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制造业市场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制造业市场发展

第1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市场;分析

1概述

智能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其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社会需求弹性大、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等特点,是国家及地区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相比20纪70年代就已经发力智能制造的发达国家,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起步已经晚了几十年。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掌握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同时建设了一批相关的国家级研发基地。宜宾市经过多年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特色。

2宜宾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业符合全省的发展布局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都把装备制造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宜宾独特的区位,有独持的区位优势,处于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成渝经济区及攀西-六盘水地区与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交汇点。2008年四川省出台的《2008-2012年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打造“六带、一链、四集群”的构想,把宜宾规划为“成-德-资-自-宜装备制造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宜宾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业符合全省的发展布局。

3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宜宾现已有一批初具规模的机械制造企业,如:普什集团、三江机械、岷江机械、天工机械、惊雷科技等,装备制造业整体呈上升趋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较快。随着宜宾志诚港的开工建设,为港口建设、基地建设与设备运输提供了良性互动。因此,宜宾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符合宜宾目前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现实选择。据2016年1-7月宜宾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统计数据可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增速居全省第12位,比全省高1.6个百分点,从“六大基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领跑,增长11.9%,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个百分点。在固定投资方面,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9.6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11.8%,增速居全省第11位,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这些都为宜宾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与政策支撑。

4环境分析

4.1国家及省市大力支持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国务院陆续出台的十大工业领域调整和振兴规划,包括了装备制造业、汽车、船舶等行业振兴规划,其中《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特别提出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四大配套产品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这对宜宾以基础部件产品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将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四川省也相继了《关于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四川省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意见》等文件,多个方面对振兴机械装备制造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宜宾市地处的川南地区,是四川省老工业地区,具有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这些都为宜宾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2西部大开发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将陆续开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特别是工业基础较好的四川地区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幅增强。目前,东部发达地区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因素影响,以及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梯度转移,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渐成气候,这些新特点将给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带来发展机遇。2008年5月出台的《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2008-2012年)明确将宜宾纳入全省重点发展的成-德-资-自-宜装备制造产业带,在承接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方面宜宾将得到四川省的大力支持。

5区位分析

宜宾是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成渝经济区及攀西-六盘水地区与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交汇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宜宾成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据点,是四川沿江开放和成渝经济区连结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长江产业带向西延生理想的生长点。宜宾沿江地区岸线稳定,地势平坦,地质条件好,水域宽阔,水深条件良好,非常适合布局大件、重件运输站场和发展现代临港工业园区。根据《四川宜宾港总体规划》,到2012年、2020年和2030年,宜宾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将分别达到100万标箱、200万标箱和400万标箱。近期以志城大型综合作业为重点,分期建设23个1000吨级泊位,建成后该作业区年吞吐能力可达300万标箱。“出厂就是出海”,水路运输在运价上占有明显优势,宜宾港的建设,将为宜宾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及积极接纳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宜宾在产业优势上,具有模具制造、铸造、驱动设备、工程机械、金属复合材料及压力容器等优势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普什集团、四川惊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岷江集团等。因此,宜宾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业符合宜宾目前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6结论

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使得在高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产能“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状况,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技术附加值低的一般装备制造,而先进智能装备市场需求依然很大。宜宾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与区位优势,这些都为宜宾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金江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智慧企业[J].装备制造,2012(1):98-99.

[2]朱森第.我国智能制造与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J].冶金管理,2015(9):9-17.

第2篇

一、贵公司是否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试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是()否()

项目具体名称            

二、贵公司是否设立研发机构?是()否()

贵公司是否拥有国家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

具体为:                    

三、贵公司近5年来募集资金用于研发的金额、比例各是多少?

四、您认为有的制造业企业投资理财产品、房地产等,却没有增加制造业投资、研发投入的主要原因是()

A.制造业净资产收益率低,增加投资还不如购买理财产品;

B.市场规模已难以再扩大;

C.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D.其他:                                     

五、贵公司近5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有   项;

制造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含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设计版权)  件,年均增长  %,制造业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

件,年均增长  %。

六、您认为目前对制造业科技创新最大的制约因素是()

A.难以获得研发所需资金;

B.缺少核心发明专利、核心技术;

C.难以吸引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D.其他:                                     

七、目前贵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请选择最重要的3项并排序)

A.银行贷款     B.股票融资      C.债券融资          

D.信托贷款     E.委托贷款      F.资管产品

G.民间借贷     H.其他,请列明

八、贵公司在未来6个月是否有融资计划?是()否()

融资是否投入技术研发?是()否()

募集资金拟用于研发的金额、比例各是多少?

九、请选择贵公司最优先考虑的3个再融资品种并排序

A.公开增发     B.配股          C.优先股          

D.定向增发     E.可转换公司债  F.公司债

G.短期融资券   H.中期票据      I.银行贷款

J.其他,请列明

十、您认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科技创新有哪些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A.公开增发条件较高,导致非公开增发占大多数;

B.再融资没有设立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储架发行制度;

C.定价约束较多、缺乏弹性;

D.锁定时间较长;

E.其他:                                     

十一、您认为通过直接融资加大研发投入的难点、痛点、堵点在于()(请选择最重要的5项并排序)

A.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标准仍较高;

B.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时间较长,

C.定价约束较多、缺乏弹性;

D.发行股票、债券费用较高;

E.募集资金金额、募投项目审核及资金管理过于严格,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过快变化;

F.锁定时间较长,退出难;

G.缺乏市场化的信用增信手段,较难发行公司信用债券;

H.股票、债券品种不够丰富;

I.其他:                                     

十二、制造业并购重组中存在哪些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A.标的资产估值虚高,形成高估值、高商誉;

B.少数公司偏离主业、脱实向虚,热衷于编故事、炒概念、搞不切实际的跨界并购,进一步推高标的资产估值;

C.支付手段不够丰富,过分依赖发行股份支付对价,重组置入资产规模大、占比高时容易摊薄股份,出现控制权之争;

D.中介尽调不到位,置入资产业绩变脸,业绩承诺难以实现甚至出现纠纷;

E.其他:                                      

十三、贵公司是否引进海外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具体情况:引进创新团队    个   人

海外科技人才   人

领军人才    人 

十四、目前股权激励在吸引制造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方面的不足或需改进的地方()

A.扩大激励对象范围;

B.扩展股权激励的比例上限;

C.放宽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登记等限制;

D.改变行权时缴纳个税的做法,减轻激励对象税负压力;

E.其他:                                      

十五、您认为资本市场可从哪些方面加大对制造业创新驱动的支持()(请选择最重要的3项并排序)

A.适当降低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标准;

B.加快审核,缩短发行股票、债券时间较长;

C.设立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储架发行制度;

D.降低发行股票、债券费用,增加财政补贴奖励;

E.在发行股票、债券方面给予创新制造业企业更加灵活的安排,如为符合一定条件的高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绿色通道;

F.增加股票、债券品种供给,比如       ;

第3篇

论文摘要: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工厂”,就必须要具备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金融实力的坚强支撑、技术创新的能力、政府有效的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是否应该成为“世界工厂”,这些问题在国内外经济界和理论界引起了很多争论。文章首先从“世界工厂”的定义入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中国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

何为“世界工厂”?简言之,世界工厂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显然,“世界工厂”与工业化不同,它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经历过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世界工厂”。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工厂”就必须要具备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金融实力的坚强支撑、技术创新的能力、政府有效的政策。

一、中国制造业现状以及向“世界工厂”发展所占有的优势

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方面所占有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并且成本低

近几年,高等院校每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普通工人的文化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

(二)中国社会与政治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充满活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并日益与国际经济运行规划接轨。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部门为制造业能够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

(三)工业配套能力强

目前除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件外,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大多都能立足国内,其成本要低于进口同类产品。

(四)国内有广阔的市场

中国的家电、电子通信设备产量迅速增长并进入世界前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广阔的国内市场既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形成,又促进了国内竞争和技术进步。

二、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1.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和税收,增加了劳动就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发达国家的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无疑有利于减缓中国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同时也将催生中国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对于中国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有利的。中国制造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落后的。外商带来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经验,可以弥补我国目前在科研成果应用方面上的不足,将有利的促进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大系统之中。

3.跨国公司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打破了国内某些领域原有的垄断和低效率的市场格局,带来了竞争活力,为中国企业进入全球研发、生产、销售和配套网络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二)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1.自然资源的超限利用。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将大量耗用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了中国,这样的结果不仅是发达国家大大减少了自然资源的进口,节约了本土资源,还节约了外汇、提高了效率,树立了形象、增强了影响力。而与此同时,中国自然资源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其超限利用。

2.环境治理压力增大。发达国家在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将相对低污染的生产方式留在了本土,将相对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了中国,从而增大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压力。

3.经济危机风险增大。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对中国来说不利于培育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4.工人权益容易受到损害。必须看到,外国企业看重的主要是中国庞大的不可想象的人力资源,以降低成本的方式来牟取高额利润。一些地方政府在劳资纠纷的过程中,也多为资方说话,工人的权益很难保障。

我们应趋利避害,以市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良好的服务换取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但同时必须坚持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等原则,坚持在较高标准的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加大市场竞争力度。

三、中国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更多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客观发展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却是与中国企业调整竞争战略、加强自身实力分不开的。为加快中国制造业在中国特色的世界工厂之路上的发展步伐,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企业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

可以采取高新技术产品与传统产品并进、创新和引进机制并举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保持高新技术产品自身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科技兴贸战略,加强技术创新,以高科技技术装备传统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继续扩大制造业贸易规模,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制造业贸易结构

拉紧拉长出口产业链条,占据附加值更高的生产环节。同时规范国内市场竞争秩序,建立以国内统一市场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的合理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协调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推动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应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发挥民营资本在制造业中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量化分析》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在196个工业行业中有192个行业的国有经济现实控制力都超过了理想值,都应该不同程度的进行战略收缩。非国有经济的民间资本不仅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大有作为,而且可以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四)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同时加强对外资的引导和监管,抓紧制定出台反垄断法

外商投资并购化发展趋势有可能减少我国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从而增加外资市场的影响力,并可能形成实质性的市场垄断,进而阻碍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因此,我国应当审时度势,尽快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防止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寡头垄断行为。

(五)继续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同时必须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要正确处理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外资质量的关系,扩大规模是提高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提高质量为扩大规模提供保障和动力。

四、结语

中国虽然确实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基本条件,这些年也在加快发展的步伐,但我们离“世界工厂”的标准距离还很远,要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还是需要做很多的努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加快走向中国特色“世界工厂”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对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水平,使我国快速、健康的向“世界工厂”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永图.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6,(2).

第4篇

关键词:广西农业;浙江农业;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127-02

1 浙江、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比较

从农业自然资源看,浙江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06%,是面积较少的一个省份。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广西全省土地面积23.1万平方公里,属喀斯特地貌,山地和丘陵占68.3%,平原占23.4%,台地占6.3%,河流和湖泊占2%,浙江的水资源总量1014亿立方米,人均2070立方米,年供水量209.91亿立方米,有44.9亿立方米用于农业耕地,大小水库4061座,库容量386.4亿立方米。广西的水资源总量2085亿立方米,人均3894,供水量312.8亿立方米,有206亿立方米用于农业耕地,大小水库4380座,库容量252亿立方米。浙江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37.9千公顷,其中水田占80%,旱地占20%,粮食生产面积1510千公顷,花生生产面积18千公顷,油菜生产面积227.19千公顷,蔬菜666.73千公顷,而广西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343千公顷,,其中水田占56%,旱地占44%,粮食生产面积3350千公顷,花生生产面积243.7千公顷,油菜生产面积60千公顷,甘蔗生产面积747千公顷,木薯生产面积269千公顷,蔬菜生产面积1094千公顷。可以说,广西的自然资源总体上是优于浙江的。

从农业生产效率生产看,浙江的机械总动力2111.3万千瓦,机耕面积990千公顷,机耕率60%,有效灌溉面积1411千公顷,灌溉率88%,农用化肥总量450万吨。而广西的机械总动力1909.7万千瓦,机耕面积1032千公顷,机耕率40%,有效灌溉面积1519千公顷,灌溉率59%,农用化肥总量201万吨。05年浙江粮食年产量814万吨,每公顷产量5393斤,油料生产量50万吨,每公顷4404斤,蔬菜产量1741万吨,每公顷52818斤。而广西粮食年产量1516.3万吨,每公顷粮食产量4525斤。油料生产量63万吨,每公顷4100斤,蔬菜产量2130万吨,每公顷39251斤,很明显,浙江农业的生产效益远远高于广西,造成两地农民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浙江为6659.59元,广西为2494.67元。在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比例为9:51:40,农村从业人员2430.7万人,从事第一产业仅786.92万人,结构比较合理,规范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已达5000多家,全省农产品市场已发展至700多个,农产品购销大户30万户。而在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2.2:37:40.8,农村从业人员2275.39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503.06万人,第二产业182.84万人,第三产业589.49万人,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过大,规范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到1500家,农产品市场不到200个,没能行成有效的农业经营运行体制。

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浙江政府年农业支出为57亿元,农民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多,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科研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创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形成了效益农业,通过“种子工程”大大提高种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名牌产业,提高了浙江农业的知名度。发展生态农业,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林网保护到处可见,不少地方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生“生态示范区”。广西近年来虽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总体上来讲科技还是比较落后,产品也缺乏竞争力,政府年农业支出仅23亿元,加上农民收入少并且扩大生产意识薄弱,从而用于再生产资金少,造成总体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科研经费少,而且特色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品牌较少。农业的区域划分相对来说比较凌乱,大多数地方没有具体的规划保护,污染问题突出。

2 浙江、广西农业发展主要因素分析对比

浙江农业能在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而跑在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前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思想文化因素

要发展,首先得解放思想。但在广西,大多数农民还是没有摆脱传统小农思想,市场意识薄弱,体现为生产的盲目性、滞后性,营销的低效性、封闭性上。例如前几年,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发现了甘蔗比较赚钱,结果一哄而上,导致甘蔗供过于求,价格走底。这也导致了农产品结构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低质量的农产品占绝大多数,价格低,需求量逐年萎缩,积压严重;而适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供不应求,造成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由于广西农业单一的生产、销售模式,没有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体系,产品难以有效的销售,开发省外市场,发挥本省的区域优势,造成大量的产品滞销,结果只有一个――亏本。而浙江干部、农民的意识观念市场化很强,通过农业内部产业化创新,充分发展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品、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拉长农业产业链,从而大大推进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促使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培育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从农业外部寻找出路,进行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走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由单一的以务农为主的生活组织方式由传统的村落向农村社区转变。如全省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在1500万吨的前提下调减250万吨的粮食耕地面积。生产量、生产品种完全由市场供求机制决定。根据比较优势思想,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市场交换优势的蔬菜、瓜类、水果、茶叶、药类、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在确保省内市场供应的基础上,开拓省外市场和抢占国际市场,以外向型农业发展为导向,组建优势产业利用浙江地处长江中下游紧邻上海、苏南、多处沿海、港口众多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2.2 科技投入因素

据广西农业厅调查,广西现有的农业科研仪器、设备仍相当陈旧落后,尤其是畜牧水产科技设备因缺乏经费多年来无法更新,实验材料和试剂也因经费问题不能按需使用高标准产品,直接影响试验成果质量。农林、畜牧及水产病害防疫体系、检测手段等都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形势的需求。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经费紧缺问题突出,缺乏市场导向和龙头企业带动,乡镇企业发展落后,产业化进程慢。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大部分地区还不能及时地给农业科技部门和农民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还做不到瞄准市场来进行科研与生产。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不健全,如目前涉及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有农科院、所、农业厅、农学院、校等,虽然都为“三农”服务,但单位机构性质不同,部门条块分割,农科院属科技部门,农业厅属政府部门,农学院属教育部门,不利于设备的充分利用,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而在浙江,通过不断的科学技术培养创新,产业得以升级,农村传统经济保持了发展活力。深入贯彻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通过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农业人员的技术创新、农技推广体制的创新、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按照产业化、社会化的思路,重新构造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体制,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教育推广队伍的作用。

2.3 体制因素

在广西,农村相对封闭,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受的影响,多数农民还是以单家独户生产、独家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生产经营过于分散,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实行僵化性、封闭性的流通体制,使得农业发展落后,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置,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其本身的制度也不健全,企业消化的农产品数量少,吸收就业量小。反观浙江在贯彻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的同时,努力探索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路子。乡镇企业通过几次体制改革已经发展成股份制、有限责任和现代企业集团等不同层次的企业。通过体制创新,集团经济不断以新的经营组织方式出现,使乡镇企业再现辉煌,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提高了集体经济对整个农业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借鉴城市工业园区的经验,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业种植园区,创造了新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通过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增加了农民再就业机会,使农民的工资性和投资性收入大大提高,从而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业体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创造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织自己的营销队伍农产品的流通,农产品的流通形成多层次共同发展,一是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二是乡村基层组织参与协调组织农产品流通,三是县、乡各级涉农部门积极参与农产品流通。这一切都是大胆地实施制度创新,繁荣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从而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成功创举。

2.4 政府职能的创新

从总体上看,这几年广西农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由于各种原因,旧体制的束缚或干扰仍存在,政府行为不当在农业发展中时而出现。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干预行为。地方政府过于强调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整体水平,采取行政推进的方法加快发展,而在内部行使政绩考核的做法更是具有强制性,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在农业支出较少,不到浙江的一半,资金的缺乏,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的科技信息化也严重滞后、整个农业的运行效率低下。

3 浙江经验对广西农业发展的启示

浙江的经验对广西农业的发展很有借鉴作用,当然广西与浙江毕竟在地域、农业资源和农民素质等方面差异很大,他们的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因而要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和浙江的经验才能探索出适合广西发展之路。主要启示有:

3.1 提高农民市场经济意识 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走出去,多与外界交流,大力发展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大力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意识的宣传教育,发展健康的乡村文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高效发展农业。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全省在确保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减粮食的播种面积,增加优质粮食和优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鉴于广西的具体实际,所调整出来的粮食用地,主要用于种植较短期的经济作物,一旦粮食偏紧,可及时调回种粮。按五大经济区域划分原则,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部门的工作重心应从只注重生产转到生产与加工、流通并重,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2 发展科技

(1)农科教各方面加强协调,合力开展科研,加快农技推广工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农业产业化各环节能及时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2)抓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方面落实科技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稳定农技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一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的方式深入农村第一线农业产业化经营建功立业。(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掌握各种农业技术知识和使用技术。(4)农产品企业瞄准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技术改造,增加科技投入, 积极引进新技术。(5)充分利用现有名特优产品的优势,继续加大对产品的包装、宣传等销售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努力把他们培育成名牌产品。(6)研究和推广各种先进农产品的技术规范模式。把比较先进、成熟的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技术规范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优质化。

3.3 创新经营体制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大力推进完善龙头企业、乡镇企业的体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创造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种植园区,创造了新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大力并合理地发展农产品市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多功能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是开发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我省亚热带气候和邻近港澳及东南亚国家的区位优势,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这些地区和国家布设营销网络,对外树立广西品牌形象。加速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三是培育和发展农民营销队伍,减少中间环节,加速农产品流通,创造新的营销体制。3.4 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干预,特别是一些强制性的干预,打造服务管理型政府,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支持、保护、调控”作用,为广西的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1)引导。一是规划引导。各级政府根据农业资源和农业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和因市制宜的原则,确定重点扶持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规划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信息引导。通过信息引导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从而避免一哄而起,政府舍得花钱,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三是典型的示范引导。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典型进行总结、宣传、推广,以典型示范引导农户进行生产经营。四是教育培训工作。农业现代化经营离不开一大批既懂经营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干部、农民,政府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使得人民能不断掌握新技术、思想,这才是农业健康发展、长盛不衰的治本之策。(2)支持。主要在资金、税收、资源利用等政策上对农民予以支持,优化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如对大型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实行重点支持,做到五优,即信贷从优、资金投入从优、项目审批从优、股票上市从优。适时推出支持力度更大、内容更全面和明确的政策性文件并很好的贯彻落实。(3)保护。主要是对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整个产业体系的保护,制定切实的法律、法规,对基地、农田、进行保护,确保其不被随意侵占、变更用途。同时也重视对农户利益的保护,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从利益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设立风险保障基金,以应付市场经营经济的波动,实行保护价收购。政府对农业的保险实行财政的补贴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4)调控。政府除了在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上发挥重要作用外,还通过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调控主要农产品价格。政府在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各种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同时,还搞好市场流通秩序的建设。对一些大市场进行重点扶持,使其从一般的集散型市场转变为集信息、交易、拍卖以及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市场中介,此外,还对全省农产品市场发展的科学规划,使其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参考文献

[1][ZK(#]李平.改变农民意识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J].新视角,2005,(5).

第5篇

[关键词] 发展能力指标 异常值 ST

公司的发展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运用资金投资发展的能力。发展能力评估的目的是观察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能力发展状况。公司的发展能力指标可分为两类:(1)反映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增长率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与固定资产增长率等;(2)反映损益表中运用资产获得收入利润增长的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及净利润增长率等。

一、分析方法

1.分析方法概述

在SPSS软件的处理过程中,采用方法如下:(1)得出所有缺失值的数量及其分布,可直观看出,缺失情况不具有规律性;(2)按缺失数据的数量进行降序排列,用“过滤”方式剔除“缺失数据>3个”的上市公司信息,数据数目由3640项减少为3446项;(3)对制造业进行统计,确定行业发展能力指标的平均值、方差,并输出得出表格(如表1);(4)求出各行业的Z值,得出异常值(Z>2.5)。

二、异常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首先,本文对异常值进行了限定,Z>2.5的数据为上限异常值,而Z

1.主营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指标分析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珠峰股份(600338)为代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059.53%,Z>11,主营业务收入较上一年度变化较大,主要是本公司将以前摩托车生产制造主业出售,转向冶炼锌锭等。此外,其分部报表(地区分部)显示,2006年该公司放弃了华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业务,仅保留了西北地区(该区主营业务收入由零激增至约250万)、几乎没有出口业务。2006年8月,完成收购西部矿业下属1万吨、3万吨锌冶炼生产系统经营性资产和负债,以及西部矿业持有的铟业公司51%的股权。

2.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 =(本期营业利润-上期营业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 *100%。在营业利润增长率这一指标中,上、下限异常值均为0个,这里暂不做分析。

3.固定资产增长率异常的公司分析

固定资产增长率=(期末固定资产原值-期初固定资产原值)/期初固定资产原值*100%。在固定资产增长率这一指标中,上限异常值有66个,下限异常值有1个(如表2)。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600104)为例,固定资产增长率为818.21%,Z>16,该年年报显示当期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加数中由在建工程转入的金额为203,000.00,数额巨大。

下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华夏建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600149)为例,固定资产增长率为-99.78%,Z

4.固定资产成新率异常的公司分析

固定资产成新率=1-累计折旧/平均固定资产原值 *100%。在固定资产成新率这一指标中,上限异常值有0个,下限异常值有37个。

下限异常值以2004年上海贝岭股份(600171)为例,固定资产成新率为17.94%,Z

5.总资产增长率异常的公司分析

总资产增长率=(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100%。在总资产增长率这一指标中,上限异常值有97个,下限异常值有3个(如图2)。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600745)为例,总资产增长率为492.15%,Z>11。通过对该年报表的阅读,发现该公司当年不仅改聘德勤审计,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激增,加之上汽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案通过并实行,总资产增加。

下限异常值以2005年的中茵股份有限公司(600149)为例,总资产增长率为-90.34%,Z

6.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本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在净利润增长率这一指标中,上限异常值有97个,下限异常值有3个(如图2)。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上海棱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600629)为例,总资产增长率为4394.06%,Z>2.8。2006年11月,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暨股权分置改革相关股东会议,审议通过了《债务豁免和资产划转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激增625.78%、201.51%、634.13%,营业外成本由于预计负债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出而大额减少。

下限异常值以2000年的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600685)为例,总资产增长率为-90.34%,Z

三、异常值公司的持续经营与发展能力

特别处理ST:Special treatment(缩写是“ST”),因此这些股票就简称为ST股。上述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是上市公司经审计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二是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其中,S――还没有完成股改;ST――公司经营连续二年亏损,特别处里;SST――公司经营连续二年亏损,特别处里+还没有完成股改;*ST――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S*ST--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还没有完成股改。

上述共计10家制造业公司,只有一家非ST,其余都为ST,或在1-4年后成为ST,可见成长性指标的异常指标显示了其发展性存在问题。如果进一步将数据细化到每一年,可以进一步发现存在潜在发展能力问题的公司,简便地起到投资预警作用。

参考文献:

[1]祝素月: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2000.11

第6篇

关键词:团队;体彩;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214-02

从1984年中国诞生首张体育彩票开始,中国体彩事业经历了早期起步、近期发展,并逐步向大改革、大发展迈进的成长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体彩事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考验。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总局体彩中心提出了“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中国体彩事业也由此真正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重心下移”就离不开中国体彩机构的基层组织。市级体彩中心作为体彩机构的基层组织,是管理体彩市场的“前沿阵地”。市级体彩机构的强弱,关系到市级体彩机构发挥作用的大小,更直接影响着体彩事业发展快与慢,体彩市场培育质量的好与坏,是市场竞争中存亡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我们应该努力把市级体彩组织和队伍,塑造成一支素质过硬的钢铁团队,使体彩事业永保活力,永续发展。

一、激发创造,全情投入体彩事业

热爱体彩事业并正确认识体彩事业是投入体彩事业的前提。工作在一线的体彩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要有将体彩事业当做公益事业来做的信念;要转变观念,树立体彩不仅是市场行为,更是文化产业的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还要有创造性的工作方法,才能把体彩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1.领会精神,把握时代脉搏。领会上级精神,要把握“四性”:一是把握总的政策方针与具体落实执行的一致性。二是把握关乎体彩方向和命运的公正性。比如,要坚决打击私彩和赌博,因为能造成多于彩票销量数倍的资金流失,严重影响彩票市场发育和社会稳定,不可含糊。三是把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灵活性。四是把握各个阶段调整变化中的连续性。

2.摸清情况,掌握发展方向。从广义上讲包括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及与之相关的情况。既要了解现象,又要把握本质;既要了解现状,又要掌握历史;既要了解静态数据,又要研究动态变化;既要了解优势情况,又要分析劣势条件。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整合资源,实现创新突破。全国有几百家市级体彩机构,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发展层面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上级政策同基层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转化为符合实际的操控方法。首先,对那些已明确要求的政策条款,只制定实施细则,认真组织落实;对只提供了政策思想和一般原则的,就要结合实际完善补充。其次,要考虑体彩站点、彩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施不同的方法步骤。再次,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搞机械性照抄照搬,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本地特殊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协作共赢,凝聚团队向上力量

市级体彩中心对上有国家和省中心需要沟通协调,对下有县(市、区、乡(镇)以及大面积的体彩销售站点需要沟通协调。对内有各个部门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对外有相关部门、行业如财政、城管、工商、税务、福彩以及社会渠道等需要沟通协调。各个环节通畅,协调通力合作,方可凝聚团队力量,创造和谐共赢局面,促进体彩事业持续发展。

1.明确沟通意义。沟通协调是维系社会关系和处理社会活动的关键所在。对市级体彩站长和团队建设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就更显重要。其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提高团队管理水平。在面对工作环境、任务日常繁杂的情况下,有效的沟通协调,可强化自身职能作用及在各种关系中的定位,提高团队整体组织、领导水平。二是利于决策落实。高效的沟通协调,有利于充分把握决策条件,避免失误,也有利于决策、任务的顺畅落实。三是适应组织模式变化。体彩工作无论是事业性组织,还是企业化运营,市级体彩中心都将依赖于发挥沟通、协调、控制功能。四是利于管理措施的推进。针对体彩管理的服务性、扁平性特点,加强沟通协调,树立良好形象,是落实管理措施的保障。

2.区分沟通类型。一是上级沟通。要充分发挥团队核心作用,就需要市级体彩中心加强与上级组织沟通。既要从全局出发,领会上级指示要求,做到上情下达,又要及时反映本地区本单位意见想法,做到下行上达。二是下级沟通。是指与下级组织和本组织中工作人员的沟通。要针对服务对象或被管理对象的综合因素,采用合法权威性与人格亲和力良好结合的方式,保证在增强双方了解的基础上,调动起积极性。三是平行沟通。在与相关联的部门交往中,以平等配合的态度,以积极协商促进合作,解决问题。四是传媒沟通。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准确性和易受性,是我们体彩展示形象的窗口,宣传的途径。加强传媒的良性沟通日益重要。

3.掌握协调方法。一是通过团队目标协调。使团队的每一成员都朝向同一目标,齐心协力抓落实。二是通过制度协调。制度的效用就体现在提高效率上,使每个人、每一方都按自己的职责和行为规范行动。三是通过会议协调。要取得互相理解和协作,就需要通过会议来及时沟通信息,研讨问题,解决矛盾,从而同一思想和行动。四是通过人际关系协调。即运用人格威信和人格魅力,实施人际沟通做个别人的工作,通过这种具体的一对一的协调达到与团队协调一致的目的。

三、重视人才,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千秋大业,人才为本。团队建设的成功,靠的是团队里不断聚集和持续培养造就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市级体彩要想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销售队伍;要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人才立业的理念。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理念是“出产品之前先出人才”。我们也应树立“建团队先培训一流人才队伍理念”,无论是对于提升团队品位,提振员工士气,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团队文化,树立团队形象,使团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2.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规划,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恒心和意志,实施“有远见的投资”,结合体彩中心的实际情况,要设计科学有效的培训内容、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和经济合理的培训周期,使培训形成常态化,机制化。

3.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在团队里要营造出互帮互学,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尤其是团队的管理层、领导班子成员,要做培养人才的园丁,不断地为员工浇水施肥。而不要有“下层培养起来会压过自己”的想法。

4.激发学习兴趣。要注意激发团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要努力营造一种“鼓励个性、倡导质疑、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来激发学习兴趣。要启发大家的质疑意识,倡导主动参与,互联互动和乐于深究问题、勤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把培训搞成死记硬背,被动灌输和机械训练式的“死水潭”。

5.借助外力培养。一要送出去学,轮流到先进单位去观摩学习。二要请进来教。如牡丹江市体彩中心经常请彩票业务培训师开展培训,还专门聘请了企业管理培训师进行团队管理的基本知识、技能及提高执行力等课程的培训。不仅吸取了新的业务知识,而且拓展视野,增强了综合素质。

6.注重复合型知识结构培训。人才知识结构既应有必须掌握的,也应有一般了解的,还可有根据个人兴趣广泛涉猎的。集合起来就形成了个体的综合素质、团队的综合能力和实力。

四、奖惩结合,充分激发个人潜能

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衡量一个团队好坏的重要标志。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团队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说,“过度的压力可以让天才变成,适当的激励却可以让变成天才。”这告诉我们,科学合理的激励方法十分重要。因此,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要遵循以下原则。(1)人的需要与动机原则。当团队人员相信高水平的努力可以有较高水平的业绩,有高水平的业绩就可以获得期望的报酬时,激励的效果就更好。因此,激励要从人的需要动机出发,从满足团队不同需要入手,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2)因人而异原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因此要注意把握团队成员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动机的复杂性。(3)奖惩适当的原则。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目的,确定适当的标准,保证奖惩的适当。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奖励的效果,同时也会增加激励成本。(4)公平性原则。团队成员常把自己所付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的报酬(结果)与其他人进行比较,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如果相当,就认为公平,心理上感到满足。否则,就认为不公平,出现心理失衡,产生不公平感,就可能改变原来的工作动机,降低工作积极性。

五、垂范管理,发挥领导表率作用

第7篇

关键词:工程机械;再制造;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 TE984 文献标识码:A

再制造(Remanufac)是一种新兴的发展理念,其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节约能源的有效统一。这不再是单纯的政策导向,更是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基于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可利用资源能源的压力过大的现实,发展再制造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在工程机械业发展再制造产业不仅可以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活跃广大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再制造发展的机遇

1.1政策优惠

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再制造业恰是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明确 “再制造产业化”是循环经济关键工程之一;“2012APRA北京再制造国际论坛”酝酿相关政策;同时出台《再制造产品目录》之后,国家可能会针对目录产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税收),这些兴奋剂激起再制造业的活跃发展。

1.2工程机械的 “黄金时代”

在工程机械业中,再制造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但是强势品牌推动,使再制造概念得到迅速传播与认可。所以工程机械业的发展必定为再制造业带来崭新的发展契机。当前我国工程制造业进入了黄金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①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这加大了市场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量,机械业产销量持续增长。同时,市场发展表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在细分的市场中这些特点推动机械企业的发展;②企业勇于突破原有机制体制的束缚,大胆走创新路,不断提升自己竞争力与内生动力,增强自己行业适应力和对市场的迎合能力,例如徐工集团挖掘机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准,打破了外国垄断高端机械局面;③机械行业具有经营方式多元化、服务特色化的特点,这些有利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提升市场成交量。

总之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发展为再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首先多样户群为再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其次机械市场产品产销量持续走高,为再制造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工程机械企业与用户能够专业快速的把握产品信息,这种正对称性的市场信息为工程再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2 再制造发展的困惑

据调查,我国将近80%的在役工程设备将要超过保质期,倘若将这些机械投入到再制造业中,至少将产生600亿元的规模效益。但这样庞大的市场,前期投入却终究未转换成经济效益,再制造仅是个“看上去极美”的新型行业,发展却无法与制造业相媲美,其发展困难重重,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再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国家法规规定再制造原料只能来自汽车维修旧件及固定用户,这导致生产原料短缺,致使市场需求得不到跟不上的满足,其次海关条例对旧件管理不明确,甚至会发生禁止旧机械设备进口的事件,这又一次扼杀了再制造业获得新鲜血液的可能性;②企业积极性看似火热。由于目前再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并不强,且资本市场的冷落使其发展难以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同时,购买旧件的增值税发票也难以办理,进项税额无法抵消,这无疑加大了再制造成本;若定价高于50%,基本无法获得市场认可。因此,再制造企业将面临长期投融资难、成本高、效益低、认同度低等问题,这就打击了企业积极性;③再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行业经济效益低,其中部分企业规模小,露天存放旧件,刮风下雨时还会形成二次污染。总之当前再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3 政策建议

当前再制造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壮大再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其对经济、资源、环境的积极作用是国家及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在分析研究其发展机遇与困惑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①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政策扶持是国家鼓励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建立和发展再制造业的完整体系,国家要建立严格的准入体制机制,并且允许并推动再制造产品及二手机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双向流动;实行再制造业目录制管理,将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政府应加大对共性再制造技术的资金扶持。

②努力推行产业化经营。当前我国工程机械业的再制造经营发展方式多样,如成立专门公司、混线再制造和大修工厂是我国再制造生产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也各有优点,但形成规模效应的很少,经济效益也较低,所以推行产业化经营,建立品牌企业,从质量和规模上提升再制造业的质量。

③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再制造业的竞争力。提高再制造业每个环节的科技水平,同时每个环节要实现互通,从而全面建设再制造业发展体系。科技水平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方式和保障,同时高质量的产品也可以承受市场考验,实现自身价值,所以制造高质量、价格适中的再制造产品是提高再制造业竞争力的王牌,也是被市场认可的必备条件。

④加大宣传,提高认可度和信任度。当前我国再制造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并不高。要大力宣传其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及用户编写不同的宣传资料,还可以建立一些关于再制造的体验馆,对消费者和用户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对产品的信任及认可度,扩大再制造产品市场。

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发展再制造业最有利的时代背景,工程机械业是其沃土。只要国家、企业坚持走下去,即使有再多的挑战,也会被克服,工程再制造业也必定在新世纪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学松.工程机械维修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届工程机械再制造发展论坛上海召开[J].建筑机械化.2011(10):12-12.

[2]叶元忠.大型物流企业工程机械再制造探析[J].铜业工程.2011(4):59-61.

[3]刘俊英,张国胜,蒋伯平等.表面工程技术——工程机械再制造的核心技术[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9(10):4-7.

第8篇

关键词:功能集群;制造业集群;升级;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73-02

虽然对功能集群发展规律的研究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功能集群升级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机制等理论问题已逐渐成为新研究领域。浙江省义乌市专业市场数量之多、产业集群分布之广,在国际上非常罕见,经济发展史上也前所未有。这是一种巧合,还是背后有某种机制支撑?若二者具有某种联系,其相互作用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功能集群、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以及两者之间良好互动机制形成的理论依据

专业化的高端服务体系对于制造业集群的创新和升级至关重要,波特模型中两个因子都指向专业化的支撑体系。许多研究也都明确指出,区域服务业的结构和特征显著地影响到了集群吸引企业的能力,而大量的本地需求则可以极大促进本地服务提供者的发展(波特,2000)。实践表明,为某一发展良好的集群量身定做的、有紧密联系的,以改善其微观商务环境为目标而建立的专业化、功能性的服务集群往往比创立新的服务集群要成功很多(Ketels,2004)。国内理论界认为,专业市场是一种只需支付较低的费用就可共享的规模巨大的销售网络。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往往与一个或多个专业市场群相伴而生、相得益彰,如绍兴有纺织产业集群和中国轻纺城,嵊州有领带产业集群和领带商品城,义乌有各类小商品产业集群和中国小商品城等。目前,仅浙江省就有4 000多个专业市场,其中交易值超过1亿元的有223个(孙振明,2008)。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出现诸如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广东省的“专业镇”以及北京中关村等生产专业化集中现象。此后,中国地理学家引入西方的产业集群理论,对这些制造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广泛讨论和研究。中国已有160个大中城市拥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有数千个,且大多数行业中都有了产业集群的存在(孙艳,2005)。理论上讲,产业集群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然而中国大多数集群与西方以技艺、创新和时尚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群有很大差异,多集中于供应链下游,而且各地同质化的竞争正不断引致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功能锁定、成本无限压缩,给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说目前中国大多产业集群只能算是“准集群”,尚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

二、义乌功能集群以及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篁园小商品市场形成的初期,几乎得不到当地相关产业的支持,只有非常少的市场经营户开始建立家庭小作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专业市场越来越具有共享式交易平台的功能,义乌本地的制造业开始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各类专业市场的设立为物美价廉的小商品提供了一条销往全国的便捷途径,更多商贸企业或经商户为实现工贸一体而选择进入制造业,导致义乌优势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义乌市场依托开明政府的正确引导,在市场经济自发的大力助推下以专业市场转型迅速带动制造业集群升级,逐渐发展为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物流服务等在内的专业市场集群。反过来,随着义乌制造业集群紧跟时展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各类专业市场更加繁荣,不断将义乌市场复制到全国各地,170多万种义乌商品甚至在全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均有销售,义乌已经成为全国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平台以及小商品海洋和国际流行信息的集散中心。当前,通过电子商务技术的全面应用,义乌市正在努力淡化早期的单一商品集散和交易场所特征,力求实现货物流通与实体市场的逐渐剥离,从而将义乌市场打造为以供应链为内核的全覆盖功能集群。与此同时,近年来义乌市正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积极探索发展和扶持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实业洼地”。

2011年3月4日,国务院发文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国函[2011]22号),批准设立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一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该方案的顺利获批把义乌市场的未来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这必将进一步提升义乌市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推动义乌市场由单纯的商品供应者向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提供商转变,同时也将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对义乌市的工业发展以及企业产品的创新和升级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机遇。

义乌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恰逢“十二五”开局之际,在提升制造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引导其由经营户自发办厂走向全面规范、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其与制造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相对于多年来发展势头持续强劲、在全球均享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义乌专业市场群而言,以专业市场为代表的功能集群明显领先于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义乌的制造业集群仍有明显不足:一是总体来看,制造业集群发展仍然在走低端路径,在义乌本地投资建设的绝大多数制造业基地技术含量偏低,集中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国际竞争力较弱;二是大多数产业集群还是中小企业的盲目扎堆建设,具体表现为产业领域或分工环节的重复建设突出,并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的相互支撑。

三、义乌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功能集群的互动机制分析

义乌模式的显著特点主要在于以种类丰富的小商品专业市场群为龙头,以周边相关制造业集群为坚强后盾,以二者的良性互动为助推力量,通过专业化市场集群的创建、发展及升华来有力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笔者认为,义乌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功能集群的互动机制分析中迫切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一方面如何围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高要求,通过功能集群的资源优化,为义乌市场的国际贸易增长模式转变找到新的突破点;另一方面,如何在新的背景下继续推动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真正实现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预期目标。

作为初具雏形的功能集群,义乌的专业市场群具有成本低、种类全、充分竞争和国际化特征明显等优点,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不断催生相应的地方产业集群:首先,在制造业集群初建时期,专业市场作为生产者和交易者的服务平台,使得制造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迅速进入市场的便捷渠道,并在短期内低成本扩大产销规模,专业市场群与制造业集群的分工协作促进了制造业集群中的优势生产企业及贸易集群内的优质经销商在各自领域的专业化;其次,随着专业市场的爆炸式发展及相关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不断提高,专业市场逐渐演变为包括采集信息、比较价格、展示商品、物流服务、市场采购等多样化服务在内的功能集群,同时义乌专业市场群内的激烈竞争对相关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形成了高强度的倒逼机制,即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大挤压了制造环节的利润空间。

总之,在义乌功能集群与制造业集群的多年互动影响中,专业市场始终占据主动地位,不断拉动和实现义乌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共同完善和升级。

四、义乌制造业集群调整的战略与对策建议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借助功能集群的各种优点,尽快建立其对义乌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速培育的倒逼机制,加快义乌市从目前低级的准集群发展到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创新性产业集群,实现地方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义乌市先进制造业的可持续性发展。(1)制定和实施品牌及知识产权战略。努力引导优势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全国知名品牌;积极探索以企业、行业和专业市场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频繁开展知识产权在义乌各专业市场的宣讲和执法专项行动。 (2)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切实改善义乌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均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为企业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为先进制造业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二,提升工业布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一是加快以义乌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和提升现有制造业布局;二是进一步做强做大针织袜业、饰品、玩具、工艺品、拉链等优势产业,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三是扶持并引导特色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和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尽快实现整体转型升级;四是鼓励优势企业将产业链向创意、研发等领域延伸,增强产业的凝聚力和区域竞争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 Ketels Christian.All Together Now FDI Magazine[J].June 2004.

[2] Poter,Michael.Locations,Clusters,and Company Strategy,in Chapter 13,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 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财贸经济,2004,(9).

[4] 孙艳.产业集群:中国区域经济加速器[J].海内与海外,2005,(11).

[5] 孙振明,马丁·佩里.产业集群与中国专业市场分类[J].山东社会科学,2008,(6).

第9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市场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升级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就是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国产业体系进而经济结构的高级程度是由与本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决定的。先进制造业的形成可以依靠国际产业转移和先进技术引进,但要真正转化为具有国别特色的优势产业,必须依靠持续不断的产业扩容和技术创新。因此,探索先进制造业产业扩容、技术创新以及结构升级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并由此明确我国产业调控政策的有效着力点,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的政策指导意义。

基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的先进制造业涵界

先进制造业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产业形态,具有较鲜明的梯度演进特征:从最初级的轻纺制造业到重化制造业,再到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业。立足于当前国际经济技术发展前沿和我国制造产业体系演进路径,可以大致确定,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且与传统制造业相对应的先进制造业是通过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过程控制、营销服务等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实现更高市场效率和更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制造业的总称。

基于上述基本判断,依据国家统计局的产业分类标准,大致可以将先进制造业大致涵界在医药制造业(含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含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含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含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含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五大类十七小类子产业范围内。这些产业构成了我国当前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升级的产业主体。

产业升级视角下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考察

作为一国引导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先进制造业应该在发展速度、投资强度、竞争能力、研发力度、经济效率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先导性特征。只有自身形成了良性正向的发展态势,才可能有效承担产业发展的导向职能和推动作用。然而,从我国先进制造业近年来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尽管产值规模连年提升、从业人员不断扩大,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领域,在产业投资和研发投入方面都有所侧重,但产业发展态势仍不容乐观。具体而言:

(一)增长速度低于制造业总体,结构升级效应尚未体现

2008-2011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规模逐年上涨,2011年产值规模达到88434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71%;但与同期制造业总产值高达18.48%的平均增速相比,先进制造业反而处于劣势,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从2008年的12.93%降至12.05%,不仅未奠定先导产业的地位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呈现出不及传统制造业的增长态势。

(二)经济效率缺乏优势,投资吸纳和流量调整能力不足

2008-2011年,我国先进制造业利润总额逐年提升并突破5000亿元大关,且利润总额年均增幅达到24.39%,显著高于同期产值增幅,推动行业总体利润水平由2008年的5.40%提升到7.02%。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7%的利润率与先进制造业本身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定位是不相符的。偏低的产业效率进一步制约了先进制造业对经济资源的吸纳力和整合力。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长期处于9.5%左右的水平,低于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另一方面,2008-2011年,先进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7%,增速超过了先进制造业的产值增幅和利润增幅,对所吸纳产业投资的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三)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偏低,自主创新意识和效果薄弱

我国先进制造业偏低的运行效率和产出能力是与其相对薄弱的技术水平相联系的。首先,美国(16.89%)、英国(11.04%)、日本(10.64%)等国先进制造业研发经费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都超过10%,而我国先进制造业该比重仅1.5%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明显偏低。其次,从投入力度偏低的研发经费的内部结构看,用于从国内外引进、吸收技术的经费和用于技术改造经费分别占11%和28%,只有近六成用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意识仍显薄弱。最后,由于研发投入力度不足、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在我国先进制造业内部,多数子行业(或企业)并未将科学技术确立为本行业(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仍高度依赖我国相对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由此导致科学技术对产业先进性和高效率的支撑效果微乎其微。

(四)企业规模化趋势有所显现,但产业资源仍有待整合

从人员规模和产值规模看,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都有所提升,分别从2008年的366人和2.21亿元提高到529人和408亿元。这一走势尽管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先进制造业内部并购整合的举措,但也说明我国先进制造业中的产业资源仍高度分散在诸多企业当中,尚未真正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五)内资企业竞争力不足,外资主导型产业格局待扭转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产业资源整合不充分,我国先进制造业中内资企业呈现数量众多、市场份额不高、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严重不足的发展态势,外资企业(含港澳台资)仍是产业发展格局的主导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的所有企业中,内资企业数量超过了60%,但产值总规模仅占行业总产值的31%;外资企业平均规模达到8.52亿元,港澳台企业平均规模为5.62亿元,而内资企业平均规模仅2.32亿元。显然,外资企业不仅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主流,而且基于规模经济形成了更强的市场势力和竞争优势,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主导行业发展。

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我国先进制造业代表着产业体系发展的方向,承载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却呈现成长性、创新性、规模性、投资强度、经济效率乃至综合竞争力的“六低”发展态势,亟需从各层面挖掘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控。

在上述“六低”产业特征中,制约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产业经营效率偏低,而产业经营效率又取决于行业中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产业经营效率和产业中企业的研发行为又决定于行业所处的市场结构。所以,要从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效率提升的角度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在市场结构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

(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绝对集中度考察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平均市场集中度CR4(行业中最大的4家企业所占的产值份额)为23.35%(2010年,按17个子行业加权平均),依据贝恩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属于竞争性行业。在各子行业中,飞机、航天器、雷达设备制造等行业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的行政垄断性,集中度高于行业总体水平;除此以外集中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要么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日资主导的办公设备制造业为41.05%),要么由港澳台资企业占据主导(台资主导的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为51.48%);由内资企业主导的子行业则普遍集中度偏低。分散的市场结构必然导致行业内部竞争烈度的提升和行业盈利水平的降低,并进而对行业效率提升和规模扩容带来负面影响。

(二)引入规模差异性的相对集中度考察

绝对集中度指标不能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的规模差异程度,因此还须引入“规模差异系数”来度量先进制造业的相对集中度。所谓规模差异系数,就是行业集中度与行业平均份额的比值,系数越大,表明行业中主要企业规模相对越大。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平均规模差异系数GC4为49.92(2010年,按17个子行业加权平均),总体上,行业中企业规模的差异性较大;从子行业看,医药制造业(53.92)、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60.88)、电子及通信设备(65.00)的市场差异系数高于平均水平,行业中大企业的主导地位更突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31.77)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8.64) 的市场差异系数低于平均水平,行业中的主导权相对涣散。

进一步考察五大子行业下的细分行业,可以利用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指标把17个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划分为I、II、III、IV四种类型,如表1所示。除了I型的三个细分行业初步确立了行业主导权之外,其他多数细分行业要么集中度偏低,要么企业规模差异偏低,不利于产业资源的整合和运行效率的提升。

(三)面向差异化和进出壁垒的延伸考察

一般认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先进技术和专利技术,所以成熟的先进制造业往往向高度标准化和高度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我国先进制造业由于市场结构高度分散,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应该面向“长尾市场”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经营。但现实中,我国先进制造业中的企业却多集中于主流市场,针对通用性需求开展生产和研发,一方面缺乏“菜单式”的个性化,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性”的集约化,导致附加值偏低,运行效率降低,产业缺乏吸引力。

类似地,一般认为先进制造业兼具高研发风险和高投资收益的特性,其沉淀成本较高和资产专用性较强,因此进入和退出存在技术。但在我国,由于国家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使个别子产业趋向于公共产业,行政性壁垒较高但技术性壁垒不足,投资收益不高,行业吸引力不强;在如此政策依赖环境下,得不到政策支持的子产业,往往不愿承担高研发风险,所以停滞于低技术水平,不得不开展价格竞争,同样导致利润率趋低,行业吸引力下降。

可见,我国先进制造业虽然初具雏形,却没有真正导入先进制造业应有的发展路径,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补偿性政策调整,极易陷入低度均衡,失去发展机遇,逐步沦为传统制造业,复归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下层。

(四) 市场结构对研发行为的影响考察

为了能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可以再将技术研发划分为产品创新型研发和过程创新型研发两个层次,其中:产品创新型研发强度主要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过程创新型研发强度主要用微电子控制设备占固定资产的比重来衡量。通过对17个细分行业研发强度的计量统计和合并计算,可以得到表2。

从理论上讲,松散型的寡头垄断是最有利于技术研发的市场结构。从表2可以发现: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都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V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均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的研发强度要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则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I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的研发强度要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则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寡占型市场结构对于先进制造业的技术研发行为具有最好的激励效果,企业研发行为最活跃,新技术和新产品和新工艺都将得到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差异小是制约先进制造业技术研发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行业利润水平低,技术外溢效应强,技术研发的风险巨大但收益较小,所以技术研发不构成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低成本渗透策略会被多数企业使用;高行业集中度能够帮助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进而获得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因而有助于激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型研发;企业规模差异让大型企业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而中小型企业不得不引入差异化战略,于是面向成本降低和工艺改进的过程创新成为该类细分行业的主要研发行为。

(五) 市场结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考察

从我国先进制造业17个细分子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看,行业差异仍是盈利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医药制造(11.65%)、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9.82%)行业利润率保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而航空航天器制造(5.11%)、电子及通信设备(6.21%)以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3.46%)行业利润率则处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

进一步考察市场结构对行业经济效率的影响。通过对17个细分行业盈利能力的计量统计和合并计算,可以得到表3。行业内企业的规模差异性也对行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率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规模差异性的存在一方面有助于弱化过度竞争,提升行业经济绩效;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较高的盈利能力还会形成更强的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产业投资并推动更快的产业扩容,由此实现先进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效应。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II型细分行业,尽管处于较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中,但由于一方面该市场结构主要是由行政力量构造的,公共产品属性突出;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差异较小,无法形成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所以行业经济绩效和资源配置效率都较低。

面向市场结构的先进制造业政策调控方略

承载着我国制造业转型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重要战略使命的先进制造业呈现自主创新不足,综合效率偏低,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内资的行业主导力不强的发展态势。这一态势不仅在短期内影响着先进制造业的扩容和升级,更会对我国的产业安全、经济转型、国际分工等造成长期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场结构构成了我国先进制造业低速度、低效益、低水平发展的根源性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总体而言,政府对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监控、分析和调控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从静态、动态、绝对、相对等多个视角监测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从产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考察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从经济绩效、技术研发和资源配置三个层面认识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从企业行为引导和企业绩效调节两个方向开展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调控。如此才能更好地创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长效环境和机制。

具体而言,政府针对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技术研发以及运营效率的政策调控可以重点着力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先进制造业向大型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的低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演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而言,市场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差异大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和产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因此,政府在市场结构调控过程中,重点推进如下工作:

在充分发挥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主导作用的同时,保持中小企业在产品改进、工艺完善、业务细分化、服务专业化等渐进性创新和长尾市场需求满足方面的优势,利用好二者之间的互补性,提升产业运营效率。

选择企业规模小,市场组织散的细分行业,推动企业间兼并重组,特别是技术研发型企业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横向联合,推动行业市场结构向低集中寡占型演化。

通过必要的专项支持,如园区建设、人才工程等,推动行业内的资源共享、设施配套、产业集聚以及人才培养。

推动细分行业内的纵向一体化整合,通过信贷支持协调供应链矛盾、通过供应链协同实现强强联合、促优逐劣,通过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价值链强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针对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协调自主创新体系中各创新承担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保知识产权得以有效保护。

(二)政府组织协调

基于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集成企业资源,整合研发力量,推动先进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

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要采取事前补贴和事后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事前补贴监督不力,事后补贴激励不足的缺陷。

对于对产业全局具有深远影响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重大科技专项,应通过国家专项、研究基金、产业联合攻关等方式进行,政府科技资金应以直接方式介入并给予支持。

对于产业后技术,特别是部分引进消化、模仿改进技术,政府资金应当间接介入,做好产业创新环境创建工作,在信息服务、产学研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利用好财税政策手段

利用财税政策手段,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幼稚产业加以保护和鞭策,加速产业规模扩容和竞争力提升。

要采取必要的成本补贴、研发资助甚至行政保护等方式,弥补产业竞争力不足,给予先进制造业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

第10篇

论文提要: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做出极大的贡献,对我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处于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和自我转型期的制造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位居美国之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并具有“世界工厂”的称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席卷了世界各国。美国的这场危机无疑在世界金融界发生了一场海啸,这场金融海啸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更加的不确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全球金融海啸扑面而至的眼下,面临“寒冬”,制造业需要大无畏的勇气,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并从中找到生存之道。

一、金融风暴下我国制造业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制造业敏感度较小,风险防范能力差。“危机不可怕,但企业没有准备就真的很可怕”,我国企业敏感度较小,对次贷危机产生影响的认知度低,一旦面对危机,由于对经济的认知和了解以及防范不足,无法承受的企业只有“死掉”。例如,合俊玩具厂的倒闭在东莞、珠三角乃至全国都激起波澜。据报道,玩具行业是东莞支柱产业之一,广东又是世界最主要的玩具生产基地,而东莞的产量更占了广东的一半以上——合俊这个玩具制造巨人的轰然倒塌,无疑加剧了其他企业的担忧。

(二)原材料、劳动力及物流成本上升,资金占用比例扩大。2007年以来,制造业已经迈入高成本时代,各项成本明显抬高。能源和原材料、土地价格、人工等直接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地方的地价和房价涨幅过快。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涨价,对制造型企业资金的占用很大。我国制造业一直采用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靠低成本和低价格在经济出口中占有优势。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物流成本的增加,无疑使处在经济风暴中的制造业的生存更加困难。

(三)美元下跌,人民币升值,对制造业的出口造成影响。从2007年开始,美元持续走软,与之相对的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对我国的制造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手工制造业,如家具业和玩具业,成本不断增加,利润却在不断地减少,企业的生存面临危机。

(四)市场需求减少,销量下降。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国外的购买力在不断地下降,市场需求在不断地减少,同时国内市场并没有打开。销量持续减少,但相对成本在增加,使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维持企业的运行,有些资本额比较小的企业面对的只能是破产。

(五)国内相关经济环境的不利。次贷危机中的我国制造业刚好处在一个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期和整体产业的自我转型期。在这期间,能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型的企业首先受到冲击,次贷危机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存活在价值链低端的制造型中小企业而言是雪上加霜。

二、我国制造业应对危机的有效选择

在金融危机中,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在机会和困难面前,我国制造业所要做的是:

(一)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大量的国际制造业进入我国,考虑的第一重要原因,是低成本因素。而我国制造业成本的提高,势必会使这些企业未来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如从中国沿海地区转向内地,从中国转向越南等。但是,这一策略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转移本身需要高额的成本,还涉及到低成本地区的法规、人力资源等诸多问题,而且转移会最终导致低成本地区制造业成本的提高。

(二)从低成本走向自主创新。作为长期高度依赖国外技术、贴牌代工的沿海外向型制造业,在看似轻松地获得国际分工报酬的同时,自我创新能力、自有品牌开创能力却发育不良或日益退化。在国际市场逐步萎缩、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之际,转型也好、升级也罢,都将带来刻骨铭心的阵痛。但阵痛好过死亡,珠三角制造业必须直面这场挑战,向创新要效益,以科技创新获得发展新动力、以管理体制创新降低市场成本、以品牌创新赢得新的市场空间。

(三)深度挖掘国内市场的价值。内贸市场曾经因为诚信不足、账期长等原因让很多企业投身见效更快的外贸市场。不少企业在盯着国外市场的同时,几乎遗忘了我们这个本身有13亿人的庞大市场。随着外贸市场经营日益艰难,不少有先见之明的企业选择回流国内市场。在全球市场上,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已基本瓜分了发达国家主流市场。在新兴市场中,中国市场已成为新的兵家必争之地。不过,中国市场特殊的二元化结构与早期准入限制,使庞大的中国市场还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在这方面,深谙中国市场竞争游戏规则的本土企业还有着一定先发优势。

(四)提升产品品质,树立品牌意识。树立全面的品牌与营销共同发展意识,通过颠覆性的品牌营销,打破市场上原有的竞争秩序,突破后来者面临的营销困境,用品牌拓展大市场,快速超越竞争对手,进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关于质量核定标准,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薄弱,而工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已经在各个行业设定了标准。要想持续向这些市场出口产品,向他们的要求靠近是企业必须迈出的一步。

(五)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衍生工具规避金融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快,企业应逐步增强运用避险工具锁定汇率升值风险、规避汇兑损失的意识,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衍生工具,如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等,主动规避风险,减小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六)实施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可以真正帮助企业在理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实现生产制造和物流供应过程的可视化和可追溯、实现生产现场信息的及时反馈,有效监控产品质量、设备,加强与供应商的协作,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将数据有效化、有序化、合理化,并充分利用,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是最低成本的投资和最具显效性的投资。

三、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的机会与启示

(一)金融危机中我国制造业的机会。随着次贷风暴的渐次深化,次贷风暴衍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影响。次贷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相关部门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弱,部门行业产能面临调整;另一方面促使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将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这务必推进中国产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优化。

由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与西方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将遭受战后以来最惨重的打击。西方国家制造业的不景气,有助于我国“世界工厂”的形成,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目前,尽管我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程度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利润率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制造业大国的水平。因此,在次贷危机的产业格局调整中,我国将强化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在近期内很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我国制造业所要做的是在这次格局调整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机会,努力把制造业做大做强。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的启示

1、加强风险防范,扫除发展障碍。在危机中,我国制造业暴露出很大的难题,如过分依赖发达国家技术,技术创新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等一系列产业方向和产业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制造业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在危机中生存下去,还要学会防范风险。对于在危机中暴露的问题,要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善和完善企业的制度,并从中学习经验,预防相似的情况发生,为企业未来发展扫除障碍,求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2、深入了解国际市场,取其利而治其弊。从加入WTO的那一刻开始,我国的制造业就开始试着和国际接轨,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用以扶持我国企业大胆地走出去,面向世界。但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认识和了解都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一直都处在摸索阶段。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我国企业才是真正认识世界经济的开始,也开始窥见世界经济的内在。世界经济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利润和高额的贸易顺差额,在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这次危机,能够使我国的企业更多地走进国际市场,从而更多地了解世界经济的规则,认识国际市场的发展,学习并吸取经验,调整企业的结构和方向,适应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幻莫测。

参考文献

[1]江彦.《次贷危机,全球性通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2]东北证券.《金融危机加速对中国制造业的格局调整》.

[3]江西机械.《金融危机可为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化提供机会》.

第11篇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升级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制造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根据零点调查样本数据统计分析,按照经济地带划分,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占全国总量的77.82%,中部占13.14%,西部仅占0.10%。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数量,东部占69.7%,中西部地区占30.6%,东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占全国总额的79.7%,中西部仅占20.3%。(2)产业集聚基本形成规模。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全国280多个城市中有160个拥有不同程度的企业集群。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集群明显,中西部许多城市也有集群模式。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还处于萌芽阶段,主要集中在长三、珠三和闽南地区,而且以传统制造加工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3)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目前,我国制造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利用率低,研究开发能力弱,市场营销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同质化严重。

二、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1)劳动力因素。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供给充足,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制造业升级需要吸收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需求较大,而我国这部分劳动力供给不足。因而,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状况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影响着我国制造业升级。(2)资金因素。我国制造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自身运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的扩大,自身资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企业需要寻求外来的资金来源,而贷款难长期困扰制造业。银行贷款手续时间长、审批复杂,同时银行基于经营安全的原则对于贷款的制造业企业要求高,使得制造业难以快速发展。(3)技术因素。我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门槛、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由于自身资金和技术水平所限,企业只能依靠模仿大品牌产品或集中于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不能根据市场的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造成企业产品单一、样式陈旧,缺乏市场竞争力。(4)管理因素。我国很制造业企业目前仍采取家族管理的模式,企业主集权管理,企业的关键职位由血缘关系人担任,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管理手段原始,管理方式随意,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

(1)政府政策的支持。第一,营造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开放垄断行业,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市场秩序。支持高成长性制造业企业做强做大。结合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园区,聚集市场,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引领和支撑企业产业升级。建设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公开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建立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降低企业系统风险,指导企业良性发展。第二,在税收、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帮助。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立技术创新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发展。对于达到一定级别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另外,政府还可以组织面向企业的国际国内交流或招商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2)制造业企业自身应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一,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一般来讲,R&D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占销售额2%的企业可勉强在竞争中维持,占销售额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因此必须要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人 才的培养,逐步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积极同科研院所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和功能升级。第二,重视金融工具的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金融市场与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加工制造、配套服务产业模式逐步向“金融+制造”产业模式转变。因此必须有效使用金融工具进行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再造,形成的多元化风险化解体系。

参考文献

[1]齐志强,张干,齐建国.进入WTO前后中国制造业部门结构演变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

[2]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

第12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4;CR8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6-0032-06

收稿日期:2011-04-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08&ZD040)

作者简介:唐晓华(1956-),男,广西桂林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xhtang818@yahoo.省略

李绍东(1983-),男,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装备制造业为各行业提供生产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使生产要素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部门聚集,推动了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在技术层面上决定了众多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我国正处在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巨大,但这也带来了装备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偏低,而且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自主产权少、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弱等问题,尚不具备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出现疲软,迫切需要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发展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市场集中度准确界定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骨干企业的联合重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战略产业,是整个工业的核心和基础。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7―2008年)的统计数据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可知,1994年之前,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6个两位数产业部门。自1994年起,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个两位数产业部门。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更名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内部所包含的部门不变。自2004年起,普通机械制造业更名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更名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内部所包含的部门分别不变。

二、文献回顾

市场集中度衡量的是某一类产品或服务市场中企业规模的分布情况,这一概念有时也被称为“卖者集中度”或“产业集中度”。从Bain[1]在1959年系统提出构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核心内容的SCP分析范式开始,市场集中度就作为重要的市场结构变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早期的经验研究中,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m个企业集中度(CRm),即最大的m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CRm=s1+s2+……+sm,其中最常用的是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另一个常用的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是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srchman Index,HHI),即一个市场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HI=s21+s22+……+s2n,其中si为企业i的市场份额。计算市场份额时,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有产出、资产、劳动力和增加值,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中以销售量衡量企业规模;在劳动力市场中以雇员数量衡量企业规模;在物料市场中以物料数量衡量企业规模;在资本市场中则以资产衡量企业规模[2]。除CRm和HHI之外,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也被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

CRm适用于寡占程度的衡量,但却不能准确反映长尾型(Long Tailed)市场的竞争状况[3]。与CRm相比,计算HHI需要这个产业中全部企业,或至少全部大企业的信息,通常只有普查数据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而且,HHI是一个纯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量,与CRm相比难以解释,但其优势是能够反映出更多市场结构的信息。许多学者使用CRm是因为它们可以从政府提供的数据中获得,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各种替代的市场集中度指标与它高度相关,但即使在高度相关的集中度指标中做出选择也会影响所得到的结论[4-5]。

国内学者通过计算CR4、CR8或HHI对不同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研究。孙玉梅[6]对保险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过高,属于极高寡占型竞争态势,造成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沿革、必要资本量壁垒和政策性壁垒。李艳等[7]利用修正后的HHI对2001―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HHI指数数值偏小且普遍呈下降趋势,高技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偏低,产业组织结构也较为分散。陈小毅和周德群[8]通过对1979―2008年我国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CR4和CR8的测算,发现2008年煤炭行业出现类似寡头竞争的趋势,并根据我国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提出包含产业集中度、供需基本面和安全研发投入等关键要素决定产业绩效的理论模型。

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也同样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刘佳等[9]通过对2002―2003年的CR4和CR8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6个子行业目前的产业集中度(CR8)基本都低于20%,刘佳等的研究并没有包含金属制品业。有些产业集中度甚至低于10%,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并且指出寡占型市场结构才是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想态势。胡静寅[10]通过测算2002―2006年装备制造业的CR4和CR8发现,装备制造业中除了交通设备制造业之外,其他行业的CR4都小于30%,CR8都小于40%,属于原子型行业或低集中竞争型行业,而且各行业中原子型产业的比重均较高,市场呈高度分散状况。郭春丽[11]对2007年4企业集中度的研究同样表明,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从以上文献来看,虽然都得出了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的相似结论,但计算的都是两位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从市场界定来看过于宽泛,两位数产业内的产品并不满足替代性的要求,所以以上结论都大大低估了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

三、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市场集中度测算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没有使用恰当的市场定义或产业定义而出现偏差,与一个产品相关的经济市场应包括显著约束该产品价格的所有产品[12]。产业定义的理论基础是需求的可替代性――产业似乎主要是一种需求意义上的概念――它是一组产出群体。Bain[13]指出,产业组织学所研究的产业是生产具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的企业群,对大多数买者而言,群体内各种产出之间一般都是高度的替代品,而群体内的各种产出是所有其他产出的低度的替代品。Bain[1]从其样本中抛弃了那些地理或产品边界看起来并不合理的官方定义的市场,将其样本数量从149个减少到83个,随后的学者大多数不愿意牺牲如此多的自由度以获取定义良好的市场。一个市场中应当包含所有相近的替代品,而不包含所有的非替代品。界定市场的关键变量包括可替代性、产品和地理位置,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可用来定义可替代性,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高而成为相似的替代品,则被认为属于同一市场[14]。尽管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概念明确而合乎逻辑,但实际应用这一标准需要估计被纳入某个产业的所有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也需要决定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达到什么值时,才能把有关产品归到同一个产业中去。但前者的数据一般不可获得,后者的问题则需要一个价值判断,而理性的读者对此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15]。本文选择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4位数产业作为研究的基础样本来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内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高而成为相似替代品的市场界定要求。本文使用中国产业分析平台提供的每个4位数产业中前几家企业的市场销售额数据,计算2004―2007年装备制造业的200个4位数产业的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删去无法获得数据或无法计算的产业,最终选择176个4位数产业作为样本。

2.描述统计及变动趋势分析

(1)2007年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描述统计分析

根据176个4位数产业的CR4和CR8数据分别计算装备制造业及其包括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描述统计量,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表1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4/CR8)描述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CR4超过50%,CR8超过70%,CR4和CR8都接近于对称分布,CR4的分布呈略微右偏态势,CR8的分布呈略微左偏态势;从变差系数和极差来看,CR4和CR8分布的离散程度都比较大。第二,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比较来看,市场集中度最高的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最低的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均值和中位数的比较来看,基本都呈对称分布;从变差系数和极差来看,分布的离散程度最高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低的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也说明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三,从7个子行业CR4和CR8的最大值来看,每个子行业都存在等于或接近于100%的4位数产业,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一些产业部门企业数目很少(≤8),具有很高的市场集中度。

(2)2004―2007年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变动趋势分析

我们以CR4为例,计算出每个4位数产业2004―2006年CR4的平均值CR4(04-06)与2007年的CR4(07)进行比较。其计算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CR42007年比2004―2006年有较大提高,由31.29%上升到55.13%;从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来看,CR4都呈快速上升态势,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为专用设备制造业,由30.40%上升到62.61%,增长幅度最小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由37.02%上升到50.96%。

3.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类型界定

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于1933年不谋而合地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彻底否定了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样一种极端和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并根据垄断因素的强弱把市场划分成从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15]。植草益[16]等著名学者在对本国不同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将不同垄断和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进一步具体化为实用性更强的不同等级的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并界定了与每种市场结构相对应的CR4和CR8的取值范围。由表2可以看出,植草益的分类较贝恩更粗略,从CR8的范围上来看两者基本趋于一致。

表2贝恩与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比较[16-17]单位:%

市场结构类型贝恩的分类标准CR4CR8植草益的分类标准

CR8极高寡占型CR4>75―CR8>70高集中寡占型65

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的界定以贝恩和植草益的分类为标准,根据表1中2007年CR4 和CR8的均值来直观判断,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市场结构判定结果如表3所示。

表3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判定表当按照贝恩的分类标准进行判断时,会出现CR4 和CR8的界定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但两者差异不大,出现不一致时表3以CR8 的分类标准为主。

产业名称CR4CR8贝恩的分类标准植草益的分类标准装备制造业0.550.70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金属制品业0.540.6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通用设备制造业0.460.64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专用设备制造业0.630.79中(上)集中寡占型极高寡占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550.6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440.5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510.63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740.86高集中寡占型极高寡占型

根据贝恩分类标准中的CR4 和CR8的区间范围,利用装备制造业及其7个子行业下的4位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数据,分别建立CR4 和CR8的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4)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单位:%

表5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8)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单位:%

虽然根据贝恩的分类标准,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为中、高寡占型,但从表4和表5的相对频率分布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及其7个子行业在每一种市场结构类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4位数产业分布。以表4为例,装备制造业中有27个4位数产业为竞争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15.34%;有14个4位数产业为低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7.95%;有37个4位数产业为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21.02%;其余为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55.69%。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来看,大部分的4位数产业市场结构类型分布集中在中、高寡占型,与表3的判断结果基本一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应用176个4位数产业的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数据,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及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176个4位数产业的CR4均值超过50%,CR8均值超过70%,而且CR4和CR8分布的离散程度较大。第二,通过计算2004―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CR4均值,与2007年比较可知,2007年整体市场集中度比前3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而且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来看,市场集中度都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第三,根据贝恩及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为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从其7个子行业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分别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和高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其他5个子行业都属于中(下)寡占型市场结构,这与刘佳、李宏林、张舒、胡静寅和郭春丽得出的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的研究结论有很大差异。

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来看,除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之外,其余5个子行业都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而从发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经验来看,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是装备制造企业的未来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外的装备巨头如通用电气、西门子和三菱都具备总承包、集成和研发制造等综合服务能力,但国内大多数装备企业还以制造加工甚至简单组装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对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来说,一方面迫切需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利用信贷、税收、资本市场等支持和优惠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协调,根据国务院2009年3月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制定鼓励境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外延式收购来做大做强,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还要以市场为纽带,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积极引导专业化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1]Bain,J.S.Industry Organization[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59.

[2]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唐晓华,苏梅梅.产业过度竞争测度基准及聚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6):29-35.

[4]Kwoka,J.E.Does the Choice of Concentration Measure Really Matter?[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1,(29):445-453.

[5]Sleuwaegen,L.,Dehandschutter,W.The Critical Choice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the H-Index in Assessing Industr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6,(35):193-198.

[6]孙玉梅.中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1-83.

[7]李艳,罗能生,谢里,等.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9,(11):109-111.

[8]陈小毅,周德群.中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0,(2):80-89.

[9]刘佳,李宏林,张舒.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理论和实证――基于产业集中度的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2):17-19.

[10]胡静寅.市场结构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42-46.

[11]郭春丽.我国制造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有序整合[J].改革,2009,(8):119-124.

[12]Carlton,D.W.,Perloff,J.M.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Addison Wesley,2004.

[13]Bain,J.S.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American Manufacturing,1936―1940[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1,65(3):293-324.

[14]威廉・G.谢泼德,乔安娜・M.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史东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13篇

关键词:生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化路径

对市场化产业存量结构战略调整的再认识

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更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着力点。产业结构调整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现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即存量调整;二是对新增投资、新增产能进行调整,即增量调整。由于存量结构的调整涉及复杂的既得利益关系,如果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单纯依靠以“政府主导”为特征的行政手段或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不可避免地会使产业结构调整陷入两难困境。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思维定势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沿用了计划经济的行政命令、会议发文等形式,其中,行政审批是惯用的工具。如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为了控制纺织等轻工业重复建设,加强了项目行政审批,但由于行政审批赋予了部门更多的权利,导致了部门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寻租现象出现。进入新世纪以来,为抑制重化工业投资增长和盲目建设,国家采取了供地、核准、审批、检查等行政手段,限制部分行业投资。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为稳定经济增长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由此造成了新一轮产业结构性过剩与膨胀。而在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上,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通过关、停、并、转的行政措施来实现的,产业的成长仍属于“他组织”状态。这种过多依赖“政府主导”的行政手段和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从计划经济延续至今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需要反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要从行政化转向市场化。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在充分发挥以价格、利润为杠杆的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利用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使生产要素按社会需求分配于各个生产部门,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就其内涵而言,一是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发挥市场的自组织、自反馈和自我修复功能,通过影响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规模以及结构,形成消化和再造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的方向调整。二是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会主动进行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三是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排斥政府的合理调控和引导,但要求政府不能直接干预,而是积极创造有利于产业结构市场化调整的必要环境条件。

推动生产业参与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生产业是为满足中间生产需求、通过市场化模式向生产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品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金融、信息、流通、商务服务等服务行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生产业在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地位的迫切需要

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大”而不“强”,除家电、玩具等少数行业外,许多行业都集中在加工组装领域,处于“微笑曲线”中间,而在原创研发、品牌、销售、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没有比较优势。同时,由于我国还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和商业销售网络服务体系,我国制造业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却仍然处于为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跨国公司“打工”的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流通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业,具有天然带动和调整制造业结构的能力,通过传导市场信号、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整合优化产业链,可以促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中国制造业要摆脱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地位,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运用市场机制,使生产业深度参与、渗透、融入到制造业产业链体系中,推动制造业向产品设计、现代物流、品牌营销等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这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必由之路。

(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出路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反思“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严重后果的同时,开始回归“实体经济”,大力推行 “再工业化”计划。这对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将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一是“两高一资”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土地、资源、能源约束明显加大,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过去那种以低工资、低成本、低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二是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没有得到根本化解,并呈现向新兴产业蔓延趋势。三是在人口结构方面,“刘易斯拐点”临近,人口红利开始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攀升。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的产业,具有推动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通过推动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制造业技术含量,促进制造业节能降耗。因此,在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国内在以高投入、高能耗为特征、内生集约型增长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我国只有从战略高度重视生产业深度参与市场化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才真正有可能完成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重任。

(三)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坚持走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这实质上要求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协调、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并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生产业作为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的中间投入,不仅是一个“产业”,还是一种经济调节的“机制”,对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工农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离不开生产业的渗透、服务和调节,没有金融、流通、信息等生产业的支撑和引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其次,城镇化意味着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农民工转化为市民要求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空间。最后,信息化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本身就体现了生产业对产业存量结构进行市场化调节、引导和渗透的机制,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服务快速发展,各种新概念、新业态、新方式不断涌现,无不对现有制造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高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产业优化制造业结构的市场化路径选择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在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于制造业结构优化,也要改变过去依靠行政手段“限产”的方式,抓住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机遇,推动生产业参与制造业结构调整,通过这种市场化方式,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一)加强自主研发,推动制造业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升级

从全球价值链构成来看,商品物流、技术开发、品牌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生产活动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据着核心环节。市场化存量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一个路径就是推动生产参与制造业功能升级,实现制造业沿OEMODMOBM的路径升级和结构转换。一方面,可以通过侧重于从制造向研发设计环节延伸,通过“干中学”掌握产品创新、设计的隐含性知识和技能,提升到ODM,最后转化成集设计、制造、经营于一体的制造企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侧重于品牌和渠道建设,借助我国流通企业海外扩张,培养自主销售渠道和品牌、价格主导权,提升制造业的分销能力,逐渐从OEM或OEM与ODM相结合转化为自有品牌生产商,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发挥渠道作用,推动制造业从“以产定销”向“订单化生产”模式转变

要控制结构性产能过剩,必须充分重视生产业―流通服务业的市场调节作用。流通服务业作为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生产企业那里,引导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市场细分、流程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从“以产定销”的模式向“以销定产”、“订单化生产”模式转变,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更加有效的对接,建立供求长期均衡机制。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的发展模式就是流通企业引导生产企业的典型案例。沃尔玛通过让上游供货商进入自己的零售链(Retail link)系统,让供货商充分了解自己的产品在沃尔玛公司每一个店中的销售情况。借助这些信息,与沃尔玛合作的供货商可以做出产品的开发、生产、配送、营销等各种决策,大大降低了供货商的库存水平。同时,沃尔玛能够及时地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给厂商,帮助生产企业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因此,要加快推动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联盟或企业联合体,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产业链信息共享和合作,消除周期性制造业产能过剩。

(三)创新融合机制,推动制造业竞争的重心由技术和产品向应用和服务转变

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和制造业服务化趋势,鼓励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流通服务业等生产向制造业渗透,与制造业融合,在研发、创新、投资、风险、采购、销售等关键环节建立长期契约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制造业市场竞争的重心由技术和产品向应用和服务转变。一是要发挥政府协调功能,做好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发展规划,综合运用产业发展政策,推动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均衡发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二是以制造业产业集群为立足点,加快配套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以渗透、延伸和拓展各生产环节为突破口,通过整合资源,不断提高生产供给能力。三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着力点,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生产企业和制造企业相互合作,促进生产业集群式发展。

(四)构建多层次分销体系,提升“中国制造” 流通渠道控制权和定价权

根据各类商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构建多层次的分销渠道,是提升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全球分销渠道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快专业贸易平台的建设。以国内重点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市场为依托,打造品牌孵化中心、信息中心、商品定价中心、进出口集散中心和国际采购中心,实现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对接、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融合,推动传统的平台向专业贸易中心转变,通过服务平台的专业化,形成工业消费品的双向流通。二是探索建立一批专业的内销商品交易平台,鼓励外贸企业组建销售联盟,组织一批质量较好、适合国内市场销售的外贸产品与国内知名百货企业、连锁超市进行对接,推动优质外贸产品逐步投向国内市场,促进居民消费。

参考文献:

1.宋则,常东亮,丁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J].工业经济,2010(8)

2.宋则,常东亮.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方式研究[J].流通经济,2011(5)

3.路红艳.生产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J].财贸经济,2009(8)

第14篇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贡献。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十八世纪中叶以来的世界经济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强盛、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打造强大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最大的国家。我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有几十种产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总量的70%以上。有经济学家感叹,如果离开了中国制造,国际商品市场的工业品价格可能翻一番。未来,制造业仍将是我国最具竞争力和最具国际化的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国际制造业发展新趋势。虽然,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服务业可能逐渐替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但从整体上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主要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比如,美国虽然淘汰了一些传统制造业,但资源却不断向新的制造业聚集,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虽然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国外,但其核心部件生产和新产品开发企业仍然保留在国内。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是将争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美国制定了《美国创新战略》,提出再工业化、振兴制造业和出口倍增计划。欧盟了《欧盟:2020战略》,提出实现就业、研发、气候变化、教育和减贫五大目标。韩国推出了《创造型经济战略》,提出从追赶型经济增长向领先型经济增长转变。

三、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调整。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谋划布局,踊跃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准备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未来我国制造业可能面临主要发达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双向挤压”。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主要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同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等问题,在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四、用金融支持中国制造。用金融改革支持中国制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一是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行业和企业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可兑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用金融创新支持中国制造。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层结合,用金融创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壮大创业投资规模,支持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企业发展。二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四是发展绿色金融,通过正向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发展;通过限制性金融政策,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资金投入。用金融开放支持中国制造。打破以产品输出为主的传统贸易模式,建立产品、技术和资本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基础上,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确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

第15篇

[关键词]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075-03

一、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产业体系较为完善

沈阳曾被称为中国的“工业装备部”,是建国初期国家建立的重点以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2015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达7280多亿元,较2014年增长3.5%,工业种类140多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0余家。目前,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经过战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航空设备和机械装备制造业四个优势产业为发展重点的新型产业体系框架。大东区将被建设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沈北新区将成为通讯产业基地,浑南地区将成为航空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老工业基地铁西区建设成为新型重工业基地,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二)龙头企业优势突出,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

沈阳拥有一大批国内龙头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是我国军用歼击机科研生产基地,50多年累计生产数千架歼击机,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以及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沈阳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北方重工集团、三一重装公司、沈阳远大集团、新东北电气集团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650户,形成了以模具及压铸件、仪器仪表、机床功能部件、铸锻等为基础产业,数控机床、输变电装备、通用石化装备、工程机械、重矿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为优势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

(三)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对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沈备很好的科研基础,不但拥有一批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一些源自各工业部门的科研单位集成的工程实验室,以及一批具有科研开发能力大专院校作为支撑。还有一些重点的国有企业,像长客、重工、沈鼓、一重等企业的技术水平、开发能力以及产品质量较高,都对国家的重大战略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然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的高铁、水电、工程机械等产品也会向国际市场迈进,沈阳也将在这些领域对国家重大战略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结合带来的机遇

目前,沈阳市制定了《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正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具有沈阳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制定了以智能装备、航空装备两大高端装备为增长极、四大传统产业提升和四大新兴产业培育同步推进“244”的新型工业体系。同时,沈阳按照国家要求,正在推进中德装备园的建设,打造“中国制造2025 ”与“德国工业4.0”战略合作实验区,这将为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带来新的机遇。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

基础设施相互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发展的领域。首先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打通缺失路段,保证交通畅通;其次要加大基A能源建设合作,共同保护输油、输气等管道运输安全,积极开展区域电网的升级工作,促进跨境输电发展;通信设施方面也要加大合作力度,确保跨境电缆顺利建设,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加强信息交流。设施联通的发展将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三)两化融合为装备制造业带来的机遇

两化融合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相互融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当中,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两化融合的核心,两化融合是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和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手段。沈阳要以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大装备成套能力以及基础产业配套能力为重点,不断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力度“走出去”,抓住两化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能过剩,商品利润率较低。而企业的要素成本、环境成本、社会负担等都在不断增加,整体收入不够支撑企业运转,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成为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来源,一些中小型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虽然央行多次降息,但贷款成本仍然较高。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成为制约沈阳许多装备制造企业无法“走出去”的主要因素。

(二)技术较为落后

沈阳装备制造业虽然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但目前除了沈阳黎明、沈阳鼓风机、沈飞等大型企业外,许多中小企业的研发技术人员少,企业缺少自主研发的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产品。与国外装备制造强国比较而言技术仍相对落后。导致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同类产品与德国、日本等装备制造强国的产品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走出去”的策略受到阻碍。

(三)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更新周期长

一方面新的技术多来源于国外,企业自我开发能力较弱,缺少自主研发的技术;另一方面对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能有效消化吸收,没有掌握产品的主动开发权。对市场反应速度慢,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更新周期比发达国家长,产品更新跟不上国际市场需求,“走出去”步伐比较缓慢。

(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偏低

部分沈阳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缓慢,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比较散乱,生产能力不够集中,缺少一批能够代表行业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也缺乏有特色并按规模经济组织生产的产品。企业没有形成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困难。

(五)目标市场较少,制造业发展空间不足

沈阳装备制造业的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韩国等传统市场,然而同类产品在这些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不突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发达国家对于装备制造产品的需求较小,远不及发展中国家。由于目标市场的范围囿于传统市场为制造业“走出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导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不足,产品销售量减少,产能过剩。

四、推动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渠道融资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面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建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为解决沈阳装备制造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政策指导,融资成本将会有所降低。装备制造企业应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不能局限于贷款。政府应支持符合标准的沈阳装备制造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二)加强技术改革,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

加强企业技术改革,突破技术难关,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应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工业基础和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动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设备、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的突破。为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要生产更高品质产品,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

(三)提高创新驱动力,积极开发新产品

创新是保证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应提高创新驱动力,重点关注产学研结合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技术创新与研发的着力点、振兴发展的增长点、提升国际竞争实力的支撑点。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和IC装备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高端科技,使沈阳装备制造业形成多点多业支撑的新格局。

(四)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内部良好发展

沈阳市装备制造企业应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在保留传统管理模式优势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从管理体系、管理思想和人才管理等方面来制定新的管理模式。具体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激励员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提出能够有效实施的新经营思路。

(五)注重开拓国际市场,拓宽沈阳制造业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开拓国际市场、拓宽沈阳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让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沈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东欧、南非、南美、南亚和中东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热潮刚刚开始,设备市场需求空间很大。我国现有设备产品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拥有性价比势,更能适应这些地区的工业发展需要。同时,西亚、南亚、北非、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有消费能力和市场机会,并且这些国家发展意愿强烈,政局相对稳定,为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机遇。

[参考文献]

[1]徐东华.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5)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5:72-74.

[2]曾显荣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就业效应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54-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