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化学的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化学实验 教学质量 研究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089
中学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教学手段。为实现学生对化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和认识,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
,拓展教学手段
,实现多元化教学,更好地满足现代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不断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升级,选择一些可以调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以
提升
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例如,将一些生活中有关化学的小实验进行有效的收集,并运用到不同的实验教学之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又如小组合作法,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现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沟通交流实现互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实验操作要点。另外,还有问题情境法。例如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在演示实验之前,可以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整个过滤蒸发过程中,几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还有哪些用到玻璃棒的实验?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在引导学生解答消除粗盐杂质的问题时,需要注意相关的原则: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或水,以易于分离除去;加入的除杂试剂要过量;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被提纯物质。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引发学生对粗盐提纯实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主体的转化,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
营造
轻松的实验教学氛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融入现代高中化学教学之中,营造出轻松的实验教学氛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很多,如多媒体课件、微课教学、互动式白板教学等,这些教学手段都比较适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使得化学实验的展示更加具体、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实验现象。例如,微课教学中,教师提前录制一些化学实验的教学视频,挂在网上,在化学实验教学前,先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带着问题进行化学实验,增加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对相关教学过程的微观动画演示。如微观世界中化学离子之间的重新组合,通过动画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实验内容。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上演示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操作的步骤不变,只是变换了形式,用视频动画来表现,这样的方式更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拓展探究性实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性实验操作,以实现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精神的提升,帮助他们树立研究性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例如,对此溴在H2O、C6H6、CCl4中的溶解度情况,让学生设想一下将其加入顺序进行相应调整,是否可以实现相关的实验目的。这种开放式的实验可加强学生思考相关问题的创造性,拓宽思维的广度。又如,关于SO2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手中的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可能会想到用NaOH进行酸碱中和,体现SO2的还原性,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该实验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只能宣告失败。此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探究思路的引导,例如NaOH不行,可以使用C20H14O4,因为C20H14O4是红色的,这样就可以展示相关的实验现象了。在探究性实验中要注重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引导最好点到为止,主要还是以学生自己研究思考为主,这样的探究性实验才能实现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他们对相关化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多数中学化学实验只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验证,教师需要在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创新,以
提升
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介入更多的探究性实验,
激发
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一、“化学是有用的”意识的培养
一个人不呼吸能活几天?一个人不喝水能活几天?一个人不吃饭能活几天?空气、水、食物均与人类联系密切、缺一不可,然而这些都是化学的研究范畴。由此可见,化学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美好和更有品质。发展到今天,化学已经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自然界并从中获得自由的一种关键性武器。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很多关于化学物质应用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容,有关于化学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不仅是老师要关注的,更是我们要认识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化学知识的作用,并学会通过自己的思维与认知来应用化学知识,从而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培养应用意识,最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是化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在学习中应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包括环境、能源、生命、材料、海洋、医药等领域,从而及时了解新发现、新科技,从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化学问题,通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去解决问题,培养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
二、化学应用兴趣的激发及强化
我们掌握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在培养自己的化学兴趣时也应经历从淡薄到浓厚的一个过程,只要自己对学习化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能将自身无穷的力量激发出来,培养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在学习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在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之后,我们可将该知识点用于生活中购买电灯泡。在学习空气的知识时,我们已经知道氮气、氩气的目的在于避免灯泡里面的钨丝氧化,从而使灯泡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然而在实际的社会工业生产中却很难将灯泡里面的空气彻底抽除,灯泡也很难形成真空状态,我们也很难明白残留在灯泡里的少量空气究竟应如何去除。通过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我们明白在购买灯泡时应仔细观察支持钨丝的金属或玻璃柱上面是否存在红磷,如果有,灯泡就是完好的,原因在于:4P+5O2在经过加热反应之后会生成2P2O5。如此一来,我们成功将社会工业生产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学习省力,还能更加深刻地记忆知识,不断激发和强化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又如,人类的食物里包括六大营养要素,分别是水、有机盐、维生素、蛋白质、脂类、糖类,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盐、油、米、面、蛋等都无法离开化学单独存在。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渐明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的实际应用。
再如环保,它是新世纪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我们所掌握的绿色化学的认识也激发了对环保知识的应用兴趣。顾名思义,绿色化学就是指化学对环境无害,即使用无害、无毒的化学原料,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资源;生产无害、无毒,对环保有利的绿色产品;化学反应选择无害、无毒的溶剂、催化剂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化学知识。
三、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原理
在社会生活中,油条十分常见,它不仅是中国人热衷的早餐,更是大众化的、传统的老少皆宜食品。在中国,油条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诗人甚至通过诗句来描述油条的外形及其操作过程,而人们在品味美味油条时也会对其制作过程产生疑问。作为学生,在产生疑问时就应进行探究,不可任由疑问一直存在,而油条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原理就是我们培养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途径之一。一般情况下,制作油条的过程为:发面,在面粉中掺入酵面或鲜酵母,并加水糅合搅拌;当发酵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向面团掺入一定量的食盐、食用碱,并进一步糅合;当面团被糅合到一定程度后就将其切成长约10cm、厚约1cm的条状形态;两两叠好之后用筷子压中间,拉长后放入热油锅里炸;在炸油条的过程中,面条状物逐渐膨胀成黄、香、松、脆的油条成品。
从该过程看,发酵是制作油条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炸制过程中面团的酵母菌会分泌酵素的原理,酵素里含有酒化酶、糖化酶,能将一部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最后转变成乙醇,同时有一些有机酸类及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而二氧化碳能使面团出现气孔而逐渐膨胀变大,而乙醇与有机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酯类,有香味,在酸性面团里加入碱,就能中和多余的有机酸,进一步产生二氧化碳,所炸油条更加疏松。该过程往往会使人们产生疑问,其化学反应剩下的氢氧化钠呈强碱性,能使油条更加可口,这就是油条中的化学知识原理。实际上,面团里含有的氢氧化钠是游离形式的,制作油条的原料中有明矾,它能快速与氢氧化钠反应,将游离的氢氧化钠快速转化成氢氧化铝,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和胃酸、治理胃溃疡等作用。
一、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傅鹰教授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是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
1.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举世闻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通过介绍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化学发展史上,科学家对一些化学现象的认识过程其实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过程。例如,结合空气组成的内容教学,向学生讲清空气的组成现在看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但在当时却有许多科学家对此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到拉瓦锡等为代表的科学家,是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后才得出结论的。
3.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通过对化学家奋斗史的教学,使学生勇敢的面对暂时受到的挫折,冷静思考,寻找原因,总结教训。例如,在讲空气组成时,可以给学生讲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上的发现”的故事:英国科学家雷利发现用氨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制得的氮气比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每升轻0.0064g,这一差异只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雷利并没有忽略细微的差异,他既没有轻信某些化学家的关于存在“轻氮”和“重氮”的假设,更没有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而加以“修正”,而是抓住不放,终于发现了第一种稀有气体氩。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化学家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不畏困难的精神。
二、通过绿色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成为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教学时可以结合当地工农业生产实际,组织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效果。例如,开展环保调研活动,组织学生对本地企业的废水、废渣、废气排放情况或者本地的空气污染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造成本地水体、空气、土壤污染的原因及目前采取的防治措施,完成调查报告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提出合理化建议,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环保教育,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树立资源节约意识。我国虽然是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人均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在《自然界中的水》一节中有以下描述: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一些地区严重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必须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教育学生应从自己做起,自觉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化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又能为人类带来灾难。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全球最大冰毒案”主犯刘招华,用新型化学合成方法制造出十多吨的冰毒,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再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毒奶粉、毒馒头、假药等事件,就是因为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才造成如此大的危害,这不仅违反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已经触犯法律。直面化学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些负面事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运用化学,造福人类。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戴安邦先生说过:“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源泉,是最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素。做实验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只学会操作,而是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原理,突破教材框架的限制,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鼓励学生设计趣味性实验:利用浓盐酸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氯化铵的实验设计空的杯子里冒出白烟。具体做法如下:取两只洁净干燥的玻璃杯,一只滴入几滴浓盐酸,一只滴入几滴浓氨水,转动杯子是液滴沾湿杯壁,随即用玻璃片盖上,把浓盐酸的杯子倒置在浓氨水的杯子上,抽去玻璃片,逐渐便能看到满杯白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动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中极易出现“异常”,导致反常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可利用这种时机,引导学生探究,从而使他们形成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备出的氧气有一股刺激性气味。这是实验的事实,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仅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客观性又要知道实验的复杂性,教师要引领学生一起分析研究这些事实而不是避开这些事实去空记书本上的结果。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比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明确知识传授点和德育渗透点,采用合理的情感教学方法,才可以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