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可伸缩的衣帽架实物.
(2)老师在演示过程中提问:图中的基本图形你熟悉吗?
(3)大多数学生回答是平行四边形,然后请一名学生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的长度(发现邻边相等这个特性),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这种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2. 老师板书:菱形那究竟什么是菱形呢?
(1)让学生讨论并总结菱形的定义,老师及时地进行指导,把正确的定义板书在黑板上: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这时学生总结菱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已是水到渠成了. 再由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用边、角、对角线的顺序来阐明. 教师板书:菱形的性质.
3. 范例分析,加深理解(课本例2).
4. 随堂练习,巩固新知(课本随堂练习1、2).
5. 合作探索,拓展延伸(找出菱形独有的性质).
6. 任务外延,自主研究.
(1)课外作业. (略)
(2)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菱形图标(徽标、商标等).
7. 如何用剪纸的办法得到一个菱形的纸片呢?
(1)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参与,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矩形纸片,思考着、讨论着,我及时指引着.
(2)矩形纸片对折再对折用尺子在折后的矩形一角上画一条直线 (如图).用剪刀沿着这条直线剪下、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3)沿着这个菱形任意一条对角线对折,发现都能完全重合,问:菱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若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4)打开观察两条折痕回答:菱形的两条对角线有什么特点?
(5)两次的对折,(发现完全重合)回答对角线分菱形的四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本人以生活实际、应用实物做教具,使学生觉得概念引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学生在快乐中就掌握了知识要点. 本人体会到要上好概念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科学引入概念是讲好概念的前提
新概念的引入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数学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应用数学教具,使学生觉得概念引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为概念教学创造良好开端.
1. 寻求概念形成根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几乎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都伴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概念引入,采用愉快教学法,故事引路,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降低或消除学习数学的畏惧感.如讲“数怎么又不够用了”时,介绍希伯索斯的故事;在二次函数教学中,穿插小欧拉智改羊圈的小故事等.故事开路,引入概念,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的好方法.
2.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展示概念的具体性
对于原始和一些较抽象的概念,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的实际知识,给概念赋予具体内容,使学生对较抽象的概念有“看得见,摸得着”之感.如“认识几何图形”的概念,可从常见的桌子、篮球等物体入手,抽象出三视图概念本质特性.通过实例,有利于将抽象的概念,形象、生动、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3. 应用数学教具,提高概念的直观性
有些概念可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在学习“蚂蚁怎样走最近”概念时,可预先布置学生制作一个圆柱或长方体的盒子,学生在想方设法完成这个几何体的创作过程中,明确了圆柱的侧面周长与长方形一边长的关系,在讲“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时,让学生制作两段水渠或堤坝模型,实物演示横截面的概念等,这实质上就是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 这样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概念既生动活泼,又锻炼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提示概念本质属性是理解概念的关键
在概念教学中,仅阐明其实际意义是不够的,还应从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内在联系出发,对概念进行全面分析,突出其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三、对照、比较是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新概念大多是在已学的旧概念之上,又增加新的属性而建立起来的.新、旧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运用对照、比较,是学生掌握新概念的重要方法.
四、强化应用是巩固和深化概念的必要途径
数学概念是由数学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数学关键特征的一类数学对象。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本单位,是打开数学的大门。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推导数学定理和公式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数学家华罗庚说:"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重要。"
初中数学概念本身具有判定特征与性质特征双重性质,判定性质有助于理清概念的外延,性质特征有助于认识概念的内涵。
初中数学教材出现的概念根据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
1、具有"过程性"特征概念
此类概念的定义本身就反映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或规定了操作过程。比如合并同类项、平均数等概念,这些概念隐含着运算操作过程。
2、具有"对象"特征概念
此类概念是一类对象的泛指。比如三角形、四边形、有理数等。
3、具有"关系"特征概念
此类概念反映了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互为相反数、倒数、垂直、平行、相切等,这些概念都反映了两个对象的相互关系,具有关联性、对称性、相依性。
4、具有"形态"特征的概念
此类概念直接描述了数学对象的形态,从形态上规定了概念的基本属性。一般而言,用"形如…的对象叫…"来表达此概念,比如函数,一次函数等。
概括而言初中数学教材出现的概念总的来说具有以下两种特点:
(一)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具有清晰的现实原型或直观模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也就是概念的形成;
(二)是产生于已知的相对初级的概念,是在学生掌握概念基础上抽象而形成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也就是概念的同化。
两大类概念也就对应着两种教学方式:
一、 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发现学习的过程。
1、 准备阶段
(1) 创设情境。
教师设计并提出一些与所要学习的新概念相关的问题或者提供一组所要学习的新概念外延的特例,这些特例中包含共同的本质属性。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个数要适当,既要能显现新概念的所有特征,又不要重复出现。比如讲单项式这个概念时,就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填空,并观察式子的特点:
①边长为m的正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面积是_______.
②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行驶t小时所走过的路程为_______千米.
③半径为b的圆的周长为______,面积为________.
④设a表示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_______.
观察得到的式子,将知识发生的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使学生对学习本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下一步概念的教学奠定基础.
(2)通过学生实验引入概念。
比如讲圆的概念时,教师指导学生固定钉子在纸板上,同时用铅笔拉紧绳子划线,最终得到圆。学生动手实验,可以在学生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
2、归类阶段
学生独立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准备阶段问题的共同属性,逐步概括出概念的初步定义。
3、抽象阶段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得出的初步定义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更准确的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给出准确定义。
4、类比阶段
分析相关概念的异同,明确其联系。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区分概念,获取准确、清晰的认识
5、验证阶段
检验确认概念的本质属性,提供变式材料。通过对变式材料的辨析,可以更鲜明地揭示概念的数学结构,帮助学生摆脱概念的具体情境对概念的数学本质的干扰,促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精致化"。同时变式材料还要强调概念"表达形式的可变性和数学结构的不变性"。比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就要出示这个变式材料:
下列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么?
2x2+5x=2-x+2x2。。。
6、转化阶段
把数学概念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找出关键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
7、框架阶段
把得到的数学概念放在相关的概念系中,建立一个全新的概念体系,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概念,比如学完正方形后,就可以给学生建立这样的概念体系:
(1)框架表示,理清关系
(2)集合表示,突出关系
8、应用阶段
巩固概念,利用概念的定义,进行简单的应用活动。
9、升华阶段
用概念解决问题,要注意在概念的正用、逆用和变用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概念同化
1、呈现概念
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概念。例如,在引入算法概念时,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很熟悉,强调求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就是算法概念,也就容易的多了。
②从概念的历史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时,可以讲笛卡尔的故事,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达到教育的目的。
2、概括概念
刻画定义,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给出概念的名称和符号。
3、解剖概念
采用类比方法,加深概念的了解;使用对比,稳固概念的了解;数形结合,加深概念的了解。抓住概念的重点词进行概念教学。对概念进行特殊分类,揭示概念的外延。
4、联系概念
用概念解决问题,建立所学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联系。
5、运用概念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是抽象枯燥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把概念放在一个丰富的、典型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上,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何设置恰到好处的探索性问题,并且能体现本节课概念的必要性,这必须建立在认知和教学内容的生长点上,如:“函数”教学中设置的情景:
1.王叔叔开车从天虹到学校,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在这个过程中,变量有:
2.丁一从学校给妈妈打电话,一分钟0.5元,在这个过程中,变量有:
3.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假若温度降低到-273℃,则气体的压强为零,因此,物理学把-273℃作为热力学温度的零度,热力学温度T(K)与摄氏温度t(℃)之间有如下数量关系:T=t+273,T≥0。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共有个变量,其中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2)当t分别等于-43℃,18℃时,相应的热力学温度T是多少K?
(3)给定一个大于-273℃的t值,求出的T值都是唯一的吗?
(4)摄氏温度t能取哪些值?
二、提出数学新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从各种类型的感知材料中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所以,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学习、感悟、体验到的,如:在“函数”教学中由创设的三个情景得到共同特征,然后再辩一辩,最后得出概念。
思考:以上生活实例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1.从变量的个数上看:
2.从变量的值的确定上看:
归纳总结: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y是,表示函数的方法有哪些?
三、揭示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旧概念的联系
在概念教学中,会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概念非常容易混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比较找出概念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弄清其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强化新知。
四、运用新概念解决问题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概念。由于函数概念是初始概念,所以我采取运用生活实例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1.我说你来写(请写出老师所描述事例中的变量,判断它们是否是函数关系,如是,请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1)老师拉窗帘的动作
(2)老师往玻璃杯里倒水的动作
(3)老师从讲台上走到一排学生前的动作
2.你说大家写(描述事例,请大家判断它们是否是函数关系,并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五、系统构建、加深理解
数学概念经常是一个一个地进行教学的,即使在教学时注意了概念之间的某些联系,也往往是为了学习新概念的需要。因此,在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种系统化了的认知结构,不仅有利于巩固对概念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函数的概念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这个概念与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