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市合理化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社会保险 维权意识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一、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不强
笔者调查发现一个情况,尽管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不高,甚至其收入大多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满意度”还是比较认可的(依据我国2009年国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相关调查资料统计:约12%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满意,80%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认为还可以,仅有8%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不满意)。结合这份调查报告笔者个人判断认为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这种满意度的主要依据是相对于农村收入水平太低来决定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且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小、文化程度低”,这两个条件就限制了他们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加之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是城市边缘化的身份,并且其收入及自身思想观念让他们常常因为“怕花钱、嫌麻烦”等原因,而对雇主“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金”等一系列行为往往听之任之、忍耐克制。这就是导致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十分淡薄且参保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
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对此已经可以完全明确“享受社会保险是包括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包括“法律法规过于陈旧、立法级别较低、法律化程度低、覆盖面小”等等缺陷,并且由于一些社会保险立法相关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当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工作状态,总之,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得实际需要。此外,执法力度弱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在实际工作时,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执行监督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严重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行为、拖欠保险金行为、非法挪用与挤占保险金行为”等方面的制裁。
二、解决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着力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
笔者个人认为在社会保险问题中政府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首先就是要依靠政府加大相应的宣传与教育力度来实施培养的,在以往政府实施的“就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能力、自身素质,最终提升其收入,对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在“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法律常识讲座”,这是由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意愿低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与缺乏法律意识”,“就业技能培训”能够提升其收入,“法律常识讲座”则是在提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基础上同时让他们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保障权益是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益,以往大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政府通过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法律知识讲座能够最大层面的去为其普及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劳动保险维权意识。
2.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笔者认为要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也就是转变我国社会保险立法滞后的现状,真正做到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有法可依。对此,笔者个人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认为我国应该具备“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法”,对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应该有着明确且完善的法律条文,包括“从法律上明确阐明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重要性”“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统一规范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和范围”等等方面,此外,还应该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各种具体社会保险险种(如工伤、医疗、养老等)进行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完善的法律法规背景下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能否的道有效地保护。在执行发面需要执法机关不受外部任何因素的干扰而变化且适当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同时让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3.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国有着一个专有名词“农民工”,这个尴尬的称谓让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群体一直徘徊在城市的边缘。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让他们在城市里拥有城镇户籍、固定合法的住所、稳定可靠的生活保障,他们才能真正摆脱这一尴尬称谓与感受,他们的身份转变才能真正和职业相一致,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才能真正有保障。我国一直在实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只有当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当逐步实行统一的居民身份管理办法和户籍制度,我国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才能真正依靠政策争取个人的身份与各种福利待遇与城镇居民一致。此外,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去关注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相关问题纷争,通过加强监督对外来务工人员及相关用工单位的管理来维持规范的就业市场。劳动监察部门应该加大监察力度,认真规范的监察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社会保险办理情况,最大程度的消除就业歧视现象,尤其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业进行重点监察,例如:建筑、餐饮,畅通劳动监察投诉与举报渠道,真正及时、严格处理投诉问题,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伴随城市振兴而崛起的建设新军——关于沈阳农民工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08,(09).
[2]钟兴奇.用工单位能否应员工要求不办社会保险[J].农家科技,2009,.(03).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社会保险 维权意识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一、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不强
笔者调查发现一个情况,尽管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不高,甚至其收入大多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满意度”还是比较认可的(依据我国2009年国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相关调查资料统计:约12%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满意,80%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认为还可以,仅有8%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不满意)。结合这份调查报告笔者个人判断认为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这种满意度的主要依据是相对于农村收入水平太低来决定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且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小、文化程度低”,这两个条件就限制了他们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加之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是城市边缘化的身份,并且其收入及自身思想观念让他们常常因为“怕花钱、嫌麻烦”等原因,而对雇主“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金”等一系列行为往往听之任之、忍耐克制。这就是导致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十分淡薄且参保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
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对此已经可以完全明确“享受社会保险是包括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包括“法律法规过于陈旧、立法级别较低、法律化程度低、覆盖面小”等等缺陷,并且由于一些社会保险立法相关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当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工作状态,总之,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得实际需要。此外,执法力度弱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在实际工作时,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执行监督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严重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行为、拖欠保险金行为、非法挪用与挤占保险金行为”等方面的制裁。
二、解决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着力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
笔者个人认为在社会保险问题中政府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首先就是要依靠政府加大相应的宣传与教育力度来实施培养的,在以往政府实施的“就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能力、自身素质,最终提升其收入,对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在“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法律常识讲座”,这是由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意愿低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与缺乏法律意识”,“就业技能培训”能够提升其收入,“法律常识讲座”则是在提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基础上同时让他们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保障权益是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益,以往大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政府通过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法律知识讲座能够最大层面的去为其普及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劳动保险维权意识。
2.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笔者认为要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也就是转变我国社会保险立法滞后的现状,真正做到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有法可依。对此,笔者个人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认为我国应该具备“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法”,对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应该有着明确且完善的法律条文,包括“从法律上明确阐明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重要性”“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统一规范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和范围”等等方面,此外,还应该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各种具体社会保险险种(如工伤、医疗、养老等)进行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完善的法律法规背景下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能否的道有效地保护。在执行发面需要执法机关不受外部任何因素的干扰而变化且适当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同时让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3.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国有着一个专有名词“农民工”,这个尴尬的称谓让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群体一直徘徊在城市的边缘。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让他们在城市里拥有城镇户籍、固定合法的住所、稳定可靠的生活保障,他们才能真正摆脱这一尴尬称谓与感受,他们的身份转变才能真正和职业相一致,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才能真正有保障。我国一直在实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只有当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当逐步实行统一的居民身份管理办法和户籍制度,我国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才能真正依靠政策争取个人的身份与各种福利待遇与城镇居民一致。此外,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去关注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相关问题纷争,通过加强监督对外来务工人员及相关用工单位的管理来维持规范的就业市场。劳动监察部门应该加大监察力度,认真规范的监察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社会保险办理情况,最大程度的消除就业歧视现象,尤其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业进行重点监察,例如:建筑、餐饮,畅通劳动监察投诉与举报渠道,真正及时、严格处理投诉问题,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伴随城市振兴而崛起的建设新军――关于沈阳农民工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08,(09).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社会保险 维权意识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一、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不强
笔者调查发现一个情况,尽管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不高,甚至其收入大多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满意度”还是比较认可的(依据我国2009年国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相关调查资料统计:约12%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满意,80%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认为还可以,仅有8%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不满意)。结合这份调查报告笔者个人判断认为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这种满意度的主要依据是相对于农村收入水平太低来决定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且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小、文化程度低”,这两个条件就限制了他们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加之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是城市边缘化的身份,并且其收入及自身思想观念让他们常常因为“怕花钱、嫌麻烦”等原因,而对雇主“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金”等一系列行为往往听之任之、忍耐克制。这就是导致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十分淡薄且参保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
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对此已经可以完全明确“享受社会保险是包括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包括“法律法规过于陈旧、立法级别较低、法律化程度低、覆盖面小”等等缺陷,并且由于一些社会保险立法相关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当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工作状态,总之,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得实际需要。此外,执法力度弱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在实际工作时,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执行监督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严重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行为、拖欠保险金行为、非法挪用与挤占保险金行为”等方面的制裁。
二、解决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着力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
笔者个人认为在社会保险问题中政府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首先就是要依靠政府加大相应的宣传与教育力度来实施培养的,在以往政府实施的“就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能力、自身素质,最终提升其收入,对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在“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法律常识讲座”,这是由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意愿低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与缺乏法律意识”,“就业技能培训”能够提升其收入,“法律常识讲座”则是在提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基础上同时让他们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保障权益是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益,以往大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政府通过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法律知识讲座能够最大层面的去为其普及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劳动保险维权意识。
2.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笔者认为要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也就是转变我国社会保险立法滞后的现状,真正做到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有法可依。对此,笔者个人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认为我国应该具备“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法”,对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应该有着明确且完善的法律条文,包括“从法律上明确阐明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重要性”“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统一规范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和范围”等等方面,此外,还应该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各种具体社会保险险种(如工伤、医疗、养老等)进行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完善的法律法规背景下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能否的道有效地保护。在执行发面需要执法机关不受外部任何因素的干扰而变化且适当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同时让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3.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国有着一个专有名词“农民工”,这个尴尬的称谓让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群体一直徘徊在城市的边缘。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让他们在城市里拥有城镇户籍、固定合法的住所、稳定可靠的生活保障,他们才能真正摆脱这一尴尬称谓与感受,他们的身份转变才能真正和职业相一致,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才能真正有保障。我国一直在实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只有当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当逐步实行统一的居民身份管理办法和户籍制度,我国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才能真正依靠政策争取个人的身份与各种福利待遇与城镇居民一致。此外,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去关注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相关问题纷争,通过加强监督对外来务工人员及相关用工单位的管理来维持规范的就业市场。劳动监察部门应该加大监察力度,认真规范的监察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社会保险办理情况,最大程度的消除就业歧视现象,尤其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业进行重点监察,例如:建筑、餐饮,畅通劳动监察投诉与举报渠道,真正及时、严格处理投诉问题,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关键词:理实一体 教学载体 “三明治”教学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产生
传统的职教方式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的传授,虽然也有技能训练,但实际训练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脱离,只能算是对专业的实践性认识,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学生不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无法理解所学的知识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其结果是学生毕业时不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不能完成所学专业的工作任务,学而不能致用。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做中学、学中做、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平台。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正是以真实产品的加工过程为导向,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零件的加工为任务驱动,面向岗位职责和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载体选择
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在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训练其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需要选择一个适合本课程能力要求的教学载体,使课程以真实产品的制作过程为导向,以零件加工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熟悉工作任务及内在联系并学习工作过程知识。我们通过调研并几经挑选,根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选择了发动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作为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的教学载体。
发动机模型由14个零件组成,这14个零件的加工与组装,涵盖了车削、铣削、钻削、装配等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零件的加工内容非常全面,实现了普通加工的多种技能训练。其中直径最大的有 80mm的底盘和飞轮、最小的有 3mm的小拴;有直径 4mm的细长轴,有厚度仅为3mm的盖盘;有通孔、平底孔、大孔、小孔、高精度孔,还有M2的螺纹孔;有同轴度要求高的活塞,还有分布均匀的平衡孔等等。这些零件加工、组装完成后,即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接通气源可以实现运转。因此学生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相关零件间的关系,如何保证彼此精度要求和位置要求。所以,以发动机模型为载体的汽车零部件加工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完成一项典型的综合性任务。学生亲自动手加工零件、装配产品,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而去学习,又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课程内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构建
1.基于职业工作能力的课程目标
汽车零部件加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有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车工、铣工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本课程的目标是:学习――应用――创新。
首先,以发动机模型的零件加工为任务驱动学习工作过程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其次,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加工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通过装夹工件的过程解决零件加工中位置偏差的现象等。而真正做到灵活应用则是一个长期训练和积累的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使他们具备继续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课程中的重要环节。
最后,于发动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提出创新的思想,启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对同一零件或同一个加工内容学生要有自己的设想和创新,要设计不同的加工方案。
2.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课程内容的构建
本课程学习的过程即是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教材的结构顺序,将机床、刀具、夹具、量具及工艺等相关知识融合在每一个工作任务中。其任务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互通性。根据学生从专业入门到熟练,从知识的获得到解决问题的递进趋势,以发动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为主线,串行相关知识和技能,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零件加工顺序构建了11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又细化出典型工作任务(略)。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为100学时,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8学时,学生在车间自己动手加工模型零件,并在课堂通过教师讲授、小组活动、自主学习等形式,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训练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见表1。
表1学习情境及课时分配
序号 学习情境 课时100
1 车工入门 专用周
2 铣工入门 专用周
3 切削基本常识 8
4 轴类零件车削 24
5 套类零件车削 16
6 圆锥面的车削 8
7 三角形螺纹的车削 8
8 铣削平面 12
9 铣削沟槽与切断 8
10 铣等分零件 8
11 模型的装配 8
四、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构建和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1.课前设计
曾经观摩德国教师的授课,感觉课堂上的教师非常轻松,讲的内容很少,基本上是学生在工作。其实,教师的大部分工作是在课前进行的。课堂上的活动内容都是教师的设计,学生的投入和参与都是教师导演所致,学生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活动的始终。所以,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否能达到能力训练的目的,课前设计是关键。
针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能力要求,教师的课前设计应解决的问题包括:教什么?这个内容需要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分配时间?有哪些资源和辅助材料可以利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设问?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如何检验教学成果?
2.实操部分
实操训练以完成一个零件的加工过程为导向,强调多人分工合作和自主制定实施计划。零件加工之前教师会把相应资料全部发给学生,学生获取信息后查询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零件加工的工艺方案,并将此方案向教师汇报,如果方案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教师会允许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加工方案去执行。最初的零件加工需要教师的演示并强调操作的规范性,随着学生操作的不断熟练,在执行过程中,老师要少干涉多观察,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或征询教师意见,小组同学通过讨论协商解决问题。零件加工完成后,学生要自我检验产品质量,最后由教师做出评价。在完成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学生分别扮演着操作工人、质检人员等的角色,在相互监督、交流沟通、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取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
学生以零件加工任务的实施者身份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实操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零件图的任务要求为索引,学生在识读图纸、讨论、研究图纸的过程中,明确加工要求,并制定工艺和实施加工。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职业氛围,可以发现不足而主动学习。
3. 理论学习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将工作中应用的知识点及时反馈到课堂,并通过分析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寻找解决的方法为索引加入所需的相关知识。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学习、强化相关知识。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穿插。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科学实践表明:人脑接受信息的能力10分钟后下降到25%,20分钟后下降到10%。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摈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采用“三明治”教学法,使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体活动交替进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持人。激发兴趣――学习知识――训练综合能力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旨。教师根据学生个体思维方式的不同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耳、眼、口、手、脑等各种学习途径,让他们去读、去听、去看、去表达、去动手做、去思考,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学生个体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1)头脑风暴法。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已见,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贮备进行展示。可以是个体发言归纳,也可以是用组间串门的形式实现多场头脑风暴,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表达能力,并通过相互间的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
(2)伙伴猜谜法。2人为一组,每人挑选一个题目(教师布置),个人先备课,然后讲给另一人听,对方听后复述。通过组内交流,训练学生注意听讲的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学生分别以操作工人、检验员等身份完成工作任务,在角色的任务完成和互换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作质量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沟通能力。
(4)设问讨论法。以零件加工任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问,或以与生产节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知识设问,使学生发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路,培养探究的思维和方式。
(5)思考―交流―共享法。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后,选代表向大家陈述讨论的结果。目的是锻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6)概念卡片排序法。教师将某零件的加工工序内容以纸条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书甚至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将零件的加工工序排列出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生小组活动后要将活动的成果以自己选择的形式展示出来,以组为单位利用展板、黑板、纸条排序或电脑课件等形式进行展示、讲解、点评。成果展示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小组活动及成果展示,在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计划、合作、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成就感。
4.学生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学生知识的获得及应用作为教学效果的评判。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课堂练习和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成果展示情况。零件的加工是以车削、铣削零件的过程及加工质量作评价。其中必须遵循以下评价依据:是否独立完成任务;工作中运用了哪些方式;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思考的能力;其他如责任感(环保意识、节约成本意识等等)。
评价的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价(每完成一个学习情境作一次评价)。
五、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的体会――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是第一次选用发动机模型做教学载体,无法借鉴也没有现成的产品,只有平面图纸。学生是这个产品的制作者,实践者,也是创造者。学生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害怕操作机床到自己亲手加工出零件的兴奋,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随着一个个零件被加工出来,学生要收获自己工作成果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但是本课程100学时的教学任务只能完成零件的车削、铣削工作,而零件上还有许多连接孔必须采用钻削加工,没有此过程,发动机模型就无法装配。为了能亲手组装自己的产品,亲眼见到发动机模型的诞生,许多学生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零件的加工和组装,是学生的这种激情和冲动,成就了发动机模型的制作。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__公司有线电视维护中心分管__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建设、管理、维护和散户收费等工作任务。__有线电视网覆盖__、__*、__、__、__、__等六个地区。由于工作需要,维护中心下设的五个班组分别设在__、__、__*三个区。对于这么大的网络,而且维护人员不集中,给各项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此我们提出:利用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借助电脑,将分散的班组通过微机接入公司的局域网,实现班组与班组之间,中心领导与各班组之间互联互通,所有的数据都可以通过远端录入,网上传输,尽而实现管理自动化。二、方案取得的效果
这条合理化建议通过中心班子成员讨论,达成共识后上报__公司领导,领导非常支持,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本着投资少,见效快的方针,利用闲置的电脑和有线电视网络的冗余光纤,成功接入公司局域网,并很快投入使用,我们建立了五种表格,一是日常工作和障碍处理日报表、周报表;二是维护材料和器件使用及消耗表;三是散户收费户数统计表;四是设备和网络运行情况统计表;五是班组安全日活动内容和情况统计表。这些表的内容可随时远程录入,并通过网络传送给中心主任办公室,使领导及时掌握各班组的工作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并能妥善地协调好各班组之间的关系,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恰当地调配好各班组人员的工作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合理地分配好维护材料和器件使用,避免了散失,降低了维护成本,并解决了手工制表、上报路远的困难和不及时等弊端,节省了人力、物力,减少了劳动强度,年增收节资15万元。(纸张费 人工费 车辆燃油和磨损费=15万元)
三、未来的发展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作为好的合理化建议,不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长期和广阔的拓展空间。模拟电视必将被数字电视所取代,到那时我们现有的计算机网络与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相连,领导在办公室打开微机,所有用户管理信息尽收眼底,比如机顶盒、IC卡的发放、未发放、作废、回收等动态管理和销售情况,公益用户开户数量,付费用户开户数量,领导心中了如指掌,为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项目;施工;工程造价;质量机构
根据水利部近期通报的自2009年9月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以来的一系列问题。2009年9月至今,在排查的29095个项目中,共累计发现了12402个问题,尽管近90%得到了整改,但有些问题仍然繁复出现,甚至性质相当严重。这些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期工作方面,缺乏必要的勘测工作、初步设计存在错误或缺陷,不严格执行有关部门对初步设计的批复意见,或是施工单位不按程序进行设计变更;二是在工程制度方面,工程的项目法人组建不规范,招投标工程不合规,监理工作不到位。
针对水利工程存在的以上普遍问题,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及体会,谈谈我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粗浅看法。
1 工程项目能否按质按量完成主要体现出前期组织部门及业务专业情况。
项目的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项目管理的核心任是项目的目标控制,如果一个项目没有明确的投资目标、没有明确进度目标和没有明确的质量目标,就没有必要进行管理,也无法进行定量的目标控制。工程项目往往由多个参建单位承担不同的建设任务和管理任务,各参建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利益不尽相同,因此就形成了代表不同利益的项目管理。各参建单位应选派有经验丰富的人员,按职能分工,各负其责,使项目管理运行高效有序。
2 进行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为按设计要求施工打好基础。
主体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技术人员通过熟读图纸、规范往往会发现各种对施工质量有一定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在设计交底会议中得到研究与处理。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由建设、监理单位组织,设计、施工、质监等单位参加,通过会议磋商使各方明确设计意图、设计要求、施工技术参数,经设计单位对各方提出的图纸、设计等方面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澄清歧意,最终形成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纪要,指导工程施工。
3 择优选择承包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是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
建设一处好的工程,施工企业的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承包者既要有精良的设备,优秀的施工队伍,又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还必须有经验丰富的领导群体,协调各方关系,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因此,在工程实施阶段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开展施工招标,认真审核投标单位投标文件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和施工方案能否按合同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作为选择承包商的重要依据,在此前提下以合理报价择优选择承包商。
4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机构。
4.1 建立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
施工单位与工程质量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其活动直接影响工程建成后的工程质量。强有力的项目部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建立高效、多能的项目经理部显得非常重要。根据项目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择优选用技术能力高、质量意识强的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班子,提高工作效率;项目部要成立必要的下属机构,确定以项目总工为首,技术科、质检科、财务科和实验室为辅的技术管理系统,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部应建立以项目总工为首、专职质检员为主、以质检员和施工员为骨干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完善质量控制手段。施工中,严格按照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认真执行施工质量“三检制”,实行逐级检查逐级签字制度,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良好运行。
5 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能力。
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技能训练,严格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按规定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施工作业环境,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
严格管理项目部成员,明确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成员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项目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渠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形成有效的内部团队机制,使项目部能够高效运转。
6 严把控制好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关。
原材料、半成品是构成建设工程实体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也就形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因此,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控制材料的性能、标准与设计文件是否相符,然后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和保管上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及时掌握材料的价格变化、供货能力等信息,选择信誉好的供货厂家,取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材料的存放,对用量大、进货渠道畅通的材料,可定期进料;对用量较少供货紧张的材料,适当多进或一次进足,确保不误工需。进场材料要求提供出厂合格证和化验单,质量人员按要求进行抽样检验,严把进料关,杜绝不合格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7 了解施工地理环境。
施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状况,气象变化及其它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和作业环境等内容。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一般难以避免。要消除环境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用预测预防的方法进行控制。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的控制,应根据工程要求,分析基地地质资料,预测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如降水排水加固等技术控制方案;对天气方面水利条件,应落实人员器材等方面的各项准备以紧急应对。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因此而把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示,城市的园林绿化对居住于该城市的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的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不断地出现新问题,从当下的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现状来看,我国城市的园林建设在园林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但是在水平提高的背后,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使得我国城市园林的发展速度与发展的质量不相匹配,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要提高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提高园林绿化的水平及管理质量。
一、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
1、把握施工对象的生物性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对象大部分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将不同季节、形态特征,不同色泽的花卉、草皮、乔灌木等进行搭配栽植,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特有功能来实现净化空气、滞尘调温、美化环境的作用,最终达到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目的。另外,苗木的种植讲究季节性和土壤条件,自然条件对施工管理有较大影响,施工质量的控制有一定难度。
2、创造工程建设的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通过植物配植、建筑设计、小品点缀等艺术手段,以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施工管理中,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设计意图有较深的领悟,在建设过程中以创造性的劳动,实现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与艺术效果。
3、对施工管理有较高的要求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占地面积大,有足够的工作面,利于施工。但是,施工作业点较分散,涉及专业多。因而,在施工的组织管理上,要求协调好各专业的互相搭接,准确安排插入工序的时间,而且要保证所涉及的不同专业的施工团队能流水作业,连续施工,减少窝工、误工等情况,这对施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在本质上仍未从根本上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管理的运行痕迹和框框,政府挑着经济与社会两副重担,明显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置有背于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和精简高效的原则。园林绿化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目前,许多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各自为政,如:各开发区、各开发商及企事业单位等有关部门的园林绿化管理,自成体系,缺乏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使得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事件时有发生,随意伐木毁绿事件更是屡屡发生。有些城市由于管理力度不强,城市整体绿化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2、缺乏专业监理机构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指导监督
化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关乎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因此加强施工监理、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市场必不可少、迫在眉睫。由于-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对工程质量并没有做严格、强制性的硬性规定、使得不少施工单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钻了规范的空子。加之缺少专业的独立于施工队伍之外的工程监理机构的有效监督,使得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并最终增加了建设,后期维修成本,拉长了建设周期,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协调性。
3、 园林绿化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园林绿化事业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兼具园林常识与管理技能的专才极为匮乏;园林机械设备落伍;对技术性较强的绿化植物规范养护管理工作,也仅有少部分技术人员可达到操作规程标准,大多数的一线绿化工人,几乎都是没有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的民工,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绿地植物预期的景观效果。
4、重建设轻养护问题普遍
园林绿化实施对象大部分是活体,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三分建,七分管”,只有长期的精心养护管理,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和良好长势;才能收到预期的环境效果。在我国“重建轻养”的现象屡见不鲜,投资上亿元的园林工程,因缺少管理养护而变得暗淡令人深思。
三、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对策
1、 理顺管理体制,推进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建设
首先,在运行机制层面,要将园林绿化工作由应急管理、突击整治转变为长效跟踪管理,使相关法律法规在园林绿地管理中得到有效落实,最终实现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扩展城市园林绿地管理的张力。其次,建立统一协调的绿化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园林绿化建设应当充分考量水源、土地等生态环境状况,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内在关系,从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与长期利益着眼确定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再次,完善管理部门的责任机制。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量大,是需要众多职能部门同力协作的一项社会性工作。这就要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要明确管理责权制,量化和细化绿化目标责任,逐步理顺部门间的绿化管理职能。逐步完善分级分权管理,重心下移,使职能配置与绩效评估挂钩,建构起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
2、对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当前,由于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缺少有效的监督及制约,目前的城市绿化建设市场还不规范、成熟,导致一些不良现象、问题的出现。为应对新的市场形势,应加强绿化施工的有效监督,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监理机构或公司,对工程的进度、质量、投资等实行监督指导。监督机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强化施工队伍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定期进行安全监管考核,并使之形成一项规章制度,力保监督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其次,不间断跟进工程进度,不仅关注施工建设,在建设完工后还要加强工程追踪,监督施工队伍对绿化工程进行后期保养和养护。
3、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这是搞好施工管理的首要环节。施工单位承接工程后,要向每一位管理人员告知施工项目的各项数据等详细情况,针对工程的控制管理以及成本等问题,展开讨论,共同商讨具体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施工成本项目目标,实现自我的经济效益。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参加工程施工的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应该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团结一致,为实现降低施工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共同努力。
4、提高养护的专业性
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以及苗木养护过程中,应充分根据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模式合理地进行种植和养护,以充分体现园林绿化工程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同时,也只有对苗木精心地呵护,定期地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此外,在选择施工以及养护队伍时,还可实施公开的招投标制度,实现园林绿化管理的市场化发展,选择一些经验丰富的、具有一资质的施工及养护队伍进行养护管理。同时,还应加大对常规绿化园林养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以提高全体市民绿化保护意识,加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质量。
结束语
在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更应在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上下功夫,提高园林绿化的水平,改善我们所居住的环境,转变观念,在重视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绿化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保证绿化的效果得到体现,给人们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高炳涛.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分析[J].绿色科技,2013,08:27-28.
关键词:整合 职教资源 城乡一体化 办学模式
一、突出县级职业中专的纽带作用,实现城乡职教资源大流通
以县级职业中专为中心,省、市、县、乡、镇、村一体化发展。突破产业局限,以县级职业中专为中心,打造放射性职业教育平台,实现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和产业文化的逐步衔接,为农村立体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首先以县级职业中专为中心,突破地域局限,培养城乡两用人才。其次,以县级职业中专为中心,增强时效性灵活性,建立覆盖城乡的人才需求信息平台,按需培养。另外,整合城乡职教资源,以县级职业中专为纽带,省、市职业学校、培训机构采用在县级职业中专设点、设站的方式实现人才培训目标。县级职业中专在村、乡镇实行人才流动服务培训模式。实行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格局,城乡职业教育联合,可以采取多种联合办学方式,县级职业中学招生,城市职业中学培训,技术培训课程与实训课程可安排在城市职业中学进行;充分利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施校企联合办学,如将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设在企业等;突出县级职业中专的主体地位和纽带作用,上挂、下联、横辐射,直接推动乡村经济。
二、重点办好一所县级职业中专,使其成为城乡职教资源周转站和消化站
整合农村职教资源,重点办好一所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对县级职业中专进行升级改造,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
人才资源流动方面,突出职业学校知识技能周转站的作用,做好三个衔接。一是职业教育与初中教育实现有效衔接,特别是农村初中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实训环节都应衔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求学习效果,突出乡土教材的重要性;二是招生与就业的衔接,职业中专要深入到初中学校讲解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向与就业情况,增强职业中专的吸引力,使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走进职业中专学习;三是职业中专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使一部分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做好三个衔接,使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深受城乡欢迎的实用型人才。
采用实体联合的方式重点办好一所县级职业中专。建立覆盖城乡全职业教育流通体系,多层次办学实体联合,使城市教育资源通过县级职业中专流向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县级职业中专同时上挂下联,双向延伸,实行整个省、市、县、乡、镇、村职教资源整合、统筹,即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实现面对农村的应用型的职业教育,组织、统筹乡村两级大面积、多层次职业教育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同时组织面对城市劳务输出的中长期培训。
三、健全城乡职教资源流通保障体制
县级职业中专要丰富内涵,扩大外延。以县级职业中专为中心,建立普、职、成三教统筹,村、乡镇、县、市、省多级职教实体相互衔接,并与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相互沟通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流通平台;建立培训就业一体化学校社会站式平台;建立“参观―理论―实践―交流”教学模式;建立“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办学模式和“多元化”的资金模式;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四、县级职业中专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县级职业中专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高标准的技能型人才,实现教育层次的多元性、综合性。
关键词:花文化;广州;城市品牌
花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人的生活关系日益密切,也就不断的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花卉文化的定义。①”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品质,城市历史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文化心理期待。城市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有关城市品牌的概念应用最多的是来源于美国凯文•莱恩•凯勒(Kevin•Lane•Keller)教授的观点,他指出地理位置如同商品与人一样,也可以品牌化。“在这种情况下,品牌是根据某个特定的地理名称确定的。品牌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个地方,并对它产生一些好的联想。②”指出城市和商品一样是可以进行品牌化的,并指出城市是通过品牌化让人们“了解”它并“产生好的联想”。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一座城市并将某种形象的联想与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这种联想必须是以形象化的或意象化的指代,必定是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的精华。比如丹麦哥本哈根美人鱼,巴黎“时尚之都”,从卢浮宫到香榭丽舍大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赵伟利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区文化、民风民俗、市民风范、城市标志、城市特色、经济支柱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到的“形神合一”的附加值。③”他将城市品牌归纳为城市特有资产综合性的考虑之后的“形神合一”的附加值,城市品牌是在充分分析城市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的提炼总结。“城市品牌是指蕴含城市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记,是公众对城市整体特征的感知、联想、识别。④”加入城市受众的因素,从公众的角度看城市品牌。总之,城市品牌是浓缩的城市精华,是城市给人的最直观感受和整体印象,也是城市特有竞争优势的体现。
一、建立广州花文化品牌的必要性
广州享有“花城”美誉是因广州历经二千多年的建城历史所沉淀的文化基因。古今中外花文化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广州能以“花城”命名并能家喻户晓,形成文化共识和城市品牌联想,是广州城市长期的历史、文化积累、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的结果。但广州城市发展也会面临一些外部因素带来的挑战,因此需要进行自身的优化和调整。
1.城市优势文化特征面临挑战
广州花卉产业实力雄厚,商贸经营优势突出,但在“花城”现代城市形象塑造上略显不足,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信息传播、文化运作与形象树立方面不足。“花城”地位也面临强劲的竞争,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世博会后,城市知名度显著增强;上海也成功举办几届的国际花卉节;顺德陈村也成功举办国际花卉节。另外,云南大理,河南洛阳等在城市特有的花文化基础之上极力发展花卉产业。因此,进一步建立和开发广州花文化品牌是当前“花城”面临的时代挑战和能否巩固“花城”优势的城市品牌特征的关键。
2.“花城”美誉背后的文化要求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花城”美誉由来已久,作为城市品牌特征的花文化是需要雄厚的文化实力作支撑,花文化本身有其可塑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只有与特定的文化与精神内涵相融合,才能发挥其作为品牌的张力和文化穿透力。因此,有必要整合广州花文化资源,深刻挖掘花文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养成等方面的潜力,建立和形成广州花文化品牌所具有的独特品牌影响力。
3.城市和谐文化的内部机制的需要
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广州城市。花文化是城市生活的剂,在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风气等方面有其突出的作用。广州花文化有历史沉淀、有文化熏陶和民俗文化载体等众多优势,这些都是城市花文化品牌形成的文化基础,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去构建和谐广州是建立广州花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也是“花城”完善自身品牌特征的内部需要。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时代要求
广州花文化以其特有的年俗花市引领岭南年俗风尚,成为独具岭南特色风格的年俗风景,“能够从民俗民间的喜庆――跨越到政府与民间同庆――并且还能纳入品牌记忆的:南有‘广州花市’,北有‘哈尔滨冰灯’,全国有‘春晚’,广州花市更是伴随着‘除夕’迎来‘新春’一同起落,成为岭南过大年的主题曲。⑤”迎春花市也因此入选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是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⑥”,因此,建立广州花文化品牌是传承民俗民间文化、弘扬岭南年俗传统的需要,也是当前保护和传承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时代要求。
二、建立广州花文化品牌的可行性
城市品牌形象体现一个城市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衡量是否可以代表城市的品牌形象有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指它具体的构成内容是别的城市不具备的,或与其他城市比较是最优的;二是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精华,是一个城市最为外人所景仰的闪光点;三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过程,并且是长时间积淀的结果。⑦”广州花文化品牌具备以上三个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广州花文化具备优越的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
广州花文化除了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外,在经济文化交流领域,海外贸易,花卉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创意经济产业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广州花文化发展有先天的民众基础,作为岭南文化中心有其凝聚岭南花文化的地域优势;作为广东省会、经济文化中心,具备优越的产业集群、花卉栽培、科研的诸多方面的先决条件。
2.广州具备建立城市花文化品牌的实力
广州是全国最大的花卉主产区,全国盆栽观赏植物的生产、供应中心,全国花卉主要集散地和进口花卉的调运中心,广州的花卉贸易居全国第一,花卉价格左右着全国的价格⑧。所以说广州具备建立花文化品牌的硬性指标。广州迎春花市在民俗文化上推陈出新,是岭南年俗时尚的风向标,这是广州建立花文化品牌的文化基础和“软实力”,因此,实力决定能力,广州具备建立花文化特色城市品牌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3.广州花文化经历长期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
广州早在西汉就是百越繁华之地,西域传入的素馨、茉莉等普遍种植于寻常百姓家,千年的花文化一直伴随城市的兴衰荣辱,长期的历史、文化积累,使得广州花文化与城市特征密不可分。因此,广州建立花文化品牌具备雄厚的的文化基础条件。
三、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的广州花文化品牌的建立的原则
1.以“环境优势是基础,文化优势是灵魂”为开发理念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自然人居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历史、人文和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因此,广州花文化品牌建立是以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为出发,以发掘城市花文化品牌优势为目的的综合城市品牌为开发理念。这样有利于把握花文化品牌在建立措施上的方向。
2.以“传承花文化传统、构建和谐城市文化”为目的
建立广州花文化品牌目的是为了传承先进的城市文化和构建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活,这与当前城市品牌建设的方向是一致的,花文化品牌的建立为城市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可借鉴的途径。
四、建立广州花文化品牌的思路
一般品牌的建立都需要长期的、持续性的关注和培养,相对来说城市品牌范围更广泛、结构更复杂,因此应当从城市全局考虑,笔者认为广州花文化品牌建立首先应围绕传统和谐理念,从文化品牌建设、城市基础建设和重大活动推动三个方面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来构建,具体思路如下:
1.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传承载体,融合岭南文化精华,打造广州花市强势民俗文化品牌
广州花文化最为人称赞的莫过于广州年俗花市品牌,花市是凝聚广州花文化物质和精神内涵的统一体,“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力量,具有软控制的性质⑨”,年宵花市以其包容的文化心态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广州人过年买花、赏花、购物、祈愿等多功能综合的年庆嘉年华。因此,建立广州花文化品牌理应以丰富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为载体,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应该是立足于透过外部形式把握内在精神实质,将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修养,要达到对民族民间文化遗貌取神的境界,只有对民族民间文化认识深、基础厚、底气足,艺术创作才能有深度、广度、厚度文化底蕴应是创作成功和创新的基础⑩”,挖掘广州花文化品牌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潜力,融合岭南文化精华,全力打造广州强势文化城市品牌。
2.以构建和谐广州为机遇,全面挖掘广州城市花文化“亮点”,构建和谐、自然的广州生态城市环境
广州城市人口密度大,社会结构复杂,因此生态环境改善尤为重要。广州近几年通过建设生态公园、生态绿化带、市肺等措施,改善了广州作为“花城”的生态环境,仅1997年至2000年间就已建起新公园30多个。众多措施是广州城市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当前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机遇,加大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传播花文化城市品牌,使民众自觉参与到城市和谐文化建设的活动当中,从生活习惯、环保意识、城市文明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改进。
3.以重大活动为依托,彰显城市魅力与活力,全面提升广州花文化品牌价值
重大活动的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是巨大的。“重大活动本身是一种机制,它能够使城市“商品化”,起到吸引投资,增加白领就业和游客数量的作用;它也能塑造出健康发展的城市形象,从而引导居民表达对城市的一致认可。⑾”广州市政府于2000年12月23日至2001年1月1日举办了“广州市首届花卉节暨花卉商品交易会”,主题是“名花汇广州,经贸通九州”,通过旅游观赏、花卉贸易、技术交流与协作,树立广州花城的美好形象。有着“花卉之乡”美誉的广州芳村,以花卉生产基地为依托,于2001年1月举办花卉博览会,历时20天,有120万人次进场,花卉零售达1亿多元。2005年11月26至29日,“首届广东省蝴蝶兰暨室内花卉组合盆栽艺术节” 在位于荔湾区龙溪大道的广州市花卉科技园内举办。这些措施对树立广州“千年花城”的美好形象、促进花卉产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花文化品牌也可结合其他重大活动,发挥其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彰显“花城”魅力与活力,全面提升广州花文化品牌的应用价值和独特个性。2010年11月广州亚运会的圆满举行,更突显了花城魅力,使全世界认识了与众不同的花城形象,从亚运的宣传的视觉形象到城市形象包装无不展现花文化特征,花文化品牌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不可估量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作用。
五、结论
研究广州花文化重点不是在于如何规划城市的发展,而是重在如何整合广州花文化资源,为建立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的广州花文化品牌提供依据,并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最终形成具有差异化的、独具岭南文化特质和广州特色的城市品牌形象特征,使广州花文化能够形成持久的城市品牌影响力,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方面积累经验和实践财富。广州花文化有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广州花文化品牌不仅是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广州,促进城市内部资源优化互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广州城市既有花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又有“花城”美誉的广泛影响力的存在,整合广州花文化资源,提炼和建立具有独特城市魅力的花文化品牌是巩固城市优势资源、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广州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周武忠、陈筱燕.《花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1999年。
②[美]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李乃和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③孙丽辉、史晓飞.《我国城市品牌产生背景及理论溯源》
《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8期。
④樊传果.《有效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手段》,《学术
园地》2006年第9期。
⑤胡川妮.《广州十大城市名片之一――“花市”的品牌印
象》,2008年“广州好,花市百花开”――广州越秀花
市论坛上的发言。
⑥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社,2006年,第131页。
⑦吉福林.《论打造城市品牌》,《商业研究》2004年第24期。
⑧郑荣基.《重塑“花城”城市品牌的思考》,《探求》
2001年第4期。
⑨肖建春等.《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373页。
⑩戚序.《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坚守文化的价值》,《重庆大
学艺术学院教师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⑾樊传果.《有效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手段》,《学术
园地》2006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周武忠,陈筱燕.《花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1999年
[3][美]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李乃和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肖建春等.《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年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食品理化检验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食品产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是食品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质量监督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理化检验是企业检验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食品理化检验技能,以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近几年,笔者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完成化学基础、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本课程向学生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任务与要求、基本程序、主要方法及相关标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门以技能培养为主,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组按照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食品企业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遵循如下思路进行课程的设计:
1.以食品理化检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根据食品企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开发课程,以岗位技能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原理与概念为辅,主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问题。
2.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应成为选取课程内容的参照,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
3.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不同样品的相同项目检验技术具有的相同性,应成为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
4.企业产品的简单性和食品种类繁杂,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全面系统和高度真实所要针对解决的问题。
5.将专业综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6.根据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采用全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要安排有教、学、做一体的单元项目教学训练,也要有以产品典型检验项目为主的技能综合训练,还要通过食品检验技术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集成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发挥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本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本课程技术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检验岗位工作要求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必须熟练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技能,从而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互相交融,互相交叉,充分发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主导作用。
本课程已开发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训练项目近50项,技能训练的时间已占课程教学时间的60%以上,加上理化检验技能综合训练,本课程的总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已超过70%。
2.真实检验任务驱动,工学一致。结合广东省食品和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实际情况,参考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精心选择代表目前食品常规检验技术,又将当前食品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真实检测任务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同,学生学习如在岗位工作、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直通,工学高度一致。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移向学生,着重于学生如何“学得到,学得好”,将学生从单一的听课中释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做”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分离、将实践作为理论教学延伸的观念,突出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交融,将教师的角色从“指挥”转变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讨实践,教与学双向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本课程教学任务全部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和课室、实训室一体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检验任务带到多功能实训室,边讲解边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重复进行操作训练。面向学生开放实训室,并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企业员工培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从而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任务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食品企业专家意见和企业发展需要,我们对食品检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分析,选择有实用性、普遍性、代表性的食品检验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糕点面包、乳及乳制品、调味品、啤酒及软饮料、罐头食品、粮油及其制品等典型食品为载体,以国家标准中常规的理化检验技术为重点,充分体现“学习”和“工作”的一体化。由于食品与农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食品理化检验的应用技术、方法、标准更新快,周期短,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提高创新意识和增强竞争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注视学科前沿的发展,及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引入教学。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学、做一体化”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统筹安排教学。
2.教学组织与方法的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如:
(1)“课堂、实训室一体”的现场教学法。我们采用了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即做,学亦做”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直观、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学习自主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
(2)项目导入、启发引导教学法。根据食品样品种类繁多,要求的检验项目各不相同,相同的检验项目有不同的检验方法,不同的样品也具有很多相同的检验项目等特点,本课程在单元操作部分主要采用“项目导入、启发引导”的方式组织教学。如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的讲解、演示和操作,在学生掌握了该操作技能之后,我们再启发学生去思考半固态食品、液态食品、含脂肪和糖类高的食品、香精、香料等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按“教师下达检验任务(项目及样品)学生制定检验方案讨论确定方案,教师总结(理论)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处理检验报告检验总结(问题及分析)反复训练、熟练操作”的方式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减压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等水分测定方法的操作技能和适用范围。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同检验项目不同的检验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根据不同的样品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采取启发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在学校做过什么,工作中就只会做什么”。
(3)师生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引起学生对检验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注意和重视,用问题讨论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教师主讲。例如,在进行某个检验项目的教学时,教师不做任何讲解和演示,而是由学生分组对该项目的检测方法展开讨论,找出该方法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影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长期在食品检测部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并归纳,并指导学生完成检验项目的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要注意问题的印象,实际操作时就会有的放矢。
(4)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职业情景,将课程内容置于食品企业检验岗位的真实情境中,训练全过程严格按企业检检流程进行,学生接到检验任务(待检样品)后,严格按要求进行成分分析,认真填写《食品检验原始记录表》并进行数据处理,且根据相关标准作出产品质量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最后形成完整的《产品检验报告》。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吻合,使学生了解了企业检验的流程和要求,掌握了对样品和相关文件信息资料的管理方法。
(5)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下达检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训练。由组长负责采集样品,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从成分分析检验到报告的撰写,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纠偏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独立工作的能力。
(6)仿真教学法。对一些直观性差的检验项目或操作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的使用,采用虚拟实验或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完善
(1)“教、学、做一体化”强调教师教学是以“做”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程组通过引进企业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建立了一支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双师”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现有教师11人,100%的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其中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教师8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
(2)“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实训场所作依托。我校正在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主、集科技、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配置了满足教学需要的检测仪器,并安装了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安排了足够工位,完成建设后可同时容纳2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岗位操作。该中心将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运作,提供完全真实的食品检测环境,完全满足本课程教学的要求。另外,本课程所在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迄今已经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其中包括了食品检测权威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为本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集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运行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本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教、学、做一体化”即在“做上教、做上学”,突出了教、学、做的同步性,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尤为重要。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包括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和任务书、单元练习题、综合测试题等内容,为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
四、考核形式的选择与改革
考核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做、考”四者有机结合,以考促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理论闭卷考试形式,将技能考核纳入课程考核,选择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形式,建立了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具体考核评价体系见表1。
五、取得的成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使教学目标更具体化、清晰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打下了扎实的食品理化检验理论基础,具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微生物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的学习融会贯通,毕业时100%获得中级以上食品检验技能等级证书,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竞争力,而且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各种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检验岗位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及时掌握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实训场地需要配套完善,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应该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参考文献:
[1] 王燕.食品检验技术(理化部分)[M].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8.
[2] 范俐.谈“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高职食品微生物检
验实训教学的改革[J].福建陶研,2008,(2):23-26.
[3] 陈会琼.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职
业技术教育,2006,(4).
[关键词]石化项目 采购 要点 建议
石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要保证所有进入工程项目的物资都是合格品,保证工程施工质量项目必须及时准确地做好工程物资供应的计划、采购、订货、运输、检验、保管和发放工作。采购是一个工程项目开展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业务资金支出在总资金中的比例超过60%,采购环节的开展对于工程的整体开展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意义,采购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以及安全的基础。采购的开展效率对于工程成本控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采购这一环节的工作也能最明显的反映出企业内部的廉政管理。文章从采购管理的角度,分析采购物资管理在石油工程建设领域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1石化工程项目中采购管理的关键
(1)在石化工程成本中,机械设备以及生产原材料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同样也在采购资金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用于采购机械设备以及生产原材料的费用通常情况下会占到投入资金总额的5%到70%;
(2)在石化工程项目中,采购期间一般较长。从刚开始的采购方案实际直到石化工程项目完全投入使用,通常情况下需要3年到5年的时间;
(3)在石化工程项目中,采购货物供应也许较长的时间。重要的设备从订货到最终货物供应时间通常会达到一年之久,甚至会超过一年半的时间;
(4)石化工程项目的采购管理工作,会受到很多问题的影响。采购人员素质、技能水平、空间位置、以及经济市场等问题都会对采购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作用。
(5)采购方法包括定量采购、定期采购和精益采购三种方式。这几种方法,需要灵活选择使用。2石化工程项目采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在石化工程项目中,采购环节是非常系统繁杂的工作过程,想要获得良好的采购管理效果就应重点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2.1采购工作流程的合理化
项目开工之前,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购策划和采购流程,来指导整个项目的采购工作。具体采购工作流程如下:构建组织一调研市场和分析需求一确定采购策略一编制采购计划一接收请购文件一分类整理请购书一确定合格供应商名单一招标或询价一报价评审或评标定标一召开供应商协调会一签订采购合同一调整采购计划一催交、检验、包装及一现场交接一资料归档一采购总结。
2.2做好采购工作流程中各阶段的工作
在采购工作流程中,采购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重要的环节需要关注。在准备阶段,建立组织和调研市场是最为关键的。只有搭建高效的组织构架,配置合适的采购人员,才能发挥组织个体的能动性,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在实施阶段,建立合格供应商的评审机制,在评审中重视实地调研和行业经营业绩十分重要。只有把拥有真实业绩的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序列中,才能保证后续的招标或询价工作有落脚点。在收尾阶段,设备、材料现场交接时关键,严格的交接程序可以及早发现问题,为工作整改保留有合适的时间。
2.3加强全流程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采购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项目采购不同于日常的采购,项目采购不仅重视单一货物的采购价格,而且更加重视采购整体的采购成本和预期的采购效益,也就是项目采购更加重视设备体系的同一性,重视供应商的实力,重视产品质量控制能力、重视采购货物的交货进度和供应商的售前、售后服务价值,强调所采购货物在生产装置中长期的使用成本最低和可能产生的效益最大。这样,项目采购的成本控制更加强调全流程成本控制。
3全流程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3.1实施项目预算制
在项目采购开展之前,市场部门通过对所要采购的设备和材料的市场行情进行调研,或者对类似设备的构成成本进行分解分析,形成设备和材料的预计采购价格。采购部门在实际进行采购时,汇总分析实际进行的招标或询价中收集到的货物的价格。通过相互比较,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纠正或改进的措施。通过采购价格预测算控制,控制采购成本在合理范围内浮动,有效控制成本的无序增长。此外,通过对项目资金支付建立预算制度,控制资金的支付进度和总支付金额,可以有效降低资金的占用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3.2建立市场信息跟踪机制
项目采购因为采购时间跨度大,建立健全的市场信息汇总分析机制,全面熟悉市场和深入分析市场走势,为相关采购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不论是传统的采购方式,还是现代的采购活动,决定采购成本的要素中,价格问题是核心问题。从经济理论上讲,商品价格是对商品质量的间接反映。商品价格越高,说明商品质量越好,相对而言,购买量减少。但是,我们知道,商品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和价值规律波动两方面影响。而在商业项目采购中,考虑的不单是价格问题,还包括供应商整体的信誉和服务水平。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在价格上与供应商谈判,灵活通过报价、招标寻求供应商、建立长久合作机制、批量购买等方式降低购买价格;另一方面,及时询价,做好产品市场调研,力求做到价格与价值相统一。
3.3加强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意识
在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成本控制的原则。在进行工程项目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对工程所用设备以及生产原材料要进行严格的把关,明确工程开展所需,利用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采购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在采购工作的开展时期,要加大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力度,关注工程所需重点设备的生产与制造,确保设备的质量符合工程开展的要求,从根本上保使设备质量得到保障,避免投入使用之后因为故障维修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在工程项目开展的最后阶段,要注意设备在工程现场的交接工作。严谨的设备交接能够及时的反映出存在的问题,确保充足的时间用来解决问题。对生产所余存的原材料要正确的处理,避免采购环节带来的成本上升。经过工程开展过程中系统化的成本控制,达到减少工程总投入资金的目的。
4选择技术实力雄厚和管理规范的供应商
注重供应商的选取以及管理对于采购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供应商的对于所采购货品的质量、效率以及成本的掌控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确合理的供应商管理是确保工程顺利开展的关键性因素。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要从实力、规模、以及规范程度等方面综合考量,并以双方利益为前提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这样一来企业能够创造更佳的采购效率。所以在确定供应商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从各个渠道采集关于供应商的信息,同时进行整理归类;
(2)对于关键物品的供应商,要到商家内部实地调查,并注意与供货商的想法沟通:
(3)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审核制度,明确供应商决定流程以及准则;
(4)和优秀的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5)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规划适合的供应商需求方案。
6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奖励制度对采购管理工作的意义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采购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明确采购环节绩效评判的准则;
(2)注重采购工作实践环节的表现;
(3)将采购环节对供应商实施的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的标准;
(4)系统的评定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对投入资金的掌控;
(5)加大对负责采购的员工有关绩效考核知识的培训力度。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使采购工作效率的评测更加系统化,看到工作开展中的不足,并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予以及时的弥补。
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同样也能促进采购管理工作更加有序高效的进行,奖励制度可以使采购管理工作者和采购人员之间彼此信任,激发采购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采购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避免因采购人员疏忽带来的损失等问题。在对采购人员的工作开展进行公平的评测之后,肯定采购人员所带来的企业效益,同时对采购人员工作的开展过程也要给予多加的重视,综合的考评采购人员所做贡献,并实施系统的奖励政策,培养企业人员工作积极性及忠诚度。项目采购活动需要根据需求定,物料需求计划的应用,采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手段,做出计划。与传统采购管理相比,对采购部门可以及时确定物料需求信息、增加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功能,采购过程明确而高效。在石化工程项目采购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不仅能够更好的激发采购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增强采购人员对企业的责任心,能够以公司利益为前提注重投入资金的掌控力度,同时可以对采购环节的职务犯罪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6采购方法管理需考虑的问题
对于采购方法包括定量采购、定期采购和精益采购三种方式。这几种方法,需要灵活选择使用。所谓定量采购就是当企业外购物资库存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定量采购,只与库存量有关;定期采购是指每次采购时期固定,但采购量根据实际需求订货;而精益采购方式,通俗讲就是通过供应商方式采购,该方法是当今多数企业首选方法,简单高效,可以随时根据市场信息,选择采购数量和时间,供应商的角色相当于企业的原始生产基地和仓库,问题在于如何选择与供货商的合作方式以及如何选择高品质的供应商。
关键词: 机械专业基础类课程 课程体系 项目化 模块化 理实一体化
1.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构建以能力目标为核心的新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共识,并正在进行着各自的尝试和探索。如何正确处理新课程体系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我认为:首先,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既无必要又无可能。其次,从培养目标和我院的实际出发,比较好的指导思想是将两类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借助于以能力目标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继承、发扬、改造和完善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这是一条比较理想的、并适合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现途径。本文就此方面的具体策略进行探讨,并以机械专业基础类课程为例来具体说明。
2.课程及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生经验增长和知识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在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各学校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各学校必须探索新的适应时代和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的形成有其历史过程和自身规律,并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专科院校教改前的课程体系,都是沿用本科专业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在课时方面进行压缩而成,因此以前有“专科是压缩型本科”之说。
3.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学科课程体系已成为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显著阻力
前已述及,原有课程体系是由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压缩而来的,学科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这也成为现在构建新课程体系的一个显著阻力,习惯和观念上都很难跳出学科课程体系的条条框框。
3.2现有的师资方面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课改将举步维艰。而现在的教师大多数是原学科体系课程下培养出来的,从事教学后又大多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对学科课程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并已形成了习惯,有着很大的惯性力,是推动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阻力。
3.3现有的教学资源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有的教学资源大多是按照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起来的,如教材、课件、教室、实验室、图书资料等。这仅是资金充足的院校和专业能达到的,资金紧张或缺乏的院校和专业难以保障。
3.4现有的教学管理方面
现有的教学管理,从课程设立、课程实施过程与督导,直到课程结束和学籍管理,都已经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也都是基于学科课程体系的,要使之适应新的课程体系的管理,也要进行系统的改造。
构建新课程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以上的诸多方面,其过程也会延续较长的时间,并将动态地处于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改,构建起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而客观上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同时又要维持现有的教学秩序,因此,提出合理的实施策略,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改革,构建起新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4.构建与优化新课程体系的路径选择
课程体系构建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1]:一是内容,开设哪些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这关系到实际进行的是哪个专业的培养问题。二是内容的序化,包括课程之间的顺序和每门课程内容的顺序。
内容选择的依据是:专业面向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的能力、知识,结合发展所需的基本能力。
内容序化的依据是:主要岗位工作过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学习之初就清楚每一步学习是为了做什么,怎么做。
目前,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多数文献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来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见图1),同现代产品开发过程相类似(见图2)。这种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开发过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保证企业的生存,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而得到多数企业的广泛采用。高职院校企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最终“产品”就是毕业生,其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决定了学校能否生存和发展。
图2 产品开发过程
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以满足最终用户(企业界用人单位)的直接需求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就成了首先入眼的选择项,围绕该方法研究、探索、论述就这样多了起来。然而,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理论探讨不少,但真正用好并实现新老课程体系成功转换的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除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本文第3部分说明的主要原因外,构建与优化新课程体系的路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构建与优化新课程体系时,如何处理好同当前现有课程体系的关系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各个学校的现有专业,都是从原先的专业发展而来的,总存在一个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当前的课程体系。一个教学管理基本正常的院校,任何一个专业在招生前,其人才培养方案就已经是制定好了的,不管这个方案本身怎样,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一定的稳定性。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不得不面临同当前课程体系的关系、现有教学秩序的保障等问题。是待新的课程建设好再实施,还是改革现有课程?如何改?其次,新课程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全体任课老师参与的事情,不是仅仅依靠占少数的系部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就可以成功的,这无论从工作量还是从知识面上来讲,都必须是依靠全体老师去共同努力的。
5.机械基础类课程重组举例
下面以机械基础类课程为例来说明构建与优化新课程体系的流程。
按学科课程体系,机械基础类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公差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虽然有的学校和专业用《工程制图与CAD》代替《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代替《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代替《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等,但这些仅仅是简单组合和缩减,没有跳出原学科体系的框框。按图3所示的机械专业基础类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进行重构,可得到如下课程:《制图基本训练》、《机械零件测绘》、《静力学基础》、《材料机械性能测试》、《机械传动与零件》等。再进一步进行课程的合理序化,可形成新的机械基础类课程体系。
图3 机械专业基础类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该流程的要点是:①将现有课程在当前课程体系下切碎,剔除知识冗余的同时补充必要知识,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现能力目标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设计,此项工作由各任课老师负责完成。②对项目化后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内的序化和重组,按模块化的要求形成新的课程,按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从认知、能力形成的规律出发,进行课程间的内容序化、重组和优化,进而形成新课程,此项工作由课程负责人间协调完成。③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方法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主要形成符合职业要求的能力目标,以能力目标指导任课老师的课程开发过程,同样,也以能力目标为主线指导课程负责人对课程内容序化、重组和优化,最后形成相对稳定和固化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反馈、修正、完善,此项工作由专业负责人进行。
6.结语
如果站在专业的高度面向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就会形成较为全面的新课程体系。我们以机械基础类课程为例来说明以项目化、模块化、理实一体化为基础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斌.高职化工专业群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模式的整体构建.教育与职业,2010,(21).
[2]黄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高职课程模式的理性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
[3]陈学梅,许宁,徐建良.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浅说.职业教育研究[J].2008,(07).
关键词:施工现场;工程建筑;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建筑工程呈现出需求量大、高层建筑增多、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加大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施工固有的露天作业多,现场环境复杂,手工操作体力消耗大、高空作业和交叉施工多,施工现场不安全因素多等特点,生产安全事故难以完全杜绝。施工安全问题至始至终是困扰建筑业,也是工程建设难点,虽然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被应用到生产建设中,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和繁重体力劳动,但是,并不能替代人力资源,而对劳务人员文化水平低、安全意识差、素质低下、随意性大、管理困难,从安全生产五要素人、机、料、法、环,人的不安全行为依然是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诱发原因,本文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作为切入点,对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做以前要的分析,为工程的安全施工提出一些微薄之见。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当前建筑市场活动中存在着各类不规范行为
建筑市场经营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从招投标环节看,既有建设单位规避招标,肢解工程和直接指定施工单位等行为;又有投标单位弄虚作假、骗取中标,围标、串标,阴阳合同,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等违法违规行为;还有招投标机构“中介不中”,与招标、投标单位合谋围标、串标等行为。从承发包环节看,还存在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从企业经营管理看,由于建筑市场过度竞争,企业恶意压价,压缩合理工期、降低标准;从企业资质、注册人员资格管理看,有的弄虚作假,有的出借、出租,有的资质挂靠,有的隐瞒不良行为、隐瞒安全事故。以上这些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给我们的安全生产埋下了大量的隐患,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部分企业对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还重视不够,安全投入不足
在建筑企业和项目管理过程中,领导层思想不重视,安全责任不落实;通常只是应付上级安全检查走过场,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重视利益而轻安全,殊不知安全生产事故,不仅有经济效益的一面,更有社会效益的一面,造成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形成安全防护不到位;重视经营而轻安全,通常说:经营是企业的龙头说没有任务怎么说生产更谈不上安全生产了,殊不知没有安全管理的生产是不可能有好的收益的,2012年9月13日,武汉市东湖景园工地升降机坠落事故,升降机内19名民工无一幸免,震惊全国。也说明了没有安全的生产对于企业来说是没有意义的;重视工程进度而轻安全,认为没有进度就没有效益,然而,殊不知工程进度是要有质量和安全作保障的,没有质量和安全进度是没有意义的。
3、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在落实过程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专项方案等相关的文件是施工过程中具有法律性质的重要文件,然而在进行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所规定的技术措施和安全专项方案要求进行施工,使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失去了相应的效用,有的根本就不编安全专项方案以经验施工,导致施工过程的经验性、盲目性以及无序性,10、10柳林模架坍塌事故也说明了这一点。使安全防护措施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4、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置和对物的安全管理还满足不了施工的需要
施工现场存在着大量的施工隐患,住建部要求施工现场应设立危险源告知和安全交底制度意在提醒告知施工人员已引起作业人员的重视,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标准》中从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脚手架、基坑工程、模板支撑、高处作业、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与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与起重吊装、施工机具;注重了对物的安全性的管理,但是安全责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安全设施的配置还不完善,职工本身也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更不用说做到“四不伤害”,给施工留下了安全隐患。
注“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不让别人伤害别人。
前三者均与自己有关,第四是属于人人参于安全管理,制止违章和伤害。
安全检查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建设落实不到位。虽然我们已经做很多工作,但对照法律法规还远远不够。我们见到的、听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生产安全事故,值得我们反思。根据我们对事故情况的统计,我们的监管,我们的处罚,我们的带班制度落实还很不到位。
提高施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安全生产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松懈和侥幸, “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出自瞬间麻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安全生产氛围不浓、安全意识不高、安全知识匮乏等仍是一个建筑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就我单位而言,同样存在着安全生产走过场,不重视的现象。其实认真理顺安全与生产的辨证关系,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健全安全生产机制,开阔广大干部职工的眼界,提高安全工作理论水平和安全生产综合素质,对促进单位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提出近期目标,今后10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高速推进,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快速增长。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分析查找原因,促进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企业要树立严格遵行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事故的发生。把能力和精力放在企业管理上、放在提高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上,放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提高企业诚信度上拿项目,用武进建安公司的工作方式,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法则,真正引导市场、引导业主选用那些诚信的企业,选用质量安全好的企业。
(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深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照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结合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落实领导带班检查制度和项目负责人现场带班生产制度,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领导带班对于及时消除隐患、排除险情很有好处。二是安全检查和重大隐患督办制度。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深基坑、高大模板、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等重点部位和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和治理,真正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对重大隐患消除。杜绝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不彻底,防止使隐患变成险情,使险情变成事故出现。三是加大生产安全事故处罚力度,不论是重伤还是轻伤事故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加大处罚力度,制止一切违章行为。(三)强化监督检查,切实排除安全隐患。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要做到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加强全面监督检查,加大对重点项目、省市重点工程的监督检查。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分公司项目部加强对自身检查和工地进行抽查。经常性检查与集中专项检查相结合,要组织经常性监督检查和季节性检查专项检查。做好不通知情况下暗查暗访,真正发现问题,真正排除安全隐患。(四)切实加强安全事故查处工作。事故查处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对于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肃查处,起到事故警示教育的作用,做到奖罚分明优胜劣汰,树立事故就是浪费,事故就是犯罪的理念,以前出了安全生产事故大家不在乎,没有切肤之痛,不重视安全生产,继续发生事故,没有起到警示惩戒的作用,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暂扣,该清出建筑市场的清出市场。对注册人员吊销证书停止执业,要让企业和个人感受到发生事故是要付出成本的,不仅要在经济上受到处罚,还要在资质资格上严厉罚处。(五)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的法规标准学习,关注建筑安全生产,做到学法、知法、懂法认真搞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 “三类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管理,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六)要加大建筑安全生产费用的保障力度,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科技研究,充分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和政府安全监管效能,全面提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以上讲的是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问题,当然还存在很多的安全生产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酒店收益管理;研究式教学;专题化;综合化;实践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15-03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对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性的认识,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等。作为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其教学长期面临着对教学地位的再认识以及如何提升学生从业能力。特别是本科层面的教学一方面既要避免教学的高职化,片面注重技能的培养;另外一方面,也不能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比重,避免脱离实践和岗位。如何创新教学设计,使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教学发挥应有作用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结合酒店管理最新发展趋势,从《酒店收益管理》特色课程出发来探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二、问题的提出
收益管理(revenue management)被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回报率最高的边缘产业之一。在美国,收益管理课程是许多顶尖商学院工商管理(MBA)的必修课程。由于收益管理所带来的高回报和当前数字时代酒店分销的复杂性,收益管理已经成为星级酒店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综合的特点。该课程融合了经济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统计预测决策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培养学生利用收益管理思想解决酒店定价、渠道管理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对星级酒店实际运营和管理具有一定认识。这就使得必须更深入研究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方法,深化教学改革。
(一)院校对酒店收益管理认识刚起步,收益管理人才紧缺
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自从2008开设立以来,如何使其区分于高职层面的人才培养以及教学体系适应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一直是专业发展探讨的热点话题。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属于职业型、专业型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国内许多高校一直将为酒店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定为最终的培养目标,但过高的专业目标会使学生从业心理上产生误导,导致过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没有良好的心态,“眼高手低”。另外,部分高校在设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时十分仓促,许多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相关的从业经验,这就致使许多高校采用照抄照搬的方式来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看不到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和要求。
近年来,由于竞争环境的改变,星级酒店数量的不断增加,移动技术蓬勃发展带来的消费习惯的改变,购买方式和渠道日益多元,用“传统”的方法来建立与客户的关系和运营模式已不再有用。这使得酒店收益管理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十多年前,主要是国际品牌酒店集团使用先进的收益管理系统。而如今大量的酒店,无论是单体酒店还是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酒店集团,都开始使用收益管理方法或系统来确保它们定价策略的正确性,以获取更大收益。而在院校培养中对酒店收益管理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开设此类方向或者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有关收益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更是非常有限。国际上许多酒店集团只能通过设立区域收益管理中心来实施集中式的收益管理工作。
(二)《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材极为缺乏,教学资料获取困难
教材是教学之本,优秀的教材具有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内容新颖、深入浅出等特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收益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航空业,引入酒店业是80年代中后期,进入国内酒店业时间不长,加上酒店管理自身学术研究相对业界落后。因此,相关收益管理教材非常缺乏,目前市场上仅有一本教材(《收益管理:有效实现饭店收入的最大化》)能作为教学使用。而相关收益管理教材要么内容上不吻合酒店业的收益特征,要么是非常宽泛,没有在专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由于收益管理涉及酒店企业的核心商业利益,全体部门收益文化的建立、内部产品的定价策略、销售渠道管理、收益和预订岗位职责等内容,各家星级酒店或者酒店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都严格保密,往往难于获得。加上收益管理需要酒店系列数据支撑,使得课程教学开展,特别是案例教学及小组讨论的基础材料获取较为艰辛。
三、“以综合化、专题化、实践化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随着酒店业的挑战不断增加,酒店收益管理经理的职责也经历了从分析师到决策管理者的巨大转变。酒店收益管理经理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例如:熟练使用相关的工具,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战略思维。一个优秀的酒店收益管理经理会经常与总经理和销售总监对酒店的市场定位(如:细分市场的结构)及如何完成目标等话题进行探讨。收益经理还要依据整体目标,制定房量控制策略和定价策略,并且软技能对收益经理同样重要,如协作力、沟通力和领导力。优秀的收益经理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领导者。很多的酒店部门,例如预订部、销售市场部、财务部和前台,都要和收益管理团队密切合作,保证准确地执行正确的战略。因此,学生收益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酒店管理技术素养的养成,也要强化学生酒店收益管理能力的塑造,注意学生收益技能与专业知识的统一。
(二)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要遵循“综合化、专题化、实践化”为原则,探索这一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一是对课程专题化的改革;即以专题方式(问题项目)为线索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代替原有的以条块化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增强学科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对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即利用综合化、系统化的思想,消除学科和课程障碍,将被课程和学科分割开的知识点再整合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对课程实践化的改革;即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对理论知识进行强调之外,还要注重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和促进,真正达到知识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知识的目的。总之,《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要遵循综合化、实践化和专题化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对酒店管理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分析实践问题,形成独立的容易操作的教学专题,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1.强调问题导向,实施专题化的教学内容。收益管理是酒店为了提高其客房的利用率,而从微观市场出发开发的管理供需的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实践问题,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与启发,会不断完善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每一步进展,每一个问题都是活脱脱的教学内容,最终形成收益管理理论方法体系。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以收益管理为依据所形成的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方法体系,在组织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线索,将课程内容分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7个专题,即:收益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收益管理实战方法(超额预订)、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酒店散客与团队管理(渠道管理)、酒店产品开发与定价(价格策略)、收益管理的实施、餐厅、宴会和会议的收益管理。每个专题都有其相对应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提高酒店出租率和平均房价、如何解决酒店No show造成的客房闲置、酒店如何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与预测、酒店如何根据客人性质进行渠道控制、酒店如何依据客房特点和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定价、如何实施收益管理、如何提高餐厅、宴会和会议厅的利用效率。课程内容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同时,针对问题,配备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把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融入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发了酒店超售管理决策案例,酒店一周价格调整案例,酒店销售渠道控制案例,酒店细分市场收益管理案例,餐厅与会议收益实施案例等。随着酒店管理实践的变化这些案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专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并依据这一过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指导学生的目的。
第一,在对问题的描述时期,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可向学生展示酒店管理实践中的背景以及问题,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在问题的分析时期,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与讨论,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寻求可能的答案。即便不能全面解决,也会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思路,然后教师再进行指导和点评,更容易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第三,在问题的解决时期,利用解决问题的工具,制定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思考以及对工具掌握的兴趣。
第四,在总结问题时期,利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强化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思考。
2.针对能力结构,贯彻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综合化的知识应用是专题化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可以说是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综合化要求把被课程和学科分割的知识整合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每个核心问题进行解决,包括市场营销、管理经济学、酒店管理、消费心理学等知识以及计算机工具及统计预测和运筹等定量方法等。同时,每个专题中的实践问题都以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为基础,所以解决方案肯定会受影响。如在解决收益管理问题时,政府对行业的管制也是重要的制度限制因素;解决酒店超额预定问题时,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预订实施的有效性。在定价管理中,要兼顾顾客满意与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完全以利润为唯一目标。总之,收益管理实施成功与否,是多种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明确任务驱动,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化。《酒店收益管理》课程以项目研究式为基础,从课程开发开始就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及时关注酒店行业时态,对最新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使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和就业竞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虽然《酒店收益管理》课程具有面向实践问题的特点,但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理论知识比较重要。究其原因,首先,《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性质是使用科学管理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管理方法,如果基础不扎实,理论理解就较为吃力。其次,酒店管理本身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而许多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很难接触到具体的酒店管理细节,而酒店收益管理针对的又是微观市场,致使学生很难消化致使,认为理论性太强,这一问题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可以得到验证。为此,课程除了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之外,还须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采用分组方式,进行酒店研究式教学。收益管理综合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某一家酒店的市场分析,通过对顾客需求分层、周边供应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酒店内部具体的客房规模、渠道切分、定价策略以及餐厅等经营环节,进行总体收益分析。通过对真实市场实践的调查,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预订情况进行动态价格调整,如何预测未来市场走势给出合理的销售渠道管理。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对自主的研究式学习方式学生还不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定期对各个实践项目小组的进展进行沟通、检查和督促,保证小组实施的质量和有效性,并且要求不同小组的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项目研究也会逐步走向深入。因而通过实践项目,可改变学生对酒店管理的最初认识,引导学生站在酒店经营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时,在实践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软件应用能力。
第二,搭建基础平台,提供辅助教学工具。使用教务辅助网络系统,开展网上教学,把1小时课堂变成24小时平台,鼓励学生自学;使用通知功能,随时与学生沟通课程进展;通过平台,更新课程参考资料。另外,借助全球酒店专业数据库STR Global和“先之网网络课程”多形式提供教学支撑,多途径提升学生自学效果。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改革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具有深刻认识,要求教师对酒店业实际运营非常了解和熟悉,要求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能够有效控制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和工作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最大特色是必须和产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但是实践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并对其凝练和运用到教学过程是本课程永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永莉.航空公司收益管理课程的专题化、综合化、实践化[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2,(04):57-60.
[2]徐福英,刘涛.参与式教学的实施与应用研究――以《酒店管理原理》课程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04):79-81.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
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以及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根据城市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众多工业遗产面临保护或开发利用的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在遭到破坏和损毁,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如何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等问题,成为政府工作中既紧迫又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切莫错过我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最佳时期
我国工业化时间虽短,却经历了复杂的发展演进过程。近代早期工业有外资工业、民族工业和洋务工业等。新
2.由于起步晚,相关研究与保护比较滞后,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尚处于“家底不清,现状不明”状况,急需实施前期调研,分级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编制相关规划。摸清家底可分几步走,分几个层次进行,采取从地方到中央,即从基层、从局部着手的做法,以县为最基层单位,层层建立工业文化遗产档案库。采取收集信息、实地调查、记录基础信息、分析确定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工业遗产的具体名录、进行分级分类统计等步骤,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为编制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开展评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3.在国家层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战略和宏观部署;在地方层面,在城市改造、扩建过程中,无法可依,缺乏整体保护方案和措施。
在国家没有出台相应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尽快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工业文化遗产的拆改毁加以限制,防止重要遗产在尚没有认定前被拆迁或损毁。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工业文化遗产一经认定,应当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及时公布,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其切 实得到保护。对于暂时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性工业文化遗产,在严格保护好外观及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审慎适度地对其用途进行适应性改变。在面临结构性改造的工业区,要充分考虑改造对工业文化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将保护与利用列入整体改造规划,与区域改造有机结合。对于规模较小、无法再开发利用、必须拆除或搬迁的工业文化遗产,以建博物馆的形式,收集保留有关文物,集中保护并展出,也可使公众以及子孙后代更好地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
4.工业文化遗产分属不同行业和不同层次的部门管理,由于体制所限,难以归入文化或文物部门统一管理,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保护标准各行其是,不利于遗产的长期、有效保护。
建议工业文化遗产一经认定,应移交相应级别的文物部门,按照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保护和管理。尤其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技价值,但商业开发利用价值比较低的工业文化遗产,应尽快移交文物部门,由政府给予保护资金补贴。
5.史学专家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缺席,导致一些工业文化遗产在复原、展示上不能正确反映历史风貌和完整的生产过程,甚至存在严重的错误。因此,特别需要在工业文化遗产调查、复原、保护、改造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请专家参与,听取专家意见。要像重视古代文化遗产那样重视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深入开展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保护措施、理论方法、利用手段等多方面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比较完善的保护措施,建立科学、系统的界定确认机制和专家咨询体系,指导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
6.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科学的评估体系、专业的评估队伍与人才,哪些该留哪些可拆,没有依据,有些工业文化遗产虽被部分地保留下来,但在改造过程中,整体环境已遭破坏,大大降低了遗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