时代的宠儿,在时代的推动下,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相互渗透,逐渐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数据管理需要依靠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寻求新的出路与发展空间,加快企业现代化的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数据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管理的应用能力,优化管理策略,制定并完善计算机网络评估管理系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数据管理的完整性与统一性。然而,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在数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树立风险意识,针对计算机风险做好相应的风险防护策略,保证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蔡鹰鹏.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07:32.

[2]谭冬梅.数据挖掘技术在移动通信欺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3]学讯.省通信学会召开互联网+行业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大数据应用研讨会[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5,05:29.

第7篇

关键词:阳光业扩 网络 优质服务 特色创新

1.业扩e网通实施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用互联网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和人类的各个角落,对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开始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竞争对抗方式。

2.业扩工作网络服务目前现状

作为公用性行业的电力行业,伴随着一些客户的需求在不断的增长,对业扩报装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电力公司在互联网的运用方面较早,但目前部分还停留在原先一些业务知识的介绍、政策法规的宣传等初级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网上报装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地区电力用户仍然需要到当地营业厅办理相关业扩手续,在业扩办理过程中,用户不断的往返与供电营业厅及相关部门之间,费时、费力给用户带来诸多的不变。

因此,为了使用户能够满意,提供阳光、高效、便捷的用电报装服务,提升电力企业的整体形象,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扩服务网上办理已迫在眉睫。为构建客户导向型大营销体系,给客户提供更贴心、更细致、更周到的服务,创新提升业扩报装服务模式,开通阳光业扩E网通已势在必行。

3.阳光业扩e网通内容包扩

3.1在供电区域内开通24小时业务网站,网站内容应包括受理范围、在线业务咨询、预约服务、业务办理知识介绍、 不同行业报装所需手续等。

3.2为了方便用户,坚持“一口对外”原则,还应将相关客户经理的信息在网站上公布,方便用户选择,以便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精准、有效的优质服务。

3.3对已经报装的用户,在保证企业营销系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报装申请号等业务唯一性的标志,可与营销系统有条件对接,方便用户进行相关流程的查询。

4.阳光业扩e网通流程实施内容

4.1用户申请+受理

用户通过e网通,了解业扩相关信息,并根据情况准备相关资料,通过下载相关表格填写完毕后,再通过了解相关客服经理的情况,自由选择自己的客户经理,通过网上、电话等预约方式进行现场勘察预约。

4.2勘察

客户经理在预约时间内联系用户,组织相关人员到达现场后进行相关资料的审查及业扩信息的现场核对工作,无误后为客户“量体裁衣”,制定符合客户要求的业扩报装最佳方案。

4.3方案答复

客户经理制作供电方案,经审批后,根据用户信息通过网络、书面、电话等方式进行答复。用户也可通过e网通下载供电方案答复单。

4.4设计图纸审查申请+审核

用户可通过e网通了解相关设计单位信息,自主选择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预约客服经理组织设计审核时间进行图纸审核。

4.5中间检查报验申请+中间检查

施工过半,通过E网通打印相关表格填写完毕后,预约客户经理进行中间检查时间,客服经理组织现场中间检查及相关资料审核、收取。

4.6竣工报验申请+竣工验收

工程完工后,通过e网通打印相关表格填写完毕后,预约客户经理进行竣工验收时间,客服经理组织现场竣工验收及相关资料审核、收取。

4.7业务费用收取+供用电合同签订

竣工验收合格,客户缴纳相关业务费用后,通知客户经理,客户经理打印供用电合同通过网络、书面等方式进行交给客户认可后,双方盖章生效。

4.8装表+接电

手续办理完毕后,客户经理预约客户装表接电时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送电工作。

4.9客户投诉+回访

业扩e网通由主管领导全过程接受客户投诉、咨询及对用户的回访,有效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5.通过业扩E网通取得成效

业扩E网通的实施,由原来15个业务流程,缩短为现在的9个流程,大大提高了业扩工作的效率,减少了办理时间,基本做到用户不上门就能完成用电设备的新装、增容事宜,使用户早日用电。同时通过减少办理时间的方式也增加了供电企业的利润,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业扩e网通是依托网络资源而新开设的一项重点服务内容,也是利用网络进行“一对一”服务的一种新尝试。相对于传统的业扩报装服务方式,网络的运用更能彰显出电力企业对于客户的专属化服务和人性化关怀,同时更加拉近了供电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是实现业扩报装工作由“业务导向型”向“客户导向型”转变的新跨越,是思维方式和服务模式的一次根本转变。

第8篇

为企业的各部门如采购、销售提供了有效的统计数据,节约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因此,普及企业信息化,有效管理和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较为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是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企业使用电子平台对客户信息、原材料购买、物流、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管理也已成为一种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企业使用一种基于C/S框架的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

二、C/S结构是众所周知的client/server架构

是一种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可以充分利用C/S两端的硬件资源。为了减少系统的通信开销,系统合理地分配任务到client和server端。大多数软件应用程序系统现在已经发展到分布式Web应用程序结构。网络和C/S应用程序可以处理相同的逻辑组件。因此,内部的和外部的用户可以访问新的和现有的应用系统。通过现有的逻辑组件,开发人员可以设计新的应用程序。客户端和服务器通常分布在两台电脑。客户端程序的任务是提交一个请求到服务器程序,然后用一个特定的形式将结果返回给用户。服务器的任务是接收客户端的服务请求并进行处理,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三、C/S架构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是一种在技术上非常成熟的体系,具有存储行为安全级别高,交互性强,网络通信速度快,利于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由于公司发展初期数据流还是以局域网传递平台,因此此类系统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了迅速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成效。尽管传统的C/S架构采用开放模式,在系统发展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个特定的应用程序,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还需要特定的软件支持。因为用户得不到真正的开放的环境、软件与C/S结构,开发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不同版本。所以,系统维护、升级的重新设计和开发,增加了维护和管理的难度。随着公司业务的长足发展和销售渠道的全球化,而C/S结构下的仓储管理系统很难在超过一百台电脑的局域网上同时使用,越来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也时刻冲击着EBP系统的根基。因此,系统逐渐向具有灵活多变的多级分布结构的B/S体系演化。

四、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架构

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对C/S结构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在这种结构中,仅需要万维网浏览器或者一部分业务逻辑实现前端来构成用户界面。主要的业务逻辑还是利用一种Three-tier结构在服务器端实现。它大大降低了客户端电脑的负荷,减少了系统升级和维护的成本和工作负载。B/S相对简单,建立网络应用程序占用的资源更少,使数据库应用程序实现互联网/内联网模式。B/S可以让不同的客户端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访问方法(如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内联网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并使数据库服务器非常安全。特别是在JAVA语言的出现后实现了跨平台,B/S架构管理软件表现地尤其出色。随着互联网和万维网的普及,从前主机终端和C/S结构无法实现的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如今已经终于实现了。B/S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用户通过www浏览器就可以访问所有文本、数据、图像、动画和视频。这些信息是保存在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相互联系。除了www浏览器,客户一般不需要任何用户程序。它可以简单地从Web服务器将程序下载到本地。在下载过程中,数据库相关的命令将被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的Web服务器端来实现。结果将被返回给Web服务器,然后Web服务器再返回发送到用户界面。

五、相对于C/S结构,B/S类型的仓储管理软件有以下的优缺点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管理;应用

1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身处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意识活跃,学习能力强,是互联网使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也在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管理工作。

2互联网技术下高校管理工作的现状

根据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7.7%。当下中国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是网民中的一分子。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背景下,高校也在积极搭建互联网管理平台,为高校的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平台,拓宽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空间。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高校管理,可以及时对各项教育资源更新换代,以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同时,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中的成熟应用,更加便于管理者将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保存和管理,同时也方便学生对所需资料实现随时随地的浏览、下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使高校形成了更加开放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了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3高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学生无法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在传统的教学制度中,教师一直处在主体地位,尊师重教的传统将师生之间筑起了一道壁垒,长久发展中导致了学生的话语权不被重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工作无法得到落实,这是高校长期以来对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不够重视的结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越来越开放的高校中得到提升,学生迫切的期望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中,但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工作的渠道尚不通畅,很多建议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

3.2高校信息管理平台尚不完善

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是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学校管理者会把学生需要的信息到平台上,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所需信息。但是在实际管理中,高校的各个院系、不同部门的信息都是相互独立的,需要学生在大量信息中仔细甄别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取舍,这个过程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4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及优化

4.1丰富高校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信息时代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活跃,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地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性有所减弱。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高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涉及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诉求,重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实现高校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这也是高校践行以生为本的必然选择。

4.2整合高校各部门网络资源

互联网技术将网络中复杂的信息反馈回路变得简便,实现了机器和人的结合,信息传递变得异常通畅,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高校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管理,做好统一、协调,消除中间环节,提高信息传播的畅通性,以此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4.3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的监管

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一方面便利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的网络安全隐患。健康合理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净化高校网络环境,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高校要规范化机房建设与应用,净化学生个人以及校园机房、办公区域的集体电脑,安装绿色软件。其次,加强师生在娱乐休闲、网页浏览、社交购物等方面的环境建设,及时对校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清理。最后,通过有关网络信息环境守则进行规范,建立网络信息检测系统,一旦发现不良信息,第一时间找到信息源头,并即刻控制信息的传播。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学校要用好这把剑,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构建健康的高校网络环境,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4.4加强移动互联网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使掌上办公成为可能。掌上办公就是利用运营商的无线网络信号,将传统的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简称OA)从电脑扩展到移动终端上,实现随时随地的掌上办公。通过掌上办公,可以方便领导在外出途中审批文件,方便员工不在学校时查阅信息,接收通知公告等。掌上办公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节约办公的成本。当下掌上办公主要是由移动互联网、手机、OA办公系统三部分组成,但是由于手机性能和移动网络的制约,OA办公系统尚不能实现完全的移动化。OA系统的掌上办公主要由三种方式实现:第一,利用手机的WAP实现,通过互联网技术将WEB网页显示在手机的WAP中;第二,开发OA办公系统的手机客户端,使用者可以下载安装客户端,实现移动办公;第三,可以在服务器终端适配开发,通过第三方中间件实现OA系统的掌上办公。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朱志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1):199.

第10篇

【关键词】 数据管理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 应用研究

一、数据管理中心简介

数据管理中心全称综合业务数据管理中心,英文缩写为SDC。数据管理中心可以满足多种业务功能要求,同时数据管理中心还包括一个综合用户数据库,其中包涵多种的用户数据,例如:用户号码,这是运营商指定用户使用的唯一号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话号码,同时这一个号码也是运营商进行计费的识别号码;物理号码,这个号码又叫做路由器号码,其主要标识交换机中的某一对应接口,一般情况下这个号码是保密的;智能接入码,这是一个用来触发智能业务的号码,不同的智能业务对应不同的号码。

二、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分析

第一,大量计算机硬件的应用,说明了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数据管理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数据管理中心工作中,并且互联网能够将计算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因此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数据管理中。第二,数据管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数据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并且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代人工已经无法满足数据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互联网技术凭借其出色数据处理能力成为数据管理工作的首选。

三、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3.1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难点

第一,数据管理中心缺乏专业的互联网技术人才。虽然现阶段从事数据管理工作的人大都有着丰富的数据管理经验,但是这些人对互联网技术并不精通,因此一旦计算机设备或者网络出现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排除,从而影响数据管理中心的正常工作,甚至会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给运营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二,数据管理人员对互联网技术没有充分的认识。虽然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应用在一些数据管理工作中,但是数据管理人员仍然对互联网技术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巨大潜力,从而导致对互联网技术不重视,不会主动考虑应用互联网技术后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数据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3.2 提高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水平的方法

第一,运营商要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重视程度,转变管理人员的错误观念。运营商不光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数据管理中心的作用,同时还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针对风险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预防以及应对机制,进而减小应用风险为运营商带来的经济损失。第二,运营商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技术培训。运营商要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互联网知识,确保管理人员能够修理排除一些常见的故障。同时运营商还要建立一支专业的互联网维护队伍,确保专业性故障能够得到及时排除。第三,运营商要针对应用过程中隐藏的风险问题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运行商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应用实践中常见的问题,针对潜在的应用风险制定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预防以及应对机制,尤其是对数据泄露风险的应对。对运营商来说,一旦数据库发生泄露不但会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而且还会对影响运营商的社会声誉,影响运营商在用户心中的形象,从而给运营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3 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心的业务应用

第一,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据管理中心中可以实现混合放号和智能业务触发两种业务。互联网技术可以保证数据中心自动向用户发放用户号码以及物理号码,同时实现对这两个号码的管理管理,确保用户能够正常使用。另外互联网技术还能够保证数据中心自动触发智能业务,并且将业务触发时的信息进行保存,以便交换机的查询使用与管理。第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据管理中心中可以实现网管系统对网络通信的集中管理。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网管系统实现对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管理,从而准确掌握各种网络数据以便系统的查询使用。另外,应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极大的提高网管系统的安全性能,确保通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四、结语

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管理水平,完善我国通信市场。本文通过研究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为运营商的数据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互联网环境; 图书馆危机管理; 系统模型; 模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 TN91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20?0024?03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risis management of the library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library crisis relationship, a model design with the new design concept is proposed for the reasonable design of the system modul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library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library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advanced crisis management ideas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y reasonably using the modeling method for system engineering control to realiz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library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in Internet environment. The model design of the library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was implemented, which not only achieved the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of crises, but also met the needs of information diversifi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stage of the library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the library crisis management.

Keywords: Internet environment; library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model; model design

0 引 言

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对图书馆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图书馆危机管理,需要进一步增强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工作,建立指标体系。参照图书馆评估指标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对危机预案建立编制。国内有不少关于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工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图书馆的损失,只有通过对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并对可能存在的危机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实施高效的危机防控对策。本文旨在顺应时展需求,实现图书馆的危机管理,优化图书馆危机关系系统结构。通过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进行综合设计,优化图书馆危机管理软件的结构设计,进而建立建全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工作。本文关于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模型的建立,不仅有着较强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图书馆的优化管理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1 系统设计

1.1 设计思路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参考图书馆内外影响因素,进而对危机管理目标进行确定,从而改进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在图书馆发展需求分析阶段,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并实现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更是通过对应用问题以及整合问题的分析,对图书馆危机预警创立,实现危机识别以及危机的有效性管理,注重危机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1.2 系统模块

根据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情况,应用系统工程建模的方法,建立子系统,实现图书馆危机的深层次优化管理。对于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而言,工作模块主要有4个,如图1所示。

危机管理系统的准备模块主要包括危机识别模块和危机检测模块。而目标工作模块主要有危机预警模块,系统应用模块也即是危机管理模块。

2 指标体系构建

2.1 层次分析法

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管理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通过分析图书馆危机案例,找出危机的直接成因,并对危机决策进行总结。在多层次递阶结构建立中,注重功能的差异性,并结合图书馆危机管理指标体系的设计,将其作为目标层,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层和三级指标层。而相邻层次元素程度分析,是对一致性检验过程进行确定,建立相对权值的分析。对各层指标目标合成权重进行研究计算,并结合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图书馆危机层次结构模型。一级指标主要包括人才危机、资源危机、管理危机、服务危机、财政危机、安全危机、社会危机以及环境危机。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其中二级指标层主要有28个,分别为馆藏、加工、馆舍条件、硬件条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体制、规章制度、民主管理、业务统计、学术研究、基本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用户评价、经费、经费使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网络安全、需求满足度、信任度、沟通程度、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竞争、科技进步。

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邓爱东对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危机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因素权重进行分析,建立图书馆危机因素的综合分析模型,从而量化危机因素的影响结果。在其合成权重中,安全和自然危机对图书馆的危机影响权重最高,这也充分证明了安全危机管理在图书馆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性。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应用中,主要是运用模糊集合精确的基本方法,结合不确定以及不完全信息的有效性评判,进行人类思维的有效性处理。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相关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如图3所示。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信息能否进行有序整理以及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等都将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危机。所以成立图书馆危机联盟可以对图书馆的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协调,使资源达到合理分配,对联盟内各个图书馆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管理,这样可以避免一些重复的建设和浪费,从而增加图书馆的影响力。

3 结 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模型设计时,及时建立危机预警级别,不仅实现了危机识别和危机处理,同时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阶段,更是满足了时代的信息化多元化发展需求,提高了图书馆危机管理的效率,带给图书馆发展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程雪梅.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组织视角及解决途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0(1):85?88.

[2] 王丽华,潘松华,周华,等.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3,8(7):73?75.

[3] 鄂丽君,程文艳,郑洪兰.农家书屋危机管理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2(3):96?99.

[4] 雷红梅.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兰台世界旬刊,2013,13(26):123?124.

第12篇

关键词 建筑施工管理 互联网技术 利用方式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互联网技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传入中国,在各行各业的生产过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特性非常符合建筑工程的需求,尤其是在施工管理的环节当中。在我国近几年的建筑施工管理中,虽然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已推广开来,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建筑施工管理中互联网技术的利用水平仍较低,多个技术面还相对落后。

1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1)生产空间不断的变化。由于建筑工程产品具有“固化难分”的特点,因此工程施工长期处于流动的状态。生产空间出现变化就意味着施工条件和环境也必须变化,也正是由于这种流动性的变化,进而导致管理方案必须要不断适应新的条件。

(2)施工期限较长。通常来说,一项建筑工程的施工期限必须经过四季的变化,长期的露天施工作业也会对施工管理带来较大的影响。为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大大缩短工期,可以根据工程的整体特点,创建交叉施工作业或平行作业模式。

(3)项目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不同的建筑工程会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受不同程度的自然和技术经济环境的影响。所以,不同的工程项目就具有不同的施工特点,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大批量的生产。简单来说,每一项工程都是具有不同特点的。

(4)复杂性不断的增大。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也在不断的增加。由于大部分工程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专业化的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合理协调工程中的各个施工项目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只有在施工管理中合理应用网络技术,把一项工程当做是整体进行考虑,并按照一定的工序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进而才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对后续建筑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的调节,最终实现提高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进度和确保施工安全等要求。

2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融入互联网技术是对现行管理方案进行的技术提升,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改革方案,但是由于人们传统的管理理念难以融入互联网管理技术,因此在我国实际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还比较尴尬,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率不高。目前,我国多数建筑施工单位还是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为主,而对于现行的互联网技术,更多时候是用于信息的传递和资料的分析。并没有将互联网融入建筑管理的序列当中。

(2)互联网应用管理水平不高。很大一部分建筑施工单位的网络管理计划在应用方面还只是停留在计划理论编制之上,对于管理方案的实际应用还未做更多的考虑。而对于计划方案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与控制往往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存在较大的缺陷。

(3)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深度不足。其实随意挑选国内某个建筑工程来看即可发现,施工管理环节中的互联网管理计划往往存在着应用较浅的问题,互联网技术的使用通常只是存在于每个工作单元之间,编制的深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甚至根本就谈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多时候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施工管理层面之上。

3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干扰,同时施工单位自己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综合多元化的。

3.1外部客观因素的干扰

建筑施工管理的外部客观因素主要有工程设计变化、工程进展受到行政工作的干预、工程进度付款以及施工进度没有与互联网计划进程紧密结合、工程款拖欠等。建筑工程的设计变化会给互联网技术工作带来较大的变更影响,进而让施工企业无法及时的应对优化,同时还无法使用互联网来对其进行全面的管理,部分工程建设时期违反了科学的规律,工程进度和竣工期限也无法按照互联网计划一步步的去完成;工程款的支付没有与互联网计划紧密结合,进而在客观意义上减弱了互联网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优势。此外,建筑市场上的互联网计划编制软件有很多,但是适合工程管理的软件却很少,并且软件的兼容性较差,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2建筑施工单位自身内部的制约

(1)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传统工作模式是指依靠手工管理并且融合工作经验来完成的管理工作,建筑施工单位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不足,客观片面的认为互联网只是传递信息或资料的渠道。甚至还有一部分施工人员拒绝开展互联网管理,认为互联网管理会影响到常规的施工管理质量,对管理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掌控。

(2)粗放式的施工管理。建筑工程现场的施工管理没有形成跟进式的管理制度,施工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工程进度的数据收集比较片面,多个方面的数据都不是很完整,同时在后续的数据处理分析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人员,导致工程数据分析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3)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目前,在大部分建筑施工中,施工管理人员不仅要从事管理的工作还要充当工程技术人员,进而导致他们往往只是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对于工程施工的管理并未进行全面的考虑,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更是无从得知。

4提高互联网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水平的措施

根据上文对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互联网技术分析来看,建筑施工单位除了要提高互联网技术应用高度之外,还应该从管理的源头上出发,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管理的体制,着重强调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单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全面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来实现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目的。

(1)科学的管理方案。强化工程设计管理的力度,合理制定施工措施。根据国家、企业、行业的相关技术规定,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工程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规范,确保建筑工程运营,使互联网完成科学的管理方案。

(2)优化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制度。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在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还应该对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进度进行实时监理,进而保证施工进度、质量控制、投资管控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协调一致,促进工程的完整性发展。

(3)创建严格的互联网进度计划拨付款体系。建筑工程款项拨付应该与互联网管理计划的进度表一致,不仅要提高互联网作用于施工单位环境下的管理自觉性,还应该促进建筑施工单位互联网管理编制的可实现性。为了可以实现这种管理效果,在签订工程合同时,就应该积极主动的将工程管理计划与工程款项拨付创建应有的协调管理关系。

(4)制定合理的人员管理方案。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管理人员与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密切协调。互联网管理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应该是在已知的施工方案基础之上,施工管理人员除了要熟知互联网管理运作模式之外,还应该对工程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及工艺组织进行了解分析。所以,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互联网管理计划,进而促进多个部门人员之间的协调联系,最终实现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目的。

5结语

总而言之,从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来看,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实践应用,必须得到施工建筑单位上层领导班子的重视,从内外部逐步发展互联网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朋娇,蔡宇南,段婷婷.微信功能包支持下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1):35-40.

[2] 胡英俊.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6):89-90.

[3] 杨剑海.基于BIM+互联网技术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之道[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0):109.

[4] 郭炳运.互联网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5):269.

[5] 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全国新书目,2015(11):32-200.

第13篇

关键词:互联网视角;数据处理;档案管理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的便捷化和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及其相关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传统条件下常规纸质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的缺陷越来越突出,如何将传统条件下单一纸质文件管理的弊端更新为多样化互联网数字化管理,成为当今时代的选择。随着互联网信息处理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在实施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过程中的真实性、稳定性、安全性、准确性成为数据处理必然面临的问题。

一、互联网对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的必然性

(一)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

互联网视角下能够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互联网时代下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将零散的数据彼此衔接,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系统的开放性。高效的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是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协同工作的必然前提。然而,除去整合信息、协同配合互联网视角下最核心的却是将数据与档案信息资源密切整合过程中,突出强调“大数据”、“档案信息的整合”。新时代条件下,在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实现不同社会组织、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与高效协调,同时有效克服“信息爆炸时代”下无中心信息资源,最终实现数据处理的有序性、管理的一体化、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二)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合格标准

互联网视角下能够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高标准。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档案馆对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进行了一些探索,将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突破点,将互联网与时俱进地引入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过程中,并在定位标准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实现了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信息的新规模。但是,由于地方实力的有限性和自身发展的狭隘性限制,各个地方主体之间独立开发、各自制定标准的现象十分普遍,最终导致不同社会组织、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各自制定的档案管理基础软件标准不同、硬件设施标准不一。各自的类型标准的不同,使不同主体之间彼此信息资源分散孤立、各自保护,致使相互之间信息不能共享。新时代条件下,将互联网技术引入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中,有效避免了由于标准不同造成的信息保护主义。通过互联网将不同主体的信息有效的整合,按照统一的标准建构目标一致的统一网络平台,最终实现互联网平台上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合格标准,大踏步迈向高标准方向。

(三)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信息化

互联网视角下能够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信息整合。互联网能够对不同主体的所建立的无序化、凌乱化、分散化的数据整合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数据库群,将数据信息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统一网络系统,实现互联网视角下不同数据主体之间的自由交换和彼此流动。目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系统,最终实现互联网视角下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的系统化、有序化、集中化,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的集成和整合,以及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信息化。

(四)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管理的高效化

互联网视角下能够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的高效化。互联网时代下在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过程中,对数据资源的高效整合工程最终可以上升到科学管理问题。管理的科学化与高效化与数据处理的精确性和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相关,互网的网络化管理实现了在技术的支撑基础上,数据处理的科学合与高效整合。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数据处理的高效化与管理的科学化,就要创造与之相配套的科学管理环境。这不仅需要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机构,强化管理过程中严密的监管体系;同时需要各个管理主体强化协商整合的观念,增强不同主体的合作意识,最终为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科学管理的高效化。基本互联网视角下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将海量的信息资源基于互联网数据分析基础上,实现数据有效分析的同时达到安全整合的效果。互联网视角下强调信息数据的安全有效保护,要求数据处理的科学性不因外界因素遭到更改,避免数据因信息泄露而失去其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和机密性。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利用网络实现档案操作系统、编译系统、网络系统的安全;数据管理软件的安全性和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从而有效避免网络病毒的攻击。

二、互联网对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重要性

(一)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的选择

互联网视角下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是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与时代性重要步骤,建立互联网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均衡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然而,由于我国互联网技术应用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起步较晚,致使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数据处理技术发展总体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不同主体的单位档案馆主体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网络数据数字化资源的匮乏、数据分析的自动化流程技术水平较低、互联网视角下数据处理存取接口规范的不统一、档案管理主体的权责不明确。致使各个数据处理主体和档案管理虽然在互联网背景下,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表现为数据处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信息网站的单一,档案管理内容的单调乏味,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内容更新速度慢,难以保证信息传送所必须的时效性要求。真正实现互联网时代下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的与时俱进。

(二)数字化时代下便利化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化”成为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能够逐步改变传统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落后性。传统视角下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过程中目的仅仅是为了档案信息的整体统一归档,“数据化”将改变原由传统载体转化的数字化档案数据,建立互联网时代条件下,实现互联网数据结构的合理化,最终建立科学的电子档案数据库及目录数据库。数字化时代下,有效运用互联网的各种便捷技术手段将彻底改变由于传统技术限制导致影像档案以及实物档案管理的落后性,建立数字化条件下现代化处理过程中对新型多媒体数据库的便捷化要求,有效克服传统档案转换的电子档案的结构数据、元数据的模糊性,实现清晰化要求下数字化时代的便利化要求。

(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选择

互联网视角下建设与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相互配合的密切协调和与之配套安全保障体系,不仅仅能够保证实现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过程中对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的齐全化要求。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由于需要建立整套相互匹配的操作配套系统,以及数据库软件和档案管理软件等,目的是实现数网以及办公网络与互联网相互连接通畅安全。与互联网管理的高效化相适应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实现互联网时代下,数字档案馆建设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在安全保障设施建设的要求下,在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诙黼信息传输环节确保其网络传输“输入”“输出”的接口安全,从而有效避免电子文件在网络传输中因内外因致使有效信息的无故流失。在这一环节尤其要注意网络接收的电子文件数据、机读目录以及与之相关的软件配备齐全,同时,要注意各个软件之间的有序整合和科学命名。

三、如何看待互联网的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

互联网时代,在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面对多维化主体与信息传播的可操作性,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也面临海量信息膨胀带来的挑战。有专家分析指出,随着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档案的信息资源的不断扩张,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在实施整合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障碍,这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过程中“新常态”,如何有效克服这些问题与挑战已成为档案信息资源优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14篇

【关键字】移动互联网 鉴权 DRM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据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物理媒介,数字内容开始崭露头角。由于数字内容具有无损复制、易于分发等重要特性,使得数字内容在用户群中迅速普及,成为主流使用方式,同时数字内容带来了各种安全问题:隐私泄露,限制过多,用户抵制等。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应运而生。数字版权管理能够对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所有版权使用形式进行描述、标识、交易、保护、监视和追踪。

二、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如图1所示,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2002年到2004年间申请量较小,之后几年内,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平台的多样性,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研究受到更多重视,专利申请数量也稳步增加,该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三、基于神经网路的通信系统入侵检测技术解析

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专利申请的研究,可主要分为四个技术分支:密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以及访问控制技术。

3.1密码技术

信息安全的核心是密码技术,通过对数字内容进行加密,可以提高数字内容的安全性。如申请号为200410104049中,通过采用非对称加密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用以解决媒体内容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截获时,不能保证数据安全的问题;申请号为200610034794中,通过对传输数据的通道进行加密,减少解密数据需要的额外开销,降低对终端的性能要求。

3.2数字水印技术

数字水印技术是数字版权管理DRM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水印技术作为密码的补充,在数字版权管理DRM中主要用于版权保护、篡改提示、完整性保护、盗版跟踪和取证以及拷贝控制。如申请号为200610087348中,提供一种既有数字版权保护能力,又有版权追踪和所有权界定能力的数字版权处理系统。申请号为200910108282中,通过将水印数字转化成以数据结构形式存储的水印代码,隐藏在移动终端软件中,增加了软件水印的安全性。

3.3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是会话双方实现身份互认的过程,是通过将一个证据与实体身份绑定来实现的,该实体可能是用户、主机、应用程序甚至是进程。如申请号200710152045中,通过设置一种USB智能移动闪存盘UFD,完成本地身份验证并运行UFD自带的第三方软件,通过互联网经第三方服务器身份验证后使用其服务。申请号201310657139中,通过移动终端获取用户的指纹,通过指纹匹配实现终端的解锁,并在操作数据文件时验证指纹,将指纹信息添加到数据文件中,通过生物特征方法实现了用户的身份认证。

3.4访问控制技术

DRM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用户获得数字产品和许可证后,利用授予的使用权利,合理控制数字产品的使用。申请号200410078272中,使用绝对时间来进行DRM验证,能够保证用户使用时不修改绝对时间,减少因用户自行修改时间给DRM软件的版权所有者带来的损失。申请号201210120989中,在确定与数字电子书绑定的设备为当前的阅读装置时,根据阅读许可配置信息确定数字电子书未超过阅读许可期限时,向用户显示所述数字电子书的图书文件中的信息。

第15篇

关键词:互联网;新技术;资产管理;变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11-02

一、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行业的变革

从资产管理的价值链来看,从资产获取到分销,再到资产服务,各个环节的展业方式均由于技术的“赋能”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新技术改变不了金融的核心,即风险并没有被消除。只要仍存在金融资源的跨期、跨区配置,风险就仍然存在,而资管机构的专业价值也就仍然存在。

(一)资产获取、投资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基础资产的构成。过去的资产标的往往规模较大,趋于集中,比如大企业贷款、大型项目等。新技术的发展则通过新的渠道和新的风险管理手段,使一些过去不存在或没有纳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基础资产也能被收录其中,比如P2P模式下的小额贷款、股权众筹模式下的初创企业股权等等,从而推动了资产管理基础标的去中心化和分散化,也扩大了整体基础资产池。

2.改变了资产估值的方式。工业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通常基于硬件和实体资产的价值,比如生产线、厂房等,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信息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则是基于软件、数据、网络、服务的价值,关注的是关系链、数据和生态系统。例如,飞利浦从照明设备生产商转型为智能照明系统服务提供商,盈利模式也从耗材销售收入转为服务费用收取,其LED灯可免费安装,但通过智能照明系统节省电费,从节省部分分成。由此,对这类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预测方式也需要相应改变。

3.改变了风险管理的方式。过去的风险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抵质押物、现金流等来进行判断和控制。信息时代的风险管理手段则更加多元和立体,借助海量数据进行风险的识别和预判。例如,传统征信巨头FICO推出了大数据分析产品BigDataAnalyzer。

4.改变了投资决策的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更多是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经验,新技术的发展则使投资决策能够更多地依靠数据、量化分析,甚至机器人决策,从而更好地避免因情绪或情感对投资决策造成影响,保证策略和执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实现规模化与定制化的平衡。例如,Betterment、WealthFront等在线财富管理平台就是利用自动化系统,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快速定制投资组合;又如嘉信理财的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

(二)产品分销、财富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分销方式。过去的投资产品主要依靠金融中介的实体渠道(如银行网点)进行分销。为了覆盖网点和人员的成本,金融中介往往不得不提高投资门槛或收取较高费用。新技术的发展使投资产品的分销更多地转移至PC端、移动端的直销渠道,大幅降低了分销成本,因而也降低了投资理财的门槛,吸收了更多原本难以进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小额、零散资金。例如,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网2014年实现基金销售2 000亿元人民币,2015年仅上半年基金销售额就急速上升至4 000亿元人民币,基金销售规模堪比四大行。

2.改变了投资人的参与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权威意见,普通投资人更多的只是被动接受。现在,专业金融机构在信息与产品领域的“权威性”及“特许供应”地位已经相对弱化,投资人日益习惯于主动获取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或朋友的推荐,并且希望决定和主导投资决策。Motif、雪球网等社群化运营投资平台,很好地把握并促进了投资人的这种行为转变。

3.改变了投资人的体验。分销方式的改变和投资人参与方式的改变直接促进了投资人体验的提升:第一,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从数万数十万元降至数百数千元,甚至“1元”。第二,产品购买流程更加简单便捷,只用几分钟和几步流程即能实现随时随地线上开户和交易。第三,普通客户也能享受定制化服务,通过快速的数据分析和匹配,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提供给所有客户。第四,投资透明度显著提升,通过在线平台,投资人可以轻松比较不同标的和产品并做出选择,对已投资的标的和产品能实时查看运行状况、还款情况、收益情况等。因此,投资人对资产管理机构的预期已随着客户体验的提升而彻底改变。

(三)资产服务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服务对象。过去,资产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现在,新技术所培育的大量创新业态也开始成为资产服务的对象,例如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托管、针对在线销售的货币基金的托管、针对P2P平台和众筹平台的资金托管等,这一类业务目前也已成为了资产服务机构一大新的业务增长点。

2.改变了服务方式。大部分机构过去托管、清算、运营服务依靠电话、传真和人工手动,成本高、效率低,操作风险高。新技术环境下的服务体系则是以云和数据为基础,服务方式逐步向电子化、自动化、线上化转型,从而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高灵活性以及风险可控。例如,富达(Fidelity)就推出了专为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顾问服务的线上平台Fidelity Institutional Wealth Services;招商银行也推出了专门服务资产管理机构的全功能网上托管银行。

二、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

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在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后,正面临转型的关键关口。互联网和新技术在资产获取及投资管理、分销及财富管理、资产服务这三大环节上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变化已切实发生并且不可逆转,传统资产管理机构应如何应对?

(一)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

在资产管理价值链的三大环节上,分销及财富管理已受到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最深远的影响。专注于这一环节的资产管理巨头在应对创新模式的挑战方面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例如,专注财富管理的嘉信理财最近推出了自己的线上理财平台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这一平台将客户的投资门槛从数万美元降至5 000美元,使客户只需花费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即可快速完成简单的线上注册流程,但同时仍保持了嘉信财富管理服务的专业度,包括:将客户资金配置到20个资产大类中;由系统自动为客户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以规避风险、保证收益;同时还为5万美元以上的客户提供原本只有高净值客户才能享受到的避税服务,所有这些服务全部免费。此外,嘉信还即将推出专为投资顾问和机构服务的线上平台InstitutionalIntelligentPortfolios,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

(二)加大科技投入

新科技的运用能帮助资产管理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全球资产管理巨头们近年来纷纷加大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大力利用新技术建设私有云、新的投资平台、高质量的用户交互界面,积极培养和吸引金融与科技并重的人才。

例如,全球领先的资产托管机构道富银行在过去五年间每年的科技投入均达到8亿~9亿美元,占其营业收入的8%~9%。自2011年开始,道富银行开始通过“私有云”建设来促进其IT系统转型。2011―2014年,道富银行每年通过“私有云”项目实现了6.25亿美元的成本节省,同时也通过“私有云”为客户提供了快速的计算和定制,并且有效地保护了客户信息和交易的安全。

资产管理巨头摩根大通(JPMorgan)不仅加大了对内部科技的投入力度,而且还选择通过大量外部投资来增强创新能力。自2009年以来,摩根大通投资了数十家金融科技公司,涵盖支付、投资、P2P等多个领域。2011年参与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的B轮融资,之后参与在线投资平台Motif的D轮融资并投资3 500万美元,近期又参与了P2P平台Prosper高达1.6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提升客户体验。

(三)积极拥抱生态系统

互联网时代的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更高效、更专业地实现更出色的客户体验,比如:与第三方合作获取资产或客户,与外包系统服务商合作进行平台开发,与外部征信机构合作完善风险管理,与外部投顾合作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和效率,与网银或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改善支付流程,与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或在线理财平台合作扩大分销网络等等。

全球最佳实践的经验表明,全能资管、精品资管、财富管理、服务专家是常见的四种资产管理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于蓉.美国金融中介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及启示[J].金融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