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1篇

ZB分行服务地区为ZB市,其为地级市,全市辖1个经济开发区、5个区、3个县。截至2014年12月末,ZB市农行下辖1个市行营业部、6个区域行、3个县域行,共设有115个营业机构,在职员工1887人,以覆盖最广的网点网络体系和领先的科技优势,服务于遍布全市的城镇及乡村。农业银行ZB分行2014年各项存款余额为5383393万元,其中农业存款117184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721300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70617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9%;农户小额信贷余额55271万元,占农业贷款余额的78.27%。不良贷款按期限分类余额10068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7百分点。2014年末,存贷比例为69.13%。

二、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现状

该行2014年末信贷资产中,除一般法人贷款外,其他均为涉农贷款,在涉农贷款中,农户小额贷款占有绝对比重,该项业务也是该行农户金融的主要业务品种。为方便分析,取2011―2014年的农户小额贷款数据,见表1。

从以上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开展情况分析,该行农户小额贷款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在信贷总量上,该行自2011―2014年,农户小额贷款总量占全部贷款总量比例不大,从2011年的5.64%下降到2014年的1.49%,占比逐年降低;农户小额贷款在农业贷款各信贷品种中占绝对优势,2014年占比为78.27%。说明该行在“三农”信贷领域,农户小额贷款产品已成为该行服务和支持三农的主要产品。

其二,在贷款增速上,该行自2011―2014年,贷款增速较为稳定,但是农户小额贷款增速成下降态势,说明农户小额贷款不是该行贷款增速的主要力量,显示在信贷业务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业务品种集中度高。

其三,在贷款方式上,由于信用贷款条件比较高,因此该行农户小额贷款中,此种方式贷款数额相对较少,绝大部分部为担保贷款。担保方式贷款包括保证担保方式和抵质押担保方式,其中保证担保方式又包括法人客户、专业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然人、多户联保等保证担保。

三、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与其他农户贷款区别分析

如表2所示,农户小额贷款在贷款利率、贷款准入标准、结办效率等方面都较其他类型农户贷款具有相对优势,是农业银行ZB分行支持当地三农发展的主要信贷产品,占农业贷款余额的78.27%(2014年12月数据)。但是这些相对优势也给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准入低、存量基数大意味着高违约率、高不良贷款率,所以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控较其他农户贷款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将从其贷款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甄别和防控。

四、基于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运作流程的风险防控措施

基于贷款运作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1、贷款准入调查环节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一方面是贷前调查风险。由于ZB分行客户经理缺乏,存在双人签字(实际只有一人实地调查)或单人多签(一人调查,本人签字后冒签他人,形成形式上的双人调查)形式的单人调查现象;有些贷款调查虽然实行双人,但未实地调查,或实地调查不尽职,对借款人的人品、经营情况、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等真实情况没有客观掌握,存在“走马观花”调查。另一方面是评级风险。信用等级评定是衡量借款人能否达到贷款准入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评级过程中未按照规定的标准调查,存在以个人感觉评分,没有核实后评分定级,农户评级流于形式,放松了准入要求。

措施:ZB分行应严格贷款调查责任,分层级确定相关责任,对于3万元以下由网点进行调查,其主任负责调查责任;对于贷款需求3万元(不含)至5万元(含)的农户,贷前调查由相关支行客户部门与网点联合调查,共担调查责任;坚决落实“双人、实地、面对面”制度,对于暂时客户经理缺乏网点,相关支行可以成立“流动小额贷款调查客户经理小组”,解决客户经理不足问题。

2、贷款审查、审批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因为农户小额贷款笔数多,业务量大,加之完成计划的压力,该行审查岗位相关人员存在对农户小额贷款的资料完整性、前后资料反映情况的逻辑性以及相关当事人签字的合理性审查不细,少数贷款要素不齐却通过了审查、审批,存在审查审批把关不严、质量不高等问题,因而形成操作风险。

措施:ZB分行可安排专人审查、审批农户小额贷款,对经营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实行专项考核,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岗到人,以确保农户小额贷款在审查、审批环节堵住风险。

3、贷后管理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在客户经理不足的情况下,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小额贷款管理风险更加突出。由于农户的流动性比较大,一些农户贷款后到别去做生意或外出打工,贷后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客户经理由于轮岗,少数轮岗后业务出现了“新官不理旧账”现象,不利于农户小额贷款管理。从近年来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情况看,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为贷后管理风险。

措施:一是落实首次跟踪检查。贷款发放后15天内,由风险经理(不能由调查人核实,防止道德风险)打电话对借款人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包括借款金额、利率、担保方式和生产经营情况等。二是扩大信贷系统提醒功能。对贷款农户开通短信通,通过信贷系统定期对贷款农户提示贷款收息、到期还款等信息,节省人力资源。三是借助外力管理。借助“公司十农户”模式中的担保公司、“专业合作社十农户”模式中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村委会、服务点、信息员等中介组织和人员进行管理,扩大贷后管理范围。

第2篇

一、结算业务服务范畴的演变

传统的银行结算方式包括现金和“三票一卡”,即汇票、本票、支票和银行卡。后期,又出现了电子汇兑、网上支付等结算方式。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传统的结算模式基础上,大力进行产品整合和业务创新,有效拓展结算业务内容和结算服务范围。

(一)支付结算网络渠道多样化

随着技术进步及客户对结算业务效率要求的提高,企业网上银行、银企互联、在线ERP等支付结算渠道发展迅速,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网点柜台结算,对营业网点的结算量分流比例逐年增加。另外,企业自助服务进程加快,很多银行都推出对公自助设备,满足企业账户信息查询、转账等结算需求。

(二)现金管理服务逐渐普及

现金管理是银行帮助客户更高效地使用和管理银行账户资金的一项综合金融服务,银行将收付款管理、账户管理、信息和咨询服务、投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按客户需求打包,从而使客户的资金流动更合理、财务监控更易实现,提高资金的流动率和使用效率。现金管理业务顺应了对公客户加强财务集约化管理的要求,成为银行稳定和争取优质企业客户的战略产品。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随着外资跨国公司不断在我国落户、“走出去”的中资企业逐渐增多以及国内大型企业对现金管理理念的接受和认同,都使得现金管理业务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视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三)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与竞争

随着电子商务和行业网络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类新型支付服务产品和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催生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快捷便利的支付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帮助行业客户构建全面的线上、线下电子支付渠道和完善的资金清算平台,提高整个行业的资金流转效率。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已进入非现金支付清算服务领域,促进和深化了支付结算市场的快速发展。

(四)基础金融资产服务起步

企业的发展壮大伴随着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及对银行服务的精细化要求:一方面,银行服务需要渗透到企业资金预算、配置和使用环节,实现银行服务与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机制建设以及资源整合相融合,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对于涉及控制资金成本、提高闲置资金收益率、降低资金风险性等财务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有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好的投资渠道,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银行的结算业务逐步向高效率、个性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商业银行需以结算业务为基础,整合银行内部及外部的相关服务与产品,为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组合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五)全球结算服务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国内企业集团公司数量激增,规模不断扩大,跨国业务比重大幅提高,企业集团集约化的资产服务诉求日益显现。与此同时,“走出去”企业境内外运营与金融服务的相互融合日益紧密,对资金结算的要求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正为此积极发展境外业务能力,紧跟企业国际化步伐,丰富全球化金融服务。

二、商业银行结算业务发展状况分析

(一)以活期存款看结算业务的市场格局

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建设基本完善,客户资金在银行间转账十分便捷。在投资理财手段日益丰富的当下,活期存款余额是反映银行结算服务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对公开数据的分析展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近年结算服务吸收的公司活期存款市场份额格局比较稳定,四大行占据主导地位,增幅逐年下降,股份制银行波动较大。

(二)银行结算业务的客户规模稳定增长

客户规模包括了结算账户数、客户数、现金管理客户数。银行结算账户是客户除现金外开展货币收支业务的唯一载体,结算账户的数量是反映银行结算服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客户数既反映了银行各类业务的发展水平、潜力,也是银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现金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定和争取大客户的有效手段,现金管理客户是高价值客户中与银行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的部分,其规模是结算服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公开数量比较显示,单位客户的结算服务主要由大型商业银行提供,大银行是保障经济稳定、支持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客户发展,客户规模均保持稳定增长,紧密型高价值的现金管理客户规模的增长率更为显著。

(三)银行国内、国际结算业务均衡发展

客户在银行办理结算业务的比重,反映出客户对银行包括结算服务水平、能力和价格等质量指标的认可程度。由于各家银行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统计口径存在差异,本文采用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业务量进行比较。

公开数据显示,工行、中行依然分别在境内、跨境结算业务领域保持优势,但这些优势都在相对缩小,各银行都采取了境内外结算业务发展并重的方针,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迅速,商业银行的境内及跨境结算服务能力正趋于平衡。

(四)电子化、自助化是银行结算渠道建设重点

渠道是结算业务发展的载体。公开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网点渠道数量相对稳定,银行自助机具、网上银行渠道的迅猛发展,电子和自助服务是各银行当前乃至未来拓展的主要方向。

三、商业银行结算业务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

当今中国,政策开放、鼓励创新、信息化发达、全球化程度高、客户资产管理能力与意识不断提升,不论是市场化改革政策,还是互联网结算的发展都为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挑战

1. 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客户对银行的结算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电子化、综合化等特点,资金归集、跨行收付、跨境结算、优惠套餐、通存通兑、自助服务、账户管理、投资理财、风险控制等需求层出不穷,企业的需求更多的是全方位的金融资产管控需求。银行同企业之间从简单交易对手向长期合作伙伴转变,单纯的贷款、结算等服务满足不了客户的综合性需求,标准化的产品、简单的产品组合不能契合客户的商务模式,银行结算服务面临个性化、专业化、灵活性的更高要求和挑战。

2.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经过短短十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无论在业务运营模式、业务整体规模,还是业务发展范围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广泛地参与各类支付服务,以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了银行现有资源难以覆盖的客户群体的支付需求,并且成为现代支付体系中活跃的、颇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银行的基础支付功能、传统中间业务领域、潜在客户和存贷款、系统安全运行和未来创新发展构成威胁和挑战。

(二)机遇

1. “大数据”为银行带来的机遇。首先,“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了解相比过去有本质不同。“大数据”不但让我们能把握客户现在的状况,也可以完整地了解其过去,并与同行业中的企业比较,得出准确结果。其次,可多渠道与客户开展互动,全面评估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为改进服务提供了最大便利。第三,“大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竞争结果。

2.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一是拓展了银行业务范围。2009年开始,人民币正式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实现直接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品种,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及新服务种类和新项目研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是促进国际结算量增长。人民币的国际化方便了国内企业在境外的经营,方便了境内外客户的交易结算,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境内外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联动业务和大幅增加国际结算量,为其生存和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3.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导致利差收窄,使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遭受冲击,但长期来看,通过市场化的利率配置资金,能够突破金融抑制,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改善投资质量。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业竞争程度,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收入结构得以改变,进而盈利能力也将得以完善。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将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从高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向低经济资本占用的中间业务转型,这无疑会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尤其是结算业务带来难得的机遇。

四、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一)信息化银行时代长尾理论的实践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的网银用户急剧增加,网银交易量井喷式增长,网上银行以及新兴起的手机银行业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随着上网变得越来越廉价和普及,中小客户的比重在快速提高。银行能够以更低廉成本向潜在客户推广产品或者向现有客户进行交叉销售,便捷地实现中小客户的规模效应。

新的环境下,银行可以按网络客户的结算交易特点进行细分,根据同类客户的行为特征打造最适合的金融产品,使客户的消费者剩余和银行收益都达到最大化。在长尾理论越来越流行的网络时代,网上银行业务领域可以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种类别的客户,及时、动态地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二)大数据将引领新的营销模式

大数据正催生新的营销手段。随着客户需求的差异性逐渐增加,如何在以规模取胜的传统营销理念基础上,精准定位不同客户的消费行为,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商业银行营销活动的重心。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据挖掘技术进一步成熟,定量管理成为提高营销水平的必要手段。数据挖掘在精准营销的应用主要涉及客户行为细分、交叉销售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构建精准营销体系。

大数据还可以支持更有效的客户流失预警及挽留。据有关数据分析,企业争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大约是保留一个老客户的7倍。商业银行如何保有自己的客户,如何展开客户挽留行动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结算数据的挖掘分析,建立客户流失预测模型,分析客户流失倾向,以便于在客户流失之前进行预警,并给出量化指标以衡量该客户流失的可能性。通过模型,银行业务人员可根据每个客户流失可能性大小进行客户排序,找出流失倾向较高的客户群体,结合这些客户对应的分群特征,采取相应的客户挽留策略,以进行更加精细的客户保有措施,提高客户挽留的成功率。

(三)打造银行互联网金融结算业务核心竞争力

面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丰富电子支付产品,加快手机支付、电话支付、在线分期付款等产品的创新实践,提升客户体验。二是将现有标准化的支付产品向两端进行功能延伸,为垂直行业提供个性化的电子支付解决方案。三是拓展与电子商务市场的合作,直接介入电子交易支付链,为其提供账户管理、支付、资金结算、资金监管、信用担保等服务,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和业务优势互补,提高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四是发挥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传统优势,创新 “结算+融资”新产品,为资质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应链金融服务。五是可以充分利用央行最新推出的“第二代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俗称“超级网银”),通过“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为客户提供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归集的一站式网上支付管理新平台。

(四)优化对公结算业务流程,提升结算服务质量

第3篇

【关键词】消费金融 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 发展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金融日益成为国家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居民消费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消费金融服务也成为商业银行日益倚重的一类优质业务。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我国居民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向基本需求型转变,国内消费结构面临再一次升级,私人购车、旅游、出口留学等消费需求大幅上升。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化的加快,储蓄率下降,消费增长是必然趋势。当前,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十分清晰,为消费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内部环境。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升级会为消费金融服务带来具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面临难得的市场发展机遇。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消费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银行业消费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在规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个人消费的需要。

以理财产品为例,据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统计,2011年全国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20270款,同比增长105%,呈现井喷性增长。但各家银行间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数仅是将原有银行存贷款及中间业务重新组合,很少有实质性突破的产品。受到政策、配套环境以及自身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理财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功能均滞后于市场需求,产品创新落能力不足,缺乏针对个人客户的业务发展方针,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二)把握在支付方式变革浪潮中的发展良机

1.支付服务渠道多元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多种支付工具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性,支付服务渠道日趋多元化。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我国银行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银行卡渗透率突破30%,卡基支付已经覆盖了整个消费支付领域,在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以电子支付为代表的支付变革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缴费终端支付、电话支付、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渠道方兴未艾。特别是手机移动支付,是将进一步引发支付革命的工具创新。随着移动通讯功能的扩展和大量的支付行为者已与手机绑定,移动支付客观上已具备了大规模扩张的条件,届时,随时、随地、随身的电子钱包将成为现实。而商业银行若能把握住这一有利契机,将会带来支付市场的新一轮变革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对银行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2.电子支付平台发展迅速。电子商务的出现也让电子支付平台迅速成长,用户数量不断扩大,交易额急剧攀升。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后,第三方支付产业以低成本、高效率和广覆盖的优势迎来了发展良机。目前,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中企业集中度非常高。非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依托自身C2C购物网站交易额的不断攀升以及背后集团公司的强大资源和实力支持,在商户和用户的开拓方面进展都很快。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提供包括信用卡还款、充值付款、公共事业缴费等多种金融服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发展对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银行在支付领域中一直处强势地位,支付公司在业务上离不开银行,但随着网上商城的火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渐成买家和卖家的日常工具,银行的网上支付功能逐步弱化。2012年6月,建设银行率先推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成为商业银行进军电商平台的标志。此后,各大银行纷纷跟进,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展开竞争。商业银行做电商平台,对于夺回更为广阔的支付市场,提高用户粘性,获取源头数据,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商业银行需加大消费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创新管理技术手段,运用电子化、自动化的方式,降低消费金融服务成本。同时,银行业需要大力培养专业型消费金融服务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能力。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从注重服务姿态到注重产品和流程,再到现在所推崇的以客户为中心。而以客户为中心,并非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把顾客奉为上帝,而是要为客户提供尊严的、便捷的、有效的、安全的服务,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驱动产品创新、流程设计和差异化服务设计。因此,要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则需要加强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四)加强风险控制,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银行业发展尤为重要。我国消费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信用环境欠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间,商业银行资质量受到严峻考验。商业银行应注重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度,优化流程设计,不断加强风险防控力度。当前,银行卡的安全性备受社会关注,商业银行应加快银行卡更新换代,推广和普及金融IC卡,从源头上提高银行卡安全性。同进,要不断完善网络支付体系,提高网络支付安全,全方位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红梅.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概况[J]消费经济.2011(6).

[2],白钦先.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

[3]杨鹏艳.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4]张学江,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

[5]朱小黄.消费金融恰逢其时[N]金融时报.2012-3-1(2).

第4篇

关键字:经济结构调整 银行业绩效 市场结构 股权结构

一、引言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金融中介,银行业的经营发展不仅与其自身行业发展、产权结构改革紧密相关,更是与市场中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改革不断深入,具有政府产权背景的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绩效更是如此。国有企业是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对象,而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使得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企业仍然能够从银行获得一定的新增贷款,这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此同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非国有企业在总量和质量上得到了长足的积累,其经营效率相对于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经营背景下,这有助于银行改善经营提升业绩。可见,国有企业比重逐年下降、非国有经济比例上升的结构性发展趋势与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发展有紧密关联,因而需要在考虑银行经营改革的同时,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现有研究中,主要从市场结构、产权结构等角度分析银行的经营绩效,鲜有研究从国民经济改革的角度出发,考察经济结构调整,即企业部门的非国有化,对中国银行业绩效水平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与银行业经营发展紧密相关的外部经济环境改革这一全局性因素纳入研究框架,在考虑银行业市场结构和股权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这有助于验证国有经济比重降低趋势下经济结构改革与银行经营发展的关联,理解现阶段影响中国银行业经营的竞争、产权和改革等诸多因素的作用。

二、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与银行业经营发展

关于银行绩效,国内一些研究讨论了其评价,另一些研究则分析了市场结构和股权结构等因素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李建军(2004)从商业银行企业性绩效、公共性绩效和综合性绩效等多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了绩效评价;徐忠等(2009)则发现市场份额与银行资产回报率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市场集中度和资产回报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另外,在股权结构方面,占硕(2006)发现随着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越大,国有银行经营决策受政府政策目标影响的程度也就越高,因而所承受的社会性负担也就越重。刘勇和穆鸿声(2007)总结了关于银行绩效决定因素的争论,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我国银行绩效既取决于市场份额,又与产权结构密切相关。从上述结果来看,市场结构和股权结构对银行业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结构调整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主要涉及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国有经济改革与银行绩效的关联。一般认为,长期以来困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累积问题,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大规模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重组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预算软约束问题。林毅夫、李志(2004)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政策性负担将导致国有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当市场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时,政策性负担必然带来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由于国有企业与银行公司资金上的联系,受其牵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大量积累。张杰(2008)认为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与产权制度无关,而是与银行的重点服务对象,即国有经济有关。安启雷等(2009)认为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发放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俞乔等(2009)则发现,只要存在政治控制及与之联系的财政补贴,必然导致具有政治性的过度信贷。因而,有研究认为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是否趋于硬化是衡量银行制度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之一(吴军,2009)。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与市场结构、产权结构等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银行业内部因素影响企业绩效的问题。

近年来,银行业股份制改革的成果令人注目,2009年年末,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0.87%,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下降,由2004年的13.2%下降为2010年的1.14%。2010年底,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实现低位“双降”,拨备覆盖率高位提升。在银行业绩效得到显著性提高的原因中,除了其自身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提高效率的举措之外,外部环境的改变也是其绩效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之下实现的,而银行业既发挥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其经营绩效与国民经济组成结构和发展态势密切相关。这体现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撑的垄断性行业,国家作为第一大股东,具有绝对的控制地位。与此同时,国有经济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变化对银行公司业绩状况会产生深切的影响,国有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国民经济的变化,尤其是作为中国银行业主要服务对象的国有经济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银行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另外,在以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转轨过程中,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促进了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建立和产权结构改革等一系列变革,施益于经济体中的各个行业。企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则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比,从而削弱了其对银行信贷占有的压力,为国有银行提供了一个有效运作的微观经济基础(张杰,2004),因而经济的非国有化有助于提高银行业信贷效率,优化其经营绩效。一方面,国民经济的低国有化能够促进银行信贷行为遵循优化配置原则。由于国有经济比重逐渐降低,非国有部门在经济地位上高于国有经济,促使银行业降低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程度,并使得银行业能够按照商业原则建立金融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信贷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低国有化能够解决政府双重拥有所带来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在中国,政府同时拥有进行贷款的企业和发放贷款的银行,双重产权带来国有企业和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银行业两部门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而企业部门低国有化的格局有助于打破政府双重产权的结构。随着非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微观经营环境。

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尤其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研究银行业绩效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经济转轨的背景下,特别在渐进式改革的模式中,对银行公司经营绩效的考察更应纳入经济结构改革这一关键外部环境因素。

国有经济部门比重与银行业绩效呈现负相关,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会为银行公司绩效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支持张杰(2004,2008)对国民经济结构和银行业发展关系的推测。国有经济比重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在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初始阶段会促进银行经营业绩的改善;但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银行2009年的经营业绩出现了明显下降,而2010年受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银行的业绩出现了大幅上升,因此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到一定水平后会不利于银行经营业绩的改善的证据不足。这尽管没有支持国有经济比重太低会削弱银行的业绩,但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结构调整到一定程度后,银行业绩受其影响变弱,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大。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所发挥的作用。市场份额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国有经济比重的提高会使得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的幅度更大。因此,调整政府与银行业的关系仍然是银行业改革的重点问题,银行体制上的改革和完善将会更加有利于银行公司的绩效表现。

本文论证了工业部门的国有比重对银行业整体绩效的影响效果,发现当前整个国民经济的非国有化改革确实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因此,银行业的改革应该重视调整其资产结构,调整与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关系,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银行系统需要加强对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视,与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相适应,尤其应当加强与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联系,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差别对待。只要实现了与经济结构的合理对接,尤其是与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对接,就可能进一步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能力,实现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公共性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比较,金融论坛,2004(5)17-22

[2] 徐忠、沈艳、王小康、沈明高,市场结构与我国银行业绩效:假说与检验,经济研究,2009(10)75-86

[3] 占硕,国有银行战略引资后的控股权研究――社会性负担对国有银行控股比例的影响及解决,当代经济科学,2006(5)38-44

[4] 刘勇、穆鸿声,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1)9-17

[5] 林毅夫、李志,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经济研究,2004(2)17-27

[6] 张杰,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两难困局――解读新一轮国有银行改革的绩效,管理世界,2008(11),13-31

[7] 安启雷、刘康宁、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宏观经济研究,2009(4)17-21

第5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因子分析法 指标体系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大部分成果仅限于定性分析或者简单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估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我国国内目前对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基本限于定性分析。范国惠雯(2003年)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的考察,指出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何昌(2005年)利用实际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率和实际银行信贷需求增长率之间的比较来衡量银行业发展是否有经济竞争力的支撑,进而评价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卫娴(2008年)则直接利用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方法中的经济指标分析法来分析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抽象到具体,从定性到定量,在理论上已经有一定的突破和发展,但对共的定量研究方面无法相对准确地反映我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倒此笔者以中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将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做一个初步评估。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一)数据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系统相对结构复杂,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内容及特点,笔者以资源、能力和资源整台能力为标准,选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截止于2009年12月31日的数据,其数据全来自于各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指标为:资产总额、总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回报率、成本收入比、每股净资产、不良贷款比率、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损失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实证分析

由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等强相关性,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估非常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对其变量采取降维和消除相关性的处理。

通过变量共同度测算表可以看出,从反映的15个变量的三个因子共同度可以看出,其中有9个变量共同度在0.8以上,它们都很好地被三个因子解释,其余6个变量受特殊因子的影响,没有很好地被解释。从碎石图可以看出因子1与因子2,因子2与因子3之间的特征值之差值比较大,而其余因子之间的差值均比较小,可以初步得出提取3个因子将能概况指标体系的绝大部分信息。

所选样本因子提炼出的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8.623,占去了方差的57.488%,基于过程内定取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笔者提取前三个因子,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去方差87.879%。那么其他12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不到15%,因此可以说明前三个因子包含了原始指标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F1中系数绝对值的主要有X1,X2,X3,X4,X5,X6,X7.而这七个变量主要概括反应银行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配置,F2主要由X8,X9,X14,X15确定,F3主要曲XIO,xll,X12,X13确定。最后模型得出最终因子评分结果,各得分状况则显示出了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综合水平大于零的商业银行仅有4家,中国工商银行综合水平得分1.57,位居全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首位。我国商业银行如今普遍存在的问题仍然是规模小、资产质量参差不齐等。

结合银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前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规模。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因子涌盖了可持续发展水平57.49%的信息,故各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经济方式转变与银行业改革发展进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规模发展战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且在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朝着国际化的大银行努力,积极探索混业经营的可能性。

第二,鼓励我国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由资本结构因子可以看出,其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贡献率为20.52%。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尤其是补充资本充足水平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可以积极采用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形成良性资本补充机制。

第三,加强风险管理,改善资产质量。对于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加强风险管理是保证其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改善不良资产比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参考文献

[1]范惠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动力[J]西安金融,2003,(10):28-29

第6篇

摘要:一年前,在河南考察时首次做出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论述,指出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一年以来,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整体发展的最新主题。本文通过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业现状进行分析,结合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大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论提出我国金融业应该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新常态下的高效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金融业;发展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经济呈现的趋势性变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模式。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GDP增长率逐年放缓。2015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为7%左右,是10年来预期目标的最低值。经济增速放缓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结构与外部条件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先锋行业,金融业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以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代表行业的发展变化为基础进行分析,我国金融业必须加快改革进度,加大创新力度,方能在经济新常态中焕发新的光彩。一、什么是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再只是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性,而是一种持续稳定的增长。经济新常态注重经济结构的发展,而不是经济总量的扩大,不仅仅强调GDP与经济规模增长的最大化。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不仅仅是指中国以后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而且还包括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经济发展结构调整, 经济改革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将对社会各行业发展产生根本上的影响。二、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发生巨大变化。如今中国经济在面临向新常态的转变,肯定对作为经济发展排头兵的金融业影响深远。通过对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业代表行业在新常态下的发展状况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现状。(一)银行业发展现状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银行的发展受整体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巨大。我国从2011年开始经济发展发生变化,银行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2013年之前,银行在市场上基本处于垄断地位,从各项业务赚取高额利润,其他行业难以匹敌。但是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爆发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大量的资金涌向互联网金融,银行的利润受到不小的冲击。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也给银行业带来不小挑战,2013年7月20日,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2015年5月1日,作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措施的存款保险制度正式施行。一系列的政策都在预示着中国的利率完全自由化已经不远,这对银行业又是一大冲击。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存贷款利率不再有限制,而是完全由市场决定,这将缩小银行的盈利空间,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总的来说,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将面临更为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二)证券业发展现状中国证券市场并不完善,主要是以股票市场的发展为主。从2008年一蹶不振后,中国股市已经沉默几年,对经济发展并没有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中国股市在国家政策的促进下一路上涨,迎来新一轮牛市,股市从2700点上涨到4300点,与国家大力推广基础建设等决策相对应的板块股票均大涨。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更是带动相关行业股票狂涨,我国证券业的发展迎来一个小。此外,新兴证券产品这两年的陆续推出也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更加丰富,监管制度的规范使得证券业的发展更趋于合理。总体上看来,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证券业迎来一个新的机遇与发展机会。(三)保险业发展现状保险业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与推广的不到位,在我国一直没有被普遍认知。大多数人不了解保险业,而且由于基础市场上保险推销的不合理使得很多人不认同保险业。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近几年国家开始注重保险业的发展,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29号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强调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完善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大大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总理在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并对购买商业保险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一系列的举措大大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总的来说,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保险业发展迎来契机。结论与启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银行业将面临更多挑战,证券业和保险业拥有更多机遇,其他各行业发展也呈现新趋势。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在这个环境下,我国金融业应积极采取改革措施,不断壮大与发展,提高竞争实力,保持在新常态下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对金融业的应对有如下建议:(1)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金融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依旧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行业必须正视自己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果断革除弊端,改善不足,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2)勇于进行业务创新金融业中大多是存在历史较长的传统行业,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很多已跟不上时代变换的脚步。要想在新经济形势下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行业就必须加强创新力度,积极推动各项业务的创新,善于结合新事物,让自己在这个创新为王的社会处于领先地位。(3)完善监管制度我国金融业的监管制度存在许多不足,原来的条例规定已跟不上经济形势变化的角度,因此金融各行业应从经济新常态的实际出发,制定更加符合现状以及更具实际执行意义的监管制度,完善丰富整个监管体系,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参考文献:[1]钟经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J].中国中小企业,2014(07)[2]刘海峰.从我国金融发展现状谈金融制度创新[J].济南金融,2002(05)[3]卢学英.论我国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J].市场周刊,2005(05)[4]项俊波.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J].中国金融,2012(09)

第7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 商业银行 信贷

贷款是各大商业银行的重要经营业务,信贷资产的优劣,直接影响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美国的金融危机,对美国是一场灾难,对全球的金融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后危机时代各大商业银行均应从中吸取教训,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贷款率,降低信贷工作的风险。此时,为缓解信贷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各大商业银行都需积极推行先进的信贷技术。在我国,各类信贷技术中,基于财务报表的信贷技术和关系型信贷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基于财务报表的信贷技术指贷款的发放决策和贷款条件主要借助于借款人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关系型信贷技术指信贷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信息而做出。可见,财务报表是各大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评审的基本资料来源,在财务分析和信贷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是各大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各大商业银行纷纷要求在信贷评审工作中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技术。可是,由于信贷工作本身比较繁忙,评审过程中缺乏团队对授信对象进行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分析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分析报告过于“八股化”,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文通过介绍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技术,试图挖掘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在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技术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以期降低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风险,提高工作的质量,保障银行业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中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料的真实性难以辨别

在现实的贷款活动中,借款企业为了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往往会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骗取银行信用。更有甚者,银行有关人员与借款人串通,为其提供虚假报表出谋划策,以规避法律和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达到骗贷逃债的目的,从中渔利。如果银行仅依靠报表表面的数据做出贷款决策,往往容易造成贷款落空。

(二)盲目相信财务比率分析的结果

在如今的贷款活动中,经常运用一些财务比率指标来衡量授信对象是否具备授信要求。有时尽管借款企业各项指标良好,但实际上借款人或保证人其本身财务状况并不佳,没有按时偿还贷款的能力。并且由于所有的财务指标都是静态指标,非常容易受到操纵,有些信贷人员财务分析水平低,便会盲目相信财务比率分析的结果,搞形式主义,结果造成财务报表分析名存实亡。

(三)财务报表分析与抵押、质押贷款脱节

由于历史因素及银行信贷人员素质低下等原因,银行注重形式上的财务报表分析,注重信用贷款,而对担保贷款中的抵押和质押贷款重视不够,所以形成大量的贷款坏账;再者,银行往往注重贷款的贷前调查,而疏于跟踪调查,但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何况现代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已到无财产可供支配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银行贷款无任何财产担保,那么以前的财务报表分析就毫无实际意义。银行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人员的跨行业流动性差,银行业太注重自身的专业训练,而忽视法律、经济、财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所以,造成银行信贷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特别是对工商企业财务活动缺少经验,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常有许多主观片面的成分,更不能将财务分析与抵押、质押贷款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熟练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技巧降低授信风险

以上问题均与财务报表分析技术运用不到位有关,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降低授信风险,笔者认为应注意结合以下分析技巧,并在授信工作中熟练运用。

(一)明确分析的目的

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分为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作为短期授信工作者,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主要应评价客户近期是否有能力进行贷款的归还,及是否愿意进行贷款的归还。首先通过考察企业以往的资信程度解决愿不愿意偿还的问题,然后重点分析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关系及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质量及现金流量情况来判断企业有没有能力偿还。作为长期贷款的授信工作者,此时仅关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关系以及考察企业以往的资信程度,肯定是不行的。首先必须关注企业的整体财务风险,从资本结构的角度进行评价,然后更重要的是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为对资本结构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其写入贷款合约,但盈利能力是无法控制的,此时信贷资金的安全完全取绝于客户的盈利能力。显然,不同的分析目的,其分析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

(二)围绕分析目的,进行资料的搜集

在明确相关的分析目的后,围绕分析的侧重点,进行资料的搜集,所搜集的资料包括授信对象3~5年的中期及年度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至少进行近3年的资料搜集。当然短期信贷工作者只需围绕其分析目标收集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客户信用档案,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长期信贷工作者不仅要收集上述资料,还必须收集其他资产、负债、收益、费用等尽可能多的信息,为盈利预测、财务状况的评价作充分的准备。此时重点明确,也容易搜寻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从而节省人力和时间,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阅读分析资料

有针对性地搜集好资料后,阅读分析资料。首先,从审计角度考察分析资料的可靠性,这是验证资料真实性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是在财务报告中找出审计报告,如果审计报告是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财务报告中的审计收费稳定,未变更会计事务所,那么分析资料相对可靠;如果该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鉴证,可以从报表的数量关系进行初步验证。然后,进一步阅读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报告,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事项(特别是担保、抵押贷款等问题),阅读关联方关系披露,熟悉企业的往来客户。再次,阅读会计报表附注,特别注意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发生变更。最后,通过几大会计报表,简单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方面的情况,从而熟悉分析对象,为授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基本分析技术

基本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静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指对授信对象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包括:①财务数据的静态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报告项目的静态分析;②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包括计算各种财务比率,熟悉报告项目的相互联系;③静态的结构分析,包括进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分析,利润表的结构分析,及现金流量表的流入、流出结构分析等。

(2)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将分析期与前期或连续数期项目金额进行对比,这种财务报表项目纵向比较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动态的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分析财务报表的具体做法是:①对前后期各项目的绝对金额进行比较,求出增减的差额;②将增或减的差额作为分子,将前期的绝对金额作为分母,求出增或减差额的变化程度(百分比);③根据连续数期变化的统计数字,可以绘出一个统计图表,更形象地显示变化趋势。

如果某一分析对象的经营活动处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趋势,那么其主要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应该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趋势。若其主要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出现异常变动,突然大幅度上下波动;或者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之间出现背离;或者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出现恶化的趋势,那么,这些意味着公司的某些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是授信过程中判断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经营成果的重要线索。

(3)同业分析。同业分析是指将授信对象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放在其行业背景下进行分析。

所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必然受到行业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闭关自守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将相关的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放在其行业背景下,与行业平均数进行比较,才可以如实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经营成果。具体操作时首先应细分分析对象所处行业,特别是综合类公司,我们要注意细分行业进行比较,分行业计算平均数;其次,找出严重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最后,重点分析严重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

(五)结合企业基本面

企业基本面包括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现状及发展、企业分析3个方面。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发展状况、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与经营策略、公司的组织结构等均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只有结合企业的基本面才能得出恰当的评价。商业银行信贷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对企业基本面的敏锐洞察力。

(六)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是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小企业的信贷评审工作,由于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甚至没有专职的会计,会计核算资料质量极低,不真实成分较大,不可以作为信贷评审的依据,此时,现场调查、现场办公最能奏效。当然,中大型企业的信贷工作也不可忽视现场调查的作用,它能让结论更加可靠。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信贷评审工作责任重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关系到民生。每一位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者,都应该积极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技术,降低信贷风险。

最后,我认为应制定《商业银行信贷中财务报表分析技术规范》,加强对信贷工作者报表分析技术的培训,提高信贷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

第8篇

【关键词】现代银行业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银行业近十年的发展

1、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作用减弱

传统银行以低利率吸收公众存款、高利率发放贷款而赚取利差。公众的可支配收入缺乏再投资的渠道,或者说没有适当的金融产品可购买。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金融服务的手段日益现代化,新的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特别是与证券市场相联系的一些金融产品———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资料表明,近10 年来,公众在银行的存款已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流动性和收益率更具吸引力的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这种趋势主要表现为银行规模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银行与非银行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超级金融企业应运而生。居民在银行的存款几乎零增长,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了各类共同基金、股票以及非存款产品中,个人金融服务已经成为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

2、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迫使银行提供全能性金融服务

金融资产的证券化包括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和银行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证券化把数额巨大、沉睡在原始债权人和投资者手中的资产进行组合,找到了再包装、再发售和上市交易的出路。同时也把不同类型的金融中介机构拖入了证券市场,使金融资产的价值日益与证券市场加强了联系,同时也使投资的风险组合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产生的主要影响,首先,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沉睡的资产项目成了可交易资产,有了自己的供求价格和交易市场。其次,证券化工具放大了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幅度,为巨额金融资产打开了通向前途难测的市场的大门。长期以来,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总是按原始的价值对非市场化的金融资产计价,丝毫不考虑利率变动的影响,实际上,许多这类资产已经具备了市场化的形态,相应地,他们的价格也是由市场决定的;资产的市场化使证券的定价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效的交易价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再次,证券化使金融机构简化了信贷程序、减低了信贷标准、扩张了信贷市场,也为单纯依赖贷款的投资者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

3、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银行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经营和竞争局势,特别是不得不面对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的最新发展与变化

金融全球化是在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使世界主要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形成了共升共降的同步行动,使证券价格、汇率、利率水平趋于一致,银行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竞争局势,纷纷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网罗人才。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国内、国外的金融市场日益融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国际银行业设施不断完善,这些银行业设施可以不受国内银行法的约束,如不缴纳存款准备金,不受官方规定的最高利率的限制,国际银行设施之间不论是美国的还是外国的可以互相存贷款,也可以自由进行外汇交易。如美国和外国的跨国银行可以在美国境内从事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业务等。各主要金融中心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了不同地理位置的时区衔接,形成了二十四小时连续不断的金融服务。一个统一的、无国界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国际大银行直接面对更加复杂的金融形势,银行管理者不仅要分析和管理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而且要对分支机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行业发展、人文传统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从而制定经营管理策略。电子化的发展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对银行业来说,不仅要满足客户的即时金融服务要求,而且还要满足客户伙伴的要求。因此,要求银行必须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在WTO框架下,成员国必须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行事,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严峻的挑战,它涉及许多金融制度和金融管理手段的革新。

未来要做些什么

1、积极探索银行业务经营新格局

按照“开放、竞争、分工”的发展方针,今后银行业务经营格局要从完全一样转向有差别发展方略上。一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要办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级大银行,跻身世界500 强。其目标是领导国内银行业潮流,抵御国际竞争风潮,支撑金融经济;其业务主要是以批发为主其经营区域主要在海外和国内中心城市;其经营战线要适当收缩,人员要精减,机构要撤并。二是综合性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积极开拓发展,打破全国性、区域性限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发展网点,但要避免重走国有商业银行的老路。其业务方针是在中心城市与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竞争,在中等城市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要探索特色发展道路。三是城市商业银行要立足城市,积极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银行业的“领头羊”,根据市管县体制的要求,应允许其吸收县(市)城市信用社参加,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异地分支机构,这将有利于既增大城市商业银行的实力,也有利于增强县级城市信用社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差别改革战略。在沿海发达地区,允许其向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方向转轨,在落后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应办成群众性、灵活性、民主性的“三性”合作金融组织。或者说,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必搞“一刀切”一个地区可以两种体制并行发展,各司其职,在业务上适当交叉,形成一定的竞争。

2、重视业务创新,不断拓宽经营渠道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金融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如何抓住机遇,开拓发展,必须认真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生活货币化、信用化程度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对金融需求增多状况,重视新业务的开发。具体地说:第一,要认真研究讨论银行业务的优势和劣势,开展金融服务,努力使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状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争取新的经营效益; 第二, 要切实开展好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国外实践已经证明,当银行经营发展到一定阶,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将达到10% 甚至更多,而我国目前不足10%,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做好开拓中间业务的大文章,并注意表外业务研究开发,逐步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第三,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法律空间,在现行法律框架范围内做好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等领域的合作,为走向混业经营创造条件, 积累经验,并根据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状况,积极拓展与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

3、、重视和加强银行员工队伍建设

现代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银行的竞争也不例外,在中国银行业,一方面是银行冗员过多,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另一方面又是优秀人才缺乏,整体经营能力不佳。面对新经济和中国入世的挑,如何从员工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致力于建立一种新机制来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一,要努力探索建立员工管理新机制,形成能进能出、进退自如的员工录用淘汰机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选拔淘汰机制,打破大锅饭、终身制, 激活人的能量,调动人的潜能;第二,要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根据经营绩效,承担风险和责任大小来分配奖金、支付报酬,要向从事第一经营业绩优异的骨干倾斜,向高素质开发人员倾斜,对从事一般性业务操作和行政管理的职员要降低收入水平,以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第三,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业务人员,使这些员工能既懂法律和金融业务,又娴熟计算机应用,成为复合型、综合性实用人才,同时通过综合柜员制,客户经理制等途径,解决好银行经营机制再造问题,以提高银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霜茁,刘积余。现代银行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J]. 广西金融研究. 2003(01)

[2] 刘莎。在中国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探索[J]. 经济师. 2009(03)

[3] 吴承运。关于完善客户经理管理制度的思考[J]. 广西金融研究. 2006(09)

[4] 袁雪丽。银行个人中高端客户维护和发展之我见[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8)

第9篇

关键词:银行业效率 内容 研究方法 注意事项 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银行业效率问题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高。银行业效率是保障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成本与收益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银行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关于银行业效率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针对银行业效率主要内容的研究

(一)内容之一——X=效率

X=效率属于银行内部微观效率研究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范围效率与规模效率除外的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与中国的入世,X=效率理论逐渐传入中国,中国金融学者根据我国银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采取措施对我国各个类型银行进行有效性研究发现:股份制式商业银行在X=效率方面比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的效率要高,而上市银行在X=效率方面属于最高的。而金融管制、所有权、资本充足率、经济环境以及不良贷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

(二)内容之二——范围效率与规模效率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金融学者针对范围效率与规模效率对我国银行业的效率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目前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的范围效率与规模效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差异,发展趋势也具有很大的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要高于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但由于不理性的规模扩张我国很多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开始逐步降低。

(三)内容之三——全要素的生产效率

全要素的生产效率作为有效衡量我国银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指标之一,对银行投入要素之外的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以及效率改善等因素对银行业发展所做的贡献进行有效性反应。我国学者利用全要素的生产效率理论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业在全要素的生产效率方面存在逐步下降趋势,整体效益不高,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效率远低于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的效率。

二、针对银行业效率问题研究方法的概述

(一)方法之一——非参数的估计法

非参数估计法被首次运用到银行业效率问题的研究中是源于法雷尔在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前沿性函数思想。该方法包括无界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两种,后者的应用范围较广。非参数的估计法在评估银行业的效率质量高低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对偶原理与线性规划等理论措施对银行的产出与投入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主要是指银行在经济效益产出既定的前提下最为理想的最低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比值。当两者的比值小于1的时候证明银行经营管理的效率十分低下,当两者的比值等于1的前提下,证明银行的经营管理是十分有效的。由于非参数估计法可以有效地评估具有差异性的量纲指标,使其具有良好的客观性。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由于银行的规模报酬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化或是递增,或者递减,当规模缺少效率的情况下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决策层的整体工作效率。非参数的估计法所具有的缺点为缺少对随机误差项目的考虑。

(二)方法之二——参数估计法

所谓参数估计法,就是指在已知的系统模型中,运用系统的输出与输入数据来计算系统模型参数的过程。本斯顿第一次在研究过程中将参数估计法引入到银行业效率的研究中,利用参数估计法对银行业的效率进行测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计算出银行业中世纪成本与最小成本之间的比值。但参数估计法具有以下四种研究方法:一是厚前沿的分析方法;二是随机前沿的分析方法;三是递归厚前沿的分析方法;四是自由分布的分析方法。但是参数估计法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说在使用参数估计法的时候需要提前设置函数的形式,如若函数的设置与实际情况具有很大偏差,那么测算的结果会出现失真现象。

三、针对银行业效率问题中注意事项的研究

在新时期加强对银行业效率问题的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内容:一是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业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其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怎样有效利用经济环境提升银行业效率是当前人们研究的一大方向;二是我国金融学者对银行业效率的定义研究多采取拆解的方法与思路,对银行业的规模报酬与技术进步的拆解方法存在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模型的解释力;三是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的规模与范围越来越广,彼此之间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密切,但是统计口径与数据获得方面存在问题,使得我国金融学者对银行业效率的国际化比较研究稍为落后;四是当前我国很多金融学者对银行业效率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更多地是局限于对效率变动趋势与效率拆解方面的研究,对影响我国银行业效率发生动态变化的宏观与微观因素的研究力度不足。

四、结束语

银行业效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对比,是银行业在保障其资产安全性、盈利性以及流动性,并有效配置金融市场资源的重要手段。银行业的效率高低不仅会影响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且会对银行业本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银行业效率问题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林秀梅,吕鹰飞.关于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评述[J].经济纵横,2012(03)

第10篇

从宏观层面上看,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和信用文化的发展演进,制约着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效力和监督管理的有效性。比如,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社会信用观念的形成、政府职能的转变、法律体系的完善,都直接影响着银行业监督管理的有效性。从微观层面上看,银行业体系的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形式,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能力与水平,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专业化水平、秉公执法程度将是制约银行业监管有效性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银行业监管面临的银行业问题

1、按照我国社会发展在地域、城乡的不均衡特点,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特点各异,银行业监管工作重点不能“一履适千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东西部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矛盾。在金融业尤为突出。一般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在金融总量上,而且在金融业务创新方面要远远超过中西部和农村等不发达地区。银行机构的风险问题和表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监管政策所产生的监管效应也会有所不同。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银行机构存在的风险问题的复杂性,要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控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水平落后,信用风险严重等问题;发达区域银行业除了上述风险问题外,还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表外业务风险等问题。因此,所要求的监管技术水平和监管的侧重点也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统一监管部署和监管战略的有效性。

2、银行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同一监管政策将产生不同的监管效应。我国存款类银行机构按照所有者形式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及其效力、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动力也不同。比如,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股权资本构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其资本具有内在的约束激励,这类银行的所有者具有规避风险的动力。对这类银行的监管就可以按照市场化银行体系所形成的、比较成熟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政策实施监管。然而,对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言,其资本结构中国家信誉资本占绝对比重,股权资本失去内在的风险规避激励。股权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这类银行机构的内在风险控制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外部监督管理。对这类银行的监管就不能完全套用市场化成熟的监管原理。外资金融机构,大多来源于发达的市场化国家,风险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都比较先进和完善,但这些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业务一般比较复杂,金融衍生业务的比重相对较高,要求较高层次的监管,应按照国际银行业监管惯例和技术实施监管。

3、从我国银行业体系结构看,靠国家信誉资本维系公众市场信心的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银行业体系占绝对比重,其改革的滞后和管理的外部性,在相当时期内将使银行业监管停留在以现场稽核检查为主的传统监管模式上。由于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我国银行业体系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截止2002年底,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有居民存款总量占到整个银行业体系的91.7%。无论国有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其盈利状况和资本充足状况都有待提高。从维护市场信心的角度看,这两类银行机构基本上靠国家信誉来维系公众对他们的信任。从总量看,这两类银行机构的稳定性决定了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因此,这两类银行机构仍然是银行业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监管思想,银行机构的内部风险规避和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监管检查评价和市场纪律是风险管理的外部机制。然而,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缺陷,造成这两类银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利益约束。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监管原理和理念,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非现场监管上。在相当一段时期,外部监督管理仍然是有效的监管形式,要加大现场监管检查的频率和强度,要加大对内部管理不善、违规操作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以弥补内部控制不力的缺陷。

二、银行业监管面临的监管问题

1、监管理念更新滞后制约了监管水平的提高。我国银行业发展和管理的特殊历史背景,使银行业监管始终抹不掉政府行为的影子。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快了银行业商业化改革和银行业监管改革的步伐,但由于对银行业风险管理和监管理论研究滞后,监管的理念没有及时更新,监管政策缺乏前瞻性。银行业监管绝不仅仅是传统理念中简单的行政管理,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稽核问题。它是一种包含金融学、管理行为学和信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就很难感悟监管政策的潜在效应和我们应该遵循的监管政策取向。事实上,银行业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方面风险的特殊性,相对银行内部人而言,外部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其风险问题。银行资产的不透明性,决定了外部监督管理作用是有限的。银行业监管虽然是一种强制的政府监管行为,但在强制的背后,却更多地隐含着激励相容的监管理念。强制监管只有通过一些激励机制,充分激励银行机构在风险规避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把强制的监管政策和行为变成银行机构的一种主动意愿,才能使监管发生效力。例如,资本要求监管作为一种强制的外部要求,只有与银行机构潜在的隐性资本———银行业从业价值(Franchisevalue)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监管效应。国际银行业监管历史和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变过程,证明了银行业监管的激励相容理念。

2、监管政策研究滞后削弱了监管政策的有效性。银行业安全网政策的目的是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事实表明,缺乏监管政策协调效应的兼顾,一项监管政策在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同时,可能导致反稳定副效应。例如,美国存款保险政策在有效消除银行恐慌和挤兑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道德风险。事实上,在银行业安全网政策中,存款保险制度、资本充足监管、市场准入和退出、问题银行处置政策之间,并非彼此完全独立,各项监管政策之间存在较强的微观反馈效应。只有充分兼顾这些政策之间的协调和搭配,才能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这也正是银行业审慎监管的意义所在。我国银行业监管虽然已经有许多年的经验,也经历了问题银行机构的风险处置,建立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但由于长期的行政管理角色惯性作用,难以突破传统的政策思维定势,在监管政策的

协调搭配方面还有待引起重视。比如,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和隐性存款保证,加上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管制的无效性,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银行监管制度要创新,更要考虑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和政策效应。

3、监管队伍专业技能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和发展的要求。不论是非现场监管分析、现场检查、日常监管审批,还是监管政策把握,都需要有一支精通监管知识和业务的监管队伍作智力保障支持。监管理念的更新,不是务虚的口号,是基本理论修养和业务技能在实践监管工作中的具体化,是实实在在的体会。只有监管人员熟练掌握了银行具体业务操作和风险点,甚至要精于被监管对象,才能检查出问题的症结,评价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性。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队伍的金融业务水平,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业务操作和财务分析方面,与金融监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过去只重视日常行政监管,监管队伍的业务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监管理念的更新和风险的防范控制,需要一大批精通金融业务的监管人员来实现。只有监管人员既精通被监管对象的业务经营、财务状况和内控制度,又熟悉被监管对象相关业务的经济政策、行业运行和市场变化等,才能比较准确地掌握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及相关市场变化可能对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影响,真正发挥风险预警、识别和控制的监管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1、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的监管政策。在银监会统一制定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操作规程下,各银监会分支机构要根据本辖区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状况,准确判断本地区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统一监管标准的框架下,针对地区特殊性,各类机构内控制度、业务特点和风险问题的差异,研究分析各种监管政策的适用性,制定区域性的、有针对性的监管政策和监管重点,使监管政策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2、加强监管政策的理论研究。尽管国际银行业的业务领域和风险特点逐步趋同,银行业安全网制度和监管政策也逐步完善,但这些制度和政策随着宏观和微观环境的不同,其有效性可能迥然不同。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这些制度、政策的同时,要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加强政策的理论研究,做到洋为中用,制度创新。

3、建立一支精干的监管队伍。金融业监管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不能视同一般行政管理部门来考量和配备干部。一方面要求具备廉洁奉公、懂管理、善管理,另一方面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因此,应该建立相应的执业资格制度,对不同的岗位要有不同的执业资格标准。只有监管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保证监管水平和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当前,应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培训。

第11篇

一、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1、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分类的差异性

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贷款本金或利息在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应作非应计贷款核算,其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计利息予以冲销。但由于该制度未对计息期间做强制性规定,可能会导致同样的贷款由于计息期间的不同,银行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差异,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如甲、乙两银行同时在1月1日向丙企业发放贷款,甲银行采用月度计息,乙银行采用季度计息,倘若丙企业在1月31日不能支付利息,那么,在4月末该笔贷款在甲银行业已归入非应计贷款核算,但该笔贷款在乙银行仍然处于正常的应计贷款科目核算,虽然该笔贷款在两行状况并无差异:均不能支付利息且呈连续状态。从而导致银行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差异性,不能正常反映自身的经营状况。

2、措辞不严谨导致会计处理的无所适从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可见短期债券投资利息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同时该制度又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这样,减值准备的计提确认的权责发生制与短期债券投资利息确认的现金收付实现制形成了制度反差,在同一制度中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确认标准导致了会计处理的无所适从。例如银行在3月投资A债券30万元,4月A企业宣布支付利息3万元,并于5月收到,此时A债券的账面价值为27万元,倘若6月末A债券的市场公允价值为28万元,那么此时银行对A债券价值的核算则陷入两难局面:会计报表列示27万元则不合会计制度的规定;若列示28万元则不合谨慎性原则。其实我们只要将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改为“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账面价值和市价孰低计量”则可以很好的解决短期债券的期末计价问题。

3、债券收入的归类问题

按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债券投资同发放贷款一样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同时从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情况来看,不外是发放贷款和投资两种,因此,银行业债券投资收益采用同一般企业的列示方法(投资收益归属于营业外收入)则有不妥:一则商业银行运用资金一般为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债券投资的收益占收入多为20%以上,将其列示为营业外收入容易让人误解为我国银行业主业不突出;二则银行业的利息支出为最重要的营业成本,其间有相当部分为债券资金的占用成本,如果将债券收益列示为营业外收入则容易导致收入与成本不配比,不利于进行损益分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修改会计报表的格式来解决债券收入的问题:在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上移至利息收入后面,同时将营业利润的公式修改为:营业利润=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利润总额+其它业务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其它业务支出。

4、资产减值导致的利润调节问题

由于现行金融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如果高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按照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按其差额冲回资产减值准备。同时,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则退市处理,由此导致了不少上市银行利用资产减值作为利润的调节杠杆,通过“计提”和“转回”的账面游戏,误导投资者的选择。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通过明确规定“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来避免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但这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规定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则不符合资产自身的定义,其实我们通过严格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和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条件则可以使利用减值准备来调整利润的情况得以改观。

5、短期债券投资收益的入账时间问题

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由于短期投资一般金额较小,流动性较强,投资收益于实际收到时确认无可厚非。但对于银行业来说,为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其拥有的短期债券投资较多,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投资收益则不太符合实际:一来银行业持有的短期债券多为国债或金融债券,违约风险较小,且利率多为固定,适宜按期计提收益;二来短期债券投资所承担的存款利息支出多为按期计提,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收付实现制则明显收入成本不配比;三来短期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收付实现制容易造成银行业利润的期间波动起伏太大,不符合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原则。因此,我们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原则和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原则,可以对短期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按期计提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予以确认。

6、短、长期投资的划转条件不明确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改变投资目的,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应按短期的成本与市价孰低结转,并按此确定的价值作为长期投资新的投资成本。拟处置的长期投资不调整至短期投资,待处置时按处置长期投资进行会计处理”。按照制度的理解:短期投资的划转的条件在于“改变投资目的”,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现实标准,在实务操作中难以把握。而在现实中,由于短期投资在期末必须按照成本和市价孰低提取减值准备,相对来说长期投资计提准备的要件严格得多,因此,银行的财务部门会在短期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时完成短、长期投资的划转来规避短期跌价准备的计提,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7、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关注程度不够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产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会计处理难度较大,同时具有收益不确定性、高杠杆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已经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风险规避工具。但在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只是简单在第一百四十条提及“对于外汇交易合约、利率期货、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应说明其计价方法”,并未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价和披露做出统一的规定,因此,国内银行一般将其作为会计报表的附注作一般性披露,难以客观的确认银行业的风险。

8、与税收制度的衔接问题

2001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遵循会计的稳健性原则规范了银行业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但现行的税收制度仍然按照“期末贷款的1%差额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可以在计算所得税中扣除,对实际计提超过1%的部分调增应纳所得税额”,由此导致不少金融企业出于利润考核的考虑对金融会计制度执行不严。当然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国家税务部门对税前的“呆账准备金”抵扣额进行调整。但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在金融会计制度中明确:对由于会计政策与税务规定不一致产生的所得税差异允许单列科目“递延所得税”处理,同时将该科目归属于利润分配项下做增项理,以此来激励银行采用金融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对策分析

2001年度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基本适应了当时银行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时关于银行业开放承诺的逐步兑现,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之处便显示了出来:外资银行的加入带来的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问题;衍生工具的计量问题等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在理论和制度上予以完善,做到与时俱进适合银行业发展的需要:

1、减少金融企业的选择权,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末,在美国的会计理论界就展开过“会计艺术论”和“会计制度论”的争论,前者认为应当给予会计人员更多的会计判断权和选择权以促进会计学理论的发展;后者认为应当减少会计人员的判断权和选择权以维护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相关性。2001年的“安然会计造假”事件让这次争论划上了句号:美国国会2002年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现行的公司和会计法律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价值判断来强化了当局的监管。而我国近年来上市公司年报的不断调整和不断出现的会计差错也从侧面映射出会计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权过多会削弱会计信息的质量。美国会计学界的价值形态的变化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2、注重银行体系的特殊性,如实反映金融企业的财务情况

与一般工商企业比较,金融企业的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性,如果单纯地按照一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套用在银行上,则容易令人误解银行体系的财务状况,尤其在涉及到主营业务上。例如对投资收益按照一般工商企业属于非主营业务,归属于营业外收入是正常的;但投资收益原本就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倘若套用一般企业的归属方式则会影响外界对银行的公允评价。同样,在对短期投资收益的确认上也有必要考虑银行的特殊情况。

3、完善会计制度、准则建设,适应银行业发展状况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并不为过,尤其是在外资银行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关注程度后更加带动了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同时,由于立法的滞后性,导致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和披露的关注程度不够,而金融衍生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的交易事项可能尚未发生,从而与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不符,因此在资产负债表内不能够具体量化,企业多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提及,进而掩饰了银行业的潜在风险,难以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因此,银行业的发展对会计制度的同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情况下,可以通过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进行新准则的制定来予以补充。

4、明确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职业判断水平

第12篇

一、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1、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分类的差异性

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贷款本金或利息在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应作非应计贷款核算,其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计利息予以冲销。但由于该制度未对计息期间做强制性规定,可能会导致同样的贷款由于计息期间的不同,银行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差异,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如甲、乙两银行同时在1月1日向丙企业发放贷款,甲银行采用月度计息,乙银行采用季度计息,倘若丙企业在1月31日不能支付利息,那么,在4月末该笔贷款在甲银行业已归入非应计贷款核算,但该笔贷款在乙银行仍然处于正常的应计贷款科目核算,虽然该笔贷款在两行状况并无差异:均不能支付利息且呈连续状态。从而导致银行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差异性,不能正常反映自身的经营状况。

2、措辞不严谨导致会计处理的无所适从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可见短期债券投资利息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同时该制度又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这样,减值准备的计提确认的权责发生制与短期债券投资利息确认的现金收付实现制形成了制度反差,在同一制度中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确认标准导致了会计处理的无所适从。例如银行在3月投资A债券30万元,4月A企业宣布支付利息3万元,并于5月收到,此时A债券的账面价值为27万元,倘若6月末A债券的市场公允价值为28万元,那么此时银行对A债券价值的核算则陷入两难局面:会计报表列示27万元则不合会计制度的规定;若列示28万元则不合谨慎性原则。其实我们只要将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改为“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账面价值和市价孰低计量”则可以很好的解决短期债券的期末计价问题。

3、债券收入的归类问题

按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债券投资同发放贷款一样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同时从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情况来看,不外是发放贷款和投资两种,因此,银行业债券投资收益采用同一般企业的列示方法(投资收益归属于营业外收入)则有不妥:一则商业银行运用资金一般为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债券投资的收益占收入多为20%以上,将其列示为营业外收入容易让人误解为我国银行业主业不突出;二则银行业的利息支出为最重要的营业成本,其间有相当部分为债券资金的占用成本,如果将债券收益列示为营业外收入则容易导致收入与成本不配比,不利于进行损益分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修改会计报表的格式来解决债券收入的问题:在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上移至利息收入后面,同时将营业利润的公式修改为:营业利润=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利润总额+其它业务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其它业务支出。

4、资产减值导致的利润调节问题

由于现行金融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如果高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按照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按其差额冲回资产减值准备。同时,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则退市处理,由此导致了不少上市银行利用资产减值作为利润的调节杠杆,通过“计提”和“转回”的账面游戏,误导投资者的选择。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通过明确规定“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来避免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但这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规定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则不符合资产自身的定义,其实我们通过严格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和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条件则可以使利用减值准备来调整利润的情况得以改观。

5、短期债券投资收益的入账时间问题

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由于短期投资一般金额较小,流动性较强,投资收益于实际收到时确认无可厚非。但对于银行业来说,为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其拥有的短期债券投资较多,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投资收益则不太符合实际:一来银行业持有的短期债券多为国债或金融债券,违约风险较小,且利率多为固定,适宜按期计提收益;二来短期债券投资所承担的存款利息支出多为按期计提,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收付实现制则明显收入成本不配比;三来短期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收付实现制容易造成银行业利润的期间波动起伏太大,不符合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原则。因此,我们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原则和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原则,可以对短期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按期计提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予以确认。

6、短、长期投资的划转条件不明确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改变投资目的,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应按短期的成本与市价孰低结转,并按此确定的价值作为长期投资新的投资成本。拟处置的长期投资不调整至短期投资,待处置时按处置长期投资进行会计处理”。按照制度的理解:短期投资的划转的条件在于“改变投资目的”,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现实标准,在实务操作中难以把握。而在现实中,由于短期投资在期末必须按照成本和市价孰低提取减值准备,相对来说长期投资计提准备的要件严格得多,因此,银行的财务部门会在短期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时完成短、长期投资的划转来规避短期跌价准备的计提,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7、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关注程度不够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产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会计处理难度较大,同时具有收益不确定性、高杠杆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已经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风险规避工具。但在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只是简单在第一百四十条提及“对于外汇交易合约、利率期货、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应说明其计价方法”,并未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价和披露做出统一的规定,因此,国内银行一般将其作为会计报表的附注作一般性披露,难以客观的确认银行业的风险。

8、与税收制度的衔接问题

2001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遵循会计的稳健性原则规范了银行业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但现行的税收制度仍然按照“期末贷款的1%差额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可以在计算所得税中扣除,对实际计提超过1%的部分调增应纳所得税额”,由此导致不少金融企业出于利润考核的考虑对金融会计制度执行不严。当然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国家税务部门对税前的“呆账准备金”抵扣额进行调整。但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在金融会计制度中明确:对由于会计政策与税务规定不一致产生的所得税差异允许单列科目“递延所得税”处理,同时将该科目归属于利润分配项下做增项理,以此来激励银行采用金融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对策分析

2001年度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基本适应了当时银行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时关于银行业开放承诺的逐步兑现,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之处便显示了出来:外资银行的加入带来的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问题;衍生工具的计量问题等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在理论和制度上予以完善,做到与时俱进适合银行业发展的需要:

1、减少金融企业的选择权,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末,在美国的会计理论界就展开过“会计艺术论”和“会计制度论”的争论,前者认为应当给予会计人员更多的会计判断权和选择权以促进会计学理论的发展;后者认为应当减少会计人员的判断权和选择权以维护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相关性。2001年的“安然会计造假”事件让这次争论划上了句号:美国国会2002年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现行的公司和会计法律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价值判断来强化了当局的监管。而我国近年来上市公司年报的不断调整和不断出现的会计差错也从侧面映射出会计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权过多会削弱会计信息的质量。美国会计学界的价值形态的变化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2、注重银行体系的特殊性,如实反映金融企业的财务情况

与一般工商企业比较,金融企业的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性,如果单纯地按照一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套用在银行上,则容易令人误解银行体系的财务状况,尤其在涉及到主营业务上。例如对投资收益按照一般工商企业属于非主营业务,归属于营业外收入是正常的;但投资收益原本就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倘若套用一般企业的归属方式则会影响外界对银行的公允评价。同样,在对短期投资收益的确认上也有必要考虑银行的特殊情况。

3、完善会计制度、准则建设,适应银行业发展状况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并不为过,尤其是在外资银行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关注程度后更加带动了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同时,由于立法的滞后性,导致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和披露的关注程度不够,而金融衍生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的交易事项可能尚未发生,从而与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不符,因此在资产负债表内不能够具体量化,企业多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提及,进而掩饰了银行业的潜在风险,难以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因此,银行业的发展对会计制度的同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情况下,可以通过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进行新准则的制定来予以补充。

4、明确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职业判断水平

第13篇

2009年,预计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其中1亿元以上的可以达到1万人,高净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超过9万亿人民币。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

跟朋友提“私人银行”这个概念,大多数人都是一脸的茫然,接下来的反应就是:“是个人开的银行?”事实上,私人银行的概念恰恰相反,不是个人开银行,而是银行只为一个人服务。这么说可能还有点抽象,为此记者采访了交通银行总行私人银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浩,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请他们为我们揭开私人银行的神秘面纱,看看到底什么私人银行?私人银行能做哪些特别的事情?私人银行在中国的生存状况如何?

源自瑞士

谈到私人银行,交通银行总行私人银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浩首先讲起了它的历史:15世纪的时候,法国意大利有很多受到教派迫害的贵族逃到瑞士日内瓦避难,他们随身带有大量的金钱。精明的日内瓦银行家看好这个机会,专门为他们推出一种私密性很强的金融服务。这就是私人银行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私人银行也在不断地变化,由开始时专门服务于20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翁家族,逐步演变为向众多的高净值资产客户提供更多产品和更多内容的金融服务。英、美、德、法等国家的银行业开始相继推出这种业务。概括说来,私人银行就是为少数拥有大量资金的人提供一种细化服务,与普通银行业务的最大区别在于私密性和个性化。

私密化很好理解,但个性化服务恐怕就是你很难想象的了。徐浩介绍说,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成熟的国家,私人银行的客户都配有专门的银行家和后台专家顾问,这些人几乎可以为客户打理生活中大到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小到订机票、接送子女等一切事情,就像是一个管家。

“那私人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中国第一家明确提出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是中国银行,在2007年推出。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由于中国人固有的不露富等观念,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目前还没有达到‘管家’的层级,主要还是为客户提供一些金融方面的服务。”徐浩回答。

当然,既然是针对有钱人推出的服务,私人银行的门槛自然不低,基本都要求客户净资产在500万元以上。徐浩同时补充说,“这并不是说这五百万都要存在某一个银行里,那个银行才能为你提供私人银行的服务。只要通过银行的资产评估,你可以把一部分钱放入私人银行,由专人为你打理。”

团队式服务

此外,私人银行服务与银行普通业务的重要区别还在于其提供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和团队性。就像前面提到的,银行希望提供给私人银行客户的感觉是这个银行就是为你个人开的,因而会整合行内行外各种专家资源,以期提供专业服务。

就交通银行来说,为客户提供的“1+1+1”服务模式,整合了各种资源,通过三种人员合力服务客户。具体来说,首先是客户经理,他们主要是在日常工作中,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理财咨询和财富管理工作;二是私人银行顾问,银行聘请具有银行、证券或投行经验的资深人士为客户经理提供支持;第三,银行还聘请了系统内外在金融理财方面有资深经验的专家组成个人财富管理专家团,对客户经理和私人银行顾问提供专业支持。私人银行客户享受许多专门定制的服务。通过“1+1+1”服务模式,交通银行私人银行服务根据每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不同方案,提供不同服务。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客户询问他现有的资产状况以及当前的金融环境是否适合做慈善基金?客户经理和私人银行顾问会请专家团的专家全面分析客户需求,制定出一套投资方案。

收益难估量

私人银行能为客户提供如此周全的服务,那银行是否会因此得到更多的收益?徐浩介绍说,目前交通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并没有单独向客户收取费用,主要还是通过提升服务和效益体现私人银行服务的价值,这主要是从提高客户忠诚度的角度来考虑的。另外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去年交行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深圳等发达地区推出私人银行服务。一年后做业务分析对比时发现,这几个地区的业绩增长比非试点地区要快很多,所以私人银行业务的收益是由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整体业绩来体现的。可以肯定的是,刚刚在国内起步的私人银行发展空间很大,各家银行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展这项业务。

目前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比如,中国人有财不外露的传统,面对私人银行这个新生事物,很多人还不能完全信任,不会详细吐露个人的资产状况,这使得银行在提供服务时不能完全发挥个性化的优势,也不能像私人银行业务成熟的发达国家那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管家式服务。目前国内私人银行服务还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但是相信到第二代富翁成长起来后,这种状况会得到改善,因为他们本身更具国际化倾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徐浩表示,在中国富有阶层不断扩大的环境下,私人银行服务的前景十分光明,将来也会是各大银行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之一。现在各家银行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找到目标客户群,提供更好的服务,使私人银行服务更具吸引力。

看好“富二代”,中国私人银行将进入新时代――专访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

今年年初,招商银行获得国际权威财经杂志《欧洲货币》年度评选的“中国区最佳私人银行”奖项。4月招商银行联合贝恩公司联合了《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高达30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2900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人民币。而2009年,预计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其中1亿元以上的可以达到1万人,高净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超过9万亿人民币。这预示着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此外,随着“富二代”的成长,富裕阶层对私人银行的接受程度将更高,私人银行业发展势在必行。就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以及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状况,日前记者采访了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女士。

《旅伴》:招商银行是何时设置私人银行部门的?

王菁:招商银行是2007年8月开始成立私人银行部门为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也是国内最早为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中资银行。

《旅伴》:就贵行推行私人银行业务的情况来看,中国人目前的私人银行观念强吗?

王菁:私人银行在2007年才开始涌现于中国市场,中国大部分高净值人士对私人银行的了解程度并不高。非私人银行用户中,只有不到20%的人听说过并能正确理解私人银行的概念。现在有资格享受私人银行服务的,大部分都是中国的第一代企业主。他们会赚钱,但不一定会理财。对于这样的客户,接受私人银行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对于他们的下一代来说,接受私人银行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思维以及更好的理财意识,所以我们很看好“富二代”。

《旅伴》:您认为目前中国人需要私人银行吗?

王菁:当然需要――而且迫切需要。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于3月下旬联合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高端客户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偏好并不大,也不太喜欢挑战高风险产品。实际上这些人更倾向于低风险、低收益,没有太大的风险偏好。这正是私人银行服务的目的所在:对客户的财富进行保值增值,使之能稳健的传承下去。

《旅伴》:贵行的私人银行,私人银行类似的服务部门,都提供哪些服务?

王菁:与国际通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内容相似,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将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资理财和财产咨询服务,包括股票、基金、外汇、境外投资、私募股权、法律、税务、不动产、遗产规划和移民等。我们会根据客户的不同投资需求,为客户提供不同的管理团队组合和不同的投资产品配置。比如我们会为一些喜欢艺术品的客户提供一些艺术品投融资服务。不过与其他银行不同,招商银行不会自己直接聘请专家,而是选择与专业机构合作。因为艺术品领域十分宽广,一两个专家是不能包办的。因此,我们的做法是挑选最佳合作伙伴。

《旅伴》:贵行的私人银行门槛有多高?

王菁:私人银行的门槛问题一般没有统一的数字。招商银行的门槛为1000万人民币,不包括不动产。虽然从人数看这群人占比很小,但其所占的资产规模更为重要。毕竟资源是有限的,私人银行是高品质的服务,门槛太低无法让客户享受到私密尊贵的服务。招商银行对现有的客户达标开放,自动转为私人银行客户。

第1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EVA方法 价值创造

一、前言

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许多商业银行引入国外财务分析中的指标来反映其经营结果,例如资产收益率( ROA) 、权益收益率( ROE) 、每股盈余( EPS) 等。但这些指标大都基于资产规模或会计利润,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弥补会计利润业绩评价的缺陷。而经济增加值由于考虑了企业总资本的机会成本,弥补了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盈余操作的机会成本,它的引入无疑给银行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评价银行业绩更为有效的工具。

同时商业银行的评价标准经历了从规模分析到效益分析,最后到现在价值分析的出现,并广泛应用,商业银行评价体制已经走向价值增量化。

二、EVA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指标的优势

商业银行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这一命题同样适合国有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东是国家,股东价值最大化。就是为国家创造价值最大化,也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也涵盖银行储户的安全、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等目标。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中,股东价值目标是应该贯彻始终的,只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国有独资产权结构下, 经营的目标是社会效益最大化;股份制改造中,利润最大化逐渐成为银行追求的目标;随着银行改革的进展,在规范的股份制结构下,价值最大化必然成为银行的首要经营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的选取说明

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选取目前资产总额居于前列的十几家银行进行研究,因为其资产规模较大,其值变动可能影响整个银行业发展,对其他小银行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此外,所选的商业行大多都已经上市,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更利于本文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上海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的研究,找出计算EVA以及ROC的相关数据,利用公式计算得出各家银行的经济增加值与资本回报率。

(二)EVA相关指标的选取

本文采用EVA及相关变量作为银行价值的度量,选取传统的会计指标,研究商业银行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关键因素影响其价值创造,从而找出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提出商业银行提高自身价值的措施。

传统会计指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规模。从国内外已经有的研究结果看,资产规模在分析商业银行效率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规模是申请办理新业务的一个重要参考,因此必须考虑此因素,用ZC表示。

(2)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反映银行创造利润的能力,进而进一步创造价值,对商业银行价值的创造的影响有重要作用,用YY表示。

(3)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间接影响商业银行利润创造能力,用BL表示。

(4)贷存比率。贷存比例指商业银行贷款银行与存款余额的比率,可以反映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能力,用DC表示。

(三)回归模型的建立

1.通过表2分析和各变量的相关图(图3)可知,几个变量的方差有明显扩大的趋势,所以存在异方差性,因此建立双对数模型。

LnROC=a1lnZC+a2lnYY+a3LnBL+a4lnDC+a5LnQ5+a6lnDS+C

分析得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差,不能很好地解释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得优化模拟,通过继续分析各个变量的相关图形得出该模型存在一阶的自相关性,因此将此因素考虑其中。

图1:各个变量相关图

2.考虑自相关性后,根据整理的样本数据继续利用Eviews3.1软件回归,如表1所示,模型拟合优度为0.537,拟合优度尚可,DW显示不存在自相关性。

四、结论和建议

1.有些传统的会计指标仍然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主要参考因素,比如不良贷款率和主营业务等等。因此要继续加强贷款质量的管理,扩展业务范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提高商业银行的价值。

2.建立一个以创造价值为评价标准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董事会在设计经理报酬的激励约束机制时能有一个更合理的依据。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时,必须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银行职业经理人,构建一个发达的经理人市场,加大银行经理职位的竞争力度。

3.恰当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是提高银行的资本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所必需的。要提高商业银行绩效,必须降低前五家股东持股比例,同时使董事会人数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使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更加有效率。同时由于法人股东既有激励又有能力来监督和控制银行管理人员,有利于银行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法人股东在银行治理中扮演着积极的重要角色。在银行国有股有效监督的适度流动前提下,在商业银行中引入非国有股份,形成多个法人相对控股的股权结构,逐步完善银行的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谭德杉.EVA-上市银行业绩评价新标准[J].财经科学,2003.

[2]赵红.对企业绩效评价的新工具EVA的解析[J].当代财经,2003,

[3]高莉,樊卫东.中国银行业创值能力分析[J].财经贸易,2003,(11).

第15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直销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优势是提供便捷的服务,英国《金融时报》表示,直销银行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虽然目前国内直销银行发展迅速,许多银行将直销银行业务直接作为一种核心的营销模式,但由于行业发展条件和环境还不成熟,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直销银行目前在我国还过于形式化,目前我国的直销银行不仅没有达到独立操作,独立核算的部分依旧没有实现,另外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也造成了我国直销银行在发展上的局限性,这些发展上的阻碍多是由于我国传统的金融行业运营模式决定的。

一、直销银行发展概况

1.国外直销银行发展

目前,世界著名的大型银行被各大银行集团直接控制着。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好的大型直销银行为荷兰国际银行,在此之前荷兰国际银行的主要银行份额放在国内零售业务上,但大量的分支高度影响银行的建设成本。在1997年,荷兰国际银行在加拿大推出了首个直销银行,然后在几个国家陆续成立分支机构,目前荷兰国际银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直接营销机构。直接营销在荷兰国际银行可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于其低运营成本、高效的营销服务及不受区域限制的营销模式等因素。

2.国内直销银行的发展

到2015年底,中国的直销银行已经超过20个。到2015年12月底直接网上银行数据显示。2014年9月,长沙银行已经开始直销银行的内部试运行,但目前仍然没有投入使用。面对直销银行的迅速发展,五大国有银行也积极计划在网络上建立一个直接的销售银行。以工商银行“工行融E行”为代表的线上服务在2015年3月23日正式上线。虽然有银行在直销模式上有积极的计划,但受到国家金融机构监管的限制,国有银行在业务上向直销银行的转变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范围内,民生银行成为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向直销银行模式转变较为成功的金融机构实体。民生银行在直销业务拓展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扩大客户群,利用这个特定的客户群体大力推广银行产品的直销业务。根据直销银行业务的产品实用、服务便捷及通道快速等特点,并将金融服务与网络技术相融合,提出了“全天候的金融服务”,“24小时银行”,“随时在银行”等银行品牌产品。

二、当前国内直销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的运营机制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优势是提供便捷的服务,直销银行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但目前直销银行在我国还过于形式化。从本质上讲,政府没有提供足够适合直销银行发展的环境。在我国尚未形成能够动摇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地位的其它金融服务形式。我们知道独立法人资格是银行经营的必要条件,但现在直销银行作为一项新的业务种类,作为附属部门由传统银行机构管理,仍然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所以当前直销银行不是一个独立的业务实体。直销银行不仅没有达到独立操作,独立核算的部分依旧没有实现。与传统的银行业务相比网络直销银行不能提供更灵活的利率水平,将阻碍直销银行市场潜力的开发。

2.信用体系及监管机制不健全

国际上的直销银行信用体系的建立已经非常成熟。虽然我国的直销银行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日益成熟,但目前我国直销银行业务在国内金融环境下的发展依旧高度依赖传统的实体银行信贷系统。与此同时,中国的直销银行业务产品面临更高的业务风险,这些因素将直接降低我国直销银行的管理效率。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专业的直销银行监管机构。直销银行信贷营销金融服务产品,仍然需要采取面对面的形式,特别是客户开户必须在实体银行办理,目前直销银行的网络模式还不能完全实现。

3.缺少完善的产品体系

在金融产品的设计方面,目前国内许多直接销售银行的理财产品具有同一种类似的特点,将传统理财产品的衍生品和简单的离线产品转移到互联网上,一些银行推出的直销项目直接类似于商业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功能,导致线上线下重复的内部竞争加大,大幅度减少银行的运营效率。另外,直销银行产品的产品特征不够鲜明,往往与其他渠道的金融产品具有趋同性,经常与传统银行的理财产品及传统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服务相类似,给很多消费者在对于直销银行及其产品的理解上产生误区,认为直销银行只不过是传统实体银行金融产品的网上销售模式。在产品利润方面,许多直销银行在市场开发中挖掘客户资源,没有将业务的核心拓展范围放在产品的创新上,而是专注于模仿线下产品类型,推出相应的线上产品。在产品营销方面,单纯锁定在与线下产品竞争客户资源上,造成同类产品线上线下的不良竞争,不利于直销银行及国内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直销银行推广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的范围内,我国民众对于直销银行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还不高,对于直销银行产品的信任程度还比较低。这与我国直销银行的产品宣传销售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一项市场调查中显示,被调查公民中只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说过直销银行这样的金融服务形式,参与者中只有15%表示如果有适当的机会可以尝试直销银行服务,而已经体验过直销银行产品服务的被调查者不足10%。另外,直销银行的推广方式对于目前直销银行产品的经营现状具有一定影响,很多直销银行产品都带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客户只有在开通直销银行账户的前提下,才能够了解直销银行产品的种类和服务流程,这样非常不利于直销银行的产品推广。

三、我国直销银行的发展建议

虽然目前国内直销银行发展迅速,许多银行将直销银行业务直接作为一种核心的营销模式,但由于行业发展条件和环境还不成熟,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面对当前我国直销银行在运营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在直销银行的未来发展上应着力于战略定位、独立运营及风险防控等几方面,进而促进我国直销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

1.明确战略定位

直销银行上线之前,必须在直接渠道做出合理的战略定位,确定直销银行的销售目标。为了提高操作模式和发展模式,制订一套适应直销银行发展的运营设计方案,将直销银行作出独立的定位,而不是成为一个补充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业务实体。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明确直销银行产品的整体定位。在明确产品定位后,全面分析目标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需求及发展环境适时的推出相应的直销产品。

2.选择独立运营模式

目前中国直销银行并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这该是一个直销银行可行性的未来发展方向。众所周知,独立的法人资格是实现企业独立运营的关键,直销银行的组织结构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分区,将系统业务模型、财务会计、产品系统和TI系统从传统的金融业务中分离出来,实现独立的运营模式。直销银行拥有独立的法人、独立的组织结构及直接的成本控制下才能实现独立运行,这些也是我国直销银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3.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提高国内银行的金融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基于互联网媒体环境下,金融产品的直接销售将面临许多来自网络的金融风险。这是由虚拟网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将直接导致银行操作技术和产品的很多不确定性。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直接从法律的角度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预防和控制;第二,建立一个直销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银行、客户及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而将直销银行的运营和销售环境公开透明化,使金融行业内实现金融机构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监督,促进直销银行和整个金融行业风险防范控制机制的建立。

四、结语

一般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于成本控制,及方便快捷的服务等相对优势。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优势是提供便捷的服务,直销银行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虽然目前国内直销银行发展迅速,许多银行将直销银行业务直接作为一种核心的营销模式,但由于行业发展条件和环境还不成熟,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面对当前我国直销银行在运营中出现的银行缺乏准确定位、独立运营程度不高、缺乏严密的O管体系及产品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在直销银行的未来发展上应着力于战略定位、独立运营及风险防控等几方面,进而促进我国直销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刚.德国直销银行发展状况的分析与启示[J].新金融,2010(12).

[2]闰竹冰.中国直销银行发展探析[J].中国金融,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