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农业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

第1篇

1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1.1总体发展概况。1.1.1福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渔业占主体。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6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74亿元,增长4.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4.87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28.1:2.9:9.9:56.0:3.1。可见,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1.1.2农产品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图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主要以水产品和粮食为主,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82.63%,接着是园林水果和肉类,分别占农产品总量的7.62%和7.48%。2015年,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农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蔬菜和水产品是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78.80%。粮食产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类产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从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统计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两类种类,少了甘蔗这一种类。因此,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图12000~2015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结构变化1.1.3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较好。2015年,福州市拥有2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53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7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此外,福州市还拥有57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13个国家级及42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见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已有较好的开端。1.1.4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和农家乐分别达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长7.4%和9.2%。休闲农场、农家乐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890万人,并带动了9600人就业。可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市已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1.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发展水平不一。从图2可看出,2015年,连江县的第一产业GDP总值最大,达到119.93亿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连江县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56%;其次是永泰县,增长了297%。图2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发展1.2.2农产品产量结构各不同,地区特色明显。从图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总产量差异较大。其中,福清市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大,达到145.69万t,其次是连江县和闽侯县。罗源县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小,达到40.39万t,仅占福清市农产品总产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地区特色明显。沿海县(市)如平潭县、连江县、福清市、罗源县、长乐市、福州市区等,水产品的产量较大,比重也较高。其中,连江县的水产品总量最大,达到94.68万t,占连江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4.15万t,占平潭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08%。结合图2可得,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问题。2.1.1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福州市整体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各县(市)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农业经济仍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事农业活动人员较少,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应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活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2.1.2乡村农业企业发展不完善。虽然福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但乡村农业相关企业发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规模效益不明显。2.1.3新型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大发展步伐。尽管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呈一定规模,但福州市休闲农业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没有很好发挥休闲农业的特色效能。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缓慢。2.2原因分析。2.2.1乡村未充分合理规划。很多乡村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引导。具体体现: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科学论证,未充分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缘环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未充分挖掘、凸显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优势,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积极性不高,较多农田荒废。2.2.2乡村农业企业产业升级不明显。乡村农业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企业管理未进行转型发展等原因,导致乡村农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2.3宣传动员不到位,农民积极性未调动。部分乡村尚未正确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宣传动员不到位,没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措施。2.2.4新型农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福州市新型农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往往是“小而散”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3.1合理规划,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转型,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动力,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并积极加入创新元素,提高产品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多功能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为福州市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奠定基础。福州市是一个临海靠山的城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应当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山区农业可以集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发展为一体的山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海洋农业应充分利用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滨海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集滨海休闲旅游、滨海休闲运动、海洋渔业等为一体的蓝色休闲农业。3.2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应加强对农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支持和建设,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技服务、农业保险以及农产品现代流通等。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工业、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地产、娱乐、康养、会展、博览等三个以上相关或支持产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区域性、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可以充分整合乡村资源、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3.3激励创新农业人才的成长。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协作联动,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社会的农业创新人才资源,对企业、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家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造就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3.4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和技术为载体,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农产品信息、农技信息以及农业相关政策的搜索、咨询、传达、解答等服务,确保信息畅通的传递。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开拓农产品产销渠道。进一步使用物联网监控农业安全生产、跟踪生产过程及销售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为传统的农业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

4结语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新型农业已形成初步发展规模。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乡村农业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仍需加大发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积极加大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合理规划,积极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农业综合体以及“互联网+”农业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针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环节或具体农业发展形式进行详细、专门的分析研究。

作者:林巧莺 李子蓉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家财.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5(33):17-18.

[2]李强.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农业,2013(8):42-44.

[3]杨思思,谢德体,骆云中.生态约束下丘陵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3-108.

[4]张雷,何云峰,赵文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试点太谷县创意农业发展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6(6):248-250.

[5]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3-15.

[6]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7):19-20.

[7]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5.

[8]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110.

第2篇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市场化水平[1]。现如今,实现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俨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渗透到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其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与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挑战。

1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使其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却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大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农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山西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折期。如何使山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是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必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源动力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化和知识化,农民、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和机会、规避市场风险、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效益有直接积极的影响[2]。

2 国家“金农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状况

1994年12月,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金农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间开始谋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农工程”一期已经竣工通过验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应用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个数据中心”即山西省农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依托“金农工程”,山西省目前农业信息化基设础施建设卓有成效。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80.39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拥有计算机31.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2.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5.76台和4.17台。但不难看出,鉴于使用门槛低的原因,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高于计算机,农村网民对网络科技信息使用相对较浅,这与农村网民学历整体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4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现状

4.1 涉农网站

农业信息网站被称作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中间的“节点”,也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有农业政务网、特色农业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除了省农业厅这样的官方网站外,山西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以及不同涉农行业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相继加入到网站建设中来,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综合性的晋农网,还有山西养殖、山西种业等特色专业网站。科研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其面向全省提供农业资讯、成果技术、专家咨询等服务,并且打造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站的联网,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太原上线,这是山西省特色专业的农业营销网,该商城以产地直供为主题,为全省11个地市开设网上主题展馆,展销各地特色农产品,将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产推向全国。

4.2 农业热线、短信

鉴于山西省农村手机普及率偏高,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开通“12316”助农服务热线、“1259010”农科热线、“12582”农信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科、劳务等信息。省气象局开设覆盖全省的声讯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电话答讯系统,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3]。

4.3 农业广播电视

鉴于山西省农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并未大面积普及。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在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占据传播渠道的35%)。山西新闻联播面向全市农民传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对农广播,山西农村广播FM(调频)100.9开播启动,播出覆盖全省11个地市,全天节目播出24 h,在太原、晋中的大部、吕梁、阳泉、忻州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双频覆盖。山西农村广播立足于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城乡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科技知识、经济法律资讯、政策解释等节目,同时提供文艺节目,旨在以大众的视角体察“三农”,以农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作为节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华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广播频率形象。

4.4 农业信息化装备

作为“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现代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装备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与软件系统,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智能养殖、自动化排灌)、农业GIS、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山西省逐步开展了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山西省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溯。

4.5 农家书屋的建设

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封闭落后,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山西省从2007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山西的农家书屋信息填报使用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榆次从2004年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点,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模式:县级图书馆直接服务于乡村的图书流动点,直接管理农家书屋的图书,解决农家书屋的流动问题。晋城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途径,每个书屋严格按照市县财政资金4∶3∶5进行足额配套,建立一季一检查的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订的2016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启动实施农村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4.6 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绛县是山西省蔬菜生产大县,已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10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4]。

5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是省农业厅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农业信息,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它承担着全省农业“三电一合”和“12306”“三农”热线建设工作,负责全省“金农工程”的网络推广与技术支持,承担农业厅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5.2 各级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

目前,山西省11个市都建有市、县(市、区)信息级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农业信息、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工处理信息、推广信息技术、信息咨询、决策支持等。90%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有乡镇信息综合服务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1种手段可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有917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5.3 其他涉农信息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动为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营机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我爱我村”农村信息商务平台。以省、市、乡、县、村五级架构为基本框架,覆盖山西省全部行政网络门户,设定了信息员渠道、中介机构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农村经纪人渠道。开设了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供求信息、价格行情、远程教育等栏目[5]。

6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小,农民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省内涉农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体系,但在农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基层乡镇农业网站并未普及;不少农业网站普遍存在缺乏实效性、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农业热线、短息服务虽然很受农民欢迎,但现有用户规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务推广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示范阶段,由于设备集成体系的成熟度与农民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积推广的难度很大。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部分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缺乏实用信息资源,借阅率低的问题。省内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非常不稳定且分布不均,高层信息人才紧缺。总体来看,由于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等局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容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且依旧缺乏优质农业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率与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目前缺乏区域协调性发展,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为40%[6-8]。

7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需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促进农民购买电脑等信息化终端,提高其普及率,电信运营商也可针对农村用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网等信息服务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机构应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与利用。二是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阶段,还未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进程。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山西省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素养。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其对农业信息服务的真实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改进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传统与新型的农业信息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政府应当根据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同时鼓励各级涉农机构积极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新格局。

8 参考文献

[1] 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2.

[2] 黄晓斌.农村实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蔺建霞.山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山西农经,2006(2):62.

[5] 李亮道.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

[6] 阮怀军,封文杰,唐研,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20):4117-4127.

第3篇

要:利用调查统计资料,分析评价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问题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天津;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6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ianjin

ZHANG Lei, SHI Jia-lin, ZHANG Ming-lia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ianjin.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 Tianjin; current situation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它与休闲农业联系最为密切,已经成为拓展农业功能和拉动内需的新引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3]。

1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1.1

自然景观资源

天津自然景观种类齐全,拥有山、河、湖、海、泉、湿地等丰富的景观资源。狭长的山地,广袤的平原,辽阔的海域,构成天津自然景观的基本面貌。天津既有盘山清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八仙山山高林密、保留着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还有记载古老地质历史的巨厚的中上元古界地层,以及海退后在滨海平原留下的贝壳堤和湿地景观。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天津的自然景观特色。

山——位于天津北部的蓟县,是集名山、幽林、秀水、雄关、古刹于一地的绿色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拥有被称作“京东第一山”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盘山、八仙山国家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山顶自然风景区和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黄崖关长城风景区和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独乐寺等名胜古迹,共同构成一幅俊秀美丽的山水画卷。

河——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 095.1 km。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284.1 km。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1 363.4 km;深渠1 061条,总长度为4 578 km。南北运河是著名的御河古道,运河两岸以悠久的漕运文化而久负盛名。近年来,御河景观带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景与水相连、人与水相近、水天共一色、林带飘河边的河流融入城市的景观格局。

湖——众多美丽的湖泊犹如明珠一般镶嵌在津沽大地上,如蓟县的翠屏湖和环秀湖、静海的团泊湖、东丽的东丽湖、津南的鸭淀湖等自然风景区,清澈静谧的湖水风光或与群山溪谷,或与平原绿野,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海——天津紧邻渤海湾,是渤海西部的浅水海湾,也是京津的海上门户。作为沿海城市,天津的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拥有海滨浴场、东疆人工沙滩海洋、海河外滩公园、中心渔港、北塘渔村等独特的滨海景观。

泉——天津浅层地热能量非常丰富。2011年,天津市与重庆市、福州市一同被国土资源部评选为中国首批温泉之都。全市18个单位利用地热资源建成了温泉康乐项目,全市建成温泉游泳池面积达2万m2。东丽湖温泉度假旅游区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未来依托京津新城、东丽湖、团泊湖等新城镇建设,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以温泉为特色的理疗、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将天津市打造成京津共享的城际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的大众化温泉旅游目的地。

湿地——天津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现有4种类型的天然湿地,即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以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全市湿地将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共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一南一北”两片生态湿地连绵带,将津城“绿肺”进一步保护和扩容。湿地以其独特的芦苇沼泽湿地生态景观和多样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

1.2

民俗文化资源

天津乡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和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命脉,构筑起天津乡村璀璨而厚重的文化根基。

天津具有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2005年、2008年先后荣膺“中国魅力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蓟县渔阳镇集山川、古城、幽林、奇石于一体,其历史文化资源是蓟县乃至天津最为久远、丰富的地区,聚集了渔阳古城、独乐寺、文庙等旅游资源,东部的翠屏湖、北部山区与镇中心的历史古城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的绝佳搭配,构成和谐的景观资源。蓟县渔阳镇和西青区杨柳青镇,均为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津南区葛沽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历史上产生、发展和传承了盐业、码头、妈祖、科举、漕运、渔业、农耕、美食、建筑、宗教、民俗、京畿等多种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又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碰撞交融演变升华,从而孕育出多元性的独有地域性文化。静海县西双塘村形成了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典范村”、“全国民俗文化村”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天津乡村民间工艺品绝美众多。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杨柳青木版年画、塘沽版画、北辰民间绘画、宝坻农民画、汉沽飞镲、蓟县皮影雕刻、特种榫槽工艺、抟土艺术以及面塑、木雕、石雕、根雕、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天津民间文化博采众多、源远流长。津南、北辰因漕运文化兴起的祭祀海神天后娘娘的一系列地方花会,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以天津皇会为代表,葛沽镇的“宝辇”花会、咸水沽镇的“海下文武高跷”、八里台镇的“民间吹奏乐”和北仓镇的“虫八蜡庙小车会”、“随驾狮子会”等均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坻评剧和京东大鼓唱腔朴实、自然流畅,深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蓟县独乐寺庙会,规模大、影响力强,在整个京东地区庙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京东庙会缩影,是古老庙会的遗存。

2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关联产业发展状况

2.1

天津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49.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累计达到4万hm2,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养殖示范园区。蔬菜、肉类、禽蛋、奶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给率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293个,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 414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2个,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发展到320个,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重达到90%。

天津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特色农产品和具有地域品牌的农产品:津南小站稻、西青沙窝萝卜、武清甜水铺萝卜、汉沽茶淀葡萄、宝坻三辣、宁河七里海河蟹、大港崔庄冬枣、静海台头西瓜……近年来涌现出名牌农产品:北辰青水源有机蔬菜、西青曹庄花卉、张家窝蝴蝶兰、凯润食用菌、东丽傲绿蔬菜、大顺花卉、津南八里台观赏鱼、汉沽三利水产品、静海林下柴鸡蛋、宝坻黄庄大米、武清高村西瓜、蓟县瓦岔庄村山药、卫青萝卜[4]、津产大白菜、天津茄子、宁河天祥水产、滨海新区诺恩水产、大港神驰奶牛、北辰梦得奶品等近百个品种。干鲜果品主要有蓟县核桃、板栗、柿子、苹果、红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盘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红果、黄崖关蜜梨、野生酸枣和猕猴桃,质优味美,驰名中外,享有盛誉。

2.2

天津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围绕“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核心旅游品牌,着力打造都市博览游、海河风光游、滨海休闲游、山野名胜游等五大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大沽烟云、津南小站练兵园、杨柳青古镇风情区等乡村主题板块,蓟县常州村、毛家峪村、郭家沟村、东丽区华明新市镇、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北辰区龙顺生态园、滨海新区诺恩渔业生态园、武清区君利现代农业生态园、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宁河县七里海生态园、静海县西双塘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点)成为津门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旅游节庆活动异彩纷呈,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海河旅游节暨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渔阳金秋旅游节、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赛、温泉康体旅游节、塘沽开海节、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沙窝萝卜文化节等节庆旅游活动深受游客欢迎。

截至2010年底,全市乡村旅游总投资额约27.1亿元,已经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接待服务中心68处,洗涤站3座、污水处理系统3处、垃圾中转站71处、游览路80 km、停车场23.5万m2、路灯400盏,在主干道路上增设标识牌、指示牌100多块,新建智能温室大棚100多座、果品采摘园106.7 hm2,新建、改建农家院经营户800余户[5]。

3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产业规模逐年壮大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个,经营面积达到5 200 hm2,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截至2011年,天津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处,即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塘沽区红星海上娱乐服务有限公司、西青区第六埠农业开发中心、天津市曹庄花卉之乡、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天津市孟庄园葡萄酿酒园和蓟县毛家峪长寿度假村。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即天津市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有限公司、诺恩渔业生态园、松江乡村俱乐部。天津市蓟县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007年,天津市正式启动特色旅游村“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百千万工程以来,通过建立旅游特色村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推进旅游特色村(点)发展。截止2010年,天津已建成并推选160个特色旅游村(点),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1 428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8万人,乡村旅游受益农民超过15万人[5]。

3.2

产业效益日益明显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资产总额超过113亿元,年营业收入19.27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0%,年接待游客近1 0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其中,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宁河、滨海新区(塘沽)和蓟县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172个,年营业收入总量均超过1.2亿元,最高达到3亿~4亿元,年利润总额超过4 000万元,最高达到8 500万元,休闲农业效益凸现。

3.3

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从天津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构成看:观光农业园区66个,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占总收入的88.2%,经营面积超过7万m2;农家乐138个,年营业收入1.5亿元,占总收入的7.8%;休闲农庄9个,年营业收入达6 533万元,占总收入的3.5%,经营面积2 585 m2;民俗村21个,年营业收入956万元,占总收入的0.5 %,详见表1。

3.4

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经过近20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天津休闲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功能日益拓展。从蔬菜、花卉等单一产业向农业逐步从城市周边农园和山区农家院为主的零星分布向区域规模集约发展转变,从采摘、垂钓等单一功能向农业生产全程展示、各类农业内部种植和养殖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3.5

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围绕农业新品种、新设施、名优产品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品牌。西青区水高庄园建成了2万m2的高标准智能温室,从南方移种成功了泰国的香蕉、老挝的鸡蛋花、台湾的莲雾等北方罕见的品种在温室常年种植,并与北辰区龙顺生态观光园、东丽区华明复垦设施农业园、津南区松江农业观光园成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的典型代表。西青区第六埠村开展“市民菜园”的都市农业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在该村租种设施蔬菜观光采摘,并带动农家旅游发展。以山青、水净为特色,打造长寿品牌的蓟县毛家峪度假村,是蓟县农家乐的杰出代表。

3.6

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天津休闲农业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即以中心城区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和河湖景观为依托的中部平原休闲农业点,以北部山区、东部沿海独特的山水风光为依托的两大休闲农业板块,成为天津休闲农业的重点区域。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规模最大的经营模式为休闲农业园区,各区县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尤其以环城四区分布最为密集,达到30个,占总量的近一半,西青区最多,为13个。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以绿色蔬菜、高档花卉、特色果品、名优观赏鱼等产业为主导,以设施农业、设施渔业为载体,突出体现现代农业高科技、多功能的特征,已逐步形成了集绿色农产品生产、采摘垂钓、餐饮服务、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休闲农庄在内容上与休闲农业园区相似,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零星分布在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和蓟县山区[6]。

天津农家乐主要集中在蓟县和滨海新区,其中蓟县农家乐更为突出,其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04个,占总量的75%。农家乐依托山区和滨海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家风情为主要形式。天津民俗村分布在蓟县和静海,最具代表性的是静海县西双塘村,其余均集中在蓟县,主要依托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4

问题与建议

“十一五”时期,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良好,取得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如: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前期规划和市场定位、经营特色不鲜明、营销宣传力度不够、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品牌意识薄弱等[7]。

“十二五”期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相关政策扶持,树立农业与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发展理念,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持续加强农业精品生产与乡村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选取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农业特色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内在联系与文化内涵,主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和民俗村等为载体,培育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之中,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1-08-24]. .

第4篇

唐丽娟 江苏省响水县响水中心小学 224600

【文章摘要】

教师专业化蕴含了从职场新人成长为具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成熟教师的“脱新就熟”的过程和老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不断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完善过程两层意思。本文旨在从职业理解、专业化认知、专业化实践、专业化发展四个层面在笔者所在地区农村小学开展抽样调查和访谈,研究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专业化;发展状况

0 引言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其从教生涯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从而使自己专业素质得到成长完善的过程。它蕴含了两层意思即从职场新人成长为具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成熟教师的“脱新就熟” 的过程和老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不断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完善过程。

本着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浅显认知, 本文从职业理解、专业化认知、专业化实践、专业化发展四个层面在笔者所在地区农村小学开展抽样调查和访谈,共累计发放问卷80 份,回收有效问卷80 份,并对响水中心小学5 名数学教师做了深入访谈。

1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现状

1.1 对职业的理解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信息的整理,发现在受访者中近15% 的教师对目前工作状况不满意,仅有21% 的受访教师对工作状况呈满意状态。对于农村教师最关心的问题的回答是近80% 的受访者表示更加关心工资待遇和职位晋升方面的问题,很少有老师对专业发展表示更加关心,甚至是个别老师从不关心专业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会因为老师的关注点的不同,而会显现较大的工作阻力。

1.2 专业化认知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信息的整理,发现在受访者中有七成的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专业性程度较强, 少数人认为教师职业专业性程度不高;在怎么样体现教师专业化的成果的问题上, 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业务水平的提高、工资收入的增长、职称职务的提升占较大比重,分列前四位,说明该地区的教师较为普遍的认为专业化发展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业务素质的提升。

1.3 专业化实践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信息的整理,发现在受访者中有近6 成的农村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未借助现代教学工具。其中大多农村教师反映虽然很想使用多媒体等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但由于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个人能力的不足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不能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

1.4 专业化发展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信息的整理,发现在该地区受访者中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进修培训来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主观意愿普遍不高;对理论动态发展的关注度较低,思维模式往往稍显狭隘;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较缺乏, 80% 以上的教师认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搞课题研究离自己过于遥远也没有能力去做。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

2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综合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信息的整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该地区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和水平尚显不够,有待提升。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响水县农村小学数学学科的任课老师的学历符合国家要求,但大多对专业化的问题缺乏主观自觉性,对提升教师专业化的内因性动力不足。

二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土壤”还不够肥沃,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要加大教师对校本教材建设的参与积极性和使用热情。有的学校在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上就没有为教师参与和使用校本教材提供必要的条件。此其一。其二, 学校对教师教研的引导、鼓励和帮助也都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是如此。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活动基本上自发状态。进而在专业向度上的进一步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提振小学教师学科专业化,县域范围内的主管部门和教师所在学校的制度安排在环境意义上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温江区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上,重点似乎还在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上。换句话说,主要是在硬件上,对教师专业化水平这一软件,相应的制度安排在与时俱进上似乎稍嫌滞后。所以在学校管理制度上,也就体现为重要性不够。

四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内驱力需要得到切实激发。囿于外在环境在激励上的相对“乏力”,相当一部分数学科的任课教师在备课、教研和自我学习等关乎专业化提升上的时间和心智投入都不够。也许,这与待遇、工作环境的压力感知等情境性状况有关,但更与教师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取向有关。

所以,不管是制度安排,意识和观念培养,本质上也都要从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出发,从激发他们自身的前进动力出发。温江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是其他学科教师存在的问题,也是其他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存在的问题。只不过, 不同学科、不同地区,在具体表现和侧重点上有学科和区域差异而已。这也就意味着,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首要的是要从外部着手倒逼内部,而这种倒逼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的制度化过程。

3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策略

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引导数学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指定职业规划。用制度的引力,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专业化的持续提升。学校还要随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生存状态,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寻找新的增长点。在资源平台的搭建上,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一是积极培养教师合作、探究的共享意识,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教学交流实践活动。如举办“教苑论坛”、“教法讲座” 等,让教师在互动和共享中增强学科合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学科水平。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为了实现教师发展的目标,学校应将教师读书活动引向深入,让更多的教师走进经典,用素养提升生活品位,用智慧书写教育人生。

三是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考核紧密结合,提倡“人人动手做研究,人人动笔写论文”。

四是通过开展“首席教师”、“研究型教师”、“师德标兵”评选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学术研究活动,培养教师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

引导教师结合学校、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化发展规范,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由于学历、性格、年龄、性别等原因,每个数学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偏好、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点和缺点。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以哪种方式、哪种途径满足这种需要。这也就意味着,在专业化的发展上,需要有统一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4 结论

综合地看,作为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创设积极的外在环境,更离不开教师自己在深入把握时代需求和自己社会角色的基础上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城乡教育统筹 渝东南农村 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秦波(1981- ),男,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重庆 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FGB080529)和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JJ-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1-02

农村教育是直接影响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重庆要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目标,关键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渝东南地区,更是要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指引下,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找准、用好城乡统筹这颗“指南针”,做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一、研究被试

在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等区县(自治县)的农村地区共近50所中小学中随机抽取700名教师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91.7%。

二、测查工具

采用《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专用自编问卷,共82个项目,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11项)和调查题目(71项)两个部分;访谈提纲是根据问卷并结合实际改编设计而成。

三、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关于教师队伍状况。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加强。(1)入职渠道:主要以上世纪后期学校毕业分配为主(占63.1%),本世纪初通过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数量大(占15%),公招竞聘的仅占3.1%;(2)年龄结构:年龄段分布比例失衡,以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3)教龄结构:5年以下占10%,6~10年占22%,11~19年占39%,20年及以上占29%;(4)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中师中专学历占51.2%,通过各种学历提高途径使得最后学历大专占23%、本科占60%,基本上实现了学历达标;(5)职称结构:初、中级职称为主(初级占45%,中级占44%),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过少(占6%);(6)教师获取最后学历的途径:在职函授、自考为主,通过函授取得大专的占55.3%,通过自考获取学历的占13.2%;(7)性别结构:男女比例(男54%,女46%)相对均衡。可以预测,在今后5~8年和15~18年期间(即2015~2018年和2025~2028年)这两个时间段内,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会有大量教师退休,至少在数量上会出现大量断层。

2.关于教师专业精神。一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认识不清。对“中小学教师从事着非常神圣而有意义的工作”持“非常赞同”观点的仅占6%、持“基本不赞同”和“说不清楚”观点的却达74%;二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不足。高达98.4%的教师认为家长更看重教师的师德师风,众多教师不安于教师职守,将专业水平定格在“基本上能应付目前的教学”的道德底线上;三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情感不深,57%的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未来没有清楚的认识,高达39%的教师具有离职倾向;四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幸福感不强,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历来不高,加之“臭老九”的历史评价,造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强,尽管随着城乡统筹和绩效工资的实行,生活和工作条件总体上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是老师们对其社会地位的认识却出现了矛盾的两个极端——48%的教师认为“有所降低”,35%的教师认为“有所提高”;五是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由于渝东南民族地区地处武陵山区,农村地区地理位置更处于劣势,加之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足,教师对专业水平自我评价偏高(41%的教师认为自己已成为成熟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及主动性并形成恶性循环。

第6篇

>> 天长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天长市二峰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桂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嘉兴市南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椒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 南京市江宁区推进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鸣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84-88.

[3] 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3(1):8-14.

[4]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5] 谷文晓.建设我国科学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1):35-38.

[6] 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 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 龚大鑫.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9] 曹承忠,孙素芬,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88-790.

[10] 藏波,吕萍,杨庆媛,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分区与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5(2):272-279.

第7篇

1.1苏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现状

苏州毗邻上海,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全市乡村区域约占市域面积的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42.5%,广袤的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人文活动、民俗文化、景观意境等融为一体,构成江南水乡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美誉,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和观光休闲场所。

苏州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多年来,先后建成了4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初步形成了六大品牌模式:一是借助山水自然资源的生态休闲乡村游,如三山村、树山村;二是以地方特色美食、茶果、花木为卖点的参与体验式乡村游,如神园农庄、虞山宝岩生态园;三是以耕作或加工方式独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修学游,如波力牧场、未来农林大世界;四是以乡间节庆、宗教、工艺、戏曲等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式乡村游,如太湖渔港村、镇湖刺绣之乡;五是以古村落建筑和民居生活形态为吸引物的文化休闲式乡村游,如陆巷、明月湾;六是以临近传统旅游区(点)和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农家乐式乡村游,如旺山村、蒋巷村。

1.2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苏州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必须看到,苏州休闲农业发展中许多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1规划滞后,发展无序

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造成农业旅游总体目标不明,基本处于随意开发的状态,区域间协调性不够,建设时没有准确的定位,景区(点)布局自由、随意,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无法发挥,有序发展的环境尚未营造成功。

1.2.2缺乏文化,内容单调

目前,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地域特色不明,文化内涵肤浅,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多以钓鱼、吃饭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各地都热衷于园艺场、生态园区建设,景区(点)农业旅游的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的自然状态,没有发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景区(点)回头客少。

1.2.3季节影响,忙闲不均

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休闲农业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忙时人山人海,闲时无人问津。农业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匮乏于夏季和冬季。如西山梅花节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梅花开花的一段时间内,采摘在秋天的橘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类似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1.2.4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

一些景区(点)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需设施不配套,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某些景区(点)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交通和相关旅行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不达标,既不方便游客,又使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的品位下降,相关产品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经营难度加大,收入水平低。

1.2.5定位不明,宣传不够

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充分发掘农村风情、民俗、传统农事等农耕文明,利用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做深做透山水秀色、田园风光的文章。而目前的一些农业旅游景区(点)却忽略了根本。同时,苏州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促销的手段,农业旅游景区(点)的知名度较低,市民的认可程度也较低,客源明显不足。

2休闲农业的属性和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2.1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有三重属性[3]

2.1.1农业属性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休闲观光功能,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娱乐性、消遣性农事活动,为旅游提品和服务。因此,农业旅游可能改变原有的生产程序,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活动不能因旅游休闲受影响。所以,要防止农业区域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

2.1.2生态属性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吸引市民,让市民在旅游中体验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交织的生态环境的静心健体效能,感受纯朴的乡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知识性、趣味性,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性。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持原有自然风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1.3服务属性

休闲农业的服务属性包括提供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通过让市民游览风景、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从业农民的收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是休闲农业特有的吸引物,因此,不能走让人工游乐设施从城市搬到农村的复制。

2.2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

2.2.1拓展农业功能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资源基础上衍生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形式,若离开了农业这个基础,休闲农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农业生产基础,结合农业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村环境、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形态进行农业旅游重点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产品系列设计。

2.2.2服务市民

农业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市民。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性质和服务产品。一般讲,市民缺乏农业知识,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不了解农村文化。一些生长在农村的市民,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厌倦,希望换一下环境,找回过去的感觉。根据不同人群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可以选择不同的农业旅游类型。

2.2.3保持自然风貌、田园风光

坚持农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产品资源和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农业旅游,坚持观光休闲、文化娱乐、愉悦身心的景观景点的保护和旅游活动结合开展,坚持特色优先、组合成片的互惠共赢的发展。可以适度发展人造农业景观,突出主题,增加农业旅游的效益。

3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科学的苏州市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项目总体规划要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建设完善的苏州市休闲农业从业规章,规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公共财政对苏州市休闲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标准,明确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基本条件及配套设施的标准,统一各类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定期考核结合不定期抽查,对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服务进行评定,并予公布。特别是要加强对餐饮、卫生、环境等条件的监管,防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3.3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态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强调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欧盟各国农村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它们的建设方式正在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在那里农村的房屋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对原始地貌不做没有必要的改变,一切顺其自然。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洪、阻滞滑坡,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生长和地下水源的储备。

3.4苏州休闲农业依赖于苏州都市农业,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才能发展良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依靠科技力量,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靠科技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依靠科技力量,对农民进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起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的导游、接待和服务队伍。

3.5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和传统旅游业,它的基础是农业,是给人们提供一个普及农业知识、参与农事活动、学习农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不应按风景名胜区那种模式和要求去进行。休闲农业设施的设计标准,要体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气息,建筑风格要与当地农家的建筑风格相吻合,内部设备既要根据农村实际,又要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发休闲农业,需要熟悉农业和旅游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论证和设计。

3.6农业休闲项目的建设应有别于高档度假村,要注意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的配套,注意农业资源的利用,切莫走入传统旅游的大投入、低产出、重形式、轻内容的歧路。切莫走进为观光而观光,为产品而产品的误区。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要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产品内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要确保基本农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完好无损。要通过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7应加强休闲农业观光区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农业观光旅游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3.8在政府加大建设资金的同时,拓展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民资、外资在建设中的作用,互惠互利,促进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客观分析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苏州休闲农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后,逐渐暴露出苏州休闲农业管理与经营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旅游部门与农林、交通、水利、文化、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休闲观光产品数量少、水平低、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农业观光景点饮食卫生、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等影响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资料:

[1]詹玲.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8,(10):15-16.

[2]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理论界,2006,(1):236-237.

[3]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4(7):572-575.

第8篇

>> 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建议 舒城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舒城县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主要承接产业的实证分析 舒城县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舒城县柏林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油茶栽培管理技术 舒城县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 舒城县高峰乡民生工程实施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一事一议资金管理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耕地地力现状与种植业合理布局初探 舒城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蔬菜生产流通环节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舒城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小波分析的舒城县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舒城县气象局一次网络故障分析及解决 2013年舒城县晚粳机械化插秧试验研究 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安徽省城l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包河区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布点规划――都市绿色社区、田园生态社区布点规划(2013―2020)[R].2013.

[3]宋京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小城镇建设,2013,(2):57-62.

[4]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47.

[5]黄德清.合肥市美好乡村规划与实施建设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2014,28(3):312-314.

[6]中国舒城[EB/OL].http:///.

[7]胡燕燕,曹卫东.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协调性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6,40(2):9-17.

[8]唐祖辉.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9]骆敏.美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路径――以月亮湾村为例[D].安徽:安徽大学,2013.

第9篇

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休闲农业发展呈现一片祥和的状态,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其暗藏的问题也得以暴露,因此怎样解决当前休闲农业发展,探究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发展途径,也已然成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壮大,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当前休闲农业企业积极与旅游集团合作,两者合作共创佳绩,这种合作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旅游业的业绩,也开辟了休闲农业旅游路线[4]。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14年1月,福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达到24个,同期增长了5个,在良好的发展趋势下,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休闲农业的类型上,从全国整体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上来看,休闲农业逐渐向规模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转变了从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包括,观光果林,体验式渔业、农业生产、农业采摘(收获)、民俗文化休闲体验、体验式茶业等多种类型。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在快速发展背景下,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休闲农业项目开展不合理,众多农业资源利用呈现不合理状况。在当前的休闲农业相关活动中,各项项目的展开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农家乐”等活动难以得到创新,致使旅游资源浪费,休闲旅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将会出现缓慢增长的状况。休闲旅游脱离农业文化。农业发展依附于农业的生产与劳作,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之中,逐渐形成众多农业文化,例如传统的采茶歌,之所以农业艰苦的生产体验得到众多群众的喜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文化的依托,在农业文化的渲染下,休闲农业才得以发展与壮大。但是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休闲旅游脱离了农业文化,各项休闲农业活动并未体现出地方特色,对于农业文化发掘力度仍显不足[5]。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需求。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而休闲农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前来消费,一方面希望得到质量较好的服务,一方面希望在实际的体验中得到人生与生活的领悟。但从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来看,农业本属于第一产业,而休闲农业则偏向于第三产业,在这种跨维度上的转型中,农民的素质并未得到及时的转型,即使农民自身具备朴实祥和的形象,但是对于服务行业,与服务相关知识,农民仍然处于欠缺的状态,因此导致当前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顾客的需求。

二、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提升途径

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呈现出的相关问题不可忽视,本文认为想要提升休闲农业发展途径,需从几下几方面着手。

(一)统筹全局,合理规划

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发展逐渐呈现出疲软的状况,基于此,应着手于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查找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分析其原因,统筹全局工作,之后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在当前休闲农业中,不难发展休闲农业与其相关的各项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旦出现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将会牵扯至当地整个经济的发展。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休闲农业与当地经济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正式休闲农业发挥的地位,统筹全局,运营周边城市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进步,在政府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合理利用当地的相关农业资源,创新休闲农业各项活动。改变传统农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例如可根据游客情况,在农家乐的基础上,结合游戏的方式,将游客进行分组,设置多个游戏环节,让游客既可体验到农业项目,还可在劳动中,体验游戏的乐趣。还可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建设相关的旅游景点,例如可组织游客到周边乡下、森林、湖泊等地进行旅游,增加相关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更好的体验自然生活。但在开发相关旅游项目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可持续性的开发,在享受自然资源回馈的基础上,保护和爱护自然。

(二)加强农业文化建设

农业文化是农业在千百年迁徙与演变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因此对于农业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可帮助休闲农业提升其发展绩效,扭转其发展困境。加强农业文化建设需着手于农业文化的特征,打造当地特有文化的特色。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充分挖掘特色农耕文化,在进行农耕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进行相关充农耕景观建设,例如农业体验园、农业观光园、农业培育园,明确各个农耕景观的作用,并对其中的农业文化进行接受[6]。例如转基因农产品,有些城乡人士虽听闻过转基因,但并未真正了解,因此可在观光中进行讲解,让人们了解到转基因食品的功效,转变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在进行农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当地特色农业文化。例如采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中可领略人生与感悟人生,而采摘茶时,也体现着一定的茶文化,例如采茶对于时间的要求,不同茶种对于茶嫩芽的要求与采摘手法也不同,在采茶中,一些民族要举行相关的活动准备,如服装准备、采摘工具准备等。这些活动准备中,各项项目的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应充分保护这些特色的民俗农业文化,与此同时,在建设文化时,也可利用周边城市,建立产业群效应,培育自身休闲农业品牌,以便于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知名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三)定位于市场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休闲农业的正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应积极定位于市场需求,转变其自身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尤其注重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休闲农业在规模化发展中,需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即使为小型农家乐品牌其相关的经营人员也需进行服务教育,让顾客体验休闲农业生活,并非自租旅游,应在游客观光或体验过程之中,做好相关介绍与帮助工作。在当前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负面旅游信息屡见不鲜,对于休闲农业来说,亦是一个巨大考验,而分析其核心问题完全可以将其归类至服务领域范围当中,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得到有效发展,重要的手段便是全面明确市场需求定位,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尤其着重注意儿童与老人的安全问题,在采摘的过程之中防止儿童与老人受伤,也是休闲农业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让游客既体验到回归传统农业的乐趣,也需让游客感受到现代化的生活体验,以便于在体验经济视野下,更好的提升休闲农业发展。

三、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新农村规划;模式;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303.3;F304.1F509.7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51-04

2008年7月,《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正式通过了专家评审,该规划对全市城乡的林业生态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依据规划,未来武汉市的大江大河堤岸、滩涂将全面实行绿化和美化,中心城区及两江四岸将形成绿岛镶嵌、绿带相连的生态格局,广大乡村将展现出绿荫掩映、瓜果飘香、富饶繁荣的景象。规划还涉及到都市农业发展的较多内容,如提出以东西湖区慈惠街道办事处、柏泉办事处、径河街道办事处、东山办事处现有乡村游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农耕休闲、农庄休闲项目,对乡村环境进行景观绿化;对玉屏山进行林相改造,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以走马岭街道办事处、荷包湖农场、辛安渡办事处一线现有的果园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生态果园和农耕休闲农业[1];这些发展内容体现出了武汉市较强的新农村规划特点。

1 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泛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范围里,并在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2]。

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装备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3-5]。

都市农业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展现及农家生活感受等方面,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6,7]。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建设的农业类型;但二者还是有不同特点。城郊农业主要以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商品性消费需求为主,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位置居于城市周边地区;而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务,尤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为主,是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位置可在大城市地区,也可以环绕在市区周围的近郊,还可能镶嵌在市区内部[8]。

都市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发展和旅游观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一种文化性强、大自然情趣很浓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9,10]。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具有后备补充能力的农村承载着城区自然物质资源供应的责任;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各种自然景观资源价值,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各类农业公园或游乐场所,从而给城市提供生态安全屏障和亮丽风景;农村具有为市民生产喜爱的优质农副产品的经济功能,还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闲基地的功能。发挥这些功能价值,一方面为城市找到了发展的依托,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1-15],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世界上都市农业发展较好的当属荷兰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荷兰在发展都市农业时特别注重农田的设计、规划,在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小花园”模式的同时,还将城市改造纳入了都市农业发展计划之中[16]。中国近年来也掀起了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都市农业在中国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受到了广泛重视[15]。许多学者对都市农业发展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多部关于都市农业理论与实践的著作[17-25]。

2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很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许多城市郊区的农村功能由城市“可靠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单一功能转向多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方向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内部及近郊的农业发展具有了与工业发展相同的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而且毗邻城市的优越区位又使得农业有条件逐渐向集约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26],现代都市农业愈来愈受到各方重视。

武汉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围绕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拉动,各相关行业相继制定出了城乡农(林)业生态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从而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融生产、生活、生态建设、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当前武汉市各地农村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加速推进都市农业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创建东西湖区石榴红村和巨龙湖农业旅游基地等,正逐步完成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过渡[27,28]。武汉市农业从城郊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突出表现就是加工业产值远超农业产值。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了85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了3.2∶1,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9]。

2010年7月,“中欧社会论坛都市农业分会研讨会暨武汉海峡两岸都市农业论坛”在武汉市隆重召开,论坛的主题为:都市农业、加工增效、食品安全;旨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在此次论坛上,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正式授予武汉市“国际现代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称号,使武汉市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的第四个试点城市[30]。该基金会是在联合国人居署、国际粮农组织、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农业顾问团等10多个国际组织的倡议推动下组建起来的国际合作组织。武汉市成为试点示范城市后,将获得该基金会在都市农业发展指导、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当前,武汉市都市农业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诸如蜂拥而上、都市农业项目类型单一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未来都市农业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它将表现出多种模式并存和运行变化较明显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总结、研究。

3 武汉市都市农业的研究意义

3.1 能够推进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集生产、生态、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与城市互动、为城市服务,在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同时,发挥出武汉市农村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优势,实现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求得农村自身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武汉市城乡经济的协调推进。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可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规划与调整,为农副产品带来顺畅的销售渠道,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进而从根本上推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的进程。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使城乡资源能够科学合理地优势互补,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它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有利于增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农民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上的就业增收,有利于城乡和谐相融和城乡协调共同发展[31],从而极大地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步伐。

3.2 能够保证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都市农业发展同步进行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被提上重要议程。加强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武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各级政府也在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拓宽思路为武汉市近千万市民营造假日休闲好去处,这些因素将共同对武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都市农业发展有利于协调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利于人居环境的建设。武汉市是百湖之市、鱼米之乡、九省通衢之地,都市农业发展前景广阔。通过推进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保护城市生态景观环境,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观光休闲处所,同时指导农村村域空间人居环境建设,构筑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32]。

3.3 能够促进科技水平与都市农业共同发展

现代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体系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在新农村规划中,要高度重视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和生态人文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倡资源与环境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科技、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多学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规划的特点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农业科技的保障功能,发挥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关键作用,发展科技型都市农业产业,坚持产学研结合[28],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武汉市的都市农业发展中,可以较便利地就近享用武汉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非常集中和专家人才、学科门类比较全面的资源优势,让科学技术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30]。利用武汉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作物育种、园林绿化、特色花卉、水禽饲养等特色门类,这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需求,还能美化城市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带来的“大城市诟病”,促进建设低碳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农业组织机构、公司与科研单位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开展科技宣传、科普展览活动,共同开发瓜果、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并规划种植范围,实行标准化生产,形成生态农业景观,彰显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生态文明的优势[33]。在提升科技水平的同时,极大地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4.1 新农村规划的定位和方向

都市农业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要更加注重农村产业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武汉市各方面的农村资源优势:譬如近郊或远城区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江河湖泊水资源条件等等。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都市农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把握种植、养殖的主导品种以及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新农村规划,开发武汉市农村的科普教育功能、产业经济功能、生态平衡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制定符合武汉市地方特点的新农村规划具体实施细则,发挥武汉市农业资源的生态环保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打造体现武汉市地方农业产业结构特色的乡村景观、构建富裕文明的现代都市农业景观体系[20,21,28]。

4.2 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4.2.1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种植业模式——田园种植景观农业 通过新农村规划,科学构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种植业模式。要开辟多种途径发展农村经济,使生态保护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减轻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压力。针对近郊农业生态环境较差的先天不足,鼓励种植有较高生态环境价值的大田作物、花卉苗木,重点发展绿化农业、园区农业和科普农业,发展田园种植景观农业。扩大武汉市近郊水果、蔬菜、花卉种植面积,为城市生活需求提供有效保障。推广瓜果蔬菜采摘园建设,开展科技宣传、科普展览活动[34],丰富浆果类种植的品种与范围,开发景观瓜果蔬菜种植模式,如空中红薯、西红柿树、无子观赏茄等新颖蔬菜种类,把“花卉展”、“瓜果菜博会”搬到武汉市新农村。利用近郊交通便利的优势,开发多种形式、多条路径的乡村旅游,不断推出深受市民喜爱的各类“农家乐”活动,使每一个“农家乐”主题都不雷同,如种一分地、当一次庄园主;租农家房、享农家生活;采摘农家鲜蔬、品尝农家土菜;让市民在感受大自然清新环境里采摘、享受绿色食品大餐,并进一步丰富乡村田园旅游的内容。

4.2.2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养殖业模式——田园养殖景观农业 通过新农村规划,科学构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养殖业模式。武汉市丰富的水资源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要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百湖之市”拥有丰富的湿地等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对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科学指导,建立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场),发展现代养殖业[35]。武汉市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水体和农田的布局很合理,具有非常好的先天优势;在新农村规划中,要保护好独具特色的山水地貌。如在武汉市远郊农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在显现乡村生态养殖业景观的同时,实现农民的增收。养殖景观具有农业景观中最具吸引力的画面,结合农业养殖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让都市人体验乡村恬静的田园生活,感受牛羊满山坡、鸡鸭满院落的淳朴气息;开发水产养殖业景观生态观光旅游活动,可以体验抓捕鱼虾的刺激与精彩,欣赏鱼、虾、鳖、蟹等竞相争食的感人场面,释放都市忙碌的疲惫[36]。

4.2.3 武汉市现代都市休闲农庄模式——观光休闲农业 现代都市休闲农庄模式适宜于城郊经济发展较好,特别是沿长江、沿河湖、沿交通线等地的自然风光秀丽、进出较便利的区域,培育一定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休闲农庄的支撑,让休闲农业成为都市的“第三空间”[37]。经过新农村规划的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能够充当起乡村旅游的主体[38],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能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开展生态旅游相关主题活动,多层次开发果蔬采摘、垂钓、踏青、农家乐、野外拓展等旅游休闲娱乐活动,如东西湖区的石榴红村、巨龙湖农业旅游基地等项目在丰富市民休闲方式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要注重村落选址,规划出集住宿、度假、游乐于一体的农庄布局,农庄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39],生活区规划、建筑设计、小绿地及小游园布置、文化广场环境氛围构建等力争体现农庄的休闲特点;加强对农庄治理和文化建设的管理[40],形成有凝聚力、向心力、积极向上的农庄文化氛围。

5 小结

基于新农村规划的都市农业是适合武汉市农村发展特点的科学模式,在新农村规划中,注重以武汉市大都市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建设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41]。在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中,因地制宜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旅游,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质量,通过发展田园种植景观农业、田园养殖景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模式,促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林业局.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EB/OL]. http:///content.jsp/2008-07-11.

[2] 刘 杰,李秋丽,卫江峰,等. 都市农业在城市中的发展方向探讨[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207-209.

[3] 方志权. 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5):281-285.

[4] 张禄祥,郑业鲁,万 忠. 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 山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5] 宁 健,周洁红. 都市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新生代[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9(2):4-7.

[6] 赵永胜,冀宪武,赵 春. 都市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3):76-77.

[7] 李丽雅.我国大城市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8] 张立生,姚士谋. 新世纪我国大城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研究[J]. 城市开发,1999(6):26-28.

[9] 杨 卿. 关于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商业时代,2008(31):93-94.

[10] 齐永忠,于战平.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走向与发展思路[J]. 农业经济问题,2006(4):67-69.

[11] 肖永红. 城市化进程中太原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2] 许 林,张彩江,刘 静.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11(1):57-60.

[13] 句荣辉,赵晨霞. 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630-634.

[14] 果雅静, 吴华杰,马 铃, 等.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 2007(11): 131-135.

[15] 葛永红,王 亮.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9(2):87-89.

[16] 刘润萍, 李红霞.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兰州市的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2010(3):83-86.

[17] 侯喜林,张增翠,李友生.都市农业[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8] 钱 静,律 江.京郊生态-循环-立体型:都市现代农业[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9] 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0] 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 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8):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9):城市化生态环境与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2]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10):都市农业与现代农村产业综合开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3]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11):低碳经济时代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4] 薛艳杰. 从乡村农业到都市农业:上海农业的发展与演变[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5] 王有年,何忠伟. 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要[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6] 叶堂林.我国都市农业产生的必然性、类型及未来发展趋势[J]. 理论界,2007(11):44-45.

[27] 周争明,林育敏,郭红喜. 武汉都市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7):58-61.

[28] 张学忙.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理论月刊,2007(12): 167-169.

[29] 武汉综合新闻网. 武汉市获“国际现代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称号[EB/OL].http:///sywh/201007/t1170396.htm.

[30] 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林业局,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绿色文明家园——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报告[N]. 长江日报,2010-07-07(06).

[31] 孙红心,陈友法. 构建武汉都市农业体系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2):41-42.

[32] 李 博. 上海现代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与空间整合中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3] 黄学群,李 瑾.天津都市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55-60.

[34] 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北京农业, 2005(5):1-2.

[35] 王佑辉. 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以武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240-1242.

[36] 张晓雯.关于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10):46-48.

[37]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8] 王国莉,骆海峰,陈鸣春. 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2005(3):439-442

[39] 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 新叶村乡土建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第11篇

关键词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广西兴安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24-01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是湘江、漓江的发源地,全县总面积2 348 km2,辖6个镇4个乡,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居住着瑶、壮、苗等17个民族。享有“银杏之乡”“中国毛竹之乡”和“南方吐鲁番”之美誉。兴安县距桂林市57 km,是大桂林圈中最具活力的次中心,旅游资源丰富,有乐满地休闲世界、灵渠及水街、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及湘江之源、秦家大院、超然派、海底龙宫等景区景点,集历史人文、休闲娱乐、生态自然于一体。近年来,兴安县紧紧围绕“农业特色县、文化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兴安县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依托兴安县葡萄、柑桔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广西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最美文化休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2014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61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5亿元[1-4]。

1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1.1 精心规划,布局合理

2000年以来,兴安县按照《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的设计规划要求,并根据兴安县的实际,相继编制了《兴安县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湘江战役遗址公园规划》《湘江源.天生桥群生态旅游区规划》《马头山・七甲・屯川村乡村旅游规划》《乡里乐乡村旅游规划》《漓江源生态度假养生旅游区规划》《灵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规划》《灵渠旅游策划》等规划,促进了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1.2 百花齐放,竟相争艳

近年来,兴安县依托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丰富的农业生态自然资源,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三个提升”为目标,加大了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呈现勃勃生机,以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态型为主导的各类休闲旅游农业应运而生,形成了华江超然派、猫儿山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游,以绿道为纽带的严关马头山、溶江镇万亩葡萄园休闲娱乐观光游,兴安镇桐木冲、界首镇万亩柑桔休闲娱乐游、漠川乡“中国温克之乡”旅游观光游,高尚镇桃花、银杏休闲娱乐游等精品线路。目前,兴安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53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崔家乡兴怡山庄和溶江镇乡里乐),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华江乡高寨和兴安镇桐木冲)。直接从业人员近400人,间接从业人员9 000余人。2014年,乡村游客达240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总人数的39.3%,乡村旅游收入超10亿元[5-8]。

1.3 旅游与产业结合,实现互利双赢

兴安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与休闲农业景区建设进行发展。分别在溶江镇建设了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区,在界首镇建设了万亩柑桔特色产业核心种植区,在高尚镇、崔家乡、兴安镇、湘漓镇、界首镇建设了万亩冬油菜、红花草示范区,打造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促进农业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的互补,实现了旅游与产业的互利双赢。

2 存在的问题

2.1 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兴安县各级领导对休闲旅游农业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缺乏支持力度。主要表现在资金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制定上:在资金支持上,未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农户的支持力度不够;在政策制定上,尚未健全休闲农业发展的制度、机制与标准等,在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规范[9-10]。

2.2 缺乏统筹安排与协调

休闲农业旅游工作涉及旅游、农业、建设、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由于多个部门职能分配不清,导致相互推诿,责任不明。大部分休闲旅游农业规模不大,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统筹安排力度不够。且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旅游景点之间联系不强,未有效融合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建设发展,整合效应较差。

2.3 经营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休闲旅游农业从业者大多数是本地村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有的虽然参加了短期培训,但由于接受培训的时间短,整体素质仍然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从事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缺乏。

2.4 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虽然休闲旅游农业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但层次较低,(下转第330页)

(上接第324页)

大部分停留在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休闲旅游农业大多缺乏特色,文化品位和内涵不高;体现乡村民俗与农耕文化的休闲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互动参与式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无法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 对策

3.1 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将休闲旅游农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乡村旅游的规划、培训、发展;要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与支农资金的联系,推动小额贷款服务于农村旅游户;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各界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介入参与。

3.2 整合部门力量,建立协调机制

要建立由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管理体系,提高行政效能;要根据兴安县实际情况,编制《兴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出台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标准,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包括从业资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要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依托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发展。

3.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参与和受益主体,要充分激发农民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应针对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休闲旅游农业人才培训,对休闲旅游农业各方面的人才选择性地培养,加强项目策划、景区管理及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对于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督促其尽快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素质,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3.4 提升休闲农业产品层次,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综合粮、果、蔬、畜、渔、等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层次,增加互动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落实,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农业旅游的乐趣,并设计个性化的旅游科普活动,倡导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提高休闲农业项目的科技含量,譬如通过技术手段塑造形态各异的果蔬,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感官;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特色农业景点、农耕文化资源,强力打造一批如兴安县溶江镇“南方吐鲁番”、梦里水乡、严关镇马头山休闲度假山庄、兴安镇桐木冲休闲农场、漠川乡“中国温克之乡”旅游观光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3.5 加大宣传,提高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

要利用央视、“两节”(葡萄节和兴安桂林米粉节)、会展论坛、拍摄影视、旅游网站期刊等途径,通过在列车和主要旅游公路上制作兴安旅游广告等手段对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进行全方位宣传;要充分利用兴安县地处桂林旅游卫星城的优势,加强与桂林经典景区的合作,增强影响力;组织专题推介活动,推动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冀献民.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456-460.

[2] 赵兴杰,侯鹏程,韩旭平,等.依托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9):28.

[3] 齐震.环太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6):308-309.

[4] 周丽洁.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2008(10):211-212.

[5] 钱益春,彭嵋逸,邹宏霞.湖南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策略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07-208.

[6] 兰晓燕,秦华,易小林.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设计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7(4):105-106.

[7] 孟志伟.合肥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23):9-12.

[8]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49-153.

第12篇

国外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人们便产生了旅游的愿望。依据这一数据,辽宁2013年经济发展平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8元,超过了300美元。这表明城镇居民在实现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这也是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政府的支持则是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WT〇的契机为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提出,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新契机。近年来,辽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如2012年辽宁沈阳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迅速,以创建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在观光农业的规模、品种、层次及基础设施等建设上都有较大的提高。薰衣草、辽河七星湿地、稻田画、爱琴谷等项目的开发,实现了沈北新区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的历史性突破。再如朝阳县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将全县的特色产业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中。2013年以来,通过举办清风岭丁香节、北四家子桃花节、贾家店农场美丽乡村游等活动,有力地助推了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如今,朝阳县乡村农家乐接待游客达到5万多人,接待户100多家。2013年8月,辽宁省又向农业部报批两家休闲农业项目,如果这两个项目报批成功,辽宁省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单位的数目将达到7家。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休闲农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新途径,并得以迅速发展,但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上辽宁农村地区贫困落后,大部分地区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民进城务工者也为数不少,农民收入虽逐年增加,但整体而言仍然较低,地区发展缓慢。在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在政府支持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意识薄弱,农民思想比较守旧,特色农业发展缓慢。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农村用水安全和饮食安全隐忧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均制约着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扶持不够、配套政策跟不上、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从业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发展辽宁休闲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政府的投入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国起了主导作用。特别是政府通过制定一些保护性的政策法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专家指导和发展维护等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层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人力投入也较少,未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法规约束,这也是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缓慢和发展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

休闲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管理水平远远高于农业和休闲业,因而更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加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完善。从目前辽宁实际看,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缺乏。而当前辽宁省内很多园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匮乏,现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经验不足,懂休闲业的不熟悉农业,而懂农业的又不熟悉休闲业。因此,急需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服务品质。

3.缺乏规划,缺乏特色

尽管各地对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然而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还处于简单仿效和粗放经营的低级阶段,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往往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辽宁省内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特色主要表现为发展项目功能较为单一、缺乏创新、特色和民俗文化开发不明显。比如游人到农家乐的活动项目一般局限于吃饭和简单观光,缺少对民俗文化内涵的参与和理解。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仅白天开放,娱乐项目匮乏,加上存在季节性的特点,水电交通等不便利,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4.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

在现有土地管理体制下,存在管理分散、权属不明的问题,休闲农业经营开发利用土地需要多部门监管模式,严重制约着土地的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休闲农业经营准入门槛高。,集中体现在办理土地变更过程中,涉及的部门有国土、规划、农业、工商、卫生、公安等。各部门之间博弈的结果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权责不明,利益分散。这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严重背离的。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中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由此可见,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土地变更难题凸显,如将永久性建筑作为休闲农业经营载体,土地需按照建设用地进行管理,而将农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需经过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5.农家生活体验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目前的现代休闲农业的诸多发展模式中,农家生活体验模式比较流行,主要表现形式为农家乐。游客通过体验农家餐饮、垂钓、住宿等服务,这种形式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本较高,建设难度较大,农村地区水质未得到根本改善,旱厕对水源的污染仍然存在。此外,目前辽宁农村食品行业整体水平偏低,假劣食品供给成为长期性、顽固性的问题。食品生产者违规制售假劣食品,并直接提供给游客食用,此外,一些新业态的出现也给农村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潜在隐患。

三、发展休闲农业对策建议

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休闲农业供给与需求矛盾比较明显,主要体现为需求潜力巨大而实际供给不足。为此,寻求适合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如北京模式、广东模式的发展,逐渐辐射到其他各地。辽宁省内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如葫芦岛葫芦山庄、阜新桃李园、丹东大梨树村、沈阳薰衣草庄园、宽甸县河口村等。辽宁在借鉴成熟的发展模式的同时,各地依据自身优势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特色势在必行。鉴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问题,要从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产业资本引入、规划先行、组织经营方式创新等角度来促进休闲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以及产业化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带农,从传统的休闲内容逐步向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方向延伸,特别是形成观光、体验、餐饮、购物、住宿、娱乐与售后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产品。这也是产生经济协同、促进城乡交融的有效思路。

1.加强政府宏观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欧洲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表明,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的角色从管制转变为治理(Goodwin,1998),这一理念成为各国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借鉴。实践证明,2011年8月农业部的《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辽宁省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今后应继续重视政府在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发展休闲农业上升到制度层面,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并逐步形成对休闲农业进行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长效机制,促使农业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协调发展,在开发与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辽宁省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现场宰杀的禽畜需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农家乐中的厨房、碗筷等需要卫生防疫部门的介入和监管,以确保游客消费安全食品。科学规划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要大力治理污染,进一步加大水源地保护区整治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

2.引导和规范产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

要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避免一家一户经营的局限,需要引入产业资本。对产业资本投资都市农业要明确财政、税收、用地政策,发展适合企业化运作经营的现代农业,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布局,严格把关产业资本进入;对于产业资本参与土地流转要动态管理,实行土地流转弹性年期制,加强项目在土地使用期限内全过程动态管理,将项目建设、运行质量与综合效益等纳入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在产业资本引入过程中,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企业经营环节都必须确保让农民参与进来,要建立企业与农民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增加农民收益。

3.建立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养支持体系

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利用一些农业院校开设的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可以支持现有管理人员到外地进修,学习先进的国内外管理经验。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应委托和支持相关科研院所开设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专业,为今后从事经营休闲农业储备中高级专业人才,为建立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休闲农业智力支持体系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培养、引进人才、引进高级管理理念和经验,全面提升从业质量和水平,积极组织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将该类培训项目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范围。

4.规范和明确休闲农业项目用地政策

在确保国家农业特殊用地的前提下,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并加强监管,增强土地利用效率,为实现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基本支撑。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并参与休闲农业开发,这样农民既可以拿到工资性收入,还可以拿到股份分红;为克服目前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家一户经营的局限,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尝试成立休闲农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以此推进休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明确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农业耕地使用性质。

5.推进多种业态发展,选择多种开发模式

第13篇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来出现蓬勃发展之势。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入手,剖析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引导扶持和投入多元化、加强科技教育和提高素质、因地制宜和科学发展等对策,以期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当前休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用巨大,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的步伐,惠及城乡,彰显出强劲的势态。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研究休闲农业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

1.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1]。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2]。休闲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有观光休闲农园(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进人园内摘果、收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如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如江西农业公园、教育与科技农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民俗观光村(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休闲类型,如湖南省内的张家界、炎陵桃源洞、永州阳明山等。一般来说,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较为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潜力大,而像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具有吸引全国乃至国际观光客进入的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如广东现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态旅游年”。2006年推出“中国乡村游”。2007年,提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旨在达到“城乡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优势互助,共同繁荣”,进一步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达3亿多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亿元,休闲农业的发展已使全国2 000万人脱贫,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1.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作用

1.2.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优化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1.2.2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为农村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以及中老年龄农民等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据预测,1年接待量10万人次游客的休闲农业景点,可直接或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工就业[3],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1.2.3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村容整洁。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游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1.2.4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游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规划,少特色

不少地方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扶持力度不大,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其余都是大同小异;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务农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乒乓球等项目,“上午挥钓竿,下午玩麻将”,跟普通农庄相同,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市场定位不明确,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园、名品、名菜、名项目等,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2.2缺管理,少人才

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转贴于

2.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2.4失农味,少组织

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变更土地使用形态,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建筑物富丽堂皇,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扭曲休闲农业的本质,脱离“农”字,“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同时由于不合理、过度地开发,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破坏原有生态,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当今休闲农业的经营除企业集团以外,部分农民仅采取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制,在经营中难免产生盈余分配、权利义务分担等方面的纠纷,且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各自为政,缺乏与大环境的协调性,与新农村建设脱钩,很难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布局中去。有的甚至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影响整个环境建设,最后导致新农村无从规划,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4]。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大力扶持。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正是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5]。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意大利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因此,我国亦应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抓示范、树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重庆的垫江则是利用其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特色。强化规划意识,要与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企业的空间布局,考虑交通区位和休闲农业资源条件,设计区域内休闲农业企业密度,准确选址,掌握规模(按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市场半径大于9.5km的区域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合理布局。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种养产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在经营内容上开阔思路,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的“做一天渔民”活动,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3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体系,传授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农业规划学、生态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外定期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管理、生态农业等知识的集中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等,使其自觉维护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请进来”,邀请国外和台湾地区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以举办“研习班”、“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走出去”现场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更新理念。要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总结休闲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如北京休闲农业协会作为全国第1家休闲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于2004年成立,正是由于其介于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短短3年来北京的休闲农业就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要积极引导工商和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休闲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

4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44-148.

[2] 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3] 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5):26-30.

[4] 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4(1):26-33.

第14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发展现状 创新 瓶颈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46-02

祁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先后荣获中国辣椒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梨产业十强县、全国水果建设百强示范县以及三晋养牛第一县等称号。长期以来,我县一直是全省主要产粮区和大太原都市圈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农业部确定的小麦、玉米、水果、肉牛等品种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曾经被时任省长张宝顺寄语“执山西农业之牛耳”,袁纯清书记对我县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也给予高度评价,这一切都印证着我县农业的凸显优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粮食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2013年我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8.8万亩,粮食总产2.23亿公斤。

2.水果产业发展强劲

产业发展上:全县果树面积19万亩,其中梨树面积15万亩,苹果面积3.7万亩。现有恒温冷库200余座,土窑洞2.3万余孔,总贮藏能力达到20万吨,水果贮藏量10万吨,水果贮藏增值1亿元。

经营机制上:全县现有果树专业合作社组织65个,从事果品流通营销经纪人达到3000余人,贮藏运销大户达30余户,并有耀华、麒麟、华裕、源凯、新晋川5家果品贮藏营销龙头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作为“一县一业”的水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3.畜牧产业蓄能增势

产业规模上: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8万头;奶牛存栏2.19万头;猪饲养量达到42.72万头;鸡饲养量达到830.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0279吨、49734吨和53674吨。

发展后劲上:奶牛养殖业实施奶业“1135”工程,建成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县和全国重点奶源基地。肉牛养殖存栏千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3个,存栏2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42个。

4.设施蔬菜蓬勃发展

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近两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园区建设、标杆示范等措施积极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止2013年全县蔬菜播种13.1万亩,总产达到39.4万吨,累计发展设施蔬菜2.7万亩。城赵、贾令依托华祁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订单农业,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产品行销八个省市,获得了“中国辣椒之乡”称号。

二、把脉产业发展现状,会诊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1.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纵观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基地生产相对发达,龙头企业不强,导致产业链条未能充分延伸。如我县果菜牛均形成一定优势规模,而4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如我们的酥梨远销美国、东盟、港澳,鸡蛋直供香港,但我们的农产品没有一个驰名商标;产业化机制缺位,各产业的产、加、销,仍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状态,导致各产业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互利机制仍未全面建立。

2.土地流转、资金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瓶颈

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土地、资金是关键要素。纵观我们园区的发展,土地的流转,都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流转土地不一定都难,难就难在连片流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纠纷仲裁机制两大服务体系,加快全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促进规模经营良性发展。再说资金,现代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资本农业,投资强度大,而经营实体普遍反映资金周转困难,融资难,贷款门槛高,更无法实现大规模扩张发展。

三、理清发展思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

1.抓基础,持续做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要有良好的生产条件,良好的发展规划,良好的配套体系,所以必须紧紧抓住条件建设,为优势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1.1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要继续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不断提高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高标准推进水利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形成区域优势;要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充分把新技术应用于产业、转化为效益,确保我县农业的基础优势。

1.2着力抓好板块农业。要按照“108综合发展廊带”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要以园区、市场为抓手,持续推进“四个十”工程,积极建设六大农业基地打造农业五大市场,树立产业标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产业带。

2.抓改革,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类要素活力

2.1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承包关系基础上首先要给农民确权,尽快把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持有的建设用地等资源以法律凭据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第二要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县乡村流转服务体系、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并规范运作,然后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的实践基础上,探索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办法,稳妥有序盘活农村产权要素。第三要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严格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让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此外,还应创新更多的制度机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等。

2.2引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现行的金融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因素。应逐步推进面向农业农村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或实体,增加农业融资途径。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木资产、牲畜活体等形式的抵押贷款,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融资有方。从而不断释放农民相关财产权活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金融机构盈利的新路子。

三、抓机制,生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动力

1.建立项目整合机制。继续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明确重点项目后,将财政、发改、农、林、水、牧等各类资金统筹整合,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办法,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树立产业标杆,真正发挥出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

2.建立农业招商引资机制。政府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多层次开展农业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有识之士投资现代农业,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休闲等开发建设,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通过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公司农业、资本农业在农业大格局中占有一定比例,形成多元化投资、多主体经营、多层次发展的局面。

四、抓投入,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保障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县级财政:要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为原则,保证全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幅度逐年增长;直补资金;要严格管理规范落实各项支农直补资金,确保钞票进入农民的口袋;项目资金: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

2.加强信贷支农。现有金融机构应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农业农村,加大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借贷有门。要创新信贷支农办法,加强政银合作,应由政府牵头开展银农对接活动并形成机制,由农业部门筛选一批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与各金融单位进行有效对接合作,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五、抓支撑,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条件

1.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对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户有一名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2.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农业信息化应用上,以农廉网为载体,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信息系统,全方位打造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继续责任到人,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建立乡村两级监管体系,建设覆盖生产、储运、销售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1989年台湾大学举办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至今,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未有标准。郭焕成(2008)将休闲农业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张占根(2005)认为休闲农业是在无压力的条件下,用身体、用理念、用心灵、用情感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活动方式,其本质是人类用宽松的心态;通过农业领略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休闲方式。Deborah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休闲活动,而这种休闲活动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并获得娱乐体验和知识为目的,为游客提供农事劳作、农业经营窜管或者体验的。结合前人的观点,休闲农业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集观光、游览、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业态。

2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西省的休闲农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逐渐走向形态多样、产品过硬、服务标准、管理规范的升级之路。

2.1.1产业规模逐渐壮大,精品景区不断涌现

截至2017年9月底,全省各类规模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总数达4810家,农家乐总数超过2.31万户。全省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6个,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9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中国十大精品路线2条,全国十佳休闲农庄4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8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1个。随着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规模的壮大,其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目的地(景区),促进全省休闲农业逐渐向高水平化发展。比如江西乃至全国休闲农业的典型示范点——婺源、江西国鸿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园、江西省凤凰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武宁县阳光照耀29度度假区等。

2.1.2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空间较大

随着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开始更愿意去接触和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休闲农业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受众人群不断增多。从目前市场的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去郊区定居的意愿、需求。市场需求方面,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是休闲农业市场大力提升发展期。

2.1.3产品形态多样化,管理已成体系

目前,江西省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古村民俗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娱乐体验型、景区依托型、农业观光型等多样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如黄马凤凰沟已经成为省内农业观光的典型;婺源篁岭民宿旅游是省内休闲度假型休闲农业模式的代表;南昌梅岭太平镇、三清山田园牧歌等,属于综合娱乐型。

2.2存在的问题

江西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规模较小、家庭经营、管理无序、形式较为单一。直到2006年,政府开始加强引导,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产品形态往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经营呈现出规模化。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2.2.1休闲农业发展缺乏创意

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晚、起点较低,大部分是在原有的躬耕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未经过系统、整体的策划规划。在景区规划和农业经营项目方面,未能脱离市场上大部分休闲农业景区存在的弊端,比如景观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文化特色挖掘深度不够、主题不够突出等。比如抚州市就存在自身特色不够鲜明的现象,使得游客无法充分地体验到休闲农业的多样性。

2.2.2参与主体素质偏低

目前市场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农民为主,参与主体文化素质偏低。由于休闲农业就业门槛较低,人员流动性较强,造成了大多数从业人员未能接受专业培训,具有专业知识的经营人才缺乏,服务水平、营销理念、生产技术等有待加强。赣州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由于大部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都是个体经营的模式,实行的也是分散式的管理,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培训,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使得休闲农业旅游企业下的从业人员先天素质不足,服务质量整体偏低。

2.2.3过度开发污染环境

一些经营主体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相关设备设施落后甚至没有设备设施等,这使得部分地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除此之外,由于经营管理力度不强,一些地区被过度开发,环境承载力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利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4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

江西省休闲农业过度依赖农业和旅游业,导致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无法发挥到最大化。缺乏与同类产品的互动,使得我省休闲农业无法进入多产业互动立体式发展。这种单一的产业模式严重制约着休闲农业的产业化衍生,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2.5文化传承功能严重弱化

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经营主体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被日益弱化。相关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与应用,休闲农业的内涵因为经济效益的过度重视而被经营主体忽视,如传统的农耕文明也因商业化的注入丧失了原真性,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

3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从政府角度看

3.1.1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政策环境

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作用,坚持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一基本原则,加强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同时,要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优化融资政策环境,建立长效融资机制,扩宽融资渠道,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纵观休闲农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无一不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规范管理下,统筹顺利地发展下去的。

3.1.2出台综合管理制度

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对休闲农业产业的监管,建立规范发展的管理制度,完善服务,用法律手段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台湾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相关制度保障,台湾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证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和合法经营。江西休闲农业要想成为全国的典范,政府更应该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主导力度,出台综合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政府行政手段的实施。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3.1.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不管是对于乡村旅游来说,还是对于休闲农业来说,都是农业走向农业化现代路途当中必须克服的一大瓶颈。加大江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才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推动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发展。从日本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来看,短短十年的发展就使其从最初级阶段的状态一跃成为世界休闲农业发展的典范,这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3.2从经营主体角度看

3.2.1整合多维营销方式、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要借助新媒体平台营销,例如建立江西省省级休闲农业官方网站;充分利用、借助社交平台、电子科技和新媒体扩大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其次,要借助传统媒体平台营销江西休闲农业,一是定期在报纸、广播、电视、公交站牌等投放宣传片,提升江西休闲农业知名度。二是通过旅游宣传片、旅游组织活动等引起业界对江西休闲农业的关注。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宣传上一般采用多维度的方式,通过休闲农业众多项目的推动形成一种线下的口碑式宣传。

3.2.2创新发展模式、走特色发展道路

经营主体要以主体融合培育新型模式,以资源融合推动主体创新,以技术融合打造特色产品。同时,发展过程中要削弱旅游的季节性,延长旅游产业链,加强对休闲农业产品的深度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的乡村有很多值得发掘和深挖的素材。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产品差异化的体现。

3.2.3加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