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临床医学论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内容的改革既要保持中医学特色,又要兼顾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的现实,需要找到两种医学体系相互关联的通道,便于医学生理解中医理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趋同性是两种医学体系可以进行有效交流的基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其中整体观念又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中医理、法、方、药等所有的领域。它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由许多组织器官所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的有机整体。在生理方面相互密切配合协调,病理相互影响。同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时刻给予人体以影响。人体对于自然环境具有主动适应能力,但气候变化剧烈,超过人体调节能力,即会导致疾病。
现代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现代医学模式是指在现代医学、科学和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和医疗卫生结构体制,也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本模式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系统整体,它不是单纯的自然生物体,而是与其周围的社会、自然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联系的社会生物,它不断与环境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所以人的健康与疾病不单纯和自然及生物因素有关,社会及心理因素也与之密不可分。因而在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中,不单考虑到自然与生物因素,也要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
医学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是系统论、整体观在人们头脑中的作用的结果。整体性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而现代整体论,是上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的思维趋势。当前不断发展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整体医疗模式,也是系统思想、整体分析的一种应用。可以说现代整体观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哲学基础,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围绕整体观这一方法论才能进一步得以实现。不难发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中医整体观念不谋而合,从现代医学模式角度去理解和学习中医理论,可以让临床专业医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以整体观为基本特点的中医理论体系。
2中医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整体观念认为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机体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协调的关系,与外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整体观念相关理论体现在中医学体系的各个方面,因课时有限,需要围绕整体观念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基本理论上,哲学基础方面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论,这是整体观念的源头。气是构成世界万物最原始、最基础的物质,其运动变化而构成自然界万物。元气论既对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加以阐明,又阐述了人体结构功能及病理等方面的整体性和联系性。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运动变化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密切的有机整体;生理病理方面主要有脏腑经络、病机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阐述人体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在心理医学方面,说明了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也是密切联系的。人的正常生理与心理功能的有机融合即“形神合一”,而心理的失调往往可产生多种躯体疾病等等。
在诊察方法和辨证理论上,主要是包括四诊八纲。四诊是诊查过程中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手段,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及气味声音的变化,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觉、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以及脉诊和触诊等方法来全面收集病人的相关信息;在四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辨别证候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属性,诊察和辨证过程是整体观的具体运用。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扶正与祛邪是中医治病的两项重要原则。扶正是使人体战胜疾病的抵抗力得到增强,使用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补益中药,提高生理功能,祛邪则是用祛风、散寒、清热、解毒、利水等方法消除致病因素,促进疾病的转归。根据药物性能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升降浮沉及归经的差别,结合病人的体质、发病时节、所处环境的不同而选方用药,运用整体观指导辨证施治。
3结语
神经系统的跨学科“联席授课”,除了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讲授外,联席授课过程中还注重病例的讨论。以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病例为主线,贯穿3门学科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让学生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神经肌接头时讨论了重症肌无力的案例。从形态上讲,神经肌接头是运动终板,有突触前膜、后膜、突触小泡;从功能上讲,它以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为递质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定向转换。如果机体出现自身免疫疾病,产生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acetylcholinereceptor,AchR)的自身抗体,便会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眼睑下垂,朝轻暮重。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提出很多未曾研究过的问题,也会根据已有知识提出一些治疗方案的假设。现阶段针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增加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含量,设想是否可以通过抑制自身抗体活性减少对AchR的攻击,或是调控AchR表达的关键步骤使AchR表达上调。使无论这些问题在实验中能否实现,无论这些方案是否可行,这种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假设的精神是最可贵的,这无疑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将所学理论知识随即应用于临床病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转化式的思维方式。当代医学非常重视转化医学的发展,只有将基础研究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研究结果的价值。
在课上的互动和课下的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其他人理解自己的想法。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与学习记忆这一知识内化程序相延续,是转化的起点。病例讨论则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学生们运用知识合理解释各种症状发生的机制、解释各种疗法发挥作用的途径和靶点;随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治疗设想,进行更高层次的方法创新。通过病例讨论,学生们的思维向转化式学习转变,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工作中闪现与众不同的思路,成为未来转化医学的主力军。
2激发学生对神经科学的兴趣,关注科研新动向
通过课堂上自由活跃的病例讨论和老师们提纲挈领的讲解,神经科学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展现给学生一个个有趣的现象,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术思想,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也更加愿意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学生们在准备讨论时,经常会查阅一些相关的最新科研动向;课堂上也经常与大家分享一些国内外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经过主动的知识拓展学习,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眼光也紧随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保持了学生的先进思维。
3合理设定课堂讨论频率,及时引导讨论中发现的新问题
病例的讨论需要在课前做大量功课,除仔细学习教材的相关内容外,还要查阅大量拓展资料,以便对病例情景进行透彻的理解。如果病例讨论安排过密,课前准备工作不足,可能会导致理解不深入、讨论不清晰,导致讨论效果不理想。因此,合理设定课堂讨论频率,以每星期1~2次讨论为宜,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一个案例,提高讨论的效率。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还会经常提出一些比较新奇的问题,可能与课内知识点相关性不大,也可能涉及到现在机理尚不明确的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教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引导,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下自己查阅资料进行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更广阔的联席
在神经系统跨学科联席授课的同时,其他系统仍然以传统模式开展教学:先学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一个学期以后再学习生理功能;而临床应用则会陆续渗透在此后长达几个学期的课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周期较长,相关知识前学后忘,很难搭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更无法实现形态与功能的学科间联系;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的学习完全割裂开来,知识转化也变得更加困难,学习效果大大降低。期待着能够开展更多系统的跨学科联席授课,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全方位的学习。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出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研究范围的问题,需要用到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更多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有一些案例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完全解决。而其他课程的老师又因对案例涉及的非本学科知识以及案例本身不熟悉,在请教他们时也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希望能够开展更多学科间的“联席授课”,将一个知识点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阐述,一次性讲清讲透。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学科间交叉部分覆盖不全的问题,也避免了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述,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然,更多学科交叉设计的联席教学对授课老师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联席授课将基础知识、临床实践、科研前沿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授课模式要求教员不仅对知识了如指掌,更要熟悉它的应用实践,能将基础与临床生动的结合;不仅局限于本学科的钻研,更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能无死角的覆盖整个知识体系;知识储备要广,能满足学员对超出当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了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转化学习能力,教员还要在某个知识点上发挥科研方面的特长,为学员介绍科研前沿动向,引导学员对某些重要知识的深入探索。教学团队的每一名教师虽然以某一方面为侧重,但均要具备涉及形态、功能、病理、药理、基础和临床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进一步践行转化式学习,将设想落实
在活跃的案例讨论中,学生们经常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方法创新,提出许多相关的治疗设想、机理假设等。然而在现有条件下,这些设想也仅仅停留在口头阶段。真正实现转化式学习,还需要将创新落实到实践当中。如果能够将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整理成清晰的实验思路,设计实验验证其可行性、探明其具体机制,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机理、方法,将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有机整合,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转化的过程。也希望学校和老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创造良好的条件,搭建广阔的研究平台,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及时指出学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传授有效的科研方法,让学生少走错路、走弯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完成转化式学习的全过程,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转化医学研究意识、多学科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研究操作技能的临床研究型医生。
6小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分子模型的展示,板书等方式,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反应机理、立体化学等的讲授时,因学生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解葡萄糖的直链Fische式向Haworth式转化时,以D-葡萄糖为例说明Haworth式的写法,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对转化规则进行分步骤的讲解,包括C4-C5间的单键旋转120°,以及C5羟基分别从羰基平面两侧进攻羰基碳。通过多媒体三维动画功能的直观演示,学生清楚理解了转化期间经历的不同立体化学变化,对该知识点掌握较好。当然有时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或学生感觉多媒体教学手段速度过快,来不及深入思考和做笔记,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讲授方式和教学内容。
2强化课后教学环节,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后的复习和辅导是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以科研、教学工作量为衡量指标的分配制度改革,对高校教学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后教学环节的弱化上。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巨大压力,教师往往课前匆匆来,课后又匆匆去,同时因精力的限制,教师往往无法顾及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的习题课。教师要结合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强化课后教学环节。如开设博客或建立QQ群,提供一些典型的习题供学生选练,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课程内容;充分利用网上教评这样一个为学生和教师搭建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及时看到学生的留言,同时也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学生,保证教学和学习过程随时进行修正,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强化课后教学环节是关键,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承担起责任。
目前常应用去除白细胞输血的方法有:(1)细胞洗涤法:此方法可去除80%以上的白细胞,但红细胞回收率不足80%,红细胞损失较大。(2)离心去白膜法:此方法可去除65%~80%的白细胞,不如细胞洗涤法,不足以预防HLA同种免疫,但能降低FNHTR发生率,红细胞回收率<90%。(3)过滤法(白细胞过滤器):此方法是迄今最常用、最有效的去除白细胞输血的方法,是采用白细胞专用滤器滤除血液制剂中的白细胞。近年临床上去白细胞输血使用的多为第三、四代滤器,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第四代过滤器,则以多种新型材料复合制成,可使残留白细胞<104。
二、去白细胞输血的作用机制
血液制品在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可以避免由亲白细胞的传染性病原体导致的血源性感染,还可以减少由白细胞或与白细胞相关的产物如补体裂解成分等导致的不良输血反应。在应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时,由于白细胞滤器的有效孔径很小,使得一些较大的微生物、游离癌细胞等被滤除,从而减少传播传染病的危险性和通过血液途径输入癌细胞。去除白细胞的时机选择很重要,在血液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防止不良反应的效果要优于保存后再去除白细胞,主要原因是血液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白细胞的解析和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活性物质是无法用白细胞滤器滤除,同时这些活性物质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三、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
(一)去白细胞输血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原因主要是白细胞释放出热源物质引起发热反应和妊娠或反复输血,受血者体内产生了白细胞抗体,而抗体破坏了献血者的白细胞,释放出致热源而引起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发热机理主要是白细胞来源的与发热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6、IL-8、TNF–α[1]等;血小板输注后发生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与血小板保存过程中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补体裂解成分、组胺等活性物质有关,这些活性物质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引起发热反应的机率就越高。对于输注血小板、妊娠及多次输血者更应该用去白细胞成分血输注[2]。
(二)去白细胞减少输血性传染病的发生并预防潜伏病毒的活化
一些亲白细胞病毒,如EB病毒、艾滋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等,无法从受感染的供血者的血浆中分离出去,其与白细胞结合得相当紧密,只有去除白细胞才能有效阻止这些亲白细胞病毒通过输血传播。同时研究表明输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可促使艾滋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复发和复制,而使用去白细胞成分血可以有效预防这些潜伏病毒的复发和复制。
(三)去白细胞输血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和HLA同种免疫的发生
血小板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无法去除白细胞,这样会使受血小板者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从而危及到受血者的生命。若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则可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防止同种免疫对于需要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输血等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HLA抗原主要存在于白细胞上,所以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对防止HLA同种免疫有良好的效果。
(四)去白细胞防止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种少见而死亡率比较高的输血并发症,多数患者死于严重感染,是由供者血液内活性淋巴细胞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其高危人群包括经放化疗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新生儿等。若输注经过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可使发生输血后移植物抗寄主病的危险大大降低。
(五)去白细胞输血预防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
上世纪八十年现输血后可以引起肿瘤治愈后的复发率增加,经研究表明输入的白细胞可以引起免疫抑制,从而导致手术后感染率增高、肿瘤易于生长和复发,使用去白细胞输血可以有效预防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3]。
一.输血科实习工作的必要性
1、学校检验专业对输血知识教学少。由于很多学校对于输血学科的知识不重视,大部分学校没有把输血当作一门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教学,教科书上一般只有一节血型鉴定知识的学习,而这有限的知识对于大型医院的输血科来讲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这就导致了学生到输血科实习时,感到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很多专业知识、设备的使用以及相关流程、与其它科室的联系等知识都要从头学起。所以,输血科实习工作其实是新的学习过程,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水平。
2、工作看似简单,责任重大。输血科的工作如标本取样、配血球、准备试剂、准备生理盐水、离心、标本排序上架、复查ABO血型、Rh血型等,这些看起来容易上手,但责任极其重大,容易出现误差如标本混淆、感染等。这要求输血科人员在标本采集、核对、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发血时,应做到谨慎、细致、准确,日常在配合临床抢救、手术紧急用血过程中,要求速度快,争分夺秒地完成上述工作,杜绝任何微小的疏忽,以确保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安全。所以,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设备的使用、基本的技术以及基本的流程,但是如果对于这些流程中的严谨性缺乏深刻的体悟与把握,仍然无法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3、工作程序性强,实践要求高。输血科的工作政策性很强,国家对于血液的采集与使用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要求输血科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行医。同时,输血科的工作关联性强,它要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实施和技术指导,积极发挥本专业优势为临床提供关键的参谋、保障作用,它检验处理的数据直接关系到医院其它科室的诊断,另外,输血科的工作程序性与操作性都很强,学生要在实习中准确把握各种操作规范并形成习惯,这需要准确把握与反复训练。
4、工作具备综合性的特点。输血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科室,以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血细胞生化生理学、细胞组织学以及血液动力学与流变学等多个学科为基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血液各种成分离体后的生化学、组织学与生理学的变化和对策。加强输血科的实习工作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是有帮助的,但是需要以时间作为保证。
二.提高输血科实习工作实效的措施
1、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输血科的实习是实习的第一步,时间一般较短,一般在1-2周时间,所以学校与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学生要尽快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为了保证学生快速入位,可以在实习的第一天由科室负责人对学生进行培训,对科室的情况、技术、规定、要求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对科室相关基础设备的使用进行学习与操作,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纪律制度进行明确,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以及在科室中的权利与义务,尽快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心理转换。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格的实习管理对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取得好的实习成果非常重要。
2、做好指导老师的培训与管理工作。要提高输血科实习代教教学质量,代教老师是关键。合格的老师能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得教学过程不仅成为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人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所以医院要通过输血科的主要领导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流程与工作态度提出要求,细化每一个实习项目的具体教学流程,明确每一个流程的代教内容,制定好《代教学生考核表》,列出每一项的实习项目,由学生手持考核表到代教老师处学习并由代教老师进行评价,确保教学全面到位。并将实习生的工作与指导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的评价相结合。实习结束以后,对学生与代教的老师进行综合评价。实习结束后,让每一个实习生写出实习小结与感受并公布在科室内部,通过这种方式对代教老师的工作进行隐形评价,促进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做好师生结对工作。过去的一些实习工作,实习生进入科室以后由科室主任进行简单培训就进入相应岗位进行实习,有时候学生没有事情做,学生处在无人管理,只能打杂的尴尬处境,实习成为见习。所以,要对代教老师与实习的学生之间建立一对一的结对,这样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输血科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代教老师,做到有专人管理专人教学,避免出现“管又不管”的局面。同时使得学生能够手把手地进行学习,实习工作更加扎实,而且学生普遍受到了更高度的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4、经常进行实习工作的中间总结工作。在实习过程中,为了保证实习的效果,可以经常进行实习工作的总结工作,例如:每天定时进行实习得失的总结,让学生交流每天的心得,之处每天的不足,提出一定的要求,对于每天不到位的知识进行弥补,将一些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第二天的实习提出改进意见等等。这样的总结可以是集体总结,也可是是指导老师对于自己带的学生的单独辅导。如果这样的总结到位,也意味着实习工作一定会去的较好的效果。同时,科室医生内部可以召开会议,让每位老师提出自己在带教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由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提出最佳方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进行处理解决,使实习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要结合输血科的实践工作,及时进行预习和复习,尽量挤时间来看有关的知识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 淋巴细胞计数 末梢血 临床各科疾病 关系
末梢血淋巴细胞计数国内医疗单位尚未开展,其与临床各科疾病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在疾病诊治中的意义国内杂志报道甚少。为了探讨末梢血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与各科常见疾病的关系,我们对各科常见病种住院患者逐例采末梢血做淋巴细胞计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诊断明确的各科(内、外、妇、儿、产科)常见疾病。年龄性别随机选择,逐例询问病史并登记,重复病例总结时只算一人次结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同时存在于一患者时剔除。
1.2 对照组: 选3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
1.3 方法:取观察组及对照组人员末梢血40uL,用9%EDTA2K25ul抗凝,用ABX MICROS60—OT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由专人操作,并在标本留取后0.5—1h内完成测定。其溶血剂、稀释液为原配试剂,抗凝剂按厂家提供的配方自配,并做全血指控。
2 结果
内科常见6种疾病中以病毒性肝炎末梢血淋巴细胞计数最低,较健康人群的1.76658х10/LDI低42.5%,两者相比t值为6.5563,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降低幅度最小的是糖尿病患者,降低幅度为对照组的23.4%,l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1.8175, P>0.05)。其它几种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比均有显著差异,其显著水平见表1。
表1 临床各科不同疾病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科别 病种 疾病例数 S T P
内科 脑血管病 22 1.1255 0.4011 4.44 <0.01
心血管病 17 1.1412 0.3886 3.93 <0.01
糖 尿 病 8 1.3532 0.4886 1.82 >0.05
肝 炎 23 1.0157 0.2950 6.556 <0.01
肺 炎 7 1.2200 0.5445 2.26 <0.05
肾 炎 5 1.1680 0.2445 2.20 <0.01
外科 外 伤 48 1.1966 0.3721 5.90 <0.01
腰间盘突出 12 1.1425 0.2937 3.47 <0.01
癌 症 7 1.1629 0.5563 2.40 <0.05
儿科 上 感 23 2.6974 1.1395 4.10 <0.01
肠 炎 6 1.9933 0.6652 0.90 >0.05
受术者43例,其中祛眼袋手术28例,重睑手术15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28岁,均无绝对手术禁忌症。
2.手术步骤及盐酸奥布卡因的应用
2.1手术步骤
2.1.1常规消毒铺巾,设计手术切口线
2.1.2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加万分之一的肾上腺素
2.1.3切开皮肤,暴露术野
2.1.4滴1-2滴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在术区,作用20秒后开始起效
2.2盐酸奥布卡因在手术中的应用
在整形外科眼周手术中,一般是在眼袋手术或者重睑手术过程中,皮肤被切开并且暴露了术野后,一般患者出现疼痛感,即可适量使用盐酸奥布卡因,以两三滴为宜。当然,在眼周手术开始前,仍要常规注射利多卡因,盐酸奥布卡因的使用仍主要在于医生完成近视手术之后。
同时,盐酸奥布卡因使用过程中,针对心脏疾病患者、溃疡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慎用,对生理功能低下的老年人也应加以注意。而在具体的整形外科眼周手术中, 要提高手术医生进行此项手术的娴熟程度,加强医生与其助手之间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减少肌肉牵拉的时间,并降低肌肉牵拉强度;手术时应尽量争得患者的充分配合,并使之情绪保持稳定;医生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使患者了解术中会出现的眼睛酸胀感现象,即使在手术过程中,也应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暗示和慰藉;手术前,医生应积极准备,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动作,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3.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及其应用优点
3.1盐酸奥布卡因概述
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含有93.0%—107.0%的盐酸奥布卡因(C17H28N2O3•HCl),并添加有0.01%的新洁尔灭等抑菌剂与抗氧剂。从性状上讲,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属于无色或者淡黄色的透明液体,pH值是4.0—6.0。
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的鉴别方式有多种,一则参照芳香第一胺的鉴别反应;二则取适量的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加相应容量的水制成每1ml大约含有15μg盐酸奥布卡因的溶液,然后根据分光光度法测定,该溶液将在308nm和230nm的波长处得到最大吸收;三则取10ml的盐酸奥不开因滴眼液,将其与10ml的水混合,然后滴入混合比例为2:的无水碳酸钠与污水碳酸钾的混合物2g,将混合液煮沸3—5分钟,待沉淀凝聚、放冷、滤过后,查看滤液显现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3.2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的应用优点
3.2.1操作简便,手术步骤大大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速度得以快速提高,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担忧。
3.2.2最大限度地规避手术中麻醉可能造成的创伤,尤其减少了反复穿刺损伤毛细血管而导致出血、积血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3.2.3扩散快,作用迅速,点一滴后10-20出现麻醉效果,持续20分钟。
3.2.4毒性低,术后反应轻,甚至不会出现全身反应和过敏反应现象,术后结膜充血时间较短,具有显著的美容效果。
4.讨论
患者李某,54岁,因全身浮肿、腹部胀痛到V医院治疗,入院诊断为:双肾结石,右侧肾积水,肥厚性心肌病。入院期间,医院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治疗半个月后,患者病情突然加重,神经内科会诊后,给予东菱克栓酶等药物治疗,次日凌晨患者突发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鉴定意见认为:V医院在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的同时使用东陵克栓酶,违反该药的临床用药原则。V医院认为东菱克栓酶的药物说明书中虽明确写明不能与阿司匹林同时使用,但在临床实践中确系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并取得疗效的情况,向法庭提供如下医疗文献:《巴曲酶(即东菱克酸酶)、阿司匹林和脉络宁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40例》,专家网络会议简报等。
法院判决
患者死于脑出血、脑疝可能性大,不排除V医院的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本例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V医院承担次要责任。
被告医院所提供的科研文献不能经国家药物管理部门批准的药物说明书,及依据该说明书得出的鉴定结论。V医院赔偿患者家属各项费用共计24万余元。
案例点评
徐璐璐:学术论文的证明效力有限
本案例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超范围用药后,医方提供的医疗文件(国际上权威杂志的研究论文)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能否证明医疗机构的超范围用药是安全的。
V医院提供的研究论文是医疗文件的一种,在医疗纠纷中具有一定的证明效力,但这种证明效力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起到辅助证明的作用。医疗文件不能单独作为判断医疗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是否存在医疗过错,不能单凭书本或任何一个医学文件就能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医疗纠纷要依据鉴定得出结论的原因。而且单凭医学文书,并不能医疗鉴定结论。
我们常说医疗要有个体性和针对性,同样的疾病,但患者情况不同就可能导致治疗存在较大差异。鉴定是针对某一个病例进行分析,而医疗文献一般是针对某一类问题进行分析,即使是针对个别病例的分析,二者之间也会因患者的身体差异而存在差别,所以不能简单地以一个病例分析作为另一病例分析的依据。所以,学术论文的证明效力有限。
结合本案例,也许这种超范围用药已经在临床上实行多年,但因个体差异及学术论文的证明效力有限,并不能医疗事故鉴定结论,V医院仍要担责。
张宝伟:学术论文不能对抗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里已经规定了药物的安全范围和合理的给药剂量,医疗机构超范围用药导致医疗纠纷,不可以用临床的学者研究和发表在权威杂志的论文来对抗药品的使用说明书。目前为止,这种前沿性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是不能对抗药物说明书的效力的。
超范围、超剂量用药违反常规用药原则,属于医疗过错,即使在用药前,患者知晓了超范围、超剂量用药的风险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疗机构免责的可能性并不大。我认为超范围、超剂量用药和知情同意书并不直接相关。
随机选择2005年9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因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完成RCT治疗的297例患者的372颗牙作为研究对象。297例病人术前大多数签了《知情同意书》。患者中男131例,女166例,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40.2岁。患牙部位:上前牙93颗,下前牙24颗,上双尖牙55颗,下双尖牙64颗,上磨牙65颗,下磨牙71颗(均不含第三磨牙),共372颗牙。疗程最短15天,最长41天,平均23.6天,均为多次法完成。
2治疗方法
征得患者同意后,所有病例均常规先拍摄根尖片。对急性牙髓炎患牙实行局麻下开髓减压或同期封入失活剂(视牙位不同而确定复诊日期);对慢性牙髓炎开髓后封入根管消毒药物;对急性根尖周炎患牙开髓后实行根管引流,择期封入消毒药物。复诊时摘除牙髓,采用逐步后退法进行根管预备。预备后的根管应达到如下要求:具有连续的锥度;根管冠2/3锥度大于主牙胶的锥度和相应侧压器的锥度;根管壁光滑无台阶;保持根管原始解剖形态;根尖孔位置不变[2]。在预备后的根管中插入适号的标准牙胶尖拍摄第二张根尖片,了解预备情况。根据牙片显示的情况继续预备根管或修正牙胶尖并记录牙胶尖的锥度与长度以备充填,冲洗根管并干燥后封入消毒药物。复诊时若符合充填条件,则采用牙胶尖与根充糊剂结合的侧压法技术行根管充填。反之则继续封药。充填时依据上次记录的牙胶尖情况选择适号的牙胶尖与侧压器,并严格无菌操作。充填后拍摄第三张根尖片检查充填效果,尽量避免遗漏根管及超填、欠填。如有必要,应补填并拍摄第四张根尖片,以确保充填质量。去除多余根充物后垫底、充填牙体。治疗结束后告知患者观察1—2周后复诊常规行冠修复。忠实记录每次治疗情况并与患者取得联系,保存每个患牙的所有牙片。
3结果
3.1根管充填程度和严密程度
297例患者中,以患牙为单位分析根管充填的严密程度。不同牙位根管充填程度差异较大:从前牙、双尖牙到磨牙根充恰填率递减,而欠填率则递增,超填率前牙最低,前磨牙和磨牙较高。
3.2治疗期间疼痛的关系
1无疼痛或有轻度疼痛,不需作处理的病例为无疼痛情况。2发生疼痛,仅需药物即能缓解者为中度痛。3若疼痛严重且伴有局部或面部肿胀者为重度疼痛。后两种情况为有疼痛情况,将所得临床数据作X2检验。根管预备后,24h内有23例发生疼痛,其疼痛发生率为7.9%。根管充填后,其中240例适填,35例超填.24h有22例发生疼痛,疼痛发生率3.2%。两者均无1例出现重度疼痛。
4讨论
术后为进一步防止发生感染,给予常规抗生素5~7d。不需要使用石膏进行外固定,鼓励患者主动进行积极有效的肌肉舒缩锻炼:拆线后在床上进行关节活动;在4~4周后扶双拐不负重床下活动;2个月经X线检查骨折部位有骨痂生长,则轻度负重,直至完全负重。3个月后查X线,有骨再生或足够的皮质,骨折愈合效果不理想,骨痂生长仅有一些,则需要将近端或远端锁钉取出,重新做动力型固定。
2结果
本组54例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时间为3个月,其中术后9~14个月取出髓内钉的有46例,将恢复情况按Klemm分级:46例优,6例良,陈旧性骨折骨不连全部愈合的有2例,时间为3~8个月,其中1例髓内钉在术后1年拔除,功能恢复情况较满意。
3讨论
3.1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不愈合原因分析
如果医生对于内固定的基本原则没有严格遵循,不当操作,则可造成骨折部愈合的发生。没有彻底将开放性骨折伤口清创,在伤口内或骨折端遗留着被挫灭的组织及污染物,导致骨折局部炎性反应性水肿长期存在,金属固定物在炎性渗出物中长期浸泡而致使电解反应发生,造成骨折端的破坏吸收而出现间隙。没有正确复位或遗弃粉碎性骨折的碎块,使骨折端出现缺损或间隙,从而致使成骨细胞难以成骨桥接。钢板长度应当是骨折部骨干直径的4~6倍,置于骨干的张力侧,螺钉将骨折线两侧固定平衡,在侧骨皮质穿出1~2个螺纹。若没有严格操作则不能有效的加压和控制断端剪力,将造成螺钉在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松动或者退出,由此引发骨折不愈合或骨折端成角畸形。医生应当具备内固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术,并要严格操作。
3.2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治疗
虽然股骨干骨折术后出现不愈合的原因有折端轻度成角及螺钉、钢板等内固定物松动退出等,但大部分通过处理成功复位或保持折端的功能复位。这句话不恰当,我改一下供参考;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可导致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再次出现错位、成角畸形,但通过恰当的手术处理绝大部分还是能够重新复位、固定进而达到愈合恢复功能的目的。我首先对骨折端进行彻底清理,而后选用合适的髓内针固定,而后使用微型磨钻对折端进行修整并植骨,由此治疗效果更理想。远端锁钉定位装置需要注意的是:
①在行股股外侧小切口,骨膜要少剥离或不剥离,骨折块血运要细心保护,使骨折愈合率增高,减少感染机会。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其中24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为65~94岁,平均体重为57±10kg,ASAⅠ~Ⅲ级。在该42例换种有23例患者有心电图异常和不同程度的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9例患有慢性支气管炎。
1.2麻醉与监测
该42例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首先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后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穿刺部位为L1~L2椎间隙,向头侧置管后改为平卧位,回吸无血无液后注入2%利多卡因3~4ml的试验剂量,5分钟后测平面,确定未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后分1~2次注入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5~10ml,阻滞平面上界为T10~T11。给予1/4~1/3氟芬合剂或咪达唑仑0.2~0.5mg/kg在手术开始后。术中对心电图、脉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常规监测。
2结果
大多数患者在术中出现过血压下降,但是通过在加快液体输入,必要时给予6~12mg的麻黄素,血压下降20%的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本组42例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血压下降在30%左右,并伴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症状,给予患者快速输液输血,同时静脉注射2mg多巴胺,经处理,该3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术中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有3例,静注或静滴50mg利多卡因维持处理,2~3mg/min;1例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给予其甲氧乙心安;给予术中血糖>13.9mmol/L的10例糖尿病患者8U的胰岛素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本组42例患者均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并且能够顺利的将手术完成。在手术当中,给予常规的面罩吸氧,其中并无1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以及麻醉并发症的情况出现。
3讨论
由于高龄患者全身器官的使用功能都在不断的衰退,而且其心血管的的储备功能也越来越差,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脉供血不足等疾病,导致明显低下的麻醉承受能力,使麻醉风险进一步增高。为此术前必须对患者自身素质进行重视:对全身营养状态进行改善,对于低白蛋白血症及严重贫血进行纠正;若患者具有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以及心功能代偿不全,积极对患者进行内科综合治疗;对于血压在160/100mmHg以下的高血压患者,可不做特殊处理,但若患者血压在160/100mmHg以上的患者应当合理使用降压药对其血压进行控制,同时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给予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使其血糖控制在11mmol/L以下;及时纠正患者电解质紊乱现象。
1.1临床资料
本文观察组119例,男94例、女25例,年龄19~71(47.25±13.03)岁。ECG检查86例,异常24例,其中冠心病(CHD)2例(1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8例、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左前半传导阻滞1例、室性早搏4例(室早)、房性早搏(房早)3例、心动过缓13例;有血压记录者73例,其中正常69例,升高4例。另选120例无心血管病、高血压及上消化道疾病史,且查体健康者(不进行胃镜检查)作为对照组,其性别、年龄与观察组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PIHolter系统,双通道连续记录,集成电路按预设程序分析0.5~1h全部信息。HRV指标包括:高心率(HR)、低HR、平均HR、平均R-R间期标准差(RRX)、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内每5min的SDNN(SDNN5’)、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值(RMSSD)、PNN50%(两相邻R-R间期差,50ms心率数占所分析信息期内心率的百分比)、低频(LFS)、高频(HFS)、LFS/HFS。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前10min佩带Holter记录盒,记录全过程至检查结束后10min的Holter及HRV情况。记录时间29~110(42.06±7.85)min,由专业人员分析报告检测结果。对照组于上午8~11时检测。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正态分布的组间差异用t或U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组间差异用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
2结果
2.1两组Holter变化
观察组Holter正常15例,显示心律失常104例(87.39%)。对照组Holter正常38例,心律失常82例(6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
2.2两组HRV指标变化
1.1一般资料
随机筛选出乳腺癌患者27例,年龄32—51岁,平均41.7岁。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前都经由CT扫描、血清癌标志物检测和病理检查并确诊。肿瘤发生位置不同,当中左乳发生者12例,右乳发生者11例,双侧同时发生者4例,肿块直径为1.2~3.6cm.在当中肿块直径1.2~2.1cm者21例,肿块直径2.2~3.6cm者6例。孕激素受体(PR)及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11例,PR阴性ER阳性者6例,PR阳性ER阴性者3例。ER和PR都阴性者7例,未发现肿瘤转移特别严重,无其他疾病。
1.2新辅助化疗(术前治疗)
对患者施行术前化疗方案:CTF方案。具体如下:吡柔比星(THP)50mg/m2,第一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CTX)480mg/m2,第1天和第7天静滴处理;氟尿嘧啶(FU)480mg/m2,也是静滴处理,第1、7天。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水化、止吐等综合疗法,20d作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全都接受3~4个周期的辅助化疗。对化疗后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3保乳术治疗
新辅助化疗后的患者在1个周后进行保乳手术,根据不同的患病的位置实际合理的保乳治疗方案,斌对患者产生的不良现象进行统计。临床疗效观察,对术前化疗的疗效评定标准[2]:完全缓解(CR):原肿瘤基本消除不再发生;部分得到缓解(PR):原肿瘤最大横向直径与垂直直径乘积减少超过50%,并且没有新病灶发生;疾病达到稳定(SD):原肿瘤两大直径乘积缩小量小于50%。或者增大量少于25%,并且没有新病灶发生;疾病进展(PD):肿瘤两大直径乘积提高超过25%或有新的病灶发生;病理完全缓解(pCR):手术标本中原发肿瘤区不出现浸润性癌细胞。
1.4术后治疗
术前化疗有效的患者,在术后进行综合性治疗,并寻找不同的时间观察有无不良情况的出现。
1.5评价标准
按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分为完全或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四个等级。
1.5统计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用SPSS13.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
2.结果
27例患者都进行术前的化疗,如表1所示患者的肿瘤都得到了控制,不过也有出现不良反应的,见图1,白细胞数量下降4例,占14.8%;脱发者3例.占11.1%;发生呕吐者6例,占22.2%,其他的患者无不良反应。没有产生肝肾功能损伤和耳毒性反应,没有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术前治疗结束1个周后,患者全部成功实施保乳手术。术后疗效比较良好并未发现有过大的不良现象,复发的几率为0。
3.讨论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可以增加手术切除与保乳机会[3],对于生存期以及预测预后情况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广泛应用[4]。术前辅助化疗优点有:①手术范围缩少;②可以从手术中理解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有无敏感性,作为以后治疗参考;③这种疗法产生耐药性的机会明显降低。进行保乳术治疗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要有其注意年龄,其他有关疾病是否冲突等。对于不到35岁的患者跟要注意其是否有复发的的可能性。对于手术后的一些综合治疗也十分必要。Fisher等比较肿瘤在4cm以内,腋淋巴结为N0及N1病例应用全乳切除、肿块切除+放疗、肿块切除术的疗效,三组均作腋淋巴结清除,结果是全切除术与肿块切除+放疗的生存率相似。肿块切除后不放疗组的局部复发率为2819%,而放疗组为717%。保留的的手术不能代替根治术,保留适应症:①肿瘤/比率。②肿瘤≤3cm,单一,无皮肤粘连浸润等局部侵犯体征。③偏离、乳晕。④同侧腋下淋巴结未扪及或扪及单个、活动、≤2cm、质地软的淋巴结。⑤患者同意保留患侧。本组的32例保乳患者肿瘤位置在外上象限,肿块直径≤3cm,患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肿瘤/比率适中(行区段切除后外观与对侧基本对称),经保乳手术加根治性放疗后近三年来局部无复发,患侧与对侧基本对称,未有明显纤维化,术后外观表示满意。由于观察时间短(6月~18月),目前尚无局部复发病例,有待继续随访观查。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并不是因为手术范围的大小而影响患者的存活时间,保乳术后的形体完好,生活质量高,故应尽早安排根治性放疗,目前放疗设备及技术可使保留的得到较均匀的、充足的照射剂量,以便消灭残留下来的肿瘤细胞,其作用与全乳切除效果相同,放射治疗后如有局部复发,再作根治手术仍可获得较好疗效。国内外学者对T1N0的肿瘤随机比较根治术(349例)与1/4切除+放疗+腋淋巴结清除术(325例)的疗效,两组10年的生存率无差别。Fisher等比较肿瘤在4cm以内,腋淋巴结为N0及N1病例应用全乳切除、肿块切除+放疗、肿块切除术的疗效,三组均作腋淋巴结清除,结果是全切除术与肿块切除+放疗的生存率相似。肿块切除后不放疗组的局部复发率为2819%,而放疗组为717%。保留的的手术不能代替根治术,保留适应症:①肿瘤/比率。②肿瘤≤3cm,单一,无皮肤粘连浸润等局部侵犯体征。③偏离、乳晕。④同侧腋下淋巴结未扪及或扪及单个、活动、≤2cm、质地软的淋巴结。⑤患者同意保留患侧。本组的32例保乳患者肿瘤位置在外上象限,肿块直径≤3cm,患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肿瘤/比率适中(行区段切除后外观与对侧基本对称),经保乳手术加根治性放疗后近三年来局部无复发,患侧与对侧基本对称,未有明显纤维化,术后外观表示满意。由于观察时间短(6月~18月),目前尚无局部复发病例,有待继续随访观查。
理论+临床实践,是黄山民间医术多年成功发展的道路,也是与诸多同行最大的区别,有的学员从其他地方只学到一些理论,回家后根本无法开展就诊工作,所谓坐而论道易,实践起来就难了。而在黄山民间医术,汪新年严格要求学员,首先要扎实的学好理论,然后在汪老师的指导下临床实践,“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学到真本领,才能真正学以致用”――这就是黄山民间医术成功所在。但是,汪新年做法遭致很多人不解,一些单位巴不得糊弄学员,而黄山民间医术为何如此老实巴交,这种做法招来同行轻蔑、甚至谩骂,有人说汪新年真是“傻”。记得曾经,汪新年就说过:“黄山民间医术是要做一辈子事业的,是要塑造一块金字品牌,那么就必须脚踏实地教学,要让学员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本领,学员学到真医术了,回家开门诊给老百姓病治好了,徒弟们成功了,黄山民间医术的精神才能发扬光大,黄山民间医术才能走的更远”。
其实,汪新年那不是“傻”,而是是一种大聪明,那是黄山民间医术对学员的一种责任感,如今黄山民间医术早已声名远播,靠的就是那股子“傻劲”,更多学员来到黄山民间医术,黄山民间医术必将传给更多人,传到全国各地。
刘志成,贵州人,退休已经两年多,年轻时候坐公室长年累月患上颈椎病,如今脖子僵硬了,头晕,恶心,吃过无数的中西药,但是病情不见好转。他的大女儿很孝顺,看电视购物说有一种按摩器对于治疗颈椎病效果非常神奇,只需两周时间,于是大女儿花了两千多元给父亲买了一个按摩理疗器,一段时间刘志成天天按摩,可是两个月过去了,没想到,他的病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刘志成大骂厂家是个骗子。后来刘志成只好进医院,通过治疗刘志成的病情稍有好转,医生对他女儿说,你爸爸这病肯定无法根治,开一些药回家吧,医生宣告刘志成后半辈子只能在病痛中度过。
出院一个月后刘志成的病情再次加重,就在刘志成绝望的时刻,无意间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黄山民间医术专家汪新年的报道,书中说他医术高超,治疗风湿病,肩周炎、颈椎病不用吃药打针,3―5天治愈,20多天可以教人学会医术,给全国许多患者治好了病,很多人治好病还成了他的徒弟。此时,被病魔折磨不堪的刘志成决定去黄山碰一碰运气。
2011年4月,刘志成来到黄山民间医术,当他走进门诊,眼前呈现的景象让他坚信自己不虚此行,前来看病学习的人很多,汪老师正在带领学员们在门诊实践,遇到问题汪老师会一丝不苟的解决,学员们相互交流学习,气愤时分融洽,感觉汪老师和患者、学员就像是朋友一样。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刘志成听到了,也看到了。他立即给家里打电话报了个平安,决定住下来一边治疗病,一边学习黄山民间医术。他想,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庞大,以后开个黄山民间医术门诊一定可以赚钱,这样在晚年也算有点事业可做,不至于闲着无聊。在汪老师的带领下,每天安排科学,刘志成和其他学员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洗漱。首先,跟着汪师父去晨练,活动精骨,然后汪师父则亲自教学,细致耐心的对每一位学员讲解黄山民间医术的原理、治疗方法,点穴推拿的等理论课程,紧接着在门诊部汪师父又亲自指导为病号点穴推拿治疗,进行临床实践学习。这样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员很快可以领会,做到真正学有所用。
转眼刘志成就要“毕业”了。黄山民间医术真是太神奇了,没有吃药打针刘志成的难以治愈的病就好了,颈、肩不麻木了,脖子不僵硬了,头也不晕了,不恶心呕吐,手上也有劲了。而更令人高兴的是,像刘志成这样一位毫无医学基础知识的普通百姓,通过黄山民间医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学习到了真本领,他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黄山民间医生。
回家刘志成开了一间黄山民间门诊,单位同事、邻里邻居听说他的病治好了,并自己开了一家门诊,大都前去看望祝贺,由于风湿病、肩周炎等慢性疾病人群庞大,刘志成治疗的效果又好,通过口口相传上门找他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就这样刘志成名利双收了。
相关链接:一、培训内容: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刮痧拔罐、中医正骨、整脊、灵龟八法、全息针灸、一孔多针法、一针疗法、刺血疗法、火烧疗法、经筋疗法、、内功推拿点穴、快速诊断秘法(一望一摸便知)、中医骨伤学、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急慢性腰腿痛、急慢性关节炎、骨刺、骨质增生、网球肘、足跟痛、胸肋痛、腰背痛、落枕、头痛、骨折后遗症、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均有特效,1到2天见显效,6到9天即可。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随、强直性脊椎炎,10天见显效。
三、九代单传秘方:1、特效接骨灵,药后骨响自接,一般两天可以接好,休息月于可正常工作。2、跌打瞬间愈,药后10分钟消肿止痛。3、止血生肌散,药后立即止血止痛,无须换药。4、治癣神方3-9天。5、烫伤膏Ⅰ、Ⅱ度3天即可,Ⅲ度7到9天即可。6、诸物咔喉,就一次。7、喉病单双蛾特效方2-5天。以上秘方单项学习600元。全学4000元。
四、功法班:黄山派自然返源回春功(功效:对阳痿、、短小、神经衰弱、前列腺炎、记忆力衰退都有显著的疗效等)学费:1900元。
安徽黄山市休宁县城县前街31号休宁县新年职业学校(民间疗法门诊部)
电话:1890559647713705596477
招生热线:0559-7521777
传真:0559-7531696
QQ:554332356
网址:省略
[关键词]循证医学 本体论 元数据 电子病历
[分类号]G202
1 引 言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20世纪80年代才从医学实践中独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科学。“循证”就是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检查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再依循前人最佳临床证据,对患者做出科学的诊治决策,提高医疗质量和诊治效果…。
最佳临床证据的产生离不开真实、准确、完整的临床数据,最佳临床证据的获取离不开有效、全面、快速的检索途径。在这两个方面国内外医学机构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其探索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采用元数据,一方面对临床数据的主要来源(电子病历)的元数据进行标准化、互操作、共享性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循证医学信息进行组织时,采用元数据提高对循证医学信息资源科学、有效、全面、快速和方便的利用。
由于电子病历研究是临床元数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全球医院信息管理的数字化趋势正加速电子病历的开发与研究。国际上具有影响的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包括HL7、CEN 13606、OpenEHR、HeahhConnect等。
著名的国际HL7组织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已从最初的支持临床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格式标准的研究而形成HL7参考信息模型(Reference Information Model,RIM)发展到关注临床病历本身内容的HL7 CDA,进而发展到目前对用于临床研究的电子病历功能需求模块提出执行方案(EHR/Clinical Research(EHR/CR)Functional Profile)。
CEN 13606由欧洲标准委员会开发,用于电子健康记录交换和互操作的信息模型标准,目前该标准还未正式定稿。该信息模型由一系列的类(classes)和属性(attributes)构成。
0penEHR是欧洲通信研究和技术发展计划制定的Good European HeM~care Record项目(后又称为Good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GEHR)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而形成的。OpenEHR是电子病历系统用于信息表达的体系结构规范,它不仅借鉴了国际标准HL7、CEN13606的设计思想,也影响着这些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改,同时还与这些国际标准有着良好的接口。
澳大利亚HealthConnect计划的临床信息项目(简称CIP)是为了在该国实现临床信息获取、保存、表达和利用的框架,也是支持电子医疗卫生信息交换和系统间临床信息互操作的框架。它的建立结合了ISO/IEC 11179信息技术一元数据注册库标准和OpenEHR的原型(archetype)格式。
而对于电子病历用于循证医学的研究属于电子病历二次利用的范畴,国际上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为HL7的用于临床研究的电子病历功能需求执行方案(EHR/Clinical Research(EHR/CR)FunctionalProfile)。该框架旨在构建能直接用于规范化、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电子病历循证医学功能要求模块。尽管EHR/CR框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直接利用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但它还没有发展到制定具体元数据的详细方案。
在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医院信息管理研究的热点。国内对电子病历的研究与开发主要是市场自主发展,缺乏政府或权威部门在政策面上搭建标准化平台,所以现有的电子病历系统开发仍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实现电子病历系统交互使用和循证医学利用。因此,建立我国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体系已经势在必行。
2 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在临床数据组织中的应用
元数据(描述数据的数据)是一种人工编码语言,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组织的工具。它在临床数据的组织和管理中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采用循证医学本体论对临床元数据进行研究。来源于哲学领域的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身,在信息领域应用时则指对概念及其关系的表达。我们的研究采用ISO/IEC 11179标准对本体论的定义,即本体论是在特定领域建立模型的类目元素网络结构,包括对象、对象属性、对象间关系的理论。其实质就是在特定领域中分类法和主题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语义网络体系。循证医学本体论则是从循证医学角度揭示概念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语义网络体系研究。在循证医学本体论指导下的临床元数据语言研究能充分揭示l临床信息中概念本质及其关系,构建有效体系模型表达临床领域内特定知识结构,最终实现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临床数据的规范表达、无缝链接、智能检索、知识挖掘等功能。
2.1 临床元数据宏观体系设计
临床元数据的循证医学本体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I临床元数据语言需求体系;②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语义结构体系;③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语法结构体系。
通过对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的需求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全面、系统并具有可扩展性、可操作性的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并基于临床文献原文、电子病历、数字图像文献,建立面向循证医学的临床元数据模型、元数据语义体系、元数据语法体系以及适合各类循证医学信息资源描述的专门元数据。具体如图1所示:
图1表达了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宏观体系设计。建立高质量的元数据标准首先都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临床元数据标准的研究也不例外,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分析元数据需求,建立需求模型,形成临床元数据集。为了增强临床元数据的互操作性,应该考虑其与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兼容。对临床元数据集中的元数据元素进行语义规范和表达能形成临床元数据语义模型,其中循证医学本体论是核心的语义建立方法。语法是实现语义功能的置标规则,在建立临床元数据语义模型后,还要建立临床元数据语法模型,形成完整的临床元数据方案,为电子病历系统,临床研究和临床知识库中临床元数据的结构、表达、功能实现提供了依据。
2.2 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需求体系设计
临床元数据需求的研究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法、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和系统集成法。在自上而下的演绎法中,从临床元数据需求的法规、标准、政策、规范等概括临床元数据。该方法不仅使临床元数据标准的
建立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还能使元数据标准的建立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兼容,实现临床数据共享。自下而上的归纳法主要通过搜集分析特定医院纸质病历或电子病历中临床数据、临床医生在临床研究中需要的临床数据以及临床文献中涉及的临床数据来确定临床元数据。最后采取系统集成法,系统地集成基于演绎法与归纳法的文献保证法、理论推演法、流程分析法来综合归纳,形成需求体系。“系统”意味着“全面”,“集成”意味着“有机构成”,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集成各种分析方法的优长,使需求分析的结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拼盘”,从而保证临床元数据标准建立的科学性,满足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的概念模型框架建立,为语义元数据的制定及将其映射于语法元数据集奠定基础。
2.3 临床元数据语义结构体系设计
语义结构体系是元数据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反应元数据本体论的呈现形式。在建立语义结构体系时不仅要考虑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自身适合的表现形式,同样也要使其表达与国内和国际标准相兼容。我们设计的『临床元数据语义结构将与目前国内现有标准《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标准》、国际标准《ISO/IECLll79信息技术一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一第三部分:数据元的基本属性》和OpenE-HR标准中的原型(archetype)设计等建立互操作接口,有助于对元数据元素语义进行科学、有序、统一、规范的分类与定义。
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角度建立临床元数据的语义结构,应结合分析电子病历临床研究用元数据和临床文献中包含的主要J临床元数据以及各元数据之间的关系。临床文献中包含的临床元数据都应能在电子病历中找到对应元素。我们目前对中美有关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回顾性研究论文进行了收集和全文分析,初步建立了回顾性临床研究(clinical retrospective re-search)、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及医学知识库中临床文献库(medical knowledge base)之间的本体关系。
回顾性研究形成的论文通常也采用国际通行的温哥华格式(IMRAD格式),即论文由前言(Im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不同的回顾性研究中每一部分包含的临床元数据都基本一致。
前言部分一般是研究产生的动因,主要内容是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与前人研究不同之处。其中前人的研究来源于医学知识库中临床文献数据库内容。虽然这部分内容不直接涉及到临床元数据,但如果电子病历系统与医学知识库实现了链接,那么也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直接获得这些信息。
方法部分是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电子病历中有关基线、诊断、用药、手术等信息均可在方法部分出现,是在临床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检索点。如果电子病历系统中这些临床元数据能尽可能采用标准化语言著录,无疑将大大提高电子病历用于临床研究的优势。
结果部分通常是预后的情况或各种检查结果等。
讨论部分一般是该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因此也涉及到医学知识库中的临床文献库。 采用本体论编辑工具Prot6g63.3.1,建立临床元数据的语义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
模型图中电子病历、临床回顾研究、医学知识库中的临床文献库三个模块中的临床元数据组织方式不同,如临床回顾研究按照论文格式进行组织;电子病历可根据SOAP(主诉、客观症状、评估、诊疗计划)或本地电子病历体系来组织。本文的电子病历信息模型分类采用0penEHR电子病历信息模型中信息分类方法,即临床流程的分类方法。该方法将电子病历首先分为基线信息(demographies)和诊疗信息(care informa-tion),其中诊疗信息又分为历史记录(history)、指导(instruction)、评估(evaluation)等以及更细化的内容。虽然三个模块中临床元数据组织方式不同,但是却通过它们共同使用的临床元数据建立起相互关系。揭示出这种网络本体关系,有助于三个模块中概念及其关系的无歧义表达,建立清晰的逻辑语义体系,使电子病历系统更好地用于循证医学研究与教学中。
2.4 临床元数据语法结构体系设计
在语义结构体系基础上建立的语法结构体系是元数据实现计算机化的手段。目前多采用XML语法方案建立语法结构。因为XML语言人机均可读,表达不依赖任何软硬件。
现有的XML设计方法主要有俄罗斯套娃模式(Russian Doll Design)、意大利腊肠模式(Salami SliceDesign)和软百叶窗模式(Venetian Blind Design)三种模式。
俄罗斯套娃模式采用的是仅具有一个全局元素(element)的嵌套结构,元素中的所有其他下位级次组件都封装在根元素中,均本地化。俄罗斯套娃模式这种层层嵌套的结构非常简洁紧凑,元素间联系紧密,但致命的缺点是对其他语法方案来说,其中的内容是不透明的,对元素及组件的修改困难,且不可重用。
而意大利腊肠模式将所有元素及其组件都采用元素声明(element declaration)独立定义,然后通过引用方式进行组合。意大利腊肠模式弥补了俄罗斯套娃模式的缺点,所有的元素及组件都是透明的,对元素及组件的修改变得容易,而且对某一元素的修改能使引用它的元素也相应修改。但意大利腊肠模式不足的是,根据该模式编写的实例内容相对冗长,元素及其组件难以重用,且所有的元素及其组件都是全局化的,命名域都是公开的,不能进行本地化隐藏。
软百叶窗模式也是先独立定义所有元素及其组件,但与意大利腊肠模式不同的是,软百叶窗模式采用类型定义来定义元素及其组件。这种方式不仅具有前两种方式的优点,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重用元素及其组件,另外还能根据情况将命名域隐藏或公开。
通过对现有的三种XML设计方法分析不难看出,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法结构模式应采用软百叶窗模式。医学领域中,医学概念、内容、元素是极其庞大的,如仅医学术语编码标准SNOMED就包含35万个基本概念和100多万个关系…。。对元素的重用性能大大提高医学概念、内容、关系的利用效率。软百叶窗模式命名域可灵活、方便地在隐藏或公开间切换,这一特点适用于电子病历系统中临床信息模式的构建。因为不同电子病历系统之间临床数据交换和共享需求不断增加需要命名域的公开,而另一方面,本地电子病历系统中部分信息可能根据情况需要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