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104-01

从经济学方面着手,我们可以得知,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根据市场方面着手分析,知识产权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模式,在国际贸易环境下,伴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另外,企业要想实现技术的创新,就需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以此增加参与市场竞争的几率。所以,在在新的国际贸易体制下,企业若想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知识产权。对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来说,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1 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

伴随着我国社会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法律的民事一步规范,从法律层面上看知识产权已经演变成了民事权利的一种。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而确保公民通过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内涵也扩展到了智力成果方面,这是因为近年来人们创造的智力成果越来越多,知识产权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2 国际贸易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如下。

2.1 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不少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出现,导致了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入认识,让人们领悟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企业在一年中会研发不少科技成果,其中每一年都会有最少百余种研发成果受到省部级以上的奖励,然而一年内我国申请专利数却非常少,这就表明企业没有重视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而让我国不少的知识产权被他人“抢先注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分水岭。目前,我国缺乏一套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涉及许多当事人,同时也涉及到法律、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2.2 知识产权保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通常情况下,一个合格的企业都会创建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的企业是不完善的。一旦企业陷入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官司,往往会由于企业缺乏相关人才而处于劣势,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临时招聘其他的知识产权人才还需要支付高额的资金。企业在专业性较强的专利申请或者是商标注册、产权谈判以及分析工作等方面的人才缺乏,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3 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不够规范

从法律的层面上讲,知识产权是每一个公民合法的权利。在国际上存在不少的跨国公司通过非法的垄断手法控制知识产权。当然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创建了反垄断法用以控制这种非法行为,相比之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较为落后,仍然处于起始阶段,更别提什么反垄断法了,这样一来我国企业可能遭遇卷入知识产权纠纷的困境中。

3 强化国际贸易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3.1 增强企业及公民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企业和公民一定要重视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针对一些有用的知识产权一定要及时登记,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还要重视无形资产,不论哪一种知识产权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一定要尽快完成合法的专利申请。然而国内不少企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了自身的商标被国外人员注册,最后导致自身企业破产的不在少数。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中国企业不仅要遵守其他国家的法律和国际惯例,而且要善于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在知识产权意识缺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企业为数不少,重要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往往是长期性和高成本的,因此,相关的诉讼通常最终以和解方式结束,很少有法院判决。自有知识产权的指控的同一技术领域企业相关的知识产权侵权,交叉许可模式以及原告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能够少支付巨额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企业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部门,在完善并且确保应用程序核心技术专利的同时,通过非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发挥自身专利竞争优势,增加谈判筹码。

3.2 提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懂得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进而保护自身企业的合法权利。我国要想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就要不断创新及时创建符合国家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大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需要不断地树立全球战略意识,通过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的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改革策略,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深化到企业内部,使企业不但成为投资的主体,而且也要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先行者。其次是鼓励并支持企业加大对相关产品和专利的研发投入,以适应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的核心问题是要不断地把自己是产品和专利延伸到上游产业中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工业加工和制造业更大的比较优势,逐步改变现在的“中国加工厂”论。三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有相关的人才,必须重视并不断培养相关人才。

3.3 不断规范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并积极参与进来

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加入到了很多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内。其中,根据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TRIPS协议的相关规定,我国需要不断修改相关法律以适应国际知识产权协议的要求,由于此协议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公约内的所有国家都应该自觉履行协议规定,履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义务。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这项工作,我国也不例外。同时,要努力兑现TRIPS协议和我们的承诺。例如,商标法修改的部分规定,TRIPS协议允许成员国在其国内法中具体规定的商品功率有限的例外,目的在于对商标权的合理限制,保护人民的权利,防止权力的滥用,维护社会的公平竞争。由于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起步较晚,我国应该在不断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王玉清.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长江论坛,2013(3):108-109.

[2]冯晓青.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框[J].商场现代化,2012(6):41-42.

[3]顾峰.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1(5):41-43.

第2篇

【关键词】双曲拱桥;拆除;施工;安全控制;环境保护;监控:破坏性试验

1 前言

河北省邯郸市邢峰线武安县矿山双曲拱桥,经过检测该桥已出现较严重病害,例如主拱圈腹拱拱波多处超限纵向裂缝,部分裂缝处出现渗水露筋及白色析出物;主拱肋多处开裂、混凝土脱落以及漏筋等;拱脚处有几处水迹、泛白;前墙偏西部位有纵向开裂通缝,东侧侧墙有纵、横向开裂;立墙及主拱圈出现多处混凝土剥落露筋锈蚀;桥面与路面有高差,桥头有跳车现象。出现这些病害的原因除了该桥的设计荷载标准较低之外,还存在严重超载现象。通过桥涵养护技术规范及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该双曲拱桥技术状况及承载能力均被评定为四类桥梁。由于此桥过往车辆较多,且时有重车通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本桥设计荷载标准本身又偏低,若进行维修加固,工程成本太高,并且双曲拱桥这种桥型已经过时。因此要求矿山双曲拱桥拆除建新桥。双曲拱桥拆除施工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拆除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及环境保护措施,以确保矿山双曲拱桥拆除施工顺利完成。

2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基本要求

2.1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单位要求

双曲拱桥拆除要求必须具有相应施工资质和施工经验的队伍承担,并应配备具有与旧桥拆除施工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且所有参与拆除的施工人员必须与投标文件上的人员一致,不得降低拆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2.2 拆桥施工单位必须配合拆除监控单位的工作

拆桥施工单位在拆桥过程中应接受监控单位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及管理,配合监控单位布置监测仪器,监测准备到位后才能进行拆除施工,如果监测断面的量测设备没有安装就位前,不得进行拆除施工。

2.3 严格按照双曲拱桥破坏性试验的拆除建议实施工作

双曲拱桥的拆除施工具体应根据破坏试验后的拆除建议,且要视桥梁实际状况而定。拆除一定要遵守自上而下、对称、由中央向两端逐渐均衡减载的原则。

2.4 拆除过程中严禁采用爆破施工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过程中严禁采用爆破法,以防出现安全事故及影响临近运营桥梁。

2.5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质量要求

严格执行国家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公路工程安全施工生产规范》及《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拆除施工单位在拆桥过程中,应接受业主、监理及监控单位对质量的要求及管理。验收时要做到场地整洁,无垃圾及其他堆放物,运输道路无污染物。质量不合格不予验收,且拆桥施工单位在业主单位规定的时间内无偿返工,直到满足质量验收要求为止。

3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安全控制

3.1 拆除施工安全第一

严格贯彻安全教育制度,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认真执行有关安全及操作规程,牢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保施工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安全。

3.2 合理制定拆除方案

承担拆除施工任务的承包单位,应具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根据拆桥施工的工作要求,制定完备的拆除施工方案,且方案要经业主、监理及监控单位进行论证后方可实施。实施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及安全保障措施,严格按照拆桥施工方案进行双曲拱桥的拆除施工。

3.3 严格控制拆除施工过程

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按方案执行,是安全拆除的保障。在总体方案确定后,必须对拆除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并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确保拆除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严格按照方案实施,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拆除施工,做到人人心中有数、方案明确、程序清楚,确保拆除施工过程中安全、有序、稳妥、可靠。

3.4 加强拆除施工中的过程监测

在双拱桥拆除施工过程中,必须配合监控单位对主拱圈的应力、应变和裂缝进行监测,以便从直观上把握拱圈的变形情况。要及时发现拆除过程中主拱圈受力结构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合理调整拆除方案及步骤,为拆除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再增加一道保护措施。

3.5 加强拆除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由于拆除施工干扰因素多,质量和安全管理难度较大,所以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成立合理的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上岗操作必须持证。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及其他安全防护用品。在拆除过程中所用的临时结构和设备操作工况,要详细计算分析,并按相关规范要求留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3.6 妥善保护拆除安全范围内的建筑物

3.7 拆除施工的治安保卫措施

所有参与拆除的施工人员,必须遵守治安综合治理的有关规定。凡发现参与拆除的人员有盗窃,破坏基础设施的行为,将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3.8 拆除施工的消防、防电措施

参与拆桥的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严禁非火险使用消防器材。拆除现场的消防器材,有拆桥施工单位统一配齐,发生火险时使用,施工人员严禁随意乱动消防设施,严禁用消防水冲洗车辆,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罚。

施工场地内的临时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应由持证电工专管,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和设置漏电保护器,现场电线、电缆必须按规定架空或接埋地,严禁拖地和乱拉、乱搭。且其他事项必须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有关规定执行。

3.9 拆除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交通管制措施

3.10 拆桥施工现场外临时存放施工材料,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按规定办理临时占地手续。

4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环境保护控制措施

4.1 噪声控制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减少夜间施工,早6点以前晚22点以后严禁安排大型机械施工作业,其产生的噪声影响严格控在65分贝以下,以免扰民。

4.2 拆除施工过程中要降低粉尘对运营桥梁造成的影响及环境污染。

4.3 采用防护罩,降低飞溅物对运营桥梁造成影响及环境污染

4.4 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

旧桥拆除后,对所有的建筑垃圾必须清除干净,运至业主单位指定地点,不得污染环境与阻塞河床。

4.5 施工设备、车辆要经过质检部门检验。

4.6 施工机械的废油废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得超标排放,以免污染环境。

5 结论

5.1 河北省邯郸市邢峰线武安县矿山经过检测病害严重,桥梁通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且通过桥涵养护技术规范及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该双曲拱桥技术状况及承载能力均被评定为四类以上危桥时,要求矿山双曲拱桥必须拆除建新桥。

5.2 双曲拱桥拆除施工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3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污水治理;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水污染就是环境污染中的一种。作为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水资源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关于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在我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城镇中污水系统中的污水被统称为城市污水,其中主要有工业产生的污水以及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城市污水处理是目前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中所需要处理的首要问题,它与保护水资源、保护城市人口的居住环境以及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1.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处理的意义

在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污水处理有着重要意义。水资源的污染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制约,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对水污染进行处理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首要任务。其中,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们所面对的水资源的危机得到缓解。

在城市环境保护中,对污水的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重要时候,对污水治理回用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缓解。在环境的保护中,污水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对城市污水的资源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对淡水资源的消耗,使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中,对城市污水进行资源化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资源的节约,有利于水资源相关的环境危机的解决,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问题

2.1资金短缺

关于污水处理资金,我国主要靠政府的投资以及国际的援助,但我国相应的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不算是强大,所以国际的援助也只能解决一部分。因此,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有关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开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问题。因为缺少资金的问题,在多数城市的相关污水处理厂不能得到及时的扩充,其对污水处理的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检修和更换,从而导致其对污水处理的速度不够及时,处理能力不强,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甚至还有些污水处理厂因为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做到正常运行。因为资金的短缺,导致城市对于污水的处理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污水处理的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

2.2污水处理厂的管理问题

就我国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管理体制来看,其在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多是管理体制都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污水处理厂得不到正常良好的运行,发挥不出其最大的能力对污水进行及时处理。另外,除了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其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以及其在运行操作方面的管理水平都达不到所要求的高度,相关技术人员对相关设备的操作掌握不够熟练,从而导致在污水处理中出现一些不足和问题。

2.3城市规模的扩展对污水处理造成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城市的发展对污水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规划污水处理的相关事宜也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城市化在发展中越来越密集,而相应的污水处理依旧处在分散处理的状态下,这样的现状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就会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在城市污水处理中,集中处理城市产生的污水,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对污水处理的管理,同时还节省了投资建设等。但是集中处理的相关建设周期比较长,其工作系统也过于庞大,在协调运作时存在着许多的难题。在对城市污水进行分开处理的时候,大多是由开发商通过建立较小的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其在资金、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否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污水处理的力度达不到相应的标准,排放的污水不达标,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3.城市污水处理的相关策略

3.1增加污水处理的资金

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主要靠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对城市污水处理等相关设施进行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限制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因此,在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想要对其相应的建设进行提高,就要对其在融资渠道中进行开拓,促使相关投资资金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投资方式中,我们可以开展个人投资、发行环保彩票、建设环保债券以及BOT方式等。要想使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对其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达到城市污水处理的飞速发展。

3.2对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完善

在对城市污水处理方面,我国应积极制定一套相应的管理体制,对污水处理的质量进行监管以及在污水产业中建立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在法律上給予城市污水一些有力的援助。另外,我国对污水治理等相关产业要給予一定程度上的鼓励与支持,在需要的时候給予一定的帮扶,促进污水处理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城市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我国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各地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管制,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在不违背水资源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针对具体情况对污水进行全方面的处理,保证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朝着越来越科学的方向发展。

3.3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污泥能力进行提高

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来看,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加强了重视的力度,对污水处理厂的设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更换,使其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从而使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在污水处理过后,其残存的污泥却得不到较好的处理,其处理的力度达不到,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城市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对污泥的处理才刚刚展开。因为在大多数污泥中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颗粒以及致病细菌等污染物,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身的健康以及环境的保护工作都造成了极为有害的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其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水资源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关于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在我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不单单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对国民生计的一个保障。在对我国城市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增加其需要的资金,对污水处理的相关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检修;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法律支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从而使我国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力度达到相应的标准,使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区荣汉.浅析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污水治理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9,15(10):191-192

[2]梁鹏.我国城市环境治理中的污水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8,20(4):194-195

[3]李君,曹琼辉.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相关问题研究[J].北方环境,2011,28(7):193-194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210-01

一、引言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第5篇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第6篇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第7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中学生的环境教育从属于环境科学,目的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的普及化和系统化。

现行的初中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类知识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类知识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中的衔接点。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的不同,进行有层次和深度的讲解,把不同的衔接点充分利用。通过不同的衔接点,在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这样,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时候,也就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树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环境变成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1.环保意识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培养,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时候加强。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对于环境和卫生方面的书籍、报纸等,让学生自己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热情。

2.对于环境,其实自然环境才是最好的课堂。只有在环境中让学生去看、去感受、去了解,才能从最底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只有在这样的熏陶下,才会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之情,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环保知识。

3.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实践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在各个节日中让学生做一些调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环保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增强学生的环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任务。我们要坚持“从我做起”的保护环境原则,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在课堂上充分地把环境教育融入教学中,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第8篇

1.1生物课程

课本多结合实际案例,并以课后题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措施与途径。如在生物必修3[2]中立体农业有关内容,讲述了立体农业,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对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详细讲解,明确其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的意义,并结合合理放牧养蓄、合理利用秸秆制作沼气池等生活实例加以说明;生态农业部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多级利用能源及资源,以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为例,说明生态农业对减少化肥用量、净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作用;生态缸的制作与观察,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对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恢复生态学,应用于盐碱化草地、洪水破坏的地区的治理与恢复等;对河流生态系统受生活污水轻度污染的相关分析。同时,也有从宏观角度,对生物圈内全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难题的介绍和我国应对策略的普及。

1.2化学课程

在化学必修书中,一是在化学必修1[3]中对自然界中碳、氮循环及硫转化的具体知识的讲解,并重点选取资源利用中有人类参与却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一部分进行学习,如在氮循环中,人工固氮虽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但造成了温室效应、水体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在硫的转化中造成的酸雨的形成及防治等问题,说明了在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仍存的欠缺与不足;二是在化学必修1中通过对海水的综合利用、工业流程图、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处理汽车尾气、选取途径增大化学反应程度,提高化学反应转化率方面的重点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意识。

1.3物理课程

在物理选修3-2中交流电压一部分提及的远距离电能输送中,采取减小输电电流、提高输电电压的措施,以降低输电线路中的消耗;同时利用输电新技术:现代的直流输电技术,无感抗和容抗,解决电网的同步问题,使我国“西电东输”的全国联网战略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1.4地理课程

在地理必修2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节中,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实施的必然性,且选取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实例,结合传统与新模式的比较,让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理解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必要与优越性。而在地理必修3中,着重分析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协调关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防治问题;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分别以我国山西省、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详细分析能源资源、流域的综合利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联系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做好对可能带来的后果的预防与解决措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在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节中,以西气东输、东亚产业转移为案例,从多角度讨论资源调整的可实施性,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带来的巨大效益。

1.5政治课程

在政治必修1[4]的“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具体讲解了经济建设需增强发展协调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

2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高中课程中的设置意义与不足

2.1意义

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学习,广大高中学生确实学习和体会到了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树立国策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再加上由于课本采取生活实例结合知识点的形式,学生容易理解这一内容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对生活中农业、工业生产运用的环节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与否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这些对学生以后应用于工作中,并为我国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不足

虽然当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资源节约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全面分析,我们学习的内容仍有少许欠缺与不足。由于使用对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局限,课本中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本原理与大致解决方案的层面上,无法再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整体来看,课本囊括了对于生态系统的理论知识及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的保护问题、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资源利用问题等,对于学生初步把握有关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且与生活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目前严峻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势要求,我认为列入上述内容还有些欠缺,应加大列入的篇幅,加大对此内容的重视程度。

3改革建议

3.1加大现有课程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知识的体现

3.1.1生物课本中应增大对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生产模式的介绍,原先大部分只出现于课后知识链接或课后习题的部分,容易被学生忽略,虽然其中有很好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思想内涵,但不易引起学生重视,建议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主要知识之中。

3.1.2化学课本中对化学反应的讲解比较透彻到位,重视化学最根本的反应原理,而对于联实际生产中的相关问题不如生物部分全面,建议增加对废水、废气排放,工业流程中废物利用、废品回收等处理问题的有关知识。希望能具体探讨对重金属及复合材料的回收重利用及如何有效处理等问题,联系诸如北京五环外的“垃圾村”的废品大面积堆放且处理难的现状,思考如何解决电子垃圾等处理问题,避免其产生的大量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此问题高中学生欠缺处理能力及经验,但可作为相关链接或课后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3.1.3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雾霾现象不仅需要社会分析解决,也需要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因为学生正处于需要培养思考能力及关注社会、帮助社会的责任心的阶段,为何会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如何有效解决雾霾问题,怎样能够调整、避免以后出现雾霾甚至其他环境问题,思考现有阶段有哪些缺陷,都是我们学生需要思索的问题,因此应将雾霾问题放入化学课本,使学习课本知识更为充实、有意义。

3.1.4生物圈中的资源大部分不可再生,且煤、石油等储存量在逐渐减少,如何寻求新能源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而目前应用广泛且重要的核能源及核发电在物理课本中相关甚少,建议在物理课本中适当增加有关知识和内容,将更有利于学生将来投身于解决核能源的利用及核反应堆的处理等问题;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能的开发利用还相当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且技术比较落后,建议加入到物理课本中,作为阅读拓展,提高学生对新能源的关注。

3.2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知识进一步体现在重点课程中

在语文课本的说明文阅读中希望增加关于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与基础知识的介绍,在提高语文阅读水平的同时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目前文言文多是人物传记,历史史实等,可以适当增加先人天人合一的原始环境保护思想的有关文章,让同学们增强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自信心。而在历史课本中,可以适当增加世界有关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原因及危害介绍的篇幅。在地理课本中,可以另外结合过去和现在的环境问题,介绍土壤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和典型案例。在英语课本中,希望适当有几篇介绍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经验、好做法的文章,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增强改善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信心。在政治课本中,可以加入最新十会议中提出的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要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同时,在大多学校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鼓励学生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课题,在学校的帮助下,亲自调查当地工厂等对资源的利用途径,分析当地措施的完备与否,加强学生与社会的实际联系,从而实实在在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案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些学校开展的职业体验活动中,可跟随环境管理人员、环境监测人员、污水处理人员及节能资源管理人员,学习其工作的大致流程,拿出在课本学习中的疑惑向其请教,巩固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4结语

第9篇

水文水资源工程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自然科学知识,较好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就业方向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介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主要课程自然地质学、气象与气候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水利工程、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水资源学、地下水文学、环境化学、水利法规。

第10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应该是重视以“寓他”为基础的“渗透式教学”

针对我国教育实际,环境意识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基本途径,应该是重视以"寓他"为基础的"渗透式教学",将环境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中,从而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及每节课。笔者在讲授"全球环境问题"这一课时,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同时组织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水污染进行了社会调查,发现本地的一些工厂的工业废水和人们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出,导致部分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居民的饮用水也受到影响,一些农产品减产并出现了食用安全问题,溪河的鱼类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活的环境,培养他们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懂得尊重自然、爱护生物就是珍爱人类自己,这才是现代人应有的道德素养。通过环境教育培养起来的以"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环境价值观就是弥漫在整个校园中的一种崇高责任感。因此,环境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福寿螺等灾害性生物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2.充分运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在如今各个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环境、生态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高中生物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向学生介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这课的学习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习的起点,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这个起点来挖掘教材中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说"细胞的癌变"或是"细胞中的水",通过讲解生物和环境的联系来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先奠定好基础才能提高今后的学习效率。在必修模块《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稳态与环境》中都有环境保护和生物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这是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一块,在课程的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更多的环境知识。笔者认为,除了课本中的知识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将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第11篇

此外,人类还生产了大量不易分解的新化合物,如DDT、PCBS等,并释放到大自然中,但这些新的化合物的生物学后果,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大部分还是未知;特别是那些与激素系统和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品,可能与人类本身的健康休戚相关。

这些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正在改变着地球系统的功能,最引人注目的有全球气候的变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已引起全人类的普遍的关注。如何保护、管理好各类生态系统及生物圈,使人类社会能够作为生物圈的一分子与环境协调发展,作为我们生物教师有责任教导我们的学生从每个人自己做起,传递学生正确科学的生态观念。

一、循序渐进地把“生态教育”贯穿于学生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

生态素养的养成理应贯穿于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一个需要浸润性的过程。各学段在知识结构、技能体验上应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排列,并各有侧重。如幼儿体现浅显的主题活动,小学为主题的探究,中学加强知识的呈现和实践问题的思考,高中着重于对生态建设问题的研究。

1.幼儿园生态教育的目标

充分利用周围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周边的生活环境和初步的生态知识,学习简单的环境保护技能,萌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绿色生态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生活的行为习惯。

2.小学生态教育的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的、学校的、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环境保护常识,逐步扩大环境的视野;初步了解环境保护常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正确观察环境、认识环境、改善环境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以及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爱祖国、爱自然、爱人类的教育以及消费教育、环保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保护环境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

3.初中生态教育的目标

学生能了解一些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行为,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保护环境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4.高中生态教育的目标

环境应用的态度、责任感和价值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批判性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法规教育,增强学生学法、守法的主动性。学生能理解一些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培养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世界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增强他们对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意识。职业教育主要依托生态实训基地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二、“生态教育”的特点

扎根泥土与课程时空互补的过程体验,生态教育”并不是一味观赏,而是强调体验与实践。跨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学校教育主动拥抱家乡这块热土,教育会呈现更强的生命活力。这块土地,会滋养学生的人格、磨砺学生的智慧,会给理性的“书本世界”增添感性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经历。

泥土中有真情,让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现代农村社会生活中,触摸到社会发展真实跳动的脉搏,这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泥土中有真知,与教科书中的经典实验情境不同,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原始情境中的因果关系是极其复杂的,而且各因子本身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这类动手体验活动的学习,对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泥土中有真味,农村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乡村的空气,沐浴着乡村的阳光,在这块土地里滋养长大。因此,一定带着“泥土味”,这种乡土味,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

注重人、资源和环境三者关系的教学,建立学生整体的生态观。人类社会要生存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对人、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造成资源的透支、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突出。教学中可以补充介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增强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隐患意识,萌生解决环境危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而更深的领会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三、结语

总之,生态环境,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之本。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是生态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道德素养如何,不仅对现时的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影响,更决定着未来的生态环境状况。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此关键时期,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对他们渗透生态道德的教育,使之形成理念,形成操行。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 生物教学 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92(2013)06(a)-0080-01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正面临着诸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黄河断流、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对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家们预言: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素质,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注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从而唤起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1 结合文本进行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教材中,直接反映环境保护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但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在教学植物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植树,怎样保护花草树木,并向学生讲授绿色植物对于大气、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在学习动物学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结合身边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捕杀青蛙、益鸟等动物,在学习与生理卫生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找准结合点,不能使教学不连贯,牵强附会,否则会使学生感觉是专门的环境保护教育,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其次,要情景结合,最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环境保护知识。比如讲青蛙是我们“朋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害虫、庄稼等,来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保护青蛙的重要性。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2 联系当地环境进行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之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例如,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及突出的环境问题时,结合本乡镇水泥厂较多,粉尘污染较严重的状况,组织学生到水泥厂附近村里调查粉尘污染情况。调查中发现水泥厂周围的一些村庄里,红色的砖瓦变成了灰色,绿色的植物也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尘埃,池塘的清水上漂浮着一缕缕的油灰。流经水泥厂的小河,乳白色的河水泛着泡沫……可想而知,在如此严重的灰尘中生活的人们健康状况会是怎样的。这些工业副产物污染农村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看到这些情形,就引导学生及时向农民宣传粉尘的危害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水泥厂的排污、排气的治理。要求住在水泥厂附近的同学,注意观察水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的情况,以便及时向环保部门反映。这些耳闻目睹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使学生增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3 强化生活中环境意识

第13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地理教育是应有之意,然而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将环境地理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呢?实践表明应当采取如下策略:

1.1采取正确的教学对策

任何教学均需要有采取有效的对策,特别是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环境教育方面。很多初中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兴趣并不高。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对策。例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育中,不能总是教导学生应该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充分地考虑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将地理教学和环境保护教育与学生兴趣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充满渴望,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充满动力。同时,将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和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况相结合,相信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才能研究出最有效的、与具体教学知识内容相符的教学策略,顺着学生思维开展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1.2教师要在环境地理教学做好表率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地影响,初中地理教师自身必须要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授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外,还应努力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当中环境地理教育的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当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现行初中地理课本也是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入手,为学生分析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对如何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主动地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发展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从这个基点出发,最终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去。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贯穿于教材始终。

1.3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开展更加理性的环境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适当结合学生的身边事件,如破坏环境的事例,对学生们开展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环境意识。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让学生利用假期对家乡环境状况与发展变化进行调查。这样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以及调查所获取的相关的资料,能够使他们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还能使他们更加关心和热爱环境。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发展其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有效办法。

1.4创新教学方式,适当增加地理课课外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例如,可组织学生了解和调查我国资源的利用现状,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了解当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积累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宝贵经验。

1.5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特别是环境知识相对缺乏,这导致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烈。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挖掘与环境知识相关的内容,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宣传。例如,开展地理环境专题课堂教学活动,出版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有条件学校还可举办“环境知识”竞赛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正确看待环境问题,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来。此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渗透到环境保护知识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吸引学生以迫切的心情去追寻其中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1.6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环境教育

在信息时代,现代化教育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实践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多利用互联网搜集丰富的环境保护资料,制作出优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又能使环境地理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学生们也更易接受。

2、结语

第14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法制教育;法制观念;自觉性;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756.2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22-01

作为基础自然学科的化学课,它的教学必须为实现培养合格中学生以便将来能为社会服务这一目标服务。除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了解学习化学与今后再工作的关系。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常用的教学方法,具备自制简易教具,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本领以外,还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学好《消防法》,增强防火意识

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就成为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实验中,大量化学药品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如酒精、乙醛、氢气、氯酸钾、硝酸钾等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使用、消防器材的保护、操作。懂得不多重视不够,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减少公私财物的损失,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一面强调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存放、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重要性。一面引导学生学习消防法的相关知识,重视消防器材的保护,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和灭火能力,安全重于泰山。

二、学好环境保护法,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时尚的衣服、美味的佳肴、漂亮的轿车、宽敞的住房、清新的空气、甘甜的泉水、舒适的环境成了包括学生在内的人们追求的目标。遗憾的是,这些美好的愿望正在因为人们环保意识的不强、环保措施的不当而变得遥不可及。污水四处横流、煤烟恣意排放、垃圾遍地乱堆、矿物违规开采……这些,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饮用水被污染,呼吸道疾病在增加,白色垃圾堆成了小山,矿产资源在急剧减少……为了教育学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我们的水源更加清澈,天空更加蔚蓝,陆地更加宽敞,资源更加丰富,健康更有保障,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讨论如何避免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学生学法、守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讲诚实、守信用, 遵守《著作权法》

中学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怎样使学生既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在实践中运用规律的能力。更培养诚实、守信、认真做事的良好品格,是我们每一个中学生应该一直探究的问题。我们尝试着动员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环境污染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相应的总结或调查报告。既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提高了同学们深入生活勇于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应该说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比较积极和主动的。他们辅导农民正确地施用农药、化肥,教育小学生远离、讲究卫生,组织青年朋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又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但是,也有个别同学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他们到相关部门报过到盖个章,东拼西凑抄一两段文字就认为大功告成了。特别是针对期末考试,少数学生由于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睡大觉、讲吃穿。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考试时挖空心思。舞弊手段花样百出,给学风、考风、校风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为了教育学生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我们一方面组织学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相关管理规定的相关条款。讨论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给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社会秩序带来的严重危害。一面整顿校纪,严肃学风、考风,给违纪学生予以相应的批评教育,甚至纪律处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诚信度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着正确的学习态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能顺利的适应工作的需要。

四、学习国际法,倡导和平,反对战争

在对卤素、石油、同位素进行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查阅了石油在世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氯气、原子弹作为战争工具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相关资料,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所带来的深重灾难。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给中东国家所带来的各种损失。分析了当今社会战争依然存在的危险性,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倡导和平,反对战争。

五、学好教师法,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能者上、庸者让。适者生存,势不可挡。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没有一批又一批合格优秀的毕业生踏入社会,学校绝不可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教师也不可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高中生当然也不例外。为此,我们中学阶段必须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组织包括化学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职工,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社会科学知识,钻研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作风过硬、教学有方、善于引导的教师队伍。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家长信赖、学生喜爱、社会尊重的优秀毕业生。我们通过这一新兴的教学实践活动,能起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作用,使教育更好的为培养面向2 1 世纪的新式复合型人才而服务。

总之,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制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及提高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从小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恒,化学教育 2003,(12)

2、任建敏,新形势下对化学教育的一些思考 2006(5)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意识;阅读习惯;自然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57-01

人们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的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无序改造,特别是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不当处置,造成了局部地区乃至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危害,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威胁。就目前形式看来,这些危害与威胁有增无减,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高中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农、林、牧、渔、医卫、环保和有关应用科学。高中生很快踏入社会,他们要有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他们是未来社会的缔造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影响着未来社会。我们要立足当今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并增强综合能力素质,形成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要把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基本技术技能等有机结合起来,并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一、挖掘文本教材,对学生渗透环境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高中阶段教育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因此,我们要从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两方面,充分挖掘教材,帮助学生比较、识记、掌握和运用一些生物学基本概念,特别是与环境相关的内容,逐步向学生渗透环境意识。

有时候,教材会因为篇幅所限而不能够对某一问题全面展开论述,特别是关于环保的内容叙述也许会很简约,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就很难受到必要的环境意识教育,教育效果不会尽如人意。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适当补充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体味和掌握相关知识。

比如,学习《人类遗传病》,为了区别传染病和遗传病,我们就可以把人们食用野生动物而导致的传染病例与之比较,让他们知道,人类必定会因为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接受大自然的惩罚。据记载80年代上海人因为食用不洁毛蚶引发甲肝流行,造成一时的恐慌,甚至在国际上都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就此引导学生知道污水、粪便等必须经过严格处理后才可以排放到河流、海洋中,否则,会污染水源并且让一些水生动植物带有病菌,人们一旦食用带菌的水生动植物,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甚至泛滥,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

再比如,青蛙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小动物。可是,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据说一只泽蛙一天最多可以捕食266条虫子,假如我们的稻田里放养1000只泽蛙,那么一天就会捕食20多万只虫子,如此一来,我们根本不需要大强度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对农作物、土壤、水体、空气的污染就自然减少。当然,我们更要教育学生自觉行动起来反对捕捉和食用青蛙,并要跟那些捕食青蛙的行为抗争。一方面保护了青蛙,维持了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他们的环保意识自然增强。

二、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

阅读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享用不尽的好习惯。结合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同样可以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科普读物,还可以让他们到网上浏览相关科普知识,同时,要求他们相互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环境保护知识,以便拓宽他们的环境知识面,引导他们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能够积极探索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把课堂上学到的生物学科知识与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知识相联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从而,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引导他们树立环境意识。

三、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环境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增加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加一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调研,了解自己生活地区的环境状况、生活垃圾的处理、水质的变化、空气的污染、动植物的变迁以及生活周围的生态平衡的维持等状况。还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社会、有益环保的活动,比如,针对夏季蚊蝇的危害进行大面积的消灭蚊蝇的活动;结合人们乱丢乱扔塑料袋现象,举行一次清理“白色污染”行动;组织学生调查某一地区农民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情况,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现实,主动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既能够激发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又能够强化教育效果,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

四、走进自然课堂,激励学生增强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