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辅导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15年七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68亿,网民中初中学历占比为36.5%,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比为30.5%,大学本科占11.8%,总体上中学生占比最高。打开中国知网输入网络、中学生、心理健康等关键词搜索发现80%以上的文章都是关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学生上网人数很多,但使用网络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我们都知道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也能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自主、隐蔽、安全、快捷等优势,搭建网络心理健康平台,就能改善或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如果又能与传统的学校、家庭、朋辈互助等辅导方式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线上线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那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是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鉴于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发完善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课程
应国家教育政策和纲领的要求,中学都配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一个学校1、2名教师满足不了几百学生的需求。尽管学生的需求不一样,但是处于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身心发展阶段,心理问题往往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成长、性心理、学习等问题。如果我们针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把一个个问题做成微型课程或者主题课程,配以图片和动画视频。例如性心理问题,课堂教学有些时候学生不好意思问,老师也不好意思讲,但是做成课程就可以在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内深入客观的讲明白。同时学生还可以匿名留言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课程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板块,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自主学习。当然也要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和增添内容以满足学生心理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二、结合网络课程健全心理测量与评估系统
很多高校心理中心已经具备完善的心理测量和评估系统,这种模式也可以应用到中学阶段。我们可以筛选适合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心理测评内容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板块。如中学生智力测验量表,各种情绪状况量表、爱情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等量表。还可以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针对课程内容有相应的测量分析。未来这种模式做的更好的话甚至可以针对学生的分析报告再给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改进策略,网络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的课程和做过的测验,一定时间后,自动提醒他们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测验,让他们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或改变。当然,我们的测评系统内容可以更为广泛,不仅仅只局限于和心理健康课程对应。所有目前国内外科学规范的适合中学生应用的量表和问卷都可以涵盖,让处于自我意识飞跃发展,情绪情感变化剧烈阶段的青少年们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和认识自己。
三、建立动态的网络互动交流模式
学生遇到问题,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咨询,但不是所有学生有的有勇气接受咨询。承接网络测评系统的内容,有些学生做了测评,感觉内容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就可以找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因此可以开发一款既可以一对一和心理辅导教师交流,也可以就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群体讨论的APP。老师在线工作时间内,可以和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一对一的进行咨询,一般问题在线就能解决,如果老师感觉得有必要当面约谈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改为面谈。如果学生主动要求线下咨询的话可以进行传统心理辅导。对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例如大考前的焦虑、厌学、早恋等我们可以有几十人同时提问、分享、参与讨论的群,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但是更为安全和自由,对于内向型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更利于他畅所欲言,同龄人的观点和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需要强调的是每个群里需要有至少一个心理辅导人员的参与,对大家讨论的内容起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保证内容是健康的、科学的、可行的。
四、开通学校与家庭的网络沟通互助渠道
很多学校有自己网站,网站上分门别类的有很多板块,各种信息。家长可以及时查阅,了解学校动态。教师也常常利用社交软件建立自己的学生家长联系群,班里的一些动态会及时的传递给家长。传统的学校---家庭合作心理辅导模式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实现,甚至会更为有效和便捷。教师都具有心理学的知识,学校也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家长在这方面就比较弱。所以心理健康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仅学生可以学习,家长也可以学习。学校不定期的心理专家讲座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现场互动提问。不能参加的家长,学校可以录制视频放到学校的网站,家长自行观看学习。建议家长经常上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增加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话题。班主任对于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出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直接提供给心理辅导老师,让辅导老师开展相应的辅导活动,或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孩子们。对于个别孩子较为严重的问题,可以征求孩子意见网上和老师交流或进行面谈,与此同时和孩子家长联系,提醒他们注意孩子的表现,以及给他们一些如何应对以及怎样沟通的建议。班级孩子多,教师照顾不到所有的孩子,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反常表现,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也要及时的跟老师沟通,让老师在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或帮助。在班主任建立的家长群里,老师可以经常放一些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和辅导的材料供家长们学习,家长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问,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和进步。网络的普及使身在不同时空的人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为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研究网络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集中在负面的影响上,可是这么多的研究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研究网络成瘾的文章数据显示孩子成瘾的人数、比例,列举成瘾的原因,可是那些成瘾的孩子依旧在成瘾。网络是把双刃剑,中学生使用网络有诸多的危害,但这不是网络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监管和引导的问题。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好的一面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去帮助家庭,帮助学校。希望有一天再打开知网输入中学生、网络、心理等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文章大部分是如何利用网络造福孩子、家庭和学校的。
参考文献:
[1]黄发森.试分析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新课程导学,2016(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05-02
生涯,英文名为career,来自罗马文via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均有古代战车之意,后来引申为道路。现在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或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等。
生涯发展教育强调个体全面地发展和发挥个人的特色,其目标在于使每一个个体能认识自我,从而选择一种合适而有意义的工作的决策能力的教育,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进行生涯的认知、试探与准备。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贯穿人的一生,在学龄各阶段都不能忽视,青少年的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重要。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生涯教育与辅导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生生涯辅导现状,以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以期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实践有所启发。
一、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概述
1908年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强调:职业选择必须与个体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和客观条件相结合,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素质和潜能,同时对个体局限性和自身条件作客观评价,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搭配,从而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使职业辅导转变为生涯辅导,将生涯辅导引向个体连续发展历程中,扩展到终生发展的领域,使之成为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重要部分。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生涯教育进入台湾后,延续了西方的理论体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1999年9月公布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确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为国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在同年10月召开的“九年一贯课程分科纲要小组召集人联席会”上增加生涯发展议题,将生涯教育课程设置在《公民》课程中,由专职公民教师担任和提供生涯咨询指导。香港则将就业指导机构设为学生事务处下属的一个具体职能部门,将生涯教育纳入“全人教育”的总体理念框架,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协助学生开拓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辅导人员通过公开招聘的程序,从社会中直接选拔,具备相关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
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已较为成熟,为我们立足中学生生涯教育辅导,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生涯发展教育模式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我国中学生生涯教育与辅导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几乎忽视对中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即使是在一些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学,也没有建立起生涯教育与辅导体系,更没有可借鉴的操作模式。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
为深入了解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状况,我们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问卷》进行了现状调查,在广西某中学共分发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9份。问卷共设生涯态度、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四个维度。经问卷统计并结合访谈,总结出中学生对生涯发展的三个认识水平:
第一水平: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及各种职业的要求缺乏基本的认识。这部分学生大多为低年级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生涯发展,认为今后的志愿方向、从事行业都由父母考虑和安排,个人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必要。只需成绩理想、考一个好学校即可。如在回答本问卷的项目“我考虑过初中毕业后(单项选择)”时,选择“上高中”的学生占81%,选择“职高”“中专”“技校”等专科学校的占7.1%,打算毕业后“就业和创业”的占4%,有8%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这表明相当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规划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个体生命和生活的发展需进行系统考虑和规划。无生涯发展规划意识。
第二水平:对生涯发展有初步的认识,但不了解生涯发展的综合性,在对生涯辅导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这部分学生中,认为“生涯规划是自己要做的事”的占49.1%,但会“借课外活动的机会以探索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的仅为24%,“寻找参与和未来发展有关的活动”的只有37.8%。这表明已有一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有初步意识,但是大部分还缺乏进行生涯规划的具体行动和相关途径。在访谈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生涯发展内涵的理解很局限,认为生涯辅导就是帮助个体找到理想工作的过程;在评价各种职业和选择自己的从业方向时,单纯以工资的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下等作为评价和选择的标准。总的来说,这部分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全局性认识不足,忽略了生涯发展的独特性、终生性和综合性。
第三水平: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了初步的总体规划,能在长辈以及生涯指导机构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特点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较系统地构想和计划,但由于条件限制,还存在各种不精确的认识,有时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误解。如回答“我有自己的理想”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80.7%,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仅为38.4%,说明这些学生只是简单考虑过自己所谓的“理想”却没有结合自身及环境条件对未来进行规划。大多数学生虽然回答“知道如何实现理想”,却只有27.3%的学生会自己寻找相关资料,这种由信息的不精确所产生的认知使他们整个规划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可见,大部分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对自我认知不足,不了解自身职业兴趣,不懂得如何规划与实践职业理想。因此,对处于重要人生阶段的中学生开展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考试焦虑;焦虑原因;心理辅导
一、考试焦虑的界定
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它指的是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有些学生一到考试就出现心慌意乱、情绪紧张、记忆卡壳等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尤其是一些重大考试更是如此。这种现象就是考试焦虑,指的是由考试而引起的过分紧张不安、恐惧、担忧、厌恶等情绪性心理状态。
二、针对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教育辅导
分析引起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针对考试焦虑具体原因,可采用下列心理辅导方法克服考试焦虑。
(一)考试焦虑心理的认知娇正
对于考试焦虑,认知矫正是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认知矫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对考试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减轻考试焦虑。
第一,考试动机的调整。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经常是模糊而摇摆的,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源自内心的期望,还受家长、老师、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心理辅导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高焦虑的考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与发展空间,理性听取来自他人的意见,清晰而确定地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第二,考试观念的认知矫正。考生对考试独特的认知是多次考试经验积累的结果,消极经验会使考生形成对考试相关事物的片面认知,如“考试前不把所有的知识点看完,我肯定考砸”,当这种错误不为其意识所察觉,往往就成为焦虑的根源。认知矫正能帮学意识到自己的偏执,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并重构理性信念,从而缓解焦虑。通过一系列自我质问与反思,考生能将引发焦虑的部分因素清除,从而降低焦虑程度;第三,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找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要会转移,听音乐、参加些劳动、去大自然散步等等,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
(二)考试焦虑的行为矫正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行为矫正包括学生自我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切实搞好应考复习和考前辅导等几个方面。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浦早期研究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交互原理”。依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紧张焦虑反应的抑制。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都是以这一原理为治疗依据。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头――躯干――腿。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
其二,自我系统脱敏。系统脱敏综合了好几种独立的方法,如放松、身体意识、思考与想象等。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采用系统脱敏法对考试焦虑者进行行为矫正应包括三个步骤:建立考试焦虑等级层次,进行放松训和要求考试焦虑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首先,要帮助学生搞好考前复习,加强学生的考前指导。许多中小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考前复习不充分,知识准备不足。对应试科目的学习没有一定的把握,惟恐不会以致产生考试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教导他们平时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按各科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凭侥幸心理靠压题取胜;其次,要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考前学习计划,注意劳逸结合;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应试技能,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物品上的准备,对防治考试焦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克服考试焦虑,使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考试的成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考前集体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有关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或做讲座,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学校应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解除焦虑的方法,降低或消除焦虑。最后,学校要给学生“松绑”,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推广“愉快教育”,寓教于乐,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另外,通过个别辅导,可以帮助考生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自我,培养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潘根春.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调查与思考.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8-82.
[2] 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4):105-107.
[3] 王少华.关于初中生考试焦虑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01,(19).
[4] 汪小琴.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其辅导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2):55-58.
[5] 杨小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国防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