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工程学科评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P(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订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法学、商学等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与这些优势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校工程硕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我们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其中金融信息工程方向是软件工程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结合,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是软件工程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的结合,计算机取整与司法鉴定是软件工程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向、基础软件方向都是我校计算机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这5个研究方向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选修相应的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模式方案设置、学生实践落实、质量体系控制的过程中都与人文社科学科紧密结合,目标明确,过程严谨。
1.2D(执行)——实施培养方案,严格培养过程,完善质量保障
工程硕士培养要经过3个重要环节: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在每一个环节中又有若干环节,为保证培养质量,我们严格规范每个环节[2]。图2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2.1课程环节
在课程环节,除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外,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授课期间要进行教学评估,学生给每位授课老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也可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和学生给出的意见将会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每个年级的硕士班设立一名班主任,协调课程安排,了解学生动态,组织课余活动。
1.2.2实习环节
面向行业进行专业实践是培养模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落实实习基地和实习制度是保障实习环节有效完成的关键。我们选取与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高新技术型企业、金融信息化企业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制订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实习的时间、形式、要求,通过《企业实习手册》对实习环节进行过程控制。
1.2.3论文环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体现,也是衡量培养质量和授予学位的重要标志。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侧重点不同,它更加重视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因此论文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将工程硕士论文划分为系统研制报告、IT管理类论文、工程设计类论文以及学术研究类论文4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保证论文的最终质量,我们在论文阶段设置了开题报告、、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规范及实施办法,任何一个环节不通过,都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就保证了能够进入答辩的论文基本质量。具体实施如下:(1)开题报告环节。学院组织不少于3人的开题报告评审组,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基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开题报告评价标准。相关文件包括《开题报告模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评价标准》。(2)环节。为了有效惩戒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我们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专门审查,采取软件检测的方法,务求论文重复率不超过10%。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工作办法》。(3)预答辩环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的又一轮筛选。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评价标准》。(4)论文评阅环节。由两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其中至少一名校外企业评阅专家针对论文的应用性给予评审和评价。(5)论文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规定,保证通过的论文质量。
1.3C(检查)——培养质量检验
培养质量的高低可以从论文质量、教师学生的反馈、就业情况3个方面来检验。
1.3.1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过程5个环节的把关保证了通过答辩的论文已经过至少3次专家评判、1次。在某个环节被淘汰的论文,需要重新修改后才可以再次进入答辩。
1.3.2学生和教师的反馈
我们定期举行授课教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学生和老师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安排、论文等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听取导师反映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方案作准备。
1.3.3就业情况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最能反映我们的培养质量。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有它所关注的指标,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否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一致,从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就能反映出来。2012年人民大学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生和2013年第二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毕业去向为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非金融类)、外资企业和国内其他知名企业,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拿到几家单位的录用通知。以2010级为例,50名学生的毕业去向数据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学生被金融机构录用,这与我们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我们秉承与人文社科优势学科相结合的理念,将金融与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学生在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等环节都接受了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毕业生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1.4A(处置)——总结、反思及改进
PDCA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于既往的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检验和反思,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对开题、评阅、答辩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
2结语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排名;全球比较
早在20世纪初,高等教育排名就已经存在,但学术界普遍将1983年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公布的高等院校名次作为第一个全国性大学排行榜。接着大学评分体系相继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欧洲、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各个国家和地区出现。[1]
一、高等教育排名的基本类型
归纳现有高校排名,依据评价标准是院校总体水平还是个别专业质量分为两种类型,其中前者又按照全球范围还是全国领域进行区分,由此共形成三类大学排行榜。
(一) 全球大学排名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以及荷兰莱顿大学是全球大学排名的先锋。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为例,入选院校必须符合两条要求:一是高校必须从事本科教育,这排除了部分主要以研究生为对象的院校如伦敦商学院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二是每所院校至少拥有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和信息技术、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和艺术学科五大领域中的两个学科。世界大学排行榜依地区和学科分别排序,前者覆盖欧洲、亚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非洲,共200所高校;后者包括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健康、物理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各列出前50名大学。通过计算5个类别中13个指标的综合得分对大学进行评估,各指标比重依次为教学 (学习环境,30%)、科研 (数量、收入和声望,30%)、引用率(科研影响力,32.5%)、工业收入 (创新性,2.5%) 和国际性 (教师和学生,5%)。[2]
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于2003年首次在网上公布,此后每年更新,共由三类组成:一是院校排名,涉及17个国家的500所顶尖高校;二是领域排名,涵盖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商学;三是学科排名,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 (理科)、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 (工科)、生命科学与农学 (生命)、临床医学与药学 (医科)、社会科学(社科)。主要指标和权重分别为: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10%)、获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20%)、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20%)、《自然》 和 《科学》 杂志上的折合数(20%)、被科学引文索引 (SCIE) 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 收录的论文数(20%) 和上述5项指标得分的师均值(10%)。[3]其中,60%来自于计量指标,30%基于获奖情况,10%为不受规模影响的数据。领域和学科排名与院校排序稍有不同,选用各领域中的顶尖期刊而非 《科学》 和 《自然》 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数量,由于工程学不设诺贝尔奖项,因此用外部科研资金替代。
(二) 全国大学排名
全国大学排行榜的代表性案例包括《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福布斯》的全美高校排名,《泰晤士报》和 《卫报》 的英国大学排名以及德国高等教育协会的德语院校排名。《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 会分别列出最优秀的本科生院和最好的研究生院,前者分为全国性大学、地区性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地区性学院、商业计划和工程学计划6类;后者涉及商业、科学、法律、图书馆和信息、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工程学、卫生健康、教育、公共事务和艺术等领域。具体指标为:同行院校质量评估(25%)、学生保持率和毕业率 (20%, 基于院校的使命和类型)、教师资源(20%,班级规模、学术职员收入)、学生选择性入学(15%)、生均教育经费(10%)、超预期毕业率 (5%) 以及校友贡献率(5%)。[4]《福布斯》 杂志则从学生的视角对660所本科院校进行了排序,即列入 《世界名人录》 的校友数量(25%)、从专门网站上获得的学生对教授的评价值 (25%)、四年毕业率 (16.67%)、获得全国性竞争奖励的人均值 (16.67%) 以及四年累积学生贷款的平均值 (16.67%)。《福布斯》 除了对公立和私立进行区别之外并未划分高校类型。
(三) 全球专业排名
在有关学术领域的排名中,商学特别是工商管理硕士或者商学院最受关注。英国的《金融时报》 和 《经济学人》 以及美国的 《商业周刊》 等报刊都设有专业排名,并拥有自己的方法和数据。如 《金融时报》 就有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硕士、非学位高层经理课程和欧洲商学院5项排名,前4项为全国范围,最后1项仅限于欧洲。《金融时报》 的工商管理硕士选取20个指标的总分作为排序依据,其中40%的得分来自与研究生工资相关的2个指标;10%为教师人均在40种学术和专业刊物中发表文章的数量;剩余50%均分散到各指标中去。表1反映了全部指标及其权重。
可以在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各类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或基金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证券部、高校或研究所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行业工作或教学科研等。
专业简介: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产物。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金融中介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工程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中央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统计分析、投资银行学、国际结算、市场营销、金融法、资产评估、项目评估、期货与期权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对于发展中国家新兴资本市场的监管研究,国际上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主流金融学术界并未产生与其重要性相适配的重视。新古典理论以理性预期和完美市场假设为前提的各种理论模型,显然并不能直接套用到中国股票市场。传统的建模方法及求解技术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在研究完善金融监管的制度设计方面,更加显得乏力。适用于成熟市场的理论模型面临中国的复杂情况,所获得的结论经常是似是而非的。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方法,来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和制度建设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清华大学金融工程实验室参照国际上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致力于发展人工金融市场微模拟技术,即利用计算机建模方法,直接在计算机系统里构建金融市场的仿真模型,模拟市场参与者和监管部门的行为,考察各种监管措施和政策可能产生的市场反应,由此评估政策效果和制度建设的可行性。例如,我们在计算机系统里建立起“做庄”行为的模型,再加上各种可能采取的监管政策,通过微观模拟运行,考验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涨停跌板制度、持仓量限制等措施都不足以抑制“做庄”,而唯有增加市场理性,即发展理性的投资者,才能促使市场自身产生打击“庄家”的力量。因此,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促使市场的理性化发展,是正确而科学的制度建设方向。把微模拟研究与经验实证研究相结合,获得的结论就会更具备说服力。因此,人工金融市场微模拟技术的发展,对于改善监管、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以及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效益评估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这些研究,都将有利于市场向完备化方向发展,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控制总体风险的能力。
中国的金融学术理论界实际上承担着比西方学界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毫无疑问,我们必须虚心向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金融学术理论研究学习,同时必须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国的实际,尤其是应用速发展的金融实践。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著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整个金融科学向更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产生不过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金融工程的实践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现在起围绕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
【关键词】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实验教学
一、金融工程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金融工程金是现代金融市场深入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通常而言,金融工程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工程是指利用数学、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工具,结合金融学理论,通过对金融产品的组合和分解等方法创造出符合金融市场中不同参与者需要的金融产品。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是指借助工程化方法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金融问题为目的的一系列程序化过程,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等。因此,金融工程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特征,它融入了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最新理论,并结合了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会计、税收、法律体系。在金融工程中,既需要无套利定价、风险中性等金融思想和技术,又需要积木思想和系统性思维等工程思想,还需要能够综合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如数学建模、网络图解和仿真模拟等工具处理各种金融问题。因此,从金融工程的本质含义看,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如下特征:
交叉性和边缘性。金融工程学的内容极为繁杂,而且变化与发展无比迅猛。它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的交叉学科,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思想把金融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工程大量地采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方法以及运筹学优化技术等系统科学和决策科学工具。另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工程正在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目前,受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启发,金融工程领域正在积极建立实验室环境来试验各种新设计和开发的金融产品――即实验金融学。总而言之,自然科学和工程化思想和方法已经向金融工程全面渗管,导致金融工程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
应用性和灵活性。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性,我们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毕业生应该能够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数理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处理:对金融资产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取舍、分解和重组,最后将经过重新调整和搭配过的风险收益契约化、规范化、产品化;为金融市场的总体效率提高和市场的秩序稳定,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工具和金融手段、方法与方案。同时,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方法已经表明金融学已经从抽象的理论中走出来,开始面向客户、面向市场。金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客户需求推动着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也使金融工程学成为理论和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金融工程的发展能够使金融市场充分而灵活地适应各种投资者的需求。因此,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和灵活性的特点。
定量化和最优化。由于金融工程需要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和一系列程序化过程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都需要准确地定量分析。因此,金融工程广泛地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等技术手段,使得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定量化分析的特点。正因为把数理工具和现代金融原理结合起来,才使金融工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金融工程不仅要应用定量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决办法。最优化是金融工程的思维核心,是量体裁衣和个性化服务的本质体现,金融工程在解决任何金融实际问题中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如投资组合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中都需要在无约束条件或者多重约束条件下求得最优化的解决办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金融工程后,国内金融工程的教学和科研迅速发展起来,金融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经济领域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许多大学也开始了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还有更多的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或者开设金融工程类课程,迫切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为金融工程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融现代金融理论、工程化方法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交叉边缘性学科。金融工程思想及方法论一经出现,就对金融市场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探讨实验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有着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现代高校的特点之一。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专业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单位,同时它还必须以学科为基础并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主体,其中课程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包括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其课程体系就是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一系列课程的有机组合,学生修完该系列的课程,具备了有关金融工程学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因而可以从事在实践中与金融工程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职业或工作。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一组涉及现代金融经济理论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有机组合。
目前,国内外的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国外高校实施“宽口径”的通通识教育,因此欧美发达国家高校通常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置金融工程专业,而是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如MFE)或专业证书教育(如CFA)。由于金融工程交叉学科的特性和应用性,美国高校在实施学位教育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开设在不同的院系,因而其课程设置扬长避短而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体有三种模式:强调金融工程理论及其应用的商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对一些数量方法的学习课程开设较少;强调工程化方法训练的工程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工程化,注重学生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工程化、运筹学和数量方法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强调数量分析的数学系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数理分析基础,随即过程、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及扩散逼近等数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科更偏重于宏观金融,注重货币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设计以及政策分析,而微观金融研究和教育则比较落后。因此,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展开了金融学科改革与建设的大讨论,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逐步与国际金融教育体系接轨,改变重宏观、轻微观的金融教育理念。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验,在本科阶段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种金融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我国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完善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由于国外并未有金融工程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经验可借鉴,上述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并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从各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在原来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参照国外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的。从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看,其课程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理论基础模块,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等;分析工具模块,包括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工程化理论、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等;实践教学模块,包括金融工程案例、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不同类别大学都在运用自己学校的综合优势培养金融工程人才,扬长避短,各有特色。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难点:
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关系。由于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设置的差异,我国许多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简单地沿袭传统的重视宏观金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而反映微观金融范畴的体现金融工程特色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尤其是财经类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完全摆脱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固定模式。
2、金融工程基本原理与数学等分析工具的关系。一般而言,理工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重分析技术、轻金融工程基本原理,尤其是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数学分析工具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忽视了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方面的训练。而对大多数财经院校而言,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教学较为薄弱。
3、金融工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关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我国金融市场中鲜有工程化产品创新案例,注重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或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训练,而欧美国家高校极为重视的实践教学,在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极大的损害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
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问题较为突出,全国各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应用性模块主要包括金融工程案例教学、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其中金融工程实验课程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介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三、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也给中国的金融工程教育带来了不少启迪。
1、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要求进行实验教学。由于金融工程是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进行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学科,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分析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金融工程实验可以逼真地模拟市场,给学生提供较真实的市场环境。因此,金融工程的实验教学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裨益。
2、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是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工程人才。而要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在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不断溶入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因此,金融工程实验已经称为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
3、金融工程实验是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金融工程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这个学科特征赋予了金融工程实验课程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投资分析、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与实践意义。同时,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能够掌握金融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大幅度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因此,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中,大幅修改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其中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必修实验课、专业选修实验课。
课程实验。投资学、运筹学、金融衍生证券、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随着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通过这些课程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有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专业必修实验课:金融工程实验、证券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专题实验,每门实验课为2学分,共36课时。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金融工程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各种金融衍生资产定价的基本操作方法、流程,以及利用金融衍生资产进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计算方法;通过证券投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全部内容,能够验证证券定价理论、证券组合以及关于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验证工作原理。通过金融工程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工程专业所学主要专业课程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强化金融工程和证券投资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结合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为撰写毕业论准备。
专业选修实验课:MATLAB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EXCEL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tata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AS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每门课程2学分,共36课时,每个学生可任选一门。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软件在CAPM模型、APT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固定收益证券计算、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金融衍生产品计算、投资组合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数据的可视化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种修改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课时,更好地体现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化的特色。执行这个新的教学计划一定能够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金融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我们在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初步探索,同时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钟玉梅.高等教育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晋忠.不同层次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4).
[4]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
2004(6).
[5]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
[6]杨林,颜金林.金融实验教学的定位模式与改革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
作者简介:
信号与系统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双语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合作关系,聘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大师、著名教授来校开设讲座以及本科生课程。共引进全英文课程8门。如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知名的微电子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专家和教育家美国Stanford大学施敏教授来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微电子器件”课程,学生不仅来自本校学生,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物理所等,学生受益面广,在国内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学院还在全球范围内竞聘知名学者及优秀师资。2008年至2012年5月,学院共聘任49位国际知名教授为我校名誉教授、顾问教授、讲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来源覆盖了包括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实现了在国内创造一个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求使学生能够稔熟外语沟通,融会理解中西方文化,形成国际视野。此外,对于出国访学的教师,明确要求他们在访学期间,要选择一门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回国后至少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一门全英语或双语课程。2008年以来,共带回26门国际化课程。课程国际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提升了接纳留学生的能力,也为外派学生奠定了良好的英文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为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历史机遇,推进与国际知名院校的联合培养关系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为世界瞩目,国外大学与我国教育机构的合作态度转趋积极。我们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创新合作形式,增加合作伙伴,扩展合作项目,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与世界排名前200的一流大学合作。截止到2013年5月,已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12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协议,项目涉及本科生2+2,3+1,3+2,2+3联合培养以及研究生1+1联合培养等多个类型共15个项目。另外,还与6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建立了本科生、硕士生短期交流项目。2008年至2012年,学院共有研究生及本科生100余人参加上述项目。走出去策略并不仅仅为了满足学生国际化培养的需求,通过联合培养模式也大力推动了学院国际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步伐,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建立试点班,积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学院以优势学科为依托,2009年成立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至今已有2009~2013共四个国际班。试点班同时接纳以英语为母语或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国际交流学生,采取小班授课,也允许学院其他班级学生选修试点班课程,以充分利用国际化教学资源,教学班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针对国际班制定了160学分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45学分,学科门类教育105分和自主教育10学分,为了突出国际化培养模式,在基础课方面,学校统筹推进全校性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平台的建设,各学院国际班资源共享;专业课方面,学院继续采取教学立项、奖励机制等措施,推进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工作,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的双语、英语教学班,稳定双语、英语教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国际班成立后,学院也大力引进外籍教师开展全英文授课,特别是引进已建立联合培养协议大学的在职教授进行授课,增进了师生的了解,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参与联合项目的热情。
以2010届国际班为例,全班共30名同学,全班同学有24名同学参加了不同类型的联合培养或国际交流项目,比例高达80%。2011年,学院制定颁布了《关于国际交流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学院文件,对国际班同学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选派、学籍管理、课程制定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向参与国际交流的本科生工作规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的建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工程人才为目标,通过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使通信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不仅建设为北京交通大学的名牌专业、品牌专业,并将其建设为国内、国际知名的特色专业,在摸索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方面,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拔尖人才方面,为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开展国际IEEE专业认证,巩固教育国际化的建设成果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提高国际社会对我校优势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2011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与IEEE国际认证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依据ABET专业认证准则,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两个本科特色专业“通信工程”、“自动化”申报参加国际IEEE专业认证评估。ABET推行了“基本等效评估(SubstantialEquiva-lencyEvaluation)”,为没有全国性专业鉴定机构国家的相关专业点进行评估,用ABET准则衡量其质量与水准。ABET还设立了“学历评估(EducationalCredentialsEvaluation)”部,为学生个人作学历评估,以确定其学历与ABET准则的异同,以便在美国深造或就业。ABET是一个会员制的机构,会员单位大多是美国的主要工程师学会,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等。会下设四个鉴定委员会及十几个常务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四个鉴定委员会中,工程鉴定委员会(EngineeringAccreditationCommission,EAC)负责工程专业的鉴定,这些专业主要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
在研究国际IEEE专业评估的政策和体制、规范和标准、程序和过程等基础上,学院对接国际IEEE专业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英文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下属的IEEE工程协会委派RodHarker先生来我校实地进行了国际IEEE专业认证现场评估。在汇总各方面情况后,RodHarker先生对我校“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两个专业的管理机制、实验室设备、教职工工作态度、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两个专业的标准和水平已经超过国际认证的要求。
五、结论
关键词 金融工程 实践教学 定量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学科特点
金融工程是数学方法在金融问题中的应用,它利用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经济理论的手段和方法,解决金融产品开发、衍生证券定价、投资组合构造、风险管理、情景模拟等问题。金融工程专业人才需要通晓与金融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必须掌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分析、策划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需要时刻关注了解我国对外方针政策、金融理论前沿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扎实的数学、计量经济学基础,掌握基本的数学建模技巧和进行金融市场实证研究的技能。因此,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定量化分析的特点。
1.2 市场需求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上、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加快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从而必然需求更大数量的金融工程人才。①
随着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国际上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将影响到国内,对金融工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还是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方面的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从总体趋势看,今后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对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工程人才上。
1.3 国内外培养模式
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目前只设有金融工程相关的本科课程,而没有金融工程本科学位,国外独立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设立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美国高校在实施学位教育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开设在不同的院系,其课程设置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培养的相关学位有三种:设在商学院的金融工程硕士,强调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设在工程学院的金融工程硕士,强调金融工程的工程化,注重学生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设在数学学院的金融数学硕士,强调金融工程的数理分析基础。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金融工程后,国内金融工程的教学和科研迅速发展起来,金融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经济领域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许多大学也开始了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
目前,国内外的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存在很大的区别。截止到2010年,我国共有36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其中,财经院校22所、综合性大学6所、理工院校8所。还有更多的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或者开设金融工程类课程。③
金融工程是具有鲜明实践特性的学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金融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必须完善和加强实验教学。因此,设有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中大多有自己专门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其中相当一批高校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推进相关教学与科研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④
2 金融工程实验课程设计
依据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性,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需求来看,财经类大学培养的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应是属于应用型金融技术人才,应具备全面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学、计量经济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建模技巧和熟练进行金融市场实证研究的技能。⑤
目前我校在实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已经拥有了金融工具模拟设计、证券市场行情分析、证券交易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实训、网络银行实训等实验课程。金融工具模拟设计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运用已有产品进行创新设计;证券市场行情分析课程可以使学生运用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方法研判市场行情走势并掌握证券投资组合的数量分析方法;证券交易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实训、网络银行实训等课程则可以锻炼学生在证券交易、投资管理、银行业务等金融市场实际业务中的操作能力。
然而,我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在金融工程专业中涉及到的定量化模型的计算机数值计算还处于空白。为了培养学生熟练运用金融数理模型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金融市场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该实验课程的设计基本包含金融工程专业的全部数理模型,初步考虑包含如下五个模块:
模块一为股票市场投资分析,主要介绍基于股票市场数据的定量化分析,包括股票收益率的计算、股票波动性分析、Copula函数与相关性度量、股票价值评估与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检验。模块二为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主要介绍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定量化模型,包括投资组合分析、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 系数分析以及基于高频数据的 值的计算。模块三为固定收益证券分析与定价,主要对固定收益证券作定量化分析,包括固定收益证券基本概念、固定收益证券定价、敏感性分析与可转债分析。模块四为金融风险分析与度量,主要对金融市场中的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作定量化分析,包括VaR的计算、Z评分模型与KMV模型。模块五为金融衍生产品分析与定价,主要介绍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及价格敏感性分析,包括远期与互换定价、B-S期权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的二叉树模型以及期权价格的敏感性指标。
以上模块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从实验目的、实验理论、实验工具、实验过程与实验报告五个方面展开,分别介绍本章实验的目的、金融数理模型、软件的命令与函数、实验的具体内容以及实验报告所应包含的具体内容。
同时,在实验设计与教学手段上,拟设计多层次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案来提升教学效果。每一部分的基本的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将金融工程理论结合一定的信息技术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模型分析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会使学生更加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而项目教学则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地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这些体验都有利于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金融工程学是融金融理论、工程化方法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交叉边缘性学科。金融工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经济金融的基本理论,还需要掌握现代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熟练运用现代计算技术解决金融计算问题。因此,开展定量化模型在金融工程试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开设金融工程实验课程,有利于完善我校的金融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实现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工程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是天津财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的中期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徐慧贤,金桩.对金融工程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
② 文忠桥,李阳.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1.
③ 李建英.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实验室建设、管理与实践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
Abstrac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 system is the core cont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course experiment target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system reform,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the "three directions, three categories and four modules and three levels" I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 system framework and its experiment course content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orienting at futur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development needs is put forward. The "three directions" refer to manufacture, service industry and green supply chain; "three categories" refer to design and improvement, analysis and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control; "four modules" refer to efficiency and ergonomics,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s engineering, moder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ree levels" refer to the cognitive experimen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and designing experiment.
关键词:工业工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Key words: industrial engineering;experimental teaching;course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184-04
0 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工程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了工业工程,1993年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和重庆大学等高校试办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开始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工业工程学科建设[1]。1999年12所重点大学招收工业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大范围的办学格局。截止2015年,根据教育部高考专业目录检索,2015年有267所高校(含独立学院)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其中“211”工程建设高校46所,中国最好的9所大学有7所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
由于我国工业工程专业设立时间不长,在诸多方面的建设还不是十分完善,尤其是教学实验环节更是落后于课堂理论教学的探索和发展。从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情况统计分析,目前国内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大致可以分成四个类型[2],即示范型工业工程实验室、综合型工业工程实验室、验证型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和规划设计阶段工业工程实验室。而工业工程具有管理学和工程学双重属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许多理论、技术和方法都来源于实践,其效益更是直接体现在生产实际中。因此,在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验及其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及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教学体系由理论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组成,而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3]。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等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课程实验目标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从工业工程学科发展及其专业人才培养角度,研究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业工程实验教学目标
1.1 工业工程的学科特性及其人才培养
1.1.1 工业工程的学科特性
IIE主席Allen Soyster在2005年国际工业工程年会上提出了“工业工程就是设计与改善系统(IE concerns designing and improving systems)”。而且,在许多文献中,针对工业工程中的“工业”一词的内涵界定为[4]:泛指一切机构(The overall organization)。可见,工业工程是以社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是工程技术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概括起来,工业工程学科具有四大突出特征:工程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1.1.2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提出了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备管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能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即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进行相关系统的设计与改善。
1.1.3 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5]
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是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它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工业工程在我国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帮助企业形成适应世界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必然有着广阔的需求前景。
1.2 工业工程实验教学目标
工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实践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教育的目标大致可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每一领域都包含了从低到高逐级递进的不同水平和学习类型[6]。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模仿、机械动作、熟练和创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因此,根据工业工程学科特征及其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工业工程实验教学的目标可归纳为:
①知识目标: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思维与方法目标:培养科学的实验设计思想、实验方法与科学的思维方式。
③精神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其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工业工程学科变革与实验内容
2.1 中国制造业的转变与未来
中国制造与中国工程联动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制造服务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有效途径[7]。中国工程院在规划《中国制造2025》时指出:从现在起到2025年,属于中国制造2025阶段,争取使中国制造进入第二方队。再经过十年发展到2035年,进入第二方队的前沿。然后再经过十五年,到2050年挺进全球制造的第一方队。中国制造首先面临的是要努力完成四个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2.2 工业工程学科未来变革和新发展
工业工程专业内容体系广泛,根据美国国家标准ANSI-Z94(1982年修订版),工业工程知识领域可划分为17个分支[8]。根据中国工业工程技术体系由专业技术基础、专业技术和专业支撑技术构成[9],可构建传统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是其理论基础,即专业技术基础;设计与改善类技术、分析与决策类技术、过程控制类技术为工业工程专业技术;工程技术(尤其是制造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IT)是工业工程专业支撑技术。传统的工业工程学科内容发展成熟稳定,是工业工程学科及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基石。
新的历史时期,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为标志的新信息技术、复杂系统理论、行为运筹学等相关理论发展,为工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工业工程学科的新发展与传统工业工程学科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0],如表1所示。
根据现在与未来工业工程学科的变革,工业工程未来的研究领域与方向有行为运筹学、基于大数据的复杂生产与服务系统分析与决策、服务与制造融合的生产运作管理、医疗健康服务系统优化与运作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运作管理、基于物联网的运作管理理论方法、面向知识工作的人因工程。
2.3 绿色供应链及其内涵
源于供应链管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绿色供应链[11],其内涵(Green Supply Chain ,GSC)界定为:在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的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原则的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梳、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绿色供应链由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组成,其本质特征直接体现在“5R”(Reduce、Reevaluate、Reuse、Recycle、Rescue)上。Reduce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use是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是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scue是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建立在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基础之上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环保高效的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在降低对环境负作用的同时使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供应链各环节如供应商、生产厂家、销售商、用户都将从中收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体系包括绿色供应、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绿色运输和绿色回收。根据汪应洛院士提出的绿色供应链概念,共生原理、循环原理、替代转换原理、系统开发原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2.4 面向加工制造、产业服务和绿色供应链的IE实验模块
现代工业工程的核心方向包括运筹工程、制造工程、信息工程和人因工程[12]。而工业工程方法理论的基本内容为效率与人因工程、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现代经营工程和工业系统工程[1,13]。效率与人因工程研究主要包括基础工业工程涉及的工作研究、现场管理、人因工程、组织设计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生产及其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主要包括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制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等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方法;现代经营工程主要包括工程经济学、成本分析、企业经营战略、工业设计等;工业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分析方法、计算机系统技术等。
因此,根据工业工程面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服务于加工制造业、产业服务的要求以及工业工程基本理论方法内容,构建面向加工制造、产业服务和绿色供应链的IE实验模块内容,如图2所示。
3 工业工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3.1 实验教学体系内涵及其特征
从广义上讲[14],实验教学体系是由实验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起驱动作用的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受动作用的内容体系、反馈调控的管理体系和硬软环境的保障体系。而通常所说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狭义的,即指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实验教学建设的难点。《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指出,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15]“应当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可见,实验教学体系应能体现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系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突出的创新性三个方面,因此,可总结出现代实验教学体系基本要求为独立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
3.2 工业工程实验手段、类型与方式
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建立符合培养目标和时代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基础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14]。因此,按照基础训练、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三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实验类型可分为认知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开发设计型实验,实验方式分为开放式与循环式[15]。
基础工业工程实验主要研究劳动者同劳动对象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心理、体力、能力与岗位作业要求、作业环境、疲劳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以生产系统的微观基础―作业或操作为研究对象,对工作过程中的程序、操作、动作进行诊断分析。以认知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现代工业工程实验,主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与计算机,采集、分析并优化供应链环节中人、财、物、设备、方法、信息、知识等资源的运行状况,充分挖掘企业效率,进行整体分解并实现系统优化。因此,根据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和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内容要求,工业工程实验手段为现场认知与验证、计算机系统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
3.3 工业工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工业工程实验内容构建和实验手段、类型与方式的确定,可知工业工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框架构成为:三方向、三类别、四模块和三层次,如图3所示。三方向为面向加工制造、产业服务和绿色供应链;三类别为设计与改善类技术、分析与决策类技术、过程控制类技术。四模块为效率与人因工程、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现代经营工程和工业系统工程。三实验层次为认知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开发设计型实验。
3.4 实验课程及其逻辑构成
据调研,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8所重点高校设置的专业必修课为:工业工程导论、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学、人因工程学、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管理信息系统和先进制造技术。国内必修课程设置一般顺序为:工业工程导论、物流管理与设施规划、生产管理(或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与可靠性和人机工程等[16]。
佐治亚理工学院又译乔治亚理工学院,简称Gatech,是美国顶尖的理工学院,代表学科就是工科,全美排名第四,其中工业工程专业连续多年全美第一。其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为经济决策分析、优化、统计概率和计算机科学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为人机工程、制造、规划、供应链、质量控制、经济和金融系统等方面。其研究方向为经济和金融系统、运筹学、物流工程、质量与统计和一般工业工程。普渡大学本科设置的4个专业方向为人因工程、制造系统工程、运筹和系统工程、生产和管理系统工程。美国高校工业工程学科的“人因工程”和“建模与仿真”在课程热度排行中分列为第一和第二[17]。美国主流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都设有机器人、认知学、测量与评估、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和产品设计等课程。
因此,按照国内外高校开设的课程统计和工业工程专业知识领域要求可知工业工程核心课程为: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布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与可靠性、生产运作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与建模仿真、人力资源与工业心理学、先进制造工程。
根据国内外调研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给出实验模块所对应的课程、课程实验内容及逻辑关系,如表2所示。
4 中国矿业大学工业工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中国矿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每年本科毕业生人数近60人。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探索,尤其通过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在基础验证实验、综合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等实验内容与课程实验环节上,工业工程专业实现了产学结合、工程技术结合及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及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树立IE意识,增强了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产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近三年来由学生为主申请的科研立项近20项,参与学生人数过百,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获得校级及以上科研与相关竞赛奖励近40人次。许多科研成果,解决了企业面临的生产现场问题,获得了认可和好评。
参考文献:
[1]齐二石,刘洪伟.我国工业工程本土化研究与应用实践分析[J].管理学报,2010,7(11):1717-1725.
[2]陆刚,孙宇博,卢明银.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工业工程,2010,13(2):125-128.
[3]许敖敖.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6):1-3.
[4]胡宗武.工业工程学科形成与发展综述[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8(4):56-59.
[5]黄毅敏,齐二石.工业工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与路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4):85-95.
[6]蔡炳新.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75-78.
[7]汪应洛,刘子晗.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6):1-6.
[8]罗宜美,齐二石,毛照.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工业工程,2005,8(4):106-110.
[9]齐二石,霍艳芳,刘亮.21世纪我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应用的战略思考[J].管理学报,2004,7(1):103-109.
[10]江志斌.论新时期工业工程学科发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20(1):1-7.
[11]周鹏飞,陈栋,王秋良.建筑绿色供应链实施的仿真分析:以大连为例[J].系统仿真学报,2014,26(1):173-181.
[12]周贞云,马汉武,叶春明.现代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规划趋势[J].工业工程,2004,7(2):60-63.
[13]严京滨,张伟,林亨,王晓芳.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J].工业工程,2006,9(4):118-120.
[14]谢鸿芳,周美珍,黄晓辉.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54-157.
[15]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号).
关键词:职业胜任能力 金融资产评估 课程建设
文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51-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资产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资产评估人才匮乏与市场需求激增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需求的一系列变化对培养资产评估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资产评估教育与市场需要相适应,将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日程教学之中,成为人才培养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胜任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胜任能力
能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不同行业对职业胜任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通俗来说,职业胜任能力即指在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始终保持在应有的水平之上,从而确保能为客户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服务。国外对职业胜任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业胜任能力内涵也有了不断认识与深化。
(二)资产评估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要素
资产评估业是一个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新兴智力密集型行业,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胜任能力要素应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要素。
1.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进行实践的必备知识,丰富的职业知识是形成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要素。资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资产评估活动中将涉及到会计学、法学、经济学、统计学、营销学、工程学、咨询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一名资产评估师来说,完备职业知识可视为执业的基本工具。目前,高校在发展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合理化至关重要。
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具有“操作”和“运作”的特性。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产评估师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包括:(1)学习能力,即评估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善于接受新知识,不断调整和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2)创新能力。在信息社会,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泉,资产评估师的经验积累固然重要,但其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创新能力要求评估师面对无固定解决模式的新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3)沟通能力。在一个完整的评估项目流程中,从业务承揽、项目洽谈、资产盘查直至评估报告完成需要资产评估师与委托方、政府、团队的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通力协作,因此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的理解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职业道德。由于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交易的需求产物,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肩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职责,只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不越雷池,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顺利完成评估工作。而这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形成的。
二、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研究范围广泛,信息量大。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范畴较广,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由于金融资产是附着与实物资产之上产生的虚拟资产,其自身的价值变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目前世界经济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始终是理论界的热点及难点,全球经济的多元化与一体化对金融资产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一些经典理论在实践中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包括金融企业的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内容。金融企业的运营特性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价值评估必须采用异于传统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关 键 词:金融工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4-0050-02
金融工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金融前沿学科。它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交叉学科,其核心问题是金融风险的规避和金融产品的定价。近年来,各大专院校纷纷开设了金融工程课程。如何使学生掌握金融工程知识一直是文科类大专院校金融专业教学关注和发展的重点。
建构主义是建立在观察和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关于如何学习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应该通过经验和反思经验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当学生遇到新问题并要让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协调时,就必须改变其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然就要放弃对新问题的研究。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专家”型的知识灌输者,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提供探究性学习工具,促使学生形成和检验观点并得出结论,学会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汇集和传递知识。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积极地建构知识,而不是机械地从教师或课本上接受知识。建构主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质疑、探究和评价。
一、金融工程课程的几大难点
金融工程课程涵盖的学科较多,因此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来说,其难点各不相同。对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来说,理解课程中相关的数学定义及其推导较为容易,但在实际运用时会出现很难找到合适的实际金融问题的情况,这是由于理工科学生的课程设置多以理科或工科课程为主,而对于我国的金融现状及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入导致的。而对于文科学生特别是金融学专业的文科生而言,他们并不缺乏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的认识和思索,但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对公式和数据有潜在的畏难和排斥情绪,因此在学习金融工程课程时没有足够的信心。一般说来,学习该课程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式的推导。金融工程学研究的对象是衍生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和互换等。而了解衍生金融产品的基础是对其进行定价,在定价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需要用到微积分、概率论及随机过程学知识。另外一类公式如put-call平价公式,其证明虽然没有复杂的推导,但需要用数学符号将投资组合转换为数学表达式。在这类章节的授课中,文科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缺乏对公式推导和理解的兴趣,认为学习过程枯燥无味。
2.案例的理解。金融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案例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首先由于绝大多数教科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选择的案例基本上都出自成熟资本市场,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实际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案例的覆盖面较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例如,在介绍金融工程的主要功能时需要讲解金融创新案例,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理解需要熟悉那些被广泛使用的工具。具体说来,公司金融领域需要用到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工具,风险管理领域则需要很好地了解金融衍生工具,而财务计划方面则更需要掌握各种零售层次的金融产品。
3.与实际的结合。尽管在了解中国金融现状方面,文科生特别是金融专业学生明显比理科学生具有优势,但是由于金融工程所涉及的大部分金融产品在我国尚未出现,因此学生的最大困惑在于以后能否用得上所学知识。最为典型的就是对期权的理解,尽管我国资本市场上有权证和可转债等类似产品,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期权产品可供交易,因此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此外由于金融工程课程中假设较多,而有些基本假设例如允许卖空假设在我国尚未实施,致使学生寻找不到在我国可供比较的平台,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构主义模式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金融工程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采用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效果不明显,而建构主义模式所主张的五条课堂原则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这些难点。一是提出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二是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三是从学生的观点洞察其推理;四是根据学生的假设和进展调整课程;五是在教学情境中评定学生的学习。以上课堂原则在金融工程本科教学应用中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发现探索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就各种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和假设。金融工程的枯燥推导过程往往会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简单传授,学生的兴趣不会有明显提高。若在传授过程中不断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公式的来源。例如在期权的定价中,可以暂时避开对于股票价格随机性等复杂的数学假设,而是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网站上下载有关期权价格的网页,这样可以有目的的对学生提出期权价格是如何得来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各种新问题。
2.概念介绍阶段。在本阶段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创造假设和设计实验,学生在该阶段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第一阶段已经建立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类案例,假设学生是案例中的某个当事人,让学生就某个决策给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金融工程著名的案例较多,海外的如亚洲金融风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失误以及德国金属公司石油期货套期保值亏损,国内的则有著名的“327”国债期货风波和中航油事件等都可以选作分析的对象。在对各类案例的解读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金融工程基本概念的含义,更能让他们了解金融工程的各种金融工具在现实中的应用。
3.概念应用阶段。本阶段学生必须学会应用概念解决新问题,这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对于学习金融工程的学生来说,如何将所学付诸实践一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对该课程能够应用多少于中国金融市场上抱有怀疑的态度。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前瞻意识,同时借助我国金融市场上已经存在但尚未发展成熟的权证和可转债等衍生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鼓励学生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同时教师还应介绍金融工程在其他领域的巨大作用,例如投资决策、住房抵押贷款定价、商业银行新产品的定价和风险规避等,均是金融工程知识的应用。除此之外,教师应当使学生坚信,我国的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学好金融工程这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将来的金融市场发展中会有广泛的用途。
三、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实践表明,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初步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对金融工程课程由拒绝到乐于接受,有些学生甚至非常偏爱该课程,课余时间也主动收集和分析各类案例。但是由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殊性,使得该模式的推广有一定的困难,具体说来,在其应用的持续性方面,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面临以下挑战:
1.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放弃“专家”的角色而成为一个促进者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金融工程的历史、现状以及其最新进展,教师必须不断寻求疑问,并成为学生的提问者。同时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已经学会了什么。为了取得建构主义模式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组的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研究和讨论。另外在学生讨论和提问时,教师对教室里的吵闹程度需要有心理准备。
2.学生角色的转变。金融工程重在实践,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拓展很重要。他们期望得到每个公式的多种解法,理解在金融工程应用中的灵活性,即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变策略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他们学习和成长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假设,以此来展现他们已经获取的知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用来检验各自的知识。在评定自己的知识和学习效率方面,教师不再是主要的评价者,学生也从被动接受评定转换为积极主动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角色。
3.教学管理部门的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自己的秩序和结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较大区别,一个随意的观察者往往注意不到。来自教师的上级管理机构在考察建构主义教学课堂时,应该对这种课堂进行持续的观察和分析。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关系应从控制和监督转向指导和支持。现有的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方法常常是基于标准化测试,而建构主义要求重新考虑评估和区分等级的程序。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该给予认同。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对教师通过提问提示学生学习的程度、教师指导而不是指令学生学习的程度、建构性学习与协作性学习活动的整合程度、课堂设计考虑学生兴趣的程度、课堂教学中动态发展的程度、课堂中应用主要资源的程度以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程度等一系列指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虽然在现阶段金融工程教学中,由于评判标准较难确立,完全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大困难,但是该课程的性质必然将使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转变,建构主义模式作为有效的模式在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梅,张俐蓉编译.多元智能、合作学习和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教育情报资料,2004,(5).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然而,地方高校现有专业建设中,大多存在课程设置不当、培养目标不准、培养体系不优等问题,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差甚远,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鉴于此,文章以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为例,从学科专业的定位出发,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策略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不仅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保证[1]。无论是部属院校还是地方高校,其办学水平和社会地位说到底都取决于专业建设水平。对地方高校而言,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实现由教学研究型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必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只有尽快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层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1,2]。所以,转型期的地方高校加强专业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加强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是高校发展的龙头,专业建设,则是高校生存的根本。专业建设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科研方向、学术水平、服务能力和社会地位,是高校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首先,专业是高校存在的基本元素,也是高校发展的着眼点。高校的专业建设一般包括专业的划分、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方向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基本环节,专业建设直接承载着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完成。其次,高校只有以专业建设为中心,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出色的学生人才。师资力量决定办学水平,专业建设则打造学科梯队。最后,只有培育了专业特色,才能突出学校特色。特色是标志,是存在的价值,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办学内涵。对高校来说,特色就是办学水平,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关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2]。然而,办学特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办学特色的形成渗透在高校职能实现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成果上,而专业建设又是高校职能实现的具体承担者和各项成果的创造者[3]。因此,专业是高校特色的直接载体,通过专业建设进行特色培育是促进高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
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首先取决于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结合当前地方本科教育和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我们从专业本身的定位和学生的定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准确定位,首先依赖于该专业培养的是生产者还是管理者;其次要了解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的是策略层面的金融决策者还是操作层面的普通金融工作者;同时也要确定培养的是金融专技人才还是万能的“通才”。地方高校开设金融工程专业,不应该也不能按照“985”“211”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专业进行定位,而应该根据地方高校自身服务地方经济需求的特点来决定培养的“金融人才”应该是“技术应用型”的一线人才,并非通才,并且这些“一线人才”首先从事的仅是简单的经验性工作,待经验操作性技能熟练后再慢慢培养策略决策方面的能力,最终成为既有熟练操作技能又懂决策理论的管理者。
2.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定位。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金融理财、投融资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各种金融工具的开发设计、综合运用以及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投融资战略策划,能在企事业单位或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高素质复合型现代金融人才。
三、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1.多学科交叉的联合培养模式。从学科本身来看,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与同类院校或相关院系进行横向联系与合作,取长补短,通过教育联盟的方式共同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
2.理论、实验加实践的立体式培养模式。“强实践性”决定了金融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与实践环节。尤其是对地方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专业而言,因为自身薄弱环节较多,课堂讲授仅仅是一种“分析模式”的教学方式,要真正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强调的是操作层面的实践性,因而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更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形式多变的金融市场相结合,恰当选择教学案例,开展金融实务操作环节的教与学。
四、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策略选择
根据以上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我们提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策略选择如下:
1.转变观念,精准定位,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专业建设,观念是先导、定位是向导、规划是保证。定位准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是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4]。地方高校首先必须进行观念转变,精准定位,科学规划,专业建设才能有序推进并取得成功[5]。地方高校的职能之一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而要立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坚持应用型大学专业建设的理念,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统筹制定,确保专业建设方向正确、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为适应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门组织教师学习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思想观念上转型。邀请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兄弟院校的同行进行专业建设探讨,确保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持续性,在办学类型上准确定位。
2.面向产教融合,凝炼学科方向。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都要求地方高校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6],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为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撑。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推进产教融合为主导方向,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邵阳学院一方面主动对接邵阳本地中长期科技、产业与社会发展实际,先后组织教研人员参与《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邵阳市双清区产业(金融)精准扶贫规划》的编写,组织学生加入企业实践,从而找到金融工程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点,通过产教融合,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求,采用“以专业带整体”的策略,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找到学科发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契合点,满足学生专业成长和全面、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兼顾,汇聚人才队伍。结构合理、能力高强、学术与实践兼顾的人才团队是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是地方高校成功实现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保证。要全面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提高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对地方高校而言,就需要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出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学科队伍[6]。这支队伍既有高精尖人才发挥学术引领与应用提升作用,又有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实践创新和技能推动作用,还有骨干教师发挥推进知识应用、技术革新和指导学生成长的作用。由此形成一支由学科理论专家、技能行家组成的合作型队伍,相互作用,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保证专业建设站在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与转型发展。为提升专业整体实力,推进专业发展,邵阳学院除了大力引进金融工程专业的博士、硕士外,还聘请当地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专家做为学校兼职导师,定期为学生讲授金融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
4.强化应用导向,完善专业建设制度。系统完善的专业建设制度对于专业发展具有导向、规范、监督和激励作用,有助于确保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地方高校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这需要突出应用导向的学科制度体系来推进[7]。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要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专业建设制度要有助于保障专业建设的应用型方向,有助于专业团队成员形成“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将其内化为追求目标;专业评估和奖惩制度要有助于学科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有助于引导学科团队更加主动地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邵阳学院为了整体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专门制度了《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方案》,加强学校和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和邵阳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也出台了《邵阳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为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增强办学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结束语
文章以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为例,并从学科专业的定位出发,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策略途径,以期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郭建华 单位: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李莎.创新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147-149.
[2]关丽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72-74.
[3]彭贞贞.转型发展下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分析[J].知识经济,2016(10):178-179.
[4]解梁秋.地方高校转型期学科建设问题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6-59.
[5]赵荷花.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应然抉择与策略取向[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6):15-19.
关键词:科技产业发展;校办产业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46-02
目前我校资产公司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共31家,主要产品领域涉及土木设计及建筑、出版、机械、汽车、电子、新材料、仪器仪表、计算机软硬件、生物医药、光电一体化等诸多产业,产业工作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这几年,在学校领导的领导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
1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破解制约科技企业发展难题,谋划科技企业发展方向
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领导班子深入校办企业,就有关校办产业重大专题开展调查研究,查找校办产业在科学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及时与兄弟院校同仁交流调研成果,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校办产业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把学习调研成果自觉地转化为科学发展的理念、思路和举措。围绕“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这一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资产公司领导班子形成四点共识:
(1)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高校产业发展方针,加速校办产业的规范化建设工作。以规范化建设工作为校办产业的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尽快建立校办产业的新型管理体制,提高校办企业经营与法律管理能力,规避校办产业运营风险。
(2)坚持以学校的优势学科为依托,促进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实现科技成果持续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办好科技企业,是学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重要渠道,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3)坚持改革创新,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高校产业的重大改革创新,是理顺学校资产关系、消除学校经营风险的基础,同时也是校办产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4)处理好“稳定、规范、发展”的关系是建立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发展的基础,规范是为了更快地发展。本着有利于校办企业发展和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精神,在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兼顾学校、企业、职工的利益,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校办企业的改组、改制。
领导班子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对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并深刻剖析其原因。并根据新形势下的产业发展要求,明确工作思路、制定校办产业发展目标。针对长期制约学校产业发展的难题,寻找破解良策,重点从两方面有所重大突破。
(1)重新全面理解校办产业的社会定位和在大学功能中的重要地位,着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制定学校关于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2)结合学校倡导的“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大学生创业服务、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与质量、服务社会的广度与深度。
2 以推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为抓手,提升科技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领导班子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对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艰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看作是校办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机遇,看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强化学校企业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抓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推进校办企业改制过程中,一方面充分估计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始终坚定信心,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扎实深入地开展工作。抓重点、突难关、见成效。正确核准了我校企业的基本户数;正确核准了校办企业投资不到位、产权归属不清的企业户数和资产总量;全面核准了多年来校办企业所积累下来的不实资产状况;对清产核资专项审计报告中所披露的学校与企业之间产权不清、投资不到位和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根据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学校于2005年组建了资产经营公司,学校74.6%经营性资产已划转到资产公司,学校80%的全资企业已改制。2009年成立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学校主要领导任主任委员。行使以下职能:履行资产经营公司出资人职能,行使资产经营公司股东权限。审议决定学校产业改革与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对学校所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学校国有经营性资产归口统一管理制度。确定国有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向资产经营公司派出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从组织体制上保证了学校企业规范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在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制定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实施办法,明确工作内容与要求;制定了《资产公司议事规则》、制定了《校有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考核办法》、制定了《全资(控股)企业管理控制办法》;完成了《物业管理制度汇编》、《财务制度汇编》和《产业政策汇编》。通过政策措施的制定与细化,积极引导和推动科技企业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般规律;通过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科技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 发挥学校行业特色,提升学校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中的作用
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要阵地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源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肩负起推动产业更新换代、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任。高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的核心,是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依托人才和科技优势,培育、兴办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是高校实现综合性人才培养、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升高等教育的内涵、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我校长期以来重视发挥学科优势,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明确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技工作方针。让一切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以科技的最新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造福社会。积极倡导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推动并形成了鲜明的科研和产业特色。
近年来,我校依托优势学科的主要科技成果组建了一批科技企业:
(1)依托建筑与艺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水利工程学院相关学科,进一步推进土木建筑类企业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打造以建筑设计研究院为龙头的土木建筑类产业。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持有多项甲级资质证书,被国家建设部确认为全国76家骨干设计单位之一。以设计院为龙头,带动岩土院、监理公司等相关单位,2007年产值过亿,利税近千万元。在承接并完成的大量工程勘察设计与监理项目中,许多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全国建筑方案竞赛、投标中也多次获奖、中标。
(2)依托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优势学科,打造以安徽江淮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合肥邦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汽车制造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
安徽江淮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自动化生产线、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试验装备、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等研究开发和销售,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全国的汽车制造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现正进行股份制改造,为上市创造条件。
合肥邦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是科技部创新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合肥市首批科技创新视点企业,公司主导产品是汽车电子传感器及各类控制器。2007年公司在柏堰科技园区购置了24.81亩土地,计划用两年时间建成300万套汽车电子传感器及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生产基地。
(3)依托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优势学科,打造以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矿井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和铁路信息化建设产业。
工大高科先后取得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安徽省软件企业、省级科研单位、安徽省建筑业企业、安徽省安全技术防范设施设计、安装、维修资格等资质认定,产品主要面向我国煤炭、冶金、石化、矿山、军工等大型企业的铁路信息化建设及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改造,已形成以企业地面铁路运输安全调度和矿井移动目标监测与控制两大系列产品,总体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公司现正在做上市的准备工作。
(4)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相关优势学科,打造以合肥齐美检测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工业管道安全系统研究和检测设备制造企业。
合肥齐美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信号高速精密无损检测与安全评估及工业管道安全系统的研究,现享有大口径钢管漏磁高速检测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和其它管道检测技术专利多项,是我国唯一以钢管漏磁高速检测设备生产单位参与国家漏磁检测标准GB/T12606制定的成员。
通过多年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我校逐步走出具有鲜明行业背景高校的特色之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向科技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能更加便捷地将高新技术转移、辐射到科技企业,为行业技术进步服务;科技企业为学校科研工作提出了工程技术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科研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培养育了年轻教师的工程化经历,丰富其教学和科研经验。我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校企合作的培训对象多为企业在职员工,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在职进修,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求学者在个人与家庭等现实问题上也要求有较高的配合度。目前许多校企合作面授地点即时安排在企业内部,到课率也偏低,企事业人事部门也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学员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粮食特色网络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善用科技,服务学生”的理念,从2011年实施“面授+网络”教学模式。本文旨在构建继续教育背景下网络教学管理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江苏省粮食局开展的校企合作网络教学管理的实践、规划以及创新点的描述和分析,论证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效,证明继续教育网络教学是能够达到托尼•贝茨(2004)提出的“与面授教学相同且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粮食类专业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粮食工程专业不同岗位的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双方坚持以经济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信息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经济学、金融学、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理论与经营管理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解决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既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课程(经济学通论、金融学通论、电子商务等),又包括粮食经济管理(流通经济学、粮食安全理论与政策、粮食产业组织理论等)、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现代粮食科学技术专题等)、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联网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主要课程。
(二)重视信息化建设,系统推进网络化教学改革
针对于江苏省粮食局校企合作项目,网络平台专门增加行业动态、优秀成果展示、学员互助等模块。目前网络平台的在线学习形式多样,包括学院公告、培训动态、培训计划、课程选择、学习记录、考试测验以及过程监控等。通过该平台,不仅可以了解粮食知识和粮食培训的最新动态,还能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自主的选择培训课程和进行考试测验,真正实现粮食继续教育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专家咨询社区,聘请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江苏省粮食局的专家、教授、学者组成专家组,采取在线咨询,讨论帖、专家博客等方式,负责解答学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网络平台还建有虚拟网络社区,提供不同粮管所学员之间相互认识的机会,按照学员不同岗位建立学习小组,明确网络学习小组的规则和礼仪,帮助学员建立在小组中的归属感,帮助学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协调解决学员之间的矛盾等。
(三)精心制作网络课程,完善校企合作共享资源
校企合作网络课程建设要融入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纳入课程标准,网络课程应采用行动导向、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突出培养学员的职业技能。我校专门成立由学科专家、行业专家、教学设计人员、课程技术人员、平台测试人员、美工、编辑、学员代表组成的课程建设委员会,聘请在企业挂职锻炼过、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教授作为网络课程的主讲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校企合作中有立足之地,我校要求制作的网络课程必须精品化,制作课程的观念需要改变,更加注重实用性、可学习性,同时课程视频录制环节要规范,场地、灯光、视频格式等要求都要参照教育部有关文件技术要求。在先期投入600多万元基础上,2012年下半年我校又投入100多万购置了远程课件录播系统和课件制作系统,增加课件录播室3间。目前已有粮食经济管理、粮食企业经营与管理、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现代粮食科学技术等8门网络课程已进入使用阶段,学员反映良好。下阶段,我们将根据粮食专业“双师型”教师提出的申请和继续教育学院提供的资金,升级网络课程的层次、增加网络精品课程的数量。
(四)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保证网络教育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的网络化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开放学习,但绝不是“放开学习”,要保证网络教学达到面授教学的同等水平甚至超出,网络化的管理极其重要。在网络化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校企双方逐渐摸索出以网络管理平台为主导,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管理服务摸索。校企双方通过网络监控学员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以及对过往的学习情况进行打分、评定,数据更加直观。
三、粮食特色网络继续教育的创新点
(一)全面拓宽办学渠道,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模式
我校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大融合”效能,多渠道、多途径拓展办学空间,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大学新型的合作办学模式,努力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校企结合。积极主动服务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学校进企,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学历提升、职业培训开辟“绿色通道”,努力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革新培养输送新鲜血液。二是长短结合。注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结合,长短结合,双轮驱动。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承担国家粮食局的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比对考核暨技术培训、江苏省粮食局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每学期校企双方都挑选学有余力的优秀学员,利用周末时间来我校参加培训,获取职业证书,满足学员对于学历提升和实用技能提高的双方面需求。下阶段,我们将积极探索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开展粮食专业方面的硕士进修班和开展粮食行业专业硕士,满足粮食行业工作人员更高的学历需求。
(二)建设继续教育实训基地,培养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校企合作培养方案的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一方面,校企合作对象以在职学员为主,学员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有关,学员的工作环境为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老师只需引导学员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从事的工作中,以此完成实践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我校通过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中储粮总公司、江苏农垦集团、江苏省粮食局等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建校企协同继续教育实训基地,利用报废的加工厂、化工厂、质监所、发电厂以及各类农田等场所,做到实训设备与现场使用设备一致,实训操作要求与现场操作要求一致,从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上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实现高校学科资源与企业实训资源的优势互补。我校规定,凡是参与该项目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等编制以及网络课程开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必须在实训基地工作半年以上,为我校粮食专业“双师型”教师进行人才储备。同时,江苏省粮食局人事部门每年都挑选年轻工程师,利用寒暑假和法定长假,轮流到各实训基地,学习本行业的前沿技术。下个阶段,我校考虑建设虚拟实验室,结合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平台的建设,通过搭建网络共享的虚拟实训平台,学员能进行网络训练,同时有效实现异地技能考核。
(三)建设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信息技术和继续教育深度融合
我校校企合作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是通过四个环节实现的:网络课程结构评价、网络课程开发评价、网络教学过程评价、网络教学成效评价。网络课程结构评价是包括对课程的行业需求、目标可行性、生源、财务预算等分析,通过撰写网络课程计划书和填写不同表格,由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务处、财务处等讨论通过,最后由企业委派的技术专家对各个课程结构进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网络课程开发评价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按照课程开发程序要求,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进行评价,最后由继续教育学院技术专家参照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对开发的网络课程进行技术评估。网络教学的过程评价由课程开发教师(责任教师)负责,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了解学员的学习体验;二是了解班主任(导学教师)的反馈意见;三是对网络学习进行观摩。网络教学成效评价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上学员学习活动的追踪、学员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等的反馈和评价功能来实现。每个学期末,我校还对所有网络课程进行年度的整体使用效果评价,通过循环反复、环环相扣的评价体系,保证校企合作网络教学资源质量。
(四)丰富激励机制,促使网络化教学模式优势充分发挥
一、职业胜任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胜任能力能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不同行业对职业胜任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通俗来说,职业胜任能力即指在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始终保持在应有的水平之上,从而确保能为客户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服务。国外对职业胜任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业胜任能力内涵也有了不断认识与深化。
(二)资产评估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要素资产评估业是一个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新兴智力密集型行业,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胜任能力要素应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要素。1.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进行实践的必备知识,丰富的职业知识是形成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要素。资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资产评估活动中将涉及到会计学、法学、经济学、统计学、营销学、工程学、咨询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一名资产评估师来说,完备职业知识可视为执业的基本工具。目前,高校在发展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合理化至关重要。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具有“操作”和“运作”的特性。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产评估师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包括:(1)学习能力,即评估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善于接受新知识,不断调整和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2)创新能力。在信息社会,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泉,资产评估师的经验积累固然重要,但其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创新能力要求评估师面对无固定解决模式的新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3)沟通能力。在一个完整的评估项目流程中,从业务承揽、项目洽谈、资产盘查直至评估报告完成需要资产评估师与委托方、政府、团队的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通力协作,因此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的理解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职业道德。由于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交易的需求产物,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肩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职责,只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不越雷池,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顺利完成评估工作。而这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形成的。
二、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研究范围广泛,信息量大。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范畴较广,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由于金融资产是附着与实物资产之上产生的虚拟资产,其自身的价值变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目前世界经济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始终是理论界的热点及难点,全球经济的多元化与一体化对金融资产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一些经典理论在实践中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包括金融企业的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内容。金融企业的运营特性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价值评估必须采用异于传统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有一定的深度。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金融动荡不断加剧,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区瓦解风险无不与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度日益增强,企业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占比大幅提升,企业间并购重组的日趋活跃等对资产评估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2009年第四届世界评估师大会以“金融市场安全与资产评估”为主题,围绕金融市场发展与资产评估、金融创新与资产评估、抵质押品的管理与评估、金融企业价值评估、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加强金融资产评估相关问题,完善我国金融资产评估体系已形成共识。与此同时,为应对金融资产评估、文化资产评估等的市场需求,中国资产评估拟设立新兴市场领域专业委员会,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指导,提高专业评估水平。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金融资产评估将成为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焦点,金融资产评估在资产评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进一步提升。
3.课程的综合实践性。资产评估本身是一项技术性与实务性很强的工作,资产评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知识和评估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评估实践能力。在国外,资产评估师的成长与发展更多得益于行业协会的培训和课程学习。如美国资产评估协会开设有评估复审及管理(AppraisalReviewandManagement),企业价值(BusinessValuation),珠宝首饰(GemsandJewelry),机器设备(MachineryandTechnicalSpecialties),私人财产(PersonalProperty)和不动产(RealProperty)等6个方面的评估课程,每一项课程学习都辅以大量的案例教学与实践参与做支撑。金融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在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三、金融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及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理论研究现状。通过中国知网以“金融资产评估”为关键词对2006-2015年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搜索,共搜索论文524篇,而同期以资产评估为关键词搜集的论文共计133399篇,可见,金融资产评估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数量极其有限。各年度数量情况见表1。从学科性质来看,论文主要集中在金融、投资、会计三大领域,研究成果侧重于对金融资产的特性、定价研究,而与评估实践紧密相连、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论文不多,这种现象既体现了金融资产评估的研究范围广阔及复杂性,也反映金融资产理论与评估实践的粘合度有待提高的现状。从来源数据库来看,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是研究成果的主要源,占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而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库搜集的文献仅占报纸数据库的15%左右,反映出当前金融资产评估领域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研究成果少且缺乏前瞻性的、创新性的观点与方法,研究层次与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评估有关理论散见在投资银行、并购估值等著作中,运用google对financialassetvaluation/appraisal进行检索,也仅能检索到较为零散的理论知识。
2.我国高校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建设现状。目前全国共有34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相关专业,办学历史仅有10年,尚属年轻专业,开设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仍显不足。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了2015~2016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排名,对国内部分高校资产评估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到,金融资产评估仍属资产评估专业的前沿课程,仅有少数高校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绝大多数高校仅开设与其相关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金融资产评估课程情况见表2。从国外的资产评估教育来看,英国和美国是资产评估教育的典范。英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已有百年历史,资产评估教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高校设有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PropertyAppraisalandManagement),许多课程获得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认证。由于RICS在全球不动产领域评估的权威性,英国许多高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发展多受其影响,开设的课程多与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相关,几乎没有金融资产评估类课程。美国的经济学本科实习的是通才教育,并不强调专业差别,在课程设置方面,资产评估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资产评估相关理论仅在accounting、financialmanagement等课程中有所体现。此外,美国的资产评估教育一直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在1976年以前从未进入过大学的学历教育,后来是在美国评估师协会的倡导和主持下,才逐步出现了评估协会和大学合作进行资产评估证书教育的形式。金融资产评估是随资产评估发展的市场需求而开设的一门新课,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在教材、习题等资源方面比较匮乏。目前国内仅出版3本相关教材,发行时间较早(分别为2001年、2003年和2008年),许多知识点停留在概述层面且与评估实践的关联度不高。从金融资产评估实践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尚属评估机构的新兴业务,相关交易案例较少,这并不意味着市场需求不旺,而是与专业人才的匮乏密不可分,许多与金融资产评估相关的工作只能交由投资银行完成。总之,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知识结构仍很不成熟,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四、基于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建设的设想
1.不断地凝练课程知识体系,将金融学与评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仍普遍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形成对本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框架,掌握的知识多为零散的、片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金融资产评估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的全局观,在课程伊始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全球金融领域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新课程,金融资产评估并不是金融学和资产评估学两门课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资产评估的视角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再认识。该课程应是涵盖评估基础理论、金融单项资产评估、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与处置等的知识体系。同时,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兼具研究与实践类课程的特点,课程实务部分可借鉴国际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师协会(IACVA)的注册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师(CVA)资格认证课程的模式,使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互为印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2.推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运用。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一直主导大学讲台,这种以信息的单向传递、简单记忆或复现为目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学习成效很低,在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经一些院校实践证明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其课程特点与案例教学法实施前提非常吻合。首先,随着全球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资产评估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宽广,这些都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其次,资产评估本身属于新兴学科,实践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约束,案例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案例的选择和搜集要具有科学性、实时性、代表性,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结合起来,要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点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二要有认真设计的分析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第三在案例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