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科技农业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农业科技需求;供给创新
一、引言
云南省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力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等“4张名片”,重点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济、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等“6大特色农业”,精心打造一批优势产业,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行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等“8大行动”,集中推进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渔、云林等“12大品牌建设”,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五年后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保证主要农产品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村民生情况,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云南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壮大云南农业经济实力,促使云南省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基于该背景,要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作用不容小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正在而且必将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也必将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及相关的供给工作必须切实尊重广大农业科技需求者的意愿,考虑其利益,这样才能产生并持续发挥该主体的作用。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有加速集中的趋势下,充分了解和分析农户和农业产业组织的农业科技需求,从而为农业科技供给创新提供一些合理建议就变得至关重要。然而,过去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及农业科技运用行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没能认真了解和尊重其背后的利益、需求及意愿,从而导致某些农业科技的低效和不可持续。
二、创新农业科技供给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农业科技是建设云南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都是基于农业科技的前提。此外,在提高高原特色农业竞争力方面,农业科技也发挥着支撑作用。经验证明,在建设放心云南、健康云南的过程中,每次重大的科技发明、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本质就是农业与农村的经济效益问题。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都离不开农业科技。要引导科技供给,改善科技供给,促进科技供给,必须依靠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要大幅度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粮和科技增收,只有让科技供给符合科技需求。由此说明,农业科技进步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农业科技是解决农业矛盾的基本途径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矛盾: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的矛盾;农产品的竞争力低和经济效益差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矛盾。面对新形势,农业必须转向科技之路,转变过去对资源依赖的情况,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益。农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有效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品质,进一步满足农产品需求。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能够更好地引导科技的进步,带动科技的创新,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科技是降低城乡差距的基本条件
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出现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难度增加、城乡差距扩大的一系列新问题。要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必须实现农民增收,而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市场附加值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保证。因此,扩大农业科技需求,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与可靠保障,还是促进城乡和谐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工农业之间的和谐。
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背景下的农业科技需求调查
(一)调查样本
为进一步了解农业产业化组织,如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下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特点,课题组对全省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78份,收回问卷544份,有效答卷525份,回收率为94.11%,有效率为90.17%。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和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3大类15个问题,主要包含农业技术需求与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相关统计,结果分析归纳如下。
1. 技术及技术提供者
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产品产供销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一般农户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领域的技术均感兴趣,有191位,占36.37%的受访者对深加工技术表现得最为感兴趣,这说明受访者对于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产品更关注。对于这些技术来源,46%的受访者选择公司和行业协会,27%选择农技科技人员,近1/3选择祖辈的经验和靠自己摸索(见图1)。
2. 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
在问到生产过程中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时,50%的受访者选择了自动化/机械化技术,也有10%的受访者选择了减少损耗的技术。这说明目前的农业科技已经相对普及,由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产较大,在运用生产技术时,会更多考虑减轻生产强度和降低成本的自动化/机械化农业技术(见图2)。
3. 最相信的技术来源
就最相信的技术来源,56%的受访者相信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22%相信自己和祖辈的经验,没有一个受访者相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这与技术来源的数据相比,更多的受访者接受来自公司和协会的技术来源,但本质上还是相信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见图3)。在问到为什么做出上述选择时,47%的受访者觉得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让自己“心中有底”。
4.最担心的生产技术及原因
由于调查对象更多针对种养大户,对于农业科技的选择,重点都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上,更多的担心是新设备投资过大,不能较快收回投资(27.76%),害怕新技术与实际应用不符合(22.22%)及不能较快掌握新技术(22.22%)。
(三)调研结论
该问卷基于云南省种养大户等农业科技需求进行调查,对于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需求及其所期待的社会化农技服务方式上都有所反映,在创新农业科技供给方法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1. 农业科技需求的差异
云南省种养、经营大户的科技素质总体水平还是要高于普通农民。对于农业技术,大户更关心农业机械化,普通农民更在意新品种、病虫害(疫病)防治和栽培(养殖)管理。就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而言,规模化是未来的方向。随着新型城镇化使农民工进城速度加快、土地流转使得优势耕地资源集中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和扩张,农业产业化组织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关注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科技需求及社会化服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2. 农业科技供给渠道
本次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农业科技的来源主要由提供物资和产品的农资公司、原材料收购商提供。但是农民最信赖的农业新技术渠道还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如何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信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 农民科技培训
就培训目的而言,农民更乐意参加目的明确的培训。在培训形式方面,农民最喜欢短期培训和一技一训,地点不出乡或村,能够利用农闲晚上时间进行培训,更乐意开展田头指导培训。对于一天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有85%以上的农户表示每年都会积极参加。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太深奥、提问式的交流互动不够、培训目的针对性不强等。
4. 基层农技人员对科技的认识
对农技人员的辅助调查能够准确反映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情况,因为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方面,农技人员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农业新品种、病虫害和疫病防治技术;农产品保鲜、农业机械化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既节本节能又省力的标准化的农田(设施)栽培与养殖管理和市场营销技术。此外,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与风险,实施新技术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与资金投入,这三个方面制约了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脚步。
四、高原特色农业背景下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存在的难题
(一)抵御科技风险的能力较弱
要实现高原特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一流的农业科技,然而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品种的推广和供给过程中存在难以预期的科技风险。在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收益等方面,新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外部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二)农户对新科技缺乏理解
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结合调研分析结果,一是农民没有太多的购买愿望;二是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农户采用新科技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获取更高的收益,但是农户往往因为缺乏对农业科技的了解,不知道使用新科技的预期收益如何,因而抑制其对科技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与科技需求相脱节
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往往存在“为科研而科研”,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而且科研机构远离农村,多是位于中心城市,与生产脱节,缺乏对农业实际科研问题的真实感知。农业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集中在产中阶段,忽视产后科研转化,缺乏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这种科研体制往往与农户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不符或是供给短缺,最终导致农业的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
(四)新科技推广所带来的风险无人买单
推广新的科技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发生失败的案例,需求主体的损失得不到保障,没有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户参与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户不愿意承担科技供给带来的风险,宁愿保守种植也不愿意去探寻有更多收益的机会。各类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也淡化和回避了科技推广风险谁来承担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因科技推广风险无人买单而滞后,科技转化能力薄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度大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五、对策建议
(一)创新农技供给体系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实现公共农业技术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平衡。明确划分农业公益性技术与商业性技术的区域,将商业性技术全部交给市场,政府负责强有力的监管,维护需求主体的权益;对于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政府不能缺位,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农技推广队伍体系,推行首席农技师制度,全面推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健全激励机制,避免过度竞争;落实科技评价与考核制度;加大成果转化与公益服务;制定和落实农业科技供给保险与担保制度。在成果转化方面,应鼓励国家和民营科研单位面向农业生产,逐步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研发推广新模式。
(二)创新农技培训方式
农业科技供给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过培训带动需求主体进行响应,实施分类别、分层次培训。一是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训。以向普通农户身传言教、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为目标,开展系统的农业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标准化、设施农业技术、病虫害(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二是强化种养业大户培训。突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种养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三是注重普通农户培训。以着力提高农事技能为要求,推介实用的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农药及其使用方法为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可选用的肥料,开展一技一训。四是实施农业企业家培训。为达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以标准化生产-营销、系统化经营管理及电子商务等为重点,辅以无公害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培训过程要有差异化:因势,不断拓展培训内容;因事,紧密联系实际;因人,讲解通俗易懂;因技,做好成果转化。
(三)创新农技推广传播载体
多元化的农技需求需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农技载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政府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民行业产业协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民办科研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户与专业大户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机制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合作组织相结合、公益与市场性经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责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科技下乡、农技服务、农业项目与公司协同、网上农技/110、农业标准化服务载体等方式,全面建设面向农业科技需求主体的传播载体。
(四)创新农技成果转化制度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广等紧密衔接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省-州-市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上下联动,左右互动。
参考文献:
[1]柴国荣,许崇美,阂宗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
[2]沈光华.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J].种业导刊,2011(03).
[3]刘文曾.试论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成果的转化[J].农林经济,2009(09).
[4]李宗泰.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创新探讨[J].经济师,2010(11).
[5]郑洁.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 版),2011(06).
一、园区建设初显规模、高效农业正在显示
我县有“江苏省*外向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省级园区),“*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位河设施蔬菜示范园”、“*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园”、“*苗湾设施蔬菜示范园”、“*蔬菜示范园”、“*镇*村建设千亩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台上草莓示范园”、“*镇*村大棚葡萄、樱桃采摘园”、“*镇*村8000多亩的时鲜果菜园”、“*300亩双孢菇示范园”、“维维产业园休闲农业区”等,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如:20*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面积3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30%,而园区设施菜仅占10%左右,日光温室仅占总设施面积的10%。造成我县蔬菜抗风险能力显著低,农民种蔬菜增收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产业化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
1、产业化基础不牢,基地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园区发展的基础问题。如:园区内田间基础设施水平不完善,沟、渠、桥、涵、路不配套,灌排能力不强,每年都因风雨灾害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损失。
2、龙头企业竞争力较弱。*作为全省较大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工品出口市场单一,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集团优势。
3、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尽管目前已经发展近50个蔬菜产地市场,但是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现有蔬菜品牌的知名度较低。蔬菜营销组织和经纪人缺乏有效的统一组织。
(三)、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弱,活力不足。
通过调查我县园区蔬菜小型简易设施比重较*0年前下降约20%以上,设施结构趋于合理、设施内的温、光、水、气等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日光温室、大棚、中小棚等不同设施类型的配套栽培体系。日光温室越冬以及日光温室、大中小棚春提前、秋延后、夏季遮阳网越夏栽培等四种主要茬口基本确立。栽培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的叶菜类、茄果类、瓜类发展为现在的茄果类、瓜类、叶菜类、根菜类、甘蓝类、食用菌类、水生菜类、多年生蔬菜类等十二大类*多个品种。但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引进、试验、筛选、推广相对薄弱。而弱光、耐低温、耐湿、耐病、耐热良好的适于设施栽培的专用品种更新周期长;设施农业无公害栽培、绿色食品栽培、有机农产品栽培技术等推广应用步伐缓慢;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如一些制约设施蔬菜生产的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大棚、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缺乏量化指标,科技含量不足。
(四)、服务体系不健全,工作不到位。
我县尽管进行了镇级农服体系的一系列改革,但因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有部分人员脱离了农技推广岗位转为它业。另据统计,现有的镇级70名左右农技术人员中,蔬菜技术人员全县仅有5人,与我县迅速发展的园区建设极不相适应。
总之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数量偏少、水平有限、档次低、科技含量小,带动能力还没有明显显现出来。
三、建设农业开发园区、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为发展园区建设,我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如:*5年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落户*镇,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当年就有5家蔬菜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带动周边农民种植蔬菜4000多亩。相继建立起了以代楼、苗湾、肖楼、石楼、*等村的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形成了“一园、二线、三片”的新格局。此外,该镇以设施菜、创汇菜为原料的生产加工项目近两年也开始提档升级,继港资企业高榕食品有限公司入驻后,又引进*华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瑞杰食品有限公司、*润禾种苗中心等10家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订单制,即:先与农户签订“定品种、定时间、定面积、定规格、定品质、定收购”合同,并先期向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等,收获后再付款。成品蔬菜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不仅解决了园区及周边菜农的销售问题,且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园区的建设提高了土地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现在园区已带动周边县、镇发展出口蔬菜基地5万多亩。
在房村镇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发展黄冠梨项目,引进优质新品种王秋、秋明、若光3个,在核心示范区高接换种10亩;采用渠慎春教授的“Y”形整形修剪技术,使得树冠形成快和早期丰产。同时给果园管理及机械化操作带来方便;采用绿色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提高了果品的质量;推广采用压力管道喷药、灌溉和液体施肥技术,解决了果园喷药中用工量大,施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房村镇与市土肥站合作对项目区土壤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根据土壤营养状况,进行科学配方施肥,提高了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不仅壮大了园区经济,实现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房村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已经形成了以采摘、认养、垂钓、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的发展模式。
四、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统筹规划建好农业综合开发园区
(一)、项目整合、资金统用
我县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带动为平台,将每年县级财政和争取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向高科技示范园区聚集,同时吸取社会资金对园区建设的投入。建立“一资带三资”机制带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园区建设;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集体、企业、农民收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对高效农业产业开发的金融信贷服务,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高效农业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和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用于加强优良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标准化配套种养技术集成和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提高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与到位率;农产品质量建设经费用于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优势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产品认定、认证和品牌建设;农业资源开发资金用于加强高效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园区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园区基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向园区倾斜,重点加强园区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攻关经费以培育科技主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为重点,针对高效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关键技术需求,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加强高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园区的技术改造,提高高效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及园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外向型农业资金重点扶持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园区基地建设。
(二)、选好地址定好点、规划布局高标准
我县积极加快板块园区基地链接。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几镇一业,规模连片,跨区域发展”的思路,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有规模、有特色的原则,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庭园大户带动、合作组织带动等多种措施,突出主导产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把已建的特色板块园区串起来、连成片,把小基地示范园拼接成大板块示范园。同时采取“县抓示范带、镇抓示范方、村抓示范大户”的典型示范方法,狠抓了52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并重点培育了“*镇位河村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示范点”、“*镇苗湾村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示范点”、“*镇李村棚室双胞蘑菇栽培示范点”、“三堡镇久久示范园和台上村设施草莓示范点”、“精艺成养殖加工示范区”等等。重点建设标准节能日光温室,突出推广应用专用和特色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使我县的园区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强化管理机制、突破创新体制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
围绕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以重点培植优质农产品品牌为契机,开展争创农产品绿色品牌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园区基地活动,加快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进程,推进农产品有标生产、有标流通、有标上市,进尔把我县示范园区的生态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实施发展开放型农业战略
借助外力,吸引“三外”客商投资我县农业开发,启动内力,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园区带动战略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重点扶优、扶强、扶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示范园区。依托区域主导产业做强一批,借助外商外资发展一批,鼓励工商企业举办一批,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嫁接一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农民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搞好我县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为农民提供看得见、学得到的现代农业样板
(四)、发挥资源优势、搞好规划布局
1、在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园区的建设。积极扩大伊庄镇优质玫瑰花栽植示范基地,扩大栽植优质玫瑰苗木,经济林果及观赏苗木面积。目前该项目已与当地吕梁山、圣人窝、倪园水库等自然人文景点连成一体,成为*东部重要的旅游观光区。
2、*、*、*等乡镇建设并重点发展高科技开发园区。如:*、*镇的李村、跃进、魏河、运城等行政村均有设施蔬菜种植习惯和技术,年产时鲜蔬菜数亿公斤。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的“维农”牌、“琅溪”牌、“雪莲”牌等各类瓜菜。
3、今后以发展: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并重点解决设施种植用水,发展节水灌溉,疏通沟、渠、路,完善沟渠配套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壮大合作园区经济,促进农业高速、高质、可持续发展。
六、建议和意见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在农业开发园区建设上应坚持:
(一)将建设规划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中去,加强对开发园区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的综合机制,完善实施机构的建设以及加强生态建设任务的干部目标责任和政绩考核制度建设。
(二)政策支持甚有必要,国家和地方对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农业投资在税收、金融、技术引进、设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首先应兑现;县级投资环境改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发展;要支持建立农业综合商业社等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优先在建立农业产品生产风险基金、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科研基金等方面探索;应该享有农业科技引进、先进农业设施引进、农业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和国内外高层次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的优惠。
(三)要依托大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加强农业科研交流、农业开发与市场销售、产品展示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联系与合作,聘请这些单位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加强自身的科研队伍、专业人才建设,在完善地区现有的农业研究单位基础上,引进人才和科研设备,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
(四)必须建立一系列的经济保障措施。一是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对建设的资金支持,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经济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民众投资于建设。三要侧重于投入生态农业的示范、适合实际、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确保投入的回报率。
(五)必须建立和完善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的优质服务体系。应健全建设项目,引进配套服务;建立农药、肥料、油料等供应服务和农业机械的供应维修服务;建立金融、保险的服务,建立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建立气象、地质等服务体系,努力把其建设为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业开发园区。
(六)坚持政策导向与市场取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好设施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七)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生态特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切实加强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集中精力,加大投入,扶优扶强,加快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方向性、前瞻性技术与设备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搞好技术储备,发展基础。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具有多方面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已成为陈仓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领域的重要载体,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农村现代化建设新的生长点,引导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及其重要意义。宝鸡市陈仓区以周原镇、慕仪镇和东关街道办为核心的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以高效、生态、特色、观光为特点,集生产、科研、推广、休闲观光于一体,突出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以大明、绿丰源、惠生、鸿盛和国人菌业等示范园为典型代表,引进高科技的工厂化生产设施,进行内外贸、产加销生产经营,初步形成技术含量较高的优化结构和生产体系,起到了巨大的展示、引领作用。
一、陈仓区蔬菜科技示范园发展现状
宝鸡市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是陕西省2010年首批确定的全省2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之一。隶属于陈仓区农业合作社协会,由陈仓区农技中心实施技术指导的省级重点项目。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是以周原、慕仪镇和东关街道办为核心,辐射虢镇街道办和阳平镇等毗邻镇、村,面积达10多万亩。目前示范园内入住中小微企业17家,建造连栋日光温室和大、小拱棚8900多座,设施蔬菜3.47万亩,占全区蔬菜总面积的47.8%,总投资达2.1亿多元。高科技多功能设施有连栋工厂化育苗中心、太阳能杀虫灯、增光、增温电气设备、微雾精细喷雾加湿器械、绿色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秸秆反应堆技术,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微灌技术设备、机械化卷帘机、科学使用CO2气肥设施、冷藏库等前沿先进设备。展示了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二、科技示范园展示与带动效应
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带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新的制高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产生,有利于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高值化,现成为我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制高点。就是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如国人菌业、大明和绿丰源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展示,势必引导全区农村产业与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2.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城郊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生长点。现阶段正是我区传统农业向城郊型现代农业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的一个新生长点,代表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具有科学性、创新性、鲜明性、可操作性,推动农业由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演化,在同类型生产条件下示范推广,可带动全面发展。
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型结合点。现代科技示范园科技内涵体现在:一是“硬件部分”需要提供新型设施材料和新颖设施结构;二是“软件部分”需要提供适宜设施条件下果蔬花卉等优质新品种、新技术,调控设施条件下光、温、湿、气、水土环境等要素,向自控化、智能化、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
4.提高了全社会对现代农业的认识。随着宝鸡市全力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市民与现代农业的距离在逐渐拉大,对农业漠不关心。蔬菜科技示范园展示高科技手段和反季节种植数百种蔬菜、瓜果、花卉及观赏植物,让市民不仅了解到各种作物生长过程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更直接提供了亲自动手种植与采摘机会,拉近了市民对现代农业深情感受,提高全社会各界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正确认知。
5.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通过政府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多媒体学习、去经济发达地区观摩等灵活多样方式培训,从而使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
6.社会融资高投入,给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注入鲜血,使其迅猛、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华臻、绿源、惠生、新育生态、国人菌业等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用工业化手段建造装备现代农业,用企业化经营理念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展示了我区企业高投入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独特亮点、以及创新发展方式。
7.高科技、新、奇与特色农作物产品得到高度展示。设施蔬菜具有调节市场供给、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率、见效快的突出特点,颇受广大农民青睐。万源公司的油桃、瑞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草莓、大明公司的薹(苔)菜、国人菌业公司的白灵菇等采用高科技的工厂化生产模式,获取亩数万元的高额收入,给毗邻县、区起到巨大展示和积极的引领推动作用。
8.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使得有限土地的高产值得到巨大展示。受现有科技体制和农民分散经营两方面制约,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结合度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核心区的慕仪镇和周原镇,2010年前60%的土地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而40%土地为一年一熟制。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建园以来,瑞丰、大明、绿丰源、国人菌业等示范园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充分发挥了设施栽培的有限土地和作物地生产潜能,使周围镇村深受教育和启发。看到、感受到城郊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三、保持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健康持续发展势头的探索
1.做好科学论证和规划设计,力争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城市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议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项目建设、审批管理程序的相关政策。综合规划设计,精心统筹谋划宝鸡大城市建设与现代农业协调同步发展方略,使科技园区布局合理有序地健康发展。
党委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按照县委和党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在4月20~25日针对阻碍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深入部分乡镇村屯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现状
截止到20xx年底我县拥有农机总动力4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25252台,其中8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230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其中机械化收获程度达58.5%。
县级农机行政管理人员21人,农机监理员32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人员2人,乡(镇)级农机行政管理(含农机新技术推广)人员14人。
现有农机作业合作社1 2个,现代化农业试点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
二、制约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全县现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525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206台,小型拖拉机13226台,占拖拉机总保有量的52.4%。
2、机械化收获程度发展不平衡。大豆、小麦、水稻的机械化收获程度较高,但玉米和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程度较低,常年玉米机械化收获程度达20.4%,其它经济作物达5%。
3、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全县现有专兼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人员16人,大中型联合整地机57台,深松机156台,免耕播种机6台。
4、有机户对农机法律法规守法意识差。现全县落户办理牌证照的拖拉机10727台,占保有量42.5%。农机监理执法虽然有法可依,但只有行政处罚权,没有强制法律手段,有机户法律意识差,认为拖拉机落户和不落户、考不考驾驶证无所谓,致使全县大部分拖拉机都无证无牌驾驶,对农机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三、解决制约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问题的几点建议
1、通过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拉动,逐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积极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主要是引导农民购置8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及玉米收获机,争取今年底新增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200台套,同时建立应用大型农机作业示范点,让农民看到应用大型农机的好处。提高玉米和其它经济作物收获及播种的机械化程度。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关键;前提;基础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24-1
1 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古人所谓“观今宜鉴古”、“温故而知新”的名言,就包括了档案的重要性。农业科技档案更是如此,它是农业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信息资源,它具有显著地特点——实践性,它来源于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经验结晶,它是反映农业科技动态和发展规律,指导农业科技发展,保持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连续性、系统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和不可再生的宝贵信息资源。因此,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新形势下搞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促进知识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写照,它记载和反映了科研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储备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宝库.因此,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把科技档案开发作为主要工作,使科技信息资源得到更好利用,并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财富。可以说,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适应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指导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作者就自己实际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加以论述和总结。
2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2.1 领导重视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从1994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会议开始,到而后颁布的《农牧渔业科学档案管理办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目前,很多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淡化,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对此,单位领导要高度关注,各级领导要亲自抓,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给予充足的经费确保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时要发动科技人员将散落在各自手中的农业技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收集考核制度,抽调专人进行分类整理、组卷、归档,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打好基础,逐步形成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
2.2 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意识、业务素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
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一项具体而又繁琐的技术性工作,随着单位发展壮大,新档案人员不断进入,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往往形成档案整理不规范。如何能够更好的利用档案,服务于农业科技发展,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业务素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把形成的档案分类组卷,把相关的信息加以整理,增强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发挥档案作为财富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档案工作人员要对档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在工作中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具备四种精神,做到二个坚持。即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乐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忠于职守脚踏实地的精神、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坚持规章制度做好档案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坚持满腔热情有的放矢,为广大科技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再有作为一名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和农业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书写能力。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要勤奋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多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
2.3 广大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支持,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起点,由于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的特点,大部分材料都分散在科技人员自己手中,所以说,农业科技档案来源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调查数据,不断强化科技档案意识,支持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
3 优化服务,发挥农村档案工作管理作用
一、科技支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以科技为支撑,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迅猛。特色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亿亩。橡胶、烟草、茶叶、花卉、核桃、咖啡、小桐子产业规模居全国第1位。甘蔗居全国第2位。农产品出口创汇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市)第1位;野生食用菌出口创汇稳居全国之首。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云南省自主选育新品种和示范推广成效显著。“楚粳28号”认定为超级稻品种,两系杂交稻“云光17号”和杂交玉米“云瑞8号”列为全国农业主导品种推广。2012年,粮食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3000多万亩,新增产值28亿元以上。科技进步为省粮食总产量由2002年的1424.7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755.6万吨,实现“九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选育马铃薯新品种22个,其中“云薯101、201、103”为国审品种,实现了云南省马铃薯加工专用型品种育成零的突破。“云烟87”、“云烟97”种植面积已占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63.3%,成为全国烟叶生产主栽品种,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烟草种业体系,烟草品种选育、繁育、推广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自主选育花卉新品种212个,其中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55个,获国外授权品种3个。省农科院选育的“秋日”成为我国首个在欧盟获授权的非洲菊新品种。云南省花卉新品种研发和品种种类均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花卉新品种研发基地和亚洲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2011年,云南省获花卉繁育的相关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5项,花卉种植面积70万亩,总产值267亿元,出口总额1.71亿美元,鲜切花65亿枝。自主选育蔬菜新品种20个,抗根肿病白菜新品种选育和小球型白菜新品种选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2011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158.4万亩,产品外销率为57%,出口创汇6.48亿美元,居全国前列。
2011年,全省猪、牛、羊良种化率达到86%、30%、25%;全省畜牧业总产值808亿元,肉类总产量521.8万吨,居全国第12位;其中生猪出栏4860万头,排全国第9位。“滇撒配套系”、“滇陆”猪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审定,云南省9个畜禽品种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56个品种列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二、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会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并且必须是可以定期更新补充、可持续利用的。但是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旱灾频繁的国家,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情况并存,同时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这就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2.2农业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3解决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3.1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非常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2)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比较难,同时水资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节水的;首先,必须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个公民有节约用水的理念。另外无论产业结构布局或是结构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政府都必须考虑到有关水资源的制约因素,从而建立节水型社会。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
3.2面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对于开拓国内市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立节水型经济激励机制,包括:补偿奖励机制,即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惩罚奖励机制,即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相结合。(2)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相关经济运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保证。
3.3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必须形成城乡水资源统筹管理的制度。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必须改变城乡分而治之、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进行转变。加强水资源管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所以应该积极探索水权流转,不断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办水、兴水、护水,保护投资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水资源价格机制使得水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科学用水。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38-02
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必要性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现有灌溉面积3.77万hm2,其中农田灌溉面积3.17万hm2,林草地灌溉面积0.60万hm2。全县水资源总量(包括过境水)为15.73亿m3,其中允许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5.39亿m3(地表水4.07亿m3,地下水1.32亿m3),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4.38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 772 m3,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 576 m3,平均10 785 m3/hm2。由于受黑河来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地域条件、调水、调蓄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表水水资源引用量逐年减少,生产、生活用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地表水供水不足的情况下,大量提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城市用水、农村人畜饮水也基本全部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地下水的供水比重不断提高。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对高台县生态环境影响严重。在农业灌溉用水上,由于水资源配置不科学,农业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水分生产效率差,目前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水的利用率在50 %以下,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了制约高台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是探索实用高效农田节水灌溉途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问题的必然选择,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更符合当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高台县节水灌溉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节水灌溉农业发展现状
高台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主要开展了水库、塘坝、渠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和微喷灌以及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等节水灌溉技术得到较快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县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个(大型灌区1个,中型灌区4个),建成中小型水库19座,总库容5 072万m3;配套机井4 300眼。
2012年在全县8个乡(镇)135个村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2万hm2,占任务1.29万hm2的101.8 %。其中膜下滴灌累计面积达到302.47 hm2,占任务的113 %,主要在制种玉米、日光温室蔬菜、棉花、洋葱等作物上实施;落实垄膜沟灌12 173 hm2,占任务的101.4 %,主要在玉米、蔬菜、加工番茄、制种瓜菜、马铃薯等作物上实施;落实垄作沟灌686.07 hm2,占任务的103 %,主要在小麦、马铃薯上实施。建立高效农田节水示范点16个,示范面积达到0.13万hm2,落实各类农作物节水试验、示范43项(次)。
2.2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节水技术应用单一,综合效应发挥不够 高台县灌区普遍采用渠道衬砌防渗、大块改小畦、小畦浅灌、低压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措施,而对农艺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重视不够,渠系水利用率仍然较低,没有达到节水技术标准。现有的高新节水技术结构不尽合理,多适用于高产值的设施农业区,况且有的设施农业区配套的滴灌等节水设施没有得到很好应用,而适用于大田粮食作物的节水技术主要以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主,适用于经济作物的滴灌等技术由于资金等因素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尤其缺乏将各种节水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示范效果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强。
2.2.2 农民的节水意识不够 高水高产观念仍然存在,缺乏科学灌水意识,灌溉技术水平低。发展节水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农田节水新技术引进滞后,缺乏发展后劲。
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点
3.1 节水、增效
根据高台县多年试验示范情况,膜下滴灌技术相对于地面灌溉一般节水3 000 m3/hm2以上,节水率可达50 %左右,同时该技术集灌水、施肥于一体,节肥、节药率达20 %,增收3 000元/hm2左右。垄膜沟灌技术中,全膜沟播沟灌一般节水1 800~2 250 m3/hm2,增收1 500元/hm2左右;半膜垄作沟灌一般节水1 500 m3/hm2,增收1 200元/hm2左右。垄作沟灌技术一般节水900 m3/hm2,增收750元/hm2左右。平均节水约1 500 m3/hm2左右,增收约1 200元/hm2左右,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减轻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量
传统的地面沟灌、畦灌、自流漫灌,要大搞平整土地,增加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工作量,而在土地集中区、农场、荒漠区农田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可减轻水利建设的工作量,促进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3 节省劳力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滴灌、喷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可大大节省劳力,采用滴灌灌溉方便轻松,可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使农民外出务工不受农田的约束。而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引进应用小麦玉米大型联合收割机、制种玉米去雄机、棉花采摘机、全覆膜播种施肥铺设滴灌一体机等先进机具,可大大节省劳力,实现农业机械化。
吴文军中等身材、浓眉大眼,开场白低调谦和,“我就是一个游走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新农民。”
采访前,记者并未想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中农基金”)董事长吴文军是这样一位敦厚、朴实的70后,没有大多数投资人拥有的那种精明气息。
中农基金是由财政部牵头,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目前唯一一个“国字号”农业PE,资本金40亿元。在2013年和2014年,中农基金分别实现净利润915.25万元和3883.81万元,增长率十分可观。
吴文军将这一成绩归功于项目筛选机制,“我们投资团队仅40多人,但至今共接触了1000多家企业,最终投资了其中17家企业。虽然十分辛苦,但60选1的大比例筛选,这才能保证优中选优。”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新农民”
《支点》:您称自己是游走在政府和市场间的新农民,这句话如何解释?
吴文军:我曾在财政部工作18年,2013年受财政部委派,开始筹组由财政部牵头,联合农发行、中国信达、中信集团三家机构发起设立的中农基金。
运作一个涉农基金,自然得把“三农”事情弄清楚。可接触后才发现,农业领域比我长期接触的金融业要复杂得多。
比如种稻,农民不仅要考虑种子基因选择、品种、地域适应性、播种、施肥灌溉、除虫除草、收割储藏和销售等环节,还要考虑大气、土壤、肥料、灌溉用水的安全性问题,以及旱涝灾害、价格波动等风险因素。这比银行业吃存贷款利差、保险业收保费佣金、证券业自营经纪业务要复杂得多。
在农业领域,我还是新人。这个“新”从两个角度理解:角色是新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毕竟现代农业要学习掌握的新技术、新科技、新方法、新手段很多,仅仅当一个“老农民”是很不够的。
为什么说游走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呢?我受财政部委派负责基金日常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基金情况,在政府与基金间起到沟通纽带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我也要以市场化手段运作基金。
《支点》 :不少人认为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低,从您两年间的PE实践看,这种观点是否成立?
吴文军:我觉得应该重新认识这种观点。
首先,相比不少行业,农业投资周期并不长,甚至某些细分行业收益周期非常快。比如蔬菜基本在一个季度,粮食基本在1-2个季度,养鸡45天,养猪则175天便能产生收益,这是很多行业所不能及的。
其次,从利润来看,纯粹农业(指养殖和种植)利润率也不低,而某些环节收益率相当高。一些农业上市公司净利率能达到10%甚至20%以上,这种利润率相较于房地产、金融行业都是非常可观的。
尤其在当前实体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全球人口依然在增长、几十亿人依然得吃喝,因此农产品需求仍然旺盛。即便有时供过于求,也很快会回到供不应求的轨道,比如“蒜你狠”、“豆你玩”这些农产品一度身价猛涨。
但为什么大家会有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低等观点呢?因为农业企业治理水平较绝大多数行业都要低,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力不足。但如果投资机构为企业精心设计商业模式、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农业完全能变为周期短、回报高的行业。
你可以看到,很多企业纷纷把视线移向农业,包括联想、阿里、恒大、绿地等公司,都拿出相当可观的资金投到农业中去。
《支点》:在您看来,目前中国农业所面临最大风险是什么?
吴文军:虽然自然风险确实影响着农业生产,但可以通过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区域、产业分散等方式加以回避。而且,偶尔出现的自然灾害,以及区域性自然灾害也阻碍不了农业发展整体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最大风险并非来自于外部,而是建立在“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低、风险高”等传统观念之上的金融体系。对金融业而言,这种传统观念会错失盈利机会,对整个国家农业安全来说,则可能贻误重大发展机遇。
可以看到的是,农业投资领域一些经典案例基本上是外资主导。尽管外资对中国农业介入还不至于像互联网行业渗透那么深,但我们仍应该有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应对。
特色农业是投资方向
《支点》:尽管您对农业投资极具信心,但国内油菜、棉花、大豆这类大宗农产品发展似乎并不乐观。
吴文军:现阶段,大宗农产品发展的确存在问题。
今年4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清华中国经济高层论坛”中,关于“中国应减少对粮食全方位补贴,鼓励农产品进口”的言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他提到的粮食,主要指大宗农产品。
在国内每年几千亿元补贴的情况下,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仍高于国际市场。
原因是什么?发达国家农业都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能促进粮食生产标准化种植、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而我国推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还有个过程。
因此,站在国家财政角度,减少补贴、鼓励进口绝对划算。这样还能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弥补制造业、服务业的劳动力短缺。
有人会问,如果发生严重紧张的国际局势,国家粮食安全怎么办?很好办,只要“换草退耕、还湿退耕”,几个月就能长出小麦、水稻了。
另一方面,美国、加拿大土地都有两到三季的休耕机制,而中国没有大面积休耕机制。如减少补贴、加大外购,便能推动部分地区休耕机制的运行。
《支点》:按照这一逻辑,您在选择项目时是否也会避开大宗农产品?
吴文军:在大宗农产品方面,我们不会下大力气,特色农业才是主要投资方向,而且我们会特别关注有“地理标志保护”的特色农产品。
我们投资的吉林金塔集团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辣椒龙头企业,辣椒品种引自美国,利用荒地、废弃地种植,已基本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耕种。
这家公司将一个小小辣椒玩出了很大规模:初级产品是辣椒粉、辣椒酱等;中级产品是辣红素,这种染料是纯植物制剂,用辣红素生产的口红能达到可食用标准;高级产品是用辣椒皮制作的辣椒晶体,在戒毒领域有广泛应用。
前段时间我去了湖北省襄阳市,当地正在打造“中国有机谷”,其水、土壤、大气、环境很适合生产有机农产品。这种特色农业,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另外,行业选择上也并不限于农林牧副渔,而是大农业概念,只要是农业相关行业就可以。例如,2013年我们投资的雷沃重工便是国内农业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不把手伸太长
《支点》:投资之后,如何对企业进行改造提升?
吴文军:我们在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协助企业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协助企业完善营销渠道、帮助企业改制上市等各方面都会发挥作用。
譬如,我们投资了安徽龙华竹业有限公司(简称“龙华竹业”),该公司位于安徽省霍山县,是大别山区最大竹制品加工企业。
过去毛竹主要用作建筑脚踏板,附加值价值不高,而我们建议龙华竹业做地板、家具、高端装饰品,逐步摆脱基础农业范畴。
尽管龙华竹业团队都很齐心协力,但如果想要成为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方面就得加强,需要招聘一位财务总监。
这可让董事长犯了愁:他本人一年才50万元年薪,但沿海地区的专业财务总监也得100万元年薪,在这偏远山区至少得150万元年薪才请得到。最终结果是我们基金帮忙出100万元,龙华竹业出剩余部分。
《支点》:为何不由中农基金派去财务总监?这样还能对项目进行有效跟踪。
吴文军:我们本身只是小股东,又有国家背景,自己派就难免会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在其他项目投资过程中,我们也会尽量支持企业发展,但不会把手伸得太长,让企业能充分自主发展。
《支点》:中国多数的农业企业家还比较保守,不愿意选择股权融资方式,为何会有这种心理?股权投资的持股比例在多少比较合适?
吴文军:不单是农业企业家,大多数中小企业所有者,都对股权融资或多或少地怀有顾虑,最担心的问题是股权融资会使自己股份被稀释,极端情况下还可能造成企业控制权易主。
这些属于观念问题,也有媒体对个别案例过度报道的原因――通过股权融资实现企业发展壮大是普遍现象;没有新闻价值点,反而是企业控制权让渡给投资方的个案,更能吸引读者眼球。
对投资方而言,投资并不是用现金交换企业股权,然后等待收获这么简单。如我之前所说,投资方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都会发挥作用,如今的中小企业所有者对股权融资的认识深度和心态的开放程度,也正在慢慢转变。
股权比例方面,产业投资人可能对股权投资比例要求更高,而股权投资持股比例通常不会超过25%。
不可一窝蜂复制
《支点》:省市政府能否复制中农基金模式,建立区域性农业产业基金?
吴文军:目前看来,我并不赞同省市一级发展农业产业基金。
去年4月17日,总理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金。但这仅仅是指扩大产业基金规模,并非是要增加基金数量。
从过往历史来看,省市一级的农业发展基金运作不太理想。
有个国内一线城市,在2010年便成立15亿元规模的农业产业基金,投了数个项目后资金已用完,恰逢IPO暂停,先前项目难以退出、后续资金难以募集,整个团队便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非常尴尬。
还有个省份成立的农业产业基金,规定80%资金要投本地项目,只有20%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投资,目前也是步履蹒跚。
为什么很难?首先,地方基金规模有限 ;其次,地方人才资源往往不足;最后,地方基金往往会偏重本土项目,但优质农业项目一般十分分散。
而民营PE机制非常灵活,可以就一个项目设立一个合伙公司,募、投、管、退之后,合伙人团队便可随之解散,这种方式机动灵活,成本可控。而体制内的农业产业基金一般形成班子后要再撤掉,要走的程序就非常复杂。
《支点》:刚才您提到IPO暂停对区域性农业产业基金的影响,但未来如果IPO再次收紧,我们是否有应对之策?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重点
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1.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
现代农业是合作农业。近几年倡导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国农业要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就必须像发达国家那样,逐渐跨过松散型合作发展阶段,发展紧密型合作,以此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
2.通过走规模农业之路,实现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规模农业。我国农业发展要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应及时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为加快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同时,制定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规划,注重建立土地中介服务机制和土地评估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补贴,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扶持政策。
3.通过走高科技农业之路,实现从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向以高新技术为主转变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应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制订和实施好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和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并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没,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4.通过走可持续农业之路,实现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农业。我国农业要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就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切实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进农田内“四大循环”,大力推广“八节”农业技术,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二、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l.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农业产业布局欠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比较低。而农业产业布局是否得到了优化,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国家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能否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能否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等方面。
2.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
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比较小,新型农用工业发展还比较慢。而农业物质装备是否得到了加强,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水利设施完好无忧,能否使中低产田得到全面改造并建成了占耕地总面积50%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3.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农业尘产方式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不给力,主要体现在许多地方仍然在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许多传统的农业产方式已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相悖。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现代化生产力式,讲求的是能将资源、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力要素优化纠组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在知识农业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必须是在高新农业科技引领下发展。而农业科技含量是否得到了提升,主要体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健全,现代种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能否得到快速培育等。
4.将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点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经营方式尚不理想。这主要体现在:真正的集约经营还没有完全实现,粗放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还不发达,亟待发展壮大和振兴。而农产品加工业是否得到了振兴,主要体现在食品工业能否得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能否得到大力培育,市场流通体系能否得到大力健全等。
现代化发展中,我国农业技术存在着如下几个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追求高新技术发展、高科技技术的引进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现代农业技术陷入了误区,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其中,农业技术追求高新科技是针对传统农艺的生产技能而言的,传统农艺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与现代农业环境相比较,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提出了追求高新科技的策略,只注重农业技术的运用,忽略了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由于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影响,现代农业技术只注重高、精等技术的引进,忽略了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最终导致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达不到预期效果;生物技术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可以快速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它的发展和实践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忽略了生物技术的不成熟,在农业生产上得不到真正的实践运用,对农业技术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促进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的有效策略
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发展中,要采取以下三个策略,才能促进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结合。
2.1促进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结合
我国农业发展中,传统农艺是长期农业生产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农业生产的精华部分,因此,必须促进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结合,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水平,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2正确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创新
时代在进步,高科技技术得到了普遍推广,因此,在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中,要注重先进技术的正确引进,增强我国农业技术的适应性,真正达到提升农业产量的目的。在沿用传统农艺的基础上,注重成熟的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创新,因此,我国农业发展要注重先进技术的有效性,给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2.3提高农业研究水平,促进农业技术全面发展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提高农业研究水平是农业技术不断提升的可靠保证,因此,要明确农业技术的研究目标,在统一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促进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农业发展,在注重传统农艺的同时,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3、结语
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现代化科技作为最主要的管理手段,对农业发展重新进行规划管理与定义。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潮流,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化技术快速普及与发展,几乎所有东西都离不开这2种介质。农业生产如能得到提高,农产品的供给也能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以此来改变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种局面。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讲求的是效率与管理模式。国内在发展农业时最常用的管理是,以计划经济运行体系为主的管理模式来对农业发展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只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在我国实行以市场经体制为主以来,旧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体制要求下的发展需求。比如,行政管理效率低、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机构过度庞大、管理人员过多、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等。实行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有助于对农业进行统一管理。所有有关农业发展或者农产品信息方面的最新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即时共享。
2现代化农业管理的优势
什么是现代化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化农业,这是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进入新时代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农业的理解并非只是抽象的,而是一个非常实在而又具体的概念。现代化农业管理,是新时展农业时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人们在意识到对现代农业的研究理论日益深入以后,对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要求也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加深而有所提高。现代化农业管理就是伴随着农业理论的深入而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化农业管理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概念,它结合了现代主流意识和现代大众的需求,通过这两者在农业发展上的客观反映进而实现科技在现代化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现代化农业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能够迎合现代主流意识需求,为此提品与服务,透过现代化科技和管理,在生产方式上做出适应的调整与变革。现代化农业管理通过高科技技术来实现人性化,把最原始透过人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高科技的便利性来进行解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的效率更高。现代化农业管理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因为它是市场调节中得来的产物,所以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和资源配置的原理。通过现代化农业管理,人们能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搜集市场上的数据,把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现代意识和需求传递给农民,农民可以通过市场上的反馈得到第一手资源信息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管理水平的层次。
3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去管理农业科研项目
缓解农业资源与人口压力的矛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透过高科技和管理创新手段来实现农业生产系统上的整改。比如袁隆平所研究出来的超级杂交水稻。袁隆平在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的时候利用到电脑的便利性对水稻的生长情况和数据进行适时的登记与管理,从而了解到水稻的生长状况与习性,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农业科研项目中进行管理有助于使传统农业更好地过渡到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这里还涉及到农业制度的变革。可以透过现代化手段去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比方说有一款新型可投入农业生产中的机器面世,如果需要及时对这款农技产品进行推广,传统的推广模式是很难带动市场效应的。如果可以结合互联网方面的优势,再运用现代化手段去对其进行推广,将很大程度上把这款新型农技产品的知名度打响。互联网最强大的功能在于它的即时性与传播速度快,而且它还能同步实现用户反馈。作为农技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客户的反馈,客户及时反馈信息能让其他用户作为使用前的借鉴与参考。在农业科研项目中也是同等的道理,对于科研项目的推广也是可以透过借鉴互联网的优势来对此实现广而告之,引起市场上更大的反响。
3.1现代化手段在管理农业科研项目中的必要性
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可以为此提供更多的同行信息检索与收集。在研究一项新的科研发明时,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借鉴,为此提供数据的原始积累,如果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依靠透过书本上的采集或者报刊上的收集,这是非常贫乏的。因为报刊和书本都存在着一个共性,它们具有延时性。科研成果从来就是在不断的被中又重新的确立,确立以后再。所以在如此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只有依靠互联网提供的即时信息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资料的收集。而且现代化手段大部分都是依靠高科技为此提供原始动力。在优化管理上大部分的运作方式都是依靠电脑、互联网为之提供技术支撑。
3.2如何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
关于如何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先要意识到电脑的重要性与互联网的便利性。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两者可为农业科研项目提供最强大的服务系统技术支持,才能对此加以学习。现代化手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要切实做到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电脑运用操作及对互联网有一定的认知度。
4结语
“有了这一条生产线,我们真正实现了高科技的农产品深加工。”上海君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奇说。
“浦东的农业要走高科技、高端、高附加值的道路。”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在调研“三农”工作时曾说。地产农产品深加工,正是“三高”农业发展的体现。
在君安蛋业、红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东箭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和合作社,一条条高科技含量的地产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已经跃跃欲试。而这,也是浦东农业的又一次“先行先试”。
“虽然贵,但值得”
“我们这条生产线,是全上海唯一的,全国也只有不到30家企业有这样的设备。”对于公司的这套蛋液加工设备,王奇很是自豪。
自豪感,来自于设备的高科技含量。在生产线的一端放入鸡蛋,两个半小时后,另一端出来的就是包装好的蛋液,并且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选择纯蛋清、纯蛋黄或混合液。
高科技设备,价格不菲。据王奇透露,公司引进的设备属于低配,但也花费了1100万元,还不包括请丹麦厂家工程师前来安装的费用。
“虽然贵,但这笔钱花得值。”王奇说,“君安蛋业,不能只是简单地卖鸡蛋。有了这套设备,我们就有了高附加值的产品。”
在浦东,并不只有君安蛋业拥有高科技的深加工流水线。上海红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红刚,也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准备开始自己的农产品深加工――借助高科技的全自动生产线,进行扁豆干加工及其他农产品的脱水加工。
相比王奇,王红刚投入的精力更多。国内没有生产相应设备的厂家,于是他找了几个厂家共同进行研发。从2013年开始,他投入了三四百万元,修改了9次,才完成设计和制造。
“我们计划设置4条生产线,按照每条生产线500万元计算,光设备就需要2000万元。”目前,王红刚已经准备好了厂房,就等着生产设备。而设备到位后,公司的青扁豆产业链将得到延伸,得以开发青扁豆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东箭蔬菜专业合作社的马兰头深加工建设项目,也正处于前期的准备阶段。东箭负责人陈建国,与浦东首个获认证的家庭农场主乔占一起,准备将这个上海市民餐桌上的“宠儿”,加工成马兰头干后销售给更多的人。
如今,他们已经找好了生产线的设备提供商,并起草了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投资480万元,开展这项深加工项目。
“设备厂家已经联系好了,估计一条生产线成本在400万元左右,功能很完善,包括清洗、切段、漂烫、烘干、包装等流程,全部实现自动化。”陈建国告诉笔者。
质量和销路有保障
开展地产农产品深加工,几家公司或合作社所依靠的,除了大量资金投入换来的高科技设备,更在于有自身的农产品作为保障。浦东新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成果,在此得到显现。
比如君安蛋业,其蛋液加工生产线使用的鸡蛋,全部是自家蛋鸡场的鸡蛋。“我们的鸡蛋是品牌鸡蛋,曾是上海世博会、上海亚信峰会指定专用的。”用王奇的话来说,用自家的鸡蛋,不仅成本更低,还能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红刚的青扁豆,更是有名。 2004年注册商标“红刚”牌;2005年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2010年“红刚”青扁豆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2011年“红刚”牌商标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红刚青扁豆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先后被授予“国家级青扁豆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创业基地”等称号。
陈建国的合作对象乔占,其家庭农场主要种植的就是马兰头,是浦东新区的马兰头种植特色基地。“我们村里有差不多1000亩地由专职种植户种马兰头,老港、书院两个镇共有约2000亩马兰头。”乔占介绍说。
原材料方面有保障,产品的销路也基本无虞。去年10月已经开始进行蛋液加工生产的君安,目前已经与8家上海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还有6家企业正在洽谈,同时前来咨询的企业也不少。王奇算过,“上海的烘焙业全年需要的蛋液价值估计在5亿元到6亿元,这是个巨大的市场。”
另外两家虽然还没有开始正式生产,但也分析了深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对于王红刚来说,“红刚”青扁豆在华东地区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0%,上海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97%,深受消费者喜爱。
“把卖不掉的青扁豆腌制了储存,是很多老百姓的做法。以前来我们这里考察的时候,也专门提起过怎么腌制、储存青扁豆。整个华东地区对扁豆干都有兴趣。”王红刚说,他还准备开通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陈建国,则已经与上海知名品牌“万有全”确立合作关系,借助这个百年老字号来进行深加工马兰头的销售。当然,在他看来,不仅是上海市民,长三角甚至全国的人都喜欢马兰头,加工后销售不成问题。
产业链继续拉长
农产品深加工,是对农业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制作以体现其效益最大化,同时可以抚平初级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君安、红刚、东箭等企业及合作社在这一领域的动作,也成为浦东农业在创新探索方面的又一次“先行先试”。
“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这三个浦东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词,更是在地产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中得到全面的体现。
“高端”、“高科技”,体现在深加工设备和技术人员,而“高附加值”,除了体现在终端产品,更表现在对整个产业带来的好处。比如,促进种植农户的增收。
正如王红刚所说,“农产品的价格会因为季节、气候、产量等因素而发生变动,青扁豆也不例外。如果有了深加工的生产线,我们可以按照稳定的价格向种植户收购,确保他们的收入稳定。”
东箭马兰头深加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社会效益方面提出了“带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两种“附加值”:“提供就业岗位167人,预计农民种植马兰头平均每亩增收3500元。”
“有了生产线,再加上万有全的平台,让种植户不用操心销售问题。我们相信,深加工的马兰头干必然能给种植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陈建国说。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经济增长;技术引进
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关系更加紧密,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发展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具内在动力的运行机制,农业技术引进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论证技术引进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对其贡献发挥的制约,指出应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技术“引进后”工作、拓宽信息渠道以及引进先进管理机制等途径,增强技术引进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力。
一、现代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技术是指多种现代高新技术集成的农业系统。现代农业技术特点是:将现代化工程技术、卫星遥感遥测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进行集成化组装。[1]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农业技术步入了科学化,预测和调控大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这样的农业,由工业提供和投入了大量的物质能量,如农业机械、农药、塑料薄膜、燃油、电力等。因此,现代农业也叫工业化农业。
二、引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带来的利益
1、农业技术引进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技术引进,是我们借签先进国家和地区和科技成果、管理和发展农业的实践经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改造传统农业,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较高起点上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农业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引进技术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是之用于更有利的地方,得到更好的发挥。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造落后的农业面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2、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技技术的进步在生产中起到重大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到农产品的深加工、运输、销售领域,必将大大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晶深度开发和多次增殖,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科学技术的引进使农业实现了产业化,高科技农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运用,将收到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了资源的边际产量,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二是提高技术效率,使得每个生产单位都能达到新技术应该达到的投入产出水平;三是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益和产品结构效益;四是获得规模效益
3、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农业经济增长也直接取决于知识和科技的生产、传输和利用,扩大知识资本投入量,提高科技技术的进步贡献率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农业技术的引进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知识化农业的发展。
4、引进科学技术可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农业出现第三次革命,通过农业科学与生物科学的相结合,使更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从各个方面推动农业科学的更新和拓展,以新型的技术,促进新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农业科学的交融,农业技术的更新,拓展与创新,在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塑造了更多更有的新物种及新品种,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6、农业技术的引进可以试环境得到一定的保护。利用新型的农业技术,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农业生物资源,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开辟新生物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三、增强引进农业科技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认识
1、强化科技创新研究。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科研机构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科研院所永恒的主题,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继续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十大工程”,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切实增强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明确主攻方向,找准自主创新的突破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努力争取在特色优势领域取得突破,以点的突破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以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促进全院综合实力的提升。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特别是在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枸杞研究领域,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和科技优势,全力以赴,重点攻关,尽快实现有效突破,争取推出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
2、强化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科技的灵魂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在科研院所尤为重要。在人才工作中,要按照稳定现有人才、培养拔尖人才、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思路,认真研究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锻炼和造就一批领军式的人才,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提供智力支撑。以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为导向,努力培养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素质好、工作作风实、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为发挥人才的群体效应提供人力支撑。要积极探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等激励措施,激活内部分配机制,在注重和谐公平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逐步提高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待遇,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使各类优秀人才能够进得来、容得下、留得住,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
3、强化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根本任务。学科建设要按照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不断调整研究方向,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突出优势,培育特色。
4、强化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是第一生产力的直接体现。首先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坚持研究与转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决克服重成果、轻转化,成果与转化“两张皮”的现象,将其作为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成果转化的指标与科研任务同下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其次是要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按照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把农业结构调“优”、把农业产业调“大”、把农业实力调“强”的要求,主动进入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积极寻求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支撑点、着力点和结合点,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强科研攻关,努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实现在每一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带的核心区域建立一个综合试验站或综合试验基点,促进科技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第三是要加强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要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创新科技服务的形式和机制,研发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提高科技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显示度。
5、强化科技开发。科技开发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是开发之源,没有科研的开发是无源之水;开发是科研的延伸,通过科技开发可以增强科研的活力。科技开发在我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成效关系到转制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整体事业的成败兴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科研与开发的关系,坚持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并举的工作原则,探索“研产”结合、“科企”联动、公益研究与科技企业之间协作共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研究和开发的有机结合,带动科技企业发展。积极组织和协调有关单位和科技企业进行开发,提高科技成果的物化水平,增强自身效益。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与院外企业及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和途径,拓宽我院科技资源与企业联姻的渠道,争取使一些具有潜力的科技开发项目能够尽早发挥效益。
四、引进现代农业技术采取的措施
引进技术也是有讲究的,盲目的引进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技术引进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宏观控制体系尚未建立,技术引进项目与我们所需项目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配合不够协调等等。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扩散,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技术引进的重点和方式。要定向选择能适应当地生存环境和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引进符合要求的新型技术建立起技术高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的生产体系。技术引进的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引资带技、引人带技、引种带技、引物(设施)带技以及技术合作等手段来实现。
2、建立市级引进农业技术的领导机构和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健全技术引进的管理体制。建立市级权威的统一领导机构,是健全农业技术引进管理体制,做好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的保证。农业技术引进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因此,管理体制必须协调统一。
3、技术引进应突出重点,引进农业技术要看其进度,先进性并不是决定是否引进的唯一尺度,农业技术引进的决定因素是看其对农业生产有多大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多大的生产力。因此,农业技术的引进要紧紧围绕主其生产及可持续发展进行。
关键词 甘肃;都市农业;模式;资源;利用
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区,境内地貌复杂多样, 动植物资源丰富,文化遗存丰厚,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贯通全境,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和多民族文化。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 使得甘肃发展都市型旅游的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甘肃各主要城市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条件,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规划和发展了一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旅游农业,初步形成了特色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一、甘肃省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兰州模式 -基地农业与休闲农业兼备型
兰州市的城郊与“城中村”有着发展一定层次都市农业的优势条件。
有可供观光的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如蔬菜、百合、瓜田、果园等。
具备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条件:①可开发的坪台、山台、荒山、荒坡、荒地面积较为广阔,可为都市农业发展开辟空间;②境内有五个大的林场、六处风景名胜区,以及遍布沿黄灌区田园风光,它们构成观光,是休闲发展都市农业的环境基础;③境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通讯畅通,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交通、通讯的便利。④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兰州既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西北商贸的中心,在科技、人才、信息、资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市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按照“服务城市、创优环境、致富农民”的要求,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形成以“绿”为特征,集生产、休闲观光、生态保护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首先是基地型农业产业发展较快。如榆中县、红古区、永登县等,生产的“高原夏菜”大量反季节蔬菜我国沿海各大城市及东南亚国家等市场,并带动了兰州市农产品物流业的起步和发展,成为兰州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其次,以“黄河风情”为主轴的观光休闲型、生态型都市农业特色明显。如安宁“桃花会”、什川“犁花会”、兰州植物园的郁金香花展、苦水玫瑰园、和平万亩牡丹园闻名全国,成为兰州市都市农业的形象品牌;徐家山森林公园、吐鲁沟森林公园、兴隆山森林公园以及遍布“城中村”和郊区的民俗园、以“都市春天”为代表的都市生态园、农家乐等,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度假或聚会的首选,成为兰州是都市农业产业的有益补充。
(二)嘉峪关模式-生态观光与休闲型
嘉峪关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在于区位。嘉峪关市是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位居酒泉市、东风航天城、玉门石油城、四零四核工业基地和敦煌艺术宝库的地理中心,东接农业发达的河西走廊,是河西走廊生产要素最密集的地区。嘉峪关交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嘉峪关关城等景点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也为都市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嘉峪关绿洲规模小,市民和游客向往在绿色环境中休闲度假,因此,生态观光与休闲就成为当地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嘉峪关的都市农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发展基础较好。近年来,嘉峪关市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办起了高科技种植园、高科技养殖园及5万吨葡萄酒厂的葡萄种植基地等大型高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高科技生态旅游,按照“城乡一体”的基本思路和根据嘉峪关绿洲面积小、流动人口多、居民消费水平高的基本特点,重点打造以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的都市农业模式, 形成了以酒钢园艺场度假村为代表,为市民和游客展示园艺生产过程,可供游乐、观赏,采摘品尝的观光农园;利用50余水库、池塘、渔池等水体开发的水域旅游活动渔场等垂钓场所;利用特色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开设农家宿舍,建立乡村休闲民俗农庄,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双泉度假村等。另外,嘉峪关还在观光农业景区内设置多种项目,如文殊山风景区的综合旅游度假项目,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手工艺品和琳琅满目的各色美食,为游客提供了优良的社会环境,也构成了富有亲和力的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嘉峪关的已经形成了以观光休闲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三)张掖模式-观光园区建设与产业开发联动型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北靠合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再加上黑河的滋养和哺育,使这里成为大型灌溉农业区,是甘肃省的商品粮基地和“西菜东调”基地,,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的现代农业特征比较突出。
张掖市的都市农业以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为基本模式。现建成以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民乐六坝农业高新技术观光园、高台绿色通道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西部草业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基地,其中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被财政部列为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园区内以农业前提、以工业创效益、以旅游促形象,已成为西北地区水平一流,以农林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娱乐相结合的产业基地和农、林、工为一体的都市农业产业基地。
(四)敦煌模式-旅旅业带动型
敦煌市充分利用境内水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特色旅游,现已形成了以水上娱乐、文物古迹游览、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和阳关博物馆的建成,四周沙漠戈壁与规模连片的葡萄田园形成的别具风格的旅游资源,已成为众多都市人群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敦煌以“沙漠绿洲”为主要特征的灌溉农业形成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南湖葡萄园观光线地处沙漠绿洲,共种葡萄等各种林木1000ha2,5000m长的葡萄长廊,葡萄细藤漫浇,景观独特;阳关镇抓住境内古阳关、湿地等知名景点带来的客源潜力,挖掘自然别致的田园风光内涵,大力发展集葡萄田园观光、农家小舍休憩等地方特色突出和风土人情浓厚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建成旅游农业专业村或以鲜葡萄自摘品尝,吃、住、游于一体的农家园,开放观光葡萄园、枣园等,年接待中外游客8万余人次。
二、都市农业发展中资源综合利用探讨
目前,甘肃的都市农业与城市建设正在同步发展,这就涉及到城市建设与都市农业发展对资源和信息利用的矛盾问题,如不加以协调,则难实现城市建设与都市农业的协调发展。
(一)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
相对而言,我省各主要城市可用于发展都市农业的土地资源丰富,但各地城镇化建设用地量也较大,因此,要着眼于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采取推进小城镇建设与都市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土地的策略,推进都市农业向园区集中,围绕园区建设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减少对耕地资源的粗放占用;要优化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减少农区住宅和道路建设占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二)水资源的优化利用
城市发展与都市农业建设用水矛盾事我省各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应通过实施节水工程、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等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节水工程主要是积极实施抗旱补源工程,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及再生水资源,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水资源开发合理利用主要是科学发展水产养殖、水上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与传统农业一样,都市农业也不可避免的要派生出大量的农业废弃物,而且其生产周期快,废弃物的相对产出多,因此,对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畜禽粪便等各类废弃物,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开展资源化、产业化利用,促进良性循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将其可转化为有机肥料、饲料及新型生物质能源,达到变废为宝、资源循环、生态和谐的目的。
(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
主要是整合区域范围内或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企业等,对其科研设备、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要素进行系统化整合,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联合组织,节省相同领域的重复投资,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促进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