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学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古文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感染力,做到温情感人。要实现上述目的就需要研究中国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例如,高校课程教学体系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导致中国古文教学课时量大量的减少,许多高校存在严重的课程内容信息量大,教授课时少且课程日期经常改变,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下面几点建议。第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的需求。从古文教学方面来讲,许多高校选择的教材多为《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信息量大与教学课时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另外,针对高校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变动且少的问题,可以通过抓重点的方式带动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思路,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开设的古文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第二,现在许多学校在进行古文教学时,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即教师教授完本节课内容之后,很少和学生进行现场交流沟通便离开。针对这种问题,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讲授古文学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理论讲授法以及学科论文等方式。所谓分组讨论法是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针对某名家经典作品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所谓理论讲授法指的是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辅助设备,图文并茂的对某些理论知识、基本知识进行逐一讲解,这样有利于帮住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所谓学科论文法指的是向学生提供必要阅读书目,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行课外知识的学习,养成记读书日记的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独立写作的习惯。
二、突出古文教学古为今用的特点
中国古文教学课程所包含的的内容多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优秀部分,能给予人精神层面的诉求,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例如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的观念以及独树一帜的爱情观等,是古人和现代人在精神层面的交合点。教师在讲授古文教学时,可以将古文学中合理的优秀的内容和现代社会中的实例联系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教授屈原、杜甫等人诗词时,可以对屈原、杜甫两位名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对比,并将之引申到当代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讲授李白的诗词时,可以强调他诗词中积极进取的精神意识,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借此可以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努力进取,用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讲授庄子、陶渊明等人时,可以分析他们在人性、尊严、自由以及不畏权势等方面的闪光点。而当下社会,很多人被利欲熏心,早已忘记自己本来的面目,为了权势阿谀奉承,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人格,进而借古人之精神,唤醒当下人的民族气节和尊严;讲授诗经中的《关雎》时,可以对比古今人们的选美和择偶标准,突出德美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古今对比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相联系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染学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备的改进
当今社会是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已然来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并且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时下不论哪个行业的发展基本都离不开网络,中国古文学是社会学科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自然也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多媒体教学不仅包含的信息量大,形象内容生动具体,给人以直观感受以及有效的表现力,还能够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活跃课堂氛围,为古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但在多媒体教学时也需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应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幻灯片中表述的内容要清晰明白,图文并茂且安排合理;第二,要有一定量的精美图片供学生欣赏,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名家的经典画迹,通过合理的图片展示,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同时,加以适当的音乐作为主体背景,更能渲染氛围。另外,如果能在文件中加入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改编短片,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结语
在当前性别教育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一谈性别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尤其特别强调的是关于女性的地位问题。因此往往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对于女性自尊自强精神的培养。这种表现自然是有其根据的。然而,不可否认,女性地位的平等性实现要依赖全社会共同努力,也就是说,男性也是性别教育要重视的对象。而作为一种社会优势性别群体,男性性别意识的平等性应如何在教育中一步步提高呢?就古代文学课程来说,其课程内容中所显示的一些传统思维方式就可以借鉴。中国传统道德尽管因男性中心话语特征存在着性别压迫的一面,但同时由于此道德体系是以血缘伦理的方式构成为网状人际关联形态,个体的行动要受到来自于社会道德各个方面的牵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式互换性思维因而成为人际交往需遵守的思考模式。即使到了现代,这种思维方式依然对于性别关系的建立不无启示作用。
1.互换性思维与男女性别群体的互相理解互换性思维根本的特征在于要站在他人的立场角度设身处地为之着想,从而达到体谅他人、理解他人的目的。男女性别群体因彼此生理的先天差异限制、人与人之间因互为独立个体而必然导致的思想的个体差异及社会文化的强大影响力等等,彼此间心理隔膜与误解的存在是客观具有的现实。正如曾畅销一时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所言:“男女两性之间,永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必要回避,只应勇敢面对。”但是,要“从消极走向积极,从挑剔走向包容,从误解走向理解”,对于90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还尚未真正走进社会,对于性别关系的理解仍多处于观念性认识或者恋爱关系这种较为浅显阶段。这个时候,对于他们性别观念影响最大的仍是来自于他者所传播的理念。在此情况下,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就可以在对古代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从传统智慧角度为90后大学生群体建立正确的性别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以古代作品中最常见的婚姻爱情题材为例。《氓》是《诗经》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诗中追求爱情的女性最终以弃妇的形象宣告了爱情和婚姻的双双失败。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氓》一类内容极多,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解读该类作品时一般多注目于男性的薄情和不公正社会性别制度所导致的女性普遍不幸命运的展示。然而,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爱情婚姻作品类型其实是极其丰富的。即以这种展示爱情婚姻失败形象为例,男性其实也在一定情况下会成为遭受伤害的一方。如“三言”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篇即展示了因女主人公难以抵制个体欲望而背叛婚姻的过程及对丈夫的伤害。但是,和《氓》的解读形成对照的是,在以往的学术研究及课堂讲授中,对于该篇的解读却多集中于此小说在艺术特征和反映时代文化思潮解放性方面的正面意义,对于女主人公对婚姻的不忠行为的意义的分析则较少关注。而也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了质疑。有些男大学生就表示“如今社会已经男女平等,男性遇到的薄情女也不少”,从而无法唤起他们对作品人物更深入的同情。实际上,这两篇作品很典型地展示了男女两性情感状态的不同。《氓》中婚姻悲剧的形成,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其根源,在于“色衰而爱弛”,是女性因依附性社会地位而导致的一种普遍型社会悲剧的反映。《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婚姻爱情的失败则在于人的本能对于道德的冲击,如男主人公蒋兴哥所言“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是男性优势社会地位在个体欲望冲击之下失败的表现。归根结底,这两种婚姻爱情悲剧的形成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实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多变、喜好新奇可能对他者带来的伤害。当作品的解读把性别双方均有可能给对方造成的伤害提示出来后,才能促使大学生群体站在他者的立场对于其他性别的感受进行认知,从而进一步正确看待自身现有性别群体的社会地位。
2.互换性思维与90后大学生个体化特性的磨合90后大学生群体多出自于少子女家庭,甚至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传统社会家庭结构的解构对他们的影响体现在个体行为方面多表现为个体化特征突出,体现在人际关系的构建方面则多表现为自我中心倾向明显。这种情况使得90后大学生群体社会性别关系的建构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很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婚恋观的过度开放,即过分强调个体感受,对他者的心理情感状态常常不够关注,常因单方面个体情感要求过度而造成性别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互换性思维方式的强调、对他者感受的关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两性关系能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更为和谐。仍以上述《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小说中对得知妻子背叛后的男主人公蒋兴哥的心理状态有一大段细致描述。他开始满心愤恨,急匆匆赶回家乡欲与出轨的妻子分辩,但“急急的赶到家乡,望见了自家门首,不觉堕下泪来。想起:‘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在路上性急,巴不得赶回。及至到了,心中又苦又恨,行一步,懒一步。”正是因对自身过错进行了反省,蒋兴哥对妻子最终还是采取了和缓的态度,用照顾对方心情尊严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蒋兴哥的心理活动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己度人”之思维方式在处理两性关系时的有利一面。此小说产生在明代后期道德解放的潮流之下,其产生背景与今天社会有一定相似之处,正显示了在一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对待他人的另一种方式。在此类作品的解读中,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他者感受的关注,从性别群体的互相理解出发,意识到个体追求与他人关系和谐化处理的关系。
二、性别教育与90后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对个体价值的强调是90后大学生非常突出的特点。但个体价值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实现?这些却存在争议。结合教育“育人”的根本性目标,从性别教育“通过教育使所有女孩和妇女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建立起有助于实现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一教育要求出发,古代文学课程中关于性别认知的内容,能够从自我认识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的复杂性,促进其在心理上的成熟。
1.性别教育与90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确立性别平等观念在当前社会思潮中愈来愈受重视,但同时,性别平等不仅意味着男女两性在外在政治、社会权利等的表面平等,而在于对女性作为一种性别群体的尊严、价值等内在特性的真正承认。对于男性来说,这固然意味着要转换思维,对于女性来说,更是要意识到,这种平等的实现,不仅意味着要与男性中心话语权进行抗争,也需要与自身因长期以来被视为弱势群体而产生的心理思维定式进行抗争。这种心理上的弱势表现在对自身判断的不自信、对于自身价值的不确定,更重要的是,对作为独立自尊的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不自信。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很多资源就有了极大价值。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于性别严重不平等时代,那是女性承受社会压力最重的时代,女性因这种社会压力而付出的代价在作品中或隐或现地流露出来。以前述婚姻爱情题材作品为例。在这些题材中,女性角色常以富于情感性的悲剧角色出现,其总体特征,往往要么在缺乏关爱的家庭中默默消耗青春生命并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命运悲哀感叹,呈现为被动承受型特征;要么表现为为追求自身情感自主的权利而与主流价值观抗争,然而这种抗争往往因女性外在容貌这一女性在男性世界最高价值的逝去而流为引起后人警戒的反面例证。在以往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中,女性的命运情感是一大重点。但其目的却往往在于一再重复“封建道德伦理的危害”或者简单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人生的不幸和受到的压迫”,或者更进一步,与当前现实相结合,提出女性古今命运的共同点:男女两性在情感历程中的地位仍在实质上处于不平等状态。这些解读都是有意义的。
但放在今天这种环境之下,面对已经在情感方面有一定需求且处于人生转折期具备一定实现自我价值要求却又对种种性别不平等有所认知但又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经历过这一切的90后大学生来说,这种解读其实还可以更深入一步。除了从与作品中“受害者”的角度的同一性别角度认识之外,还需要提醒学生以理智的眼光认识作品人物命运,思考女性在进入社会后所需要独立面对人生、情感以及人性本身的复杂性,从而让她们认识到自尊自由的取得所需付出的代价,培养她们独立坚强的人生理念。一是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让女大学生对自身情感状况的体察更为深入。作为特定的性别群体,生理状况在一些时候确实决定女性不得不依赖他人,但这种依赖经过社会的特别放大就成为女性作为一种性别缺乏自立性的表现,由之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固定化认知而反向影响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在作品解读这种情感和理性兼用的场合,可以借机让女性对于自身的这种认知特征有所感受。其二,情感的失败与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利处境有本质关联,这种不利处境的认知有可能让部分女性产生自我的心理上的弱势,从而产生一种对人性及他性的怀疑感和对婚姻爱情的不信任感。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依附型的婚恋观即与此有关。只有在充分认知自我处境的基础上,才能“对女生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强化女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她们主动抛弃依附思想,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勇敢地进入与男子平等的主体角色,自觉地意识并履行她们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因此,这种作品的解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思考尊严与价值的意义。这既可以开拓女性关于自我的意识,其实也为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2.性别教育与90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实现90后大学生生活于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少子化的现代家庭氛围是其成长的主要环境,新时期大学生在人生中受到的挫折相对较少。过于顺利的人生经历使他们对于压力和磨难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同时,从小就作为家庭中心受到关注的经历又使他们对于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有着敏锐的感受。古代文学作品作为历代有所作为者人生追求的心声的表露,站在性别教育的角度,将其内容与现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相结合,能够促进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进入学生心灵,实现育人目的和课程新生机的实现。以古代文学“悲秋”传统为例。以往的理解中,似乎这种由理想追求而带来的情感是“士”的专利,而女性只能“伤春”,只能为个体感情方面的遭遇而失意。只有站在当今女性个体价值实现的角度,将现代女性的生活事业追求与之相联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关于个体理想的抗争和不屈才能获得她们在情感方面的理解。杜甫在秋天的萧瑟中回顾古代贤士,发出“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悲鸣,虽然他所咏叹的对象是男性,但这种有所追求却最终失落的心态仍使所有人包括有志向的女性为之动容。也正因此,这一类文学作品才能在基于所有性别的欣赏中延长其生命力。女性主义教学“非常强调的就是知识和经验相结合的过程。就是说,知识不再是一种纯粹客观、跟你自己完全无关的东西。它应该是跟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古代文学作品大多是男性进入社会后的情感和心路历程的总结。然而,当前女性生活空间已经不局限于闺阁,而进入了传统为男性所占有的社会空间之中,女性的理想实现道路日益与男性重合。男性曾经遇到的问题、面临的困惑,现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两性所共有。虽然古今时代特征变化极大,但男性和女性作为人在进入社会后所遇到的心理情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之处,这也正是性别群体与课程内容结合的汇通之处。要做到这一点,女性个体经验与作品情感的共鸣无疑是其基础。再以上述提到的婚姻爱情题材为例。以往的作品解读,大多习惯将人物命运与社会的影响相结合,在理解性别处境时,往往将之单纯归结为一种过时的道德价值的主宰。然而,对于现代女性来说,这显然失之于简单。
作家的情感是通过文本语言来表达的,文中人物的情感,也是通过文本语言来表现的。琢磨语言,就是把玩情感。以教学泰格特《窗》为例,远窗者看到近窗者生命垂危“,却纹丝不动地看着”,“继续盯着天花板”,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一起赏析———“盯”:换一个词“看”“望”“凝视”好不好?换一个“眯”行不行?可以想象他“盯”的同时手一定是攥起来的,是人性的弱点像恶魔一样缠住了他的心。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枯涸的、满是皱纹的双眼盯着天花板,因为那个罪恶的、自私的念头盘踞在他的脑海,挥之不去,占据了整个空间,让良知跑得无影无踪,退得直至无形,因为对美景的占有欲太强烈了。如果用“眯”,说明他不忍心看,证明他良知尚有残存。作家在用这些词语为他画像!远窗者的行为暴露了人性的弱点,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道德的底线!那就是———良知!词语是有质量的,有重量的,敲击着我们的心灵,词语是有色彩的,有线条的,激发着我们的想象,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家对远窗者的谴责与愤怒!我们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悲伤着作者的悲伤,愤怒着作者的愤怒!再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中的“倚”改为“坐“”立”好不好?“坐”“立”都无法写出女子虽然娇弱却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无法写出妆扮一新的女子盼望情郎早日回归、久候而不至的形象及其急切的心理。用“倚”字,就把一个不顾江风急寒、黑眸如珠、望穿秋水的怨妇形象烙在了我们的脑海。这样的词语比较,深入到了文本的核心,也进入到了人物的内心。
二、在内容取舍中聚焦文本自身的价值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大多在1000~3000字之间,只有对文本内容合理取舍,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避免碎片化的阅读。语文知识与人文情感应该融合起来,合理设计,才能获取最佳效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名作,怎样取舍并合理地组织教学,从而体会杜甫“诗圣”之“诗”与“人”的“圣”呢?第一个环节,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脉———风中之屋、雨中之屋、心中之屋。明确前一部分是写景叙事,后一部分是抒情议论。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处境,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处境———凄惨(落魄、困顿等),从“秋风怒号”“茅草四飞”“秋雨夜至”的自然状态、“年老体衰”“彻夜失眠”的生命状态、“住茅屋盖布衾”“喝浊酒”的生活状态三个方面感受这种凄惨,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翻译,赏析,体会。“喝浊酒”的生活状态是链接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语句感受出来的。引导学生联想:杜甫哪些诗有这样的意境和情感?学生会很自然联想到《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联想到《登岳阳楼》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而进一步体味到杜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情怀。第三个环节体味作者的心境。诗人是一味地沉浸在个人的痛苦之中吗?不是!伟大的诗人是将自己的痛苦深深置于历史的土壤里、人民的血液里,最终迸发出自己的呐喊!
三、在二度创作中放大文本最大的能量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产品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改变人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给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带来无限可能。比如,继“微博、微信、微电影之后,微时代大家族又出现了一位新成员———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学习方式灵活和传播速度快等优点日益深入到高校教学活动中。为了推动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高校教学中的普遍运用,各大高校也在鼓励教师们积极开展微课设计、开发及应用研究。倘若能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必将有助于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微课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它的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教学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是教师和学生集中解决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行为。因此,微课常常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习题等设计制作的,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与传统课堂视频不同的是,微课时间短、选题小、设计紧凑,更主要的是“面向学习者”而制作设计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可见,微课教学时间短这一特点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学内容少而精这一特点有利于突出主体和教学重点、难点;微课资源容量小这一特点可以保证几乎所有学生通过手机流畅地观看。因此,微课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视频,而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运用微课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优势
利用微课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为英美文学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提供新的思路。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微课辅助英美文学教学,80%的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较浓的兴趣。可见微课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逾越的困难,具有诸多优势。
1.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随意性。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微课教学视频学习时间和地点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随意选择。教师只要将制作好的微课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随时下载观看学习。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虽说微课短小精悍,但教师可以借助ppt、电影片段、图片等通过演示法让学生对知识点获得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讲授法,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概念性知识。
3.反馈的及时性。
在微课教学视频的录制过程中,教师能及时获取他人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评价,并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平时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相比,微课录制可以让教师们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累积教学经验。
4.知识的准确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因自身业务能力不足或教学行为失误导致不能给学生准确传递知识,甚至可能给学生传递错误的知识,微课却可以大大降低这种可能性,因为微课视频录制可以让老师反复确认知识的准确性之后才会上传到网上,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一种必然结果,能为英美文学课带来巨大变化,它具有的优势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望尘莫及的。利用微课教学软件具有的诸多优势可以有效辅助英美文学教学。
三、微课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
1.微课教学视频是英美文学课的有效补充。
英美文学史源远流长,内容庞杂,不同文学时期的作家也是流派众多、风格纷繁多样,作品自然繁多,再加上不同的文化思潮及语言特点等都是文学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如此重,但课时少,教师常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一直在赶进度,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主要的是学生逐渐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微课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后可以有效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微课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后观看学习,解决文学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微课教学视频不仅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感染性,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英美文学知识,而且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消除他们对英美文学的畏惧心理。
2.微课教学视频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微课教学视频把声音和影像合二为一,使语言信息与具体情景相结合,实现多维传递信息。再加上微课是一个多元化的资源包,学生可以根据所需观看不同素材的视频,又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随时观看。因此,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体明确、学习方式灵活等特点,恰好可以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让英美文学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进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微课教学视频具有直观、方便、快捷、实用等特点,能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听感观,用丰富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一个跨越国界和时代的文学世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微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作为在线教学视频,微课已被广泛应用于在线学习之中。再加上现代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提前设计、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微课学习方式自由灵活,自主学习空间也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可以说,微课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的视频资源。微课教学视频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自主学习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索﹑研究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4.微课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的出现丰富了教师教学工具的同时培养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因微课精简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主题和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前对相关知识了解透彻,对教学设计考虑周到,这一系列工作有助于教师学科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善。微课的出现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作为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改革的催化剂。因此,微课拓宽了教学手段的同时,塑造了新的教育观,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四、结语
(一)电影具有文学价值许多电影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电影在体现文学价值时具备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电影的制作来源于文学的文本,电影不过是文学的一种载体。英美文学的文学色彩非常凸显,而电影的制作离不开文学文本,并且将文学文本用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许多人都希望电影可以体现更高的文学价值,而不是纯商业的电影制造,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去展现文学魅力的电影是人们特别期待的。其次,电影是对文学文本的另一种阐述。电影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材料,教师可以与文本进行对比的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对电影和文本间差异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更深入的理解。电影是具有文学价值的,学生通过电影材料,不仅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文学,而且可以对英美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电影可以辅助文学教学电影是英美文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播放电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文学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电影更易实现,学生看电影更加直观,能够促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时更有想法。其次,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会对文本产生好奇心,善于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寻找与电影的不同之处,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程度。在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播放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许多学生十分迷恋电影,播放电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而学生对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不断回味,会试图从文本中寻找文学的魅力,这也就促进了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
(三)文本和图像结合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思维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教学方法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我国,有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等对电影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达成了共识,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文本与图像的互动,从而更加适应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材料的原则选择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态度开放。选择的电影素材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学文本的理解,就可以作为教学时选择的材料。目前来说,电影对原著进行的改编的方式有三种,即忠于原著的翻译式改编、细节性放大但与原著基本框架一致的改编、对原著大胆创新的自由式改编。这三种改编的方式中,最为肯定的是第一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两者也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给学生播放后两种方式的电影,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多种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二是选材精炼。一部电影的播放时间较长,而高校学生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将一整部电影全部播放完毕,所以教师在选材时,要使选择的材料与授课的内容高度相关,从而使教学效果发挥更加理想。倘若电影选材不当,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因此需要教师在选材过程花费时间和精力,更准确的把握选材原则。
(二)播放材料的原则播放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收放合理;二是观评并举。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播放电影的目的。播放电影是为了使学生对文学加深理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英美文学,而不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增添负担。这就需要教师谨慎考虑电影播放,科学合理的使用电影素材,从而使电影引入课堂是一种放松的娱乐形式。其次,适时插入对电影内容的评论,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批判思维。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影播放手段时,需要对电影适时的停止、回放,并且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边看边思考,又不会使学生只是单纯的观看电影忽略了文学文本的学习。
三、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将学生课堂权力归还给学生将电影引入课堂,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二是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电影素材。首先,教师授课之前,学生对文学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过教师课堂播放的电影,学生可以有效的将阅读文本和观看节目相结合,从而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影像中与文本有出入的地方,学生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其次,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寻找与文学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料,在课堂上互相展示成果,有效形成主体的对比,利于师生对影视资料与文学文本间不同之处的研究。
(二)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这种方法适合辅助对名人名家的教学活动中,因其作品较多,被翻拍成影视也较多,所以调动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互动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如果课堂学习的主人公背景较为复杂,作品较多,教师则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从而在课堂上起到汇总的效果。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的方法,可以使小组同学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更有效的对文学文本进行学习。
(三)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看法英美文学中,有许多名著的理解与学习难度很大,学生理解文学文本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从而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畏惧和不满情绪,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看法,并在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同。在学习英美文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影,这些电影通过现代意义的翻拍,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学生观看文学电影过程中,必定会对电影的某个情节产生共鸣,从而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在学生理解未偏差的基础上对学生理解给予肯定,并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加强理解。
(四)兼顾文本与图像的结合在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授课过程中,兼顾文学的内视性与图像的外在性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英美文学的创作背景和时代与我国高校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时代有很大偏差,所以学生往往不能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而电影形式与我国高校学生的距离较近,通过电影的播放,可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四、结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现了女性主义教学法这一概念,女性主义教学法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女性主义教学法指的是只要与女性主义相关的知识传授与学习,都归为女性主义教学论中的一部分。女性主义教学论尽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却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即通过对社会和教育领域进行批判与改造来实现公正与平等。在课堂教学中,女性主义教学法属于狭义的层面,即该教育不仅要将知识进行传授,更重要在于让学习者能够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女性主义教学法使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更为突显,同时也打破了教师的只是权威形象,强调了课堂教学平等与合作的理念。女性主义教学法最初只运用在妇女研究项目中,而近些年来则逐渐成为了高校的学科教学中的一部分。在女性主义教学法中主张释放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较为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其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参与、对话以及经验传授等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是女性主义教学法的重点。同时女性教学法还是分注重多元文化,提倡教师创设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通过互动来增加学生的知识,同时锻炼其创造与批判能力。教学课堂中的民主与开放氛围也是女性主义教学法的主要特色,教师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思维锻炼与积极反馈的良好课堂氛围,使教学能够持续进行并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概念混淆,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也就容易出现错误的观点见解。女性主义教学法注重的是对男性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以及社会历史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女性形象与作用进行细致的探寻。在英美文学中,男性文学作品占据了大多数,而这些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不平等观念,男作家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刻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分理想化女性形象,作家笔下的女性往往具有完美的性格,或温柔或美好,二是过于极端刻画女性形象,将女性视为社会异类,刻画成恶魔。而这两种形象显然都不是真实的女性形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随着英美文坛的发展,一些女性作家开始提出了女性主义这一说法,他们以女性群体为背景来书写女性的文学,由于女作家在创作上的人物刻画、主题思想、叙事手法等方面与男作家并不相同,其在一定程度上给女性带来了解放,并且使女性主义从女性文学中被挖掘出来,并作为了一种教学方式逐渐融入了高校的外语文学专业课程中。
2女性主义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的运用
2.1女性主义教学法三大核心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女性主义的三大核心讲解,让学生对女性主义观点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便于其进一步学习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第一核心是学生。就目前英美文学作品课堂的教学现状而言,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对于文学具有较好的鉴赏与理解能力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而英语程度较差,口语表达不够流畅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却容易受到教师的忽视,无法在课堂上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而在英语专业中,英美文学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学生如果没有在课堂上获得应有的教学知识,就容易拖拉后续的知识点学习,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并产生抗拒和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当适当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全面的关照和教授每一位学生,使课堂形成互相尊重与合作的学习氛围,削弱学生自我态度,共同进步。第二核心是增加学生课堂权利。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学术的权威性,学生被动的吸取知识往往难以取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英美文学课堂上,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如果单纯的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是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会一直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与创造能力。而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则能够改变课堂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角色得到了强化,教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教学活动当中,从而促进其个人能力的激发。第三核心是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采用女权主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认真聆听自身的想法,同时培养学习经验的独立性。尤其是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对于作品的讲解除了进行一些基本方法的传授以外,还应当充分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和解开作品赏析的规律,对于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应当利用女性主义理念积极鼓励其走上讲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从而锻炼其领导与学习能力。
2.2女性主义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是对传统英美文学教学的一种创新和颠覆,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为注重课堂中师生的平等,强调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对于女性主义教学法在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笔者将以教材《新编英语教程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例进行应用说明。在教材第一单元中有两篇课文和互动练习、角色扮演以及写作部分四大板块,对于写作部分教师可以进行单独的教学,其余教材内容则在课堂上分为八课时进行教学。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进行导入,并以课文题目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同时派出代表讲述论点。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鼓励学生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提问,教师重点讲解文中的语法和段落讲解。关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对话方式进行,并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读,自主翻译。教师在此环节应当充分鼓励处于英语弱势的学生进行发言,使其能够学会主动表达自身见解。课文讲解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仍旧采用师生对话讨论的方式进行课文赏析,并在课后布置基础词汇练习。角色扮演板块部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对话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学生小组可与教师进行互动问答,从而完成课文问题部分,教师布置练习内容之外,可让学生进行自由提议,并就学生的建议进行部分内容的再次讲解。这样一来,既能够保证课堂氛围的活跃性,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上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群体合作,从而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逐步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结语
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配合方式,实践教学能够训练学生分析文学现象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长期以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背诵既成结论来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印象全无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地开展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将使诸类现象得到改善,通过举办现代文学巨匠专题讨论会、现代文学名作细读专题讨论会等,让学生搜集资料,各抒己见,借以深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作家作品的地位形成的原由,探讨中国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在实践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得到锻炼。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指导学生查阅、检索相关民国老旧期刊,使学生从尘封的历史中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的具体感知,培养其动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强化现代文学和当下现实世界的联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随着岁月的流逝,当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下渐行渐远乃至成为一种传统而被肯定的时候,它与当下文学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文本对照分析的方式,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哺育程度;也可以指导学生对当代作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些举措会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的隔阂,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其整体素质。
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在工作中灵活运用中国现代文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人文学科被逐渐边缘化,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昔日精英式的书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明日黄花。有人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文学课程教改的当务之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就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如指导学生制作中学教材中出现的现代文学作品课件,为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服务;强化写作迁移训练,为学生从事相关文字工作服务等等。
二、实践教学形式举隅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实践场所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可运用以下几种形式:课堂实践教学、场馆实践教学、舞台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它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课堂实践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课堂实践教学是一种简单而易于操作的实践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认识文学现象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表达文学观点的能力。可采用现代作家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对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进行探讨,分析其文学地位、成就贡献、代表作品等。在讨论会开始前,拟订较有针对性的讨论话题,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认真阅读其作品以及相关研究论著和背景材料,撰写读书报告,作为讨论的基础。讨论时,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观点交流,甚至摩擦、碰撞出火花,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粗浅朦胧上升为具体深刻。还可以举办现代诗文名作朗诵会,精心选择《雨巷》、《再别康桥》、《背影》等现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名篇,在举办前同样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先使学生通过理论课程了解其创作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熟悉内容,然后再举办作品朗诵会。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体验作品的情致,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2.场馆实践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利用文学场馆来进行,各地的作家纪念馆、作家故居、文学馆都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基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活动。为满足教学需要,应选择较为集中又能有效培养学生文学感知的场馆作为实践场所。比如开展“感受鲁迅之旅”的实践教学时,可以选择上海鲁迅纪念馆作为教学地点,它融合鲁迅故居、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为一体。在参观生平陈列时,学生可以获得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该馆的陈列,运用了大量现代技术和设备,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一展厅中的短片“生命的路”,通过投射在三面墙体上近六分钟的气势恢弘的巨幅影视,勾勒了鲁迅的生命轨迹和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第三展厅《秋夜》放映厅,在135度弧形银幕上投映电视艺术片《秋夜》,涵义隽永,能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陈列馆的文物来感受历史,还可以通过场景模型来体验鲁迅经常去逛的内山书店、目睹鲁迅逝世前夕参观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逼真场景,这些活化了的文物资料,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的生命气息;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检验自己的知识。陈列馆参观完毕后,可带领学生去鲁迅墓前瞻仰拜谒,用切实的身体行动向这位文学大师致敬。接着参观位于虹口区的鲁迅故居,让学生感知鲁迅在上海的最后十年。其他诸如位于上海武康路的巴金故居、位于浙江乌镇的茅盾故居都是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当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于一身,四个展厅中陈列了书籍、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录音录像带和文物等30余万件藏品,更是开展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理想场地,教师可依据主题需要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3.舞台实践教学
舞台实践教学是指以舞台为活动空间来进行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最直接的实践方式就是指导学生排演中国现代话剧代表作,如《压迫》、《雷雨》、《茶馆》等等。这种排演是在认真阅读、深刻理解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并非以表演为旨归,不以吸引观众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表演中认真品味话剧的语言,揣摩话剧的动作,体验人物的遭际,窥测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达到对剧本的深刻理解。为便于操作,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训练;还可先在课堂进行小规模的排练,条件成熟时进行大范围的公演。此外,可鼓励、指导学生将情节性较强的小说改编成剧本、将叙事诗改编成诗剧进行排演,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体验不同文体的异同之处,在再度诠释中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4.社会实践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现实中去进行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比如,教师一直在理论课上强调中国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是在什么层面上的?哪些作家产生的影响更大?基于这些疑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表,对当代作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与作家的联系,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使他们对这一课题本身产生比较深入的认识。在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校文献资源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并结合学生能力训练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上实践形式,有效编排和灵活实施。
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开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师观念陈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无法保障;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开展举步维艰等等,只有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确保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地位提升。所谓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基于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实践教学在理工科及法律、管理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在中国现代文学等传统人文课程中则罕见开展。因此,教师在长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教学活动中因循守旧,缺少探索精神,使得这门原本有着鲜活的时代气息的课程在成为经典的同时,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此外,不少教师对实践教学存在着畏难情绪,因为实践教学虽然以学生实践为主,但仍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有序地组织进行,远比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复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须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克服种种困难,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各种实践形式,合理地设计实际教学方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其次,加强教学管理,确保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与理论教学相比,更为直观、丰富、新鲜、有趣,但如果不对其加强管理监督,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如学生可能把参观考察当成是游山玩水,把舞台实践演化为娱乐消闲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教学组织管理,积极发挥指导作用,比如在学生参观文学场馆实践活动后,要求其提交相应的考察报告(包括自己的感受和理性分析判断);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后,要求其提交相应的调查报告等,作为对其实践活动的考核指标。
再之,加大教学投入,确保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如上所述,由于人文学科的实践教学长期得不到重视,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经费的拨付方面,首先考虑的是理工类的实验设备、器材等等,即便在人文学科有所投入,也仅限于一些新型的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实践活动因申请不到相应经费而难以实施。因此,要使本课程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必须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这是保证场馆参观、舞台排练、问卷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的前提。
(一)方法论———两层皮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专业的学者通常单一通过翻译来解读英国文学的神韵和风采,因而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难理解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内涵。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众多的分支将文学方向的研究挤压的可怜。学生更多的被分配去进行翻译研究、语言学等领域,这就造成文学研究不断被缩小范畴。同时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过度的消费主义和金钱观念让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若是读也是挑选一些简单的作品,不需要进行较多的思考和品读,因而现在读经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渐萎缩。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两者谁更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是学术领域一直争执的问题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基于文学本质,研究的学者必需要对原著进行阅读分析。作为外文学者,有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的不足,即对国学的粗浅认知。而我们的中文学者,只能读译作、隔靴搔痒的现象,其实也是相当尴尬的。在解放之前没有外语专业,统称为外文专业,当时而言,文学史所有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中西连贯成一家的观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师人才。放眼现在,英国文学被划分为三大阵营,外国文学抑或世界文学抑或比较文学。中外学者互相看轻,甚至没有任何交集和接触,这就造成了一种我国研究外国文学很怪异的局面。其实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如果说有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东西偏离了轨道,那如何形成正确的结果。个人认为应该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联系。中文学者多读英文原著、外文学者对国学进行学习。只有通过这种途径,长期学习互通有无,才能让中外学者的言论和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逻辑参考价值。
(二)经典名著阅读现状
较差学生读者群体是阅读的主体也是出现问题最多、最鲜明的群体。一些学生进行外文经典名著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还有种种纷繁复杂的英文考试;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但是往往新闻的性质都属娱乐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阅读翻译的版本,如果翻译较精准有深意就能获取一些营养,如果翻译得比较低端,那么自己的阅读水平无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浑然不知的。最后还有一小部分痴迷于英文原著的阅读,关注于文本的真实含义,但是毕竟只有极少数。再来说一下阅读英文名著的数量和质量,经过统计,很多本科学生的外文阅读量不足十本,阅读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通读一部名著,更多的是进行选读。同时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将英美文学放在相对重视的层面,课时不足、教材质量一般都是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经典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是优质文学作品的融合。可以说其代表着一个民族智慧的洁净、精神依赖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近距离感受那个民族的血液、脉搏,可以了解那个民族的精神本质。譬如若想了解我国盛世风采就不得不读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学,就不能不读《诗三百》。提及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足以让英国文坛散发熠熠光芒,如果没有阅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就无法了解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文学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优质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能力一定不能脱离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长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语言、哲学、美学等多方面都会有提升,整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都会升华。经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过对其的阅读更加了解这个国度、这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可能会有一些学者质疑,如果大力推荐英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否会冲击我国的文学构架,让新一代接触英国文学作品乃至世界文学作品是否会让我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作品受到挤压。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文化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对待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也要这样取舍。我们可以将对其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感知不同优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再扩宽到民族的层面,通过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度,无论是优越性还是不足,都会让我们辩证的对待。发现优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亚作品中常常渗透出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知英国也是一个文化与人文并重的国度,而面对文学作品中一些负面情绪的蔓延,我们发现可以进行自身的预防,所以学习他国文学作品不会让我们遗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不会搁浅自己的名著经典,而会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纳,学习和深化。教和学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指引学生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感受文学的经典文学的魅力,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对相关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学的教师肩负很重的教学担子,既要能很好地传递知识,又要将一些有营养的新知识推荐给学生,那么新的学习内容怎样获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研究,不断提升、不断更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获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学的高度之上获得更多的进步、发现一定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名著。
三、对策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阅读群体的整体英文能力。可以联系一些媒体进行视频教学提升阅读群体的英文理解能力,还可以定期进行专家赏析,引领大众解读;二是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将阅读名著作为一个量化定性的指标,辅之阅读经典外文作品的课程。针对学者和英国文学研究组织,应该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重新阅读和精读细读。对于一些刊物进行发表和议题的时候,可以鼓励学者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定期举办专栏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阅读经典英国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索。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还要从培养学习态度方面做起,阅读经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积累和形成自觉性的过程。只有拥有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坚定信念还有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精神领域的收获。
四、结语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要顺应新的形势变化,切实有效地为专业培养目标和提高就业技能服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整合教学内容古代文学涵盖面广
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在具体的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而且从目前社会发展对学历层次的需求来看,它的培养目标还在渐变为乡镇小学语文教师,他们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是必要的,但理论水平和专业性不必要求太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安排上,应该以作品选为主,以文学史为辅。在讲文学史时,要遵循“理论必需”的原则,但也不能泛泛而谈。不仅应该讲清楚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作家作品,而且应该讲清这一时期文学呈现了什么特点,并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挖掘出呈现出这种特点的原因。甚至在讲到每一时期的“一代文学”时还应该穿插这种文体的演变及鉴赏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对系统的古代文学知识和一些基本文体的简单鉴赏技巧。在作品的选择上,一要突出经典性,优秀的古文作品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情感上都对学生有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二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有大部分要到小学去任教语文,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教学工作,对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篇目,从内容到教法都要给学生以示范,而且要加上古诗声调和节奏的讲解,要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小学语文的示范课。
2.注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在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要精讲的重点篇目,像李白的《蜀道难》、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等。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得法,那么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这些经典的篇目应该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重新遴选精讲篇目,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般不要再去重复讲授,对于实在非常重要不能略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也要和中学分析的角度不一样。这样即可以合理利用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又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古代文学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较难产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古代文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实现古为今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古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但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不少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在今天仍被大量使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成语和俗语作为桥梁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如我们现在形容女人的嘴巴长得漂亮会说“樊素口”,形容女人的腰长得细会说是“小蛮腰”,为什么这样形容呢?因为这两个俗语来源于白居易的两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洛阳别墅的两位美人,一个是歌妓樊素,一个是舞妓小蛮,白公深爱之。如果我们以这个为切入点来讲白居易晚年独善其身的生活,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三)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与教师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是以源源不断地为小学输送优秀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为办学目标的,因此,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而高职高专教育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教学时数缩短,而所学的课程却越来越多。专科学制本身只有三年,而且由于市场化的运作,高校的招生指标多少和专业是否继续保留都是以就业率来决定的,高职高专的教育更是如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保留现有的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想法设法提高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毕业生提前推向就业市场,所以,几乎所有高校的最后一学期是不安排课的。即使有,也基本是教师招聘考试的辅导课。这样,专科的学制实际上缩成了两年半。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特别是语文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顺应社会这种需求,高职高专的语教专业必须要调整或增设课程,这就使得它的课程会越来越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所有的高职高专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语教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中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教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主干课,我们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满堂灌,而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古代文学的教学实际,可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古诗文诵读技能、口语表达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如前所述,目前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师有两类,一类是有比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的教师;一类是具有深厚的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理论水平较强,但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技能训练的教师。这两类来源的教师都不能适应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的需要,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师要求既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鼓励从师范转型过来的教师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而新进来的一些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也要求他们参加教师范技能培训,并严格考核,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总结
情景教学法的核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入或创设具有情感色彩和形象主体的具体的场景,诸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角色扮演、课堂游戏、绘画、音乐欣赏等,使学生参与到情景中来,并对情景进行一种态度体验,实现学生对教材进一步理解、心理机能的进一步发展。创设情境的基本途径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二、英语语言文学科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重要性
英语语言文学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造成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降低。目前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是比较好的办法之一,并且情景教学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学习的拥有较高兴趣,将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效果。教师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创设情景,提高了课堂的可参与性、生动性和吸引力,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大幅度提高,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求职欲。通过对情景的参与,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如今,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教师单纯的按着书本简单机械的对学生进行教学,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更多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采用情景教学法,学生能够自主的进入设定的情景,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学习,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一)做好情景创设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所创设情景的难度的时间。创设情景的难度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并且时间不宜过长,需要保持在当堂课的时间内完成。其次,教师在创设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情景时,所创设的情景内容应该紧扣教材,能够集中突出教学的主旨内容;所创设的情景还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是能够让学生体验和了解到的生活实景;此外,创设的情景是外部条件能够达到的,如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能够满足情景的创设,不会因为课堂的某些客观因素受到限制。
(二)情景教学法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文学学习环境教师在进行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汉语教学,这对学生学习英语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课堂上,教师应该从头至尾使用英语教学,尽量创造一个全英语的学习环境。在遇到比较难懂的词句时,教师应该通过比较简单的英语进行解释说明,或者利用图片、动作等进行解释。学生在整个课堂几乎都通过英语进行思维,并进行英语交流,随着长时间在情景教学下的知识积累,学生在就逐渐养成了通过利用情景对英语语言文学进行理解的学习方式。
2.实物利用进行情景教学教师在对英语语言文学进行情景教学时,通过直观的教学用具或者实物与英语语言文学的相关概念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能够加深对英语语言文学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
3.阅读情景和共同学习情景设计英语语言文学的课文学习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由于篇幅较长,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下降,而教师逐字句的讲解既浪费时间,课堂也缺乏生动活跃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对需要对英语语言文学的阅读情景进行重点设计。如将课文分成若干部分,学生分组后进行每个部分的阅读,并提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难点,每组成员均可对本组或其他组的发言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这样,整篇课文的学习时间将变得集中,缩短了学习时间,增强了课文学习的参与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课文的中心思想后,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具体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并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巩固学习,加深对课课文的理解。
首先,消除学生对作品的生疏感,距离感。
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生疏感和距离感,造成师生无法与这位大手笔进行对话和交流。在学生的面前,无论教师怎样强调鲁迅作品的文化性价值性,强调鲁迅作品语言如何的含蓄晦涩,主题如何的深邃意蕴,都无法让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感到亲切,更无法透过作品更深的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步履和语言的声音。
海德格尔深刻指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主动的阅读是前提,教学实施中师生一起更为广阔的背景性资料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反过来保证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活动的展开,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得到拓展,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由于鲁迅的作品在不同的视角具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自己思考的空间,对作品有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拉近了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其实也就体现除了阅读中的体验性和主动性。加上教师的引导,达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双重的自我,以自己的视角发现作者同时也发现自己。
另外,除了“让学”消除学生对作品的生疏感外,可以利用鲁迅在作品中的儿童视角来拉近学生与鲁迅,与鲁迅作品的距离。例如在《风筝》一文中,鲁迅说弟弟从小躲在屋里制作风筝,被自己发现就踏扁了,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后来读过外国儿童教育专著,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就自责当年对弟弟粗暴。体现出了鲁迅对孩子的童真天性的理解,这就去掉了鲁迅在学生心目中冷峻的脸谱,让学生更全面立体的认识鲁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
其次,对于鲁迅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见解”。
对于求知欲望特别强,创造意识活跃的中学生来说,要扭曲他们自己对某一事物独到的看法无疑是在扼杀他们的思想,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维模式不断变化,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因为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的不同而有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引导,不能硬性的反驳某位学生的观点,也不能要求统一见解。课文的解读,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见解力,唤起和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讲解,不但要注重“有用”“有益”“有力”,还要注重“有趣”“有味”“有度”,要避免陈旧、狭窄,力求新颖、丰富。例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可能“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和天真可爱、活泼生动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旨,会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沟通力和亲和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自己学会“占有、挑选、拿来”,并且“放出眼光”,这就需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入手,从他们的性格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出发。否则,“封建制度”“国民劣根性”将成为他们面前的黑是名词术语的堆砌而没有任何的感彩,更不要说领悟和文学鉴赏了。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一种先入为主的经验思维,潜意识的把鲁迅的作品与战斗檄文捆绑在一起,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忽略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向,强硬的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学生,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消减了教师的积极性。
再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分析探讨鲁迅以及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从而获取更多的收获。
(一)明确教学目标
2010年之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名称不是学前教育专业,而是幼儿教育专业,这一改变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及其思维变化。幼儿文学作为专业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文学的教育人才,其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以便向幼儿传递文化思想,具备深厚的幼儿文学素养,以便向幼儿传达文学知识,具备执着的探究精神,以便更加清晰有效的教育幼儿。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幼儿文学教学应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幼儿文学的发展状况,学会从现实的文学作品和教学中发现新的研究的课题。
(二)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他学科及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同
幼儿文学的课堂里,教师仍是以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味地以满堂的言语进行授课,然而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悖的,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中心,教师教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必须转变思维,认识并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上面来,协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模式。此外,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形成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以未来实用性为指导的学习模式,教导学生认识到幼儿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组织以幼儿为主体的文学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教学与学习。
(三)突出语言训练
强化口语技能口语专业水平对于幼儿文学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与关键的,因为幼儿文学需要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进行听说表演与诵读、故事的表演,而学生的口语专业技能在此就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口语能力越好,其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就会越好。因此,为适应幼儿园实践的这个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必须加强学生对于语言能力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口语技能水平。在幼儿文学教学的儿歌单元,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儿歌的表演,让其自主自由地进行编组,选取曲目,并进行一定的串联和主题编排,进行有准备的表演,既能提高他们对于儿歌的乐趣领会,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口语技能的锻炼与学习。
(四)模糊学科界线
渗透幼教内容幼儿文学和语言教学法在幼师专业的教学当中是两个不同的课程,两者之间完全独立设置,毫无交叉。因此,我们需要将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之间的限制打破,模糊他们的科学界线,使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更加紧密配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文学教学里,儿歌和幼儿诗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在教材设置上面也是分开为不同的章节,并进行详细介绍、学习和创作,而在语言教学法里,儿歌和幼儿诗则统称为幼儿诗歌,是一体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幼儿文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并了解文体特点,训练写作技能,强化作品鉴赏能力,而语言教学法的教学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利用幼儿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掌握整个组织活动的流程,从作品选材到过程设计再到案例分析,因此二者是天生的合作者,老师应充分发挥这种合作的作用。
二、结语
目前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堂上,学生大多都在执行一种创作模式,那就是将主人公置于一种极端的情境当中,从而使得人物动作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人物之间产生激烈的外在冲突,人物关系在情节发展中发生重大改变……戏剧性被强调为教学重点本无异议,但是戏剧性的内涵若仅仅局限于对戏剧性人格特征的呈现、外部的浮于表象的矛盾冲突与动作的组织、对情境危机的刻意营造等层面,会导致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关注作品的外在戏剧性,从而忽视中外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的抒情性,以及其中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关注,审美视野和创作范畴也会变得越来越狭小。戏剧的世界纷繁而多彩,仅仅强调外部矛盾冲突的戏剧性作品,只是戏剧世界之一隅,而非全部。在现实主义的作品队伍中,有着更多的更符合当下时代特征与心理特点的作品存在。这些作品以及其背后的创作方法,更应该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被重视起来。
一、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深度探索的原因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实主义创作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深度探索与革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时代与观众审美的诉求。当下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平稳,那些重大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极端的情境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时代与生活的变化带来了观众审美诉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逐渐被人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所取代,今天,走进剧场的观众更加渴望看到那些能够准确、深入地表达出现实日常生活中人们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
二是小剧场发展的要求。小剧场作为一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剧场形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我国已经有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小剧场戏剧已经拥有为数众多的观众群体,成为目前我国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小剧场戏剧无论其剧场特点、场内交流的多向度特征还是对演员的表演要求,都更适合于表现人们的当下生活与精神本质,要求剧作者从关注外部矛盾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映。三是学生观察生活的需要。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今天人们的内心世界变化要远远大于外部生活。硬要学生学习那些外部矛盾冲突强烈的作品,只会导致他们脱离生活,生搬硬造,闭门造车。时代的发展以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都要求编剧能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当代人深层精神本质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对目前戏剧影视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改革,主要体现和实施于理论界定、观察生活和创作实践这三个层面。
首先,从理论上对“戏剧性”内涵予以厘定和辨析。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的解释,“戏剧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直观外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而“偶然性”、“巧合”“骤变”等,则更多借用了生活用语的含义,仅仅是戏剧性原始、外在的意义。因此,从本质上讲,戏剧艺术属于“代言体”。剧本只要将人物内在的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内容,呈现为可视、可听的内容,都是“戏剧性”的处理。厘定了“戏剧性”这一大的范畴,相应地,在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课堂上,对“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情节”等剧作元素的阐释也应当相应做出进一步调整。以戏剧冲突为例,传统的以外在戏剧性为特征的戏剧作品,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突。而人自身的矛盾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在今天似乎更能够反映出现代人生活的本质。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当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更多表现后两者之间的冲突。
其次,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改革还应当体现在学生的观察生活环节。观察生活是编剧班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从现实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聚生活原材料,从而形成创作的“素材库”。观察生活进而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编剧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阅历少,所积累的生活素材少之又少,因此,观察生活就更应该成为日常训练的一部分。传统的编剧教学思路中,学生在观察生活中更多旨在寻求那些外部冲突和戏剧性较强的内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趋平稳与安宁,学生带着编剧课所学的对“戏剧性”的理解,来到生活当中寻找素材,经常会一无所获。由于在生活中找寻不到素材,因此就会为了完成作业在课堂上闭门造车,仅凭想象去表现生活。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改革体现在引导、纠正学生观察生活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的思路与方法: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求素材———生活的本质恰恰隐藏于那些平静无波的表象当中。今天人们的生活虽然没有那么多外在的冲突,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多元文化的发展、信息的高速传播……人们的内心世界可以说空前丰富与复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前那种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矛盾冲突被内化,向内转变为一种自我矛盾以及人的生存与世界的荒诞等本质意义上的冲突。随着时代与生活的变化,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现实主义创作素材就决不仅仅局限于那些偶然发生的呈现为外部冲突的事件。我们需要启发学生放弃对外化矛盾冲突的一味寻求,学会发现生活素材,并透过表象寻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内容。
首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本是整个教学的重要依据。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卖火柴的小姑娘”“狼和小羊”及“皇帝的新装”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童话故事。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题材都能在小学语文中找到其相应的版本。根据相关的统计表明,所有的儿童文学结合起来,已经占到了整个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80%,因此,儿童文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此外,除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包含有较多的儿童文学之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读物内部往往也包含有较多的儿童文学篇章。可见小学生在进行课外小学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也多接触到儿童文学。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主要可以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儿童文学在教师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去拉近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案,逐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同时,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成相关的儿童文学学习的环境,进而更为深入地发现小学生内心的志向爱好,了解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就降低了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难度。其次,拥有一颗童心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文学内部的很多内容对于童心的重新展示及塑造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唤起自身消失已久的童心,这样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从小学生的角度看待相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儿童文学内部通常含有较多的积极向上的人物性格,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唤起小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倾向,这对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较大的作用,同时儿童文学内部所包含的不良的人物形象能够对小学生在很多方面起到警示的作用,提示小学生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对于小学生良好人生观及良好人格的形成有着较大的作用。其次,儿童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对于提升小学生开阔的想象思维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儿童文学内部较多的题材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小学生实现快速智力提升的催化剂。最后,小学生在进行儿童文学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习的好奇心,逐步增强整体的求知欲望。同时由于小学生生活圈子的限制,所能接触的东西较少,小学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能够扩大其整体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小学生一个探寻丰富多彩世界的窗口,上至神秘的星空,下至幽静的海底,还有大森林内部繁多的花草树木,昆虫异类,同时儿童文学内部也常常包含有不同民族的生活风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让小学生增长一定的历史知识及自然科学,可见儿童文学在提升小学生知识方面也有着较为独特的作用。
三、结束语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起来。
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首先要为他们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调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切积极因素,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把教学变为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通过读读、说说、写写、比比、画画、做做、演演、唱唱、动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在自主的实践中趣味盎然地学习,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自尊和自信。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读、问、查等方法收集有关地球图片、资料,了解关于地球的知识。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等。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有说的、画的、动情描述的、图片展示的,还有的熟诵着名言佳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场面热烈,情绪激动。由于学生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学习成果,他们学得特别兴奋和激动。课堂中,我还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学习方式。学生喜欢哪个就找谁一起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面对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在课堂中乐得手舞足蹈,他们有离开座位去找好朋友一起探讨,有的在同桌展讨论,有的小组交流边读边勾画,有的拿出画纸作画,还有的可以离开教室到图书室、因特网上查找图片、资料等。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在读书、讨论和资料收集和交流中体会到了朗读、合作、竞争、成功等多种乐趣。最后在全班交流时,有的同学动情描述地球美丽的外表、结实的球体,让同学们陶醉;有的同学表演人类不视地球的美丽,乱砍乱伐,践踏、破坏人类生存的地球;有的同学展示出自己画:美丽地球,人类在上面乱砍乱伐、乱排污水、空气等;还有的充当小树、小动物生动地表演他们被人类破坏地球后,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向人们苦诉,令所有的同学感动。……整节课,同学们学得轻松、自由,说得痛快,深感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动”起来。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命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老师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并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性特长,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
1、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尽情让学生“乐”。
如果把有待扩展,有待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多种多样的课本剧,不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打消书面语言的固有束缚,学生能酣畅淋漓地发挥,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进行梳理的能力。在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我先通过全班朗读,让他们自由组合,就地取材,虚拟情境,尽情发挥。由于学生们表现欲望强烈,生动的表演使他们很快理清了课文线索,并依据这一线索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内部语言。真正让学生通过课文知识,实现了情感的流露,学生们都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贪得无厌,不劳而获,将会一无所有!”
2、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如秋天到了,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支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树叶贴在纸上,写上名称或者写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描写树叶的词语或句子。或者用树叶镶一幅画,再给画取个好听的名字,给画加上文字说明等,然后展出、评比。这既是一幅由学生亲自创作的艺术,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识字、学词、学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因为学生喜欢活动,特别是到野外去观光、体验,更让学生心情愉悦。通过这一活动,也实现了学生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情感需求。这样,学生心中涌动的是努力后的快乐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