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病人心理护理的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03-02
手术是治疗普外科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在手术的过程中对病人的身体也会造成很大的创伤。手术主要是以刀、剪、针等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的操作,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作为应激源的一种,会让病人产生较为明显的、强烈的心理性应激源反应,容易出现术前紧张、焦虑、恐慌、情绪低落等情绪,这可能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预后,甚至会引发术后严重的。笔者对2011年1~12月50例普外科手术病人在术前、术中、术后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研究,分析了心理护理对普外科手术治疗的具体实施措施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心理护理能是病人在平静、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并顺利完成手术全过程,在术后病人身体恢复良好,基本没有出现并发症现象,均痊愈出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入住进行普外科手术患者5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13~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两组之间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及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胆囊切除手术12例、阑尾手术9例、膀胱取石手术5例、肠梗阻松手术1例、脾切除2例、肠息肉切除手术2例、疝修补手术10例、胃大部分切除手术9例。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为25例。
1.2 治疗方法。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均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制度具体的心理护理实施方案,针对每个病人不同个性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加以实施。首先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及其对自身病情认识的程度,从实际情况出发,掌握病人心理特点。护士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还有具有医务人员的高尚品德,从而使护患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消除病人对手术的紧张、忧虑及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治疗。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2.1.1 病人术前心理。由于大多数病人都是从事和医学方面不相关的职业,缺乏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大多数病人听到手术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自己的病情产生忧虑心理,担心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可能发生的意外或者手术医生技术不高,担心手术效果以及术后是否会有并发症等,家庭的经济条件差也会使病人担心手术费用的问题,从而导致病人食欲不振、影响睡眠,甚至严重的可能会放弃手术治疗,病人的压力大了,会对手术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2.1.2 应对措施。
2.1.2.1 在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方面,护理人员要具备爱岗敬业的品德,要建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对病人富有责任心、爱心、及同情心。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临床护理技能,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积极维护好护患关系,这些都是做好心理护理之前的必要条件。
2.1.2.2 由于急诊病人的手术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程短等特点,病人在做手术之前的思想准备不足,护理人员在简单初步了解病人病情之后,及时给予转移和疏导,安慰、体贴病人,尽快消除病人紧张、不安的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做好术前的心理准备。同时还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使病人感受到真诚和安全感,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2.1.2.3 相对于择期进行手术的病人,应热情接待,主动向病人自我介绍,并介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病人的陌生感,让病人之间尽可能的多接触,互相交流,倾听了解病人最担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让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
2.2 术中心理护理。病人在进入手术室后,面对基本从未见过的手术仪器和特殊装置时,会产生焦虑、恐惧以及紧张无助的心理,因此,为使好围手术期得到更好的效果,手术室的护士应在手术期的前一天到病人病房进行术中讲解,根据病人的病情向病人阐述麻醉及手术的简单过程。在手术开始时,要保持安静,当有意外状况发生时,切勿大声喊叫,保持冷静并及时处理,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2.3 术后心理护理。病人在成功做完手术之后,一般情况下会表现的很轻松、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是每位病人的个性特点不同,手术之后会由于担心手术效果及并发症,产生悲观、容易激动等不良情绪,影响食欲和睡眠。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病人对疾病的耐受性,阻碍伤口的正常愈合。
3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4 结论
由于普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而手术是会给病人造成创伤性的一种治疗,普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与内科等非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有着较为特殊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需要护理人员及时的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对普外科手术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及护理。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普外科病人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根据围手术的各个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病人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帮助病人认识疾病,了解手术,使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陆小英,张玲娟.如何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健康教育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
[2] 费桂英.手术室术前心理护理作用[J].上海护理,2002(27)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护理。它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而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它直接的目的不是为更好的生,而是为了更好的死。〔在面临死亡阶段保持舒适状态,走完人生的最后道路。〕
据我们对30例诊断明确,治疗无望,濒临死亡的住院病人,实施了临终护理体会最深的是,对临终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前提下,辅以心理治疗,使处于濒死阶段的病人可能得到快慰和生命延长。不仅可以达到相对“安乐”的目的,而且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符合我国国情,这就是当今提倡“临终关怀,人文护理”的内容。
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及其诱导作用,提倡优质的生物环境与人际环境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注意观察临终者的心理变化和要求,以及灵活的调整周围环境,去理解、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给病人以坚强敏感的心理支持,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本文着重谈一下如何满足临终病人的心理需要并给予心理支持及护理措施。
一、 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技巧的运用
交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观点或感情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护士交流的技巧和灵敏的感觉能力,常有助于安慰病人和解决病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只有掌握交流的技巧,对病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启发病人讲出自己的思想顾虑,然后再通过交流,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医疗指导,在减轻病人心理负担的基础上,相应地减轻其身体方面的痛苦。结合临终者生理、心理的特殊规律,从生理角度,并不期望治愈其所患疾病,而是为了使患者置于较为安适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预感临近死亡,对疾病的进展感到不安和畏惧的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从容地死去。我们对不治之症的病人进行临终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们利用语言交流的方法使临终者,正视现实,摆脱困难。如:一位x线科副主任,患急性白血病,因他已感冒就诊,加上几日内周身出现大片的出血点与瘀斑症状,一系列血象检验,出于职业敏感引起他的怀疑和重视。当他被确诊为白血病时,他与其他患者一样进入否定阶段,不敢面对自己的疾病,产生了恐惧心理,惧怕死去。此时出现害怕孤独,需要有人陪,需要能多听到他的病情,他非常希望医护人员去探望,接近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的病情,是否还有其他疾病可出现类似症状,不会的,一定是化验结果搞错了,渴望医生护士能常看望他。这时,护士要尽量注意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使用合适的神态,维持适当的希望感,但不应该采取回避或欺骗手段。我们是这样对他讲的:“您多年从事x线工作,是否有过这种症状?”他回答:“没有。”“那我们就要观察一下了,先好好休息,从饮食上多注意一下,如:多吃些花生皮煮水、肉皮、大枣……”在与病人交往中使用通俗、明确、易于为病人理解的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音调的使用,它会起到帮助表达语意的效果。尤其是对癌症病人,随着病情加重,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情沉重,情绪很坏,焦虑伴随着侥幸,悲哀,伴随着反抗,担心和忧郁,平静和绝望,在这种消极复杂的心情支配下,多数患者表现出烦躁易激怒,护士面对这种情况,除十分必要的提醒和制止外,最好的办法是坐下来保持沉默,对病人各种责问,不满等不作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能很快地使病人冷静下来。
相反,对答、解释、争辩会进一步激化病人的情绪。坐下来就证明我们已经腾出时间行动上表现出同情与理解,让病人尽量倾泻自己的情感。护士也要让病人觉得你是在积极认真的特别关心地去听,不是听听而已,花上充分的时间去倾听,在谈话中随时注意病人的反应,护士善于从病人的言语特点,语调、声音大小,面部表情等方面,发现他的内心活动,然后据此而因势利导地引出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按上面的病例继续为例,他按着护士交代的饮食去做了,可仍有新的大片瘀斑出现,病情不断的恶化,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问到了我是否快死了。在表达了“是不是白血病”这一内容的同时,话里还倾诉着痛苦和郁闷的心情。如果我们单纯的告诉他:“是的,你患的是白血病。”不如我们带着感情去安抚,关怀地答到:“你所患的病很严重,院里正在全力以赴地对你进行治疗,你所需的药品,正在想尽办法,保证用药,你知道已有专人去外地专程为您购药。有这么多同志在你身边,你不会感到孤独的,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会随时出现在你的身边。”使临终者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内看到自己价值的意义。通过临终护理,让病人看到社会、国家、家庭在自己临终前仍然对自己进行无微不至地照料,将是对他的一种极大的安慰。因而可以减少恐惧。这无疑是对临终者和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净化。临终护理也是对患者家人的一种精神宽慰和精神补偿。自己的亲人即将离自己而去,对谁来说都是痛苦和不安的,对谁来说都愿意为即将死去的人做些什么,满足死者的一切要求,以减轻自己的悲痛。这位病人在临终前说到我不在恐惧,不在忧虑,不在孤独,也没有被抛弃,没有受鄙视,看到的是尊敬,关怀。爱护我。即使我马上离别人世,也无遗憾,谢谢大家!医护人员的语言只有引起临终病人的心理共鸣,才能奏效。所以,只有细心观察,灵活诱导,抓住病人瞬间表情,言谈举止的细微变化,以窥探其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敏锐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地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诱导,逐渐消除病人的愤怒、疑虑、烦躁、悲伤等有害心态,代之以镇定自若、信赖、快慰的有利心态,去正视事实,配合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抢救措施,使病人真正能在临终阶段尽可能多点的享受人间的友善和温馨,美好与幸福,在自然的安乐中渐渐离开人生。
(二)非语言交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神态、体态、姿势等。非语言的行为,往往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动机和内在需求,一般患者的需要常用语言方式表达,而临终病人随着病情的恶化和出现复杂的心理,这对他们的需求多为非语言式表达。在死亡不可避免时他们更多地需要身体的舒适及心灵上的平衡和安宁。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其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及其家庭成员的悲痛,实行人道主义,是非语言行为护理要达到的目的,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人们常称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可以传递感情,也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保持双方的思路一致。如:语言障碍的病人对某些护理人员的到来会表现出欣喜、欢乐、兴奋的目光,说明他们欢迎护理人员的到来,目光中流露出信任的情绪。如病人用愤怒的目光或是面对墙壁,或是闭上眼睛,表示他有不信任感,或是有难言之处。这时护士不要回避,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才是。我们曾护理过一位喉癌术后一年,转移多处的患者。此患者已40岁,孩子只有7岁。他的心情明显的忧郁,极度的悲哀和痛苦,经常流泪,妻子怎么护理也不对,经常摔东西,又经常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护士。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期,逐日沉默,出现了孤独感。针对此情况,我们坐下来开始同样保持沉默,用关怀的目光看着他,似乎在问他有什么要求吗?无声陪伴在他的身旁,这种做法也是给病人温暖与力量的一种表现,等他安静下来,我们便询问加以手势进行开导式的发问,他的妻子才告诉我们,她把孩子寄托给亲属照管.他放心不下,加上有生之年已不多了,希望女儿也能在身边。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处理方法,用真挚的语言,充满同情、关切的目光告诉他,破例让妻子和女儿一起陪伴他度过最后的时光,在病室可以摆放鲜花和他喜爱的用品。他用满意而感激的目光微笑点头向护士表示谢意。他的情绪一下就好起来了。这一实例阐述了对临终病人非语言行为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它通过患者的细微甚至瞬间举止神态来窥探其心理状况,要研究临终者的心理,并对他们有一颗爱心,诚心和责任心。这样,护患之间才能沟通,在临床上才可以真正实施非语言行为护理,同时,也体现对其家属的关怀,从而减轻他们的负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帮助垂危病人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
二、环境的灵活性与心理的重要性
南丁格尔曾说过: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发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环境对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来说,是需要感觉温暖和情谊的,为此要为临终者创造一个优美的周围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临终护理是特殊的护理,如果仍按教条的管理病室,严格控制探视,会使病人及家属感到不尽情理,增加悲哀。为此我们采取了放宽正常的病房管理:1.对环境的处理。我们除提供充足的空气,光线及温暖、安静、清洁的环境。对病室的空间设计采取灵活的态度,病室摆设鲜花,精美的挂画,允许摆放病人喜爱的物品,避免产生死亡之屋的气氛。2.根据临终病人对生活的依恋和亲人永别的痛苦心理,在处理人际环境中,允许最亲密的人日夜陪伴,在不影响病人休息情况下,可以允许适当的探视,不规定时间,让病人多享受一份人间的情谊,针对患者对死亡的否认――回避――认可的心理。护理人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主动关心病人,象对待其他患者一样,从他们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暗示中,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主动询问,鼓励,而不象以往对待危重病人那样忙于处置给药,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协助安排处理未了的心愿,使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尽量放松,坦然的迎接死亡的来临。优质的生物环境和人际环境,会使病人在临终前的一段特别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医护人员的关怀,会使病人感到他晚期的生命与他的死亡对人们是重要的,从而使生命垂危者安静、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旅途。
随着人们对二个文明要求的提高,对临终问题越加关注,每个人都希望安详、平静的死去,为此给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护理内容,要求通过良好的临终护理,使之能够比较“舒服的死”,通过临终护理体现出一种社会道义和社会精神,有利于密切人们之间的情感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体现医疗职业的崇高和尊严。人们从对一个临终前的人仍然进行无微不至的护理工作,仍然百厌不烦设法满足临死者的要求,看到了医疗工作的洁白无私。让我们去关怀临终者吧!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心理特征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24
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恐惧心理:由于人们对恶性肿瘤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情况,认为癌症是“绝症”,得了癌症就等于是判了死刑。因而病人在未确诊前,非常恐惧自己所得的病就是癌症。病人常表现为:忧心忡忡、心情紧张及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十分敏感。或坐卧不安、唉声叹气、感情十分脆弱。
怀疑心理:病人在疾病确诊前常有恐癌心理,怀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病人又怀疑是否是医院误诊搞错了,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产生怀疑,不愿也不敢相信。表现为烦躁、紧张、 焦虑,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等。
否认回避心理和幻想心理:病人的癌症诊断一旦被确证,出于对癌症的恐惧,却不愿意面对自己患恶性肿瘤这个现实,对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态度。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激惹、心存幻想,否认癌症这个事实。
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幻想破灭,不得已承认自己患癌症无疑时,“病人角色”的表演则相当“出色”。病人为了不让家人难过悲伤,亲人为了让病人安心治疗,彼此心照不宣,绝口不提病情。这时病人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显得十分平静。非常愿意与家人呆在一起,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同时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依赖于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把“生”的希望甚至于日常生活护理全都交付给了医护人员。表现为爱发脾气、苛求挑剔、以“自我”为中心、随时随地的要求医生护士给予关照。
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病情的日益恶化和癌症疼痛的折磨,以及化疗、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人常常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死亡安排多于生还打算,祈求早日解脱。病人常表现为心情忧郁、悲观、消沉和绝望,自残甚至轻生自杀。
恶性肿瘤病人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恶性肿瘤病人由于有上述的一些心理特点和心理表现。以及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尤其经过术后几个疗程的长时间放、化疗,病人会因为其放疗的不良反应、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常人难以忍受的癌症疼痛等,使病人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烦躁、情绪低沉、意志消退等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其陷入悲观绝望之中,丧失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而再不愿意继续治疗。病人的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会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加剧病情恶化的程度和速度。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重视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肿瘤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还有利于肿瘤的消退。是一种值得医护人员重视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肿瘤病人心理特点,制订出合理的、科学的心理护理计划,并配备专门的相对固定的具有一定医学心理学知识的护士去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要根据病人在不同疾病期的心理状况和病情的变化等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实施方案。给予患者以贴心的心理抚慰及精神调养,以及必要的生活指导。充分调动其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
护理人员对癌症患者应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爱心。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以及情绪反应了然在胸,在充分掌握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之后。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如精神紧张、心理恐惧、否认怀疑、悲观失望、绝望情绪等,有的放矢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给予对症下“心”药,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在医疗方面让患者满意放心。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
护士为患者提供精心护理时,不可忽视家属的作用。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行为、生活习惯最了解,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属给予关心和帮助,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克服悲观失望情绪,与医护人员一道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并积极配合医师对疾病的治疗。
有效的心理护理是建立在良好的护患之间的关系上。护理人员要随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加深患者及家属与护士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保证各项治疗方案和疗程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尽可能地满足其癌症患者的意愿需要。根据病人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布置住院的病房环境,如家庭式病房或工作式病房。让患者在身患绝症住院期间,感觉到一样可以得到工作和生活乐趣,一样可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从而唤起病人对生命的渴望,产生出强烈的生存意愿,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去战胜病魔,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重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把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的关键环节之一。护士以和蔼的态度、可亲的语音,关心体贴的行动,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有效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交流,以典型治愈病例让病人看到治愈的光明前途,可让病人的悲观情绪得以消除,在精神上得到支持。取得病人在治疗上的配合,有利于提高对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恢复,而且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