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教学策略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数学 评价 游戏
1 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喜爱数学学科
1.1 满腔热情感染学生。教师的热情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满腔热情,从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通过目光这一无声语言来传递爱的信息,表达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比如对于课堂上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可以用温柔的目光表示激励,对于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学生,可以用善意的目光表示提醒,对于回答问题犹豫不决的学生,可以用自信的目光认可鼓励,对于回答问题正确、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用赞许的目光表扬称赞等等。此外,在与学生相处时,教师要尊重、爱护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要让学生获得上进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2 无限爱心唤醒学生。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崇高而神圣。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与孩子们相处时,需要用爱心承担起这份崇高与神圣,要将全部爱心倾注学生,满腔热情对待学生,爱护关心学生,信任尊重学生。特别是针对学习成绩较差、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爱心。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找机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活动,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让学生体验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喜爱小学数学教师,进而喜爱小学数学这门学科。
1.3 高尚人格吸引学生。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重大,小学生心里教师就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因此教师的人格势必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教师的品格修养、仪表风度、知识才华都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信息的普及,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仪容整齐、端庄大方,更要拥有健康的品质、丰富的知识、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等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个人魅力,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思想,吸引学生学好知识。
2 采用游戏法教学
开展游戏教学,注重游戏设计中的难易结合。游戏设置过于简单,参与游戏的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没有了游戏过程中的紧张刺激的感觉,学生对游戏就会反应平淡甚至索然无味了。反之,设置的障碍过于困难,参加游戏的学生认为高不可攀,无法通过,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这样的游戏对学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游戏应难易结合,使参加游戏的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克服如在学习数学用“5”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首先我先讲一个《采蘑菇》的故事并提出带有趣味性的问题:“今天是星期天,小白兔们一起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兔妈妈说‘今天我们采蘑菇可要多动脑筋先要把蘑菇上面算式的得数算m来,然后将它投放到相应的篮子里小朋友们愿意帮助我一块干吗?”这时出示一幅好几个小白兔捡着有得数的篮子及带有算式的大蘑菇。当小朋友把蘑菇采好放进篮子后,发现草地上还有一个蘑168菇没有采下来,是什么原因呢?问题提出后,我适时启发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辨析比较,原来这个蘑菇上的算式是要用“5”的乘法13诀求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设计就巧妙地为学习“5”的乘法1:3诀求商作了巧妙的铺垫“算数”游戏开始了,学生们算得又快又对,投放得准确到位.一个个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微笑,在愉快活泼情境中掌握了“5”的乘法口诀,学生学得轻松。
3 重视课堂评价的语言
课堂中,教师一句评价,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适当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评价语言要亲切、多样化。当学生回答出题目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学生考试拿到了优秀成绩的时候,我会为他送上一份印有“你真聪明”的表扬信;当学生没思考周全,还不知如何回答时,我会送上期待、信任的眼神……学生们从老师这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感受到了关爱;感受到了赞赏;更感受到了那无声的动力,这一切都会推动学生永远向前、向前。
关键词:新课标;高一数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实施,是国家教育部门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教育,提升教学水平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在我国,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面的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知识点的重新编排,以及一些新的教学内容的融入,都是在新课标教学体系下的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端,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学策略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 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影响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以数字为核心进行教学,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沿用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学方式的根本,至今为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所沿用。但是随着现代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讲授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对于知识的教授。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单一的讲授模式很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客观具体的展现出来,不能够更好的辅助数学教学。现代社会发展比较快,学生接受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对于现代课堂的教学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化程度比较高,不能够很好的服务于现代学科教学。面临新的课程改革,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革。
2 教学层次设计不合理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层次的设计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新的教学资源不断引进学生课本,知识的整合性比较强,并且面临着不断的知识更新。新课程教育改革以来,知识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教学使用的课本中,知识范围涉及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数学教学中,知识教学的层次性不明显,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一些知识的融入,加深,并不是对于任何学生都十分适用的。面对现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的不同,在知识的教授方面需要进行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而目前的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在教学中把知识全都放在一个教学层面上,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弊端,不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整体教学水平的发展。
二 新课标模式下高一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面对新课标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教学策略方面进行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推进数学教学的发展。在教学策略的改革方面有以下几个改革措施。
1 加强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辅助高中课程教学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是目前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策略改革方式。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知识的多样性特点越来越明显,面对新知识的融入和总体知识教学的不断加深,传统教学策略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体系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学教学方法策略的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可以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现代数学教学中。从数学这个学科的特点上来分析,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数学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入现代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对于高一数学教学,更是要注重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高一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数学教学,高中数学从整体上体现出很强的抽象性,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特点来适当的调整教学策略。高一数学教学要种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刚刚走进高中校门的学生在各个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对高中课程体系进行很好的适应,为了更好的引领这些学生入门高中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辅助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抽象的高中数学知识。为以后的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2 教师教学要注重只适合学生的层次性,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应对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知识的加入和融合。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新的知识被引入现代数学教学,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内容,整个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标高一数学知识教学的发展,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的分层次性,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知识的层次性要分明。同时还需要注意,除了对于知识要进行分层次教学以外,针对不同的学生也需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会有一定的偏差,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分类,把学生进行层次的分析。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各种知识进行整合分析,又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知识的教学设计安排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方法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标准下高一数学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于高一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刚刚走进高中校门的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学习。
结语
新课程标准教学是我国现代教育体制发展的产物,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教师教学策略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综合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更新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教学设计,为我国教育改革更好的推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郝霞飞;论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J];现代阅读;2012,(19)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1.前言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动力”。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慢慢的改变。创新教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旋律。这种创新教学不仅符合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而且也使得教学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本文从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提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现阶段小学生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逐渐改善。如今的小学生也与以前的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年龄上的变化,现阶段的小学生年龄普遍幼小化。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家庭,由于夫妻双方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来照顾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就很早的就把孩子送进了学校;而还有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希望孩子能够早点上大学,于是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学校。其次是活跃化。由于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父母对他们过分的溺爱,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好动的性格,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比较爱打闹,在课堂上面也善于发言。现阶段,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比较重视,在他们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早早地教会了孩子一些知识,有的孩子甚至提前学习了高年级的课程,所以,相对而言这些孩子的成绩都比较好。而有的家庭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很少有时间来照顾孩子的学习。这样,孩子们只能依靠学校教师的传授来学习知识。因为他们一直都是散漫的性子,天性贪玩,所以就导致了他们没有好好的学习,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成绩就比较差,从而就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3.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3.1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意识到的一些他们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的问题时内心产生的状态。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的数学问题意识具有易变性、推测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要根据特点来进行有针对的培养。
(1)夯实基础,构建良好的认知。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可以为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一定的保证。对小学生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要让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不是知识越多越好。
(2)明确“提出问题”的意义。学生了解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可塑性。要想让小学生学会做某些事,首要就是让他们明白做这件事的意义,因此,教师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意义,让他们意识到提出问题的严重性。
(3)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意义就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并在该过程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以此引导学生找寻知识的源头,学习数学思想,从而使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数学。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目标,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提高问题意识。
(4)加强思维训练。要想让小学生学会如何问问题,就要让学生掌握问问题的技巧,以改变小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问题的习惯。在这方面,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应该传授学生追问、反问、对比不同题和联想同类题等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加强小学生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并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来开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那些方法更创新?”,“谁想到了什么?”“不用举手就可以说”等。课堂上,学生们争论的面红耳赤,教师这时候就要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要有多种想法、看法”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还使得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2 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开展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因素,也是培养求知欲的基础。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他们的思维才能活跃,对学习的反映也就更加清晰,此时,学习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小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
(1)课前摸底。进行课前摸底,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好的了解,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中答疑。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小学生的反馈,及时获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情况,有些学生在遇到不懂或者提出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时,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热情的回答学生的问题,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课后总结。在课后,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并与小学生们进行沟通,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就可以与学生进行师生互动。首先教师可以在在黑板上写了一个l,问学生:“认识吗?”同学们:“认识,是l。”当学生认识到1的概念后,教师又在黑板上写上一个l/4,提出问题:“哪位同学来读写一下?各部分的名称怎么说?l/4的意义是什么?”为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2/3,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亲自动手,将2/3所表达的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
3.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在学生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学生都创造自己动手操作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并把学习的过程变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例如,在对分数的学习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并把纸折成形状相同的四块,让同学们自己想折纸的办法。这时学生很快就会想出一种折法。此时教师再让学生想其他的折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这样他们慢慢的思考、尝试和探索,很快就会得出多种不同的折法。
4.结束语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很多挑战,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的特点,充分调动自身的因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给学生创设创新情景,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创新教学的策略,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断的攀升,才能为新世纪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霍丛德.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
[2]秦建国.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举隅[J].大观周刊,2011(4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90-02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标教学在课时安排、教学结构、课程互动等环节上都有所完善、有所创新。特别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上,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与生活中,这样不仅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且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1]。高中数学与其他理科性学科也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习好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目前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始终是围绕着学生与老师双方进行的,其中的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学主要还是以应试教学为主,这样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从现状分析,当前的数学教学问题主要如下:
1、学生课前为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数学具有较为抽象的特点,同时逻辑性较强,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做好相应的预习,一旦课堂上出现重点、难点,学生的思维就会跟不上教学,这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比如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教学中,从教学基本内容上来看难度并不是特别大,但是一旦将两者结合起来,再将函数问题融合进去,题目的难度将会上升一个层次,学生也就比较难接受。如果学生课前能够预习,对课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那就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懂的地方可以更加集中精神,这样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2、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专注度不够
从客观上来看,由于高考的原因,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与生活中没有调整好心态,将一些负面情绪带上课堂就会使得高中生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势必会对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部分高中生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在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分心的情况,这都不利于教学的展开。
3、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对而言数学还是一门比较有趣的学科,但是因为数学教学的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较为枯燥,这就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也缺乏透彻的理解,某些学生在老师点拨的情况下才能够掌握解题的方法,但是如果缺少老师的提示,就会遗漏解题的关键点。而且一些学生碍于面子,总是表现出“不懂装懂、似懂非懂”,这样就让学生自己不能良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4、教师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很多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地沟通。从表面上来看,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讲得貌似很好,实际上学生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完全不懂。这就可以看出整个教学模式还是以老师作为中心,学生还是依旧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将大大地降低教学质量。
5、教师的监督工作没有做好
虽然在课后,教师一般都会布置一些课后习题来帮助学生来巩固知识,但是在检查作业上并没有落实好,这样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教学反馈。同时部分老师在职业道德上和教学素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乏,这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讨
1、让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要向学生传输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另外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还要让学生提升自我的分析问题能力、数学表达能力与相互沟通的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这样会让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2、改变课堂环境,让数学教学更加生动
大部分学生总是觉得数学较其他理科性学科更加抽象,这就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较为枯燥。抽象是数学的一大特点,但是只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更加深入的了解数学,数学学习还是很有趣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数学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形象化;在函数、数列的教学中可以引进其他学科知识来进行点缀,例如在指数函数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将生物中的细胞分裂和树枝生长添入其中,让教学更加生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学习能力[4]。
3、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
在以往的教学中太过于重视理论化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数学应用的重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该让数学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平时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开展相应的主题教学课程,通过数学建模的形式去对学生进行有利的引导,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构建为数学模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视野也更加开阔,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结语
为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让教学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改变课堂环境、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唐新标,柴志慧.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教师.2012.(12):123-124.
[2] 李诣殷.新理念 新模式――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12.(14):145-146.
关键词:中学数学;状况与理念;实施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135-01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教学教材的改革,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重要.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教师应积极迅速的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观。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堂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堂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堂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教学实施策略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的离奇便是创新,钻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的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度.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
3、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例如: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反成轴对称,如何设计?这就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要求设计不同的方案并寻求最佳方案.有助于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4、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 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尽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地位,但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操作: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验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关键词:学生兴趣 课堂效率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各学科教学不应局限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高中数学教学也是如此,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即是数学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更是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对于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与掌握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1]
高中学习这一过程主要特点在于学生将要学习内容太过繁杂,而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因此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便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完善教学知识,并对教学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养协调能力,有效提高自身修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多观察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思考,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以下是对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具体剖析:
一、调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1.具备优良的情绪状态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以乐观积极的状态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极易影响学生,当教师因外界或自身原因表现出不良情绪时,学生极有可能受教师影响而感到情绪压抑,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效果。而当教师以乐观积极教学状态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便会快乐学习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效率便会提高。所以说教师良好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起关键性作用。[2]
2.加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内容情感处理
2.1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进行处理。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言简意赅,表达准确、描述清晰。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了解到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当代课堂教学语言要求已不再局限于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准确,现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要富有一定幽默感,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使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当然,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功底。
2.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运用生动表情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较多的为语言表情。这一表情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速、语调、节奏等语言变化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课堂教学过程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烘托教学气氛。教师可通过不同教学手段,设定不同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理解教学意义以及教学的实际应用过程,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
3.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过程更注重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优等生同劣等生的区分,这一区分原则实质上是以学生知识与技能优劣程度进行衡量的。然而传统意义优等生同劣等生均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此,对不同学生予以不同关注才是新课改下的教学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是高中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而培养学生正确数学思维品质与数学实践息息相关。新课改背景下,课堂上我们需注重以下几种思维品质养成。
1.课堂教学中思维深刻性
1.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应通过数学概念相关形成过程,对学生概括能力进行培养,主要在于理解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知识形成过程,不能局限于对数学概念、定义以及公式的死记硬背。[3]
1.2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不同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进而使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公式推导,掌握教学的真正涵义,并且有效把握知识的逻辑关系。
1.3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掌握问题本质和规律,进而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解题之后总结相关问题解决规律及其方法。
2.课堂教学中思维的灵活性
2.1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和及时的转换而不是局限于固有模式,只有灵活的调整思路才能克服迎面而来的各种挑战。数学课堂中,解决问题时需运用辩证思想,并且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
2.2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应找到多种解决方法,善于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灵活思考、进退自如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4]
2.3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语言教学,调整表达方式,并加强不同语言转换训练。
3.课堂教学中思维的敏捷性
3.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大致分为自然语言、图像语言以及符号语言三种,教师授课过程中应将三种语言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更加牢固,并且熟练运用于实际应用当中。
3.2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使学生善于选择准确信息并将相关问题进行归类总结。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模式运用和思维模块累积,熟练运用思维块是学生到达思维敏捷的必胜关键和重要途径之一。
结束语
高中数学是集思维逻辑性、思维严密性、思维精确性以及思维创造性于一身影响深远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的了解和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如何进行设计便成为课堂教学关键。由于学校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的行为和情绪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此时要求教师要随着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终实现对学生的优化教育。[5]
参考文献
[1] 于锡斌. 探索并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J]. 文教资料. 2005(27)
[2] 桑晔. 浅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行为的变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7)
[3] 胡龙胜.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0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34-02
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而数学题可分两类:一类是练习题,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套用固定数学模型(公式、算法、性质、策略等)得出答案,如已知长方形长和宽,求其面积?只要能回忆起长方形面积公式,代入数据即可。一类是问题,没有直接现成的方法模型可以套用解决。问题不是绝对的,对于没有学过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学生来说上题就成为他的一个问题。他必须综合运用知识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一旦形成固定的数学模型,以后再解答此类题目,就是做练习了。可见,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具有挑战性的,结果往往能生成有用的数学模型,对于训练思维和理解新知识是很有价值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问题解决”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由此可看出,“课标”中的问题解决一词是对应于过程性目标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四个阶段,这样的细分,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问题解决”指明了具体途径。明确各阶段的作用,探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解决过程“四阶段”的作用
(一)发现问题――问题解决过程的心理驱动阶段。从心理学角度看,发现问题是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疑惑,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面对情境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个体产生的疑惑是多种多样的,如全班春游统一购买矿泉水,个体面对这一情境,会围绕购买地点、时间、单价、数量等产生疑惑,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需要及已有的经验发现情境中的某些问题,从而产生疑惑。兴趣能集中个体的注意力,需要能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已有的经验则能增强个体的信心,这种自觉产生的心理状态成为人们问题解决的内在驱动力。
(二)提出问题――问题解决过程的目标定位阶段。提出问题就是将内在的发现用外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表示出来,如上例中的心理疑惑可以出声地表达为:在哪里买?每人一瓶够吗?一共买多少瓶?等等,外部语言的作用在于将内心模糊、可变的疑惑清晰化、稳定化,为后续的问题解决活动指明目标。“课标”强调要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提问的内容上看,数学的角度指的是疑问直指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上例中“一共买多少瓶?”就是提数学问题,有些疑问并不是数学问题,但可以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下转化,如上例中“每人一瓶够吗?”疑问在于是否足够,转化为“全班有多少人赞同每人一瓶?每人应该买多少瓶”后,疑问指向“多少人和多少瓶”,就是从数学角度提问。从提问的表达方式看,数学的角度指的是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包括名称、术语、符号图表等)提问,数学语言精确、简洁,相互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利于后续的判断、推理。
(三)分析问题――问题解决过程的经验积累阶段。分析问题就是在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寻找由此及彼的方法途径。其间不仅需要观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考,还需要辅以计算、作图、操作等技能动作,是一个不断尝试得出一系列感悟和结论的过程,是逐步逼近问题答案的过程。其中的感悟和结论并不完善甚至是零碎的、有误的,是为经验。经验具有特定性和迁移性,它在形成阶段指向某个特定的事物和类别。然而,经验又是包容的流动的,在个体身上,它会在各种事物的体验和各种事务的处理中,融会贯通,相互迁移。
(四)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型建立阶段。通过整理、优化、纠正分析问题阶段获得的经验,最终问题将得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和问题的难度,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是少数学生,在这一阶段,大多数学生需要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将自身的经验提升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并得出最终结论。获得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问题解决的最终目的,问题解决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模型,以后碰到此类问题就能运用模型快速解决,在这一阶段还须对同类问题的解决进行研究,然后把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步骤、方法、结论进行抽象、概括、总结,这样才能得到数学模型。
二、问题解决过程“四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具有导向作用的情境。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自觉地尽快发现课题的相关问题,教师就要依据课题创设具有导向作用的情境。从兴趣导向看,学生都对具有新颖、生动、色彩亮丽特征的材料感兴趣,那么,教师呈现情境时,与课题有关的材料要强化以上特征,无关的则须弱化,如“植树问题”的教学,学生在发现阶段应该对点和间距的数量关系产生疑惑。那么情境图中的树和街道颜色不能过于亮丽,可以用多媒体动态显示树的种植特点。从需要导向看,学生都有帮助他人解决现实困难、得到肯定的需要,情境中出现人物有困难有争议的材料,往往促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例如,上例在情境中添加“植树工人搬运树苗为难了”的情节,学生会感同身受,从而发现问题。从经验导向上看,和已有经验具有相似性的情境材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境内容,易于发现情境中新的问题。如上例中先出示“布置会场,要在三个灯笼中间系彩带”的图片,激活学生有关“点和间隔关系”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展示植树情境,学生自然会从“棵数和间隔数”的方面发现问题。
(二)修正学生的提问语。把内在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学生的提问语往往缺乏完整性、严谨性、精确性,这样的提问语看似已经有了探索目标,但实际是没有完全理解题意、对有关概念认识浅显的表现,会影响后续分析问题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示范修正学生的提问,例如,上例中学生提出“一共要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后,启发学生:“道路两头需要种树吗?”将提问语修正为:“道路两头都种时,一共要种多少棵树?”这就使得目标更确切。再如,“两个图形哪个大?”修正为“两个曲边形哪个面积大?”加了数学术语“曲边”和“面积”后,提问语变得严谨、精确,利于学生比较曲边和直边的差别,利于回忆面积的有关活动如数格子、公式推导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改;教学策略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时期为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时期,思想、行事及习惯等的发展均基于该时期的基础,它会决定人一生的命运。而小学期恰处于该时期,小学阶段的学习足可以影响人一生。据教育专家的观点: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还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教育方面盲目引用国外理论,没有与我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在教师素质、教学设施、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对此,规范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足
(一)忽视了教学模式自身的重要性
美国一位知名心理学家指出,在学习成绩收效方面,其实无关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当中大部分决定因素都是非智力性因素,比如像学习习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等方面,良好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同时把相应思维、能力与知识融合起来,最终在学习结果中体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收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但是,当前教育改革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过多的追求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导致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物质条件匮乏,极大了限制了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有效落实,同时也影响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质量和速度[1]。
(二)无形中加大了小学生的学习难度
一般来讲,展开教学时加强引导、培养及养成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是收获最大学习效益及提升学习能力有力手段,然而,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初中知识,极大了加大了小学生的学习困难性,继而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自信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加大学生学习难度极容易挫败学生的自信,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数数学教学改革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一)培养小学生自行反思的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会知识梳理。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演化,让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反思中对知识形成和逻辑结构掌握清楚。还要对学生情感体验加以重视,重视不同学生间差异,对底子薄弱的学生加强辅导,提升他们知识梳理能力。其次,对数学思索过程进行反思,培养解题策略理念。针对学生学习时产生分歧,应适时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思索进行反思,帮他们选择正确解题策略。要知道学生想法是智慧的体现,学生学会带有批判性对自身与他人思维加以审视,对思考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掌握正确解题策略[2]。再次,对失误进行反思,培养刨根究底理念。学生把题做错,有很多原因,我们应当将错误当做资源与经验,深究出错原因,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成长。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首先,合理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兴趣为对某事情关心的心理活动,是人活动出发点。学生对要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觉得学习会让人身心愉悦,化被动为主动,但学习是带有交互性的,因而教师与学生要一起努力,方能促进学生得到更好成绩。还有所有人都有渴望成功,获得他人赞赏的需要,小学生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老师要从多角度给学生以鼓励,接下来给他们提供成功机会,看到学生做出些许成就便适时鼓励学生。还要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争取取得更大的成功,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信心满满。其次,要养成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多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寻找知识点,给学生时间与机会去思考,大家多交流沟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促进课堂气氛的和谐放松。要和学生没有距离沟通,师生间、生生间要彼此尊重,包容理解。最后家长也要给学生大力支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3]。
(三)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首先,朗读出声领会题意。通常朗读会发生在语文课堂上,而数学课堂基本不会采取这种办法,很可能造成学生读题存在障碍,进而影响对题意的理解。所以,学生朗诵题目时,边读边思索,将关键词标划出来,方便自己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反复研读题目,几经推敲以后题意自然领会其中,掌握其中神髓,使问题分析与解决变得更加容易。其次,用眼睛观察条理清晰。到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应用题,该类题目一般具有条件对且相对复杂的特点,同时很多是图文相结合形态反映于学生眼前。想要让学生洞察力从中加强,将问题与条件捋顺清楚,在开课前,八班教师可以先张贴图文信息图,学生可先从寻找能用到的信息,学生分析与观察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再带领学生依次朗读问题与条件,明白其中关联[4]。这样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会取得巨大进步,将解决问题必要条件找齐。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基础上,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学习是从提问与思索中得来的,疑问也可以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热情,让学生做学习主体,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思维。同时,教改基础上教学难度也不断提高,所以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采用各种有效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小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并自此基础上,带动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以此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 数学分数 应用题 教学策略
以往小学数学教师对分数应用题教学会感到非常的困惑,分数应用题是利用文字对情节进行描述,学生需要运用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到的分数知识结合情节进行解答。与其它类型应用题进行对比,分数应用题有着抽象画的特点,解题方法与其它类型应用题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解题过程中没有进行缜密的思考,是很难找到正确解题方法的。对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不良问题分析
(一)数学阅读能力较差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因为一些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参与分数应用题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差。在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学生往往没有认真阅读题目,教师对学生应用题阅读能力提升也不够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不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数学应用题理解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针对那些几何类的,学生对这种应用题解答总是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往往只知道教师讲解例题的解题方法,一旦题目内容和叙述情节发生了转变,学生就会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解答。教师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数学分数应用题解答能力得到提升。
二、提升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成效的有效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以往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众多不足之处,找寻有效教学措施进行改善,提升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成效,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以往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较差,认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课程教学承担的责任。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应用题,在实际解答过程中都需要学生认真、仔细的阅读题目,找寻其中存在的关键词,根据实际描述情节对应用题进行解答。通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应用题解答过程中认真的审题,并且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深入到故事情节中去,并且找寻对应数值之间存在的微妙联系,学生也就逐渐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要点。还需要注重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分数应用题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应用标准单位“1”与“几分之几”概念进行比对,评判标准单位与比较量之间存在的分率,学生可以进行正确关系式的排列。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分涤τ锰馓饽磕谌菸小张在去上学的路上买了40个糖果,其中有五分之一的糖果是菠萝味的,剩下的都是草莓味的,那么小张手中一共有多少个草莓味的糖果。教师首先需要给学生一定时间要求学生自行审题,并且对其中存在的关键词进行标注。然后在带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进行分析,此题关键在于“其中”二字代表的五分之一是菠萝味糖果,共计40个,剩下的都是五分之四都是草莓味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列出计算公式:40 x(1―1/5)=32,最终得到草莓味糖果的数量。如果学生阅读能力较差,那么学生就无法找寻故事情节中存在的价值信息,也无法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
(二)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
分数应用题解答需要学生具备较为灵活的思维,思维方式不同解题方法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在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在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得学生对角度的对分数应用题进行分析,学生也可以找寻出多种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在日后遇到类似分数应用题时,也可以灵活性的应用,学生分数应用题解题能力会得到切实提升。
例如,一座大楼现阶段已经修建完成了7层,工程建设总量已经完成了四分之一,这座大楼还有多少层没有修建完成?这道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就有很多,教师对学生讲解这道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种解题方法,然后让学生从其它角度进行分析,找寻新的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班级整体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小组人数不宜过多,这样学生才能在小组中自由发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时需要依据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众多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小组划分,这样才能将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良好呈现出来。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也会找寻出其它的分数应用题解题方式。这种分数应用题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对促进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有着积极影响。教师在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进行教学,应用对媒体设备对教学资源进行融合,使得抽象化的分数应用题故事情节形象化、生动化的对学生进行呈现。加强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故事情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结语
分数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小学数学教师想要提升分数应用题教学成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同时还可以从多角度的分析分数应用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提醒学生注意验算,避免因自己马虎大意导致计算失误,保证计算结果的精准性。需要依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保证分数应用教学活动开展取得良好成效,学生解题能力会切实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月华.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3,(108).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要求学生从丰富多样化的生活环境中,来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类数学现象,并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上升到科学阶段,然后再运用科学进行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来让小学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通过让学生的生活和数学进行碰撞与交融,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学习,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感触生活。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分析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指的是通过营造丰富而生动的各类生活情境,来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体验,并突出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性及开放性等,从而促使小学生可以将通过数学学习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际生活中,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生活化教学还具备了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首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围绕儿童的生活世界来作为活动背景进行,并在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提出新的教学与学习要求;其次,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目标要能全面地体现出教学整体目标,既要包含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也应当包含学生意志、行为习惯及合作沟通、创新能力发展等;最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应当加强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促进课堂教学的相互作用及亲身体验。
生活化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数学,同时有助于学生培养自身数学能力,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乃至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来捕捉围绕学生生活背景中出现的数学现象,进而发掘出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生活内涵。
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有效措施分析
3.1采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针对数学语言的一种教学。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抽象化数学知识,转换成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进行理解并接受的知识,关键在于数学化语言的运用。众所周知,看起来似乎是枯燥乏味的数学,其实里面蕴藏了许多生动而有趣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若是缺乏高素质的语言艺术,是无法将它发掘出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生活化,即是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及理解的重要方式。
3.2创新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频率很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有助于解穴小学数学高度抽象化与学生思维具体形象化间的矛盾。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问题情境,再到数学模型,最后到解释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而在这个模式中,我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学生更为开放性、现实性及生活性的信息,引导学生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出发,来发现并提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采取相应解答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此外,适度而合理的生活情境,更能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年龄、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生活情境自然是需要生动而有趣,然而生动和有趣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生活情境标准,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这些生活情境有没有符合小学生的“胃口”,能不能激发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有没有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而这只有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实现小学生生活经验情境的数学化才是最有效的生活情境。
3.3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添加更多生活化的内容。当前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普遍存在着题材的老化陈旧,情境设置上偏离生活实际等情况。而一些现实意义缺乏的问题,已经远离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现有生活经验,无法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求。因此,应当改革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将教材习题更多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百分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多地采用本班出勤率、考试及格率与优秀率等与学生实际联系较紧密的素材。
3.4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它最终是要回归生活、服务社会生活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正确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积极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数学问题,并切身体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并从中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感受生活和数学间联系,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
4.结语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例题;习题教学;策略
一、对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的看法
本人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策略,为了研究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的教学策略,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本为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本人对数学教学的看法和态度。
1.重点应该在于分析解题思路
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在例题及习题解析的过程中,只是单一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现代教育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不仅仅是数学教学中存在这种现象,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也经常有这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解答方式的强行“灌输”。这样的方式方法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例题及习题教学法,而是老套的填鸭式教学。例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的例2: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以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这样的习题设置可以进一步引入思考,让学生通过递进的方式了解到三角形的全等特性。这样一道习题的设置是必须存在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三角形全等方面的知识概念。
2.应该重视评析例题后的总结、概括
为了能够保持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该重视课堂上的例题解答过程和做完习题之后的总结概括,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习题的作用,借助数学例题及习题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这样的数学教学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本篇文章主要将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相结合,探讨和分析更适合的数学教学活动。如人教版第125页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1)x-7>26;(2)-4x>3。在了解了不等式的性质和概念之后,可以通过如下训练来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训练1:若a
二、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的改进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中的所有习题例题都是通过总结规律,提炼解题模型得出的精华,想要改进教学策略还需要耐心捕捉数学教学中的解题信息,寻找更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让数学例题习题成为引导学生敏捷地发现问题的最佳途径。数学教学就是以最快速度抓住主要矛盾,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的
教学。
1.“概念型”例题,要突出本质属性
概念型例题是课本中率先出现的,每一次学习新的概念知识都会先推出概念型例题来进行抛砖引玉,这就需要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了,否则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例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正负数的概念,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项来进行解释,然后抓住这些实例的本质特征真正引出正负数的概念,例如资金借贷过程中产生的存余和负债。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明白正负数的意义和作用。数学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分析解题思路上面,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也会逐渐理解老师讲解的数学习题思路。1.1章节中提到的三角全等性例题如果改为:连接AC、BC,延长AC到D,使CD=CB,延长BC到E,使CE=CA,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与A、B的距离相等吗?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更明显。这两次例题的变动都是有其深意的。
2.“基础型”例题,要紧扣定理、法则
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在概念型学习的同时增加例题和习题的训练,这些教学内容虽然是为了巩固知识,但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出新的知识概念。因此,在学习数学例题的同时要注意基础型例题的存在意义,在解答这类例题的时候也要紧扣定理和法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学好数学定理和法则才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要记住,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数学定理和法则来解决其他有关问题,学生对新学的基础知识印象不深,自然需要通过这类基础型例题来巩固定理和法则。
本文对初中数学的例题及习题教学做了一个全面的解析,同时深入剖析了人教版课本殊的例题和常见的习题,以期为初中的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希望这些改革措施方案对于后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在小学阶段要掌握的数学概念数量为500各左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对于数学概念的分析和讲解。小学阶段的概念学习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在进行概念掌握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受到了影响。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够结合现实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会对概念进行分析,之后要求学生对概念进行记忆,在不考虑学生是否对概念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练习,采用这种方法只能使学生不能够对概念进行理解,在做此类练习时也许没有问题,但在进行一些相关的应用中就不能够进行正确使用。
(二)概念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脱节
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按照课时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将课程中的概念进行分开教学,因此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就不能够接受系统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能够将知识进行系统的综合,因此,如果此教学环节和其他环节不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就会失去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还需要教师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概念总结缺乏条理性
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时,需要对知识进行反复的构建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对概念进行有条理的掌握,并逐渐形成对于概念的扩展能力。教师在进行概念的总结时如果不能够对其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就会产生学生在刚刚接受知识系统的时候就要对知识进行总结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直观理解,在短时间内难以从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在进行概念的记忆时更加擅长进行形象记忆法。学生在进行概念的掌握过程中通常是采用背诵的方式,难以进行知识的有效吸收和消化,更加难以进行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在每一个单元和章节内都包含有概念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为之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的内容中包括数、空间和图形以及统计和概率这三部分的内容,其体现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在小学数学概念中的形式有多种,例如:图形、定义和字形结合等。例如,在进行"数数"这一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正方体使学生建立起一千个小正方体整体概念,使学生能够对千这个熟悉形成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万"的单位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感。
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教学,设置教学情境进行教学策略的实施,选择和概念相关的内容实施教学,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的目的进行教学任务的实施,促进教学整体方案的形成。例如:在进行"千"和"万"的数字教学时,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在进行教学准备时,教师可以采用教具:计数器、方格、木棒、木块这些和教学内容相关进行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字,使学生了解在100之上的数字为""千"、万",并利用木棒使学生表示出十、百、千,引导学生说出十里面有几个一,一百里面有几个十,一千里面有几个百。并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数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图形辅助的教学策略能够强化学生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知识转化为图形,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并与用自身的语言继进行表达,针对图形中含有的特征和生活中产生的概念进行区分,提高学生的概念掌握能力。以概念为主的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意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强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数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挂图的形式对"千"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一千里面有几个一百,再利用挂图进行逐步的演示,使学生能够跟着数出从一百到一千。之后,自然而然的得出一千是由几个一百组成的。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采用阶段性的教学策略能够做好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知识引入的方法,创设出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研究表象。教师在进行概念讲解时要注重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全面理解。建立直观的情境,使概念更加具体直观。加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的概念学习更加系统和完善。例如,在学生进行计数单位的学习后,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的扩展,将其延伸到钱币的换算中,几张一角的是一元,几张一元的是十元,几张十元是一百元,依次类推,实现学生的知识拓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福海.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06).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长度、面积、体积和时间等单位,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和日常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直观感知教学
所谓直观感知,就是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对计量单位所表征的意义形成直接的认识,比如长度单位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一个物体的长度,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用粉笔、数学书、铅笔等物体,向学生直观比较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长度,同时也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内涵形成基本认识。整体说来,利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方法,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应该对所要教学计量单位进行分解剖析,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能够对其进行表征的对象。其次,教师需要结合找到的计量单位表征对象,对其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设计,将相关的内容渗透到该表征对象当中。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该表征对象逐步展开教学,深化相关计量单位的意义内涵,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以面积这一计量单位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平面物体作为面积的表征对象,例如数学书的封面、作业本的纸张以及三角尺等。通过对比分析这三个物体的面积大小,让学生对面积的含义形成理解,并对面积的计算方法形成掌握。
二、参照教学
参照教学从其字面意思上可以明确是通过寻找参照物,让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点形成深入的理解。运用这一方式展开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第一,参照物的选取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必须是生活中十分常见且学生能够理解的对象。如果选择学生难以理解的对象作为参照,那么就不具备太大的教学意义了。第二,参照物的选择要尊遵从便利性和易操性,即将参照物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应该方便快捷,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对其进行设计。第三,参照物必须和教学内容保持高度关联,即参照物的选择应该贴近课堂,不能偏离实际。
比如,1cm可以选择手指宽度作为参照,1秒钟可以选择眨眼作为参照,1平方厘米可以选择大拇指指甲盖作为参照。除此之外,可用于计量单位教学的参照物是非常多的,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注意三个基本要点,选择切实可行的计量参照。
三、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直接对教学内容进行体验,通过切身体验是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产生明确的认知,在计量单位的教训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效利用体验教学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利用体验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生为本的基本教育原则,因为体验教学原本就是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大提升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教学的内容,就应该从小学生的基本特点入手,而不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进行切入。
比如,在教学容积这一计量单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挤一挤”的体验活动。活动内容为在教室内划定一块区域,让学生尽可能多得挤进这一区域。通过这个体验活动,学生通过实际的挤一挤,就可以明白容积就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最大量,该最大量越大,容积也就越大。在完成这一体验教学活动之后,教师还可以对其进行拓展,对比分析课桌的容积、教室的容积等等,加强学生对容积的理解掌握。
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进行计量单位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限于办学条件,许多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存在脱离实践的问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限的条件上,设计出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落实实践教学。首先,针对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实践教学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可以进行实践的计量单位教学内容。其次,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根据计量单位的特点,将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最后,实施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将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进行渗透,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对其理解认识。
比如,在教学高度这一计量单位时,教师便可以设计一个测量身高的实践教学活动。课前事先准备好5到8个软尺,在上课时将学生对应的分为5到8组,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测量身高。通过相互测量身高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理解高度的基本内涵,还可以掌握测量高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整体的认识。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教学活动尚存在一定问题。根据计量单位和小学生的基本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感知、参照教学以及体验教学等手段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全部渗透,使学生切实掌握计量单位的知识,提升其数学水平。
一、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大部分教学内容已经不再是小学的概念阐述、例子讲解等,教学更偏向于数学应用、数学逻辑和数学分析等方面,难免会造成学生的不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数学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在进行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人教版)《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因为本课的教学实践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学习,对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学会利用工具准确地画出三角形中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会交于一点等,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操作能力。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提前带来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模板,在各个三角形内部
根据不同的底画出不同的高,根据不同的角画出不同的中线和
角平分线,并引导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观察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之间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钝角三角形高的基本画法等,从而使这些“学困生”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数学中的奥妙,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促进有效学习。
二、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
明确的学习任务是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针对“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初中数学教师要在课堂进行之前给学生布置特定的学习任务和练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在
整个数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升数学数学能力。
例如,在讲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勾股定理》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熟悉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并学习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会应用三角形勾股定理和逆定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进行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布置明确的课下预习任务,即“理解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成就――勾股定理的推理过程,并分析其原因”,为课堂的理解提供便利;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给这些学生布置特定的学习任务,根据这些“学困生”的预习再在黑板上给学生进行一次推导,加深学生的印象。除此之外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勾股定理”的案例,理解逆定理的理论,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勾股定理”的理论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在整个学习中提升“学困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三、进行合适地奖励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还不够成熟,所以教师针对“学困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适当地奖励,从而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动力,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定期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进步比较大的学生进行适当地奖励,如进步奖、笔记本、文具盒、计算器等,从而极大地激发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信心,从而为新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教师也不能过度奖励,要注意奖励的“适度性”,避免学生的骄傲情绪。
四、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困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定期与班里的“学困
生”进行心理沟通,及时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指导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从而使这些学生慢慢进步,逐渐找到学习数学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快乐学习数学的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
关键词: 中职数学 任务型教学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的不断扩招,使得中职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逐渐降低,特别是对抽象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数学学科,很容易造成中职学生对学习的无力感和厌烦。这就需要中职数学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学习,实践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要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拉近数学学科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任务型教学方式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出现的有效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在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真正促进中职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任务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型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积累和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设定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果,良好任务的选择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捷径。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任务型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不同的课堂氛围,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学习任务。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堂课开始之前的重要教学环节,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完全融入到教师打造的有意义学习环境中,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全面激发。从而极具积极性和主动性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实现并完成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发挥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创设任务型教学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并总结奥运会的举行年份及规律,给出奥运会的年份数列。这样的问题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一瞬间得到激发,从而在完成教师所设任务的同时积累相关知识,提高数学水平。
二、设置生活化的课堂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内容是源于生活的,而这些知识最终也为实际生活服务。中职学生的特点在于其毕业之后就将参加工作,直接应用与实践所学知识,这就需要中职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现和发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在研究和教学教材时对其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自身生活经验中的优秀实例都可以用于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生活实例的引入将使课堂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间的关系更紧密,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其对于实际生活的热情。从而帮助中职学生将在中职学校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其之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生活能力。
例如,中职教师在对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可以将生活中著名的销售品牌与产品引入课堂教学中,如生活日用品中清扬、力士、中华、黑人等品牌的销售。要求学生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题目,教师则根据产品的利润和数量进行相关方程式的教学,将数学知识点与和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日用品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有利于日后的实际工作。
三、布置创新性课堂任务,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及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设置一定的创新型的课堂学习任务,同时充分依据中职数学的教学要求及目标进行相关创新性课堂任务的设定和布置。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根据自身学习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与探究,实现任务型教学的开放性任务设置。同时,教师在布置开放性任务时还应当要求学生以不同的解决策略和解题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任务的创造性完成,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研究与探索能力。中职教学并非要求教师死板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更多的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实现自身创造能力的培养,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探索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在工作时还能够有效地进行相关问题的创新解决与积极探索。
例如,中职数学教师在进行有关三角形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在学生解决完基本问题之后引导其进行相关的思维拓展和探索。要求学生首先根据自行车的框架及灯塔航行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在学习正余弦定理之后进行知识空间的扩展。学生进行有关三角形问题的自主研究探索,要求其能够创造性地将某些图像转变为多个三角形的组成,最后利用定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与探索能力。
总而言之,任务型教学方法是新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以任务的方式呈现,有效突出和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任务型教学策略能够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中职学生文化学习素质的同时培养其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春芳.在中职数学实施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初探[J].金陵望(教育),2011,2:44-46.
[2]陈家祖.运用任务型教学提高中职课堂的有效性[J].文学教育,2013,6:130-131.
[3]廖桂兰.中职数学“任务驱动型教学”的探析[J].新课程,201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