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范文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数学专题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第1篇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困生"成因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大致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例如有些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较同龄孩子滞后,性格较为内向,接受能力、动手能力、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导致了学习困难;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因素影响,教学方法不当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恶情绪,导致了学习困难;再次是家庭教育因素影响,有些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松散甚至缺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够重视,加上本就知识基础不牢、自控能力较差,导致了学习困难。

二、"学困生"转化问题解决策略

1、课堂教学中给予"学困生"更多关爱

身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小学教师,我们会深刻体会到学生在个体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因此无法避免其在学习上会有"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差别,这一点在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困生"更多关爱。无论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学会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赞赏,久而久之,"学困生"一定能够转化为"正常群体"甚至"优等生"。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注重关爱"学困生"。例如在了解到有几名"学困生"普通话说的较好,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在读例题时就有意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同时给予及时表扬。有的"学困生"作业书写的比较工整,在做一些简单练习的板演时就让他们来做,如此既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这种关爱还应该在课堂评价上予以体现,要善于捕捉、挖掘"学困生"身上"闪光点"和哪怕微小的进步及时称赞和表扬,让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如此就会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作学习中给予"学困生"更多机会

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如今课堂上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构建知识体系。这种情况下,头脑聪明、喜欢动手、性格活泼、学习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自然如鱼得水,课堂自然成为了他们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然而,那些平时能力水平、学习基础较差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无法参与其中,课堂对他们而言根本没有探究、实践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自然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直接导致学生"两极分化"、"学困生"增多的原因之一。

怎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中给予"学困生"更多机会两个方面着手,以解决"学困生"课堂学习中参与较少问题。笔者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大都选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设计他们感兴趣的任务,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时,为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每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了四人小组,每节数学课更换一位组长实行"组长轮流制"。小组内讨论时互相倾听,各抒已见,全班汇报交流时则以组长为主要代表,其他组员给予补充。形成了平等竞争,相互合作的自立学习氛围,防止了因组长固定组内成员轻视"学困生"问题,使"学困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锻炼和提高了能力。

3、应用探究中给予"学困生"更多照顾

"学困生"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也都不甘人后。但往往因为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心理上存在自卑感,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是不愿主动参与,缺乏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进而形成不愿思考、不愿动手动脑的不良习惯。应用探究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照顾。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反应速度慢,应用探究活动中经常会出错无成效,作业也经常无法完成。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学生的探究任务进行必要改进。可以根据"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难度、数量的练习,使"学困生"得到照顾。

笔者在教学中通常将探究任务分为A、B、C三个层次:A类为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基本任务;B类为大多数同学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探究任务;C类为少部分学生的应用拓展任务。针对"学困生"而言,对他们的要求是必须完成A类任务,B类任务可能根据自身能力尽力完成,对他们的成绩提高做到及时表扬。如此也可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滋味。此外,还要及时在"学困生"探究时指导点拨,针对探究任务的分类设计,不仅要让"优等生"学到更多知识,也要让"学困生"提高能力水平。

4、课余生活中给予"学困生"更多辅导

由于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很多,因此单靠数学课堂上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加强对"学困生"在课余时间以及课外活动时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实现转化。要针对每名"学困生"的个性特点制定辅导方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第2篇

关键词:数学差生原因教育转化措施

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是否能有效地转化“差生”,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我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碰到了一定数量的数学学习上的差生。怎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本文试分析小学阶段“差生”的原因,探求转化“差生”的几点教育教学措施,为提高整体素质服务。

一、小学数学差生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复杂,差异悬殊。每个学期,我们学校中总要转入一些学生,每个班级中总有一些差生。如今语、数、英三门功课压在学生身上,担子还是比较重的,而无形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2、兴趣不浓,积极性低。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差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再加上学习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或由于自身的智力问题,因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

3、学法不当,缺乏信心。古人云: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差生在这方面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差生很努力,但就是不得法,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触类旁通。再者,上课听课效率不高,重难点抓不住,别人一听就懂的事情,差生就是弄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学习的信心;

4、贪玩好动,自控力差。一般来说,差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就和别人一起在玩了,当天的没学明白,以后又学了新的知识。于是,没明白的越积越多,终于停滞不前,数学不像语文,数学是前后有联系的,是系统学习的,不进则退。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对差生引导和督促;

5、复习预习,遇难不究。差生往往表现在缺乏有效的复习和预习,甚至不复习和预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再好的记性,再好的脑子也需要勤操练。预习时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探究,不把问题列举出来,打些小问号,做些小笔记,总有一种依赖教师的想法,怕吃苦,怕动脑。长此以往,形不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往往对以后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步;

6、师生情感,不够融洽。差生一般来说不受教师们的欢迎,主要受考试,竞争等影响,认为拖后腿,导致教师上课不再让差生发言,有时甚至发生言语、动作的冲撞等情况。因此差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你看不起我,你的数学课上得再生动,再好,我也不听,这主要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所致;

7、家庭教育,重视不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是的,学生学习不良,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有可能是家庭的原因,父母迷于赌博、父母离异、家境困难、重视不够漠不关心等;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学,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其实哪里听得进去,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作业拖拉。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差生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

1、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差生。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有一位伟人说过:人来到世界,他总有一样生存的本领,我们要看到他的“闪光点”。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我们教师应当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转化差生的一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差生对抽象的东西比较难于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声形兼备的特点,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内心喜悦和享受,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

2、融洽师生情感,提升差生信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差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差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3、真诚以理相待,消除差生自卑感。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差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后进生;转化对策

一、小学生的自我转化

绝大部分小学数学后进生都是因为数学基础较为差、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以及没有明确的目标,才导致成绩低。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与应当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进而寻找出数学成绩迟迟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有些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对书本内容进行预习,对书本中的知识点以及对应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听课更为容易和有目的性,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听讲的效率。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这种学生应当正视学习,让自己的心态回归正确的位置,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数学成绩是可能提高的,借助这种心理暗示让自己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理想的小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当前状况选择一个短期的理想目标和一个长期的理想目标,在目标定下之后就要朝着这个理想不断地努力。

二、小学数学教师的转化

1.尊重和理解后进生,加强情感转化

从一般角度而言,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尊心,所以他们是很期待能够被其他人所理解和认可的,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成绩不好,所以容易被其他人所忽略,因此,后进生更期待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教师应当时刻注意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要对后进生关爱、理解和尊重,为他们构建一个和谐和温暖的学习环境来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余时间要跟后进生进行交流,让后进生和教师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从而可以信心满满地进行数学学习。

2.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转化后进生,转变教学方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经专家认定,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二十分钟的时间,甚至通过游戏等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延长,使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新知识。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鸡和兔有头16个,脚48只,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在解答这道数学问题时,学生心算和笔算都有一定难度,数学教师可以让全班起立:“全体兔子起立!抬起前面两只脚!”学生开怀大笑。“现在兔子和鸡的脚数一样了,上面16个头,下面多少只脚呢?”学生答:“16×2=32只。”“少了多少只脚?”“1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16÷2=8只兔子,8只鸡。”数学课堂上,通过这样的游戏,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从而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

3.以赏识教育为主,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

数学后进生的成绩不好,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教学评价来鼓励后进生,即便取得的成就微乎其微,也应当当着同学的面进行表扬。对有些缺乏自信心的后进生,更应当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例如:某次上课时候我发现一位后进生的观点是相当正确的,我就在课堂上当着全体学生对他进行表扬,这位后进生体会到了成功的美妙,之后便主动在课堂上举手,听讲也十分认真,不久,成绩就显著上升。

三、后进生家庭的转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人生态度、受教育程度等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生的性格养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决定于家庭,很多家长自己没有注意教育孩子,反倒是认为教师和学校没有教育好孩子,而且也不配合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间长了,孩子就逐渐开始讨厌学习。

对于数学后进生,家长应当与教师积极合作,不可以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应当按照孩子的实际状况判定,否则会让孩子背负上太多的心理负担。家长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并且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对孩子进行暗示和鼓励。如果家长的学历较高且有足够的时间,还可以对孩子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指导,从多个方面提高孩子的数学水平。

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后进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不可轻易言弃。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任务相当繁重,短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的,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而且学生本人、家长以及教师都需要参与其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更应承担起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重担,积极探索后进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以引导和促进每一名小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光冲.浅谈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J].新课程学习(上),2015(3)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医学院校;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弘艺,张旭光,邵露等.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刘瑞珍,张兰凤,邱启祥.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探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二、三学段口语交际中分别明确规定:"听人说话能抓住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现代汉语词典》对"转述"做了精辟的解释:"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转述口头上是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在书面上便是"直述句改转述句"。

此问题前人在书刊、网络上从标点符号、人称、提示语的形式、说话内容对应的不同句型、指示代词和趋向动词的相应变化方面做了探讨,但未涉及转述角度,也没有让学生体验其转述的过程,直接将一些不全面的简单方法教给学生,致使学生心存疑虑,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人称混乱,指代不明。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那么,怎样让学生体验直述句到转述句的转换过程呢?本文就转述角度浅谈过程体验。

1.理解概念

直述句:直接记录说话情境和说话内容的语句。例1,赵老师对我说:"小明,请你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这时陈老师正好路过这里)

转述句:记录把别人说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的语句,例2,赵老师对我说,要我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转述:就是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口头上叫转述,书面上叫直述句改转述句。这里的"我、你、他"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

2.分清指代

学生不能正确地将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分清句中人称代词指代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几遍语句,身临其境,以分清其中的指代。

在例1中,第一个"我"指小明,"你"指小明,第二个"我"指赵老师,"她"指张老师。

3.确定角色

直述句中的语言角色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给它们定义,让学生明确。

例1中的语言角色为,赵老师――"说话者";我-"听话者";李晓红――"第三者";王向东-"第四者";张老师――"第五者";陈老师――"旁观者"。

"说话者、听话者、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旁观者"是第一队组合。这队组合中的说话者与听话者是对话关系。

引导学生体验例1中角色之间的人称关系:(1)谁是说话者?(赵老师)(2)句中的第二个"我"指谁?(赵老师)(3)说话者称自己为――?(我)。如此体验得到结论:说话者称自己――我;说话者称听话者――你;说话者称其他人(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旁观者)――他或姓名。

4.设置角色

转述中的角色及其人称关系不是现成的,是根据生活实际、教学需要设置的。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需要将它置于生活中,设置转述角色并体验其中的人称关系。

体验:(1)什么是转述?(2)谁把别人说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转述人";(3)另外的人是谁?――"听众";(4)转述人要把别人说的话说给另外的人,他相当于哪一个角色?(说话者)(5)听众相当于哪一个角色?(听话者)(6)从例1到例2,谁是转述人?(我,即例1中的听话者);谁是听众?(可以是其他班的同学、可以是其他老师);(7).在例1中,除了转述人对应的角色,其他的角色称为"其他人"。

"转述人、其他人、听众"是第二队组合。

在例2中,转述人(我)称自己为――"我",转述人称其他人为――"他"或名字。其中的转述人和听众不是对话关系,只是说与听的关系,不存在人称关系。所以,在转述句中,一般情况只有"我"、"他"两种人称。

转述的过程就是把第一队组合中的人称关系转换为第二队组合的人称关系。

5.角度转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知道"在转述句中,一般情况只有'我'、'他'两种人称。"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在转述中体验,在体验中转述,加深理解,巩固理解。

例1中,转述人分别站在说话者、听话者、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旁观者的角度,依次转述为:

(1)我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2)赵老师对我说,要我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3)赵老师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我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赵老师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4)赵老师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李晓红和我的作业本放在赵老师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5)赵老师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赵老师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我,我昨晚一宿没睡觉。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实施;问题

引言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分配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翻转课堂让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证翻课堂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该教学方式的效果,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1.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尽管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但有些教师还是过于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小学数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的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方式以及常用单位的转换知识。在这些知识中,更重视学生对其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而不是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但有些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实施翻转课堂时仍是换汤不换药。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数学理论的应用能力,让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

翻转课堂能够让小学数学中的理论知识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呈现,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同时,教师也要利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视频网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作一长方体或正方体。同时给学生留下任务,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及特点。随后在下次课堂上在进行讨论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在课堂讨论时,教师要耐心地听完每位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然后在进行最后的总结。如此即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高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一直是由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的。翻转课堂利用当前先进发达的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但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学生,能够及时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吗?在真正给予了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后,他们真的做到主动去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吗?虽然小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尚不具备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翻转课堂更依赖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一旦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势必不能发挥翻转课堂的效果。

翻转课堂最大优势就是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视频、录音等方式将教学课件反复观看来自我学习。教师可以先将课件录制好,并传送到学习网络上让学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学自我学习,将不懂的地方反复看。如果还有疑问,就去请教已经理解的同学。当学生们出现了共同都不了解的部分或问题,再去请教老师,比如长方体的求对角线问题。教师要明确,自己是最后一个被请教询问的对象。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未解决的问题和完成作业。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从帮助他们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到提升其自我学习能力。

3.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的运用能力不足

翻转课堂对老师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有足够的学识和经验把握课堂、引导学生学习,敏感地意识到大多数学生存在困惑,并及时形成解决方案;又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还要学会录制、编辑视频,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如何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教材,保证课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实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依靠教师自身的能力。一旦教师对翻转课堂的运用能力不足,不仅无法发挥翻转课堂的效果,还会影响原有 的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将学生看做是教学的主体。其次教师要认识到,翻转课堂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不会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况的。教师要熟悉掌握翻转课堂的优势和不足,在应用是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在学习基本知识的时候,教师仍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学生需要新的信息时,再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户外,让学生在自己生活中寻找“正方体和长方体”,然后通过聊天软件进行线上讨论和交流。

结论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当前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其优势和不足,清楚学生才是教学的再主体,而不应让翻转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只有基于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合理的选择翻转课堂的教材,使用良好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其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高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09―03

多媒体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校校园,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并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学模式改革的动力来源于物质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社会使古代的私塾个别教学模式改变为学校班级课堂教学模式:而信息化社会又将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产生网络学校、虚拟课堂,使教学过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行为的个别化、个性化和自主化成为可能。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教学设计理论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促使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新的教学模式能否有效地建立,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要取决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技术掌握应用的程度:新的教学设计思想的产生等。本文就多媒体网络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优势,及由此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 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特点

1 多媒体化的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实践,使教学媒体从单一的板书文字、挂图、幻灯片、纸质教材,发展为计算机化的PowerPoint形式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丰富、色彩生动、形式活泼的演示文稿;帮助学习者自主训练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实验者进行模拟实验操作的实验型多媒体课件;提供教学功能和教学资料的电子书、辞典等。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的优势和特点:

(1)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授课能使用计算机和投影仪,演示相关的课程内容,速度快而清晰,对教师而言节省了大量板书的体力劳动,可以集中精力讲解课程:对学生而言可避免埋头记笔记,因为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他的演示内容,可专心理解讲授内容,也节省了体力。“用锄头挖地省力,还是用拖拉机挖地省力”,是不言而语的。有的教师的电脑演示文稿中仅使用了文字符号,没有图片或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被人嘲笑为“电子黑板”,当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确有不妥,但是“电子黑板”比“粉笔黑板”效率高也是毋庸置疑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手段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资源应该包括教师授课语言、板书等人力资源和教材。多媒体课堂的教学资源增加了更多的信息表现形式,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能在计算机的控制下统一获取、统一存储和处理,表现为合成的多媒体信息。例如:文学院的老师在讲解《红楼梦》时,可以生动地演示出“建筑文化”、“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的各类图片和视频,在“建筑文化”中又对中西建筑进行了分类比较,图片非常多,内容很丰富,学生在很短时间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并且记忆深刻。又如:医学院的老师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开发并建立了具有传统与现代相互整合、相依互补的多元化、立体化和网络化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传统的纸质教材、挂图、模型、标本、解剖操作等经典的教学资源为基础,整合现代先进的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开发建立了人体解剖学专业教学网站1个,内含:网络课程3个、文字60余万字、图片8000余张、动画75段、视频256段、媒体数据总容量达30 G13的集传统与现代资源于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形成了教学媒体丰富、数据容量很大的教学资源,是传统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3)多媒体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传统课堂教学中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解释和表达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地在多媒体课堂中通过动画的演示,逐层地、三维地剖析和展示,使学生更易理解。例如:《分子生物学》课程用3D动画、flas来解答分子生物学中抽象难懂的机理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的理解书本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如:《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用教学动画生动地表现了不同细菌运动的方式,还用显微镜下的藻类运动视频画面作为课堂教学资源。

2 网络化的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指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活动。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飞跃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并且通过中国教育科研网与国际互连网相连,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课程与课程、校区与校区、学校与学校、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等等,数不清的学习资源中心、电子图书馆、各类学习网站与学生和老师都形成超时空的连接。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教育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可分为:校园内的网络化教学、校园外的远程教学。

(1)网络化教学有效地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通过网络建立网上教学学习平台、网络课程中的论坛、BBS、以及电子邮件等方式都可以加强师生在课堂外的沟通。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师生比普遍较高,教师对本科学生课堂后的个别辅导和交流相对较少;另外,由于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分校区,教师授课后即离开校区,学生和老师很难在课后见面;以后,随着高校住房体制改革,很多教师的住家也会在校园外。这些情况都会给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带来障碍,而网络化教学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对于非全日制在校学生而言,网络化教学产生的社会效益更大。网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海外的公开大学都依托于网络化的远程教学。

(2)网络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网上参考资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十五”期间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推动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学习网站、资源中心、数据中心、电子刊物、电子图书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宽扩大,高速非线性技术的链接,为广大网上寻找学习资源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十年前出现的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路通、车少、货少”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3)网络化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都可以上网,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能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还可以使用网络技术来链接相关的网站,提取学校资源中心的资料、相关网站的信息以及电子图书馆的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很大的扩展,对综合性大学的各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借鉴和渗透意义深远,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

二 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

1 课堂演示为主的“讲授型教学模式”

“讲授型教学模式”的课程是全部授课学时都在课堂中进行,但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后辅导,教学方法与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思想也有相应的改变,从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即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现在我国高校绝大部分在校学生的理论课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因为,一方面是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学生和老师面对面的沟通很难轻易被取代: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在起步阶段,多媒体网络技术只被用于辅助教学的手段,就在这个阶段中,也有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用好这一现代技术手段,发挥其优势,进行新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 课堂讲授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的“讲授一自学型教学模式”

“讲授―自学型教学模式”的课程有50―70%的授课学时采用课堂教学,其余学时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上自学。2003年教育部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在180所高校中试点,开展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的高校采取三分之一学时课堂讲授、三分之一学时小组练习、三分之一学时网上自学与课堂教材(读写译)相配合的多媒体网络版的英语教材(视听说)。

多媒体网络教学强化了语言环境,可以使用真实的英语环境和人物对话的视频资源,这是传统教学中不能提供的: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试点学校有以下的共识:大部分学生拥护大学英语改革,体会到网络学习平台是一种很新颖的,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的环境,对听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则认为这种改革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板书、改作业等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钻研教材和教学法,并且提高了教学效率,缓解了外语教师编制不足,长期超负荷运转的问题。

3 网上学习为主的“网络学习型教学模式”

“网络学习型教学模式”是大部分或全部课时都在网上学习、网上辅导、网上考试的课程。一般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用于非全目制学生,如:网络学院、远程教学等,而较少用于校园内的全日制学生。校园网上的网络课程只是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学时不会因此减少。其中也有很多网络课程制作得非常好,已经形成一门完整的立体化自学教材。当然,在有的学校,也有个别网络课程用于校园内的全日制学生,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网络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门课程以课程网站为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在该教学平台中突破了以往辅助教学的角色,而是开展了一种全新的网络化教学模式,师生近80%的教学活动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的。

三 推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的建议

教育部在2007年初与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实施“质量工程”,目的是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好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工作。质量工程中的六大举措、七大系统、九大目标、十组数字中有很多项目都与教育信息技术有关,例如: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大学英语与网络教育网上考试系统,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和质量监管系统,精品课程共享系统,立体化教材数字资源系统,终身学习服务系统。并实现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广泛应用,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初步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互动,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用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4年后使6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解决英语听说问题;初步建立用于网络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普通本科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等。

对在“质量工程”的推动下做好信息技术工作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硬件建设

稳定高效的校园网络和高清晰度的多媒体教室是实施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校园网络的主干带宽、校区间互连带宽、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带宽及其它公共互联网带宽应该满足校园网用户的需要;并要保证足够的带宽连接到教室、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宿舍;要建立一个符合标准的中心机房和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措施,如:用户上网管理办法、信息上网管理办法、网络运行监控系统、网络防火墙、网络防病毒系统、数据容灾备份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信息过滤及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要联网、投影清晰、并配音响设备,保证多媒体课件的播放效果。

2 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分为校园内教学资源、国内教学资源和国际教学资源,这种区分是根据网络管理模式而定。一般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校园内教学资源还可以分为自制资源和引进资源,电子图书馆里的资源大多数为引进资源,教学资源库、教学网站、网络课程等大多数为自制资源。学校既要引进大量高质量的国内外优质资源,也要鼓励学科教师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源。当然在校园网外还有其他高校、图书馆及各类学习网站,都是很好的网上教学资源,但是获取这些资源要受到网络出口带宽的影响,尤其是对国际教学资源的获取影响较大,带宽高,网速快,获取资源就方便。有很多教学网站需要注册或收取一些费用,对教学应用也有很多的障碍。高校应立足于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中心,才能方便校内师生的使用,也有利于网络带宽资源的合理配置。

网络学习平台是教师的虚拟课堂和师生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上,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主页,上载教学内容,开辟讨论区,通知,布置作业,个别辅导,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园地。

3 加强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

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的开展。学习新的技能已经是新时期高校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涉及到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要视教师培训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的一部分。对教师的培训要注意课程设置应分为不同的模块:教育技术理论课程模块、教育技术普及应用课程模块、教育技术专项应用课程模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修不同的模块,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还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课堂边教学边实践方式、网络课程学习方式等。

第8篇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人文

艺术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35-02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质较低是其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医学院校人文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此,应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广西科技大学结合临床岗位的素质要求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特点,进行了构建医学高职高专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医学院校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当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院的管理艺术化、服务人性化、环境家庭化和医务人员的审美观与人际沟通艺术,以及手术的工艺等都渗透着各种人文艺术元素。这种变化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人文艺术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而长期以来,我们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文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也提出:人文艺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艺术教育,所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地位。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有助于启发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强化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建立“普及型与提高型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普及型”即把艺术类课程列为选修课,让学生选修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并以观赏、讨(评)论、讲座、体验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提高型”主要体现在第二课堂,以课外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活动、职业礼仪培训、艺术讲座、艺术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1.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广西科技大学于2007年7月将艺术鉴赏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2个学分(总课时32,其中理论12课时、实践20课时)。

2.课程内容。由于学制为三年的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二年、临床实习一年,而且医学课程繁重。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方面的精力投入更显不足。为了解决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与人文艺术课程开设所占用专业教学时间的矛盾,主要结合医学职业特点,开展教学内容的重整:(1)美学与医学。根据医学审美原则对医学生进行自身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培养,在传授美学和医学美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参与医学审美实践,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和分辨美与丑的能力,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能力。主要内容有:美学基本原理、医学美学基本知识。(2)视觉艺术与医学。视觉艺术是美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美的载体,与医学具有广泛的联系,在医学领域,视觉艺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并在教学、科研、医疗中发挥作用。主要内容有:视觉艺术基础知识与视觉艺术作品欣赏、觉艺术与医学、色彩学常识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基本技能训练。(3)音乐艺术与医学。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的作用在医疗中也得以体现。主要内容有:基础音乐知识与音乐鉴赏、合唱训练与指挥、“音乐治疗”的发展动态和基本知识。(4)文学艺术与医学。“文学”作为医学人文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医用文书写作更是伴随着每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始终。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文学”提高医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审美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并以此促进、发展“文学”、书法等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内容有:文学基础、文学赏析、医患语言交流技巧、医用文书写作医用文书写作的语言特点、硬笔书法赏析。

3.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和艺术欣赏采取大课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及围绕临床检查、治疗和医疗技能操作等实践环节采取小课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艺术在为临床检查、治疗和医疗技能操作进行观察、模拟练习。同时,在教学中本着“艺术与医学”相融的原则,强调人文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的融合,将艺术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即医学类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艺术类教师结合医学要求开展艺术教学。如以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舒适性为原则,在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中,把“操作者个人形象准备、服务时与对象沟通效果、操作动作流畅情况”等内容增加到临床医疗、护理操作及医技操作项目中。

(二)发挥社团和校园艺术活动的载体作用。课外艺术活动一直都是学校艺术实践的重要部分,是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以大学生艺术团、书画协会、舞蹈协会、手工协会、鼓乐协会、戏剧协会、吉他协会、摄影协会、集邮协会、棋类协会等学生艺术社团为依托,以举办包含舞蹈、服装设计、中英文演讲、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戏剧、综艺、征文、主持人、国旗法知识竞赛等大赛和影视展播、影视评论、艺术讲座等多项内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开展课外人文艺术教育。并本着“以赛促技、以技促艺、以艺促德”的活动理念,开展医学生职业形象大赛、医学职业礼仪比赛、护理操作技能竞赛、口腔工艺技能操作比赛等具有医学教育特点竞赛类项目。

(三)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开展广泛的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围绕医疗岗位对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对评价体系结构、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建立符合医疗岗位素质要求的医学生人文艺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学生自评、校内课程教师评价和临床(实习、用人单位)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课内评价、课外评价、校外评价方式,强调实际工作的体现,最后形成一个人文艺术综合素质得分。在编写《医疗技能操作考核手册》中强调医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增加人文艺术方面的考核内容,体现对医疗操作时的仪态仪表、语言沟通、动作的流畅性等要求,使人文艺术教育与医学教育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四)加强师资队伍与基础建设。师资队伍水平和基础建设关系着教学质量,需要加强这两方面的建设。

1.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需要有坚实的学科支撑,师资队伍的水平关系着教学质量。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人文艺术教育师资的不足,也存在着人文艺术教师与临床分离及医学教师人文艺术素质缺乏的现象。广西科技大学自2000年成立了医学人文艺术教研室,由4名毕业来自艺术院校的艺术类教师和5名来自医学教育、医学临床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负责完成日常的课程教学任务及课外实践、训练和辅导。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医学类教师与艺术类教师素质的互融性,通过利用假期的对医学教师的培训增加人文艺术培训内容,对医学类教师进行人文艺术教育培训,派送医学类教师参加校外医学礼仪相关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书法、演讲、医学礼仪、绘画、摄影等比赛,提高医学类教师的人文艺术素养;安排艺术类教师参加医学专业听课及参与医学类实践操作考核,增加艺术教师对医学教育要求的了解。

2.完善教学基础建设。学校建有艺术练功房和馆藏的中国名陶、名瓷、玉器、奇石、铜器、字画、工艺美术品等上千件各类收藏品的人文艺术馆,近两年来,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内外艺术品展览、笔会及书画比赛等活动45次,共接待参观4000多人次;与柳州市书法院、文联、柳州市书法院、柳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等3个单位签订了人文艺术教育基地协议,为师生拓宽了人文艺术教育的实践场所。

(五)加强教学研究。多年来,广西科技大学教师在完成繁忙的教学、训练、辅导等工作外,一直坚持教学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由广西科技大学教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学校规划教材《艺术鉴赏》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院校特色规划教材《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已在医学院校中应用。教师积极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主持完成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二批立项项目(重点资助项目)《医学院校人文艺术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实践》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改成果三等奖,承担人文艺术教育研究课题4项。此外,教师多次受邀担任柳州市各类礼仪文化艺术比赛评委,为人文艺术教育的开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重视和加强人文艺术教育,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人文艺术教育已成为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各专业平均就业率由90.18%上升到98.66%,毕业生的人文艺术素质在区内外医疗单位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杜华,刘理.医学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

[2]沈菀真,蔡竹,杨文波,等.谈医学院开设人文素质类等选修课程的重要笥和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6)

[3]黄明智.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4]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9)

[5]沙涛.医学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徐盈.医学与音乐的关系之我见[J].广东医学院报,2002(5)

[7]刘德义.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书法艺术课程的必要性[J].浙江医学教育,2005(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200911MS289)

第9篇

【关键词】 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建议

特殊体育是指带有伤残和患有疾病的人提供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服务的一门学科[1]。教师的专业化包括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两方面内容。在现代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下,特殊教育更要求教师专业化。本文从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对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具体调查对象为新疆八所特殊教育学校的15名体育教师、8位主管体育的校长和部分残疾学生。八所学校分别是:乌鲁木齐市聋哑学校、喀什聋哑学校、克拉玛依学校聋哑学校、阿克苏聋哑学校、库尔勒聋哑学校、昌吉聋哑学校、塔城聋哑学校、哈密聋哑学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学校体育、专业教师成长以及特殊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访谈法。对新疆8所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学生、主管校领导进行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及发展现状及体育课程开设情况,所有访谈均在特殊学校实地进行。

(3)数理统计法。使用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新疆特殊学校情况

从新疆8所特殊学校的学制来看,大部分都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仅仅只有乌鲁木齐市特殊学校是从一年级到高三;建校时间方面,特殊学校建校最早的是乌鲁木齐市聋哑学校。最晚的是哈密聋哑学校;从办学隶属来看,大部分都是公办学校,只有克拉玛依市聋哑学校是私办公助;在校学生数最多的是乌鲁木齐市聋哑学校,在校生达到234人,在校学生最少的是克拉玛依市聋哑学校,在校生仅15人;教学班最多的是乌鲁木齐市聋哑学校和库尔勒聋哑学校,都达到了17个教学班,最少的是克拉玛依聋哑学校,仅5个教学班。由于乌鲁木齐市是首府城市,特殊学校办学早,于1957年建校,学校有高中,在校生比较多,库尔勒聋哑学校的起步晚,建于1999年,但发展比较快。

2、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情况分析

(1) 教师年龄的现状分析。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年龄阶段中,30—39岁的体育教师为34.78%。占体育教师年龄中的偏上;占比例最少的为50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只占13.04%。青年体育教师的比例较大,体现了新疆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

(2)教师教龄情况。新疆8所特殊学校体育教师中,共有10人教龄在5 年以内,占43.49%;教龄在 6—10 年的教师有5人,占21.74%;在11—15年的教师只有5人,占21.74%;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有3人,占13.04%;由此可见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的教龄总体来看不长,教师队伍从总体上来看比较年轻,在教学实践经验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3)教师学历构成情况。新疆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学历中,本科有8人,占总数的34.78%;专科有10人,占总数的43.49%;中师有3人,占总数13.04%;高中有2人,占总数的8.7%。教师的总体学历结构仍然偏低。

(4)教师专业结构情况。在新疆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中,62.2%的体育教师不具备特殊教育学专业的学习经历,有特殊教育学专业学习经历的占总数的21.74。缺乏特殊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学习,是影响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对这些老师访谈时,笔者了解到,其中一些老师不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不具备体育教学的学习经历,这些教师同时承担着包括体育课在内的多门课程的教学。这些一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上都是有一定欠缺的。

(5)体育教学内容调查情况。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大部分特殊学校都不具备标准的田径场,仅有个别学校有非标准的田径场,场地的限制严重影响了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目前各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以最简单的篮球、跳绳、游戏、田径等为主,辅以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等教学内容,甚至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丰富。体育康复、保健等内容的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过。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由于场地设施的限制,可以开展的教学内容非常有限。与此同时,新疆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没有显示出特殊教育的特色,更没有起到辅助特殊学校学生身体康复和提高身体适应能力的作用。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欠缺,相应教学课程匮乏,学生对保健康复知识的掌握严重不足,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新疆特殊学校建校时间普遍比较晚,发展时间短,在体育教学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尤其是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

(2)新疆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年龄比较轻,从教时间短,在教学经验上比较欠缺。

(3)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从受教育背景上看,有特殊教育学学习背景的体育教师缺乏,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体育教育的学习经历,对特殊教育中的体育教学有一定影响。

2、建议

(1)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重视特殊学校的体育教育,给予更多支持和关心。学校应争取更多渠道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体育教学中需要的资金和场地的问题。

(2)做好专门人才的培养,使更多具备特殊教育知识和过硬体育专业能力的教师走上特殊教育的工作岗位。加强体育师资的培训,完善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3)完善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方面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进行设计,使体育真正起到促进特殊学校学生身心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一.特殊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5.106.

[3] 方俊明.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44.

[4] 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特殊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2.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62-0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十分具有就业前景的应用型学科。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相当迅猛,社会近些年对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于是,各大高校争相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此吸引更多对艺术设计工作有热情、有追求的年轻人进校深造。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因此在各大高校中普及开来,成为了热门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没有实际教学经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工作难以展开。如何构建一个健全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了各大高校研究探索的热门话题。

1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

1.1 多媒体数字化

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形态中包含了各种多媒体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整合拼接成艺术创作中的各个不同领域。将艺术数字化能够弥补传统艺术形式的不足,使得艺术更加贴近时代,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将艺术创作与现代化科技相融合,还能扩大艺术的创作空间,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使各种不同的艺术特色相互交织在一起,绘制成一副更加缤纷绚丽的画卷,用全新的角度去描绘新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审美。

1.2 互动性

数字媒体艺术采用互动性的数字平台,能够方便创作者随时随地修改作品。根据灵感或自身的情感元素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可以无限添加或删改,随时加入新鲜题材,弥补了传统艺术完成后难以修改的不足。数字媒体艺术能为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架起一架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进行角色互换,体现出极强的艺术同一性。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创作者只是一个引路人,他们为广大参与者搭建起属于他们的舞台,让参与者根据自身的想法构建出自己的创作风格,通过大家的力量丰富艺术作品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体会到了艺术创作的,分享到了作品带给他们的荣誉感。

1.3 虚拟时空性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数字媒体艺术创造了无限可能。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我们带入到虚拟时空中,去真实体验现实世界难以光顾的角落。数字媒体能够为现代人真实还原古代人民的生活场面,带领中国人民领略金字塔的雄伟、埃菲尔铁塔的浪漫,带领外国人民饱览我国的大好河山。

2 高校当前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现状

2.1 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板块:技术和艺术。其中技术板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性,艺术板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艺术素养。众多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对两大板块的比例划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往往是根据各大高校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的优劣自行划分。

2.2 招收的学生艺术素养有待提升

一般来说,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多为传媒类大学、艺术类大学和综合性的院校和职校。这些高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多数是将理工科学生划分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只有少数学校招收文史类学生。多数高校在招生时不考虑学生的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入学前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艺术培训,艺术基础较为薄弱,难以胜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习。即便是以技术为划分依据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缺乏灵魂的艺术作品发展不会长远。所以各大高校在招生时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味将技术当成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中心,要注重艺术的培养。

2.3 高校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使得许多临时开设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高校,一时之间难以找到专门研究该课程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往往都是临时将从事艺术设计专业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两股师资力量整合在一起,进行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这样一股拼凑而成的教师团队很难给予学生全面的数字媒体艺术知识。他们受到自身专业的影响,在教学中会无意识地将教学重点偏向于从前所教授的专业方向。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学到全面系统的知识,对他们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不利。

2.4 学生就业不对口

虽然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大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经验,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且,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更新慢、不能迎合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成为了广大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许多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乏明确、长远的教学定位,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3 构建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

3.1 迎合时展的需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要迎合时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地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动态,注重教学的时效性,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信息,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众多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知识体系中,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删减,使教学工作主次分明,确保学生对知识学精学深。在提升学生的知识存储量的同时,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这些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针对性,要给所教授的专业一个明确、长远的教学定位,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3.2 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鉴别一个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劣很大程度上要参考该学校师资水平的高低。由此看来,高校要想提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水平,就应该从提高该专业的师资水平做起。高校要及时引进专门研究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师,让他们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字媒体艺术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中的重、难点知识,精准的划分技术与艺术在学习中的比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时俱进地跟新自身的知识内容,随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高校还可以开设教师培训班,为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不达标的教师提供一个再造平台,通过专业的指导分析帮助他们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逐渐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

3.3 教材的开发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而言,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有较高的知识时效性,所以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渠道之一的教材就必须要及时更新换代。使教学教材时刻保持前沿性和时代性。高校还可以自行编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材,以明确的学校定位突出该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撰的教材更具针对性。由于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实际教学经验不足,所以高校还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教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成熟的数字媒体艺术知识,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教材中的可取之处,并适当结合国内的发展形势和特色,争取在教学上与国际接轨。

4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目前我国极度缺乏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这使得各大高校争相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此吸引更多对艺术设计工作有热情、有追求的年轻人进校深造。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相当迅猛,这也为我国各大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提出了挑战。这些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课程体系指导思想不明确、入校学生基础艺术素养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要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各大高校就必须要随时迎合时展的需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注重校内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实力;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材,争取与国际同步。

参考文献

[1] 曹治,郭林森.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35):228.

[2] 贺楠,李木子,赵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J].艺术研究,2010(2):134-135.

[3] 王晓芬,陆凯,苑鹏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与软件课教学新理念[J].电影评介,2009(7):89.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保障;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现今时代和市场导向下的新兴专业,属于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新建专业,并且与高等教育中传统专业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在教学原则与理念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传统专业是一致的,但是传统专业的教学策略并不完全适合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教学策略提供支持的网络教学平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很多高等院校仅仅是将原有专业的教学策略和网络平台进行了简单的修订与修改后套用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上来,导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无法正常与时代、与市场接轨,产生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自身准确定位,最终教学效果得不到合理评价等弊病。当然,在这些环节中也有当时网络技术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等客观原因。

本文主要以作者所教授课程为例,对高等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并就新兴网络技术下、适应本文中教学策略需求的数字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建设抛砖引玉,希望与广大高等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充分交流、共同进步。

1 基于就业岗位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必备要素研究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包括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在内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的制定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从学习目标出发;不违背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符合学习内容特点;适合教学对象特点;考虑教学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教学策略的制定同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的“综合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明确具体的内容的“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点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灵活性”。

在以上教学策略制定原则的基础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的制定更突出强调以下要素:

1.1 创造力与个性化

高等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旨在培养技术与艺术并重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可适应新媒体艺术创作、网络多媒体制作、广告、影视动画、大众传媒等工作。这些就业岗位需要的不仅仅是工种熟练的“蓝领工人”,还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创造力和个性化,被磨平了思维棱角的人很难适应工作要求,发展潜力也受到限制。

1.2 思维的碰撞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的、合理的思维碰撞是必须的。如果缺少了思维的碰撞,整个课堂就因丧失灵性而陷入沉闷。从表面看,老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认真,但实际上丢失了最重要的东西,这与要素1是背道而驰的。

1.3 现代化与智能化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与现代信息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学科,因此,专业课程的教学应当与社会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接轨,还要在形式上与其接轨。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4 自主与团队的平衡

自主学习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成果,团队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协同精神。数字媒体产业的主要生产流程是非常需要团队协同的,学生的第一个就业岗位往往就是普通团队一员。如果学生要自主创业,那么团队合作、团队协同更是他们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2 较适用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策略探讨

本文所主张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主要按照以下几个环节依次考虑:

2.1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如上文所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能够面向的就业岗位在社会内分布是十分广泛的,但是教学总体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妄想培养全能型学生,而应当是结合高等院校自身在教育、社会等不同领域内的地位和影响,最好符合院校所处地域发展方向的集约型教育体系,坚决杜绝粗放型。以许昌学院为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倾向和需求,强调数字媒体技术与电气电子等本地优势产业、企业的结合与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面向相应就业岗位具有针对性。

2.2 就业情境的呈现

就业情境的呈现应当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突显其活动性、生活性、真实性特征。这一环节建议采取“探究式学习”:

首先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需要确认学习内容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思考能力,根据学生的就业背景准备问题。这一阶段需要教师进行切实的市场调研和对学生过往学习情况的把握。因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往往是文理兼收,所以在低学年本阶段难度较大。然后进行教学阶段,教师、学生都需要转变身份,老师变老板、学生变员工、求职者,使用真实发生过的问题进行教学,而不能仅仅对着课本实例。最后的教后实施评价阶段,因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大多无法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教师必须像一个真正的老板看手下员工一样,合理、多方位评价,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2.3 基础学习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的一大特点是“跨专业”情况非常严重,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除了必须的知识以外,这一环节建议采取“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学、想学、会学、能坚持学、可以学”,因此教师要多采取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注重学习策略教学,能够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社会性和物质性的资源。例如《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演示—练习—演示”的枯燥循环,可以辅以要求学生自行拍摄影片素材、搜集软件第三方插件、阅读摄影摄像书籍后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将这门课程的基础扎实起来。而且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也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后续的团队合作环节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2.4 团队合作

在整个计算机领域,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远去,团队合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自然这一环节主要采取“合作学习”。

好的合作学习前提是有一个好的团队,教师不能草率的主观划分,应当在学生自主组队下遵循以下要点观察和指导:

要观察团队成员间是否存在积极互赖性,杜绝单方面的寄生虫式依附;要观察团队成员间是否经常有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避免团队形同虚设;要观察团队成员对自身个体责任是否明确,人际关系是否融洽;要正确看待团队的自评,给予恰当的“旁观者视角”。以《剧本策划》课程为例,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均在团队环境下进行,最后考核也是要求各团队自编自导短剧。当教学完成和学生座谈时,学生都有非常好的评价。

2.5 教学效果评价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使用简单的一张试卷完成。本环节建议对课程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使学生不仅只看到任课教师的意见,也能看到本校同学老师、社会人士等更多人的意见;不仅只得一个分数,优秀的得到更多肯定和认可,差的也受到足够的刺激使其奋发向上。在这一点上,许昌学院采取了与许昌电视台合作、校园展览等形式,收取了良好的效果。

2.6 教学保障

作为教学策略的有力支持,建议高等院校结合新兴网络技术大力革新网络平台,有计划的发展移动平台,不断丰富教学媒体,使各个环节工作更便利,更容易落于实处,避免因可操作性太差而因噎废食。

下面本文将简单介绍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和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提供服务情况。

3 良好的支持平台为教学策略实施提供切实保障

图1 数字媒体教书专业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框架图

如图1所示为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网络平台第一阶段建设框架。该平台建设目标是:学生能够在平台上获取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料、实验教学任务,并能够与教师进行沟通联系;教师能够在平台上实践教学任务,进行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对外能够展示师生风采、成果作品,提供校企联系、人才资源信息,增强校企互相了解。通过平台运作,使企业人才需求、工程需求与学校人才资源库快速互通,能够实现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校以行业标准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高就业率和院校社会美誉度,达到双赢、多赢。

平台各个模块的设计基于本文探讨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进行布局。其中网络窗口模块的设计主要为就业情景再现环节提供充实的素材资源;教学服务模块和资源管理模块为学生基础学习和团队合作环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成果展示模块为教学效果评价环节提供服务。

4 结束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高等院校传统专业不同,具备许多自身独特的要素和特点,因此,不仅在确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审慎,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的制定上也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一个好的网络平台的建设更能使教学策略得到完美实现。本文仅就实际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和网络平台过程中一些感想抛砖引玉,希望为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大环境的合理、良性、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黄晓好,王玉红.基于数字媒体游戏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7):157+159.

第12篇

因此,对于这些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能力的学生来说,如何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总结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更有效的利用时间,提高演奏技巧和演绎能力,是我们所有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围绕此问题意识进行学术探索。

众所周知,音乐作为时间性的艺术,在时间中绽放出当下的聆听感受。她需要优秀的演奏家来演绎,把平面的乐谱变成空间性的立体音乐。我们正是在这个立体的空间里,感受到作曲家的思想、情感。这个立体的时间空间正是演奏家给我们营建的。

那么,作为艺术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在朝向钢琴演奏家为目标的路途中,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能力提升呢?以笔者多年演奏、教学的经验,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是贯穿真个钢琴艺术学习生涯的问题,本文将从这三个具体内容展开。

1.钢琴演奏的技术能力提升

上个世纪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霍洛维茨谈到钢琴演奏时说:“首先是技术能力的训练,然后还是技术能力……”。波兰著名的钢琴家霍夫曼也曾说到:“钢琴家的技巧是他的艺术财富的物质部分,这是他的资产”。可见,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绝对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技术呢?如果我们把技术理解为一种趋动改变的自发性动力,那么钢琴演奏技术能力的提升就是我们通过反复的训练,追求这种趋动的张力,以此让身体各项机能能够越来越好的驾驭钢琴这个器物,以达到能在此器物上熟练、流畅演绎钢琴作品的能力。介于艺术院校钢琴专业学生的情况,已经在多年的学习中经历过指尖、掌关节、手腕、手臂、身体的配合等各项力量训练,在此。笔者把钢琴演奏的技术能力作为一个总的概括,梳理出以下四点很重要的,贯穿整个钢琴演奏技术过程中的技术张力朝向,作为钢琴演奏技术能力提升所讨论的问题。

1.1慢练

慢练是钢琴家们练习的秘诀。它既是解决技术困难的最好途径,又是想弹好钢琴的必经之路。慢练时,节拍器的每分钟时值一般在40拍到60拍之间。在慢练的过程中,大脑因为手指动作的减缓,而有更大的空间在意识层面加强对手指的控制,同时,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做为自己的观察者,对动作实施的过程进行思考,自我发现在快速练习中没有余地去发现的技术连接等分解问题。可以说,钢琴演奏家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慢练的过程中,逐渐越来越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技术和音乐特点的过程,慢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我技术能力思辨的过程。

1.2指法

钢琴演奏依靠演奏家的双手来实施,合理的指法是钢琴家的秘密武器。艺术院校的钢琴专业学生经过多年的基础训练,有了多年的手指能力训练的铺垫,因此,本文强调的指法不是指独立的手指训练,而是从运动肢体学的角度所指的指法的合理性问题。

我们知道,指法是为了适应演奏者手的掌控,运用运动肢体学的原理,根据和声位置编排而成。在多年教学中,笔者发现,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弹奏新作品时,指法随意、混沌、不科学,这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演绎诠释。因此,对钢琴专业学生来说,思考,研究指法的科学性、合理性是贯穿整个学习历程的重要思维方式。“例如:《车尔尼740练习曲》第一首,在十六分音符的训练中,除了谱子上面标记的指法以外,可以轮换其它手指,左手开始八个音,指法为54321234,改变成43212123,32132312,21432341,14321234,这样训练使大指更均匀,手腕转动更柔韧。”

1.3培养均衡的弹奏能力

音乐的均衡度(proportion),是钢琴演奏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很困难的。因为,“乐谱上,作曲家使用的速度术语,诸如Largo缓版(意指宽广的感觉)、Andante行板(散步的感觉)、Vivace活泼的快板(很活泼的心情)、Allegro快板(快乐的心情)、Presto急板(急速的感觉)、Grave极缓版(神圣、庄严的情绪)等,只能提示我们,乐曲欲传达的“气氛”,而不是告诉演奏者,实际速度的快慢和确实的速度。”因此,作为钢琴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在学习每一首乐曲的过程中,静下心来研究乐曲的节奏、速度、音量、气氛等各种因素。然后,结合上文谈到的慢练进行一次次的递进式的练习。美国钢琴家露丝·史兰倩丝卡在其著作《指尖下的音乐》中谈到:“我在练习一首乐曲时,总是先从很慢的速度-节拍器上的60开始练习,然后62-64-66等,一点一点地快起来,掌握好了之后,我再从60开始,63-66-69等,以“3”的进度练习,熟练之后,以“4”的进度60-64-68-72练习,再以“5”的进度60-65-70-75-80来练习。这种练习的方式,使我在弹奏速度上,达到极肯定且平均的控制。”

值得钢琴专业学生引起重视的是,唯有经过反复的严格的练习和不断的探索,逐渐捕捉到最快的速度和最慢的速度后,才能真正抓住乐曲的速度。同理,只有在不断感知音乐的过程中,演绎不同的力度表现,才能捕捉到最合适的音量。这种能够合理的表达速度和音量的演绎能力,我们称之为音乐的均衡度的培养,只有这样,婀娜多姿的音乐画卷才有可能在钢琴家的指尖下流淌出来。

1.4音色的思辨

关于音色的思辨,笔者认为是钢琴演奏技巧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针对艺术院校钢琴专业学生来说,它涉及到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一是聆听的能力,二是如何演奏出美妙音色的技术能力。

关于聆听,舒曼曾在《给年轻音乐家的规则与箴言》中,提醒年轻的音乐家们尽量地打开耳朵,注意周遭一切细微的响声,像门铃声、玻璃窗振动声,或鸟儿的歌唱,等等。在倾听中,同时发掘这些声音的高低和弦律的走向。耳朵对声音产生了高度敏感的分辨性,有助于对钢琴音色的敏锐识别。

关于培养演奏美妙音色的技术能力,我们钢琴专业学生首先要知道“好听的声音是不同力度,各种时值声音的相互结合、相互对比,极为复杂的过程。”与音色直接相关的是我们的触键深度、触键角度、触键高度、触键速度、触键力度等等。每一个细微层次的变化都会导致音色的差异。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实践关于触键的技术问题,探索触键与音色的完美碰撞,是我们艺术院校钢琴专业学生需要不断提升的能力。

2.钢琴演奏的音乐艺术能力提升

“钢琴家与钢琴匠的区别在于:钢琴家不但有出众的技能,而且有丰满的灵性,他传达的是音乐的内涵与底蕴,而不仅仅是音符。”因此,对与艺术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有能力传达音乐的内涵与底蕴,首先必须熟知音乐的内涵与底蕴,那么,关于音乐艺术能力的提升,是每一个音乐学子的终身积累之途。

2.1重视音乐史的学习

世界上第一台钢琴,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于1710年前后在佛洛伦萨制造出来,当时取名为“强和弱”(pianoeforte)(意大利文)。后来,作为外来词进入到其他语种,现在所有语种都称钢琴为“piano”,就是“pianoeforte”的简称。那时的钢琴是没有踏板的,早期的钢琴主要用二、三、四指弹奏,直到巴洛克时期才改变这种弹奏方式。在三百年的钢琴音乐艺术发展史中,随着乐器功能的发展、作曲技法的发展、时代精神的变迁,钢琴演奏技法随之经历了推进、变迁、融合的历程。

“按当前被普遍接受的西方音乐史的划分,钢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巴洛克风格时期(1600-1750),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1750-1820),浪漫主义风格时期(1820-1890或1900),印象主义风格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1900-2000)这样四个主要的风格形态时期”①每一次变迁都是一次风格的洗礼,因此,重视音乐史的学习,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的作品,使演奏出来的作品符合每一个时期的审美范式,是我们的钢琴专业学生需要大量做的功课。对音乐史学习能力的提升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在演奏不同作品时,能够合理的运用不同的速度、结构、踏板、呼吸、力度、线条、层次处理来演奏作品。而在熟知和规范的把握风格基础上,才谈得上融入自己的个性色彩,只有在符合各个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规范下,融入自己个性的理解,才是符合逻辑的,否则,注定是迷茫、轻率的。

2.2提升表达音乐语言的能力

音乐是一种语言,圣桑说:“音乐始于词尽。”音乐终结的地方,语言才开始。换言之,钢琴艺术表现的能力也就是演奏家叙述音乐语言的能力。因此,如何提升表达音乐语言的能力,是每一个未来的钢琴家需要终身追求的事业。

如果说前面我们谈到的关于音乐史的学习,熟悉风格的变迁作为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那么如何表达音乐语言就是里面具体要实施的内容、

在笔者多年的钢琴学习经验中,认为钢琴专业学生首先要重视读谱的能力,学好和声、曲式,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逻辑,这是尤其重要的。在开始弹奏每一首曲子的时候,静静地读谱,不放过谱子上任何一个强弱标记,任何一条连线,内心歌唱,思考作曲家的意图,领会作品的内在音乐性。尝试用“话语”打开音乐之门,追问每一个乐句欲表达的情绪是什么?乐句与乐句之间有怎样的连接?为什么是这样的连接而不是那样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文章说:“艺术品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植入到作品中的”。那么,摊在我们面前的谱子是作曲家的真理的自行植入,我们要深刻思考其背后的真理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我们的音乐语言叙述让其真理表达出来。

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能否可能将来成为钢琴家与提升表达音乐语言的能力息息相关。如何把乐句的精神气质准确,简明的表达出来,与作曲家希望传达的精神气质交融,是所有音乐家们的面临的共同课题。

以上关于钢琴技术能力的提升与音乐艺术能力的提升是笔者认为艺术院校的钢琴专业学生们应该注重的问题。在此能力提升过程中,不停的进行思辨,思考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追求两者完美的融合,是师生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天天.简析钢琴演奏技术的综合因素和训练手段[J].音乐大观,2002,(02).

[2][美]史兰倩丝卡.指尖下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13篇

关键词:新课程 不等式 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不等式作为高中数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该方面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对“不等式选讲”专题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是不容忽视的。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从此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课程改革,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拉开了序幕。新课程改革与以往的教学要求有很大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倡导“人本、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提高意义。

由于新课标的改革过于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反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技巧的基本方法训练,进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多走很多学习的弯路。于是人们开始更加深入的思考新课标,在进一步思考和施行的过程中各地开始根据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

但是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任务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新课标强调有关不等式的现实背景、相关联知识的几何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将不等式作为一个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工具,并没有过分强调其纯相关的理论探讨。而相应的《全日制数学教学大纲》则将重点放在对不等式现理论阐释、公式推导以及对各种不同类型不等式解答技巧的训练上。面对不同标准的要求教学应该如何把握侧重点对每一个涉及高中数学教学的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二、不等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不等式相关内容是一个综合性和联系性非常强的知识点,他涉及到许多相关知识,通过这些相关知识又会充分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和水平。具体来说,不等式内容涉及到图形、归类、数字、规划等相关内容,通过这些相关知识的连接又会提高学生对形象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不等式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教学策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避免这种情况,能够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呢?我们一定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基本能力的训练上,夯实学生的基础,进而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变换不等式的形式和思路,开阔学生视野。要把握不等式的教学要点,抓住其问题核心。以如下题目为例我们就可以既通过基本的解决问题方法解答也可以变换思路开阔视野:

已知:ad≠bc

思路2:从不等式的角度考虑,由预证不等式的特点,可以联想借助均值不等式来证。

证明:

思路3:从函数与方程的角度考虑,由该不等式的特点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构造二次函数可证。

再如,证明糖水不等式已知b>a>0,c>0,求证(a+c)/(b+c)>a/b可用作差法证明如下:

作因为b>a>0,c>0,所以分子分母都大于零,所以两式的差大于零。这道题不仅可以用作差法,而且还可以用作商法、分析法、综合法和构造函数法。

问题意识是所有问题和难题的起源,而对问题的思考则是所有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对问题的大胆想象。教师们也应该在此环节注意“度”的把握,不能够太过困难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同样也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忽略不等式的重要作用。

结语:

不等式相关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数学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才能够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整体提高其数学思维水平。只有学生们掌握了数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才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试卷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春荔.数学观与方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14篇

关键词: 数学教师 数学素养 课程设置 课程建设 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3-01

一、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内涵

小学教师主要应有四个方面的数学素养,即数学技能、主要的数学概念、数学课程因素、数学情境。其中,数学课程因素和主要的数学概念为主要内容,数学技能和数学情境则是次要内容。

1.数学课程因素。主要来源于职前所学的系统的数学课程,这部分内容包含有数字、测量、估计、代数学、函数、几何学、概率、统计学、离散数学等。

2.主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的数学概念应是包含有足够多的类型和深度来揭示数学的本质。教师要学会慎重选择机会、变化和增长、空间和形式、数量推理、不定性、从属性关系等概念作为其需要的主要数学概念。

3.数学技能。数学技能是指数学的综合能力,它是评定小学教师所有数学素养的第一个主要方面,它包括各种不按等级顺序排列的数学综合能力。当然,这种技能与各级的教育相关。具体而言,包含这样几个方面:①数学的思考能力;②进行数学论证的能力;③建立模型的技能;④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⑤表示的能力;⑥使用符号、形式和技术的能力;⑦交流观点的能力;⑧使用各种工具、辅助物的能力。

4..数学情境。要求小学教师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解答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现状分析

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除了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更新的力度较大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了。在传统教学中,是教师忠实执行教材,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相对狭窄,课前预设方案比较周到,通常足以应付。现在,新课改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加上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更为丰富多样。于是,学生质疑问难、节外生枝的频率与教师素养缺失的显露同步增长。

2. 在小学数学教师参与的各级各类在职培训中,往往对数学教育关注得多,对数学本身关注得少。很少有小学数学教师的在职培训课程设置中会有专门的数学课程。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数学素养的不尽如人意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有所反映。

3. 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偏低,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的推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技能部分(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基本很好,但数学课程因素、主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情境这三部分问题,回答的普遍不好,说明教师们掌握的不够好。在今后的职后培训中应该补充包含有足够多的类型和深度来揭示数学的本质的内容及新增加的数学内容。

三、提升策略

1. 重视小学数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要解决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学科知识与数学思维能力方面不强的局面,就必须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在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设置数学方向,开设相关数学课来提高数学水平。

2. 在数学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基础性和拓展性相结合,开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数学思维方法训练等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增加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知识的传授中出现的“极限思想”等教学内容,如图形的变换(包括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图形的位置、不确定现象、可能性等,小学数学教师在概率统计、图形变换、几何证明、数论初步方面的知识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问题答对率不足40%,甚至有的题目答对率只有23.8%。

3. 进行高等数学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本项目从2013年3月开始着手准备、酝酿,根据我院教学工作任务和要求制定了小学教育系初等教育数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方案,于2013年9月开始在我院小学教育系初等教育数学专业试验。①修订教学大纲及完善课程体系;②编写统一的数学各科教学电子教案;③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完成配套的教学课件;④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初见成效。

4. 加强师范生数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数学技能是指数学的综合能力,它是评定小学教师所有数学素养的第一个主要方面,它包括各种不按等级顺序排列的数学综合能力。数学技能的培养,要在三年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突出各个侧面的具体要求,分阶段、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的进行。

大一结合《空间解析几何》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各种几何模型、几何教具和学具,创造并制作几何体构成的工艺品。大三可结合《数学思维方法训练》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多动脑思考,主动去研究,去探索解题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大三的教学设计验收中进行小学课堂数学教学技能考核。

5.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

由于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没有大量时间进行高等数学知识学习,只能设置广而浅的课程帮助在职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数学修养。可以开设高等数学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代数、几何、方程、概率统计等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使在职小学教师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最基本的数学修养。比如,近几年来,我校每年都组织的小学在职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在专业知识水平。此外,在职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学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通过职前职后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较低现状的改变,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向科学化、精深化方向发展,从而适应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培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06)

[2]范文贵. 论小学数学教师素质与专业发展的方向[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3]章建跃.论数学素质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1999.(3).

第15篇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体系构建的初期,因此,如何高效开展数学教学就成为了小学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通过对小学生固有特点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对话教育范式的合理运用,能够在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加以改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改的要求不谋而合。

1 小学数学对话教育范式存在的问题

1.1 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因此,难以将对话教育的优势进行全面发挥,想要对这一问题加以解决,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系统掌握对话教育的有关内容,选择科学的方式开展对话,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缺少科学的沟通方式

对话教育存在的目的在于满足课堂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师对有关理念的理解水平有限,因此在选择沟通方式的过程中较易出现与课堂实际割裂的情况,此时开展对话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出现这一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备课,导致在对沟通方式的选择上出现偏差,使其无法与教学内容相契合[1]。

1.3 师生地位不平等

保证对话教育高效开展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的平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主动将疑问与教师交流,教师也才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但是现阶段,大部分数学课堂仍旧存在师生关系不平等的情况,这不仅会为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还会形成其对教师所说内容无条件相信的思维,这对对话教育范式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2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对话教育范式教学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提升策略

2.1 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

现阶段,大部分对话教育未能取得相应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数学教师对理论的掌握不够深入,对新课改中对课堂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存在认知偏差,上述情况的出现会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因此,想要保证对话教育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首先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保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对话方式。

2.2 构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对话情境

调查结果显示,与学生实际所处生活环境重合程度越高的教学内容,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小学生受自身年龄、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对知识进行学习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对对话情景进行构成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超市等购物平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模拟在超市购物的经历,以特定的购物资金为目标,两两一组进行购物和对话,保证学生最终购物金额与教师设定数目相符,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字运算的熟悉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2.3 保证学术交流的高频率开展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各个学校均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深入改革,对话教育作为提高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所认同和运用,因此,学校应当明确经验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定期交流的方式,吸取其他学校的经验和教训,保证学校内部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加快对话教育在学校的推行速度。另外,学术交流的对象不仅局限在不同学校之间,任职于同一学校的数学教师也可以定期进行交流,将自身的经验与他人分享,达到互相监督、互相进步的目的。

2.4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适合的交流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对话教育难以取得教师满意成果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本身对对话艺术的理解流于表面,导致对话形式无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不仅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还会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出现理解偏差,所以,选择合适的对话方式是现阶段教师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第一,教师应当明确,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地位的平衡性,因此,进行对话时需要保证姿态的平等,让学生会与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第二,教师应当注重对自身亲和力的塑造,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请”、“可以吗”等词汇的运用,最大限度缩近自身与学生在身份方面存在的差距;第三,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的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内容,保证课堂氛围的活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高度的舒适性[3]。只有做到上述几个方面,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学生才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对话的过程中来,通过提高与教师进行交流的频率,保证教学成果最大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