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档案专项管理范文

档案专项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档案专项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档案专项管理

第1篇

摘 要:随着不同行业的日益完善,人们的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祖国经济不断进步,各个方面的档案也日益增加,因此我国在档案的统一管理中也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将档案收集范围加以拓宽,促使专项档案可以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实现转型的目的。所谓专项档案简单的说是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大事,例如政治、文化等相关活动,也包含某些突发性事故,例如突然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在发生处理的过程中,处理以后对档案进行整合,能够为日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还是倾向于宣传活动。对此,本文以高校档案管理作为主要论述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供给相关人士,供以借鉴。

关键词:专项;档案;优化;整理

所谓专项工作档案,简单的说是在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形成了诸多的档案,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每天出现的事物也在日益增多,这些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没有用的,某些相关部门举办了重要的活动,并且在每一次举办档案整合的时候,都会为下一次的活动带来参考依据,因此开展专项工作档案管理是必要的。

1 专项工作档案整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下,社会中各项工作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在某些会议、活动等方面日益增加,其中某些活动的记载,开展会议的时候所下达的相关文件,都成为了主要的社会资源,对存在的疾病及其社会事故做好了详细的记录,并纳入到档案中,倘若以后出现类似的现象,那么就会对有关档案做好整合就可以了,随着专项档案的不断发展,分门别类的把档案做好科学的分配,这样为今后查找带来方便,档案归类工作变得一目了然,为查找资料带来益处,在问题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采取合理的处理手段,进而为日后社会发展带来益处。

2 专项档案整理存在的问题

2.1 专项工作由突发事件转为正常工作后的档案整理归档问题

当某些专项工作通过整理以后成为档案以后,就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出现这种案例的情况变得屡见不鲜,亦或是已经被冲破,这样就变成了日常可以处理的范围,例如以前曾经出现过的禽流感情况,对传染病的档案进行编辑以后做好适当的管理,那么这一种类的档案怎样整理,能够从专项档案中逐渐转变到关于医学的传感疾病中还没有做好科学的明确。

2.2 专项档案有名无实

在档案的整理过程中,专项档案的整理还属于不成熟的阶段,它不像其他档案类别已经有了规范化的管理,档案整理人员的不熟练,对专项档案范围的不熟悉,造成了专项档案整理的有名无实,往往只整理记录了,各项会议中的文件,领导的讲话,一些普通的会议计划总结,而忽略了一写与社会相关事件的,影音文件、实况记录、和与事件相关的重要文件,这样专项档案文件的整理,就存在价值来说与普通档案毫无区别。不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帮助。

2.3 管理人员工作懈怠

正因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与众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环境与工作一直在不变的状态,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对及其容易懈怠,对档案整理工作的懈怠,会导致档案的不完整,整理时,众多有用的档案资源被弃用,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档案的整理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员工一直保持着老旧的整理,不去积极学习新的方式方法,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这会给我国的档案带来档案资源滞后的危机。

3 专项档案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适当的压力激励

当前,诸多人都认为高校档案馆工作起来较为轻松,没有较大的工作量,甚至有些馆员也有这种类似的看法,这样就使工作机会变得尤为激烈,在档案馆岗位上设置不恰当,忙闲出现不均匀的情况,某些人员工作非常清闲,不求上进,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该类人员懒惰不积极,影响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具有压力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动力,拥有适当的压力才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对自己的工作引起必要的重视,并慢慢改善不思进取的现象,与此同时也要对某些爱岗敬业的馆员进行适当的奖励,进而创造出愉快的工作气氛,促使他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为员工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3.2 环境激励

由于档案馆工作的特殊性,有的馆员职业懈怠随之而生。因此有计划地安排档案馆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培训或轮流在不同的岗位或不同地点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变换,可使档案馆员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并且岗位的变换,有利于让员工全而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档案馆职业和员工是一种双赢的安排。遇阻代庖的现象,这样长久下去对整个档案事业是不利的。

3.3 建立情感激励机制

建立一支积极进取的队伍是相关部门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样就要求高校档案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感情,并利用尊重、关心档案人员,并和他们保持合理的沟通。彼此之间可以建立一种相互体谅的气氛,从而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工作态度。

3.4 为专项工作档案单独设置全宗

站在综合档案^的立场上,也可以认为有不少活动过程是由多个主体单位合作进行的,实际上可以将客体看作是这种活动过程的中心,而不是主体。“如果文件数量庞大、独立性强,就可以专门设立时机构的主体全宗,将该项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档案文件都组织进去,就是说,即使可以把不少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件的核心看成是客体,在综合档案馆中也仍然可以按主体全宗的形式去组织它们。”进而,笔者认为不妨直接为专项工作设置客体全宗,如“某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档案”等。

3.5 文件的分类

在整理专项工作档案时,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原则上按文件的形成时间划分年度。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实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档案,就可按“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分类;第二,专项工作一般不要按组织机构进行分类,一是因为专项工作机构不固定,即使分工明确,后来人利用档案时也会因不清楚其职责分工而带来诸多不便;二是因为在专项工作中有的机构因分工不同,干了很多工作却很少形成档案。所以应尽量按问题进行分类,甚至可以直接按活动自身的阶段来划分整理档案。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专项档案的出现是紧跟时代脚步的,并存在必然性的可能,它能够依据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益处,从多个角度整理出的档案,从而为日后开展各项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由于专项档案的系统性管理能够为管理的整体提供完善的升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专项档案的整理工作和群众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做好专项档案的整理,将相关人员的文化素质加以提升,确保档案可以实现准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艳艳.办公室档案管理创新的途径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8).

[2]王美聪.加强机关党务档案管理的措施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7(06).

[3]王月.对做好劳动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民营科技,2017(03).

第2篇

建立财政专项档案的必要性

(一)财政专项档案形成的特点

财政专项材料内容广泛。科研单位财政专项通常分基本建设、人才建设和科研辅助三大方面。基本建设又有仪器设备建设、基建和环境建设。因此,财政专项档案材料形成情况比较复杂,涵盖内容广泛,涉及科研单位几乎所有档案。如财政专项申请、执行和验收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文件涉及文书档案,仪器设备建设涉及仪器设备档案,基建和环境建设涉及基建档案,财务收支涉及会计档案,科研辅助的财政专项又涉及科研档案,财政专项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照片还涉及照片档案,等等。

财政专项执行时间较长。多数财政专项不可能在一年内完成,一般要2~5年,少数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现行财政专项归档管理办法及弊端

现行的财政专项档案分散在文书、科研、基建、仪器设备、财务等各种档案中,缺乏系统性。这种归档方法最致命的弊端:一是材料分散,不但材料分散在各种档案中,而且文书、会计等档案是按年度归档,会计凭证还是按月装订,导致材料更加分散。因此要系统利用财政专项档案难度较大,特别是项目验收、绩效评价和上级检查等情况下往往不能很快很及时地提供齐全的档案。二是对财政专项档案的归档情况无法进行系统检查监督,如归档项目是否齐全和每一项财政专项中归档材料是否齐全等都无法监管,导致一些项目或材料漏归。可见,有必要对财政专项档案的归档和管理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专门的财政专项档案工作。

建立财政专项归档管理体系

(一)财政专项档案归档管理体制的构建

浙江省农科院2007年建立了财政专项档案管理体制,构成如下:

1.组织体系:院档案室负责指导和监督全院财政专项档案的归档工作,并确定专人管理财政专项档案。财务处负责财政专项工作的人员负责提供全院财政专项的有关信息,并负责全院财政专项汇总材料的归档。各研究所设有财政专项档案兼职管理员,专门负责各研究所财政专项档案归档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未结束的财政专项档案。财政专项执行部门确定专人负责做好项目档案材料的收集、保管和归档工作。

2.归档制度:全院所有的财政专项无论资金数额大小均应归档。财务处在下达财政专项经费项目时必须同时落实财政专项档案的归档任务。涉及院内数个单位承担的财政专项形成的综合档案由主持单位负责落实归档任务,相关的基建和仪器设备档案由各参加单位自行归档。归档材料应由执行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查签字才能归档。财政专项验收时必须同时验收财政专项档案。

3.归档时间:由于许多财政专项执行时间长,如果等项目结束后再归档,许多材料容易丢失,特别是原件丢失严重。因此,财政专项一经立项必须于次年年初开始归档,每年归档一次。

4.档案管理:将财政专项综合档案单独作为一种档案进行管理。尚未结束的财政专项综合档案由各处(室)、中心、研究所负责管理,已结束的财政专项项目综合档案及时移交到院档案室保管。

(二)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制作

1.明确财政专项归档材料范围

财政专项归档材料可分为财政专项综合档案和业务档案。业务档案即在执行财政专项过程中形成的科研、基建、财务等档案,这些档案按照各业务档案归档范围进行归档。

财政专项综合档案归档材料范围,包括财政专项申请、实施和验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记录、账单、声像等各种载体材料。

财政专项项目的申请材料:项目申报书、经费预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件、合同书等。

财政专项项目执行中的材料:招标投标材料、政府采购确认书、合同、协议、会议记录、有关审计材料、财政专项整改材料(含申请报告、批复、整改后的决算表)。相关硬件设施照片、发票复印件等。另行归档的基建、仪器设备和科研等档案的移交目录、卷内目录以及归档情况说明。

财政专项检查中的材料:执行情况汇报、工作总结、经费执行情况、经费使用表和其他汇报材料。

财政专项验收材料:验收申请书、总结、绩效评价全套资料、经费决算表、仪器设备等资产账单、验收意见、会议记录等。

2.财政专项档案的制作

以件归档:因提倡财政专项一经立项就开始归档,因此归档工作是一项持续的工作。为便于归档和管理,财政专项综合档案原则上以件归档。为便于保管和利用,件的大小可根据材料自然形成的规律和有机联系灵活掌握。同一时间形成的材料或性质类似的材料可以适当合并。如申请材料(项目申报书、可行性报告、批件等)可合为一件;验收材料可合为一件等。

立卷单位和题名:财政专项综合档案一般以一个专项项目为立卷单位,案卷题名与财政专项项目同名。

年度归档方式:同一财政专项每年归档只是在原有的档案盒中逐年加入新形成的材料,直至档案盒装满,再另装一盒,而不是每年形成一卷(盒)。件的顺序一般按形成时间前后排列。备考表上注明每年归档的年份、件号和件数。

业务档案的归档:财政专项所形成的科研、基建、仪器设备档案可根据科研、基建、仪器设备档案的要求进行归档。

保管期限:财政专项综合档案保管期限暂定为30年。

正确处理财政专项档案与其他档案的关系

原则是:在维持原有的各种档案归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既要确保财政专项和各业务档案材料归档齐全,便于管理和利用;又要减少重复归档,浪费人力和财力。

(一)财政专项档案与文书档案的关系

财政专项材料形成的文件留档时多留一份打印(油印)件。文书档案还是按原来的方法(打印件、发文稿加底稿)归档,以维持单位每年形成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另一份打印件归入财政专项档案。

(二)财政专项档案与基建、仪器设备档案的关系

财政专项中许多经费是用于基建和购买仪器设备的,因此所形成的档案也是财政专项档案内容的一部分,这些材料如果归到财政专项档案中,则基建档案和仪器设备档案就不系统、不健全,并且在查找时首先要分清该基建或仪器设备是否属于财政专项,然后在不同的系统中查找,给查找增加了难度。同时基建和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利用有自身特点,归到财政专项档案中管理也不顺畅。然而,这些基建或仪器设备档案又是财政专项档案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审批、审计、招投标、免税等材料在检查财政专项时又常常要查阅,如果只归基建、仪器设备档案,不归财政专项综合卷,由于基建、仪器设备档案归档材料内容与财政专项有所不同,容易使财政专项申报、审批、决算及验收等方面的材料漏归。

因此,作为以基建和购买仪器设备为主的财政专项的材料,分为财政专项综合卷和基建、仪器设备档案。其中基建或仪器设备档案仍根据基建和仪器设备档案原有的方法进行归档。但是,在归档时要把已归档的基建、仪器设备档案的移交目录和卷内目录归入财政专项综合卷中,并标出案卷号,以便查找。

(三)财政专项档案与科研档案的关系

与科研有关的财政专项:一是纯科研的财政专项,二是包含基建、仪器设备等其他内容。科研档案与财政专项档案虽然属于两个范畴,但是纯科研的财政专项全过程和步骤,以及材料实质内容和性质与科研类似,因此作为纯科研的财政专项,可以按照科研档案的归档方法归入科研档案中,不需要另外再归。而除科研外还包含其他内容的财政专项,可以把科研、基建、仪器设备档案按原有的方法归入各类档案中,再归一份财政专项综合档案,并把已归档的科研、基建、仪器设备档案的移交目录和卷内目录归入财政专项综合卷中,标出案卷号,以便查找。

(四)财政专项档案与会计档案的关系

第3篇

面对各项细化的测评内容与标准,能够展示说明本校执行情况的有力手段除了陪同评审组进行实地考察、访谈调查外,就是提供能供评审专家们参考、审核的支撑材料,包括工作计划、总结、请示、方案、会议记录、制度汇编、自查报告、合同协议、证书奖牌、报纸期刊、照片、录像、笔记、手稿、宣传册等等。四是阶段性明显。专项工作阶段性很强,一般都是集中在一定时期完成,短的两、三个月,长的则会持续一、二年。在专项工作持续的这段时间文件材料集中形成,数量庞大。专项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专项档案材料形成的特殊性。

二、专项档案的收集

专项档案材料由于形成的时间、方式都不同于一般档案材料,因此对它的收集必须因时、因地制宜。

(一)确定归档范围根据前边提到的专项档案形成的四个条件,我们将需重点归档的专项档案大致确定为:学校为完成某项重要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有多部门成员参与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这一界定把那些与某个部门职责相近,习惯将其归口该部门办理的专门性工作形成的档案材料排除在外。

(二)归档责任专项工作小组成员是从各单位抽调而来的临时人员,他们在工作结束后,各回各家,档案材料如不及时整理归档很容易散失,且追溯不易。为此,工作组须指定专门的资料员负责材料的收集和移交工作,并与档案馆专管员形成互动联络机制。档案馆专管员指导专项档案材料的归档、整理、编目;工作组资料员按时登记、核对、催交、收存材料。

(三)归档时间如果是短期专项工作(如半年内),在工作结束后一个月之内移交归档;如果是长期专项工作(超过半年的),资料员每半年做一次已有材料登记,并报档案馆备案;全部材料在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移送档案馆,重要材料原件可提前进馆,平时使用复制件。

(四)归档材料质量要求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档案材料必须归档原件,供参考审核的支撑材料可以是复印件。

(五)条件保障档案馆主管领导进入学校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重要专项工作档案跟踪督查制度。

三、专项档案的整理

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精细化;创新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随着当前改革有序的推动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成熟,档案的利用价值越来越显示出其重大作用。档案的作用、价值和地位是随着现代制度的建立和对档案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提高的。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制度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完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单位迫切需要按照现代科学管理要求,创建和谐单位,急需在加强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推进档案管理创新。但是,目前大多数单位的档案管理仍停留在“传统型”或“初创型”阶段,档案管理现状明显滞后于现代管理要求。因此,进行档案管理创新发展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管理理念滞后,没有把档案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

部分领导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陈旧的观念上,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不过是文件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和查阅,是一项简单的管理业务辅工作,不创造经济价值,忽视档案管理在生产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没有把它上升到现代科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来认识,因此没有将它摆到重要的管理位置上。

2.管理模式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

档案管理体系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没有随着单位规模的扩张、经营层面的增加而相应建立档案管理网络,仅依靠档案工作人员“孤军作战”。甚至有的职工把有关图书资料、文件资料、技术设计图纸等私自保管,从而造成档案不全,档案资料散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完整、安全及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作用。

3.管理人员薄弱,综合业务知识落后

单位没有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是由其他管理人员兼职,对于规模很小的单位为精简人员,可以兼职,但问题在于专职、兼职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落后,有的未经专业培训,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更缺乏对计算机、图像、情报、法律等复合型知识及运用能力,并有相当一部分档案工作人员不热忱于本职工作。

二、促进档案管理向精细化和创新化方向发展

推进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围绕现代的科学管理要求,对档案技术、经济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优化配置,建设成为单位的信息资源中心,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化管理,实行规范与创新相结合。

1.管理理念和方法要趋于精细化

要推进档案管理精细化,关键取决于更新理念。应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促使领导把档案工作纳入现代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来抓,并加强档案工作人员、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教育,使之形成共识,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作用,更好地为组织发展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单位更加需要注重市场信息、知识信息的积累与应用,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档案管理的规范与创新,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的集聚和开发利用作用。要改变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逐步建立起上门服务、电话咨询、计算机联网等企业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实现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更主动地为领导决策、规划、总结、研究和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服务,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共享作用。随着规模的扩展和产业的提升,组织机构和管理层面发生明显变化,加上现代管理制度要求运作规范、高效,更加讲究法律程序化,势必只有推进档案管理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单位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适应规范化、法制化、高效化的管理。此外,各个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档案管理组织形式机构,但无论组织机构如何设置,都必须遵循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都必须推进由单一的行政管理组织向依法治档的组织转换;从单纯的档案资料管理组织向集档案、情报、信息于一体化管理组织转换,促使档案工作从低效率、低产出向高效率、高产出转化,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复合型档案管理新组织。

2.管理模式和制度要趋于创新化

一个单位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地发展,主要得益于机制、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同时,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都需要档案管理创新。未来的竞争既是科技的竞争,也是管理的竞争。产品技术需要不断创新,管理也需不断创新。要把档案室建设成为组织的信息中心,成为发展服务的资料库、智力库、情报库,实行虚拟和实物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利用档案管理规范创新的信息资源平台,及时准确地提供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和佐证材料,确保历年档案资料的综合利用。这就足以说明规范和创新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

推进档案管理制度创新,要从加强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入手,按照现代管理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档的要求,从档案资料的源头抓起,制定档案进馆时间,根据不同项目制定归档范围,开展科技档案编研,扩展档案管理的涵盖面和辐射面作用,推进档案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健全行之有效、广泛参与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更趋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结语

根据档案管理精细化和创新化发展的新思路,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新颖的档案管理机制是档案收集工作精细化和创新化的前提和保证,具有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已成为各个单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推进档案管理的精细化和创新化发展,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并充分借鉴档案管理成果显著的单位先进经验,对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连俊,等.浅论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人员创新精神的培养[J].经济师,2003(3).

第5篇

【关键词】水利;档案管理;传统;现代

自古以来,水利事业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从前的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是管理各种纸质档案,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同时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这种形势下,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在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目前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正在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不得不注意到,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可见本文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现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普及,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当中,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应用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此同时,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方式也需要转变,现代技术对传统的水利档案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近些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各部门不懈努力,不断将水利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转变,在此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笔者认为,阻碍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认识不到位。人的主观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很大影响,如果人的主观认识不到位,会对实际工作产生很大干扰,目前在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尚且没有认识到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重要性,认为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只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没必要大费周章,工作人员的这种错误意识,无疑会阻滞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例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认识不到位,人们往往忽视了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与建设管理工作不同步,资料收集没有及时性,资料传递也比较滞后,未来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更好的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纠正工作人员的主观认识。

二、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及途径

(一)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

笔者认为,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还需要一些基础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条件,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才能良好发展,顺利的向信息化工作模式转变,而这些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保障。任何一项事业都离不开法律保障,只有具备了健全的法律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有法可依,实践工作才能规范化,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必然离不开法律保障,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这样一来,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就具备了法律保障,可以在争取的轨道上前进。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通过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电子档案的凭证价值以及证据资格,进而避免人们对电子档案产生“信任危机”,同时制定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实际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2. 技术措施。在信息化建设大潮中,不可缺少的是现代化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领域都已经离不开技术措施的支持,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必然需要相应的技术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处理,使之不断实现数字化,充分应用手工录入、扫描等各种措施,将其它载体形式上的档案资料输入计算机当中,这项工作比较繁琐,比较耗费精力,但这是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必须细心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档案生成等技术,同时运用信息安全技术,为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持。

3. 人才支持。信息化建设需要人才储备,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也离不开人才支持,在以后的发展中,水利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只有全面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顺利实现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有了专业人才的带动,工作人员才能更快的从传统工作模式中得到突破,专业人才熟识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理念,对各项业务比较了解,熟悉行业标准,擅长运用现代化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

三、结语

水利事业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各行各业都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正在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不得不注意到,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笔者认为,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应该具备法律保障、技术措施、人才支持,同时应该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纠正工作人员的主观认识,转变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以此来推进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文平.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3,06:62-64.

第6篇

[关键词]知识转移 咨询公司 档案信息管理

[分类号]G275.9 F270.7

随着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机构的核心战略资源,对知识转移的探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而作为知识转移重要第三方的咨询公司,其知识转移的内涵和要求有何不同,其基石是什么,知识转移与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的关系如何,有何共通之处,又该如何把握和结合,都有必要认真探讨研究。

1 知识转移与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

1.1 知识转移的内涵及其特征

从1977年Teeee提出知识转移的概念起,国内外对知识转移内涵的探讨一直不断深入。与知识管理兴起于工商管理一样,最初理解知识转移是基于其对企业管理的功能和意义,由此产生了“功能说”,如Kogut等认为企业转移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存在的重要理由,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吸收新知识和有效利用新知识,通过知识转移,将那些使组织获益的知识加速应用,从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随后产生了“过程说”,如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Hendrik等人提出知识转移是一种知识传递者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沟通过程;Hansen也认为知识转移是机构成员间的知识迁移和吸收;许强等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从转移方向知识接受方传递,并让接受方理解和接受的过程;Davenport等提出“知识转移=知识传达+知识接收”,接收知识意味着对信息的充分理解并能够据此采取行动;Krogh等认为知识转移的过程分为初始化、转移和整合三个阶段;詹青龙等指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知识转移的认识逐渐上升到本质和宏观层面,如陆侠等认为知识转移是指建立起技能传授、学习和知识管理的体系,将战略设计、组织和绩效设计、管理流程设计、系统流程设计各方面知识在员工中进行贯彻,让大家对相关知识消化吸收,保证系统的运行;施琴芬等认为知识的转移是通过组织的地域维度、业务维度及职能维度来降低组织风险的不确定性,破除一些节点问题和壁垒枷锁;而谭大鹏、霍国庆等撰文对此进行概括比较,他们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特殊的知识传播过程,是在受控环境中进行的,其根本作用是缩小人类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根据以上学者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知识转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知识转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与知识传播和扩散不同,知识转移是在组织机构有意识的主导下开展的,旨在促进个体和组织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因而更为主动和积极,更强调方法和策略的计划性、针对性。如当企业自身不具备某类知识转移条件时,就会选择向咨询公司等第三方寻求获得知识源的策略。

其次,知识转移活动是受控的和可控的。所谓“受控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顺利地实现转移,只有可编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接收方所理解和接纳;另一方面是指知识转移往往需要在受控环境中进行,这样能保证知识转移的效果和效率,还能更有效避免被动的知识外溢。由此机构需要设计可控的平台系统,以保证对知识转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

再次,知识转移的过程具有增值性和创新性。知识转移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和继承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同化和内化的过程。知识通过转移产生增值、裂变、聚合后,进而就会形成新的知识。因而,知识转移过程伴随着知识使用价值的相应回报,转移完成后往往能达到知识供需双方彼此双赢,乃至多方共赢。

此外,知识转移的对象更为广泛和深刻。与传统信息利用和传播只关注显性知识不同,知识转移关注隐性知识的共享和扩散。刘丽萍指出,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知识“粒”是指作为实体的知识(即显性知识),知识的“波”是指作为过程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因知识转移产生的作用有知识结果的转移和知识过程的转移,而后者的影响将会更持久、更深远。

1.2 档案信息管理为咨询公司知识转移提供保障和支持

咨询公司开展知识转移活动的前提是:拥有足量的、可靠的信息和知识储备。因而对于咨询公司来说,广义的档案信息管理不仅包括人事档案、会计档案、文书档案等,还包括根据其业务范围和服务导向建立的各类知识库(即知识档案)。在这个知识库中不仅要有事实性的知识(Know-What)、原理性的知识(Know―Why)和技术性的知识(Know-How),还要建立专家档案。因为随着客户需求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任何公司都难以独立完成咨询课题和任务,只有掌握了“谁拥有知识(Know-Who)”,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转移方与接受方的匹配。这对于中小型咨询公司而言更是立命之本,杨文等在对福建36家管理咨询公司进行调研时发现,绝大多数管理咨询公司都无力聘请全职的管理咨询师,只好聘请兼职顾问,在整个咨询项目运作过程中,管理咨询公司负责接单,再“下单”给管理咨询师“生产”,而后公司负责“交货”及“客服”。

1.3 知识转移有利于咨询公司档案管理的发展和价值实现

档案信息管理是基础性工作,事关咨询公司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而档案管理本身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需要建立素质优良、继往开来的档案工作团队,在笔者埘中山卓力、佳信等几家咨询公司的调研中发现,由于员工流动性较大,经常导致公司业务开展存有难处和困境:一方面新上岗的档案人员,对于原有档案存放规律和技术不甚了解,相关信息无法及时查找;另一方面,大量的咨询信息和客户信息及时归档,存入知识库,一旦业务员辞职或离职,这些重要信息也随之而去,对公司损失颇大。而知识转移的提出,对咨询公司及其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和有利的。

2 面向知识转移的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维度分析

所谓管理维度,是在对管理活动要素类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管理活动空间范围和视角方位的具备程度、判断条件和评价标准的表示,即对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内外条件予以判定、描述和评价的概念集合。管理维度的分析与构架,一般要从两个以上具有互斥性的视角进行,这无论对于管理理论研究,还是管理活动实践的归纳和指导,都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引导管理学研究的视角创新,一个新的管理维度的描绘,是建立在对管理活动的要素、环节和生存空间的重新认识和挖掘基础之上的,必然带来研究视角的重新发现和研究定位的修正,能拓展管理学的研究视野,推动管理学研究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能直接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对管理维度的描述实质上是

对各类管理活动的内核分析,为分解和区别管理要素类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并确定各类要素在管理中所司职责,管理维度的重新审视和划分,正是管理模式重新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为其提供可资利用的方法和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的胡鸿杰教授通过对管理活动机理层面的考察,提出任何管理活动都包括资源、方式和内容三个主要维度:

所谓管理内容,即指管理活动的对象及其所要实现的职能和任务,对于某一特定的管理活动和行为,其管理内容既可以是具体的对象标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过程,还可以是具有更深内涵的职能,特别是在许多宏观的管理活动中,对程序和职能的管理更是其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档案管理活动中,档案工作者和档案信息自然都是管理内容,而对文件案卷的收集、整理等过程也是管理内容,此外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同样还是管理内容,只是考察的层面和范围不同而已。

至于管理资源,一般认为无非就是“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再加上近年来比较吸引眼球的“信息资源”,这些理解和认知比较通俗易懂,但也略显粗浅和表象,对管理资源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注意到了直观的显性资源,忽略了管理中的隐性资源,胡鸿杰教授则撰文指出,管理资源还可分为基础性资源和“特有资源”两个层次,前者有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为管理活动提供外在保障,后者诸如规则、权力、人脉和文化等,为管理提供内在保障,管理活动中两类资源都是不可或缺的。

管理方式是指依据管理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对管理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的方法与途径,依据不同的标准管理方式有不同划分,如根据是否产生口语或书面语行为,可以分为言语型与非言语型管理方式;根据发生的场合,可分为直接型管理方式与媒介型管理方式;根据对资源处理的程度可分为一次管理和二次管理两个不同层次的方式等。文件(档案)方式是其中的言语型、媒介管理方式,是社会与机构管理方式中最重要、最通用、最经济的一种,具有确定性、规范性、可控性等比较优势。

从这三个维度对档案信息活动进行考察,不仅能引发对档案管理活动的重新认识和把握,既有助于理解和深度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又能凸显其在管理中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减少或避免管理资源重复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变对管理资源的浪费或漠视现象,从本源上促进管理资源的最优配置,还有助于管理方式的规范与创新,为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管理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三维度分析如图1所示:

咨询公司的档案信息管理也同样不能置身于这三维度空间之外,下面即依此分维度对其中的知识转移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2.1 内容维度的知识转移

一般认为,档案信息管理的主要是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等传统内容,这就有必要首先了解和明确档案信息的特点。和宝荣教授指出档案信息具有联系性和积累性的特点,李国庆指出档案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最大优势在于其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和凭证性。在传统环境下,这些特点通过固化在特定载体(如纸张)上予以保证,而数字环境下,则有赖于元数据信息了。当然图书与情报类信息也需要元数据,但不同的是,这一类的元数据信息主要用于知识的组织和检索,主要关注知识载体形式和内容分类关联,而归档信息的元数据更侧重于知识的来源信息及知识产生者的背景结构,借此来保证知识源的可靠性。

szulanski认为,在知识转移的初始阶段,知识源的可靠性、转移的预期困难是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重要因素。当知识源的可靠性没有得到确证,即当知识源并不被认为是可信赖的、讲信用的或有见识的时候,知识源的知识转移将非常困难,它的建议和示范将被质疑并受到抵制,这也叫“知识作用的未实证性(unpmvenness)”。因而咨询公司根据其业务范围和服务导向所建立的各类知识库,为了确保其真实可靠,必须依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自然也就是档案信息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

这一维度的知识转移主要在咨询公司和客户之间进行,除了满足用户需求提供可靠的编码化知识源之外,相应背景信息共享与迁移也是十分必要的。

2.2 资源维度的知识转移

任何一种管理都是耗资源的,如前所述,既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基础性资源提供的外在保障,也需要权力、规则和文化等管理的“特有资源”提供内在保障,管理活动中这两类资源都是具有支撑性的,缺一不可。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也离不开人、财、物等资源的保障,如设备和装具的配备、人员的培训、信息的加工和服务等,同样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权力、文化层面的支撑,如公司高层的重视和强调(特别是像北大纵横等大型咨询公司),一则有利于各个部门的档案信息整合;二则利用权力资源可以督促实现将存储在员工个人电脑(乃至人脑)中的知识信息予以全面及时的转移和归档,以丰富公司的财富和资本。

这一维度的知识转移主要在咨询公司内部进行,不仅要在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中予以传播与接纳,如一方面要熟悉档案工作需要哪些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掌握这些资源能在何处获得,又该如何获取。这类知识转移更要推广到公司业务部门和相关领导,使他们形成概念、习得程序,最终养成大力支持档案信息管理的习惯和氛围。

2.3 方式维度的知识转移

咨询公司档案信息门类较多,其机密性高低不一,因而信息组织的方式和使用权限的控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重视对档案信息管理方式的知识转移,以促进机构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维度的知识转移重点和难点在于管理技能和经验等隐性知识,档案信息管理从原理上讲是比较直观和简单的,但是具体的操作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能熟悉,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这一维度的知识转移还存在于咨询公司和客户之间,不过这主要是指开展档案管理咨询业务和有档案管理专业优势的公司。如浙江省首家公司制档案中介机构――杭州伟邦档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就针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提供档案咨询与指导、档案培训、档案技术推广、档案人才租赁等相关的专业服务,而方式维度的知识转移即是此类公司的核心优势之一。

3 面向知识转移的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实现策略

如上文分析可见,不仅档案信息管理在咨询公司知识转移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关注知识转移对于档案信息管理也大有裨益,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而实现面向知识转移的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强调和努力:

3.1 主动调研掌握公司档案管理中知识转移内容

首先是咨询公司领导层要从宏观上对档案信息管理中的知识转移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深入调研公司管理中知识转移的层次和范围,明确哪些显性知识必须按照档案信息的标准和要求予以存储、传播和控制,哪些个体隐性知识应该显性化为组织知识并予以

及时存档,把握档案信息管理各个维度的知识转移内涵和要求;具体操作执行的档案管理信息工作者更要积极主动,对具有潜在价值、有必要作为档案信息保存的知识,与业务人员共同商讨,拟定归档范围并明确共享权限,业务人员也要认真配合,提出建设性意见和需求,以框定知识转移的目标和范围。

3.2 优化档案信息管理中知识转移的资源保障

所谓资源保障就是为知识转移创造必要的软硬件环境。一方面要在人、财、物等基础性资源上对档案信息管理予以必要配备和支持,在档案信息管理人员梯队建设上要引起足够重视,尽早做好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引导档案专业人员间的业务交流和知识转移,让新生力量在日常的档案信息工作中充分习得管理技术和技能,避免突然的工作移交带来的措手不及;另一方面要利用权力和公司文化等特殊资源,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档案信息知识转移,不仅在信息管理人员中,更要在业务部门里,形成健康的知识存档和归档意识,培育良好的知识转移的习惯和氛围。

3.3 量身打造面向知识转移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咨询公司要着力开发和建设面向知识转移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要依据和符合本公司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如在设计知识采集功能模块时,要对本公司业务流程予以梳理和考察,在各关键环节中嵌入背景信息捕获器,保证归档知识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而在知识传播功能模块中,要实现目录信息开放的同时,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控制,这一方面是指利用技术手段严格控制资源使用权限;另一方面是指实现知识转移环境的控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知识转移效能。

3.4 有力控制、有序开发咨询公司知识资产

在拓展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类型、数量的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建立和完善公司资产档案,特别是对无形资产的归档和建档,不仅要及时接收和控制公司核心知识,保证其安全性和可用性,还要与业务人员积极配合,有条件地对之进行开发和传授,使之不断增值和升值,增加知识转移的吸引力和动力。

3.5 创新咨询公司档案管理中知识转移的路径和方法

第7篇

渔业船舶专项档案是指由国家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涉海部委或部门为依托参加,以特定的渔业船舶对象、区域等委内容开展进行的渔业船舶多学科调查或研究活动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近些年,渔业船舶档案馆就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情况进行了相关调研,综合调研和反馈的信息,我们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紧迫性。

1.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紧迫性

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服务的对象概括起来主要面向五方面;首先,国家、各级领导和渔业船舶专项组织部门在渔业船舶事业宏观管理和决策过程中需要全面翔实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为其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有关单位和人员在从事渔业船舶科学依据已形成归档的档案本体和成果信息;国防建设中也需要相关数据为其服务;再次,今后渔业船舶专项资源的商业开采活动更需要提供基础档案数据和成果数据作为其开采依据;随着渔业船舶专项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互通有无也需要提供信息交换所需的渔业船舶专项成果和综合信息。

满足以上对象所需实际正是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管理和保管目的的具体体现。要满足以上所列对象的信息需求的唯一途径就是及时提供全面详实的档案信息资源,而实现这一途径的前提条件即是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这也是实现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备基础和前提条件。

2.前提:渔业船舶专项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由于渔业船舶专项档案形成的特殊性――跨部门、跨行业的多单位参加,加之现行档案法规相关档案归档保管规定的局限性和迟滞性,使许多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现阶段没能由国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保管的主要集中在成果类的档案上,而专项调查所形成的各种依据性的原始记录等档案材料则是分散保管于各参加或依托部门的下属单位中。

由于各单位隶属关系的不同,无形中自然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相对封闭和对内、对外利用交流的信息壁垒。通过前一时期我们开展进行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利用情况的调研看,我们所到货点差的各单位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的利用率普遍很低,除个别单位有合作利用和提供给外单位利用的情况外,大部分单位即使有利用也只是局限于本单位涉及专项任务或课题的人员使用,其他人员的使用同样受到很大地限制。因此,对社会和其他部门的单位和人员来说,利用渔业船舶专项档案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国家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利用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也是甚为不便。

综合调研中各方面反馈的信息看,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的社会需求并不是很少或减少而是正呈逐年上升和日益迫切的趋势,而现阶段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的管理正有悖于此种社会需求。

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管理和保管的目的是记录和反映渔业船舶专项事业发展的历史,及时提供作为渔业船舶专项事业发展真实记录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所利用,在渔业船舶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所具有的与生俱来无可替代的查考利用和工作依据的作用。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能随时满足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所共享利用的需求,这就要求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管理应首先确保对其信息资源的充分拥有,即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基础和必备的条件保障。

因此,及时加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适时转变观念,顺应时展需要,实现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就成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现阶段管理的当务之急和必然之需。

3.可供选择的措施和步骤

要及时提供全面翔实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所利用的前提条件即是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而非现时档案管理各自为政、信息相对封闭和屏蔽的状况,这就要求渔业船舶专项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为真正实现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提供保障。所以无论是从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共享服务。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适时完善和修改现行档案法规中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需要的相关内容,如对《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二十二条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增加“无法对档案正本进行复制的,应将档案正本送交办单位保存”的相关内容。

(2)建立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目录中心。现阶段可由渔业船舶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主管部门协调,由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产出单位提供其保管的档案目录,建立统一全面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联合目录,在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形成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目录中心,以最基础的目录信息实时或提供查询的方式进行服务。

(3)对现有渔业船舶专项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在有条件的部门及时开展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共享提供基础平台。档案保管最终目的是利用,从目标来看档案数字化是有效解决档案保管与利用的主要途径。现在渔业船舶档案馆也正在逐步有序地开展此项工作。

第8篇

近些年,渔业船舶档案馆就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情况进行了相关调研,综合调研和反馈的信息,我们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紧迫性。

1.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紧迫性

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服务的对象概括起来主要面向五方面;首先,国家、各级领导和渔业船舶专项组织部门在渔业船舶事业宏观管理和决策过程中需要全面翔实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为其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有关单位和人员在从事渔业船舶科学依据已形成归档的档案本体和成果信息;国防建设中也需要相关数据为其服务;再次,今后渔业船舶专项资源的商业开采活动更需要提供基础档案数据和成果数据作为其开采依据;随着渔业船舶专项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互通有无也需要提供信息交换所需的渔业船舶专项成果和综合信息。

满足以上对象所需实际正是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管理和保管目的的具体体现。要满足以上所列对象的信息需求的唯一途径就是及时提供全面详实的档案信息资源,而实现这一途径的前提条件即是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这也是实现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备基础和前提条件。

2.前提:渔业船舶专项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由于渔业船舶专项档案形成的特殊性——跨部门、跨行业的多单位参加,加之现行档案法规相关档案归档保管规定的局限性和迟滞性,使许多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现阶段没能由国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保管的主要集中在成果类的档案上,而专项调查所形成的各种依据性的原始记录等档案材料则是分散保管于各参加或依托部门的下属单位中。

由于各单位隶属关系的不同,无形中自然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相对封闭和对内、对外利用交流的信息壁垒。通过前一时期我们开展进行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利用情况的调研看,我们所到货点差的各单位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的利用率普遍很低,除个别单位有合作利用和提供给外单位利用的情况外,大部分单位即使有利用也只是局限于本单位涉及专项任务或课题的人员使用,其他人员的使用同样受到很大地限制。因此,对社会和其他部门的单位和人员来说,利用渔业船舶专项档案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国家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利用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也是甚为不便。

综合调研中各方面反馈的信息看,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的社会需求并不是很少或减少而是正呈逐年上升和日益迫切的趋势,而现阶段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的管理正有悖于此种社会需求。

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管理和保管的目的是记录和反映渔业船舶专项事业发展的历史,及时提供作为渔业船舶专项事业发展真实记录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所利用,在渔业船舶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所具有的与生俱来无可替代的查考利用和工作依据的作用。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能随时满足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所共享利用的需求,这就要求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管理应首先确保对其信息资源的充分拥有,即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基础和必备的条件保障。

因此,及时加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适时转变观念,顺应时展需要,实现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就成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现阶段管理的当务之急和必然之需。

3.可供选择的措施和步骤

要及时提供全面翔实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所利用的前提条件即是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而非现时档案管理各自为政、信息相对封闭和屏蔽的状况,这就要求渔业船舶专项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为真正实现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提供保障。所以无论是从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共享服务。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适时完善和修改现行档案法规中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需要的相关内容,如对《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二十二条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增加“无法对档案正本进行复制的,应将档案正本送交办单位保存”的相关内容。

(2)建立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目录中心。现阶段可由渔业船舶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主管部门协调,由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产出单位提供其保管的档案目录,建立统一全面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联合目录,在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形成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目录中心,以最基础的目录信息实时或提供查询的方式进行服务。

(3)对现有渔业船舶专项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在有条件的部门及时开展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共享提供基础平台。档案保管最终目的是利用,从目标来看档案数字化是有效解决档案保管与利用的主要途径。现在渔业船舶档案馆也正在逐步有序地开展此项工作。

第9篇

第一条为规范基本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工作,确保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和《江苏省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本省范围内国有投资(含财政预算内、预算外专项资金)新建、扩建、改建的地方基本建设项目(包括中方控股的利用外资项目)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委托本省验收的项目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基本建设项目档案是指在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竣工验收全过程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

第四条基本建设项目档案是项目建设的真实历史记录,是项目运行、维护、管理、改扩建等工作的依据。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的验收是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验收标准

第五条基本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应达到以下标准:

(一)有运行良好的档案管理体制;

(二)文件材料形成程序规范、签署完备、制作质量良好;

(三)档案收集齐全完整;

(四)竣工图编制准确、清晰、规范;

(五)全部档案已进行系统整理,案卷质量、档案编目等符合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六)已运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建立项目档案数据库;

(七)具有符合要求的档案库房和档案保护设备;

(八)在项目建设和试运行过程中积极主动提供档案利用并取得一定效果。

第三章验收组织

第六条基本建设项目验收委员会应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代表参加,主持验收部门应当通知有关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派员参加。

第七条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前要完成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通过档案专项验收并办理相应的确认手续。对需要组织初步验收的大中型和省重点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应在初步验收之前进行。

第八条省级以上审批的地方基本建设项目由省档案局主持档案专项验收;其他项目按隶属关系由项目主管部门或省辖市档案局主持验收。

第九条档案专项验收组由省、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的有关人员组成。

第四章验收申请

第十条项目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验收(或初步验收)前3个月向档案验收组织单位递交档案专项验收申请,并附《江苏省基本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申报表》(一式两份,表式附后)和项目档案工作自检报告。

第十一条档案专项验收之前,项目建设单位应组织项目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以及有关人员进行档案自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项目档案工作自检报告。自检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概况及项目档案管理概况;项目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项目档案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和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情况;竣工图编制情况及质量;项目档案安全保管情况;档案在项目建设和试运行中发挥作用情况;项目档案的总体评价、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五章验收程序

第十二条基本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工作程序如下:

(一)档案专项验收的主持单位在接到项目建设单位的档案专项验收申请后15日内,与有关单位协商,确定专项验收时间、地点及验收组成员单位;

(二)召开档案专项验收会议;

(三)有关单位按照档案专项验收会议的要求和意见进行整改;

(四)在项目竣工验收会议上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向竣工验收委员会提出档案验收意见。

第十三条项目档案专项验收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验收组织单位有关人员主持验收会议,通过档案专项验收组成员名单;

(二)听取项目建设单位汇报项目建设概况和档案自检情况;

(三)察看档案库房及设施设备,抽查项目档案;

(四)验收组成员对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综合评议并形成档案专项验收意见;

(五)验收组向项目建设单位反馈验收意见。

第十四条对项目档案的专项验收,必须抽查一定比例的档案案卷。凡项目档案数量超过2000卷的,抽查10%的档案;数量超过1000卷但不足2000卷的,抽查15%的案卷;数量在1000卷以下的,抽查30%的案卷。

第十五条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意见应对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等十个方面的情况做出评价并填入《江苏省基本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申报表》。

第10篇

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能源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尤其是煤炭企业结束十年黄金期,煤炭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煤矿出现了减产限产等状况,煤炭行业已经进入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阶段,并将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全行业普遍认为煤炭行业低迷的现状已成常态化。过去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煤炭企业只有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为此,煤炭要逐渐从能源变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煤炭企业迫切需要加快自身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丰富和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建设安全绿色高效煤矿,提高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那么要建立安全、绿色、只能、可持续的现代化煤炭工业技术体系,这就迫使一部分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兼并重组、工厂搬迁和新建各种项目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工作的相继开展,就必然使得档案专项验收工作成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加强煤矿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工作,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近年来,集团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领集团转型发展。集团投资60亿元,将打造年产能1.8万吨的国内最大硅烷气生产基地,大力进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2012年集团投资约60亿元建设25万吨己二酸、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建成后己二酸产能将位居全国第一。2016年由集团投资6亿合资建设2GW高效单晶太阳能电池项目项目总投资20亿元左右。2016年,集团投资27亿元建立35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在未来3年内达到1000兆瓦,居全国煤炭行业首位。

(二)随着企业新建项目的常态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就迫切要需要加强项目档案的专项验收,只有加快项目档案的专项验收工作,才能加速项目的竣工投产,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果不进行档案专项验收,就进行竣工验收,极容易出现项目档案管理缺失,归档材料缺失、技术资料泄密、档案损毁丢失等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煤矿安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加强和规范煤矿建设项目档案竣工验收工作,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和科学开采。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如何做好有几方面:

1.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建设项目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每人的工作职责,加强考核,建立健全项目档案作各项规章制度。

2.定期召开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会议。项目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被告统一管理,对本单位各部门和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确保项目档案工作建设同步进行。

3.坚持执行“四同步”制度。即:企业下达项目计划任务书与提出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项目计划进度与检查项目文件材料积累情况同步;验收、鉴定项目成果与验收、鉴定项目文件材料归档情况同步;项目总结与项目文件材料完全归档同步。

4.档案部门必须参加竣工验收。档案部门在工程档案验收工作中,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档案初验阶段,各项归档啥不啥切实做到“图实相符”。签字手续要完整,对初验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在掌握验收标准上,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确保项目档案的质量。

5.强化对重点档案的收集。建设从提出立项建设投产全过程中形成的应归档的各类文字、图纸、图表、计算材料和声像材料。项目档案验收时抽点为项目前期管理性文件、竣工文件、陷蔽工程文件、质检文件、重要合同、协议等。根据这些年项目档案验收的经验,一些重要的声像材料,如项目开、竣工仪式照片、录音(像)带等也是收集的难点。另外,竣工图章的签署也是不能忽视的。

6.项目档案及时纳入单位档案部门集中统一管理。根据《重在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建设项目档案的验收内容括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二是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情况;三是项目档案的安全状况。可见项目的安全保管也是项目档案验收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另一方面要保证项目档案的安全,以确保项目建成后的不时之用。通常一个单位的项目筹建部门一般没有条件实现对项目档案安全保管,把项目档案及时纳入单位档案部门管理,一方面有利于项目档案的验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切实保证项目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三、加强煤矿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工作,是建设项目档案的作用日益显著的客观要求。

项目档案记录了煤矿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是项目建设的历史见证,既是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工作,也是项目投产后运行、维修、管理、改扩建和技改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建设单位和参见单位合法权益的重要凭证,是消防、环保、职业卫生、审计等专项检查验收的评审材料,更是档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好煤矿建设项目档案,就能极大的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降低伤亡人数。因此,做好煤矿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起来。

完整、准确的项目档案不仅是实现安全生?a的依据,也是事故发生后实施抢险救援的指南。井下煤矿事故的发生往往多在地下几百米的深处,地下情况复杂施救难度大。事故发后,若缺少最详实的项目档案材料,无法了解井下的基本情况,将难以及时、准备、有效的制定抢险救援方案和措施,如排水、通风以及人员的方位等均受影响。所以,做好项目档案工作对今后煤矿的安全生产建设工作尤为重要。而且项目档案从形成、收集、整理、审核和移交都需要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安装等部门来共同完成,具有不可再生性、周期长、经手人多且人员不稳定等特点。因此要确保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和准确就需要加强煤矿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工作。

第11篇

一、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是进一步保障企业退休人员晚年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以后,企业退休人员晚年生活有了经济上的保障,通过社会化管理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医疗、教育、学习、行动和生活幸福。对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是减少企业负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有助于企业摆脱社会难题,专注于企业发展。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有助于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协调和解决受影响最大、最现实的退休人员的利益,使退休人员从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使退休人员的利益和幸福感更安全、更具可持续性。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包括人员档案移交和社区管理社会保障两项任务。退休人员档案移交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专业档案管理机构实行属地管理,是实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环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的移交工作直接影响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实施。

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移交工作实践

2020年笔者所在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有关政策,积极推进公司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一)成立公司社会化管理组织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地方政府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根据集团公司和动力研究院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成立了以公司董事长为组长,总经理为副组长,相关副总经理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贯彻中央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相关政策,组织做好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及提供支持和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主管人事工作的副总经理为组长,人力资源处等相关单位领导及人员为成员,负责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具体实施工作。公司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组织机构的成立,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制定退休人员档案移交工作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移交地方工作亦是如此。按照公司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人力资源处积极同相关单位沟通,抽调精兵良将组建了档案专项整理小组,首先对公司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实体存放情况及人员名单进行了详细的核对、梳理,结合公司所属地区社保中心的要求,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移交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三)深化认识,强化培训

首先是提高认识。要让档案专项整理小组成员充分认识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移交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增强责任感。档案专项整理小组应积极主动地向领导小组汇报档案整理情况及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三强化培训。对外公司积极组织档案专项整理小组成员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培训,学习相关审核标准知识,对内通过转训、现场指导、督导检查等方式提高档案专项整理小组人员的业务能力,确保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人事档案分类、编目、组卷等相关业务技能。

(四)确定退休人员档案整理工作流程及规范

1.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设计:根据公司所属地区社保中心的要求,结合公司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工作流程。即:档案调卷—档案整理—档案著录—质检与装卷—专项审查—档案移交。

2.档案调卷

档案专项整理小组组长负责与档案库房管理人员办理调卷工作。按计划每周调100卷,逐份清点;办理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交接手续后,将档案从库房搬运到整理现场。

3.档案整理

为提高工作效率,档案专项整理小组将人员分成四组,每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拆卷、分类与标注;一人负责著录。前者要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对人事档案管理比较熟悉、责任心较强的人员承担,我们称他为小小组长。拆卷时小小组长负责逐页检查档案原件,有纸质档案目录的一并检查,发现错误或疏漏立即进行改正或做出正确标识;同时剔除生锈、易锈等金属物。拆卷完成后按人事档案的分类顺序排列,材料分类以形成时间为序,并以不同颜色的类别隔页纸间隔开材料,同时检查案卷的质量和完整性,以及是否有粘贴、分类错误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或反馈。没有问题时,用铅笔对纸质档案内容标注分类码,一般标注在每件文件材料首页的右上方,分类码要求字体工整、大小适中。

4.档案著录

小小组长完成分类、标识工作后,将档案转交给同组成员;同组成员按照档案目录模板,以“件”为管理单位逐一录入文件材料信息,并打印目录。

5.质检与装卷

完成档案目录的录入、打印后,由小小组长对照档案目录检查档案数量、内容的正确性;档案目录和档案实体相符性;卷内文件的各种编号与档案目录编号的符合性;文件排列顺序的正确性及文件放置方向的正确性。装订案卷时,将档案目录放在卷首,文件要求右、下侧两端对齐;案卷封面上的姓名,案卷盒脊背上的姓名、籍贯、编号(不填写)等文字统一采用标准格式使用计算机打印,字体要求工整、清晰、大小适中。

6.专项审核

公司退休人员档案再整理完成后,主管人事工作的副总经理带队对公司退休人员档案整理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采取抽查的方式,对部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进行了审核,并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档案专项整理小组组织对审核中提出的整改意见逐项进行整改,并如实向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

7.档案移交

按照退休人员档案交接双方签订的《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交接协议》的要求,公司将经过整理并建立了档案目录的2000多名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提交给公司所属地区社保中心,交接双方对档案内容进行了严格的审核、清点,最终完成了公司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的交接工作。移交手续由公司档案部门做永久备案保存。

三、体会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移交工作开展以来,笔者所在公司积极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等诸多困难,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移交工作。2020年8月20日,按照企业退休人员档案交接双方签订的《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交接协议》的要求,顺利完成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移交工作,成为公司所属地区首家完成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移交工作的单位,并被社保中心作为样板推广展示。通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移交工作的实践,我们深感做好前期方案策划,加强实施过程中信息反馈与沟通,及时解决档案审核、整理和移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按时、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方毅.做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市场周刊,2019(11)

第12篇

第一条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明确档案管理职责,规范档案管理行为,充分发挥档案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水利档案工作规定》及有关业务建设规范,结合水利工程的特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水利工程档案是指水利工程在前期、实施、竣工验收等各建设阶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水利工程档案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单位应加强领导,将档案工作纳入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制度,统筹安排档案工作经费,确保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大中型水利工程,其他水利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档案管理

第五条水利工程档案工作应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即从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就应进行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签订有关合同、协议时,应对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提出明确要求;检查水利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时,要同时检查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情况;在进行项目成果评审、鉴定和水利工程重要阶段验收与竣工验收时,要同时审查、验收工程档案的内容与质量,并作出相应的鉴定评语。

第六条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档案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共同抓好水利工程档案工作。

第七条项目法人对水利工程档案工作负总责,须认真做好自身产生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并应加强对各参建单位归档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大中型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应设立档案室,落实专职档案人员;其他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也应配备相应人员负责工程档案工作。项目法人的档案人员对各职能处室归档工作具有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

第八条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应明确本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归档责任,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属于向项目法人等单位移交的应归档文件材料,在完成收集、整理、审核工作后,应及时提交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应认真做好有关档案的接收、归档和向流域机构档案馆的移交工作。

第九条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归档工作的直接责任人,须按要求将工作中形成的应归档文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如遇工作变动,须先交清原岗位应归档的文件材料。

第十条水利工程档案的质量是衡量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应将其纳入工程质量管理程序。质量管理部门应认真把好质量监督检查关,凡参建单位未按规定要求提交工程档案的,不得通过验收或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工程档案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法人不得返还其工程质量保证金。

第十一条大中型水利工程均应建设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符合规范要求的专用档案库房,配备必要的档案装具和设备;其他建设项目,也应有满足档案工作需要的库房、装具和设备。所需费用可分别列入工程总概算的管理房屋建设工程项目类和生产准备费中。

第十二条项目法人应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要求,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工程档案数据库,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工程建设与管理服务。

第十三条项目法人应按时向上级主管单位报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情况登记表》(附件1)。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还应同时向水利部报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表》(附件2)。

第三章归档与移交要求

第十四条水利工程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长期档案的实际保存期限,不得短于工程的实际寿命。

第十五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附件3)是对项目法人等相关单位应保存档案的原则规定。项目法人可结合实际,补充制定更加具体的工程档案归档范围及符合工程建设实际的工程档案分类方案。

第十六条水利工程档案的归档工作,一般是由产生文件材料的单位或部门负责。总包单位对各分包单位提交的归档材料负有汇总责任。各参建单位技术负责人应对其提供档案的内容及质量负责;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归档材料应履行审核签字手续,监理单位应向项目法人提交对工程档案内容与整编质量情况的专题审核报告。

第十七条水利工程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应符合《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000)。归档文件材料的内容与形式均应满足档案整理规范要求。即内容应完整、准确、系统;形式应字迹清楚、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竣工图及声像材料须标注的内容清楚、签字(章)手续完备,归档图纸应按《技术制图复制图的折叠方法》(GB/T10609.3-1989)要求统一折叠。

第十八条竣工图是水利工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到完整、准确、清晰、系统、修改规范、签字手续完备。项目法人应负责编制项目总平面图和综合管线竣工图。施工单位应以单位工程或专业为单位编制竣工图。竣工图须由编制单位在图标上方空白处逐张加盖"竣工图章"(附件4-1),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应严格履行签字手续。每套竣工图应附编制说明、鉴定意见及目录。施工单位应按以下要求编制竣工图:

(一)按施工图施工没有变动的,须在施工图上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

(二)一般性的图纸变更及符合杠改或划改要求的,可在原施工图上更改,在说明栏内注明变更依据,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

(三)凡涉及结构形式、工艺、平面布置等重大改变,或图面变更超过1/3的,应重新绘制竣工图(可不再加盖竣工图章)。重绘图应按原图编号,并在说明栏内注明变更依据,在图标栏内注明"竣工阶段"和绘制竣工图的时间、单位、责任人。监理单位应在图标上方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确认章"(见附件4-2)。

第十九条水利工程建设声像档案是纸制载体档案的必要补充。参建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各自产生的照片、胶片、录音、录像等声像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归档的声像材料均应标注事由、时间、地点、人物、作者等内容。工程建设重要阶段、重大事件、事故,必须要有完整的声像材料归档。

第二十条电子文件的整理、归档,参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执行。

第二十一条项目法人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不同文件材料的归档份数,但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项目法人与运行管理单位应各保存1套较完整的工程档案材料(当二者为一个单位时,应异地保存1套);

(二)工程涉及多家运行管理单位时,各运行管理单位则只保存与其管理范围有关的工程档案材料;

(三)当有关文件材料需由若干单位保存时,原件应由项目产权单位保存,其他单位保存复制件;

(四)流域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或大江、大河、大湖的重要堤防工程,项目法人应负责向流域机构档案馆移交1套完整的工程竣工图及工程竣工验收等相关文件材料(具体内容参见附件3)。

第二十二条工程档案的归档与移交必须编制档案目录。档案目录应为案卷级,并须填写工程档案交接单(见附件5)。交接双方应认真核对目录与实物,并由经手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确认。

第二十三条工程档案的归档时间,可由项目法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分阶段在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完工后向项目法人归档,也可在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后向项目法人归档。整个项目的归档工作和项目法人向有关单位的档案移交工作,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完成。

第四章档案验收

第二十四条水利工程档案验收是水利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应提前或与工程竣工验收同步进行。凡档案内容与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水利工程,不得通过档案验收;未通过档案验收或档案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或通过工程的竣工验收。

第二十五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应有档案人员作为验收委员参加。水利部组织的工程验收,由水利部办公厅档案部门派员参加;流域机构或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工程验收,由相应的档案管理部门派员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有关工程项目的验收,由组织工程验收单位的档案人员参加。

第二十六条大中型水利工程在竣工验收前要进行档案专项验收。其他工程的档案验收应与工程竣工验收同步进行。档案专项验收可分为初步验收和正式验收。初步验收可由工程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委托相关单位组织进行;正式验收应由工程竣工验收主持单位的档案业务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十七条水利工程在进行档案专项验收前,项目法人应组织工程参建单位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与归档情况进行自检,确认工程档案的内容与质量已达要求后,可向有关单位报送档案自检报告,并提出档案专项验收申请。

档案自检报告应包括:工程概况,工程档案管理情况,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与保管情况,竣工图的编制与整编质量,工程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安全性的自我评价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档案专项验收的主持单位在收到申请后,可委托有关单位对其工程档案进行验收前检查评定,对具备验收条件的项目,应成立档案专项验收组进行验收。档案专项验收组由验收主持单位、国家或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流域机构等单位组成。必要时,可聘请相关单位的档案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参加验收。

第二十九条档案专项验收工作的步骤、方法与内容如下:

(一)听取项目法人有关工程建设情况和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管理与保管情况的自检报告;

(二)听取监理单位对项目档案整理情况的审核报告;

(三)对验收前已进行档案检查评定的水利工程,还应听取被委托单位的检查评定意见;

(四)查看现场(了解工程建设实际情况);

(五)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抽查各单位档案整理情况。抽查比例一般不得少于项目法人应保存档案数量的8%,其中竣工图不得少于一套竣工图总张数的10%;抽查档案总量应在200卷以上;

(六)验收组成员进行综合评议;

(七)形成档案专项验收意见,并向项目法人和所有会议代表反馈;

(八)验收主持单位以文件形式正式印发档案专项验收意见。

第三十条档案专项验收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档案管理情况:

1、工程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与管理状况

2、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质量与数量

3、竣工图的编制质量与整编情况

4、工程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性评价

(三)存在问题及整改要求。

第13篇

一、存在的问题

1.资金分配不合理、不合规。一是未按照考核结果分配资金。如:有的县区虽然对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绩效考核,但仍然按年初服务的任务数拨付分配专项资金。二是分配资金依据与实际服务工作量存在差异。如:有的县区实际享受补助预防接种的次数比中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大,有的县区分配给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分别比实际工作量少。

2.违规挤占专项资金。一是其他专项工作经费挤占专项资金,如有的县区将违规将专项资金用于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应急病药品更新、霍乱等其他专项工作。二是有的违规利用专项资金购买电脑、电视机、相机、办公桌椅等设备。三是有的卫生管理部门违规在利用专项资金发放津贴、补贴、奖金等,有的专项资金95%用于人员经费用。四是有的违规开支招待费、房屋维修费、车辆维修费、学习考察费等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无关的支出。

3.存在服务不到位现象。一是不同居民的体检结果完全相同,如不同的居民心电图检查结果完全相同。二是同一居民每年体检结果均为同一次记录。三是有的居民健康档案中反映的服务项目和调查结果不完全相符。四是有的居民体检时间不符合现实逻辑。如居民档案中反映有的服务机构对孕产妇的产前检查、产后访视日期均相同,完全不符合现实逻辑。

4.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管理体制不够科学。一是卫生服务机构未按规定属地设置,如:有的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服务站服务范围和位置均不在卫生服务中心所属的街道办事处管理范围。二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考核和业务指导分别由不同单位负责,如有的卫生服务站由县(区)卫生局直接管理和考核,但业务指导却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不利于管理。

5.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部分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宣传的内容和次数未达要求;有的档案资料不能反映健康教育宣传的真实性;有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资料难以反映实际宣传教育工作。

6.档案管理不统一、不规范、不准确。一是有的服务内容不统一或不合规,同样的慢性病人享受服务内容不相同,如有的乡镇糖尿病、高血压病居民每年均有4次心电图、血糖检查记录,1次B超、血常规检查记录,而有的乡镇同类慢性病人居民却只有每年1次的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二是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方式不统一,档案有的由乡镇卫生院管理,有的由村卫生所管理。三是档案格式、内容不统一。四是有的健康档案建立不合规,如有的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建立的档案中仅有一张基本信息表,另外还存在居民档案信息不准确的现象。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人群不断增加与现有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矛盾较为突出。国家自2009年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来,服务内容由最初的9大类21项扩大到11大类48项,这些工作均由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人群不断增加与基层现有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服务工作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积极开展。一是各年度的服务项目不断变化,导致服务内容不能相对固定,影响服务工作质量;二是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不明确和不切实际,导致服务机构难以正确使用资金;三是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服务管理率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基层卫生机构难以完成,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四是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按户籍人口分配与当前人员的流动性的矛盾致使部分地区服务工作量和资金不匹配。

3.政策和服务内容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保健和预防的健康知晓率较低,“重治轻防”的现象没有改变,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普遍有效地开展。

第14篇

第一条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明确档案管理职责,规范档案管理行为,充分发挥档案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水利档案工作规定》及有关业务建设规范,结合水利工程的特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水利工程档案是指水利工程在前期、实施、竣工验收等各建设阶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水利工程档案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单位应加强领导,将档案工作纳入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制度,统筹安排档案工作经费,确保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大中型水利工程,其他水利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档案管理

第五条水利工程档案工作应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即从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就应进行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签订有关合同、协议时,应对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提出明确要求;检查水利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时,要同时检查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情况;在进行项目成果评审、鉴定和水利工程重要阶段验收与竣工验收时,要同时审查、验收工程档案的内容与质量,并作出相应的鉴定评语。

第六条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档案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共同抓好水利工程档案工作。

第七条项目法人对水利工程档案工作负总责,须认真做好自身产生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并应加强对各参建单位归档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大中型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应设立档案室,落实专职档案人员;其他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也应配备相应人员负责工程档案工作。项目法人的档案人员对各职能处室归档工作具有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

第八条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应明确本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归档责任,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属于向项目法人等单位移交的应归档文件材料,在完成收集、整理、审核工作后,应及时提交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应认真做好有关档案的接收、归档和向流域机构档案馆的移交工作。

第九条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归档工作的直接责任人,须按要求将工作中形成的应归档文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如遇工作变动,须先交清原岗位应归档的文件材料。

第十条水利工程档案的质量是衡量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应将其纳入工程质量管理程序。质量管理部门应认真把好质量监督检查关,凡参建单位未按规定要求提交工程档案的,不得通过验收或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工程档案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法人不得返还其工程质量保证金。

第十一条大中型水利工程均应建设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符合规范要求的专用档案库房,配备必要的档案装具和设备;其他建设项目,也应有满足档案工作需要的库房、装具和设备。所需费用可分别列入工程总概算的管理房屋建设工程项目类和生产准备费中。

第十二条项目法人应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要求,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工程档案数据库,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工程建设与管理服务。

第十三条项目法人应按时向上级主管单位报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情况登记表》(附件1)。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还应同时向水利部报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表》(附件2)。

第三章归档与移交要求

第十四条水利工程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长期档案的实际保存期限,不得短于工程的实际寿命。

第十五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附件3)是对项目法人等相关单位应保存档案的原则规定。项目法人可结合实际,补充制定更加具体的工程档案归档范围及符合工程建设实际的工程档案分类方案。

第十六条水利工程档案的归档工作,一般是由产生文件材料的单位或部门负责。总包单位对各分包单位提交的归档材料负有汇总责任。各参建单位技术负责人应对其提供档案的内容及质量负责;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归档材料应履行审核签字手续,监理单位应向项目法人提交对工程档案内容与整编质量情况的专题审核报告。

第十七条水利工程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应符合《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000)。归档文件材料的内容与形式均应满足档案整理规范要求。即内容应完整、准确、系统;形式应字迹清楚、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竣工图及声像材料须标注的内容清楚、签字(章)手续完备,归档图纸应按《技术制图复制图的折叠方法》(GB/T10609.3-1989)要求统一折叠。

第十八条竣工图是水利工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到完整、准确、清晰、系统、修改规范、签字手续完备。项目法人应负责编制项目总平面图和综合管线竣工图。施工单位应以单位工程或专业为单位编制竣工图。竣工图须由编制单位在图标上方空白处逐张加盖"竣工图章"(附件4-1),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应严格履行签字手续。每套竣工图应附编制说明、鉴定意见及目录。施工单位应按以下要求编制竣工图:

(一)按施工图施工没有变动的,须在施工图上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

(二)一般性的图纸变更及符合杠改或划改要求的,可在原施工图上更改,在说明栏内注明变更依据,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

(三)凡涉及结构形式、工艺、平面布置等重大改变,或图面变更超过1/3的,应重新绘制竣工图(可不再加盖竣工图章)。重绘图应按原图编号,并在说明栏内注明变更依据,在图标栏内注明"竣工阶段"和绘制竣工图的时间、单位、责任人。监理单位应在图标上方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确认章"(见附件4-2)。

第十九条水利工程建设声像档案是纸制载体档案的必要补充。参建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各自产生的照片、胶片、录音、录像等声像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归档的声像材料均应标注事由、时间、地点、人物、作者等内容。工程建设重要阶段、重大事件、事故,必须要有完整的声像材料归档。

第二十条电子文件的整理、归档,参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执行。

第二十一条项目法人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不同文件材料的归档份数,但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项目法人与运行管理单位应各保存1套较完整的工程档案材料(当二者为一个单位时,应异地保存1套);

(二)工程涉及多家运行管理单位时,各运行管理单位则只保存与其管理范围有关的工程档案材料;

(三)当有关文件材料需由若干单位保存时,原件应由项目产权单位保存,其他单位保存复制件;

(四)流域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或大江、大河、大湖的重要堤防工程,项目法人应负责向流域机构档案馆移交1套完整的工程竣工图及工程竣工验收等相关文件材料(具体内容参见附件3)。

第二十二条工程档案的归档与移交必须编制档案目录。档案目录应为案卷级,并须填写工程档案交接单(见附件5)。交接双方应认真核对目录与实物,并由经手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确认。

第二十三条工程档案的归档时间,可由项目法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分阶段在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完工后向项目法人归档,也可在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后向项目法人归档。整个项目的归档工作和项目法人向有关单位的档案移交工作,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完成。

第四章档案验收

第二十四条水利工程档案验收是水利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应提前或与工程竣工验收同步进行。凡档案内容与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水利工程,不得通过档案验收;未通过档案验收或档案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或通过工程的竣工验收。

第二十五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应有档案人员作为验收委员参加。水利部组织的工程验收,由水利部办公厅档案部门派员参加;流域机构或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工程验收,由相应的档案管理部门派员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有关工程项目的验收,由组织工程验收单位的档案人员参加。

第二十六条大中型水利工程在竣工验收前要进行档案专项验收。其他工程的档案验收应与工程竣工验收同步进行。档案专项验收可分为初步验收和正式验收。初步验收可由工程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委托相关单位组织进行;正式验收应由工程竣工验收主持单位的档案业务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十七条水利工程在进行档案专项验收前,项目法人应组织工程参建单位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与归档情况进行自检,确认工程档案的内容与质量已达要求后,可向有关单位报送档案自检报告,并提出档案专项验收申请。

档案自检报告应包括:工程概况,工程档案管理情况,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与保管情况,竣工图的编制与整编质量,工程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安全性的自我评价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档案专项验收的主持单位在收到申请后,可委托有关单位对其工程档案进行验收前检查评定,对具备验收条件的项目,应成立档案专项验收组进行验收。档案专项验收组由验收主持单位、国家或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流域机构等单位组成。必要时,可聘请相关单位的档案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参加验收。

第二十九条档案专项验收工作的步骤、方法与内容如下:

(一)听取项目法人有关工程建设情况和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管理与保管情况的自检报告;

(二)听取监理单位对项目档案整理情况的审核报告;

(三)对验收前已进行档案检查评定的水利工程,还应听取被委托单位的检查评定意见;

(四)查看现场(了解工程建设实际情况);

(五)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抽查各单位档案整理情况。抽查比例一般不得少于项目法人应保存档案数量的8%,其中竣工图不得少于一套竣工图总张数的10%;抽查档案总量应在200卷以上;

(六)验收组成员进行综合评议;

(七)形成档案专项验收意见,并向项目法人和所有会议代表反馈;

(八)验收主持单位以文件形式正式印发档案专项验收意见。

第三十条档案专项验收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档案管理情况:

1、工程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与管理状况

2、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质量与数量

3、竣工图的编制质量与整编情况

4、工程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性评价

(三)存在问题及整改要求。

(四)验收结论。

(五)验收组成员签字表。

第五章附则

第15篇

专项审核工作的报告

集团组织部:

为贯彻落实集团《关于落实集团干部人事档案相关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集团党委的要求,我公司组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对公司正式在职员工的人事档案进行了专项审核,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根据此次干部(员工)人事档案审核的内容,我们重点审核了干部(员工)的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学位、工作经历、家庭主要成员及重要社会关系等信息。同时针对档案材料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档案整理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装错材料等问题展开了复查、清理、补充等工作。

我公司除2名集团管理干部以外,在职干部员工共计37人。在这次的清理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细致全面,切实将干部(员工)人事档案专项审核整改内容落到实处。我们采取“逐卷清查、仔细核对”的办法,对现有的37份人事档案进行了彻底清查、核对,查找出所缺干部(员工)档案材料12份,主要涉及到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缺失、身份证复印件过期、家庭主要成员和重要社会关系填写不全、无照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公司要求相关人员在限期内已补齐材料,并对其进行逐一查核,确保资料准确。通过新一轮的补充完善,基本解决了公司干部(员工)人事档案材料缺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档案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显著加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致力于建立干部(员工)人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干部(员工)人事档案材料收集,进一步规范制度,强化日常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公司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