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最基本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最优化方法 合作博弈 分配模型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流域范围内水资源利用的冲突,归根就是各利益主体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合作问题。解决流域环境问题冲突时,排污权分配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以多目标优化模型为技术手段,以达到流域全局最优策略;但各个主体的既得利益也不能忽视,如何通过谈判达到多赢效果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博弈论也被广泛应用于流域内的排放、分配问题的研究。污水处理厂作为我国常见的排污个体,由于种种原因仍处粗放式管理,同一流域的污水处理厂,可能存在地域性的不公平,未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化。本研究从这个角度切入,通过建立最优化-合作博弈模型,研究了同一流域内不同污水处理厂的排污量分配及利益分配方案,实现区域整体最优化,并通过利润再分配减少了各参与主体的成本。
1 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在控制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总量控制下的河流排污权分配,我国学者利用优化模型进行研究,如陈阳[1]等研究了一种基于相互补偿的协商分配模型。刘首文[2]等、黄国如[3]等以基本遗传算法求解多个排放口的最优化处理问题。王艳[4]运用最优控制原理与博弈论,研究了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区域间自愿合作协商促进机制。刘红刚[5]等采用合作博弈论方法,建立了在给定污染物总削减比例条件下各区域环境合作的博弈模型。在国外方面,Deininger[6]使用线性规划方法研究了在保证预设水质要求的条件下污染负荷的最优分布。Liebman和Lynn[7]、Shih[8]使用动态规划识别了污染负荷沿着一条河流的最优分布。Loucks等[9]建议对于同一类问题推广线性规划方法。Ecker[10]提出了一个几何规划模型,并用于在维持现状溶解氧水平的基础上优化河流污染负荷分配,以达到处理费用最小化。CardweIJ和Ellis[11]提出了一种最优化模型,用于在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模型不确定性的清况下,进行多个点源的污染负荷分配。总体来说,国外对环境冲突问题的研究日渐深入,博弈论在国外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提出过包括流域污染微分博弈的旁支付方法、流域污染多阶段超级博弈模型等方法,几乎博弈论的每一个最新成果,在环境问题中都能找到应用实例。
2 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最优化分配模型
2.1 问题提出
假设某一流域存在n个排污口,如n个污水处理厂。将每个排污口作为整个博弈系统的一个参与者,则所有的参与者形成一个集合I 。在给定集合I排放总量情况下,如何分配集合内部各参与者(排污口)之间污染物排放量,并尽可能使其节约成本。其中,不同的参与者用i(i =1, 2, ..., n)表示,其排放量用s表示,各排污口的处理率为η。
由于η为各排污口的处理率,因此可将ηi称为各个参与者(排污口)i的处理策略,将I=(n1,n2,...,nn)称为参与者的策略集。
通常,各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费用,也就是参与者i的成本可以用下式来表达:
区域内总排污成本为:
其中,M表示处理成本,η表示污水厂的处理率,q表示流量,a、b、c分别为参数,具体由于各地区不同工艺设备、成本控制、排污流量等因素而产生差异,需通过具体调查确定。对于同一污水处理厂,若当地管理者要求污染物削减量越大时,则要更大幅度地提高污染物的处理率,以达到更高的治理要求,则处理成本Mi越高。
一般来说,在形成合作联盟之前,各个参与者间无好的信息交流或合作协议,较为公正的排污分配方案是统一采用平均分摊法,例如,每个排污口都采取相同处理率。此时则有:
其中,上标N代表为非合作状态。式2-4即为采用平均分摊方案情况下的总成本。
平均分摊对于每个参加者来说或许是公平的,但这其实是因各参与者间缺乏信息共享、没有形成统一联盟,而形成一个整体高成本的Nash均衡的博弈结果,即所谓的“囚徒困境”。根据合作博弈理论,其结果必定符合Pareto最优,通过形成协议联盟进行合作,降低总体成本,获得额外利益,并进一步将收益公平合理分配,从而使各个参与者合作后的成本都低于合作前的成本,这种做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当采取合作时,则总体成本存在最优化模型:
其中,约束条件(2-6)表示进行区域合作后的排污量必须到达规定排污量削减指标。约束条件(2-7)表示处理率的范围在0-1之间。
此外,根据合作博弈的定义,该联盟合作后的成本必须小于合作前各成员单干的成本,否则该联盟的形成就没有意义。因此还有下式成立:
2.2 优化模型解析解
3 合作博弈分配模型
3.1 优化模型存在问题
经过优化模型分配后的排放量,虽然在整体经济效益上最优的,但对于参与的各个成员来说,则未必最优。最优化的结果通常为大部分参与成员成本下降,某些参与成员反而成本上涨。因此对这些成员来说,他们没有真正参与合作的动机,联盟也就不能成立。因此,要保证联盟成立,统一优化过程可行,还需进一步对联盟得到的利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每个参与成员的成本在参与联盟后都比参与前有所降低,确保联盟合作的可行性。
在这个联盟中,Z(I)是所有参与者都参与的大联盟,同时,任意参与者都可能会形成一个子联盟,该子联盟是大联盟集合I的真子集。因此,若存在n个参与者,则共可以形成2n个子联盟。设某个参与者的子集合K形成的博弈联盟为Z(K)。
定义V为联盟所获得的收益,则V(I)为大联盟所获得的收益,V(K)为子联盟所获得的收益。用pi表示参与成员i从联盟最大收益值中V(I)应获得的利润,集合P=(p1,p2,…pi)称为该合作博弈的分配策略。根据合作博弈的定义,pi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整体合理性:
即每个参与者所分配到的额外收益,等于整个合作联盟比合作前增加的额外收益的总和。
(2)个体合理性:
即每个参与者参与联盟后得到的收益,应当高于他未参加合作时(即单干时)所获得的收益,否则该成员没有参与联盟的动机。
3.2 博弈模型的求解
因此,要对合作联盟得到的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就是要求解满足上述条件的pi的过程。合作博弈模型的求解方法比较多,本文主要选择Shapley值法与核心法,分别进行求解。
对于一个联盟来说满足式(3-1)及式(3-2)的分配方案有很多种,在一般情况下,或在强有力的约束协议下,只要满足上述两式条件的分配方案都可以被参与成员接受。但是如果联盟协议的约束力并不强,并假设所有参与者都追逐最大利益的情况下,则还要考虑子联盟的情况。若有数个参与者发现当他们组成一个小联盟后,获得的收益比参与大联盟时要更高,这样他们就不会参与大联盟,而形成收益更高的小联盟了,而大联盟也就随之不能成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联盟的分配必须保证每个成员的的收益都高于他任何可能参与的小联盟的收益,才能保证大联盟的稳定性。
由于核心是满足以上所有条件的解集,因此理论上来说核心内的解才是最符合联盟收益最大化的。从满足整体合理性及个人合理性的角度来说,以核心作为分配策略才最为合理。但遗憾的是,由于要求过高,核心的解集往往是空集,从而大大限制了核心法的运用,因此只能寻求其他的妥协方法进行求解,从而求得到相对公平的分配策略。
Shapley值法是一个重要的求解方法之一,其可确保得到合作博弈的唯一解。其结果可能在核心集合内,也可能在核心集合外,但能保证存在唯一解。事实上,Shapley值法是对于该博弈联盟的每个参与者,考察其对所有可能存在的子联盟的贡献率及其概率大小,按照该贡献率给出参与者在联盟博弈中的一个分配方式。Shapley值由特征函数V确定,特征函数V即该联盟合作后获得的额外利润。由于当联盟中仅存在一人时,即相当于该参与者单干,因此他采取的策略仍为平均分摊法时的策略,即η。由此可知,当联盟K为单参与者i时,V(i)= 0。
综上所述,根据最优化结果得到的分配方案建立的博弈模型,是以求解分配方案P=(p1,p2,…pi)为目标。首先必须求得联盟的特征函数V,包括大联盟I的特征函数,以及所有子联盟K的特征函数。随后根据式(3-3)(3-4)(3-5),寻找该博弈模型的核心,看是否为空集。
一般情况下都采用Shapley值法进行求解博弈模型,因其是根据成员贡献来进行收益分配,且一定有解,解可能在核心集合内。Shapley值法可根据以下公式进行求解:
上式中,Pi即为Shapley值。|K|为博弈联盟K所含的元素个数,V(K)表示包含参与者i的联盟K的博弈特征函数,V(K\i)表示在联盟K中,若将参与者i除去后,剩余参与者组成的博弈联盟的特征函数。
4 研究案例
4.1 案例现状及参数选取
本研究选用粤西阳春市漠阳江流域。参考《粤西水质保护规划》,根据不同规划年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的要求,综合考虑水污染源预测结果、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现状、削减量,提出的漠阳江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方案中的重点规划项目,漠阳江上游的春湾污水处理厂于2010年新建,处理规模1.0万t/d,2020年将扩建至2.5万t/d;合水污水处理厂于2010年新建,处理规模1.0万t/d,2020年将扩建至1.5万t/d;春城污水处理厂与2010年扩建至规模4万t/d,2020年将扩建至8.0万t/d。本研究将采用以上污水处理厂2020年数据。
根据上级单位分配给阳春市的“十一五”COD排放总量,规划提出近年内COD目标总量控制方案,见下表。
表4-1 漠阳江阳春市流域COD总量控制目标
本研究采用2020年COD允许排放量数据进行计算。
此外,由2.1节可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率参数a、b、c,具体由于各地区不同工艺设备、成本控制、排污流量等因素而产生差异。根据文献调查,式(2-5)中的污水处理参数a=200,b=1000,c=0.8,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为650mg/L。
4.2 最优化方法求解排污量分配
根据上节,至2020年时三个污水处理厂运行规模,可以算出每个污水处理厂的平均排污流量(春湾污水处理厂为1,合水污水处理厂为2,春城污水处理厂为3,下同)及COD产生量。又根据表3-2,由于2020年该流域内COD允许排放量为6686t,因此总的COD处理率应至少达到0.77。在形成合作之前,为公平起见,每个污水处理厂都采取相同的处理效率,即都采取77%的削减率,这能达到管理者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式(2-1),各厂的成本分别为:
即,1号参与者采用0.56的处理率,2号参与者采用0.52的处理率,3号参与者采用0.88的处理率时,可以使总成本达到最小。相比起采用平均分摊法的策略,总体成本共节省了45.45万元。
但是如果直接采用这种方法的话,会使1号、2号参与者的成本有较大的降低,而使3号参与者的成本有较大的提升,这样3号参与者必定不会同意这种联盟的实现。因此,为了使得合作顺利实现,必须对合作带来的收益(即经集体规划后节省下来的资金)用合作博弈模型重新进行分配,使各个参与者在参加联盟后都有所收益,才能保证联盟的顺利进行,保证最优化分配的可行性。
4.3 合作博弈模型求解分配方案
5 结语
本论文对在同一流域的不同排污口之间的排污量最优化分配模型及成本分配的合作博弈模型上进行了研究。以同一流域内的不同排污口为基础,为改变平均分摊法导致成本较高的弊端,在达到管理者要求的处理率的前提下,以总体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了排污口处理率分配优化模型,并通过数学方法,求得了该二次规划问题的解析解。由于最优化的结果通常为大部分参与成员成本下降,而某些参与成员反而出现成本上涨,因此这些成员没有真正参与合作的动机,联盟也就不能成立。为保证联盟成立使得统一优化过程可行,通过建立合作博弈的模型,并使用核心解法及Shapley值法,进一步对联盟得到的额外收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得每个参与联盟成员的成本都比参与前降低。根据粤西漠阳江流域阳春市范围内的春湾、合水、春城三家污水处理厂,以当地管理者提出的COD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用合作实例用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在满足COD最大允许排放量的情况下,通过组成统一联盟,进行处理率最优化,以及采用合作博弈进行收益分配后,春湾、合水、春城三家污水处理厂分别采用56%、52%及88%的处理率,取代之前的平均分摊法,使得处理成本分别比合作前降低了11.79、10.69及22.97万,分别占总成本比例的4.01%、5.56%和3.86%。可见,通过合作降低成本的做法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陈阳,赵勇,肖江文.激励机制下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分配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34(6)
[2] 刘首文,冯尚友.遗传算法及其在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6.29 (4):95-99.
[3] 黄国如,胡和平等基于遗传算法的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清华大学学报,2002,42(4)551―554
[4] 王艳.流域水环境管理合作促进机制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7,25(8):54-57
[5] 刘红刚,陈新庚,彭晓春.基于合作博弈论的感潮河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分配模型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3):456-462
[6] Deininger,R.A..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the planning of economically optimal pollution control systems[D].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Illinois. 1965
[7] Liebman,J.C.and Lynn,W.R.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stream dissolved oxygen[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66.2521
[8] Shih,C.S.. System optimization for river basin management[Jl. Journal of th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eration.1970.42: 1792
[9] Loucks,D.P.,Revelle,C.S. and Lynn,W.R..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s for waterpollution controI[J].Management Science,1967,14(B):166
[关键词]德育;文明礼仪;作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国家历来对学校德育工作十分重视。为加强中小学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开展“文明礼仪伴我成长”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教育活动,文明校园,文明班集体,文明寝室评选活动,“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大手牵小手,共育文明化”等文明养成教育活动,文明礼仪知识推广普及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胆探索,精心开展,总结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德育工作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内容抽象、要求过高、教材空乏、方法单一,以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最基本的文明礼仪素质培养等弊端。这种事倍功半的教育,不仅令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而且不少教师对此也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因此,全社会尤其是广大教师开展德育工作必须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抓起。
一、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需要
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存在着要求过高、内容单一等问题。学校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中证明,从小抓好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引导学生具备基本的文明礼仪素养和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也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因此,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特别是中小学德育首先要加强的工作。
二、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决定必须浸透文明礼仪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是这一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在这一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重点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文明习惯,让他们学会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培养热心参与、友好交往的能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完善个人的素养。只有这样,到了高中阶段,他们才会形成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合作、参与、交往的能力,培养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形成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这样培养孩子,就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如果错过这一关键时期,等孩子长大成人后再回过头来“补课”,只能是亡羊补牢了。现如今,社会上反映强烈的一些大学生高分低能、缺乏文明素质、言行粗俗、不讲公德、损人利己的现象,正是他们从小没有有效地受到文明礼貌教育的佐证。因此,抓好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不仅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利,而且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所决定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考评方式 教学模式 养成教育
德育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养成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具体而言,中职德育工作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加以强化: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基本情况明确德育工作的考评标准;其次,在考核评估方法中应突出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考评指标;同时,德育工作要落到实处,必须在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中体现是否重视和落实学生养成教育。
一、突出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考评指标
对于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们而言,如何去评价他们的教学工作呢?首先要在理论层面上,看他们是否弄清了德育课的基本性质、目标,是否树立了正确、全面的德育教学理念;其次要在实践层面上,看他们是否把握中职德育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原则要求,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认识德育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变化,研究德育教育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研究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和个性发展。在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中还必须凸显教学模式的考察,这不仅要求我们认真考查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要根据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在规律建构合理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未来的教育就是服务,教育机构就是服务机构,教师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服务。所以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这是我们评判德育课是否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首要标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教态、教仪,这是能够吸引学生的重要条件。一般而言,中职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标准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首先是课上得好,能吸引人;其次,态度和蔼,有人格魅力;另外教师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认真负责,而且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能相互交心。具体而言,所谓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就是指: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可以概括为两项具体的任务:
其一,中职德育课的考核评估要根据本课程教学对象确定学科内容的基本要素,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很多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往往安于现状,仅仅满足于既有教材的把握,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由于中职德育课并不过分强调学生对于知识性整体的考察,而重在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当我们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时必须突出中职德育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只有在教学安排和教学处理中做到了有的放矢才算是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其二,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必须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本课程教学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德育课核心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按照这些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把这些要素组合成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稳定结构。
因此,所谓好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应该是: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突出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与训练,学习方法是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方法是学习方法的示范。因此,当我们试图制定中职德育课的评估细则时就必须从这样原则出发。
二、完善中职德育课考评方式
建立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的科学体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而科学性的最基本的标志就是它与德育教育的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的符合程度。通过对中职德育课程的认真考察,以及多年来从事德育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考虑到中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的确定必须从完善中职德育课考评方式入手。德育教学是贯穿各级教育的重要课程组成,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都应重视德育教育,中职学校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子。
具体来说完善中职德育课考评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树立正确的课程地位观念,理性对待中职德育课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其次,准确界定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在评价中应适当加入实践有效性的考察指标。
中职德育课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工作方法,要对德育教育做出历史的全面的描述,要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要建立一系列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定义、原则等,并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包括这门课程的完善知识结构、科学的教学方法。不具有这种要素的完善性和结构的合理性,就不能成为“科学”,尤其不能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现象的描述,还是对规律的揭示,或者是对范畴的界定,都是要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并能体现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中职德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例如,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综合素质的培养等诸多关系到学生个体发展趋势、社会生活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培养都是中职德育教育必须完成的工作。这不仅是因为中职德育教育改革具有高度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就要求所有工作在德育工作一线的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编制出切合新一代学生心理诉求的教材体系,彻底改变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凝固的关系。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学实践都必须反映出这种变革。中职德育课的特点之一是,它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因此,德育课程理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它与德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程度。这就提醒我们在自己工作中把德育教育的教学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性的应用理论,再把应用理论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经验,并尽可能地概括为运用模式或操作程序,使德育课的教育教学都能走进所有教师的课程,成为他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和武器。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必须以是否能够做到有效性为评价的终极指向。中职德育课在现实生活中愈有效,就愈能被广大教师所运用,其现实针对也就愈强。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受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给予他们在教育教学及整个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基本道德素质。
三、强化德育工作与重视养成教育相结合
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不仅要做到上文提及的完善中职德育考评方式、突出中职教学模式,还应从生活实践出发,将德育课延伸到现实生活的更高层面。一方面,我们要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实现自我道德品质的提升与完善;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式还必须重视养成教育的结合。无论是何种样式的课程设置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培养和发展受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给予他们在教育教学及整个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基本道德素养。因此,德育课效果是否能落到实处,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范围之内,而应该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纳入到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中来。
现代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不断提升,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业务上做到“学术型”教师,而且对于教师在工作上能否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运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总体性的目标服务。
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目标设定,能够运用专业的教学语言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并且做到规范、科学、艺术。规范是教学活动最本质的特点,是对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科学”是指教师讲授的内容必须是科学的,最低的标准是准确无误,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鲜明的条理性。同时,作为启迪学生心智和道德意识的德育课还必须重视教学的艺术性。具体而言,在德育课的考核评估中是否做到了强化德育与重视养成教育相结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其一,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评判,并据此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开展具有一定实效性的教学安排。众所周知,人和外界发生关系时的各种需要所产生的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叫做动机。各种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要,产生各种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动机;需要是发展变化的,动机也是发展变化的。学生各种思想的产生,以及他们不同行为的展示也是由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激发的需要产生,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展开教学活动时能否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原则,进而帮助学生培养起健全的行为动机将直接影响他们能否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其二,在现实生活之中,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匮乏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帮助学生理性分析自己的行为,继而为他们的日常行为选择提供判断的依据是十分重要的。人们是通过具体选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通过具体选择满足需要时所产生的能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就叫做兴趣。不仅是常规的知识型课程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为一门德育课的教师,更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能否启发并且加强学生正确的心理力量是教师从事德育教育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考察某一位教师的德育课、或某一所学校的德育教学时,不仅要重视课程文本的考察,更要努力观察教学活动是否唤起了学生具体行为的动力,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是真正达到了中职德育教学的新境界。
关键词:幼儿 德育 行为习惯 教育
幼儿园的德育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主要培养幼儿最基本的思想行为习惯,为幼儿品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但我从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的德育教育还滞后不前,需要教师及家长共同教育培养。下面从几方面说说德育教育在家园共育中的重要性:
一、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奠基阶段,幼儿可塑性强,所以这一时期应注重对幼儿施以良好的德育教育,让幼儿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幼儿德育存在的问题
(1)占有欲强,自私自利。
(2)缺乏协作,缺乏爱心。
(3)娇惯任性,礼貌性差。
(4)依赖性强,独立性差。
2.幼儿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
(1)家庭教育跟不上,幼儿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不善于和小伙伴交流及分享。
(2)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态度在如今的幼儿园里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孩子对身边的伙伴及周边的事情往往是爱理不理的样子,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爱心。
(3)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行为放纵,缺乏礼貌。现在的孩子,有一部分是爸妈工作,爷爷奶奶接送并照顾,俗话说“隔代亲”,爷爷奶奶对孩子真是没得说,久而久之,孩子胆大放纵。
(4)幼儿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现在的幼儿由于家长的溺爱,经常依赖于家长,独立性太差了。
三、推动幼儿健康发展的举措
1.发挥幼儿园对德育教育的推动作用。
(1)转变德育观念。
教师应明确幼儿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幼儿主体观念。如:不小心撞倒了孩子应真诚地说声对不起;需要孩子帮忙时应诚心地说:“你可以帮我一下么?”接受别人的帮助应诚意地说声谢谢。要努力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真正做到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2)活用德育方法。
在幼儿德育的教育方面,也应采取分层次教学。对能力较强、已具备较好行为习惯的幼儿,应对其行为习惯进行充分肯定,使之成为别的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对能力一般的幼儿,更应该充分关注,采用榜样示范法,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3)创新德育载体。
我们可以抓住孩子好奇求乐心理的需要,设计、组织幼儿活动,调动幼儿知情意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一是情境式德育,如可在幼儿园开设“文明礼仪岗”,每班轮流值岗,让孩子们在彬彬有礼的环境中习惯各种礼貌用语;二是主题式德育,如可组织孩子在多媒体教室中观看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视频,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节日式德育,如“清明”、“六一”、“十一”相关节日的教育。
2.发挥家庭对幼儿德育教育的联动作用。
对幼儿实施良好的德育教育,光有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应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关心、支持和参与到幼儿园德育工作中来,成为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共进者。在家庭德育工作中要做到:
(1)爱而勿溺。
在对幼儿进行德育工作时,家长要善于抓住契机,从常规教育入手,放手让幼儿多锻炼、多实践,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家中应让幼儿独立洗脸、穿衣、吃饭、叠被子,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榜样示范。
孩子大部分时间是与家长在一起的,长辈的言传身教作用就非常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形象,成为孩子成长的表率。
(3)正面引导。
【关键词】 高校;德育;美育;关系
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由德育和美育组成,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既是高等教育的内容,又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一、德育和美育的内涵
德育的内涵是国内德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范畴进行具体的理解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西方的教育理论中对德育的理解是“moral education”,即狭义的理解,把德育的概念理解为道德教育。在我国许多人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即广义的德育概念,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甚至更大范围的内容包含在内。我们对德育外延的界定可以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守一”即是强调道德教育作为德育概念范畴的最基本的内涵。[1]强调德育应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培养做起;“望多”是指德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的教育内容。即我们把德育理解为“以道德教育为主,思想和政治教育为辅”。从情感方面讲德育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情感教育。教育者通过美育培养出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人。美育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这种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感情、开阔人的视野,可以使人具有一定的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德育与美育的关系
1、德育与美育的相通之处
德育和美育是两种不同方式的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一个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两者有不同的出发点,却有着一致的教育目的。德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使他们拥有健全的思想和道德。德育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对人心灵的洗礼,通过教育对人的心灵的净化,从而使人们拥有完美的人格。美育则是对人进行思想上的影响,促使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德育和美育在教育目的上都有着相同点,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真善美的人格。
(1)在内容上,德育和美育具有融合互补的内容。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善,美育的目的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善,他们都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判断真真假假、善恶是非,是德育和美育的共同行为准则和教育目的。从教育内容上讲,美和善是一致的,虽然美的事物不一定就善的,但是善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定是美的。以往的美学理论也谈到,美和善在本质上具有相互融合的根本属性,由此也就造就了德育和美育有着一种相互融合的关系。
(2)在心理上,德育和美育有着相通之处。他们都是通过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来得以实现的。德育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以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系统,它包括了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习惯。然而美育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感悟系统,它包括了审美感知、情感、理解和评价等。在教育过程中,以上两种心理状态在感知和体验上具有显然的交融。
2、德育与美育的区别之处
德育和美育作为我国全面教育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很明显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区别,这样两者才会融合互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1)从概念上区分,德育主要以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主,是为了使学生遵守以社会思想为准的行为规范,并且使他们养成相对应的品德的一种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又称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以美引善。
(2)从教育性质上区分,德育是一种规范性的教育,它侧重于人们对社会行为的判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格。而美育则注重于创新,注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美育和德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两者在教学性质上的不同恰恰可以相互补充。美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把他们通过德育获得的道德品质内化为心灵美。两者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3)从教育方法上区分,德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思想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而美育则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感知和教化。他们在实施方法上的不同使得美育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生动形象、愉悦情感、潜移默化、主动自由。美育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恰恰可以弥补德育在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德育中所树立的道德形象相对之下就比较抽象。美育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寓教育于美的形象当中。美育是以情感活动为中介具有一定的深邃的教育,它常常使学生身心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愉悦情感、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这是美育的主要任务,高尚人格的塑造自然也就是德育所要表达的主要目的。德育由于学科本身的严肃性、逻辑性,决定了学生必须克服自己的情感,接受与适应理性思维的训练。美育则是不带任何的强制性,它是靠美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打动人。
通过上述对德育和美育内涵的阐述以及两者的联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德育和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因此,加强两者的相互融合,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幸福感,成为真善美的人有着重要的作用。
【注 释】
[1] 王仕民.德育功能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3.
【参考文献】
[1]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 朱红.美育.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
[4] 谭传宝.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学校;智障学生;德育
现代学校教育将教会学生做人作为最首要的教学目标,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在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教师而言教会学生做人则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最广泛和最亲切的关系,对学生存在着更大的影响,教师一句话在学生心里比家长说百句话更为有效。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德育工作。
一、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言传身教
我校作为一所囊括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从小学到职高,学生在学校里待的时间较长,与老师的交流也是最多的,许多学生最亲近的朋友便是自己的老师,常常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的言谈举止加以模仿。因此,教师应该尤其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从而做好一个指路人。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教师还要主动接近孩子与关心孩子,通过“教师”这个对学生拥有特殊意义的身份,极易与学生实现沟通,最终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抓常规训练,促学生成长
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智障教育中重要内容之一。智障儿童因智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个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是非标准,行为无法受到理性的调节与约束。因此,将日常生活与教育相结合,强化养成方面的教育,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使学生培养出正确的行为习惯。对智障儿童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渐进性与层次性,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言行教育,从最基础的文明言行规范展开训练和灌输。对他们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在方法上,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入手,使学生树立起时间与集体观念,对学校纪律进行遵守。对于智障学生而言,不通过反复训练,是极难做到的。所以,自开学始,便对学生展开常规教育,诸如如何上课、尊敬师长、按时就寝、回答问题、团结同学、下课等进行明确规定。之后,便可以对学生展开反复训练,对完全符合规范的学生加以表扬,并让其向大家做示范。如果做错了,便让其反复训练重做,直到能够做好为止,千万不可因做错了一次便对其批评,要鼓励他们树立一定能做好的信心,使学生明白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晓之以理,付之以行。同时,根据智障儿童心理活动缺乏判断能力、认知水平差以及意志薄弱等特点,根据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实行“一事一议”,让学生可以区分好与坏以及是与非,从而提升分辨能力。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校感恩教育活动期间,在班会课及早读课上主动与学校交流,让每位学生讲一讲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一位学生讲到自己的父亲上夜班,每天半夜三四点钟起床上班但从来都没有吵醒过自己的故事,抓住这一契机,我就让他们想一想父母这样辛苦是为什么,并在班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切实体会父母的艰辛,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对感恩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在行动上并不马上要求班中学生现在要怎么做,而是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用行动来感恩父母,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张贴小红花。
四、以各项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品德素质
长期以来,根据学校养成教育并结合“创文明城市”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充分利用好国旗下的讲话、班会课、道德讲堂等校内活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主要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了对学生勤俭节约、日常规范以及学习纪律等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方面的教育。
五、重视和家长的沟通,双向管好孩子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28―01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保障。学校要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学校依然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有些学校虽然做了大量的德育工作,有时甚至搞得轰轰烈烈,但效果不佳,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一、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五育并举, 智育为首”仍是教育主流。虽然各校高举“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旗帜,但实际上仍然是“智育为首”;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德育工作被大多数人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
2. 德育工作重形式,轻过程,无结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现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真实写照。学校只重视方案、制度等形式上的内容,轻视德育过程,结果根本就无从谈起,一系列德育方案、计划都是纸上谈兵,德育工作被边缘化。
3.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方法陈旧简单。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远”,远离学校与学生实际,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为地被拔高,造成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不能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德育内容政治色彩过浓,总是跟着社会政治形势在转,学校经常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发文突击开展热点政治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规律;德育方法陈旧简单,有些教师仍然采用防范、压制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疏导与沟通。
4.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有名无实。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与社会教育内容的不相符,一些家庭“封建家长制”的意识仍然十分严重,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社会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也明显不够。
5.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学校最棘手的问题。在农村学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他们平时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异常,有的甚至会违法犯罪。学校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力不从心,老师就是使出浑身解数,有时也感觉无可奈何。
6.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难以评估,德育工作考核难度大,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科学化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在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方案中虽有德育工作的考核项目,但在具体评估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操作可行性小,致使德育工作再次被边缘化。
二、解决策略
1. 以人为本,确立学校德育工作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与充实,但对人的发展将始终成为德育工作的永恒追求。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内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是非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融入飞速发展的新社会。
2. 因人而异,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育,尤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创新德育工作载体,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既要加强课堂内的政治、文化、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和课堂外的文体活动,还要加强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社会考察、团队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五育并举,智育为首”仍是教育主流。虽然各校高举“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旗帜,但实际上仍然是“智育为首”;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德育工作被大多数人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
2.德育工作重形式,轻过程,无结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现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真实写照。学校只重视方案、制度等形式上的内容,轻视德育过程,结果根本就无从谈起,一系列德育方案、计划都是纸上谈兵,德育工作被边缘化。
3.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方法陈旧简单。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远”,远离学校与学生实际,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为地被拔高,造成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不能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德育内容政治色彩过浓,总是跟着社会政治形势在转,学校经常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发文突击开展热点政治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规律;德育方法陈旧简单,有些教师仍然采用防范、压制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疏导与沟通。
4.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有名无实。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与社会教育内容的不相符,一些家庭“封建家长制”的意识仍然十分严重,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社会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也明显不够。
5.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学校最棘手的问题。在农村学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他们平时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异常,有的甚至会违法犯罪。学校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力不从心,老师就是使出浑身解数,有时也感觉无可奈何。
6.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难以评估,德育工作考核难度大,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科学化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在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方案中虽有德育工作的考核项目,但在具体评估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操作可行性小,致使德育工作再次被边缘化。
二、解决策略
1.以人为本,确立学校德育工作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与充实,但对人的发展将始终成为德育工作的永恒追求。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内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是非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融入飞速发展的新社会。
2.因人而异,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育,尤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创新德育工作载体,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既要加强课堂内的政治、文化、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和课堂外的文体活动,还要加强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社会考察、团队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全员参与,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德育的力量在于它的全员性和渗透性。各科任教师要根据各科教学大纲中的德育要求,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力求做到一课一个体验,解决一个问题,指导一个行动,培养一种习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心理辅导在德育工作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1.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学校心理辅导教育者的作用使人们认识到,教育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它丰富了德育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第一,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第二,教师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所以说,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主的过程,还应该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发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能力培养及其它人格因素发展的研究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陶冶、评价、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方法在德育中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辅导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要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辩护训练等来发掘学生的潜意识,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不良行为等问题。另外,通过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研究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实现正确的价值取向,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最基本的和最一般的人格。而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寻找自己人格发展中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和谐发展,健康地生活。因此,心理辅导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2.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如反抗老师或逃学。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可能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辅导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效果肯定会好些。(2)矫治轻度的心理问题。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如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如果采用心理辅导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能帮助他们改善情绪和心理症状。(3)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辅导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学生用一些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凤巢乡溪头街小学,浙江温州,32540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定位
一、高等职业教育德育的现实背景
(一)新时期的道德共性问题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其思想道德状况一方面在总体上呈现出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而且出现了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
1.价值观念多样化使青少年学生面临多元选择的困惑
一些学生道德标准混乱,知行难以统一。我们对江西某市近千名青少年进行过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近半数的青少年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以致无所适从。不少青少年一方面对社会上的道德现状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又明确表示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需求,将放弃自身道德追求,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2.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
在调查中发现,有80%左右的青少年已经把诸如“为国家作贡献”、“增强事业责任心”等排除在自己的工作动力以外,他们基本上都将与个人利益有关的因素视作工作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意识充分张扬,个人利益备受重视,这本无可非议;然而,不少青少年对个人、自我的强调,已显得不是十分健康。由于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团队合作之类的现代观念,并来与个人意识同时确立,因此对个人利益的过分关注,就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甚至会排除道德和伦理价值,走入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泥潭。
3.强调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的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
过分强调报酬高低,敬业精神严重缺失。调查反映,有近六成的青少年都把“报酬高低”作为今后择业的最主要条件,一半以上被调查者认为,现在最流行的观念是“一切向钱看”,认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青少年所占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
(二)高职学生的个性问题
1.心理素质上的落差
与普通大学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存在明显’差异;高职学生以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多数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自卑感较强,一些学生是出于无奈进入商职的校门。因此,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上动力不足,对自向的潜力、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等相当朦胧。
2.家庭教育的缺陷
对江西某市部分高职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和普通大学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比较发现,从总体上看,高职生父母亲文化水平明显不及普通大学学生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高职学生家庭中,父母亲双下岗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大学学生家庭。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父母亲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所存在的缺陷,而得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
二、高职德育目标的立足点:理论上的核心观、发展观,实践中的针对性、层次性
(一)理论上的认识
1、核心观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道德力量正显示出核心地位,社会发展、企业生存都在呼唤道德重建。
(1)社会发展的新资源:道德力量。今天,无论是自然科学界还是社会科学界,有越来越多的学科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自身,其主要目的就是将人的潜能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当然,就现代科学水平而言,开发的前景还众说纷纭。不过,人类道德的巨大潜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确实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这是因为:
首先,当两个人或两个国家科技水平基本相当时,道德水平往往成为决定其发展水平的关键。许多有识之土都一致认为,面向21世纪的人们,除了应该持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方面的教育通行证外,更重要的还应持有“作为人的道德意识之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通行证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其次,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将人类凝聚在一起,谋求共同发展。
(2)企事业的强需求:职业道德。我们对600余家企业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就是:做人的道理和工作责任心的培养。这些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能力,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是为人、工作责任心等这些基本的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逐步形成。因此,我们应当从现代化的视角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尽力去提高教育的现代性和有效性。
2.发展观
我们所说的发展观,其基本点是“晚秀”问题。对此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十分重要。怎样看待职校学生的素质,如何有效开发职校学生的潜能?关键的一点在于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正确认识“早慧”和“晚秀”的问题。在社会现实中,能够进入普通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学习者,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可算“早慧”者,他们的素质是在天赋与环境、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中,以其较早形成的积极反应和自在自为性而获得造就。进入高职的学生,由于受到前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暂时还未产生积极反应和形成自在自为性。有调查和测试表明,高职学生的智力与普通大学生的智力并无差异,而主要的差异在非智力因素上。因此,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德育,才能让一大批“晚秀”者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操作上的把握
1.针对性和系统性
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家庭教育的缺陷、自身潜能的开发不足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材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也决定了高职在技能教育之外,较之一般大学教育面临着更为繁重的德育工作任务。高职的德育只有直面现实,提高针对性和系统性,才能收到成效。大量实践说明,仅实施和贯彻一般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收效不大。为此我们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丰富德育内涵,将成人意识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大系统有机地综合起来,形成“大德育”,并围绕这一核心运转。
2.层次性和连续性
上述四方面的教育既要有先有后,层层推进,又要相辅相成,系统展开。二般而言,四方面的教育应按法制教育成人意识教育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为主) 艺术教育的序列,依次进行。应将法制教育和成人意识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大德育内容,通过这两个教育来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来增强学生的人格意识,以保持心理上的健康。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从行为规范到理想追求的道德教育,即从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教育人手,推动学生向祟尚伦理、追求理想的层次发展;以不侵害他人利益为最基本的准则到乐于助人再到乐于奉献,逐层跃进。艺术教育处于大德育的较高层次,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实践证明:艺术教育首先是真善美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无疑将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道德教育;其次,很多艺术教育都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左右脑的协同开发,也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这将大大有助于学生成为“晚秀”者。当然,如何充分发挥大德育的整体效能,在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施教者的识见和能力。
三、目标新定位:特定素质养成和相应教育实施
(一)遵纪守法、行为规范与法制教育的实施
1.树立起基本的法律意识
通过反复学习强化,逐步使学生自觉地以此来指导、规范、评估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自己在从事某项活动、工作和采取某一行动时违纪违法。
2.树立起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意识
这对于法制社会的建立来说尤为重要。具体说来,这里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和法令的义务;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行使权利、自由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安全;,民族团结的义务;积极参加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和各种劳动的义务等。
(二)责任意识、人格健全与成人教育的实施
高职学生即将或已经成人,政府向16周岁的学生颁发居民身份证就是一个标志。我们应在这个时候不失时机地进行成人教育。当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素质准备,这是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人的素质要求应从基本要求、责任、任务三个方面来把握,从社会要求和自身人格发展的角度来明确。
社会的要求是;做“四有”新人,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公民,成为投身现代化事业的有用人才。
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最基本的要求是: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联合国卫生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口号:“健康
的一半是心理”,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对于一个即将或刚进入成人社会的高职学生来说,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无疑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保持开朗的心境,能排除心理障碍,甩掉精神包袱,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和自信的心境;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具有自我反省的自制力,不妄自尊大也不自暴自弃,面对现实,经常保持一种进取心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对周围社会能密切接触,正确认识,适应快。
(三)明确职责,爱岗乐业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
高职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运用多种方法去调动、激发每个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明确自身工作的意义和职责。
尽管职业道德具有多样化的趋向,但其构成的要素大体可从四个层面上加以归纳,相关的教育也可由这四个层面切入。
1.弄清就业目的
从个人来说是为了保证企业和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从企业来说则是为民众服务和为了国家和民族战略目标的实施,后者与前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2.确立价值理念
应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一样来爱护,并为之奋斗,以使之取得优越的竞争地位和发展基础。
3.把握基本规范
这至少包括:①尽职守责;②礼貌待人,主动服务;③欢迎批评。恪守这三项规范,才能履行价值理念,实现就业目的。
4.树立自我评价观念
这是一种敬业的自省精神,是从业者发自内心的、真正的“以遵守职业道德为荣,以违背职业道德为耻”的意念。这种自我评价意念的确立,是职业道德规范得以有效推广、执行的保证。
(四)全面发展、追求崇高和艺术教育的实施
如前所述,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职学生,作为一个已脱离了“应试”、“升学”指挥棒的学生群体,他们中必定会出现一批“晚秀”者。真正的艺术教育将满足他们的个性情感要求,并使之丰富和高尚,从而激励其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充分发挥其潜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材乃至栋梁之材。由此,对于高职生而育,艺术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特殊。
当然,由于艺术教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格素质教育,所以,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改革传统的居高临下和由外而内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应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从多个层面上开展立体式的艺术教育:从课内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从表层到深层。其内容大致包括:艺术课、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关系的美化等。
艺术课——这是高职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其成效的高低大多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传授水平。
课外艺术活动——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层面,是课堂艺术课的必要补充和生动实践。与艺术课相比,这类活动的内容更活泼、更适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组织形式也较灵活,更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活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 考核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2-02
课程的考核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考核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职业学校,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考什么、怎么考依然影响着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因此,考试不仅是手段,还是一个把学生引向何处的方向性问题。如何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能?笔者结合《哲学与人生》考核的探索和尝试,谈谈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考核评价方式应由单一方式变为多种方式
(一)传统测试方法仍有存在的必要
试卷试题类考核方式主要有闭卷和开卷两类。职业学校德育课要不要闭卷测试?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基本知识和原理,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培养学生情感和能力的载体,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必须了解和掌握。考虑到职校生的实际,闭卷测试的广度和深度都要严格遵照课标,题目不宜大,题量不宜多,难度要小。
开卷考试是职业学校德育课常用的考核形式,其惯常的做法是把一些题目比较灵活、需要理解的解答的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这样的考法,既解决不了平时学习态度和兴趣的问题,也实现不了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的教学目标。如果说,闭卷考试重在让学生记住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开卷考试则要检查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试题宜以选择、判断、分析为主。
(二)灵活运用多种形式
除试卷试题类考核外,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策划专题小报、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面谈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的考核形式。如对以知识检测为主的考核,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紧张、热烈、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完成测试;对思想觉悟、情感体验要求较高又难以量化的"人生观"部分,则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面谈的方式进行考核;若要全面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综合采用多种考核形式。
二、考核内容应由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能力培养
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必须围绕考查能力及促进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个根本来展开。
(一)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充满了哲理,生活是开放的哲学教学资源。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考核,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把现实生活引入书本当中,使五彩纷呈的生活成为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背景材料。教师既可以选取案例让学生分析、也可以例举是非让学生判断,还可以结合事例让学生选择。类似的由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具体事例构成的情境题不仅考查了知识,而且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德育课考核由"知识立意"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二)结合专业实际,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提高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以往,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只考虑年级、层次的不同,而很少考虑专业类别。事实上,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力各有侧重,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还要"因材施考"。实践证明,凸显专业特色的考试融通了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而且强化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三、评价主体应由单一走向多元
(一)学生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可以成为考核评价的主体。如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在每次非试卷类测试前,都要围绕测试的主题,根据学生专长,成立由5--7位学生组成的考核小组,教师给出指导性意见,小组成员商量打分,分数以一定的权重计入总分。学生作为考核主体,对他人的作品、表演进行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考核,增强了主体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促进了相互提高。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不仅指德育课教师直接给任教班级学生成绩,而且邀请其他科任教师给学生的表演或作品打分。更多教师参与集思、写、说、演等于一体的开放性考核,既体现评价的公开性,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从而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准确、公正;而且有利于整合各科教学资源,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服务。
考核是整个德育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没有考核方法的改革,课程改革就不完整、不彻底,如果这一环节的改革滞后,也很有可能使整个改革流于形式。当前,德育课教师不仅需要知道考核形式要多样化,考核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考核内容要淡化机械识记,突出能力培养;更要创新实践载体,使改革由理念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2要认真学习《课标》要求,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授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山大川,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
2.2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思想品德课的信度。如学习十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对所掌握的材料要“去粗求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内容充实,并非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材料要充分有力,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要用学生熟悉实际感受内容来举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2.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自我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
2.3.1学生的自我教育形式很多,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妨围绕学生的思路转,当“导演”,而不当“演员”。可以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3.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社会实际知识,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3思想品德课还需要教师进行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技能、合作道德为内容的教育。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合作中进行的。从含义上来说,“合作”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目的,彼此经过协调而形成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相互提携和团结共进的联合行为,思想品德课进行合作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联合行为”的教育,这种教育有益于德育内容的完善,益于德育功能的强化,有益于德育对象的发展。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素质来说,主要来自于对他们的合作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合作教育比竞争教育更重要。 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 浅谈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谈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刍议技校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中职酒店服务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分析高职教育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论酒店服务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浅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空乘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探讨 浅议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 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教育和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刍议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浅析旅游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探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教育与培养的途径 酒店英语教学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浅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教育与培养途径的探讨 培养中职学校珠宝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探索 关于旅游专业学生自主服务意识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论中职旅游专业学校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论中职旅游专业学校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服务意识是旅游服务行业最基本的行业需求,也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适应行业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服务意识的培养应是成为中职学校旅游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童编号:1671--7740(2010)03--0175--02
一、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1.学生劳动观念较差。由于受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90后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着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习惯不好、环境与生存意识淡薄、自理能力弱等现象,更不用说有为别人服务的习惯了。这正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尽人意的根源,其结果必将导致责任感的失去,在价值取向上,往往是只图索取,不思奉献。
2.学校教育的偏差。旅游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及劳动态度等因素的培养,不注意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3.社会、家庭教育的误差。长期以来,由于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事服务工作的人被看成是下三流、人下人,至今社会上还有轻视服务行业的现象。为使孩子将来能成为人上人,许多家长让孩子全身心地学习,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自己宁肯包揽所有家务,也不愿给孩子一点劳动的空间,甚至对孩子在学校的积极、主动的劳动表现极为不满。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懒惰和依赖心理,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影响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世界旅馆业之王康・尼・希尔顿在谈及希尔顿饭店的成功经验是曾说道:良好的服务意识无形中为我们饭店增加了客源数量和单位产品的利润,它是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也是以后必须坚持的。西方酒店业也认为服务就是SERVICE(本意亦是服务),而每个字母都有着丰富的含义:S――Smile(微笑):其含义是服务员应该对每一位宾客提供微笑服务。E――Excenent(出色):其含义是服务员将每一服务程序,每一微小服务工作都做得很出色。R――Ready(准备好):其含义是服务员应该随时准备好为宾客服务。V――Viewing(看待):其含义是服务员应该将每一位宾客看作是需要提供优质服务的贵宾。Inviting(邀请):其含义是服务员在每一次接待服务在每一次接待服务结束时,都应该显示出诚意和敬意,主动邀请宾客再次光临。C--Creating(创造):其含义是每一位服务员应该想方设法精心创造出使宾客能享受其热情服务的氛围。E--Eye(眼光):其含义是每一位服务员始终应该以热情友好的眼光关注宾客,适应宾客心理,预测宾客要求及时提供有效的服务,使宾客时刻感受到服务员在关心自己。服务意识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是服务人员的一种本能和习惯。服务意识取决于服务人员对自我角色的认知,对服务工作的认识和看法,它是服务人员内心的愿望与观念,是在掌握了业务技巧,把握了服务的本质和规律,加之兴趣情感等个性品质方面的因素后形成的心理上成熟的行为习惯,很难简单地通过规章制度去强制建立或调整。服务意识要求服务人员具有主动服务的兴趣、热情等个性品质并形成心理上成熟的行为习惯。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旅游服务是其最基本的“产品”,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服务意识是旅游服务行业最基本的行业需求,是旅游从业人员业极为重要的理念。旅游从业人员只有在良好的服务意识指导下才能发挥工作热情,提高对旅游工作的兴趣,为顾客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从而为旅游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专业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等等,缺乏任何一种素质都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旅游工作者。对于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来说,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也是旅游专业学生适应行业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具备服务意识,其他素质才能发挥作用。困此,旅游专业应该把服务意识的培养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加以重视。
三、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观念。多学生认为导游挣钱容易才去做导游的,这种动机危害很大,要是缺乏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只为谋财而不择手段,就会导致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形象受到损害。因此,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手,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观念,强化旅游服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在旅游教学中我们常常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客人总是对的”、“顾客是上帝”、“客人第一”,要求学生具有宽容、忍耐、服从、敬业的品格和意志力。学会服从不是知识、学识的多少能够决定的,而是一个人思想感情、情操、品质和精神境界所决定的。学生在心理上理解、接受了这种思想,进入这种境界,他在对待客人的态度上便会真正贯彻“客人永远都是对的”的服务观念,从而无论在任何时间和场合,对待任何一位客人,都会笑得更甜、更美、更自然。同时,在旅游业中,百分之百的规范服务并不能换取百分之百的客人的百分之百的满意,这是因为服务需求的随意性很大,尽管服务员已经尽心尽责,但客人会因其自尊、情绪、个人癖好、意外情况、及时需求等原因,提出服务规范以外的各种需求。所以我们要教育旅游专业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追求尽善尽美的服务效果,从给客人创造惊喜中获取自己的服务人生,在客人的惊喜中找到富有的人生。
2.通过学科理论的渗透,培养旅游服务意识。在旅游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多门学科的教育要形成合力,适时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如在《旅游礼仪》课教学中,通过礼仪礼貌等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良好的礼貌礼仪是旅游优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人际沟通的钥匙,是提升个人和企业形象的法宝。让学生懂得在对客人服务中怎样才能更热情、到位,更富有人情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导游业务》教学中通过创造“现实情境”、“模拟情境”、“交流情境”让学生体验做导游应掌握的规范化程序。在《客房服务》教学中,就要在模拟客房室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客房服务员,真正体验“客人人住我做房;客人睡觉我铺床;客人如厕我涮桶;客人洗澡我擦缸”等程序及其心理承受能力,并从中体会到劳动服务的艰辛与乐趣。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3.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服务意识的培养。教师是育人的主导,教师的素质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的服务意识又怎样呢?在对某职业学校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有80%的教师从来就没有“学生是上帝”的观念;有78%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有65%的教师认为职高学生根本不值得教,做职高学生的老师没有任何价值感。由此可见,教师在职业观、教育观及学生服务意识上还存在偏差,那他们中的一些人怎么可能尊重学生?只要求学生有服务意识而教师却没有,这样的教育是不平等的,也决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教师的服务意识教育同样需要加强。在旅游教育中,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光取决于班主任或专业课教师及有关领导的教育水平如何,也取决于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教育时的服务意识如何。所以,学校要营造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整体氛围,以出色的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重认知轻践行
自从国务院颁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在“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理念指导下,高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高校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它们首先提出了“德育优先”的理念,把德育教育工作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西方教育模式的不断流入,德育为先的理念和德育实践两者之间产生了隔阂,高校的德育工作逐渐走向了重认知轻实践的道路,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相背离的状况。尽管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德育优先”的理念,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导致了重认知轻实践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德育工作的执行者是辅导员,所有的目标都成了口号。
(二)重口号轻落实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突出的目的性和政治色彩,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思想、坚定的意志,这主要是受我国的国情和国民意识形态制约。学校的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还要受民族的传统文化制约。同时,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是全民的,但是学生比较注意个体性,他们会否定某些正确的德育观念,这样就会制约德育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这样可以高效地完成德育教育的内在转化,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三)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实质
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注重在实践中完成,又被称为实践性德育。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模式要求德育教育要以生活为基础,最终回到生活中来,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这样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地位就发生了变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接受德育教育。然而,生活德育教育过度地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会造成有些学生过度地追求独立,把掌握道德知识忽略了,容易造成知行的分离。因此,高校的德育生活化会过度地重视道德实践,对于道德知识的学习会被忽略。
二、完善“知行合一”德育教育的基本措施
高校德育教育要从大学生的“不知不行”出发,使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内涵构成体系,在确保德育教育活动弹性空间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六点进行阐述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内涵:
(一)法纪教育
遵纪守法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公民爱国的基本表现,因此,法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导,是对国民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国民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制观念,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注重法纪教育。
(二)理想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理想教育,要想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脚踏实地。我们要把理想进行细化,让理想变得更加现实,通过具体的行动可以实现,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诚信教育
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诚信,它是连接社会关系的纽带,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正在被侵蚀,在大学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诚信危机,例如考试作假、求职作弊、学术造假、骗取助学金和拖欠学费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的学风和校风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增加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让他们知道做人的基本准则,讲究诚信是大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仅是集体主义教育,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是回报父母的生养,还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体现了大学生的自立、自强和自尊。因此,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情感的基础,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成分。
(五)文明教育
文明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明礼仪的基础,了解一定的人际关系标准,让学生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引导下,使自己的行为更加规范。让学生把文明礼仪装在心里,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文明,使文明礼仪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体现出大学生的文明教育。
(六)励志教育
在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采取高效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制定贴合实际的方案,经过自己的不断拼搏慢慢地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对先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制定适合他们个体成长的方案,注意对学生实际困难的解决,使他们认同并提升励志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励志教育。
三、结语
关键词:大德育 职业生涯设计 军事化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纵观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是很强,短暂的学校生活结束后,他们直接被推向社会。一些学生只是简单地掌握了最基本的谋生手段,从人格上并未真正成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认为:一名未完全成熟的社会就业者,有才无德比无才无德的社会危害更加严重。因此,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应该注意这样的顺序:要让其先做人后做事。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有时比专业教育更重要。
加强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由于身处的位置,根据近三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
一、加强德育工作,构建大德育体系。
我记得清华大学校长吴梅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者非大楼之大,学校之大,乃大师之大也。”借用一下,作为一所职业院校、承德技师学院之大不应该单纯体现在招生之大、规模之大、就业人数之大,它应该是大德育之大也。
学校的德育教育资源应重新洗牌,改变单纯的德育教育模式。德育工作要打破过去的模式,进行重新整合,把各部门的工作整合在一起,将专业资源整合在一起,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线,以军事化管理为切入点,关注美育教育,铺开全员德育局面,构建大德育体系。
二、制度人性化,管理军事化。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既要区别于小学时期的呵护教育,也要区别于部队的强制管理。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步入社会,去直接面对社会风雨,他们首先面临的是带有强制力的企业管理制度与法律制度,没有多少时间与机会去适应。所以学校的德育制度应该用“人性化”的理念去制定,用仿真的强制性去实施,介于部队和学校之间,向企业管理的方向去实施。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证明,军事化管理是职业教育当中一项有效的管理措施,其理念是可行的,其效果是显著的。
三、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
社会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我们不能把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与思路当作灵丹妙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学生男女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呢?怎样的关系算正常呢?究竟有没有早恋?什么叫早恋?爱情诗《关雎》是文学开端性的文章,我们就不能谈爱情吗?与、与邓颖超不也是在学生期间谈的恋爱吗?
针对学生存在的许多问题,教师要更新思路,不能用老标准衡量学生的品质,更不能粗暴对其定性。现在的学生,自我观念较强,怎样帮助其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为此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思路,创新德育工作形式,让我们的德育工作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多多走进学生的心间,多鼓励多表扬。要多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德育工作,不要让德育工作成为阳春白雪,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
四、多种教育手段并用,一枝多花。
1.在教学中引入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它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它要求从学习至工作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通过多年的检验证明,职业生涯教育是很好的尝试,需要大力开展。
2.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校期间得不到老师应有的关注,因此存在着严重的自信不足、不求上进的思想。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单亲家庭,家庭教育严重丧失,表现出缺乏爱心、脱离集体的动向。针对这些现象,学校投入资金创建心理咨询室、引进心理咨询师应是一种较好的教育疏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