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审计理论与实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审计理论与实践

第1篇

审计部门是国家设立的对经济进行监督的部门,从设立以来已经经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二十多年的审计工作沿用的主要工作模式是先发现问题,后进行罚款处理,以此来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审计监督只是对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经济违法行为的发生,所以在审计监督的时候,一定要创新审计理念,变事后处罚为事前监管,做到防患于未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国家各领域的经济运行中还是存在、挪用公款、挤占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某些腐败分子更是趁国有企业改革,借机变相占有国有企业,用非法手段将国有资产变成个人财产,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这个时候,传统的审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用创新的审计理念,整合现有政府资源,更新审计手段,多层面多渠道入手,做好审计工作。在审计手段上可以在经济处罚的基础上考虑加入行政干预和法律措施,创新审计手段。

审计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经济运行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所以审计工作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国家的总体经济形势,将国家的宏观指导当作审计工作的工作原则。目前国家的经济形势是政府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控制国有企业的投资规模,遏制高耗能企业的上马;关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稳定粮食和食品供应,稳定物价;实施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因此,审计工作要紧跟国家形势,对政策扶持的和主导的,要在审计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国家经济中的几大焦点问题,比如房价、物价、就业等,要开展审计调查,找到症结所在。给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使问题得到解决。有效保证各项资金能够保障到位,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样才能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有效帮助,才能够发挥出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审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在审计理念上进行创新。

二、在审计工作中,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只有强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本领。审计工作是对财务进行监督管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惩处,这就导致了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被审计单位不会乖乖的配合工作。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发现审计线索。第一项技能,就是要会看,通过实际查看被审计单位的有形资产和财务报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经营状况。第二项技能,就是要会聊,通过聊天的方式,取得被审计单位人员的信任,让被审计单位的人员放松警惕,在有意无意的聊天过程中,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审计提供第一手的素材。第三项技能就是听,通过听被审计单位员工的谈话,和听取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的叙述,收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尽快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做全面的了解。所以,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要具备上述能力,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审计意识,注重审计工作方法,提升审计工作能力。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除了上述的三种技能,我们还要会合理运用审计工作方法,快速有效的开展工作。询问、调查和走访是实际审计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工作方法,简单而有效。询问,就是在开始审计之前,对相关经办人进行谈话,获取最初的财务和经营材料。调查主要是指核查被审计单位的账目等文字材料。走访的目的是到群众中去,听取基层的意见,有时候主要的线索都来自于基层的走访。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不能只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材料,要学会采取多种方式,采取询问、调查和走访的方式,深入细致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财务经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将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状况都了解之后,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建立审计工作机制,提升审计形象

审计工作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工作,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具备职业道德,遵守国家的行政法令,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做到对审计结果负责,对被审计单位负责,对国家负责。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要建立审计运行机制,以《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推进审计工作公开、透明的进行。同时,也要建立约束机制,约束审计工作人员,使审计工作能够按规定程序办,维护审计的公正形象。

其次,审计工作要建立自律机制。审计工作是一个严肃的工作,由于审计工作遇到的都是经济问题,所以审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律意识,一定要避免被拉拢腐蚀。因此,审计工作有必要建立自律机制,从体制上避免审计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错误。在自律机制中,要为审计工作人员树立正面典型,表彰廉洁自律的审计工作人员。正面教育的同时,还要用反面例子进行警示,达到震慑的作用。此外,还要在审计工作中,要审计工作人员明确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要学会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做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再次,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审计工作是个辛苦的工作,审计工作一般都是在基层开展,审计一次往往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审计期间,审计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翻阅账目、核查发票、查看档案、编写审计报告,工作繁杂而枯燥。所以,对审计工作人员,要采取激励措施,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鞭策审计工作人员做好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经济秩序和国有资产起到监督监管作用,搞好审计工作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做好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理论评述

(一)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含义

我国的公共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为了完成其职能,用以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支付,既包括国有资产又包括公共财政支出。现阶段我国主要将公共支出绩效审计作为政府效益审计的一个子部分,即审计机关在对财政预算单位的财务支出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对其履行政府职能所使用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分析、监督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的专项审计活动。

(二)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迅速发展,并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现状,在国内,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理论在近年才逐渐丰富起来,如《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 李武好等, 20__) ,《财政支出经济分析》( 杨芳丹, 20__),虽然研究了公共支出绩效评价问题,但却未涉及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治环境支持

随着社会民主法制的建立健全、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改革深化以及公共财政体制日趋完善。《审计署20__至20__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政府审计的主要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证。

(二)经济环境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可喜成果,但是政企分开并未完全到位。财政支出规模庞大,支出内容庞杂,公众越来越关注公共部门使用资金的效益、效率状况,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观念深入人心。

(三)法律环境支持

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法规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20__年6月1日实施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立法目的。同时,不少地方政府也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

(四)科学技术环境支持

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从而加快了计算机审计的建设步伐。审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向计算机审计转变。财务软件、审计软件、管理软件相结合开展审计,因而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审计效率,使更多审计资源可以投入到绩效审计领域内。

(五)实践性支持

近年来, 审计署和一些地方审计机关从事的公共支出绩效审计运行实践为接下来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模式提供了可以借鉴总结的经验。如深圳市审计局自20__年至20__年开创性地进行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广泛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很好效果。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尤其是公共支出绩效审计不仅是可行的,也是非进行不可的。

三、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实践状况分析

(一)我国现行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绩效预算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完整、预算编制数据粗糙、预算透明度不高等缺陷。公共财政体系不完善,使得审计重点仍停留在真实性、合法性上,占用大量审计资源,阻碍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

(二)现行的绩效审计体制尚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审计机关最先开展绩效审计的是与财政、财务收支的资金使用、分配、管理中存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关的问题。公共支出侧重于合规性审计,忽视其原定目标和效益效果。开展项目绩效审计时常忽视结合经济、政策和自然环境进行宏观因素分析,忽视项目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审计范围还没有涵盖所有公共部门的财力、人力、物力、时间资源使用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范围覆盖面窄,审计内容不全面。

(三)审计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目前政府公共部门的支出绩效审计在制度建设上还是空白,《审计法》只规定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没有具体的条文内容,也没有对公共支出绩效审计设置一些具体规范和操作指南和审计评价指标,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利用。

四、如何建立适用于我国的绩效审计模式

(一)合理选择审计项目

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关键是选择具有代表性、重要性的审计项目。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应选择财政投入大、政府和社会关注程度高的热点问题。审计机关开展项目审计时应当量力而行,即对项目展开可行性分析,考虑审计难度、审计成本、审计资源及审计风险等相关因素。

(二)明确绩效审计目标

绩效审计强调一个组织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上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公共部门不同于企业,其效益可划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体现为:公共资金投入的经济性、产出的效果性、资金使用的节约性、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潜在经济效益,某项活动或项目的展开未来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公共部门经济、管理活动对全社会运行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如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

(三)确保审计内容的完整性

公共资金流经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着绩效问题,因而绩效审计应当覆盖资金运行的各部门、各项目、各环节。一般说来,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支出项目决策的可行性评价、社会、经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绩效情况、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公共项目和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在分别审计投入和产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展开资金使用效益效果的评价。

(四)运用综合性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除运用财务审计中的审阅法、观察法、顺查法、逆查法等 技术方法外,还应运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综合分析资金使用、资金管理及项目运作等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审计的技术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法、横向比较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财务分析法等,客观评价了被审项目的公共资源使用的效果,还反映了管理体制的缺陷与漏洞。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绩效审计时必须全面、系统、宏观看问题,既要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环保、生态、社会效益;既要重视反映短期绩效指标,又要重视反映长期绩效指标;既要坚持定性分析,又要坚持定量分析;既要重视指标的特殊性,又要兼顾与法律、政策、标准的互补性;既要运用总量评价,也要结合比率评价。审计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宏观环境、客观情况、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将有关指标结合国家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因素进行动态、综合、横向比较评价。

第3篇

关键词:管理审计 内涵式发展 受托责任 高校

党的18大以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继续深化,并把教育提高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的战略高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伴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已步入改革发展的新常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现出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校行政化倾向加剧、教育管理链条延伸、办学资金筹集多元、校园开放程度提高、教育质量不均衡、人才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校新常态发展带来新的复杂影响。

现阶段下,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方面承担监督职能的审计,如何在反腐、改革、法制和发展的主题下扮演更加出色的职能角色,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特别是高校发展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公认的“确认”与“咨询”职能如何更好地扮演高校机体的“免疫系统”,更充分全面地参与高校治理,提升高等院校的核心发展竞争力,管理审计的现实探索意义显而易见。

一、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驱动力分析

(一)理论驱动

1、受托管理责任驱动

由于审计直接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这一基础关系,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受托责任这一概念已然进行了发展和延伸。从受托责任的发展轨迹探析,处于传统审计关系中的“受托人”所承担的受托关系已不局限于财务责任,全面承担管理责任已成为“受托人”的现实职责所需,审查和评价受托管理责任就成为组织内部审计活动发展的直接动因和理论必然。

本文将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进行了解析,见图1。可以看出,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可分为一级受托和二级受托。一级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高校校级领导班子受国家上级组织部门任命,全面参与高校治理,承担高校管理的全面责任;二级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高校内部党政、院系、后勤、经营产业及其他所属单位负责人受高校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参与高校各项事业的经营管理,其所承担的也是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全面性管理责任。因此,对高校两级受托管理责任的监督与评价就成为管理审计在高校开展的基本理论基础。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驱动

党的十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的指导方针,并特别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看出,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总理论指引。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侧重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内涵式发展既要增强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优化学校管理、突出学校文化,也要注重提升教育科研质量、改善学生素质、增强师资培训。紧紧依托内涵式发展这一新常态主题,把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内部审计服务高校的基本面和主渠道。这一新要求,使内部审计过去仅停留在财务层面的审计关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全面深入开展管理审计是必然选择。

(二)实践驱动

1、生存环境的现实驱动

伴随高校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尤其是近些年高校财务核算规范化活动纵深推广,其财务核算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显改善,内部审计专注于财务审查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和缩小。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长期专注传统财务监督,这种传统模式表现出的静态监督、节点审查、“秋后算账”等特点已无法适应高校新常态,同时这种长期“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使内部审计面临的工作环境、人际及职业发展受到较大程度制约,审计人员面临“四面楚歌”。基于此,内部审计迫切需要转变理念、更新思路、拓新渠道,逐步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使审计人员工作“得心”、“顺心”、“舒心”,管理审计为实现上述目标拓展了生存空间与价值链。

2、实践发展的现实驱动

十以来,国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依法治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并从国家层面部署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气整治和预防腐败,这些新常态对内部审计提供了新机遇。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组织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部门,如何在新常态下迎接机遇、接受挑战成为这一行业的现实课题。显然,传统财务审计、监督型审计已不能满足新形势、新要求。如何从根本上适应国家对内部审计的新期待,内部审计实践需要全面革新,管理审计势在必行。

二、高校实践管理审计的主要方式与渠道

近些年,高校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学科优化、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合作与管理、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深刻把握高校的业务特征、具体环境、运作规律和资源特点,管理审计的开展才能有的放矢。

(一)评估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

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治理体系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分析评估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运行状况,对于促进高校健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有着直接的现实价值。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确认和评估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模式开展:一是按照各业务类别开展评估,对高校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固定资产管理内控体系、采购招标管理内控体系、教学科研管理内控体系、人才引进培养内控体系、招生录取管理内控体系、行政管理内控体系等开展专项评估;二是以重要业务活动的运行单位为评估对象,对重要行政部门(如财务部、科研部、教务部、设备部、学生工作部等)、下属教学单位(如科研中心、教学学院、实验中心等)、相关后勤实体(如校办企业、院办企业、饭堂、交通管理中心等)以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内控评估。通过高校各层级、各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估,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建设和有效性执行,为高校健康有效运转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对高校重大管理活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是组织治理体系的第二道屏障。高校作为一个培养教育人才的组织机构,也存在各种管理运营风险,对风险的及时评估与管控理应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方向之一。一般意义上,内部审计承担了对一个组织风险的再确认和再评估职责,但国内高校普遍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高校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职责还未能有效建立起来,因此,内部审计目前应直接从高校风险的确认、分析和评估入手,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力军角色。风险评估应重点围绕高校实体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招标采购管理、工程建设管理、预算执行管理、教学科研管理、筹资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重大管理活动,通过风险评估,有效控制和降低高校管理风险,实现和维护高校的权益价值。

(三)开展高校资源类评审工作

主要审查和评价高校各类经费、经营实体、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等管理及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挖掘资源使用潜力,堵塞资源管理漏洞,实现高校资源价值最大化。

1、经费资源审查

高校近些年加快了跨越式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一方面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分校区建设、老校区改造聚集释放,很多高校都背负了较为沉重的贷款包袱,一些高校甚至由于资金紧张影响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投入。对高校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实体创收、贷款投资、专项基金、各种捐款等资金的效益性开展审查评价,对于提升经费使用率、纠正经费管理使用不当具有直接作用,也是缓解高校资金紧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有效途径。

2、经营实体审查

对高校校办企业、院办企业、对外合作企业、控股参股企业以及各种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查。主要审查经营实体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高校总体利益,经营实体对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经营实体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及合规性,经营实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高校对经营实体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经营实体对高校的经济贡献分析,经营实体经营管理的优化性建议,产学研发展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效益性评价等。通过审查,最大限度的发挥经营实体对高校主业发展的反哺作用。

3、技术资源评审

对高校研发、引入、合作的技术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评审,评审主要包括:是否纳入学校统一管理,是否有利于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是否做到技术的及时申报和有效保护,技术对外合作或市场化利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技术的合作模式、形式、权益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技术资源研发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技术的市场转化情况评价等。通过对技术类资源的合理性评审,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资源的价值优势。

4、人力资源评估

高校人力资源评估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一是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整理性评估,可采取课件查阅、课堂随听、查阅备课记录、考试抽样等技术手段,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通过科研课题的申请数量、课题申请级别、科研经费申请总额、科研经费开支使用、科研成果级别、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的获奖及社会影响力等因素,评估科研情况。二是对高校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表现进行分析,既可以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到课率、课程成绩、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市场调研、电话回访等形式对学生毕业后的知识掌握、社会能力、就业状况、市场主体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并通过测评为高校教育科研活动的调整优化提供支撑。

5、其他资源评价

一是对高校的图书资源进行评价,评价资源存量的合理性、资源投入、资源利用率和效果,并参照国家规定、行业标准和兄弟院校进行横向数据对比,查找问题或不足;二是对大型设备类等固定资产资源进行评价,评价资源的分布、产权、登记、管理及日常使用情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益。

(四)及时服务高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事项,当好高校管理班子的发展谋士和参谋助手角色

高校内部审计的一大职责就是为管理层处置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战略性事项提供决策信息和参考办法。比如对办学方针及方向的重大调整、学科的整合优化、教学科研政策的调整、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重大人才引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营实体改革改制、教学单位整合、教职工福利待遇、对外经济合作等事项开展专项审计服务。

(五)密切跟踪教育发展动态,创造性的开展审计咨询工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内部审计所具有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以相对独立客观的身份从组织全局去思考现象、分析问题、找到原因、提出对策,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需要重视和加强。

1、配合高校重点改革

如开展高校行政体系的管理控制评估、财务管控的完善性建议、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调查、教职员工的满意度调查、校级工作的组织协调优化建议、人员流动率分析评估、老师学生诉求分析、学生就业市场调研、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校园交通运行的合理化建议、校园饭堂管理的优化建议、教职员工对改善学校管理的建议收集与分析等。

2、推动高校精细化管理提升

如开展校级财务管理、账务咨询、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创收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宣传工作,建立起动态的培训与沟通渠道,做到动态化服务;开通服务热线、服务电话或服务邮箱,不定期收集汇总和解答高校各方面的咨询性诉求。

三、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注意事项

(一)深刻分析各高校的具体环境,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管理审计工作,做到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开展管理审计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财务监督型审计,经济监督仍然是高校审计部门责无旁贷的法定职责。一个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程度、广度和深度需要结合高校的自身发展和内审部门的实际现状进行安排,既要认真分析高校的管理现状、内部控制、财务信息及依法治校等方面情况,也要冷静分析内部审计环境建设发展情况,如果上述情况较好,就可以增强管理审计的工作权重,反之,则需要渐进式推进管理审计工作。

(二)更新审计人员的思想理念、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管理审计侧重于对组织各类管理信息的综合审查,这对审计人员在管理、内控、风险、市场、信息技术等专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思考方式、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更新观念、摄取新知、敢于创新,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管理审计的工作需要。

(三)主动开展审计宣传,为管理审计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内审部门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业务轻宣传、重结果轻过程、重监督轻服务现象,这种现象造成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长期处于“弦紧绷”、“背靠背”状态,内部审计环境始终得不到根本改善。审计人员要树立起积极主动的审计营销意识,逐步得到校内外特别是高校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认可与支持,不断优化审计环境,为管理审计实践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四)建立高校管理审计的制度体系和实务框架指引

高校管理审计的制度与准则缺失一定程度阻碍了管理审计的实践发展,推动建立教育系统管理审计的工作标准和操作指南对指导和推动管理审计工作非常迫切和必要。各高校应积极摸索管理审计的实务模式、行为规范和操作指引,为高校开展管理审计提供直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S].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