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第1篇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都一样有了对某一件事物的浓厚兴趣,观察会愈细致反应会愈清晰,创造性思维和各种智力活动也最活跃。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和合乎科学的各种手段,精心设计45分钟,灵活多样找准教学切入口,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习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其最大热情引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积极地、活跃地参与语文学习。所以有兴趣才有阅读的量,才会提高阅读的质。

二、创设环境,使学生多读书

为了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进行阅读教学时,我往往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读完后,让学生迅速说出它的主要内容。在阅读的速度上也提出要求:最低限度要达到每分钟500字。并开展“比比谁讲得多”等方法促进学生阅读的速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无须怀疑的。因此,在平时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写日记、摘录或读书笔记。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办各类小报。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纯粹的“书呆子”。这不仅让学生感到乐从中来,也学到了阅读的真本事。

三、坚持在“读”字上下功夫

这个“读”也很有学问,笔者认为应指导学生“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会语言的形象。阅读,要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留心文中平凡的人,普通的物,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平常处见真谛、感受、体验语文品味、揣摩、领悟语言的感情与神韵,理解独到的艺术与适当的运用技巧,使学生自由的进入神奇美妙的境界。语文课本是范读之好读本。

2.挖掘语言的情感,认识和情感是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将认知的发展置于情感发展的平台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品析、感受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念、态度,体会意蕴,体验情感,站到作者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与作者沟通心灵,形成情感的共鸣,使思想进步,使感情升华,使心灵净化。

3.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通过阅读、琢磨、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表现与描述的,怎样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深刻的立意和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欣赏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美,客观地、恰当地评价,以对内容的理解促进语言的理解,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表达的效果,领略作品的韵味。

四、引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动力

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才能不断地“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一个人具备了阅读能力,才能够凭借它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从而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人们把阅读能力比作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现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正成倍增长。语文教学重在让学生们专注阅读,阅读教学应当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实践阅读,他们才能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审美,发展智慧,习得技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参谋,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选择和实施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者,是学生阅读探究活动中的平等参与者,而不应是学生参与阅读的限制者和总结人。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而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来看。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而这种应用能力之一就是培养阅读能力。

第2篇

关键词: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 鉴赏

语文从相对意义上理解,“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学,无论语言还是文学都需要通过阅读来感受,通过阅读才能去品味语言去鉴赏文学,进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阅读是掌握语言和欣赏文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首先摒除错误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冲击下,网络的盛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急剧加大,人们没有闲暇和闲心静下心去阅读了。现代中学生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的出现不能正确对待阅读的现象,很多学生特别是职中生更多侧重去学技能了,缺乏阅读,甚至丧失了基本的阅读能力。这是可怕的现象,因为人的高贵在于他有思维,会背一首唐诗不能当饭吃,但这是积淀一个人的厚度和内涵所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第二在阅读中应以培养开放的多元思维为目的。阅读应该以锻炼人的思维,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为目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都是无庸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己有的知识。”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单纯传授式的课文分析基本上是无用的知识,它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富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然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同一性的思维,每一个问题几乎都要追求统一的答案,这一习惯用于理科或许还可以,然而用于文学作品是不行的,有的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世界,有的文本更具有开放性,不是简单的统一的答案能概括的。更何况社会是多元和开放的,而不是定于一律的,在教学中鼓励不同思维方式的出现也是符合现在“创新”理念的提倡。

但是,阅读教学的现状常常是,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的结论上,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学生只关心老师是什么样的结论,老师的结论又大多来自现成的结论,有的学生就提出“我怎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的问题。长期如此,学生就渐渐失去了求异思维的能力,创造潜能就会慢慢被扼杀,学生就丧失了独立阅读能力。所谓独立阅读能力,主要反映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就是对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对文本作出自己独特的分析和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允许有不同理解,多元理解丰富文本的意蕴。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开放的思维去阅读。

第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基于以上原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阅读中,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我们必须明白,教师不是“全知全能”者,更不是真理的化身,那种习惯于教师对文本作理性俯视和机械解析的阅读教学,结果是师生都缺乏阅读的原创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合理的引导。

第四应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教师有时为了教学成绩而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正处于视野扩大,思维成熟的年龄段,限制他的阅读,也就限制他的“成长”。素质教育的提倡发展,解放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树立,阅读教学受到重视,现在很多学校专门设置阅读课,有语文老师指导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思考,并逐渐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当然除了课程安排,还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益的报纸杂志,图书即可。

第3篇

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对文章中的词语的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词语的原意的理解,是静态的,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它。掌握一定数量静态词语的意义,这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方面。但很多时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不是词的原来的意思,靠查字典是不能解释的,这就是对词的理解的另一种情况,即词的动态意义。对动态词义的理解是一种理解分析能力。人教版初中语文二册课文《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境。”这里的两个“默默”表达的感彩是不一样的,前者包含着一种对教师仰慕的心情;后者则隐含着一个小学生对一位关心他的教师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二、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语感的产生是与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静态词语的解释,或离开课文去讨论文章的中心、材料的安排、对内容的理解等,无疑有悖于语感的培养。因此,若想把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代表的状态和感彩敏锐地感觉出来,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读者的感情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才能对那些具有特殊感彩的词语产生语感,如前面所举的两个“默默”的理解,必须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不同反应。因而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要设法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调动各种思维活动参与,从而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总体训练。

三、在语感训练中进行感情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