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美术科研课题范文

小学美术科研课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美术科研课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美术科研课题

第1篇

一、小学数学课堂语言应用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语言语速问题

语速与教师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部分教师性格较为内向,讲话时习惯慢条斯理,而部分教师的脾气则稍显急躁,讲话时没有停顿。但过慢与过快的教学语言,都会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说话的语速过快,会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紧张,学生为了听清楚教师的话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大脑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无法集中注意力与思考问题。小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有限,当他们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就容易造成信息的遗漏。而教师的讲话速度如果太慢,反而跟不上小学生大脑运转的速度,则容易造成小学生注意力的分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语言语调、声调问题

教师的语调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情绪。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语调平缓,不注重抑扬顿挫,导致小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犯困,昏昏欲睡。还有部分教师的语调过于激昂,导致小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从声调角度而言,过高的声音虽然能够促进小学生听觉,但也会导致他们过分烦躁与紧张。但声调过低,则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语言随意性问题

教学语言应当规范,但随意性教学语言,仍然广泛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总是重复自己的话,反复讲解与考查相关知识点,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丧失。教学语言的随意性,还体现在教师的口头语言方面,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说话前后加上“嗯、啊、对、这个”这类口头禅,经常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明不明白”。这些多余的口头禅,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也会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发挥语言魅力的方法

1.利用规范、准确的教学语言,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学科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等特征。因此,教师要利用规范与准确的语言组织教学,让小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科学、严谨性。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对数学概念进行全面了解与把握,深入理解数学术语的含义。习惯用专业术语授课,而不能用口语向小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方言则更是禁止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而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数学理念。

例如,在讲解有关乘法结合律知识点的时候,部分教师为了方便小学生理解,便将此知识点概括为:“乘法中结合的规律。”这种语言就缺乏规范性、明确性。规范用语,用专业术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利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幽默的教学语言,就如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能够让学生期待教师的下一句话,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掌握了教学艺术的教师,会重视各类修辞手法在教学语言中的应用,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数学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枯燥的数学知识点变得充满趣味性。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幽默的语言为学生介绍钟表:“钟表家里住着三个兄弟,大哥腿最短,但最稳重。二哥腿最长,但要听三弟的。三弟腿不长不短,但说话最管用。”这样的介绍不仅明确了钟表特点,也明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语言魅力的提升。

3.利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与答案式教学语言有所不同。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其次,再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利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能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则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目前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盲目提问,无侧重点。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频繁提问,缺乏吸引性。某些美术老师习惯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或老师代学生解答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老师不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问而提问,导致教师问的学生无疑问,表面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实际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依赖教师提问展开学习,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3.范围有限,缺乏层次性。教师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

4.问题缺乏挑战性。低估学生的能力,铺垫过多,只扶不放,给学生参与的思维空间不够。

5.急于求成,缺乏思考时间。教师提问的问题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有些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时间就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从上面这些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低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浪费教师有限的教学实间,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最终导致学生求知欲降低,渐渐失去对美术课的兴趣。

二、改进低年级美术课堂提问的策略

1.针对性―找准切入点,探究问题。传统的问题设计往往只能将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闹,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必须有针对性。所提问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地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以《参观和旅行》一课为例,我先请学生回忆曾参观和旅行途中有趣的事情,并且详细描述最印象深刻的事情。在构图方面我以“游乐场”为主题,同时出示两幅画:一幅是全景式的构图,画面上景物多但层次分明;另一幅是突出一个海盗船的游乐项目,画面夸张地表现了主人公在游玩中紧张的表情。问:1.两幅画分别是怎样表现的?构图上有什么区别?2.怎样描绘复杂的场景?怎样具体画出你所要突出的事物?学生在对两幅画进行分析后得到各自想要的构图方法。即场景大的要注意层次,如果要突出某个事物就一定要画得突出,并且要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画。在色彩上我强调“近大远小”对颜色的影响,使得学生知道颜色对丰富层次的帮助,而且我亲自演示如何将颜色涂平、涂匀。

这节课的作业还是相当精彩的。学生没有因为老师的范画而束缚思维,相反更对自己所要画的内容在纸上的呈现方式了然于胸。而对学生强调涂颜色时的均匀平整让他们对美术课的态度端正很多。

2.趣味性―激发兴趣,快乐学习。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小学生活泼聪颖,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实现“学习动机―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的良性循环。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生:想。师:在大海深处住着鱼爸爸(边说边手上套鱼的范画)和它的儿子。鱼爸爸胆小,怕儿子出事,不想让它上学,儿子虽然很顽皮但很想上学。有一天,请看:(播放卡通故事,儿子走失的这一段)师:鱼爸爸失去儿子该怎么办?生:打电话报警、急着去找、鱼爸爸会伤心、难过……师:如果鱼爸爸一个人找不到会怎么做呢?生:找家人、邻居、警察、朋友、亲戚帮忙……师:那如何在你的绘画中表现出来呢?”通过这样的巧妙而有趣味性的问题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图像联想,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安全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层次性―分步设问,循序渐进。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思维,更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分析和研究。例如:四年级《彩墨游戏(二)》一课,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师:老师拿的工具是画什么画用的?(第5册《彩墨游戏(一)》中已学,利用旧知引出,降低难度。)生:画国画。师:我可以用它们做游戏,你们可以吗?(学生先听老师说,和所学知识联系,并进行创新联想)生:能/不能。师:老师用它能画出线和点。(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师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开始通过游戏的方式教授新的笔墨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接受新知识,并且进行消化和创新。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不仅能在不断的思考中掌握知识,而且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失去兴趣。

4.启发性―逐层推进,有条不紊。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差异,接受能力、反应速度也有快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知识的引导性。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这样才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更有利于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的展开。例如教师出示图片《苹果之泪》提问一: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提问二:给这个雕塑作品取个名字?之后的名家雕塑欣赏中不断被强化。提问三:《苹果之泪》你看见泪了吗?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它的泪。提问四:作品想告诉我们什么?当听学生评述雕塑《苹果之泪》时说:作品想告诉我们,地球像一个苹果,正被人类蚕食,请爱护地球。于是,听课现场掌声响起。那是一件苹果腐蚀的内核的肌理效果,与残存的光滑的表皮的肌理的对比,通过对比并不直接而是婉约地表达这样一种忧思。由于老师设计提问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在交流中把美术的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自然而融入与课堂,因此智慧在交流中增强,情感在交流中融合,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生命的课堂。

启发性提问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延伸思考,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结合这一区域提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就都得到发展。

5.及时性―纠正错误,科学评价。学生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学生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回答时,教师应立即纠正。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完善的回答时,教师可用鼓励性方式启发学生答题,也可以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差异性呈现出多元评价标准。同一层次的作业,美术水平落后的学生得分可超过美术水平较一般的普通生;相对一般的普通生的分值可超过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美术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努力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对于一般的学生及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取得的进步,应采取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努力奋进。

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运用新颖、多变的有效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美术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用勇,龚孝华编著.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国祥,卢兰馨.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第3篇

【摘要】一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愉悦的审美活动。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老师要善于用艺术陶冶学生,通过活动丰富学生情感和审美体验,使学生感知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和创造的快乐。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并使学生领悟美术的魅力,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 审美体验

一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愉悦的审美活动。美术老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目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美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课堂中来。

一、 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体验美。

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产生兴趣,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参与每次的创作,让学生对美术课堂产生持久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软件将图片、视频、音乐、故事等融合在一起,用较短的时间创设出精彩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具有感染性的审美体验。在教学《家乡古建筑》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讲述故宫的的短片,结合时下流行的“穿越”剧情,我“穿越”回了清朝,成为了一名“御前侍卫”,给学生们介绍故宫的前世今生。雕梁画栋的结构彰显着昔日的荣华,翘檐斗拱的沧桑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仿佛把学生们都带入了真实的故宫,带领学生一起领略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体会古建筑的艺术的魅力。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紧接着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些古建筑?在你的家乡,有那些著名的古建筑,可以用你的笔描绘出来吗?以此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再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发言,回想自己家乡各具特色的古建筑……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加深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发展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受和学习,有利于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二、 培养学生观察力,在感知中体验美。

美术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发展,使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感知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快乐地舞蹈》这节课时,学生对人物动态造型把握不是很好,这是一个教学难点,如果只是老师枯燥地讲,学生很难理解,怎样攻克这个难点呢?我请了几名学生上讲台摆几个舞蹈动作,指导学生观察并做范画,让学生体会人物动态的基本造型。为了让学生可以画出不同的作品,我又多请几个小朋友,做出不一样的舞蹈的动作,比如民族舞,古典舞,街舞等。当学生处于多种事物的观察中,便可引导他们进行写生创作。我和学生一起总结绘画步骤:首先观察人们在跳舞时身体的哪几个部位在动,然后用简单的线概括出舞蹈动作,最后再添画完整,加上背景,体现快乐的氛围!最后经过我的指导观察,学生们不仅画出了舞蹈的多姿多彩,还发展了对事物感知的审美和对独特造型的创造力。

三、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在欣赏中体验美。

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对美术作品进行了解、分析和体会。在感受美术作品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欣赏大师的作品时,老师要介绍大师的生平简介,创作环境,也可以讲一些创作背后的故事,使学生更能理解大师们的创作意图,有利于学生去体会作品的表现情感。比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巨匠童心》时,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了齐白石、毕加索的作品,讲述了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生平趣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艺术家们作品的特点。了解了老年的齐白石仍保持着一颗童心,小鱼、小虾、蜻蜓等都是他画中的常客,和花鸟鱼虫一般的天真活泼。毕加索是一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创新者,晚年的他仍保持着强大的创作活力,他将童趣和纯真和生活感悟凝聚于作品之中。在欣赏一些民间艺术品时,除了欣赏课件上的图片,老师还可以带学生们去博物馆参观,真实地感受地方民间艺术品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老师还可以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如一年一度的“黄淮海少儿美术”获奖作品展等。 学生们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实地学习、交流、提升了自己的眼界和绘画水平。

四、将“玩”引入课堂,在创造中体验美。

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迫,而是培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我们教师要采取创造性的形式让孩子自主地探索新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孩子觉得画画是一件快乐的事。

教师可将“玩”引入课堂,放下教师的架子,努力构建“伙伴型”、“合作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五彩树》这节课时,我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颜料和吸管,在白色的画纸上,边吹边玩,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大树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们纷纷感叹,颜料还可以这样玩!

在我示范之后,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颜料玩了起来,有用吸管吹的,还有直接用嘴吹的,最后有的孩子直接用手指占着颜料画,画出了手指树……看到孩子玩的开心,学的高兴,作为老师心里也开心极了!在游戏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让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实践,这样的美术课不仅让学生感到快乐,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形象记忆、发散思维和创新性,并在创新中提高了审美体验。

总的来说,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老师要善于用艺术陶冶学生,通过活动丰富学生情感和审美体验,使学生感知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和创造的快乐。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并使学生领悟美术的魅力,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肢体语言运用 提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82-01

所谓的“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也可称之体态语或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在信息的传递中,一句话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内容是由肢体语言来传递的。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可向学生传达一种精气神,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鼓励、提示或是督促。它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具魅力。

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具有较大的发展利用的空间,它在数学课堂上可以说是利用得极为广泛的。现以笔者的教学实践详谈一下肢体语言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第一,上课之始,肢体传递无声信息

上课之始,教师走进讲堂,她的姿态会传递给学生无穷的信息。如果教师是面带微笑,挺胸抬头,步伐轻快地走进教室的,她会带给学生精神十足的感觉,学生会觉得教师很亲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便有了信心。这样的姿态使师生的关系很融洽,让学生感觉到正能量,为和谐的课堂氛围作好了铺垫。如果教师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师,他的情绪会传递给学生,这将是一节枯燥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大打折扣。有的教师会手抱一叠打开的作业本,面露严肃之色地冲进教室,此时学生会接受到这样的信息:上次作业做得不好,这么多老师不满意的,上课老师要发火了,谁要倒霉呀,有我吗……小学生特别会察颜观色。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情态表情及肢体语言,从肢体语言中泄露的含义要谨慎对待,不要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第二,上课之中,肢体语言胜似有声

在讲课过程中,有声语言要求简洁明确,而肢体语言则需要生动具体,两相配合,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生动而高效。例如,教师需要某同学发言而又想让他提前有所准备时,教师通常可以边陈述问题边手指向要提问的同学,同时眼睛关注于他,让这学生心理上准备好;当同学发言结束后,教师的思绪在处理问题上,只须右手轻轻向下一拍学生便知道可以落坐了;当教师宣布小组讨论开始时,可将两臂伸开两手张开微向上抬,伴随有声语言,意为让大家都积极投入到探讨论中去,全员参与;而讨论需结束告一段落时,教师只须一拍掌学生们便心领神会地各就各位坐好了。又如,教师要提示学生们看黑板,只需要用板擦轻敲黑板的边框学生即可理解接下来要做什么;有时,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口型提示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站在自己这边,帮助自己完成答案的,心里感到很温暖;有时教师会用手指提示得数,当学生和教师的答案相同时,会报以会心的一笑。这种交流于无声中传递了许多的信息。这些肢体语言是师生相处过程中慢慢找到的共同领悟的内容,它省时省力有效,不言自明,使数学课堂呈现出高度的默契感和明朗的节奏感。

第三,鼓励学生,肢体语言独具魅力

肢体语言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辅助教学,更能给学生以鼓励,且这种鼓励比有声语言更有魅力。当教师提问后,有的学生想回答又怕出错,在犹豫不决之时,教师面带微笑地注视于他,右手轻轻向上一抬,或简单地抬几下,含义很是丰富:请起立,大胆说出来,不要怕出错,相信自己!你能行!当学生的回答很出色时,教师不必用多少语言去赞美,只要微笑着点头,伸出大拇指,同学们马上心领神会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们因不同意见发生争执时,教师可走到弱者一方,力挺他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一走至身边,就给要发言的学生带来了力量,带来了继续坚持己见的勇气;如若学生有板演失误,教师不必呵责,只轻抚背部,指示他察找错误之处,就会让在众目睽睽之中颇感紧张的学生放松下来认真查找错因,而这种鼓励比指责效果要好得多。

第四,警示学生,肢体语言意味无穷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听课走神、小声说话等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不可能停下讲课的节奏专门去处理这些事情,但对此不闻不问不仅影响到老师的授课,也会让学生错过了知识的学习。此时,大声斥责会伤害学生自尊心,曲意表达也会占用课上时间,而肢体语言可以代为行之。首先,当大家在认真看书上的例题有走神的同学,教师可以指指这位同学再指指书本,意为进入到看书状态,同时将眼睛瞪大,警示他上课要专心听课,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当这位同学不能察觉时,教师需慢慢走向他,轻轻地不要引起其它同学的注意,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去指指书,指明要看哪项内容,同时可以帮他拿起笔来,提示他边看书边作好标记。这一系列的动作要轻柔到不被其他同学注意到,无声之中让这位同学尽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起到了警示作用: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走神哦。

第5篇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灵活性;交融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27-02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板块儿。“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主要是强调突出学生的自由表现和自由发展,将自己的审美认识通过创作而外化;“欣赏·评述”则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内在的文化品位和美术素质;“综合·探索”则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的美术知识去绘画、制作、应用、装点生活,唤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探索欲望,体验创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学习板块可以看出,无论是外化审美能力、内化品位和素质,还是激发学生去探索、体验,美术教材都体现了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注重体验性学习呢?

一、体验性学习要求教师注重教材使用的灵活性

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再仅仅是由头脑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有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去操作,即强调用自己的行为参与,增加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加强心灵的独特感受。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在美术教学中,进行体验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多样,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来选择学习方式。比如,九年级第四课《旧衣新款》“设计·应用”部分的内容,利用废旧衣服进行小制作,主要是裁剪和缝纫。大部分男生对这部分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觉得琐碎而没有价值,不乐意参与。而对第五课《超市调查》内容极为感兴趣,并且能及时用相机将那些新颖奇妙的美术设计拍录下来,并能注意户外广告中的特殊创意。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将男女生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探究学习内容的美术创意和美术价值。在学习《浮雕艺术》的时候,如果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几幅美术作品,很难实现体验性学习。直接面对浮雕作品和听老师分析课本上浮雕作品的美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生活中去欣赏那些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浮雕作品。比如,我们这里的文化公园里,就有展示军民展开抗日游击战争、人民和地方大事的多幅浮雕。学生面对这些浮雕,既可以欣赏美术作品,又会联想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那一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这种体验性学习,是任何教材都不能达到的。

二、体验性学习要求教师要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课堂学习过程就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学习内容则是静止的、固定的,具有客观性、被动性;这样课堂实现主客体的交融增加了障碍和困难。提倡体验性学习,就是为了使教材中固定的、客观的、被动的内容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对美术作品的认知水平,注入有利于体验性学习的元素和学习方法,使教学内容由固定走向开放,由静止变得有趣,从而使美术课堂不再是对别人作品的模仿,而成为鉴赏和提高、创作和发展的综合性学习。如在“居室小装饰”教学中,以如何装饰学生宿舍、配合学校文化建设来建设宿舍文化。学生根据“居室装饰和学校文化氛围”相结合的要求,用自制饰物、手工制作品以及学生的优秀绘画作品来装点自己的大家庭。使得宿舍这个特殊的居住地,既有家庭居室的温馨,也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固定、被动、客观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而富有人性化和个性化,即实现了主客体的交融,也使学生享受了学习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愉悦感。在《珍爱艺术》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远离生活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课本中各种表现世界各国人民辉煌艺术成就的图片,并加入《清明上河图》、《步辇图》、《捣练图》等我们过去传统绘画的优秀作品。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艺术种类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具生动性和冲击力,让学生体验一种阅读课本体会不到的感受和震撼,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珍爱和追求。

三、体验性学习要注重实践

第6篇

关键词:泥塑;创意教学;美术语言

泥塑课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用泥巴进行造型,鼓励学生用泥巴玩出“创意”。笔者建议:小学生泥工课材料的选择应以陶泥为主,因为单色的陶土,价格便宜,取材方便,可重复使用,且技法多样,表现丰富。而橡皮泥、超轻彩泥等色泥材料,可以充分发挥颜色鲜艳、携带方便的“特长”,进行穿插、对比练习,以此形成互补。在材料的准备方面,最好学校统一购买、教师统一保管,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准备一间专门的手工教室。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泥塑的造型语言进行单元化设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系列课程的方式呈现,以提高教学实效,促使学生树立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单元课程1 玩玩泥巴,了解技法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抱着玩的心态,通过看一看、抱一抱、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让学生亲近陶土,感受泥巴会变化的特性。尔后可以让学生把陶土打平或垒高,滚圆或拉长,就在这不间断的反复练习中,体验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乐。

接着,让学生进行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的练习。教师讲解时可以从绘画基本造型语言――点、线、面引入,让学生明白,泥塑对应的基本造型元素有:泥团、泥条、泥板。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尽量多地做出大小、外形不同的泥团,粗细、长短不同的泥条,形状、厚薄不同的泥板。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把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泥塑技巧方法进行渗透内化。

二、单元课程2 限制语言,感知整体

世上一切艺术的创造,都要受到材料、工具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如何在限制中发挥创意,需要每位艺术家充分展现自己最出色的才情与技巧。如,笔者在绘画教学中,常提醒没有带齐工具的学生“用最简单的一支笔,创作出最复杂的画。”“创作艺术作品,工具材料是次要,创意想法最重要!”其实这也是在鼓励学生在限制中发挥聪明才智,树立大美术观念,增强“道胜于技”的创作意识。在泥塑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按照单元教学整体思考的要求,对泥团、泥条、泥板三个不同的基本造型元素分别实施系列主题教学。教学思路可以从平面图形的构成设计转化到泥团、泥条、泥板的立体物的构成设计中,形成系列创意课堂教学活动。平面图形的构成设计课程,可以先让学生运用重复、渐变等美术构成原理,在纸上设计一些图案,然后,用泥巴把这些图案给捏制、拼贴、组合起来。例如,课题《泥球变变变》,可以引导学生把泥球看成圆形,圆形的构成形式有重复、聚散、渐变等,泥球这个立体造型元素同样可以利用这些构成形式进行设计,创造出新颖有趣的形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造型原理,用大小不同的泥球做成各种新颖的形象。

三、单元课程3 相互组合,感受变化

在完成三个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由平面到立体构成的限制性创意练习之后,我们再进行三个基本造型元素相互组合的变化设计单元训练。例如,泥条与泥球的组合变化,泥条与泥板的组合变化,泥球与泥板的组合变化,泥球、泥条、泥板的综合创意等。但在学生设计构成时,依然有各元素之间的比例限制要求,如,泥球要多少个,泥条、泥板又占据多少比例等。围绕泥塑三个基本造型元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造型水平,在创作主题上又可以进行变化,例如,器皿、植物、动物、人物、建筑物等系列泥塑创意课程。还可以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变化:浮雕、圆雕、单件创作、组合创作等。通过这些组合变化,加上陶泥单纯、易变的特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进一步打开,作品也就越来越丰富、耐看。在系列单元课题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对各种技法的学习有了渴求,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下,造型语言和造型技巧自然会丰富起来。

四、单元课程4 材料辅助,探究整合

材料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媒介。引入综合材料,可以使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在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系列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种材料,丰富泥塑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如,以陶泥为主体物,结合要表现的主题,把积木、雪花片、串珠、玩具车的轮子、树叶等辅助材料,运用插接、拼贴等方法融入泥塑作品中,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想象再创作出来的作品别具一番“风味”,集中展示出来,绝对是一顿养眼、养心的视觉“大餐”。另外,可以用牙签、小木棍、铁丝、铁钉等材料作为陶泥的“骨架”,它们的运用可以为帮助泥塑作品站立起来,使作品立体、生动起来。特别是人物的动态表现,如果先用包皮电线做线性动态人物骨架,再用泥板包、泥条缠、泥球贴、刻刀刻、牙签划等技法创作,很多学生都能在短时间里创作出动感十足、个性鲜明的人物泥塑作品来。而油画棒、油漆、丙烯甚至鞋油等颜料的引入,则使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

“从泥土中玩出智慧,在创作中塑造性情!”以丰富学生美术语言为特征的创意泥塑系列课程,理清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创作难度。相信,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激情投入与泥土的交融会话与率性表达中!

第7篇

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当今音乐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1]

【关键词】

音乐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发展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音乐课堂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娇子,不仅时代呼唤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之下音乐课程的标准也对计算机多媒体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中小学音乐课堂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基础

(一)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多媒体辅佐教学技术用它丰富的表现形式活跃在当今的音乐课堂之中。[2]

1.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工业革命以来,“传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现代冲击,音乐教育课堂也不例外。传统的方式基本上已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无聊乏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的远远不足以达到教师预先设定的要求。我们十分有必要对音乐课堂,乃至整个音乐教育进行一场巨大的改革甚至是革命,对素质教育基本精神的偏离严重影响着我国当代中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教育,具体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上,就要求我们要运用合理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教学的乐趣使其自发自动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让其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启迪灵魂,让音乐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好的参加各种各样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让他们从音乐教育的活动中感受到音乐之美,生活之美,进而让他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引导学生更好地采用合理的音乐学习方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人文追求。

2.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具有传统教学形式难以比拟的优点,其一扫传统音乐教学空洞无聊的缺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生动有趣,易于接受的教学优势。在先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领下,原本很多昏昏欲睡的学生变得精神抖擞,个个生龙活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课堂中获得音乐乐趣和提升审美体验,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学生获得更大愉悦感,这样做就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计算机多媒体能够让音乐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对创造出理想的教学学习环境十分有帮助。

(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它已逐步蔓延在现代教育各个领域,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广泛运用于中学音乐课堂之中。“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话。这句话形象的说出了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他是我们当下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素质教育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施行和贯彻。教学课件里是教师整个的课堂设计,这些课堂设计,优化了板书示范的教学教育效果,提高了教学教育的效率,对于接受教育教学的学生来说,它所呈现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和认知水平,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加深了他们知识的深度,使学生更好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启蒙和启发。

二、多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办法

(一)找出音乐课堂教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广泛体现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令人眼花缭乱的计算机多媒体的课件在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中得到多元呈现,很多教师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当作是他们的救星,甚至有的多以计算机媒体课件为主导,音乐课堂的授课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单一展示,给学生呈现的教学内容眼花缭乱,用于教学的装饰性元素盖过了音乐课堂真正应该拥有的音乐主体元素,忽略了——“音乐是聆听的艺术”这一基本音乐原理。

1.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音乐活动是音乐审美的体验,很多音乐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中过分依赖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容易导致音乐课程中呈现的信息量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显得特别紧张,正常情况下,学生的有效接受时间为十五分钟,过于冗长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处于超负荷的接受信息的状态,不免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况,审美疲劳的欣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一次次的播放。在教学设计时,不应该全靠优秀的计算机多媒体的设计来增加教学教育质量。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的贯穿,故事的提示,语言的描绘,学生的演唱来进行导入计算机多媒体内容。

2.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应该使自己如磁铁般一样的去吸引学生和引导学生,如号角一样去引领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课件纷繁复杂的呈现,导致教师变得更加依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导,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内容。

(二)多媒体音乐课堂的优化方法

如何更好的应用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这把双刃剑,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于是计算机多媒体音乐课堂的优化策略应运而生。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现代音乐课堂教学教育的优化策略:教师一方面需要有实时进步的教学教育观念,专业优秀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方法以及课堂设计,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依据现实学生的发展需要合理合法地分配教师自主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的比重,广泛开展师生互动互学的双向交流,而且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教学手段得以更好的实施,这三个才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作用。

1.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育好学生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师必须明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的个性和思维,鼓励学生认识到进行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的音乐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转变教学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更好的诠释音乐在生活中的多样性,独特性与创造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面对所有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经验来正确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并使之有良好的音乐品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自己,使学生为了未来的发展更好地打下基础,成功的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2.开展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

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手段必须正确合理地协调,使它们共同在音乐的课堂教学教育中。在中小学音乐的传授过程之中,师生互动一方面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调动音乐教学的气氛,在音乐教育中,良好的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真正意识到音乐的无限美好和乐趣。

结语

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当今的音乐教学课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学习音乐,能更直接地参与到正规的音乐创作之中。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当今的计算机潮流和其前沿的发展成果。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意识到音乐的乐趣,培养一颗颗爱音乐,爱生活的心灵,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更大,更加卓越的贡献,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关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人士共同的美好愿望。

作者:刘艺 单位: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乒乓球 技术课教学 多媒体课件 开发与研制

一、前言

多媒体教学方法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借助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通过设计制作该多媒体课件,探索体育技术课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及早实现多媒体技术在乒乓球技术教学中的普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二、课件的研制过程

本课件总体研制过程包括三大部分:课件分析、课件设计、课件制作。

(一)课件分析。

1.课件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乒乓球技术教学,主要是通过“示范+讲解+练习”来完成,其存在很多弊端,该课件通过乒乓球技术动作的规范演示,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性、直观性和重复性相结合的交互学习环境,提高观摩效率、观摩兴趣,系统掌握乒乓球技术动作和知识。

2.课件的教学内容

课件教学内容以我校乒乓球教学大纲为依据的基本技术为主。并请长期担任该项目教学的、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审核, 经多次修改完善后确定课件的教学内容。主要技术包括:发球、正手攻球、正手搓球、正手拉球、反手推挡、反手搓球、左推右攻、步法移动等。

3.课件的教学类型

根据教学内容与作用,多媒体 CAI课件可以分为自主学习型、网络学习型、智能学习型、模拟操作型、资料工具型、课堂演示型和教学游戏型等。通过对我校乒乓球专选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钻研,依据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同时考虑到我校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件的教学类型为课堂演示型和自主学习型。

(二)课件设计。

1.课件的结构设计

多媒体课件由于采用自上而下,逐层设计的方法,层次清晰,容易查找到所需要学习或讲解的内容。为了加强交互性学习和便于教学使用,主菜单控制整个课件的运行,同时,在各层与上一层之间均建立超级链接,并在每个页面给出了不同的按钮和热字。

2.课件的脚本设计

脚本是课件制作的核心和直接依据,在课件制作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它是将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及信息呈现形式设计到每个页面中去。脚本的设计不仅要求写作者具有丰富的技术课教学经验, 还需要丰富的计算机知识, 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生动形象又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课件来。

(三)课件制作。

1.素材的采集与制作

多媒体素材是多媒体课件系统中的主要内容。一个课件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各种素材的质量和丰富程度,这就要求在大量的素材中进行筛选。

文本素材的制作。文本素材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基本素材。由于每一屏的画面有限,因此文本素材表达内容力求精确、简洁。本多媒体课件文字部分根据我校乒乓球教学大纲,参照众多乒乓球教材,由课题组成员主要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精心提炼而成。

图像素材的制作。图像的收集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 从网络图片库中获取; 2.从有关乒乓球教学视频中截取; 3. 根据所需要利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将所有图像转换成jpg格式,并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修改与编辑,使其最终成为课件中需要的乒乓球技术动作的图像素材。

音频素材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中运用了3 种音频素材: 1.根据文字稿本录制的讲解声音;2. 视频中录制的解说声音;3. 课件的背景音乐。讲解的声音要求吐字清晰、节奏合理。背景音乐应与界面的内容相结合; 与界面的色彩相结合; 与本页的文字声音相结合; 与课件中的动作节奏相结合。

视频素材的制作。视频是对技术动作的直观感应,是多媒体课件重点内容之一。在本课件中的视频素材收集主要有以下三种:1. 自己拍摄所需要视频素材;2. 乒乓球比赛实况影像资料;3.在网上收集已有的技术动作示范视频。在视频素材选择、制作的过程中,要求直观、清晰作为主要目标。再利用多媒体格式转换器视频转换成PowerPoint支持的视频格式。

2.课件总体制作

在课件的素材都制作完成之后, 根据课件的脚本设计和结构设计,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总体制作。课件制作主要通过PowerPoint软件来完成。根据脚本卡片的内容将各种制作完成的素材编辑进去,这里需要对脚本卡片所包含包括各种多媒体信息呈现形式、背景、文字大小、字体等进行修改和完善,并设置相关超级链接,最后将其组合成具有强大交互性的一个整体。

三、结语

乒乓球技术课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各种技术动作的理解更加清晰,便于及时的掌握正确动作,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但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固然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夸大其作用和地位,它始终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4]。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依然起到主导作用,传统方法仍然体育课技术教学主要手段,应把它们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常规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新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校级教研课题“普通高校乒乓球专选课技术教学多媒体演示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编号:校 2012051)

参考文献:

[1] 徐福荫,袁锐愕.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9篇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环境和新的沟通机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地选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多媒体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早已成为各学校的主要教学方式。所以,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要让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先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特点分析,然后构建出和谐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多媒体技术真正地融合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特点分析

1.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

传统的数学教学,虽然班主任课前准备了完整的教案,但由于数学知识是相当抽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肯定在教室里大量的板书,展示、演示和其他活动。而多媒体可以简要地说明问题,化繁为简,更好的配合老师在时间和进度上的把握。通过简单的操作,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因此,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监管课程安排等。

2.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在小学里格外明显,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抑制力差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对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很不发达,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如果不加强信号刺激的强度,很容易使他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

3.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的概念、原理和公式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种知识的教学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往往很难直观的感受,因此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相应的困难。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学生不能感知的事实和现象显示在学生们面前,以突出重点,解决困难。

4.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的特点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使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和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多媒体教学是因材施教显示其独特的优势。

(1)学生可以对尚未掌握的信息反复提取,直到弄懂。

(2)学生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向老师进行提问、请教。

(3)教师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更好地实施个别化教学。

三、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1.兴趣诱导策略

(1)巧设导语,预伏诱因,激发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上新课时通过导入一个动画,来讲授一个故事,提出问题,创设出新奇的问题情境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稳定学习兴趣,维持学生注意力。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所提供的生活材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习的内容和他们的接触的问题密切相关,而且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2.认知指导策略

认知指导策略是在多媒体课件中主要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来散开的、游离的信息因素,在多媒体技术手段作用下,有效实现了情境促进认知,认知深化情境的激励状态。

(1)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生动、方便直接显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

(2)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指导他们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孕育而生。

(3)节省板书时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及时反馈纠正,保持学生注意力。如教学应用题时,仅用多媒体演示线段图、数量关系式及相应应用题的变式就节省了不少时间。多媒体是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走向世界的窗口。

3.心理趋合策略

多媒体课件在复习课上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趋合深层次需要。心理趋合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结束时所产生的完成活动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学生的内心感觉并不一定随着教学活动结束而感觉自己认知活动的完成,相反心理上产生进一步完善感觉。所以,学生最终心理趋合还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使用语言总结,概括了审查内容的知识背景,或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等在屏幕将审查内容的知识结构显示出来,还可以提供简单的问题提示他们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点,也可以在计算机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加强积极主动性促进心理趋合,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的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李奈. 电化教育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徐立国.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屹,祝智庭.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

[4]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2002.04

[5]白秀波,刘淼.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和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1.01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课程;创造性:自由空间;激发

G623.75

一、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所谓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是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小学生美术课堂提出来的。其特点就体现在课堂的创意,创新性方面。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手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学习进步,成绩提高具有非常突出的效果。与它相对的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它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特点完全相反。创意美术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创意教育和创意课堂得到了我国广大教育者的一致认同和关注。

当前我国广大小学开展的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还仅仅处于试验阶段,虽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创意美术课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创意教育有以下一些作用:

首先它彻底改变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传统小学美术教育更类似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而现代创意美术课堂则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

其次,创意美术课堂作为未来新型教育方式的一种尝试,为未来的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未来的国家社会,拼的是人才。因此人才特别是有创造力的人才就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未来我国教育更应该以培养创新性的创造生人才为己任,而不能再仅仅以升学,成绩的好坏为目标。所以创意美术这一新型的教育尝试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创意美术课堂更受小学生们欢迎。相比起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方法,现代创意美术课堂往往采用了一些新型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学生自学和主动性学习,这些方法无疑更受小学生喜欢,更能充分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己去画,去感受,去体验。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新精神更有效。

二、开展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的技巧和诀窍

我个人从事这一工作有一段时间,对此深有感触,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得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个人认为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创造新时代下的创意美术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取得孩子们的信任,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

在首先教师需要跟孩子们把关系搞好,只要老师和蔼可亲,轻声细语的,在教育的同时也关怀着孩子们,孩子们自然会对教师有一种喜欢和亲近的心理。

创意美术教育的第二个要求是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动性。毕竟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学到复杂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兴趣和想象力,创造性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鼓励他们多想象、自己动手,不加以约束,多鼓励,不批评

想象力是人类最可贵的能力之一,它是思维的翅膀,还是创造的起点,又是创造的核心。想象力是天才们创造的基础能力之一,而幼年和儿童时期则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这一能力的培养,特别适合在音乐,美术一类的课程中进行。具体作法是小学教师在创意性美术课程中任由学生去想像,发挥。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喝彩,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的安排好自己的想法去画。

3.激发小学生兴趣,让小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在轻松、愉快的心情

儿童小学生由于天生好动,活泼,其行为最容易受情绪和其它事物所支配,很难让他们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于某件事上,因此在创意性美术教育中更应该不断的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不段的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中来,比如说生动的语言如模仿火车的汽笛声“呜……呜”,动物的叫声“喵……汪”等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可以通过生动的环境刺激比例展示一些模型,讲“乌鸦喝水”等有趣的童话故事,并用漂亮的画面来不断的刺激他们等等。

4.尽量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多给小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

传统教育中,老师讲课的时间较多,给孩子们亲自体验的时间太少,让孩子们往往只是在听了后就忘记了。这样白白的浪费的教育的资源。因此需要进行改革。现代创造性美术教育应该以小学生为本,应注重在课堂中让小学生不断的亲自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感受力。而不应该让他们只是成为简单的听众,只是听老师的讲解,在讲解之后不久就把听到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

5.对小学生的作品给予公正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

在小学生创作过程结束后,该教学活动的结束不应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继续进入下一个环节:对作品进行评价。评价作品也是一很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首先放弃自己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他人画作的习惯。而应该转变观念,以作品是否想象丰富,表现力强烈,或者是内容丰富等标准来进行评价。画作是孩子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因此应该公开进行展示,让小学生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让孩子互相审视、教师评价每一副作品,多鼓励,不批评,也不给作品打分,这样一来让小学生没有心理负担,以后创作欲会更强,但是老师应暗中记下每个小学生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因材施教。

三、结论

以上几点就是多年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和结果,我个人发现,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还对孩子们的其它行为、生活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果断地摒弃以往旧的美术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作用和效果。在新教学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每一堂课,同一绘画内容,班中会出现风格迥异的几十幅好作品。说明经过改革,不但以小学生的绘画技能得到提高,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了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

[2]王福环.小议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J].新课程(上).2013(04)

[3]申艳玲.创意美术课堂打开想象之门[J].小学教学研究,2010(1).

[4]李青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36).

第11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实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而言,没有兴趣是很难钻进去的,只有当有了兴趣以后,才会想方设法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多媒体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扩展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让学生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

同时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并且将动态与静态进行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同时多媒体技术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节进行演示,就能达到不同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

科学课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一些最基本的动手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应该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掌握。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等方面的能力。

但是科学实验纷繁多样,有些实验装置比较复杂,对学生操作要求较高,学生很难完成。传统教学多以演示实验进行教学,学生的实际操作相对较少,在一些有危险性实验中,往往只是老师给学生一种理性上的感知,基本上是空洞的。

而对学生来说,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使他们印象深刻,所以要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但是这些实验学生一旦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性,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小学科学中的一些需要加热和燃烧的实验等。这些操作技能,光靠课堂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可能害怕在操作中失误而不敢大胆实验。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先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将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整合,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进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操作,科学地进行实验,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真正的动手操作实验,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将微观的、宏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浅显易懂,效果显著,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在教学《登月之旅》这一课时,有一个用手电筒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沙盘上的石子坑的实验,就是模拟太阳从不同角度照射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实验目的就是看看太阳从什么角度照射在环形山上,它的轮廓比较清晰,观察得比较清楚。

这个实验对实验室的光线要求比较高,在白天做时效果不是很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者在晚上做了这个实验,并把实验过程拍成视频,在上这一课时,将事先拍好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很清楚地就知道太阳斜射环形山时,轮廓比较清晰,观察得比较清楚。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一难题。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实验教学有利于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健康,个性培养等,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使“启发式”教学更具可操作性。

例如,在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静电的形成: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天晚上脱衣服是看到身上有闪光呢?随后操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思考),课件显示了晚上脱衣服衣毛衣的闪光,再分析闪光的是什么材料,通过什么的形式会让材料闪光,闪光的是什么东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只需把握时机,用恰当的启发性语言进行适当地引导,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得到了充分的观察、思考。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忽视的个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处在一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生动活泼地探索真理、掌握知识的情境中。由于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得到了充分地落实。

第12篇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心灵体验的重要性。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认为美术学科是副科,只有学好语文、数学、英语才是王道,从而忽视对美术的教学。美术学科得不到正常的开展,出现美术课被经常占用来学习其他学科的情况,使学生学习美术的时间得不到根本的保障。甚至有一些偏远地区的家长认为美术学科是闲科,是不务正业的,因此,要求学生业余时间不能用在画画上,限制学生的创造。另一方面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心灵体验的重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此引起重视,还是采用自己以往的授课方式向学生讲解美术,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教师教学过于死板。教师在实施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使用过于的单一和死板。小学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翻开美术教材,对上面的一些画进行讲解,完了之后在黑板上画一个图,只重视对学生绘画技巧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这种机械死板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二、唤醒学生心灵体验的重要意义

1.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实施小学美术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实施情景式的教学,唤醒学生心灵体验,在培养学生画画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开阔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实施《儿歌配画》这一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儿歌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风和树》这一首儿歌播放出来,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树公公和一个风娃娃,让学生看看有没有儿歌中的形象,怎样才能使儿歌中的形象更加的完美,让学生再闭上眼睛,通过聆听歌曲,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看还应该增添一些什么内容才能使得画面更加的完美,教师给予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思考,让学生举手自己回答要加什么内容,如果学生说可以加上小草、蓝天、小鸟,那么就按照学生的想象,在黑板上一一绘画出来。教师对同学们的想象进行总结,指出他们的好处,然后再把背景完全绘画出来,并着色。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播放一首儿歌,让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配图绘画出来。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敢于画出自己想象的东西,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2.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美术教学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对美术产生厌烦感。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唤醒学生心灵体验的教学,教师可以摈弃原来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新课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施自主――开放――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学生心理的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外出写生,把学生带进大自然,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美,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自身切实的感受,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把大自然的美描绘在画板上。教师还可以实施小组学习制,让学生共同来完成一幅画的创造,让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比如画一幅春天的图,教师可以买长一点的画纸,有的同学负责画花,有的同学可以负责画树,有的同学可以负责画房子,有的同学负责画蝴蝶等,让学生共同完成。在锻炼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教师还可以设置情景性教学,教师描述一段话之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描述的内容,进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学生创造完成后,并给与学生赞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爱上画画,爱上美术。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要求教师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心理体验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审美情绪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参考文献】

[1]钟敏.小学美术课程“活动教学法”实践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董国栋.小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与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第13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历经几千年人类文明实践所得出的结论,由此我们可以通过演绎推理推出这样一个命题――教育的科学技术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根据教育技术在今天的发展情况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为突出代表的现代高新科技来辅助优化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尤其是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意义重大。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教学模式。教师单纯地“教”,学生单纯地“学”,学生由此获得的信息相当有限。同时教学过程缺少灵活性、交互性和可重复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为一体,它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直观性、动态性、针对性、交互性、可重复性和大容量性等优势。教师可利用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从而活跃了课堂互动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途径。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功能的发展,为实现多媒体辅助、优化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促进作用,而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兴趣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至关重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多种形式的实验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多媒体技术特有的动画功能、模拟功能所带来的声光刺激,能生动鲜明地再现教科书上所涉及的有趣物理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对于那些教学内容比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抽象、微观、不可见或难于理解的部分),利用二维或三维动画制成多媒体软件,模拟出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演示。又如在讲解电压内容时,针对传统教学的局限,我制作了在电压的作用下,模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动画过程,给学生带来真实的视觉冲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帮助了学生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有效增强课堂演示实验效果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验证性实验。成功的课堂演示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但有些实验并不具备课堂的可操作性,因此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尤为重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动画功能及有关外设(大屏幕显示器、液晶投影仪等)可以解决许多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可见度低的实验。例如通过计算机放大微观世界(原子结构)、采用放“慢镜头”(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瞬间定格(安全用电常识)、重复播放(透镜成像、磁场和磁感线),这既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便于学生理解和增强记忆。又如在讲物体运动这一章节时,很多定律是在忽略了物体之间的摩擦的情况下得出的,而在课堂实验中摩擦力是无法忽略的,这就使演示的过程和书上的结论产生了偏差,学生对书上的概念就会产生怀疑,不利于学习新的知识。但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物体的运动,不但可以忽略摩擦力的影响,而且可以忽略重力的影响,达到逼真的演示效果。

四、有效实施课堂分层次教学

第1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实际问题;对策;艺术思维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问题

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②。当前在学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有两种错误倾向显露出教育矛盾,一是过分强调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忽视了对其该年龄阶段基本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育,这种滞后性导致学生处在一种“无源之水”的境遇之中。因此教学中应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与内容互动性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口号上喊很响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际工作的考核上并没有相应具体的教学评价;受应试教育制度影响的中国教育体制,并没有完善的关于创新性的美术类考试制度,单单作为学生活动兴趣,学校也仅仅作为丰富课外活动的特色教育形式。随着学生阶段成长,没有过多精力投入到创新学习中,要花费更多精力投入到普通学军中成为一个顺应社会的普通人。

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有最大的获益,需要学校、教师因地制宜,在课程编排、课堂安排上多下功夫,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安排课堂,解决当下学校美术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实际问题的对策研究

2.1新的教师美术教育

在美术传承的角度,普通美术教育的角色应该是科普的性质③。新时期,美术课堂的活动不能变成学生的任务,压力。一旦产生厌烦心理,则变成了工艺课。使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学习美术课程,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幸福感;适当的室外美术采风课也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走出课堂,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户外采风课也应注意不要将美术课上成体力锻炼课;在开展单元化教学要懂得进行变通与替换,不因教学资源的限制使课堂显得枯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2、科学规划课程,密切美术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农村学校设备落后,资源枯窘,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替换城市课堂用的材料比如废报纸可以通过染色替换皱褶纸做造型课;用树叶、绳子、瓶盖替换城市需要花钱才能用到的课堂材料,更贴合农村课堂实际。综合性课堂中丰富多样的材料课可以使学生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开始新材料课之前,学生事先做好准备,梳理思路,制定计划。因为对材料质量的把握,特性也比较熟悉,会在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精神上开始启动然后行动跟上,做到有效课堂。国内虽然大力提倡利用乡土教材等方式丰富了教学方法,加强了培养少儿的创造力,但是在某些方面仍不能更好的发挥幼儿潜力。科学选择恰当的内容是美术教学内在需要[1],应避免换汤不换药的尴尬; 适当增加国画欣赏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大学课堂才真正接触到中国传统画,这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中国画只是对一种技法的学习训练,无关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2.3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2.3. 1年龄阶段性的教学方法

依据少儿发展的各阶段特点,教学内容安排与少儿身心发展相得益彰。在我国,临摹示范和简笔画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将简笔画这种辅助教学方法适当加以变化。例如在故事性美术课堂中,可以将主题设定好,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添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过分的示范临摹教学会造成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缺失,将物象定义化,碍学生的想象力。

2.3. 2培养审美与能力的良性互动。

美术是对事物的二次加工,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一样能够完美的展现一切,现实的或者幻想的,是理想的审美经历。应多多引导学生形成美的意识。学生没有基础表现能力的时候,逻辑意识比较弱,脑海里没有太多具体的意向,表现能力也跟不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积累去开发新的学习领域。授课时要注意全方位的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欣赏、体验与评价所学内容,这些内容中很具有相对独立性,学生可以把以往课程的有用经验运用到新的课程上来。

现在多数教师们在做美术教育研究时,首先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基础能力的培养多采用回避和草草了之的内容。真正该注意的有问题是:有压力才有动力是否适合美术创新能力培养,艺术认知的深度开发是否仅仅需要看似有特色的教学安排就足够了。美术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美育课程进度是否有联系。

2.3. 3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

作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对象,少儿的成长与发展不仅仅是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更重要的是人一生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变,不仅关乎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更是印证着整个社会审美基因的优劣。任何绘画大师的灵感火花都跟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也靠对基本事物的把握,积累。适当引导也颇为重要。加里森谈到:“艺术家的工作就应该给社会充电,现在好多艺术家就想吓人,有价值么?我觉得没有”④。我们美育工作者应给学生渗透学生正面的、向上的审美思想。

当代美术与传统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现在的美术课堂仍存在着严重的教条式教学。与当代生活、当代艺术脱节、不注重课程的连贯性,传统分割教学模式下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无法适应当前美术发展的需要。传统提高绘画能力的范画临摹课程中,许多学生把范图当做一种任务,照着老师的范图画完这节课就结束了,这种心理在小学美术课堂非常普遍,一方面因为学生缺乏兴趣,另一方面美术经验积累的比较少,动起手来想不到要用什么丰富自己的画面。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学生美术绘画水平不太现实,但通过欣赏多的艺术作品,多种艺术元素附加到美术绘画后形成的新颖的艺术效果。

三、美术教师开放、互动、科学的美术教育观

少儿美术关键于能体现其真,它的美在于能表现出个体意识的本能和个性,美的纯粹直接,现如今少儿美术教育或者作品恰巧缺乏这种本质的东西。教师在学习如何教幼儿绘画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欣赏儿童画,以不同的审美去评价儿童画。很多艺术家评论家和艺术学校教授为什么那么令人厌烦?因为他们总是试图取消“泛化误读”的空间,是审美变的单一,刻板、枯窘。他们以“正确“的面目导致了更大的误读。使自己的教授内容范围也变得更加狭隘,不利于课程的连贯性,将内容分割成片面化的个体。原创的少儿美术作品,无论以何种形式展现,都体现了这个时期最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艺术所带来的精神本质是无法复制的,而这些超乎想象的创作所展现的无法规避的真实感则在触动我们内心对艺术的感悟,带给了我们艺术灵魂震撼后最美的享受[2]。以生活的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欣赏学生作品,可以有利于我们教师对于少儿课程的开发,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学习。

结语:“全面发展”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也是比较宽泛的定义,是相对性的全面发展,并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对各方面都面面俱到。学校美术教育目标是为让学生通过各方面的接触发现“自己”,找到符合学生自己定位避免人云亦云,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中有适合自己成才的方法。(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注解

①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② 余秋雨.艺术创造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4.

③ 谷涛.开启自由与创造的美术教育―工具主义普通美术教育目的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3年4月20日 .

④ 罗菲.从艺术出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确,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直观性强,它能够将课本中的一些抽想的概念和内容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正因为多媒体技术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不少教师对它情有独钟,越来越多的中学政治课教师正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讨和研究。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设计、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课件使用的技巧是多方面的,而时代性和艺术性则首当其冲,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探讨。

一、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

多媒体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它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交往等方式,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本身就体现着时代性。它使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时代的特征紧密相联,这对于培养师生的现代意识,造就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而政治课的学科特点使它比其他科目更能反映和体现时代的特征与气息,因此,广大政治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技术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且便于及时反馈的交互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生动形象的政治理论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有利于政治理论知识的获取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运用计算机媒体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课堂气氛,以较少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运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并非就是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还应该体现在课件设计和教学模式上。所运用的课件应突出在现代教育观点上,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件的运用并不局限于就知识讲知识,而应辅助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成新的“满堂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示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它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象、声音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时代信息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确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除应注意其时代性外,还必须考虑其艺术性。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屏幕的背景颜色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和色彩,内容的图象、动画和录像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等方面。当然这种艺术性的追求绝不是精美图画的组合,绚烂色彩的堆砌,多媒体技术的炫耀,注重花哨的表面形式只会冲淡主题,误导学生。成功的课件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有时它的表现形式有时甚至是朴实、简练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外,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还应该体现在课件所涉及、运用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更主要的是对这些教学内容运用的艺术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件的运用艺术上。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同样,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时,采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这也是多媒体课件艺术性的一种表现。它可以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发挥其陶冶、转化、谐悦等教育功能。它主要表现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的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衔接自然美,有张有驰、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有间的课堂结构美,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方面。

构建课件的艺术性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审美观点出发。要使学生在艺术和谐的情景中激发起情感,这样才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美感及追求,使学生的情感更丰富,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提高。当然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不应流于形式,其关键是能将课件的艺术性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审美的冲动和喜好,并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这就要依靠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和点拨,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与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思想并逐渐养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心智就会被激活,生理和心理就会处在最佳状态,不断有所创造。

三、多媒体教学,可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