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意义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发展现状

1.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今舞蹈教学成为不少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课程。高校设立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才,学习此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会从事幼师职业。不少地方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艺术类课程,尤其是舞蹈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传承我国民族舞蹈文化。而在舞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少老师使用特色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充分掌握舞蹈知识。2.高校舞蹈教学跟不上现代的幼儿教育要求。如今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课程逐渐落后于现代的幼儿教学水平。近几年,政府对于教育领域极度重视,学前教育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但高校中的舞蹈课程相对落后,跟不少幼儿教育行业的变化。不少学前教育舞蹈无法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但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就业期间更好地进行学前教育,落后的舞蹈课程无法帮助学生将来进行现代化的幼儿教育工作。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存在的问题

1.教学大纲不具备实践性。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同时还在专业内进行舞蹈教学。但地方高校进行的特色化舞蹈教学理论性过强,无法真正用于实践。现阶段,很多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舞蹈教学使用音乐学院专业的舞蹈教学模式,但这两个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学大纲不兼容。2.教学思路过于局限。从教学角度来说,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舞蹈课程会聘请专业教师进行规范化教学。但是这种过于局限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性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围绕舞蹈动作进行授课,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以及我国传统舞蹈文化方面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的发展。3.舞蹈教材不具备专业性。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没有合适的教材,部分地方高校采用专业的舞蹈教材,过于专业的内容使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知识很难把握,无法真正体现学前教育的内涵,严重影响舞蹈教育效果,使学前舞蹈教育发展滞后,阻碍高校学生的舞蹈素质培养,影响特色化发展。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发展的策略

1.面向当下幼儿教育进行教学调整,教学大纲增强实践性。现阶段,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内容明显落后,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能够符合当下的发展情况,我们应该及时了解行业现状,及时更新高校舞蹈教育教材,加强教学大纲的实践性,增加高校学生的才艺积累,丰富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适应当下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要求。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明确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舞蹈技能种类,在教学课程中高效使用,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幼儿教育工作要求。2.创新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对舞蹈教学课程的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舞蹈教学的课程增添新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舞蹈课程过程中保持高效率。3.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材的专业性。由于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课程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专业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舞蹈教学应该做到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舞蹈教学的先进经验与相关教材,编制适合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学教材,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使舞蹈教学课程能够得到新的理论支撑,更好地提升舞蹈教学课程的质量和效率。为了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发展,必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教学理念,加强对教育方面的理念学习,明确以服务幼儿教育工作为目标。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视,各地方高校将会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规模,改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建设,发展为具有特色化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我们要将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看作一项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有了这种教育理念,才能坚持进行舞蹈文化传承,将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薇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2]岳娜.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践与改革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更为关注,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有巨大的影响。此外,学前美术教育有利于我国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现阶段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进行了改革,并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得到长足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本文就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所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不足的措施作分析,希望对解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的现状

1.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还停留在高考制度之中,对学生的文化课的成绩十分看重,而忽视了对于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导致学生艺术类课本成为摆设。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艺术类课程,学生对于艺术类课程一无所知。在高校的招生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考察,学生长期只注重对文化理论课的学习,对艺术课严重缺乏了解。学前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美术基础,给学前美术教育增加了难度,不利于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2.部分美术教学与幼儿园实际需求不符。学前教育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参考。在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中,一些高校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对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使教学没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不符合当下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能力的需求。因此,很多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时,不能够完成较好的美术活动课,造成只会画,不会教的情况。3.重技能、轻实践、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很多教师重视绘画技能,忽视学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实践作用。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只顾着上完课程,没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这种现状的存在让学生对美术教育提不起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美术教学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综合性儿童实用美术能力的掌握。

二、推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完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先弄清楚幼儿园到底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学生,我们的学前美术课程教学要和幼儿园需求吻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只注重理论的讲解,甚至还会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美术类别考试,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是靠自己的主观意志教学,应该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方式,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同时,高校学前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正常开展。2.合理设置美术教学课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师的主要来源,基础教师在学前教育的培养中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锻炼,还可以体现师范教学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因素,其发展的好坏对学前教育的开展有决定性作用,这对美术教育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任职教师应该就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课程以及学习的目标做详细的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教学的教材,让学生易于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教师应对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做明确规定,制定学生发展的方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3.充分利用新型材料与工具。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科学技术也得到有效发展。在高校学前教育中,新型材料和工具的出现,给高校学前美术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求高校学前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型的材料与工具,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创造方法,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全面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深入开展,加快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改革进程。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尤为关注,其中,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做到全面改革,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针对我国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使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积极影响,对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正面意义,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薛正.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

[2]王小鹤.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

[3]张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4

第3篇

一、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重点内容

学前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具备思想最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反应高校教育的水平和状态。

1.舞蹈教学的基础实践。实践基础,是培养学生舞蹈教学功底的主要途径,其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各项舞蹈的动作要领,激发学生舞蹈的平衡感,既可以保障学生体会到舞蹈动作的实际含义,又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实践的掌握和审美[1]。通过基础实践,学生形成舞蹈定向发展,不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技巧方面,都能得到最大化的锻炼。

2.舞蹈教学的理论内容。理论是舞蹈教学中比较核心的一部分,大多舞蹈内容来源于理论部分,包含表演、动作、风格等内容,同时还包含各类丰富的案例教学,充实学生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知识,感悟舞蹈教学的意义,掌握舞蹈教学的思想内容。

3.舞蹈教学的技能教育。技能教育是提高学生舞蹈理解力的一项内容,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采取合理的方式,发挥教学技能。例如:针对现代幼儿特点,在舞蹈教学方面,学生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规范幼儿舞蹈技能,还可以通过技能,发现幼儿的舞蹈天分,进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可见:技能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彰显技能特点。

4.舞蹈教学的能力挖掘。通过高校舞蹈教学,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促使其能够挖掘自身能力,应用于学前教育中,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综合发挥多项技能,还可以保障学生吸收更多关于舞蹈教学的知识,为其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体现高校创新教育的特性,保障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采取灵活的舞蹈教学方式。

二、高校学前专业中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舞蹈教学的发现状态,其在教学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为保障舞蹈教学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方式,分析其出现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高校学前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始终保持原有的教学方式,实质其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幼儿需求,舞蹈教学除具备稳定的基础教学外,更要关注舞蹈的创新、综合特性[2]。例如:目前舞蹈教学中,仅仅局限于基础,实质并未开设多样化的舞蹈教学,导致舞蹈教学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层面。

2.学生舞蹈基础薄弱。我国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没有标准的要求,招生时,也没有设定制度,但是实际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严重缺乏舞蹈基础,部分学生最基本的舞蹈动作,在完成质量上存在欠缺。例如:高校学前专业中,在舞蹈教学方面,学生表示有一定难度,形成教学瓶颈,主要原因则是学生在入学前,缺乏一定的基础。

3.缺乏舞蹈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中,仅将舞蹈教学作为普通的科目对待,实际舞蹈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占据较大的影响比较,其能够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水平。高校在舞蹈教学方面,没有设定层次目标,导致学生盲目学习,不能发现舞蹈教学的实际意义,更是无法发挥舞蹈教学的作用。

4.舞蹈课程安排较少。虽然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一门,但是实际高校对其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降低舞蹈教学学前教育的影响力,而且课程安排不到位,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习难度。

三、探析提高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途径

根据舞蹈教学的现代状态,提出教学途径,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避免形成舞蹈艺术缺乏的情形。

1.丰富舞蹈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的设施,丰富舞蹈教学的方式[3]。在学前舞蹈教学中,引进技术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方式,将舞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到一起,还可借助多媒体,形成现场教学,主要深化舞蹈教学,拓宽教学方式。例如:教师通过多媒体,收集大量的舞蹈教学资料,编排形成教学内容,或者制作舞蹈PPT,将舞蹈教学中的视频、技巧和理论知识结合到一起,学生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接触到比较现代的舞蹈信息,最主要的是,教师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基本情况,制定合理的舞蹈课程,既要满足现代社会对舞蹈专业的需要,又要符合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2.严格管控舞蹈教学的招生标准。将舞蹈标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一项内容,严格把关学生入学前的舞蹈考核[4]。例如:设置相关的舞蹈考核标准,实行基础考核,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舞蹈能力的直接考评,可采取现场考评的方式,使学生针对考核制度,依次展示舞蹈动作,考核教师通过学生自身舞蹈能力的展示,筛选学生。通过严格的考核,可以提高学生舞蹈的基础水平,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功底能力,又可以提高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整体标准。

3.规划舞蹈教学的目标。结合舞蹈教学的内容,规划层次目标,发挥舞蹈学生的特长。例如:舞蹈教学在学前专业中,可以发散为多种能力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实际表现,为其制定合理的舞蹈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以多方向为发展目标,形成个人特色的舞蹈表现,同时教师在舞蹈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则可以对舞蹈教学实行全方位的规划,发现舞蹈教学中可塑造的点,实行深化研究。

4.合理安排舞蹈教学课程。高校应适当增加舞蹈教学的课程安排,着实满足学生需要,一方面做好舞蹈课程安排的工作,另一方面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避免课程浪费。由此,才可体现高校对舞蹈教学的重视度,提高舞蹈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前教育;培养方案

一、引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幼儿的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我国的儿童需要年满六周岁才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了给学龄前儿童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做好准备,我国开办了许多的幼儿园。但是因为我国学前教育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很多的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并没有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意识。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我国的学龄前儿童的入学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使我国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文化素质、专业涵养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龄前儿童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原因

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儿童可以进行基本知识的了解。孩子们能够从唱歌中学到单词和生字,从搭积木中学会数数,从讲故事中能学到语言技能,从烹饪学会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从手指画中学会颜色的应用。通过参加一些合唱团、讲故事、亲自动手的工艺品以及简单的小实验、装扮和搭积木,还可以获得实践和社会技能的锻炼。2岁至5岁的孩子们能从实践中学习,获取经验以及如何和小伙伴们合作以取得成功。在幼儿园里有专业的学前教育方面的人才,专业老师的指导,可以教育孩子从内心世界出发,快乐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总而言之,学龄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为了加强我国的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工作[1]。

三、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行业的竞争也变得十分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许多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问题,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就业方面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间接促进了许多相关专业的发展。因为近几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学龄前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0.9%,但是与全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总目标———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75.0%,还是有很大的差距[2]。

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很多普通的师范大学都设有学前教育这个专业。但是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本来不同层次的院校所招收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基底,那么给学生的目标的定位也应该是不同的。可是我国的高等院校,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定的目标都是差不多的。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热爱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教育理念新,教育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等。”而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意识强,技能高,知识面宽等。”不同层次院校的学前教育目标差不多,没有从低到高的深入性,难以培养出专家型和科研型的学前教育方面的人才[3]。

(二)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很特殊的专业,它是一门兼有文化性和技术性的专业。因为要和年龄很小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沟通,吸引孩子的兴趣很重要,因此学前教育的学生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有很多艺体类的课程需要学习。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同时也需要学习很多的教育类知识,例如教育心理学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文化性和技术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地艺体课占比例太重,导致文化课的知识无法很好地学习,甚至连教育类的课程都没有安排,很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压根就没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就连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基础课程都没有设置。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多的实践机会,都一味在课堂中进行学习,无法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三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化课程的重要性[4],反而更重视艺体课,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三)生源质量不佳。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设立在师范类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但事实上,我国的主要幼师资源还是从高职院校提供的。我国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具有许多的优点,例如职业意识强,职业技能高,基础知识较系统,知识面较广等。五年制的专科毕业生的这些优点十分符合社会对幼师的要求。但是随着对幼师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许多初中毕业的学生都选择就读五年制的专科学院。而我国为了发展教育,学校的分数线也降低了一些。虽然我国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上去了,但间接导致的就是各个专业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五、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发展

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发展,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使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也带动了很多相关方面的专业的发展。可以说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绝对有很多好的就业机会。但是社会对幼师有大量的需求之外,对幼师的素质、专业能力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了。为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根据学校和生源质量的实际情况,设立具有系统性的课程,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是发展的根本,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国家对我国学龄前的教育工作也更加的重视了,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一定要好好培养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因为社会对幼师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因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还不够成熟,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很难马上适应工作,无法毕业就上岗。而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和专科学校的学生类似,没有更深层次的定位,所以我国的学前教育方面难以培养出专家型和科研型的人才。这也是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中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为了国家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要不断完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丁桂苏.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3,2:145~146

[2]陈相伟,殷继英.高师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1):3536~3537

[3]陈虹利.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0):32~33

第5篇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高校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长期收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时间很难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素质教育下表现为教学方式陈旧、思想老旧,不利于钢琴课程改革策略的实施。在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如果仍然实施老旧的教学观念,不仅会影响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会影响学生工作后对学前学生的教育,影响下一代的钢琴基础的提高。

(二)钢琴课程组织形式不合理

很多高校由于缺乏物质硬件条件,对学生的教学采用大班模式,这种患者下学生的动手活动时间比较少,影响学生钢琴技能水平的提高。大班教学对钢琴教学来说是一种不理想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照顾到个别有特殊性的学生,不利于学生整体钢琴素养的提高。

(三)课程目标设置不够明确

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一项必须实施的教学步骤,学前教育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对钢琴课程目标有一个比较情绪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钢琴课程设置目标并不是太清晰,导致学生很难有效的提高钢琴整体技能。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高校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多进行学生演练教学,多让学生动手弹奏钢琴,以便提高学生钢琴技巧,培养学生整体钢琴素养的提高。同时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改革

高校学前教学专业的钢琴课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学生通过钢琴课的学习要掌握钢琴的演奏水平,同时具备为少儿歌曲编写伴奏的能力。目前的钢琴教材多倾向于钢琴基础性教育,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高校钢琴教师通过讨论君顶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新增一些辅助教材,比如《钢琴实用教程》,这部教材内容轻松灵活,学生比较容易上手,而且课程包含内容类型丰富,通过此教材的学习能够很好的把教育内容与幼儿园的钢琴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

(三)教学内容改革

1.加强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学习钢琴的目的是将来更好的为幼儿服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本专业角度分析,注重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而钢琴演奏技能和技巧仅仅是此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一项基本技能,不能将其作为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选曲的过程中要选择一般伴奏型音乐,比如活泼欢快类型、进行曲类型等,以便能够使学生通过对这一类型音乐的学习,掌握各种伴奏音型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各个调的和弦、琶音等时不能单纯的进行技巧性提高的联系,要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在键盘上地找到音节位置,以便对不同调的音乐实施伴奏。

2.注重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弹唱问题,有些学生只弹不唱,有些学生“弹”和“唱”不协调,这些都是缺乏音乐表现力的一种形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系统、全面的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一开始教学时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弹自唱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教师弹、学生唱,或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配合训练。

(四)教学模式改革

第6篇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and Community

CUI Can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52)

Abstract The pros and con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and teacher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our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community is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n a small microcosm, the preschool children and parents relationship are all very similar and society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mode and all kinds of problems. Therefore,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iz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munity, not only can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ommunity of sharing with the ai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is for student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 a more practical and actual practice opportunities and venues.

Key words college; preschool education; community; interaction

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重要性

高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推动力,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我国学前儿童启蒙和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学前教育的水平。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了解当前学生的情况,并将自己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但是,高校的学前教育学生较多,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不多,与社会较为接近的社区就成为了一种较为实际且合理可行的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平台。通过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可以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积极性以及热情调动起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不重视互动,双方之间互动较少

高校学前教育与高校其他的普通教育除了在基本知识的培养和讲授之外,还有其特殊性,而当前不少高校并没有将学前教育的特殊性重视起来,在不少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寻找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上,高校常常与社会上的幼儿园或者是学前教育机构沟通不足或是双方的衔接机制不完善,导致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少,得不到应该有的锻炼。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的互动上更是不重视,在高校看来,学前教育的学生要实践,只能去正规的学校或是学前教育机构,而社区在硬件设施以及其他方面与正规学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社区对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存在着不了解等问题,对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水平以及教育理念也存在一些疑问,导致社区的学前教育也很少能够联想到或者是联系高校的学前教育上面来。这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双方都互不了解,很难建立起互动沟通的机制。

2.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模式不健全,存在薄弱环节

高校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学龄前儿童而言的,它主要是对学龄前儿童在正式入学前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个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和辅佐,为学龄前儿童培养起较为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而社区正好可以为高校的学前教育提供一个辅导和引导学龄前儿童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校学前教育自身的局限性以及观念性的问题,导致社区与高校学前教育之间在沟通上存在问题,高校学前教育认为自己可以为社区的学龄前儿童提供免费的教育,社区应该全力支持,而社区则会认为,社区自己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实践的平台,高校应该为其支付一定的报酬。除此之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与社区的学龄前儿童建立一定的教育关系,就需要社区的帮助和组织,而当前的学龄前儿童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自身安全和教育质量在家长看来无比重要,如果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与社区里的学龄前儿童形成互动关系,就需要社区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社区就会有所顾虑,而不愿意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或者是帮助宣传和组织。因此,由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在观念上以及沟通交流和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障碍,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模式不完善,存在薄弱环节,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不完善,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得不到及时的社区反馈,社区也得不到及时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帮助和教育引导,双方之间的互惠关系得不到建立。

2.3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缺少资金支持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的就业率来衡量其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的,因此,不少高校对当前热门的专业较为重视。而我国的专业学前教育学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数量就很少,不少的学前教育专业就分布在了普通的高校里,这些高校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肯定就不够,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资金投入就与其他专业有所差距。除此之外,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普通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为学前教育专业提供的实习以及实践机会就相对要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得不到正规学校或者是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实践机会,就只能与社区加强联系,以此来获得实践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不重视,导致在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的支持力度就相对较弱,能够给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的资金扶持就少,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活动很难全面展开,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得不到社区的帮助和支持,而社区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无法形成长期完善的互动机制。

3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的策略

3.1 高校与社区树立对高校学前教育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的重视意识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想与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就需要双方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或者是派送优秀的员工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交流较好的地区或者高校去学习经验,将较为先进的经验通过员工培训等方式将其宣传,使得高校从领导层到教育第一线的老师都能从思想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联系起来。社区在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互动关系时,也应该去主动了解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并根据自己社区特点开展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互动关系。例如,某一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与社区的互动上,就结合自己的特点,将学校的重点专业美术优势作为合作互动基础,在社区开展学前儿童的美术辅导和培训以及画展比赛,通过对儿童在美术方面的辅导打开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儿童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社区以及学龄前儿童家长能够看到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互动的优点所在。

3.2 建立健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互动的良好模式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加强互动是一个双方都能受益的方式,但是由于高校与社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机制,导致高校的教育专业与社区的互动就缺乏一种有效的运作模式。因此,在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模式,就需要高校及时将自己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的特点传达给社区,并在得到社区允许的情况下根据社区以及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互动方式。例如,高校可以在社区中建立起学前儿童的身体以及心理发展数据库,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开展不同的活动,针对儿童行为习惯方面的“过家家”活动,模拟日常的生活片段,让儿童在模拟中逐渐了解到哪些行为是值得赞赏,哪些行为不合适。

3.3 支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在资金上给予及时支持

衡量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成绩不单单是以学生的就业率来衡量,还应该以学校和学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因此,高校的学前教育与社区的互动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应该在政策的制定以及资金的预算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给予一定的倾斜和重视,例如,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可以为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合作活动在财务预算上制定和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保证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关系顺利建立,保证各项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通过高校的专项资金可以在社区开展一些活动来加强学前儿童的教育,例如,有的高校就邀请社区的学前儿童以及家长去观摩学校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与社区儿童进行互动,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开发儿童的语言以及表达能力,比如,在互动中让儿童做个小小的演讲家,来向小观众来介绍自己或者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这种互动来了解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作为资料为不同的儿童制定出相应的引导方案。

4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途径 内容分析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是影响幼儿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构建符合幼儿特点的培养途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目前培养本科教育专业人才的方式基本分为三种,一是分类培养方式。依据学生的意愿、专业素养、职业爱好等状况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模式内涵为“基本理论加技能加实践”的一体模式,可根据当地幼儿园的需求采取“订单式”专业培养方式;三是理念与实践兼备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着重以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为培养目标,从专业态度、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等方面加强培养。

高校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教师,二是有关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诸多专家学者都倾向于“培养掌握学前科学理论知识、学前儿童保育技能、学前儿童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要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教师专业发展视角、生命塑造理念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型、研究型、教育专业应用型、实践性人才为目标,以培养专业理论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型或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发展的重点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本科学前教育体系;对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或实践型人才培养进行明确定位,如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等;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型和应用型兼备的综合人才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

二、学前教育在综合技能培养方面的现状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各类课程专业性不突出,设置的各类课程相互之间的逻辑性不强。第一是通识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所占比重太高,课程中的英语和政治类课程都为必修课和考试课,占用学生过多学时。另外,课程内容以人文社科类设置为主,而自然科学类课程相对较少,对本科生积累深厚广博的科学知识存在不利影响。第二,对学科的基础课程不够重视,体现为多数高校此类科目的课程内容陈旧,学分和学时占较小比例,课程重心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忽视大学教育、社会教育、哲学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等知识,在专业品质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培养没有有力支撑。第三,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偏低,除去学生参与的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或劳动实践等与学生专业联系不紧密的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活动只占学分中的极少比例,体现在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毕业论文与教育实习等方面,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时间。

三、学前教育本科综合技能培养途径探索

(一)展开见习实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我国各学校教育中,大部分都能做到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从事学前教育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例如:一年级将调查访问及家教作为主要活动内容;二年级将见习实习作为主要内容;三年级则将义务从事学前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并且组织各种援助活动,积极参加志愿者行动。通过类似活动的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全面接触社会,增加社会知识,而且培养角色意识,对自身从教素质会产生良好影响。

(二)实行园丁科教行动计划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入实行“园丁科教行动”,同时将每年五月定为“科技活动月”,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科技素质。第一,利用科技讲座、科技电影、科技板报等,达到宣传科教行动的主要目的,充分学习科技方面的知识,达到营造良好的科技学习氛围的目的;第二,进行科技发明与制作,举办科技成果展览。“园丁科教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可以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同时使学生自身动手动脑能力大大增强。

(三)深入开展模拟学前教育活动

模拟学前教育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之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管理能力。学校可以将一周的某一天定为“模拟学前教育活动日”,让学生自愿两人结组分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后两个学生分别以班主任的身份给学生布置一系列工作,开设专题班会及处理班级各类事务;分别以学前教师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带领学生进行唱歌、跳舞、游戏、做手工等活动,提高学生自身从教素质,增强从教能力。

结语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要确立专业分类发展思路,让学生向着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现状和未来,更注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类型,明确定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或实践型人才培养,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高自身综合技能,为以后学前教育事业做出更多优秀创举。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061-02

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青年教师不但需要进入教学岗位之前,集中几天的时间,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短期培训,而且需要入职后在教学方法上得到指导,并对幼儿(小学、或者中学)教育环境进行感知,即继续教育。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学前教育专业青年教师,从当初离开幼儿园,相继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到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些是博士研究生毕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已经忘却了幼儿园的生活状况;再加之学前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当前的幼儿园与他们在读的时候相比,不论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理念,都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许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青年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现状一无所知或者说知之甚少。他们在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时力不从心。

不了解幼儿教育的现状,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就缺乏针对性。如何把并不深奥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灵活的、有用的,这对于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在教学方法上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让青年教师更好地了解当前幼儿教育所需人才的规格,使他们比较全面地把握未来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与幼儿园一线工作的需要“无缝对接”。因此,对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探索,十分必要。

二、“双导师制”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双导师制”,即除了为每位青年教师在系内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还聘请一位幼儿园一线的优秀教师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让这些青年教师走向幼儿园,接受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有利于他们感知幼儿教育的环境,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

1.系内指导教师的职责

青年教师上岗后,系里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首先,在新教师走向讲台之前,指导教师要向他们详细介绍系里的教育教学情况以及教学改革情况,使其对教学对象以及系里的教学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并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三年的“继续教育”计划。其次,指导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方面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撰写教案、试讲,而且经常为青年教师讲授示范课,并在课后进行总结、交流。最后,青年教师要定期向指导教师和系相关领导讲授汇报课。在汇报课结束后,青年教师要对自己的汇报课进行反思,然后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多次的“示范”与“汇报”两类课型的交替进行,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定期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评比活动,一方面,可以全面掌握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通过评比,奖励优秀、查找不足,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全系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系外指导教师的职责

青年教师上岗后,系里与当地幼儿园领导协商,选择幼儿园一线的优秀教师担任这些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这些青年教师每周集中2―3天的时间,深入幼儿园进行调研、学习。幼儿园的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指导。首先,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讲授的课程,写出到幼儿园的具体学习任务。其次,帮助青年教师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管理过程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最后,带领青年教师观摩各个领域的教育活动。通过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比较全面地把握未来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心应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青年教师的任务

新上岗青年教师制订了三年“继续教育”计划,并明确了到幼儿园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后,在具体落实这些计划和任务时,不能敷衍了事、走过场。为收到实效,可以进一步提出明确的要求。例如,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准备专用记录本,记录幼儿园的所有活动情况;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给幼儿上课,参加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在每个学期结束后,系里的和幼儿园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做出书面评价;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要定期写出专题总结;等等。

三、“双导师制”是一种“双赢”的举措

“双导师制”不但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利,而且对指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有利。这是一种“双赢”的举措。

1.系内的指导教师可以从青年教师那里接收到一些前沿信息

系内为青年教师配备的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老教师。他们虽然在教学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与青年教师相比较,他们知识比较陈旧,对学科前沿知识了解不够。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使他们开阔眼界,随时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进而使他们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共同搞科研,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即使在教学方面,青年教师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指导教师学习、借鉴,正所谓“教学相长”。

2.幼儿园的指导教师可以在科学研究方面得到青年教师的帮助

幼儿园的指导教师,都是从事幼教事业多年的优秀教师。不论在教学方面,还是在管理方面,他们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往往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而感到困惑。通过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他们可以了解到进行科研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结合幼儿园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青年教师与指导教师可以共同立项搞科研。这不但可以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青年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合作,可以实现大学与幼儿园的“共赢”。

3.对高校青年教师实行“双导师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第9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育实习;消极感受;课程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34-03

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课程。通过教育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断提升教育实践能力。但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普遍地出现了消极体验:一些实习生对幼教现实感到悲观,他们现有些一线教师依然照本宣科,很少真正倾听幼儿的声音,这与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幼儿教育相去甚远;一些实习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到失望,因为尽管忙忙碌碌地学了那么多课程,但当面对真实的实践时,他们依然头脑空空,手足无措;当尝试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一些实习生惊讶地现原来理论并不可信,因为“对孩子的尊重民主只会制造混乱和无序,而实习指导教师的命令和惩罚却总能奏效”;一些实习生甚至表示他们不敢想象毕业后将要去从事“这样”的工作。与实习生之间的交流让笔者震撼和忧虑,通过教育实习,_些实习生的专业信念非但没有得到巩固,反之他们经过专业学习而获得的教育理念竟然脆弱得如此不堪一击。这不能不令人警醒。本文拟深入剖析实习生消极实习感受形成原因,并基于此,提出教育实习课程的改进建议,以保障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习生消极实习感受的成因

(一)实习生陷入生存危机

在实习过程中,一些实习生或因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或因率性而为、自由散漫,或因笨手笨脚、体弱多病等,难以获得实习指导教师的接纳,遭遇生存危机。已有研究表明,实习生进入实习单位后首先遇到的不是专业展问题,而是作为新成员被实习班级的教师所接纳的问题。实习生只有成功获得实习指导教师内心认证的“实习许可证”,才可能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专业成长上。否则,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将会受困于人际交往,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而无法专心实习。

(二)实习生的专业信念受到挑战

实习生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有时会遭遇实习班级既定规范的抵制。实习生进入的实习班级是一个业已形成共同价值观和稳定交往规范的群体。作为新成员,实习生进人实习班级后只有遵守该群体约定的规范,其行为才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否则,实习生即使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拥有良好的教育机智,但是如果其行为不符合既定规范,也势必会引班级的混乱和无序,而相反,实习指导教师违背正确教育理念的行为却屡屡奏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实习生难免开始质疑所学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并产生实习挫败感和专业危机感。

实习前,实习生没有充分估计到实践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对“理论指导实践”抱有过高期望,他们不恰当地认为教育理论可以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导致实习生不能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实践问题;加之,一些指导教师有意无意间流露出对教育理论的漠视,加剧了实习生对教育理论价值与功用的质疑和失望,产生了“教育理论无用论”的消极认识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三)实习单位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指导教师资质不合格

由于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不存在行政关系,实习单位接受教育实习任务常是两校教师或领导之间的“私人”交往,缺乏制度上的保证。而且教育实习会增加实习单位各类人员尤其是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实习单位正常的教学秩序。此外,高校给予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经费又微乎其微,无法给予实习单位各类人员的劳动付出以合理的经济回报。因此,实习单位参与教育实习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实习单位对待实习工作态度消极,表现在分配实习指导教师时很随意,不加挑选地为实习生指定指导教师。一些指导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行为落后;一些指导教师思想素质较差,对待实习指导工作敷衍塞责;一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指导的艺术,其“善意”的批评有时会伤及实习生的尊严,使其陷入紧张不安的情绪之中。如同教练水平的高度直接影响着比赛的胜负一样,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指导能力也直接关系到教育实习的效果。

高校对教育实习工作重视不够体现在:教育实习时间短,一般只有6周;所占学分少,一般为3学分;教育实习计划内容空洞,流于形式;在实习带队教师的选派上,一些学校选派青年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在与实习单位没有形成制度化合作的情况下,青年教师既未形成较高的学术威望,又不熟悉实习单位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实习单位的沟通、协调和指导工作很难有效展开;一些带队教师则不清楚带队职责,只负责将学生送过去和接回来,很少到幼儿园进行现场指导。此外,近年来物价飞涨,但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生均实习指导费仍执行多年前制定的标准。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改进建议

(一)正确认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逐渐认识到,教师应同医生和律师一样,成为一门专业。舒尔曼认为,一种职业要成为一门专业,必须符合一些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它必须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他进一步解释道“把某些事情称为专业即表示这些事情有一个在学府里被广泛运用的知识基础。”但同时,或者更为关键的是,“专业最终是关于‘实践的’。”

具体到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上,一名幼儿教师能否称得上专业教师,既要看他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看他能否在理论指导下进行“专业的”实践。理论形成的过程及其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无法直接应用于实践,因为“理论是处理世界一般性问题的,它是通过研究领域的简化、专业化来实现其作用的。理论研究往往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的,而这些条件与日常实际联系却是脆弱的。其次,理论只在具体学科里运用,而实际问题则是跨学科的。因而,理论往往远离专业实际的特定条件而使得学员很少注意到理论的重大作用。”但实践不是完全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行为。海德格尔曾指出,在我们的观看和行动中,有一种无声的、潜在的、给世界和我们的行为以指向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关于某物的理论知识,也不是一种客体知识,而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我国大陆近几年的教师知识研究均强调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实践性知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亲自获得的经验,但并非所有的经验都是实践性知识。因为经验可以是不具有反思性质的、没有经过理智处理的条件反射性经验。在杜威看来,实践性知识是具有一定反思性或理论性的经验。反思是连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跨越教育理论和实践鸿沟的关键。通过反思性实践,获得实践性知识是解决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的主要途径。

在教师专业化展的背景下,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它应为学生提供反思性实践,帮助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而在所有的课程中,唯独教育实习能担此重任。因此,我们应该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二)创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单位三方联合管理的教育实习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职前职后连续展的过程,没有树立起“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想,教育实习常被看作是高校单方面的任务,实习的组织、指导和管理,都由高校单独承担。这种教育实习管理制度给高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在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经费筹措和选派指导教师等方面的诸多困难,难以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当前,在教师专业化展和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实习观,视教育实习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实习的质量必然会对教师入职和职后教育,对教师专业性的可持续展产生深远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当地幼儿教育机构培养师资,作为人才使用方的实习学校和作为分管各地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理应对未来教师的培养负起责任,将对未来教师的培养纳入教师培养计划。短期来看,貌似实习学校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是付出方,高校是受益方,但从长远来看,前者才是最终的受益方。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单位应联合管理教育实习,共同负责教育实习计划的制定、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和培训、教育实习过程的督导和教育实习效果的评价,并将其制度化。这一崭新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为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此外,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教育机构参与实习工作的积极性,高等院校在为实习基地分配实习任务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地给予实习基地的实践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学术支持,与实习基地之间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选派和培训指导教师,建立指导教师资源库

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单位应该看到选派优秀一线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对于教育实习质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首次接触真实复杂的现实,难免遭遇不顺,如果此时能得到优秀一线教师对其进行的符合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那么他们经过专业理论学习获得的教育理念就可能转化成坚定的教育信念,并且逐渐生成实践性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单位也应该看到指导教师在促进学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方面间接挥的重要作用。和一些工作多年的一线教师不同,实习生没有养成与先进教育理念相冲突的教育行为习惯,此时如果能够得到优秀一线教师的指导,那么他们就会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在学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效果不佳、幼儿园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单位应该高度重视指导教师的选派,遴选在思想素养、专业水平、指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个性性格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优秀一线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将其纳入实习指导教师资源库,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培训。

(四)高校应进行实践取向的全方位课程改革

首先,应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素质。所有教师均应对所教课程有一定研究,应对课程内容有独特的理解,应能联系实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的学习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一定的实践关怀。其次,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都应安排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激其学习理论的兴趣,提高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如果每门专业课程均安排一定的见习和实习,那么当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就有了从事幼儿园中任何工作的经验,毕业后就能够很快胜任教师工作。第三,延长原课程结构中教育见习和实习(特别是教育实习)的时间和跨度,实现全程的教育实习。第四、为了保证教育实习工作能有效展开,高校也应该严格选派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实习带队教师。

(五)实习生应加强自我修养,展独立的专业判断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边疆高校 学前教育专业 钢琴教学

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常感到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也感到学习钢琴困难,其原因何在?有何对策?

一、现实与目标:寻找钢琴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最大可能性与最佳结合点。

由于边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中不需进行专业测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几乎没有器乐基础。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钢琴,也没有学习钢琴的兴趣与动力,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钢琴学习后,由于钢琴学习比较难,很多学生就不想继续学习钢琴了,难以激发其学习钢琴的愿望。总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没有基础、缺乏兴趣、效果较差,这是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实。此外,当前我国业余学琴人数不断增加,业余钢琴教育出现由单一的职业性教育转向与通识教育并存的态势。从每年的“考级”活动可以看出,我国业余钢琴学生的整体水平在逐年提高。较好的业余钢琴教育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这些考生往往报考发达地区的高校,其教育成果也主要由发达地区高校受益。因此,发达地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好的钢琴教学基础,这与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有很大区别。再者,虽然边疆与发达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基础差距大,但培养目标相近,总览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其理想意义上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却相差无几,虽然在实践中,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难以实现理想意义上的培养目标。

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面对现实,制定科学合理的钢琴教学目标和培养策略,努力培养边疆地区的适用人才。边疆高校应该以务实的态度重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培养目标,但也不能简单理解为降低钢琴教学要求,而是要结合生源与地方幼儿教育的实际,调整(不都是降低)钢琴教学目标,寻找钢琴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最大可能性与最佳结合点:一要挖掘学生最大潜能,二要实现教学目标。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只要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较好地为地方幼儿教育服务,那么,这样的培养目标就是现实的、合理的、科学的、有生命力的。按照这样的思路。边疆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调整中,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第一,生源状况,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要以生源状况为依据,综合考虑钢琴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的可能性。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钢琴几乎没有基础,应适当降低钢琴教学要求。第二,地方幼儿教育现状。边疆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状况总体滞后,而且不平衡,只有县城及其以上区域的较规范的幼儿园才有条件使用钢琴教学,绝大部分私立幼儿园不具备钢琴教学的条件。根据边疆幼儿教育现状,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应满足于地方幼儿教育的需要,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这种前瞻性也不宜超越现实需要过多。第三,边疆文化,主要是边疆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在边疆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应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并将其作为钢琴教学的内容之一,从而更好地体现钢琴教学的地方性与民族性。比如,脍炙人口的、适合幼儿教育的民族音乐作品应成为钢琴教学的特色内容。可见,边疆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全体学生钢琴学习能基本入门,为今后钢琴教学与自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是部分学生能达到较高的层级目标,能较好地满足幼儿钢琴教学需要;三是钢琴教学具有一定的地方性与民族性。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应体现上述内容与要求。

在此,尤其要强调的是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一直延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与要求,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尽快改革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系统地研究其特点、规律,让钢琴课程真正体现“师范”特色。音乐教学要抓住以下两点,即“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重要的学习工具;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然而,在实际钢琴教学工作过程中,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能力,而且对于钢琴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与理解,但在步人教师岗位后仍力不从心。这些情况表明,边疆高校要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钢琴伴奏与弹唱技能培养,对于钢琴伴奏与弹唱技能要强化训练。努力提高训练效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钢琴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讨论与建议:个性化教学是提高钢琴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清楚了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基础,明确了应有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就要探讨从“基础”到“目标”的实现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教学的理念、领域、模式、方法等也在不断开拓创新,钢琴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精神面貌和个性化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专长。在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法、经验、感受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不只是钢琴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的丰富资源;钢琴教师也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钢琴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根据教师、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高校应倡导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与个性化教学。所谓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学活动针对一个既定的教学目的,即教学在于最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与个别性;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意愿与需要;在培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有变通的教学形式、方法等,可以运用个别的、小组的和集体的形式。个性化教学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1 教学目标的个性化。教学目标个性化即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指把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一般分解为学期目标),以此为参照,结合学生个体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钢琴基础、学习兴趣、生理条件等具体情况,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协商,确定学生个人的阶段钢琴学习目标。第一,个性化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个性化”,既要摸准个体实际(即“个性“),又要结合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化”为个体学习目标(即“个性化”),“化”是关键和根本。第二,师生共同分析、协商是必要途径。如果个体的钢琴学习目标只由教师确定,往往脱离学生实际:如果个体的钢琴学习目标只由学生自己确定,往往偏离课程教学目标。师生只有共同分析、协商,才能避免偏离课程教学目标或不切合实际的倾向。其中。教师在个体学习目标制定中应发挥引导作用,把握好方向。师生共同分析、 协商的过程,也是学生充分分析、认识自我,明确学习要求,增强学习动力的过程,在钢琴学习中将起到目标导向与动力保障的重要作用。

2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指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目标和学习表现的差异,分别确定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有的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读谱习惯,不能将乐谱所记载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导致不能成功弹奏乐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看清谱号、调号、音符、节奏、指法和各种表现符号等,往往需花较多精力加以纠正。有的学生触键问题难以解决,要以延续不断的传统钢琴触键方式来规范,教给学生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的学生指法混乱。指法是前人科学制定的,好的指法符合自然生理条件,能顺利地弹奏音乐乐句,教师就应该教给初学者指法运用规律,使学生逐渐养成严格按谱上指法练习的习惯。有的学生钢琴弹奏的音乐表现力差,这就要多欣赏音乐作品。开阔音乐视野,多听音乐会、听音带、观摩,提高个人综合素养。从而提高作品演奏技巧,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及其重点、难点因人而异。

3 教学方式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个性化指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和问题,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在钢琴教学中,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并不局限于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一对一”的教学体现了个性化教学,但个性化教学还可以小组课、大班课等方式来表现。将具有同类情况与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小组教学,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观摩交流、切磋争论、各抒已见,使他们在探索中拿出各自的最佳方案,这种教学就是个性化的。在大班课上转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疑也包括个性化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对有的学生要多鼓励,语言表达要亲切;对有的学生要严格要求,语言表达要严厉。

4 练琴时间的个性化。何时练琴,看上去是个学习细节问题,不用在此讨论,其实不然。技能是练出来的,不是“理论”出来的,钢琴学习的工夫在课外,而练琴时间的安排又是课外学琴的关键所在,每位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科学安排练琴时间,提高练琴效果。练琴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并非练琴时间越长越好,曲子弹奏的遍数越多越好,因为只有集中精力练习才能获益,而集中精力练习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此外,应利用零散时间练琴,虽然每次只练习一会儿,但抓住难点,各个击破,积少成多,效果颇佳。再有,进行有谱无琴的“心练”。一个坚持业余学琴多年学生和教师交流时说:“课间我在课桌上可以练琴,放学路上我哼着学习曲子,练琴的时候我是在寻找平时想要的声音效果。”

5 课程考核的个性化。考核是学生复习已学的教学内容,检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钢琴教学考核多以技能水平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且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导致学生只注重提高技术水平,或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甚至有的学生花很长时间去死练一首钢琴曲,虽然考试分数很高,但是真正的钢琴弹奏能力较差。在此,笔者建议按照个性化教学目标来评价钢琴学习效果。在具体操作上,可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考核、评分,根据学生自己达到钢琴学期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评分(如得分A);同时,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确定难度系数(如C),而A与C的积就是学生的阶段钢琴学习成绩。这样组织钢琴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既考虑了学生各自学习钢琴的进步程度与可能(纵向比较),又兼顾了学生个体之间的比较与公平(横向比较),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能看到自身的不足。而传统的钢琴考核与成绩评定,以统一标准来衡量,严重损害了钢琴学习较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而言,由于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钢琴学习基础,若仍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将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阻碍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普遍教学要求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是实施钢琴个性化教学的基础;学生钢琴学习的个体差异是实施钢琴个性化教学的关键;使学生学有所得,能培养边疆幼儿教育适用人才是衡量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个性化教学成功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姜丹.综合性大学和音乐学院相关学生钢琴学习的调查与分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2):107.

[2]代白生.钢琴教学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

第1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

一、美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材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占非常大的比重。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材内容不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幼儿园安排给幼儿的美术课时间也比较少;幼涸懊挥凶愎坏挠锥教师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幼儿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否顺利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大都出自美术专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幼儿园后,所学的美术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无法顺利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3.美术教学的方法太过单调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教学结果。但目前许多幼儿教师喜欢用让幼儿模仿自己画画的方法,这种方法枯燥无趣,很难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美术知识正多元化发展,教师却仍然依据陈旧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导致幼儿的思维被束缚。

4.“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在开展和落实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工作时,美术课程的设置也很重要。美术教师应以培育学生的幼儿美术教学能力为基础,对美术课程进行精心而科学的设计。但不少院校和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课程和绘画训练实践方面存在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教学的实践训练远比接受理论教育重要得多。

二、针对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

1.美术教育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让幼儿理解各种绘画技巧和方法,还要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2.对学前美术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

学校在给学前教育的学生安排美术课程时,应考虑到所学课程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其教学方案要适合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绘画技巧不能要求太高,要先教给幼儿美术知识,再让幼儿用绘画等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美术的乐趣。教师要对美术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划,让幼儿学习系统化的美术知识,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3.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幼儿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做到以人为本,不仅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要挖掘幼儿的个性特点,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幼儿都能成为独特的个体。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提高幼儿兴趣,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幼儿天性好奇,会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并希望得到教师的解答,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就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应更看中幼儿的表现能力,要想提高美术课的质量,就要为幼儿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因此,美术教学时,应将幼儿看作课堂的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提高兴趣,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是以培养优秀幼儿教师为目标,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教育的实际要求,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课程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曹斌.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2]杨旭.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

第12篇

(一)香港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制

香港教育学院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了全日制和兼职两种课程模式,学制灵活多样。有幼儿教育荣誉学士(四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高级文凭(三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高级文凭(二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荣誉学士(三年兼读制);有幼儿教育文凭(两年制兼职);有幼儿园教育高级文凭(二年日间混合制/二年夜间混合制)。香港教育学院以开阔的教育视野、灵活的课程设置、应用型教育模式、服务性管理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员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学习机会,其职前教育课程强调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职后教育课程更强调基于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使幼儿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效对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

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虽然分有不同的体制,但是在各自的专业设置上都体现了如下特色:课程目标——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其主要宗旨是帮助学生在学术和专业上作充分准备,让他们日后成为能干、关怀学生及善于反思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在不同的幼儿教育环境中工作,并能在专业上作进一步发展。这相对于国内专业课程目标更加侧重于教师职业态度的培养,重视教师能够反思,不断进步。课程结构——学前教育课程采用学分制。不同学制的学生要修满相应的学分后取得相应的学历与资格。其中包括十周以上的教学实习、驻校体验及教育机构参观。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研习、学科研习、通识教育和学校体验四个范畴。教育研习旨在帮助学生具备初入职幼儿教师必需的专业知识、技巧及态度。课程也注入特殊教育需要和信息科技元素等教育意念,学科研习旨在巩固学生的学术基础,并让他们掌握到教授学前教育课程内各科目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与技巧,通识教育范畴将透过有关生活技巧、文化与社会等相关科目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个人生活技巧,以提升个人素质,迎合现代社会所需,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整体环境。学校体验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教学工作上,以发展学生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为重点,学校体验包括教学实习、驻校体验和教育机构参观。透过学校体验,学生有机会获取和运用初入职教师必备的技巧,并加以改善。

(三)课程特色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工作坊、学校参观、研讨会和讨论会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理解、评估和运用学到的事物,并培养进行独立、终生学习及发展的技巧。香港教育学院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情况:学生从入学后每周要有一天到幼儿园或幼稚园见习以积累经验,检验学习和查找方向。在毕业前会有18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实习前要进行工作坊研习活动。这种见习实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有效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教学中重视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学生自主查找与研究学习资料、自主设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项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还通过鼓励大胆否定、标新立异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形式也是多元的,对学生的表现不作整齐划一的评价。香港学前教育的课程中对于艺术方面的培养较少,但是学生有机会参与艺术增润课程及教育交流团。总体说来,香港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与拓宽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以教育专业课程为重点、以强化教育实践课程为特色。

二、给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启示

(一)提高教育质量,打造“软实力”工程

曾记得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软实力”是关键,它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质量是生命,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也就是说,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一支学养、教养俱佳的教师队伍,一批充满幻想、富有生活理想的学子,才能造就一所好学校。我们应该更加强力打造办学特色效益实力、科学管理实力、教育科研实力、师资队伍实力。

(二)重组整合、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大而全,门类繁而多,内容交叉重复、资源就会浪费,致使学的疲劳,教的枯燥。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和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有消化、理解、反思、回味的过程,应为学生多开设符合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的选修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一线的需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唯特唯精、唯美唯新,发挥课程结构有效载体,成为链接学生与教师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纽带和桥梁。

(三)正确处理教学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狭义的是指教科书,广义的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所有的学习材料。在香港教育学院老师和学生几乎没有固定的教材版本,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养成学生看书思考的习惯。教师应掌握所教授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并能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最适用我们学生的教学内容,决不能让教材束缚教师的教学思想,限制学生的学习空间,决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致使教学内容缺乏鲜明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生命力。

(四)变传统的“教—学”单向传递方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式教学

以往教师更关注怎样教,忽视学生的学。在香港把学放在第一位,即学与教。在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要让学生习惯这种教学,教学应留出半个小时的答疑时间,给学生压力,让学生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现象。

(五)改革单一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

一张试卷无法考量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方式决定教学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突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学生,注重工学结合,与用人单位实现无缝对接。在香港教育学院学生的作业没有标准答案,教师更加看重学生观念的创新和想法的独特。需要小组合作,查阅大量资料后分析综合、梳理提炼,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六)学术成果、幼儿园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一体化

第13篇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表演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37-01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课是专业基础课的一种,它以培养合格的、具备相应演唱能力的幼儿教师为目的,而并非是以优秀独唱演员的培养为目的。当前幼儿园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应具备如下条件: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素养较强,同时还应具备足够的独立工作能力、革新创造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基于此,我们应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进行反思,并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不断探索和确定教学目标,对固有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改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加工处理知识的能力,使其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实现全面发展。

一、表演唱课程的重要性

儿歌表演唱是指在延长幼儿歌曲过程中,通过形象而简单的各种基本动作配合自然表情来表达歌曲内容以及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儿歌表演唱主要在于唱,动作表演则是唱的辅助。其演唱形式一般有多种,还可变化位置和队形,属于初级的幼儿歌舞形式,它融趣味性、舞蹈性和音乐性为一体,属于综合艺术形式,并突出了歌唱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为学生营造了人人参与的、富有平等性的实践机会。

二、表演唱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举办专题讲座并富有针对性

教师可通过针对性专题讲座的举办将儿歌表演唱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幼儿歌曲的正确演唱方法介绍给学生。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儿歌表演唱战士给学生,让他们观摩并欣赏完整作品,同时引导学生对儿歌表演唱所具有的真正涵义有所了解,进而展开讨论、分析以及评价,学生的审美力和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强化,想象力得以激发,从而为以后的儿歌表演唱奠定基础。学习声乐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获得歌唱能力,丰富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中小学音乐课歌唱教学及课外同声乐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表演唱强调课程的系统性与学术性,追求歌唱技术的高、精、尖。

(二)强化表演过程中的队形以及常用动作训练

歌唱与动作表演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师可强化表演过程中的队形以及常用动作训练,使学生随乐动作以及肢体协调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例如兔跳、飞鸟展翼等动物的动作,也可以是划船、走路等人的动作,还可以是植物生长、风、浪花等自然现象。并组织学生进行包括划步、秧歌步、跑跳步、踏点步以及踮步等基本舞步,梯形、半圆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队形的训练。

(三)指定演唱曲目,以此强化学生表演与编导能力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根据给定题目展开歌舞表演的创作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行为加以指导和监督,尽量淡化“教”,而应重视引导和参与。以儿歌《春天》的表演唱教学为例,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当学生对歌曲风格与内容有所熟悉后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创作,如演唱形式、舞台表演、道具以及形体等。学生则在教师鼓励下与其他组员团结协作,积极讨论,共同完成表演唱设计。在演唱形式方面可丰富多样,可选择一人独唱,其他组员分角色进行表演;也可由组内男女对唱;还可尝试改编歌曲,通过二声部合唱来演绎。同样,在处理歌曲演唱方面也具有多样性。可以唱的活泼跳跃、亦可优美抒情。而在表演队形设计方面,学生也可交流沟通,别出心裁,在各种丰富表情的配合下将角色形象塑造的更为生动,同时表演也更加富有特色。

三、表演唱课程的实践

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学前教育有其职业定向,同时具备独特的专业特点,而音乐专业与声乐教育同样也相互区别的。教师应计划性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针对性的训练其歌唱教学实践能力,与富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实现早接触、多实践,对本专业歌唱教学所具有的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通过不断演练来区别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异,从而能够切实掌握表演唱相关技能,教学实践经验得到丰富。因而,组织幼儿园见习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是声乐集体课表演唱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四、结论

开设儿歌表演唱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与时代要求相符的新型幼儿教师。笔者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当前声乐集体课中推行表演唱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与建议,希望能够利用儿歌表演唱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竞争力,提升综合素质并拓宽就业渠道,使其做到“一专多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实践性教学;学前教育专业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在基本理念板块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标准》的颁布,推动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应有所调整: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一方面是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学时及学分(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学分则从31学分增加到41学分,在专业实践模块则细分为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及创新实践三部分);另一方面是加强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与指导。本文以笔者任教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为例,初步探索如何有效开展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课程实践性教学是指在实践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模拟的环境或者现场环境,开展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和应用理论的过程与形式,它也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一种方式。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包含“现场观摩,邀请一线教师进课堂,3分钟故事会,微格教学,现场试教”等环节,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反思与成长。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1.“请进来,走出去”

“请进来”主要是指邀请幼教一线实践能力比较强的优秀教师。以该课程为例,我们邀请幼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有系统、深入的研究的幼儿园园长,来指导学生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这样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

“走出去”,是让学生在学习、反思的基础之上,去幼儿园现场观摩优秀教师的语言教学活动。在现场一方面是聆听一线教师上课学习他们上课的经验,另一个方面聆听一线教师对自己所上活动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明白活动实施的自我评价应该如何开展。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仅解决了高等学校教师“本身缺乏幼儿园教育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脱离实践地照本宣科空谈、泛谈”[1]的不足,也让学生了解当前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初步贯彻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反思实践的能力,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2.“3分钟故事会”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不仅仅是一门教法课程,它还旨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讲故事能力。讲故事是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中经常要用到的,所以它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学前专业学生将来面对的群体是以0~6岁的幼儿为主的,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能让自己的故事说得让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能够喜欢,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笔者要求学生自己在课下要阅读大量的故事,并背诵一些经典的故事名篇,在每次上课之前请3~4名同学来展示,并将之命名为“3分钟故事会”即每人3分钟时间。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讲故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表达不够大胆,讲故事时扭扭捏捏,故事语言成人化现象比较严重,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还有一些同学是以应付任务的方式,在此环节中应付了事,准备不充分,甚至没有准备,直接上台,以至于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断断续续,严重卡壳,这样就失去了3分钟故事会原本的意义。

3.“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指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全面记录学生在说课及试讲等环节的教育行为全部细节,然后再由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边看录像边分析评价,找出问题所在,讨论如何改进,并由学生再进行试教。《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微格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非常有效的。通过观看自己说课及试讲的录像,学生不仅可以做自我评价,还可以自我改进;另外,由于是小班化教学(每班9人),只要实践教学时间能保证,就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这一点也解决了现场试教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顾及全部人员。与此同时,这种模式也深受学生喜欢,所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程相对较多的状况,可以考虑多采用这种方式。

4.“现场试教,及时改进”

这是在学生学习、观摩及微格教室试讲的基础之上,由实践指导老师(含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在幼儿园进行现场试教,与幼儿进行互动,针对试教进行评价、反馈,然后再进行实践,再反馈,形成“同课异构”的模式(针对不同班级,试教同一内容的活动,以《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例,有2位同学分别以此在大班和中班进行试教,不同年龄段不同目标,因此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第一次试教结束以后总结大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后又在同一年龄段的不同班级进行试教),进而形成“学习-反思-实践-评价-再实践-再评价”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进行自我剖析,而这种自我剖析使学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得到及时的更新与调整,进而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了学生实际教学能力。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反思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实践教学的现实性还相对缺乏,幼儿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等。具体来说:

第一:实践教学的现实性还相对缺乏。实践教学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正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指出要把“学前教育理论和保教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而这种专业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不仅是在模拟工作场中,更重要是在“实际工作场”中。模拟教学、微格教学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对来说这种环境和幼儿园实际教学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的,比如说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差异带来个人的教学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在幼儿园中进行实际的实践教学,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教学体验,才会更容易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更客观地对自己进行剖析。因此,笔者以为在今后的课程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强现场试教的环节,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一把真实的教学。

第二:幼儿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这个也是幼儿园在与高校联合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园老师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往往将之视为园长分配的任务。笔者以为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能给幼儿园带来什么?我能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什么?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幼儿园的主体性地位也将会得到一个极大的提升,而不是仅仅为高校提供一个实习场,实践场。比如可以让幼儿园参与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谈论,参与课程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等。

第1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04-02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国家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报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然而,这个专业的男女比例却严重失调。据统计,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通常都是女生。笔者所在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仅为2%。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这在一些国家甚至有法律明文规定。如日本幼儿园男教师的比率约占7%,日本规定幼儿园里男必须要有1/4以上的男教师,美国幼儿园男教师的比率约占10%,美国规定幼儿园每个班必须配有一名男教师。笔者从辅导员的角度,谈谈如何管理这群特殊而弱势的群体,帮助他们走出问题困惑。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背负压力走进高校。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进入高校学习,并非他们的第一志愿,也不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们仅以此专业作为进入大学的前提,进入大学后再转专业,很无奈地选择这个专业。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社会上认可度很低,多数人认为此专业是女生的“专利”。

2.男女比例失调的环境加大他们的心理压力。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较之女生可谓凤毛麟角。在这样的环境里,男生一般少言寡语,他们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在课堂上也很少发言和表现自我,往往选择躲在一个角落,封闭自己。女生则是各项活动和课堂的主角,在这样的环境里,男生的心理压力异常大,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自卑、焦虑、自信心差、内驱力弱、女性化和厌倦等心理问题。

3.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女性化让男生厌学。也许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过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忽略了男生的特点,像舞蹈、手工制作、钢琴等课程,男生较之女生明显不占优势,甚至在上这些课时,男生觉得先天能力不足,无所适从。而教学方式和用语上多突出女性思维模式,如反复的叮嘱、夸张地模仿幼儿的神态、举止和表情等,这些都让男生厌倦甚至反感。又加之,学前教育的女生居多,专业特点使很多女生多才多艺,而多数男生在这些方面缺乏灵气。男女一比较,挫败感和无成就感就让他们更不愿学习。

4.就业前景黯淡、学生忧虑未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面较窄,培养目标多数是做幼儿园教师的。而男性幼儿园教师在任教到一定年龄后还能做什么?能否有能力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或者自己开办幼儿园,如不能,又如何再就业?面对未来的忧虑,极易让他们产生焦虑。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重视入学教育的特殊性,增强专业认同感。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很低,甚至都想转专业或退学,即使毕业后也不会从事与其相关的行业。如何提升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作为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对这一特殊群体男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在入学教育时,可采用榜样法进行教育,介绍中外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以其作为榜样,激发学生的仰慕之情。还可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如自己的专业男教师的事迹进行榜样教育,增强专业认同感。另外,可以通过更多的教育形式进行专业教育,如开展幼教名师专题讲座、邀请校外学前教育成功人士、本校毕业的学长进行现身说法,让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更深的认识,增强专业认同感。

2.创造班级管理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他们不愿做学生干部,更不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如何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单独找其沟通,对其进行学生干部意义的教育和引导,还可以采取同学推荐和辅导员任命等方式,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来。他们做了学生干部,尤其是工作得到同学认可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提升。如何才能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提升效能感?这就要求辅导员对他们进行班干培训和管理,通过多沟通、出点子、多肯定等方法加强对男生班干管理,同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多关心多支持多鼓励,帮助他们在学生中提高威信。通过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和班干工作,这些男生会找到自己的价值,自我效能感也会大大增强。

3.利用多彩校园活动,进行男性教育。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作用很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他们不愿参加任何社团和文体活动,学校文体活动比赛学前教育的男生经常是弃权的状态,即使参加了成绩也是垫底,这大大挫伤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笔者认为应鼓励他们参加,不要太注重结果,应重在过程。在他们参与文体或社团活动时,要给予帮助。比如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篮球锦标赛等活动,男生训练时,可以和他们一起训练;参加学校的文艺晚会,建议他们排男性化或幽默搞笑的节目,这样会引起同学的关注,对参与活动的男生要不断鼓励和赞赏,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4.个性化指导,拓宽就业渠道。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就业面窄、学生忧虑未来等现状,辅导员在学生一入校就应加强对男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消除忧虑。针对学前专业的培养幼儿教师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定位在幼儿专职教师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担任幼儿园的体育、武术、电脑、棋类、科学等课程;或者从事学前教育游戏活动的设计相关工作;担任幼儿园后勤保障工作;鼓励学生自己创办幼儿园等。通过个性化指导,学生的就业机会和渠道拓宽了,前景也更好了,忧虑也就打消了。还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如举办就业创业讲座,就业帮扶,引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就业实践、自主创业等。

5.积极沟通,因材施教。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频繁,最亲密,是学生最信任的人,但学前教育男生存在的问题,绝非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除了日常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外,还应积极与专业老师多沟通,做到因材施教,也要经常开展听课活动,了解学生学习、思想、心理等状态,及时征求专业老师的意见和对策,共同帮助男生走出困境。

总之,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这一为数不多的弱势群体,作用无可替代,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作为此专业的辅导员,应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上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闫静.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探究,2009,(12).

[2]王萍.教学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

[3]于晓梅.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