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病人心理护理的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03-02
手术是治疗普外科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在手术的过程中对病人的身体也会造成很大的创伤。手术主要是以刀、剪、针等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的操作,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作为应激源的一种,会让病人产生较为明显的、强烈的心理性应激源反应,容易出现术前紧张、焦虑、恐慌、情绪低落等情绪,这可能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预后,甚至会引发术后严重的。笔者对2011年1~12月50例普外科手术病人在术前、术中、术后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研究,分析了心理护理对普外科手术治疗的具体实施措施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心理护理能是病人在平静、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并顺利完成手术全过程,在术后病人身体恢复良好,基本没有出现并发症现象,均痊愈出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入住进行普外科手术患者5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13~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两组之间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及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胆囊切除手术12例、阑尾手术9例、膀胱取石手术5例、肠梗阻松手术1例、脾切除2例、肠息肉切除手术2例、疝修补手术10例、胃大部分切除手术9例。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为25例。
1.2 治疗方法。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均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制度具体的心理护理实施方案,针对每个病人不同个性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加以实施。首先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及其对自身病情认识的程度,从实际情况出发,掌握病人心理特点。护士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还有具有医务人员的高尚品德,从而使护患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消除病人对手术的紧张、忧虑及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治疗。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2.1.1 病人术前心理。由于大多数病人都是从事和医学方面不相关的职业,缺乏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大多数病人听到手术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自己的病情产生忧虑心理,担心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可能发生的意外或者手术医生技术不高,担心手术效果以及术后是否会有并发症等,家庭的经济条件差也会使病人担心手术费用的问题,从而导致病人食欲不振、影响睡眠,甚至严重的可能会放弃手术治疗,病人的压力大了,会对手术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2.1.2 应对措施。
2.1.2.1 在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方面,护理人员要具备爱岗敬业的品德,要建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对病人富有责任心、爱心、及同情心。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临床护理技能,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积极维护好护患关系,这些都是做好心理护理之前的必要条件。
2.1.2.2 由于急诊病人的手术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程短等特点,病人在做手术之前的思想准备不足,护理人员在简单初步了解病人病情之后,及时给予转移和疏导,安慰、体贴病人,尽快消除病人紧张、不安的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做好术前的心理准备。同时还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使病人感受到真诚和安全感,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2.1.2.3 相对于择期进行手术的病人,应热情接待,主动向病人自我介绍,并介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病人的陌生感,让病人之间尽可能的多接触,互相交流,倾听了解病人最担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让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
2.2 术中心理护理。病人在进入手术室后,面对基本从未见过的手术仪器和特殊装置时,会产生焦虑、恐惧以及紧张无助的心理,因此,为使好围手术期得到更好的效果,手术室的护士应在手术期的前一天到病人病房进行术中讲解,根据病人的病情向病人阐述麻醉及手术的简单过程。在手术开始时,要保持安静,当有意外状况发生时,切勿大声喊叫,保持冷静并及时处理,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2.3 术后心理护理。病人在成功做完手术之后,一般情况下会表现的很轻松、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是每位病人的个性特点不同,手术之后会由于担心手术效果及并发症,产生悲观、容易激动等不良情绪,影响食欲和睡眠。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病人对疾病的耐受性,阻碍伤口的正常愈合。
3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4 结论
由于普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而手术是会给病人造成创伤性的一种治疗,普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与内科等非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有着较为特殊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需要护理人员及时的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对普外科手术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及护理。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普外科病人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根据围手术的各个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病人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帮助病人认识疾病,了解手术,使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陆小英,张玲娟.如何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健康教育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
[2] 费桂英.手术室术前心理护理作用[J].上海护理,2002(27)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护理。它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而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它直接的目的不是为更好的生,而是为了更好的死。〔在面临死亡阶段保持舒适状态,走完人生的最后道路。〕
据我们对30例诊断明确,治疗无望,濒临死亡的住院病人,实施了临终护理体会最深的是,对临终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前提下,辅以心理治疗,使处于濒死阶段的病人可能得到快慰和生命延长。不仅可以达到相对“安乐”的目的,而且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符合我国国情,这就是当今提倡“临终关怀,人文护理”的内容。
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及其诱导作用,提倡优质的生物环境与人际环境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注意观察临终者的心理变化和要求,以及灵活的调整周围环境,去理解、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给病人以坚强敏感的心理支持,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本文着重谈一下如何满足临终病人的心理需要并给予心理支持及护理措施。
一、 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技巧的运用
交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观点或感情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护士交流的技巧和灵敏的感觉能力,常有助于安慰病人和解决病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只有掌握交流的技巧,对病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启发病人讲出自己的思想顾虑,然后再通过交流,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医疗指导,在减轻病人心理负担的基础上,相应地减轻其身体方面的痛苦。结合临终者生理、心理的特殊规律,从生理角度,并不期望治愈其所患疾病,而是为了使患者置于较为安适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预感临近死亡,对疾病的进展感到不安和畏惧的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从容地死去。我们对不治之症的病人进行临终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们利用语言交流的方法使临终者,正视现实,摆脱困难。如:一位x线科副主任,患急性白血病,因他已感冒就诊,加上几日内周身出现大片的出血点与瘀斑症状,一系列血象检验,出于职业敏感引起他的怀疑和重视。当他被确诊为白血病时,他与其他患者一样进入否定阶段,不敢面对自己的疾病,产生了恐惧心理,惧怕死去。此时出现害怕孤独,需要有人陪,需要能多听到他的病情,他非常希望医护人员去探望,接近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的病情,是否还有其他疾病可出现类似症状,不会的,一定是化验结果搞错了,渴望医生护士能常看望他。这时,护士要尽量注意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使用合适的神态,维持适当的希望感,但不应该采取回避或欺骗手段。我们是这样对他讲的:“您多年从事x线工作,是否有过这种症状?”他回答:“没有。”“那我们就要观察一下了,先好好休息,从饮食上多注意一下,如:多吃些花生皮煮水、肉皮、大枣……”在与病人交往中使用通俗、明确、易于为病人理解的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音调的使用,它会起到帮助表达语意的效果。尤其是对癌症病人,随着病情加重,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情沉重,情绪很坏,焦虑伴随着侥幸,悲哀,伴随着反抗,担心和忧郁,平静和绝望,在这种消极复杂的心情支配下,多数患者表现出烦躁易激怒,护士面对这种情况,除十分必要的提醒和制止外,最好的办法是坐下来保持沉默,对病人各种责问,不满等不作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能很快地使病人冷静下来。
相反,对答、解释、争辩会进一步激化病人的情绪。坐下来就证明我们已经腾出时间行动上表现出同情与理解,让病人尽量倾泻自己的情感。护士也要让病人觉得你是在积极认真的特别关心地去听,不是听听而已,花上充分的时间去倾听,在谈话中随时注意病人的反应,护士善于从病人的言语特点,语调、声音大小,面部表情等方面,发现他的内心活动,然后据此而因势利导地引出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按上面的病例继续为例,他按着护士交代的饮食去做了,可仍有新的大片瘀斑出现,病情不断的恶化,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问到了我是否快死了。在表达了“是不是白血病”这一内容的同时,话里还倾诉着痛苦和郁闷的心情。如果我们单纯的告诉他:“是的,你患的是白血病。”不如我们带着感情去安抚,关怀地答到:“你所患的病很严重,院里正在全力以赴地对你进行治疗,你所需的药品,正在想尽办法,保证用药,你知道已有专人去外地专程为您购药。有这么多同志在你身边,你不会感到孤独的,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会随时出现在你的身边。”使临终者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内看到自己价值的意义。通过临终护理,让病人看到社会、国家、家庭在自己临终前仍然对自己进行无微不至地照料,将是对他的一种极大的安慰。因而可以减少恐惧。这无疑是对临终者和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净化。临终护理也是对患者家人的一种精神宽慰和精神补偿。自己的亲人即将离自己而去,对谁来说都是痛苦和不安的,对谁来说都愿意为即将死去的人做些什么,满足死者的一切要求,以减轻自己的悲痛。这位病人在临终前说到我不在恐惧,不在忧虑,不在孤独,也没有被抛弃,没有受鄙视,看到的是尊敬,关怀。爱护我。即使我马上离别人世,也无遗憾,谢谢大家!医护人员的语言只有引起临终病人的心理共鸣,才能奏效。所以,只有细心观察,灵活诱导,抓住病人瞬间表情,言谈举止的细微变化,以窥探其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敏锐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地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诱导,逐渐消除病人的愤怒、疑虑、烦躁、悲伤等有害心态,代之以镇定自若、信赖、快慰的有利心态,去正视事实,配合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抢救措施,使病人真正能在临终阶段尽可能多点的享受人间的友善和温馨,美好与幸福,在自然的安乐中渐渐离开人生。
(二)非语言交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神态、体态、姿势等。非语言的行为,往往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动机和内在需求,一般患者的需要常用语言方式表达,而临终病人随着病情的恶化和出现复杂的心理,这对他们的需求多为非语言式表达。在死亡不可避免时他们更多地需要身体的舒适及心灵上的平衡和安宁。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其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及其家庭成员的悲痛,实行人道主义,是非语言行为护理要达到的目的,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人们常称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可以传递感情,也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保持双方的思路一致。如:语言障碍的病人对某些护理人员的到来会表现出欣喜、欢乐、兴奋的目光,说明他们欢迎护理人员的到来,目光中流露出信任的情绪。如病人用愤怒的目光或是面对墙壁,或是闭上眼睛,表示他有不信任感,或是有难言之处。这时护士不要回避,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才是。我们曾护理过一位喉癌术后一年,转移多处的患者。此患者已40岁,孩子只有7岁。他的心情明显的忧郁,极度的悲哀和痛苦,经常流泪,妻子怎么护理也不对,经常摔东西,又经常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护士。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期,逐日沉默,出现了孤独感。针对此情况,我们坐下来开始同样保持沉默,用关怀的目光看着他,似乎在问他有什么要求吗?无声陪伴在他的身旁,这种做法也是给病人温暖与力量的一种表现,等他安静下来,我们便询问加以手势进行开导式的发问,他的妻子才告诉我们,她把孩子寄托给亲属照管.他放心不下,加上有生之年已不多了,希望女儿也能在身边。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处理方法,用真挚的语言,充满同情、关切的目光告诉他,破例让妻子和女儿一起陪伴他度过最后的时光,在病室可以摆放鲜花和他喜爱的用品。他用满意而感激的目光微笑点头向护士表示谢意。他的情绪一下就好起来了。这一实例阐述了对临终病人非语言行为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它通过患者的细微甚至瞬间举止神态来窥探其心理状况,要研究临终者的心理,并对他们有一颗爱心,诚心和责任心。这样,护患之间才能沟通,在临床上才可以真正实施非语言行为护理,同时,也体现对其家属的关怀,从而减轻他们的负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帮助垂危病人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
二、环境的灵活性与心理的重要性
南丁格尔曾说过: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发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环境对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来说,是需要感觉温暖和情谊的,为此要为临终者创造一个优美的周围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临终护理是特殊的护理,如果仍按教条的管理病室,严格控制探视,会使病人及家属感到不尽情理,增加悲哀。为此我们采取了放宽正常的病房管理:1.对环境的处理。我们除提供充足的空气,光线及温暖、安静、清洁的环境。对病室的空间设计采取灵活的态度,病室摆设鲜花,精美的挂画,允许摆放病人喜爱的物品,避免产生死亡之屋的气氛。2.根据临终病人对生活的依恋和亲人永别的痛苦心理,在处理人际环境中,允许最亲密的人日夜陪伴,在不影响病人休息情况下,可以允许适当的探视,不规定时间,让病人多享受一份人间的情谊,针对患者对死亡的否认――回避――认可的心理。护理人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主动关心病人,象对待其他患者一样,从他们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暗示中,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主动询问,鼓励,而不象以往对待危重病人那样忙于处置给药,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协助安排处理未了的心愿,使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尽量放松,坦然的迎接死亡的来临。优质的生物环境和人际环境,会使病人在临终前的一段特别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医护人员的关怀,会使病人感到他晚期的生命与他的死亡对人们是重要的,从而使生命垂危者安静、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旅途。
随着人们对二个文明要求的提高,对临终问题越加关注,每个人都希望安详、平静的死去,为此给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护理内容,要求通过良好的临终护理,使之能够比较“舒服的死”,通过临终护理体现出一种社会道义和社会精神,有利于密切人们之间的情感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体现医疗职业的崇高和尊严。人们从对一个临终前的人仍然进行无微不至的护理工作,仍然百厌不烦设法满足临死者的要求,看到了医疗工作的洁白无私。让我们去关怀临终者吧!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心理特征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24
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恐惧心理:由于人们对恶性肿瘤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情况,认为癌症是“绝症”,得了癌症就等于是判了死刑。因而病人在未确诊前,非常恐惧自己所得的病就是癌症。病人常表现为:忧心忡忡、心情紧张及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十分敏感。或坐卧不安、唉声叹气、感情十分脆弱。
怀疑心理:病人在疾病确诊前常有恐癌心理,怀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病人又怀疑是否是医院误诊搞错了,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产生怀疑,不愿也不敢相信。表现为烦躁、紧张、 焦虑,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等。
否认回避心理和幻想心理:病人的癌症诊断一旦被确证,出于对癌症的恐惧,却不愿意面对自己患恶性肿瘤这个现实,对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态度。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激惹、心存幻想,否认癌症这个事实。
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幻想破灭,不得已承认自己患癌症无疑时,“病人角色”的表演则相当“出色”。病人为了不让家人难过悲伤,亲人为了让病人安心治疗,彼此心照不宣,绝口不提病情。这时病人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显得十分平静。非常愿意与家人呆在一起,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同时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依赖于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把“生”的希望甚至于日常生活护理全都交付给了医护人员。表现为爱发脾气、苛求挑剔、以“自我”为中心、随时随地的要求医生护士给予关照。
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病情的日益恶化和癌症疼痛的折磨,以及化疗、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人常常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死亡安排多于生还打算,祈求早日解脱。病人常表现为心情忧郁、悲观、消沉和绝望,自残甚至轻生自杀。
恶性肿瘤病人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恶性肿瘤病人由于有上述的一些心理特点和心理表现。以及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尤其经过术后几个疗程的长时间放、化疗,病人会因为其放疗的不良反应、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常人难以忍受的癌症疼痛等,使病人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烦躁、情绪低沉、意志消退等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其陷入悲观绝望之中,丧失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而再不愿意继续治疗。病人的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会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加剧病情恶化的程度和速度。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重视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肿瘤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还有利于肿瘤的消退。是一种值得医护人员重视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肿瘤病人心理特点,制订出合理的、科学的心理护理计划,并配备专门的相对固定的具有一定医学心理学知识的护士去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要根据病人在不同疾病期的心理状况和病情的变化等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实施方案。给予患者以贴心的心理抚慰及精神调养,以及必要的生活指导。充分调动其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
护理人员对癌症患者应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爱心。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以及情绪反应了然在胸,在充分掌握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之后。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如精神紧张、心理恐惧、否认怀疑、悲观失望、绝望情绪等,有的放矢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给予对症下“心”药,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在医疗方面让患者满意放心。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
护士为患者提供精心护理时,不可忽视家属的作用。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行为、生活习惯最了解,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属给予关心和帮助,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克服悲观失望情绪,与医护人员一道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并积极配合医师对疾病的治疗。
有效的心理护理是建立在良好的护患之间的关系上。护理人员要随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加深患者及家属与护士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保证各项治疗方案和疗程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尽可能地满足其癌症患者的意愿需要。根据病人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布置住院的病房环境,如家庭式病房或工作式病房。让患者在身患绝症住院期间,感觉到一样可以得到工作和生活乐趣,一样可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从而唤起病人对生命的渴望,产生出强烈的生存意愿,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去战胜病魔,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重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把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的关键环节之一。护士以和蔼的态度、可亲的语音,关心体贴的行动,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有效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交流,以典型治愈病例让病人看到治愈的光明前途,可让病人的悲观情绪得以消除,在精神上得到支持。取得病人在治疗上的配合,有利于提高对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恢复,而且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86-02
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随之增长,老年人由于机体新陈代谢缓慢,易患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等),并且疾病恢复速度慢,住院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如何做好针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护理措施,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1]。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人长期被疾病所折磨,身体各种功能下降,活动受限,因而易产生心理上烦躁和紧张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孤独寂寞、极度猜疑、忧愁联想、绝望、恐惧、强度自尊个人崇拜等不利于身体恢复等问题。
1.1 孤独寂寞的心理
老年人日常都是儿孙绕膝的生活,突然生病住院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会郁郁寡欢、少言寡语、情绪低落、彷徨无助感到孤独寂寞。
1.2 焦虑猜疑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眼耳不灵活、视力听力下降,弄不清别人说什么,一方面感觉自己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对自己病情不了解造成死亡恐惧、或是家庭的经济压力、医院环境问题等,都会造成老年人巨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易怒、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思想高度紧张,无根据地怀疑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等,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老年病人健康恢复。
1.3 自尊心和自责心过强的心理
老年人特别喜欢周围人尊重他、恭敬他、特别是有些老年人曾为党为国家做出过贡献,非常希望别人象以前那样爱戴他,承认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喜欢听到周围人的仰慕、赞美之词,一旦住院,处处“受人摆布’’,老年人的自尊心变得敏感甚至强烈,同时易受到伤害。
1.4 过分不信任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希望技术熟练的护士给他处置,业务水平高的医生为他诊治,生怕年轻的护士处置失败,年轻医生诊断没经验,有强烈不信任的感觉。
1.5 过分依赖心理
多数老年人在心理上和体力上表现依赖他人的行为,因老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开始对医护人员熟悉和信任,每天都由医护人员陪伴、产生依赖心理,怕回家后没有医护人员的监护、没有安全感。
2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2.1 消除孤独寂寞的心理的措施
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子女都是忙碌的工薪一族,不能经常陪伴在父母左右,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走入病房与患者交谈,介绍病室环境、责任护士、及其他病室的病友相互认识,帮助他们组织一些活动。定时安排值班人员对老年病人进行访谈安慰和疏导老年病人的情绪,委婉劝告病人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的道理,时时关心体贴他们,如端茶、喂饭、擦身、按摩、协助大小便等,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象在家一样,同时安排亲人探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重新拾起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的动力,消除他们孤独、忧郁的心理,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且积极配合医院进行治疗,从而尽快使疾病得到良好治疗,身心健康恢复正常水平[2]。
2.2 消除焦虑猜疑的心理的措施
医护人员除了要细心的观察病人不良情况的原因外,还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尽量帮助患者与家属取得联系,并给与妥善安排与处理,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和镇定从容、遇事不慌的态度,切忌在他们面前小声议论和交谈,任何时候都不能引起患者的恐慌。
2.3 针对老年人不信任的心理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诚恳地工作,需要理解老人,他们需要安全,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为他们诊治,业务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发药,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老年病人的全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耐心、细致、解释、安慰、关心、体贴老人,以消除其不愉快的心理反应。
在护理操作前以亲切的口吻、恰当地称呼对待他们,使病人感到温暖,产生良好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护理技术的实施不失败、高质量完成,倘若失败,要表示歉意,以得到老人谅解,不要嫌弃老年人嗦,用和蔼轻松的语气和老人交谈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有利于疾病治疗和恢复,从而树立老年病人的自信心。
2.4 针对老年人过分依赖心理的护理措施
针对老年病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过分依赖的问题,医护人员要同患者家属及时做好沟通,尽可能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但不要一味顺从迁就,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非必要的帮助,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一套适合他们的生活计划,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没老。
2.5 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医患关系对老年患者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尊心强、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老年人来讲,他们不一定要求奢华;但一定喜欢安静、整洁、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家的感觉,减少不良刺激,使其自尊心得以保护,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得到安慰,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
综上所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家属和医护人员我们都不能有任何的忽视,在护理老年病人的同时要考虑到老年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要受到我们医护人员极其家属的特殊待遇,时时、处处、事事给与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同时我们医护人员要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心理状态对健康恢复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共同做好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道德和适当有益活动对老年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治疗,从而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桂琴.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探讨[J].大家健康,2012,6(4):40-1.
【摘要】 目的: 分析和探讨慢性肝病病人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对186例慢性肝病病人的心理进行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指导,加强个性化护理。结果与结论: 通过对慢性肝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分析、评估及护理,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解除心理压力,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肝病;心理问题;护理措施
慢性肝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表现为起病急,出血量多,自觉症状明显,因此病人的心理变化极为复杂。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9年7月—2011年7月共收治了186例慢性肝病病人。其中男105例,女81例,年龄( 23 ~74) 岁,平均年龄52.4岁,18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黄疸,肝功能异常等。
结果
经调查慢性肝病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恐惧、焦虑、抑郁、孤独、自卑、绝望、不合作等。本组15. 8%的病人受到社会歧视,75. 6% 的慢性肝病病人出现过紧张、焦虑、恐惧,失望等不良心理状态。56% 以上的病人更需要心理支持、被人理解和尊重、与他人交流,听其倾诉。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后,90%以上的病人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护理
1、尽可能给患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就医环境,尊重、关怀、同情患者,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克服自卑心理及消极情绪,经常鼓励患者力所能及的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提高生活质量。及时发现每位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评估恐惧、焦虑程度以及心理改善情况。在与患者交谈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倾听其陈述,尤其是文化程度低、不善言者。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热情为患者服务,让病人感觉医护人员可信,愿意主动表达内心的感受。忽视病人及其要求会增加病人的不合作,应主动关心病人,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3、协助患者自我调整心理状态,我们制定了针对各型肝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针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如责任护士和患者一对一交谈,通过宣传栏,健康教育讲座,发放肝病宣传册,每月一次的公休座谈会,出院指导、咨询电话等。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发病诱因、疾病的传播途径、饮食、休息、用药、预防、消毒隔离、检查及疾病的预后等知识。尽量满足病人需要,患者有权了解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等,及时告知疾病信息。
4、慢性肝炎无特效药,病情进展性加重,治愈难,治疗过程较长,经济负担较大,且多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往往有烦躁、焦虑、恐惧、抑郁等心情,很难配合医生的治疗,对患者疾病的康复带来严重的影响[1]。对此类患者根据其具体的病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向其介绍慢性肝病的相关知识,消毒隔离知识,介绍病情的发展演变规律,使其知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危重型的机率极小,保持心情舒畅,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可以阻断或延缓病情的进展。热情耐心地回答患者的提问,使患者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5、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如提供报刊杂志、电视。晨晚间鼓励轻症患者到院中散步和病友聊天交流,协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与家属合作,减轻病人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6、给予积极地心理暗示,我们给每一位患者发一张温馨提示卡,卡片上有主管护士及护士长姓名,背面写上各种积极的暗示性语言,鼓励患者每天读两遍,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
7、豁达人生,提高生活质,慢性肝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为。因此.树立正确的疾病观,豁达人生,提高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患病后不要怨天优人,应当正视疾病,积极投人到治疗、护理、康复中去。其次,不要对彻底清除肝炎病毒报太高的期望值,事实上达到临床治愈已不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与学习。
体会
慢性肝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长期受疾病折磨,而目前国内对此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随着肝功能降低,病情迁延不愈,产生各种心理症状,病人普遍存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心理,为自己病情忧虑恐惧,为长期治疗的经济负担和恐惧被社会家人嫌弃而自卑孤独甚至厌世弃世。传统中医学认为一个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气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情态变化对各脏腑产生影响,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易被饮食、、情态所伤,而致精损、气耗神散。因而,不同的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均有重要的影响。慢性肝病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孤独、自卑、绝望等心理,要使患者走出心理阴影,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很重要,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对待自身疾病,乐观、向上。对提高治疗效果、疾病康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概述
1.1 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时,由于下述原因加重心肌缺血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1.1.1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病变血管粥样斑块内破溃或内膜下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持久性痉挛,使管腔发生完全的闭塞。
1.1.2 心排血量骤降 休克、脱水、出血、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术等引起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严重不足。
1.1.3 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 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血压剧升时,左心室负荷剧增,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
1.2 症状
1.2.1 梗死先兆 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心电图检查,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1.2.2 症状
(1)疼痛: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2)心律失常:约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期前收缩,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心房梗死。
(3)心力衰竭:梗死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且不协调,故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可有发绀及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后期可有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遵医嘱给予溶栓、扩冠、抗凝及镇静药物治疗,缓慢静脉滴注。24h更换输液部位,防止静脉炎发生,准备好口服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卡托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等),并且预置一个静脉留置针,以备24h之内抽血用,避免不必要反复穿刺。
2.1.2 建立重症记录单 随时记录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用药情况,以及神志、心律、心音变化。做好多参数监护,备好抢救物品。
2.1.3 供给足够量的氧气 一般先给3~4L/min,病情平稳后,可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1~2L/min,如有以下情况,应持续给予氧气吸入。
2.2 病情观察
2.2.1 急性心肌再梗死的早期发现
(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问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以严密观察。
(2)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2.2.2 并发症观察
(1)心律失常:①R on 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即期前收缩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②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超过5次。③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2)心源性休克:病人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3)心力衰竭:心衰早期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2.3 休息、饮食与环境
2.3.1 环境 有条件的病人应置于单人抢救室或心血管监护室给予床边心电、呼吸、血压的监测,尤其在前24h内必须连续监测,室内应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物,如氧气装置、吸引装置、人工呼吸机、急救车,各种抢救机械包以及除颤器、起搏器等。
2.3.2 休息 AMI病人一般应完全卧床休息3~7天,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从第二周开始,非低血压者可鼓励病人床上作四肢活动,防止下肢血栓形成。两周后可扶病人坐起,病情稳定后可逐步离床,在室内缓步走动,对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2.3.3 饮食 不宜过饱,坚持少量多餐。第一日只进流质饮食。食物以易消化、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少产气者为宜。禁食刺激性食品,禁止吸烟和饮茶。
2.3.4 其他 保持大便通畅,便时避免过度用力,便秘时可给予通便药物。加强病人的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及压疮发生。
2.4 并发症护理
疼痛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并遵医嘱给予解除疼痛的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严重者可选用吗啡等。心源性休克应将病人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30°~40°,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或肺微血管楔压进行监测。应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按时翻身预防肺炎等并发症,做好24h监测记录。加强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如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室壁瘤、栓塞等。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人类社会逐渐趋向老龄化,老年病人占患病人群的比例也在增加,如何在了解老年内科病人住院中临床特点心理特点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进行讨论的问题。
1一般资料
100例老年内科病人中男60例,女40例,病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53例,呼吸系统疾病31例,糖尿病9例,其他7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的有17例。
2临床特点
老年内科疾病大多数具有老年病特征,一旦有感染、发热等诱因就可能把潜伏的其他疾病情况加重,由于老年病人不能完整叙述病史,症状和体征也不典型,给诊断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老年人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多脏器病变且发病急,进展快,病程长,病情重,恢复预后较差,并发症发生几率高,药物不良反应大,治疗效果差。
3心理特点
焦虑是老年病人住院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以首次住院三天内最明显,病人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严重程度,何时可以出院等还不了解。因此可引起睡眠质量下降,食欲欠佳等一系列问题。而另一个重要心理特点是孤单寂寞,主要表现在住院时间长且缺少家人陪伴的老年病人身上,这种老年病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会主动与同室病友进行交流,家属家人工作繁忙探望时间较少,病人情绪明显低落。还有一小部分病人由于病情重,容易产生悲观消极情绪,认为自己所剩日子不多,所以不能积极治疗配合。
4临床护理措施
老年病人自我保护能力下降,住院期间容易发生意外、摔道等,所以人性化服务要求高,当气温变化较大时应及时提醒增减衣服。老年病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压疮等。在病情允许之下,建议老年病人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改善心功能状态,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方面由于病程长,消耗大,应该给予适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另外,老年病人病情观察应及时仔细全面耐心,做到预见性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老年病人的用药要强调个体化,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严密观察并及时进行处理
5心理护理措施
与老年病人交流要注意讲话方式,有耐心,态度亲切。针对老年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认真详细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在短时间内消除病人焦虑不安的情况,睡眠质量和食欲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孤单寂寞的老年病人应鼓励他们与其他病友进行感情交流, 并取得家人的积极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家人对他的支持和温暖。对于悲观消极病人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帮助,护理过程中更加细心,言行谨慎,不让病人感到病情加重,鼓励病人重新建立信心,在精神上战胜疾病,更好的配合治疗。
关键词:老年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35-02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目前临床并没有明确该病的具体病因机制,一般患者的病程比较长,极易复发,治愈难度较大[1]。老年人由于年龄比较大,心理、生理上都会有所退化,加上病程较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社会功能严重缺损,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控制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心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我院74例患者根据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介于60-75岁之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介于62-76岁之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应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并且进行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干预前,医护人员应该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背景以及实际病情,同时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主要目的以及具体方法,争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全面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以及生活经历后,通过劝解、启发以及开导等多种方式尽可能打消患者的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得到充足的支持。每周应该进行1次个体心理治疗,每次在1h以上。同时,医护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之间多交流、沟通,让患者能够融入到大的集体环境中,如果发现老年患者普遍具有某种消极情绪,一定要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每周应该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心理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应该在1h以上。其次,医护人员应该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家属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多和患者聊天,营造一种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使患者慢慢回归家庭生活,每个月应该进行2次以上家庭心理治疗,每次持续45 min以上。
1.2.2生活护理。医护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职业、生活兴趣爱好、病情严重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并且请求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实施。每天应该指导患者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主进食、穿衣、洗漱、个人卫生等。同时,应该由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陪同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基础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加强运动强度,每天1次。如果患者表现良好,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应该鼓励患者积极回归社会生活。
1.3 评价指标
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DAS)等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分别越低,说明患者的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P
2.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BPRS评分、DAS评分以及ADL评分并没有很大区别(P>0.05),经过3个月护理随访后实验组患者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3.讨 论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后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但是患者的精神残疾以及社会功能缺损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这就需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较长,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佳,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及生活干预措施[2]。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以及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3个月后的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总而言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及其评估[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 1) : 4-6.
【关键词】 ICU病人;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53-02
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主要收治的是重症患者,在现代化先进医疗设备、技术以及管理不断进步的形势下,极大地提高了重症患者救治水平。但由于疾病的侵扰、治疗的痛苦、ICU内部环境等给ICU病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恐惧、疑心、焦虑、害怕、孤独等,直接影响到治疗过程和康复质量,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ICU病人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就此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0例ICU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报告内容具体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ICU病人共150例,男性86例,年龄在17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32.3±9.6岁;女性64例,年龄在19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33.2±9.7岁。其中,急性中毒病人47例,肺部感染病人58例,脑出血病人10例,心脏功能衰竭病人19例,其他10例。
2 ICU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ICU病人经常要接受呼吸机等设备治疗,不仅给病人带来身体上的折磨,而且长期的安静环境和治疗会让病人产生焦虑、孤独等心理状态,影响治疗过程。
通过对150例ICU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其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恐惧和焦虑心理
ICU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病情的严重性本身就会使人恐惧和猜疑,担心会不会恶化或者影响日后正常生活等,加上亲眼目睹医护人员对其他ICU病人的急救,甚至死亡,会使病人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害怕治疗,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同时由于ICU特有的安静、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声音、报警声等环境因素,或多或少对对ICU病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惶恐不安、烦躁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恶心、血压升高等症状,加重病情[2]。
2.2 孤独和寂寞心理
ICU一般是不允许家属陪伴的,病人处于陌生而又严肃、安静的环境中,加上各种仪器设备的运转声音、其他ICU病人和医护人员面无表情,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很容易让病人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情绪波动大,不想跟人交流,长此下去会造成病人孤僻、自卑、偏激的性格,不利于治疗。
2.3 自卑心理
ICU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大多时候需要全身,这会让病人觉得自己的隐私被偷窥,从而出现自卑心理,加上治疗可能会留下一些疤痕或遗留症状,影响日后正常生活,病人可能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自卑等心理,从而不配合治疗,影响治疗进程。
2.4 猜疑心理
由于长期治疗和环境的压抑性,可能会使病人出现烦躁、幻听、猜疑等心理,担心自身病情能否治愈,什么时候能转入普通病房等。
3 加强ICU病人心理护理的干预措施
针对ICU病人心理问题,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3.1 加强相关疾病、医疗知识宣传教育
ICU病人出现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对能否治愈抱有疑虑。因此医院要根据不同ICU病人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疾病及医疗知识宣传,如疾病的性质、危害、治疗方法等,让病人对自身疾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帮助病人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和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更好的配合治疗。同时在第一时间内要向ICU病人介绍ICU内的环境、基本医疗设备等,让病人了解到ICU是为了帮助病人更好的治疗,减轻病人对ICU的恐惧和害怕心理[3]。
3.2 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日常护理作为ICU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对病人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管,以便及时治疗。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的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采取急救措施,同时主动与病人沟通,告诉病人减轻疼痛的方法,赢取病人的信任。二是主动了解病人情况,并积极帮助病人。医护人员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性格和病情等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同时要注意自身的目光、言语以及动作行为等,用恰当的行为举止,如和善的微笑、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等去感染病人,消除病人孤独、焦虑等心理。三是保护病人的隐私。尽量地减少病人全身的次数和时间,且在帮助病人处理导尿、大便等问题时要进行遮挡,同时对病人的病情保密,帮助病人消除自卑等心理,赢取病人信任[4]。
3.3 实行人性管理,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
沟通是桥梁,交流是剂,医院要实行人性管理,树立“为病人服务”宗旨,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所思所想,并采取有效办法帮助病人。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加强与ICU病人的沟通交流。医护人员要饱含激情,积极询问病人生活状况,多安慰、关心病人,并根据病人特点寻找共同话题,转移病人注意力,同时多举办一些小活动,如讲笑话、唱歌等,营造良好的氛围,让病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快乐,觉得有依赖,不再孤独。另一方面,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交流。医护人员要主动的向病人家属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性和性格,同时向家人及时的反映病人的情况,争取家人的合作,共同努力做好护理工作。此外,尽可能的延长家属探病时间和次数,让病人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怀,消除孤独、沮丧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便早日康复。
3.4 改善ICU环境
ICU内有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给人一种肃静的感觉,影响病人的心理和情绪,因此要改善ICU环境,营造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保证ICU内干净整洁、光线柔和、播放抒情音乐等,同时尽量把治疗护理时间和内容安排在白天,不影响病人的休息等。此外,可适当布置ICU,利用气球、娃娃等让病房内呈现一种温暖、温馨的特点。总之,通过营造一个轻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环境,缓解病人不良心理反应。
4 结语
随着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现代管理的快速发展,ICU治疗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ICU环境问题、医护人员态度等因素,易使ICU病人产生恐惧、害怕、焦虑、孤独、自卑、猜疑等心理,不仅影响治疗过程和延长康复时间,而且给医护人员增加工作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加强相关疾病及医疗知识宣传教育、认真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实行人性管理、加强沟通交流、改善ICU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有效地缓解了ICU病人心理压力,提高ICU病人护理质量。此外,要不断提高ICU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一手抓身体治疗,一手抓心理护理管理,双管齐下,尽快帮助ICU病人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巩月英.ICU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52-252
[2]王丽梅.410例 ICU 病人心理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24):173-173
【关键词】EICU 重症病人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护理科学也在飞快进步,在疾病诊治的过程中,伴随生理改变而出现的病人心理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危重症病人面临的不是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1]。
1 临床资料
2010年间共收治各种原因入住EICU的清醒重症病人160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5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02例,Ⅱ型呼吸衰竭2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3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例。
2 EICU重症病人常出现的心理反应
2.1 惊慌恐惧 危重病人多由于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变化而来医院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来诊时常表现惊慌失措,向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态度也不好,情绪波动很大,迫切希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以抢救他(她)的生命。
2.2 焦虑不安 由于突然患病或病情加重,会对病人产生不利的心理刺激。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以及后悔恐惧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急躁、焦虑,甚至不配合治疗[2]。
2.3 孤独压抑 为了便于监护和抢救急重症病人常常将患者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病室环境中。在EICU病房内,远离亲人和朋友,探视也受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也无暇与之攀谈,使患者有一种深深的隔离感和孤独感。时间过久了,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抑心理,表现为烦躁、辗转不安、激动易怒、神志恍惚,甚至出现谵妄,严重者可出现轻生的念头。
2.4 自我形象紊乱 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健康危机。
自我形象紊乱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由多种疾病或治疗手段造成的。在临床,除了要注重对引起自我形象紊乱的疾病进行护理外,也应注重对病人的自我形象紊乱的护理。
2.5 呼吸机和EICU依赖 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习惯于被动辅助通气,多对呼吸机有依赖心理,恐惧撤管,担心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发生。将要撤离EICU的病人,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缺乏信任,担心疾病复发,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EICU依赖。
3 EICU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3.1 对EICU重症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原则。
3.1.1 有缓有急 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
3.1.2 有的放矢 针对病人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采取相对的心理护理措施。
3.1.3 与抢救同步 护士应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在进行操作的同时简明扼要的说明意图,既能消除病人的疑虑又能得到患者的配合。 转贴于
3.1.4心理换位 谅解病人的过激行为,积极预防病人的心理创伤。
3.2对EICU重症病人心理护理措施
3.2.1 减少不良刺激,稳定患者情绪 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前提 急危重症病人以服毒、外伤、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发作为主,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各自表现为 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等,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应首先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3.2.2 护理服务情感化、规范化、人性化 首先,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合理安置治疗,指导患者掌握肌肉放松和调整呼吸的方法。治疗护理时,医护人员态度认真、操作轻柔、动作敏捷,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时,沉着、镇定,使患者产生信赖感,撤离监护室前,做好解释和保证,以消除病人焦虑。其次,主动了解患者的自觉症状、性格特征、生活习惯,根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制定护理计划,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影响病人定向力的药物。护士在病人意识恢复后应作好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包括用柔和坚定的目光注视,温和善意的微笑,恰当的握手,对患者的痛苦恰到好处的解释等,使患者紧张的心情放松,解除其恐惧心理。再次,注意患者自尊心的维护,尽可能地减少病人全身裸露的次数和时间,在为病人做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以及患者解大小便时,要随时给予遮挡。
3.2.3 建立良好的病人支持系统 身患重病的ICU病人独自忍受着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巨大痛苦,随时为自己的生死担忧,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援助支持病人。除护士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开朗、幽默的性格和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出现在病人的面前,多询问、安慰和帮助病人,使病人受到感染外,还要帮助病人与同室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积极与亲人沟通,必要时取得社会的支持,让病人感到有依靠,消除病人的孤独感。
3.2.4加强非语言交流 除了正常的语言交流外,对于不能张口说话的病人,应加强对其的非语言交流。护士可用手势、眼神、写字等方式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病情和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3]。
3.2.5音乐疗法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优美的旋律会通过听觉产生美感,使人感到安宁、愉悦。针对危重症病人这个特殊群体,采用音乐疗法能有效地降低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并且利用音乐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唤醒病人愉快的思想联系和情感,暂时忘却置身的环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的心境,使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4]。
4 总结
心理护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通过对入住EICU的160例清醒重症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除了病人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让病人从不良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使躯体治疗和心理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明显地促进病人的康复。及时、合理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樊平花.急危重病人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5):1374.
【关键词】酒精所致精神障;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为了做好这类患者的护理工作,探讨其护理特点,使病人早日康复,我们对此进行了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来自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病区收治的4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均符合CCMD-3关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自行设计“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调查表”,共6个项目。由1名医生和2名护士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查评定,根据调查所得,对病人进行护理。
2 调查结果
2.1 40例患者全部男性。年龄28~71岁,平均42.7岁。婚姻状况:已婚27例(67.5%),未婚4例(10%),离婚8例(20%),丧偶1例(2.5%)。文化程度:文盲2例(5%),小学6例(15),初中24例(60%),高中6 例(15%),大学2例(5%)。职业:农民17例(42.5%),工人20例(50%),干部3例(7.5%)。
2.2 病程1周~20年,中位数病程3年。饮酒史6~40年,平均17.8年。日饮酒量:500ml以下7例(17.5%),50ml以上25例(62.5%),1000ml 5例(12.5%),1500ml 2例(5%)。
2.3 住院次数:首次住院25例(62.5%),2次住院5例(12.5%),3次住院2例(5%),3次以上住院5例(12.5%)。
2.4 入院方式:自动入院5例(12.5%),平车推入10例(25%),强制入院25例(62.5%)。入院状态:对检查合作者24例(60%),不合作者16例(40%)。
2.5 临床精神症状:4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均存在精神症状,其中被害妄想7例(17.5%),关系妄想5例(12.5%),嫉妒妄想3例(7.5%),幻听7例(17.5%),幻视4例(10%),打人14例(35%),毁物12例(30%),行为紊乱21例(52.5%),易激惹30例(75%),兴奋乱语29例(72.5%),失眠26例(65%),肢体震颤17例(42.5%),无自知力34例(85%),记忆力下降6例(15%)。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以彻底断绝酒的来源。病人入室后根据病情,尽量安排在舒适整洁,安静安全的病房,护理人员细心地照料病人的日常生活,每天督促病人洗漱,定期洗澡,更换衣服,保持床铺的整洁、干燥。
3.2 饮食护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大多很差,由于病人长期以酒代饭,停酒后会出现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症状,护理人员耐心地劝导病人进食,对于合并肝损害、胃炎的病人应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及生冷刺激。部分病人应遵医嘱进行输液补充营养,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充足的营养。
3.3 戒断症状护理:40例病人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戒断症状,如焦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恶寒、出汗、心悸,17例(42.5%),病人有肢体震颤。当病人出现不适时,及时让病人卧床休息;恶心、呕吐时侧卧或头偏向一侧,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汗多时及时擦干并更换衣服;震颤病人卧床休息,应防止坠床,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同时配合医生施用药物,尽快使病人安静下来。护理人员此刻多陪伴和安慰病人,增强病人的信心,使其顺利度过戒断症状的不适期。
3.4 精神症状护理:40例病人均存在精神症状,尤以幻觉妄想、易激惹、兴奋乱语、打人毁物、失眠为明显,对此类病人的护理,视其症状进行心理疏导,确保病人的安全,护理人员主动了解病人幻觉妄想内容,注意观察病人行为表现,清除环境中的危险物品,接触病人时态度要温和,避免激惹病人,有明显兴奋、躁动者可给予保护性约束。
3.5 药物治疗的护理:地西泮替代治疗是治疗酒戒断状态常用的方法。大部分病人对疾病不能正确认识而自觉配合用药,护理人员要耐心劝说,避免激惹病人,本文患者有28例是经过劝说后将药物服下,拒服药者可改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同时要及时发现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如出现头晕、无力、走路不稳等要防止跌伤,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6 心理护理:40例病人中85%入院时无自知力,否认有病,经过治疗后自知力恢复较快,对病中表现能够正确分析批判,此时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在病情稳定时,病人心理是复杂的,一方面对过去酗酒后悔内疚,一方面对酒仍存有渴望,对此类病人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疾病,了解他们的饮酒史和生活处境,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指导,使他们从郁闷、抑郁等情绪中走出来。认清酗
(上接第22页)酒的危害性,使病人从自己或他人的饮酒史中吸取教训,坚定戒酒的信心。
4 治疗护理效果
40例患者住院7~125天,平均住院34天。治疗效果:痊愈17例(42.5%),明显进步20例(50%),进步2例(5%),未愈1例(2.5%)。
5 讨论
酒精属于精神活性物质,其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精神障碍不同[1],因而护理措施亦有特殊性,护理措施应因人而异。本文通过对40例患者的观察护理,认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加强心理护理,才能提高病人对酒危害性的认识,进而主动配合治疗,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探讨 中风 临床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40-01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急剧发病,造成病人死亡或症状(可)持续24小时的局部脑血管病,又称卒中或中风(apoplexy或stroke),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中年后急剧增多,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高血压、抽烟、糖尿病等卒中重要危险因素的急剧增长,卒中的危害将愈益突出。近年来发病率较前有上升的趋势,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的创伤,笔者在长期中风患者护理工作中,积极的临床护理对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抢救的成活率,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残率、临床意义较大。另外,重视及加强中风病人发病阶段的心理护理,是中风病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
1 对中风护理问题的评估
1.1 语言沟通障碍:语言沟通障碍的定义为:个人在与人际交往中使用或理解语言的能力低下甚至丧失的状态,主要评估依据是:①不会说通用的语言;②说话或发音有困难;③不会或不能说话。
1.2 躯体移动障碍:躯体移动障碍是指个人独立移动躯体的能力受到限制,评估标准为:①不能有目的的在环境内移动;②因有限制性的约束而不能活动;③关节活动受限,肌肉无力或萎缩,肌肉控制力减弱。
1.3 无能为力:无能无力是患者个人感到自己行动已不能影响结果,对当时的情境或即将发生的事情感到缺乏控制能力。临床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中、重度表现为个体对环境和预后失去控制力和影响力,轻度仅表现为被动和精神状态的不稳定。
1.4 焦虑:焦虑是一种模糊的不适感,其来源对个人来说,通常是非常特异的和不可知的。患者表现为生理、情感和认识方面的异常表现,生理方面患者表现失眠、疲劳、眩晕等现象,情感方面表现为健忘、沉思、不能集中、不能面对现实等。
2 护理目标及措施
中风的发病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病后两周以内的急性期、8—12周的康复期,两年左右的康复后期。三个阶段病人的反应均不同,临床必须针对其身心反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急性期:急性期病人常出现焦虑、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病人对由健康变为瘫痪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悲痛欲绝,甚至出现轻生念头,有些病人出现攻击和对抗行为,故这一期的心理护理目标是理解病人焦虑和无能为力,以调节好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充分思想准备,主要护理措施如下:
2.1.1 支持性心理护理法:通过详细交谈,在充分了解病人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启发、鼓励病人消除恐惧、焦虑、避免不良因素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情感心理护理法:注意以情感交流,关心同情、安抚病人,其中包括:①对病人理解、谦让、允许病人适度情绪宣泄、适时适度劝说安慰病人;②具体周到地关心病人生活;⑧丰富病人文化生活、转移病人注意力;④帮助病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2.1.3 催眠暗示疗法:对极度焦虑失眠病人,采用简易诱导法,如凝视法、节板器法、呼吸调整法等,帮助病人进入催眠状态,以消除病人病态心理,稳定病人情绪。
2.2 康复期:该期病人的心理问题多为焦虑、语言沟通障碍、躯体移动障碍,故该期的护理目标是进一步调整病人心理状态,调整和恢复语言及运动障碍,具体措施如下:
2.2.1 调节病人心理状态:①以情胜情法:即针对病人不同病态情绪,采用相应情志疗法。治疗的原理,即以情志之偏,补偏救弊,达到恢复病人心理平衡,情志协调的治疗目的,如配合音乐疗法效果更佳。②环境心理疗法,设置优美舒适环境,和谐人际环境,促进病人心身康复过程。
2.2.2 语言障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书笔训练和针刺疗法,从简易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3 运动障碍训练。
2.3.1 躯体运动,要注意三个结合,即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全身锻炼与局部锻炼相结合,床上锻炼与离床锻炼相结合,具体在病情稳定24h后实施,方法以按摩、推拿、各种功能操作锻炼为主。
2.3.2 生物反馈:以肌电反馈法,使病人能清楚地看到反馈仪荧光屏上的波形,又能听到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同时使肌体能最大范围的活动,使肌电位增多,关节活动度加大,以促进肌体活动康复。
2.3.3 气功疗法:练功为中风病人的心理障碍和运动障碍的康复均有好处,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种进行练习。中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风患者老年人居多,其皮肤干燥多皱,皮肤弹性较小,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少,血液循环差,皮肤受损后修复能力弱,易发生压迫性损伤或褥疮。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成为致病因素。中风患者因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长时间治疗不愈,对今后工作生活顾虑重重、易产生忧虑、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等多种心理状态。中风后部分患者发病后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失去自理生活能力,会滋生不良的心理反应,中风患者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很重要。研究表明:高压氧治疗中风可以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的含量及血氧的有效弥散距离,从而增加脑组织和脑脊液的血氧含量,恢复脑组织的能量代谢,脑神经细胞的肿胀也减轻,颅内压随之降低,而积极的心理护理,则可掌握患者在病情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异常心理反应,帮助病人进行适应性调整,使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处在最佳状态,才能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诊疗工作,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12月第10板,第40次印刷,P,2206-2207
关键词:急诊 患者 心理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044-02
目前,心理护理在急诊科病人的护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多数急诊病人的病情紧急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病人和家属的角色转换较慢,对医院的心理依赖性较强。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充分地掌握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地采取有效心理护理措施对急诊病人进行护理。这对加强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救治效果上有着重大意义。
1资料
自2009年11月到2010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病人一共有602例。其中男362例,女240例,年龄12-63岁,平均36.5岁。其中,病因分类:自然灾害致伤23人(3.8%),服药自杀24人(4%),打架斗殴致伤72人(12%)人,醉酒82人(13.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4人(23.9%),车祸伤257人(42.7%)。
2方法
由急诊高年资护士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专职人员对急诊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患者的典型行为和语言为根据,对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分类:第一,急躁易怒型。急躁易怒型的典型表现是高声吵闹难以平静,情绪激动极易激怒且行动具有攻击性。第二,紧张恐惧型。紧张恐惧型的急诊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言语慌乱、情绪激动、坐立不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发抖蜷缩身体和试图躲藏等行为。第三,悲观绝望型。悲观绝望型的典型表现是懒言少语,情绪低落,对外界的环境刺激反应不敏感。
3结果和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打架斗殴者与醉酒通常以急躁易怒的心理为主;慢性疾病急性的发作和车祸伤者往往以紧张恐惧的心理为主;服药自杀者通常以急躁易怒和悲观绝望两种心理为主;自然灾害患者则表现出紧张恐惧心理与悲观绝望的心理。
3.1急躁易怒
打架斗殴者与醉酒通常表现出急躁易怒的心理。一般这类患者都有着不良情绪长期的积累,在家庭或工作中由某些应激事件引发。如果出现纠纷和醉酒等诱发因素就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从而爆发。此类患者具有急危重的病情,心理上带有情绪难以承受,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在就诊时不易平复稍微遇到些不顺就会引发暴躁情绪和攻击性态度。
3.2紧张恐惧
慢性疾病急性的发作和车祸伤者往往表现出紧张恐惧的心理。由于意外伤害和病情急剧恶化的突然性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在思想上都未能有充足的准备。又由于对疾病了解不够无法预知疾病后果,对医院的环境和抢救设备的陌生使多数患者产生了紧张恐惧的心理。
3.3悲观绝望
服药自杀患者与自然灾害受害患者往往容易表现出悲观绝望的心理。这类患者通常表情淡漠、沉默寡言、情绪非常低落及对刺激不敏感并且不愿意被打扰。轻生的患者一般是由于长时间心理应激或长期慢性疾病的折磨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促发悲观绝望心理的产生。经历了自然灾害的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在在自然灾害中受到了严重刺激和意外打击,不愿意、不敢接受现实状态而失去信心产生悲观绝望的消极心理。
4护理方法和措施
不同情况的急诊病人心理特点是及其不同的。所以,护理人员应当根据不同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急诊护理方法和措施。
4.1不同心理类型患者的护理
对怀有紧张恐惧心理为主的急诊患者,护理时需要耐心,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措施等详细说明,同时引导谈话的方向来转移患者对疾病的过度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对怀有急躁易怒心理为主的急诊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不同的护理。对于意识清楚和能够保持理性的患者,先使其愤怒情绪充分宣泄,并让其感受到被理解从而信任医护人员配合护理工作。接着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合理的引导,促使患者对自身的不理智行为进行反省,使患者迅速冷静下来从而有利于治疗。对于特殊的患者必要时应当采取强硬态度。急救医治时间紧任务重,急诊医护人员应当掌握专业的医护技能外还应当能够安抚患者的心理并进行判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2 外伤急诊病人心理护理
急诊中,大部分患者都是属于外伤病例,其伤口疼痛、出血较多,活动受到阻碍。外伤大多是因为意外伤害所造成的,患者通常情绪不能自控、惊慌失措,休克的病人家属心理会出现更大的障碍。又由于患者和其家属对就诊的程序、诊疗的必要措施不能够有效的理解,希望快速治疗、立刻见效。此时,如果不加强心理护理工作,就会非常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时刻保持沉着冷静、快速有效地进行诊治。还应当用温和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安慰患者及其家属。在抢救护理时,医护人员应当镇静,准确有效的操作从而赢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同时,应当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一些必不可少的程序和诊疗手段,争取病人的理解从而积极地配合诊治。
4.3服毒病人心理护理
急诊中的大多数服毒病人都是主动服毒,往往是由于患者的社会和家庭因素所导致的。患者通常有悲观绝望,拖延抢救时间,把愤怒情绪向医护人员转移等表现。此时,医护人员需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不能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埋怨、嘲讽等,应当理解关心患者,积极地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心理安慰和指导。争取尽快详细地了解患者服毒的原因和病史等。医护人员需要积极的安抚病人的心理从而使患者认识到错误并积极配合医治工作。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工作,使其主动地安慰病人配合医治从而使得抢救治疗顺利进行。
4.4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因为急诊患者的病情一般都较为严重,患者家属对疾病和急诊知识也不够了解,往往会不知所措、过分地担扰惊恐、流泪哭泣等从而使得患者更加的紧张恐惧,不利于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护理人员在抢救患者时,也应当重视其家属的心理需求,对家属进行合理安慰并给予一定的心理指导。应当让患者家属明白配合医护人员对成功抢救的重要性,让家属了解有关的抢救信息从而解除其不必要的焦虑,进而争取到患者家属的配合使得检查、护理和治疗顺利地进行。
5讨论
急诊科接收的患者的病情一般都叫较为严重,有着较高的意外发生率,所以目前对急救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历来的临床经验表明有效及时的心理护理在急诊病人的护理和医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及和谐的护患关系构建。因此,急诊医护人员应当及其重视急诊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从而使患者能够在身心的最佳状态进行医治,进而使得治疗效果提高。具体来说,医护人员应当严格要求自身,在掌握医护技术的基础上要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对策从而提高抢救效果,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庞艳华,常丽娟,孙立英.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2)
关键词 自杀倾向病人 心理危机 护理干预 心理支持
对象与方法
对象:2005年1月~2006年1月经急救中心抢救服毒自杀,住进ICU病房中,采取方便抽样方法,从中选取无精神障碍疾患者108例,其中男19例,女89例。
方法:①在选取病例中,征得病人和病人家属同意后,对病人进行直接访谈。②对每个病人访谈一般进行3次,住院期间2次,回家后1次,每次约1小时。③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方法,运用温馨语言,对病人的不幸予以同情和帮助,并为病人保守秘密。让病人诉说生活遭遇及心理困境,调查者以笔录的形式记录整个访谈过程和内容。
结 果
调查108例病人,结果如下:①自杀倾向病人往往有忧郁、焦虑、紧张、无助、悲观等负性情绪反应。②自杀倾向病人,都有来自家庭、工作或学习、情感等方面压力。③自杀倾向病人对压力主要应对方式为:寻求心理支持,以获取心理安慰,比如找与自己比较贴心的人进行交流、或到寺庙祈求神灵保佑等;直接采取过激行动。尤其婚姻破裂导致的家庭暴力,伤人或自杀;采取乐观态度。经过此次经历后,能正确面对压力;性情抑郁寡欢,不想得到别人的支持。
讨 论
通过此项调查,护理人员应全面认识有自杀倾向病人的心理危机状况。新的护理模式,又赋予护理工作新的使命。以往我们只关注患者躯体疾病,忽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将是我们永远探索的课题。美国护理学家Nyamathi认为病人的负性心理情绪,如焦急、忧虑、悲哀等严重影响其处理问题的技巧[1]。护士应全面评估病人的压力源,认识压力对病人所产生的负性心理情绪,给予心理支持,帮助病人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如: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心理咨询,保持乐观态度,通过散步、听音乐等方式释放压力,调整心态,解除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健康。
护士应认识病人家属应对方式对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应对方式是家庭成员在理智情况下,直接针对病人心理问题所采取的减轻压力的方法和行为。家庭往往是病人心理危机的直接压力源。只有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给予病人心理支持,才能真正帮助病人
对心理危机的患者,护士需提供积极而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①建立护士与病人间的支持关系。护士应认真探讨和分析病人产生心理危机的直接原因,帮助病人缓解危机情绪。如病人情绪比较激动时,让他大喊或痛哭,或者找一个发泄场所进行拳击和散打等。②帮助病人家属给予病人心理支持。③开展病人家庭讨论会,计划和开展以病人、病人家属、医生、临床心理学家、护士等参加的讨论会。让病人诉说心里的委屈,使医务人员在最大程度上为病人提供心理治疗。④医院应建立心理健康温馨病房。心理疾病的治疗往往要长于某些躯体疾病的治疗。目前,我国比较大的综合医院只设立心理健康咨询门诊,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疾病患者的需求。如果能在医院或社区建立健康温馨病房,为需求心理帮助病人提供连续的心理治疗,使他们尽快走出心理危机期,避免病人因负性情绪所造成的自杀或他杀等暴力行为。
总之,对心理危机的病人及家属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少病人的心理疾病,维持家庭和社会环境稳定,促进并保护病员的身心健康。
目的是收集病人有关的资料,包括医疗诊断,各项检验结果,病人心理,家庭职业及所受教育。
2、调查方法
阅读医生的病历资料,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测定验,观察病人的神志、表情、营养及性格特征。并与病人及家属交谈取得信息。最主要的是以病人交谈为主,耐心倾听病人叙述,使病人感到亲切与温暖。并取得病人的信任,同时产生安全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
3、制定计划
我们在建立护理病人的同时,还要根据需要解决问题,定理措施和时间,护理计划要从患者的生理、心理上的具体问题分析制定。内容从人院至出院随病情变化而变化。效果评价而更改或补充。
4、实施计划
我们把已定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对病重的护理计划,如病历观察的主要内容,可能发生并发病的预防措施和必要的抢救方案。交班时应详细交接,包括床头交接。使计划在各班次连贯执行。
5、评价效果
我们将已实施的各项护理措施,是不是有效地解决病人问题作为客观的估计,因为他是检查护理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病区的护士除自我评价外,还需征求病人,家属及有关医生的意见和建议。评价是对整个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检查。观察一下自己的判断计划是否正确。以上五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病人心理、生理新的信息,使护理程序不断完善或改变内容。整体护理分工较细,连续性强的特点,因此制定了病区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是开展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我院的实计情况,分别制定了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主要职能科室负责人,模式病人护士长为成员。“模式病房工作指导组,”坚持定期会议制度,研究模式病房运作中心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注意信息反馈,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保证整体护理健康发展。
通过整体护理我们将抓住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止质量控制、实施全面护理质量管理。布置中,注重实效,力戒形式,切实使每一项护理工作落实到班次和个人,将病人需要的最希望帮助解决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以往认为是护理工作的“软指标”,变为“硬指标”,改变了我院过去护理不到位的情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评价质量时,以注重病人临床效果为原则,以病人及家庭反馈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健康教育覆盖率为方法。把护士应做的,病人应受益的作为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