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辨识分析方法范文

风险辨识分析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辨识分析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风险辨识分析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海上原油 过驳作业 风险辨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原油进口量近几年持续攀升。根据英国路透社发表的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量已攀升至3.08亿吨,同比2013年增加9.45%。在我国原油进口各类运输方式中,海运一直占据主渠道地位。但是,海运进口原油的快速增长受到深水油码头数量不足和油轮大型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制约。发展海上原油船对船(ship to ship ,STS)过驳成为舒缓三方矛盾的主要对策之一,具有节约油港口资源、节省远洋油轮停港时间等优点。

与进港船岸原油输送相比,海上原油STS过驳所面临的船舶碰撞、火灾爆炸、人身伤害等事故风险也更高。通过提前辨识过驳作业中的风险因素,并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障过驳作业安全。然而,如何全面、系统、科学地识别过驳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方法,给过驳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下面结合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实际情况,遵循全面、系统、科学的原则,结合现有风险辨识分析技术,提出适用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的风险辨识方法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现状

国外关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方面多集中在划定风险辨识范围。被MARPPOL公约附则Ⅰ第八章推荐为最佳实践导则的《船到船过驳指南:石油》(2005年,第四版)第三章明确了风险评估的四项基本内容,风险辨识、评估、控制措施和突发事件处理。Nikolaos P. Ventikos将过驳影响因素划分为船舶及其特性、人员、设备、总控制人、其他外部因素等五个方面。国内关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的研究也并不多见,主要针对风险要素的分析上。高春元从硬件、软件、环境、人、公司管理和行业指南、政府监管和法律规章等六个方面识别长三角海域原油过驳风险因素。刘卓基于原油过驳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风险和海上溢油风险,将锚地原油过驳风险源归纳为过驳人员、过驳设备、船况、船员和自然条件五个方面。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可以为确定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的范围和内容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参考,但全面性和系统性略显不足,且均未给出规范、简明、实用的风险辨识方法,无法满足过驳行业内安全管理的需要。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辨识

对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的辨识遵循全面、系统、科学、实用的原则,根据其自身的作业流程和特点划分辨识单元,从工程管理的5M要素(人/机/料/法/环)出发明确风险辨识对象,探索提出适用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的风险辨识方法。

1、风险辨识方法的选择

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头脑风暴法、系统分析法、经验判断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事件树分析、安全检查表法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各行业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一些常规风险辨识方法过于依赖评价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经验,在辨识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而某些风险辨识方法如事件树分析等,由于专业性太强,又不易被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掌握。在海上原油STS过驳风险辨识过程中确保风险辨识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原油过驳作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几种常用方法各自的特点,最终选择了比较常见的系统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安全检查表法相互结合用于构建适用海上原油过驳的风险辨识方法。

2、风险辨识单元的划分

海上原油STS过驳单次作业时间一般从十几小时到几十小时不等,作业流程包括若干阶段,涉及作业活动种类也较多,流程不同阶段及不同作业种类所面对的风险及受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将过驳作业过程看成一个整体,按照其自身特点划分为多个风险辨识单元,有利于辨识工作有条理无遗漏进行,确保辨识的全面性和有条理进行。辨识单元划分有多种方法,一般按照工艺流程、活动种类、有害因素类别等进行划分。考虑过驳作业工艺流程简单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特点,选定按照过驳作业的基本流程划分辨识单元,同时明确各个单元所涉及的作业活动种类。

我国的《原油过驳安全作业要求》(GB/T 18819-2002)将过驳流程分为“靠泊原油输送离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不同的活动类别。根据过驳流程划分一级辨识单元,包括靠泊作业、过驳作业和离泊作业三大单元。根据各单元所包含活动种类划分辨识的二级子单元,包括船舶驶近操纵、系泊操作、软管连接操作、原油输送操作、软管拆卸操作、解缆操作和船舶离航操纵等7个子单元。风险辨识单元划分结果如图1所示:

3、风险辨识对象的确定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为一种施工作业活动,其活动安全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即是风险辨识的对象。全面系统分析风险辨识对象,确定其内容和结构,对风险辨识工作全面、系统、有序开展有重要作用,风险辨识才能有的放矢。

关于风险辨识对象的划分,可以按照对象属性分析,也可按照功能、用途或需求进行分析。本文参考安全管理的“5M要素”,根据属性划分风险辨识对象的范围,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五大方面,并对各个方面再进行了细化,划分二级类别和更小的子类。

3.1人员

风险辨识对象的人员分类依据任务种类的不同分为指挥管理人员、操作执行人员、监督检查人员和协作辅助人员等4个子类,每个子类又按照具体职能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1)。

3.2设备

风险辨识对象的设备依据功能的不同分为过驳船舶、系泊设备、原油输送设备及其他设备等4个子类,子类内部依据作用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2)。

3.3材料

风险辨识对象的材料包括作为过驳对象的原油,以及用于平衡油舱压力的惰气,在此不做细类划分。

3.4方法

风险辨识对象的方法主要指活动的方式或程序,经常是风险辨识中比较难分解和容易疏忽的方面。依据方法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分为靠系泊方法、原油过驳方法、离泊方法及其他方法等4个子类,子类内部依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3)。

3.5环境

风险辨识对象的环境根据其属性分为气象环境、水文环境、地质环境和其他环境等4个子类,子类内又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4)。

通过明确辨识对象并形成类别结构,方便以下风险辨识工作规范、全面、有条理地开展。

4、风险辨识方法的构建

基于以上确定的风险辨识对象,结合行业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等的具体要求,为每个风险辨识单元逐一建立适用的安全检查表。在过驳作业活动前和活动中,根据相应的安全检查表,有步骤、分条理逐项检查,以确认在安全方面是否存在缺陷、隐患和不足,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为了更直观的说明可建立的表格的模式,现已船舶驶近操纵单元为例,选择此单元涉及的五类辨识对象中可能存在的部分风险形式构建风险分析检查表的示例(见表5),在具体应用中,辨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修正。

结语

风险辨识是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现有的分析方法为过驳作业风险辨识提供了系统分析和科学分析的思路。在我国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分析还未引起行业充分重视的情况下,探索提出一种适用的风险辨识方法能够为行业内相关企业完善自身过驳风险管理提供思路和结构的参照。但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所构建的方法还未进行实例验证,实用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石油和化工网.2014年中国原油进出口盘点.http://.cn/news/hyfx/2015-1/144924.shtml.2015.03.20.

[2]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 & Oil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Marine Forum, “Ship to Ship Transfer Guide (Petroleum)”, Witherbys Publishing, Fourth Edition 2005.

[3]Nikolaos P. Ventikos, Dimitrios I. Stavrou. Ship to Ship(STS) transfer of cargo: Latest development sand operational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63(2013),pp.172-180.

[4]高春元.长三角海域石油过驳风险分析[J].中国水运,2006.02.

[5]刘卓.锚地石油过驳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6]张进春,吴超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项目风险辨识方法研究――以某油气长输管线建设项目风险辨识为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2):40-45.

[7]张亚东.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安全风险辨识及分析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HSE安全保障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HSE风险管理是指对可能影响企业的HSE风险进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分析技术,分析影响结果以及提出HSE风险处理的方法,制订风险管理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减少HSE风险影响的一个系统的决策及行动过程,在企业面临庞大工作量的形势下,深入开展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等风险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各类风险,对于整个吉林油田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确立HSE管理标准,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HSE风险管理的实质是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后果,即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风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辨识危害因素、评价风险,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风险做出客观而科学的决策,以确定处理风险的最佳方案。

2强化关键环节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1注重实效,使危害因素辨识更具有针对性

2.1.1划分作业活动步骤

在危害因素辨识工作中,采取深入基层现场调研,通过查看资料、检查现场,帮助基层站队了解什么是工作流程、怎样开展划分作业活动工作、如何形成作业活动清单进行指导,并与基层站队共同探讨如何确定、划分作业活动。在开展风险危害识别时,首先要准备一份作业活动清单,对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进行识别。作业活动的划分与确定,是风险识别的最基本条件,如果少识别一项作业,此项活动中的若干个危害因素就不能及时得到辨识,进行这项作业活动时可能造成员工伤害事件。

2.1.2明确危害因素

生产过程的危害因素辨识具有其特殊性,在危害因素辨识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来进行,针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展开。通过生产实践,我们认为企业危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必须充分考虑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与环境因素。

2.1.3 规范危害因素辨识方法

每种危害因素辨识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有不同的相对适用范围。危害因素辨识工作之所以不能有效的在全员推广,是因为选择了单一的辨识方法。

2.1.4统计分析危害因素

在划分作业单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会议、多媒体、到基层和操作员工一起研究探讨等方法,对员工进行充分培训,让员工从实际出发,真正懂得危害因素辨识的意义,了解并掌握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危害因素辨识的最终目标是控制风险,做好危害因素辨识的统计分析工作,为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后续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科学评价与控制,使风险处于受控状态

2.2.1确定风险评价方法

对应辨识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采用LEC法确定危害等级,用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其简化公式是:D=LEC。

2.2.2编制风险控制计划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以及风险的现有控制情况增补相应的控制措施,较高以上风险必须制定增补控制措施。不可承受风险只有增补措施有效,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等级,方可运行作业。

2.2.3评审风险控制的充分性

在风险危害因素辨识、评估、控制措施制定和危害因素台账建立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控制等级,组织评审危害因素,选择重要危害因素和较高等级的风险,编制控制方案和管理方案,增加风险控制计划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对于高风险建立管理目标、管理方案,修订完善相关运行控制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作业计划书、指导书、指导卡,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对人员进行防御性技能培训、对设备进行检测评估,以降低风险度或限期整改,必要时制订应急预案。对于较高风险,建立目标管理、制定管理制度、规定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进行风险控制和治理,使安全监管工作做到位。

3 结合实际创新,注重提高应用效果

3.1突出特点,创新方法

在危害因素辨识工作中,在原有危害因素辨识的经验基础上,运用点线面结合分析法,综合考虑到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环境因素,确认存在危害因素等多个方面。这种新的辨识方法是崭新的突破,在危害因素辨识模式中也是一种创新。全面体现出危害因素辨识和HSE管理的内涵和本质要求,展现出大安全观念和行业特点,营造了人人参与辨识和识别风险的宏观工作氛围。

3.2精细描述,提高水平

危害因素辨识描述的过程是整个危害因素辨识的关键。危害因素辨识描述的过程是比较难的,也容易出现偏差。按照危害因素辨识的要求,要描述出平时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主要危害比较容易,但是在日常工作当中不容易发现的主要危害,以及异常条件下潜在的危害因素却不太容易描述。但是,精细描述不是越细越好,而是以准确为主。危害因素的描述语言不能含糊,统计数据不能粗略。由于危害因素辨识方法贴近实际,危害因素辨识的内容是大家日常的工作,描述的对象是员工自己平时工作中要预防和控制的危害因素,工作中看得见,摸得着,对自己有好处,因而大家的兴趣高、干劲足,这项比较艰难的工作也得以顺利地开展。对此,加强了语言描述准确化的学习和规范,使危害因素描述更加准确。同时,将危害因素划分为平常的和异常的、容易辩识的和不易辩识的、表象的和潜在的等几种情况。在危害因素辨识过程中,紧密贴近实际,遵循针对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本着认真查找、精确辨识、准确描述的原则,明显地提高了描述危害因素的准确度和辨识水平。

3.3深入推进,动态管理

随着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的推广,不断地将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向各个领域、各个专业,以及各个岗位延伸,衍生出更多的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并将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紧密围绕生产运行的动态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实现了危害因素辨识工作的动态管理。

3.4相互促进,整体提高

通过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的实践,锻炼了专兼职安全管理队伍,全面提生了全员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能力,营造出了人人想辨识、人人懂辨识、人人会辨识的良好氛围。制定危害因素辨识工作方案,通过开展将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定位为标准、简约、实用、便于运行的量化工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不断提升生产过程HSE管理水平,努力使油田客运交通安全管理达到同行业管理的先进水平。

第3篇

[关键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X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62-01

引言

我国加入WT()后,企业的安全管理应当更加科学化。通过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研究,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上档次,可以体现风险管理的思想。即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后果,包括运用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风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辨识危害、评价风险;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做出客观而科学的决策,以确定处理风险的最佳方法,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

竞争力。另外,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研究的重要性还在于: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础、输入和动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的主线是风险控制的过程,其基础是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为了控制风险,首先要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害性事件的风险等级,依据法规要求和组织OSH方针确定不可承受的风险,再对不可承受的风险予以控制。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主要输入,体系几乎所有要素的运行均以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因此,企业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从目前实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文件学习理解不够,在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时没有条理性,对作业环节、作业过程没有做全面分析,有的作业环境经过改造后,没有对新的危险源重新辨识,存在着危险源辨识不够全面的问题。

二是对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的方法使用不当,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评价方法概念不清。在用LEC方法判定时,各单位对同一工艺过程危险源分析时L、E、C的取值存在误差较大,导致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区别。

三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后,对控制措施的掌握标准不一。控制措施一般包括过程控制(如规程、法律法规、作业指导书等)、制定管理方案及编制应急预案,而在有些单位采取的控制措施并不能完全控制风险,从个体防护、职业健康查体预防、改善作业环境等方面也要加强。

2 企业如何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2.1 掌握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目的性和应用性的范围,下面介绍几种可用于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一)询问、交谈

对于企业的某项工作具有经验的人,往往能指出其工作中的危害。从指出的危害中,可以初步分析出工作中所存在一、二类危险源。

(二)现场观察

通过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险源。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要求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并掌握了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

(三)查阅有关记录

查阅企业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可从中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四)获取外部信息

从有关类似企业、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辨识出企业存在的危险源。

(五)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分析企业成员工作任务中涉及的危害,可辨识出存在的危险源。

(六)安全检查表(SGL)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企业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可辨识出存在的危险源。

(七)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八)事故树研究(ETA)

(九)故障树分析(FTA)

上述几种危险源辨识方法从着眼点和分析过程上,都有其各自特点,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所以企业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往往使用一种方法是不足以全面地辨识其存在的危险源,必须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SGL是比较规范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2.2 风险评价、风险等级的确定

“风险”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行和后果的组合”,“风险评价”为“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过程。”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所有已经识别的危险源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估风险的可容许性,确定风险等级,确定需要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的危险源,根据风险等级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

(一)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有: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2)矩阵法

(3)预先危害分析法(PHA)

(4)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

(5)风险概率评价法(PRA)

(6)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

(7)事故树分析(FTA)

(8)事件树分析(ETA)

(9)头脑风暴法等等。

2.3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工作必须依靠人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的过程必须依靠人,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搞好危险源辨识工作,首先要落实责任,分工负责:

(1) 管理者代表要负责全厂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

(2) 安监部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的组织、实施等管理工作,确定重大危险源,列出清单,建立相应的管理方案并组织和监督实施;

(3) 人事部门配合安监部门负责职业病及劳动保护方面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的组织、实施和汇总;

(4) 各生产及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工作中以及主管外包工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并制定控制措施;

(5) 从班组到部门都要落实人员责任,保证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和记录的完整性。

2.4 风险控制的一般措施

降低风险的方法有终止(避免或减少在危险中的暴露)、处理(控制损失)、容忍(降为可接受的风险)、转移(参加保险或外包)。

风险控制措施有:

(1)停止使用剧毒物质,以无危险物质取代,或改用危险性较低的物质;

(2)隔离人员或危险;

(3)限制危险,如实施紧急应变等措施;

(4)用工程技术方法控制危险,如采用通风、机械安全防护、隔音等;

(5)培训教育;

(6)加强管理控制,如制定安全守则,实施工作许可、监督检查等;

(7)个体防护;

(8)确保控制方法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9)规定风险等级,通过目标和管理方案消除或控制风险;

(10)通过运行和专业控制,并与其能力相适应,在不产生新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前提下降低风险等级,使不可容许风险达到可接受程度,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

3 企业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意义

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可以为国家安全监察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事故的调查分析与处理及事故预防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和事故预防水平。同时,可以使企业管理上档次,体现风险管理的思想;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还可以为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HSE;基层;危害辨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235-01

一、HSE风险管控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

过去由于受认知所限,HSE风险管控存在着主体责任不明、方法缺乏、标准不统一、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由安全环保管理人员负责,基层风险管理没有落实直线责任,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危害辨识、风险评估缺少适用于基层、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方法。危害因素描述、风险等级划定执行标准五花八门,难以统计、分析。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与隐患排查治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程序制修订,以及基层HSE培训、HSE监督检查等脱节。这些问题是HSE风险管控工作中最大的“风险点”和“出血点”,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很难保证企业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二、开展基层HSE风险管控的研究

基层是企业的基石,也是安全环保管理的重点,因此抓HSE风险管控首先要从基层入手,首先要明确基层各级管理者的责任。站队长作为基层行政最高管理者,承担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第一责任,对基层风险管控全面负责。基层安全管理人员是基层HSE管理的咨询师、培训师,承担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咨询、辅导和监督工作。其他管理人员按照直线责任组织和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岗位员工按照属地管理要求,在从事生产作业和其它相关活动时,预先或按规定时间、规定周期和方法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通过明晰和落实责任,保证了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分工负责。

技术路线:以风险控制为核心,根据集团公司“识别、评估、控制和应急”四条风险管理基本框架,立足于基层,着眼于各层面,从行为安全、工艺安全、系统安全入手,应用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工作循环分析(JCA)等工具,按照每个操作项目、单台设备辨识危害,运用简捷方法评估风险,探索适用于油气田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方法、标准和程序,解决风险管控存在的瓶颈问题,补齐短板,建立融操作、设备设施和系统管理于一体的HSE风险管控系统。

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总结工作经验,发挥基层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了《基层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指南》和《典型危害分类和术语》、《典型危害因素描述规范》标准,明确基层站队各级人员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的职责,规定单元划分、操作及设备设施危害辨识、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和方法,统一、规范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基本术语,固化基层风险管控模式,指导基层有效开展风险管控工作。

三、从岗位入手划分单元,确保危害辨识与岗位相符

在危害辨识前首先应开展岗位设置情况调查,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责,对负责管理的工作区域、工艺流程、设备设施进行梳理,划分管理单元。针对每个管理单元,按照生产运行、工艺流程及设备设施管理要求,确定操作项目和管理的设备设施,确保危害辨识目标、过程和结果相统一。在划分危害辨识单元过程中,充分考虑采油、集输和修井专业各自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单元划分方法,如采油、集输应以设备为主线结合工作任务划分单元;修井应以工序为主线结合工艺的方式划分单元,为系统辨识各专业危害奠定了基础。各站队工艺、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生产骨干等组成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以生产工艺过程、工作区域、工作任务为主线,列出所有的工艺环节、操作工序和作业活动,划分出一至四级作业活动单元。岗位员工参照操作规程、工艺流程、生产参数、设备说明等,对最末级单元操作步骤进行分解,具体到开关阀门、检测仪表、拆卸法兰等操作节点,建立《作业活动清单》,然后再对本单位作业活动所涉及的所有相关设备设施进行调查统计,建立《设备设施清单》,作为风险识别的重要依据。

在充分考虑“人、机、料、法、环”各方面因素的条件下,以操作步骤和设备部件为抓手,开展危害辨识。应用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对每个操作项目进行操作步骤分解,按每个步骤的操作动作、涉及设备设施和以往发生事故事件辨识危害。应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把单台设备设施按照由内到外、从上到下拆分成若干部件,结合设备设施生命周期,辨识每个部件可能存在的缺陷或偏差及带来的危害。首先,由班组长组织进行工作前安全分析,识别每个作业步骤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然后,由每名员工识别自身岗位所存在的风险,并依据个人经验进行初步风险评价。最后,各站队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针对各班组识别情况,通过查阅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三违”记录、相关事故(事件)分析报告、现场观察等方式,对每个作业步骤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再识别、再确认,进行再评价。

针对辨识出的危害,采用便于基层员工掌握的经验法评估风险。考虑员工在本岗工作时间较长,操作经验丰富,成立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骨干组成的评估小组,结合以往发生的事故、未遂事件、违章及发现的隐患进行分析,集体讨论判定风险等级。针对经验法难以评估的风险,采用矩阵法进行评估;针对复杂的工艺流程或生产装置,采用危害可操作性分析(HAZOP)进行风险评估。各站队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照操作规程、制度标准等进行有效性分析,将风险提示、操作标准、制度要求、应急处置等融入到每个操作步骤中,实行标准化操作,并对管理方案、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现场检查表、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等进行补充完善。

按照中油集团公司“辨识、评估、控制、应急”风险管理四原则,根据存在风险确定应急种类和范围,针对重大风险制定应急预案,从现场可操作和技术措施出发,修订应急完善处置程序,使处置程序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便于员工掌握。各站队利用岗位练兵、班前会和交接班等时机,按照每次工作任务的具体操作步骤,结合识别出的风险和操作规程,组织员工不间断地反复讲风险,分享风险内容,使岗位风险入脑、入心,“动手之前先动脑,操作之前先思考”。

把HSE风险管控作为员工培训的基础性内容,让每名员工认知风险,掌握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方法,并运用到工作实际中。根据操作规程制修订完善岗位“需求型”培训矩阵,使矩阵与操作技能要求、操作规程与风险管控相统一。通过这些措施,岗位员工主动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即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员工,也都争先恐后,以口述的方式讲述身边的风险,实现了由“岗位操作者”向“属地管理者”的转变。

四、结语

通过开展HSE风险管控系统建设,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风险管控的过程就是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过程;落实风险管控职责就是落实岗位HSE职责;只有在基层HSE风险管控方面狠下功夫,把风险管控融贯于各个管理环节,才能以基层HSE风险管控推进企业风险分级防控,有效提升HSE管理绩效和能力,建立安全环保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的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施工现场;危险源;风险评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在其经营生产的活动中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这就要求每个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危险源识别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控。在因此,我们需要对危险源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提高施工安全性。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现状

通过对近两年的相关研究论文和资料阅读分析,发现对工业生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研究较多。很多的书都说明了一些常用的工业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方法,像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帝国化学公司(IDI)危险度评价法等都是普遍的使用方法。我们的相关专家对这方面一直在进行着研究,全国OHSMS认证指导委员会主编的《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注册审核员国家培训教程》就列除了一些常用的危险评价方法,主要是类比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等n种方法,并且将其的适用范围、应用条件、优缺点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刘卓慧主编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统编教程》主要介绍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安全检查表(SCL)、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件树分析(El…A)、故障树分析(FTA),风险评价方法主要介绍了风险评价表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这就说明现如今人们对施工场地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越来越关注,对安全的认知也是越来越多。

2、危险源辨识

2.1、危险源辨识是指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要找出每项工作有关的所有危险源,并考虑这些危险源可能会对什么人造成什么样的损害或导致什么设备设施损坏。危险源识别的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预先危害分析法、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专家咨询、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风险概率评价法、查阅文件和记录、危险可操作性研究、故障树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矩阵法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特点和局限性,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般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来识别危险源。

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十六类: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坍塌、火灾、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淹溺、灼烫、放炮、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伤害。

2.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方法有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两大类。

2.2.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适用于有可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借鉴的作业内容。

(1)、对照、经验法

对照标准、法规、检查表,依靠分析人员的经验和观察分析能力,直观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是最常见的方法。岗位操作规程大都运用该方法识别、编制,操作规程也是岗位辨识最直接的对照对象。

(2)、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作业条件或工程系统的经验和统计资料类推、分析和评价。这两种方法具体到应用中又可分为:调查法和安全检查表辨识法。

调查法:根据工作经验、查阅资料确定调查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辨识。

安全检查表辨识法:按辩识内容编制检查表,按表进行辨识。

2.2.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辨识。常用于复杂、无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如事件树、事故树等方法。

3、危险源辨识中存在的问题

3.1、危险源清单更新不及时

根据现场检查发现,由于施工周期较长,很多项目没有根据施工进度对危险源清单进行及时更新,所以使得新的风险不能得到及时的辨识和控制,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还有这种情况就是一些个别项目在本月单项工程中已完工,但是在下个月还是有一样的问题出现在施工中,新开工的项目危险源却没有补充进去,部分项目单项工程持续施工几个月,但是危险源却一直存在,危险源没有同季节气候、施工进度、工艺特点等变化的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我们的施工在不断的进行着,施工的部位也是逐渐的转变着,因此对于防护监控的重点也在变化,施工现场的危险源控制重点会随着施工进度不断的进行辨识更新。

3.2、危险源辨识与现场实际结合不够

在工程还没开始之前,我们的项目就需要通过危险源辨识小组调查形成危险源清单,或者对于特殊的个别项目也可以仿照类似工程项目危险源清单,将其照搬过来参考使用,就下定义说项目的辨识的危险源适合现在的项目,忽视了对项目施工内容、 环境、工序、工艺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没有综合施工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多数同类型项目的危险源清单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实质的针对问题,更不能起到风险控制和指导现场施工的作用。

4、施工现场的风险评价、控制

危险源确定后,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明确风险等级,确定项目较高风险危险源。许多企业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常引用法规、标准中“重大危险源”的概念,该概念确定的危险级别太高,对企业内部安全控制存在不适用的可能。有必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量身定做确定“内部不可承受风险”的概念,即可能导致重伤、死亡事故的危险因素。以此确定内控指标,制定相应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等控制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实施。

4.1、强化企业、项目部两级管理

危险源辨识的重点工作在项目部,我们工程中的项目危险源辨识就必须是我们的项目总工程师来带头,然后各职能部门和现场的管理人员、工班长、有经验的作业人员积极配合。我们的辨识小组对类似项目的危险源清单进行参照时,不能盲目的全部照抄,必须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即照项目规模、使用的设备、施工方案、地理环境、人员素质等主要因素,然后删除一些不合适的危险源清单、再对其进行调整、完善,对于新型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施工,辨识小组需要组织有关人员或聘请专家,结合现场实际采用系统安全分析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期间需要项目部随时对施工进展中的危险源清单进行及时更新,提前做好危险源辨识,企业应在各项目部上报危险源清单的基础上,按照工程类别进行修正,形成危险源数据库,为新开工程项目积累经验。

4.2.技术措施

在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的过程中对能预见的危险源要采取相关的技术措施进行预防。减少由于技术预防不到位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这项技术措施主要的运用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空间防护、危险源屏蔽、控制与危险源的距离、时间防护、预警防护、个人防护等。在进行施工时,应当根据现场危险源的性质、企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诱发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为有效的措施,以达到消除、控制、防护、转移危险源的目的。危险源控制的技术措施包括施工作业中的危险源控制技术和安全设施两个方面。

4.3、人的控制

在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的过程中人员行为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危险源的状态,因此,在建筑现场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施工人员加强相关的危险源辨识的培训和岗位标准的培训,让施工操作人员能准确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对由于环境因素带来的措不及防的危险源,也需要备有有效的应急方案,对于突发风险,每个人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风险发生时,要戒慌、戒躁,保持沉着、冷静,有序处理,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4.4、较高风险危险源的管理

通过制定专项管理方案、技术措施、完善规程、建立应急救援机制、落实组织措施等途径进行管控。在方案、措施完善的晴况下,重视教育培训、过程监控、绩效考评与问责制度的执行尤为重要。教育培训方面尤需强调以事故预防为主的较高风险危险源控制的培训教育。绩效管理方面需重视安全承诺的实效作用和现场安全管理绩效的考评。应从明确控制目标、管理措施的实施部门、期限及检查办法、问责办法等多方面、多角度确保有效实行闭环管理,在保证投人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问责与激励,形成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结束语

建筑施工现场是事故高发的重点场所,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辨识,评价是现场安全管理的基石。所以我们的企业必须立足于建立安全管理、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确保组织措施、合同措施,管理水平、效果与经济结算和激励相结合等管理制度、办法能够有效执行。现场管理要始终抓住重点,围绕危险源识别、评价与控制这一核心,合理定位不可承受风险,确保控制效果,实现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郑东,周慈.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J]. 建筑安全,2012,04:45-48.

第6篇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危险源辨识 风险控制 发展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有利于煤矿企业长远发展,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综采工作面安装的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煤矿开采过程中安全性的不断提高,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概述

根据我国煤矿开采的情况来看,我国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我国第一对采用全煤大巷布置的现代化矿井出现在济宁二号矿煤,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推进,普通综采、长壁综放和中厚偏薄煤层等煤矿开采工艺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是我国煤矿企业呈现出大的开采局面,因此,煤矿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矿井生产系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生产力,促进企业生产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为了提高煤矿企业矿井原煤的生产能力,必须增加综采工作面的开采数量,加强综采工作面安全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清晰辨识综采工作面安装危险,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给矿井综采工作面风险防范能力的不断增强提供可靠保障。

2 综采工作面安装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2.1 危险源辨识

根据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的情况,进行危险源辨识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辨别小组。在矿井生产过程中,辨识小组一般是由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组成,以对各种根源进行有效辨识,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2)明确辨识范围。在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过程中,所有空间范围都需要进行辨识,因此,要对安装空间存在的所有事物进行危险辨识。

(3)作业活动分类。综采工作面安装作业活动的分类是按照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设备材料、地理位置等方式来进行,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上岗人员、支护管理、现场安装和维护等,以维持整个煤矿生产的正常运行。

(4)辨识方法。在矿井综采工作面的安装过程中,危险源的辨识方法一般有现场观察、安全检查表、座谈、工作安全分析等,其中,现场观察和座谈时用于生产过程的危险源分析方法,并且是最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5)总结和评估。一般情况下,综采工作面安装存在的危险源辨识要定期每年进行,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以后,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分析、总结,做出评估,为风险防范做好相应的准备。

2.2 风险评价

目前,综采工作面安装的危险源风险评价过程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评价方法。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专业人员综合评价、MRS、定性评价等,并且要对每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以降低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过程的危险性,其中,专业人员综合评价是由各专业业务部门技术负责人、相关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危险源评价组来进行的风险评价,专业性和可靠性较高,受到众多煤矿企业的推崇。

(2)划分风险级别。一般情况下,风险级别分为一般风险、重大风险和不可容许风险三种,其中,一般风险是轻度伤害和系统局部轻度报废等情况;重大风险是人员严重受伤、死亡和系统局部严重报废等情况;不容许风险是重大死亡和系统报废等情况。

(3)评价流程。评价流程是先建立评价小组,然后根据相关规定进行风险调查和分析,进行相关后果的评估,最后确定风险等级,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小风险带来的危害。

3 风险控制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危险源辨识和控制安全风险文化氛围

在矿井综采工作面的安装过程中,提升安全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将安全问题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和管理,对生产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安全文化教育,注重工作人员身心健康,营造浓厚危险源辨识和控制安全风险文化氛围,给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3.2 狠抓教育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危险源辨识和控制职工队伍

在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中,加强生产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狠抓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危险源辨识能力等,才能保证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只有不断加强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培训,加强安全考核,提升安全技术水平,才能建设高素质的危险辨识和控制职工队伍,促进煤矿企业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安全性的快速提高。

3.3 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危险源的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制度有效责任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采用科学排查方法,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对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物品进行仔细排查,提高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使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的安全性得到有力保障,降低矿井综采工作面的安装风险,实现危险源的有效控制,从而保障煤矿开采量的不断提高。

3.4 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创新方法,确保效果

在国家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政策的大环境下,煤矿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则制定进行安全管理,突出生产安全重点,提升生产工艺水平,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措施,实施科技创新策略,改革安全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方法,改善矿井生产环境,确保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安全性的有效提高,达到风险有效控制效果。

4 结语

现代化建设中,风险控制措施的贯彻和落实,使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期间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得到大大降低,使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对于促进煤矿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姚敏.煤矿瓦斯爆炸危险源风险预控管理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2]刘殿福.综采工作面安装安全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第7篇

论文摘 要:阐述了我国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提出了我国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高危行业之一,随时面临着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严重挑战。职业安全和健康一直是影响我国建设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建筑市场规模将长期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建筑行业成为国家的基础行业之一。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繁荣提升,国内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型城市加快了城市建设开发的进程。与之伴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一大批“高、大、精、新”的项目不断涌现,成为城市的亮点,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建筑行业也存在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国家或地区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建筑施工管理手段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投入不足,生产技术的管理和开发落后于市场发展,安全保证能力低,环境保护意识差等,都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损失。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其他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现代建设项目,无论是在规模、技术复杂性、资金投入、资源消耗量、还是在影响范围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大得多,所存在的风险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导致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国内外许多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开始重视对其进行所谓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最早是由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其目标是努力防范、减少和分散风险,但是最终不可能消除风险。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国外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所谓风险管理公司。我国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项目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项目领域的应用差距就更为明显。建筑工程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发生风险的频率并尽量减轻影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作为安全风险决策的基础,它们可以使工程中的实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从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及造成的损失统计分析来看,我国从建国以来已经历了四次事故频发高峰。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建筑市场规模的成倍扩大,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资源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承接工程规模的增长速度。有专家认为,我国正在经历第五次安全事故频发高峰期。近年来,国家对建筑安全法制建设越来越重视,政府建筑安全主管部门也大大加强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这种监督检查是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完善基本的安全管理系统,使安全管理依法办事,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不断提高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 

2.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认识还相当落后。 

受传统思维和旧有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工程建设企业从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对风险管理都满足于经验型的粗放控制,依赖于感官印象和主观判断,对如何科学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认识不足,尤其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有哪些要求、适用哪些方法,如何适宜于行业和企业的特点等等更是不予重视,主动应用科学的辨识、评价方法以及实现辨识、评价范围的全面覆盖更是十分薄弱。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缺陷。 

我国企业对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在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应用还处于自发阶段,随着安全健康事故的增多,各行各业日益关注辨识、评价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但是,通过评审和研讨,人们发现过去零散的、自发的辨识、评价方法,在可靠性、充分性方而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从国外引进的方法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不好应用等问题,尤其是立足于建筑行业特点,如何强化辨识、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针对性、适宜性和匹配性,如何确定内容与方法的应用准则、可靠程度等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经验法简单可行,而科学方法复杂得无从下手,导致目前大部分企业应用的多种辨识、评价方法存在经验和科学之间的错位,往往最后采用经验方式决定辨识和评价结果。 

(3)现有的辨识和评价内容与方法不利于风险预防和控制。 

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和所面临风险的复杂性,各种辨识和评价方法的有效应用相当困难,粗放的辨识和评价结果,不适宜的应用方法,不仅导致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手段和成效,而且还导致了人们对科学辨识、评价方法的实际作用产生怀疑,不利于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从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上产生了大量的人为缺陷。 

 

3.结语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建筑业的安全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长期以来,工程建设企业的安全健康风险一直处于严峻态势,各种事故的持续发生,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生产和管理铁序,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企业的责任危机、生存危险和社会危机。分析事故原因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的风险预防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充分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受到质疑,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相关内容及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紧迫课题。

 

第8篇

[关键词]煤矿;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X936;F426.21;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328-01

1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风险(R)是衡量危险性的指标,是某一有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后果的组合。表示为事件发生概率及后果的函数:R=F(P,L)

式中 P―事件发生的概率;

L―事件发生的后果。

工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当认定风险可接受时,就保持该状态,并力图获得最大效益;当认定风险不可接受时,则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并跟踪监控措施对于降低风险的效果,反馈信息到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的风险控制。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与评价和风险控制以

及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构成一个风险管理周期。

2 煤矿风险管理机制建立

煤矿风险管理的基础范畴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与评价和风险控制,简称风险管理三要素。

2.1 风险辨识

全面辨识煤矿生产各环节中潜在的所有风险因素,这是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的必要前提,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风险辨识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准确性主要取决于风险辨识模式的设计与方法的选取。结合煤矿生产的特点,提出“生产专业一管理对象一风险类型”的风险辨识模式(如表1所示):将煤矿按照生产专业的不同进行分类,如采掘、运输、通风、机电等,在每个生产专业中从三类管理对象(点:设施及设备;线:作业过程及工艺;面:作业岗位及操作)的角度,全面辨识各类型的潜在风险因素。

2.2 风险分析与评价

1)风险分析:一是完善风险辨识,主要通过对辨识结果的评审、修改、整理以及必要的再辨识等工作,解决前述风险分类的重复、交叉等问题,进一步保证风险辨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二是风险特点分析,分析各类型风险的属性及特点,设计相适应的风险评价模式及方法。

2)风险评价: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一种循环改进的管理模式,其风险评价并不是对所有辨识出的风险因素的一次性静态评价,而是一种实时、动态的风险状态评价。因此,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价核心是设计和建立适合于各类风险因素的风险评价方法、模型和标准。由式(1)可知,基于风险的评价主要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尸和风险导致的后果严重程度L,风险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模式:①风险矩阵法:利用概率P和严重度L的分级矩阵定性评价风险等级的评价方法,使用简单,适用广泛,但评价的主观性较强。应用风险矩阵法的关键是需要根据国家、行业的相关法规、标准或企业自身的有关规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建立适应的概率P和后果严重度L及风险R分级的相关标准。②指标模型法:通过选取影响风险R变化的指标,构造评价模型,半定量或定量评价风险等级的评价方法,能够获得较客观的定量评价结果,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设计评价模型的过程较复杂。指标模型法选取所有影响风险状态变化的因素作为指标,根据风险定义,指标可有3种影响风险状态变化的方式,即:仅影响概率尸、仅影响后果严重度L以及同时影响P和L。指标模型法一般按照指标罗列、指标筛选、指标赋值标准、评价模型设计、风险等级标准等步骤进行。

2.3 风险控制

区别于具体风险因素已经显现或转化后的事件(事故)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是指针对各潜在风险因素的实时风险状态,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采取对应其风险等级,降低其风险程度至可接受水平的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对应风险等级的风险响应(响应级别、责任归属与关注层面)与各具体风险因素的具体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因素的具体风险控制措施可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两大类,一般按照如下优先顺序采取适合的具体措施:排除、代替、隔离、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及个人防护等。

3 煤矿风险预苦机制

风险管理的预警技术是一种预防事故、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的有效手段。对于风险的预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是实现现代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要求。煤矿企业在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不仅要保证风险管理机制本身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而且针对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的特点,还需加强对生产事故有效地预防与预控,这都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预警机制体系[[5,6]0

3.1 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是分析作业场所风险水平,对危机或危险状态的一种提前的信息警报或警告的方法。借助自动或人工的手段,通过对煤矿所有潜在风险因素的风险状态的实时监测,动态评价其风险等级,并及时给出相应的警示信息,提示相关部门根据风险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煤矿企业信息管理及通讯等硬件情况,构建支持风险预警实施运行及循环改进的平台,可增强风险管理预警的自动化程度以及系统性和准确性;并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程序及文件体系,切实保障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运行,以便更好地发挥风险预警的效能。

3.2 事故危机预警

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针对潜在风险因素的实时风险状态进行监测预警,根据预警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其评价指标体系是按照经典的风险概念R=f(P,L)建立的。对于煤矿事故风险,尤其那些具有突发性强、无明显规律性、事故后果较严重等特点的重大风险,仅仅依靠经典的风险状态监测预警,在不能够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的前提下,是不能保证对这类风险的有效预防及预控的。因此,对于煤矿

生产中此类重大事故风险还需要建立针对危机状态及事故征兆进行预警预控的事故危机预警。按照预警策划、危机诊断和风险干预的步骤,通过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各种危机状态或事故征兆的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及时报警,并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预防与控制,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4 结论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应用工业风险管理理论的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模式,风险预警管理是一种针对风险的实时、动态评价其风险状态的技术,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较高层次。由于煤矿生产的特点,在煤矿建立并实施风险管理机制符合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并能够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结合风险管理预警和事故危机预警机制,可进一步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参考本文所提出的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模式,在煤矿企业实际建立及实施风险管理及预警机制的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问题:

1)煤矿现场生产状况、环境因素分析:前期的单元划分、风险辨识及分析模式至关重要,应系统、全面分析煤矿的具体特点,设计采取相适应的模式与方法,确保风险管理实施的可操作性和预警机制的可靠性。

第9篇

【关键字】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管理分析;城市地铁;地铁工程

1 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风险管理就是指通过风险估计、风险监控、风险识别、风险驾驭等一系列的活动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并在一个肯定存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意识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管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保险型的风险管理,而城市地铁过程中应用的风险管理就属于保险型风险管理的范畴。同时风险管理的运用步骤主要是先对有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测,在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可能发生后对生产经营或是资源管理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后采取一系列风险处理的措施把风险的危害降至到最低,为此风险的识别和风险的预测以及风险的管理构成了风险管理中的主要内容。

2 城市地铁工程的风险分析

在城市的地铁建设过程中,不管是采用任何一种施工方法都不能避免对周围地层及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施工的安全风险预测与控制是城市地铁建设风险控制的主要工作。安全风险的危害和控制的难度会因为施工方法、地层条件及环境特点等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就其本质而言地铁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工程实施本身存在的安全患和对附近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地铁工程建设中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是构成安全风险的根本原因,而且对其变化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又构成影响风险控制效果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在对风险发生规律和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制定出技术方案、有效措施并应用到实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并减少城市地铁建设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2.1 城市地铁建设对地形的影响分析

在城市地铁建设中,地铁城市施工的掘进开挖是引起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陷的重要因素,而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施工过程中应力的传递、地层的变形、各种危害的突显。而在城市地铁掘进开挖后首先引起的就是隧道周围的应力变化,然而在受力应力重新调整的过程中会引起隧道周围土体的破坏和变形,随着隧道的掘进开挖所影响到的范围也会不断的扩大,最终会通过地层土体而直接或间接的传递到地表,具体体现于地层的沉陷或隆起现象。其中地层应力的传递顺序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而由此造成开挖体的周围和前方土体中应力集中,当超过土体强度后便会发生破坏,随之产生较大的塑性的变形,并且在其传递过程中还伴随着土体的失水固结、上浮隆起等。因此城市地铁的建设中掘进开挖对原有地形存在一定的影响。

然而不同的地层,而影响也不同。例如粉质黏性土、砂质土地层,它们的变形和地表沉降、隆起会存在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构成不同的沉降模式和变化曲线,而对其控制的原则以及施工技术措施应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根据不同的地层条件和沉降、隆起过程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措施、附属施工配套措施应对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对地形的影响尤为重要。

2.2 城市地铁建设对附近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施工建设环境安全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城市地铁建设在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振动等对环境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譬如深圳城市地铁5号线从西起深圳市西南的前海湾站,穿越南山区、宝安区和龙岗区到罗湖区的黄贝岭,线路所经地区主要有油松河、大沙河等河流均属雨源性河流,径流量是随着降水量的多少而发生变化的,而如今河流多数已变成了排污河。而工程的地下水位比较高,局部有承压水,其供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表水,排泄的方式主要以蒸发为主。此外地铁工程穿过的建筑物的密集区和部分交通比较繁忙的干道现状的地下管线有很多条管网交织复杂,埋深走向不一,这对于施工方案的选择和施工场地的安排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同时城市地铁的建设对城市的景观、市容乃至地铁沿线商圈的运作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城市地铁在建设初期做好环境风险预测,实际状况调研,做好宏观控制管理工作,把城市地铁建设对附近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风险管理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3 风险管理在城市地铁中的应用措施

3.1 城市地铁的风险辨识

城市地铁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有很大的风险。首先我们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辨识,也就是要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实际的辨识,然后逐一梳理分析甚至以模拟试验的方式去验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而地铁的风险辨别是城市地铁建设中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风险的辨识就是要对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源进行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产生的特点、后果进行研究。

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辨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风险的存在因素进行分类。对风险的分类可以让分析者在辨识风险的过程对地铁工程有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概念,而且对于风险因素的分类分析可以让地铁建设的实施者不至于遗漏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其次就是确定风险因素分类的方法。地铁风险因素大致可以分为自然风险、政治和经济风险、不可抗力风险、设计风险和施工风险等6个方面。对风险因素的分类方法可以根据风险的特征以及每一位施工工作人员所擅长的专业,以及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从根本上杜绝风险因素的遗漏。最后就是风险辨识方法。风险辨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拥有丰富经验的各类专家组成专业辨识小组,而当今的不同工程的领域也已发展了许多不同的识别技术,譬如有暮景分析法、德尔菲分析法等,这些分析法在城市地铁工程中的风险管理也是非常实用的。

3.2 城市地铁的风险分析

城市地铁的风险分析是进行城市地铁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之间的纽带,城市地铁风险分析的好坏直接影响其风险管理的结果好坏,因此城市地铁的风险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地铁风险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定量分析法;另外一种就是定性分析法。所谓的定量分析法就是运用数学的计算方法从而获得对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影响程度的数值表达方法。而所谓的定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语言表达的方式进行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分析。在城市地铁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运营等不同的操作阶段应采用不同的风险分析方法,譬如在地铁构建的详细设计运营的阶段,伴随着设计目标的不同条件以及周围的环境等有明确的参数时,可以借鉴之前的工程经验进行定量风险分析方法,而在可行性研究的初期,由于能获得的工程信息比较少,这时就可以运用定性的分析方法进行风险分析,以便对工期以及施工的费用进行预测,并为最终的方案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基础。

3.3 城市地铁的风险预防措施

所谓的在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的风险预防措施就是在风险辨识、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预防措施方案的确定,以便提高工程的安全指数。同时结合城市地铁的建设特点,具体的风险预防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进行风险的转移。风险的转移指的就是在城市地铁的实施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及个人为了避免承担潜在的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将风险转移给另外的单位或者是个人去承担,而一般采取的就是通过非保险方法的转移,通过协议书或者是合同把风险转移到项目之外的第三方,而不是简单的采取其他的方式降低风险发生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其次就是使用风险保险的方法。所谓的风险保险就是城市地铁的承包商处理风险经常使用的方法和重要手段。就是承包单位通过专门的机构运用大量的法律签订的保险合同,这样当风险发生的时候,承包方就可以获取保险公司的补偿,因而将这种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而避免受到损失。

最后就是风险回避的方法。所谓的风险回避就是当地铁工程施工之前,及时的预知到某种潜在的风险威胁,这种风险又比较严重甚至没有解决方案的时候,便可以选择放弃原有的施工方案或者是放弃原有的目标,最终达到避免风险损失的目的。风险回避法也是比较普遍的常用的风险避免措施,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损失而进行的。

4 结语:

城市的地铁建设是一个施工周期较长、结构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潜在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只有通过对风险的辨识、分析以及有效地预防措施才可以把风险降至最低,以实现和提高我国城市地铁建设的总体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顶立;;城市地铁建设中的安全风险分析与管理[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刘继强,陈登伟. 新建地铁工程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与控制研究[J].四川建筑,2010年第05期.

第10篇

关键词:联合站 风险识别 危害因素 管理体系 整改措施。

一、建立危害识别管理体系背景及意义

联合站作为油田甲级要害生产单位,其安全生产平稳运行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联合站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并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存在形式、阶段各异,同一过程和活动的危害因素又相互联系,为全面科学识别出作业活动过程及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准确判定其分布、种类、数量、引发事故的条件,建立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二、目标分析

1.指导开展危害因素辨识,解决危害因素辨识方法难以为员工掌握的问题。

2.解决管理体系文件与风险评价结果、与部门职责不符的问题。

3.指导开展风险评价,解决风险评价方法过于简单,随意性大的问题.

4.指导进行两书一卡、应急预案,完善各级安全检查表,解决风险评价和现有安全管理脱节的问题。

三、建立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实施步骤

1.单位组织开展各层次、全方位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培训,涵盖本单位各级管理者、负责人和员工。

2.对各班站进行现场调查,指导危害因素辨识。

3.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分级。

4.确定对照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并实施岗位操作规程、两书一表一卡、应急预案等风险控制的机制。

上述优化步骤中,风险分级和危害因素的辨识尤为重要,以下逐条阐述。

四、具体实施措施

1.风险识别的划分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自身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

在现今作业活动划分过程中,由于至今尚无一个明确通用的“规则”来规范单元的划分方法,因此会出现不同的人员对同一个对象划分出不同单元的现象。按照操作项目、生产作业单元、作业活动、场所类别划分的方法,都存在不同的缺陷,导致危害因素辨识的遗漏。另一方面,作业活动划分由于生产、管理等各项作业活动复杂程度不一,风险情况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分层次划分相关作业活动,以便逐步拆解,避免遗漏。

根据经验,应按照分级的方法,将作业活动分解成作业活动(一级作业活动)、工作任务或过程(二级作业活动)、工作任务或过程细化(三级作业活动)。高一联合站主要作业场所有:输油岗、污水岗、卸油台、计量岗、化验岗。将其定为一级作业,而后逐级划分。

在二、三级作业活动划分过程中,在生产单位以工艺过程为主线进行划分,重点检查有无职能遗漏,划分作业活动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原则:

1.1各级作业活动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应以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进行明确。

1.2具体的划分着眼点应明确为划分到最基础的可以实现风险控制的单元,为对于生产单位而言“可以指导编制修订对应的操作卡,检查表或作业指导书为止”。

1.3作业活动划分的目的是充分辨识危害因素,划分程度的把握主要看该项作业活动涉及的危害因素数量多少。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含几十种危害因素,也不能太简单,如仅涉及一、两种危害因素,一般以能进行清晰辨识,主要危害因素没有遗漏为准(一般该项作业活动涉及的危害因素为10-20个左右为宜)。

2.危害因素的辨识

高一联合站在危害因素识别中,主要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实施作业危害分析,能够识别作业中潜在的危害,确定相应的工程措施,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置,以防止事故发生,防止人员受到伤害。主要用于识别人的动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以便指导编制作业指导书、安全操作规程。作业危害分析主要步骤如下:

2.1确定(或选择)待分析的作业;

2.2将作业划分为一系列的步骤;

2.3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

2.4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经验对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分析、评价。针对辨识出的各类危害因素,查找目前的各类风险控制措施,便于进行风险评价,并对下一步各类HSE控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根据单位目前的实际,查找在操作规程、管理方案、隐患治理计划、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作业计划书、HSE检查、应急预案等方面的现状和缺陷。

五、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取得成果

通过危害识别管理体系的建立,使联合站存在的危害因素得到全面有效的识别。管理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现场风险管理,完善作业许可,两书一表,四有一卡及相关管理制度的编制工作,培训讲课7次,培训人员277人次,修改程序文件22个,完善全站危险识别因素960条。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抓重点领域、要害部位、关键环节安全环保监管。从而实现联合站安全合理化、运行高效化管理。

六、整改措施

1.针对各单位风险评价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及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针对各单位风险评价结果,修改完善检查表、操作卡。

3.针对各单位风险评价结果,完善各部门作业教材。

4.会审并.危害识别管理程序文件。

参考文献:

[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1部分:规范》 (Q/SY 1002.1-2007)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08

[3]《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要点;薄弱环节;对策

电力行业是一个高危险性行业,据有关资料统计,电力工程安全危险程度在高危行业中列第八位。安全与风险是两个对立面,风险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工作的“可控、在控、能控”,安全风险管理实际上是风险管理。如何直面风险,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作到“见之于未萌,防患于未然”,切实规避、控制和降低风险,是当前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

电网企业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最终都需要由不同专业人员的现场作业来完成,如电网运行方式调整需由电网调度和变电倒闸操作来完成,输变电设备技改大修需由输变电检修作业来完成。因此,落实对现场作业的风险管控是电网企业实现安全目标的基本保障。为确保现场作业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到位,对于现场作业的风险辨识非常重要。由于目前电网企业所安排的周期性停电计划均为综合停电计划,计划中包括技改、消缺等多项作业内容,所以传统的仅针对某一作业开展的风险辨识已经不适用。风险辨识必须综合考虑作业本身和与其他作业之间的影响,才能真正反映某一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基于上述考虑,供电局研究提出了包含多个作业内容的作业项目的概念和围绕作业项目实施安全风险管控的理念。

2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辨识三步走”

针对作业项目的安全风险辨识,不仅要关注作业本身的风险,还要关注其他作业的影响。因此,供电局提出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三步走”的方法。

(1)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方法,对作业现场(包括电网运行方式、输电线路交叉跨越、变电设备隐患等)的静态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提出管控措施并更新入《作业安全风险库》,为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评估提供静态风险基础数据支撑。

(2)运用三维辨识法对作业现场的风险进行综合辨识、评估以及复核确认,提出风险管控措施。三维辨识法是指对照《辨识范本》来辨识作业过程中的动态风险,查看《作业安全风险库》来提取作业过程中的静态风险,通过现场踏勘来确认作业项目的风险。

(3)依据前两步所明确的现场动态、静态风险,使用《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从工作复杂度、工作难度、风险情况、班组交叉作业、施工器具、施工时间跨度等方面对作业项目开展风险辨识和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通过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三步走”的规范作业流程,尽量减少、弱化人为主观判断内容,充分考虑影响作业项目实施的各类因素,并以量化的依据来界定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等级以及明确相应的风险事件和控制措施,从而使对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估实现标准化。

3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要点

为了能够规范化、标准化地开展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供电局梳理提炼出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流程(见图1),同时明确各流程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并着重对项目建立、风险评估、审核批准、承载能力分析、现场实施这5道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管控。

3.1 项目建立

作业项目创建时,一般以单条月度工作计划为一个作业项目;对于关联度较高的几条月度工作计划,可以合并成一个作业项目。地市电力局运维检修部计划专职负责将生产管理系统中正式下达的次月工作计划导入风险管控系统,依据通用原则创建作业项目,并将作业项目下达到涉及的工区(包括检修、运行工区)和相关配合单位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同时填写风险管控措施。

图1 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流程

3.2 风险评估

作业项目下达后,就要对作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一是,由地市电力局调控中心结合省电力公司电网运行风险预警单,依据《电网运行方式风险预警管理标准》编制电网运行方式风险评估表和电网运行方式风险预警通知书,明确电网运行方式、存在风险和电网预控措施等内容;对于存在较大及以上电网运行风险的作业项目,还应编制电网事故预想。二是,由项目涉及工区安排相关人员结合调度提出的电网预控措施要求,按照“辨识三步走”的方法,对所指派的作业项目(含多个作业任务)进行风险辨识、评估,并上报工区专职;相关配合单位(营销部)根据调度提出的电网预控措施要求,填写针对性风险管控措施。三是,由工区专职对作业项目所有风险等级工作任务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对风险预控措施进行审核,填写工区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到岗到位人数和相应岗位,并上报工区领导。

3.3 审核批准

工区领导对作业项目的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进行审核,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专职对工区上报的作业项目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进行审核,填写单位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人数和岗位。对于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为一般及以下的,其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需由安监部专职备案后,作业项目风险辨识及评估工作才能结束。对于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为较大及以上的,其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需由安监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审批。对于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为重大的,其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还需由单位分管生产的领导审批通过后,作业项目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才能结束。

3.4 承载能力分析

在一般及以上风险作业项目列入周计划后,由各工区安排相关人员对各工作任务开展安全承载能力分析,依据工作任务风险评估及预控措施生成《控制措施卡》进行现场作业风险管控。作业项目为单一生产班组承担的,由该班组的班长进行安全承载能力分析;项目涉及多个生产班组的,由工区作业项目负责人进行安全承载能力分析。

3.5 现场实施

现场实施作业风险管控包括:在开展现场作业前,由工作负责人查看并打印《控制措施卡》,必要时可补充完善《控制措施卡》中的安全风险和控制措施;依据《控制措施卡》对现场作业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及时总结《控制措施卡》执行情况。

3.5.1 变电运行作业《控制措施卡》的使用

(1)使用人为负责拟票、审票、操作、许可工作的运行值班人员,作为危险点分析预控使用。

(2)依据《变电站安全围栏标准》和《操作票、工作票管理规定》开展“两票”工作。在操作拟票、审票、正式操作和工作许可前,应确认《控制措施卡》中的风险是否变更并及时调整。

(3)正式操作(许可工作)前,值长根据《控制措施卡》向负责操作的值班人员进行交底。

(4)操作过程中的新增风险事件应按“操作异常”处理要求执行。

(5)操作结束或工作票终结后,值长应结合“复查评价”与操作人员共同总结《控制措施卡》的执行情况。

3.5.2 变电、输配电检修作业项目《控制措施卡》的使用

(1)《控制措施卡》执行人由工作负责人担任。

(2)《控制措施卡》可作为工作安全交底内容使用;使用《控制措施卡》的作业项目,若同时使用《作业指导书》,则应用《控制措施卡》替代《作业指导书》中的“危险点预控措施”使用。

(3)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负责人负责监督《控制措施卡》中控制措施的落实并逐项确认,并随时判断《控制措施卡》中的风险是否变更且及时调整。

(4)作业结束后,执行人应在班后会中与工作班成员共同总结《控制措施卡》的执行情况。

4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控薄弱环节及改善措施

(1)虽然力公司在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中引入了班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但是班组承载能力分析仅能通过可以直接取得的人员素质情况和班组装备情况进行评估,尚无法准确反映班组成员的精神状况。

改善措施:引入员工岗位适应性心理学分析,优化班组承载能力分析标准,定期由班组长将班组人员岗位适应性信息录入到系统中,使得评估所需的信息更加贴近实际。

(2)作业项目立项过于依赖个人判断,尚缺乏统一的立项标准,实施过程中差异性较大。

改善措施:经过不断摸索,提炼形成作业项目立项标准,并定期更新完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严谨的、全过程的管理活动,要做好项目的风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安全风险管理手段,才能对风险进行更有效地控制,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才能使其健康、安全、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1.确定风险辨识的风险性标准隶属度函数S,S=(S1,S2,S3,S4,S5)。其中:Si的值可以通过专家调查方法确定。

2.第1层风险的辨识。海明贴近度模型σi=N(S,Bi)=1-dH(B,Si)其中:S=(S1,S2,S3,S4,S5);Bi=(bi1,bi2,……bi5)。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权数,有Hi=[σi][W]T,其中:[σi]—主对角线元素分别为σ1、σ2、σn的对角矩阵;[W]T—第1层风险因素的权向量。根据矩阵Hi中各元素的数值大小序列,对第1层相对应的风险进行相对排序。

3.第2层风险辨识。根据第1层辨识的结果,对Hi、[σi]相应的风险进一步辨识,找出主要因素,辨识过程与前相似。反复使用上述辨识过程,可容易推广到二阶以上的情况。

融资风险的分类

根据研究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风险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于工程项目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其第一级风险基本可分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经济风险、信用风险、竞争性风险五大类。

1.政治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政局不稳;政策多变;债务;战争内乱以及国有化五个方面的要素。

2.不可抗力风险因素包括:地震;海啸;火山;洪水;狂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等。

3.经济风险因素包括: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变化产生的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导致的金融风险。

4.信用风险因素包括:债务人是否能归还到期债务;债权人和发起人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完成项目。

5.竞争性风险因素包括:项目实施后是否会有多家同类性质的项目与之发生竞争。尤其是BOT项目的融资更是如此,在特许经营期内如果有同类型的项目与之竞争将会对本项目产生巨大的损失。

风险管理和对策

针对以上的五种不同种类的风险提出以下四点风险管理措施

1.降低政治风险的办法之一是政治风险保险,包括纯商业性质的保险。还可以进行适当股权安排以适应政府政策的变化。或者要求在东道国或其友好国家有强大影响的私营公司参与到项目融资中来,或者促进多边机构如世界银行集团中的国际金融公司参与进来。

2.防止不可抗力风险最好的办法是投保。保险主要针对直接损失而言,即通过支付保险费把风险转移给有承担能力的保险公司或出口信贷机构。阵地间接损失,可以寻求政府资助和保证。

3.为了控制市场风险,须做好海外市场调研分析,对市场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市场动态。可以通过签订或供或付的长期供货合同锁定产品价格,确保项目收益。控制金融风险有多种方法。如运用掉期等衍生工具,固定利率的贷款担保,理想的多种货币组合方式,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密切合作等。

4.控制信用风险,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对方资信的彻底调查与了解。比如债权人可以委托法律专家和财务顾问与债务经纪人接触并协助其工作。并要求将其财务信息,担保手续公开化,以确认资金落到实处。另外也可设置专有账务资金管理违约风险。

结束语

第13篇

1.1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事故预防控制。事故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管理科学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安全科学借鉴风险管理科学成果,形成了用于实现事故预防控制的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风险管理科学原理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的实质是:系统全面地识别企业生产作业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导致安全风险的因素(危险源或危险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状况;确定对其采取的控制措施。

1.2风险、危险源辨识

安全培训是避免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手段,保证培训内容中涵盖所有岗位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十分必要。本文以某石化码头为例,针对其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和生产工艺4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针对现场的作业活动情况,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的方法,配合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操作人员,将整个作业步骤进行分解,对每一个步骤潜在的危害进行识别,找出导致风险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作业过程中设备设施可能引发的事故,利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对照企业设备设施清单分解出重要零部件,找出每一个零部件可能发生的故障或功能损失,分析每一个故障或功能损失可能导致的事故,最终提出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环境下能量意外释放的情况,利用能量源分析(ESA)的方法,找出不同场所环境的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析导致风险的原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流体装卸工艺这一重大危险因素,独立运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的方法,划分单元、确定每个单元的相关要素,运用先导词法分析要素是否存在偏差,得到发生偏差可能导致的风险及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多种模式下的风险及危险源辨识可以确保辨识结果全面,但也造成部分辨识结果重叠,综合辨识信息并去除重叠部分形成最终辨识结果。

2结合辨识信息开发培训矩阵、培训课程和试题库

2.1岗位培训矩阵

结合企业特点,由安全培训行业专家、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及各岗位人员三方组成培训开发小组,共同制定培训需求分析,确保将安全培训专业意见、公司实际安全培训需求状况、岗位员工工作习惯与易接受培训方式有效结合,既符合安培知识结构,又兼顾员工和企业实际需要。培训课程包含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法规要求、生产操作环节、设备设施、场所环境、特殊工艺等内容,适用性覆盖企业全部岗位。将培训内容分配给每个岗位的员工,生成培训矩阵。

2.2针对性培训课程

运用风险识别信息,结合企业现有的《体系文件》、《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企业安全生产操作手册》、《技术检保任务书》、《事故事件分析表》、《HSE卡片》、《施工安全教育记录》及安全培训材料等开发如下课程:《企业主要安全风险控制基础知识》,其中主要包括生产作业过程简介、生产作业过程主要安全风险、风险控制措施3部分,总体上介绍了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目的在于让参训人员对企业有所了解,宏观掌握安全注意事项,针对企业所有岗位。《三级安全教育》,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3号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制定,涵盖厂级、队级和班组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侧重不同级别人员,使其了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等内容。《作业安全风险控制》,针对企业重点作业环节,逐项讲解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配以正误对比操作图解和经典事故案例分析,目标人群为一线操作各岗位。《内部维修安全风险控制》,主要规范企业内部维修部门,针对其涉及的维修项目,从操作工具、劳防用品、操作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训,培养良好作业行为,避免安全隐患。《委外维修安全风险控制》,针对委外施工承包方和企业现场管理人员,突出施工过程中企业特有施工要求和环境场所影响,明确双方权责,适用于外来施工人员入厂培训和企业安全监管部门日常培训。《设备设施和场所环境安全风险控制》,重点针对企业作业过程中使用到的设备设施和不同的作业场所环境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设备安全使用、定期检查和故障处理等内容,也有场所环境中能量意外释放和能量隔离的要求。《流体输送工艺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是企业特有工艺的培训,针对性强,操作复杂,危险性高。目标群体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艺改进和工艺评价中具有一定安全防范作用。考虑到参训人员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增加参训积极性和趣味性,以上课程均配有专人讲解、视频、漫画、正误操作图片和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

2.3试题数据库

针对以上安全培训课程内容,选取主要知识点编成试题,分别以判断题、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形式生成数据库,并分配试题难易程度。试题库实施动态管理,内容定时更新,保证随机选取后形成的试卷兼具知识广度与深度。

3安全培训考试信息化

3.1在线培训

员工凭工号和密码登陆后便可见培训主界面,由于培训系统已嵌入原有办公系统中,所以员工在本部门即可随时完成。员工选择本部门下分属的自己岗位,针对分配的课程学习,系统自动记录接受培训时间,达到培训课时要求方可参加考试,避免了安全教育培训课时不达标的问题。

3.2在线考试

安全管理部门提前安排考试科目并配置试卷,确定考试时间、题目难易度、合格分数等内容,并在考试过程中拥有重新配置试卷和强制交卷等权限。员工凭工号登陆考试界面开始答题,试卷题目具有标记和提示功能,易于修改并防止参考人员漏答。答题完成后可自主交卷,或考试时间倒计时结束后自动交卷,交卷后系统同步显示成绩。

4结论

第14篇

1.1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事故预防控制。事故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管理科学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安全科学借鉴风险管理科学成果,形成了用于实现事故预防控制的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风险管理科学原理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的实质是:系统全面地识别企业生产作业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导致安全风险的因素(危险源或危险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状况;确定对其采取的控制措施。

1.2风险、危险源辨识

安全培训是避免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手段,保证培训内容中涵盖所有岗位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十分必要。本文以某石化码头为例,针对其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和生产工艺4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针对现场的作业活动情况,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的方法,配合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操作人员,将整个作业步骤进行分解,对每一个步骤潜在的危害进行识别,找出导致风险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作业过程中设备设施可能引发的事故,利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对照企业设备设施清单分解出重要零部件,找出每一个零部件可能发生的故障或功能损失,分析每一个故障或功能损失可能导致的事故,最终提出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环境下能量意外释放的情况,利用能量源分析(ESA)的方法,找出不同场所环境的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析导致风险的原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流体装卸工艺这一重大危险因素,独立运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的方法,划分单元、确定每个单元的相关要素,运用先导词法分析要素是否存在偏差,得到发生偏差可能导致的风险及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多种模式下的风险及危险源辨识可以确保辨识结果全面,但也造成部分辨识结果重叠,综合辨识信息并去除重叠部分形成最终辨识结果。

2结合辨识信息开发培训矩阵、培训课程和试题库

2.1岗位培训矩阵

结合企业特点,由安全培训行业专家、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及各岗位人员三方组成培训开发小组,共同制定培训需求分析,确保将安全培训专业意见、公司实际安全培训需求状况、岗位员工工作习惯与易接受培训方式有效结合,既符合安培知识结构,又兼顾员工和企业实际需要。培训课程包含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法规要求、生产操作环节、设备设施、场所环境、特殊工艺等内容,适用性覆盖企业全部岗位。将培训内容分配给每个岗位的员工,生成培训矩阵。

2.2针对性培训课程

运用风险识别信息,结合企业现有的《体系文件》、《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企业安全生产操作手册》、《技术检保任务书》、《事故事件分析表》、《HSE卡片》、《施工安全教育记录》及安全培训材料等开发如下课程:《企业主要安全风险控制基础知识》,其中主要包括生产作业过程简介、生产作业过程主要安全风险、风险控制措施3部分,总体上介绍了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目的在于让参训人员对企业有所了解,宏观掌握安全注意事项,针对企业所有岗位。《三级安全教育》,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3号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制定,涵盖厂级、队级和班组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侧重不同级别人员,使其了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等内容。《作业安全风险控制》,针对企业重点作业环节,逐项讲解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配以正误对比操作图解和经典事故案例分析,目标人群为一线操作各岗位。《内部维修安全风险控制》,主要规范企业内部维修部门,针对其涉及的维修项目,从操作工具、劳防用品、操作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训,培养良好作业行为,避免安全隐患。《委外维修安全风险控制》,针对委外施工承包方和企业现场管理人员,突出施工过程中企业特有施工要求和环境场所影响,明确双方权责,适用于外来施工人员入厂培训和企业安全监管部门日常培训。《设备设施和场所环境安全风险控制》,重点针对企业作业过程中使用到的设备设施和不同的作业场所环境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设备安全使用、定期检查和故障处理等内容,也有场所环境中能量意外释放和能量隔离的要求。《流体输送工艺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是企业特有工艺的培训,针对性强,操作复杂,危险性高。目标群体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艺改进和工艺评价中具有一定安全防范作用。考虑到参训人员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增加参训积极性和趣味性,以上课程均配有专人讲解、视频、漫画、正误操作图片和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

2.3试题数据库

针对以上安全培训课程内容,选取主要知识点编成试题,分别以判断题、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形式生成数据库,并分配试题难易程度。试题库实施动态管理,内容定时更新,保证随机选取后形成的试卷兼具知识广度与深度。

3安全培训考试信息化

3.1在线培训

员工凭工号和密码登陆后便可见培训主界面,由于培训系统已嵌入原有办公系统中,所以员工在本部门即可随时完成。员工选择本部门下分属的自己岗位,针对分配的课程学习,系统自动记录接受培训时间,达到培训课时要求方可参加考试,避免了安全教育培训课时不达标的问题。

3.2在线考试

安全管理部门提前安排考试科目并配置试卷,确定考试时间、题目难易度、合格分数等内容,并在考试过程中拥有重新配置试卷和强制交卷等权限。员工凭工号登陆考试界面开始答题,试卷题目具有标记和提示功能,易于修改并防止参考人员漏答。答题完成后可自主交卷,或考试时间倒计时结束后自动交卷,交卷后系统同步显示成绩。

4结论

第15篇

关键词:二八法则 班前关键词 码头 危害辨识 风险评价

扬子石化物流部液体码头作业区承担着扬子石化公司全部液体物料的水路装卸船任务,作为公司最重要的物流通道,液体码头位于扬子石化公司生产经营链的两端,原料和产成品的进出都要依赖于这个通道,其安全稳定运营对于公司的生产举足轻重。因此,如何提升液体化工码头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成为液体码头作业区着力研究的课题。

1.“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产生背景1 . 1班组安全生产中的“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进行广泛统计后发现的。二八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现象,在大多数的社会及经济活动中,只需要把80%的资源投入到重要的20%的事件活动中去,即可产生出100%结果。

石化企业中,班组是从事生产作业的最小单元,谁把握住班组,谁就拥有了安全。从近几年来液体化工码头的事故以及未遂事故统计分析来看,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也吻合二八法则,事故以及未遂事故的发生往往集中在少数的关键环节、关键环境、关键设备、关键人物上,混杂这些关键因素的生产操作往往只占班组生产运行操作频次的极小部分,但是却占了事故的绝大部分。但是,究竟什么因素是关键因素,如何让班组每天当班时辨识到这些关键因素,进而将班组长有限的管理精力投入到关键因素的控制中?这是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

1 . 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在查找“关键因素”中的积极作用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理论是近些年来在安全生产中运用较多的理论,其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一些危害辨识的工具如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件数分析法(ETA)等,系统梳理项目建设或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显化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依据辨识出来的危害,进行危害程度评价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生产作业处于可控状态。对于班组而言,如果在上班前,采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方法,在上班前对本班的生产作业进行分析,就可以很好地找到二八法则中“20%”的关键因素。

1 . 3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植入班组日常生产管理的“三大难题”

实际情况来看,各级管理者在致力于把“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植入到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都难以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存在三大难点:

(1)操作难。通常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法,注重的是系统性,力求全面辨识出危害,然后进行评价,往往要由一个小组来完成。要求班组每天上班都要系统评价显然不现实,因此,存在着方法虽好难操作的问题。

(2)定位难。虽然我们有很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技术方法,如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件数分析法(ETA)等等,但这些方法往往更多考虑的是普遍适用性,针对性不强。班组难以对本班生产操作的“关键因素”快速准确定位。

(3)验证难。如何知道班组有没有进行辨识与评价?难以验证。辨识与评价的效果如何,是否到位?更是无从验证。失去了监督的管理手段也就容易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对班组的生产操作开展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就会陷入空谈,难以落实。

2.“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理论依据和创新点

2 . 1什么是“班前关键词作业法”

所谓“班前关键词作业法”,是指根据本单位的作业特点以及本班的生产任务,通过“班前关键词图示表”,在班前以提炼本班关键词的方式,迅速准确地对本班人员、设备、工艺、生产、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与评价,最终形成本班的关键词,并在LED屏上予以明示,加强对形成关键词工作的管理,并接受管理人员的监督与帮助,进而达到辨识本班危害,控制本班生产作业风险的操作方法。

2.2“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理论依据

2 . 2 . 1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所认为将80%的资源投入到重要的20%的事件活动中去,即可产生出100%结果的结论,同样适用班组安全生产。在班组安全生产中,需要把主要的精力以及资源放到关键的生产作业环节中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 . 2 . 2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班前关键词作业法”是基于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发展而来,是指在进行一项生产、设计、施工、维修等工作前,对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因素通过假设提问的方法列出,然后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风险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2 . 3“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创新点

“班前关键词作业法”虽然取自于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的原理,但是与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相比,“班前关键词作业法”存在着针对性强、操作简单、辨识准确、结果易查、动态管理等特点,在生产作业的安全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主要优势有:

(1)实现了生产作业过程危害辨识的日常化。“班前关键词作业法”采用关键词查找的方式进行班前生产作业的危害辨识,大大简化了危害辨识的繁琐程度,同时,辅之以将关键词公示的手段,使得“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实施得到了有效保证。

(2)编制了符合生产作业实际的“班前关键词提示表”。根据码头物流生产作业特点,基于多年码头物流生产作业经验,由车间领导、技术人员、班组长、职工等各层次人员共同采用头脑风暴法形成的“码头班前关键词提示表”,不仅简明扼要地找到了码头生产操作易发生事故的关键因素,而且注明了有效的针对性方法,易操作,针对性强,对生产作业的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3)采用了LED屏目视化管理方法。在“班前关键词作业法”里,采用了目前流行的LED屏展示,将班组辨识出来的关键词展示在LED屏上,醒目的LED屏成为中控室的视觉中心,屏上显示的关键词时时刻刻提示着班组成员,目视化管理较好地融入了生产管理过程。

(4)实现了技术层对操作层指导监督的无缝贴合。在没有实施“班前关键词作业法”之前,技术层无法直观地了解操作层在生产作业关键环节没有重视,而对每一项作业都进行指导又不现实。采用“班前关键词作业法”后,技术人员每天只要浏览一下中控室LED屏所列的关键词,就可以很迅速直观地掌握班组在哪些环节已经加强了关注,哪些环节还存在疏忽,技术层对操作层的指导实现了无缝贴合。

3.“班前关键词作业法”实施的主要步骤3 . 1运用头脑风暴法,制定出“班前关键词提示表”

“班前关键词作业法”要想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做到:一操作简单。二针对性强,辨识准确。因此,一份好的、适用于本单位实际的“班前关键词提示表”就显得非常重要。编写“班前关键词提示表”,要运用头脑风暴法,对日常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讨论,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关键词提炼。

(1)成立作业区班前关键词编写小组。作业区成立了由作业区领导、技术人员、部分班组长以及操作工共同组成的班前关键词编写小组,这个编写小组来自于作业区的各个层面,对作业区危害辨识的角度也各不相同,通过多视角的辨识,可以使得关键词的提炼相对全面。

(2)进行编写前的准备。为了使关键词更有针对性,编写小组成员需要预先对作业区的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工作程序以及以往发生的事故案例等进行充分熟悉,并进行独立的思考,列出可能发生事故的清单。

(3)运用头脑风暴法,假想生产作业的事故并分析原因。在进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作业区安排充裕的时间,组织编写小组成员,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对生产作业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讨论假想,并对导致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分析的思路从设备设施操作程序人的不确定环境的影响工艺条件等五个方面展开,并做好记录。如管线泄漏事故,最后分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管线超压、管线腐蚀、管线首次投用法兰未把紧、人员流程设置错误等等;装船冒舱事故,可能的原因有流量计失灵、换舱未及时切换、密度变小同样重量体积增大等等,对这些原因需要一一记录。

(4)对各类事故的原因进行精炼。根据班组生产控制的特点,对原因进行精炼,祛除一些班组不可控的原因,如管线泄漏事故中,管线腐蚀原因一般班组不可控,可以去掉。

(5)对经过精炼的事故原因进行归类,提炼出简明扼要的关键词。

这是“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关键阶段,在掌握大量事故原因的基础上,必须加以归类总结,找出其中的共性,将这些共性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可以考虑把关键词进行分级,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关键词。一级关键词外延大,关键词简单,便于班组人员迅速理清思路;二级关键词外延缩小,内涵丰富,便于操作人员在一级关键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辨识;三级关键词则是具体的设备、流程、人员,就是班组生产操作的关键因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6)编写关键词提示。关键词提示实际上是风险控制措施的简要说明。这些说明虽然很简短,但对于有相当贮运操作技能的班组长而言,其提供的警示信息已经足够。如“首航”的关键词提示有六个:靠泊、包络图、舱容确认、船况、HSE规章告知、流量。虽然简单,但班长一看就知道,“靠离泊”是由于首航船只不了解水域情况,靠离泊时容易冲撞浮码头撞坏设备需要重点关注;“包络图”是指了解首航船的吃水来看是否在输油臂包络图范围内;“舱容确认”是指与船方确认计划装载量与船的实际舱容是否匹配;“船况”是要求对首航船做深入细致的检查;“HSE规章告知”是指要及时告知我们码头的HSE规章制度,以免违反产生管理矛盾;“流量”是指岸方设计流量与船方设计流量是否匹配。

使用“班前关键词提示表”,使班长能较为全面地进行梳理,并大大提高了关键词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 2制定“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实施细则及考核措施

“班前关键词作业法”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及考核措施,以确保得到有效实施。为此,我们做出如下管理规定:

(1)“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由当班班长负责填写管理,依据“班前关键词作业法提示表”,会同副班长一起讨论,将当班重要作业、重点关注事项列入,并通过中控LED屏显示。

(2)关键词填写方式:三级关键词+二级关键词,如富源8#首航、汽油密度变更、G1106C付料气缸阀内漏等等,具体清晰、一目了然。

(3)班长应根据辨识出的关键词,依据关键词提示进行安排与布置,必要时,应亲自到现场监控操作。

(4)班前关键词是动态过程,应随本班生产过程变化及时更新。

3 . 3完善“班前关键词作业法”实施的硬件设施

实施“班前关键词作业法”,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把本班的关键词目示视化,起到公示与提醒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业区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LED显示屏的方式,在中控室悬挂一块单色LED显示屏。3 . 4强化对班组长培训

按照”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实施细则,班前关键词的编写责任人为当班班长,为了将“班前关键词作业法”落到实处,作业区组织了对班长的培训。对班长的培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熟练使用“班前关键词作业法提示表”;其次是对其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相关知识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