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范文

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工业4.0;产业链管理;速度营销

[DOI]10.13939/ki.zgsc.2015.46.088

1 工业4.0时代与速度营销

1.1 工业4.0的概念

工业4.0在2015年4月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被提出,亦指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相互融合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一轮又一轮金融危机,实体制造业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在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今天,以大数据推动制造工业4.0的时代已经来临。工业4.0的核心在于以信息技术网络为依托,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

以2014年为例,中国纺织服装生产299亿件服装,售出90亿件,60亿件低价出口,剩余库存149亿件,产能严重过剩。不了解消费者需求盲目生产是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弊病,中国纺织服装业需借助工业互联网的潮流加快改革,否则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1.2 速度营销(Marketing of Speed)的概念

速度营销是指企业快速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进而为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其本质在于企业要对环境变化做出敏锐的反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速度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流因素,也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核心力。企业除了“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还要“快速的做事”。速度营销有着重要意义:一是扩大市场占有率。调查显示:首家进入企业平均约有29%的占有率;早期跟进者有21%;较晚进入的企业只有15%。二是提高企业收益效率。麦肯锡研究表示:如果新产品在预算经费内开发完成,但比计划时间晚6个月出售,在开始的5年内,利润大概减少33%;若在计划时间及时推向市场,即使超出预算经费50%,利润也不受影响。三是降低新产品开发风险。

乔布斯的速度营销法则让世界震惊,但速度营销并不局限于电子产业,在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流行趋势、消费者喜好迅速被服装企业捕捉,并服务于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各个环节。

2 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链管理的困境

2.1 中国纺织服装业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需完善延伸产业链

中国纺织服装业处在全球价值链(GVC)的低端,目前以OEM代工模式为主,需向ODM产品设计和OBM自有品牌模式升级。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上游为研发和设计、纺织设备、新材料开发,属高科技产业,附加值高;中游为组装加工和制造等附加值较低;下游为品牌、物流、销售等高附加值。附加值形成高―低―高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纺织服装业产业链属于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不像以飞机、计算机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造商驱动型产业链,他们有能力进行供应商后向合并和销售商前向合并。而对于购买者驱动型产业链,大的零售商、营销者、品牌制造商在生产网络中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制造的服装普遍存在质量差、款式老、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以国产丝袜为例,大部分国货质量稳定性差,以超薄隐形、燃脂加热、速干高弹等功能性服装研发和制造跟不上潮流,同款高质量产品国货售价远高于国外品牌等。因此,大部分中国服装制造企业出路在于加大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品牌、市场营销的打造,完善延伸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市场反应的联动性,制造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高功能的产品。

2.2 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链整合能力差,市场反应速度慢

从纺织服装产品本身属性来说,市场需求逐渐有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样式要求高、市场流行趋势变化快、产品使用周期缩短的趋势。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和品种款式要求繁多,另外需求预测也变得难以掌控。面对“同厂同品海内外不同价”,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市场预测和产业整合能力差,制造商与销售商各自为战。国外纺织服装业市场反应快,库存周期短,利润空间足够大,因此定价可以低于中国。

时刻引领和紧跟潮流是纺织服装业的出路,任何产品和服务都要符合消费者的品位和要求。传统工业2.0和3.0时代,中国因不接地气的生产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生产速度慢,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及时生产销售。大部分工厂提前1年预测流行,提前半年备料,提前3个月发货,先大批量生产,再小批量补货。因此,服装前导时间(设计到成衣摆到柜台的出售时间)一般为6~9个月,导致预测设计和实际流行需求因为时间相差过长而产生偏差,成品服装不符合大众品位而滞销。在工业4.0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保驾护航,可以通过控制销售数量来制定产量、调整产品样式和价格,实现速度营销,这是国内企业所欠缺的。

3 大数据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路

3.1 工业4.0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链整合的速度营销

3.1.1 完善整合产业链

中国需要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奠定我国在世界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制造基础,虽然低端价值链的利润低,但也是我国的劳动力密集的基本国情。所以,中国要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继续加强上下游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以及营销策略。

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加强制造商和销售商的联系,使其形成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伙伴,完善关系营销,避免各自为战的情况。同一批中国制造的产品,跨海运输到美国比销往国内市场还便宜,值得国内销售终端的反思。国内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还未形成统一的品牌一体化产业链。以西班牙ZARA企业为例,ZARA斥巨资设计一体化灵敏供应链,将生产基地设在西班牙,少量基本款式在亚洲等低成本地区生产。设立20个高度自动化染色、剪裁中心,将人力工作外包给周边小工厂。为了完善物流系统,加快传送速度,ZARA在地下架设了方圆200英里的传送带。根据订单,每天将最时兴布料准时送达终端厂,保证前导时间的缩短要求。这种制售一体化的效率化经营值得其他企业学习。

3.1.2 工业4.0背景下产业链优化进程

工业4.0背景下产业链优化将分为3个过程,从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到优化制造业产业链再到最终工业4.0制造业产业链,详见下图。

工业4.0背景下产业链优化过程图

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等7个步骤,存在产业链反应速度慢、被动生产、存货易滞销等情况。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工业4.0时代,制造业产业链得以优化,将产业链优化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制造、终端零售5个步骤,产业链反应整合速度得到提升,但依然不能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优化后的工业4.0制造业产业链以订单处理为第一环节,紧接着产品设计制造,此环节节省50%成本,然后原料处理到最终的终端零售,将提升60%的利润空间。

3.2 工业4.0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业以销售终端为主导的速度营销

产业链要实现速度营销,能够获得市场大数据的销售端企业适合主导产业链整合。通过网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迅速接受订单处理,缩短采购时间,产业链变成小订单推货,因需生产,生产组织和节奏如同上述工业4.0产业链发生颠覆性变化。此外,通过大数据的有力依托,销售终端可以收集分析每天每时每刻、每款每色每码的销售数据,制定产量、调整库存、降低成本,形成快速营销体系。最后,工业4.0互联网时代可以帮助企业开拓蓝海市场。企业可以根据每位顾客的年龄、喜好、购买习惯等各种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开发和预测市场需求,寻找新商机。

继续以ZARA为例,作为世界排名第三的服装零售商,ZARA建设了自己的工厂和物流体系,整合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将品牌定位为“买得起的快速时装”。ZARA在每间门店设置一部定制联网PDA,通过PDA门店可以直接向总部下订单,经合理评估后传到工厂,将库存降低到20%以内。总部也可以掌握每家门店的销售情况控制生产,实现设计、生产、交付在15天内完成,实现了“快速、少量、多款”的品牌管理模式。通过灵敏的产业链体系和市场的快速捕捉,ZARA实现了最快7天交付、门店每周一上新、每隔三周商品全部换新的速度营销。

参考文献:

[1]赵丽君.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实证检验[C].成都: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0),2010.

[2]周浪,刘志迎.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升级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28(1).

[3]陈华.论企业速度营销系统[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3).

[4]罗鹏.速度营销战略――企业超速竞争的战略优选[J].营销策略,2006.

[5]戴继平.新产品速度营销的时间价值及形成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0).

[6]韩董.全球价值链下我国服装业物流整合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9.

第2篇

关键词:纪录片;产业链;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26-01

一、当前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现状

(一)产业链的完整性不足

纪录片的产业链构成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市场调研、内容制作、成本控制和包装品牌等等,这些内容公共作用之下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纪录片产业链。而之所以说我国的纪录片产业链完整性不足,就是因为在这些构成部分中出现了很多制约因素,甚至还缺失了很多重要的环节,使产业链出现了断条的现象。

首先,由于受到资金和体制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的记录片拍摄难以实现跨区域的经营,造成产业链的规模小,并且各个地区之间的产业链衔接相当不紧密,断条现象相当严重,限制了地区产业链的发展和构建。

其次,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纪录片拍摄在利润回收方面是比较脆弱的,使纪录片拍摄的供给资金不足,难以支撑纪录片产业的发展,通常以中小型的纪录片拍摄运营模式为主,这就导致我国的纪录片事业发展步伐在地区和各个环节中受限。

(二)体制老化,创新能力较弱

在纪录片的拍摄和产业链的构建中,国家充当着指引方向、把握基调的重要角色,但是,当前我国的纪录片事业发展中却没有完善的拍摄体制来作为保障和支持,使产业结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这不仅造成纪录片的质量缺陷,难以满足受众的需要的现实状况,同时也使资金的回流成为制约纪录片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缺乏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的纪录片拍摄和制作工作,通常是以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来完成,而纪录片的拍摄工作要求是极高的,只有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才能保证拍摄出质量较高的纪录片,而这些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对各个环节和设备的运用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缺陷,难以拍摄出质量优秀的纪录片,限制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形成。

二、构建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纪录片拍摄体制

紧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我国的纪录片是难以实现繁荣的,因而必须要国家进行宏观的调控,并制定出全面的产业发展体制,为纪录片的拍摄和纪录片产业链的构建指引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纪录片拍摄事业不断朝着更加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促进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应该建立健全的纪录片拍摄体制,并且国家还应该加大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对纪录片产业的支持,为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二)吸纳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是推动我国纪录片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不断引进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够为我国纪录片事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以人才来带动纪录片拍摄质量的提升、带动纪录片产业体制的完善、带动产业结构的创新,以及带动纪录片产业链的构建和进一步加强。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吸纳,促进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构建。

(三)进一步完善纪录片的市场化模式

完善纪录片的市场化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来完成:

第一,在纪录片的拍摄和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进先进的拍摄技术、优化产业结构、采取制播分离的模式、打破地区之间的限制等等,以标准化、系统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真正的将我国的纪录片推向市场,构建出完善的产业链,并且逐渐朝着国际化进军。

第二,应该将满足受众要求来作为刺激纪录片拍摄和带动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以满足观众的需要来增加纪录片的收视率,为纪录片产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解决纪录片产业发展中资金回流方面的瓶颈。但是,务必要把握好受众的程度,若过分的追求受众,必然会造成纪录片拍摄质量和社会效果的下降,无法体现纪录片作为传播文化载体的重要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纪录片作为宣传我国优秀文化的媒介和平台之一,在电视媒体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我国在构建纪录片产业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限制了产业链构建的步伐,因此,务必找到有效的对策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纪录片产业链,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电视媒体事业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电信 产业价值 创新 产业链整合

一、引言

电信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产业上下游多个企业共同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时形成分工合作关系或网络。信息通信产业是庞大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电信产业价值创新通常表现为由众多不同创新活动组成的庞大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单个电信企业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创新。因此,只要是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直接或间接控制链上其他企业的决策,使之产生期望的协作行为,就视为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整合,合并是产业链整合中最极端的形式。综观当前的研究,产业链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目前缺乏从产业层次视角对电信产业链进行深入整体认识,更谈不上从理论视角探讨我国电信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因此,寻找电信产业链整合的有效模式,并探寻其成功实施的条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试图运用产业链整合理论对我国电信产业价值创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个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的基本分析框架。

二、基于电信产业链整合的价值创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数据增值业务快速发展和3G时代的日益临近,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在电信产业模块价值创新系统内部,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系统中发生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聚集,表现为网络运营环节的价值将不断下降,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成了必然选择。二是由于3G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必然要求以顾客和应用方式为中心对电信产业进行模块化分解,因此对电信产业相关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产业价值竞争的重要方式。

三、产业链整合视角下的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策略

1、产品层次的价值创新包括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和服务模块化创新

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标准制定、产品和服务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诸多方面。其目的是运用模块化思路进行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对质量、成本、可靠性、可服务性、响应速度的提升。电信产品模块化分解与创新保证了各个模块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独立、并行的创新,节约了创新时间,同时各个模块之间还可以进行集成,满足电信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实现产业价值增值。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

2、电信产业层次的价值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价值模块的外包策略。外包策略的实施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确立的。电信企业外包有两种基本类型: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以电信运营商为例,电信企业开展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对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也有一些企业对内部独立性较强的管理职能进行外包,被称为管理外包。国外电信企业业务外包开展时间早、涉及面广,国内电信企业业务外包刚刚起步。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如营销渠道、网络代维业务、增值业务等外包;管理业务外包相对较少,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外包,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

四、结论

本文首先界定了基于电信产业链整合的价值创新内涵,指出其实质是指通过对电信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制造和交易的基础上,对电信产业的各项业务进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实现产业内的系统整合,使整个电信产业链获得较大的价值增值,提升整个产业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力。其次,分析了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趋势。最后,分析了电信产业模块化价值创新策略,构造了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的分析框架,指出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电信产业价值创新可分为三个层面,即产品层次创新,企业层次创新和产业层次创新。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刘明宇.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49-55.

[2]刘慧波,黄祖辉.产业链协同整合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7,26(9):24-27.

[3]卜庆军,古赞歌,孙春晓.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整合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06,(2):59-61.

第4篇

关键词:产业链;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优化

一、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优化意义

产业链是指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个含义:一是产业链是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四是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上,茶叶产业链单个环节的获利空间不断缩小。鉴于此,运用茶叶产业链管理理论对茶产业的产业链进行优化来提升瓷都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茶叶产业链集成化的管理可以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整个链条的收益大于各个环节受益的总和。通过茶叶产业链管理的导入,实现茶叶产业资金物质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景德镇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广大茶农分散经营方式与多变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分担茶农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使茶叶生产经营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延长茶叶产业链的长度和拓宽产业链的宽度,提高整个茶叶产业各环节的经济效益和获利空间。

二、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技术及人才等现实条件等影响,景德镇的茶叶产业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个茶叶产业链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优化。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茶叶经营体制是以农户生产方式为主;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很少,这种模式的生产方式下就决定了景德镇市茶叶的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专业人才缺乏和科研开发能力弱;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自我发展缺乏资金和实力,无法抵御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茶叶的附加值不高。目前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生产链严重脱节,实行的是分散的管理经营体制,缺少能够统揽全局的管理机制。现有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团体优势,容易造成生产上的脱节。

(1)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分析。茶叶流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茶农、加工企业以及批发或零售企业,其分别代表了茶叶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茶叶的三个环节构成了茶叶的价值。根据价值链各环节处于产业链中不同的地位,其增值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茶农,即茶叶的种植者在产业链的收益是最低的,而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比较大。主要原因是景德镇茶叶具有典型的产地特征,茶叶的种植产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等,这些因素是人很难以控制的;其次是景德镇市经济比较落后,龙头企业很少这就造成了生产商在产业链当中处于垄断地位,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茶叶上游环节供应者较多,而且可以向对个下游环节的提供茶叶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环节可以控制特殊农产品的生产,使得其在茶叶产业链中占绝对的优势。

(2)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信息链管理现状分析。景德镇产业链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很大障碍或者说产业链之间共享信息的程度不高。例如茶农与初级加工者之间或者是初级加工者和下游客户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关系进行联系,很少有合作的情况出现。由于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存在很大缺陷。各个主体之间为了不让竞争对手了解到自己更多的信息,把自己的有关的信息屏蔽起来,这就很难使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实现共享。

(3)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物流链分析。目前,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的物流环节主要是产业链内部的成员来完成,很少企业将运输外包给其他物流公司。茶叶加工企业在采购时多数都有自己的车辆,很少的情况才会采用对方的物流进行采购。因景德镇茶叶生产者之间比较松散,种植基地小而分散,稳定性比较差,他们需要从规模较少、分散的茶农手中收购其茶叶原料。加上在茶叶鲜叶采摘季节还会有外地茶叶加工企业来收购茶叶鲜叶,为了保证按质保量地完成茶叶原料的采购,茶叶加工企业必须动用自己的车队而很少使用对方物流。

(4)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组织链管理分析。在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当中,上游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相比较而言,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联系的较少。茶农与生产者双方主要签订的是短期买卖合同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关系与上游的茶农的关系相同之处即是他们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联系的。由于下游客户的范围比茶农更泛,导致下游客户与茶叶加工企业的联系更加的松散。在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都是在市场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下游客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很不稳定,即使交易大部分也是在市场上随机完成的,只有很少部分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来维持双方之间的合作。

三、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景德镇茶叶产业信息闭塞,茶叶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速度比较滞后,难以及时地了解国内市场上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当不能及时应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时,就只能机械式的来适应市场。只有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企业),才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及时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加之由于信息的收集工作比较困难这样很难预测出未来的市场的需求,从而丧失一些重要的商业机会。

(2)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使物流成本上升。景德镇很多茶农甚至加工企业都简单地认为运输费用就是物流成本。景德镇茶产业对茶叶物流投入不够重视,仅仅是一些物流装备上的投入,很少在物流过程中通过资金投入和购买设备建厂房来进行生产加工,没能形成增值。景德镇物流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很难满足茶叶物流应有的要求,导致茶叶在物流环节上损耗很大。那些茶农、茶叶加工者等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信息、收集和传送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这些都是在增加茶叶的物流成本。

四、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优化措施

(一)提升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各环节在价值链中的增值能力

(1)提升茶叶种植环节的价值。茶叶的种植是保障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种植环节:1)研发茶叶种植技术。将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应用到产业的种植上,充分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质。2)注重茶叶鲜叶的内在质量。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强鲜叶产品的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景德镇茶叶的高质量,为提高市场知名度,为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奠定基础。3)优化茶叶种植品种,加大优质品种的种植比例。

(2)提升茶产品研发和营销力度增加茶产品价值。景德镇茶叶质量上乘,但由于知名度低,其市场价格偏低。所以应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打造高端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充分运用多种媒介扩大其知名度,如瓷博会,互联网等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茶叶功能,为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附加值。

(二)建立现代信息系统,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

景德镇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很难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建立各个地区市场信息联网现代系统,其次企业应投入人力和物力构建网络、数据库和服务等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内外联动是企业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1] 赵东健.安徽省茶叶产业链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第5篇

关键词:产业供应链;形成路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纵观整个世界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跨国经营越来越普遍。就制造业而言,产品的设计可能在日本,而原材料的采购可能在中国大陆或者巴西,零部件的生产可能在台湾、印尼等地同时进行,然后在中国大陆组装,最后销往世界各地。在这个产品进入消费市场之前,相当多的公司事实上参与了产品的制造,而且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生产水平、管理能力,从而形成了复杂的产品生产供应链网络。我国的产业供应链正处在快速成长时期,从产业发展的自身要求、产业之间的关联互动以及供应链的价值特征来研究和构建相关产业供应链,尤其是优势产业供应链,对于调整中国产业经济的资源配置和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笔者通过分析产业供应链的内涵、产生动因、形成路径及其特性,提出了构筑产业供应链的一般思路,以期对产业供应链理论及实践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有学者认为,供应链是继市场和企业之外的一种创新的组织分工形式,是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应对竞争的一种制度安排[1]。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产业链是在中观层面的界定,如徐青青等认为产业链是产业部门间通过有机关联所形成的有序链状结构,是对经济部门特定运行结构的描述[2]。但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产业供应链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产业供应链是在某一产业范畴内以及关联产业之间,基于特定目标经济活动的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具体表现为由主导企业和其上游、下游企业及相关协作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结构。对于产业供应链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

(1)产业供应链实质上就是产业内及产业间供需关系的表达,产业内供需关系体现为垂直分工划分的产业上、中、下游关系,产业间供需关系体现为横向协作关系,即相关产业的服务与配套。

(2)产业供应链的长度是产业核心产品加工深度的体现,供应链越长,表明加工深度越深,产品延伸越好,附加价值越高;产业供应链的宽度则是产业核心环节协作程度的体现,供应链越宽,表明协作程度越高,产业整体规模越大,协作效应越明显。

(3)从功能角度分析,产业供应链有机地实现了企业内部子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以及企业内外部供应链的整合[3]。通过这种业内的上下游企业、同质企业集群以及产业间的相关企业形成一个集成性关联系统,实现产业各要素、功能、环节以及各企业组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高效协作,范围内实现资源、流程的优化以及功能、组织上的重组,从而可以产生单个能实现的集成式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协同价值效益,从整个系统范围内大大降低各种业务运作成本、交易成本,杜绝无效资源内耗以及低效、重复使用现象,形成聚集效应和竞争优势。

1 产业供应链形成动因及形成路径

1.1 形成动因

产业供应链是在传统企业供应链的基础上,经历了不断的动态演变这一自组织、自适应的发展过程,其形成受到内外部多因素的影响(见图1)。

从外因分析,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经济的网络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所有社会经济活动都纳入网络的运行轨道,使得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更为复杂而紧密。企业内部的、纵向的价值链被打破,分解成全球范围内横向的价值链体系,企业所从事的业务也产生了新的形式——集聚和分离[4]。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朝着个性化、高级化、准时化、便捷化等方向发展,单个企业仅靠传统的供需链已很难满足这些需求,因此,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形成产业供应链的重要拉动力。此外,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信息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加快了信息、物质的流动速度,降低了信息传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各种经济活动完全可以超越组织的边界和时空的限制进行有效运作,这为企业间的有效协作与快速沟通提供了基础手段,成为产业供应链形成的重要推动力[5]。

从内因分析,产业内及产业间的关联性、供应链本身具有的协同优化、价值优化特性,以及企业不断对效率、效益的追求是产业供应链形成的内在动力。其中,在经济、技术等各因素作用下所触发的企业间的协同行为,是形成产业供应链的根本动力。

1.2 形成路径

本文从企业为角度出发,来分析产业供应链的形成路径。企业最初在基于单向的供需关系基础上,经过长时间超出传统市场交易的行为,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上下游关系,即企业供应链形成。随着市场的发展,同类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上下游企业的选择面扩大,由于企业对自身效率、效益最大化以及对上下游协同效率最优化的追求,使得企业供应链出现了纵向扩展,单纯的纵向扩展导致一定市场范围内同质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因此,企业开始追求一种以相关业务合作及产品配套为表征的规模经济效益与集聚经济效益,企业供应链出现了横向扩展,企业的这种纵向协同行为以及横向协作行为不是随意选择的,一般来说,它总是出现在特定的产业范畴内,从而驱动了企业供应链逐步演化为产业供应链,这不仅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更为紧密并且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也实现了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合作企业的协作共赢关系[6]。随着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成熟,相互关联程度较高的产业也可能融合到一个产业链中,典型的实例如计算机制造业与软件产业的融合等,从而可以实现更符合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产业应链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产业供应链形成路径总结如表1所示。

2 构建产业供应链的发展策略

2.1 构建区域型产业供应链

产业供应链可以从整个国家的宏观角度研究,也可以从区域的角度研究(这里区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内某一经济区域或特定的地域范围)。从区域角度研究,更关注不同区域的特征变量,包括自然、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中国构建全国性的产业供应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循序渐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而且是否所有产业都适合构建全国范围的产业供应链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首先应考虑构建区域型产业供应链,结合各地具体情况,深入分析所处地区的经济特点与产业结构,构造适合产业特点的供应链模式,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乃至国家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问题。

2.2 注重协调节点成员关系

产业供应链的目标是形成协同与规模优势,只有参与供应链各方利益达到相对均衡,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同。而产业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都是独立自主的“有限理性经济人”,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信息结构也不对称,而且性质相同的企业存在着“同极相斥”的内在驱动机制,这些都易造成冲突和矛盾。产业供应链不仅存在着产业内部的竞争与合作,也存在着产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产业供应链成员间有着更为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产业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中必然会存在较长时间的“磨合”过程,磨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资源优胜劣汰与优化组合共存、利益冲突与协调共生的过程,所以产业供应链的构建要注意把握形成和发展规律,准确确定各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基本利益关系,即实现合理的分工与角色定位,协调好产业内及产业间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充分发挥各种联系的良性互动效应,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帕累托最优。重点要研究产业内企业之间如何实现有效分工,产业间的相关企业如何消除体制性壁垒,实现有效协作,使各个企业依托产业供应链,体现出系统化的管理和协同化的操作。建立信任机制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要通过高度的信任使各节点实现高度的协作,否则产业供应链只能形同虚设。

2.3 处理好劣势节点问题

产业供应链涉及企业面广,产业链条长且宽,各个企业为供应链贡献各自的核心能力,由于企业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形成链条的薄弱环节与优势环节。如果薄弱环节发展滞后,不仅会制约优势环节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发展水平,严重者可能会导致供应链的瘫痪。因此,如何在保证不影响优势环节的前提下,采取措施补足“短板”,解决“瓶颈”,是产业供应链形成和发展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对于瓶颈型企业,可以通过淘汰出局、协助改善或兼并收购等方式处理。

2.4 建立物流网络,建设信息平台

要有效地引发产业供应链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处理好产业供应链上的“四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其中物流和信息流又是关键所在。要重视产业供应链物流资源的整合,建立和产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物流网络,同时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风险管理系统。要针对不同的产业供应链,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供应链信息平台,并处理好长远规划和当前需要的关系。

2.5 注重外部关联性和政府扶持

产业供应链除了要关注产业内部的协同性,还要注重产业外部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不仅包括与跨区域甚至跨国界同一产业的信息及业务联系,也包括与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信息、业务交流以及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联系。产业供应链的形成是一个从非均衡走向动态均衡的过程,初期阶段的构建及完善仍需要政府的扶持,这种扶持既包括硬件方面,又包括统一规划、政策引导与宏观调控等方面。在产业供应链发展成熟之后,可逐步实现以市场调控为基础的自我发展。

3 小 结

产业供应链是一种基于串、并联形式的系统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增加动力、减小阻力,提高协同效应不断发展。产业供应链的构建要考虑产业的差异性,不同产业供应链特色各异,构造的方式、侧重点以及运作模式必然会有所不同。目前,所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都应从产业的角度重构或调整自身的供应链结构,争取参与到产业供应链网络中,在产业市场中实现科学合理的定位,在实现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参考文献:

[1] 彭建仿,范秀荣. 供应链存在的理由——一种制度经济学的解读[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59-62.

[2] 徐青青,缪立新. 基于产业链演化的物流网络资源配置策略[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5):43-47.

[3] 张秀萍. 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整合[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83-88.

[4] 谭力文,马海燕,刘义胜. 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8-12.

第6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链 创新发展 政策设计

文化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与健全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伴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文化产业链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压力。文化产业链的疏通、壮大与重构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 当前文化产业链的建设现状

1.文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性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及其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文化产业链发育程度相对较好、产业链各环节相对健全、各组成部分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整体协作好。产业链发展状况与水平能够较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产业自身发展波动等。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由于受到整体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产业链不健全、产业协作意识与能力相对不强、产业各环节经营实力不强,对产业链支撑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彰显。中西部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的流动、整合和优化通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展,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对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水平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与竞争水平密切相关,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文化企业经营主体对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链建设与发展的氛围及要素供给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彰显。

3.文化产业链建设与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金字塔型的结构急需改善

虽然当前文化产业链发展的软硬件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链建设速度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历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及当前体制机制束缚等原因,同国外文化企业产业链建设与发展水平相比,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诉求相对,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产业形态先进、产业创新性强、产业链健全、产业链各环节发育程度好,以及协作机制好的高水平高层次文化产业链建设成功案例尚不多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数量依然不足,大部分文化企业产业链建设仍处于发展水平差、层次低、竞争力不足的发展状况中,金字塔型结构明显。如何由金字塔型结构转向柱状结构,或者通过梯度提升的橄榄型结构再转向柱状结构或倒金字塔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4.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文化产业链凸显的是一个产业协作概念,在文化产业链建设中,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的产业门类、产业环节需要进一步整合。这其中涉及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文化产业门类或环节等,如何进一步克服合作壁垒,疏通合作管道,需要在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尤其是跨门类、跨区域、跨行业兼并或重组政策,民资或外资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理清。

二 文化产业链疏通、壮大与重构:政策命题的提出

文化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发展水平、发展层次的问题,还是发展门类、发展形态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动力机制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文化产业链的疏通、壮大与重构问题。

1.文化产业链的疏通是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首要命题

当前文化产业链的栓塞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文化产业门类协作不畅,产业链上下游原始创意、设计研究与产品制作、品牌营建,以及产品营销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二是文化资源流动不畅,资金、人才、土地等人财物资源跨地区、跨门类、跨行业布局的格局尚未形成,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合作存在较为明显的壁垒,体制不兼容、利益博弈等问题比较明显。

文化产业链栓塞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种。一是长期以来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理与创新;二是不同利益主体在面对利益格局调整和利益再分配过程中对自身利益的过分注重迟滞了改革的进度;三是对于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国际文化产业竞合潮流缺乏清晰的审视与判断,决策的科学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有待加强,文化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产业链的疏通是在文化发展创新观念的引导下,通过机制建设彻底打通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的流通渠道,并且以通畅的物流渠道的构建为物质基础,实现产业发展要素、发展资源的优化集聚,发挥产业裂变与整合效应。

2.文化产业链的壮大,其本质上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横向上,是指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发展门类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二是在纵向上,如何探索形成产业的协作机制,发挥上中下游产业间的粘合效应、裂变与整合效应,形成成倍放大的产业递增效应,从而实现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新文化产业培育机制、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的建立,不断丰富文化产业门类、创新文化产业形态,尤其是把握新技术革命催动下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快速发展的契机,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努力做到以增量带存量,实现文化整体发展规模、发展层次与发展水平的提升。

第7篇

摘 要:天然气产业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低碳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天然气产业链将会成为未来 10 年内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阐述了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现状,总结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 天然气产业链; 协调发展; 技术创新。

对区域经济而言,如何根据自身发展环境和条件,形成基于资源优势的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渝经济区是我国最早进行天然气勘察、开发和消费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产业链已初步迈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也是成渝经济区由天然气资源优势区域转变为天然气产业优势区域的必然途径。

但是,从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来看,成渝经济区尚未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带动天然气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从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现状。

天然气产业链是指以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群。在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中,资源占据主体核心地位。天然气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基于天然气资源禀赋形成的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多领域的网络结构,它要求在与社会生产力布局的联系上,应按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来看,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产业链初具雏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一) 天然气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成渝经济区域内天然气资源丰富。截止 2010年底,探明的四川省天然气基础储量为 6763. 11 亿立方米,重庆市天然气基础储量为 1921. 02 亿立方米,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基础储量之和位居全国首位。随着对区域内天然气地质认识的深化以及勘察技术的提高,天然气资源总量还会有所增加。

2011 年区域内天然气开采量达 263. 48 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生产总量的 28. 2%。

( 二) 天然气产业市场培育。

在成渝经济区的能源生产结构中,天然气占26. 64% ( 按当值量计算) ;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占 15. 53% ( 按当值量计算) ,远远高于全国3. 4% 的平均水平。天然气的利用领域涉及到了城镇燃气、化工原料、工业燃料、CNG 汽车等各方面。天然气管网设施逐步完善,基本上覆盖到经济区内的各大城市,市场培育基本成熟。

( 三) 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情况。

成渝经济区内除有产能巨大的上游企业以及为天然气开采配套的油气装备制造企业外,还拥有数量众多的天然气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经济区内靠近天然气产地的城市,其产量位居全国榜首; 天然气汽车在成渝经济区内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及出租车行业的推广成效显著,CNG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已初步建成,其在清洁能源汽车产业中崭露头角; 天然气加气站成套加气/检测设备已经完成国产化,并批量出口到国外。在成渝经济区的夹江、峨眉、沙湾及眉山一带,已形成以天然气为工业燃料的颇具竞争优势的建陶产业集群。

二、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低碳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结构转型和快速城市化对能源产业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能源产业组织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给天然气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尽管面临着如此难得的机遇,但是,要发展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就必须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 一) 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结构欠合理。

天然气产业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天然气主要用于燃料、燃气的生产和作为化工原料。天然气产业结构的布局偏重于上游产业,天然气化工主要集中在生产二甲醚、合成氨等化肥产品上,产品雷同,附加值低,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下游深加工企业没有达到相应数量与规模。除此之外,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网状结构”不明显,削弱了其可以带来的竞争优势。天然气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 二) 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之间存在矛盾。

天然气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天然气生产企业的垄断特性,决定了天然气产业链的布局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调控和协调。但是,由于目前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以致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天然气生产企业反映成本高企和政府对资源的定价过低; 另一方面,闲置的民间资本难以跨过保护门槛。这不仅不利于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 三) 技术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缓慢。

天然气产业内部创新能力比较低,产业升级缓慢,集群效应低。其主要原因是当前产业集群模式欠合理。在当前的模式下,产业集群还没有充分成长起来,高科技人才的支撑力度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从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升级与进一步发展。

三、破解思路和对策。

针对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 一) 延伸深化天然气产业链。

成渝经济区内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完善的管网设施是培育发展天然气产业链的基础,成渝经济区已初步形成包括天然气生产、城市燃气、天然气化工、CNG 汽车制造等在内的天然气产业链。随着对天然气利用的不断深化,如在城市工业园区、旅游集中服务区、生态园区、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必将推动燃气发电机、燃气锅炉、吸收式制冷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而分布式能源的建设行业、运营管理行业也将随着分布能源的发展获得迅速发展,从而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化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依托现在的产业基础,适当延伸深化天然气产业链,将会对整个区域的经济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如图1 所示。

( 二) 根据区域内产业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

在成渝经济区内,与天然气相关的产业已经崭露头角。重庆市的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成都、南充、德阳、区域内资源地分别在天然气加气站成套加气/检测设备制造方面、油气机械装备制造方面、能源装备研发与生产方面以及天然气化工产业方面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可加强经济区内各个行政区域天然气相关产业的规划,优化天然气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见表 1) ,提高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促进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

( 三) 完善政府职能,为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应该重新定位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地方政府既不能过度干预天然气产业发展,又不能太过放松,要与市场机制协同促进天然气产业集群发展。

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该更多地促进各企业进行合作,尤其是要协调资源开发企业与资源使用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业集群快速成长起来。政府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相关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天然气产业链下游的企业,以达到延伸产业链的目的。在产业集群逐步成熟稳定后,政府部门可适当降低介入程度,但是仍要促进产业链内部的创新,以保持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 四) 积极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由于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链内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互动机制不健全,而且企业本身也缺乏高素质人才,因此企业科研力量严重不足。加上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整个产业链缺乏发展后劲。利用区域内的科研力量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天然气产业链创新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能为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慧,李伟,杨义,庄涛。 2010 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动向及“十二五”展望[J]。 国际石油经济,2011( 6) : 56 -59.

[2] 周怡沛,周志斌。 中国 CNG 汽车市场发展现状、趋势与策略[J]。 国际石油经济,2009( 10) : 44 -46.

[3] 陈磊。 陕西省油气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综合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20( 6) : 13 -15.

[4] 王丽,魏敦崧。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J]。 煤气与电力,2006,26( 1) : 46 -48.

[5] 李明川,黄晓川,王瑞和,张训峰,王军和。 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 钻采工艺,2011( 11) : 98 -100.

[6] 杨杰,叶小榕。 财政支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6) .

[7] 何东,宋宝莉。 企业生态责任行为创造顾客价值回归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10( 2) .

[8] 柯健。 我国区域能源合作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博弈分析[J]。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 1) .

第8篇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 天然气产业链; 协调发展; 技术创新。

对区域经济而言,如何根据自身发展环境和条件,形成基于资源优势的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渝经济区是我国最早进行天然气勘察、开发和消费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产业链已初步迈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也是成渝经济区由天然气资源优势区域转变为天然气产业优势区域的必然途径。

但是,从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来看,成渝经济区尚未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带动天然气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从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现状。

天然气产业链是指以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群。在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中,资源占据主体核心地位。天然气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基于天然气资源禀赋形成的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多领域的网络结构,它要求在与社会生产力布局的联系上,应按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来看,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产业链初具雏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一) 天然气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成渝经济区域内天然气资源丰富。截止 2010年底,探明的四川省天然气基础储量为 6763. 11 亿立方米,重庆市天然气基础储量为 1921. 02 亿立方米,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基础储量之和位居全国首位。随着对区域内天然气地质认识的深化以及勘察技术的提高,天然气资源总量还会有所增加。

2011 年区域内天然气开采量达 263. 48 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生产总量的 28. 2%。

( 二) 天然气产业市场培育。

在成渝经济区的能源生产结构中,天然气占26. 64% ( 按当值量计算) ;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占 15. 53% ( 按当值量计算) ,远远高于全国3. 4% 的平均水平。天然气的利用领域涉及到了城镇燃气、化工原料、工业燃料、CNG 汽车等各方面。天然气管网设施逐步完善,基本上覆盖到经济区内的各大城市,市场培育基本成熟。

( 三) 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情况。

成渝经济区内除有产能巨大的上游企业以及为天然气开采配套的油气装备制造企业外,还拥有数量众多的天然气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经济区内靠近天然气产地的城市,其产量位居全国榜首; 天然气汽车在成渝经济区内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及出租车行业的推广成效显著,CNG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已初步建成,其在清洁能源汽车产业中崭露头角; 天然气加气站成套加气/检测设备已经完成国产化,并批量出口到国外。在成渝经济区的夹江、峨眉、沙湾及眉山一带,已形成以天然气为工业燃料的颇具竞争优势的建陶产业集群。

二、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低碳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结构转型和快速城市化对能源产业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能源产业组织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给天然气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尽管面临着如此难得的机遇,但是,要发展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就必须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 一) 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结构欠合理。

天然气产业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天然气主要用于燃料、燃气的生产和作为化工原料。天然气产业结构的布局偏重于上游产业,天然气化工主要集中在生产二甲醚、合成氨等化肥产品上,产品雷同,附加值低,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下游深加工企业没有达到相应数量与规模。除此之外,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网状结构”不明显,削弱了其可以带来的竞争优势。天然气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 二) 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之间存在矛盾。

天然气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天然气生产企业的垄断特性,决定了天然气产业链的布局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调控和协调。但是,由于目前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以致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天然气生产企业反映成本高企和政府对资源的定价过低; 另一方面,闲置的民间资本难以跨过保护门槛。这不仅不利于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 三) 技术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缓慢。

天然气产业内部创新能力比较低,产业升级缓慢,集群效应低。其主要原因是当前产业集群模式欠合理。在当前的模式下,产业集群还没有充分成长起来,高科技人才的支撑力度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从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升级与进一步发展。

三、破解思路和对策。

针对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 一) 延伸深化天然气产业链。

成渝经济区内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完善的管网设施是培育发展天然气产业链的基础,成渝经济区已初步形成包括天然气生产、城市燃气、天然气化工、CNG 汽车制造等在内的天然气产业链。随着对天然气利用的不断深化,如在城市工业园区、旅游集中服务区、生态园区、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必将推动燃气发电机、燃气锅炉、吸收式制冷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而分布式能源的建设行业、运营管理行业也将随着分布能源的发展获得迅速发展,从而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化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依托现在的产业基础,适当延伸深化天然气产业链,将会对整个区域的经济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如图1 所示。

( 二) 根据区域内产业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

在成渝经济区内,与天然气相关的产业已经崭露头角。重庆市的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成都、南充、德阳、区域内资源地分别在天然气加气站成套加气/检测设备制造方面、油气机械装备制造方面、能源装备研发与生产方面以及天然气化工产业方面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可加强经济区内各个行政区域天然气相关产业的规划,优化天然气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见表 1) ,提高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促进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

( 三) 完善政府职能,为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应该重新定位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地方政府既不能过度干预天然气产业发展,又不能太过放松,要与市场机制协同促进天然气产业集群发展。

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该更多地促进各企业进行合作,尤其是要协调资源开发企业与资源使用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业集群快速成长起来。政府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相关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天然气产业链下游的企业,以达到延伸产业链的目的。在产业集群逐步成熟稳定后,政府部门可适当降低介入程度,但是仍要促进产业链内部的创新,以保持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 四) 积极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由于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链内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互动机制不健全,而且企业本身也缺乏高素质人才,因此企业科研力量严重不足。加上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整个产业链缺乏发展后劲。利用区域内的科研力量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天然气产业链创新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能为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慧,李伟,杨义,庄涛。 2010 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动向及“十二五”展望[J]。 国际石油经济,2011( 6) : 56 -59.

[2] 周怡沛,周志斌。 中国 CNG 汽车市场发展现状、趋势与策略[J]。 国际石油经济,2009( 10) : 44 -46.

[3] 陈磊。 陕西省油气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综合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20( 6) : 13 -15.

[4] 王丽,魏敦崧。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J]。 煤气与电力,2006,26( 1) : 46 -48.

[5] 李明川,黄晓川,王瑞和,张训峰,王军和。 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 钻采工艺,2011( 11) : 98 -100.

[6] 杨杰,叶小榕。 财政支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6) .

[7] 何东,宋宝莉。 企业生态责任行为创造顾客价值回归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10( 2) .

第9篇

(一)产业链的概念

产业链是由处于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之间的企业,通过技术、经济或社会法律关系链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生产服务协作体系。

产业链是产业层次及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反映了不同产业层次间的关联性,关联性越强则链条越紧密,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同时,产业链越长,资源加工深度越深,附加值就越高。产业链通过围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通过资本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产业链的功能

一是吸引投资、聚集企业的功能。产业链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产业生态图谱,可分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一个完备的产业链能够产生巨大的吸附作用,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企业加入到这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寻求最大的商业利益。当前,产业链的发展程度已经超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廉价的劳动力与自然资源供给,成为投资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力的功能。产业链对一个地区的产业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己成为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产业链为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速度提供“助推器”,也为打造优势产业园区奠定基础。同时,产业链的优化不仅使上下游的产业得以配套、产业链的各环节得以科学分工,也使企业能较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增强抗风险能力、稳定经济的功能。产业链能集聚大量的企业,它们之间在技术上既替代又配套,在市场上既竞争又结盟,互相创造需求又共同向着更高水平迈进。产业链能增强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的产业链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上分析,这种互补式链条可以切实发挥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

二、霍林郭勒市构建产业链的实践

霍林郭勒市位于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兴安盟一市两盟的交界处,面积585平方公里,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精查霍林河煤田优质褐煤储量119.2亿吨,平均发热量为3100大卡,具有埋藏浅、易开采、低磷、低硫、易挥发的特点,不宜长途运输。“十一五”时期,该市被国家和列为东北地区能源接续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确立了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乃至东北地区能源产业的先发优势、企业优势和配套优势,也为打造循环产业链条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几年的实践,霍林郭勒市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煤电冶”一体化的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在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煤电冶”一体化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就是将煤炭生产、发电和冶金产业构建为一个经济主体,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能源与资源优势的有效组合,达到循环发展和综合利用,是资源配置最佳、节能环保、经济效益最优的一种发展模式,也是改造提升高载能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以铝为例,经测算,销售一吨原煤,产值在200-300元,用煤发电,价值增至500元以上,用电炼铝,1吨普铝约1.7万元,普铝向下延伸做成大扁锭、铝轮毂、铝型材等,附加值不断增加。用普铝再做成精铝,接着再向下延伸做成电子箔、化成箔等,每吨约增值5万元左右。这说明产业链条越长,资源利用就越充分,附加值越高、综合效益越好。实践证明,霍林郭勒市“煤电冶”产业链集群化、规模化、循环化发展模式已显现出强大的综合优势。

一是有利于控制市场波动挤压,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煤电冶”一体化使煤炭、电力、加工业之间形成一个企业主体,上下游之间从外部交易、市场博弈变为企业相互合作,从而规避了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挤压。能源在电解铝等高载能行业的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能源价格变动对产品成本十分敏感。煤炭价格市场化后,煤价随市场变化波动,推动电价刚性统一上涨,高载能行业受上游能源、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价格变化两头挤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减弱。在金融危机中,单一的高载能企业亏损较大,难以为继。而“煤电冶”等一体化企业仍然赢利,持续发展,体现了循环产业链强大的竞争优势。

二是有利于将矿产资源与能源优化组合。实施“煤电冶”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霍林郭勒市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实现了能源与矿产资源的高效组合。目前,该市的“煤―电―电解铝及深加工”等产业链和产业群,不仅实现了资源综合循环高效利用、固体废弃物几近零排放,综合成本进一步优化,也显现出了产业升级、延伸、集聚、创新的良好趋势。

三是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宏观效益。霍林郭勒市走“煤电冶”一体化的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将煤炭等矿产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为产品,实现了低成本和减量化,即由长距离大规模外销煤炭资源转变为输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大大缓解了煤炭、电力的外送压力,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了能源布局和产业结构,形成了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企业效益和宏观效益极为显著。

四是有利于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促进关联产业发展。“煤电冶”一体化带来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激发了企业拓展产业广度和深度的积极性。目前,霍林郭勒市煤电铝及铝后加工产业链条产品涵盖了铝锭、铝粉、大扁锭、铝轮毂、铝型材、精铝、电子箔、化成箔等十余个门类,煤电硅产业链条正在向“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电路级硅片和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业路线靠拢。随着工业加工深度的不断加大,该市正在成为终端工业品的输出地,同时也相应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物流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该市GDP的35%,

依托综合效益明显的循环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霍林郭勒市提出了在“十二五”时期着力打造“两大基地、三大中心”,争创“三大城市品牌”。两大基地,即以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为主的东北地区乃至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以电解铝和铝后加工及硅和光伏产业为主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三大中心,即以资源勘探设计、矿山经营管理、金融物流、褐煤研发为核心业务,辐射蒙东、服务周边的资源开发营运中心;以批发零售、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为主体的区域商贸中心;以蒙元文化、草原风光为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中心。三大城市品牌,即: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可以说,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条,走通走好循经济发展路子,对于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产业链构建的建议

(一)加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产业链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技术、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在构建过程及构建完成后的治理过程中都需要有优秀的人才作为保障。他们一方面要能够管理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对产业链的发展和运行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推动作用。所以,制定人才发展和培养战略,对于产业链长期的发展和效率提高具有战略意义。

(二)推进产学研结合与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企业作为产品创新和社会性创新的主体,承担着重要的创新任务,但是仅仅通过企业来进行创新还远远不够,需要建立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链的构建奠定知识和技术基础。在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技术创新的常态机制,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创新的进展,实现多赢。要充分调动和利用科研院所的创新积极性,将原始创新转化为产业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大力推进企校联合、企所联合,培养和壮大创新主体,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机构的经济效益。

(三)坚持合理集中原则,促进区域产业链协调发展

产业链的打造必定要以某一个地理空间为基础,而产业链环节的适当集中有利于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采用相对集中策略,借助产业链的优势,通过区域制度环境的优化,能够有效缓解打造产业链过程中的风险。同时,能够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打造产业链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合理的集中,通过当地的产业配套和整合,促进产业链的协调、健康发展。

(四)突出政策引导与支持,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第10篇

继年初Google在中国推出DoubleClick Ad Exchange广告交易平台,数字广告交易平台这一产业受到越来越多行业内公司及广告主的关注。作为国内领先数字广告平台的互动通,亦拥有数字广告交易平台的拳头产品——hdtDXP。

hdtDXP互动通数字广告交易开放平台,是互动通控股集团近年来自主研发的广告交易开放平台,该平台集合了最先进的广告技术和理念,为广告主和商提供一个全新的广告交易平台,可实现多渠道和基于人群购买的实时竞价功能,从而达到广告投放的高回报(ROI)、高效率和高透明度,为广告主、商和媒体提供一种崭新的互联网广告客户体验及服务。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平台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刊记者特前往互动通北京办公室,拜访互动通控股集团研发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顾以文先生,为记者及广大读者答疑解惑。

数据支撑,实现精准

21世纪营销: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互动通数字广告交易平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的功能有哪些?

顾以文:这个平台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覆盖了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产业链分为两极,一端是广告主和商,一端是媒体与消费者,平台主要提供了这两方面的服务。我们常说,媒体以内容为王,广告以数据为王。所以,我们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基于此,我们将广告主、第三方以及公司内部获得的数据相结合,并加以分析,在为品牌投放广告时实现更精准的到达。

厚积薄发,脱颖而出

21世纪营销:您认为打造这一平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顾以文:我认为“积累”是最重要的。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市场上有二三十家公司都在做数字广告交易平台相关的系统,他们都看到了这一产业蕴含的巨大商机。但同时,缺乏积累也是他们的通病。厚积而薄发,积累是多方面的,行业内经验的积累、对广告主的积累、对人群分析数据的积累,缺一不可。如果缺乏这些积累,就需要这些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来源,以后天优势弥补先天不足。

21世纪营销:互动通在“积累”这方面有何明显优势?

顾以文:互动通成立初期开始涉足iCast,2007年公司推出iFocus,拥有互联网技术方面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从广告主积累方面来看,互动通与全球500强企业几乎均有合作,积累了一大批优质广告主资源。同时,互动通经过多年稳扎稳打的发展,亦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多维度评估,保证投放效果

21世纪营销:hdtDXP这一平台满足广告主怎样的需求?

顾以文:如今我们产品的定位是“品牌+效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很多投入到互联网领域的人,大多数是从电商起家,而这一行业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从业者没有将其提高到一个产业链的高度来经营。回到数字广告交易平台这一产业链的发展来看,我希望更多的知名品牌可以关注并投入到这一平台中,促进产业的兴旺发达。如果各家公司只是一味拼价格,最终只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难以自拔。之前提到品牌是我们的优势,同样,效果也是我们以及品牌广告主非常关注的,在与广告主长期的合作中,我们发现他们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单纯要求曝光度发展到日益看重推广效果,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21世纪营销:互动通采取怎样的策略评估广告效果,保证广告主的有效投放?

顾以文:为了配合广告主的步伐,hdtDXP通过9个维度评估广告效果,优化投放策略,实现精准投放。比如通过人群、媒体、地域、频次、时间等维度,通过手工优化以及自动优化的形式,评估这些维度在单一情况以及组合情况下的效果。

同时,在与商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他们目前比较熟悉媒体购买,如果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人群购买的说服力微乎其微。在这个方面,我们为商提供优质媒体资源,保证投放环境,维护品牌安全性,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

起步初期,发展空间巨大

21世纪营销:相对于国外的发展过程来说,国内的数字广告交易平台发展非常快,您认为这一行业在国内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顾以文:这需要从产业链的角度、资本角度以及技术积累角度这三方面来看国内平台的发展状况。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国外比国内要超前很多。如果国外的发展处于青壮年阶段,国内还只是婴儿阶段。虽然国内很多公司看到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纷纷涉足其中。但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看,国内的环境发展严重失衡,仅仅依靠技术是不够的,数据支撑、投放环境监测等领域严重缺乏专业公司,造成产业链分工不明确。

从资本角度来看,产业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投资人对于这一产业链的认知不够,国内相关公司很难拿到投资。缺乏资金支持,对产业链发展来说可谓举步维艰。现在来看,国内只有互动通等少数几家上游公司有实力争取到投资,在资金方面压力较小。

从技术层面来看,相比美国硅谷,国内在技术开发能力上相对较弱,专业性落后。国内只有像淘宝这类大公司,可以依托幕后强大的资金背景,从无到有发展技术。但小公司却没有这个能力。互动通凭借多年积累的雄厚实力,可以开发新技术,培养专业人才,传播国外最新理念,提高平台整体质量。

21世纪营销:您认为如今广告主对这一新技术的接受度是怎样的?

顾以文:从国内来说,这一产业还处于培养期,广告主以及商对新技术的认知深度还不够。在国外,88%的广告主已经尝试过RTB技术。我们需要通过国际知名品牌广告主的推动,以及技术公司对平台的普及,带动更多本土广告主认识并接受这一平台,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21世纪营销:如今的数字广告交易平台领域如之前的团购网站一样,不少公司参与其中,良莠不齐。您认为这一领域需要经过怎样的历程完成洗牌,并且有机融合?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产业 产业链 发展策略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艺术产品已不再是过去束之高阁的小众“奢侈品”,作为可以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精神消费品,艺术品通过流水线标准化的批量生产方式实现了自身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在经济领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尽管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依然没有脱离粗放式发展的传统老路,多数艺术文化企业都是散兵作战,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关系阻滞,后继衍生品开发不足,与国外早已建造成熟的产业链流水线式操作模式相差甚远。因此,以完整产业链为视角,探讨出一系列适合我国艺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使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做大做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链和艺术产业链的概念界定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而这种群结构的实质则是产业中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①

艺术产业链是指各艺术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是一个关于艺术产业中围绕艺术产品而展开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艺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②

《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中把文化产业看做一个包含四个层次的“同心圆”:“核心层是对文化内容的创造,它提供了文化产业的信息基础;层是运用科技手段和工业生产形式大量地复制文化产品,把文化内容转化成商业产品;相关层包括文化产品的发行零售和服务业;延伸层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以后产生的混合性产业”。鉴于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也据此把艺术产业链的构建进行了以下划分(图1),即由艺术产品的创意研发——原创艺术品的产生、艺术产品的生产制作——生产具有商业性质的实物产品、艺术产品的分销发行——通过电影、电视、出版和新媒体等渠道流通以及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艺术产品价值的再开发和利用,构成纵向的艺术产业链;由艺术文化中介和文化政策法规构成横向的艺术产业链。纵向艺术产业链,使得艺术文化资源在产业内实现初步汇集、知识共享和信息快速扩散,初步实现产业内价值的增值;而产业链横向的发展和结合,又进一步促进了网状组织内部的资源整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部资源支持。

二、完善的产业链对艺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主体产业链是否完整是判断一个产业能否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艺术产业的发展更需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艺术产品的产生,实际是创意和艺术家思想的实体化和商业化的结果,是将艺术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因此,需要通过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实现知识在产业内的迅速传播以及艺术产业内部的良性互动,形成规模经济提升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其次,产业链中存在大量上下游关系和价值交换关系,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消费市场信息,而消费市场回馈的需求信息,又成为上游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动力和方向,因此促进了产业链内部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后,产业链的双向延伸,可以提高艺术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争取新的更多的受众,增加产业链利润,是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内价值增值的唯一有效途径。无数现实案例都已用自身的成功证明了产业链对于艺术产业的重大意义。乐蜂网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乐蜂网的上游产业链是一档定位于都市上班族女性的电视节目《美丽俏佳人》,因节目运营效益好,进而又将节目的理念和内容引入现实,建立乐蜂网作为其商品贸易的载体,即“以节目内容支撑,发展自有品牌和商品零售”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产业链向下游的延伸。

三、以完整产业链为支撑的艺术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艺术产业的发展,应以最大化艺术产品的内在价值为目标,充分挖掘产业链上潜在的丰富的利润区,为实现艺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以创意为核心,为文化产品提供丰富的原创内容

艺术产品“内容为王”,消费者对它的消费也都是对其内容的精神消费和审美消费,而创意是艺术品的核心思维,因此,艺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整合各种资源,将创意人员的思想、知识、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物化。中国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曾断层的古老文明,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它也为艺术产品的创意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富资源,艺术创作应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进而植入符合时代主题的价值观,完成艺术产品的创意创作。另外,创新观念也是创意创作的的关键,创新是艺术产业的生命,要创新就要真正地解放思想,敞开思路摒弃一切束缚思想的障碍,用异想天开的方式来完成创新,竭尽全力挖掘各种创意元素,以此来激发企业和创作团体的创新活力和创作能力。

(二)与科技结紧密合,制作出高品质、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产品

艺术产品的生产制作,是各种创意元素整合各种科技手段进行创作进而转化为实物产品的过程。艺术产业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使艺术产业的发展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可以越飞越高。一方面通过技术变革,艺术产业可以实现内部生产制作的自我更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实现产业的整体升级和更新换代,制作出更加精美和高品质的艺术产品;另一方面,借助高新科技的发展,与新技术结合,可以突破传统艺术产业的固有边界,拓展艺术产品的生存空间和流通渠道,丰富产品消费形式,促进艺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最后,艺术产业通过与高新科技的日益交融,可以生产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产品,为艺术产品提供多元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甚至引领新的消费需求,培养起新的消费群体,为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实现艺术产品的深度市场推广

将各种营销手段引入艺术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加大对艺术产品营销、前期调研和策划的投入,可以促使艺术产品更准确、有效地在流通领域推广,降低投资风险。而品牌策略是其中重要的营销手段之一。艺术企业只有汇集力量,注重品牌的树立和培养,用品牌特色去经营企业,才能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客户资源,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品牌化经营是企业由弱渐强的关键。另外,做好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工作也十分重要。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市场上所用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目标市场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细分,选择企业所要满足的消费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创作和营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道;

(四)积极拓展艺术产业链,尽可能挖掘艺术衍生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衍生产品的开发是艺术产业链的一种延伸,是充分挖掘艺术产品价值,拓展艺术企业资金回笼的渠道。因此,应通过与不同行业和高新技术的结合,开发出更多种类和数量的艺术衍生品,来带动前后向产业链一同价值增值。具体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实现:一是在已经推出的艺术产品创意载体基础上,与各个行业进行嫁接,充分挖掘该创意的多种载体形式;再者,艺术衍生品的创作,应是在初始创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更能驱动消费者好奇心的元素进行二次创意设计,使艺术衍生品既符合最初产品的创意形象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五)大力培育和发挥艺术中介机构的服务力量,扶持整个产业做大做强

艺术中介机构属于艺术经纪企业,处于维系艺术上下游产业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连接艺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必然环节。一般来讲,艺术中介机构是指在文化经济市场中,为进行艺术产品生产和服务交易的双方提供信息、促成交易而收取报酬的文化服务机构。涉及艺术信息、艺术产品、艺术人才、艺术生产传播的资料、设备和技术等艺术市场要素,从事艺术的策划、居间、行纪、、咨询、出租等经纪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中介机构的发育,是衡量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尺度。③因此,政府应加强对艺术中介机构的培养和扶持,健全文化艺术经纪人制度,充分发挥艺术中介在艺术产业链上的关键作用。

(六)建立健全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为艺术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艺术产业以创意为核心资源,创意及其产品是创作者的劳动果实,是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只有借助于法律即上升为知识产权的高度才得以存在和延续。创意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创意人带来巨大的财富,其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合法性,是需要法律来赋予和保护的,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艺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艺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产业政策。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不仅能保障艺术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还能有效地保障艺术产业的良性运营。④

艺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构建,只有以完整的产业链为支撑,才能促进艺术产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整体规模和竞争力以及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实现艺术产业的繁荣发展。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项目《吉林省艺术消费市场调查及发展路径研究》中期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175号)

注释:

①百度文库..

②李运祥.文化产业链的培育与优化研究——以湖南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09(2·上).

③闫平.文化中介:文化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J].理论学习,2008( 6 ).

第12篇

关键词:产业整合策略;产业发展指引;产业优化升级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the increasing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e seated space theme。In this paper the old industrial zone Tangxia Chu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park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trate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guide presents its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Industrial integration strategy guide;industrial development;industrial upgrading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深圳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从全市层面来讲,深圳要实现经济从“深圳加工”向“深圳制造”和“深圳创造”转变;而宝安区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基地,面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等问题。位于宝安区的松岗塘下涌工业区,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产业结构不协调,规划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塘下涌工业区的持续发展。

本次工业区整合规划,旨抓住松岗作为宝安区产业升级、城市更新试点街道 “先行先试”的机会,积极探索资源紧束条件下,将现状以社区经济为主导、分散杂乱的落后工业区整合为现代化生态型产业园区。

一、园区概况

1.1 区位概况

松岗塘下涌工业园(以下简称园区)位于松岗街道北部,西侧与东莞的长安相望,南侧为茅洲河主河道,东侧和北侧紧邻基本生态控制线,周边整体景观环境良好;位于港、深、莞走廊上,属于深圳西北门户地区;园区北至东莞,南达深圳机场,交通十分便利,具有良好交通区位优势。

1.2 建设概况

园区内除北侧有一定的未利用地外,现状基本为建成区,可利用地较少。

1.3 产业概况

园区内产业类型较多,但是产业不成规模,小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大型企业较少。

1.4 存在主要问题

园区内可利用地少,产业门类多,产业结构不协调,交通条件、公共配套设施滞后。

二、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Strength)

园区内的大型知名企业如确信爱法金属(深圳)有限公司(2002)、岩田螺丝深圳有限公司(2004)等陆续入驻,此外还有禾昌电子、三诺电子公司等为园区内规模较大的企业,2007年企业生产总值达亿元以上。

2.2 劣势分析(Weakness)

2.2.1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后备建设用地不足

园区总面积284.05ha。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63.12ha,占92.63%;未利用地16.30ha,占5.74%,可供开发建设的用地不多,招商引资空间受到限制。

2.2.2产业结构不协调,企业规模小

企业不上规模、第三产业档次低。园区内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知名品牌、大型企业少,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产业结构不协调。

2.2.3园区基础设施滞后,交通状况有待改善

城市化速度加快,早期规划显得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赶不上经济增长速度;园区员工和外界联系主要靠公交车,而园区公交站数量小于实际需求,交通状态有待提升。

2.3 发展机遇(Opportunity)

2.3.1 CEPA平台与“泛珠三角” 计划

深圳作为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在泛珠三角整合中起核心作用,而松岗(园区占地比例很大)作为深圳的西北门户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提出的“9+2” 区域合作将为松岗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2.3.2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市场化进一步发展,松岗将跟随深圳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中。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创造区域竞争优势,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2.3.3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2.4 面临挑战(Threat)

2.4.1与周边的竞争

与松岗接壤的长安镇,以打造机械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园区周边区域如沙井是深圳西部工业组团的中心,而松岗为次中心;石岩是深圳水源保护区,环境优良,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的吸引力。

2.4.2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松岗与周边地区具有产业合作的广阔前景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巨大空间。东莞是一座新兴加工制造型城市,惠州坚持“工业立市”方针,而深圳是高新技术产品集散地。因此,从产业协作关系来看,松岗是连接周边区域的重要枢纽和物流中心。

三、工业区整合策略

3.1 现状保留

保留园区内现状产业规模较大、产业类型符合园区产业选择指引,对园区未来的发展有较大引力作用的工业园区。

3.2 产业转移

现状企业规模较小、产业类型不符合未来园区的产业发展指引,对环境污染较大,产值较低、入不敷出的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以为引进先进企业腾挪空间。

3.3 产业升级

对园区内产业类型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指引,但是现有设备、空间环境、企业技术等因素而造成企业发展滞后,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对其进行产业升级。

四、产业发展指引

4.1 产业发展趋势

4.1.1全球产业链转移与产业链区域化

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产业开始有单个向多个产业链转移,随着全球产业链转移趋势,很多园区受土地资源等条件约束,仅靠一个片区难以支撑全产业链空间需求,于是产业链形成区域化。

4.1.2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与产业规模的集聚化

进入信息时代,产业链开始划分为更多的产业环节,并采用模块外包的方式交由其他生产企业。这带来产业链的不断延长与产业分工的更加专业。

4.1.3循环经济的推广与生产工艺的环保化(3R思想)

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经济,指导思想为3R思想,原料使用reduce,完成使用产品recycle和废气物reuse。对于企业,要不断的采用环保工艺才能被地区接受,对于地区,要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设置合理的生态环境门槛来选择生产企业。

4.2 园区产业选择指引

4.2.1 选择原则

(1) 生态保护优先

园区各类产业的选择及布局不得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园区设置产业准入门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坚决不准进入,或限期退出,不得使用生态环境污染后经济补偿等方式继续使其发展。对于各类进入后的产业实施环保实时监控。

(2)产业多元化

为保证城市发展活力,应引导产业类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应引导园区向其下游产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和延伸产业链。

(3)循环经济及产业链发展

园区的区域位置相当的优越,毗邻园区的东莞长安,燕罗工业区,公明内衣-钟表产业基地以及沙井北工业园,大西洋工业园产业定位与园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循环经济。根据园区的产业类型、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议如图1:

图1:园区经济循环链示意

(4) 自主品牌开发

园区内自主品牌的开发有一定的基础,如宝安松岗良维电子厂、确信爱法(深圳)有限公司等在国外注册自主品牌,建有专门研发中心或研发部门,发展潜力大。应充分利用企业带动优势,以点带面带动园区产业发展。

4.2.2小结

结合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规划对园区的产业定位,园区产业发展选择,既做强做优金属制品传统优势产业,还要根据产业关联度和产业链的内在联系做大做强精加工、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倡导发展终端和高端产品,促进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主导产业为: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4.3 园区产业发展指引

4.3.1 金属制品业

加大整合力度,扶优汰劣,以高产量企业为核心,同时处理好金属制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2 专用设备制造业

落实园区内专用设备制造的公共配套设施,为企业引进高知识人才提供硬件基础,同时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可循环园区。

4.3.3 电子设备制造业

抬高园区电子产业准入门槛,对周边附属的小企业进行集中审查与梳理,优胜劣汰,使整个电子设备制造业内部形成专业分工、协作和高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4.3.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加强园区公共空间的塑造与产业链条的合理伸展,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企业进行科学地、环保地、高效地生产,为整个园区的再循环经济的实行做铺垫。

4.4 产业优化升级

4.4.1产业优化策略

(1) 持续稳步跟进园区内现状规模型企业,并为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2) 重点保护扶持符合深圳市产业导向和园区产业定位的创新型企业;

(3) 政府引导、市场化原则逐步淘汰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污染能耗大企业;

4.4.2实施措施

首先,园区管理公司牵头制定产业准入门槛及淘汰标准,将其量化。

第13篇

关键词: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方式

1 研究背景。

降低能耗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节约资源以谋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人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共识。铜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形成以采矿、选矿、冶金、消费以及废杂铜的回收与循环利用完整产业链。面临新形势,铜工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如总能耗高、排放总量多和循环综合利用难等方面的问题。探索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使铜产业链上的物质、能源、废弃物梯级循环利用,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和企业内部各工序节点完成生态化[1-3],实现铜产业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2 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铜产业链上的物质运动包括开采、选矿、冶金、消费,以及废杂铜的回收与循环利用各环节排放出的物质运动,如图1所示。

图1 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

3 构建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

我们根据铜产业链系统和铜产业链生产工艺流程,完善了产业链的企业组成,将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并进行非物质化设计,构建了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4-6]。对构建铜产业链系统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解释如下。

1)企业组成。根据铜资源分布和铜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以铜为核心的采选冶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构建起共生企业,从而构建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主体。

2)系统集成。针对构成铜产业链,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使铜业生态化系统低碳运行。

a物质集成。从铜产业链生产工艺流程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连续化和循环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物质集成,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用较少的铜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铜再生资源,使铜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工业废物循环利用升值化、“三废”产生最小化。

b能量集成。运用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热力学分析为基础的能量集成技术[7-8],对目前铜产业链生产过程系统的用能状况进行诊断,发现“瓶颈” 问题,采用“能量集成策略”,并考虑过程的操作、控制、安全等因素,选择与确定过程系统节能降耗改造方案,推广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改变能源结构,淘汰或改造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实现能源梯级和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

c水集成。水的原位再生和梯级利用是实现水集成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指导思想是“全过程控制、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水梯级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厂域梯级利用技术和区域梯级利用技术,建立工序内部、厂内、产业链各企业之间多级用水循环系统,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及其他排水进行有效处理,使铜产业链工业废水资源化,实现铜产业链工业废水“零”排放。

e技术集成。技术集成是包括软技术和硬技术的集合[9-10]。从铜产业链出发,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把冶金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集成起来,建立最小化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废物和污染物产生的高新技术系统,以实现铜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

f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物质流信息、能源流、废物流的信息,铜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生产信息、原材料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市场发展信息,以及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领域的信息,形成铜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信息支持系统。

3)非物质化设计。[论文格式]指通过小型化、轻型化、使用循环材料和部件以及提高铜产品寿命,在相同或者更少的物质基础上获取最大价值的铜产品和服务,或者在获取相同的铜产品和服务功能时,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最小化。

4)铜业生态化低碳产业链设计。这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对采、选、冶、加工生产单位和为之服务单位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链接所进行的最优化组合设计或改造。通过比照铜业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对江铜产业链实地调研,对其产业链情况作对比分析。

4 对江铜产业链的实证分析。

我们对江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江铜是一家以铜的采、选、冶炼、加工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和控股6座矿山、1个铜冶炼厂、6个铜材加工厂和2个硫酸厂。江铜已建立从铜的采、选、冶到稀散金属的回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能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本规律:各生产装备和产品前后连接,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整个产业链活动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循环过程,基本实现了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的目标。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有介绍如下。

4.1 物质减量化。

物质减量化是指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表现在:

1)优化采选工艺,提高回收率。江铜针对矿体复杂、品位低的特点,系统优化采矿选矿工艺,进行了“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铜矿床采选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科研攻关,使江铜德兴铜矿采选工艺由原设计边界品位03%下降到025%,多回收铜金属383万t、黄金116t。

2)运用湿法技术,利用废石。对永平铜矿等难选氧化矿,运用湿法冶金技术,共生产合格电极铜870t;对德兴铜矿品位在005% ~025%之间的低品位原生硫化矿展开湿法冶金提铜研究,建成了千吨级电极铜生产能力的湿法炼铜厂,有效回收了废石中的铜资源,减少了铜离子对水体的污染。

4.2 物质再利用。

物质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地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质和温室气体排放。

1)利用余热发电。德兴铜矿10万t硫酸、江铜-瓮福40万t硫酸2个项目,利用制酸过程中的余热每年可新增余热发电量约1亿kW·h,折合煤7万t。贵溪冶炼厂利用闪速炉产生的高温烟气,建立配套设施,进行余热发电达1亿kW·h。江铜化工公司利用制酸产生的余热发电,达1800万kW·h/年、折合煤7272t,这样减少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2)节能降耗改造。德兴铜矿实施节能降耗变频改造项目,安装的进口MP800圆锥破碎机,改变细碎作业环境和生产能力,年节省电能3435万kW·h,折合12万t标煤。引进22500T/D异抗坏血酸钠出产线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每年减排二氧化硫3203t。

3)综合利用尾矿。武山铜矿采用分级尾砂充填井下采空区,减少尾矿库的排入量,延长了尾矿库的使用年限。银山铜矿以尾砂为原料,开发钙化砖和绢云母等产品。德兴铜矿运用硫化提铜生物技术回收酸性废水中的铜金属,每年可提炼铜金属550t。德兴矿山新技术公司每年从尾砂库中取砂15万t,生产新型墙砖4500万块,年可减少粘土损失约10万m3。

4.3 物质再循环。

再循环是指把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

1)回收废气,减少排放。贵溪冶炼厂采用先进工艺,通过回收SO2制酸,每年可生产100万t高品质硫酸,硫的利用率达到9683%,减少SO2排放量66万t,还在制氧车间所排出的气体中回收液态氮气和氩气。

2)回收稀散金属,减少废渣。贵溪冶炼厂转炉进行了二期工程改造,改进了工艺流程,使转炉渣选矿能力达到600t/日,经进一步改造,提高到750t/日,每年回收铜金属08万t;对制酸产生的含砷废渣,引进的全湿法提砷工艺,每年提取三氧化二砷01万t;江铜新材料公司运用高新技术,从各种尾渣中回收硫酸铜、铜冶金粉末和稀有稀散金属硒、碲、铼等。

3)回收杂铜废铜,减少资源浪费。江铜大力回收杂铜废铜,并引进了倾动式阳极炉,年产阳极铜10万t。江铜铜达公司采用鼓风炉技术回收不易处理的废铜,年产铜25万t。江铜还对废弃电动轮胎进行翻新,对废油进行提炼,循环利用废旧物资,节约资源和能源。

4)回收废水,充分利用资源。为使碎矿防尘水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成功地将约3000m3/d的碎矿防尘水、设备冷却水和地面卫生水引入瓦尔曼泵池,直接城为磨浮工艺用水,回收有价矿物,减轻尾矿输送负荷。对精矿浓密池溢流水进行改造,确保3个浓密池溢流水全部进入浓密溢流回水泵池,把酸性废水用于选硫工艺,把尾矿库的碱性废水用于选铜工艺,其余酸性废水引入尾矿库与库中的碱性废水中和,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实现选矿废水最大资源化目标。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江铜集团产业链正朝着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迈进,但离理想发展模式还有差距,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目标。

5 结论。

通过对江铜产业链的实证分析,铜产业链实现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的根本途径汇总如下。

1)科学地设计。按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设计,首先考虑铜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物质循环,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提供资源,使铜产业链做到尽量少的废弃排放;其次考虑将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设计,形成环路;最后考虑节能问题。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的设计。

2) 按设计进行改造。按上述设计进行改造,把冶金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应用到技术改造项目之中去,实现铜产业链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能源消耗率最小化、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产生少量化的目标,以满足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

3)加强企业管理。铜产业应认真执行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铜企业应自觉地将环境成本纳入自身的各项决策和运行过程之中去,加强企业日常管理,特别是强化现场管理,做到物流有序、操作规范,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激励与约束长效机制,使铜产业链做到低碳排放和生态化发展。

4)依靠科技创新。铜产业链各环节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不断开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因为科技创新是动态的,当科技取得阶段成果时,实时地加以应用,不断地提高铜产业链的物质和能量的使用效率,不断地降低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铜产业链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学益,田庆华。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理论与方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邱定蕃,徐传华。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3] 赵国权,贺家齐,王碧文,等。钨回收、再生与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 杨立宏,赵涛,程秋林。铝工业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及其利益关系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9.

[7] 元炯亮。循环经济与铝业生态系统[J]。有色金属,2003.

[8] 张照录,崔兆杰,张录强,等。铝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规划设计[J]。中国矿业,2009.

第14篇

关键词军民结合产业能力评测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6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3-0045-06

引言

国防与经济、军用与民用打破壁垒、日趋融合已成为当前各国竞相探索的富国强军之路的必然选择。有资料显示,美国、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军事装备技术中85%采用的是民用技术,纯军事技术只占15%左右,①民用产品、材料、工艺技术、管理经验和商业惯例纷纷移植到军事系统上,军民资源双向“溢出”和“扩散”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水平和层次亦逐步提升,据测算,我国军工企业中民品产值已占到军工产值的60%,其中北京、重庆等地民品产值占军工企业产值的近70%。②而陕西作为全国军工第一大省,也已经初步形成航空、航天、军工电子、兵器、专用设备、新材料六大军工行业。截至2012年底,陕西民品实现销售收入大约760亿元,占军工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422%。③可见陕西军地资源统筹发展潜力巨大,军民融合发展能力有待大幅度提升。而军民结合产业作为军民资源深度融合的市场化产物,决定着军民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科学评测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能力状况,将为优化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路径指明方向。

当前,学术界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德国学者Erika(1995)基于技术经济学的“溢出”(Spin-Off)理论研究分析军民两用技术融合思路。④荷兰学者Te Kulve.H(2003)通过分析技术演进规律,提出建设“双能网”推进军民技术融合。⑤国内学者游光荣通过对建设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游光荣:《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1期。张春宇从产业组织视角提出要进一步促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形成开放型产业链、开放市场,促进公平有序竞争,完善产业行政许可与组织管理机构。张春宇:《产业组织视角的军民融合及其规制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乔玉婷、曾立等通过分析研究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状况,提出构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乔玉婷、曾立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估及实证研究》,《装备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可见,现有研究视角主要在定性层面,定量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同时,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从军民技术、体制机制创新等视角进行研究,从产业竞争力角度分析评价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能力的成果较少。本文将通过探索建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能力评测模型,并运用评测模型对陕西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能力进行实证评测,系统提出优化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路径的对策建议,为破解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难题提供新的视点。

一、军民结合产业属性及成长机理分析

1军民结合产业属性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中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张功让、陈敏姝:《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产业融合有异业融合和同业融合之分,军民结合产业是典型的异业融合类型。关于产业融合动因分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由于“技术进步和管制放松”,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需重划产业界限。实际上,“技术进步和放松管理”只是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而非必然条件。“资源优化配置的合理化需求”是产业融合发生的内在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是产业融合的外部诱导力量。由此可以归结产业融合发生的条件,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化需求和市场有效需求是产业融合发生的根本推力;技术、产品、市场、管理、政策等是产业融合的“保障因子”,在“两种动力需求”的推动下,“保障因子”发生相互作用,产业融合才得以发生并实现可持续推进。而军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化需求愈来愈强烈,市场对军民结合产品需求加大,军民通用技术增多,产业边界模糊,在管制放松和军民融合支持政策共同作用下,军民结合产业应运产生。军民结合产业有别于单纯的军工和民用产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军民技术融合为基础,资源设施共享为依托的一种新兴产业。具有军民资源融合的复合性特征;技术、体制及市场融合的创新性特征以及高技术产业成长的高成长性、风险性特征。

2军民结合产业成长机理

产业在演进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同时,产业系统内源动力也将不断促进产业发展变迁。向吉英:《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与产业成长模式》,《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军民结合产业成长受外源动力系统和内源动力系统支配。其中,外源动力系统主要由消费需求、目标市场容量、投融资及政策规制组成;内源动力系统主要由创新能力、体制机制、营销策略、价值网络体系等组成。其中消费需求及目标市场容量影响着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潜在规模的形成;投融资及配套政策影响着军民技术融合产业化水平及市场拓展能力;技术工艺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变革、营销策略重构、价值网络变迁影响着军民结合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产业如同动物生命体,其规模和盈利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存在成长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张会恒:《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财贸研究》2004年第6期。军民结合产业也不例外,军民结合产业生命周期可划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产业发展变化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7)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重点开发和利用计算机集体制造系统技术(CIMS)、自动识别及传感器技术、特种机器人技术、广域物流系统技术以及激光、微光、红外热成像技术等。

(8)新型化工技术。应重点开发和利用苯及甲苯衍生物技术、高品质纤维素及衍生物技术、新型农药技术、工业炸药特种技术、工业雷管技术等。

(9)医药与生物工程技术。应重点开发和利用医药产品及其中间体等新型医药技术、医药产品原料的分析、分离和提取技术、生物工程制药技术、菌种及霉技术等。

2打造优势军民结合产业链

(1)通用航空产业链条。依托西飞、陕飞、西航、庆安、宝成公司,着力打造大中型民用飞机――航空设备――零部件转包――航空维修――航空旅游――航空服务产业链。

(2)航天及卫星应用产业链条。依托航天四院、五院、六院、北方电子科技集团、电子39所等企业,着力打造航天运载动力设备――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应用产业链。

(3)电子设备及元器件产业链条。依托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西光集团、西安微电子研究所、雷通科技等企业,着力打造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应用软件产业链。

(4)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链条。依托庆安、陕柴重工、宝鸡专用汽车、东方集团等企业,着力打造制冷设备――汽车及零部件――柴油发动机――工业专用设备――应急救援装备产业链。

(5)新材料产业链条。依托航天四院、宝钛公司、西部超导、西核公司、华山机电等企业,着力打造碳纤维――钛及钛合金――金属复合材料――光电材料――核级锆材――核材料产业链。

(6)特种化工产业链条。依托惠安、西安近代化研究所、北方民爆、中天火箭等企业,着力打造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氟化工――民用爆破器材――特种玻璃纤维产业链。

(7)极端制造产业链条。依托西飞、西船、航天四院、宏远、中科纳米等企业,着力打造大件装备――纳米科技――重型装备产业链。

3搭建军民融合载体平台

加大整合政府、军工、民用、社会中介机构资源,推进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信息服务平台。

(1)协同创新平台。依托西安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基地及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整合军工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智力资源,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利益分享机制,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协同创新。

(2)企业孵化平台。依托军民融合优势集聚区,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企业孵化平台,为入驻的中小军民融合企业提供技术、资本、政策、信息及创业综合配套服务,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军民融合企业。

(3)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基于云服务的军民融合信息资源中心,促进资源共享。采用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并行处理等技术,建设集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空间展示于一体的军民融合信息综合分析平台,进行技术融合、产品潜力、市场预期分析,提高信息综合应用水平和决策支撑能力。

4构建军民利益协调机制

军民结合产业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军队、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方利益关联主体,当利益主体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协调和补偿时,必然爆发利益冲突。从根本上解决军民融合发展障碍,需要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统筹解决产业链条中相关利益主体利益诉求。

(1)建立军地共同参加的高效决策机制,统筹制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配套政策措施,协调军队、政府、企业融合发展中的权责划分、利益调整,监督、军地各方推进融合发展的落实情况,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领导有力、决策科学、推进有序。

(2)制定并出台《军民融合促进法》,加强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

(3)加大军民融合式发展考评考核。将基础发展能力、融合能力、产业成熟能力、保障能力、绩效表现能力纳入军民融合发展考评考核体系,分解落实考评考核任务,加大检查督导,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可持续发展。

5设计差异化支持政策

遵循军民结合产业成长生命周期,可综合运用不同政策工具。

(1)起步期政策。制定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思路、布局及重点;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军民融合科研立项和研发活动;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化成果转化、商业化运作;共性技术平台及科研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企业和其他主体参与融合式发展项目建设和军品研制生产。

(2)成长期政策。支持引导企业运用持续采办和全寿命CALS信息化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中小企业联盟,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防采购;建立规范的军工领域市场准入制度,在保证国防军工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安全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招标投标、技术标准、信息等政策,降低民用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门槛”;积极构建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军民结合产业领域专利、商标、标准等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3)成熟期政策。支持通用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电子设备及元器件、专用设备制造、新材料、特种化工及极端制造产业链条形成;加大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军工电子、军民用新材料基地建设,构建军民融合孵化基地;支持军民融合基地发行债券,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投入;建设产业发展担保机构和各种风险分散机制;推进军工企业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对参与国防配套的民用产品免征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

(4)衰退期政策。制定军民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指南和投资导向目录;支持军民融合新产品、新项目开发。

五、结语与讨论

第15篇

财务管理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这一问题引发了财务管理向内看还是向外看的争论。向内看,企业是集设计、供应、生产和销售等业务活动的内循环系统;向外看,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在上中下游产业链中,组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外开放系统。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基于财务的改革样本很多,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由表及里的变革层出不穷。但自然界的一个反差现象反复揭示着迥异的变革命运,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格局只是食品,鸡蛋从内到外的变革重组才是新生命,企业层面的财务管理的深化改革也是如此。在现实层面,财务管理很容易陷入低水平运转和泛边界改革,深层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破解业务粘性难题。具体而言,财务管理中基础业务、管理业务、提升业务没有进行科学区分,业务粘连影响了连锁的管理粘连。不进行理念解构,财务管理就会陷入无序循环。破局必须抓住关键问题,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价值链管理是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合作共赢是基本理念,通过集合不同企业的资源提升企业整体价值链。财务管理范畴需要拓展至企业外部价值链,更多关注企业价值链优化的关键环节,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服务。并购、决策和筹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现实难题,并购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路径,决策是并购实施与否的决定,筹资是并购决策的基本保障,解决好这些问题,企业价值优化的瓶颈就能找到突破口。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二、财务管理业务粘性现状分析

财务管理的业务粘性是个区间弹性值,取决于基础业务、管理业务及提升业务三者之间交集域,三者是层级递进关系、交融关系,以及衍生消长关系。纵观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粘性现状,普遍存在基础业务薄、管理业务虚、提升业务散的问题。

(一)基础业务仅核算行为束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人与资源通过行为进行结合,资源在流动过程中产生价值,形成产品或劳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基于这种动态视角,企业本质上是面向客户需求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行为束链条。大量企业调研样本表明,现行会计核算方法多以企业整体为会计主体,核算资源消耗、价值产出、成本费用和营业收入,并按既定的逻辑规则构建内部勾稽关系。不仅会计核算内容的局限,关键在于企业大多数财务人员未能从最基础的核算业务中解脱出来,依旧扮演着传统数豆者和数据录入者的浅层角色。

(二)管理业务脱节于业务链

财务与业务的有机融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以预算管理最为典型。企业诸多实践表明,零基预算抑或全面预算管理,具体落实到操作环节存在缺失。许多企业预算管理只是虚有其表,并没有发挥预期的实质效果。财务部门对生产经营数据掌握不准或使用不当、生产部门未能全面深入参与、预算驱动力度不够及督导过程不严格等因素,导致预算管理具有必然的局限性和较差的实用性。

(三)提升业务未聚焦价值链

会计利润是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但也存在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相矛盾的现象。企业的生命力是价值链的韧性和在行业生态链中所处的位置。财务管理的高阶目标是创造价值和管理价值,但财务管理并未专注于品牌、销售、物流、制造、供应、研发、技术等企业内部价值链要素,行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区域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等外展价值链的分析则更少。

三、企业价值优化路径

基于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普遍存在基础业务薄、管理业务虚、提升业务散的问题,本文拟从优化价值创造过程、优化决策信息支持、优化资金筹措渠道等方面,探讨企业价值优化路径。

(一)优化价值创造过程

企业价值创造有特有的渠道和途径,以价值管理目标和经营决策为手段,整合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内部自我优化和外部互联互通都是可行的举措。借助外脑是价值创造的快车道,通过资本运作实施并购重组、兼并联合,运用金融工具撬动企业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协同效应。企业价值链是对价值创造过程的描述,企业价值链优化主要有内部?r值链优化、纵向价值链优化、横向价值链优化。在充分竞争环境下的商业生态链中,基本没有绝对封闭孤立、完全自成一体的价值链。实践表明,价值链集群中有差异、交叉,也有衔接。企业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销售商价值链三者之间构成天然的纵向内环境联系。处于中游的企业其成本效益受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等经济活动的影响。价值链的双向联系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对经济一体化的共赢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诸多世界著名企业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并购史,不管是纵向价值链并购还是横向价值链并购,都是助推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资产置换等手段整合产业链各环节,调整分配上中下游利益关系,吸纳各自的竞争优势,获得品牌、技术、管理、渠道等资源,合理匹配供应、生产、销售等价值要素,优化整体价值链,增强产业链的大规模和全协同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和资产利用率,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内部价值链是企业内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内部价值链优化旨在解决企业是谁的问题,是进行纵向价值链优化和横向价值链优化的基本前提。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内部价值链优化侧重自我诊断,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成本分析和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成本分析,客观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准确识别企业所在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找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实现成本降低和作业增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企业的边界开始泛化和虚化,全球范围的微创模式正冲击传统企业管理,企业内外环境有天然的转换和关联,但企业内部环境中计划、领导、组织和控制不会间歇缺失,内部价值链也需要区分为结构性作业、过程性作业、经营性作业,对价值链作业成本进行动态跟踪,从产业链的维度进行财务分析和价值判断,合理布局有限资源并增加企业价值。价值链只有先从内部进行优化与整合,通过帕内托优化配置资源,降低各环节的业务成本,才能逐步形成具有相对竞争力的资源链、财务链和产业链。内部价值链优化不是闭门造车,要以产业链为导向,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综合考虑从供应商到销售商的产业结构,内部价值链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应虚拟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要点。

纵向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等经济活动中,价值变化的全部环节。纵向价值链并购是解决企业走多远的问题,分为上游并购和下游并购。识别价值链是实施并购的先决条件,划分企业所在行业的纵向价值链,剖析价值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并对企业纵向价值链进行确定。划分成本和资产是并购的重要环节,测算上中下游企业分摊的成本和资产,估算各环节的中间产品转移价格,计算各环节的资产回报率和价值增长率。成本分析是并购决策的关键,建立涵盖非财务信息的数学模型,求解最优并购方案,重新构建后优化价值链。并购的作用在于能组建战略联盟,削减共享成本,集聚企业竞争优势,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上游并购是通过并购、控股或参股部分供应商,向价值链的上游拓展经营范围,从而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上游并购是为了分享上游供应商的优势资源,有利于解决现有供应商数量偏少、利润虚高、价格不稳等突出问题,也有利于满足企业迅速扩张而增加的原料需求。下游并购是通过并购、控股或参股部分销售商,向价值链的下游拓展经营范围,延伸渠道终端实现自产自销。下游并购是为了获取下游销售商的分销渠道,有利于解决企业销售成本过高、现有销售渠道不可靠等现实问题,但企业应具备掌控销售渠道所需的人才和资金。基于纵向价值链的并购贯通供、产、销环节,实现自供、自产、自销,能降低中间产品交易次数,有效减少相关交易费用,也能发挥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横向价值链是对提供相同产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价值活动的直接反映,每个企业都有专属的纵向价值链,大体拥有相对自由的商业内生态圈,活动在同一商业外生态圈、处于同一水平层次的不同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平行价值链就是横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中存在市场竞争。横向价值链并购是解决企业做多大的问题,在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分布着数量不一的从事相同业务的不同企业,在同一价值链环节的企业同业竞争指数最高,差异竞争优势各有不同,盈利能力也高低不等。基于横向价值链的并购可整合跨企业资源,集合采购层面、产品层面、销售层面、服务层面等价值环节中的企业群,互通有无迅速扩大企业产能,取长补短提高市场份额,实现管理和营运双协同效应,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可以靠内生力量自行发展壮大,也可充分借助外力。无论选取何种发展方式,都要对各环节价值活动进行辨识,把准企业关键价值活动,找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横向价值链并购的初始工作,是划分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作业活动,分析行业价值链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指标,评估企业在横向价值链中的地位,综合考虑竞争程度和盈利能力,制定适用的同业整合策略,提升企业的战略地位和竞争实力。

(二)优化决策信息支持

通过精准的财务分析、绩效评价、对标管理等方法,诊断分析企业全流程的经济活动,测试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协助投资者和经营者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为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撑。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无处不在,但不外乎产品设计、供应、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价值活动。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不会割裂价值活动的内在关联。分析不是终极目的,分析是为了决策,最终是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其实是企业战略目标的日常执行。简要地讲,财务分析是不同主体从企业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出发,依据财务报告和其他数据资料,运用一系列专业方法,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整体性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实施方案。在实践中,通常会对财务管理、资产运营和战略决策等方面进行专门分析,诊断评估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找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改进方向,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实施措施,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优化资产配置与运营控制、完善经营决策参考、保持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不同于相对封闭的纯企业内部分析,上下联通、内外兼顾是价值链财务分析的基本精髓。财务分析要与企业战略高度关联,逐级分解企业内部价值链活动环节,分层解析各环节的资金流、资源流和信息流,诊断企业价值管理的问题与症结,明确竞争优势的渠道与来源,从企业战略目标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研究解决途径,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财务分析要与内、外部环境高度关联,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迅猛发展,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经济活动,外扩的张力考验企业的市场成熟度,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内部价值链分析不仅关注财务信息,也要重视商业模式、技术途径、人力资源等非财务信息,而且非财务信息决策影响权重正在加大;外部价值链分析既要分析上下游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还要考虑客户满意度,这在用户体验至上的新经济形态下显得尤为重要。

财务分析的基本面分为发展、运营和盈利三个层级。发展能力分析,是指剖析企业的研发、制度、管理等内部环境,研究企业所处经济、市场、产业等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前景。运营能力分析,是指诊断资源配置状况、测试运营决策水平,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性、评估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分析,是指揭示收入、成本、利润之间的动态关系,解析企业利润结??和来源,分析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动因,跟踪利润结构的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盈利能力的可持续状况。精准的财务分析是财务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决策会特别关注价值增值,将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整合成企业联盟,组成动态的、虚拟的网络,注重相同业务流程价值信息的分析。通过行业背景分析、竞争能力估计、上游供应商价格分析以及下游销售商的销售分析,运用大数据客观评估企业内部价值链,针对企业不增值的环节,可通过业务外包或分拆售卖等方式进行剥离;企业需强化的增值环节,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产业链,实质上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可采取差异化的决策策略打造组合竞争力。初创期,企业可能只是拥有较为有限的资源,为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可以与上游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集中资源共同营造竞争优势产业链。成长期,企业应更多地专注品牌和技术等无形资产,从内部价值链上集聚内生动力,培育专属核心竞争力。成熟期企业可以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并激发潜在增长点。

(三)优化资金筹措渠道

筹资主要解决企业资金来源问题,是对企业营运资金的一系列统筹和规划。从理论上讲,成本低、来源稳、易获得的资金才算经济有效的筹措渠道。在筹资过程中,应深度分析内部价值链各环节对整体的依存度,基于最佳资本结构确定融资战略。筹资按所得资金权益不同,可分为所有者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筹集所有者权益资金主要有吸纳投资、发行股票、留存收益等三种方式。一是吸纳投资筹资,吸纳直接投资是非股份制企业筹措资金的基本渠道,不以股票为媒介,出资方式灵活多样, 现金、实物、工业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均可,具有筹集速度快、筹资费用低、财务风险小、手续较便捷等特点,能及时弥补资金缺口,迅速形成现实生产力。但资金成本较高,资金筹措额度有限。二是发行股票筹资,发行股票是上市股份公司筹资的主要渠道。采取普通股筹资,可适当减少负债,提高财务杠杆能力,但资金成本会增加,也存在一定投资风险;采取优先股筹资,主要筹措长期资金,短期还本压力不突出,需支付固定股利,这需要企业具备相对稳定的盈利能力,一旦无法兑现股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三是留存收益筹资,主要利用未分配利润进行筹资,将留存收益转化为投资,是原股东对企业追加投资,既可降低筹资费用,简化筹资手续,又可降低资金成本,规避财务风险,但受期间限制,需与股利政策平衡。

筹集债务资金主要有机构借款、发行债券、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方式。一是机构借款,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可以是借款期在一年内的短期借款,也可以是借款期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借款,主要事项要与金融机构协商。现实表明,企业的资信等级会影响借款规模和期限,利息增加会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二是发行债券,企业与投资人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债券关注债权和兑付条件,可优化资本结构。但资金成本较高,限制条件较多,筹资额度相对有限。三是商业信用,是交易双方采取信用的形式实施购销,具体表现为以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等方式进行短期筹资。商业信用灵活便捷,广泛运用但受产品规模影响,具有期限和额度的局限性。四是融资租赁,该方式是企业筹资的新渠道,长期租赁旨在融通资金,能快速解决资产购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可规避技术贬值带来的无形损耗,但融?Y租赁成本费用较高。

从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各环节增值和整体价值最大化。通过资金营运与价值活动的集成,适当切割从采购到生产到销售流程中的不增值活动,促进企业各项活动从零散迈向集中,产生集群协同效应。从外部价值链分析,更多关注产业链的整体融资和资源配置,通过整合协调产业链,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上下游企业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总体成本降低,实现产业链整体增值。不同企业其经营规模和运营能力不尽相同,资金需求量不同,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会高低不等,不同的筹资方式在资金额度、资金成本、筹资风险、使用期限、偿债压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筹资风险的大小与资金来源和资本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资本结构重在调节债务与风险的平衡点,为财务杠杆选定精准的发力支点,合理选取单一或复合方式进行组合筹资。上游供应商主要通过订单预付、信用证等方式进行卖方融资,提前从销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资金,满足其后续生产经营活动。下游销售商主要以未来货权为质押物,进行商品或应收账款融资,加快资金回笼,适当延长信用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收益大于成本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收入大于支出是企业维持可持续经营的基本条件,企业要保持合理的偿债能力和资金盈利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资金营运的增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