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对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社交媒体的看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社交媒体的看法

第1篇

很多企业期望通过在社交媒体的交互来贴近、赢得客户。企业必须首先明确的是,在运用社交媒体时,消费者参与交互的最大动力在于获得切实的价值。

贴近客户是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当前的企业热衷于通过社交媒体计划来做到这一点。但客户是否对此同样热情呢?确切地说,大多数客户并未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保持联系,他们更加注重实际。如今,在社交媒体内或者社交网站内的客户活动越来越虚拟化,在这个由客户控制和双向交流的环境中,客户和企业并未与彼此的期望保持同步。要想成功发挥社交媒体的潜力,企业需要设计出能够在时间、关注点、许可及数据方面为客户带来具有切实价值的体验。

迅猛发展与使用现状

让我们来看一下消费者和企业接受社交媒体的速度。2010年,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大得令人吃惊。Facebook的活动用户数量高达5亿多,其中70%来自美国以外。到2010年3月,从微博在2006年以来,通过微博发送的消息数量超过100亿条。同年7月,这一数字增长了一倍,达到200亿。在亚太地区,仅2010年2月就有50%的上网用户访问了社交网站,访问总人数达到2.403亿。

企业对这个全球化的社交媒体现象有切身的体会,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很明显,社交媒体是客户汇集而且企业希望进入的地方。社交媒体对于企业贴近客户具有无穷的潜力,通过社交媒体,企业有望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如预计的那样,我们的调查结果指出,各企业都纷纷开展了社交媒体举措。近70%的高管表示,如果他们的企业不参与其中,就会被抛弃;而超过一半的人相信,他们的竞争对手正在通过社交媒体成功地赢得客户。

尽管消费者对社交网站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但企业也需要明白,这些数字可能并不可靠。我们的调研显示,只有少数消费者(占5%)几乎始终回复别人的评论或者发表自己的帖子,人数最多的群体(占75%)为偶尔参与者,而沉默观察者(占20%)仅在一旁观察。创新的企业应确定经常参与的作者,利用他们的影响力进行品牌传播。

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社交媒体是与好友和家人保持联系以及了解新闻和获得娱乐的方式,而不是与品牌进行交互的工具。企业需要明白,不足一半的客户有可能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与它们交互。当然,对于特定行业或业务类型的目标市场,这一数字可能有波动。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机遇在于吸引那些不愿意参与的人群。企业需要努力以公开和诚实的态度与这些客户沟通,了解他们最看重什么,并给他们提供好处,吸引他们采取行动。

认知与现实的差距

将社交媒体用作吸引客户的渠道对传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理念提出了巨大挑战。CRM战略是以流程和技术为支撑的,其目的是管理客户关系,从整个客户生命周期内获取最大价值。这些战略一般注重于客户管理所需的运作响应能力。但是,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企业对客户关系不再有控制权。企业需要以新的战略抓住这一变革机遇,即社交CRM,它的理念是企业要抛弃管理客户的做法,代之以推动客户看重的协同体验和对话。

了解客户处于社交平台的独特环境时最看重什么,是制订社交CRM战略的关键第一步。对于认为消费者与其联系是为了保持对其品牌的关注的企业,我们调查的结果可能出乎它们的意料。事实上,消费者更感兴趣的是获得切实的价值,这意味着企业可能会将其对客户亲和力的期望和与消费者交流的意愿混淆。

65%的企业将社交媒体视为新的收入来源,但同时许多企业认为,获得折扣和优惠券并且购买产品或服务是客户在社交网站上关注企业的最次要原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消费者表示获得切实的价值是他们与企业交互的首要原因,这对于希望通过社交媒体赢利的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消费者将“查看评论和产品排行”列在第三位,这是客户在决定交互之前研究产品信息,是购买过程的一部分。

如果消费者认为有益处,感觉到他们能够信任企业,并且确定社交媒体是能够确保他们获得所需价值的正确渠道,他们才愿意与企业交互。这种价值的形式可能是优惠券或特定的信息。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保持交互可能导致消费者的归属感(这是一种情感方面的无形获益),但对亲密感的希望并不是推动力量。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对话与客户保持更密切联系的企业,可能错误地预计了亲密感对于客户交互动机的作用。与企业交互和与好友交互并不一样,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是积极的品牌拥护者,他们与企业保持联系主要是为了与品牌社区保持联系。

企业认为社交媒体交互将提高客户忠诚度。然而,许多客户表示,他们需要先有对企业的忠诚才会参与交互,而且对于这些交互将有多大的影响力持不同看法。在IBM 2010年全球CEO调研中,88%的CEO称,在未来五年内,“贴近客户”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这一推动力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反映。近四分之三(70%)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客户将有助于提高客户的拥护度。然而,消费者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只有38%的消费者认为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会显著影响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28%的人保持中立态度,而33%的消费者表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不会让他们感觉对企业更加忠诚。

此外,对于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是否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消费,消费者的看法也不同。不到一半的消费者(49%)认为参与交互后他们可能会购买企业的产品,27%的消费者认为社交媒体交互不会影响他们的支出,而24%的人保持中立态度。另外,近三分之二的消费者表示,对品牌或企业的热情是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的前提条件。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可能仅与他们已经熟悉并喜爱的品牌交互。换句话说,参与交互的消费者已经与该品牌或企业建立了亲密感,而且仅通过社交媒体参与不一定会提高忠诚度或增加支出。

社交CRM建议

企业需要仔细考虑如何创造一种自身品牌独有的社交媒体体验,为客户提供价值,并且利用社交社区的强大能力。为成功推出有助于改变客户关系的社交媒体计划,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认识到社交媒体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力量。我们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社交媒体将变成网关,甚至是与客户联系的主要沟通渠道。在企业设计社交媒体计划时,它们需要以统一的观点,充分考虑客户与企业接触的其他情景。

明确社交媒体和其他渠道的区别。社交CRM的目的是实现客户参与,为客户和企业双方带来收益。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应适应客户拥有控制权的现实。

创造无缝的客户体验――跨越社交媒体和其他渠道。如果你知道客户在一个渠道中,就需要知道他也在其他渠道中。这意味着社交解决方案不应被设计为孤立的计划,而需要全面地与其他面向客户的举措集成在一起。

开始从客户角度考虑。不要问你的企业为何需要参与到社交媒体中,而应询问客户为何会选择在社交平台中与你的企业交互。改变社交交互战略,注重为客户提供他们寻求的价值,这样客户就能与你保持亲密感。

如果不确定客户价值是什么,就询问客户。对话和参与是社交媒体的作用,企业需要设计创新的方式,通过投票、激发想法和提问来获取客户对你的看法,让客户通过对他们喜爱的想法或创新进行投票而参与其中。事实上,让客户对成效投入将帮助建立你所寻求的拥护度和品牌黏性。

从社交媒体中获益。企业应该使客户能够快速、轻松地通过社交媒体体验,让他们直接与企业打交道。企业还应该制定社交商务活动,利用对时间敏感的优惠或折扣激发特定的客户采取行动。要想使客户参与其中并成为回头客,社交媒体的内容必须新鲜,并具有相关性。同时,企业应该为那些与好友共享内容的客户提供奖励,从而实现社区平台的病毒性传播优势。

迫切希望贴近客户的企业纷纷在社交网站上建立网页,视频和微博。然而,如果这些企业不关注绝大多数客户真正看重的方面,它们可能会错过机遇。事实上,对于需要一个合理理由参与交互的75%的“偶尔参与者”来说,为他们提供切实的价值可能是最强的吸引力量。

第2篇

一、社交网络文本与短期股市行情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当前实际来说,社交网络已经发成发达,就以我国实情而言,已经出现了数量丰富的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等。这些社交媒体聚集了数十亿用户,说明很多用户同时使用着其中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从股市行情预测来讲,社交网络文本与其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这是需要形成认识的。

第一,关信息,甚至是公布企业财报等重要数据。这些文本信息,会对股价走势形成直接影响。如果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些文本信息并展开相应的操作,便可以从股市中获利。

第二,社交网络中包含了大量的股票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会在社交网络上自己对一些股票的看法,或者是对股票的评价。投资者在网络上的发言,会形成一种情绪,这种情绪要么对股票保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要么体现出消极的态度。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出来的情绪,会影响到其后续操作。如果消极情绪大,那么可能出现抛售股票的行为,这容易导致股价短期下跌。相反,如果情绪积极,那么可能出现抢购,容易导致股价短期上涨。

第三,在社交媒体上,除了与股票相关的企业公司和投资者之外,还有一类人的存在,那就是分析专家。从当前的社交媒体来看,有很多分析专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对股价走势的看法。这些分析专家,有些是真有水平,分析合理;有的则是滥竽充数,会误导投资者。分析专家的分析,也会给一些投资者决策带来影响,从而在短期内影响股市行情。

二、通过社交网络文本预测股市短期行情的策略

据实而言,股市行情和社交网络文本之间,切实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通过社交网络文本,来对短期股市行情合理预测,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搜集社交网络文本信息

要利用社交网络文本来对短期股市行情进行预测分析,那么首要条件,就是搜集到足够数量的社交网络文本。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数据量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数据量越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就越高。利用社交网络文本来判断股市行情,那么就需要搜集到数量足够多的文本信息,在大量的样本中,才能准确分析出背后隐藏的信息。同时,在搜集社交网络文本信息的时候,要突出目的性,也就是要从不同的层面出发,搜集不同的文本信息,具体来说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社交信息,二是投资者文本信息,三是专家预测分析,四是政策信息。搜集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这样才能够提高短期股价预测的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重点关注企业信息和政策信息的搜集,这是影响股价走势的根源,同时也能影响投资者情绪。

(二)分析文本信息判断行情

在搜集社交网络文本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这些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短期内的股市行情。根据实践经验来看,企业信息和政策信息,是影响短期行情的重要因素。比如2020年5月21日,中芯国际通过社交媒体澄清一则利好公司的谣言,导致股价跳水大跌6%。企业的这类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股价造成很大冲击。所以,在分析中,就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对搜集到的各类社交网络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大数据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信息分析能力。通过网络技术搜集社交文本信息之后,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分析这些文本信息,提炼出其中的有效信息,并且依据信度来判断数据信息真实性,从而对市场行情进行预测。

(三)基于行情指导短期操作

通过社交网络文本分析预测短期股市行情,根本目的在于把握股市行情走向,从而对短期交易操作实现指导,能够从股市中获利。所以,这就需要基于短期市场行情的分析,来对短期交易操作进行指导。一般来说,短期操作要顺势而为,行情看涨则做多,行情看跌则做空。同时,要根据社交文本信息分析,对看涨或看跌的概率进行计算,概率越高,操作额度就可以越大;相反,概率越低,则说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高,短期操作就要非常谨慎了。

第3篇

根据调查,34%的消费者在产品出现问题之后会去品牌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在品牌社交媒体上反馈自己的意见。

Hayes Davis是一家社交媒体统计服务公司的创始人,不妨来听听他对于品牌社交媒体的运营和使用有什么看法。他认为,品牌社交媒体必须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该怎么使用社交媒体?

厂商们很容易把消费者分为两个简单的群体,粉和黑。事实上,这也并非没有道理,我在京东某些手机的评论下面经常看到两极化的评论,要么是神机,要么是垃圾。评论区的极端评论也不是没有任何价值,有些评论者话语之外也在含蓄地表达有用的信息,即使是偏颇的言论。

零售巨头沃尔玛就会利用社交媒体去调查现在消费者对什么商品感兴趣,当沃尔玛评估蛋糕产品的销路时,它会去Twitter上查看相关话题,然后发现人们对星巴克新推出的小蛋糕好评颇多时,沃尔玛决定跟进小蛋糕,最后销售状况良好。

食品制造商Frito-Lay把顾客放在了产品研发的中心位置,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耗时耗力的采样调查方案,而是在用户十数亿的Facebook上创建一个名为“我要吃什么”的应用。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应用创建自己想要的口味并给心仪的口味投票,除了采用了这些数据外,Frito-Lay还会根据地域来开发不同产品,所以,我国超市里会有酸菜鱼味道的乐事薯片,而泰国则会卖麻辣蟹口味的。

这种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具体产品方案调研的方法显然是有效的,比“您对我们产品有什么看法?”和“您对我们产品改进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这种大而无当的虚幻问题好得多。

该对消费者的意见让步吗?

很多厂商都在标榜用户至上,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厂商需要竭力去满足用户的每个需求呢?

乔布斯的答案是“No”,他的那句话至今广为流传:

“根据受众去设计制造产品真的非常难,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你做出来给他看。”

乔布斯当然看得比用户远,如果致力于满足消费者现阶段的需求,那史书上大概不会留下乔布斯的大名了。甚至有调查证明,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太看重用户反馈信息会影响创意,而在创造新产品前过早的听取用户意见甚至是有害的。

当然这跟第一个问题不算矛盾,得依据具体产品和调查时机内容来看。很多时候,“用户至上”是一句营销口号而不是企业精神。但完全不听取用户意见也是不可能的,至少从消费者反馈中可以得到商品目前的优势和不足。即使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总是着眼于当下,但也保不准会冒出个不错的创意。

社交媒体该怎么和消费者打交道?

用户希望且想知道社交媒体在听取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那些经常和消费者交流的品牌社交媒体可以获得更高的品牌忠诚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跟品牌社交媒体互动的消费者比其他消费者要多花费约20%–40%的钱在该品牌上。

很多时候,品牌社交媒体充当着一个客服售后的角色。这也造成了一个困局,那就是很多人用得好不会来这里反馈,但是那些不满意的消费者就会来抱怨发泄不满情绪。怎样来让消费者花费宝贵的时间去品牌社交媒体反馈有用信息呢?

第4篇

关注全新4P营销理念

据了解,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对营销领域进行深度调研,首次了《2011年IBM全球首席营销官调研之中国洞察》,为CMO在面对数字化时代转型时提供参考。报告显示,全球的企业营销负责人已经认识到,他们与客户的互动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评估营销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除了舆论压力,不断增加的财务压力也使得CMO不得不通过量化分析营销活动,来增强营销职能部门的可信度和效率。

报告显示,63%的CMO认为投资回收率(ROI)在未来3~5年内将成为衡量营销部门效能的重要指标,但他们中有一半人认为没有准备好可供评估的数字。

IBM大中华区销售与市场部副总裁罗振邦表示:“如何通过联合市场和技术提高ROI,是CMO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IBM 业务战略与转型咨询合伙人、业务创新与增长咨询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陈力指出:“当今CMO涉及到的领域比以往更加复杂,要提供差异化的、高价值的客户体验。”陈力指出,除了传统的4P理念营销理论,CMO应注入更多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元素。全新4P理念将成为中国企业的CMO们今后给予重视的工作方向。所谓全新4P理念,指的是定位客户价值(value PROPOSITION)、深入客户内心(mindshare PENETRATION)、业绩驱动营销(PERFORMANCE driven)和提升员工技能转变营销职能(PEOPLE capabilities)。

积极应对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的影响是CMO不能不关注的问题。在社交媒体影响不断加大的今天,企业需要及时了解新式购买行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在线消费者群体,并通过多种渠道和设备获得涵盖客户整个消费周期的完备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形成指导营销战略与战术的深刻洞察,并通过新型产品和服务把握新兴市场机遇。

IBM在调查中发现,利用社交媒体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只有真正通过社交媒体去捕获、分析客户数据,更好地了解客户行为,才能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价值。

调查显示,为了应对数据的增量、增速和多样化,绝大多数CMO认为他们需要投资新工具和新技术。全球80%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3~5年内更多地使用CRM、客户分析、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IBM在应对社交媒体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罗振邦告诉记者,IBM将线上、线下的技能、信息结合起来,真正了解社交媒体对IBM的评价。IBM有专职人员监控、反馈社交媒体。除此以外,IBM还借助强大的技术实力,通过技术手段去捕获社交媒体中与IBM相关的信息,并借助分析工具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第5篇

用户们对社交媒体给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打了百分制中的73.4分,说明他们对社交媒体持有非常正面的看法。本次调查利用了大数据挖掘,微博文本分析,以及网上调查三个渠道,共覆盖60个中国城市,7.4万个样本以及300万条新浪微博内容。

"这个研究项目让我们清楚地捕捉到了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和态度,"凯度公司传播总监曼迪·浦乐表示。"我们发现了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特别之处。

该研究也让我们建立起了很好的参照系,能比较中国和其它国家的情况。同时我们也有机会把将来的数据与今年的作对比,以观察中国社交媒体环境的变迁。

核心数据67.2%"调节心情,缓解压力" 48.3%"让生活更便捷,更高效"有12,221名实名注册用户参与了该报告的网上调研部分。其中76.8%的用户表示社交媒体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是正面的,16.5%认为中性,只有6.7%的被访者认为社交媒体让生活变坏了。

就正面影响而言,人们认为社交媒体可以"调节心情,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67.2%)和"让我的生活更便捷,更高效"(48.3%)。而在负面影响方面,人们担心的有"对纸质书籍的阅读少了"(52.8%)和"个人信息安全,隐私缺乏保障"(39.1%)。

虚拟社会的联系看起来还没有严重影响真实生活中的关系,因为仅30.8%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降低现实中人际交往的质量"。"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把社交媒体作为`晒幸福’的渠道,比如美食、美景、萌宝宝。

中国人还利用社交媒体调侃不如意的事情或是坏现象。他们认为社交媒体是用来排遣生活中压力的有效工具,"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媒介与消费行为研究的研究总经理沈颖评论道。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人们开始关注隐私和社交媒体对现实生活中关系的负面影响。我想以后我们会听到更多的此类担心,而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将更多地显现出来。

"沈颖的团队执行了该调查的网上调研部分。网上调研也调查了微信和微博的使用情况。

受访者认为微博是个"公开社交"渠道,在"公开互动"方面领先于微信(40.2%对25.3%),而微信则是个"私密社交"渠道,更多地用来与同学、朋友和同事沟通(76.3%对69.6%)。该报告还分析了5.3万名中国城市居民的连续性调查结果,得出了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特征。

在80后90后人群中社交媒体的渗透率高于城市居民的平均值。社交媒体用户中48.6%的人单身,而城市居民总体中只有29.5%的人是单身。

尽管社交媒体用户喜欢追逐最新的时尚和科技潮流,但他们同时也有很多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中同意"我有信仰"的人和"我对其它文化有兴趣"的比例都高于城市居民整体平均。

为了解年轻一代的社交媒体用户,该报告对8000名80后90后新浪微博用户的300万条微博进行了语义分析。两个人群在微博上都表现出了压倒性的正面情绪,其中80后(76%)稍稍高于90后(72%)。

"拥有6亿用户的社交平台反映和定义了什么是中国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提供了最佳的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机会。我们的研究利用了CIC自有技术分析了80后90后用户发表的300万微博内容,"CIC的创始人和CEO费嘉明评论道。

CIC是凯度旗下专业社交媒体分析公司。"我们发现80后和90后在社交媒体上对待他人非常有互助心,充满正能量。

第6篇

这是我和我视觉关键总裁安德鲁・里德(Andrew Reid)合作的新报告――《关于客户,社交媒体分析不能告诉你的那些事》中的核心观点。这篇报道提供了期待已久的情境,即你的社交媒体粉丝究竟是谁?我们最大的发现是,即使你的社交媒体受众中有大多数是你的顾客(这也很难查明),但是实际上从整体来看,你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并不能代表你的全部顾客。

三种社交媒体用户的差别

事实上,你在社交媒体上收听的90%的内容来自于只有不到30%的社交媒体用户。这30%可以被叫做是社交媒体热衷者,他们每周会发帖5次以上。和他们极度不同的安静一些的社交媒体用户才是你的社交媒体粉丝的大多数,也是你的潜在客户。他们中有些是社交媒体轻度用户,每周发帖2到4次;还有些是安静的潜水者们,一周发帖次数可能连一次都没有。但是不要误以为这些稍微安静的粉丝无关紧要:虽然他们几乎不信息,但是绝大多数的轻度用户和潜水者也会每天至少阅读一次他们的社交媒体页面。

了解这三种社交媒体用户的差异,不仅对你的社交媒体策略,也对你接近、了解客户群的需求至关重要。无论你是否正在尝试去了解如何服务,销售或吸引住你的客户,你都需要了解你所有客户的期望和态度。

通过和三大全球品牌商合作,将客户群的详细反馈和他们的Facebook资料数据结合起来,我们发现了社交媒体分析的盲点。这一调查表明从社交媒体页面及分析上听来的粉丝和顾客信息与那些真正在使用Facebook的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更为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第一次通过数据对比清晰地看到热爱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声音的人和那些潜水者的区别。这对于你的生意也尤为重要。

社交媒体热衷者

社交媒体热衷者们是社交媒体分析工作最易捕捉的人群――因为他们(好吧,承认是我们)积极参与社交媒体网站。这些爱好者们往往是些购物的渴望者。他们很有可能正在寻找下一个要买的,以期在大卖场完成的购物。他们也是移动设备的忠实用户-当在实体店购物时,他们很有可能拿出手机来进行对比。他们也会有选择地定期观看一定类型的电视节目,更有可能在做出购物选择时向家人、朋友咨询,并且更有可能会反过来分享他们自己的意见。这类人是你最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捕捉到的社交媒体粉丝代表。

潜水者

但是缺失的是有关轻度用户、潜水者的顾客群信息――这些数据最不会出现在你的社交媒体用户分析中。潜水者们不太情愿购物,并且社交媒体也不大能刺激到他们的购买欲。不像社交媒体的热衷者,你不可能发现潜水者们在大卖场购物。比起移动装置他们对电视更感兴趣。他们看更多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很少追随Facebook上的话题(然而,有趣的是,他们似乎更愿意玩在线游戏)。脱机状态时,他们不大愿意向朋友和家人求助购物建议;在线时,也不大感兴趣与网友分享自己的看法。

轻度用户

社交媒体的轻度用户正好介于这两种极端者之间。但是跟潜水者们一样,他们会常常会被社交媒体分析遗漏掉。因为比起热衷者们,他们发的帖子太少了。就算他们占据了你社交媒体粉丝的20%,你在社交媒体上听到的所有意见中,他们发出的可能只占10%。

别太依赖社交媒体

第7篇

实际上,目前亚洲社交媒体行业的底线数据和用户增长率都基本上可以秒杀世界其他地区。而我所了解到的情况也很令人鼓舞:虽然Facebook和Twitter一般都很受欢迎,但当地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主导者了该行业的发展。说到消费者社交媒体,许多东方国家社交网络的商业敏感性和关注点更加聚焦和前沿,而且其商业开发也要比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早。此外,它所采用的模式也有所不同,政治命令的牵制不亚于文化背景和用户习惯的影响。例如Facebook、Twitter以及其他以美国为主导的社交网站就被中国封禁了。

全球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暗示了社会“巴尔干化”(注)的趋势将比以前更加强烈。这是我经常提到的通道碎片问题的一部分:在当地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态系统,而它对行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挑战。幸运的是,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社会倾听和分析平台。尽管消费者不愿意与商业沾边,它也为企业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然而,亚洲和东欧的社交网络与美国有很大不同。人人网(中国),微博(中国),Mixi(日本),CyWorld(韩国),Odnoklassniki(俄罗斯)以及VKontakte(俄罗斯)代表了这些国家最大的社交网站。

中国的社交媒体

我的第一站是上海,我所在的公司在上海举办了社交媒体峰会,我以及很多社交网络专家受邀在会上发表讲话。与去年底博雅公布的亚洲社交媒体研究情况相比,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过去几个月人人网和微博的增长速度。

在过去一年,微博和人人网的用户都翻了近一番。发言人Julien Chiavassa进一步指出,中国在过去三年增加的网民数量比美国目前的网民总数还多。人人网的李普庆对社交网络平台所使用的很多商业模式做了具体介绍,这其中包括团购、开放平台、应用商店和信用卡。

亚洲社交媒体著名人物Sam Fleming指出,卓越的社交媒体中心正在成为标准的票价(我称之为社交企业单位),就如同目前美国在该行业的发展现状一样。IBM的Alistair Rennie也出席了会议,他谈到了IBM的企业社会化历程及其全球客户管理经验,他指出IBM正在改造传统的客户关怀模式,即转为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Social CRM)模式。

就如同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一样,社交媒体发展的趋势是清晰的,中国已经在社交媒体行业引起了轰动。总的说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社会化商业社区的商业敏锐性和成熟性,虽然它通常与美国有很大不同,虽然他们更乐意在社交网络上进行活动合作,而不愿意分享个人信息。

俄罗斯的社交媒体

我的第二站是俄罗斯,Peter Kim和我受邀举办一个Social CRM讲习班,以及第二天在“IInd”企业2.0俄罗斯大会上发表关于社交企业现状的讲话。虽然我之前认为俄罗斯的社交媒体要比西方社交媒体落后好几年,但我的看法很快就被扭转了。虽然社交网络的利用情况很不平衡,但俄罗斯是一个有雄厚技术基础的国家,这意味着它有大量具备丰富经验的从业者。

第8篇

《商学院》:在美国有没有用网络水军推动SNS营销的做法?

乔希·贝诺夫:美国目前还没有水军营销,至少没有营销机构这样做。总体来说,使用Facebook进行市场营销的机构,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的产品,内容基本上偏向于对话的性质。他们可能会想出一些方法来与关注者交流关于新产品的信息,比如你觉得买的那个拖布好不好用、应该如何使用、给你带来哪些便利等等,偏向于启发式和对话式的内容。

有一个案例值得一提。可口可乐最早的Facebook主页是由可口可乐的两个消费者建立的。在可口可乐公司拥有这个主页之后,并没有取消这两个消费者作为创建人的身份,他们采取的是一种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合作经营主页的方式,这样就保持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另外一个案例是一家美国的甜品店,他们在Twitter上也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互动,经常有一些消费者和客户留言表达多么地喜欢他们的甜品,而品牌会在早餐时间向这些参与者赠送咖啡。

《商学院》:在社交媒体时代,企业组织的概念有什么变化?

乔希·贝诺夫:企业的边界在某种意义上是由企业自己来确定的。但现在在美国,如果你在周末没有使用社交网络,那么你会发现,有很多在周末发生的事情需要等到下周一才能解决,这对危机处理非常不利。曾经有一家美国公司,在周末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影响不太好的问题,但是管理层和工作人员都在家过周末,周一才发现客户的反映,事件已经扩大化了。所以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有必要扩大自己的工作范围和组织机构范围,以及时应对这些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

CIO(首席信息官)对于这样的变化并没有主要责任,他对于市场营销人员和客户服务部的影响更大,超过其对IT部门相关人员的影响。但是CIO应该对各种社交网站都非常熟悉,如果真的等到发生了公关危机再去了解技能和解决问题,就有点为时过晚了。而CEO应该在这样的事情中负起责任来,他应当对消费者的不满做出及时的反应,并且要制定出新的策略来应对这样一种风潮。

《商学院》:很多人认为博客的前景并不乐观,你对于博客这种传播方式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第9篇

应在诸多事件上呈现中国视角

问:您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有怎样的期待?

答:中央电视台于2011年开始在华盛顿创建北美分台,并于2012年2月开播。主要目的是延伸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 NEWS)的英语服务。2010年4月,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CCTV 9)改版为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 NEWS),对节目样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据其高级管理层介绍,此举意在最终建设一个诸如BBC世界新闻频道(BBC World News)、CNN国际频道(CNN International)和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Al Jazeera English)这样的全球性英语新闻频道。北美分台的建立有助于构建能力和新闻专业主义。

问:您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登陆美国市场后的表现如何评价?

答:首先,目前阶段还很难对其表现或影响力进行量化评价,因为北美分台现在每天只在美国东海岸播出两个小时的节目,还很难产生影响力。到2014年,北美分台有望每天播出5个小时的节目。一旦节目播出量达到5或6个小时,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第二,就目前北美分台制作的两小时新闻质量而言,我认为非常好。假如你将这两个小时的节目与半岛电视台、BBC、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等新闻机构同一时段的两小时节目相比,你会发现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的节目更具美国新闻制作水准。

问:既然您提到了节目质量,我想与您分享一下我最近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今日俄罗斯频道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所获得的初步结论。研究表明: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的节目在新闻客观性方面优于其他两个频道。然而,从目前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美国三大社交媒体平台,即优兔(Youtube)、推特(Twitter)和脸谱(Facebook)上的关注程度来看,远不及另外两个频道。我由此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更客观的新闻报道反受冷落?是否外国观众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依旧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其是宣传工具。这是否也会成为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美国市场遇到的最大障碍呢?

答:这的确是个问题。事实上,半岛电视台在美国市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为它通常被视为一个激进的代表伊斯兰立场、支持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的频道,但假如你看一下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的节目,会发现它还是相当客观的。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有些人会觉得它是一个宣传频道,但一旦看了它制作的节目就能发现内容很客观。当然,今日俄罗斯频道采取的是另一种做法,不追求客观,相反它旨在引起争议。

问:我们刚刚谈到了中央电视台进入美国市场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您认为以下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有助于应对这些困难:第一,关注中国事务,向美国受众呈现中国形象;第二,关注新闻,特别是发生在美国的突发新闻。

答:我认为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首先,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南美洲和北美洲建立了广泛的特派记者点,其目的在于报道一些其他媒体没有报道的新闻。假如你看一下优兔,就会发现有一些发自南美洲国家,比如巴西和墨西哥的新闻,而这些新闻没有被其他媒体所报道。第二,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可以在诸多事件上呈现中国视角。

必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所作为

问:根据我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优兔、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表现的初步分析,从目前来看,还不能与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今日俄罗斯频道比肩。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CNN国际频道和BBC世界新闻频道似乎不是特别重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此外,我从一些学术文献中了解到,当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想要进入美国市场时,发现很难与美国本土电视新闻机构相抗衡,于是从一开始就特别关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有鉴于此,您是否认为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进入美国市场阶段时也应该采取同样的社交媒体策略?

答:首先,我想对目前全世界电视新闻机构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你说的很对,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今日俄罗斯频道是目前利用社交媒体最积极的两个全球性新闻频道。BBC和CNN也很积极,但区别在于,比如,BBC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了自己的网站建设中,他们不想过于分散,而是希望观众通过其主页收看视频。因此,正如你所说的,它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并不如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今日俄罗斯频道那样积极。

相对来说,中央电视台英语服务利用英语社交媒体起步较晚。目前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和北美分台在网络上的表现还不是十分活跃,主要原因在于对使用社交媒体重要性的理解。但是,自2012年7月起,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和北美分台开始重点关注社交媒体的使用。据我所知,就在3个月前,他们成立了第一个社交媒体团队,目前北京有3人,肯尼亚内罗毕有1人,美国华盛顿有1人。再看一下半岛电视台的情况,他们在2005年就已经意识到必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一番大的作为,至2006年,他们就已经建立了近100人的社交媒体团队,分别位于多哈、伦敦、吉隆坡和华盛顿等地,非常强势。又如今日俄罗斯频道,2008年和2009年,他们在莫斯科、华盛顿等地建立了4个数字团队(digital team)。因此,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频道从一开始就将其英语频道的资源放到了社交媒体平台上。

我认为,在接下来的6个月或一年里,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会有一些大的举动。当然,我必须承认,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需要在用户数量等方面缩短与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频道之间的差距。

问:我们刚刚谈到了外国媒体机构在美国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这是否隐含了一个假设,即外国媒体机构进入美国市场是很难的,所以必须选择多种平台以求突破?

答:进入美国市场的确非常困难。比如,2012年1月和2月,中央电视台相继进入非洲和美国市场。非洲市场相对来讲不是十分成熟,全球电视新闻领域的竞争者也比较少,目前只有一两个全球性电视机构拥有非洲频道,当然,BBC在非洲市场一直很有实力。因此,中央电视台进入(penetration)非洲市场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然而,美国电视市场非常拥挤,可谓世界上最拥挤、最复杂的电视市场,所有想要进入美国市场的全球性电视机构都要经历困难阶段。对于中央电视台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它面临着拥有60多年从业经验的美国本土传统媒体机构,以及半岛电视台、今日俄罗斯频道、法国24小时新闻频道、NHK世界新闻频道(NHK World)等新兴全球性媒体机构。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开设北美分台,比其他全球性媒体机构晚了5至6年。而在新兴全球性媒体机构中,半岛电视台已经开始花巨资打造一个与美国本土频道相抗衡的新频道,估计会雇佣800多名员工。

问:在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使用社交媒体情况进行研究前,我一直认为BBC世界新闻频道和CNN国际频道是其在美国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当我开始搜集并阅读相关数据时,我逐渐改变了看法,认为从目前阶段来看,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受众量等方面还不能与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今日俄罗斯频道相提并论,更不用说BBC和CNN了。您如何看待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对手问题?

答:对于竞争,实际上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现实性竞争(real competition),另一种是前景性竞争(aspirational competition)。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目前应该与法国24小时新闻频道、NHK世界新闻频道和伊朗的英语新闻电视台(Press TV)处于一个水平,但它所希望达到的是BBC世界新闻频道和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那样的水平。我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将CNN国际频道放入美国电视市场竞争的讨论中,因为美国观众主要收看的是CNN的国内频道。

第10篇

对消费者来说,网上社区是至关重要的。它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向志同道合的人转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不仅感觉到了自己的权力,还可以积极地影响同龄人,并了解内部市场的变化。可喜的是,对品牌营销者来说,这样一个社区的价值是双向的: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了解网上社区潜能的品牌商同样也能获益。从扩大产品覆盖面和曝光率方面来看,网上社区提供了很多机会;从情感和社交影响方面来看,网上社区对潜在客户有不小的影响力。这些机会都有助于品牌商扩大品牌知名度,并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你只需看看社交营销的受欢迎程度,就知道这一理论是站得住脚的。在社交社区内努力打造品牌的品牌商,在知名度和产品忠诚度方面都获得了不少收益。今年夏季早些时候,市场研究机构ROI Research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36%的调查参与者更忠诚于他们在Facebook追随的品牌。4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忠诚于在Twitter追随的品牌。整体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更有可能谈论、推荐或购买在某个社交网站中追随的品牌产品。

其它形式的社交媒体,如博客,也引起了消费者类似的反应。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尼尔森和网上社区BlogHer今年进行的“社交媒体问题”研究显示,97%的消费者相信他们认识的博客所提供的信息和建议,80%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相信的博客给出的建议购买产品。事实上,该研究发现,博客、论坛、门户网站,以及其它利基社区已经引起了女性消费者的强烈反应。某份关于这个问题的报告发现,当问及用户对iVillage、BabyCenter、CafeMom等网站的看法时,约50%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她们相信这些网站,也相信网站上提供的品牌和产品信息。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在通知用户新产品信息方面,网上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而47%的受访者表示,网上社区有助于他们作出购买决策。

我们知道,网上社区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熟悉品牌,并且维持长期、忠诚的关系,但专家们很快指出,要创建这种社区非常困难。要想成功,需要某些特定因素,如社交条件、共同的行为,以及相互支持和依存的文化等。但这些因素通常都是难以捉摸的。

所以,可以将这种情况归结如下:作为品牌营销商,你有两种选择可供参考。首先是自己创建一个网上社区。这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许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其中就包括专业的工作人员。有些品牌可以做到这点,但有些品牌会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事情超出他们的控制范围,最终无法做到这点。

第11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传播机制;传播主题

一、前言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2003年,美国兴起一波以Friendster为代表的SNS浪潮,随后,facebook在2004年创立,美国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微软入股facebook等一系列经济动作更是将美国的SNS热潮推上新的高度。中国的社交网络自1998年中国交友中心成立到如今开心网、51网等一系列社交网站的风行,也已经有15年左右的历史,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网民展示自我、表达诉求、联系社会提供了重要途径,也为传播信息及分享信息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交网络的传播要素

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加上传播反馈构成整个社交网络传播机制的五大要素。五大传播要素是传播的基础,都影响着传播效果,缺一不可。

(一)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者

社交网络的传播者与其他传播机制的传播者相比,更具个性化、平民化、均衡化,更追求自我的认同。

第一,社交网络的传播者有日益明显的平民化特征。以人人网为例,它的传播方式不再如传统媒体一样实行集中式信息及传播,而是打破用户的身份、地理位置、职业以及教育程度等因素限制,降低了人们提供信息的门槛,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第二,社交网络的传播者具有强烈的个性及均衡性。在社交网络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中心,而网络社区就是由一个个中心组合起来的整体,这实际上也就没有了真正的传播中心,从而整个网络传播呈现均衡的特性。

第三,社交网络的传播者具有深刻的追求自我认同的意向。据调查显示,社交网站中被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为群组功能,其次为日志功能、相册功能,并且日记和相册功能也多数用来记录用户的经历及心情感想。用户使用这些功能主要为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即自我呈现。

(二)社交网络的传播受众

社交网络的受众也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存在一定的差别:受众与传播者角色转化十分频繁,传播者与受众具有同质性。同样以人人网为例,用户的实名注册制度保证了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在其创建之初,它的主要用户都是大学生,这样的群体一般具有相同的爱好和兴趣,在多数问题上拥有相同的看法,充分体现传播者与受众的同质性。再者,社交网络的传播者在对信息进行传播时,一般极具针对性地寻找信息传播的受众,比如同乡、朋友、同学、同事。

(三)社交网络的传播媒介

社交网站作为社交网络传播的主要媒介,它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社交网络传播媒介的特点。社交网站不仅具备传统的网络媒体的全部功能,而且拥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网络媒体比较,更具真实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第一,一般的社交网络都具备用户认证功能,鼓励实名注册,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信息安全可靠,比其他交友类网站纯净简单,避免了许多虚假信息。而且社交网络实际上也是一种现实社会关系网的表现形式,可靠性极高。第二,社交网络传播的信息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极少,可以使更多的用户参与互动交流。比如人人网的“状态”功能,其自由评论及转播模式充分体现了其交互性。第三,社交网站的设计极具个性化特点。与集中式传播信息的门户网站不一样的是,不同身份、背景、偏好的用户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差别必然使他们不可能传播完全相同的信息,而是表达出个性化的观点。第四,在社交网络中,RSS、BBS、BLOG等网络传播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交网络传播形式以及具有浓烈特色的网络文化系统,比传统网络拥有更大的优势。另外,社交网络开发的一系列应用程序也使得网络传播更具吸引力。

(四)社交网络的传播信息反馈

社交网络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更具有其自行开发的一系列附加应用程序,这使得社交网络的信息反馈轻而易举,且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如在校内网上,用户能够及时评论别人的信息,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即是对传播信息的反馈。

Web2.0网络时代其独具优势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为公众提供全新的讨论平台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格局,在这个平台上,网络用户可以自由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发表对公共事务的看法。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媒介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信息受众向小众化、分众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受众小众化又使传播内容专门化,更贴近生活。

(一)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

社交网络的出现动摇了“物理存在”和“虚拟存在”之间的不可共通性。在Web2.0的基础上,社交网络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圈子,每一个用户都会有真实详细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形成一个人际关系链,使用户能够方便快速地找到他人信息。传统的博客网络服务主要是通过展示内容来展示用户,而社交网络服务却是以用户为中心,在展示用户的同时传播用户的意识和观点。从而使用户成为其他人关注的焦点,满足用户的自我认知及价值体现。

(二)以个人作为网络节点

社交网络是建立在现实社会人际关系链的基础上的,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网络节点,这个节点连接着自己的亲朋好友,与他们组合成一个关系网。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范围也是现实人际关系传播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存在许多形式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通常来自人的社会非权力关系,使社交网络的传播方式具有多向性和非对称性。

(三)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整合

社交网络在传统博客网络、电子邮件、即时聊天等功能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许多实用又具有娱乐性质的应用程序,快速发展的传播形式和技术促进了这些传统功能与新功能的融合,使社交网络沟通平台更具多元化。

三、社交网络的传播过程

社交网络的传播机制与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机制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社交网络中,可以将信息传播的深度从分众传播的初级传播扩大到大众传播甚至多级传播,它所具备的强大信息凝聚力和整合力使传播过程更加容易。[4]

首先,所谓的分众传播是指在一个细分化的受众群中进行传播,其传播内容具有创新性,动态可调整。在社交网络的分众传播中,信息传播者拥有不定数量的受众,如新浪微博,关注同一位名人的用户组成一个小规模的受众群,这个受众群都是该明星的粉丝,实现了分众传播。

其次,传播规模最大的传播方式之一就是大众传播。它是一个由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将大批量的信息传播给大范围的受众群体的过程。在社交网络中,受众可以通过转发功能,对信息进行二次传播,这样,信息的受众规模就大大增加,完成了从分众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升级过程。

最后,以初级传播为起点的多级传播,是指传播者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用户转播、评论、反馈实现大众传播之后,再通过大众传播平台深入探讨信息,使信息的内容、广度、传播效果以及涉及范围都呈几何式增长,从而实现多级传播。

四.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社交网络传播机制作为社交网络传播的基础,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总之,社交网络不仅是熟人沟通联系的媒介,也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逐渐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在未来的社交网络发展中,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实践的磨练,相信社交网络传播机制会越来越完善,更全面、更健康地为广大网络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彦超.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J].物理学报.2011(05):32

第12篇

社会化每天正在根本改变人们观看和谈论他们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方式。人们越来越通过社交网络获得视频内容节目推荐,并分享他们对节目内容的看法。

研究发现社交网络上的谈话往往影响用户选择节目的观看。根据2012年1月Horowitz Associates的调研,1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因为社交网络上的评论而观看了某个电视节目。观众同样通过网络获取节目内容的相关信息。23%的用户的用户称他们访问网站或使用APP来获取关于节目更多的内容信息。39%则使用互联网来搜索他们在电视中看到的相关内容信息。

除了社交网络外,用户收看电视内容的方式也正变得多样化。超过1/3的受访者每月至少一次在过头的设备或其他平台上观看电视节目;流媒体是用户在电视上收看最为流行的内容。高于PC的使用。相对较低的受访者称他们使用手持设备,如iPad。iPod或智能手机观看视频内容。

研究还发现,电视在客厅的领导地位仍然无可撼动。受访者每月平均在电视机上观看电视节目平均在123.7个小时,相对之下,他们在传统电视机上观看线上流媒体内容的时间只有4.4个小时。但是这些年龄在18-34岁的用户在电视机上观看流媒体内容的时长是总体观众的两倍。反映出年轻用户收拾习惯的分发。(编选:)

第13篇

两相对比,我发现,在中国看社交媒体最让人烦心的事之一,就是“负能量”太多,嘲讽太多,谣言和诽谤太多,看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愤世嫉俗。朋友之间因此常常互相笑言,珍爱生命,远离微博。

微博和微信上,最频繁出现的内容是无关紧要的八卦和幸灾乐祸的评头论足,然后就是“晒”各种吃喝玩乐,比较少的人交流真正有建设性的思想和深层次的感受,更少见人们“自省”自己的缺点错误。

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李某某事件和薛某某案,当然当事人的个人品德确实有问题,但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动静,似乎也真的闹得太大了一点。一些网民热火朝天地幸灾乐祸,主要因为他们是“名人”的孩子或本人就是“名人”。而且如果细看各种跟帖和留言,很少是有对事件的客观分析或厚道感受,大部分是比较刻薄的谩骂、讥笑,实在让人感叹,人言可畏!

日本的社交媒体上虽然也有人对他人发表并非中肯的看法,但相比中国的微博微信,还是安静和简单了很多。我的很多日本朋友更多是分享知识,真诚反省自身不足,并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传播“正能量”。“一日三省吾身”这个中国古老的传统,倒是在日本体现得更明显。

比如前几天一位朋友在Line里这样写道:“最近工作没有动力,常受到上司的批评,大概是因为天气太热的缘故?但这不能作为理由,我要鼓足精神加油!”还有一位年轻的朋友说:“父母终于离婚了,为了他们的将来,我想还是这样好,我在伤心的同时也感到一丝的欣慰,因为他们已经觉得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是多么的残忍。的确已经走到尽头。加油,爸爸妈妈!”

更多的是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灾区的激励留言。虽然已经过去很久,还是有很多日本人留言,希望灾后重建更快更好,希望政府克服困难多为灾区老百姓做事。每每看到这样的信息,我都会倍感温暖和鼓励。

第14篇

拥抱数码革命的老牌时装屋

在众多大牌奢侈品中Burberry可谓当之无愧的激进派。早于2009年,Burberry就推出向品牌经典标志风衣致敬的社交网站平台artofthetrench.com。创意总监Christopher Bailey表示,“Artofthetrench.com歌颂我们标志性的风衣: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外衣的故事,或许是首次邂逅一件外衣的故事;我喜欢这个主意,让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可以分享自己与其风衣的故事和图像,以及对于Burberry风衣和穿上它的不同看法。”而网站浏览者除了能选出最喜爱的相片评论,还能转载至其社交网站(包括Facebook和Twitter)分享观点,甚至可将精选相片上传至网站,共建一个全球性的反映个人风衣风格的图像库。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展示得一览无遗。

从数字互动宣传到T台时装秀现场直播,再到运用全新技术打造全球性“零售剧场”环境以及各种创新的社交媒介活动,Burberry在社交媒体和电子媒介的探索之路上高歌猛进。在Facebook上,Burberry已经拥有1000多万粉丝,Twitter上的粉丝也达到70万。Burberry的试水经验引得其他大牌纷纷效仿。Dior在中国的开心网上进行了全球广告中国首发,就吸引了超过63万用户访问;甚至在苹果的App Store里,用户已经可以下载Gucci、Valentino、CHANEL、Tiffany等品牌的应用软件。

诱人而危险的“双刃剑”

通过社交媒体的极速传播,奢侈品牌的公众认知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把“双刃剑”可以通过短时间内“刷屏”达到宣传品牌的效果,同时也可能因为一条负面消息瞬间让公司深陷舆论漩涡。最显著的反面教材当属Dior前创意总监约翰·加利亚诺辱骂犹太夫妇被捕事件,该则负面消息在Twitter上掀起网友1.6万次的大讨论,对品牌的危机公关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社交媒体之于奢侈品牌的作用,除了在“叫好”之余,是否能够“叫座”?为奢侈品带来实际的销售和盈利,才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E-Commerce)的结合也将成为奢侈品营销新一轮的进化趋势。Facebook这一社交媒体巨头寻求全新收益来源的诉求可以作为最佳佐证,尤其是在今年5月首次公开募股的结果难如人意之时。该公司决定开始针对原来向品牌提供的免费服务进行收费。商户若继续使用Facebook服务,则必须购买广告,换言之,这一举措也开放了商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易渠道。

然而对于Facebook试水电子商务的举动,不少品牌持质疑态度。他们认为Facebook有很多渠道可以盈利,但电子商务的前景并不乐观。众所周知,几乎没有人会在点击了“喜欢”按键后还会去访问粉丝主页。社交网络链接在增加访问量上的作用上已十分有限,更不用说实际的盈利可能性。在媒体平台不断探索盈利模式的同时,品牌们对于社交媒体所提供的商务平台也各有评论,褒贬不一。Nordstrom去年在Facebook上尝试了短期的限定范围商务测试。公司发言人表示:“因为功能有限,我们主要集中在少量商品品类上。消费者可以从我们的facebook墙面上直接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但通过测试我们发现这一功能实际并未对客户产生显著的刺激。”,他还指出,“Twitter是一个很棒的方式,让我们能迅速广泛地与顾客联系沟通并解决问题。如果能在社交媒体上处理得当,品牌销售会随之增长。”奥斯卡·德拉伦塔(Oscar de la Renta)品牌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保伦也表示,“我们仍非常热衷于社交媒体提供的商务服务,F-Commerce(facebook商务)当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15篇

拥抱数码革命的老牌时装屋

在众多大牌奢侈品中Burberry可谓当之无愧的激进派。早于2009年,Burberry就推出向品牌经典标志风衣致敬的社交网站平台artofthetrench.com。创意总监Christopher Bailey表示,“Artofthetrench.com歌颂我们标志性的风衣: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外衣的故事,或许是首次邂逅一件外衣的故事;我喜欢这个主意,让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可以分享自己与其风衣的故事和图像,以及对于Burberry风衣和穿上它的不同看法。”而网站浏览者除了能选出最喜爱的相片评论,还能转载至其社交网站(包括Facebook和Twitter)分享观点,甚至可将精选相片上传至网站,共建一个全球性的反映个人风衣风格的图像库。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展示得一览无遗。从数字互动宣传到T台时装秀现场直播,再到运用全新技术打造全球性“零售剧场”环境以及各种创新的社交媒介活动,Burberry在社交媒体和电子媒介的探索之路上高歌猛进。在Facebook上,Burberry已经拥有1000多万粉丝,Twitter上的粉丝也达到70万。Burberry的试水经验引得其他大牌纷纷效仿。Dior在中国的开心网上进行了全球广告中国首发,就吸引了超过63万用户访问;甚至在苹果的App Store里,用户已经可以下载Gucci、Valentino、CHANEL、Tiffany等品牌的应用软件。

诱人而危险的“双刃剑”

通过社交媒体的极速传播,奢侈品牌的公众认知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把“双刃剑”可以通过短时间内“刷屏”达到宣传品牌的效果,同时也可能因为一条负面消息瞬间让公司深陷舆论漩涡。最显著的反面教材当属Dior前创意总监约翰·加利亚诺辱骂犹太夫妇被捕事件,该则负面消息在Twitter上掀起网友1.6万次的大讨论,对品牌的危机公关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社交媒体之于奢侈品牌的作用,除了在“叫好”之余,是否能够“叫座”?为奢侈品带来实际的销售和盈利,才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E-Commerce)的结合也将成为奢侈品营销新一轮的进化趋势。Facebook这一社交媒体巨头寻求全新收益来源的诉求可以作为最佳佐证,尤其是在今年5月首次公开募股的结果难如人意之时。该公司决定开始针对原来向品牌提供的免费服务进行收费。商户若继续使用Facebook服务,则必须购买广告,换言之,这一举措也开放了商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易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