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施工技术调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调查、检测、补强、植筋、碳纤维布、固化、施工技术、控制管理。
Abstract: Take Yunfu city a phosphate fertilizer workshop that mixed into plant inspection and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it aiming at enlarging column section steel and carbon fiber cloth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a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simila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vestigation, detection, reinforcement, reinforcement, carbon fiber cloth, cu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1.1某化工厂磷肥车间混合化成厂房,建于1990年,为一栋四层的框架结构建筑,上部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梁及现浇板承重,180mm厚砖墙围护、间隔。该房屋座西朝东,一层层高为6.0m,二至四层层高均为4.0m,建筑总高度为18.0m,建筑总面积约为1168.5㎡。
2、检查情况
2.1 地基基础:该房屋的上部主体结构未发现有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损坏迹象。采用DT202C电子经纬仪对该房屋首层的框架柱侧向位移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如表一所示:
框架柱侧向位移检测结果表一:
说明:该房屋最大框架柱侧向位移值为1/545,满足《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第7.3.9条的允许值。
2.2 上部承重结构及围护系统:
2.2.1首层:1、10×1/R柱有钢筋锈蚀现象; 2、10×P柱有钢筋锈蚀现象;3、9×N柱有钢筋锈蚀现象;4、9×P柱有钢筋锈蚀现象;5、8×N柱有钢筋锈蚀现象;6、8×P柱有钢筋锈蚀现象。
3 结构检测及结果分析
3.1建筑物结构整体尺寸检测:
3.3.1根据现场测量结果,该房屋的现状与原设计图纸基本相符,房屋的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图1结构平面示意图
3.2 现场对主要承重构件进行了截面尺寸、配筋及保护层厚度检测,检测结果见表二~表四所示:
框架柱抽检结果 表二:
上述检测结果表明:所检框架柱纵筋最小配筋率为0.75%,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5.1条最小配筋百分率0.6%的要求,保护层厚度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梁抽检结果表三:
检测结果表明:所检框架梁底部受力筋配筋率为0.34%,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5.1条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0.2%的要求,保护层厚度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3.3 材料强度检测:
3.3.1钻芯取样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经采用钻芯取样法对该房屋的框架柱、梁及现浇板进行抽芯取样,并在自然干燥状态下进行抗压强度检测(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检测报告附后),检测结果如表四~五所示:
框架柱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结果表四:
抽检的框架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最小值为19.9MPa,平均值为27.1MPa ,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均满足原设计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第4.1.2条当采用HRB335级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的规定。
框架梁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结果 表五:
抽检的框架梁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最小值为16.1MPa,平均值为24.6MPa,个别框架梁的混凝土强度不满足原设计要求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第4.1.2条当采用HRB335级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的规定。
3.4 结果分析:
3.4.1根据上述的混凝土强度抽检结果,结构承载力验算时该房屋的框架柱混凝土强度均取C20,二结梁的混凝土强度取C25。
4 、结构承载力验算
4.1 计算参数:
4.1.1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并结合正常使用条件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版]有关规定取值。本工程承载力验算所采用的主要计算参数如下:
①地震信息:场地类别为II类场地,建筑物按六度抗震设防:第一组,属丙类建筑,抗震等级为四级,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②风荷载信息:基本风压值ω0=0.5KN/m²,地面粗糙类型为B型;
③荷载信息:
活荷载: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版]有关规定取值,楼面取3.5KN/㎡,上人屋面取2.0 KN/㎡,楼梯取2.5 KN/㎡。
楼面恒载:恒载计算已经考虑了地面抹灰层、天花抹灰层的恒荷载,砼楼板自重计算时自动计入。
④材料信息:根据上述的混凝土强度抽检结果,结构承载力验算时该房屋的框架柱混凝土强度均取C20,二结梁的混凝土强度取C25,柱和梁主筋均为HRB335级钢筋,板及柱、梁的箍筋均为HPB235级钢筋;板厚取值均取100mm,局部板厚取110mm。
⑤荷载组合信息: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2,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4;
⑥调整信息:梁端弯矩调幅系数取0.85,梁端刚度折减系数取0.7。
结构计算模型、结构布置、构件几何尺寸均采用现场实测数据: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多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程序PKPM(2010版)系列软件进行分析。
4.2 计算结果:
①框架柱轴压比:
框架柱轴压比的验算结果见表六:
框架柱的轴压比的验算结果表六:
根据计算结果分析,该房屋框架柱的轴压比均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
②框架柱配筋验算:
框架柱配筋验算结果见表七:
【关键词】工程施工;地基基础;桩基础
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致关重要,如不认真设计、施工,将会留下安全隐患,以至影响建筑物使用寿命,严重时将导致建筑物倒塌和人生伤亡事故。基础施工时,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结构类型、机具设备、材料供应等情况,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按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要求严格认真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1.地基基础概念
房屋建筑的建造或使用过程中,其建筑负荷全都由地层来承担。承担建筑物负荷的那部分地层被称之为地基,向地基传递负荷的下部结构被称为基础。基础的型式可以分为深埋和浅埋两种型式,深埋是指利用特殊施工工艺进行地基的深埋,主要是以桩基施工为基础的地基施工。桩基施工主要应用于浅层土层不好的建筑工程或高层建筑的施工。浅埋是指埋置深度较浅,施工中只采用挖槽和排水等施工工序就可以建造起来的地基基础工程。
2.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特点
2.1 复杂性
中国幅员广阔,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差异性大,例如淤泥质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季节性冻土等。同时,中国又是个多地震、高震级的国家,而地震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处理以及工程施工增加了难度,提出了大量且复杂的技术难题。
2.2 多发性
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施工方案不当而导致房裂屋倒,导致严重损失的实例时有发生,所造成工程建设中的恶性的巨额浪费十分惊人。
2.3 潜在性
从主体结构本身复杂的工序衔接来看,后一道工序都在不同程度上覆盖前一道工序,工序质量具有明显的隐蔽性,这也是主体结构工程必须加强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存放完整的隐蔽验收资料的原因所在。
2.4 严重性
一定程度上讲,建设工程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问题往往是无法弥补的,由它所带来的损失,远比地基基础工程建设所要投入的成本大得多。不管是选择场地、勘察设计,还是施工质量问题,地基基础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会引起地基失稳和建设工程整体结构的破坏,导致建设工程致命性、毁灭性的重大质量事故,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地基基础承受上部建筑实体的全部荷载,因此一旦出现局部损坏,其损坏程度扩散很快,而事故的发生又往往是突发性的,常常不易被人们发现,这就更加剧了其危害性和严重性。
2.5 困难性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难度大是指它与建设工程其它部位事故处理相比而言,造成的原因是和它的地位与作用密切相关的:1)地基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事故处理的施工操作困难性较大;2)一旦地基基础承担了上部荷载,对它本身的处理,必然影响建筑物上部结构性能,尤其是对于建成交付使用的工程,它承受了所有建设工程的全部荷载,再加上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因此它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
3.影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质量的主要因素
(1)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使用、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
(2)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度、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
(3)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发展速度和趋势。
(4)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4.确保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有效性措施
4.1常用加强地基处理技术
1)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是通过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搅拌所形成的高粘度桩(简称CFG桩),利用在基础和桩顶之间加设有些许厚度的褥垫层来保证桩、同承载荷重,从而使得桩、桩间土和褥垫层共同形成复合地基。桩端持力层适合采用承载力较高的土层。
2)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夯实水泥土桩是通过人工或机械成孔,采用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的土质材料,与水泥按一定的比例掺和,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而形成的水泥土上,分多层向孔内回填还需强力夯实,从而形成均匀的水泥土桩。
4.2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地基基础的设计应当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结构型式和工地的土质条件,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在适用与经济的前提下,要保证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裂缝或损坏。设计人员应慎重对待工程勘查报告提供的地基承载力建议值,严格计算基础的实际土压力,若对勘查报告的建议值有怀疑,可以再做载荷试验验证。施工人员在天然地基上建造大中型工程时,应复核设计地基承载力的合理性。一旦发生地基产生较大的沉降或倾斜,必须立即停工,会同勘查、设计和使用单位共同研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地基和建筑物发生灾难性破坏。
4.3加强工程勘察质量,提高工程勘察的准确性。
工程勘察报告要全面反映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要预防地基基础的工程事故,首先必须对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做全面正确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搞好工程勘察工作,要根据建筑物场地的特点,建筑的使用要求,合理确定工程勘察任务和目的。勘察工作为建筑物的设计提供举足轻重的参考资料,因此决不能忽视而不做,也不能弄虚作假而不考虑是否适用。特别是对复杂的、软弱的地基,更应慎重对待。
此外,在勘察时要重视对钻孔深度的选择。由于钻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如果不符合设计上对压缩厚度的需要,或者达不到桩所坐落的土层时,那就不可能正确计算出地基的沉降,或桩的正确承载力,也就达不到基础设计要求。因此必须按设计要求确定合适的钻孔深度。如果由于勘察数量不足,钻孔和探坑布点少,再加之钻孔深度不够,以致不能表达出土的不均匀性和层理的不一致性,就有可能引起建筑物的翘曲和弯折而出现裂缝,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结束语
建筑房屋地基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和期限,也关系到建筑房屋的安全,影响建筑工程的成本,因而必须根据施工地区地质特点,使用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加强地基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昆明市;公共艺术;地域文化;公共设施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59-02
1950年代始,公共艺术研究随着西方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而蔚为大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审美规范体系与操作体系。1980年代,中国的公共艺术开始起步,2000年初,公共艺术成为中国艺术学界关注的焦点,潘耀昌、王洪义、孙振华、李公明、翁剑青等学者,从各个角度讨论了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与艺术性诸问题。然而结合具体的地域城市文化形态,检讨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现状、探讨其地域发展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以昆明城市公共艺术现状调查为出发点,从建筑、公共雕塑、壁画装饰、公共设施、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定期性公共艺术作品等方面,借鉴传播学受众调查统计方法,运用国内外公共艺术理论的相关成果,梳理昆明市脉络与公共艺术的关系,由此提出地域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模式,以期为当代中国现代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昆明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的历史的城市,有许多珍责的文物古迹、著名的风景名胜和各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建筑风格明显受到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熏陶。但是,由于加快城市发展进程,城市历史人物及古建筑艺术都在人为的流失,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以及地域特色在逐渐消失。城市大刀阔斧的改造建设,却不考虑自然地理以及文化地理所造成的独特景观与人文环境。昆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漫长峥嵘的的发展岁月中都积累着大量的值得尊重与保护的文化、重要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名胜古迹、传统建筑、民间艺术、民间工艺以及民俗风情,这些历史文化风俗深层的蕴涵着昆明的文化灵性和精神财富。
一、城市街区类作品
昆明街区类的公共艺术作品大多以雕塑的形式出现。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从创作、建成到落成的过程中都需要体现出城市生活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并且公共性与艺术性很好的融为一体。城市雕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道德和地域特征,反映城市特色与风格,传承城市的气息风貌与历史文化,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公共艺术的范围得到了逐步的扩大,它包括人们公共生活空间中所有可以艺术化的东西,企图让人们在生活的任何角落都能发现美感,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昆明南屏街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组青铜雕塑,带着浓重的民俗气息,它对昆明旧时代的人物进行了刻画,反映了老昆明的风俗民情。这些雕塑都是青铜材质真人大小的,有旧时的照相师傅,挑着框卖东西的小贩等等。在南屏街头你可以看到,市民们拿着相机欣喜地与雕塑中的人物合影;小孩子站在雕塑周围仔细的打量着, 一脸的兴奋;而一些老年人往往陷入了回忆中,这些生活场景在他们童年的时候还经常能够见到。显然这组雕塑是成功的,作为城市雕塑,它在昆明市民中的影响力及所达到的效果不言而喻。这组雕塑的感染力达到了,也有一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但现代城市雕塑的相互模仿太多了,城市雕塑的艺术性也越来越低。在我国各大城市里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青铜材质的人物雕塑艺术作品和一些现代材质所做的抽象雕塑。各大中城市用这种贴近人们生活的形式做成公共雕塑作品,希望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同感,同时也是公共艺术在城市最明显的体现。像南屏街的这组民俗雕塑在全国各地与其类似的太多太多了……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经常存在着这种重复建设,没有原则的效仿西方公共艺术模式,但是西方的城市建设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这个过程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管理者素质,艺术家参与和市民的素质提升而不断发展的,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昆明的城市雕塑作品应立足于本土历史、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基础之上,建设具有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
二、校园类作品
学校是肩负重大责任的机构,校园空间是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公共艺术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触觉和视觉经验。尤其是小学生,正在处于视听感官经验尚未成熟的身心发展期,校园公共艺术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触觉和视觉经验。所以,学校除了在课堂上开展艺术教育之外,也应该重视校园的装饰、建筑、教室的布置、生活环境的审美作用。校园公共艺术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参与者的特殊性―学校的师生;另一个就是要与艺术教育密切结合。校园公共艺术可以有多种形式,并不一定拘泥于雕塑和墙报,学校的教室,大门,墙面,标识系统,游乐设施,园艺景观,节庆活动等等,都可以成为校园公共艺术的项目。校园公共艺术最忌政治说教和概念的堆砌,与活泼的校园环境不符。校园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校园和谐的重要表现。和谐的校园公共艺术是学生与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统一的重要纽带。
学校也应该系统规划校园人文环境,发挥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例如说修建文化墙,摆放与校园环境融合、艺术品位高的主旋律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将现有的彩绘,雕塑等文化设施改造成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校园景点。在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公寓等建筑物的走廊,过道中采用增添艺术气息的摄影、绘画、雕塑艺术装饰作品。公共艺术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效工具。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公共艺术活动中去。倡导教学理论与艺术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喜剧,电影等多门类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注重理论知识的多元化,培养艺术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三、交通类作品
交通类公共艺术是与设置地点密切相关的艺术,这样的艺术被称为“定点艺术”。普通大众乘坐公交车上下班或者出游,候车亭的样式,公交车上的广告或其他公共设施,都是交通类公共艺术。在昆明,已建成的车站,出现很多招贴、灯饰,一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只是很少人愿意过多的停留,更少会有人关注这些站牌里的视觉美感,所以,交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很容易被忽略。
乘坐公交车的人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或者阶层,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中最大众化的场所。由于技术原因,标准化的引导指示牌不能随意更改。例如:售票口、检票口、站台、候车厅。公共艺术可以表达出所在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价值。
昆明交通目前以公车为主,公交站牌基本都被广告牌覆盖,有些广告牌没有任何艺术性而言,仅仅为集团利益服务。通过调研发现,市民对交通类的艺术作品不够关注,很多市民对交通类的艺术作品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公共艺术被要求纳入城市建设,建设者和市民都要认识到,其存在理想状态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的精神和艺术表现,也不是纯粹的视觉观赏,更重要的是希望公共艺术能使公共环境更加具有一种“场所感”“亲和感”“地域性”“文化性”,更多的服务于广大市民。昆明目前应该筹备创作雕塑性路标、物体或建筑物,用做公众认可的标志物。交通类的公共艺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艺术家的参与,媒体的宣传以呼吁大众的关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运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艺术可以影响市民日常生活和审美趣味,将不同时代的美学传统、时尚风潮和文化品位保留在公共交通空间中,积累出独特的历史美感。
四、设施类作品
设施类公共艺术,是指那些针对某一特定用途提供服务、空间和设备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本身负担着某种实用功能,涵盖了很广的范围。最常见的有招牌、路标、座椅、电话亭、书报亭、流动摊位、垃圾桶、红绿灯、电路设备、公共健身器材等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居民提供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有些公共设施可能会依附于建筑或其他环境工程,更多的公共设施只能让人们想到它们的实际用途,而不容易联想到它们的美感效应。好的公共设施设计,是整体风格的组成部分。
昆明现在还缺乏风格统一且功能齐备的城市设施,设施公共艺术是城市建设中的细枝末节。为了让公共设施有较长的寿命,除了选用坚固耐用的材料以外,经济性与标准化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也便于维修和再生产。所以说,系统性的设计和规范的生产是设施类公共艺术建设的基本条件,此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和艺术家的素质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雕塑公园
雕塑公园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国际上的雕塑公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综合性的、如美国纽约州史东姆艺术中心、马德里雕塑公园;另一种为专题性的,如美国华盛顿罗斯福纪念公园。
昆明目前没有专门的雕塑公园,但是大部分公园里都设有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可以分为纪念性的、游乐性的、展示性的等等。从本质上讲,这些雕塑作品具有展示的特性,但是由于作品所体现出性格不同,尤其是整体策划意识的差别,作品的展示方式存在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的效果。翠湖公园作为城区中心公园,成为昆明市民在闲暇之余放松娱乐的主要场所。公园内艺术类的雕塑以聂耳像最为著名。作为纪念型的公共艺术作品,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巨大的体量,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实施中,往往耗费时日,以求精益求精,达到永留人间,万世瞻仰的目的。当代的纪念性艺术已不满足于过去的形式,而且纪念意义也有所不同,不再是单一的歌颂,对人与事所具有纪念意义本身的探索和思考促使纪念雕塑艺术逐渐摆脱过去的固定模式,更多的偏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从而表现纪念本身的意义。但是仅此一处的雕塑被围栏保护着,当有人从此处经过的时候,其心理感受就像是在博物馆欣赏展柜中的展品一样。这时,雕塑与人之间就只有展示与观看的关系,而且这种观看对于周围的居民来说,将会随着新鲜感的丧失而变成被动的观看,甚至是麻木和漠视。这种摆放在公园里的雕塑就涉及到公共性的问题,公园是任何人都可以休憩与娱乐的,雕塑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充分考虑到市民的心理,强调与自然的巧妙融合而不是刻意的突出作品,让受众者对作品有敬畏感与距离感。
关键词:软弱围岩;斜井;正洞;交叉口
中图分类号:[U25]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
云桂铁路云南段Ⅱ标革朗隧道全长11575m,其中革朗隧道斜井承担正洞施工任务3510m,该隧道洞口为全线控制性工程。革朗隧道斜井与正洞左线线路中线交叉里程为D2K362+700,与正洞小里程方向平面夹角为42°。斜井洞身平长为380m,斜长为381.77m,综合坡度为9.3%。斜井与正洞交叉口处斜井拱顶与正洞拱顶高差为3.1m,高差较大,该处隧道埋深为253.53m。交叉口附近设计为Ⅳ级围岩,岩性为弱风化辉绿岩,岩体破碎,富水。
施工方法
(一)施工方案
革朗隧道斜井进正洞挑顶采用了爬坡中导洞进入正洞顶部,形成正台阶施工断面后反向挑顶扩大形成正洞断面的施工方案。
(二)施工步骤
1.根据斜井与正洞相交角度(42°),斜井与正洞轮廓线处交点里程为XJK0+005,从XJK0+015处开始架立工18异型钢架(图2-1),至XJK0+010处时抬高斜井拱顶80cm,XJK0+015~ XJK0+005段原设计为单车道Ⅳ级模筑衬砌,为确保该段施工安全,调整为单车道Ⅴ级模筑衬砌,由于斜井与正洞为42度角,中夹围岩厚度很薄,为了确保该处围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并在斜井与正洞中夹岩体处采用Φ25中空注浆锚杆加固围岩,锚杆间距1.2m*1m。
2.斜井与正洞交叉口段架立I20b钢架三榀,三榀钢架焊接在一起,保证相交地段三维受力状态围岩的稳定;在此型钢钢架上焊接I20b型钢横梁,并在横梁两端螺栓连接I20b型钢立柱,为正洞钢架提供落脚平台(图2-3);以后在此处安装正洞钢架时,用中心长为5.16m的I20b型钢直钢架代替正洞的B单元钢架。
图2-1 斜井转正洞平面示意图
图2-2 斜井转正洞正面示意图
图2-3 斜井门架示意图
3.斜井进入正洞内的爬坡导洞施工
(1)爬坡导洞设计净空尺寸为5.0m(宽)×5.0m(高),可以满足挖掘机、装载机等施工空间要求,其支护参数为参照辅助坑道Ⅳ级锚喷衬砌,导洞内开挖支护可采用简易台架施工。
(2)爬坡道的坡度设计,斜井顶和正洞拱顶的高差为2.45m,综合考虑机械在洞内作业对转弯半径和坡度要求,爬坡道的坡度设计为18.6%,坡长13.20m,圆曲线半径10.81m,爬坡道末端里程为D2K362+704.81(爬坡道的坡度可根据围岩情况进行调整,围岩越好,坡度可以适当放陡,以加快爬坡导坑施工进度,减少不稳定因素的暴露时间)。
(3)完成爬坡后开始扩挖正洞上台阶(图2-4),按照线路设计坡度向昆明方向按原设计的Ⅳ级围岩开挖方法和支护参数,继续进行上台阶掘进,施工5m后,喷砼封闭昆明方向掌子面,反向向南宁方向开挖正洞。
(4)反向开挖支护
反向开挖,D2K362+704~ D2K362+686按正洞Ⅴ级围岩开挖方法和支护参数,先开挖顶部,再开挖两侧,开挖时仅对有影响的导洞钢架进行拆除,按正洞设计要求间距进行钢架施工,相应完善其他支护,开挖分部如图4-4所示。
(5)正洞落底后要及时进行正洞仰拱施工,以便初期支护与仰拱尽早成环,确保施工安全。
图2-4 爬坡中导洞扩挖示意图
4.正洞支护加强措施
正洞D2K362+704~ D2K362+686原设计为Ⅳ级围岩,为保证该段三维受力稳定对该段支护措施进行加强,采用Ⅴ级围岩A型复合式衬砌断面。
5.交叉口段斜井衬砌
交叉口段斜井衬砌应及早施作,确保安全,施作时间应在正洞爆破作业不影响交叉口斜井为宜,采用模板台车施工C25砼,最后一组混凝土挡头板沿正洞线路方向安设,即挡头板面与台车轴线方向夹角为42°。
(三)施工要点
正洞与斜井相交地段处于复杂的三维受力状态,为保证正洞安全挑顶施工的完成,正洞初期支护必须座落于一个牢固的落脚平台,同时应加强该段正洞初期支护的锁脚锚杆施工,防止拱架下沉。
1.加固斜井,设置托梁,为正洞拱架提供落脚平台
在正洞与斜井拱顶交界里程XJK0+005处,沿正洞方向设置拱顶纵向托梁,托梁采用3榀I20b型钢拼装、焊接而成,托梁牢固焊接于斜井门口门架拱顶,托梁与斜井门口门架间空隙设置I20b型钢竖向立柱,立柱应与正洞拱架位置相对应,牢固焊接并喷射C30砼回填密实。
2.加密设置正洞初期支护锁脚锚杆,每榀钢架单侧不少于4根锁脚锚管,锚管长4.0m,注水泥砂浆,锁脚锚管与钢架牢固焊接,防止拱架下沉。
3.施工期间应加强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以便及时调整工程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结语
[关键词]高校实验人员 工作满意度 职业发展
教师、图书馆、实验室是“高校的三大支柱”。要想把大学办好,就必须设法加牢加固这些支柱。提到实验室建设,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筹集更多经费、添置更新设备,却往往忽略了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问题。实验技术人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实验室建设的主体和最活跃力量,也是影响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成效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系统考察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状况与现存问题,对于制定及完善相关制度,合理高效地开发人力资源,促进该群体职业良性发展具有显著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工作满意度为切入点,对天津市6所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展开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内容
本研究旨在了解和分析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并在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关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相应建议。工作满意度是个人对其所从事工作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不同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并导致相应的行为和绩效。自20世纪中期开始,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教育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然而,考察近年来国内的相关成果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是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关注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寥寥无几,专门针对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更是几近空白。事实上,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中的地位较为特殊。通常,他们的岗位设置被归入教学辅助系列,但除了技术服务外,他们又必须兼任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重职责。了解实验技术人员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水平,有助于唤起高校管理部门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是调整相关制度安排、出台激励措施的必要前提。
(二)调查工具
关于工作满意度的量表虽然众多,但目前尚没有普适性的测量模型。因此,本研究在参考相关理论和现有的工作满意度问卷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实验室的工作特点,编制了由个人基本信息和26个题项构成的《高校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涉及工作回报、同事关系、工作评价、晋升机会、工作环境、工作成就六个维度。问卷采用李科特四点记分,由被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某一陈述进行判断,在“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四个选项中勾选。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问卷中六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559%;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309,6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6。上述结果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信度。
(三)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天津市6所高校的在岗实验人员(含实验教师、专职实验技术/工程人员、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工人)为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答卷353份,其中有效答卷329份,回收率为88.25%,有效率为93.2%。为避免作答偏差,本研究采取极端方差分析法对329份答卷进行检验,剔除了8份不符合极端方差检验标准的答卷,最后剩余的321份答卷构成统计分析的正式样本。其中,男性159人,女性162人;30岁以下84人,31~40岁76人,41~50岁78人,50岁以上83人;初级职称58人,中级职称164人,高级职称99人;一般岗位244人,负责人77人;博士42人,硕士104人,本科98人,其他学历77人;“985”高校83人,“211”高校80人,地方普通高校158人。
(四)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1.5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样本的工作满意度总分和六个分量表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然后,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推断统计方法,分别探讨根据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学校类型、实验室类型等变量分组后的实验人员在工作满意度及各维度上存在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总体调查结果
1.实验人员对于实验室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各维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统计数据表明,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总分的平均值为70.22,高于理论中值(65),工作满意度总分高于理论中值的实验人员数占样本总数的71.7%。这说明大部分实验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持满意态度。在工作满意度的6个构成维度中,有5个维度的平均值高于理论中值(2.5)。其中,同事关系的平均值最高(3.16),得分高于理论中值的实验人员约占93.5%;工作环境、工作成就、工作评价的平均值也比较高,得分高于理论中值的实验人员占70%~90%;晋升机会的平均值为2.56,与理论中值相当接近,得分高于理论中值的实验人员约占58.9%;只有“工作回报”的平均值(2.26)低于理论中值,得分高于理论中值的实验人员仅占34.3%。
2.培训进修、收入分配和晋升机会是实验人员感到不满意的主要问题所在。考察具体题项可以发现,“经常有培训进修机会”是实验人员满意度最低的一个项目,不满意的人数约占72.3%;“工作经费较为充裕”“对我目前的收入感到满意”“学校针对实验人员的津贴分配制度合理”也是满意度较低的项目,不满意的人数超过了60%;此外,在“我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相当”“实验人员的职务职称聘任制度公平合理”“在实验室有正常的职务职称晋升机会”3个项目上,不满意的人数也超过了40%。
(二)不同性别、年龄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比较结果
1.不同性别实验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工作回报维度上男性实验人员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女性(P
2.40岁及以下实验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40岁以上的实验人员(P
(三)不同学历、职称、职务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比较结果
1.不同学历实验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P
2.不同职称实验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在整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工作回报维度上初级职称实验人员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中级、高级职称实验人员(P
3.实验室负责人的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一般实验人员(P〈0.01),这种差异在除工作环境之外的其他五个维度上都有所表现。考察各维度的具体题项可以发现,不同职务实验人员在11个题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工作回报维度上的“我对目前的收入感到满意”“福利待遇的实际措施公平合理”“与学校其他群体相比,我的报酬令我满意”“培训进修制度完善”,同事关系维度上的“我和同事之间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工作评价维度上的“在实验室工作很有意义”和“我的工作在某些方面具有创造性”,晋升机会维度上的“实验人员能够凭能力获得晋升”和“实验人员的职务职称聘任制度公平合理”,工作成就维度上的“在实验室工作能带给我成就感”和“同事乐于和我交流工作信息”。在上述11个题项上,实验室负责人的平均得分都显著高于一般实验人员。
三、结论与建议
由调查结果可知,高校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整体水平较高,大部分实验人员相信自己从事的工作很有意义且能够发挥自身才能,对于当前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和领导能力感到满意,认为实验室工作有创造性,能够带给自己成就感。这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已得到实质性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调查结果也凸显出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要求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
(一)重视实验人员的职业发展问题,建立系统、稳定的实验人员培训进修制度
在此次调查中,近3/4的实验人员对于培训进修感到不满,这一事实既反映出相关制度的缺失,也反映出实验人员普遍希望得到发展自我的机会。传统上,人们通常认为实验人员所从事的只是一些简单重复性工作,如设备日常养护、准备实验器材、实验室安全管理等。这种理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的现实相脱节。当今时代,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室随之而承载起越来越多的任务,并日益走向开放;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快速向高等教育领域渗透,促使高校实验室不断地更新现有的技术与设备;高校实验人员的学历层次提升很快,绝大部分实验人员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动机和自我发展需要。这些内外部因素共同决定了实验技术人员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高校管理者应该对此作出回应,通过适当的制度为实验人员创造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持续学习、广泛交流中开阔视野,提升认识,从而深度参与到实验教学、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来。
(二)加强实验人员专业化建设,促进薪酬晋升制度公平公正
薪酬与晋升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两个重要指标,任何职业人都对此极为关注。在此次调查中,有近半数的实验人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当,学校的聘任与晋升制度不合理、不公平。造成实验人员薪酬和晋升满意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与其社会地位与职业声望相比,高校教师(包括实验人员)薪酬水平的确不高。多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都表明教师普遍对于薪酬待遇感到不满。第二,与专职教师薪酬进行比较后的落差。实验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同学历、职级的专职教师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专职教师可以通过讲座、课题、超课时、咨询服务等多种途径获得额外报酬,而全天坐班、工作内容繁杂的实验人员则很难获得这些额外报酬,自然容易导致满意度降低。第三,论资排辈、非公平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对此,管理者一方面应努力提高教师薪酬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实验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厘清其专业职责和权限,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与竞争能力。只有确立起实验人员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才能有效地促进薪酬和晋升制度日趋公平、合理。
(三)创设良性工作氛围,帮助中年实验人员突破职业高原的困扰
职业高原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朗斯(Ference)提出的一个概念,意味着个体处于“职业生涯中再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的一个阶段。职业高原标志着个体职业发展进入一种稳定期,本身是健康的,但长期滞留则会出现很多负面问题,如不求上进、对工作缺乏激情、工作效率低、工作满意度低、离职率上升等。职业高原可能发生在职业生涯的任何时期,但40岁以上员工发生的概率往往特别高。此次调查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40岁以上实验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40岁以下群体。结合另外两项调查结果,中高级职称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初级职称群体,普通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实验室负责人群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那些步入中年且已经晋升职称,但未能得到职务晋升的实验人员已经受到职业高原的困扰。当代社会,组织日益倾向于扁平化发展,个体得到晋升的机会越来越少,达到职业高原的员工必将相应增多。如何使这些处于职业高原但有价值的实验人员保持对工作的兴趣,成为组织的“中坚力量”而不致变成“朽木”,是管理者必须直面的一个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重新设计岗位职责使实验人员的工作丰富化,提供独立主持项目的机会,开展职业咨询和健康研讨会等方式都有助于营造良性的工作氛围,激发资深员工的创造力,帮助他们顺利克服职业高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家书屋 农村文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35-01
慈溪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 2012年末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36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104.19万人,现辖15个镇、5个街道,共297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58个社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年提高,“农家书屋”作为一项保障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民心工程,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它解决了人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知识惠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成绩
“农家书屋”工程是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等重要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与村落文化宫创建工作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支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慈溪从2008年起每年对村落文化宫建设中的一些薄弱村加大资金补助力度,最高补助达到3万元。对“农家书屋”藏书2000册以上的,建设资金列入市镇(街道)两级财政预算,形成了由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等牵头,市文广局专抓专管,各镇(街道)具体专人负责的良好机制,不断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至2012年底全市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藏书3000册以上的村有86个,占总数的29%,面积50―100平方米,藏书2000―3000册的村有146个,占总数的49.1%,面积20―50平方米,藏书1500―2000册的有65个村,占总数的21.9%,全市村社区拥有藏书共达541500册,其中有三个村的“农家书屋”藏书量已近万册,分别是崇寿镇浦东村、白沙路街道武陵桥村和长河镇长丰村。据不完全统计,“农家书屋”累计出借图书30余万册,共有40万人农民群众受惠,开展科技讲座276场次,培训农民8.5万人次……
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农家书屋”普遍存在图书种类少,涉及面窄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和外来务工者的多样性需求。虽然实用技术书籍配得较多,但是有些不适应当地需求,利用率不高。有些“农家书屋”书架上有几千册图书,而这些图书大多是向单位、部门及企业募集来的,根本不适合农民和外来务工者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因此来书屋借阅的人,也就寥寥可数。
2.“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亟待健全。“农家书屋”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现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大多是兼职的,并且由村干部兼任相当普遍,但是管理人员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日常图书管理的制度不到位,且执行不力,导致“农家书屋”管理不规范。有些“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的工资补贴不落实,使管理人员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图书管理工作,导致书屋开门时间偏少,因此要提高服务技能、增强管理水平就更谈不上了。
3.“农家书屋”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个公益性项目,原本应该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但是目前慈溪的财政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突出,使不少偏远村落“农家书屋”建成后,连正常的图书更新和日常开放所需的资金都很难保障。
三、“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下步建议和想法
1.按民所需,扩充图书种类,完善文献资源
选择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的书籍,对经济发达地区多配置一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的书籍,对相对欠发达地区多配置一些种植、养殖等的书籍,再辅以生活、文艺类等图书,并经常做调查,了解农民所需,及时更新调整。
同时也要为儿童多配书、配好书,丰富他们的课外阅读,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2.建立和完善长效的管理机制
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系统地了解“农家书屋” 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不断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长效的图书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做精做优“农家书屋”的工程建设,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3.财政保障落实
在全市“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和培育几家成为新的亮点,在资金投入,资源配置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注重“农家书屋”的面积、环境布置、藏书质量及免费开放程度,注重“农家书屋”是一个让农民用得上、留得住、看得懂的书屋的实际效果,努力把“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室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家书屋”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规范化。
4.拓展服务功能
在慈溪“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再扩展和延伸网络建设,增设电脑、电视机、DVD机、无线浏览终端等设备,为建设“质量高,环境优,社会效益好”的“农家书屋”而努力,争取3―5年内对全市的“农家书屋”电脑实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在深入开展“农家书屋”工作建设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改进工作方法,改善服务态度,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基层干部和学生愿意去、喜欢去的地方,成为他们汲取营养,增长知识,丰富业余生活的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岔管;整体运输安装;回转平台;油缸;顶升;吊架
中图分类号:TV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01-0225-03
Complications under the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branch in the hole tube whole conveyance install construction technique
YANG Lian-dong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Third Countries Co.,LTD ,Liyang 213334,China)
Abstract:Aim at complications the environment descend a large branch tube whole conveyance install of demand,combine inside hole conveyance install characteristics,design appropriation turn round conveyance trolley and crest rise oil urn system and mourn to pack to turn over a body in the hole in,aim at a Wei rock structure of geology condition,under the premise that don't carry on big area to expand to dig,and have never mourn to pack for a day,anchor man,make use of decoration of hanger inside the hole carry on a branch tube of turn over a body,solve whole conveyance install medium key construction technique.
Key words:branch tube;whole conveyance install;turn round terrace;oil urn;crest rise;hanger
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地处江苏省溧阳市,上水库位于龙潭林场伍员山工区,与安徽省接壤;下水库位于天目湖镇吴村,与沙河水库为邻。枢纽建筑物主要由上水库、输水系统、发电厂房(含地面开关站及副厂房)及下水库等4部分组成。电站安装6台单机容量250 MW的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 500 MW,输水系统布置在上水库左侧,引水和尾水均采用一洞三机供水方式,水库正常蓄水位1900 m,死水位000 m,调节库容1 195万m3,库口面积0706 km2。
1工程概况
1.1岔管主要技术参数
岔管由日方C6标按瓦片供货到施工现场,由本标段负责瓦片组装、焊接、水压试验等工作,小岔管基本锥在工厂整体组装,做完水压试验后运往工地安装,岔管主要外形尺寸见图1。
小岔管安装参数为:
主管直径5.7 m;支管直径4 m;分岔角70°;
钢板厚度42~46 mm、材质800 MPa;月牙肋厚度92 mm;公切球直径6 554 mm;岔管外形尺寸(长×宽×高):12 387 mm×6 554 mm×13 817 mm(裤衩开口)。
图1岔管主要外形尺寸示意图
1.2岔管整体运输安装施工难点
1.2.1运输难点
原投标文件①②岔管运输路线为:钢管加工厂进厂交通洞1号施工支洞主洞下平段各支管安装部位。由于地质条件因素,取消了1号施工支洞的施工,钢管运输路线发生变更:进厂交通洞2号施工支洞10号施工支洞主洞下平段各支管安装部位。进厂交通洞、2号施工支洞与10号施工支洞形成“Z”字型交叉口(以下简称“交叉口”),通过2号施工支洞约15 m长度将进厂交通洞和10号施工支洞相连,断面见图2。从而造成交通车辆转弯过急,给钢管运输带来不便,常规运输方法无法实现。
图2进厂交通洞、2号施工支洞交叉口示意图
1.2.2吊装难点
原定在大岔部位卸车翻身吊装,由于洞内基岩多为Ⅳ、Ⅴ类围岩,且为断层及岩脉区,洞内不宜大面积开挖,大岔部位有效空间有限,因此造成岔管投标方案中翻身天锚取消,增加了岔管在洞内翻身吊装的难度,在岔管第一次设计联络会上,日方C6标提供的吊装方案中,顶部需要大面积的扩挖,高度约4 m,技术上有相当难度,直线工期占用近3个月,成本加大,因此,如何优化吊装方案,成为工程施工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2优化的运输安装方案简介
为了克服以上运输和吊装翻身难题,经过仔细研究,多次论证,进行了工艺创新设计,为了寻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从技术入手,在运输中,设计了岔管运输专用回转台车、液压顶升油缸系统,成功解决了运输通道狭小、运输拖车无法直接运输到位的难题;在大岔卸车部位,架空布置钢栈桥的方法,并利用洞内安装吊架进行现场吊装翻身等工序,将小岔管整体一次顺利运输安装到位,经过详细受力计算、可行性分析,通过岔管设备采购第二次、第三次设计联络会上又对方案进行了细化,改进、完善后,并顺利地通过了C6标日方专家审核,此方案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和批准。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洞内无法扩挖以及天锚全部取消,因此,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岔管整体运输安装施工工艺和方法,可以有效减小危岩结构的扩挖,保证工程整体工期不受影响,确保施工安全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3运输方案关键技术
3. 1岔管在交通洞与施工支洞交叉口处的卸车
岔管在交通洞与2号施工支洞交叉口处的运输,成为整个运输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卸车步骤如下。
(1)汽车运输到位,布置卸车液压油缸系统,进行顶升前的准备工作:
(2)四台液压油缸同步顶升岔管,顶升到位后,临时固定,汽车撤离;
(3)台车牵引进入岔管底部,准备降落:
(4)四台液压油缸同步降落,岔管在台车固定,卸车结束。
3.2专用运输回转台车的设计
3.2.1台车设计原则及考虑因素
台车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便现场吊装施工,便于拆装(需考虑尺寸、重量等因素);充分考虑现场运输、拼装焊接及安装的需要。
3.2.2台车结构简介
根据以上原则设计了运输专用回转台车,具体尺寸见下图3,为满足洞内运输,需要定制专用回转台车,HJ 800型移动回转运输台车(以下简称“台车”)主要包括主梁、万向轮装置、回转梁、回转机构、工作台面、回转支撑调整梁,锁紧装置、锁紧丝杠、钢岔管锁紧支座、橡皮垫、调整座板、调整倒链、顶升千斤顶、连接梁等组成。
由于该台车为特制运输车,具有行走和承载平台回转功能,为确保小岔管运输时的安全可靠性,在设备出厂正式使用前,需要在钢管厂内进行70%、100%、125%负荷试验。
图3台车结构简图
3.3卸车油缸系统设计
为保证卸车安全,需要在交通洞与2号施工支洞口布置一组油缸,Z字形液压油缸平面布置见图4,油缸采用一套液压系统,四个油缸可统一升降,也可以分别控制,满足卸车过程中个支点受力均匀。
图4卸车油缸布置简图
3.410号施工支洞斜坡段运输
岔管在10号施工支洞斜坡道运输,考虑到与其他标段的施工干扰,采用液压反铲进行牵引,前方反铲与台车采用连杆连接,起到牵引作用,后面反铲采用钢丝绳连接,作为安全防护措施,起到制动作用,此方案机动灵活,不受洞内地形和尺寸限制,对于岔管整体运输是个最佳选择。
4卸车翻身、吊装关键技术
4.1施工钢栈桥设计
岔管运输到大岔部位,需要进行翻身,由运输状态变为安装状态,岔管翻身需要将原钢栈桥进行改造,具体布置见图5,岔管利用60 t回转台车进行运输,在大岔部位进行翻身,钢栈桥轨道采用43轨,轨距44 m,上游与10号施工支洞进行连接,下游铺设到小岔安装部位,在小岔翻身区域钢栈桥设计成临时可拆卸形式,提供小岔的翻身空间,底部设置行走台车,提供小岔翻身过程中的辅助支撑。
图5岔管钢栈桥平面布置
4.2卸车翻身吊架设计
具体吊装设备配置如下:利用3号、4号两个40 t龙门架进行卸车,其中3号龙门架布置两组32 t滑轮组,4号龙门架布置两台20 t电动倒链,配合平衡梁进行,滑轮组采用两台5 t卷扬进行提升。
4.3卸车翻身工艺。
(1)小岔利用60 t回转台车运输到大岔部位,利用3号、4号龙门架进行联合卸车,将小岔吊起,台车退出。
(2)小岔底部进行临时支撑加固,底部钢栈桥向两侧滑移退出,让出小岔翻身空间。
(3)利用两台32 t滑轮组和两台20 t电动倒链联合进行翻身。
(4)继续翻身,32 t滑轮组上升,20 t电动倒链下降。
(5)钢岔管翻身到位,用型钢将岔管临时固定。
(6)岔管吊起岔管,钢栈桥恢复,台车就位,将钢岔管在台车上固定,准备下道工序。
岔管卸车翻身工艺流程见图6。
图6岔管卸车翻身工艺流程
5岔管安装就位的调整
岔安装调整工艺如下。
(1)小岔运输到位后,利用60 t回转台车旋转方向,并临时初步调整到设计位置。
(2)利用四台50 t千斤顶顶升岔管以及支撑件,进行高度方向的调整。
(3)根据测量放点,在三个管口悬挂钢丝线,控制岔管实际里程、桩号、高程,精确调整岔管位置,保证在设计误差范围内,并用型钢进行固定。
(4)利用上下游轨道进行前后方向的位置尺寸调整。
(5)在岔管底部铺设左右方向轨道,顶升台车万向轮,转动90度,在轨道上牵引台车,进行左右方向的调整。
(6)固定牢靠后再次进行岔管各部位尺寸检测,调整完成后,进行型钢加固。
6岔管运输安装优化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优化前方案需要洞内布置天锚,Z字口转弯部位、大岔部位扩挖,布置4台25 t吊装简易桥机等措施,优化后的运输安装方案取消天锚施工、取消大岔顶部扩挖,仅布置2台简易龙门吊架,并搭设钢栈桥的措施,前后方案费用投入对比见表1、表2。
表1优化前施工方案费用
项目名称常规费用/万元备注
运输通道扩挖18为满足100 t运输车辆或者普通台车转弯半径需要,洞壁需要扩挖石方支护150 m2。
运输台车50常规运输台车,不带回转功能
翻身部位C6方案
表2优化后施工方案费用
项目名称常规费用/万元备注
采用优化前后施工方法费用比较,节省资金约13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而且优化后方案取消了运输支洞口的扩挖、大岔顶部吊装位置的扩挖,取消两项扩挖节省直线工期约3个月,另外,避免了在交叉口、大岔等危岩部位的扩挖,减小了施工安全隐患,为整个引水系统安全安全施工创造了条件,避免了与土建的施工干扰,取得了技术、经济、质量、安全的综合最优的效益。
7结语
2014年2月25日,4号小岔管整体运输安装到位,2014年5月28日,2号小岔管整体运输安装到位,在复杂地质环境下,如何采用优化方案,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两个小岔整体运输安装实践,对此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并得到良好验证,工程的顺利施工,为解决抽水蓄能电站洞内压力钢岔管运输安装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工艺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施工安全和成本大大减低,为同类压力钢管安装项目在施工工艺、工装设计、技术进步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宋金兴.起重吊装安全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2]陈绍蕃.钢结构设计原理(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汪正荣.简明施工工程师手册[K].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焊接手册[K].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调查问卷经过多次研讨和反复试测,于2009年5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的调查工具论证会上论证通过,正式施测工作于2009年5月15日~6月15日在、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和重庆市的五十个样本区县展开。此次的问卷调查工作得到了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以上负责单位组织了专门的人力物力,深入到50个样本区县、300所中小学校,组织实施调查,确保问卷取得了理想的回收率。
从返回的问卷来看,问卷有效填答率高,对于问卷中的开放题,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真做出了回答,问卷整体填答效果较好。可见参与问卷调查的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以及区县教研员都非常重视此次调查,积极参与。目前问卷已进入整理分析阶段。
在实施问卷调查的同时,5月18~27日,课题组也组织力量在、上海市、安徽省、福建省和重庆市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工作。访谈对象按照分省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每个样本省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区县、一所样本学校,由课题组对该区县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区县教研员、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关于访谈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参与访谈的区县分别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上海市闸北区、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和重庆市沙坪坝区。参与访谈的学校分别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中心小学、上海市闸北区永和小学、福建省厦门市金鸡亭中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重庆市第七中学、重庆市中山路小学。访谈资料将作为课题调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课题组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课题组还就“四不做”问题(即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在2009年1月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会做”、“无人做”、“不愿做”、“不真做”现象)专访了部分专家、教研员、校长和心理教师,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教授、西南大学陈旭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谢春风主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纬虹副院长、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思刚研究员、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重庆市中山路小学校长邓薇、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勾庄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瑛等。请各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来畅谈“四不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部分采访内容将陆续在本刊刊登。
记者/陈 虹 舒 娟 终校/于 洪
关键词:渠道边坡;机械化施工;施工效率;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U416.1文献标志码:B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involving density, roughness and uniformity of the manually cast concrete of channel slop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rought and lar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he composition of equipment for mechanized construction was introduced, and comparison of mechanized lining and manual cast was conducted in terms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echanized construction of castinplace concrete lining is dominant i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yields better economic benefit.
Key words: channel slope; mechanize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economic benefit
0引言
新疆叶尔羌河中游渠首第三师前海总干渠配套工程贯穿三师前海灌区,该灌区位于叶尔羌河流域,地处麦盖提县、巴楚县境内,由前进灌区和小海子灌区组成,其中前进灌区地处麦盖提县境内,小海子灌区地处巴楚县境内。渠道设计纵坡在1/3 170~1/2 000之间,渠底宽度为8~13 m,渠深度为35 m,渠内边坡坡度为1∶2,流量为40.5 m・s-1。
渠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环境气候为典型的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气温年、月变化较大,日差较大,空气干燥,日照长,蒸发强烈,降水量小。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混凝土施工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目前,虽然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技术在国内已日趋成熟[17],但干旱、大温差条件下的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技术积累寥寥无几,可借鉴的施工经验极为短缺。在本工程中,笔者单位通过引进机械化衬砌设备,结合实际工程环境情况,改变和改进施工工艺参数,成功摸索出了适用、经济、合理、高效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经验。
1设备组成
1.1坡面混凝土摊铺及振捣成型一体机
该设备由坡脚/坡顶行走电机、高度调节支腿、混凝土输送皮带、摊铺机头和承载桁架等几部分组成(图1)。它实现了在斜坡上由坡脚向坡顶进行全坡面均匀布料,布料厚度可按设计要求灵活调整,振捣、振平提浆和摊铺同步进行。
1.2抹光机
(1)初抹由坡脚/坡顶行走电机、电动高度调节支腿、固定式抹盘、承载桁架等几部分组成,可实现坡面大面找平,提浆抹面的功能效果。
(2)精抹由坡脚/坡顶行走电机、电动高度调节支腿、活动式抹盘、承载桁架等几部分组成,具有坡面抹痕收净、压光成型的功能。如图2所示。
1.3切缝机
该设备由坡脚/坡顶行走电机、电动高度调节支腿、固定间距切割刀头、承载桁架等几部分组成(图3),具有渠道纵横缝一次切割成型的功能。
以上设备共同设置于渠顶及渠底的2条平行轨道上,轨道的平面位置和高低均与边坡坡度相对应,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不得发生明显的垂向和侧向位移。
2机械化衬砌与传统人工浇筑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2.1传统人工浇筑
传统的人工浇筑主要是靠搭设溜槽将混凝土堆放在坡面,通过人工扒开整平,采用平板振动器进行坡面混凝土振动密实,人工收面。施工效果如图4所示。从整个施工过程不难看出,传统人工浇筑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在高温干旱的自然条件下,人工扒开整平过程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水分大量散失,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快,对后续的振捣和收面抹光等工序产生不利影响。工序衔接稍有差池,将会造成振捣不密实,表面提浆困难,无法进行收面抹光,严重影响边坡衬砌的外观质量。
(2)在正常的坡面条件下,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60~80 mm,不超过100 mm,此时如果采用振动棒振捣,极易产生混凝土溜坡,故只能采用平板振动器进行振密。这一过程中,受坡面坡度限制,无法达到平面作业水平,极易造成振捣密实度不均匀引起质量缺陷,影响混凝土整体强度和结构耐久性。
(3)人工进行的前两项施工过程极易导致坡面大面平整度差,因而导致后续人工收面过程难以达到控制大面平整度的工艺水平和要求。
(4)结构缝切割采用传统的手推式切缝机,受坡面作业的不利因素制约,切缝宽度、深度及整体顺直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极易导致缝宽不均、缝深不足、线形不顺等诸多质量问题。
2.2机械化衬砌施工
相比传统的人工浇筑,机械化衬砌从上料、布料、振捣整平、抹光、切缝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具备以下几大优势。
(1)靠传送皮带将混凝土输送至摊铺机头,通过集成在摊铺机头的高频振捣棒、振动整平板和提浆滚筒得以实现在短时间内完成从上料至整平提浆的全过程。经实践检验,采用此设备进行的机械化衬砌施工,混凝土振捣密实,摊铺厚度均匀,大面平整,混凝土表面提浆丰富。
(2)依靠直径为1.5 m的固定式抹盘进行初道抹光,通过自身的揉挤,辅以人工局部部位补料,可以较容易地达到坡面衬砌大面平整,坡度顺直的目的。经过直径为1.0 m的活动式抹盘精收面工序,基本能消除混凝土表面抹痕,辅以人工成型抹光,能充分保障衬砌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3)与人工手推式切缝机相比,由于切缝设备加工生产时已按设计缝间距将切割刀头固定于承载桁架上,刀头靠电机带动匀速行进,故调整好切缝深度,保证行走轨道平面位置和轨顶高程准确后进行施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切缝位置准确、成缝线性顺直美观、成缝宽度和深度均匀标准等优势[8]。机械化施工板面效果如图5所示。
3机械化衬砌与传统人工浇筑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传统人工浇注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对各工序进行充分保障。在以高进度和高质量为目标时,由于人工施工效率低,使得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衡[910]。当下建筑市场劳务人员紧缺、劳务人员工资大幅上扬,密集型使用人工,将进一步加剧投入与产出失衡问题,经济可行性逐步降低。
与传统的人工浇注相比较,机械化衬砌虽然在设备的购置方面一次性费用投入较大,但机械化带来的高功效、高质量水平以及施工的均匀性和连续性等方面产生的高经济效益,且机械维修保养及折旧摊销等费用占成本比例仍然是经济可控的。另外,设备具有可重复利用、改造利用的重要属性,相似工程可重复使用,这也进一步降低了设备费用占用单位方量混凝土浇注成本的比例,进一步显现了机械化衬砌施工的经济适用性。
4结语
总之,在干旱、大温差条件下渠道边坡现浇混凝土施工中,如人工在斜坡上实现大面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在混凝土密实度、平整度及施工的均匀性等方面都存在缺陷,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下。而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现浇混凝土衬砌,可以提高衬砌质量、施工效率,减少渠道糙率、增大渠道输水能力、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带来较好的实施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黄云.渠道边坡混凝土衬砌机械化施工方法[J].山西水利,2008(3):52,63.
[2]任锦朝.大型渠道渠坡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J].工业C,2015,2(2):154155.
[3]常青,时伯华,李志强,等.混凝土板衬砌对渠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6):154157.
[4]刘S,王晓荣.渠道机械化衬砌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34): 6364.
[5]刘旭东.混凝土衬砌渠道抗冻胀技术措施及其机理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6]张跃松.南水北调渠道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31(5): 7576.
[7]刘东,胡宇祥,付强,等.北方灌区混凝土衬砌渠道断面优化及参数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20):107113.
[8]张海涛, 张峰,陈凤振.机械化衬砌混凝土板裂缝的预防及控制措施[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6(1) 286287.
Abstract: Curriculu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t aims to develop the curriculum of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Forest Survey Technique is the core course in Forestry Technique major. this thesis raises unique explanation from the angles of course design concept, developing progress,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inciple, which could be used in similar cours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关键词: 森林调查技术;课程开发建设;工学结合
Key words: forest survey technique;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curriculum of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49-03
0引言
当前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制定“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工学结合”课程的含义是: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1]。工学结合课程实质是一种建立在整体化职业分析基础上,以“工作导向”为指导思想进行课程内容开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采取“行动导向”方式进行教学实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2、3]。它既强调岗位技术能力的培养,又强调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与人交往的团队工作作风,将丰富的生活问题、社会经验融于课程内容,强调对学习的主体性、经验性以及对职业道德与态度的关注[4、5]。
2006~2009年三年间我们采用以上思路和方式制定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建设出《森林调查技术》等系列课程,《森林调查技术》课程获得2009年陕西省高等教育精品课程。本文希望我们几年间课程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1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1.1 课程设置的依据《森林调查技术》是林业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培养学生“森林资源调查技术”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是在专业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完成。课程设置的依据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国内职业标准和相应职业资格内容要求。《森林调查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完成林业生产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岗位上各种森林资源调查任务所需要的森林资源数量调查和质量评价的能力,直接为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森林管护工服务。
1.2 课程开发设计思路
1.2.1 课程开发总体思路《森林调查技术》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必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进行全面改革。课程开发建设围绕如何完成单株树木和大面积林分调查因子测算、生长量测算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具体课程学习情境和教学项目、工作任务;按照林业生产中工作任务完成过程来序化和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来组合并培训森林调查技术中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过硬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强化对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在具体的森林或模拟森林环境中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满足社会和生产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2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森林调查技术》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岗位需求和森林调查工作系统过程为导向、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建立行动导向课程体系;课程整体内容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对应于相应森林调查工作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流程对应工作流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过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通过具体任务完成的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和经历,培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相融合的专业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改革和内容设置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工作”,即如何使用相关仪器工具和操作规程完成各项不同森林资源调查任务,所完成的任务必须达到一定精度要求。具体的改革指导思想是以课程内容选择为起点,课程标准的修订等教学文件的制定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切入点,教学环境条件(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学院相关支持政策为保证确保课程开发建设成功。
1.3 课程开发建设过程课程教学团队作(课程开发的主体),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岗位上能够完成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综合职业能力,其次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学生要学习内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最后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再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制各种教学文件,即形成课程开发产品。
2课程内容设计
2.1 课程内容的选取《森林调查技术》课程是在原《测量学》、《森林计测学学》、《3S技术》等课程内容基础上解构重构而来,其内容选择主线是围绕地形图应用技术、单株树木测算技术、林分调查技术这三条主线来设置教学情境和项目工作任务。其原则是:符合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要求,融入行业标准和森林资源调查规范,与当前森林资源调查技术(含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新软件)一致,与生产实际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与企业生产职业能力相一致,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
《森林调查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着重是培养学生掌握使用测量、测树仪器工具进行单株树木和林分调查因子测算、生长量测算的方法,理解各种测算原理。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具备相应的仪器工具操作能力、相关软件操作使用能力、森林资源外业调查和内业资料整理分析计算能力,森林资源数量调查和质量评价能力,如表1所示。
2.2 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内容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在设置的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对《森林调查技术》课程进行课程微观设计。思路是:课程组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深入进行课程能力分解,设置学习领域根据课程目标中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将其转化为典型学习情境深入进行课程能力分解,设置具体的学习情境和教学项目、工作任务。
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考虑:①学习情境的内容首先应该涵盖所要传授的专业知识点,也就是学习情境设计是对学科体系的解构、重构过程。②学习情境的设计同时也是实际生产工作岗位上具体工作任务的转化与实现过程,③学习情境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做到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并重,④学习情景的编排过程,还考虑到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即由简单到复杂,从单项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以上思路,课程内容归纳为3个模块9个学习情景27个项目,42项工作任务,加1个集中实践(2周时间集中综合实训由5个项目任务组成)模块,组成课程内容。如表2所示。
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设计由由学习型项目综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设计(学生角色、学习情境、教学材料、教学过程)、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教学评估、其他说明、思考题等部分组成。给每一个学习情境下再编写电子教案(学习页和工作页)和实训项目单。
3课程实施的途径
3.1 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教学内容组织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以森林调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特定的森林调查技术为工作任务,设立各项行动导向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单项技能、综合技能。教学内容组织实施过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项目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图1所示。
3.2 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仪器工具使用方法多,项目任务程序步骤多,测定填表计算公式多,牵扯规范规定查表多),创设出 “项目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地环境演练,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校企多方评价,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采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将传统的课堂讲授、现地仪器实际操作与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将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程(如森林资源调查规程),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还利用节假日让同学参与部分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实际生产任务的完成来进一步锻炼提升具体实现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3.2.1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以真实项目任务完成为基础,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方式。针对某项目任务完成时所需要基础理论知识,仪器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项目任务测算的外业和内业工作步骤,填表计算和绘图方法等进行讲解和技术指导。
3.2.2 课堂实验实训,综合实训(教学实习),以完成某一项或多项真实森林资源调查任务为基础,在真是森林环境中,采取小组内成员合作,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进行。具体工作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计划,修订和实施计划,准备仪器工具,检查控制和评定反馈工作完成情况。
3.2.3 教学评价推行“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完成过程的考核方式+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双证通融式考核方式”,采取“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具体课程考核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方法,变为“多场次(平时每个学习情境、期末都考试)、多形式(理论、操作,笔试、口试)、多层次(个人独立考试、以小组为单位考试)”的立体考核方式,做到“注重实效、动态多样”,使得评价结果是师生认可,企业认可。
3.2.4 教学过程中,辅以多形式实践锻炼,如利用节假日,学生参加部分教师科研课题任务完成,参加林业局、林场实际森林资源调查任务、土地资源调查任务、集体林制度改革中勘界勾图任务,进一步将理论用于实践,培养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增加对专业热爱和兴趣。
4教学保证措施
4.1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因而组成了由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校内实训指导教师+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组成优秀教学团队。团队人员中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实验员,生产单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人员中70%人员有双师资格,60%从事过和正在从事森林资源调查工作。70%的人员主持和参加过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他们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是一支人员精干,素质较高,年富力强,双师结构合理,教学能力较强的优秀团队。
4.2 相关教学文件编制教学文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所以教学团队和林业生产单位紧密结合,共同制定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确立了以工作岗位编排的“学习情境”。编写了含3个模块,9个学习情境27个项目42项工作任务的的电子教案、实训项目,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主编任务驱动式特色教材,编写了理论题和实训题在内的试题库。链接了国内外主要林业类网站,供参考使用。
4.3 教学环境建设校内外教学环境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学院投入大量经费为森林资源调查实验室、林业3S技术实验室购置相关仪器工具和专业软件,与6家企业和3个县市签订了校企、校政合作协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同时,学校还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了相应的经费和相关政策,它们都是该课程开发建设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职教论坛[J].2008.4.
[2]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8,(23).
[3]陈小军.张善智,崔景茂.“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专题.
【关键词】四手操作;应用现状;调查
【Abstract】Objectiv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and contras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ur hand operation in stomatology in Wuhu public and private hospitalsObjectiv.Methods Random sampling to select Anhui Wuhu oral outpatient medical staff,application of self-made questionnaire for four hand operation of cognition,behavior and attitude survey.Results Public health care on the average standard of four hand operation cognition scores difference is 5.99±0.163,5.81±0.447 for private health care,t=2.078,P=0.046;on the four hand operation support(96%)is higher than the rate of private public(94%),P
【Key words】Four hands operation;Application status;Survey
四手操作指在口腔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取舒适的座位,患者取放松的仰卧位,医护人员的双手(即四手)同时在口腔治疗中完成各种操作,平稳而迅速地传递所用器械及材料[1]。有研究表明,四手操作能够减轻医、护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感染,提高工作质量;同时也能够减轻患者的不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6]。为此,本文对芜湖市公私立医院口腔专科医护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芜湖市公私立医院四手操作技术的开展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芜湖市区各级口腔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进行四手操作技术应用的现况调查,其中公立医疗机构6所,私立医疗机构15所,医生69人,护士113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问卷有效率为91%。
1.2 调查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咨询专家后[1,5]设计调查问卷,预调查评估问卷信度和效度。问卷内容涉及人口学问题及对四手操作技术的知、行、意的调查,包括认知情况、接受程度和开展情况。对问卷调查员统一培训后发放问卷,医护人员当场作答,答题后立即回收,去除无效问卷。
1.3 统计分析
应用Dpidata3.1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录入,逻辑核对无误后,运用 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做χ2检验,计量资料做t检验,以P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接受调查的医护人员共182人,其中医生69人,护士113人。专科57人,本科111人,硕、博士14人。结果见表1。
2.2 四手操作的认知情况
公私立医院口腔专科医护人员对四手操作技术的认知情况:公立医护(5.99±0.163)高于私立医护(5.81±0.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8,P=0.046)。结果见表2。
公私立医院口腔专科医护人员对四手操作的支持率:公立医护(94.0%)低于私立医护(9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612,P
2.3 四手操作的开展现状
公私立医院口腔专科医护人员对四手操作的实际使用率:公立医护(23.8%)低于私立医护(3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0,P=0.003)。结果见表4。
表4 公私立医务人员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四手操作的实际使用率
2.4 四手操作不易开展的原因调查
公立t护认为影响原因前三者为:医务人员数量不足(136人);四手操作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122人);医学院校不重视口腔专业方向护生培养(121人)。
私立医护认为影响原因前三者依次为:医学院校不重视口腔专业方向护生培养(31人);四手操作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18人);护士(助手)缺乏口腔专业知识和技能(17人)。结果见表5。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芜湖市口腔专科医生和护士对四手操作技术认知度和对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开展四手操作支持率都较高,这说明四手操作技术优点口腔专科医生和护士的一致认可。一方面,他们通过阅读和学习四手操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获知四手操作的优点,另一方面,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到四手操作的技术的优点。但是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四手操作的使用情况私立医院(32.3%)高于公立医院(23.8%),χ2=11.380,p=0.003,这一方面可能由于公立医院接到病人数量较多而护士人员不足,无法更好地执行四手操作;宋莉辉[7]的调查也显示,护士人员缺乏是导致四手操作不宜开展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参与调查的私立医院医护人员有限(31人)。同时四手操作的支持率方面私立医院(96.%)也略高于公立医院(94.0%),这可能是因为私立医院四手操作执行率高于公立医院,在四手操作的执行过程中体会到四手操作的优点,从而更加支持四手操作的推广使用。四手操作不易开展的原因方面,公立医院主要认为医务人员数量不足(90.1%),但私立医院只有(35.5%),这可能是由于相对公立医院而言私立医院接待病人有限,医务人员足够。由此也可以看出,公立医院仍然承担绝大多数的医疗工作,相对而言,私立医院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民众的医疗需求。在医学院校不重视口腔专业方向护生培养方面,私立医院(100%)高于公立医院(80.1)李群英等人也认为:四手操作技术要求口腔专科护士除了具备一般的护理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口腔专业知识和对口腔医疗器械设备的熟悉[8]。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岗前培训,如口腔专科基础知识培训、专科器材的识别和使用、人文关怀教育等[9]。
综上所述,芜湖市公私立医院口腔专科医护人员对四手操作技术认知度和对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开展四手操作支持率都较高,但公立医院应该提高四手操作的实际执行率,这主要与缺乏系统的四手操作专业培训和医务人员数量不足有关。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四手操作的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规范化的四手操作的培训。尽管四手操作的应用与推广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实现四手操作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做好营造良好氛围、转变工作思路,制订相关对策、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并严格落实到位,使四手操作护理模式能够良好、有序、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红飞,徐俊丽.某市口腔专科四手操作技术的应用现状调查[J].重庆医学,2012,35:3739-3741.
[2]Maunder K.Four handed wisdom[J].Br Dent J,2011,210(2):52.
[3]黄慧萍,赵英莉,贾霄石.口腔科门诊护士工作压力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34-936.
[4]George RJ.Improving productivity in the dental practice:astarting point[J].N Z Dent J,1996,92(409):73-75.
[5]钟昌萍,张芸,刘锐.国内口腔诊疗中四手操作和六手操作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11:1405-1408.
[6]王欣琛,王利俊.口腔诊疗中四手操作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6,14(25):2609-2611.
[7]宋莉辉.四手操作在口腔临床中不宜开展的原因和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3:1672-5654.
1.概况
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为350km/h的高速铁路,其接入长沙南站的西北下行联络线罗家一号隧道下穿新建杭州至长沙铁路正线曾家岭一号隧道,曾家岭一号隧道进口里程DK913+680,出口里程DK913+852,隧道全长172m。罗家一号隧道为单线隧道,全长1040m,两隧道立体交叉,交叉位置在曾家岭一号隧道出口向进口方向35m处,平面交叉角度为23°。上部曾家岭一号隧道,隧道开挖面积达152.4m2,埋深2-12m。下部罗家一号隧道拱顶标高距离上部曾家岭一号隧道隧底标高仅1.3m。属于浅埋条件下超近距离立体交叉大断面隧道工程。交叉隧道穿越地层属于Ⅴ级泥岩地质。曾家岭一号隧道与罗家一号隧道位置关系如图1 -1~图1-2所示。
图1-1 隧道关系意图
图1-2 隧道位置三维示意图
2、施工工艺原理
2.1施工顺序
运用工程类比、全断面无支护开挖数值模拟、台阶法加支护开挖数值模拟三种研究方法,经过对围岩和衬砌结构位移场、应力场以及围岩塑性区的对比分析,本工程先施工罗家一号隧道,并将二次衬砌全部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曾家岭一号隧道的施工。
2.2超前预支护
罗家一号隧道在NXDK1+790.00~NXDK1+825.00里程段采用明挖法施工,因此罗家一号隧道开挖洞口距离交叉位置仅35m,而曾家岭一号隧道距离交叉位置为15m。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前对边仰坡进行喷锚支护,锚杆长度为6.0m,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0cm,洞口采用47根φ108、73m长管棚超前预支护。上部双线隧道洞口采用47根φ108、43m长管棚超前预支护。解决了地表沉降、裂缝和易坍塌的难题,使施工安全得到保证。
2.3开挖工法
先施工的罗家一号隧道采用上下短台阶法进行开挖,开挖采用弱爆破开挖,每循环进尺不大于0.6m。后施工的曾家岭一号隧道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由于埋深浅,且立体交叉的罗家一号隧道已完成,为了围岩稳定和罗家一号隧道安全,曾家岭一号隧道采用机械开挖,每循环开挖进尺不大于0.6m。
2.4监控量测
地表每10m设1排监测桩,间距为2.5m,每排设5个监测点。洞内每5m为1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设5个监测点,分别为拱顶下沉监测点和边墙收敛点。在开挖后的3~6h内进行初始值测量,测量频次严格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规范》(TB10121-2007)要求进行,用监测数据指导施工。
2.5封闭成环
开挖完成后要尽早封闭成环,仰拱距离掌子面不得大于30m,拱墙衬砌距离掌子面不得大于70m。
3、隧道超前支护及开挖技术
3.1 罗家一号隧道洞口边仰坡开挖加固防护
确定施工顺序后,对罗家一号隧道的边仰坡进行开挖及锚喷网加固,支护参数为:锚杆采用ф22砂浆锚杆,L-6.0m,间距为1.5×1.5m,梅花形布置,喷混凝土采用10c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ф6,网格20×20cm。
3.2 管棚施工
管棚施工见图3.2-1所示。由于两隧道立体交叉,因此,洞口长管棚超前支护,对拱部围岩予以加固,以增强其稳定性。
图3.2-1曾家岭一号隧道管棚布置图
3.3 洞身开挖
洞身开挖施工组织原则:严格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勤量测、快封闭” 的十组织施工。
3.3.1罗家一号隧道开挖顺序
罗家一号隧道开挖顺序见图3.3-1所示,采用短台阶法施工。
1-上台阶开挖立拱架喷锚支护;2-左下台阶侧壁开挖拱架喷锚支护;3-右下台阶侧壁开挖拱架喷锚支护;4-开挖施工仰拱全环封闭(上下台阶错开5m,下台阶左右错开3m为宜)。
图3.3-1 罗家一号单线隧道开挖顺序
3.3.2曾家岭一号隧道开挖顺序
曾家岭一号隧道开挖顺序如图3.3-2所示;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
图3.3-2 曾家岭一号隧道开挖顺序
1-上台阶开挖支护立钢架喷锚支护;2-设临时钢架喷混凝土封闭;3-阶左侧壁开挖立钢架喷锚支护;4-阶右侧壁开挖立钢架喷锚支护;5-阶核心土开挖;6-阶设临时钢架喷混凝土封闭;7-下台阶左侧壁开挖立钢架喷锚支护;8-下台阶右侧壁开挖立钢架喷锚支护;9-开挖下台阶核心土;10-开挖施工仰拱,全换封闭(上、中、下台阶错开10m,中下台阶左右错开5m为宜)。
3.3.3开挖方法
第一步罗家一号隧道采用弱爆破开挖上台阶,曾家岭一号隧道采用机械配合人工开挖,开挖高度均在3.5m左右为宜,进尺为0.6m,然后立一榀钢架装锚杆,用小导管对拱架锁脚,最后喷锚。
第二步开挖左下侧壁,开挖进尺为1.2m(两榀钢架),中间预留核心土,挖至边墙脚,将上导坑初支拱架自底部接出,用小导管对拱架锁脚,后用混凝土浇筑作为初期支护。
第三步对称开挖右下侧壁,其余同第二步。
第四步开挖仰拱,接拱架,浇筑砼,形成全环初支。
按照以上步骤,向前开挖,待开挖进洞一衬砌台车长度后,施作全环衬砌砼。单线隧道开挖至立体交叉处,增设拱部小导管加强支护,防止拱顶沉降。
4、 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时罗家一号隧道结构受力特征测试研究
为掌握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时,引起的罗家一号隧道二次衬砌的受力特征变化,对罗家一号隧道的二次衬砌进行现场测试。通过现场测试,可掌握衬砌结构的受力特征,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作出正确的定量评价。
4.1 隧道交叉段结构受力监测项目及断面布置
监测项目包括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压力、二次衬砌钢筋内力、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变。监测点的布置见图4.1-1所示;隧道交叉段重点监测五个断面,断面间隔15米。
图4.1-1测点布置详图
4.2 现场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压力
根据上面叙述的处理方法得到罗家一号隧道二次衬砌承担的围岩压力,见表4.2-1。
表4.2-1 围岩压力测试结果
隧道名 测试断面编号 各测点位置的围岩压力值(MPa)
测点1
(左拱脚) 测点2
(左边墙) 测点3
(左拱腰) 测点4
(拱顶) 测点5
(右拱腰) 测点6
(右边墙) 测点7
(右拱脚) 测点8
(仰拱)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罗家一号隧道 测试断面1(NXDK1+745) 0.049 0.431 0.042 0.372 0.010 0.235 0.011 0.439 0.011 0.341 0.042 0.322 0.048 0.192 0.023 0.107
测试断面2(NXDK1+760) 0.065 0.424 0.034 0.365 0.008 0.148 0.011 0.212 0.030 0.148 0.027 0.402 0.032 0.434 0.069 0.268
测试断面3(NXDK1+775) 0.064 0.531 0.025 0.238 0.012 0.279 0.010 0.363 0.020 0.343 0.029 0.389 0.053 0.429 0.021 0.321
测试断面4(NXDK1+790) 0.065 0.098 0.022 0.084 0.025 0.098 0.010 0.209 0.040 0.096 0.055 0.089 0.075 0.073 0.062 0.127
测试断面5(NXDK1+805) 0.059 0.074 0.020 0.065 0.027 0.082 0.046 0.161 0.020 0.101 0.031 0.116 0.079 0.077 0.051 0.135
注:1为罗家一号隧道完成后的层间压力值,2为曾家岭一号隧道通过影响区域后的层间压力值。
图4.2-2~图4.2-5为各监测断面在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前后的围岩压力分布图;图4.2-6为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罗家一号隧道各部位沿其纵向的围岩压力分布图。
(a)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b)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
图4.2-2NXDK1+745断面(单位:MPa)
(a)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b)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
图4.2-3NXDK1+760断面(单位:MPa)
(a)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b)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
图4.2-4NXDK1+775断面(单位:MPa)
(a)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b)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
图4.2-5NXDK1+790断面(单位:MPa)
(a)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b)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
图4.2-6NXDK1+805断面(单位:MPa)
图4.2-7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罗家一号隧道围岩压力沿隧道纵向分布图(单位:MPa)
由图4.2-2~4.2-6可以看出,在罗家一号隧道二衬浇筑完成后,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的层间压力较小,五个断面的最大压力仅为0.08MPa,说明在此时二次衬砌承担的围岩压力相对较小,在曾家岭一号隧道修建完成后,罗家一号隧道的二次衬砌压力增加较大,即上部隧道的开挖对下部罗家一号隧道的扰动较大。
罗家一号各横断面的围岩压力全部为压力,但是由于罗家一号隧道与曾家岭一号隧道为小角度交叉,罗家一号横断面的围岩压力呈非对称分布,NXDK1+745断面右侧较左侧稍大,是因为上部隧道从其右侧穿过,在NXDK1+760围岩压力趋于对称,是因为此断面为交叉断面,上下两个隧道处于平行状态,之后到NXDK1+775断面时围岩压力左侧较右侧稍大,且较为明显,此时上部隧道已处于罗家一号隧道左侧,在NXDK1+790、NXDK1+805处,上部隧道对罗家一号隧道的影响已经较小,虽然围岩压力较小,但是偏压作用已经消失。
由图4.2-7可以看出,围岩压力从NXDK1+745到NXDK1+775范围内变化较大,之后便趋于稳定,拱顶及左拱腰的变化趋势是由逐渐变小后又逐渐增加之后又再次减小,主要是因为曾家岭一号隧道断面较大,施工时的大量开挖,使罗家一号隧道产生了较大的“卸载”作用,使拱顶及拱腰处的压力较小,而曾家岭一号隧道开挖过程中对围岩的再次扰动所产生的附加应力都作用在了边墙处,故除拱顶及右拱腰外,其他关键点都在逐渐增大后再逐渐减小。
4.2.2衬砌结构内力测试结果与处理
根据数据处理方法得到现场测得的衬砌结构的轴力和弯矩并计算了安全系数,见表4.2-1。
表4.2-1 罗家一号隧道衬砌断面环向轴力、弯矩数据表
断面编号 测点位置 截面轴力(kN) 截面弯矩(kN·m) 安全系数K
施工前 施工后 施工前 施工后 施工前 施工后 增加值
测试断面1
(里程NXDK1+745) 测点1(左拱脚) -1.5 -499.8 0.9 105.5 31.54 2.97 -28.57
测点2(左边墙) -0.3 -187.2 -0.1 -104.0 707.30 14.90 -692.4
测点3(左拱腰) -1.5 -56.6 0.6 42.1 75.81 12.12 -63.69
测点4(拱顶) -2.7 463.9 -0.7 -95.3 181.83 5.61 -176.22
测点5(右拱腰) -1.4 382.3 0.5 69.3 119.35 7.13 -112.22
测点6(右边墙) -0.4 35.3 -0.3 -12.0 83.56 127.22 43.66
测点7(右拱脚) -0.9 -10.8 0.8 0.2 29.20 566.60 537.4
测点8(仰拱) -26.2 -163.7 -6.2 -26.1 22.81 14.08 -8.73
测试断面2
(里程NXDK1+760) 测点1(左拱脚) -2.1 -12.0 0.7 5.3 101.04 138.12 37.08
测点2(左边墙) -0.4 -4.0 -0.4 -4.9 56.11 222.14 166.03
测点3(左拱腰) -3.6 34.9 0.1 6.5 411.03 38.84 -372.19
测点4(拱顶) -4.0 4.2 -0.5 -1.9 271.12 60.98 -210.14
测点5(右拱腰) -2.7 34.2 0.7 5.0 181.83 83.94 -97.89
测点6(右边墙) -3.1 -31.2 -0.2 -1.4 419.55 40.01 -379.54
测点7(右拱脚) -3.7 -50.5 0.2 3.5 364.07 44.94 -319.13
测点8(仰拱) -30.8 -142.9 -5.9 -17.1 27.19 27.42 0.23
测试断面3
(里程NXDK1+775)
测点1(左拱脚) -1.1 -56.9 0.8 41.4 31.80 8.60 -23.2
测点2(左边墙) -2.7 -307.5 -0.5 -17.7 323.48 42.81 -280.67
测点3(左拱腰) -1.9 765.4 0.7 108.6 79.00 3.24 -75.76
测点4(拱顶) -2.5 247.8 -0.7 -37.2 161.79 44.40 -117.39
测点5(右拱腰) -1.4 -155.6 0.5 46.2 119.35 16.45 -102.9
测点6(右边墙) -2.2 -613.7 -0.6 -57.4 197.01 23.53 -173.48
测点7(右拱脚) -1.2 -524.3 0.9 86.8 27.85 3.63 -24.22
测点8(仰拱) -25.9 -264.6 -6.6 -27.8 19.72 12.59 -7.13
测试断面4
(里程NXDK1+790) 测点1(左拱脚) -0.5 -67.7 0.6 13.8 35.55 54.82 19.27
测点2(左边墙) -0.8 -42.5 -0.5 -6.9 55.31 202.17 146.86
测点3(左拱腰) -1.8 -57.6 0.9 8.6 36.36 189.07 152.71
测点4(拱顶) -3.3 -442.8 -0.2 -171.3 399.27 3.83 -395.44
测点5(右拱腰) -3.6 -178.9 0.3 24.1 340.19 38.59 -301.6
测点6(右边墙) -0.4 -74.0 -0.4 -4.3 56.11 229.67 173.56
测点7(右拱脚) -0.7 -261.1 0.6 53.9 39.47 6.54 -32.93
测点8(仰拱) -26.9 -429.3 -6.1 -88.6 24.07 3.51 -20.56
测试断面5
(里程NXDK1+805) 测点1(左拱脚) -3.2 -39.2 0.4 2.2 338.90 48.89 -290.01
测点2(左边墙) -0.5 -65.3 -1.2 -21.0 15.81 16.88 1.07
测点3(左拱腰) -1.1 -110.5 0.5 8.5 72.04 158.16 86.12
测点4(拱顶) -3.1 -226.4 -1.4 -69.4 25.91 4.60 -21.31
测点5(右拱腰) -11.1 -76.3 0.7 3.8 117.74 127.35 9.61
测点6(右边墙) -4.3 1.9 -0.7 -0.5 228.49 73.81 -154.68
测点7(右拱脚) -1.1 -43.1 0.4 0.8 142.73 116.51 -26.22
测点8(仰拱) -25.1 -384.9 -3.3 -72.3 42.45 4.68 -37.77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罗家一号隧道修建完成后,二次衬砌的轴力与弯矩均较小,说明在罗家一号隧道修建完成时围岩压力主要由其初期支护承担,二次衬砌只起到安全储备的作用;而在曾家岭一号隧道修建完成后,罗家一号隧道二次衬砌受力大幅增加,说明曾家岭一号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对罗家一号隧道的扰动较大,对罗家一号隧道二次衬砌的内力影响较大。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前后,罗家一号二次衬砌的安全系数有着大幅下降,但是并未小于规范要求的最小值,且其安全系数最小的断面为NXDK1+775断面。
5、施工注意事项
下部罗家一号隧道严格控制进尺和装药量,减少超挖。上部曾家岭一号隧道开挖严禁放炮,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如果岩石变硬,可采用预裂法掏槽开挖上弧导,下导坑及仰拱震动锤开挖。
加强洞内外的监控量测,随时掌握隧道围岩变化情况,用真实的监测数据指导施工。监测若发现异常或围岩变形过大,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封闭掌子面,采取处理措施。
施工时先进行下部罗家一号隧道的施工,等下方罗家一号隧道完成了交叉影响范围内的70m进尺,且二次衬砌混凝土达到100%强度后才能进行上部曾家岭一号隧道的开挖施工。
施工前必须编制施工危险应急预案,并进行实际演练。
6 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本施工方法技术可靠,超前支护增强了围岩的自稳能力,施工安全稳妥,在施工中没有发生坍塌、人员伤亡事故,减少了安全费用。
管棚加固和分部开挖,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变形和地表沉降,从而保证了周边围岩和临近交叉隧道的安全。
由于施工中未出现异常情况,快速的通过了立体交叉段的施工,缩短施工工期,节约了施工费用。
6.2 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铁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铁路线路也越来越密集,施工条件、施工工期、难度和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处理不好会造成非常坏的社会影响,本文对施工场地狭小,埋深浅,工期紧,在软弱围岩条件下的两条近距离交叉隧道施工进行了总结分析,实践证明其超前支护措施、开挖方法、支护措施是可行的、安全的。其成功经验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王梦恕.地下工程浅理暗挖技术通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09-111
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关键词: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技术
前言
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有其自身的特点,此类地区一般含水量非常大,并且施工的安全度无法保证,具有一定的施工风险,在施工的过程中,其利用的技术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施工的质量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因此,做好施工现场的调查工作,运用科学的技术进行施工尤各重要。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 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技术的选择
1.1 断层及破碎带宽度较小时的隧道施工技术
在进行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当断层面以及破碎带宽度较小的时候一般说明该地区的岩石块比较大,并且岩石较为完整和坚硬,对于这样地区的隧道施工,一般选择一种施工方法施工即可,并且要避免多次更换施工技术。比如可以缩短每循环的开挖进尺,加快进行挂设钢筋网、设立钢拱架并立即喷射混凝土,利用常规的初期支护技术做好支护施工,然后开始执行后续工序相应的操作。对断层段还可以采用加厚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加固等等[1]。总之,在针对于断层及破碎带宽度较小的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通过确定一种施工技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就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能够有效的避免施工人员的安全。
1.2 断层及破碎带为一般宽度时的隧道施工技术
当断层及破碎带为一般宽度的时候,相比于宽度较小的断层及破碎带来说,其施工的难度相对增大,并且应用的施工技术也相对来说要复杂的多,主要是由于这类断层及破碎带的岩石也相对来说较为破碎,施工的时候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并且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选择施工技术,然后再进行施工,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的效果[2]。针对于一般宽度的断层及破碎带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做好初期的防护工作,运用科学的防护技术做好施工的安全工作,并且可以采用加密径向锚杆、加密超前锚杆、喷射加厚混凝土、钢筋网和栅格架的方式进行加固,可以通过超前小导管向隧道顶端拱部注入混凝土浆,做到对岩体的加固和超前支护。
1.3 断层及破碎带地表时的隧道施工技术
断层及破碎带地表的时候,其主要的施工原则为防好地表水,做好隧道外预加固。通过相应的浅埋暗挖技术实现对水害的防治。由于断层及破碎带地表,当遇见多雨的季节,容易遭受到淹没,甚至是塌毁,造成隧道无法正常通行,甚至是出现人员的伤亡[3]。因此,在实际的施工中,需要运用相应的浅埋施工技术,做好浅埋的施工工作,该技术的主要施工包括地表锚杆、地表注浆加固、地表排水槽等,通过控制地面砂浆锚杆的直径、分布形态和杆间距离,要确保锚杆对周围地面的加固,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好水害的防治施工,确保隧道的施工质量,有助于实现隧道竣工后的良好使用。
1.4 断层及破碎带宽度较大时的隧道施工技术
断层及破碎带宽度较大的隧道施工难度最大,应用的施工技术也最为复杂,在实际的使用中,施工人员选择的施工技术不能单一,应该运用多种施工技术共同施工,但是前提条件是需要与施工的情况相结合。由于当断层及破隧道宽度较大的时候,这样的岩体非常的破碎和松散,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搭设管棚,采用注浆管棚和钢架超前支护半断面的方向进行开挖。在宽度较大的区域应该在管棚支护下先挖掘上半断面,当径向锚杆、钢筋网、钢拱架及喷射混凝土等初期支护结构初具支护功能后,再进行管棚支护下部的挖掘。
在针对于断层及破碎带宽度较大情况下的隧道施工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还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了解实际的施工情况,并及时及项目技术人员反馈。如果在施工中出现如选择的施工技术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达标,无法到达施工技术要求等问题时,需要及时联系设计单位商量施工措施,及时的解决施工中的问题,避免由于盲目的施工造成施工安全隐患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隧道的施工质量和隧道日后的良好应用[4]。
2 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的工艺流程及施工技术要点
在进行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全面了解隧道施工的工艺及其施工技术要点,实现对断层及破碎带隧道的施工控制,下面针对于具体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2.1 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的工艺流程
断层及破碎带隧道的施工流程与一般性隧道施工流程要复杂,并且对其技术要求也更为的严格,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施工,其施工流程大致为如下:
通过以上施工流程进行施工,能够实现良好的施工效果。
2.2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技术要点
在应用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的了解其施工技术的要点。本文主要探讨了3种施工技术的要点[5]。一,超前锚杆技术要点。超前锚杆技术是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中的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在应用该技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注意控制好锚杆的位置以及方向,只有确保锚杆的位置和方向正确,才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进行早强药包的应用过程中,如果出现着结块的现象,坚决不能应用,以免影响到施工质量[6]。二,超前小导管注浆技术。在应用该技术的时候,需要注意在钻孔之后,要将钻孔吹洗干净,并且小导管应对中插入。另外,在进行浆液配合的过程中,其配合比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执行,确保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三,大管棚超前支护技术。控制好管棚的角度,接口及注浆,能较大的减少断层段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结束语
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技术包含的种类非常大,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隧道施工人员不能盲目的根据自身的经验选择施工技术,应该对施现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进行充分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选择施工技术,这样才能够保证选择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进而实现良好的施工效果,提高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金虎, 张凯,施春晖,陈礼兵.慈母山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开挖支护技术分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02).
[2] 刘天亮,陈汝先,刘建达, 许海标,尹俊涛,张晓炜,王场.隧道在断层破碎带现场量测设计与分析方案[J]. 山西交通科技. 2012(02).
[3] 赵存明,沈斐敏,张燕青,吴存兴.公路施工隧道含水断层破碎带的探测[J]. 西部探矿工程. 2011(03).
[4] 杨军峰,潘淡浓, 王小龙,光明,薛春瑞,戴保库.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其地面沉降控制[J]. 中国水运(理论版). 2012(01).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应用措施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应用及措施
我国实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其根本的任务目标在于以贯彻执行国家相关的各项技术政策与技术法规为基本原则,合理运用具备科学性的管理方法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建立并完善企业施工作业的秩序。通过分析工程实践表明,施工技术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全方位抓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水平,反之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1.1 施工技术管理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通常包括审查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调查、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测量管理、技术资料管理、施工技术总结、竣工文件编制及归档等。
(一)审查设计文件。审查设计文件的工作首先需要进行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的施工图会审,主要审核施工图设计是否严格遵照技术规范,设计内容是否完整,对表示不清楚的设计内容加以解释,查漏补缺。工程结构设计在强度与稳定性能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关键部位构造设计是否合理等。另外,在针对施工单位现具有的施工硬件条件下是否具有能力完成工程目标给予足够的审查力度,在设计中要求选用的各种施工原材料规格及品质亦须严格审查。
(二)施工技术调查。在接受承包合同后,由建设方分部牵头组织相关调查人员进入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技术调查工作,调查结束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以作为施工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性参考文件。此份调查报告的内容要涉及到拟建工程施工现场详细的地形地质、气象水文、交通、用地和拆迁、当地风俗民情、生活卫生、站场、临时工程布置以及项目责任成本相关的所有资料等。
(三)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以施工组织设计作为组织现场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为了实现以贯彻执行国家相关的各项技术政策与技术法规为基本原则,合理运用具备科学性的管理方法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建立并完善企业施工作业秩序的目标,施工作业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认真组织力量现场调研,在充分掌握各方面影响因素及资源配置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不论是内业还是外业,都应使得作业过程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增强施工技术管理的可操作性与可检查性,从而保证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秩序。
(四)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制度同样也是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其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终,重要性可见一斑。技术交底制度的落实能够使得施工人员快速了解施工设计要求,并掌握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操作规范,有利于保证施工的质量,可科学的组织施工秩序。施工技术交底的内容必需明确施工部位、技术要点以及作业内容和时间等,交接双方均需签字确认并认真履行职责。凡是因为对技术交底不清、错误或交接手续不全而导致事故发生的,都应给予严厉的刑事追究。
(五)测量管理。测量工作的管理应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规程和执行标准,主要服务于施工单位的项目分部。同时,需明确测量各方的职责,以确保测量质量的可控、有序性和标准。测量管理主要对施工测量中的重难点(如沉降观测)进行相关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把握对施工中的控制点,常做复核与检查工作。而控制减少工程测量误差及错误也应进行繁复的复核与检查工作,并出具相关的结论分析报告,以便于能够进行处置。另外,测量资料的管理也作为施工技术管理的一项内容。测量资料管理采用通用技术标准且统一制定的资料用表,定期专派检查人员督促检查测量资料的规范、签认与归档等,以确保资料归档的完备性。
(六)技术资料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主要包括施工管理、验收及检测试验等,一般要求资料与施工进度同步,并保证施工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施工单位作为参建主体方应负责施工技术资料的主要管理工作。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之前,应将工程的施工技术资料整理、汇总、组卷,移交建设单位。另外,施工方还需负责施工技术资料的见证取样送检工作。
(七)施工技术总结。施工技术总结通常囊括工程概况、施工自然条件及特点、主要技术条件和标准、施工队伍部署情况及施工准备工作、全面施工阶段、工程竣工收尾阶段、重大施工技术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新技术工艺的应用情况、重大设计变更、工程质量、施工安全、验收交接对工程的评价和重难点工程及专题技术报告等。
(八)竣工文件编制及归档。建筑工程竣工文件的编制及归档需在收集、整理、汇总、归档四个环节中具备绝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系统性。工程竣工技术资料应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在工程验收完毕后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需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规程要求编制竣工文件,必须做到科学分类、准确记录和规格统一。工程竣工文件收集、整理、编制工作要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由施工单位负责编制竣工文件,监理单位则负责审核。
1.2 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往往会存在由于施工技术方面考虑不周的情况导致施工质量、计划工期和投资成本损失的问题,尤其是施工技术方案不合理导致出现的问题更为严重。由此可见,制定一个能够在技术方面可行、经济方面合理、工艺方面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案对于工程施工是极为有利的。而且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一项非常繁复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材料品种繁多、施工工种班组多,特别要求管理人员做好相关的技术准备和现场施工管理工作。
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必需要熟悉施工图纸,根据施工合同内容的具体要求优化施工流程中的分项工程及每一道工序,并根据施工现场实况合理配置如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及设备投入等资源,同时分析拟建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合理地做好总施工组织计划,通常以横道图或网络图从大到小、由面及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保证每一个分项工程都在施工组织计划的受控范围之内。其次则根据工程特点在施工工艺上做好相关技术准备工作,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工艺技术更应加强控制与管理力度,在制定专项的技术方案后予以实施。
在正式开工之前,通过落实技术交底制度,施工作业人员须严格遵照技术交底内容操作施工。对初次采用的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的操作方法以及特殊材料使用需谨慎。在施工过程中,对重要的和影响全面的技术工作,必须在分部分项工程正式施工前进行复核,以免发生重大差错,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当复核发现差错应及时纠正,方可施工。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据工作经验主要阐述了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应用的一些认识,并简略分析一些管理措施,旨在能够通过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保证建筑施工质量,谋求施工企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沈立立;浅谈建筑施工存在的问题与控制措施;中国科技博览;2009,(17):54 - 54.
[2] 尚猛虎,陈志明;论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包钢科技;2006,(05):56 - 58.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优化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而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人们对市政工程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施工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施工技术的优化显得尤其重要。文章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和优化原则,在结合施工技术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对技术优化方法进行了深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以期提高市政工程质量,最终获得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主要内容
市政工程所包含的项目种类比较多,简单来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工程都属于这一个范围。也正因为市政工程项目种类繁多,其所需要的施工技术也各不相同。但是在众多工程中也有一部分关键技术是经常运用到的,比如地下管线施工技术,地下管线不仅能美化城市更能方便建设,因此这个技术对挖凿地下隧道、网络供给、电力运输等工作等很重要;又比如测量技术,每一个市政工程都有相应的设计方案,如何确保项目的精准运行,这就是测量技术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还有绿化工程建设技术和路桥工程技术,现如今提倡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绿化技术在城市化的道路上不可或缺。而路桥工程技术作为交通建设的基础,包含了铺设、预应力应用、理清施工等多种技术种类,也属于常用市政工程施工技术。
2施工技术的优化原则
市政工程意义重大,其施工技术的优化也有一定原则,具体如下:首先,市政工程的主要管理对象是政府,也就意味着政府需要对相关文件、方案等做好严格的把关,只有在完成正式审批后,工程项目才能正式开展,否则不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项目本身极有可能存在一些隐患和漏洞;其次,市政工程大部分都是户外施工,所以在优化施工技术时必须考虑到天气情况带来的影响,如果采用了不合时宜的技术,不仅起不了优化作用,反而会造成一定损失。同时,政府部门的严格监控不仅要存在于施工前的审批,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多加注意,一旦发现实际施工技术和规划技术不相符的情况,要立刻进行调查,在确认其可行性后才能更改技术,进行技术优化;最后,市政工程的文档编制工作要应有专人专职来负责,前期的文档编制能够给后期的具体施工提供重要参考,也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监控。
3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现存问题
3.1施工技术优化缺乏创新
施工技术想要优化,那么核心就是创新,但是目前施工技术的研究一直不能突破原有的局限,缺乏了创新因素。即使施工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的实际运用也不尽如人意,施工单位在有了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仍然使用传统技术,一方面技术不需要更新换代,设备也不要重新购置,更不要再高薪聘请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作人员,这样在短期内为单位节省了不少成本;另外一方面,传统技术有较多可以参考的经验,而且技工操作熟练不容易出错,许多单位害怕尝试,也就阻碍了先进技术的推广,也阻碍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实际上,传统施工技术虽然能够达到一定工作效果,但实践证明,它在工作效率和环境保护方面远不如新的技术来得高超,短期的成本增加其实是对长期收益的投资。
3.2施工技术管理混乱
施工技术虽然是市政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一直以来施工单位都没有组建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对技术进行监控和管理,因此施工技术缺乏专业指导和严格约束。施工技术管理混乱的另一点体现就是施工技术资料的不完善。施工技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材料,能够给项目检查提供参考依据,档案的建立和资料完善也是上文施工技术优化提到的一点原则。但是由于施工技术资料验收说明书不齐全、错别字较多、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因此资料管理难度比较大,许多施工系统也就任由资料的混乱管理,最终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优化。
4技术优化研究方法
4.1加强创新,推广技术
对于技术的优化,创新和推广永远是两个大问题,因此,我们也要从这两点着手。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型材料和先进设备,这两者的优化能够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例如现在市面上出现的节水龙头就能为市政排水工程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其次,在使用大型挖掘设备的时候使用降噪装备,不仅降低频率,减少了噪音,也避免了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后,施工系统也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单位得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推广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4.2提高技术人员水平
由于技术在不断优化,所以当施工过程中出现新技术和新设备时,就需要一批新型技术人才来掌控这些资源。施工系统需要加强对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在应聘技术人员时,重在考察其真正技术,录用技术过关的候选者也能为后期专业培训期间的经验、技术交流提供一定基础。除了技术人员之外,管理人员的选择也需要多加留意,注意培养其监管和控制能力,保证其能解决突发状况。
4.3加强管理
文章提到管理的混乱有两方面:①缺乏专业部门,因此施工系统可以组织一些优秀的管理人才,建立部门,专门负责对技术方案的优化升级,负责在众多技术方案中根据技术的先进程度及可行性选择出最佳方案,并且运用现场考察或建立数据模型等方式来检验方案;②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技术的监管,在施工结束后完善技术资料的整理,完善相关档案。
5结束语
以上是对施工技术优化方法的一点建议,但事实上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有些施工单位缺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重视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人员的安全问题,为了加快进度,采用了不合理的技术方法,因此施工技术的优化方法也要考虑安全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双面效益。
参考文献:
[1]夏秀礼.市政工程给水排水施工管理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