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教师教育笔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言文教学模式多样,但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一种是基于“读研练三部曲”的探究模式。两种模式均有其合理性,但都又有各自的不足。下面,笔者就以《岳阳楼记》为例,在比较串讲模式与探究模式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进行一次优化整合的尝试。
一、串讲模式重言轻文,忽视了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长期以来,初中的文言文考试着重于学生对字词句理解的考查,且句子翻译要求直译。串讲模式很好地迎合了这种需求,被广泛采用。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并适当地介绍一些语法知识;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全部。
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学习文言文一无所知,串讲模式操作性强,学生遵循“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方法,很容易从字面上把握文章。尤其是在讲解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知识点时,作用尤为明显。例如,讲解“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作文”一词时,强调“作”和“文”是两个词,要字字落实,学生很容易就把古汉语中的“作文”指写文章与现代汉语中“作文”指习作严格区分开来,而且印象深刻,即使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也不易混淆。
但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的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即“文以载道,道以传文”。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美在对仗工整的语言,更美在蕴含于字里行间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整句话读起来慷慨激昂,朗朗上口。串讲模式把文言文看成了文言词语的堆砌,忽略了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对理解词句的反哺作用,忽略了文章诵读对理解词语的促进作用。
串讲模式最好上也最平淡,如果长期使用,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模式重导轻读,忽视了学生诵读语感的培养。
探究模式是课程改革的产物,立足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它强调教师为学生编写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提纲,即学案。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串讲模式,而建立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基本步骤为: 读(课前提供资料)――研(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练(检测反馈、弥补缺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模式中的“读”有助于学生多侧面地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更易于学生找到文章的情感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探究模式的“研”强调在教师和学案的引导下思考探究,强调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质疑问难,要求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出答案,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实现个性化发展。探究模式的“练”指教师通过检测反馈和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三个步骤,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建构了一个良好的情境,而且教师虽然“退居二线”,但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探究模式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却把读文言文理解为揣摩、鉴赏,忽略了对文章的诵读,自然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层。
三、整合串讲探究模式,优化诵读环节,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串讲模式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句表层意思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探究模式的优势则在于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两者都忽视了诵读这一环节。前者把诵读的目的定位于读通文章;后者忽视了诵读与深层理解课文的相辅相承的作用。因此,笔者试着把串讲和探究模式进行整合,立足于诵读,将两者优化为导读探究模式。
导读探究模式结构图如下:
所谓“感”是指通过诵读,读清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节奏,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表面的感知。如初读《岳阳楼记》,笔者要求学生三读课文。一读:读清字音、不求甚解;二读:读准句读,观其大略;三读:读出节奏,初通其意。三读过后,学生大都读出了对范仲淹的初步印象:心胸开阔,忧国忧民。而对文章整体的初步把握又让学生领悟到诵读文章时应饱含对范仲淹的赞美与钦佩之情。
所谓“导”是指在学生读通文章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情智慧地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字词句。如在教授“朝晖夕阴”一句时,笔者通过提问“为什么洞庭湖总是早上十分晴朗,傍晚却是阴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此处的互文用法。而在对“朝晖夕阴”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中,读出天气变幻莫测,景物千变万化的感受来。
所谓“研”是指在理解文章的字表意思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纲举目张的问题,最后再由教师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理解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在生成中得到发挥,又能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完成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理解的深入必然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如在诵读“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时,采用什么语气是值得好好揣摩的。学生往往开始会读出范仲淹“假托古人,自写怀抱”的感受来,但随着学生研读写作背景的深入,学生逐渐读出了范仲淹向志同道合的滕子京倾诉的感受。
导读探究模式强调反复诵读,把诵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基石,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兼顾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很好地弥补了串讲模式和探究模式的不足。
一、基础家政教育解读
1. 家政学。家政学(home economics)是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以自然、社会、人文等多个学科为基础的,从人与物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和实践研究,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人类的幸福做出积极贡献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科学。[1]
2. 基础家政教育。基础家政教育(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basic stage),即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本文中是指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实施的家政教育,主要教授学生初级食品加工、烹饪、家庭理财、服饰选购与保管、家庭保健、家庭礼仪等现实生活所必须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外基础家政教育的比较分析
1. 基础家政教育目标任务的比较。以日本为例,中、小学各教育阶段家政课的实施都有统一、规范的目标设定。1989年《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中学阶段家政课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活所必须的技术,认识家庭生活与科学技能的密切关系,培养创造能力和勇于实践的态度。反观我国,由于当下家政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并没有以独立形态存在,相应的教育目标也是不明确的。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到:“新时代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6]这也可看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政教育的总目标。
2. 基础家政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比较。日本中学从八年级开始专门的家政教育,教育内容由缝纫和食物营养两部分构成。[5]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家政知识的难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逐渐由简单向复杂螺旋式上升发展,同样的缝纫和食品营养,到了高年级,主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设计课程内容,老师不会详细的讲解,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觉分工,独立完成。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基础家政教育内容主要分散的存在于中小学的自然、社会、劳动技术等综合课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可以说,家政教育对于大多数中国大陆家长和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面对现在学校中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升学指标的挤压,与家政教育相关的综合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极有可能落空。相比较而言,我国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内容简单,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课程不成系统。
3. 基础家政教育教学形式和指导思想的比较。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家政课的总教学时间安排实验和实习课5:10。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情感为基调的教学形式深受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从“做中学”、自主探究实践,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完善。
我国中小学家政相关课程长期不受重视,加之必要的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缺乏,绝大多数的课堂授课采取传递――接受式的模式,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吸收,以间接知识的传递为主,严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虽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是这种机械性的灌输脱离了生活实际,阻碍了青少年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极易造成“高分低能”,违背了教育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的初衷。
三、国外基础家政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在全面推进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弊端日益显现。显然,在基础教育学段开设家政教育课程是促成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小学和初中的家政教育已经中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而日本的家政教育起步早,发展比较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在传承传统家政教育的同时,积极汲取日本成功经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
1. 按照“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推进基础家政教育。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同时也考虑到资金人员投入的有效利用,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应该先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小范围试点,建立家政课程实验区,实验区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课程实验区的滚动发展。毕竟,家政教育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进入基础教育课程系统,需要一个科学实验的过程来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积累良好的经验,等条件成熟时向其他地区推广,不至于因为经验的缺乏造成大规模的人力、物力的浪费。1988年,浙江省在中小学实行的家政教育试点推广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 加快基础家政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更新教育观念。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只是停留在对一些浅层次的家庭生活问题的解决上,仅有的理论研究局限于对西方家政学理论的借鉴,基础理论本土化薄弱,也就不能具体的指导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活动。家政理论的研究应该作为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着眼于我国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一种本土化的研究范式。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我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实现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3.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并扶持基础家政教育的发展。纵观国外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和各级政府通过经费、立法、管理等手段为其稳步发展提供的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发表的《家庭和家庭教育的世界性调查报告》显示,有81%的联合国成员国家认为家政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大力扶持家政教育的发展。[7]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国家教育投入大力开发家政校本课程、研究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评估。添置家政教育硬件设备、组织专家论证并编制教材、不断探索和完善基础家政课程;国家制定法规,建立系统的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教师职前和在职培训,为基础教育阶段家政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4. 为我国基础家政教育的发展培养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师资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我国大规模实施家政教育的瓶颈之一,根据米尔斯的一项个案研究,一堂成功的家政教育课主要涉及十个因素,其中教师是排在首位的因素。[8]家政课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使课程内容涉及生活的诸多领域,课程本事的操作性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综合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断更新。短期来看,可以培训现在中小学的活动课和社会课教师,充实他们家政课理论和实践技能;着眼于长远,国家应该加强高校家政系的设置,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教师,同时要注意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保持师资素质的先进性。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家政师资队伍,势必难以加快基础家政教育的普及。[9]
总之,教育活动是一项等待、培育、保护(即保护学生的素质不受损害)的系统性工程,着眼于中国家政学科建设的长远目标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认识家政教育于个体、于社会的重要意义。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政教育已经中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从学科教育的根基上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一旦我们能在中小学开设家政教育课程,从学前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家政课程格局自然会逐渐形成,这必将有利于立足于本国实践的家政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政教育也能使学生实践、本土化研究、家政科学市场化从低级层次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未来家政相关事业的强大支柱。我国人口众多,社会和家庭问题相对复杂,从基础教育层面实施家政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而且中国也应该为世界家政教育的发展作出努力。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国一家的需要,而是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
注释
[1] 李玉.家政学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7,24~32
[2] 于洪波.日本家政教育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黄艳梅.家政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可忽视的领域[J].教学与管理.2003(22)
[4] 孟玲.丹麦小学家政课开了100年[J].教师博览.2011,(06)
[5] 吴文前.观国外家政教育,思国内家政教育序列的完善[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
[6] 郑文.美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7] 张勇.中日家政教育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08,(37)
[8] 徐雪芳,施燕红.小学家政教育的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4,(02)
[9] 阿力贡.我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及其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作者简介:李磊(197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家政学基础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家政学基础教育。
我们体会,所谓中国的实际,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实际状况。二是社会对教育的实际需求。这两个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说来,第二个实际是建立在第一个实际的基础之上.并与之呼应.比较教育工作者应深人了解这两个实际,特别是了解在适应社会实际需求过程中教育运行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有那些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中国的实际方方面而,难以计数.但与教育实际需求关系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是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许多传统至今还在影响着国家社会经济生{舌的各个方面.其中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改造可以为今所用,推动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应当弘扬:而那些消极腐朽的文化传统阻碍教育和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应当摒弃。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文化传统是全社会的责任,但首先和主要的是教育系统的责任。教育部门能否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后果是大不相同的.第二抗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的实践鲜明地揭示了这一点.例如.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在获得政治独立后,抛弃了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全盘西化,其结果不仅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而且损害了民族经济的发展.相反.某些亚洲国家在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方法的同时,注意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其结果不仅教育莲蓬勃勃,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对此,我们应当深入地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中国是个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是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的.这意味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覆们应把很大的力量投入农村教育.培养发展农村经济所需的大量中初级人才和劳动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一些国情与我们相似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这方面的成败得失。
3.中国是个社会、经济、政抬和科技正在迅速发展和变革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发展和变革不仅表现在量上.而且表现在质上,其速度令世人瞩目。尽管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上述变革不能不深深触及教育,促使它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比如教育理论.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目标,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经费的筹集和分配等方面的改革).我们一方面要研究某些有代表性的国家.看看以往它l订的教育是如伺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迅速变革并为其服务的,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应当认真关注和研究当前世界各国包括独联体国家是如何调整教育理论、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急速变化.总之,应当着重探讨和研究教育的动态需求,而不完全是静态需求.
4.中国是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各地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差极大.我国既有堪称世界一流的各级各类学校,也有世界上最差劲的学校.总之,其不平衡性和多样化的程度在世界上是不多见.有的外国朋友说中国包括了三个世界.如果仅从发展水平来说,这个话有些道理.我国各类地区大都具有特定的影响教育全局的问题.例如,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匮乏、壤学、复式教学、女童教育和民办教师等同题;绝太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除上述问题外还有一个棘手的教学语言问题.等等.这意味着.不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办学经验能适用于中国的全国各地.而且即使在我国,也不存在适用于全国各地坑一的教育理论模式.因此,我们既需要以国家或瓴域为单位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中外之问的教育比较,也要以国内的地区为单位进行区域比较研究.实际上,各类地区,即使是落后地区和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教育发展方面也都有先进典型和成功的经验.这说明,进行区域教育比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比较可能对各地更有启发和现实指导作用.因此,比较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大力加强中外教育的比较,而且要加强国内区域教育的比较.我们的课题便是一种尝试.推进教育的比较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作出一系到艰苦努力和处理好一些关系.
1.比较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进行比较就是为了推动本国本地教育的发展.然而.既然它是一种科学,就有特定的理论体系.无疑,我们比较教育工作者应及早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需要,而且是指导中外和区域教育比较所急需.在完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再的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比较研究’和其他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理论指导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开展中外和区域教育的比较必须进一步解救思想,换换脑筋.克服形式主义和守旧恩想.其他国家的东西,只要符合我国国情.能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应拿来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而排斥他国有用的东西.例如,长期以来一些人一直批评GNP的概念不科学,不肯采用,而宁愿使用另一种更加不科学的概念一一工农业总产值.与此相应.一些同志坚持认为,用教育经费开支占GNP的比例作为衡量我国教育经费开支水平是不合适的,据说它缩小了我国教育开支的实际水平.这种说法显然是确乏事实根据的.最近某些同志亦用中国的特殊性对我们课题中采用西方国家的某些测定指标进行比较挺出了质疑.我们认为.在学术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开展争论是完全必要的,正常的.但是,在探讨问题时不应着某些过时的观念不放,否则,很难取得共识。毫无疑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因而换换脑筋要有个度,不能换成资本主义的脑筋:如果那样,就是。全盘西化’和自我。和平谤变了.这当然是我们必须加以反对的.
3.发达国家在发展教育,推进社会经济前进方面有许多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但从我国实际出发,研究寻些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可能更具现实意义.因而.在继续深入探讨发达国家的同时,应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比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