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范文

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生态保护水污染水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称为生命之源,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人类所能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受到污染的威胁。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的水资源的分配竞争。为了避免水危机,我们必须保护水资源,对供水和需水进行管理,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创造优美的水环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益加剧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同时水资源保护也日益提上日程。水资源保护是有针对性地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对影响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从而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迅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工作,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体系。水资源的污染防治由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转变为技术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可持续利用与发展逐渐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落后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出台许多排污标准和规范,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 环境保护法》以及各种排污标准和规范,但是针对性不强,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严格执法,难以满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尤其在20世纪末,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量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流域水源严重污染而目前水资源保护仅仅是从环境方面管理,没有从水资源方面治理,水利部门缺乏各种条例来保护水资源,从而形成多头管水、条块分割的局面。目前,我国“多龙治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2.2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最为广泛、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资源之一。我国用水浪费,大大加剧了全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目前,多数用水单位或个人普遍存在浪费现象,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在农业灌溉方面,大部分实行漫灌、漏渗,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缓慢,水消耗大,用水效益较低。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仍然浪费严重,由于我国部分城市管理机制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新兴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低,大多数地区工业单位产品耗水率高于先进国家数倍,而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很低。因此,随着未来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城市生活节水对缓解城市供水矛盾更具有重大意义。

2.3水环境治理重视不够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不够,从而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恶化。而且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的水质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水环境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污水治理的设施及配套设施投资不足、河湖水域的养殖业缺乏科学化管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适应新排放标准的要求等方面。

3、我国水资源保护对策

3.1加强立法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为了有效地保护好水资源,水利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各种水资源管理的办法和条例,明确水利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地位、职责和权力,建立一个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首先,以法律形式确立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地位,明确其实际管理权,加强流域机构的建设。其次,将水资源保护工作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提高污水治理费,从经济方面减少水污染。最后,统一规划流域内水资源,保证流域的生态流量,以实现流域的环境质量目标为前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严格执行取水量、排污总量及相应的总量分解目标。

3.2确立全面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要高效节约用水,防治水资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严格限制地下水超采,保护水源地免受不合理侵占,防止水流阻塞、海水入侵等。因此,应当统筹考虑水资源,制定有关法规,依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做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厉行节约、全面保护,使水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高度重视污水的治理

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但是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也是非常惊人,要通过各种措施强调节约用水,包括调节水价、宣传教育、限额供水、开发新工艺、新材料加强水资源的利用等。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用水量大,而且大部分实行漫灌、漏渗,从而使水消耗量十分严重,应提倡喷灌或滴灌方式,同时输水渠道也要采取防漏渗措施。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应该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工业企业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泄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首先将水源与废污水完全隔离,划定水源专用河流,不允许任何废污水排入,或者专门建造高架或地下管道输送饮用水源。其次,废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划定的河流或地下管渠,用作农作物灌溉。因此,加强污水的再利用,也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3.4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

首先,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投资力度是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增强管理水资源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放,尽快制定适当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新的政策,利用行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流入水资源保护领域。同时要加强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能力建设,在逐步完善常规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建立基于公用数据交换系统和卫星通信的水质信息网络,增强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预报和防范能力。其次,进一步做好对从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水资源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水源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注重政策研究,特别是在资源保护中的经济政策,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水资源保护是发展中的重要事业,要加强研究与开发,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

4、结语

针对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水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应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上采取措施,完善对水资源的保护。既要努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要积极开辟新水源,狠抓水的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协调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大水资源保护的投资力度,以促使水资源问题尽快解决。

参考文献

[1] 武雪艳.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控制对象[1]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211--212

[2] 沈大军.水管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

1.1 体现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林业发展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如果片面追求林业经济效益而破坏林业生态环境、就会导致林业产业陷入昏乱状态,林业生态环境被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就会更加尖锐,这显然是违背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而忽视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会造成林业资源的浪费,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和作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依靠林业经济的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调动林业经营者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林业经济和林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林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1.2 充分发挥人在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刻认识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善于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创造良好的林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林业经济增长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林业生态科技研究,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去,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效益,始终坚持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识,以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从事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林业经济活动必然涉及到林业生态环境,人类应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守自然规律,如按照林木的生长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采伐时间和方式,人类活动不能超越林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1.3 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普遍联系

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资源安全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林业生态环境不仅与林业经济关系密切,而且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人们的居住环境、气候变化紧密联系。林业建设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使林业的生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关于群众观点的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应该充分发挥林区群众的作用,天然林、公益林的养护和经济林的推广和种植都离不开林区群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提高林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林业生态环境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保障农业生产,同时改善林区周边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们的生活的幸福指数创造了条件。

1.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发展观。因此,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必须按照党的十报告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关系,是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与个体关系,是大厦与基础的关系。人类要提升生态伦理关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能够共同发展,在拥有优美的林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林业在增加农民就业增收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推动林业服务于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1.5 蕴含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蕴含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古代人在利用林业资源中也有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如儒家的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其中就要求遵守林木的生长规律,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林木采伐。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关于林业环境保护的生态智慧可以借鉴,在当前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林业发展状况,按照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研究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可以从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研究、创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业产业管理等方面来完善和创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长期的发展林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经验,不断探索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制定生态与经济双蠃式林业发展战略,妥善处理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林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201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资料显示,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年造林57.16万hm2,森林改培3.33万hm2,森林抚育175.13万hm2,1.15亿hm2森林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制约着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2.1 未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保护意识

哲学认为,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部分地区和群众尚未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建设意识,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这就阻碍到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一是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宣传不够,使林区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偷砍滥伐现象依然严重存在。林业具有商品生产的属性,部分地区为了获得林业经济效益,对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重用材,轻护林”的现象没有加以引导。二是对林区的生物多样性重视不够,有些地方采用单一林木品种培育模式,缺乏林下经济意识,因此浪费很多林地空间,没有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结构,森林增长量与消耗量比例不合理,导致森林生态功能下降。三是利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的意识不强,我国对林业生态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不够到位。

2.2 群众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努力使群众获得更多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但实际的情况是贯彻不力。一是目前林区群众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上是由政府的号召和行政力量的推动,但是按照林业的发展规律,这样的群众参与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部分林区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部分林权所有者不能按规定获得国家的生态补偿,林农利益得不到保障,没有严格依法实施管理经营,导致公益林建设效果不佳。三是林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林场职工应该既是森防工作者又是森林的保健工作者,然而对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培训较少,不利于他们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工作。

2.3 未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结合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较快,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大,但是林木生长量较低。我国现阶段的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只达到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这种供需的不平衡是人类活动造成林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质的发展的阻碍因素。二是林业生态保护科技的研究仍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较低,林业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水平尚待提高。三是林业产业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后劲不足,林业生态保护激励机制不健全。生态文化体系初步构成,但要实现党的十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还需要以林业产业为支撑、全社会共同努力繁荣林业生态文化。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所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应该针对当前林业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林业生态环境优质、稳定地持续发展。

3.1 增强科学的林业生态保护意识

—是强化群众的林业生态意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通过政府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增强群众的林业生态意识。大力宣传生态林业的重要性以及内涵,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意识,是建设好生态林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要获取长远的和宏观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单纯地追求提高经济效益转为追求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使产业与生态相互促进,同步提高。所以,要转变传统林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林业生态保护的观念。在农村中推广新能源的应用,降低农村生产生活对于林木的需求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林业资源的破坏。二是重视林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林区的生态平衡,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形成以林木为主体,其他物种共同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推动近自然林业的发展。三是增强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增加林业生态科技研究经费的投入。加强林业科技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安排林业科技人员深入林间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从而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使林业生态科技在森林有害病虫防治、防护林信息化建设、荒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3.2 充分发挥林区群众的主体作用

林区群众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因素。一是保护森林资源要从保护利益主体开始。林区群众既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又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收益的主体。发展林业经济,增加林业群众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提高林区群众进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增加公共财政对林农的生态补偿,保障林农的利益,促使他们依法进行林业经营管理。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9。通过这些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保障公益林建设顺利开展。三是加强对林业工作者的生态保护技术专业技能培训,做好以生态伦理观和现代生态保护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生态保护教育,壮大精干高效的林业科技保护工作队伍,为林业建设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人才支撑,全面推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3.3 推动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要做到统筹林业经济与林业生态的发展,保障林区群众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林业资源,利用科技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益,以林业产业的发展推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一是严格做到维护生态系统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森林资源总量。在当前造林绿化的中,要改变那种只求数量的造林方式,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应大力发展工程造林,确实做到“造—片,成一片,管一片”。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天然林养护,打造品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的公益林,另一方面加强经济林科学的经营管理,充分利用林业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绿色无公害培养,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要合理,增强森林资源的接续能力。二是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所、高校、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切实保障维持林业生态工程研究经费,建立基层林业生态科技推广机构和壮大从事林业生态保护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科技巩固和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三是繁荣林业生态文化。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要广泛地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和观念,体现不同地区的生态文化特色,处理好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关系,完善林业生态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鼓励林业生态文化的艺术创作,推动林业生态文化蓬勃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结语

第3篇

1 海南州藏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初步成效

1.1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人畜数量分布与自然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通过减畜和休牧育草、划区轮牧、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等措施,使生态系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强,草地退化态势得到明显遏制。

1.2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尤其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海南州共新建城镇移民社区和安置点21个,安置生态移民3244户15926人,解决了3747人4.12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了户户通电、通有线电视目标,推动了全州城镇化建设进程。农牧区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教育、医疗条件等不断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3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随着城镇人口增加,社会消费增长、餐饮服务业、商贸流通以及房地产、建筑等市场都有了新的发展,就业创收渠道不断拓宽,项目区群众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数量持续增加。

1.4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随着生态移民的搬迁,对海南州畜牧业发展带来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迁出地缓解了人口数量、分布与自然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牧区草场得以休养生息,群众的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转变,特别对牧区实施减畜禁牧、休牧育草、划区轮牧、舍饲或半舍饲圈养项目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草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迁入地的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逐步统筹协调草产业、舍饲圈养业和加工业之间的关系,为实施生态畜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5 农牧民思想观念逐步转变。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逐步改变,生产经营、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明显转变。广大牧民群众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向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为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奠定了基础。

2 海南州藏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生态建设任务艰巨。海南州平均海拔3200米,气候寒冷干燥、干旱少雨,全州土地沙漠化面积达190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7%;退化草场面积达3318.9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65.2%,其中塔拉滩、木格滩、切吉滩退化草场面积达963.11万亩,每年进入龙羊库区的泥沙量达3131万吨。同时水资源逐年减少,许多湖泊干枯,断流的河流占全部河流的40%以上。严峻的生态环境不仅严重影响着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2.2 后续产业较为缺乏。随着三江源生态移民、禁牧搬迁等项目的实施,全州近1.6万农牧民成为生态移民,基本上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生活成本大幅提高,消费支出明显加大,加之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彻底转变,产业水平低,增长方式粗放,后续产业培育难度大,直接影响到生态保护建设和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2.3 资金投入有限,尚需加大力度。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山大沟深,导致部分生态建设项目成本偏高,加之地方财力有限,无力拿出更多资金支持生态建设,制约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地处偏远,群众环保素质普遍不高,环保意识普遍较差,加之环保设施紧缺,农牧区还存在一定的脏乱差现象,尚需加大整治力度。

2.4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想根深蒂固,没有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虽然强调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经济优先、增长至上,“口头环保”的现象。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对没有考核指标要求的环保审批、环保核查等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一些环保政策还没有完全执行到位等。

3 进一步抓好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建议

3.1 加快建立三江源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建立不仅仅依靠建设,更重要的在于管理,加大草原监管,健全草原监理机构,建立草原保护与利用制度和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落实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建议加快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的草原保护与利用制度和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农牧民生产生活、基本公共服务等进行补偿,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城镇化引领,发挥生产要素聚集效应是解决“三牧”问题的重要引擎,为此,建议国家在提升自治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化、网络化、功能化方面,帮助解决好州府所在地和各县县城的城镇供水问题;进一步加大公路建设支持力度,提高县乡村公路等级,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网络化水平。并要实施的退牧还草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政策支持,延长补助期限。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林业;营林工作;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75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19-0137-02

前言

我国林业发展一直存在一个客观的实施,措施在加强,但林业土地却在逐年递减,从其原因来看,除了城市扩张,环境污染外,就是营林工作自身的管理问题导致的这一结果,对此,作为现代营林的工作人员,有必要从自身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营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林业环境,为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1 现代林业营林工作的重要性

1.1 监督营林工作的具体情况

造林工作对树苗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成为林业工作中对造林工作质量检验的重要方法。营林工作可以更好的掌握造林工作的状况,对树林的情况有更加全面的把我,因此,营林工作是验收造林质量的重要方法,以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加对造林工作的后期跟踪

一根树木从小树苗长成木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必须要确保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避免人为破坏,树木成才后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营林工作在整个林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记录员的角色作用,对树苗生长状况时刻关注。

1.3 为造林工作做准备

造林工程涉及面较广,必须要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执行相应的造林施工方案,根据树木种类、土壤情况、气候等因素确定要如何造林,按照计划执行,真正保证造林的质量,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维持生态平衡。

1.4 水土保持、防风固沙

植树造林对水土平衡与防风固沙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不足或者遭遇雨季就会导致泥沙流入河中,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大面积的防护林可以削弱风速,减少风害对环境的破坏。

1.5 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林区人员通过开展营林工作可以增加收入,除了熟林外,还包括药材、林区副产品等,通过对这些产物的处置来增加收入。同时树林具有吸收灰尘、一氧化碳的能力,部分树木还具有杀毒、治病的功效。总之,营林工作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同时也可以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 当前我国营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营林工作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出现问题在所难免,解决问题是前进道路上的必然过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建设的类型较为单一

我国营林的种子园仍是多年前的品种,更新速度不够及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我国的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较为落后,培育工作难度较大,所培育的数量远远达不到森林发展的需求,质量也无法满足要求。

2.2 与市场发展不一致

目前,我国营林工作发展脚步较为缓慢,不论是育苗、苗圃管理工作都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2.3 造林数量与质量都存在严重问题

在造林更新工作中,苗木的整体投入量较多,与最初的设计相距甚远,影响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2.4 管理工作不到位

这是严重影响我国营林工作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管理工作目光短浅,鼠目寸光,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缺乏长远的目光,无法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2.5 营林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营林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直接影响营林工作最关键的因素,从目前我国营林工作人员的构成情况来看,很多人员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对营林知识一知半解,根本无法满足营林管理工作的要求,导致森林中树木质量较低,根本无法满足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3 做好现代林业营林工作的重要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当前我国营林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阻碍营林事业的进步,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诸多负面影响,对此,国家相关单位、营林管理部门、营林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其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营林工作质量,推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与效益相结合

营林工作是林业发展的根本,在生态发展与环境建设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国家有利的支持下,很多地方单位与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营林工作的重视,但很多地方单位自行做主,把握的不够准确,尽管对森林的生态性与公益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却对其经济效益认识不足。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退耕还林过度,很多林农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甚至不是即使就可以收到效益的,根本无法满足种植人员的经济及需求。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林农营林观念不足,对营林工作十分抵触。作为现代营林工作人员必须要因地制宜,遵循当地环境的特点,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营林工作的力度,同时允许林农使用一部分退耕还林的土地,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数量,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可以允许林农在森林中进行草地的养殖,通过其他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营林人员的经济效益增加。部分林业地区为了加快林业发展的速度,种植树木的种类十分的单一,一旦林区发生病虫害,非常容易导致整个林区小时。面对这一环境,必须要对具体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灵活改变营林工作的方式,根据地区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物种,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满足营林工作的需求,同时也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对环境的影响,更好的发挥营林工作的作用。

3.2 增强宣传,提高营林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

营林工作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除了政府或者营林单位自身,还包括民众与营林工作人员。营林工作人员是直接接触营林的人,其保护意识对森林的管理至关重要,是不可替代的。从目前我营林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营林工作人员对森林保护意识认识不足,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民众与工作人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森林大肆砍伐,保护意识严重不足,森林更新速度不及时,种植难度较大,供求关系不平衡,无法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政府、林业管理单位、营林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培训、讲座、宣传单发放、广播等方式让民众了解到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要着重强调破坏森林的负面影响,让民众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宣传在社会上营造出良好的保护森林氛围,增强群众对保护森林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主动保护森林的氛围,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3.3 加大种苗基地建设的力度

3.3.1 种苗是保证森林资源充足的基础

在种苗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必须要尽量选用优良的树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良种培育水平远远落后,差距较大,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必须要增强对种子园建设的重视,不仅要扩大规模,更要重视其质量的建设。

3.3.2 改善当前母树林的结构

目前,我国的母树林结构合理性较差,为了提高质量,可以适当的增加母树林的比重,同时结合环境与市场的具体情况,改善现有结构,加强抚育,使其作用得到合理的利用。

3.4 建立并完善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

政府是林业工作开展的保障,营林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的管理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是以政府为主体,各个单位共同参与,在政府的调控下多方支持的机制。该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工作得以更加顺利的进行,同时完善了生态建设融资机制,实现了生态与环保发展的双重目标。

3.5 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减少成本

我国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会保存树木,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保存的树木越来越多,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了营林生产的工作水平,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的减少保存的树木,减少浪费,同时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成本的投入,节约造林成本,进而促进效益的提高。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方式提升管理水平,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多种树木共同生长的目标。

3.6 坚持遵循市场主导的原则

市场是树木消费的主要方向,因此,不论是育种还是种植都需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尤其是集约及经营生产工作,必须要提前考察市场,然后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树种,增加树种的成活率与利用率,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促进我国营林工作水平的提高。

3.7 提高营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营林工作人员是营林工作的核心,人的素质直接决定工作质量,对此,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工作人员自身都必须要注重提高素质,满足不断更新换代的要求,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更好的为林业的发展做贡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我国的营林工作当前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难免会存在问题,政府、营林部门及营林人员都必须要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不断地改善营林工作水平,加强宣传,提高营林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更好的发挥林木在环保工作与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促进我国营林工作水平的提高,推进我国林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波.建设现代林业的重要性及措施[J].吉林农业,2014(17).

第5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管理;问题

1.园林绿化管理的现实重要性

现代城市建设发展阶段中,日益频发的雾霾、环境污染现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为打造节能环保城市,通过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净化、美化环境等功能。一些乔灌木则可吸收反射噪声,密集度较高的林木可达到更好地减缓噪音传播辐射的效果,水生植物可吸附污水中的高毒害物质,如芦苇可吸收酚类物质,去除污水中的大肠杆菌,同时园林树木各种色彩的和谐搭配可与周围的环境、建筑、城市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塑造鲜明的城市园林景观。

2.园林绿化管理包含的问题

我国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然而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问题。例如,欠缺持久性规划,相应的理论指导不足,使得绿化项目无法跟上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为改变这一现状应首先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依照整体用地的特征做进一步规定。目前,我国园林绿化管理中绿地率总量仍旧不足,无法体现更丰富的层次感,且品种、布局欠缺合理科学性,导致取得的效益难与现有投入达到有效平衡。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也面临淡化、弱化、边缘化的“三化”困境。

3.园林绿化管理有效策略

3.1应用现代化园林绿化管理方式

为赢得更大的管理效益,可采用现代化的园林绿化管理方式,采取专家咨询、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实践工作效率,预防传统工作模式弊端。近几年,我国各类大型、重型城市逐步采用专家咨询方式从事园林绿化管理,收效较为明显。还可通过多环节决策管理,实施动态化的监督控制,以处理各个阶段有关的决策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处理效果。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任务量大,涉及到较多复杂的工序环节,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为此,采用上述多措并举的方式,则可有效地缩减困难,使得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得到合理的简化。

3.2优化园林绿化项目规划管理

园林绿化项目做好科学的管理规划十分重要,应看重实用性、合理性、环保性、节能性。应依照当前区域特点、资源状况,促进规划管理工作由大中型城市的中心空间向周边地段延伸。另外,可创建城乡一体化绿色生态系统,在规划阶段中注重绿地应有的生态效应,尽量保存好典型系统与珍惜品种的繁衍生息场所,以维护物种多样性,创建形成生态环保、和谐自然的景观系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发展,使得生态环境真正的返璞归真。近几年,湖州在围绕打造“最美、最洁、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建设中,美丽乡村建设就有一些成功典范,彰显了地方的生态文化特色;实践工作中还应预防过于单一的种植模式,否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呈现出绿色沙漠的不良问题。通过完善绿地空间环境的合理布局,促进园林绿化发挥其美化功能,营造出符合人类居住生活的完美空间。

3.3完善法制建设,强化监督考核

园林绿化管理理念的形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应进一步提升绿化管理工作认识,重视各项环节,进一步优化法律制度建设,出台更加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得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向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持续加快,始终对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破坏,为此园林绿化管理更应持续强化,才能提升大众日常生活品质和生态绿色资源应用效率。相关单位应引起足够重视,严于律己、系统规划,杜绝非法侵占绿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对于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人员应加强监督考核,政府单位、林业部门、乡镇林业站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设定相关奖惩激励制度,引入考核管理机制,以绿化生产绩效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以提升员工从事园林绿化管理积极性为重要抓手。同时,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一系列政策,聘请经验丰富的生产管理人员传授给新进员工更多的经验,使他们快速地逾越困难,提升工作效率,并共同为推动城市绿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而贡献力量。

第6篇

【关键词】 城市生态安全 环境要素 影响 研究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话题,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激增,很多大中型城市陷入了严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能源匮乏等恶性循环中。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的复苏,工业能源消耗巨大,废水、废气的乱排放现象严重,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城市生态安全。

1 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1.1 城市生态安全的介绍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对于生态安全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并且考验着区域生态环境是否有足够能力抑制重大的自然灾害。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土地、水资源、大气污染、生物安全等,当区域的生态环境能够维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时,就说明当地的生态是安全的。

1.2 保护城市生态安全及其环境的重要性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生态安全危机逐步呈现出来,例如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由于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建筑密集,出现的严重的热岛效应,现在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等,这些生态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切身利益,所以,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2 环境要素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表现

2.1 自然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1)非农用建设用地增多。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等不断增加,很多城市在前期规划时,没有结合当地情况,缺乏设计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并且,随着房价的日益增长,给外来务工人员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2)水资源的匾乏。我国局部地区缺水较为严重,大量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造成水资源紧张,加上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节水设备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使用率低。

2.2 环保部门监管不到位

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管理方法不到位,考核指标不明确,加上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了监管力度与法律法规不协调,产生较大的实施阻力。

2.3 尾气的大量排放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加重了环境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农业发展和城市环境。

2.4 城市中的动物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城市中,大量的流浪动物影响着城市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很多城市对于流浪动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安全。

2.5 人为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水资源浪费、工厂排污等严重影响着城市生态安全。

3 防范措施与对策

3.1 加强环境治理,控制污染

改变传统的防治观念,加强预防工作,加大整治污染源力度。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因此,相关部门应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提高排污能力,将排污量降到最小。强化群众的环保理念,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市场出现了各类环保产品,如生态厕所、节水淋浴等节能产品,可以大力推广和普及。对于工业污染,企业内部必须加强排污设备的更新换代,保证设备的排污能力达到最优。

3.2 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城市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并逐渐向生态经济方向发展。生态经济能够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初期,应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物协调统一,保存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

3.3 完善立法,加强管理力度

相关部门应结合城市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执法程序,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对重点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对违规企业和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大力施行赏罚制度,进行责任分工,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到有章可循,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并及时解决。

3.4 引入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目前用得较多的是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最新的方法是生态足迹法。利用生态足迹法可直接分析某城市在给定时间内占用的地球生物生产率的数量,通过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与能源的比较,判断该城市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其生态系统是否安全。同时应该注意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作评价的时候应增加或者减少一些指标,不同的城市的具体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全相同的。

3.5 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制度的推行,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来自人口的压力,但人口的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完善系统的人口管理体系,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外来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一些贫困地区深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教材中,环境保护从娃娃抓起,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保的社会氛围,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 结语

解决城市生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复杂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提高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政府方面应加大整治力度,狠抓落实,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达到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朝蓉,孙永玉,朱清科,叶文.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8).

第7篇

一、重视课堂教学,渗透环保理念

课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为学生渗透环保的理念,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这就为渗透活动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学生也应当积极地阅读相关内容来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通过讲授生物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挖掘与环保相关的素材,将生物教学与环保理念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v授“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时,我为学生通过播放图片和视频资料重点讲述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实例。我首先播放了前些年北方沙尘暴的景象,看着人们在沙尘中艰难地行走,学生们在下面窃窃私语,然后又为他们播放了河水营养化的场面,看着工厂肆无忌惮地在排放着污水造成河流大量大面积地污染。接下来,为他们讲述了沙尘暴的原因、富营养化的原因,三北防护林的作用及生物净化的基本原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的理念,同时还为其讲述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成绩,国外对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评价。通过将教材内容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学生能够体会到破坏环境的危害和生态工程的积极意义,这能够使他们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养成对身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联系现代科技,增强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单讲授环境如何遭到破坏、人们如何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这会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使他们出现消极的情绪。在此情况下,教师要联系现代科技为学生讲授一些科技成果,使他们看到科学家为环境保护所做的努力,在其内心种下环保的种子。通过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学习,学生能够明白一些最新进展,也会增强治理污染的信心,这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生物学科的热情,发挥其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在讲解“基因工程的应用”时,我为学生列举了基因工程在植物、动物、微生物方面的具体应用及成果后,帮助他们开阔自己的视野,掌握基因工程的最新进展。在讲解植物应用时,我列举了基因工程在抗虫、抗病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即,棉、玉米等抗虫植物的研究成果,以及抗病毒的小麦、番茄等植物。在介绍动物应用时,重点讲解了生产转基因的药物等内容。随后,我为他们展示了一些污染的情况,讲述了基因工程在面对石油污染时候的应用,即,科学家组成“超级菌”分解各种石油烃,消除浮油的影响,从而彻底消除原油的污染;科学家将聚磷基因与硝化基因导入到人体大肠杆菌中,使其吞噬汞和降解土壤中的DDT细菌,从而达到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通过对这些科技成果的了解,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大大提升。

三、注重作业布置,完成环保练习

在高中生物试卷中,很多试题都是以生活为背景,通过与实际相结合来考察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鉴于此,在布置作业过程中,教师不妨设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试题,帮助学生熟记教材内容,提升生物环保的思维,最终为获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应当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和感悟题目背后隐藏的意图,通过与生活阅历相联系来感受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在讲解完“生态工程”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三道题:

(1)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不能解决的问题是____。①防止区域内水土流失;②有利于保存土壤内的氮、磷、钾等养分;③使土地优化利用;④解决长期干旱无雨的问题。

(2)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灾,究其原因是上游地区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这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是____。①过度依赖煤、石油等能源;②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③过分依赖农家肥,造成土壤结构破坏;④对水资源缺少足够的认识。

(3)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____。①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②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③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④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禁止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练习,就能够对生活中的生物知识有所了解,也能够树立环保的理念。

四、开展课外活动,树立环保意识

第8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山区;环境影响;设计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山区公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产生了较大困扰,比如公路建设中产生的水土流失、生态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将持续破坏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以及沿线景观环境的破坏引起了国家以及公路建设者的高度重视。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是解决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根源所在,山区高速公路线形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助于从道路规划之初对道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防,这对保护我国山区脆弱生态环境、提升高速公路建设质量,推进公路行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把环境保护科学融入到山区公路路线设计过程中,使公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是山区公路设计当中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

1 山区高速公路修建的特点

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公路布置主要依地形、地质、水文、生态等自然条件为基础,路线控制点较为分散。无论进行公路选线还是进行工程施工,山区公路往往受地形限制较大,回旋余地较小,我国山区公路普遍存在弯道多,坡度大及坡道长等特点,连续弯道路段的有效行车视距短,转弯半径不足,容易发生追尾或撞击等交通事故在水平曲线和纵向曲线交汇的路段,下雨时容易积水,出现“水滑”现象。山区公路复杂的路线走向通常伴随着大面积的高填深挖和山体原有植被的破坏。山^公路绵延不断的曲线和高填深挖情况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同时破坏了许多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公路设计多重视高标准的线形指标,忽略了环境问题,环保、绿化工程缺乏设计。随着我国山区新建公路和改建公路覆盖区域的大幅增加,如果不引起重视,将会酿成极大的生态破坏。采取主动预防的态度、合理的选线可以降低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公路建设项目的选线是公路建设之初一项重要的决策工作。在考虑安全的基础上,从可持续角度考虑,采用何种技术使路线空间位置与环境影响问题相结合,以环保和安全兼顾的思想择优选择方案是当前存在的问题。

2 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1 对水文地质方面的影响

公路建设会改变地表径流的固有态势而造成冲、淤、涝、渍等局部影响。高路堤阻隔地面径流,改变径流方向。路堑边坡会导致路基边缘以及开挖的边坡渗水,最终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植被萎缩或枯死,导致水土流失,甚至产生滑坡现象,进而破坏生态平衡,破坏景观。高速公路施工中,不可免地使用大型机械,对土地进行挖掘,破坏当地植被,进而影响当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导致夏季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

2.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物群落会因为用地性质的改变而受到影响。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当地生物必然因为人类活动的加大而选择迁徙,当地生物圈受到影响,生态环境被间接人为改变。由于山区公路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使得这些区域内的生物及自然生境消失,同时还会影响到该区域内的其他生物资源的存在,从而造成生物资源的减少。同时在取土场、堆料坪和采石场等地方,因为施工的需要,这些区域内的植物资源将会被破坏,生活在该区域内的生物死亡或者迁移,影响了该区域的生物资源。

3 山区公路的线路时的环境保护对策

3.1 山区选线的原则

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山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基本的山区公路选线原则,探索实现协调发展的方法和对策,提出环保选线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山区公路设计时一定要将对环境的保护作为一条根本原则,深入到线路选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很大,在进行公路设计时,公路线形、结构物的造型设计等除具备应有的功能作用外还应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空间。把握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思想,充分顺应山区的地形、地貌,保证山体稳定,避免大填大挖,采用整体式路基与分离式路基相结合,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3.2 山区公路时的设计要点

公路设计应尽可能保护现有的景观,少破坏公路周围的自然景观,通过人工构造物和植被构造路线周边的新景观。靠近水域的公路应注意保留沿岸的绿化,这样有利于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降低噪声,使其与水域有适当的空间。选线时争取保存现有植被,分析公路沿线现有的植被保留和利用的可能性。景观绿化应配合自然环境,体现自然植物生长特性。绿化主体以自然的山野景观为主,通过地形的起伏变化与林木的组合形成层次变化。植物品种的搭配以模拟自然为主。同时,结合该地段的地形、土壤、水体、气候等环境特点来规划景观,兼顾景观多样性的保护。为减少弃方,路线平、纵面设计中,结合构造物布设,尽量避免深挖段落及路堑高边坡,路基断面设计中,结合沿线具体地形、地质情况,选择稳定、经济合理的断面形式及边坡坡率,尽量减少挖方量。

4 结语

高速公路地处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与环境发生冲突和矛盾,如何让高速公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如何将这一人工构造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面临的问题。山区公路建设具有特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设计山区公路时,应结合公路和地区各方面条件。公路路线设计是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也是控制公路环境变化的关键问题。解决选线中的问题有利于控制公路建设对周围环境不利的影响,最大限度处理公路沿线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大气污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公路实用性和安全性。山区高速公路线形设计应重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进行勘测,以及环境保护,在施工前充实准备好具体相应的处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钱国超等.高速公路环境景观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

[2] 蔡秀斌,吕宏韬,鲁静.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08):228-229.

第9篇

1.现行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矿产资源保护力度不足,专项保护措施极度欠缺

针对民族地区的矿产资源保护虽然有很多法律法规及行政政策,管理也初步显现出了成效,但整体来说还是缺乏系统性的规范指导。从综合层面上看,低一点是矿业没有形成良好的秩序,市场上依然存在违法办矿,滥采乱挖,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第二点是矿业产权市场不规范,应加强矿业权管理,保护矿业权人合理利益,促进矿业投资发展多元化发展;第三点是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开采方式粗犷,尤其是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状况令人担心。为了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应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利用率,采取集约开发的方式;第四点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为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制度也不完善,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

1.2工业污染问题仍比较严重

《2009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给出了自 1992 年连续 17 年的相同评价: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另外数据显示西南诸河中,元江铅污染超标,其上游铅锌矿开采是导致元江铅超标的主要因素;北诸河主要是石油类污染尤其是古孜河和乌鲁木齐河石油类污染超标,通常来源于石油的开采、炼制、储运、使用和加工过程。

1.3西部地区环保支出明显不足

西部地区环境问题复杂,生态脆弱,加上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环境带来巨大的灾害,导致我国民族地区环境进一步恶化,人民生活困苦,因此政府理应加大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以及生态补偿力度,然而从近几年来的环保支出数据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相比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环保投入绝对值小,增长速度太慢,地均环保投入小。

第二,西部地区环保投资效益低。

2.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环境保护对策的建议

2.1加快民族地区环境技术进步

环境技术是指能节约或保护能源和自然资源、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负荷,从而保护环境的生产设备、生产方法和规程、产品设计以及产品发送的方法等。 环境技术不仅包括硬技术,如污染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及清洁生产技术;还包括软技术(操作及运营方法),如废物管理和那些旨在保护环境的工作与活动(如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标志设计、环境信息系统的研制与维护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与智能活动)等。

环境技术进步是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核心能量,高科技化的环保才是最有效的环保。民族地区可以运用各项硬性技术检测环境污染程度,更可以利用环境规划等设计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适应于环境保护,因此在今天掌握着新发展契机的西部地区必须加快环境技术建设。同时环境技术不仅关乎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还会对环保行业产出重要影响,一项环境保护技术的运用,首先是相关企业生产出其硬件设施,因此加强西部地区环境技术的进步对民族地区的产业变革和产业结构转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的环境技术进步,主要有以下 3 点:

第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借鉴东部发展中的环境技术经验,把已经成型并有良好实施效果的环境技术引入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在建设中必须运用硬性技术指标规范生产操作,并用软技术先行设计新的产业模式。

第二,自主研发符合当地现状的环境技术,并勇于尝试性的运用新兴科研成果。例如环境测试检验是生产中必须要做的,一项被名位环境试验设备检验自动化系统可以由用户选择一种国家标准、国家计量规范进行检验,自动采集并保存测量点的温度数据,按照选定的标准、规范规定的算法自动计算出检验项目的结果,此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检验工作效率。

第三,利用国家的政策偏向积极开展有利于环境技术进步的各项科研活动。因为西部大开发及区域平衡发展等政策的出台,国家的很多经济发展政策已经明显的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地区应把握机会,积极开展有关环境技术进步的各项活动,包括研讨会,专家学者来访,技术交流等形式;发展和带动本地区的环保事业和相关产业。

2.2尽快完善落实民族地区的生态补偿政策

第一,经济方面,设置资源损失性补偿税收,这是最重要的一项手段。其一,产业方面,直接利用生态资源的企业在相关资源使用限度范围内要支付最高额度的资源损失性补偿费用。间接利用资源或与直接利用资源有业务相关的企业支付第二位的资源损失补偿费用。其二,区域方面,民族地区一定要要贯彻执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坚决执行生态保护。其三,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一定比例的资源损失性补偿,政府出面集中补偿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建设;环境经济学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环境经济学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强调利用环境经济规律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运用环境经济学,探讨市场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能够为西安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解决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西安城市建设的发展。

1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1.1 自然条件

西安的生态环境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秦岭山区植物种类丰富,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西安境内河网密集,共有54条河流,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西安地处亚热带环境区域,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气候适宜。良好的自然气候背景为西安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2 经济条件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西安高等院校众多,拥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其综合科技技术在我国位于前列,是我国重要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3 资源条件

西安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居我国六大古都之首。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位于西安南面的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同时,与旅游资源向配套的一系列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吃住行娱乐行业不断发展,为西安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4 政策条件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逐渐重视环境保护,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纳入我国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当中。这些决策为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道路,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2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资源配置

西安将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划分为不同的产业区域,其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和污染产业主要位于西安的西部和北部郊区,造成西部和北部环境污染严重。虽然近几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数据资料显示,全省河流水质总体较差,其中11条河流水质为重度污染。而且,西部和北部的空气污染也非常严重,冬季基本处于雾霾天气状态,虽然政府已经将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迁出西安市区,但是仍没有市区改善空气质量。

2.2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以环保部门为主,仅仅靠环保部门的力量,无法承担城市建设的重要责任,还需要政府其他部门以及能源、资源、交通、建筑、环境、人口等各方面的协调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3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治理力度不强

交通污染是造成西安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西安在机动车治理上仍存在很多问题。近几年西安居民拥有私家车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与西安城市发展容量不符。西安并没有采取限号、摇号等措施来管理机动车数量,汽车尾气污染严重。而且,在交通治理的执行工作中,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尽到职责,对大货车限制进入二环的管理存在漏洞,二手车交易市场管理混乱等。

3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3.1 利用环境经济学原理治理环境污染

西安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存在很多矛盾,阻碍了生态城市发展的进程,环境经济学从市场激励机制出发,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市场手段和多种环境污染治理方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1)根据环境经济学原则设计环境政策,包括机会成本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前瞻性原则和相互依存原则。这要求政府在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中制定环境政策时要考虑长期机会成本,重视污染损害后果的累积性、潜伏性和不确定性,制定的相应政策要具有连贯性、长期性和综合性。

(2)可以利用环境成本解决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制度问题。西安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要考虑环境成本,注意公共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建设中的环保项目会产生环境成本。其中大多数排放量消减项目致力于建设某种具体的环境介质降低污染如空气和水源中的污染物总量,但是有可能增加土壤中的污染物。例如,建造污水处理厂或铺设下水管道时,有可能发生污水泄漏。当企业或消费者针对环保项目进行调整时,将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为了改善空气污染状态,汽油生产商降低了汽油中的含铅量但会添加其他合成物,仍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再如,社会实施环保计划,要求居民缴纳固体垃圾处理费,但会导致“深夜倾倒”现象频发。重视环境成本,政府需要加强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缓解公共项目中的环境问题。

(3)要采取经济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包括收费、补贴、押金、排污权交易和强制刺激。在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中具体的收费手段有排污收费、环境资源使用者收费、环境管理收费以及对环保企业的税收优惠。在废弃物回收方面,可以采用押金的手段。对于违章建筑或违法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则可以对其进行违章罚款,这是强制刺激的体现。

(4)采取命令控制型手段治理污染。①对污染企业规定许可排放量。环保局依据一定的标准将总体目标分配到具体的污染源,然后对每个污染源发放许可证,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惩治。②对工业技术企业规定最低技术要求。即对工业生产过程或主要设备规定特定要求,对潜在污染者规定最低技术要求。

3.2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对于第一产业,要树立市场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对于第二产业,要按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实施清洁制造和生产,有效利用资源能源,广泛使用清洁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发展循环生态工业。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生态产业园,推广生物工程,制造业采用新型材料和先进的技术,加快绿色制造的发展。对于第三产业,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利用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使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4 总 结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要解决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一系列污染治理手段,从而加快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为西安人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晓娥.西安生态城市建设刍议[J].新西部.2012,02(35-36):15~17.

第11篇

关键词 环境保护验收;环保检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

中图分类号 X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24-01

作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不仅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技术依据,也是落实“三同时”环境管理制度的必要措施。其中,现场检查是环保验收的首要步骤,是对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生产工序、生产设备、配套工程的勘查,现场环保检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验收监测工作能否全面反应出验收项目环保工作的情况[1]。现场环保检查是在认真研究环评及批复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各项环保检查,使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给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比较全面的验收依据,检查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工艺流程的检查

根据环评中针对项目生产流程、排污情况、生产原料、生产工艺的介绍,主要检查项目的生产原料的种类和数量、生产设备的数量和型号、主要产品的年产量、工艺流程和生产工艺等的实际生产情况是否与环评中预测的情况相符。如有变更,应让企业提供完整资料或证明材料,并详细记录在验收报告中的环保检查部分中,并对预测情况和实际情况做出比对和说明。特别是建设项目中有重污染的生产废水排放的情况下,要注意整个项目废水的管网布设规划、防渗防漏处理情况、最终排放去向等。要检查废水的集水井、化粪池、处理池等存水设施的运行情况,有必要的情况下,要勘察建设项目周边地下水水文、井的分布及位置等,做好检查建设项目排水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调查,为监测工作做好准备[2-3]。

2 配套工程的检查

对建设项目的配套工程的环保检查,能够反映出建设项目的部分排污状况。检查主要核实生产能耗年用量(建设项目用水量、耗电量、年用煤量等)及来源、项目供暖情况、生产人员数量、工作制、食堂情况等,进一步确定项目验收的范围。在检查项目能耗时,既要检查企业提供的数据和说明,又要核实台账、账单等。例如:建设项目的年用水量,由于环评中的用水量是预测出的结果,而建设项目在实际生产中,不一定有环评中预测的使用量。这时就需要建设项目提供说明及数据,而最准确的依据是建设项目水费的发票。很多情况下必要的票据,是环保检查不可缺少的依据。

3 污染因子、污染节点的检查

根据环评及项目实际的生产工艺,从原料开始,逐项检查建设项目生产的流程、工艺、直至成品出库,检查每道工序产生的污染因子,核对每个产生污染的工序。明确项目产生污染物的类型、种类。为制定验收监测方案做准备。在明确污染物类型和种类后,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确定污染物监测点位,以及监测点位是否规范。建设项目产生和使用的试剂等,要逐一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核对,检查生产、储存过程中,是否有危险废物的产生,及时备案,做好危险废物的处置管理工作[4]。

4 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的检查

项目试生产阶段,主要检查生产过程中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申报,环境保护设备是否设置并运行。重点检查污染防治措施是否按照设计计划建设;建设项目为新建还是改扩建项目,改扩建项目是否需要“以新带老”;生产工艺中产污环节产生污染因子的排放方式,以及是否有治理措施;核对环评中的污染防治措施及批复是否全部落实,是否有变更。

5 项目周边环境情况的检查

检查建设项目周边情况时,重点关注环境敏感点。了解项目周边居民区、以及其他企业和道路等污染源对监测项目的影响。此外,检查建设项目所处地理位置,及紧邻项目的情况也很重要。最后,项目在试生产过程中是否发生扰民或者是污染事件,也是环保检查的一部分。对于已经发生过污染事故的项目,还需对事故污染物的类型及性质,项目是否建立相应的应急体系、应急设备和人员等进行重点检查[5-6]。

6 环境生态恢复调查类的检查

有些项目既是工业类型污染项目又是生态类项目,现场进行检查时,应该进行生态恢复的相关调查,重点关注生态恢复工程、绿化工程和边坡防护工程等收购按照环评及其批复的要求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恢复。此外,生态类项目通常有一个漫长的恢复期,验收监测期间,并不一定是生态恢复最佳的时间段。现场检查过程中,要明确后续生态恢复负责单位或人,说明最后生态恢复的情况。生态类项目的环保检查中,还应该包括对项目周边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7 潜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情况的检查

有的项目可能存在潜在突发性污染事故,针对这类项目,应了解可能发生事故污染物的性质、影响、危害,相关的应急人员、制度、设备的准备和运行情况,是否进行过针对污染物事故的应急演练。对于事故池、排水管道等应急构筑物,需在查看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报告的同时,实地检查相关的构筑物。

8 有关环境保护档案的检查

作为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项环保制度落实和执行的凭证和记录,环保保护档案的保存、整理和归档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执行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的连续性。检查的环境保护档案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建设项目环评批复、环境管理人员、环境应急预案、应急设备档案、危险废物进出台账、废水清运台账、固废清运台账、建设项目总投资、环保投资概算等。

9 参考文献

[1] 刘方,敬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中的环保检查[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1):10-11.

[2] 王曦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J].绿色科技,2011(9):141-142.

[3] 赵华山,兰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3(4):121-122.

[4] 牛昌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工作程序和问题思考[J].北方环境,2013(6):163-165.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包装;物流企业;绿色物流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产品包装产生的污染,采用绿色包装可以有效减少产品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绿色包装概念的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在绿色包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和绿色包装的普及与应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促进物流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包装发展现状

1.绿色包装概念。绿色包装是指以天然植物和有关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的,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有利于回收利用,易于降解,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环保型包装,其目标是保存最大限度的自然资源,形成最小的废弃物和最小限度的环境污染。绿色包装也可以称之为无害包装,在产品包装的整个过程中都满足生态环保的需求,其中包括材料选择、加工生产、使用、废弃等环节。绿色包装要在满足包装需求的基础上达到用量的最小化,并且使用的材料要利于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对人体或者生态环境不产生毒害作用。

2.绿色包装应用的重要性。首先,绿色包装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需求,环境问题的严重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主题,不同领域和产业都在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绿色包装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广泛应用的环保手段。其次,发展和应用绿色包装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传统的包装材料大多数不能够进行降解或者回收再利用,极易形成永久性的垃圾,对塑料包装进行燃烧处理则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气体,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绿色包装的使用能够节约木材等自然资源,还可以对包装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使用和处理过程都将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包装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包装行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装生产工艺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包装材料的使用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的包装行业起步较晚,在科技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包装数量、包装品质和包装种类上的要求逐渐提高,但我国包装行业目前的发展水平很难满足经济发展对这些方面的需求。农业产品的包装存在较大缺口,由于包装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绿色包装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逐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包装是我国包装行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绿色包装的应用和发展,减少包装产生的白色垃圾,减轻塑料包装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今后我国包装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二、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绿色包装在我国发展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的应用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绿色包装和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

1.缺少对绿色包装的正确认识。人们对绿色包装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是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思想观念上的滞后性使得绿色包装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我国思想比较保守,消费观念比较落后,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绿色消费和绿色包装,对其根本不了解。一些人认为所谓的绿色包装就是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忽视了在包装制造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不注重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正是由于人们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认为绿色包装与自己之间没有关系,使得绿色包装的应用和普及具有很大的难度,包装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2.缺乏健全的绿色包装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发展战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关于绿色包装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效力约束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之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德国制定的关于包装废弃物的法令中规定,造成包装污染的生产者需要付费,并且对包装改进技术进行了规定。日本也在很早之前就制定了关于绿色物流方面的法规,对于构建绿色环保物流行业提供政策保障。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绿色包装以及绿色物流进行规范,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3.绿色包装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物流企业中应用的绿色包装都是小企业提供的,绿色包装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无法满足物流企业对绿色包装的需求。绿色包装的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影响了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包装工业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没有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在绿色包装制品设计时,没有考虑对包装产品形成的垃圾进行分拣、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包装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仍然产生大量的包装垃圾,并且随着用量的增加,包装垃圾逐渐增多,环境污染逐渐加剧。绿色包装的生产企业规模较小,对绿色包装的投资有限,无法形成集中的规模化生产,生产效率低下。

4.绿色包装技术相对落后。绿色包装的生产工艺较普通包装的工艺复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对其进行包装生产和操作。绿色包装的生产成本较高,我国绿色包装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和技术有限,没有能力对绿色包装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从而使得我国绿色包装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具有较大差距。绿色包装技术的落后使其在物流企业之中的应用存在很大困难,生产包装产品的质量无法满足物流企业对其质量品质的要求,大大降低了物流企业对绿色包装的使用率。

三、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对绿色包装的发展现状和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绿色包装在我国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1.提高对绿色包装的重视。加大对绿色包装理念的宣传,使物流企业和群众认识到绿色包装的重要性,更好的在物流企业之中对绿色包装进行应用。政府等相关部门可以邀请绿色包装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使物流企业认识到绿色包装对改善环境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使绿色包装和绿色物流能够深入人心,加快物流企业在绿色环保方面的发展。对绿色消费理念进行宣传,倡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合理消费,拒绝过度包装的商品,大力推行绿色包装的使用,促进绿色包装的广泛应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过度包装行为进行限制,对于包装浪费的物流企业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惩罚。

2.建立健全绿色包装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绿色包装方面法律法规的缺乏使得包装行业对环境的破环和污染日益严重,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相关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绿色包装进行立法,政府、环保等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行为,对物流企业使用绿色包装给予一定政策上的支持。法律法规中要对绿色包装的使用材料进行严格规定和限制,对绿色包装的生产、使用、循环再利用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规范,减少包装对环境的污染。

3.优化绿色包装产业结构。逐步扩大我国绿色包装企业的规模,对绿色包装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高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范围。包装行业可以加大对绿色包装方面的资金投入,使绿色包装可以形成集中产业化的经营,提高绿色包装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降低绿色包装的生产成本,加快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和普及。加强物流企业的内部管理,聘请专业人才对绿色包装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充分考虑绿色包装的材料以及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包装对环境的危害,促进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4.大力研发和引进绿色包装技术。我国包装行业要加大对绿色包装技术的相关投入,自主研发先进的绿色包装技术,提高我国绿色包装的科技水平。我国需要聘请和培养大量的相关技术人才对绿色包装技术进行研发,建立专业的技术团队,着力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绿色包装的应用技术水平。同时大力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的绿色包装技术和设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吸收和利用,使其转化为适合我国绿色包装生产和应用的科学技术,推动我国绿色包装技术和物流企业的高速发展。

绿色包装对生态环境改善与资源节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能够加快绿色物流建设,推动生态物流的发展。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对绿色包装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绿色包装的技术水平,促进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良好应用。

参考文献:

[1]蒋亮,崔洁.绿色物流与绿色包装[J].中国包装工业,2011,08(12):11-14.

[2]许笑平.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障碍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3]刘春宇.从环境角度谈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2012,02(17):153-155.

[4]刘冬林.绿色物流的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5]林皎皎.家具绿色包装体系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

第13篇

环保档案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为了使环保档案的价值优势最大化发挥,不仅要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还用采取科学合理方法不断提升环保档案的利用效益。然而在当前的环保工作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环境档案的管理中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效益不高,还不能提供出全方位和具有说服力的资料,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进行服务。另外环保档案的信息化程度也较低,没有实现环境保护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这些都阻碍了档案管理的发展。

1 环保档案概述

1.1 环保档案的功能

环境档案的工作具有搜集整理、信息存储和信息供给的基本功能,无论是哪种功能,都是以服务性为特点。通过对环保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信息选择筛选、建档储存和信息输出等环节来满足环保工作的需要,同时对档案的信息资源还有着永久保存和长久提供使用的性质。

1.2 环保档案的价值

环保档案是一种有效的信息资源,这种资源与其它类别的信息资源相比,环保信息资源具有唯一性、真实及和不可再生的特性,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具备些原始性的特点[1]。随着环保工作重要性的加深,环保档案蕴含着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而环保档案也是通过对社会工作的服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保档案的服务价值也对众多的领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3 环保档案的特点

1.3.1 内容的广泛性

环境保护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着多部门和宽领域的内容。环境管理、环境指标控制、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良等等内容都属于环境保护档案内容的范畴。而且随着人们对环保的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环保档案不仅仅在环境部门内部设立,而像农林、交通、通讯和建设等部门在工作中都设立了环保的档案[2]。另外在学科体系方面,环保档案也涉及到了众多的学科,由此可见环保档案内容的广泛性。

1.3.2 保存的久远性

环保档案中记录的信息是开展环保工作的重要依据,所以环保信息的保存具有持久性,这也是由环境质量和环保工作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环境质量的好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的问题的恶化甚至能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因为自然环境的多变性,使得对环境的研究和控制很难准确的把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另外因为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持久性,不仅影响当代人,对后代子孙的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对环保档案的要久远性的进行保存。

1.3.3 应用的共同性

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一个大气环境中,环境一旦被污染和破坏,都同样会受到影响。而利用好环保档案的信息资料,对我们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和优化,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共同的愿望。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的原因不同,而因为每个地区的实际地理条件和发展程度不同,也就使得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国家、以及地方区域以及全世界赖以生存的环境,对环保档案的提供的资源进行共同性利用,而同时共同性也是制定环保档案的要求。

2 提升环境保护档案利用效益的途径

2.1 加快环保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传统的环保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环保档案管理一定要加快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建立起计算机的检索系统,把计算机中已经记录的环保信息进行档案文件形式的存储,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检索,方便使用。其次要设立网络的编目系统,将档案的存储的单位、时间和编号等进行编辑,同时制作成目录。另外还要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的借阅系统。此外在保证档案信息安全性的前提下,对档案信息开通网上的查询、浏览和下载,这样对于档案上的信息的交流和利用,就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流档案信息,使档案信息的流动和利用完全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保密的基础上,就可以很好的实现环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同时也形成良好的互动形式,可以使较为落后的服务变得主动恶化超前,提高了环保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益。

2.2 对环保档案进行再次处理

在环保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对环保档案的再次处理也被称叫做二次开发,这种方法是档案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同时也是提高环保档案利用效益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通常情况下,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仪器,对环保档案信息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发,同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对环保档案信息传递的速度,最大程度的实现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3]。在对环保档案资源信息进行二次开发的环节中,要把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立足点,并要面向社会积极的开展环保档案信息的交流活动,对环保档案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和处理后,对档案中的较为重要的信息进行压缩加工和整理,把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具有分析价值的档案信息进行选择和筛选,对其继续节能型研究,对成果进行编撰,通过这种方式会提高环保档案价值的高度,使其环保档案最大化的发挥其功效。

2.3 推行环保档案的有偿服务

环保档案是一种有着较高利用性价值的信息资源,其中记录着重要的环保活动和相关的信息,不仅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生产力,所以可以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相关的收费标准,这样不仅使环保档案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动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其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够有效的缓解工作中出现的经费的问题。

2.4 利用好环境监测档案

环境监测档案是指环境保护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中的数据、资料和图表进行的记录,其中用不同的图文声像形式呈现,这些监测类型的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同时要对在环境监测中得到的数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并对数据的变化发展趋势进行评估与测评,可以是当地政府部门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环境发展情况,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有效的数据支持,从而更好的开展环保工作。除此之外,对环境监测档案进行有效的利用,无形当中还能提高环保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技术能力,为今后更为复杂的环保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第14篇

1 环保档案的内容以及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 环保档案的内容

环保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音像、图片、电子文档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1]。

1.2 环保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环保档案管理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时,对环境保护工作过程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立卷归档和检索利用的一系列工作。环保档案管理的对象是环境保护文件资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信息载体。配备专业的人员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下列方面:一方面,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可以为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经过收集、加工和传递,以环保档案的形式进行管理和保存,是有价值的环保信息资源,是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环境保护目标控制的客?^依据。另一方面,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归类,形成环保档案库。当工作需要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完整资料,迅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 环保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工作不充分

目前,环保单位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场地受限、资金分配差异、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导致各环保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极不平衡,进而使得档案资料分散,信息不全。

2.2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配备专业的人员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环保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中,尤其在基层环保部门,却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尤其是档案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当前信息化时代,专业的档案人员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管理业务,还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技术,使用计算机管理环保档案,这给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2]。

2.3 环保档案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环保档案具有信息来源太多、信息量巨大、信息累成复杂等特点,信息管理难度大,因而对信息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并没有统一健全的环保档案管理制度,使的档案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方法还是在档案文件的分类、编码、处理流程、归档等方面都缺乏依据。另外,由于靠层层上报汇总,缺乏管理,造成资料分散、信息不全,不能及时转化为决策依据,大大降低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3 完善环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3.1 提高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认识

首先,分管档案工作的主要领导要有足够的认识,要为实现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条件,投入一定经费,配备档案现代化管理所需设备。其次,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克服传统保守的习惯,破除应用现代化管理的畏难情绪,要有实现环保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思路,加强相应的业务学习,对传统档案管理进行革新和完善。

3.2 建立现代化的环保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进展的必定走势和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它的制定和实施,必将给档案工作带来长足的进展和巨大的变革,因此,要加速标准规范的制定,积极组织贯彻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颁发的《中国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规范》、《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为加强我国环境保护档案工作、科学地管理环境保护档案、统一环境保护档案分类检索、实现环境保护档案的分类检索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其分为九大类,作为统一的微机信息管理分类标识,符合环境管理职能和环保档案的特点[2]。运用《环保档案分类表》(简称)分类类目标识,我们必须熟悉并了解环保档案分类表分类类目标识所规定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做到信息分类符合环境管理职能,保持各种信息的有机联系,便于微机信息管理。

3.3 加强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现在社会上普遍缺乏复合型的现代管理人才,档案工作更如此,尤其是缺乏既懂微机技术又有档案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有的单位虽配备了微机等现代化设备,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结果微机仅起到条目输入、统计等简单功能,极个别的还使其常年闲置,不能充分地发挥其在档案工作标准化、现代化中应有的全部功能,因人才缺乏而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开展,所以环保档案要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就要求档案人员必须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否则环保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就能难以实现,这是前提条件。实现环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相应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至少要做好 3 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对环保科技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的掌握,没有坚实的专业知识,环保科技文献编撰难以开展;二是掌握相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是由当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趋向统一和现代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分化的现实决定的;三是掌握计算机、微缩、复印、网络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工作原理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

3.4 加强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物质基础建设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设备的购置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物质基础,在环保科技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中,需不断加大档案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选择比较好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提高使用效率。全国己开发了几十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档案管理实用系统软件,由于开发历史相对较短,缺乏统一管理,在设计方面有着诸多不足。如设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及设计语言不相同,造成软件开发出来之后兼容性差,难以实现各档案馆(室)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科技档案计算机管理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并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没有一家能形成规模打开市场,行销各地。因此,选择使用相对较先进,适合自身使用的软件至为关键。

第15篇

关键词:业绩管理 组织结构 战略管理 企业生态

一、Z集团业绩管理现状分析

(一)Z集团简介

Z集团公司始于1958年,是一家位于W市的国有中型冶金工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集团。其注册资本为31亿元,目前主要从事冶金生产、环保设计和工程总承包;节能环保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等。自从2010年以来,随着国内钢铁产量的过剩,钢铁价格一路走低,公司的业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公司仍然在每年预算方面给冶金部门大量资源,忽视了其设计和工程承包部门,导致企业内斗严重。此外,由于Z集团环保治理部门由于在业绩考核中的贡献不被公司业绩考核所重视,人员流失严重。

(二)Z集团业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形式不合理

目前,Z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为经典的职能制组织结构,高度集权化、规范化、专业化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员工数量已经从原先的上百人扩展到今天企业集团的几千人。高长型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Z集团公司的组织效率。适用于单一业务企业的职能制结构,已经对Z集团公司多业务的发展构成一定的阻碍。

2、子公司管控模式与战略不匹配

Z集团公司成立了环保子公司,其环保技能的研发不仅使其承包了更多的环保工程项目,增加合同金额,提升高了集团的营业收入。同时,它改善了冶金部门的污染物排放,使冶金部门的环保措施得到改善,绩效也得以提升。然而,企业内部的这部分关联交易并未完全市场化,不仅使得财务核算变得困难,难以完全反应子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也使得绩效考核变得困难。目前,Z集团公司并未落实子公司将的这种协同效益,绩效奖励偏重传统的冶金业,引起内耗。

3、业绩评价反馈存在缺失

Z集团公司高度集权化的组织结构,导致企业的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冗长。在信息传递时,需要通过集权职能的所有层级向上汇报,加大了信息沟通的障碍。企业的反映能力降低,无法及时根据市场信息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做出相应调整,无法对员工产生激励效应,反而让员工感到不满。

二、基于企业生态视角重构业绩管理系统的思路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Z集团面临的业绩管理难题成因是其业绩管理目标、业绩管理基础以及业绩管理能力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这表明Z集团公司现有的业绩管理分布零散,且缺乏整体性不能与战略保持一致。因此,Z集团公司有必要重构一套业绩管理系统。

当今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强调企业内外部的环境的统一以及内部环境的协调运作。而传统的业绩管理系统却存在着过于封闭、忽略外部环境、各部门之间强调竞争性,忽略协同合作等缺陷。相反,自然生态系统则具备传统业绩管理系统所不具备的优点。将自然生态系统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越来越多学者提出了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企业生态系统是指企业与企业生态环境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在一定区域内,和生物一样,没有一个企业个体或单个组织是能够长期单独生存的。

种群本是生物学上的一种概念,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生物种群构成群落,使整个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发展。Z集团公司现有业务已经衍生至冶金行业、设计制造等,按照行业板块来划分各个子公司,容易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业绩考核不公,恶性竞争等不良后果。我们借助生物种群的概念,来重新划分Z集团公司各个业务板块,将其种群化,重构企业种群。

企业种群是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由同质的一群企业个体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企业种群占有一定的领域,其企业个体间通过种内关系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系统。Z集团公司的各项业务单位是紧密联系的,并非绝缘的个体。Z集团公司的非业务单位主要是一些专业所和行政管理支持单位。其中,专业所包括设计院、研究所等技术支持专业以及销售分公司、物流分公司等市场支持专业。行政管理单位包括行政单位、档案保存单位等硬件支持单位。非业务单位共同支持Z集团公司业务单位的发展,因此我们将非业务单位划分为一个非业务种群,该种群的所有非业务单位共用一套业绩考核体系。

三、Z集团公司业绩管理系统构想

(一)重新资源分配

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理念,冶金子公司和环保子公司等处于同一个业务种群,他们所享有的资金也处于同一个资金池。因此,Z集团公司的企业种群内的各个子公司银行账户实行集中化,缩短企业银行账户的数量,加强银行账户的集约,以提高资金池的资金容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分散的资金发挥规模效应。企业种群内的各个子公司必须做好资金的预算工作。企业种群内的成员子公司上缴的资金是资金池集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Z集团公司根据各个子公司的特点,设定每个子公司的闲置资金限额,经集团核定后将闲置资金划入集约银行账户。因此,Z集团公司对于现金大量剩余的冶金子公司就会设置较少的资金,对处于高速发展的节能环保子公司就相应设置较多的资金,给予更多的财务支持。这使得现金短缺型子公司能够及时获得现金流支持发展,促进资源有效分配。

(二)保持战略和计划联动

战略为Z集团公司指明了发展方向,是整合和优化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依据和动力。Z集团公司各个部门在制定其目标时,从全局考虑,了解整个企业生态体系的战略目标,以及各自部门在实现战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使所有Z集团公司所有成员共同受益。在战略目标分解的过程中,Z集团公司管理者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然而,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理念的业绩管理系统强调,子公司间的战术目标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值,而应该是构成一个企业种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公司不能闭门造车,只关注自己的经营业绩,还应该关注是否和其他子公司间处于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加强联动性。

(三)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作为实现企业目标,是对企业风险管理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Z集团公司的完整的业绩考核系统包括:集团战略,组织结构,企业种群,关键业绩指标,薪资体系,信息系统等多个要素。业绩管理系统的这些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作用、相互关联的。在Z集团公司的业绩管理系统中融入全面风险管理,则要关注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风险维度,包括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遵循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第二个维度是企业种群维度,包括业务种群,支持种群和管理种群;第三个是评价等级维度,包括财务,生态系统贡献,内部流程和学习创新能力。

四、结论与意义

业绩管理系统是支持战略管理以及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基础。本文对Z集团公司业绩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基于深受产能过剩困扰的Z集团业绩管理现状,分析了Z集团业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创新性地引入了企业生态的概念,重塑Z集团的业绩管理系统。新的业绩管理系统对原有的集团公司业绩管理进行理念重塑,以克服Z集团公司在业绩管理中遇到的资源分配不均等各种不良影响以及负面效应,使Z集团公司的业绩管理系统能够切实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和联动性以及促进集团内部流程的改善。

本文中Z集团公司面临的难题实质上是集团公司在相关经营多元化过程中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的问题具有代表性。而本文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为Z集团公司重构了一套具有创新意义以及实践意义的业绩管理系统。在这套有别于传统业绩管理系统中,它突破了传统业绩管理系统的封闭性、竞争性;打破了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的界限。本文对Z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面临转型时重构业绩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Ferrira and Otley.The design and use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s: An extended

framework for analysi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9,20(4):262-2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