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第1篇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都一样有了对某一件事物的浓厚兴趣,观察会愈细致反应会愈清晰,创造性思维和各种智力活动也最活跃。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和合乎科学的各种手段,精心设计45分钟,灵活多样找准教学切入口,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习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其最大热情引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积极地、活跃地参与语文学习。所以有兴趣才有阅读的量,才会提高阅读的质。

二、创设环境,使学生多读书

为了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进行阅读教学时,我往往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读完后,让学生迅速说出它的主要内容。在阅读的速度上也提出要求:最低限度要达到每分钟500字。并开展“比比谁讲得多”等方法促进学生阅读的速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无须怀疑的。因此,在平时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写日记、摘录或读书笔记。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办各类小报。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纯粹的“书呆子”。这不仅让学生感到乐从中来,也学到了阅读的真本事。

三、坚持在“读”字上下功夫

这个“读”也很有学问,笔者认为应指导学生“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会语言的形象。阅读,要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留心文中平凡的人,普通的物,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平常处见真谛、感受、体验语文品味、揣摩、领悟语言的感情与神韵,理解独到的艺术与适当的运用技巧,使学生自由的进入神奇美妙的境界。语文课本是范读之好读本。

2.挖掘语言的情感,认识和情感是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将认知的发展置于情感发展的平台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品析、感受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念、态度,体会意蕴,体验情感,站到作者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与作者沟通心灵,形成情感的共鸣,使思想进步,使感情升华,使心灵净化。

3.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通过阅读、琢磨、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表现与描述的,怎样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深刻的立意和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欣赏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美,客观地、恰当地评价,以对内容的理解促进语言的理解,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表达的效果,领略作品的韵味。

四、引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动力

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才能不断地“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一个人具备了阅读能力,才能够凭借它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从而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人们把阅读能力比作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现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正成倍增长。语文教学重在让学生们专注阅读,阅读教学应当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实践阅读,他们才能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审美,发展智慧,习得技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参谋,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选择和实施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者,是学生阅读探究活动中的平等参与者,而不应是学生参与阅读的限制者和总结人。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而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来看。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而这种应用能力之一就是培养阅读能力。

第2篇

关键词: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 鉴赏

语文从相对意义上理解,“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学,无论语言还是文学都需要通过阅读来感受,通过阅读才能去品味语言去鉴赏文学,进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阅读是掌握语言和欣赏文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首先摒除错误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冲击下,网络的盛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急剧加大,人们没有闲暇和闲心静下心去阅读了。现代中学生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的出现不能正确对待阅读的现象,很多学生特别是职中生更多侧重去学技能了,缺乏阅读,甚至丧失了基本的阅读能力。这是可怕的现象,因为人的高贵在于他有思维,会背一首唐诗不能当饭吃,但这是积淀一个人的厚度和内涵所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第二在阅读中应以培养开放的多元思维为目的。阅读应该以锻炼人的思维,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为目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都是无庸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己有的知识。”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单纯传授式的课文分析基本上是无用的知识,它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富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然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同一性的思维,每一个问题几乎都要追求统一的答案,这一习惯用于理科或许还可以,然而用于文学作品是不行的,有的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世界,有的文本更具有开放性,不是简单的统一的答案能概括的。更何况社会是多元和开放的,而不是定于一律的,在教学中鼓励不同思维方式的出现也是符合现在“创新”理念的提倡。

但是,阅读教学的现状常常是,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的结论上,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学生只关心老师是什么样的结论,老师的结论又大多来自现成的结论,有的学生就提出“我怎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的问题。长期如此,学生就渐渐失去了求异思维的能力,创造潜能就会慢慢被扼杀,学生就丧失了独立阅读能力。所谓独立阅读能力,主要反映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就是对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对文本作出自己独特的分析和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允许有不同理解,多元理解丰富文本的意蕴。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开放的思维去阅读。

第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基于以上原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阅读中,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我们必须明白,教师不是“全知全能”者,更不是真理的化身,那种习惯于教师对文本作理性俯视和机械解析的阅读教学,结果是师生都缺乏阅读的原创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合理的引导。

第四应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教师有时为了教学成绩而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正处于视野扩大,思维成熟的年龄段,限制他的阅读,也就限制他的“成长”。素质教育的提倡发展,解放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树立,阅读教学受到重视,现在很多学校专门设置阅读课,有语文老师指导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思考,并逐渐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当然除了课程安排,还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益的报纸杂志,图书即可。

第3篇

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对文章中的词语的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词语的原意的理解,是静态的,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它。掌握一定数量静态词语的意义,这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方面。但很多时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不是词的原来的意思,靠查字典是不能解释的,这就是对词的理解的另一种情况,即词的动态意义。对动态词义的理解是一种理解分析能力。人教版初中语文二册课文《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境。”这里的两个“默默”表达的感彩是不一样的,前者包含着一种对教师仰慕的心情;后者则隐含着一个小学生对一位关心他的教师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二、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语感的产生是与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静态词语的解释,或离开课文去讨论文章的中心、材料的安排、对内容的理解等,无疑有悖于语感的培养。因此,若想把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代表的状态和感彩敏锐地感觉出来,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读者的感情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才能对那些具有特殊感彩的词语产生语感,如前面所举的两个“默默”的理解,必须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不同反应。因而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要设法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调动各种思维活动参与,从而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总体训练。

三、在语感训练中进行感情熏陶

第4篇

自主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培养、健康人格形成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学阶段大力推进语文自主阅显得尤为迫切。

一、培养自主阅读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自主阅读的内动力,没有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学生的自主阅读势必流于空谈。自主阅读能力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经典,激发兴趣 。一本好书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喜欢读书的朋友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中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推荐了一批中外名著,这些是培养阅读兴趣的很好载体。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奋斗历程必然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震撼,学生读书的欲望自然被调动起来。这种名著效应是任何苍白的说教所达不到的。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中外阅读经典,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心理期待。

利用课堂激发阅读兴趣。课堂除交给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重的一点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把学习由课堂引入课外,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自己要读书,不断积淀语文素养,锤炼课堂语言,一堂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的语文课势必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和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向学生朗诵一些精彩片段,或者介绍读书故事,学生阅读兴趣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第三,转变教育观念,挤出课堂时间让学生阅读。教师对教材上的“例子”可以灵活处理,有些要“精讲”,有些只做引导留给学生,因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自觉学习中提高的,而不是老师“灌”进去的。

二、创设良好阅读环境

鲁迅在给青年的一封信中这样谈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校、家庭有责任为学生创设读书环境。首先,利用好学校图书阅览室。图书室简化借书程序,阅览室设座合理,布置温馨,尽可能全天开放,有专人负责,把阅览室真正打造成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地方。读书的人多了就成了风气。这方面教师要走好引领。其次,利用好寒暑假。寒暑假,原本是让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而我们一些老师把 “枯燥的重复作业”追到学生的寒暑假去。这无异是对学生的“虐待”。作为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只安排学生每个寒暑假只读一两部中外名著,并以适量的读书笔记做检查,并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对孩子的自主阅读做好督促。学生在假期读书没有压力,娱乐、学习两不误,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思想教益不可估量。

三、讲求正确阅读方法

阅读加思考。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朱熹也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引导学会边阅读边思索,在头脑中展开记忆、联想、类比、分析,将所读内化于心才有收效。强调读书要边读边思索,善于有所悟,从而有新的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将厚书读薄并学以致用。

第5篇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学生,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比如,教学《新型玻璃》,教师可先用二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接着鼓励学生挑剔:“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你认为这五种新型玻璃还有不足吗?谁能发现其不足,就发给‘发现奖’,谁的见解有独创性,就授予‘智慧星’称号。”整个课堂立即热气腾腾,有的说:“夹丝玻璃”可用于防盗,因为它坚硬,即使猛击也不碎,何惧刀划?若能与“夹丝网防盗玻璃”合二为一,万一破碎了,报警器再报警,也不迟,还可节约能源呢!有的说: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家庭有高档次的家用电器,若能将“夹丝网防盗玻璃”与“变色玻璃”的优点并用于住宅,既可防盗,又可调节室内的光线,岂不一举两得。有的说:若能对吸热玻璃进一步加以改良,使它像空调那样易于人工控制,方便人们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就更加完美了……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还需要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如此一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挖掘教材空白,启发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空白的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如教学《麻雀》第四自然段,老麻雀明知不是猎狗的对手却“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这是个供学生思维的空间,可启发创造想象:“谁能结合当时的情景想象老麻雀飞下来以前是怎样想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老麻雀想到:这只可恶的猎狗,平时你总是仗势欺人,今天我不能再看你逞凶。”有的说:“老麻雀想到自己的同类如此弱小,将葬身到猎狗之腹,太可怜了,我一定要挺身而出。于是尖叫起来:走开,如果你欺负它,我就跟你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老麻雀伟大的爱在学生的想象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又如教完《跳水》一文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孩子被救上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有从孩子角度说的,有从水手角度说的,有从船长角度说的,还有从猴子角度说的。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课内外结合,全程监控,教给语文自学的具体方法

1、课前结合课堂教学,布置好自学教材及与课文密切相关课外材料的作业,作业设计要以与教材的密切程度为依据。如以省编教材小学语文《再见了亲人》为例,首先是自学课文,要求如下: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的中心。其次是要自学相关历史背景,作家生平,可以发给相关资料,但每次都应留一些开放性的任务,如:作家是怎么写出这么感人的文章的?

2、课内进行检查,及时交流反馈。对于自学的结果,在课堂上及时的评价检查可以对词语的解释进行提问,可以对课后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提问的,应及时进行表扬。

3、课后布置延伸作业,特别是要加大课外阅读量。有科学家研究表明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它们的比是l:6,也就是说课内的阅读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还需要5倍于教材的课外阅读量。所以,延伸作业应以课外阅读为主,阅读内容的选择原则,一是要与教材相结合,适当延伸;二是要适合学生程度和兴趣。如仍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其课后延伸作业可以是作家魏巍的其他怍品,也可以是其他作家描写离别场面的作品。

四、语文自学能力和成果的评价

第6篇

学生对做阅读题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原文难理解,害怕自己做不了……诸如此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的懒惰心理作怪,他们大多数喜欢做比较直观的题,做阅读题要阅读比较长的文章,而后再思考、分析判断、归纳综合,太麻烦。要消除学生这种恐惧心理,我认为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结合九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活动,我让学生明白“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僵化”,我还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有关名人的故事及谈读书的名言,让学生在理论和事实面前臣服,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班级内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名著,开展讨论,交流阅读体会,让学生充分享受世界文学宝库的“盛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彻底把被动阅读变为了主动阅读,又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从此以后,学生见到文章阅读就不再恐惧了,阅读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二、加强阅读指导力度,归类分条,培养阅读技巧

在语文测试中,阅读题可以说是重头戏。根据多年来中考试题的分析及归类,阅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说明文阅读(以科普说明文为主)、议论文阅读、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于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对阅读题进行分类指导,探索出了几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如在指导诗歌(星星变奏曲>赏析时,针对诗歌的特点,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审美,对这首诗产生兴趣,然后针对诗歌内容提出以下问题①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②诗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你读后还会想到哪些画面?③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的?④你认为作者的心情和你的心情相同吗?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积极思考、展开讨论、踊跃发言,找出了很多意象.星星夜、白玉兰、鸟等,好多同学描述出了他们想象中的画面:繁星满天,四周一片宁静,微风吹拂,星星闪烁,有的同学描绘出了平静的湖面,微波荡漾,树林中鸟儿站在枝头上欢快地唱歌……通过大家的发言与描述,同学们马上感受到了星夜的温馨与浪漫,体会到了本诗作者的感受与写作意图,使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我们就归纳出了诗歌阅读的途径和技巧.反复朗读找意象――感受意境绘图画――仔细斟酌知感情一领会意图生共鸣。

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三、以写作促阅读,互补互助,共同提高

第7篇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语言的学习重在阅读,阅读能增强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有利于学生习作的开展,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此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对语文教学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课外阅读指导力度,引导学生科学阅读

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教师的指导和辅导是分不开的。教师辅导的主要内容不外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方法的选用等。教师应辅助学生选择具有教育意义、蕴含有我国古汉语文化的书籍,以此来增强初中生的文化感知,在语文阅读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阅读兴趣。另外,在课外阅读时,应注重汲取书中之精华,注重对自身的启发。教师应注重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教授学生阅读不能只停留在一种题材、一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是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精读、略读、默读等都是阅读的基本方式,若是具体到阅读内容,一般会分为鉴赏性、理解性、消遣性以及积累性阅读,这就取决于阅读内容的具体要求。例如,《青年文摘》就属于消遣性阅读,《少年文萃》《散文集锦》等都属于积累性阅读,而像《老人与海》《骆驼祥子》等就属于理解性的阅读。

二、重视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重视营造愉快、和谐的阅读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重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学会体会学生的课堂感受,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实现自主阅读的关键。另外,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了解当前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取向,科学、合理地提出阅读问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观沧海》时,这首诗由曹操所作,然后引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利用多媒体播放曹操“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的典故,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曹操是一介枭雄,那么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呢?与其相关的还有什么典故呢?”然后学生会自发的阅读《三国演义》来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优化课外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方法是决定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的重要基础,是体现阅读技巧的关键。良好的阅读方法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条件,阅读方法的使用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鉴赏能力,是提炼阅读技巧的关键。在阅读文章时,应注重对文章写作背景、作者境遇、中心思想等方面予以理解,学会赏析文章。首先应注重对文章题目的解读,题目是文章的主题和核心的表达,可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将文章内容固定在框架之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邓稼先》时,整篇文章都是对邓稼先生平的讲述,点明主旨,利于学生展开阅读。再者,阅读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记录好词佳句,注重对语句的积累,以便为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学生应对阅读过的每篇文章写读后感,不能不求甚解,应做到深度剖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四、加强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提倡学生自主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消除师生芥蒂,增进彼此感情。实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方式,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实现共同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个人空间,开展自由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拓展思维和自主探究意识,能自己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实现情感的交融,是培养阅读情趣的有效方式。通过学生的自由阅读,让每位学生该书阅读内容,发表一下个人观点,从中获取成就感。例如,在一节以“名著阅读”为主题的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根据自己喜好的不同阅读不同类型的名著,像《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娃》《红楼梦》等,然后在课堂的最后15分钟,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名著片段做一个总结,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五、结束语

为了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应从课堂抓起,教师应加大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力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知,对初中生日后的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独佳.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4,(05):25.

[2]刘兵.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4):36-38.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三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很多,文章词句优美,语言规范,生动形象,加强对这些文章的诵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少讲解,多挤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诵读语言材料,尤其是精彩语段。如教学小说《最后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时,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反复诵读,并组织评读,学生便能较好地理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尤其是其中的“‘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一句,通过诵读,学生便能把两个破折号的内涵作出正确理解:那是由于感情过于激动,喉咙受阻所造成的语塞、停顿。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清晰地感悟到韩麦尔先生那种痛苦不堪的表情和无比激动的内心,深切地感受到他的那股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是教师抽象枯燥的讲解分析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加强对教材文本的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要求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整 体阅读的领悟。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词的深入的理解;相反如果脱离教材文本整体,只对部分的内容进行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偏颇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并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双重收获: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的精神世界,发现那一个个独特的形象,从而感悟其中的生命情志;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文本,能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天地。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主要描写了春天的优美景色,作者散文以诗的笔调,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嫩嫩的、绿绿的”写出春草的质地和色彩,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坐、躺、打、踢、赛、捉”一系列动词,写出春天带给孩子的欢乐和欣喜,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嫩嫩的、软绵绵的”。“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是排比。“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对仗。“轻悄悄、软绵绵”写出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柔。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春天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春天优美的风光所陶醉,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所以课堂上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引导他们说得言之有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在当今世界,学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W生推荐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因此,授完新课,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读物、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如《杨红樱小说》、《爱的教育》等进行赏读,从语言的准确性、合理性、审美性等方面体会语言之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语文课程

1.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发展兴趣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只有学生拥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从阅读中发现乐趣,从而增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才能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与长期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因此,让学生乐于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语文基础,难度太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一点难度则会使学生产生浮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要求,进而,使学生能够逐句逐段读懂课文,达到理解全篇内容的要求。

(2)在讲解和朗读练习过程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比较活跃,并且情感也比较敏感,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可以充分满足孩子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同时他们也容易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感兴趣。阅读的教授进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口头作答的形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丰富的阅读内容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现阶段小学生的阅读资料五花八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集体设置情况,因势利导,结合课外资源,适应小学生的理解层次,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2.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

(1)“读”是阅读教学的精华所在。知其意,方可品其味。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才能读出其中的滋味,品味文章情感,自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来。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情况,传递作者思想,叙述作者生平,联系时代潮流,同时向学生讲解朗读的语气、感情、技巧。让学生知道读的是什么。这应当是“读”所应有的步骤,也是“读”应当起到的作用。

(2)培养孩子阅读技巧。方法与技巧是掌握和学习新鲜事物合理的步骤与手段。在教学中,从方法下手,确保系统地、有计划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方法,争取在课外阅读时也有课堂阅读的效果。要特别注重阅读法的指导讲解,可以让孩子以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孩子掌握不同的方法技巧以及适应不同的阅读内容,进而达到不同的阅读目的,同时注意以习题或讨论的形式进行训练。

(3)学会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现在教学中常用的有效学习手段,抓住中心问题,在小组中交流探索,相互激发学习的思维,理解课文。协作能力与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情商的体现,而语文教学是学生情商塑造的主要途径。合作学习的意义就在于集体的学习氛围与思想交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把控能力。

(4)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强化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说明其对知识的渴望,因此,疑问是学习的起点。以提问和解答的互动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所以想靠思维能力带动阅读能力,需要亲自动手动脑,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与理解能力。故而教师要广开思路,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应该经常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观察,提升他们的洞察力与表达欲,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思维网络,指导学生的实践,从而实现学生思想与行动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塑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是阅读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将来的发展和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照盛,张厚粲.中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1(06).

第10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阅读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对中学生来说,语文阅读是他们获取信息,拓宽知识,提高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阅读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在有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扫清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读准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诵读。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学习效率。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

(二)借助口语交际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在各中学各学段的具体的教学日标中,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训练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途径之一。

(三)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二、利用课外天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果要满足这种需求,就要课外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家庭、社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学生不但能够从社会大环境里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实践和检验。

(二)提供优秀的阅读篇目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问对话,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作为阅读者应该与作者的情感在同一节律上跳动,应该在作品描绘的情境中徜徉。因此为学生提供优秀的阅读篇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情感素质、心理素质,而且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联系生活与课堂的纽带,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阵地,更容易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课外阅读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组织辩论会、读书月,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课本剧比赛等等。

三、利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进行阅读,以获取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这样的阅读就叫研究性阅读。它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教学理论指导,以高效率把握阅读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搜集、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重视研究性阅读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突破瓶颈的出路所在。

四、利用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现在一部分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较差,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使他们没有真正爱上阅读。因为平时的阅读多是带有功利性的,他们的“课外阅读”其实不过是“课内阅读”的变种而已。我觉得阅读应该是寻知音、找情趣、求真理、长智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才可以持续,这样的阅读习惯才真正有益终生。语文学习要靠积累,靠沉淀,靠熏陶,靠感悟,压迫性、功利性的阅读,学生怎么有可能去体验,去升华,去创造?在生活中也是丝毫不能享受读书之乐。这样的现状怎么不叫老师家长忧心忡忡?所以语文老师们都倍感责任重大,应该细究方法,把目光放远,以图让学生们赢在未来。

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迁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浩.语文学法纵横.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第11篇

一、当前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存在的一些问题

语文教学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笔者任教语文20年,发现在提高语文素养尚存在一些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1.目标把握不准确 低年级应培养激发小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中高年级要能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目标把握不准确,往往出现在情节分析上做文章的现象,而这既脱离了学情,也会让学生厌学厌读。

2.阅读习惯的养成欠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之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语言阅读使用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即可。可现实教学中有一些语文老师不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往往操之过急,这影响到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随着学段的升高,阅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好之”、“乐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热情和求知欲望,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兴趣,其法有二:

1.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激发起阅读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教材选取了很多优秀诗文,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激发阅读兴趣。要选好突破口,采用恰当的方法,如运用语言的渲染、描述,或借助有感情的朗读来再现情境,或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画面再现,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想象、联想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尊重学生,设计教法,引导学生走进优美文本,唤起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教学方法,转换观念,设计符合学情即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的教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加强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这是语文教育的最大特点,因此更应该重视阅读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正是学生的个体体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语感,厚积薄发,发展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课内外众多美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素料。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阅读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阅读的同时也应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学习方式,提高语文阅读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有情感内涵和思想深度,值得我们去吟咏玩味,在合作、探究中体味文本,加深理解。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高阅读探究能力。提倡广泛阅读,读整本的书,也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教师可提供指导,同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如开展阅读文学经典读书会活动、不定时地举行诗词朗诵会等,又如背诵优美段落比赛,读书心得座谈会,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以此活动增加积累,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趣味,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语文阅读素养。。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阅读要重视提高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综合测评、演讲、辩论等好的活动,通过阅读和积累让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通过演讲和辩论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通过表达和创造让学生提高阅读智慧。经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提高。

一、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强化课内外结合。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可以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资料,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这样,教学中对文本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结合。(二)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不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理解,还是对某个重点段落的朗读,都可以进行小组方式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有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阅读是间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一部分学生是“左耳听,右耳出”,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出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四、阅读训练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第1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以人为本,营造民主氛围

翻阅《语文新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其在“前言”和“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着重关注学生的发展。对于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来说,要想让学生能以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状态开展阅读学习,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者的首要前提是以人为本,营造民主的阅读课堂氛围。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作为教者应充分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外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在阅读课堂中表现出的学习热情,教者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与保护,促其热情更加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

二、以文为本,突出诵读感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然而,在当前个别语文教师的阅读课堂上,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二是自主发现少,“牵”“引”求同多;三是阅读训练不完整。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者应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紧扣教材文本,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积极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具体可采用的朗读形式有: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小组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具体可采用的朗读方法有: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诵读的教者应重视两点。(1)领读与范读。在阅读课堂中,领读与范读的运用更为适合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因为在低年级的文本中生字较多,孩子读书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加强领读与范读显得尤为必要。在中高年级的课文中,对于一些句式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其逻辑停顿、难以表达情感的句子,仍需要教者的指导。(2)自由朗读。在阅读的课堂中,教者还应为学生留设自由朗读的时间,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以读促情,在读中感悟。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要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受对和平的向往;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阮恒献血时细节的语句”,从而体会阮恒的内心世界。

三、巧设问题,培养灵活思维

实践表明,通过创设有效问题,引发学生阅读思维与兴趣,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发散思维是一种开阔思路,可以克服思维的单一指向性,让学生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新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寻求多种答案。例,教学《骑牛比赛》一文时,教者主要设计了三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读了有关“写那位技艺高超的骑手的句子”,你有什么想法?(2)听了那位骑手的话,你想对他说什么?(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向骑手学习些什么?你准备怎么做?再如,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时,教者设计了一个富有启发性、争辩性的问题,在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且看具体过程。

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往森林深处走去,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吗?为什么呢?

生1: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我是从课文中的插图上看出来的。

生2:课文中不是写道“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3:我也是从课文的句子中看出来的。课文里有这样的句子: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从狐狸说“带着”老虎,可以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4:我是从许多动物的眼神中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的。大家是先看到狐狸时并没有害怕,但看到身后的老虎时害怕了。

四、随文动笔,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写”不同于作文教学中的“写”,它是一个宽泛的定义,不仅包括随文练笔,还包括“学会批注”等阅读习惯的培养。(1)学会批注。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者还要适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随时圈、点、画、批,标出文章中的重难点和不理解的地方;对相关语句的理解和感悟,可在其旁边写下来。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写批注要给其充分的阅读自,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不必强求统一。(2)随文练笔。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选材精当、构思奇特、立意深刻、流光溢彩的典范之作。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者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穿插一些随文练笔。例,一位老师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抓住“水……,它好像……”的句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续写“水还有哪些特点”。如此练笔,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同时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一,姚文忠.选择性阅读与个性化阅读[N].教育导报,2004.

[2]黄俊.在正确的价值轨道上实施个性化阅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第14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课程资源;阅读能力;探索

《新课程标准》将小学语文教学分为三个学段:1-2年级为“识字”学段、3-4为“阅读”学段、5-6年级为“写作”学段。然而语文教学是一个多方面教学内容有机统一的过程,比如以识字为重点的低年级学段,也不可能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完全排除在外。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促进和巩固识字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普通话、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学生习作能力和水平。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从低年级抓起,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可见,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低年级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更应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笔者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做法与体会。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关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比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识字量不多,如果老师给他们要求过高,那样学生反而会失去读书的兴趣,学生就会把读书看作一种负担。这时,老师就要好好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老师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把学生“引”入门,还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内心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那么,阅读的乐趣又在哪里呢?阅读的乐趣在于品味词句、体会感情、陶冶情操、丰富人生。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这些乐趣的。传统单一的阅读方式,被动接受的阅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阅读乐趣的产生,也使得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如果在阅读时,我们能调动多种感官,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议一议,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那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例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因为课文的文字内容浅显,我找到了4个易错的词,根据图猜字形――伐;预习中易错的字――融,易多写一横,文中出现的儿化音的词较多,指导学生读好儿化音。

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时,始终不忘童话的本质,感受童话的魅力。如:课堂开始,交流喜欢的童话,共同提炼童话的特点;整体感知部分,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提炼课文中的出现的角色,大树,小鸟,树根,大门等等,他们都会说话,这是拟人,这样的童话叫拟人体童话,初步感受到童话里事物的神奇。两个看:透过这个看字,我们可以想象小鸟的千言万语要对大树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经典的魅力。如教学《林海》一文,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文章重点讲了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特点。阅读时,我们通过对“孤风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这些词语的理解,画出“陡峭的山峰高高耸立,白云在山腰缭绕”的景色,体会秦岭高大、突兀、险峻的特点。通过阅读描写大兴安岭的句子,由“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来体会大兴安岭的温柔,再由“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句,画出连绵起伏、低缓而又各异的岭来。通过图画的对比,两种类型的山脉迥然不同的特点便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读和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品味词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直观的图画,用图画形象地表现出了阅读中的感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把图画带入课堂帮助阅读是多么有趣啊!

二、利用课程资源,拓展阅读空间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课几乎都有插图,学生们对书中的图画非常感兴趣,教师可利用文中插图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图中看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从文中找答案。找到答案后,学生就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的身心满足就会推动他们不怕阅读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爱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在阅读过后,让学生动手画画,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内心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对阅读并非不知不解。利用文中插图等课程资源,可已拓展学生于都的空间。

三、鼓励学生自由阅读

事实证明,优秀学生的语文能力大都得益于课外,许多专家学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的。教师必须大胆改革阅读教学的面貌,想方设法将学生领到快乐、自由的精神王国。因此,教师在原有阅读课的基础上,可以定期开设以下类型的阅读课:如开展阅读鉴赏课,教师朗读一些文学名著的精彩部分、报刊杂志中搜集到的精彩文章、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等。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用情节曲折的故事吸引学生,让学生领略到课外读物的乐趣,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又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成为读书交流课的主角,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一周来的读书情况。学生可以朗读课外书中的精彩片段,可以谈自己读完某本书后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一本书谈各自不同的见解,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读书交流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读书谈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四、课外阅读补充课内阅读

第15篇

一、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利用各种训练手段,让学生切实提高阅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我先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多次复述,从而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圈点勾划的方法,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九段斑羚飞渡”进行理解分析。如:“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有很多学生认为这句话写的非常精彩,于是我顺势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写的精彩”,这样就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老斑羚的牺牲精神。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达到了目的。

二、明确学生阅读的目标

阅读能力的训练中,大量的阅读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注意抓住四个方面的重心:排障碍、抓中心、析全文、想目的。例如:教学课文《陋室铭》时,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铭”的含义和文中有难度的词语,排除文中的障碍。然后我结合课后练习与预习提示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能提挈全篇大意?”学生在回答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句,并理解了“德馨”是文章的“文眼”时,我紧跟着让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去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自己的德馨的”,学生从而理解了文章从“陋室美丽、交往不俗、生活清雅”三个方面来写“德馨”。于是学生就轻易地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去理解文章“表现了作者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洁身自好”这个写作目的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以上四个方面是在学生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了学生的读,可以说这只能是无本之花。所以说,明确学生的阅读目标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尤为必要的。

三、放飞学生阅读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进行阅读训练中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合理地引导学生想象文章中描绘的人物、场景、情节,使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中的文字表述,然后调动记忆中的各种表象,在脑子再造一幅想象的图景。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和作者的思想企图。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文章的文字表述,想象出文中皇帝光着身子在大街上举行游行大典的愚蠢、虚伪的丑态以及所有的人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而个个说谎的虚伪面孔。这里,学生们都有相类似的经历。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而说谎。因此,想象起来就很容易。有了这种表象记忆,教师只要稍加点拔,就能够引起学生们对已有经验积累的联想,从已知联想到未知。这样,学生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就发挥出来了,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尤为重要。分析与综合常常是结合起来进行的。通过分析与综合,对文章的理解逐步加深,从而达到统摄全篇的目的。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诗中分析了一节的内容:寻找海而失望,沮丧的心情;二节内容:妈妈用“信念凝成的海”鼓励着我战胜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综合起来学生便理解了妈妈用“海”这个理想给我设定了一个人生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鼓舞着我战胜人生中的各种挫折。我们不难看出,分析与综合都是去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而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因此,阅读能力提高,培养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五、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