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二数学的知识点范文

初二数学的知识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二数学的知识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二数学的知识点

第1篇

摘要:“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顺应时展需要、面向农村小学教学所设立的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本文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结构层次及途径作了分析。在教育中应本着以美术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涵养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法规学”、“ 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 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2] 陈黎明,田刚.从源头输送农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客观上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J].瞪望,2007(7):24.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57-03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并非教师三令五申之后学生就会体会到它的重要性从而加倍用功,真正令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和愉快的是对数学的喜爱,这种喜爱就是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让老师了解更多可以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等方法调查初中生心理发展情况及对初中数学教材的分析,总结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及适合现代初中生的教学方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13份,有效回收率82%,被调查对象中男生97人,女生115人。年级分布为:初一103人,初二45人,初三65人。调查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安县中学。调查时间:2016年4月5日。

1. 对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初一学生喜欢数学的占41.7%,对数学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占54.4%,对数学有排斥心理的占3.9%;初二学生喜欢数学的占33.3%,对数学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占51.1%,对数学有排斥心理的占15.6%;初三学生喜欢数学的占29.2%,对数学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占32.3%,对数学有排斥心理的占38.5%。研究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学生在刚进入初中时,对数学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低,初三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最低。

2. 对学生数学学习时间安排的调查

在喜欢数学的学生中,上课认真听课后,课余时间不再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的:初一占比2.3%、初二占比6.8%、初三占比0%;课余时间较少做数学作业的:初一占比31.1%、初二占比48.8%、初三占比9.2%;常在课余时间对数学进行巩固的:初一占比66.6%、初二占比44.4%、初三占比90.8%。

对数学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学生中,上课认真听课后,课余时间不用再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的:初一占比19.4%、初二占比4%、初三占比0%;课余时间较少做数学作业的:初一占比25.2%、初二占比44.4%、初三占比7.6%;常在课余时间对数学进行巩固的:初一占比55.4%、初二占比51.6%、初三占比92.4%。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数学,但喜欢数学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较少学习数学。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多数喜欢数学的学生更看重课堂时间,只要在课堂上把知识弄懂后,就不会再花太多课余时间在数学学习上。初三学生相对初一、初二学生,课余时间学习数学的人数较多,但是喜爱数学的学生也相对减少。

3. 对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

数据显示:排斥数学的学生有36人,其中认为读书无用的学生占83.3%,讨厌或畏惧数学老师的学生占91.7%,认为数学太难的学生占77.8%,找不到数学学习技巧的学生占61.1%,找不到解题方法而感到困惑的学生占91.7%。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不太适应教师的教学、学习时间安排不太合理等,是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渐地消失甚至排斥数学的重要因素。由此走进“越学越不懂,越学越差”的恶性循环中。

二、提高学生?笛а?习兴趣途径

1.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调查表明:92%的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减弱是由于没有学习的动力。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大力量,能够促使学生持续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有利于数学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老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其对老师的畏惧心理,使学生能大胆地想象与假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教师要积极和学生互动,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一种教学智慧,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课堂吸引力即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言语的幽默性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能把抽象的逻辑性的东西鲜活地展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提问,正确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注重对学生思维和方法的锻炼,避免“满堂灌”的传授式教学。

4. 注重数学知识的迁移

迁移已经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教师把一种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加有兴趣去学习数学。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的知识范围内,例题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策略与技巧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一大堆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数学知识中,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综合利用,为迁移打好基础。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十字相乘法”时,通过计算,我们知道:

x1=1和x2=2是方程x2-3x+2=0的解

x1=3和x2=-1是方程x2-2x-3=0的解

x1=-2和x2=-1是方程x2+3x+2=0的解

x1=-8和x2=-5是方程x2+13x+40=0的解

但是x2+4x+3=0的解是多少呢?小明通?^观察上面的解答,发现了解答这类题的规律,立马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同学们通过观察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解答这类题用常规的公式法,不仅耗时长,而且得到的答案不易检验。为了更方便快捷地解答这类题型,我们将引进另一种解答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十字相乘法。十字相乘法可以用来分解因式(a1x+c1)(a2x+c2)和解一元二次方程,运算速度较快,节约时间,且运算量不大,不易出错。

我们可以通过倒推法进行公式的检验。因为等式(a1x+c1)(a2x+c2)=0(a1a2≠0)能清晰地得出方程的两个解:x1=-c1/a1和x2=-c2/a2。如果去括号得到X2项的系数就是a1a2,一次项x系数a2c1+a1c2,常数项是c1c2,所以x1=-c1/a1和x2=-c2/a2是方程a1a2X2+(a2c1+a1c2)X+ c1c2=0(a1a1≠0)的解。但十字相乘法使用的范围是aX2+bX+c=0有两个解,即=b2-4ac≥0。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5. 注重数学知识的同化

数学知识的同化即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一些知识或题型归为一类。初中的数学知识点并不是很多,但是由于题型的变形,使得初中学生觉得数学的知识点很多、很难。学生只要对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类,对数学题型进行同化、迁移,就可觉得数学知识点不多,题型也不难,都是类型题,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如图1,一只蚂蚁在边长为8cm的正四棱锥盒子B处,现今蚂蚁需从B处爬到D处,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

分析:两点之间最短的是直线,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蚂蚁应该沿着四棱锥的两个侧面爬行,然而四棱锥的侧面是由两个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平面组成,为此可以试图将盒子展开成一个平面,如图2。

解:通过把盒子展开,如图2,BD之间线段最短,即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就是BD线段的长度。

连接BD,交0C与P

四棱锥是正四棱锥,所以OB=OC=BC=OD=DC

OBC与OBD为正三角形

四边形OBCD为棱形

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OBP=30°∠BPO=90°

OB=8

BD=BP+PD=2BP=OB=2×8×8

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8cm

拓展1:如图3,一只蚂蚁从边长为2m的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沿正方体表面爬到对边的一根棱的中点P处,它应该怎么走路程最短?并求出蚂蚁所爬的路程长度。

分析:如图4,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需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连接AP,所以蚂蚁从A到P的直线有三种,如图3三条虚线。因为都是直线,且都是从A到P的直线,所以AD1P、AD2P、AD3P的路程一样长,求出其中的一条,便可知道A到P的最短路程。

拓展2:如图5所示,一只蚂蚁在一个底面半径为10cm,母线OA=30cm的圆锥上,蚂蚁的爬行速度为3cm/s。求蚂蚁从A出发,绕圆锥表面转一圈回到A点所需的最短时间。

分析:蚂蚁从A点出发,最终又回到A点,出发点与目的地都是同一点,所以把A点分成两个不同的点。如图6所示,以OA为分界线,把圆锥展开成平面OAA。即AA的长度便是蚂蚁爬行的路程。

第3篇

关键词:承上启下;数学能力;复习策略

一、承上启下,足够重视

在初中的三年时间中,二年级处在过渡阶段,在学生适应了第一年的学习之后,开始大量学习新知识的阶段。所以总体来说,二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升入初二之前,学生应充分利用好假期时间复习初一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在进行了复习之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便可以充满信心。哪怕是没有时间或没有复习的主动性,也可选择阅读新学期的数学教材,提前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在升入二年级之后,学生也要重视新知识的学习,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为自己设定新学期的目标。教师也应该以新的标准要求学生。首先,讲课的速度要有所提升。上文已经提及,初二与初一数学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的数量与难度的增加。因此,初二年级学生需要学习更多内容,教师不可能再像初一阶段讲得那么慢,否则进度就会减慢。那么,对于比较难的内容,老师讲解过后,还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去做大量练习,方能扎实记忆。第二,注重课堂效率。由于知识量的增加,教师会倾向于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相对于初一年级来说,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也要配合好老师,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上课的时候自行学习其他内容,课后再去补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本末倒置,这样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初中二年级教学的过程中,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学生进行了一年的学习之后,知识量有所增加,也为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如下几种能力。第一,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链条与关系的学科,因而对于逻辑思维的要求也异常高。初中数学学习不同于小学数学学习,小学数学学习基本上是简单的逻辑运算,对能力的要求还比较低。而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则经常需要学生调动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也有专门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提升这一能力,因此,在初二阶段,教师要着手做好计划来逐渐引导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运算准确的能力。严格来讲运算不能算作是一种能力,因为在数学的代数中绝大多数都是四则运算,而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学习四则运算,似乎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运算准确就毫无疑问是一种能力了。这不仅仅是简单运算的问题,而是反映出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以及细心仔细的程度,这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成的,而是需要大量的训练,缺少训练或不认真对待练习则无法有效构建这种能力,所以在日常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应该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要以培养计算能力为目的去认真计算。

三、引导学生的复习策略

在初中阶段,一般在初三年级开始就进行系统性复习,而初二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掌握得不扎实,那么,在初三总复习的时候就会比较吃力。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初二阶段就着手进行适当复习,考虑到学生平日的任务量也比较重,所以建议教师每天或每两天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而且针对该知识点进行适当练习,如此这般,到了初三学生进行总复习的时候便会有一定印象,再进行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的时候就可以牢牢记住并且灵活地运用。最重要的是,利用初中二年级的比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而自行制定复习的策略。当然,在初三复习之前,学生制定复习计划都是有益的尝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促进学生复习知识点。对知识的复习,越早越好,越系统越好,早进行系统性复习的最大好处就是提前熟悉,比别人早一步,不要小看这一步,在日后的继续复习中如果可以一如既往坚持则可以帮助学生遥遥领先与其他同学。

四、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初一数学 问题 解决策略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现在中考的初二学员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第5篇

关键词:初一数学

问题

解决策略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现在中考的初二学员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第6篇

关键词:初一数学 问题 解决策略

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第7篇

1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1.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首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导致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重要原因。初二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学生对其它事物的好奇心理很强,在课堂上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失去听课兴趣。对初二学生进行调查,可以发现仅有少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但是对数学学科感兴趣的同学成绩都较为优异,而对数学学科不感兴趣的同学成绩较差[1]。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是成正比的。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比如,很多初二学生对文科较为偏爱,甚至在数学课堂上写文科作业、做文科练习等等。还有一些初二学生在课堂上浏览其他书目、听音乐等等,阻碍了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1.2学生的意志力较薄弱

其次,学生意志力较薄弱,是导致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重要原因。初二是初中的过渡阶段,初一的知识相对简单,而初三的知识点相对较难,初二的知识点难度介于两者之间,学生必须对优化初一数学学习方法,适应新的数学知识。一些初二学生的意志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水平。比如,很多学生在遇到难题时选择放弃,不愿意开动脑筋解答题目。还有一些学生在认识到自己学习能力不足后,破罐子破摔,使自己和优秀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1.3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其次,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是导致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重要原因。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相比,初中数学学习更加强调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知识后,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二次消化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很多初二学生都没有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前复习,致使数学知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在做题时不能灵活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2]。

1.4学生的数学思维僵化

再次,学生数学思维僵化,是导致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重要原因。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培养都是不同的,逻辑思维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些初二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但是也有一些学生逻辑思维不足,对抽象知识点的把握相对较差。由于个体的数学思维存在区别,数学学习成绩也会出现分化。

2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对策

2.1注重数学知识点的逻辑联系

首先,想要解决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问题,应该注重数学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科中,许多知识点都存在相关关系。初二学生对零碎知识点的把握较好,对系统知识点的把握较差,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应该呈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把不同的数学知识点串联起来。

比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正方形、菱形联系起来。在课程导入时,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呈现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并调整平行四边形的角度、边长等等,让平行四边形发生变化[3]。学生观察电子白板上的平行四边形图形,可以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度为九十度时,就变成了长方形,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度为九十度,且两条相邻的边等长时,就变成了正方形,当平行四边形对称角的角度相等,每个角都不是九十度,而且四条边等长,就变成了菱形。

2.2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

其次,想要解决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问题,应该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对初二的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数学定理,这些基础知识点是学生做题的基础,只有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细致分析,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概念公式和定理的演绎。

比如,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习题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出以下三个条件,让学生判断以下哪个条件可以应用勾股定理求解。第一个题目是:在三角形ABC中,AB和BC所成角度为90度,AB长为12,BC长为5,那么AC的长度应该是多少。第二个题目是:在三角形ABC中,AB和BC所成角度为九90度,AB长为12,AC长为5,那么BC的长度应该是多少。第三个题目是:在三角形ABC中,BA和AC所成角度为四十五度,BA和BC所成角度为十五度,AB为3,AC长为5,那么BC的长度应该是多少。?W生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后,可以对题目进行自主求解,掌握勾股定理的适用条件。

2.3对学生进行数学逻辑的训练

再次,想要解决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问题,应该对学生进行数学逻辑的训练。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逻辑所谓有要求,为了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展开训练[4]。

比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试卷或作业格式进行规范,学生在解题时,必须在题目下方列出自己的解题步骤,并且指出所用的已知条件。在充分论证之后,可以得出最终的结论。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对自己的解题失误步骤进行分析,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

2.4指导学生进行定期归纳总结

最后,想要解决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问题,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定期归纳总结。很多学生在一单元的学习之后,不善于进行自我归纳总结,影响了知识的吸收效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比如,以下面这道题为例: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a2+b2+c2=ab+bc+ac,那么该三角形属于哪种类型?学生在对方程知识进行归纳之后,可以发现有几个未知数,就有几个方程,因此可以把上述式子整理成(a-b)2+(b-c)2+(c-a)2=0,得出等边三角形的结论。

第8篇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本人的做法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都能使学生做到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做。当学生学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学生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本人认为:“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学生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做题,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之所以引导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学生就会发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第9篇

一、实验过程

1.向学生讲明写数学日记的意义,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写。我们认为写数学日记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对数学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可能将你学数学的想法和态度如实地告诉老师,老师尽量能满足你对数学的需求。

2.遵照循序渐近、逐步提高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不知写什么,怎样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写课前阅读收获,通过阅读,读懂了哪些知识点,哪些内容还读不懂。例如:“实数”一节,可以写通过阅读课本知道了:“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平时这样的数运用的很少”。这样,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重点讲无理数常见的表现形式,从而学生明白了其实无理数同样是经常用到的数,体会到了学习无理数的必要性并真正认识了无理数。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重点和难点。这就督促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听课并作笔记。例如:学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后,写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特别是寻找解集的公共部分的四种情况。这一般是教师授课时都要讲到的,只要学生能做笔记就能写好日记。第三阶段,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再逐步规范日记内容。日记内容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1)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对平方根的概念,你是如何理解的?并举例说明。(2)对易混淆概念的区别。例如学习了整式,可以写确定单项式次数与多项式次数的区别。(3)学习数学的心得或某个知识点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在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等方面的应用。(4)对教学方法的建议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总之,内容多样,可以自由地、灵活地写。

3.写数学日记,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一读、二听、三写、四理。

(1)读,课前认真阅读课本,把课本中读不懂的内容用记号注明。

(2)听,上课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老师讲。对听不懂的内容,可向老师提出,以求解决。

(3)记,教师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黑板上框出来,并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抄录下来。

(4)理,指导学生整理笔记,归纳和概括知识点。

做到了以上几点,就能写出质量较高的日记 ,并能真正掌握知识。例如有位学生学了幂的有关运算后,为了更准确的区别运算法则,写道:“同底数幂的乘法,指数转加法运算;同底数幂的除法,指数转减法运算;幂的乘方运算,指数转乘法运算。”

(4)日记一般是当天放学后上交,老师查阅后,第二天上课前发给学生。这样,老师能及时调整安排下一节课的内容。

二、实验效果

实验证明,写数学日记明显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例如,上学期期末统考,我校初二年级10个平行班中,进入前100名的,我班占30名;全年级10个班中80分以上的18名中,我班占了8名,并囊括了前三名;人均分高出级人均分8.4分,本学期,我校初二年级数学竞赛前10名中,有3名是我班的。

第10篇

现在初二学员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第11篇

现在中考网的初二学员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第12篇

现在中考网的初二学员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第13篇

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要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进步的促进者。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实践这三种角色,就需接近和了解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数学日记恰恰起到了很大的协调作用。数学日记能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现实生活的价值,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更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日记是学生搜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私有空间,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数学日记体现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或数学方法。特别在初中起始年级,数学日记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有趣、有价值,有助于学生整理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数学日记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已经成为学生思考、总结课堂学习和预习、拓展数学知识的平台。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潮流,而数学日记应该是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中小组交流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通过小组交流、互相观摩数学日记,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或拓展。

数学日记促进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写日记时,通过知识点和典型题的整理、收获和质疑的反思,潜移默化的去沉淀自己的思考,从而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于教学时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老师,没有时间或不愿提出的“质疑”在数学日记中就可以尽情地提问,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去和学生私密交流,并把发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呈现。由于受课堂45分钟的局限,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并不能够尽善尽美的呈现,很多学生有新的想法,新的发现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借助数学日记这个平台,及时地记录自己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日记能较好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使数学由一个单独的学科不断向周围扩展。当学生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教师把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的时候,数学和生活融合了。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数学日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教师反思自己当天的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学生会养成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自觉地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借助日记深入、有趣学习数学的时候,利用错题本收纳、归集自己的错误,会使自己的数学学习更上一层楼。但是,很多初中学生对于错题本的认识太浅,认为“错题本没用,不如多做几道题”,“整理错题本浪费时间,回头也没时间去看,不如不整理”。错题本是一个前期投入很大但是会有长期收益的事情,初一或者初二上学期,可能会觉得错题本意义不大,因为错误的题目普遍是“马虎”造成的,只要稍加注意即可。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进入初二下学期,随着数学题目的复杂,错误就不仅仅是“马虎”那么简单,这个时候的错误基本上就是数学思维方式的差别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错题本记录的就是学生的历史,而且是最值得借鉴的历史。初中就这么些固定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就这么些固定的题型。错题本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问题坐标,然后集中突击这块内容,大量的“题海”练习巩固。这样的“题海”才是有效率的,这样的“题海”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很多人说题海战术不好,那是因为他们的题海战术是散漫的,不能最大化的发挥效率,重复的无用功太多。

错题选择很重要,不单单是错误的题目需要订正,对于选择题和填空题中,通过猜测或者特殊值法得出的正确答案,只要觉得不能够很严谨地写出步骤的题目,都应该按照错题来对待。错题本的整理要用双色笔,原题抄写和错误过程用黑色或蓝色笔,正确过程和分析用红色笔来写,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去纠正错误,把握正解。

错题本要常看,多看,而不局限于考试之前。也应该让错题本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中小组学习的一部分。

学生写数学日记时能够深入广泛的思考,错题本的错误集成让自己的数学学习更上一层楼,如果这时能够把每一个知识点经常考查的题目类型归纳总结出来,形成一个典型题目本,那无异于锦上添花。因为到初三中考时,数学解答题千变万化也离不开有数的几个题目类型:四边形与全等相似的综合,不等式、方程或方程组应用题,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结合题,二次函数综合题等等。数学典型题目本的形成,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中考更有针对性。

日记本、错题本和典型题目本,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快速形成数学思维、集大成小、集常成典的有效学习平台。我们可以把三本合一,既省却了学生的很多麻烦,又帮学生形成了高集成的数学学习集。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一本在手,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进入一个快车道。

第14篇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学习概念(包括定理、性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许多同学只注重记概念,而忽视了对其背景的理解,这样是学不好数学的,对于每个定义、定理,我们必须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处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 我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 多看一些例题。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老师在讲解基础内容之后,总是给我们补充一些课外例题、习题,这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学的概念、定理,一般较抽象,要把它们具体化,就需要把它们运用在题目中,由于我们刚接触到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还不够熟练,这时,例题就帮了我们大忙,我们可以在看例题的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由于老师补充的例题十分有限,所以我们还应自己找一些来看,看例题,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能只看皮毛,不看内涵。

我们看例题,就是要真正掌握其方法,建立起更宽的解题思路,如果看一道就是一道,只记题目不记方法,看例题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每看一道题目,就应理清它的思路,掌握它的思维方法,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或同类型的题目,心中有了大概的印象,做起来也就容易了,不过要强调一点,除非有十分的把握,否则不要凭借主观臆断,那样会犯经验主义错误,走进死胡同的。 要把想和看结合起来。我们看例题,在读了题目以后,可以自己先大概想一下如何做,再对照解答,看自己的思路有哪点比解答更好,促使自己有所提高,或者自己的思路和解答不同,也要找出原因,总结经验。

2. 各难度层次的例题都照顾到。

看例题要循序渐进,这同后面的“做练习”一样,但看比做有一个显著的好处:例题有现成的解答,思路清晰,只需我们循着它的思路走,就会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些技巧性较强、难度较大,自己很难解决,而又不超出所学内容的例题,例如中等难度的竞赛试题。

3. 多做练习。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多做练习,但有的同学多做练习能学好,有的同学做了很多练习仍旧学不好,究其因,是“多做练习”是否得法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后者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还要真正掌握方法,切实做到以下三点,才能使“多做练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4. 必须熟悉各种基本题型并掌握其解法。

课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出的,是最基本的题目,必须熟练掌握;课外的习题,也有许多基本题型,其运用方法较多,针对性也强,应该能够迅速做出。许多综合题只是若干个基本题的有机结合,基本题掌握了,不愁解不了它们。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数学是思维的世界,有着众多思维的技巧,所以每道题在命题、解题过程中,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重这些思维方法,时间长了头脑中便形成了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在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了;同时,掌握了更多的思维方法,为做综合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的建议是:1.“多做练习”要长期坚持,每天都要做几道,时间长了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和较大的收获。2.“总结归纳”是将题目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当然,学数学并非为了单纯的考试,但考试成绩基本上还是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数学水平的高低、数学素质的好坏的,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功夫用在平时,考前不搞突击,考试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应该在平时就掌握好,考试前一天晚上不搞疲劳战,一定要休息好,这样,在考场上才能有充沛的精力,考试时还要放下包袱,驱除压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试卷上,认真分析,严密推理。

考试时要冷静,有的同学一遇到不会的题目,脑袋立刻热了起来,结果,心里一着急,自己本来会的也做不出来了,这种心理状态是考不出好成绩的,我们在考试时不妨用一用自我安慰的心理:我不会的题目别人也不会,(俗称精神胜利法)或许可以使心情平静,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当然,安慰归安慰,对于那些一下子做不出的题目,还是要努力思考,尽量能做出多少就做多少,一定的步骤也是有分的。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初中物理;教学;融合

目前我区正在围绕“四个聚焦”(即聚焦改革、聚焦质量、聚焦课堂、聚焦队伍)深化课堂改革,全面开展以“和谐课堂”为主题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我校也在紧锣密鼓打造我校的特色“三声”课堂。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也在积极投入和谐课堂、三声课堂的改革之中。

数学和物理学之间一直有着渊源。当我们翻开数学历史的画卷,总会发现许多物理对数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大数学家庞加莱在《科学的价值》中这样写道:“物理学不仅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还帮助我们提供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阿基米德利用力学的方法发现球体积。传统数学教学的一大弱点是不注重数学与现实世界或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有理科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说,数学学不好对于物理、化学的学习将带来很大的困难,也就是说初中数学是其他理科教学的基础。而我并不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数学固然是理科的基础,但是数学和物理、化学又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相互融合,尤其是在物理和数学方面,初中生只有将这两门课程相互融合,才能共同提高。

笔者是位初中数学一线教师,但在刚工作时,服从学校工作安排从事了两年半的初中物理教学,在从事这两年半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为笔者后来从事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笔者觉得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物理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思维习惯、开阔知识视野,尤其是对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和谐课堂的背景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更加注意利用初中物理知识进行融合教学,现将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些许经验进行总结。

在初一新生刚入学时,对于任何一门课程、一位老师都是很新鲜的,但是对于数学来说,他们已经学了六年,并不陌生,而且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是“瘸腿”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物理这门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一些重要知识点之前,先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在讲解知识点之前先给学生做好解释。在讲解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之前,先布置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在路灯下行走过程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情况。在讲解解直角三角形应用时,让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影子长短变化的情况,然后就影子的变化情况进行解释,这种变化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而我们人体不是透明的,光没法穿透,所以,就形成了影子。然后再通过“光的直线传播”作图,可以很清晰地反映人在路灯下影子的变化情况,再结合任何情况下人的身高不变,人与地面之间始终垂直,从而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的相互融合,使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完成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使之有效地成为一体,这样学生知识的掌握才更加地牢固,通过两门课程的融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从而使数学能力更上一层楼。

同样,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会影响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初一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涉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此类问题作为初中生来说在小学时早已知道,而在初二上册物理最后匀速直线运动一章节中也会涉及这样的问题,那我们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就要教会学生画路程示意图,分析数据,寻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讲解,并且告知学生在初二的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类似的路程问题,物理中的路程问题远比数学中的要简单很多,唯一不同的就是物理的解题格式和数学的解题格式不同,但是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相同的,而且学生在后期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会发现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物理中的路程问题会更简单。在讲解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后,告知学生在后期的物理凸透镜成像中,会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所以,数学和物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应该是融为一体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会对这样一位数学老师刮目相看,同时还激起了学生渴望学习物理的愿望。

创新是利用现有的事物、知识去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知识。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和谐课堂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也是社会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和神圣任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笔者认为是通过物理和数学的融合,结合初中物理知识去学习初中数学知识,这样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使物理知识得以应用,让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使物理和数学更好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例如,我们在初二进行轴对称这一章的学习时,可以结合初中物理实验中的间接测量法进行教学,这样取得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如,如何来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利用已学的轴对称知识结合三角形全等,利用间接测量得到河流的宽度。随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如何测量路灯的高度加以巩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多方位、多角度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真正成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而再也不是一个教书匠。

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初中生而言势在必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同样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尤其是进入初二以后,每一章节如涉及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掌握不够熟练,或者是数学的要求和物理的要求不相同等一系列问题时,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讲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将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温故而知新。例如,在讲解比例关系时,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已经接触,而且在初二上册物理最后一章匀速直线运动中,已经知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而到了数学中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函数时再进一步深化物理量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且对后期学生学习电学中的串并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时,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数学是物理家族中重要的一员,数学在很大程度上为物理思想的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数学和物理是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数学为物理提供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为物理做出了最为理性简洁明了的表述,初中数学与初中物理在教学中的相互融合,能充分发挥初中物理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物理知识,提高学习物理、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