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食品经营主体业态范文

食品经营主体业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食品经营主体业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食品经营主体业态

第1篇

一、连锁超市业态始终存在着旧有的故疾――业态及业态边缘不清

近年快速成长的零售业内,不少企业不明就里,目标顾客群定位盲目,将自己的目标顾客群定得过于宽泛,跨度较大,弱化了超市经营定位、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的针对性以及专业性,店铺规模也是从百多平米到上万平米都有,形成业态交叉重叠之乱和效益低下。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业态定位缺乏顾客群调查和顾客消费需求分析基础,因此很难推出基于消费细分化,定位清晰的业态模式,这类业态不清的连锁超市就尤如松软沙滩上的建筑物,风险会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而逐级递增。由此可以预见,作为行业基础的需求调查分析会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并在连锁超市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发展速度和管理基础素质间平衡关系的把握

如今中国零售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已大不同于初入世的时候。现在国内零售业的行业集中度很高,市场竞争主体多以规模接近的中大型零售商为主,由于现有零售商之间激烈的竞争状况、替代服务项目的不断出现以及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国内零售业的竞争强度已达到“过度竞争”状态,整个零售业的资产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并会继续呈下降态势。

现在企业的快速扩张虽然为市场形势所迫,但是企业必须发展企业自身的软实力,包括管理人才,员工素质等等。尤其是国内企业自身的实力都不及国外零售业巨头,那更应该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提高自身的实力。

几年前,中国的连锁超市业态相对单一,外资大卖场登陆中国后显示出很强的杀伤力,也使得相当多的国内连锁企业跟风效仿,殊不知在这种业态背后需要完整的管理技术、成熟的商品经营结构和经营能力以及未来相关的后续发展实力(人员、资金和市场手段)作为支撑,而外资大卖场的杀伤力能淋漓尽致的充分发挥于一时,也正是由于中国超市业态结构上的不均衡性,试想如果当时在中国市场上有成熟的、规模化的标准食品超市、增强型食品超市和生鲜超市业态的存在,这类中型店铺在市场上的“消费拦截”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外资大卖场将难以取得攻城略地的效果,这样的市场效果在日本等商业环境成熟的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的连锁企业除了正面进入大卖场业态之外,应该还有更多的市场发展选择和空间,事实上部分国内连锁企业并未从大卖场业态中取得理想回报,有些超市甚至在激烈竞争中被挤出这种业态的市场,部分连锁超市更向下寻求可依托的经济规模,单店规模定位于2000-3000平方米的社区型连锁超市(增强型食品超市),以生鲜经营为核心的生鲜超市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在社区消费中显现出“保持水土”的作用,业态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

超市生鲜经营作为超市业态的核心业务已经是不争的现实,其发展也与上述超市业态现状休戚相关,如果超市业态边缘不清,生鲜经营在各种超市业态中的定位和效果也会有较大差异,这为超市生鲜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生鲜经营范围和方式一定要与超市业态定位及其目标顾客群的消费需要相吻合,要从顾客消费需求角度来设计超市生鲜区经营定位。

一般来讲,大卖场的生鲜区以大规模经营生鲜“食材”(原料性生鲜初级三品:肉类、水产品和蔬果)、生鲜自制产品现场加工和联营加工为主,要求生鲜品品类齐全丰富,经营规模较大,以扩大大卖场的市场覆盖范围,它具有较强的独立经营能力;连锁便利店是以即食性生鲜制成品经营为主,商品少而精、方便快捷,对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有很强的依赖性;标准食品超市和生鲜超市是以社区消费为对象,生鲜商品结构“宽而不深”,即完整的生鲜商品品类结构,精选的、相对丰富的生鲜品种相结合,满足社区居民就近消费的基本需要,以达到控制社区消费“水土流失”的目的,其对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依赖和经营品种选择程度都要高许多。

第2篇

2003年中国商业在发展上将会有一种逼人的紧迫感,因为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资完全开放承诺的时间表只有倒计时的730天了,在外资零售业开店还有投资比例限制、开店区域限制和开店店数限制的情况下,国内商业必须实行超常规的发展,由此才能在与外资的竞争中取得地理位置先得、区域市场占有、店铺发展数领先、采购平台搭建等的先机性优势,由此才可集聚与外资商业巨头竞争的资本。我个人认为,在如此的背景下,中国商业的发展会呈现以下的12大发展特点:

国内商业抢速度

国内大型连锁公司开始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地发展,在业态发展上仍以大型超市为主。上海联华、北京华联和华润万佳等都在进行全国扩张,尤其是华润万佳的全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更为引人瞩目,因为它的发展战略是超常规发展和持续性优化的双轮驱动战略,这一战略给人的印象是,它汲取了过去很多中国公司在发展上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的经验教训,在做大的同时必须做强。由于中国的连锁超市的供应商是地区性的,消费需求也是地区性的,这一点与家用电器连锁商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跨地区的供应链整合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整合的重点是国际和国内的大品牌商,只有他们才有能力支持连锁企业的跨地区发展,小制造商和小供应商的整合策略是在保证地区性消费特性满足的基础上实行规模的集中和品牌的提升,要大大地整合掉一批小制造商和小供应商。

国外商业加速度

国外商业实行加速度发展。沃尔玛在今后的5年里共要开设500家连锁店。今年沃尔玛就向上海有关部门提交了开设3家店的计划,显示了沃尔玛要强势进入高竞争地区的决心。针对沃尔玛开始进入家乐福的最强的势力领地,家乐福几乎在同一时刻向上海有关部门提交了开设7家店的征询计划。国外的商业明确地把他们在中国加速度发展建立在供应链的整合上,并放在与加速开设大量的店铺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上。供应链的整合第一是开始发展工业品的定牌生产,第二是开始在中国建立生鲜类农副产品的供应链。沃尔玛在上海建设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家乐福也有计划在上海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定单农业。整合供应链,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开店的速度,这对中国的商业是一个极大的启迪和警示!国外商业另一个动向是用参股的方法为收购兼并国内的连锁商业做准备。在国外商业加速发展的时候,有必要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在对国外商业开放的程度上必须按照中国对世贸组织承诺的时间表进行,不要提速;二是,对国外商业不要盲目崇拜给予超国民待遇。目前国内弥漫着一股对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等盲目崇拜的风气,一些政府官员为了招引世界零售业巨头显示政绩,给足了他们能给的一切优惠政策,超出了国民待遇,这也是违反世贸组织的原则,也造成了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破坏。

百货商店痛定思变

2003年会有许多优秀的百货商店在超级市场的竞争压力下,在痛苦里不断地创新。创新使百货商店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全国来讲百货商店的创新发展做得最好的是北京王府井百货,他们经历了6到7年的艰苦创新开始进入良性发展的通道。中国百货商店可能走的是继续大型化、综合化和连锁化的道路。主要趋势是,以百货商店为经营主体的、更大容量的城市商业中心(体量在5到7万平米)一般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开设,也可在特大型城市的商业副中心开设。近年来一些百货商店开到了大城市的居民社区,叫做社区购物中心,但以百货商店为主体的社区购物中心是进不了社区的,实践会证明这是失败的。

业绩与政绩终将脱钩

在中国连锁企业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在业绩和政绩互动下,一些连锁企业上报的经营业绩与实际的经营业绩相差很大,这虽然会提高这些企业在全国连锁企业中的排名位置,为企业带来很多的荣耀,但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2003年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的强化(统计法和税法执行的严格性)会促使连锁企业的业绩与政绩脱钩。从中国连锁经营短暂的历史来看,当连锁经营开始发展时,一批国营商业企业抓住机会发展了起来,有一大批没抓住机会的国营商业企业倒了下去,今天这批发展起来的国营连锁商业企业若再不实行政企分开和企业改制,就势必在与国内外强手的竞争中倒下去。

商业软件春天来到

有统计资料表明,中国连锁企业店铺规模的增长要快于经营绩效的增长,中国连锁企业的发展走的还是外延规模扩大的路,靠外延规模扩大的发展是不能长久的。2003年连锁企业会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目前连锁企业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金只占到销售额的0.1%―0.3%左右,国外一般占到1.2%―2%,投入的硬件与软件之比一般是5比1,国外一般是1比1或1比1.2。今天,当中国的连锁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和运用是我们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时,也预示着中国商业软件企业发展的春天到来。

催生新业态

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在食品和一般日用品的一次性购足商店中的低价商业,而是要求在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店中能够买到时尚和个性化的商品。消费者的改变对商业业态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创新的商业业态提供价格低廉且时尚和个性化的商品,二是在一般食品和日用品方面要求创新的商业业态提供比现有的商业业态更低的价格。500―800平方米的食品折扣店在中国有发展空间,百货折扣店没有空间。食品折扣店要求开设者有很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食品折扣店有限的商品品种是否能使中国消费者接受有待检验。开折扣店不要头脑发热一哄而上。

购物中心开启商业未来

中国商业2003年又一个发展热点是购物中心的发展。以大型超市为主体的社区购物中心发展速度最快。以大型百货商店为主体的购物中心,会成为中心城区的商业中心。还有一种是ShoppingMall,这种购物中心是综合性和超大型的,这种购物中心里的商业形态以三种商业业态为鼎足之势,即百货店、超市和专业专卖店,再辅以餐饮娱乐业的店铺,它可以涵盖所有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内容。购物中心孕育着商业理性化发展的萌芽:一、现代商业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专业化分工的阶段,即商业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专门化;二、创造了各商业业态功能资源共享的最大化特别是消费者人流资源,在土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贡献也不小;三、在购物中心里创造了各种商业业态和服务业态共生的营业环境。使得传统的你死我活的商业竞争在购物中心里演变成相对理性的与差异化的竞争。

专业连锁店来势汹汹

零售业的丰富多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各异的专业专卖店来实现,在食品杂货领域超市和便利店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专业店会随后开始继起性的发展。专业连锁店(如家电、家居、建材)的发展会和传统的百货商店和超市抢夺细分市场。下一轮的专业连锁店会在服装等个性化较强的领域有较快发展。专业性的生鲜食品连锁店不久会向大型超市的核心部分发动进攻,抢夺这一重要的细分市场。当某一商业业态成为主力化业态时,几乎所有的零售业态都会描准它的弱点进行攻击,因此连锁超市特别是大型连锁超市要不断地研究新的竞争对策,2003年这种细分市场抢夺战开始激烈。

便利店自成体系

中国便利店的起始发展是食品超市的小型化。2003年便利店发展的黄金时期到来了,因为它的目标顾客规模化地形成了,即老三届的子女进入自主消费行列并开始主导消费潮流。2003年全国会新增加2000家左右,总数会超过6000家,这个规模数和独有的市场定位(不同于超市的商品结构、店址、营业时间和配送方式)标志着便利店从超市中彻底分离出来了。2003年我国的连锁便利店公司将大规模地推行特许加盟连锁,对已开的便利店推进内部委托加盟,此项工作如做得好的话,2003年这些公司将会有真正的盈利。中国是全世界小商店的王国,便利店的加盟市场巨大。

超级市场回归中间

超级市场在中国由于国外成熟模式进入的带动迅速地向大型化发展,由于大型超市发展实在太快,压缩了食品超市的发展空间,小型的便利店又发展起来了。中国超级市场这种向两极发展的速率在全世界是最快的。2003年超市的规模会从大小两极向中间回归。回归的第一台阶是4000―5000米的综合性超市;第二台阶是2000―3000米的生鲜加强型食品超市。综合性超市在立地条件上更适合中国非特大和大型城市的市场,生鲜加强型食品超市在购物中心里有很大的空间。中国超级市场12年的规模大小变化,是在浓缩超级市场在全世界70多年的发展历史。真是精彩的中国商业!

商业组织化程度再上台阶

直营连锁和特许加盟连锁在中国都已发展起来了。2003年自愿加盟连锁会进行探索性发展,自愿加盟连锁是合作制的经营方式,对解决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和小商业的无序和低效率意义重大。在规模商业发展的同时,推进农村和城市的流通组织发展,自愿加盟连锁应是国家今后10年流通现代化的方向之一。社会化的物流配送是中国流通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社会化物流配送的突破口是,第一,规模型的连锁公司的配送中心独立成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第二,制造商的物流系统通过专业化经营后成为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第三,专业的仓储运输公司向物流配送中心发展。

第3篇

26日,闵行区市场监管局向上海敏吉餐饮有限公司颁发了上海首张“共享厨房”食品经营许可证,又一种全新的餐饮业态开始试营业。

当天中午,消费者通过外卖平台下了一单韩式牛肉拌饭和煎饺,位于闵行区凯德七宝购物广场内的“共享厨房”立即忙碌起来。和传统饭店不同,厨师不是将餐食递给“跑堂”,而是“走后门”——把不锈钢碗放在托盘内,通过一扇窗口递给守候着的传递员。传递员走过一个十几米的内部通道,把托盘通过窗口送到一个叫“膳食分装间”的地方。在那里,有专门的打包员负责对餐食进行最后的分装和打包。

记者注意到,目前“共享厨房”已有两家商户入驻,一家专做盖浇饭、拌饭等主食,另一家则专做咖啡等饮料,他们各自有属于自己的厨房,面积在十几平方米。其他空间都属于“共享厨房”的公共区域,这些公共区域主要用来传菜,以及供内部人员流动。整个“共享厨房”的公共区域内,见不到一张桌椅,体现出专做外卖的“决心”。

“共享厨房”创始人史晓明坦言,堂吃的确还有很大市场,但在快餐行业,堂吃这样的模式有成本高、效率低等“痛点”,转型成专注外卖的模式,更符合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对于“共享厨房”这样的全新业态,监管部门这一次表现得并不十分惊讶。

记者从闵行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企业今年4月初才到注册窗口咨询,但很快就通过了风险评估,等企业装修完毕后,从6月21日正式递交食品经营许可证申请材料,到25日审批通过,只花了5天。

第4篇

【关键词】首都;零售业态;对策;措施

一、首都零售业态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首都零售业态现状

北京人口众多,属特大型消费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上表1所示,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家庭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每年都在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日趋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零售业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如表2所示,首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逐年呈增加的趋势。2000年到2008年,首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658.7亿元上升到4589亿元,翻了近3倍;年均增长率13.10%以上。显示出首都零售企业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首都各业态现状分析如下: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商店的主导地位动摇

其在零售业中不再占有绝对优势,但大型百货商仍将向大型化、综合化、多功能发展,并从数量增长转向集约化增长

2.连锁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市的优质、廉价和便利等特点赢得了大批消费者,它的发展机遇在于其自选购物形式、经营大众化商品与低费用。

3.专业店、专卖店的发展日益完善

专业店以销售某类商品为主,专卖店以销售某一品牌系列商品为主。随着北京市居民购买力的增强,专业店和专卖店在城市中发展的日益成熟。

4.仓储式商场迅猛发展

北京1995年就有仓储式商场四十多家,仓储式商场由单店向连锁经营发展,积极对外谋求规模效益。

5.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市有较大发展空间

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商店面积小,营业时间长、顾客自我服务,可以随时满足顾客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市逐步兴盛起来。

6.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为人民提供更多便利

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

7.大型购物中心呈良好发展趋势

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分布在北京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上,大型购物中心已成为欧美国家的主流零售业态,在北京,大型购物中心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存在问题

首都乃至中国零售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度竞争,业态结构不合理,业态区域结构失衡及过度开放等。

1.业态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差

北京市零售业态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北京市零售业态布局紊乱、功能雷同、脱离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商业区域功能的发挥。

2.零售企业选择业态具有盲目性

北京有很大一部分零售企业“跟风跑”,看到一种业态赚钱,就立即转变为这种业态,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更没有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运作不规范,各业态的优势难以发挥

北京市的零售业态运作很不规范,影响业态优势的发挥。由于运作不规范,我国城市的零售业态难以发挥在经营管理、价格、服务和消费者忠诚等层面上的优势。

4.业态变革不深入,仅仅是数量和形式上模仿

北京市的零售业态变革还很肤浅,主要是引进国外模式,尤其是国外商家一些店铺形式、商品布局,模仿某些营销手段和技巧等。我国城市零售业态仅仅在形式上紧跟国际流行趋势,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5.零售企业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以及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等问题

北京市有很多零售企业不能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对于解决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等问题方面无所适从。

(三)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购物习惯等文化差别大、人们的消费选择存在差异,因此在经营上,零售业态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形成以综合为特征的零售业态、以专业为特色的零售业态和以高需求量的日用品为主导的零售业态等多业态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的格局。各种业态全面发展,新兴业态不断细分市场,覆盖各层次、多方面消费需求,一直处在零售业主导地位的传统百货店开始让位于超级市场、专业(专卖)店等新兴业态,连锁超市将逐步确立其领导地位,而连锁经营和业态的多样化则将成为北京市未来几年内零售业变革的主要内容。但是,不同业态因不同需求而存在,中国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和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新兴业态和百货业将会共同发展。

二、首都零售业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首都零售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科学制定零售业态发展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还需从城市布局、交通运输、企业融资等方面创造必要条件,以促进某种零售业态的生成和发展、以及不同业态的渗透和融合。在调整和优化零售业态结构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⒈大力推行连锁经营

从北京市的实际出发,当前应把发展连锁超级市场和连锁便利店放在优先地位。当前连锁商店的发展重点,应该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指导思想,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基本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和“菜篮子”、“米袋子”食品为主体商品,以超级市场、便利店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快餐业、服务业店铺的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

2.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的快节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利店有着很大的顾客群体,应积极发展便利店。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和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的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北京市市场状况恰当。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带动首都经济发展。

3.努力完善大型购物中心综合性、全面性

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大型购物中心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大型购物中心的综合性和全面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以迎合现今的消费习惯。

4.适当发展无店铺销售

如今,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购物趋势,大众的消费观念也由走进商场逐渐转为在家便可购物的方式,这种方便快捷的优点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适当发展无店铺销售,使其成为一种便民利民的购物方式。

5.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商业业态,便利居民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大力发展与北京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鲜食品超市和社区菜市场等社区商业业态。目前重点应该是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和社区菜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顺势把农贸市场改造为现代生鲜超市或社区菜市场。

6.区别不同业态,确定适宜的规模和区位,使商业业态布局与城市建设保持同步

商业业态的选址布局及规模要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要结合北京市商业发展规划,按照三级商业中心不同的规模、功能、市场定位和商圈范围,调整各种业态的布局。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重点向三环、四环路间及四环路以外的居住小区和郊区卫星城发展;地区级商业中心及居民密集区、新建小区大力发展食品超市;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在居民居住区和交通要道发展连锁便利店和24小时便民店;大型连锁集团、百货店、专业店、特色餐饮店在市级商业中心、繁华商业街区发展与完善的同时,向城市周边及卫星城拓展,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布局均衡、资源优化和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论我国零售业态的结构调整.云南财贸学院学报[J].2002,05.

[2]零售业态发展规律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J].商业时代,2005,23.

[3]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J].数据,2006,09.

[4]多业态经营成趋势[J].现代商业,2006,02.

[5]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S1.

[6]浅谈零售业态新类型――时尚店[J].商场现代化,2008,09.

第5篇

零售业态是店铺经营决策的产物

零售业态,即零售店铺的营业形态,是零售业的经营者在店铺这一零售业经营的具体场所,采用或实行的各种经营战略的总和。经营者以特定目标市场为对象,针对店铺的选址、备货、规模、价格策略、销售方法、附加服务和设施等经营内容进行决策。这些决策的结果形成了零售业态。不同的经营内容,不同的决策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业态,这些业态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组织形态,如同一企业的多店铺经营、连锁经营,不同企业的自由连锁、商业集聚(如购物中心)等。因此,在理论上,零售业的形态可以无限增多。

在多数情况下,主导业态的界定并不明确,甚至由于经济环境和具体表现形态的不同,对同一业态的界定也有所差异,如百货店和大型综合超市、小型超市和便利店等,因而时常会出现同一业态有不同名称,而同一名称又不是相同业态的情况。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店铺的具体经营决策形成对应的业态和评价分析,而不是根据业态的定义造就零售业态。

零售业态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相适应

一般说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新业态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

国外零售业态发展的经验表明,不同的经济水平下,居民的消费水准和消费需求会有明显的差异,而消费行为的变化恰恰引发了店铺营业形态的变化。表1就表明了不同业态和国民经济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消费行为变化的内在推动下,新业态的出现还伴随着流通技术的创新。如百货店的产生,出现了明码标价、分部门经营的流通新方式;超市的兴起,引发了薄利多销、自我服务、统一结算、标准化包装的流通变革;便利店的设立,则带来少量多次配送、温度带管理、共同产品开发等新技术。流通技术的创新,使商品流通的效率提高而成本降低,从而使店铺原有的费用结构发生变化,增强了店铺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一些业态在零售市场快速增长,并逐步成为一定阶段中零售业态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占据领先的市场份额,被称之为主导业态或主力业态。

中国特色也在规律之中

在通常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国家的零售业态发展,是按照经济发展阶段顺次出现的,如日本(图1)。

发达国家现有的零售业态格局,欧美传统市场经济国家用了100多年才形成,日本作为后发展的发达国家,从战后开始也用了差不多60年的时间。而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这些发达国家在漫长岁月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零售业态,仅十多年就全部涌入我国尚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因而在推动经济变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我国零售店铺的业态特征不明显、传统百货店的大众化、超市业态功能混合等方面。

引起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新业态的登场,并非技术革新带来费用结构的竞争优势,而仅仅是追求销售方式的花样翻新,以吸引顾客。很多企业只是模仿新业态的表面形式,并不具有销售技术革新的内在实质。如连锁超市加盟店数量少,发挥不出规模优势,配送中心缺位和集中配货比重低,富余人员过多,使得连锁超市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未能体现。在这种情况下,超市“自选”的销售方式并不作为节约劳动、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而更多的意义似乎是给予消费者接近商品的自由。同样,便民连锁店也没有体现共同配送的技术优势,而在于贴近居民、方便快捷。也正因如此,我国才会出现百货店中开设自选商场以及统一企业在短时期内几易业态的独特现象。

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着极强的行政干预,过多的政府行为使我国零售业态的兴起更多是基于行政力量而非企业内部的革新动机,导致零售业态的发展追求外在形式多于内在实质,偏离了业态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由于政府给予企业的这种错误信号,使企业忽略了规律的一般性和客观性,盲目追求外在形式的“求异”、“创新”,推动了我国的新型业态的超前导入。

尽管如此,但从零售业态的长远发展来看,形式的模仿是实质变革的必经阶段,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这些业态会逐步完善,顺应发展规律。如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在经历了前几年大张旗鼓地建设之后,才刚刚踏入主力业态行列;便利店引进国内好几年,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型企业集团推动,都未能成气候;郊外购物中心虽然被商家热炒了一阵,但也还未到发展时机。

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网点规划的特征

市场经济的商业网点规划特点

市场经济简言之,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价值规律将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体制。市场经济下的商业网点规划,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对作为市场构成的商业网点设施进行调整、引导和规范,使城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种规划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中的商业规划有着很大的差异。

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网点的主体和客体相对独立,店铺完全自行选址、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顾客自由选择、自由购物,政府无权也无力干涉企业的合法投资。

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规划有着本质的不同。城市规划主要以土地等稀缺资源为对象,对城市公共设施和空间结构的发展进行规划。其内容的实施,主要依赖政府的公共投资,如道路交通、广场绿地、环保卫生和水电气热等市政工程建设,是政府垄断控制的。所以,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下,规划内容在逻辑上并不冲突,其中商业布局的规划,也主要是对商业用地区域和总体规模的控制。而商业网点规划,实际上是店铺设址布局,其商业设施的建设主要依赖经营主体的自主投资,商业集聚和商贸区的形成也是经营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政府难以控制。

政府职能的转变

许多政府主管部门的同志对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存有诸多担心和疑虑,这是正常的。因为用计划经济的思想来做市场经济的规划在逻辑上就不通顺,自然会遇到执行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供需关系传递信息,牵制市场主体实现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由直接干预调配转变为合理的宏观调控,在制订和实施政策时遵循的大原则是:市场能做的政府不做,不可越位;市场不做的政府来做,不可缺位;该是哪个职能部门来做的就由哪个部门来做,不可错位。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间存在着三方利益关系:资本的利益、公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利益。政府的利益体现于社会整体水平的和谐提升、谋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对利润极其敏感,为了利润会采取一切行动,甚至不惜破坏竞争秩序、自然环境和损害消费者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赖市场的自动调节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即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的政策法规对市场行为加以规制和引导。

市场经济下政府调控商业的职能

市场经济下政府调控商业的职能主要是:纠正市场失灵,规范市场秩序;挖掘商业文化特色,投资建设商业公共设施;增加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方便市场主体决策;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避免过度引导等。

具体到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上,首先应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保护和沿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城市特色风貌;恢复振兴传统商业街区老化的城市功能;积极完善商业公共设施;定期商业统计数字、店铺结构及行业竞争态势分析、消费者需求动向分析等市场信息。其次,政府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下商业网点规划的特点,减少对店铺选址和业态结构的具体行政干预,而主要着眼于店铺规模结构的控制。在商业网点规划的指导工作中,政府政策引导应该适度,避免过度引导,更不可误导。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目前呈现出超前的发展倾向,如Shopping Mall的引进,“农改超”的实施以及零售店铺的整合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政府倡导、政策扶植、舆论造势等产生的误导。事实上,过度强调新业态而忽略老业态,会使旧的业态经营资源尚未利用殆尽就被废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中小型商业具有“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可以调整经济周期波动劳动力供求平衡、吸纳失业,安定社会。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零售业,很大部分是由小店铺组成的,现在全国零售餐饮业大约有5000多万家,95%以上都是小店铺,其中3人以下店铺占到80%,在世界流通业也存在这样的状况,这表明零售业有其分散性、细小性的一面,并且这些特性随着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发展,不仅不会削弱,还会有所增强。因此在进行商业网点规划和布局时,不能一味重视零售业的集中度和规模化而忽略其分散性、细小性特征,要重视业态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

避免陷入商业网点规划的误区

空间布局均衡并非商业网点布局的理想状态

许多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在分析网点布局存在问题时,都强调空间结构的“不均衡”,认为空间布局均衡才是网点分布的理想状态,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市场经济条件下,店铺的设置并非人为摆布,而是交通、区位、人流、购买力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交通便利、客流密集的地方,店铺集聚程度就高;交通闭塞、客流稀疏的地方,店铺集聚程度就低。此外,消费水平越高的区域,方便品(购买频率高的日用杂货食品类)的店铺密度越低、店铺规模越大,而选购品(购买频率低的高级时装电气奢侈品类)的店铺增加;消费水平低的区域,这一状况正好相反,这一规律叫做“福德效应”。所以,不能要求新开发城区与老的商业中心商业区网点密度相同,也不能要求高收入区域和低收入区域有相同的业态和业种结构。另外,商圈结构不仅是重叠的,还会是几层重叠的,上位大商圈通常包含多个下位小商圈,它们在店铺规模和业态上都会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网点布局空间结构“不均衡”是正常状态,试图避免大型店商圈重叠的均衡布点思路,是计划经济下网点布局的思路,是网点规划的误区。零售店之间的竞争关系,构成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其集聚效应会增大零售吸引力。

避免沿城市交通干道两旁设址

许多城市的商业开发项目中,都有沿城市交通干道两侧设址的倾向,甚至提出“商贸带”的概念,这也是网点规划中的一个误区。

这些规划中,往往认为主干道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可以提供商业发展的客源,却忽略了“人流”与“客流”和“商流”之间的差异,使得许多商贸带出现人流“过而不买”的现象。宽阔的交通干道上的人流、车流通常处于快速行驶状态,停留时间短,不利于购物行为的发生;同时,过于宽阔的交通干道增大了消费者从一端到达另一端购物的距离阻力,破坏了两侧店铺形成商业集聚的完整性,削弱了集客能力;此外,网点的设置还会影响道路正常的交通秩序,因此,在商业网点的选址中,应避免在城市交通干道的两侧设址。

对大型店规制的意义――规模规制而非业态规制

在发达国家,大型店的设立几乎没有不受政策规制的,像法国的《鲁瓦耶法》,日本的《大店选址法》,英国、德国以及美国等也都有相应的法律条例。但是,这些法制政策都不是作为商业竞争调整的规制,而主要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基于土地利用计划的规制,从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出发进行的规制。日本用《大店选址法》取代原来的《大店法》正是出于这一目的,是与原来的大店法在性质和目标上完全不同的大店规制政策。

大型店之所以会受到如此规制,是因为零售业是区域性产业,其自身的设址会给区域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店铺规模越小,这种影响越小;反之,巨型店铺即使是单店,也会给所在区域带来很大影响,如该地区客流的变化,商业重心的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体系的变化等。所以,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环境的角度对大型店加以规制是有必要的。

大型店的设立虽然也会带来竞争结构的问题,但试图以商业网点规划避免大型店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也是一个误区。大型店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是由于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所依赖的市场信号扭曲,来自于市场外部的干扰因素太多,信息相对不充分。对大型店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控制,仅从空间布局和规模上控制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企图通过业态的控制避免竞争的思路依然是计划经济下政府一厢情愿的做法,如前文所述,店铺对业态的选择应当是市场行为。因此,要实现市场经济对竞争的控制,应当立足市场秩序的建设而不是对市场行为的干预,规避竞争是竞争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职能,而不是商业网点规划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巫开立主编.现代零售精要.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第6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扫雷工作取得实效 

为切实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升我镇农村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从2016年6月至11月份起开展为6个月的农村食品安全治理“扫雷”专项行动。沣水镇食安办高度重视,精心的安排部署了此项活动,成立了以镇食药所为主体的“扫雷”行动小组,制定了《沣水镇农村食品安全治理“扫雷”行动工作方案》,统一思想,责任明确,狠抓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工作开展情况 

1、调查摸底 

通过摸底调查,我镇餐饮单位共有15家,学校食堂(含幼托机构)15家,食品生产企业3家,食品流通商家60家,。

2、“扫雷”隐患排查 

此次行动主要是以农产品质量源头、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摊贩、乡镇集贸市场、农村中小学校园及其周边食品经营单位和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农村集体聚餐等高风险业态为重点业态,以农村食品消费高风险时段和节日期间为重点时段,认真查找和梳理农村食品问题多发、易发等重点区域的食品生产经营突出违法违规问题和陋习顽疾,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制度,切实加大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和重点隐患专项治理力度,有力净化农村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总体水平。 

3、抓好日常监管及食品市场专项整治 

上半年共开展了如下食品安全扫雷隐患排查工作:暑假期间、“两会”期间食品安全检查、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普查、2016年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工作宣传活动、“五一”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2016春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检查、开展生猪、牛羊肉、豆类经营市场专项整治、生产加工环节食品标签标识专项整治等工作。共出动了执法人员120人次,检查食品经营户280户次,食品生产企业9户次。

第7篇

关键词:大中城市 “农改超” 模式比较 经验 启示

自2002年初开始,由福州市兴起的一场“农改超”的商业运动,在短短两年内席卷了深圳、广州等全国大中城市。这场商业运动经过几年的潮起潮落后,目前正沿着市场规律稳步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福州、深圳、武汉“农改超”模式。“农改超”即农贸市场超市化,是指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将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经营管理不规范以及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农贸市场按超市的规范进行改造。

“农改超”模式及特点概述

(一)福州“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福州“农改超”模式,就是引进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商贸企业,扶持本土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外商和民营企业投资为主,改造农贸市场为农贸超市,以满足顾客生鲜食品的消费和其他综合性消费的多种需要,构成了以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外商企业为经营主体,以物流配送为枢纽,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业态的福州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二)深圳“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深圳“农改超”模式,就是以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为投资主体,以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后盾,发展连锁生鲜超市,并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延伸,以批发和零售的方式销售,降低产品的成本,在生鲜供应链上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将现存的农贸市场进行“街市+超市”化改造。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农产品流通企业投资主体,以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与提升农贸市场相结合,构成了以农产品流通企业为经营主体,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枢纽、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鲜超市为主要经营业态的深圳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三)武汉“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武汉“农改超”模式,就是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生鲜食品大户参与投资改造农贸市场,鼓励本土商业大集团、大企业通过新建、改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引导和鼓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以生鲜食品为主的综合超市,构成了以大型商业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以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业态的武汉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农改超”模式的运行特征比较

(一)“农改超”的投资主体比较

在福州,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引进外资和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商贸企业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上海联华”、“好又多”等实力雄厚的内外资企业投资“农改超”;二是通过财政扶持政策支持本土“永辉”、“超大”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挑起重担,对全市城区100多家农贸市场循序渐进地进行超市化改造。

在深圳,以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勇于投资发展连锁生鲜食品超市,凭借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宏大的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供应链优势,大大地降低了农产品进货价格和生鲜食品的运输、损耗成本,不仅使农贸超市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而且确保了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在武汉,政府引导和支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一是支持本地“中百”、“武商”等商业大集团、大企业积极投资新建、改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二是面向社会广泛招商、公开招标,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生鲜农产品大户参与投资改造农贸市场;三是加强工商、农商联手和城乡结合,引进城市圈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开办生鲜农产品连锁店和专卖店。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比较

福州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实施特色经营战略,着力构建农贸超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条,使生鲜超市进入采购新时代。一是自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生鲜食品标准化生产。二是直接向农户采购,通过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采取了大批量直接从原产地进货方式,提升了农贸超市的价格竞争力。

深圳把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作为农贸超市取得价格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一是凭借全国最大的布吉批发市场的供货优势,减少农产品流通中转环节,提升了生鲜超市的价格竞争力。二是打造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不仅建立了设施先进、功能配套、规范化经营的农产品物流配送公司,使市内物流成本降低到农产品批发价的3%~5%,而且有效整合了全市分散的物流资源组建了专业化的现代第三方物流公司,及时为深圳和其他周边城市的农贸超市、综合超市、社区便利店提供运输和配送服务。

武汉依托两大农产品流通枢纽,构建了农贸超市快捷便利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渠道。一是依托中部地区最大的东西湖现代物流配送枢纽,及时为本市及其周边城市的农贸超市、综合超市、大卖场以及社区便利店提供农产品及其他综合配送服务。二是以中部地区最大的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后盾,为“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等外资超市以及本土的非连锁超市、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和省内外其他城市提供充足的农产品货源。

(三)“农改超”的社会经济效应比较

在福州,一是农贸超市设施先进,功能配套,购物环境舒适,经营面积一般为2000m2左右,其中生鲜商品面积约占70%~80%,辐射范围较宽。二是生鲜商品品种多、鲜度高、生活消费品较齐全,基本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要求,以“卖商品+服务”赢得了市区50%以上消费者进入农贸超市购物。三是生鲜商品价格一般比农贸市场便宜10%~20%,价格竞争力强,质量卫生有保障,连锁超市门店年销售额约3000万元左右,普遍实现盈利,税收上升。

在深圳,一是农贸超市分布合理,功能齐全,卫生达标,购物方便,环境优越,经营面积一般为1000m2左右,其中生鲜食品面积占30%以上,以服务社区为主,辐射范围较窄。二是生鲜食品种类较多、鲜度高,生活消费品齐全,基本可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要求,市区60%以上的消费者常进农贸超市购物,居民普遍接受了“超市化”购物方式。三是生鲜食品价格一般比农贸市场低10%~15%,价格较有竞争力,每个超市连锁店年销售额均在2000万元以上,普遍实现盈利,税收大增。

在武汉,一是农贸超市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施比较先进,经营面积一般为2000m2左右,其中生鲜食品面积约占60%~70%,辐射范围适中。二是农贸超市购物环境优美,货架生动化特色鲜明,生鲜食品品种多,熟食加工有特色,食品卫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具有质量竞争优势。三是生鲜食品价格与农贸市场相当,有一定竞争力,各家连锁超市门店年零售额均在3000万元以上,盈亏基本持平,税收增加。

“农改超”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自建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

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农改超”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是生鲜农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然而,福州、深圳、武汉“农改超”模式的经验说明,突破“农改超”价格瓶颈制约的主要路径就是建立大基地、打造龙头大企业。这样做可以延伸生鲜食品产业链,有利形成连锁超市规模化经营,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新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了生鲜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和生鲜超市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合约交易使基地农民由盲目种养变成有序生产,既减少了农民种田风险,又保证了生鲜农产品的均衡供应,最终使农民、经营者和消费者获得多赢效应。

(二)构建完善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呈现高耗低效的特点。为解决这一难题,福州、深圳、武汉模式的经验值得借鉴,这就是建立一个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此,要有效整合社会分散的物流配送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金融倾斜、社会聚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投资,建设一个既能满足城市农贸超市配送需要,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集采购、检测、加工、冷藏、配送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枢纽。还要发挥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自营的物流配送中心的作用,除消化本企业内部的物流外,还可为其他农贸超市提供综合性的配送服务。

(三)减少“农改超”的风险

福州、深圳、武汉模式的经验说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是减少“农改超”风险的有效办法。为此,一是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群体分布状况和居民购买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农改超”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和档次高低,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同时要根据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力戒盲目推行而重蹈覆辙。二是制定“农改超”标准,明确改造内容,力求实施规范。要科学制定“农改超”的标准和建设内容,使各大中城市迅速崛起的生鲜农贸超市真正成为购物环境舒适、价廉物美、服务周到、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要求的大卖场。

(四)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的角色定位

1.明确政府在“农改超”中的角色,致力于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和信息等方面条件,大力发展绿色流通,确保广大农村的农副产品畅通、高效地流向城市。二是完善农产品物流政策法规,健全农产品交易规则,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秩序,鼓励农贸超市、综合超市、农贸市场公平竞争,健康发展。三是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城市“农改超”,更不能使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农改超”,而要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生鲜食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认定体系,确保农贸超市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2.明确企业在“农改超”中的角色,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生鲜商品和服务的保障。一是建立特色品牌生鲜食品和大宗果蔬食品基地,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有效降低生鲜食品价格。二是加强生鲜超市连锁门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提高生鲜商品的新鲜度。三是明确市场定位,关注生鲜消费的便利性和社区功能,尽量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竭力在经营策略和服务上与其他零售业态寻求差异化和互补。

3.明确消费者在“农改超”中的角色,是理性消费的要求。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应树立新的消费理念,讲究购物环境,注重卫生质量,倡导生鲜食品消费超市化,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质量与安全水平。

第8篇

关键词:广州;零售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35-2

0 引言

零售业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有生气的行业之一。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零售业的发展表现为新兴业态大批涌现,旧业态在新兴业态的冲击下艰苦求存,市场集中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与国外零售业相比,国内零售业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零售业规模偏小、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内资零售业缺乏企业竞争力等。

本文通过对广州零售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在搜集资料和分析比较之后,找出目前广州市零售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提出具有合理的、科学地的建议及意见,希望此研究成果能促进广州零售业在日后的发展,并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参考。

1 广州零售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分析

1.1 广州零售业经营现状

目前,在广东省,零售行业势如破竹,连锁经营的规模正不断地扩大,呈现出多种业态并行发展的大好局面,其发展前景可谓开阔。而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容小觑的人口流动量,长久以来一直积极推动着为零售业的发展。外资的引进使广州零售网点增长迅速,已逐步呈现出零售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广州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改善,而其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零售业在广州具有了相当可观的生存潜力。

1.2 广州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结构

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同,长期以来,我国的零售业是按业种来划分的,业种缺乏多样性,造成了零售业态的单一性。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国外先进的新型零售业态才开始被我国引进。而此时,广州的零售业态开始有了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新型零售业态纷纷崭露头角,为广州零售业带来了一片勃勃的生机。现今,广州零售业呈现百花争艳之势,多种零售业态并存,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2.1 百货店

在改革开放以前,百货店占据了广州零售业态的主体地位,其销售额在零售业中亦占了极大的比重。当时,以广州友谊商店为首的百货店,时至今日也依然是很多老一辈心中对零售业最为深远的象征。但随着零售业多元化的发展,新型业态的出现和兴起,极大程度上冲击了百货店在零售行业中的地位,其市场份额逐渐减小,经济收益也逐渐下降,百货店作为一种传统的零售业态,在新型零售业态的浪尖上已很难站得住脚,在消费市场上开始呈现出一种饱和的趋势。

1.2.2 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零售业态问世以后,被誉为“现代化的零售方式”,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并迅速在广州零售业间卷起了一阵浪潮。与百货店不同,超级市场采用顾客自选商品模式,主要以销售食品、生鲜品以及日用品为主,商品品种齐全且价格相对低廉,因此深受消费者青睐。现在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等超级市场在广州比比皆是,超级市场已成为广州零售业态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1.2.3 便利店

相对于超级市场,便利店的店铺面积不大,因此在店铺选址上较超级市场容易,在市场上的分布也较超级市场广泛,但其提供的产品种类远远不及超级市场丰富,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不及超级市场大。在广州,商业旺区或地铁口附近总是不乏7-Eleven和喜士多的身影,它们小巧而精致的身影总能成为广州零售业态的一抹亮色。

1.2.4 专卖店

专卖店吸引的消费群体一般为某个特定品牌的青睐者,这些消费者对特定品牌有着一定的认同感以及消费习惯,一般不会轻易变更偏爱的品牌,所以这种零售业态的消费群体大都较其他业态固定。专业店一般选址在繁华的商业区,而在广州,你可以在北京路步行街等商业旺区看到很多专卖店。

1.2.5 仓储式商场

仓储式商场注重连锁经营管理,其特点为批发性强、成本低、规模大。它与超级市场类似,但其目标客户主要是工薪阶层,商品价格更为低廉实惠,因此商场装修大多简单朴素,以仓储式货架陈设产品,并以会员制招纳顾客。在广州,“万客隆”、“好又多”等仓储式商场的代表竞相斗技,分店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在羊城零售业内扬起了新的一波热潮。

1.2.6 个体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店便以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迅速在广州站稳了脚步,它虽然店铺面积小,但数量繁多,分布极广,经营方式灵活,因此它亦在广州多元化的零售业态中谋得了一席之位。

2 广州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正值广州零售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多种零售业态犹如百花争艳在广州竞相迸发,广州零售业似乎一派顺境,发展现状可谓乐观。实则不然,在它富有生机的表面下,暗潮正渐渐迭起,越来越多的问题随着零售业的发展逐渐露出了苗头。

第9篇

一、进一步增强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感

“九五”以来,*市流通行业以企业改革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观念、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型业态,积极推进连锁经营,重视和加强物流配送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构筑起了现代流通的基础框架,为流通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从总体上看,流通业仍是*市经济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连锁经营规模小、骨干龙头企业少;连锁经营机制不完善,企业规范化程度不高;现代物流发展滞后;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落后,管理的科技含量较低;大多数商品市场档次低,交易方式落后,辐射功能较弱。

重视和加快流通业发展,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全市十分迫切的任务。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面推进全市流通现代化建设。要紧紧抓住入世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流通企业改革,调整结构,整合社会流通资源,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市场机制,改进经营方式,努力提高流通企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化的省会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二、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为人民生活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突出抓好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现代批发市场的技术升级,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社会流通资源,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尽快构架起促进现代化大生产的新的商品流通体系,使现代流通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指导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决策,协调发展;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高标准起步,规范化运作,规模化发展;坚持多元化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竞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经营的服务领域;坚持市场引导,企业运作与政府扶持、推动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现代化水平较高、服务功能较为完备、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改造、建设一批辐射力强的现代批发市场,初步建立起适应加入世贸组织要求、能与国际运行规则接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现代化的区域市场流通中心。到“十五”末,流通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3%以上;限额以上连锁经营企业店铺总数达到1000个,年销售总额200亿元左右;连锁商业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以上;店铺总数超过100个的大型连锁企业达到4-5家,其中年销售额过20亿元的达到3家以上,过百亿元的1-2家。

三、突出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一)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在大力发展日用品、食品零售和餐饮业连锁经营的同时,加快向汽车、电脑及软件、石化、建材、药品、卷烟、图书、音像、家具、家政、租赁、维修等行业特别是新兴行业的发展,行业种类发展到45个以上。以中心城区为主,并以其为依托,积极向周边地区和乡镇延伸;以直营连锁为主,向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发展,基本构建起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以采购、配送、信息三大核心技术为支撑,业态多样、业种广泛、辐射城乡的连锁经营网络。“十五”末,全市连锁门店总营业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新型业态年营业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

促进业态结构合理化、多样化。在坚持商品、服务大众化的前提下,注重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和业态互补发展。根据不同情况,积极发展标准超市、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步发展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便民店、便利店。适应群众个性化消费需求,有计划地发展专业店、专卖店。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增加生鲜熟食品经营。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企业的产品开发,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和订单加工。

抓好规范化运作。加快流通现代化有关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科学规范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贯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有条件的争取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大集团战略,通过兼并、联合、合资、合作、股份制改造等资本运作方式,重点培育一批大型骨干连锁集团,走跳跃式发展的路子。大型骨干连锁企业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通过输出无形资产、品牌商誉、管理经验与技术等发展特许经营,膨胀企业规模。中小企业通过批发主导型或零售主导型的自由连锁,实现联合采购,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配送。发挥物流配送对联结生产、消费和降低营销成本,促进连锁经营的支撑作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物流先进技术,积极采用物流网络系统和信息化、技能化技术标准,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初具规模。大型连锁企业要建立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配送中心,统一采购、配送比重分别达到100%和80%,尽快形成5家年配送额20亿元以上、辐射省内及周边省份的大型物流集团和物流园区。

加快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大中型连锁经营企业要抓紧规划建设和完备物流配送中心,构筑物流基础平台。在满足企业自身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配送服务。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尽快制定第三方物流总体发展规划,先规划建设盖家沟、三联、槐荫区三个物流基地,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定位准确、运作规范、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进生产资料分销企业转型,逐步建立钢材剪切和木材、煤炭、混凝土、玻璃等大宗商品的专业化加工配送中心。城市规划中对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建设用地进行预先控制。生产资料制造业,要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物流,搞好用户的直达供应和物流园区的合理配置,实现物品的按时按需营销。

(三)改造和建设现代批发市场。按照“统一规划、加强指导、分级负责、规范管理”的原则,规划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集散功能较强、连接城乡、辐射全国的大型现代批发市场。改造提升现有各类批发市场,逐步将骨干批发市场培育成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加工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中心,使批发市场水平显着提高。努力提高市场交易主体的股份化程度,支持多种经济成份的公司制企业进入市场。提高交易商品的质量、档次和加工、包装水平,争创名牌、品牌。积极引入竞价拍卖、网上交易等先进方式。建立质量检测、统一结算等工作体系,提高市场知名度,努力扩大交易辐射范围。围绕重要农产品的集散,建成几处交易方式先进,加工、价格调控力强的现代批发市场。大力推进对市区传统农贸市场的超市化改造。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市场管理体系,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组织制度及市场准入、交易规则等,确保正常的交易秩序。

(四)认真实施“三绿工程”。加强绿色基地建设,疏通绿色产品进超市的渠道,推进绿色产品走出市门国门。培育绿色市场,建立确保食品安全的网络体系。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肉类批发市场应配备冷藏设施,经营鲜活食品的零售店应配备保鲜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要配备简易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改进运输方式,鲜活食品运输要采取保鲜措施,实行多式联运和直达运输。“十五”末,争取建成30处绿色食品基地,100家绿色零售门店。

四、落实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各项措施

(一)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加快流通企业改革、改制步伐,明晰产权关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组织机构、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机制与现代经营方式,管理技术相适应,做到经营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步进行。培育做大大型流通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盟,使社会资源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聚集。推动中小流通企业民营化。今年上半年,80%的商贸企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20%左右企业的国有资本退至控股或参股地位,全市不再保留纯国有性质的商贸企业。鼓励资本运营,选择具有骨干优势企业特征的流通企业作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实现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二)扩大商贸流通企业对外开放。支持流通企业打破地域界限,积极开展跨省、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努力拓展商贸流通业新的发展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型零售企业,与*市流通企业合资、合作,或独立开展经营业务。既要注重引进资金和项目,又要注重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既要坚持高水平、高起点引进,又要兼顾当地消费水平和业态需要。支持企业在省外、国外建立营销网络,吸引跨国公司在市内建立商品采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和物流网络体系,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国际、省内外分销网络,提高*产品在外部市场的占有率。支持3-5家重点流通企业打破地域界限,积极开展跨区、跨省、跨国经营。办好3个边贸联络处,大力开拓经营,努力拓展商贸流通业新的发展空间。

(三)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提高企业采购、配送、营销能力,全面实现流通企业信息化。加强流通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流通企业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投入,建设企业内部信息集成网络和对外信息传输通道。骨干企业要切实抓好商品采购、物流配送、信息处理三大技术的开发应用,实行商品单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连锁经营企业经批准经营专营、专卖商品。直营连锁企业办理经营资格审批,由企业总部向企业注册登记机关所在地的有关部门统一办理。各分店持总部批准文件或证照复印件,按规定在所在地办理相关手续。除国家另有规定的特殊商品外,有关部门不得干预连锁经营企业总部统一采购、跨区配送各类商品。交通管理部门要对连锁企业配送车辆的运营给予支持。各种检查严格依法进行,严禁重复检查和不合理收费。在确保监督有力的前提下,对经营范围的直营连锁企业,统一配送除食品类以外的商品,其商品质量、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检查,要简化手续,原则上只在配送中心进行。

加强财税政策扶持。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实行统一核算的直营连锁经营企业可由总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金融部门要加强对连锁企业基础设施的贷款支持力度。市重点扶持的大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企业和现代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别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范围,给予重点扶持。重点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等,争取列入国债贴息项目。流通企业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生鲜熟食商品等技术改造项目所需进口设备,经主管机关批准,可按规定享受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所需国产设备,可按规定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

支持企业进行产权改造。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符合条件的推荐上市或发行债券。支持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与国际着名连锁经营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合资、合作,引进资金和现代流通技术。在国有流通企业改组过程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经营管理层和企业员工购买产(股)权资金不足的,经银行等债权人同意,可用承担企业债务方式购买国有产(股)权。

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企业以原划拨土地为条件引进资金和设备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按一定比例的优惠地价缴纳土地出让金后,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法人资产作价出资。企业以原划拨土地自行改造为物流配送中心,凡未涉及产权变更、转让的,可按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最低限价缴纳土地出让金。企业对旧仓库设施进行易地新建物流配送中心的,原划拨土地由政府收回进行招标拍卖,所得收入按规定扣除政府土地收益和有关税费后,其余部分用于新建物流配送中心。

合理确定用电价格。流通企业使用的大型冷藏、冷冻和各类大型生产加工设备,以及列入市重点扶持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商贸物流配送企业和现代批发市场用电,按当地工业用电标准收取电费。具体实施办法由市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

第10篇

关键词:上海 零售业 业态结构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发展史,总体来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并且正在酝酿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第四次零售业变革。引发四次变革的主要标志均以某一新型业态的出现为表征。每次变革都对零售业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的零售业虽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十年内西方国家已出现的零售业态几乎都能在国内找到模型。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零售业的发展和创新是迅猛的。本文在总结上海零售业态发展的基础上,就加入WTO以后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与创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上海零售业的业态结构

上海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1),2001年末本市商业零售企业共计43237家,其中采用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和连锁店这四种业态的企业有7698家,占总数的17.80%。

业态的行业特性

一种业态的形成在于这种业态有着区别于其他业态的明显特征,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主流商品上。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标准,零售业包括行业。由于各行业涉及产品的特性以及顾客对其的需求偏好各不相同,不同行业在业态的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百货商店作为传统的零售业态具有商品品种齐全、购物环境舒适的特点。采用百货商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日用百货业和纺织品、服装鞋帽业,其中日用百货业的比例将近一半。超级市场具有开架式销售,价格低廉,选址面向居民区的特点。采用超级市场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日用百货业和食品、饮料、烟草业这两个行业。专业店的产品往往是同一品牌或同一类型,产品品种单一,集中程度高。采用专业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五金、交电化工业和其他零售业。采用连锁店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和烟草业以及日用百货业,两者分别占连锁店总数的一半和1/4。

业态布局

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业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由于各地区先天资源禀赋不同,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各有侧重,在经济发展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零售业态的布局表现出显著的地区特性。

黄浦区拥有162家百货商店,居各区县之首;浦东新区则以147家紧随其后;虹口、杨浦和普陀区也都在百家以上。这五个区的百货商店总数占全市的45.27%。除青浦区、崇明县和奉贤区特别少以外,其余各市区略比郊县多一些,分布基本较为平均。超级市场主要集中于闵行区、普陀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超级市场的34.74%。另外杨浦区、长宁区、徐汇区和宝山区也占到23.47%,其余各区县则相对较少。其中崇明县只有一家超级市场。专业店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普陀区、黄浦区和长宁区,占全市专业店的34.59%。其余各区县的专业店数量分布较平均,所占比例都不大,金山区和崇明县的数量相对较少。连锁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普陀区、南汇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连锁店总数的47.14%。其余各区县的分布数量则相对比较平均。

业态的资本类型

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方的资本实力,目前上海市零售企业的各类资本类型中,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平均实收资本较低,国有和其他内资的平均实收资本是前者的3至6倍,外资(包括港澳台)则更高,平均实收资本是国有企业近10倍。不同业态的资本类型同样呈现显著差异。

百货店和连锁店的各种资本的比例大致相同。集体和私营的比重较高,均在30%以上;国有和其他内资也都占到10%左右;外资(包括港澳台)的零售企业数比例很低,尤其是连锁店分别只有0.1%。专业店的资本类型则以私营企业为主,占总数的58.46%,国有、集体和其他内资也都在10%左右,外资的比例也很低。超级市场的资本类型主要是其他内资和私营,两者共占73.24%;国有和集体也都在10%左右;虽然外资的比例同样很低,但是超级市场是四种业态中外资投资比例最高的。

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特点

零售业态的演进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引起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质的变化,从而促使新业态的出现推进零售业态的变革。我国的零售业起步较晚,各种业态并不是按经济发展阶段依次进入的,大量新型业态几乎同时出现在市场上。所以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并不完全遵循世界零售业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呈现出独有的中国特色。

新型业态的导入没有阶段性

从国际零售业发展史看,在19世纪中期之前还没有业态的区别,基本上都是小型零售店铺。1852年,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西尔斯百货商店,193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20世纪50年代,超级市场大量增加;60年代出现了折扣商店、便利店、连续店,特别是扩大了低价出售的连锁商店; 80年代流通领域的电子计算技术的普通应用;90年代以后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流通领域商品销售自动化、信息化、流通标准化、商品选配自动化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这都标志着新的零售业态形式产生的速度不断加快。

业态定位空心化,内、外资经营状况差距显著

现代零售业态的变迁并不仅仅是指业态形式的变化,而是市场细分及营销组合不断调整的结果。然而近十年上海新型业态的导入基本上是在形式上的“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从本质上针对新业态面向的特定客户群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

外资(包括港澳台)零售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比例很低,但是其平均经营规模和销售状况都明显优于内资零售企业。目前,外资零售商的进入主要凭借资本和管理技术上的优势,一旦完成“本土化”的战略转变,国内超市的本土优势就荡然无存,如果不及时进行科学定位,随着加入WTO进程的推进,对外资限制的逐步减退,内资零售企业将遭受重大打击。

业态布局的区域差异显著

根据全市各区县业态分布数据,综合人均零售企业数和单位面积零售企业数,并采用重心法、最短距离法和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把19个区县大致分成如下三类:

市中心区域商业发展成熟,商业网点聚集,是零售业最先发展的地区。而郊区各区县的零售业水平普遍较低,各种业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范围的不断外延,新兴星火城在市郊的不断涌现,当地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也会随之不断的发生变化,现有业态的布局必须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合理规划,适当发展。

零售业态结构的发展趋势

业态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如何形成一个合理的业态结构,使各种业态得以发挥其自身的特色,在市场环境下承担起各自的功能,产生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的发展变化,零售业态也随之变化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提高规模效益,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在同一母体企业领导下通过集中采购、分散经营,其本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零售业,实现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目前,连锁经营方式涉及的行业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服务业,连锁经营活动趋于国际化。这一具有突出规模效益的业态将成为零售业态结构中的主体。

优化更新传统百货业,突出经营特色

在现代零售业态尚未形成主流的形势下,传统的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传统百货业必须按照现代化特色进行更新改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竞争的压力下,重新确定差别化竞争战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商品附加值,以丰富时尚的商品、舒适优良的购物环境、优质的服务等竞争策略立足于市场。

实行专业化经营

专业店是目前各类业态中数量最多的,大多数专业商店为中小型私营零售企业。这类企业实行专业化经营目的在于有效发挥自身潜力,实现高效化。同时,这部分零售企业也在走连锁化的道路,保证在灵活优越性的同时,也能取得规模效益。

积极推进无店铺销售方式,发展电子商务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逐步完善,网络化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借鉴国外的成功发展经验来看,在美国,90年代中期无店铺销售方式的销售额仅占零售总额的10%,从1990年到1998年无店铺销售总额由456亿美元增长到794亿美元,增长了75%,速度远远高于其他零售方式。从美国90年代以来无店铺销售方式的惊人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当网上购物这一消费概念被逐渐接受后,随着电子商务资金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无店铺销售将引发又一次零售业的变革。

零售业态合理变迁的应对措施

面对入世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就零售业态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高零售业态的市场适应能力

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必须遵循WTO框架下的三个基本原则:透明度,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这三项原则要求各成员国企业间的竞争是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零售业态必须首先提高市场适应能力才能具备竞争优势。市场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业态要素组合的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企业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业态,也不能超前转换业态。

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

入世以后,零售业态结构受到的冲击,新型业态要大于传统业态。对不同的业态应该实施差异化策略。可以通过两条基本途径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一是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二是靠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节。

实施积极的业态组织政策,进行业态战略布局创新

建立既具规模又富活力的竞争机制是优化业态环境的基础。目前政府在制定行业组织政策时,应以避免恶性竞争,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一方面,通过优势兼并劣势,提高市场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实施联合与重组,整合优势资源,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有效竞争。

加快各种业态的分化、重组,将零售业态结构调整引向深入

多业态混合经营成为大型零售企业的一种成长方式。通过各种业态的不同运作特点从不同角度满足顾客需要,为其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企业必须在强化单业态经营的基础上,发挥不同业态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在业态组合时,尽量选择目标顾客接近的业态,从而使各业态得以相互呼应充分展示出企业整体的目标顾客定位。

参考资料:

1.方虹,流通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及其调整[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第2期

2.王德章、王艳红,影响零售业态选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J],商业研究,2001,(7)

3.李怀政、仲向平、鲍观明,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10)

第11篇

关键词:宝鸡;农村;物流业;发展

现代物流业不仅促进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力量。然而,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宝鸡市现代物流业,特别是农村现代物流业则刚刚起步,它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难点,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一、宝鸡农村物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城市出现后,改变着市民的消费方式和企业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将其引入农村必将对农民生活、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会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1、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必将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对生产、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信息、销售等环节进行整合,实现一体化经营,为农户生产提供多功能综合,这就必然会促进农村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从而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可以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从而降低社会经营成本,增强农民市场谈判能力和讨价还价能力,既可以使农民得到生产环节的收益,又可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实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及其组织管理方法,通过龙头企业的桥梁作用,有机连接种植、加工、销售环节,适应消费需求的快节奏,严格按照客户的个性化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推广订单农业,不断扩大专业化种植基地规模,从而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代物流业由于采用专有的物流配送体系,能够保质保量地为农民提供包括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农膜以及钢材、水泥、农机具、柴油等农用物资,从而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发展。

3、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拉动宝鸡特色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大循环。近年来,宝鸡的乳品、果品及深加工产品已率先进入了国内市场大循环,但其它特色农产品还未大量的走出关中,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提供各种信息与技术服务。承担特色农产品流通角色的龙头企业,具有经营网络覆盖面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优势,通过农产品物流体系强大的信息功能,引导农户生产符合出口国卫生标准、品质标准的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统购统销,变分散为集中,把千家万户的个体生产行为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从而有序进入国内外市场。

4、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解决日益突出的农产品消费安全问题。传统农产品营销体制下,经营者小规模购销、分散运输,生产流通环节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而大型加工型或贸易型企业的社会信用成本高,在市场拼搏中形成的企业形象力和品牌号召力,本身就是商品品质的承诺。由若干龙头企业分工协作承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为了确保产品品质,必须采取封闭型流通通道,以确保产品从生产、收购、运输、库存、加工、配送诸环节的产品安全质量,这就从经营体制上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流通通道,为居民食品的安全消费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5、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农村物流业,采用统一采购、集中配送,连锁经营,既有利于工业品下乡,并保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的生产质量;又有利于将鲜活农产品及时送往城市,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要,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另外,现代物流业作为无边界的大流通,其触角不仅要伸向农村甚至还要伸向国外,借助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将本地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也可以将国内外农业先进技术引入本地区,从而更好地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切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宝鸡农村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根据其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形成以宝鸡为中心的大交通、大物流、大旅游区域经济圈,把宝鸡建设成为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在此目标指导下,宝鸡农村物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农业特色资源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体系已初步形成,现代流通业态正在逐渐使用。然而宝鸡农村物流业也刚刚起步,它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传统市场比重过大,流通业态缺乏创新。在市、县、乡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交易手段、场地设施、管理方式等比较落后,质量检验、分级包装、电子屏幕滚动显示交易价格、供求信息即时等功能尚未建立,市场交易应有的规范功能极不完备。第三方物流业务微乎其微,连锁经营刚刚起步,连锁店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虽然使用了统一企业标志、统一形象设计、统一店铺布置,但是统购分销体制还未形成,农产品的绿色安全流通渠道发展滞缓,网络营销还是空白。

2、市场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简陋。宝鸡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按行政区域建设布点,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加工、冷藏保鲜、运输、信息等服务设施不配套,限制了开展大宗农产品交易。专业化经营特色不突出,综合性市场多,专业性市场少,规模化经营市场更少,规模小、档次低,交易方式落后,有些基本上还是马路市场或圈地为场。这种状况影响了市场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也降低了投资市场的效益回报。

3、农村市场体系不够健全,流通方式陈旧落后。目前,宝鸡农村市场体系从主体来看,以农户为主,缺乏大型流通企业参与;从客体来看,以农产品综合市场为主,专业市场较少;从时间来看,以现货交易为主,期货交易很少;从空间来看,以个体市场为主,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依次递减。从流通环节来看,以零售为主,批发数量有限。从流通方式来看,以农户直接销售为主,中间商、商应用不够广泛,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严重缺乏。4、缺乏质量检测手段,农产品消费安全存在较大隐患。近年来,宝鸡的食品消费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根本原因是从生产到流通环节都没有建立食品质量监督机制。生产模式本身就隐藏着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农产品生产基本上以个体农户为主,种植、施肥、管理技术、加工无统一标准,内在品质参差不一。从市场质量检测功能来看,由于检测仪器设备种类不全、数量不足,部分仪器设备老化和食品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环节的不规范,致使质量计量无法保证。规范化的品牌营销没有发展起来,出了问题总是说不清原因、查不明责任。

5、农贸市场存在的功能缺陷限制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宝鸡市区及各县城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多以农贸市场为主,但是农贸市场供应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功能性缺陷。首先,市场经营环境恶劣,脏、乱、差现象普遍,马路市场占道经营,没有专门场地和地下水管道,环境污染严重。其次,流通秩序混乱,质量、计量无保证,以次充好、缺斤少两、价格欺诈现象司空见惯。再次,农产品来源渠道不稳定,缺乏食品安全卫生保障机制。这些功能性缺陷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阻滞了农产品销售规模的扩大,更不能满足消费者安全卫生、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

三、宝鸡农村物流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宝鸡农村物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贸企业为主体,以名优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对象,以建设物流中心,采用现代物流方式,发展培育新型流通业态为重点,不断发展状大,使宝鸡成为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区域性的承接东中部、辐射西南、西北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1、加快农村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市政府应根据宝鸡区域交通优势,搞好农村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规划,以市区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枢纽,在铁路、国道、省道所经过的城镇以及省界相邻镇都要建立规模不同的农产品物流园区或物流配送中心,要严格按照市物流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兼顾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利用现有物流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注重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相结合。要充分考虑物资集散通道、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以及物流功能设施的综合配套。政府应引导省内外投资企业参与物流园区建设,鼓励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物流设施建设和经营。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物流企业,进入市规划的物流园区投资、经营均可享受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对按照发展规划组建的大型物流园区及相关的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土地、资金、税费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

2、积极培育农村物流业的市场主体。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一是鼓励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服务的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允许它们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延伸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二是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三是对工商登记、税收征管制度等进行必要的调整,鼓励企业实现跨区域经营;四是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宝鸡物流发展的领先者。要积极鼓励交通运输、仓储、货运、多式联运、邮政等企业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打破传统运作模式,整合现有物流设备、设施,将单一服务提升转化为优质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还要大力培育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3、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是现代流通的三种新型业态。连锁经营能通过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促销、统一核算,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网络营销能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购物方式,可以实现生产厂商和最终顾客之间直接互动,减少流通费用,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为顾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电子商务则是现代流通技术的关键,有了它才能使连锁经营和网络营销具有稳定高效的技术保证。只有具备了这些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农村物流业才能告别传统进入现代。这些方式正是宝鸡农村物流业发展的软肋,因而,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制定的农产品物流技术和服务标准,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做好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的推广应用工作。

第12篇

为了贯彻落实全省流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摸清我市商贸经济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理清工作思路,编制好“十一五”商贸流通业规划,推动流通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要求,我们组成调研组,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到五区四县及有关企业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述如下。一、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坚持从市情和行业的实际出发,在确保市场供应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努力繁荣城乡市场,加快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市场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新兴流通业态得到较快发展。1、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快速增长。近几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增幅连续三年列全省第一。到20__年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亿元,同比增长20.4,商贸业实现增加值41.2亿元,同比增长17.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1,20__—20__年商贸业增加值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6。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4亿元,增长19.1,增幅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全市商贸网点数量已达5.9万,其中百货大楼、大商新玛特、油田商厦等9家零售商场年销售额超过亿元;商业建筑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左右,全市已有各类城乡市场121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00个,生产资料市场16个,要素市场5个。基本形成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存,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相结合,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和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设施,满足了全市各类层次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商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近年来,商贸业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在3.6左右,虽然比重较小,但扣除中省大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商贸业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的13.1左右,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的27左右;全行业从业人数达18.5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0,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3.4,已经成为吸纳社会新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载体,仅林甸县20__年以来,解决了37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20__年全市商贸业税收5.2亿元,占全市地方企业纳税额的40左右,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支柱。

3、商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逐步开放,__已经成为国际、国内商家抢滩的重点,每年商贸业新投资额达20多亿元。在全市招商引资中,率先引进了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等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国外知名企业,大商集团、中央商城、黑天鹅、国美电器等国内知名商家也相继进驻,沃尔玛、家乐福、苏宁电器等也都先后到我市考察选址,联系进驻事宜。国内外商业集团的纷纷进入,带来了先进的业态形式和管理技术,促进了市场的竞争,也正改变我市商贸流通的格局。

4、商贸企业的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在近10年时间里,商品市场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达国家探索了几十年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业态方式几乎全部导入我市商品市场,经营业态不断创新,连锁经营发展迅速。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批现代化、信息化的商业设施正在建设和应用,商场店铺设施、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POS)的应用、仓储设施和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建设都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庆客隆成功加盟国际食品杂货联盟(IGA),接受到国际运营上的专业咨询服务,分享到IGA80年的零售经验。大中型零售企业不同程度的采用了计算机管理,部分连锁企业建立了网络管理系统。中央商城全方位上线ERP系统,在商品购销、人员管理等方面全过程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5、商贸业多层面改革向纵深发展。商贸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积极探索股份制、租赁、兼并、破产、出售及跨地区并购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对传统经营模式和运作体制进行改组、改制、改造。市属177户国有商业企业,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了大商、昆仑、中央商城三大商业集团,完成了商贸企业并轨改革。目前,我市只有中直大企业所属的商业企业为国有企业,其余的市属商业企业全部变为民有民营,彻底转变了经营机制。到20__年末,在全市商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企业有29家,占全市商业法人企业(3002家)的1,在限额以下2863家商业法人企业中,没有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企业。通过改革,__商业企业体制不断创新,经营机制逐步搞活,在我省各大知名商企纷纷倒闭、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不但没有下滑、亏损,而且实现全行业盈利。

6、新的流通形式和经营业态不断涌现。庆客隆连锁超市、昆仑家电、福瑞邦医药、中央红月亮便利店、燕都餐饮等连锁店、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兴业态不断壮大,为市民提供了货真价廉的商品。目前全市连锁超市已达102家,便民店308家,专业店、专卖店413家,新兴业态店铺总数已达到1000多家。配送、、租赁、拍卖、典当等经营方式逐步普及,现代物流业已开始起步,全市已有##家运输、邮政、仓储等物流企业。__石油物资物流园已完成规划论证,年内将开工建设,肇源港桥物流园也将完成规划论证。电子商务开始试点,目前中央商城正在积极筹建中央红太阳网,努力探索电子订货、远程交易、网上服务等营销方式。20__年,全市新兴业态实现零售额1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是全市商贸流通战线的干部职工,在机构改革和体制创新的特殊时期,思想稳定、队伍稳定,忘我工作取得的。总结起来,__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三改一开放”,即改革、改组、改造和招商引资。深化改革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推进改组做大企业规模,加快改造做强企业实力,扩大开放引进了资金、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也起到了“鲶鱼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在商品市场发育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对商贸流通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扶持力度亟待增强。一是发展环境不宽松。自建市以来,还没有出台过专门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没有像支持 农业、工业那样支持商贸发展。就是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__商业已经饱和,不用支持。“三乱”现象在个别部门仍然存在,服务意识还不强。受土地、采暖、用电、物业、市内运输等费用较高的影响,造成运营成本高,消费品价格相对也较高。如我市商业网点采暖费、物业管理费每平方米平均达80多元,电费每度平均1元左右,都高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同类城市。二是扶持资金不到位。在国内许多城市都设有商贸业发展专项资金,如中山市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商贸发展,深圳每年扶持物流业和连锁业资金达1000万元,而在我市还没有商贸业专项资金。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只有林甸县成立了商务局,内贸机构也只有__*区和__区设有专门机构,其他县区都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商贸管理人员极少,大部分县区只有一人,且人员变换频繁,商贸发展无法抓深,管理无法抓实,工作缺少连续性。

2、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规划,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多年以来,由于缺乏商业规划的有效引导,我市商业网点建设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造成网点建设随意性大,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城市建设与商贸项目开发常常不能协调一致。据统计,东风新村地区商业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而消费人口达30多万,平均每人拥有商业建筑面积2平方米以上,商业设施已超过市场容量和购买力水平,而乡村商业网点明显不足。

3、市场功能单一,辐射能力较弱。__是典型的生活用品消费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生活消费品加工制造业薄弱,可向外输出的产品少。通过城乡消费结构抽样调查测算,95以上的__生活消费品是外地产品,基本上是只流入、不流出;__是生产资料购入型城市,每年有200多亿元的生产资料从市外购进;__是市场功能缺位型城市,市场功能单一,还没有形成辐射功能较强,大进大出的市场流通体系。

4、市场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所占比重较高。在全市5.9万个流通主体中,限额以上的商业法人企业只有139户、只占0.3,独立经营的个体商户高达91%,基本属于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只满足于初级商品交易。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目前新型业态发展虽快但规模过小,流通领域从设施到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还不够高。

三、发展思路及总体目标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商贸流通业发展总的想法是:按照构建__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的总体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扩大内需和拉动城乡消费,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一主两次”市级商贸中心区建设;以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现代批发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与__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先进、配套完善、竞争有序、便民利民的现代商业网点体系,努力把__建设成为黑龙江中西部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

总体目标:通过招商引资、结构调整,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商业设施现代化、运营规模化、经营连锁化、服务功能多样化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推进商业流通产业升级,努力构筑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现代流通格局。要逐步建成以3个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以8个区域商业中心、36个社区商业中心、10个大型批发市场、20条特色商业街为骨干的商业网络,把商贸流通业变为__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使__商贸业成为总量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分布均衡,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的现代商业网络体系。

到20__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320亿元,年平均增长15左右;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年平均增长18左右;商贸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建成2个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对周边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培育10个功能齐全,聚集和辐射能力强,在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年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大型批发市场;2个年销售额在20亿元、门店在50个以上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连锁经营的销售额要占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

四、下步对策措施

为构建__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创建宽松发展环境。聘请国内行业知名专家,对《__市商业发展规划纲要》及《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连锁经营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修改论证,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纳入城市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即将的国务院《商业网点管理条例》,今后,对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由商务部门组织召开听证会,进行科学论证,促进商业网点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进一步完善、修订《__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若干意见》,落实专项资金,对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新兴业态等进行支持。逐步降低物业、采暖、用电、用水等收费价格,努力创造促进商贸经济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协调县区设立商务管理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流通领域的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发挥它们在参与政策制订、信息交流、专业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流通业行业自律和经营规范。

(二)深化流通企业改革,提高商贸企业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要求,支持昆仑商贸公司等29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引导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力争到20__年,培育出2家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流通企业,使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要引导中小流通企业体制创新,挂大靠强,逐步发展成为大中型商业企业,加大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手段、营销方式及管理经验,全面提高中小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按照“内外统一、档次升级、多元发展”的推进思路,支持各类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大力开拓外埠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提高市场开拓水平和竞争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引进来”发展战略。加大商贸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型连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现代批发企业。加大招商引资资金投入力度,搞好商贸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设立项目开发论证资金,建立健全__商贸流 通项目库,有针对性地组织招商活动,争取最大效果。二是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商贸企业大力开展对俄及独联体国家、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争取把更多的__本土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扩大对外流通规模。着重做好开拓俄罗斯市场工作,充分发挥在俄罗斯克市__商品展销中心作用,组织我市服装、汽配、餐饮、建材等民营商贸企业赴俄罗斯考察项目,对接洽谈,寻求多方面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项目合作信息、政策信息等服务,为企业进军俄罗斯市场创造条件。

(四)大力推进新兴业态发展,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一是进一步提高连锁经营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在继续巩固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等新型业态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向石化、烟草、电信等行业及旅游、租赁等多种行业拓展,提高连锁经营的总体规模和水平。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庆客隆、中央商城等大型连锁企业向社区延伸,发展社区连锁,逐步以食品超市、便民超市替代大部分粮店、食杂店。拓展城市连锁领域,以标准生鲜食品超市和大型综合超市替代农贸市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力争用五到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二是塑造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重点建成__石油物资物流园区、__港桥物流园区、__万宝石化物流园区等3个大型物流园区。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和示范工程,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营造有利于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网上交易规则,规范网上交易秩序。

(五)加快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把加快发展餐饮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创造有利于餐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使餐饮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放开市场准入,促进竞争合作,鼓励企业优化重组,鼓励、支持和引导服务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居民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对住宿餐饮业的行业管理,以推动经济实惠型连锁酒店为重点,促进住宿业的结构调整。强化对餐饮、美容美发和会展市场的规范,建立健全服务业市场信用体系。积极引导和促进洗染、修理、照相、洗印彩扩、印章刻字及家庭服务等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六)引导居民消费,努力扩大城乡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居民消费观念更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汽车流通市场。以北方汽配城、高新区汽车园等为依托,多引进集汽车展示、整车销售、配件经销和售后服务与维修为一体的4s店。二是加快发展家电、电子信息和通讯产品消费市场。重点引进国美、苏宁电器等国内外知名家电、通讯产品专卖店、专业店,扶持黑天鹅、昆仑家电等继续扩大连锁规模。三是促进现代建材装饰和家居用品消费市场的发展。积极引导新潮建材城、正大方盛、友谊装饰材料市场等传统装饰材料市场向主题购物中心和专业连锁超市转变。四是要充分发挥先导带动作用,实行多领域合作。商贸流通企业要加强与工业、农业、旅游、交通等行业的企业合作,工商联手、农商联手、商旅联手、商商联手,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13篇

大商场走出“倒闭年”阴影

据统计,2001年中国前一百家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342.36亿元,同比增长32.5%,其零售总额1903.38亿元,同比增长28.9%。从这一百家零售企业的销售情况分析,前百家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2.3%,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8.9%,由此基本摆脱了连续笼罩数年的“倒闭年”阴影。百家零售企业商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5.06%,其增长速度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18.8个百分点。百家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均超过7亿元,首位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140.63亿元,零售额为99.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和26.6%。百家零售企业平均销售总额为23.42亿元,平均零售额为19.03亿元,分别比上年高出6.96、5.33亿元。

总结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大型零售企业在零售市场占主导地位。

百强零售企业前十位的商品销售总额合计为792.43亿元,占百家零售企业销售总额的33.83%,同比增长35.5%,增长速度高于百家零售企业增速的3个百分点;其零售额合计为650.05亿元,占百强零售总额的34.15%,同比增长37.8%,增长速度高于百家零售企业8.9个百分点,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27.7个百分点。

(二) 连锁企业发展强势不减

2001年,前百家零售企业中,以超市为代表的新型连锁企业有33家,其商品销售总额合计为1155.23亿元,占百强企业商品销售总额的49.32%,同比增长54.5%,增长速度高于传统百货业态的企业38个百分点。其零售额合计为944.63亿元,占百家零售企业零售额的49.63%,同比增长44.4%,增长速度高于传统百货业态的企业16.6个百分点。

(三)"大卖场"已呈现出城市商业发展的主流业态特征。

"大卖场"既大型或巨型超级市场,由于其市场定位以销售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既包括食品超市的内容,又包括一些百货商场中常见的商品,适合于大众集中购物,消费市场巨大,而且不容易受到其它零售业态的冲击,反而比较容易从其它零售业态中抢夺市场。与食品超市相比,具有商品种类多,购物环境宽敞,配套设施齐全等明显优势;在百货类商品中,虽然没有大型百货商场的商品齐全,由于他的成本较低。因此,引入中国市场不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家乐福最具代表性。国内商业企业在发展连锁商业时,许多人开始并没有看到这种发展趋势,而是将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中小规模的食品超市和便民店中,其结果不仅丢失了"大卖场"这一业态的市场份额,而且自身的市场也受到了"大卖场"的冲击。近年来,随着一批原来发展势头比较好的食品超市连锁企业的倒下,引起了业界的反思并努力追赶。华联、联华等一批大型连锁企业都明确表示要进行战略的调整,将发展重点转向"大卖场"。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里,"大卖场"会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同时竞争也将呈现出空前的白热化。

(四)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的时机日渐成熟

农村是拥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品市场,也是连锁企业大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随着农民收入的逐年提高,他们对零售市场和商品的要求也逐年提高,连锁超市正是适应一些较富裕地区农民的要求,根据农村的特点,开办了中小规模的超市连锁企业,它们不仅给农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提高了购物环境和服务质量,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入,同时还刺激了农民的消费热情.有的连锁企业通过对农副产品下订单,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改进品质和包装,塑造和提高农民生产农副产品品牌形象;通过连锁经营,将一些传统农副产品推销出去,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五)专业连锁企业茁壮成长

从2001年的前百家零售企业经营业绩中不难看出,专业化零售企业发展迅猛,进入百强前十名企业中有三家是专业化零售连锁企业,一个家居店连锁企业和两个家电连锁企业。由于消费者对家电、家居用品的消费行为具有明确的意向、目标性,随意性消费的因素少,使得以价格低、品种全、质量有保障、服务好为特点的家电、家居用品专业店有利地吸引了以前在其它零售业态消费的消费者。它们的经营历史虽然不长,但经营业绩增长非常快,不仅迅速从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发展到能与一些传统零售业态争夺市场,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与壮大。如北京国美,2001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15%,零售额同比增长165%,是2001年零售企业百强中无论是销售额还是零售额增长速度都是最高的,其名次也从上年的第18位上升到第九位。以家居连锁经营的深圳金海马集团以80亿元的销售额高居2001年零售企业百强第三位。

(六) 零售市场发展中东强西弱的特点明显。

2001年前百家零售企业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少。按企业所在省市统计:

上海13家,销售总额582.53亿元,占24.87%(上年占25.9%);

北京15家,销售总额382.24亿元,占16.32%(上年占13.78%);

江苏13家,销售总额257.89亿元,占11.01%(上年占9.9%);

广东12家,销售总额257.39亿元,占10.99%(上年占6.6%);

山东6家,销售总额147.13亿元,占6.28%(上年占6.5%);

辽宁6家,销售总额129.34亿元,占5.52%(上年占6.1%);

天津4家,销售总额117.56亿元,占5.02%(上年占6.9%);

湖北3家,销售总额87.88亿元,占3.75%(上年占4.22%);

浙江6家,销售总额70.23亿元,占3%(上年占3.54%);

整个西部地区9家,销售总额146.86亿元,占6.27%(上年占7.63%)。

餐饮业充当拉动GDP的领头羊

据统计,2001年度中国餐饮业前100名企业的营业额为270.76亿元,比上年前百名企业营业额增长47。5个百分点,占2001年全社会餐饮业营业额的6.2%,比去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显示出前100名行业龙头企业的规模正逐步增强。其中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有三家企业:百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54.9亿元,内蒙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15.1亿元,上海新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2亿元。前60名企业年营业额都在亿元以上。年营业额超十亿元企业比去年增加了1家,超亿元企业增加了14家。

从2001全国餐饮业前百名企业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餐饮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增强

随着餐饮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企业体制结构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资本投资和所有制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从前百名企业经济类型分析看,国有独资企业15家,其营业额占百名企业总营业额的8.7%,比去年下降8.7个百分点;私营经济企业19家,营业额比例占10.7%,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外商与合资企业8家,股份合作和有限责任企业58家,所占比例呈现上升的势头,表明企业资本投资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二)餐饮连锁经营发展更加迅猛

我国餐饮连锁经营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餐饮企业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的更为普遍,拥有几十家、上百家和数百家连锁店的餐饮企业逐渐涌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的优势日趋显现,连锁经营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企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途径。本次进入餐饮百强的企业,79家企业采用了连锁经营方式,其营业额占前100名企业营业额的85.6%,比去年大大增多。其中发展连锁店最多的是以经营西式快餐肯德基为主的百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到2001年底已拥有660家连锁店。中餐和中式快餐连锁店超过100家以上的企业也有6家,多以特许连锁为主,在规范管理和体系建立等方面急需加强。

(三)特色餐馆和快餐占据经营业态的主体

从2001年度前100名餐饮企业经营业态方面看,以经营中高档酒楼、便餐酒家为主的特色餐馆企业有63家,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2.8%,成为主要经营业态。经营快餐为主的企业有10家,企业数所占比例虽小,营业额却占到30.1%。经营宾馆餐饮为主的企业有22家,营业额占15.6%,企业多以单店经营为主。其它以经营休闲餐饮、小吃等为主的企业营业额占1.5%,相对较少。

(四)全国大中城市和西部地区餐饮发展较快。这次中国餐饮业百强企业共分布在国内36个大中城市,比去年增加12个城市,分布更加广泛。其中上海占20家(比去年多出6家),企业营业额占百名企业的35.2%,列在第一位;北京13家(比去年减少6家),营业额占百名企业的13.1%,列为第二。重庆8家、广东7家,分列第三、四名。同时,从东西部对比来看,东部地区企业虽仍占较大比例,但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西安和昆明等城市共有20家企业,比去年增加9家,增幅较大。

2002年,我国餐饮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市场需求稳步增强,预计年营业额增幅在16%左右,有望达到5000亿元大关。

国内知名品牌开始新一轮扩张

2001年,消费品市场以较快的速度健康、稳定地增长,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品牌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在商品的选择上进一步向知名品牌集中。目前国内消费品市场中,国产知名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国外品牌、合资产品保持一定市场份额,并随着中国的入世,将开始新一轮的市场扩张。

(一) 国产知名品牌占据国内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品牌消费意识的增强,居民品牌消费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加快品牌化发展进程中,国产品牌不断得到提升。目前在国内消费品市场中,国产知名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在监测的67类商品中,市场综合占有率位于前十位的85%以上为国产品牌。

19类大小家电商品中,市场综合占有率前三位品牌都为国产知名品牌的有13类,前三位品牌基本占据了一半左右的市场。长虹、海尔、春兰、小天鹅、小鸭、澳柯玛、美的、帅康、格兰仕等品牌所占市场份额较高。

服装、鞋类商品市场综合占有率前十位品牌也大多为国产品牌,男衬衫、牛仔服、针织内衣、防寒服、旅游鞋等商品的前十位品牌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雅戈尔、三枪、鄂尔多斯、波司登等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一些品牌竞争实力逐步增强,成为行业中的优势品牌,如波司登品牌已连续七年在市场销售中荣居榜首。新的名优品牌不断出现,2001年安踏、雪驰、雅鹿等品牌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

第14篇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营销方式,是当今国际上通行的经营业态,它以独具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在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中迅速发展,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商品流通方式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连锁经营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连锁批发和零售、餐饮业不断向集约化、组织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多种连锁方式并存的格局。

一、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一)经营机构快速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自1992年麦当劳第一家在*厦门落户以来,*连锁经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到*7年末,全省已有限额以上连锁批发和零售、餐饮企业96个(其中批零企业82个,餐饮企业14个),比*2年增加29个,增长43.3%;96个连锁总店共拥有连锁门店数2547家,从业人员5.36万人,营业面积达248.60万平方米,与*2年相比,连锁门店数、从业人员和营业面积分别增长2.8倍、3.5倍和15.5倍。目前*连锁企业已覆盖全国12个省直辖市,*7年全省连锁批发和零售、餐饮业实现销售总额481.43亿元,比*2年增长6.6倍,年平均增长50.1%。其中,商品零售额335.30亿元,比*2年增长5.1倍,年平均增长43.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从*2年的3.5%上升到*7年的10.5%。连锁批发零售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辐射力显著增强,成为开拓市场、扩大需求的新增长点。

(二)内资连锁企业占主体,外商连锁业绩突出。随着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等跨国连锁企业相继“登陆”*,不仅提高了*消费品连锁市场的国际化、现代化程度,而且推动内资连锁企业的迅速发展,全省形成了以内资企业为主体的连锁格局。到*7年底,全省限额以上内资连锁企业达82家,占全省限额以上连锁企业数的85.4%;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的限额以上连锁企业14家,占14.6%。从门店总数看,*7年全省限额以上内资连锁企业拥有门店数1842个,占全省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门店数的72.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拥有门店数为705个,占全省连锁企业门店数的27.7%。从销售额增长变化看,*7年限额以上内资连锁企业销售额365.55亿元,比*5年增长51.8%(*5年以前没有按注册类型统计),占全省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销售额的75.9%。外商投资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销售额111.57亿元,比*5年增长15.9倍。数据表明,*连锁经营主体内资占主体情况下,外商投资发展势头强劲。

(三)各种业态齐头并进,专业店成为市场主体。截止到*7年底,全省批零连锁企业所属门店最多的是专业店有1402个,占批零连锁经营门店总数的69.7%;其次是专卖店和超级市场,各有门店238个和224个,这三类业态拥有的门店数已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门店数的92.6%。百货商店、便利店和其他业态门店各占批零连锁经营门店总数的2.0%、2.6%和2.8%。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经营的范围已延伸到百货、家用电器、石化、烟草、家电、家具、服装、食品、药品等商品的零售行业,*7年,专业店实现商品零售额226.96亿元,比*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71.8%,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销售总额的71.1%;超级市场实现零售额42.59亿元,比*2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7.3%,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销售总额的13.3%;专卖店实现销售总额33.01亿元,比*2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39.3%,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销售总额的10.3%。这三类业态实现的销售额共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销售总额的94.7%。百货商店、便利店和其他业态连锁店,分别实现销售总额6.99亿元、0.86亿元和9.01亿元,各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销售总额的2.2%、0.3%和2.8%。

(四)连锁餐饮业快速发展,外资企业在经营中抢得先机。目前,*以快餐为主的餐饮连锁企业日益深入百姓生活。到*7年末,全省14家连锁餐饮企业拥有门店535个,比*2年增加了510个,增长20.4倍;连锁餐饮业营业面积13.45万平方米,实现营业收入15.89亿元,分别比*2年增长2.8倍和3.3倍。按行业分,正餐店占21.1%,实现营业收入0.86亿元,比*2年增长2.4倍;快餐店占78.9%,营业收入15.03亿元,比*2年增长3.6倍。外资企业在经营中业绩突出,*7年全省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连锁住餐业门店为135个,仅占连锁餐饮业门店总数的25.2%,但实现营业收入11.23亿元,占连锁餐饮业营业总收入的70.7%。

(五)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超亿元的连锁批零、餐饮企业不断增加。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扶优扶强,加大了资产经营的力度,通过联营、并购、加盟等方式,加速了规模化发展的过程,加快了龙头企业培育,使一些优势企业的销售规模迅速扩大。*7年全省销售额超亿元的连锁批发零售餐饮业业有37家,销售额449.79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有14家,销售额达390.37亿元,占全省连锁批发零售餐饮业销售总额的8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连锁企业的门店在县及县以下布点较少。随着连锁经营的兴起,*连锁批发和零售、餐饮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及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滞后,网点数量不多,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发展规模和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7年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集中了全省96家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餐饮业企业(单位)数的87.5%,其中仅福州、厦门就占60.4%。从门店分布看,有75.9%的门店在城市,县及县以下仅占24.1%。

(二)组织化程度不高,向省外扩张力不强。*7年*连锁总店平均每个企业拥有门店27个,全省96家连锁企业门店数超过20个的仅29家,占30.2%。与国内发达省市上海61个和江苏33个门店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与国际知名的连锁企业比差距就更大了,如美国的沃尔玛拥有4000多家门店,法国的家乐福有9000多家分店,德国的麦德龙有2100多家分店。目前,全省连锁门店有80%以上与总部在同一城市,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向外扩张力不强,跨省连锁企业只有3家,门店数也只有381个。

(三)市场定位不明确,“千店一面”的情况严重。许多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竞争;不重视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而且连锁零售企业偏重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停留在价格的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四)注重外表统一,忽视实质统一。许多加盟门店、合资门店为了赶时髦,追求店名、店貌、标识等形式的统一,忽视采购、配送、决策、管理的统一。据了解,有的门店有独立进货的权力,虽然表面上由总部配货,却实行少配多购的策略;有的门店虽然规定有正规的进货渠道,但由于管理不严格,采购人员也可以从非正规、非主流进货渠道进货,这种现象造成价格难统一,也破坏了连锁超市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五)配送中心发展滞后,配送规模偏小。连锁配送中心是沟通总部和门店的桥梁,通过集中配送能够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商品的社会化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扩大销售利润。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的情况看,*7年全省96个连锁总店共有统一配送中心154个,但连锁企业商品购进总额接受统一配送比例仅为47.1%,配送规模偏小,国外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配送比重一般都在90%左右。

五、对策建议

(一)统筹兼顾,构建和谐有序的连锁经营格局。一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布局,统筹城乡、点面结合、以方便人们生活、满足工农业生产为切入点,重新规划合理、有序、畅通、完善的新型连锁经营体系。二是政府要改革现有税收和市场监管模式,同时,加大在财政税收、资金融通、信息服务、技术应用等方面对连锁经营的扶持力度,并制订政策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人才参与*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经营环境。三是树立连锁企业的统一整体形象。连锁总部要为加盟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加盟店和顾客的需求,从而形成总部、加盟店和消费者“三赢”局面。

(二)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努力开拓农村市场。目前*连锁门店有76%位于市区,农村网点缺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连锁经营商圈必将从中心商店向城郊边缘地带扩散,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市场开始成为发展连锁商业的新亮点。*连锁零售餐饮企业应抢先一步占领农村市场,以供销合作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依托,以农村集镇为网点,以工业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为主要任务的农村连锁网络布局。打破区间,行业间壁垒,组建产供销相结合的大型商贸集团,推动村镇级农家店建设,形成城乡联动规模优势,以对抗外来商业资本的竞争。

(三)发展龙头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比照国家对大集团试点的扶持政策,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以资金为纽带,运用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建立直营连锁集团,或是运用商品、商号、配送、经营模式、管理技术等优势发展加盟连锁经营网络,形成实力强、管理规范的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连锁集团,积极引导各种所有制的流通企业走以连锁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业态之路,引导规模小、实力弱的连锁企业加盟大型连锁公司,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15篇

关键词:农改超营销渠道农产品

农贸市场超市化趋势

农贸市场风光不再

我国的农贸市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放开对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管制而实行市场购销制度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农贸市场遍布城乡各地,以其商品丰富,经营活跃,成为居民购买生鲜食品的主要市场。应当承认,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主分销渠道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食品需求、促进农产品流通、繁荣城乡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传统的农贸市场渐渐不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进入21世纪,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以及国外优质农产品的涌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传统的销售形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经营主体分散,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市场设施落后,不利于食品安全控制。市场功能不健全,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之,消费者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再青睐农贸市场;政府因为影响城市环境和现代化管理也对其颇有微词;个体商贩更是觉得无利可图,退场转行的比比皆是;加之其它业态经营生鲜农产品挤压农贸市场,今天的农贸市场在大中城市的销售份额已经严重萎缩,同上世纪90年代的“一统天下”相比,早已是江河日下。

生鲜超市异军突起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经从总体短缺供不应求过渡到相对过剩阶段,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农产品的销售日趋激烈。在这个大背景下,农产品的销售也从原来的生产营销观念转变为市场营销观念,销售业态的升级已然成为必然趋势。自从家乐福进入中国率先引入“超市卖菜”的新概念之后,超市作为一种现代营销业态正逐步被生产者和消费者认可。当前,我国农产品的营销业态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变革,即传统的农贸市场将大量被现代销售形式的超市所代替。生鲜超市是以超市形式来经营生鲜农副食品,实现农贸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经营方式的超市化,产品的标准化和服务的规范化。

经营主体的组织化、规范化。超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规范管理,统一合理地配置资源。企业法人接受政府、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对成千上万名消费者承担法律责任。从以往农贸市场“卖商品”,转变为农贸超市“卖商品加服务”。同时,经营主体的组织化,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经营方式的超市化。生鲜超市采取的是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的连锁经营方式。统一采购,就是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诸多的中间环节,解决了成本高的问题;统一配货,不仅能保持生鲜食物的新鲜,而且做到货物多元化,全方位满足市民需求,这些产品在配送中,往往经过严格的筛选、包装和加工,方便了购买。统一采购、配货后的产品要经过严格的检测检疫,农贸超市配有检测设备,每天对蔬菜农残、福尔马林、瘦肉精等进行检测,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消费需求推动变革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趋势:

绿色环保。社会环境污染直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良甚至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品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通过调查显示,影响武汉居民消费者购买蔬菜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新鲜程度”(74%)、“卫生程度”(65%),同时消费者对“无污染/绿色食品”的蔬菜表示出非常高的需求水平(58%)。显而易见的是,同农贸市场相比,超市安全可靠的购物保证更能满足人们的绿色环保的消费倾向。

超市购物。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开放,超市、连锁超市以及仓储式商场在国内得以迅猛发展,使得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购买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武汉,过去三个月内光顾过超市的消费者比例为82%,而生鲜食品以58%的购买比例成为了消费者在超市的首要购物种类。调查数据也表明,武汉有60%的消费者表示“购物环境舒适”是光顾超市的原因之一,而“质量可靠”(46%)是消费者在超市购买食品的主要原因之一,说明超市正逐步成为消费者选购农副产品的习惯性地点。显然,同拎着篮子进农贸市场相比,超市买菜无疑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愉快的购物体验。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革

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流程,其上游由各农户、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农产品生产公司等厂商组成,他们共同提供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下游是众多千家万户的居民所组成;农产品的销售与流通主要由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所组成,当然也有少数农户实行自产自销,跨过批发市场将农产品直接贩卖给最终消费者。应该说,这种模式在农产品总体短缺供给不足的时候,对于农产品的快速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典型的“生产营销观念”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模式显然与这种变化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与营销。当前正在全国大中城市进行的“农改超”工程,其实质上正是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一次改造和提升。

就渠道结构而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多层次长渠道向扁平化方向变化,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败变质。流通环节越多,流通时间越长,农产品损耗越大,流通效率降低。农贸市场采购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未经加工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有两种供货方式:一是农户直接将农产品进场销售;二是农产品经营者到市内批发市场批发后再运到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往往经过生产者——产地批发商——运销批发商——销地零售商——消费者等诸多流通环节,多次集散;在物流技术上,采用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加工不足,因采摘、运输、储存而造成的损耗率为25%~30%,物流成本高(运输成本路况不良成本设卡收费)。这使得蔬菜批销的每个环节都要加上很高的毛利才行,流通环节的增多,无形中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

而“农改超”之后,农产品可采用直销的方式,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或从下面农村整片的菜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中诸多的中间环节,避免了流通环节中的加价;农产品直销还可以缩短流通时间,保持农产品的“鲜度”,减少损耗。生鲜超市的物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加工、储存、保鲜配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产品损耗率可降至5%左右。农产品有效物流增加,就能有效地抑止菜价上涨。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农改超”后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原有的农贸市场下降10%左右。

从渠道控制来看,中间商向上游供应链和下游消费者延伸,实行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和安全控制。

原有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既不注重上游农户、基地等生产商的农产品生产情况,对于农产品是否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问题漠不关心,产什么就销什么。也不关注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市场信息反馈。这种产销脱节的经营模式,一方面,使得农产品质量控制几乎完全失控,另一方面,又屡屡造成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失调。

“农改超”之后,商业企业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商业信息的关注与维护,必然不会简单地满足于做农产品的销售终端,而是将触角伸向农产品流通、生产的各环节加以监督,并通过“建立基地、严格检测、连锁配送”,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生鲜超市正是依靠优质安全放心的产品和规范化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在激烈的生鲜消费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从渠道关系来看,生产者、中间商、零售商更加关注渠道的整合,共同建立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农产品竞争日趋加剧,单纯依靠“物美价廉”来建立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了,现在的农产品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产品竞争演变成为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竞争。而传统的农贸市场中,个体商贩大多凭借个人经验和对市场的简单估计来销售农产品,很少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在如何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的不法商贩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缺斤少两、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这种“短视”行为显然无法赢得市场。

“农改超”之后,商业企业作为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与其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这些都迫使企业导入现代市场营销模式,以消费者为中心,利用市场的调研,细分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市场促销、品牌化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利用连锁经营、网络化销售,将农产品迅速地推向市场。显然,市场营销理论及手段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无疑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入竞争机制,预防“挤压效应”,侵害上游生产者和下游消费者的利益。

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农产品准入,确保食品安全。

政府应当弱化对市场的干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农改超”后,要实现农产品的放心消费仍然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