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创作论文范文

音乐创作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创作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创作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典风格启蒙运动慢乐章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音乐艺术绝不是原野上一朵独自开放、孤芳自赏的野玫瑰。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乐,我们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种种背景。

一、时代背景

莫扎特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正是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因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数量有限,且由于杀戮已濒于被灭绝的地步,所以那里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奴隶劳动,为的是向欧洲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奴隶贸易的规模直接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兴衰。欧洲几乎所有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都在非洲大陆参加了奴隶的贩运这项“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其残忍性,不亚于20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那年,莫扎特刚好出生。开战的原因是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正是欧洲战争此起彼伏的混乱时期。

18世纪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面纱再度被揭开,特别是在被埋没多年的庞贝及赫库兰姆两座古城的重新发现和挖掘,掀起一股埋没和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浪潮,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风格。莫扎特正好生逢“开明专制”的盛世,开明的君主约瑟夫二世(1741—1790),于1765年继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皇帝推崇伏尔泰等启蒙学者的学说,推行改革,在奥地利历史上开始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商品生产。生活在政治上一个比较宽松、比较自由的时期,莫扎特才得以创作了大量古典风格的音乐,激发了18世纪欧洲对古典风格的热烈崇拜。

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根,正如近代欧洲文明的根一样,必须到古希腊、罗马去寻找。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古典风格源自新古典主义浪潮的影响,犹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风格一样,不仅崇高、庄严、静穆,且华贵、典雅。莫扎特在乐曲中营造出一种心旷神怡的优美氛围,靠直觉来表述自己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具有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美。

二、思想文化背景

18世纪的欧洲,同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是一种将思想与信仰根植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的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及其支持者们相信理性及对知识的追求,将带领人性进入真正快乐的源头。在这种启蒙运动精神的推动下(在这个运动中,对任何问题都鼓励质疑和提出问题),欧洲开始尝试完成全球地图。

在莫扎特的年代,短暂且卓越的探险热潮,正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下的产物。詹姆斯·库克船长沿东澳大利亚征服南太平洋的探险航行,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最大一次扩展了欧洲的地理知识体系,奠定了填补航海图上最后一大块土地的基础。而一个18世纪的浪子——贾科莫·卡萨诺瓦轻浮、放荡的一生恰恰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对立的最佳写照。他从18岁起(1743年),一直到1784年退休,都在欧洲骗吃骗喝,专门喜欢与国王、贵族、名人等高层次人士往来,还赢得世纪最伟大情圣之一的名声,这也是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真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启蒙。简单易懂的莫扎特音乐语言发展,亦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密切联系。莫扎特应用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符号,采用奏鸣曲曲式,运用不同主调之间对立与平衡的全新表现技巧,在短短的29个春秋寒暑一共创作了626首曲子。这是上帝专门派来赐给人类的如珠似玉的旋律。

三、生理和心理背景

1.对疾病的沉思

莫扎特自六岁起,直到临终,他都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也许,没有疾病的痛苦,就不会有深沉的音乐产生。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生涯都是在疾病缠身的煎熬和拼搏中度过的。若从医学角度看,他的不少乐曲在某种程度上实在是一位患者主诉病历的档案。当然,莫扎特很少公开抱怨自己的恶劣健康状况,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并没有把他推向颓废的泥潭,走向厌世和悲观主义,相反倒促使、刺激他跑到音乐艺术世界去寻找出路,用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语言诉说其生存状态,描述其人生的根本处境,从而得到解脱。

在《D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75号)中,活跃、开朗,有朝气的第一乐章是他对生命的一首赞歌,而在慢乐章的展开部出现了沉思的段落,这是他祈求上帝使他正确对待疾病的一段内心独白。该曲创作于1773年,莫扎特17岁,正好抱着有病的身子走向自己的青年时代。如此孱弱的躯体,却有如此旺盛的艺术创造力!真是不可思议。

2.对死亡的默念

对死亡的默念,有一种乡愁伴随,这是莫扎特的许多慢乐章的主题。他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最后归宿,正是死亡刺激了他去紧迫地、频繁地思考生的意义。

在人对生的渴望和死亡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冲突。莫扎特用作曲,用钢琴和小提琴做武器,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挣。他的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便是莫扎特晚期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挣的“战利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75号),创作年代是1789年夏天;《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89号),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0号),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

联想起贝多芬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它的主题思想正是贝多芬对“恒久的孤独生存”的有力对抗和报复。这两位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在行将就木的日子都用了弦乐四重奏来抗击心中的死的绝望感,真是意味深长。

艺术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魅力:即使是痛苦、悲哀和绝望,一旦经过艺术处理,也会升华为审美对象。

3.做一个自由作曲家的“烦”

身为一名音乐神童,莫扎特曾与欧洲贵族交往密切,他认为自己与任何贵族是平等的(正如他在歌剧中所体现的)。但莫扎特仍隶属于萨尔兹堡的统治者——施拉腾巴哈大主教及他的继承人——科洛里多伯爵。他在这样的从属地位上,常感到局促不安;他容忍不了主仆关系中雇主科洛里多的专横和压制,在经过几次意见纷争以后,终于在1781年(25岁)挣脱了依附关系而走上自由作曲家的道路。他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总在为找寻宫廷里的一个职位而劳碌奔波。不幸的是,当时的观念是贵族赞助者均视作曲家为仆役,莫扎特历经坎坷,仍负债累累;英年早逝,劳生一梦。

莫扎特性格中有内向的一面,他善于把同世界的矛盾、冲突掩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将做一个自由人的种种“烦”转化为旋律。他的四首圆号协奏曲是他对“烦”的狠狠报复,因为他觉得用圆号来“笑”劳生一梦是很过瘾、很解恨的一件事,他企图通过圆号那响彻云霄的号声来缓解其内心的“烦”,宣泄出同世界抗争的愤懑。

莫扎特的音乐越往后,越到他的晚期,他反抗世界、自我挣扎的成分越多,乐曲境界就越高,震撼人心灵的力量也越大。到了临死前的三四年,莫扎特的乐曲中透出的人同世界相抗争的“力”就越大。

人类的精神和文明只有发展到了欧洲的18世纪,才能孕育出莫扎特音乐语言符号系统。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使18世纪的欧洲为之发狂,则是莫扎特的伟大功绩。

参考文献:

[1]侯康为.从古典的角度思虑自然——莫扎特自然主义与人文思想的来源.齐鲁艺苑.1999(1)P45-49

[2]金予湘.关于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及其作品演奏技巧.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P74-76

[3]戴起源.对悲剧性艺术风格作品的演绎探寻——兼谈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的创作与美学意蕴.艺术教育.2006(5)P89-91

[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5]莫扎特.莫扎特书信集.钱仁康编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2篇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与介绍,阐述了他对艺术歌曲创作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对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深远影响。

19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欧洲的艺术风格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艺术歌曲的创作由此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由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改变,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再用音乐来表达资产阶级蓬勃向上的理想,显然已经失去了其社会基础,他们对那种古典乐派崇尚的理性和古典乐派大师们的那种用大型音乐体裁形式来表现社会生活的重大题材,已经明显的丧失了热情。于是,他们转而寻求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视角和新的技巧风格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这时,用艺术歌曲这种借助于文学和音乐的结合来描绘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的艺术体裁,与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音乐家的艺术愿望之间构成了一种默契,使欧洲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业已存在了数个世纪的艺术歌曲,在此时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即它不在是一种内容简单、创作形式单调的传统意义上的歌曲,而是一种具有抒情性因素,心理意境刻画极其细致,并通常带有一种自传性的,文学与音乐达到了一种完美结合的新型艺术体裁,被后人视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以舒伯特等人为代表的艺术歌曲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源流。舒伯特不仅在创作技巧上采用大小调相结合的调性布局,开创了钢琴伴奏艺术的功能性作用,并且在文学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上,在揭示音乐思想、内容的表达方式方法上,特别是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态度上,都较其前人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发展了音乐与文学诗词的理想结合,开创了浪漫乐派艺术歌曲风格

在浪漫主义音乐流派形成之前,人们通常把艺术歌曲认知为是一种浅显的、与纯音乐格格不人的通俗音乐体裁,对于音乐与文学诗词之间的有机结合和歌词的艺术价值往往是不够重视的。尽管在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出现之后,艺术家们已推动了这个缓慢的进程,而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介人”,才促使这个时期的音乐家们并创了一个艺术歌曲的新纪元。以舒伯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真正抛弃了旧有的美学原则,使19世纪的艺术歌曲无论在体裁形式、和声风格、旋律特征等方面较前有本质的区别,但对其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文学与音乐关系的改变。舒伯特曾说:“是歌德的音乐与诗的天才,帮助了我的成功。”可以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植根于浪漫主义诗人那优秀文学诗歌的丰饶的土壤里。他不仅重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还在不断的发掘诗词的内涵,在创作技法上,无论是外境的烘托还是内心的刻画,都着重追求和深化诗词的意蕴和潜在的内心感受,而成为一种在诗歌基础上再创造的艺术。例如在《菩提树》这首作品中,舒伯特在歌曲的A段中,用明朗而又极富有诗意的大调旋律,宣染出歌词中的抒情宁静的气氛。当进行到B段歌词把人们带到严酷的现实中来时,作者并没有沿用古典乐派那种传统的四五度转调手法,而是独具匠心的采用同主音小调上,暗淡、伤感、忧郁的音调旋律和钢琴伴奏那躁动不安的织体,把歌词中的“门前有棵菩提树,……刻下甜蜜诗句。……我流浪到深夜,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我的两眼。”这种内心的悲伤和失望,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歌词和音乐之间完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

舒伯特这种重视文学诗歌对音乐的影响和在音乐进行中细致准确的运用创新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的表现技法,不断深化了文学诗词中提供的意境与情感。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运用调性布局、和声色彩和钢琴伴奏,多层次的、准确而细致的揭示了歌词内容和人物的心理状态,挖掘出了文学的内蕴。舒伯特的这种艺术歌曲的创作理念,深深的影响了其后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的音乐艺术歌曲的创作,为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的诗歌文学作家海涅、歌德、谬勒和莎士比亚等为代表浪漫主义的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开创了音乐浪漫主义的新时代。

创造性的发展了钢琴伴奏艺术的功能性的作用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已不再是以前歌曲中那种简单的辅助与衬托,也没有过分强调所谓的“钢琴性”因素,而是一种适应于音乐作品整体结构和音乐内容的需要,及表现音乐形象、发掘歌词内涵的重要创作手段。他富于创造性的钢琴伴奏织体的写法,不仅在文学诗词与音乐之间起到了一种外景的描绘作用,而且在人物内心的心理刻画上,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衬托,从而提升了歌曲的艺术价值。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仅从气氛上创造了超越诗词的力量,也刻画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更多的情感。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塑造的是一位纯洁少女沉腼在初恋中的形象,她边歌唱边摇纺车,抒发着内心炽热的爱恋的情怀。钢琴伴奏部分的延绵不断流畅的六连音音型不仅刻画了纺车转动不止的形态,也刻画了少女思念心上人时的不安心情;声乐部分充满了抒情性,体现出了少女的美好向往和纯真的心灵。舒伯特运用钢琴来补充揭示诗词中那些只能感受到但却没有道出的话,这些都加深了歌曲艺术形象的内心刻画。在《小夜曲》里,歌曲中声乐的部分“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愿你倾听我的歌声”,在这里人声与钢琴伴奏声构成了二重唱。在这首歌曲的进行中,乐句之间常出现的钢琴的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预示着歌声中所期望听到的回声,使人声与琴声构成一种对应关系。在《邮车》中的前奏与间奏的钢琴部分,即是描写轻快的马车声和邮车的喇叭声来刻画一种动感意境。

舒伯特是根据歌曲的整体内容,用钢琴来描写寒夜的森林、奔驰的马匹、公鸡的鸣叫、邮车的号角声、小溪流淌等客观.环境和声响;同时,又使钢琴担负着人物心理刻画的重任,揭示出人物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如喜悦、活泼、兴奋、激动、惆怅、失望、悲哀等;还有,他用钢琴来描绘明亮、暗淡、朦胧、透明、神秘等色彩也是很成功的。这一切都使歌曲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所以说,钢琴伴奏部分是舒伯特整个艺术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的前奏、间奏、尾奏已不再只是起着一种简单的连接功能作用,而是一种既富于造型又深含人物内心情感的发掘与补充的一种重要手段。

歌曲旋律的自然流畅、简洁朴素和歌唱性

在舒伯特的六百首艺术歌曲中,首先以其自然流畅的歌唱性和简洁朴素的的旋律而著名,形成了其歌曲中随处可见的人声表彩的变化和戏剧效果,旋律极易上口,富有歌唱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不仅仅旋律优美、易唱,还在于他为每个艺术形象都找到了不重复的特点。既通俗又新颖,不同于维也纳18世纪的专业音乐语言,和当时新的民族世俗音调相近。这是舒伯特把专业世俗歌曲和民歌融合在一起,以此来完成艺术歌曲在音调上的变革,更新了世俗艺术歌曲的旋律进行,使之更接近于维也纳民歌。他把艺术歌曲保留在抒情小曲的体裁之中,引用借鉴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使歌曲旋律线条表现力服从于诗歌意韵的起伏,唱起来就极易上口,富于歌唱性,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和风俗舞蹈的特质,如《野玫瑰》、《缚鱼》、(听听云雀》等;还有的歌曲如演讲般的自然流畅,如《春之信念》、《艺神之子》等。

第3篇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 ) 的名言。他在首倡普及教育、百科全书式教育、四阶段学制 ( 幼、小、中、大 )、确立学期、学年、寒暑假、班级制、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量力性等等教育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兴趣教学的至理名言, 对后世及全世界教育,起到了硕大和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以学生的兴趣所在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 电脑 音乐创作教学 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第1 周 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 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 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 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 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 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 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 编曲软件和Encore 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第4篇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

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

第5篇

关键词:格拉那多斯音乐风格

一位作曲家的伟大以及他真正的独创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如何接受民族传统中的精华。格拉那多斯正是这样一位较好地在自己的创作中把本国丰富的民间音乐和专业技巧融合起来的伟大的西班牙作曲家。

1867年7月27日,恩里克·格拉那多斯出生于巴塞罗那。1879年开始学习钢琴,1880年在普霍尔音乐学院跟JoanBaptistaPujol学习钢琴。三年后,在学院主办的钢琴大赛上演奏了舒曼的钢琴奏鸣曲Op.22获得大奖,并给当时著名的作曲家费利佩·佩德雷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84年,格拉那多斯开始向佩德雷尔学习和声及作曲技法。格拉那多斯在巴黎音乐学院时跟著名的钢琴教授查尔斯贝里奥学习,在钢琴演奏技巧上受到了贝里奥很深的影响。贝里奥强调演奏中的即兴发挥,极大地激发了格拉那多斯的潜在才能。1889年,格拉那多斯回到巴塞罗那,出版了使他获得国际声望的西班牙组曲。

格拉那多斯不仅是演奏家,还是一名作曲家,他创作的作品范围包括室内乐、声乐、歌剧、交响诗以及钢琴作品等。同时,格拉那多斯还是一名卓越的音乐教育家。他于1900年创办了巴塞罗那古典音乐协会,1901年创立了格拉那多斯音乐学院,培养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

作为一名作曲家,格拉那多斯跟肖邦一样,将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钢琴艺术。格拉那多斯素有“西班牙的肖邦”的美誉。他的音乐既带有肖邦式的热情和温柔,又有其类似的精湛的作曲技法。格拉那多斯的音乐中带有一点忧郁的色彩,还有一种是能让人感受到纯粹的喜悦的音乐。他将这种喜悦升华,重新提炼,并通过他天才的艺术将其转变为更深层的情感。格拉那多斯共写了7部歌剧、2首交响诗、3部组曲和大量钢琴曲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作品。虽然格拉那多斯创作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包括管弦乐作品和大量的室内乐作品,而今天人们更为熟悉的却是他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是格拉那多斯理想中的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马德里的缩影。

格拉纳多斯最成功的作品是他的钢琴组曲《戈雅之画》,写于1912至1914年间。他一生钟爱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作品,并为此创作了这部组曲。这部作品由6首小曲组成,标题分别是:

1.爱的告白

2.窗边的情话

3.烛光凡丹戈

4.叹息,少女与夜莺

5.爱与死

6.幽灵的小夜曲

其中以第3首和第4首最为出色。

同样因戈雅画作而创作的钢琴小品《卑微的男人》(又译《玩偶》),过去是为了填补换幕时间谱写的间奏曲(Intermezzo),今天则经常被当作独立的管弦乐曲目而演奏。

《12首西班牙舞曲》12SpanishDansesOp.37是格拉那多斯最著名的作品,作于1892至1900年。其中第2、5、11、12首以安达卢希亚民间舞曲为素材,其他8首以西班牙北部民间舞曲为素材。这部作品和阿尔贝尼兹的钢琴作品一起为西班牙民族乐派奠定了基础。

《音乐会快板》AllegrodeConcierto,升C大调,作于1903年,是在唱片中出现得较多的格拉那多斯的钢琴作品,也是格拉那多斯钢琴作品中的艺术珍品,演奏技巧非常难。钢琴组曲《浪漫的场景》(RomanticScenes)由6首小品组成,分别是:

1.玛祖卡Mazurka

2.摇篮曲Berceuse

3.迷人的慢板Lentoconextasis

4.小快板Allegretto

5.热情的快板Allegroappassionato

6.尾声Epilogo

《诗意圆舞曲》(Valuespoéticos),是格拉那多斯的另一部代表作,被改编成吉他独奏作品后流传更广。全曲由序奏、7首圆舞曲以及尾声构成。其中序奏是以2/4拍写成,圆舞曲旋律均优美动人,富于诗意。

《六首西班牙民谣小品》SixPiecesonSpanishFolksongsH.125是以原汁原味的西班牙民谣主题和钢琴的巧妙结合为特点的,约作于1895年。这六首小品(加上前奏曲共有七首)分别是:

1.前奏曲Preludio,升F大调,3/4拍,行板。

2.怀念Anoranza,d小调,3/4拍,稍快地。

3.节日的回忆Ecosdelaparranda,F大调,3/4拍,小快板。

4.巴斯克舞曲Vascongada,G大调,2/4拍,中速的快板。

5.东方进行曲Marchaoriental,c小调,2/4拍,中速的快板。

6.赞巴舞曲Zambra,g小调,3/4拍,行板。

7.踏步舞曲Zapateado,D大调,6/8拍,快板。

格拉那多斯在毕生的钢琴作品创作中,无不体现出其民族主义及浪漫主义色彩,但在民族性中又更多地具有个人的、内心隐秘的特点,这一特点甚至在许多风情画小品里都有所表现。格拉那多斯的音乐总的来讲并不怎么光明愉悦,他的形象往往蒙上一层淡淡的哀愁。笔者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描述可以准确地体现格拉那多斯的音乐特点,他的作品既有着永恒的音乐元素,同时又带有他自身独特的音乐特点。

参考文献:

[1]吴国翥等著.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

第6篇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

作为一位跨越19一20两个世纪的最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Rachmaninoff,1873一1943)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主义迭出、流派纷呈的时代。但就其音乐的整体风格而论,他还仍应被看作是一位具有强烈而引人注目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的作曲家、钢琴家与指挥家。尽管他的音乐中借鉴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各流派代表者的个别作曲技术元素(特别是塔涅耶夫的复调和斯克里亚宾的和声)。

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交响音乐、钢琴作品与艺术歌曲。但在其蔚为可观的音乐作品之中,钢琴音乐的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是在当今的音乐表演舞台上,仍闪烁着熠熠的光辉,甚至成为许多钢琴演奏家们的“必经之路”。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直接根植于19世纪的浪漫派音乐,特别是承袭了肖邦和李斯特的创作特点,同时也有着舒曼与勃拉姆斯的影响。就其音乐创作的表现手法和技术手段而言,拉赫玛尼诺夫所使用的音乐材料并不象他同时代的作曲家那样复杂,但蕴涵在其作品之中的、极高水准的方法与技巧,却是许多他的同时代的作曲家所不能企及的。本文将从音乐创作的旋律、和声、织体、配器等几个角度,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作以简明而清晰的概括。

一、旋律

拉赫玛尼诺夫极为重视且长于旋律的写作,他是继柴科夫斯基以后,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俄罗斯旋律大师。

拉赫玛尼诺夫曾这样描述旋律在创作中的地位:大作曲家应永远最先关注音乐的主导因素—旋律,因为它是整个音乐的首要因素:完美的旋律就意味着和声的外形……就这个词的最高意义而言,它是作曲家最关键的目标,如果他不能创作出长期存在的旋律,那他掌握作曲技巧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极其的优美流畅且富于表情,曲调的歌唱性经常如其声乐作品般的美丽而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那种凝重的、乡愁式的悠长旋律,不仅能够丝丝人扣地深人人心,而且更能够充分的展示出拉赫玛尼诺夫对于旋律处理的独特魅力和过人之处(旋律倾向扩展和长时间的发展)。这个特点在他的许多钢琴作品,尤其是钢琴协奏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公认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高杰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就汇集了许多至今仍旧让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曲调: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第二乐章的主题、第三乐章的副部主题,如此众多的主题音调并置于同一作品,不但不会让你感觉到听觉上的混淆和秩序上的紊乱,反而是协调相辅、自然天成,每首都同样的优美动听,每首又都异彩纷呈,让人不得不感叹作曲家深厚的写作功底与创作灵性。

在保持旋律间共性联系,使得同一作品的旋律风格得以完整统一的同时,拉赫玛尼诺夫在旋律创作上的强烈个性与高超技艺又使其作品中时常蕴含着浓淡各异的色彩差异与强烈的戏剧张力。

同样是在《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安排了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单簧管展现出的、充满意志力但又饰有阴暗而严厉色调的主部主题,与由钢琴接续下来的、充满歌唱性且又宽广激昂而自由流转的副部主题的旋律对比,前者刚毅严峻,后者明朗激奋,两种性格与情绪的强烈对比,相得益彰地构成了第一乐章中音乐主题的戏剧性冲突,从而使《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艺术形象突显得丰富鲜明而富于哲理。当然,这种创作手法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其他钢琴作品中也屡见不鲜,甚至成为其大型作品中典型形象对比的不变式。

上行二度的音调动机(尤其是在中的)也是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写作手法。从这种典型的器乐语汇中,我们不难看出柴科夫斯基风格中的音调特点对于拉赫玛尼诺夫的影响。柴科夫斯基常从下行的二度中引出叹息的音调,并加以全面的发展和变奏,将其中的各种情绪—哀怨、、哭泣、绝望……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拉赫玛尼诺夫却没有完全照搬柴科夫斯基的传统,而是把目标转向了上行二度,因此也就完全改变了柴科夫斯基叹息情调的形象一内涵,转而变得相反—光明、愉悦、狂喜和热烈。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中,每每都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旋律出现,并且大多优美流畅、质朴自然。这点应归功于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热潮如涌的创作灵感与俄罗斯厚重的民族情怀。一如密尔斯坦所说: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除了保有了肖邦音乐的浪漫元素、李斯特大钢琴家的巨匠风范、最重要的是他的旋律是俄罗斯式的悲切、哀伤、优美而富于旋律化。的确,俄罗斯广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确实是饱含创作热情又富于创作灵性的作曲家的无尽源泉—尽管这种素材对于拉赫玛尼诺夫来说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同时俄罗斯多民族国家的特性,又使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常伴有异族的风格情调,如(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副部主题的旋律与(第三钢琴协奏曲》主部主题的旋律,就隐隐地透射出一种神秘的东方情韵。

二、和声

拉赫玛尼诺夫有着特殊的和声写作手法,他是处于传统与近现代之间、探索色彩性和声技法的杰出大师。

拉赫玛尼诺夫所处的时代,正是作曲技法、尤其是和声技法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各种不同结构的和弦、尤其是不协和和弦的自由应用;不同于传统调性的新调性观念、无调性及十二音序列技术的应用;调性重叠、数理性处理等复杂技法的应用等等层出不穷。但这些不断更迭的“先锋技法”,似乎对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他仍然坚持着传统:坚持以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为最基本的和声材料,坚持以传统的调和声为最核心的创作手法。但传统亦非绝对,因为其作品中大量的对于调性和声所进行的各种色彩性的处理,已很难用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前期浪漫乐派的“和声理论”来进行分析了。这些无疑可以使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是在继承了俄罗斯乐派先辈们(如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尤其是在和弦使用的范围与处理的形式方面。于是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瑰丽多姿的色彩性技法是拉赫玛尼诺夫最主要的和声技法。当然,以色彩序列为基础的变音体系与简单而有限的近现代和声技法(本文不做分析),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色彩性和声技法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中几乎是随处可见:单插人、双插人、调插人、多插人、同轴和弦、间隔插人……类型多样、变化繁多。调插人如:《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变奏十九的结束部分#vi一#f小调的插人;(第二“悲歌”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标号17后五小节起)d小调中6G大调工-VI一V的插人。间隔插人如:<音画练习曲》之I第IO小节f小调间A大调的插人;(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引子(标号41前三小节起)g小调间B大调的插人……(各种技法这里不一一列举)。如此丰富多彩的和声技法与和声语汇,无论是为了在单纯的旋律与丰富的和声之间构成立体的织体对比,还是为了以表象的稳定与内在的紧张造成情绪上的剧烈反差,最终,它们都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巧妙安排与超凡脱俗的笔法之下,浑然天成的构成了其个性鲜明的缤纷音画。同时,拉赫玛尼诺夫这一丰富的色彩性和声技法也同他杰出的旋律一样,成为其独特的音乐标记。

三、织体

这里所说的织体主要是作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旋律一和声、在时语义论述的特殊陈述形式而提出,并非作为专题阐述。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激情与奔放情感在时的旋律-和声手段上,可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连续不断的和弦宣叙调与旋律重叠八度的织体手法,构成了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在处理上的又一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在处理时所特有的和弦宣叙调—在同一个高峰上两三个或整串反复的和弦(或和弦组),在表情意义上相当于声乐作品中旋律达到时的延长音,但在音响上却可以表现出戏剧性的气势和力量。而作为八度重叠的织体手法,通常都会成为区强化主导声部的补充手段,左右手密集紧凑的八度旋律,伴随着抒情主题进人总结,然后在不断高涨的热潮中庄严收场。如(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尾乐章,就是在这种织体的对位层次—管弦乐队(有主题)与钢琴(有和弦的对题)的对话,采用激情的和弦宣叙调与点睛之笔的八度重叠,加之互补性的节奏的巧妙安排下完成的。

四、配器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钢琴表演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有着无与伦比的高超技巧,但他却从不将演奏技巧放在首位,而是让它服从于严谨的艺术构思。

对钢琴的深透了解,使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最大限度的发挥了钢琴自身的性能,而且非常的钢琴化:无论是内省沉思的、还是热情奔放的,变化外向的、或是技巧高难的,无一不独具匠心、色彩迷人。前奏曲、(音画)练习曲、奏鸣曲、变奏曲、协奏曲,体裁多样且又数量可观,并都有着极高的创作水准。尤其是他对乐队配器的独特见解与高超的写作笔法,使他的钢琴协奏曲在对钢琴与乐队的关系处理上,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和统一,体现出他音乐创作水平的最高境界。

同时,作曲家与钢琴家的双重身份,也使协奏曲这一器乐体裁,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既能充分显示其高超的个人技巧,又能够充分表达其深刻艺术内涵的最佳方式。作曲家的身份既可以使他的作品不至于成为空洞无物仅是技术展示的练习曲,又可以使每一次高难技术的出现成为其音乐发展的必然;钢琴家的身份则能够在充分保证作品高难技术的前提下,将技巧的极限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的“炫技”,就完全可以成为一种能够被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存在了。

第7篇

一、在原腔山歌的基础上,运用作曲的技法加工发展客家山歌。

传统的原腔山歌中有很多是非常优美动听的,我们在保留吸收原腔山歌的风貌、韵味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作曲技法,往往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易为群众所接受和欣赏的音乐来。例如,被誉为“客家山歌王”的张振坤,他在客家音乐创作中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他创作的《世代铭记恩情》这首曲,采用蕉岭长潭山歌的原腔,通过以词变腔、节奏压缩、扩展等手法去创作,写出了让人耳目一新、容易传唱的客家山歌歌曲。

二、利用客家山歌的素材,创作客家方言通俗歌曲。

传统山歌中,许多是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所以,在中、老年人中容易传唱和产生共鸣。而当代年青人,对传统的客家山歌却不甚了解和不易接受。随着新时代期社会形态、社会风情、思想观念的更新,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而新颖,所以我们也可以运用客家音乐的素材,创作出流行歌曲。台湾的作曲家运用客家山歌素材,采用通俗歌曲的手法进行创作,题材广泛,手法多样。所以,台湾客家话歌曲在大陆很受欢迎。我认为,我们客家山歌音乐创作一定要向人家学习、借鉴,多创作出一些具有客家特色的通俗歌曲,逐步在客家地区流行,让青年人了解客家文化,从而喜欢客家歌曲,才不会忘祖,才能后断有人。

三、利用客家山歌的素材,创作艺术歌曲。

客家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这是不容否认的。为什么客家歌曲不能形成“大气候”,不能在全国打响?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想,创作一定要顺应时代的精神需求,创作手法要多样,不但要用新的作曲技法,而且可以采用普通话的演唱方式,让全国听众了解、熟悉客家音乐。另外客家普通话歌曲还要通过名家演唱去推出,通过MTV的播出去影响全国听众,让全国听众熟悉和喜欢。

四、利用客家山歌曲调的素材,创作合唱曲、器乐曲。

客家山歌的创作要多样化,发展客家话、普通话合唱曲方面也很直得探索。流传全国的合唱曲,有许多是根据中国民歌素材编曲或创作的,如“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牧歌”等。这些合唱都是采用原腔民歌,曲式结构简练,很容易让人接受,易唱又有新的意境。客家山歌发展成合唱曲,应保留原腔的优美特点,通过合唱曲的演唱,传播客家文化。

第8篇

〖HJ2.2mm〗 摘 要: 作为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巴赫凭借着他的音乐创作给后世带来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西方音乐的永远的生命力。因此,关于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探索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 巴赫 音乐创作 人文性 思想性

一、 引言

在世界乐坛上,巴赫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巴赫创作的音乐作品无时无刻不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和思想内涵。现代乐坛都将巴赫的逝世日期看做了巴洛克时期的结束,巴赫被赞颂为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是近代音乐的里程碑。另一方面,巴赫不单单将巴洛克音乐推向了一个巅峰时代,他的音乐创作也成为了西方音乐界的伟大源泉。

巴赫所处的社会阶层能够与老百姓接触,能够看见社会艰难和百姓疾苦。这是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性的根本来源,他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正是对于这种疾苦和艰难的一种反思,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巴赫一生的音乐无论在思想上还是人文上都是划时代的。

二、 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性

(一)时代赋予的人文主义内涵

具体而言,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主义内涵是时代赋予的。巴赫生活的16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观念盛行,社会主要倡导的内容都是“以人为中心,人有追求荣誉和追求财富的权利”等。而且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和人民都逐步认识到了认得尊严,在追求个性发展和个性自由。另一方面,巴赫音乐创作的时代也是德国文化衰落和民族危机的时代。战后的德国政治腐败、经济凋零,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无人问津。人民民不聊生、贫苦不堪,自有寻求精神生活以作慰藉。因此,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主义内涵是他所处的时代赋予的,是巴赫面对时代积极思考的体现。

(二)作品赋予的人文主义内涵

时代造就了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主义内涵,同样在时代之下巴赫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作品中人文主义内涵的来源。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与生活联系的。巴赫一生经历许多心酸和屈辱,因此他对于生活的感受就相当深刻和丰富,而且他生性倔强、忍耐性极佳,是一个有气节而且不卑不亢的人。同时,巴赫也是一个宗教教徒。这样的巴赫就能恰当地将宗教题材和生活题材结合起来,将宗教中的题材展现为生活遭遇,音乐表现形式也就更加贴切丰富。例如巴赫在18世纪创作的音乐作品《马太受难乐》,就集中表现了这种生活内涵和宗教色彩,作品也就体现出了人文主义内涵。

在《马太受难乐》当中,巴赫的音乐创作体现了极佳的创新性和戏剧性,将耶稣化身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为了实现人类幸福而受尽折磨和侮辱,最终牺牲自我完成了大我,展现了一种高尚的境界。在整个音乐中,巴赫展现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运用了连续八分附点音符和弱节拍的旋律。人文主义内涵在《马太受难乐》中展现地淋漓尽致,而且巴赫在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的情感、构建的合唱手法都深刻揭示了人性本质。

三、 巴赫音乐创作的思想性

思想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源泉和基本内容,艺术家对于作品题材和作品主体的构建也就取决于艺术家的个人思想。作品的思想性则是一个作品的重要特点。巴赫音乐创作的思想性具有了超越性和条理性的两项特征。

(一) 思想的超越性

巴赫音乐创作思想的超越性是建立在他本人思想哲理和想象基础上的,是巴赫对于现实的深化和抽象,是巴赫预示和期盼美好将来,祈祷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和谐统一的表现。巴赫音乐创作中艰难困苦而渴望幸福的人物一方面强调了忍耐力,另一方面展现了一种乐观的、超越现实的积极精神。例如在《B小调弥撒》中,巴萨将传统的弥撒由5段扩展到了24段,《幸福的萨克森人呵,赞美你们的幸福吧》就将多声部进行了精细处理,使得音乐内容更加抽象。最终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就将现实和理想之间差距缩小,加强了真实性。

(二)思想的条理性

巴赫音乐创作的思想有一种条理性,主要表现还是其对于音乐材料的条理化运用。最为典型的就是其在复调音乐中的展现。在巴赫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作品中,几乎每个音都囊括在各个声部的组织中,所有的音之间是相互吸引、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条理清晰的音乐结构。与此同时,巴赫将创作主题看做了是一个个的个体,强调了复调结构中每个声部的运动和发展,将每个独特以为展现了出来。

四、 巴赫的音乐贡献

巴赫的音乐创作深深地影响了整个欧洲的音乐届,巴赫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音乐创作,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人类艺术与音乐的结晶。巴赫的创作技巧在巴洛克晚期达到了艺术巅峰,也到达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他的音乐作品无不展现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结合德国战后生活进行了超越性地创新。后世的莫扎特、贝多芬都受到了巴赫的影响,甚至是浪漫主义音乐家肖邦、舒曼等人都从巴赫音乐创作中获取了灵感。巴赫对于音乐史、世界乐坛的贡献是无人匹及的。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2] 李莺.人文主义:巴赫音乐创作的精神内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04).

[3] 贾,杨洪冰.中西方人文主义的音乐理念遇到当代音乐教育[J].兰州大学学报,2006(05).

第9篇

音乐在电视剧中的独特存在

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和声音是两大基本要素,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音乐先于电视艺术而存在,是最原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人的心灵具有巨大的冲击力。通过现代科技的发展,将其运用于电视剧中,使电视艺术不再是单一化的视觉演绎,而是充分满足了大众的视听需求。

片头音乐奠定作品情感基调。片头曲通常具有一种引领性,为电视剧奠定一个基调,例如情感题材电视剧通常以情歌作为片头音乐,电视剧《金婚》的片头曲为《一爱到底》,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红色摇篮》的片头音乐为《哥哥出门当》。较为典型的是,以台湾女歌手林忆莲原唱的《至少还有你》作为热播电视剧《大丈夫》的片头曲,为该剧铺垫了一种相依相偎的爱情观,随着这首耳熟能详歌曲的响起,观众会自然联想到歌词里所叙述的情感: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将失去什么,庆幸我身边还有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观剧,观众自然更加容易融入剧情,更容易深入地理解该剧的精神内核。有时,片头曲即为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在剧情进行过程中,会选择在某个恰当的时间点悄然切入,或在情绪爆发点突然响起,以达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片尾音乐升华作品主题内涵。片尾曲不同于片头曲,片尾曲的功能更趋向于对电视剧的主题进行一个总结和概括,属于总括性的音乐。好的片尾曲可以对剧中的情感进行升华。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多年前热播的经典清宫剧《还珠格格2》。在香妃还没有被偷偷送出皇宫的时候,片尾曲一直是赵薇演唱的《有一个姑娘》。欢快俏皮的歌曲,描画出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孩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剖白,让观众听了忍俊不禁。但是当把香妃偷运出宫的“大计划”上演时,片尾曲直接更换成了比较悲情的《你是风儿我是沙》。再如,2011年被各大电视台轮番播出的电视剧《甄嬛传》,其片尾曲《凤凰》像诗歌一般娓娓道来,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和相守,以及在抗争而不得后的心如止水般的宁静。

插曲起到抒情与烘托气氛的作用。插曲是调节电视剧节奏的重要工具,欢快也好,悲痛也好,插曲都能用合适的方式控制情节节奏的快慢,让观众一张一弛地欣赏电视剧。插曲相对比较复杂,有些插曲更像是整部电视剧的血脉,贯穿于整部电视剧的始终,几乎奠定了整部剧的情感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典型代表作品是《甄嬛传》,该剧中有多首精心制作的插曲,如《菩萨蛮》《采莲曲》《长相思》等。这些插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剧情当中,每次都能恰到好处地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增强人物情感,帮助刻画人物形象。如《菩萨蛮》一曲,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一位动人的女子在梳妆镜前仔细地打扮着自己,静静地等待着她的悦己者,同时又表达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音乐在电视剧中的艺术功能

电视音乐必须根据电视剧主题的需要来进行创作和运用,它是由电视剧的主题来决定的,同时,电视音乐还要为主题的展开与发展服务。笔者将电视音乐在电视剧中的具体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烘托剧情气氛。谈到音乐在电视剧中的作用,最不能忽略的就是烘托气氛。在这方面,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剧中人物在经历彷徨纠结的情绪时,都会响起由汪峰演唱的《北京北京》。这首与这部电视剧的主题高度吻合的歌曲总是可以瞬间点燃观众的情绪,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那种想要抓住幸福却又被深深的无力感打败的孤独。“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这其实也是一种生活境遇的表露,其中的依恋、无奈、憧憬和破碎的复杂情绪以剧情为依托,配合着汪峰沙哑的嗓音,将气氛烘托到极致,使情节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引起北漂一族的强烈共鸣,这里不仅是情节需要,更有观照社会和人物背景的需要。

推进故事情节。作为一种艺术,电视剧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留白,给观众一定的空间去想象和填补,一些情节在电视剧中点到为止,剩余的部分则依靠音乐去完成。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其中每次发生不好的情节时,都会有阴森恐怖的音乐及时切入,让观众从音乐中感知到剧情的走向,此时完全不需要任何人物对话或是画外音,观众也完全能够没有障碍地理解剧情。今年年初热播的《新闺蜜时代》的插曲《姐妹》,配合着三个好朋友欢笑或感悟的画面,令人不禁慨叹女人间坚韧、伟大的友谊。电视音乐能做到自然而然的从观众心理出发去推动情节发展,让观众在喘息之余紧跟剧情。

刻画人物情绪。在画面中,人物的特定情绪类型、情绪转换、情感的和低谷,人物内心的记忆闪回与幻觉等,都可借助音乐得以表现。以《我是特种兵》为例,男主人公小庄在经历了参军,进特种部队,误杀女友,退伍等种种经历之后,一度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当他每次从回忆中清醒,面无表情地看着周围的事物时,剧中都会响起一段特定的背景音乐,低沉悲伤的音乐成了一个无形的道具,细至入微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自责和绝望。

深化作品主题。2012年热播的国内首部大型医疗剧《心术》揭示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现状,在剧中,每一位医生和护士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着,也在他们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成长与升华,在完成本身社会角色的同时,完善着医界的“仁心仁术仁爱”。剧中常出现几位医生目视前方昂首阔步前行的镜头,此时常会配有一段进行总结和升华剧中情感的画外音,而背景音乐则常常在医生们行走时自然引入,曲调沉稳而有力,配合着画外音和医生们充满信心和责任感的神情,让观众不禁感到精神振奋,顿时充满了感动和希望,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剧中常常提到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样的镜头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医生这个职业,更懂得换位思考,达到导演和编剧试图缓解医患关系的初衷。这种 对主题的再度呈现无疑使电视音乐成为了电视剧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电视音乐未来的努力方向

借助优秀音乐扩大电视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音乐对于电视剧的传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部电视剧的音乐品质和流行潜质,对于电视剧的收视率和市场回报具有锦上添花的神奇功效。高品质的主题曲不仅成为大街小巷传唱的经典之作,而且烙上了具有时代情绪印记的特殊符号,其生命力虽然历经岁月沉潜而经久不衰。许多电视剧在播出阶段大力宣传剧中音乐,在某一阶段甚至达到音乐的传播度超出了电视剧本身,很多人是在关注到音乐之后,才产生了观剧的欲望。如《北京爱情故事》开播后,《北京北京》等歌曲迅速蹿红,剧中插曲《滴答》更是在KTV具有相当高的点唱率,许多人都是先被这两首极具生命力的歌曲打动之后,才把目光转向了电视剧。电视剧的宣传策略固然有很多,但每一种宣传渠道都不会被忽视,一首制作精良的主题曲完全可以激发观众观剧的渴望,并可以脱离电视剧而单独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对电视剧的辐射力和传播力起到了助推器的良好作用。

让富有灵魂的音乐延续电视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电视剧中的音乐是情节表达的重要支撑,很多观众记住一部电视剧往往是源于其中的音乐。比如一提起《枉凝眉》,甚至只是听到那第一声拨弦之音,都能让人一下子想到电视剧《红楼梦》,想起林黛玉和贾宝玉凄美而无终的爱情;动力火车这个歌唱组合一跃入耳廓,首先想到的也是当初红透大江南北的那首《还珠格格》主题曲——《当》,伴随着二人在前奏部分的歌唱,仿佛让听众都回到了《还珠格格》片头的几个画面;孙楠的《你快回来》几乎成了陆毅主演的《永不瞑目》的代名词,每次听来都像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呐喊;一听到刘若英清唱的一句“我想我会一直孤单”,就马上让人联想到《粉红女郎》和其中那个渴望爱情的纯真女生。所以,好的音乐会为电视剧延续更为长久的生命。

第10篇

西方音乐的内在精神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对于西方音乐文化的写作,无论运用怎样不同的角度和手法,都不可能避开对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重点介绍,因为西方音乐在这两个时期已经高度发展与繁荣,不仅乐谱资料和乐器种类极为丰富,各种音乐形式亦发展到一个高峰,目前我们所深入研究的作曲家和作品绝大多数来自于这两个时期,因此,对于这些书籍关于这两个时期的论述进行对比,也变得十分必要。

首先来看叶松荣的《论稿》,作者对于每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所启用的标题都呈现出承上启下的逻辑性。而章节下面的小标题体现了该书主观性的特点,如描述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的美学思想与音乐创作”、“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独特性及评价”,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音乐创作的独创性”、“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等。在论述方法上,作者叙述的方式却突破了传统的史书,较为自由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且评述性很强。对于作曲家、流派的评价分析也十分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在谈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情感内容独特性时,作者将该曲与席勒的《欢乐颂》一诗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进行审视,使这一段的论述渗透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文化内涵。

蔡良玉的《西方音乐文化》关于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篇幅占据了此书的绝大部分,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贝多芬归到任何一个时代,而是将其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来谈,这是对于贝多芬作为这两个时期承上启下者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重视。在所呈现的史料上,尤其在论述作曲家生平方面,由于提供了许多在普及书目中少见的新材料,使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论述方面,作者尽管仍是以客观叙述为主,但仍不乏其主观评述性。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年轻的音乐家都不应该是‘文化盲’,”因此他在写作时更加注重文化历史背景和音乐观念的发展变化的论述。

第11篇

    对于西方音乐文化的写作,无论运用怎样不同的角度和手法,都不可能避开对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重点介绍,因为西方音乐在这两个时期已经高度发展与繁荣,不仅乐谱资料和乐器种类极为丰富,各种音乐形式亦发展到一个高峰,目前我们所深入研究的作曲家和作品绝大多数来自于这两个时期,因此,对于这些书籍关于这两个时期的论述进行对比,也变得十分必要。

    首先来看叶松荣的《论稿》,作者对于每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所启用的标题都呈现出承上启下的逻辑性。而章节下面的小标题体现了该书主观性的特点,如描述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的美学思想与音乐创作”、“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独特性及评价”,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音乐创作的独创性”、“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等。在论述方法上,作者叙述的方式却突破了传统的史书,较为自由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且评述性很强。对于作曲家、流派的评价分析也十分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在谈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情感内容独特性时,作者将该曲与席勒的《欢乐颂》一诗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进行审视,使这一段的论述渗透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文化内涵。

    蔡良玉的《西方音乐文化》关于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篇幅占据了此书的绝大部分,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贝多芬归到任何一个时代,而是将其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来谈,这是对于贝多芬作为这两个时期承上启下者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重视。在所呈现的史料上,尤其在论述作曲家生平方面,由于提供了许多在普及书目中少见的新材料,使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论述方面,作者尽管仍是以客观叙述为主,但仍不乏其主观评述性。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年轻的音乐家都不应该是‘文化盲’,”因此他在写作时更加注重文化历史背景和音乐观念的发展变化的论述。

    陈小兵的《西方音乐的轨迹》是作者把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整理成集而出版的书,既然是论文,一定有作者的偏好,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作者“希望让音乐史研究超越对史料的客观介绍,尝试置身于历史的情境中来对西方音乐进行主观的认识,在文化观念与音乐史之间寻求某种时空的联系”的目的,全书并没有按照历史时期进行章节的安排,而是根据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将其分成四编,每编设置一个主题。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主要被安排在第三编“体悟西方音乐意味”进行论述,这一编包含了“难觅莫扎特之魂”、“马勒的《千人交响曲》”等论文。在论述方面,作者在掌握丰富的史料的同时,从更宽的视野进行了主观评述,洞悉西方音乐的精微。

    综合来看,以上几本着述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以中国人的视野研究西方音乐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立场和角度,然而从研究深度层面上来讲,仍需加强。希望中国音乐界出版更多具有学术价值的专着译着,这对于提高我国音乐界的理论水平将大有裨益。最后,笔者借叶松荣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中国人研究外国的音乐艺术并非不可为,但要想使学术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必须对中西方文化史,音乐史、美学、文学、哲学艺术等做全面系统的把握,才能使研究有一个较为稳固的根基。”

第12篇

此次论坛有来自专业音乐学院、海内外专业艺术团体、国内外普通高校以及多个文化单位的二胡教师、演奏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等共计86位代表参会。本次论坛的中心议题是“二胡教学”和“二胡音乐创作”,并围绕该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在论坛前期出版了论坛学术论文集和二胡优秀作品选(论坛期间二胡比赛作品),论坛期间进行了三个单元的学术研讨和一个单元的二胡新作品研讨会,举办了一场二胡新作品比赛。论坛由21日晚的开场音乐会拉开序幕,该音乐会主要展示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近年来的教学成果,也彰显了上音民乐系的创作新动态与创作实力。

一、传承创新论创作

二胡音乐创作是二胡艺术发展的动力源泉,自《病中吟》诞生以来,二胡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推动了二胡艺术的快速发展。发展至今,二胡音乐创作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三个时期,形成了传统作品、民间作品、风格性作品、现代作品、移植作品五个类别。

在本次论坛中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围绕二胡音乐创作阐释论点的有9篇,宏观理论研究有:乔建中的主题发言《论二胡艺术的现代精神》,文中提出“现代精神”是一个涵盖广大且又复杂的概念,是在建构现代政治、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并凸显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发言从二胡音乐发展的初步积累期?穴1919―1949)、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阶段(1949―1979)、多元时代(1979―2009)三个阶段来解读贯穿着的现代精神。他的发言,既对二胡艺术发展历史提出理论再认识,也为当前研究二胡艺术的每一位学者提供了新的启示。汪海元《灰色―红色―彩色:20世纪二胡音乐主题思想之嬗变》、王安潮《中国二胡音乐交响化发展的史学研究》分别就20世纪二胡音乐的主题思想变化、二胡音乐交响化创作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于庆新在发言中指出,对一些探索新锐语言作品的作者,既要保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又要给予积极引导,使其减少盲目性,例如不少作品的标题莫名其妙,令人费解。要准确把握标题在标题音乐中的作用。他还指出,孙文明在二胡的创作和演奏技法上的创新早在50年代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在封闭的50年代极为难得,他应该与刘天华、阿炳并列为二胡界早期三大代表性人物,院校及学术界要重视对孙文明学术成果的研究。微观角度论述的有:鲁日融《重视二胡创作的民族神韵、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论述了“韵”是二胡音乐创作中的灵魂与主题,地域风格是二胡音乐创作的特色和生命,人文精神是二胡音乐创作中的最高境界。此外,胡志平《刘天华二胡曲乐音形态分析与探讨》,林昱廷《台湾二胡创作发展之探讨》,汝铱《现代二胡艺术观的更新与发展――解读王建民〈第四二胡狂想曲〉的创作与演奏》,张艳《在民众中生存,在动荡中发展――论“”时期的二胡艺术》分别就个案研究提出全新的学术观点。

以上文论宏观篇立足于二胡艺术史学,高屋建瓴。微观篇就某个区域、时期、作曲家个案深度剖析。尤其要称道的是乔建中的主题发言“现代精神”,是自“二胡艺术百年”后的又一标志性杰作,将二胡艺术的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这些学术文论也是本次论坛的重大收获。

二、继承发展谈教学

自刘天华1922年将二胡引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这个高等课堂以来,二胡的教学活动就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本次二胡教学方面论文或发言共有16篇,分别从二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关于教学理念的论述有:刘长福《我的教学理念和思考》提出二胡教学应该重传统、提技巧,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理念。王永德《二胡的互动式教学》提出多种学科结合,形成学生与学生、老师、书本、社会等多种教育互动学习理念。胡志平《关于二胡艺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从创新性思维、知识涵养、艺术功力、思想观念、人文环境几个方面提出对二胡拔尖人才的培养的意义和价值。宋国生《浅谈二胡教学中的三个辩证关系》,沈诚《谈贡献乐器的兼容并蓄问题》,周维《二胡的现代时与将来时》,赵寒阳《谈经论道话二胡》,张尊连《“静、深、品、养”成才杂谈》,邢立元《对二胡演奏学院化教学的思考》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教学理念提出了自己个性的理解。关于二胡教学方法的论述有:宋国生《二胡基本功教学用语中的几个关键词》指出,在二胡教学中善用“搭上去、悠起来、方向感、量感、过程感、对称感、空间感”几个关键词来指导教学。杨光熊《二胡教学发展中的再思考》对教学、演奏、发展观、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深入思考与论述。刘长福《左指灵活性的训练》,霍永刚《二胡左手方式的运用和思维》则就左手的力度与灵活性谈了各自的教学心得。楚俊《表象训练原理及其在二胡教学中的运用》,梁云江《二胡教学法提要》,居文郁《试论二胡运弓的基本原理》也都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二胡的运弓与具体教学提出各自的见解。

学校教育是二胡艺术发展的重要推手。本次论坛这些二胡教育家奉献上毕生的教学经验和心得,这不仅是与会者学习的契机,也是本次论坛的另一份重大收获。

三、主题之外话综艺

对作品进行“声情并茂”的二度创作,是二胡演奏者的终极目标,也是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示。本次论坛除了二胡“教学与创作”的中心议题以外,还有部分文论是关于二胡演奏或其他方面的综合研究。

出席论坛的众多演奏家中,有9篇论文是围绕着二胡演奏而展开,文中不仅有演奏家的个人演奏心得,也有关于演奏的理性分析。宋飞《探究二胡演奏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从二度创作过程的五个阶段、二度创作能力训练、教育视野中的二度创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现代信息条件下教学中的问题展开详尽的论述。刘长福《“复合记忆”与二胡演奏》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复合记忆”及在二胡演奏中的应用,强调“复合记忆”在二胡演奏中的重要性。此外还有宋飞《“合一”――写在〈如来梦〉套曲录制后有感》,林聪《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创造》,欧景星《音色在演奏中的作用》,张尊连《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浅谈二胡表演中的音乐感觉》,金伟《二胡演奏艺术的最高境界――听闵惠芬的〈新婚别〉》,陈春园《闵惠芬〈江河水〉的悲剧美》等就演奏的技法和感情处理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另外,还有闵惠芬《关于建立音乐院校二胡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资料库的倡议》,杨光熊《二胡的发展与挑战》,欧光 《台湾二胡现状报告》、《试论二胡艺术的传播与行销效应》,刘光宇《二胡的发扬――在音乐剧〈城市丛林〉中的新探索》,金伟《对二胡流派问题的一点思考》,邓建栋《影响现代二胡发展的无锡籍音乐家》,霍永刚《拉弦乐器与电子音乐合作的前景》,高韶青《我的海外职业演奏生涯》,文传盈《论演奏家与玩家的差异及其“玩”的艺术价值》等。林林总总,与关心会议主题者一样,这些论文围绕同一把二胡、同一个主题而向其他方面拓展,旨在通过对与二胡相关联的外延空间的论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谋求共促二胡艺术事业的发展。

四、曲新技高说比赛

11月22日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了“2010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新作品比赛”的决赛音乐会。参赛的作品是经过了初赛(50首)和复赛(24首)后筛选出10部作品进行决赛,赛场演奏者都尽可能地彰显作品的特色。经过专家们的严格评审,最终获奖名次依次为:一等奖《旋叶》(李博曲),二等奖《荒寂Ⅱ――秋》(张梦曲)、《云梦彼端》(李渊清曲),三等奖《红土印象》(曲大卫曲)、《大漠・孤沙》(马博凡曲)、《烙印Ⅲ》(苏潇曲),佳作奖,《长白山随想》(崔丹曲)、《诗仙》(李尚谦曲)、《蔓》(张S博曲)、《气质》(戚浩笛曲)。本场比赛为主办方特设的一场视听盛宴,也借此展露出当前二胡音乐创作作品曲新意广,创作队伍年轻化两大特色。

此次参赛的10部作品,总体上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色,即立意新颖,炫技性强和现代味浓。选题立意方面有自然素描(如对西部一望无垠的沙漠、东北秀美的长白山、云南瑰丽的红土的静态描绘等)、传统文化再现(如以精华的诗作《静夜思》为主题的《诗仙》等)、抽象的构思(如以个性十足的“气质”为选题,以虚幻的“梦”和“烙印”为描绘对象等)三类,反映了二胡命题和文化表现视角的多元样式,也充分地显示出年轻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炫技性强是此次比赛新作的最大亮点,可以说二胡演奏中所有的高难度技法在这些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音程大跳、密集快弓、快速换把、混合拍子的快速交替等艰深技巧都在极致的速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总之,新作品中处处都显露出创作者力图穷尽二胡的高难度技术,追求炫技以张扬创作个性、彰显创作风格的“现代感”。

此外,参加此次比赛作品的10名作者分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他们均为在校的研究生、本科生,甚至还有两名附中学生,年龄在17―27周岁之间,平均为22周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创作群体。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创作群体中除了作曲专业以外,还有个别是非作曲专业的。他们的作品展现了我国青年作曲者的实力与水平,让人们对二胡音乐未来的发展充满着无限期望。

纵观此次论坛,本着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度的宗旨,围绕着二胡“教学与创作”两个主题,共谋二胡艺术的发展,共话二胡艺术的创新。本次论坛突显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高追求、高规格、高收获。高追求旨在追求二胡艺术的创新,不仅是学术理论的创新,更有二胡音乐创作上的创新;高规格体现在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全国所有音乐艺术院校知名二胡教育家,还有知名二胡演奏家以及音乐理论家,并有来自海外的二胡演奏家;高收获不仅表现在教学、创作、表演方面的诸多学术成果,还一次性收获了10首二胡新作。这一切对二胡学界无疑是一大幸事,也是继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以来的再一次收获的累累硕果。鉴于此,可以理解本次论坛

的成功举办,对二胡艺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正确引领和有力

推动的作用。

第13篇

中国作曲家经历了1978年自90年代初从为政治服务的“他律”到研究音乐自身规律的“自律”、90年代到当前的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他律”与“自律”的有机交融)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姚恒璐教授应韩国现代音乐三同盟(TACM,Triple Alliance for Contemporary Music)的邀请,出席了十月底在韩国大邱市举行的“2008东方之声”现代作品音乐会及论坛等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10月29日晚,在岭南大学(Yougnam University)音乐厅举行的“2008东方之声”音乐会上(SOUND OF THE EAST),姚恒璐教授的新作:四重奏《高丽之风》――为长笛、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获得成功。该作品根据东北吉林的朝鲜族民歌《嗯嘿呀》的旋律素材创作而成,其主题带有舞蹈的特征,情绪从沉寂到奔放。四重奏按照朝鲜民族音乐惯用“慢板-稍快-更快-急速”的结构方式,分为7个部分:A,慢板-引子,一种广阔寂静的场景;B,行板,陈述出作品的主要主题;C,小广板-叙事性的柔板,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D,如歌的中板,伴随歌唱情绪的主题的变奏;E,小快板,一种快速追逐的效果;F,充满活力的快板,主题第二次变奏,强调出一种特殊舞曲的特点;G,尾声-更快地,作品最终在欢腾般的气氛中结束。整首作品兼具现代风格、但可听性强,精致、独特而引人入胜。在当晚的音乐会上,还上演了日本作曲家、伊丽莎白大学教授伴谷晃二的《光、风和海――为竖笛独奏而作》、中华台北文化大学副教授吕文慈的《太阳、月亮》、中国香港作曲家陈永华教授的《爱之火――为大提琴独奏而作》以及韩国作曲家、岭南大学教授李震宇的《镶嵌――为长笛、小提琴、大提琴和打击乐而作》等。

在10月29日上午举行的主题为《亚洲从西方音乐所借鉴的作曲技法的改变》学术研讨会上,姚恒璐教授作了《作曲的演变和实践在中国――中国从西方音乐借鉴的过程》的专题演讲。论文从创作观念、创作技法和创作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自1978年以来当代音乐的创作风貌。在创作观念上,经历了1978年自90年代初从为政治服务的“他律”到研究音乐自身规律的“自律”、90年代到当前的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他律”与“自律”的有机交融);还从技法、风格、文化与结构四个方面阐述了西方的调性回归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启示以及广泛的题材选择与多元的技法实施等方面论述了西方音乐对中国作曲家创作观念的改变。在创作技法的运用上,从传统(西方的技术理论)、民族(音乐风格)和现代(时代感)方面、西方“先锋”作曲技法的引入和重视技法与音乐表现、音乐结构的关系上来逐一剖析。让亚洲其他各国了解到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状况。

10月30日晚,在光州市举办的亚洲青年文化节开幕式上,“2008东方之声”音乐会原曲目并再次得到成功上演。本次亚洲青年文化节的主题是:“亚洲、文化和环境”。此外,姚恒璐教授还应邀出席了31日举行的《亚洲文化论坛》。

第14篇

    论文摘要: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外化表现,是表现社会现象、人文环境与人物情感的媒介。理论文献是音乐创作、音乐学研究、音乐表演等音乐领域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是史料分析与研究、音乐作品表现的载体。对音乐理论文献的关注,不论是在实践环节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无疑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理论是将构成其诸要素的各种认识加以论证组织导出的原理。文献一词,在艺术类学科中指的是一切能记载知识和信息的物体。在《文献著求总则》中对“文献”作了严格的定义,即:“文献是记求有知识的一切载体。”“音乐文献”则是指记录有音乐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金石、图书、报纸、录音带、光盘等都可称为文献,它是各类资源的归纳、整合与再利用的物化体。所谓音乐理论文献,是一切记录有音乐知识信息的载体,它是音乐艺术历史、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和各种音乐作品转换成相应的信息符号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在纸张、塑料等载体材料上的各种物化知识的集合;以某一音乐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音乐文献的整合,旨在揭示这一音乐事项形态变化、社会流传和整理利用的特殊规律,并为开展音乐文献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目前音乐文献学建设的目标和宗旨。它在普通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音乐文献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和发展。关注音乐理论文献的目的,除了丰富文献整合的内容外,最关键的在于为音乐艺术教育、学术研究、作品创作和演唱演奏实践提供完整、切题、及时的文献信息服务。一般来说,音乐理论文献的研究,会给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学研究、演奏演唱专业等多方面人员提供更直接的帮助,其意义亦可彰显在这几个方面。

    一、音乐理论文献对音乐创作的重要意义

    音乐作品原本就是作曲、理论、表演等各专业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再创造的依据。对于搞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人来讲,完善的理论资料是从事创作工作的基础。古往今来,众多音乐大师的写作技巧,很多就来源于对文献的学习,早到巴赫、海顿、莫扎特,近至科普兰、欣德米特,无不如此。

    首先,对技术理论的学习已不再仅停留在单一的教条模式和机械式的理解水准上,而是将这些技术手法放在整个作曲技术理论发展的长河中,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从单纯的模仿到融合改编到再创造。这种全方位的学习,对实际创作必定大有好处。其次,对某些作曲家技术手法的研究,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中去寻其源,能将作曲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放在其时代风格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去研究,这无疑加强了对这一时期作曲技术手法研究的深度,有助于较完整地了解该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对音乐创作益处良多。

    二、音乐理论文献对音乐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音乐学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学术工作,音乐理论文献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实际上已形成了音乐学研究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学术资源”。重视学术性是音乐学家的责任,体现学术性则是音乐学研究的“追求”。为了不断提高我们的音乐学研究水平,在强调学术规范的同时,重视资料工作,关注音乐文献的“学术意涵”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阐释、补充、完善或修正。即使是富于“独创性”的研究,也离不开已有学术成果这一展开研究的“上下文”。在这一方面,音乐学研究没有任何例外。作为音乐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了解、梳理和运用音乐文献对音乐学研究的进行及最终学术成果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确定了某一音乐学研究的专题之后,需要马上开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收集、整理相关的研究资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正是接触音乐理论文献并梳理、整合从中得到的知识与信息。

    在广泛阅读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各类音乐文献基础上,对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音乐文献给予特别的关注。一般来讲,“学术含量”较高的文献所讨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其内容无论是史料的系统梳理或考证、作品的详尽分析或风格的历史探究,还是艺术观念的阐释或理论体系的构建,体现的都是某种思想的陈述、知识的展示或意义的设释。广泛了解各类文献也是积累资料和开展音乐学研究的基础,重点关注文献中的“学术意涵”是利用资料提升研究层次的关键。因此可以说,如何理解各类文献的特征、作用与把握文献的学术价值决定了以后研究工作的水平。从这个做学问的角度讲,音乐学研究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并无二致,亦需要大量的文献作为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对大量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阅读,可以对所要研究内容的发展历史、研究角度和近期状况有个更全面的了解。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亦能够发现其研究脉络和研究思想,指引该专题方向的深人,对音乐学学科研究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帮助和意义。

三、音乐理论文献对演奏、演唱等表演的重要意义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以极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存在,它需要通过再次演绎使其呈现出来。作为记录音乐艺术形象的乐谱和音响资料可谓独具特色,被喻为特色音乐文献。

    乐谱是记录和保存音乐作品的基本文献形式,是将音乐形象用记谱法记录下来形成的一类音乐文献。由于乐谱上的音乐符号是对作曲家音乐能量的“脱水保存”,能否生动而准确地挖掘出作品中所蕴藏的音乐内涵,就成为表演艺术家与平庸的“艺术匠人”之间的试金石。作品音乐内涵的体验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之事。然而,通过理论文献研究能够为演奏者进行音乐内涵的体验指出一条正确的途径,由此展开的研究作曲家创作思想、分析作品风格、诊释音乐作品方面的划时代性贡献等围绕乐谱文献的一系列工作均需受到重视。例如我国古代的乐曲(如古琴、古筝曲等),由于历代口传心授和文字谱(如工尺谱)记谱法的局限性,在流传中产生了不同演奏家不同的释谱;同一乐曲经不同释谱,作品的风格很可能迥然不同,从而形成不同流派的不同版本。同样,乐谱作为音乐的主要流传方式,不同时期的乐谱版本,反映了音乐的流变历程。仅从内容上看,音乐家将音乐史上现有的各种乐谱版本分为“学术版本”、“评论版本”、“实用版本”和“演奏版本”四大类。而中外的乐谱文献,由于记谱法的不同,开本大小、记录方式的区别,以及出版地区、出版时间、版次、纸墨等的不同,形成了乐谱文献的不同版本形式。版本的选择利用对于音乐教学、研究、演奏等领域非常重要。例如,研究、教学或演奏肖邦音乐,不能不涉及不同版本的肖邦作品,而与其他作曲家相比,肖邦作品的版本是最多的。

第15篇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 萨爷 欣德米特 肖斯塔科维奇

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几位作曲家用17, 18世纪的形式和风格来创作音乐,以反对19世纪后期浪漫派的极度繁复的配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1882- 1971)等作曲家,后来,人们把这一流派叫做“新古典主义乐派”。国内学术界涉及到斯特拉文斯基或新古典主义乐派的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多,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硕博学位论文,如徐孟东的《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张艺昆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超越》、川徐立翔的《现代与古典的有机融合一一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感悟与分析》、陈雅春的《斯特拉文斯基的一“深躺五寻之下的父亲”之分析》、洪奕哲的《普罗科菲耶夫及其的演奏》、孙洋的《斯特拉文斯基与他的》等。这些文章差不多都在围绕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们的作品做个案研究,在微观上有对新古典主义创作技法和风格形成的认识结论,但缺少纵向上的历史描述和总结。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新古典主义音乐在20世纪的发展情况做一梳理,以期获得对该音乐流派的清晰认识。

历史地看,新古典主义音乐流派的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围绕着战时社会生活的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音乐的要求和观念发生着变化,不同程度上在作曲家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而且,在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新古典主义风格音乐作品(如《管乐八重奏》)之前,己然预示出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露出。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材料来看,将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产生起点归结在斯特拉文斯基的身上,事实确实也如此,在这位现代作曲家毕生音乐风格的变化中,新古典主义风格在他的创作中一如他的国籍变化一样富有意义。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风格变化也是先后由俄罗斯风格时期转向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最后进入十二音乐时期。50余年的音乐创作历程中,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创作约占31年,是他艺术生命总历程的一半多的时间。在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他先后创作了《浦尔钦奈拉》(以大利作曲家佩格莱西未曾发表过的一些乐谱片断为素材,于1919年动笔,1920年完成)、新歌剧《马甫拉》、清唱剧一歌剧《俄狄浦斯王》(1926-1927年)、《魔女之吻))(1928年)、《诗篇交响曲》(1930年)、芭蕾舞剧《帕赛芬尼》 (1934年)、《小提琴与钢琴双协奏曲》(1931-1932年)、《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1937-1938年)、(C大调交响曲》(1940年)、《三个乐章的交响曲》(1942-1945年)、《钢琴奏鸣曲))(1843年)、(D大弦乐协奏曲》(1946年)。最后以三幕歌剧《浪子的一生》(1951年)结束了他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时期,转而开始了十二音序列创作。

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创作,走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通道,他吸收了巴洛克时期以来音乐中的结构因素,将早期浪漫主义的抒情性风格特征也纳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具体在创作中,主要采用自然音阶,谱面上看起来虽然是大小调体系的,实际上的旋律线条可以是任意一个音的附加,或者是一个三度或四度叠置的和弦,或者是多声的网状音群织体等,但是,风格显得十分纯朴。这就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在这种观念之下创作的声乐作品,“不是纯音乐,却很接近纯音乐”;而器乐作品尽管由于作曲家主观上一直追求音乐的“无感情性”,“但有的作品还是存有一定的感情因素的”,如《诗篇交响曲》。而且,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中,他早期的作品如舞剧《浦尔钦奈拉》就没有过多注意到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有些受到柴科夫斯基的《野玫瑰》的创作影响,作品中,较多地强调了节奏、和声方面的改变。

同时代秉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其他作曲家中,主要是生活在巴黎的一批法国作曲家,他们与斯特拉文斯基一样,对过去同样采取了与往常不一样的态度,如诗人让・科克托领导的“六人团”。科克托宣称“贝多芬在他的发展方面是令人厌烦的”,“瓦格纳的作品是一些为长而长的作品”,他们的先期的老师德彪西也过时了,现在的音乐必须是率直坦诚的,干净利落不加渲染的,且是最新的。

参考文献:

[1]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D].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刘瑾.萨蒂研究:风格、技术与价值[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娟.普罗科菲邓夫《古典交响曲)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