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数学;策略;课堂教学

如何从教学手段入手,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一直在追寻的课题。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竟是仅仅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并非掌控者。而课堂教学还是目前教学的主渠道,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促成高效课堂教学,而有效教学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四个策略:不计形式、做比讲先、调节提升、激励评价,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不计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计较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一节课下来看起来好象很精彩、热闹,可是学生不见得真正的理解明白课堂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难点。教师过于追求模式化的教学不见得会是真正有效的教学。中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的学习活动还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要。其实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的内容有很好的现实生活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情境创设。

比如教师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异同,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此可见,设置现有知识创设情境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有效的联系,是教师为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有效的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学生亲自得到新知识创造可能,它可以培养学生复习旧知的习惯,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喜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比讲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当前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最大化的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做比讲先”就是教师在教学每一节新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先带着练习去预习、自学,然后老师和学生讨论完成这些练习,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巩固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这样可以看出来学生在哪些方面没有看懂,自然而然,教师在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就能真实的确定出来了,为教师后面的课堂讲解讲指明了方向,可真正的体现出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的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单独能做出来的不讲。

(2)学生单独不会做但讨论能做出来的不讲。

(3)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去讲,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

(4)超出考试范围和学生认识水平的不讲。讲也包含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讲。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的传递信息,最后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的认知更上一层楼,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思维及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调节提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中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正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每个阶段的所学、所思、所想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变化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变化来调节教学与习题等,帮助学生提高完善数学知识水平,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通过调节提升练习,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交流与总结,完成知识转化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层次的必经阶段,不仅学生自己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重组,达到更高一级的数学水平,更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实际体现。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在这个时侯的数学教学才是最有效果的。

四、激励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氛围;问题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91-01

新课改的实行,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学以自用,不读死书,能够灵活的运用到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去,这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全力关注的热点。因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该结合学生所具有的年龄特征、思想状况以及数学特点等综合因素,认真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研究出一套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得学生想学、愿学、活学,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教育意义。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要谈谈一下观点。

一、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但不失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反之,教师如果板着一副生冷的面孔,摆着师道尊严的架子,去摆布、指使学生,怎能使他们对该门功课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有趣的笑话、数学故事、趣味推理、数学乐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诱发其创造性思维。如教学“乘方”一节知识点时,可先讲述“棋盘上的学问”这一小故事,以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好奇心以及主动学习的愿望,然后再引出问题:国王到底有那么多米吗?此时学生会感到非常地好奇,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课堂气氛也跟着活跃起来。这样,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的到了数学的无限神奇和乐趣。因此,教师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低负担的心理学习氛围,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

二、充分把握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如今课堂教学已不再停留于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引导者,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想要做到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巧妙设计。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教学为例,教师先不急着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归纳出来,而是首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自己裁剪出平行四边形,之后分组互相展开讨论。讨论完毕后各组到黑板上写出各自的讨论结果。这时候老师再对每个小组的结论进行修改补充。最后验证出正确的平行四边形性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主动思考的机会。分组讨论可使学生之间更好地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实践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样,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教的主动权,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三、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学科的资源,注重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数学的教学当中,以向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化技术领域当中有着许许多多、形形的教育教学产品,如幻灯、课件、多媒体技术等等。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等特点,他们对于这些形象直观形象的展示更感兴趣。把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利用多媒体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上课充满积极性,当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总之,多媒体、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的运用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互联网则更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简捷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往往还会有些学生会主动问老师这些多媒体如何制作,如果能适时培养他们制作多媒体,这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具有更大的透彻性。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学习兴趣

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最主要的场所莫过于课堂,而教学质量,往往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能否达到的一个“标尺”。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似乎进入了瓶颈阶段,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责成相应教师将教学策略“合理化”,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质量。

一、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一)以故事为主体的问题创设

课堂教学效率往往会受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故而,作为教师更应结合课堂教学和各种有关课外内容,并将之作为学生好奇心的激发因素,以此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加以有效提升。如在“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将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依托,如可以将《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程的“引子”:“某一天,羊村要进行一次食物分配活动,而美羊羊和懒羊羊都想得到同一捆草,这样,应该怎么进行分配才能让它们都得到同样多的草呢?”学生必然会做出“各分一半”的回答,在此之际,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入“如何用数字来体现‘一半’这一概念”,从而制造“悬疑”效果,以此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乃至于其在学习活动中的求知欲望。作为教师,则可以“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有关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实践,以这种形式来对其教学质量加以最大程度的增强。

(二)创设课堂实验,调动学习兴趣

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体系中,作为教师,可以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彼此相互结合。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组织,按照课本中一部分具备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零距离”的制作实验,以此来使得学生能够借助于亲自动手来感受到成功的,如此,除了可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之外,还可以对其动手操作能力加以有效提升,以之来进一步对其创新能力加以培养。

(三)营造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看到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和小学生具备的一系列特点,来“量身定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在此之中,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营造一种“竞争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好胜心理乃至于培养学习兴趣。如可以在教育、教学日常活动中借助于适当开展比赛、游戏活动(包括算术比赛、知识竞答等)来营造竞争情境,并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效融入新知识,以此来逐步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注意力加以激发和吸引,提供更多、更大、更广阔的数学学习动力和空间。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也应注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借助于创设竞争情境,来形成属于学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平台”,以之来有效地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传统观念中的“枯燥乏味”消弭于无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教学价值

人所共知,小学数学向来以“难学”著称,这一学科除了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之外,还有很强的实际运用性。在平时生活中,往往随处可见各种数学问题,但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对数学教学的实际运用性有意无意地加以忽略了。故而,作为教师应尽一切努力来拉近学生生活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二者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乐为之者”,以之来对其学习兴趣加以激发。日常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将生活紧密联系于数学理论,以此使数学能够被学生所“具体化”,解脱其于抽象的符号“海洋”之内,以之来展示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习热情

新课程要求传统的学习模式要在根本上获得改变,其中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便是小组合作学习。借助于这一形式,可以将学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关系,并在其活动过程中塑造其世界观、人生观,促进高效、优质的全面发展体系,展示出小学数学所应具备的教学质量。如在“加减法”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开展各自的教学活动,以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寻找”自身的任务并相互探讨知识点。借助于这一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使学生之间形成“互通有无”的关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塑造学生的竞争品质。

四、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活动环节就是反思。故而,不管什么课堂过后,不管是教者还是学者,都应开展充分的教学反思活动。借助于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有效地认识到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的进度。学生方面更可以借助于不断的反思而开展“常态化学习”,从而尽最大可能促进课堂反思习惯的形成。故而,作为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动态性”地引导学生反思相应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之类,从而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效果加以“最大化”。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后的集体“课堂反思”活动,在此之后在在下节课上课时开展集体的“总结交流”活动,在其过程中有效地注意改善不足,并将之运用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尽最大可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应依据小学生自身和小学数学这一学科各自的特点,开展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加以充分的把握,以此对学生的真实需求加以应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根本依据在于学生,对其学习兴趣加以有效激发,将其学习“主动化”。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借助加强教学反思、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密切联系实际、情境创设等一系列办法提升教学质量,以之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加以有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激趣乐学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便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结果。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寓教于乐,寓教寓趣。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混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感到数学真正的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是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是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倡导合作学习方式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教育就是缺少学生“再创造”的培养。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统计”时,通过故事导入后,联系实际来统计全班学生爱吃水果的情况。这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水果,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我将全班同学的选择结果显示在屏幕上,那么该怎么样来统计呢?在第一册的相关内容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于是马上会想到把它们分一分排一排来打“正”、打“”、打“√”。学生可以将上面的水果用鼠标进行拖动来完成分类排列的工作。当然也有学生会觉得这种统计方法太慢,可以用其它一些符号来统计。课件中也准备了这样一张表格,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来统计喜欢各种水果的人数。然后投影展示学生的不同统计方法,再让学生讨论探究哪种方法更优。得出“正”字法最优,一是方便、快,二是便于统计的数字。

第5篇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授课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很自然地会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课堂,就好象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失去了主料的原味,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在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是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中来。

二、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自然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生机盎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一种安全感,既不担心“张扬冒尖”,又不害怕“失败丢丑”,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从误入歧途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精讲巧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6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面临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需要一些反思,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方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彻底消化它,这就需要我们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能使学生消除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语言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我们在讲数学问题时,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和学生身边的事物来做例子。我们用“王力的妈妈给他买一个喜洋洋玩具用去了35元”代替“小红的妈妈买一袋面粉的价钱是35元”。这样学生听到了自己喜欢的事物,就会非常兴奋,注意力就会很集中,发言就会很踊跃。所以,幽默的授课方式,生动的讲解语言,可以让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巧妙地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条理性和思维的程序性,还会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长时间空洞的说教和单一的流程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活动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利用多种感知途径和学习形式,在思辩、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学习。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使学生从教学中快乐的学到知识。

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有了感兴趣的内容,再配上“游戏”式活动,学生就会乐意参与学习。老师应在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针对性、启发性、发展性等方面开启思路,不拘一格地创造出多种游戏式的活动内容。

有竞争才有活力。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可以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变个人竞争为集体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便于课堂活动既活跃又有序地进行。

二、一题多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一)一例多说,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学生来说,一般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较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不大。一是顺逆说: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向思考和逆向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二是转换说:对于题中某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三是辩论说: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

(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一题多变,就是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同时,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训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

下面看一个例子。

求1+3+5+7+…+89=?

运用高斯算法,能够很容易地得出该题的结论,但这仅仅是就一般的计算而言。对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又使我们得到以下两种运算方式:

所以,1+3+5+…+89=1×1×1+2×2×2+3×3×3+…+9×9×9=13+23+33+…+93。

当然,我们可以将上述运算作一般性的推广,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开阔。然而,其真正的用意却在于:

第一种运算中,等式右边的1×1、2×2、3×3、……、45×45,是来自对平面图形——正方形的直接观察,1×1、2×2、3×3、……、45×45分别为边长是1、2、3、……、45的正方形的面积,因此,求1+3+5+7+…+89的和,等同于计算边长为45的正方形的面积。

第二种运算中,等式右边的1×1×1、2×2×2、3×3×3、……、9×9×9,则是来自对空间图形——正方体的直接观察,1×1×1、2×2×2、3×3×3、……、9×9×9,分别为棱长是1、2、3、……、9的正方体的体积,求1+3+5+7+……+89的和,等同于计算棱长分别为1、2、3、……、9的正方体的体积的和。

因此,本例的一题多用不应简单地看成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其重要的意义是向我们揭示了如下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传授方法,但更应该注重向学生传授数学的基本思想。

三、精选巧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当堂课的教学信息,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自身知识的缺漏,及时弥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练习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例来做例子或者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

例如: 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绝对值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他们大都只是机械地记忆当a

(二)练习中要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了要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练习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区别、理解、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的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能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练习正误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第7篇

一、策略一:合作互动,提升信息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合作策略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是一种复合活动。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的群体关系对学生学习和知识的掌握的影响是强有力。而合作的策略能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出来,增强课堂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小组的需要制定进行合作的小组人数。

【课例】:五年级《校园的绿化面积》

环节一:

合作之前师生、生生信息互动是分工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师:在计算校园的绿化面积之前我们要做些什么?

生:测量绿化的面积,拿到具体的数据。

生:要选择测量的工具。

师:是我们全班一起进行测量吗?

生:我觉分组好。

学生各自选择合适的测量场地和人数,制定合作分工,讨论实践的方案。

合作:一名记录、两人拉线(或者卷尺)、一人报数据。学生到操场以后,很快的按照自己小组制定的合作方案进行分工和合作,很好的开始测量工作。

环节二:

师:测量得出数据以后,我们要怎样计算出自己小组测量的绿化面积?

生:先要看看我们测量的是那种形状的面积,再选择计算公式。

生:老师,数据中不可能都是整数啊。

生:可以用四舍五入求整数。(学生还没有学过小数的乘法)

师(赞赏)

生:先整理,再计算,这样会精确一些。

师(同意观点)

学生按照测量小组合作整理的数据全员参与计算面积以后交换验证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各个合作小组将所得数据交换审查、然后形成结果。

在学生合作中,教师将主动权和参与权交与学生,学生通过合作形成可行的实践方法,教师相机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小组合作的成功,在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化对方法的反思和应用的提升,引导学生将实践的结果通过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二、策略二:问答对话,诠释教学文本,促进思维生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答对话被称为“诘难”,是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发问使学生发生思维的困难,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思考获得知识,即便是错误的答案,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结论。

【课例】:二年级《观察物体》

师:观察图,你会发现什么?

生1:四个小朋友给小猴照相。

师:小朋友都怎么站的?

生2:小朋友每人站在一个地方照的。

师:你会用方位词来说说吗?

生3:在小猴的前面、后面、右面、左

面照的。

师:你能说的更完整些吗?

生4:小红站在小猴的前面照,小芳站在小猴的后面照,小云站在小猴的右面照,小玉站在小猴的左面照。

师:真清楚,猜猜他们照出的相片都一样吗?

学生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

生5:不一样的。

师:为什么呢?

生6: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照出来的不一样。

此环节中教师层层发问,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得出站在不同的位置所观察到的物体的是不一样的结论。在对话中,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深度、难度和精度要适当的进行调控,引导学生理解教学文本,促进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对话还可以是生生的对话,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还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来回答。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应该从调动学生思维的入手,让学生动口、动脑,教师从旁鼓励、指导、释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从不同的角度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思维。

三、策略三:自学尝试,激发能力,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的学习态度。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文本适合学生自学。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去自学完成,也要考虑到学习效率的问题。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确定自学纲要,引导学生自主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五年级“统计”

可以确定如下自学纲要:

步骤一:课前调查收集可以用来进行统计的数据和现象。

步骤二;

(1)明确自学目的任务

(2)出示尝试题目

(3)了解图中信息,和同桌或者小组成员进行信息反馈。

步骤三:

(1)独立完成四张简单统计表的数据填写,引起思维冲突,四张分散的统计表要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非常麻烦。

(2)出示例题复式统计表,填写数据。

(3)比较,得出结果,分析想法。

(4)交流自学成果。

步骤四:

完成复式统计表的应用和实践。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G623.5

小学数学在所有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面临年幼的、自制力差的、喜欢活动的小学生,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显的由为重要,如何合理的使用课堂教学策略实现小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内容。

一、加强课堂合作学习

(一)明确课堂合作学习内容,增强合作学习意识

现在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先解决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同时又使学生在合作时可以资源共享。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意识,更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教师有时间致力于教学难点的攻克研究上去,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因而在很多重点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由此可见,课堂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有价值、高效的教学策略,应该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在课堂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策略,多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例如可以在教师讲授完一个例题后组织课堂合作学习,又学生解决余下的例题,又或是对一下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同学间交流自己的意见,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更好,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为不懂的学生进行讲解,在帮助不懂的同学理解时再次巩固了学会的同学的知识,达成有效的教学。

(二)注重对课堂合作学习的进行有效提取与评价

在小学数学教师组织课堂合作学习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小组成果的反馈与评价。合作成果的汇报往往选择的是这个小组都认同的观点,能够代表这个小组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学生反馈的内容进行甄别与理解,明白学生解决了什么内容但是在什么问题上又有缺漏或错误,帮助学生解决答案中潜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听取完学生反馈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反馈内容给予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是需要被认同而由此获得内心的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保持客观性,对于内容的正误给予正确的评判,但是又要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认可,不能打击学生进行探究与思考的积极性,减弱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意愿程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完合作教学之后,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内容的客观判断与对学生的心肝需要相结合的问题,掌握好评价的度的问题,是学生既能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情感的满足,喜欢上数学课,愿意上数学课,愿意在数学课上进行表达、交流与分享。

二、利用情景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一)增加教学背景的趣味性

数学课堂与文科课堂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课堂不生动,缺乏趣味性的问题。数学课堂是逻辑的课堂,是客观的真理,不容捏造与改变,因此要加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就不能从知识内容本身出发,而是要从教学案例的背景出发。小学生正是好奇的阶段,因此在数学案例的背景编排中不能还是老实的苹果、梨、橘子的数量变化,而应该加入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学生爱看的动画人物,例如学生喜欢的故事人物,例如科幻悬念的内容情节等多种丰富的内容取代早已用了几代人的苹果、梨案例背景。通过案例背景的改变,有利于学生调动阅读e极性,解决学生愿意阅读的问题,如果学生练题都不愿意阅读又何谈解答呢。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在教学案例中下功夫,改变传统案例背景形式,运用现代学生喜欢的话题增加数学题目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更好的完成小学数学教学任务。

(二)增加课堂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可以增加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的方式亲身实践寻找规律,在运算的教学中可以借助道具展示实验,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可以携带各种物体让给学生按照形状进行分类并说明自己分类的依据,等等。因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动手意识与参与实践活跃度最高的时期,因而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使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会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加强对文化的记忆与熟识,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原理也可以进行实践检验,也是由生活常态抽象出来的,从而培养学生思辨的意识,在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帮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好的成长。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取全篇讲授法和提问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在这样的教学策略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很低,使得教学内容的接受与落实程度大大降低,不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模式使数学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游戏、竞赛、实践等多元方式进行教学,避免传统的单一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竞赛的环节,通过知识竞赛、结果抢答、算术比赛等多种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在数学课堂展示自我,愿意表达自己的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理解或者是自己的见解与疑问。数学是多元性很强,它没有唯一性的解答方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解答思路,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中的多种教学模式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考意识和主动表达的意愿,创建平等课堂,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

三、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理性以及小学生学习需要兴趣的客观事实使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策略的改变与研究,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结合,在落实课程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教学策略问题,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参考文献:

[1]叶仁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第9篇

【关键词】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主动发展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和措施。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介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包含能指导课堂教学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能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带规律性的教学方法。浅析课堂教学策略,要以素质教育思想理论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的实践。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是多方面的,经过我多年的教学累积,我只要浅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中的知情融合与主动发展的策略。我有以下看法:

一、知情融合策略

现代教学把课堂视为一个由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发展智慧能力的同时丰富情感世界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就必须把情感教育与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使情感和认知相互联系、制约、促进,成为一个整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二、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作用,以形成认知与情感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主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知情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学生乐学、好学,使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的过程,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认知过程情感化,达到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1、我们要研究教学内容,来挖掘知隋因素。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使教师个人的知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增加。我们知道,在教材教学内容中,知识内容比较明显,认知主线易于把握,但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情感因素比较隐蔽,难以发现。事实上,数学知识内容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发现、归纳、总结而出的,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他们寓于知识内容之中,需要教师去透析教学内容,挖掘出潜在情感因素。例如:教学统计图时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某饮料厂全年生产的利润240万元,请你按季度划分后,制成条形统计图。显然它的知识内容非常清楚,若不研究教学内容,当学生制成条形统计图后就结束,那么情感因素就被忽视,就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里,可在学生制作后,组织交流、讨论。

全年240万元的利润,按季度你是怎样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很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

①第二、三季度利润多,因气温高,市场饮料需求量大;第一、四季度利润少,因天气凉,饮料销量小。

②各季度利润平均分配。可能这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各季度销量一样,利润一样。也可能是第四季度改进了技术,降低了成本,虽然第四季度比第一、二、三季度的销量小,但利润没有减少。

③第一季度利润最多,理由是春节期间,销量要大一些。

④第四季度利润最多。可能是研制出的新产品利润高;也可能是开辟第三产业,增加了利润。把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多角度考虑,学生思维的空间变大了,情趣更浓了,认知和情感都能得到发展。

2、我们要赋予情感色彩,促进知情交融。

教学中,认知、情感相互作用,贯穿于始终,直至知情发展目标的共同实现。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把缺乏情感因素的内容,在教学中赋予情感色彩,达到知情交融。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椭圆的认识》时,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把小学生带到这样的故事场面:唐老鸭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动不了。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开动了,但唐老鸭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滚滚向前,唐老鸭舒心惬意。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想一想:你们见过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不行?椭圆是没棱没角的,为什么也不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走为什么会平平稳稳?这时学生的认识已逼近圆的特征了,于是因势利导地提出“圆有什么特征呢?”这样的新课导人,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知情自然融为一体。

二、主动发展策略

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师生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际交往等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多种需求,并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主动发展,既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一,又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学要得到发展,除了要掌握知识,而还要要发展基本能力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发展个性和创造性、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

1、我们要合理建构,优化认知结构。

根据认知学习的理论,数学学习并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所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上,要从被动接受现成结论,转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构建新知。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材知识结构,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构建新知。比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先拿出三个笔筒,里面分别插有2支、7支和3支铅笔。提问:“谁能把铅笔移动一下,使每个笔筒里的铅笔一样多?”一位学生前来,想了一下,从第二个笔筒拿出2支放在第一个笔筒,又拿出1支放人第三个笔筒。教师又问:“现在第一个笔筒里有几支铅笔?第二个呢?第三个呢?”“谁刚才看见他是怎样移动的?”(暗示“移多补少”通过第一层次的操作,学生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问: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办法吗?)把三个笔筒里的铅笔都放在手中,又在每个笔筒里放进4支,边放边说:“把这12支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支。”教师紧接着设问:这12支是从哪里来的?“暗示总数量是原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量之和)。然后引导大家讨论”喜欢哪种方法?“一般认为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如果数目太大,第一种方法就很不方便了,于是引导大家寻找解题规律,很顺利地得出:(2十7+3)令3二4(支)。又把平均数4与原来三个笔筒里的铅笔数相比,它比第一、第三个笔筒的多,比第二个笔筒的少,进一步说明了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我们要教学开放,培养探索精神。

第10篇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应用意识的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计算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教学的效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表面积、 体积概念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多媒体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再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利用动画效果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自主有效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将平面上能画的立体图形真正立起来,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在体积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利用实物演示比较麻烦,且效果不好,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具,对长方体进行一排,再一层的分割再聚合,将清楚的演示出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公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生动的动态一画面联系起来,不用教师多讲,也就能准确、快速地理解掌握。

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三、引导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四、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 、“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 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总之,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课程 数学教学 策略

在课程改革实践的作用下,对有效教学所有学科的教学要求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于数学这门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的特点,而且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上的创新,找出有效的应对方法,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并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一、课程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基本理念是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改革的准则,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核心。它可以使人们建立起数学教学的新课程观、信息科技观、教学评价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课程观:对于初中数学的内容,过分强调了数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数学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的逻辑严谨,从而使学习内容看起来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曾经有人对数学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感觉数学较难,学不懂,并且数学的公式和概念较多、应用题和几何题都太难等。针对学生的建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符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体现义务教育和数学的普及性、发展性、语言性、创造性等。要从实际的生活中进行问题的引入,强调数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学习观和教学观: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一些枯燥的定理和公式,主要的讲课方式就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听,并要求学生记忆公式和定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死板的教育,学生根本不能进行应用。但是在新课程中用生动丰富的内容代替了枯燥的定理,并建立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在教育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当做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从而把教育的重点落实到了学生的身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对于学生的学习观从以前的被动教育转化成了主动教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进行数学的探索和交流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二、课程下的教学应对策略

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数学教育应该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亲身实践让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从而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对于这种新的理念意识,教学课程应该从知识技能、数学的思考、解决问题、情感等方面设定教学目标。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一定要进行情感的投入,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学的问题上不仅要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要关注数学思考的过程。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转换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等,还要转换成动态的研究者,从多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新角色进行实践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使教师走到学生的身边进行交流,并一起进行问题的探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等;当学生的顾问,与学生进行意见交换等,这样就可以在教育中不断地与学生建立了情感,使学生感觉自己的老师就是自己在学习上的朋友。再次教学方法要采取多样性。在新课程中要求在教育上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主要总结有四点教育方法:

1、教师引导。尽管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具体作用,所以,就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引导和组织,使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具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要学习的是人类文明的更多间接经验,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应该对其进行引导。

2、实践操作。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知识只是一些直观感受和间接经验等,缺乏对实践的操作,所以,在课堂教育中适当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了解数学知识,例如:对计算机的使用;对图形的理解可以通过折叠的方式进行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知识,所以,教师就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3、自主探究。学习是对外界的知识进行内在的转换过程,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在新课程下自主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充分让学生使用这种权利。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各学科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数学科目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形式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具有时代性的优化策略,以此提升教学效率。”可见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笔者将对此展开相关探究。

一、构建有效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不同之处。数学抽象难懂、逻辑性强。而小学生受生理特点的影响,一般机械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则较弱。倘若让学生完全陷入繁杂的计算中,则会让他们形成枯燥乏味之感,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从客观角度而言,教育的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其实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有差异,都希望获得老师的关心和信任。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他们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喜悦。为达此目的,教师可创设疑问式的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就创设了一个“为父亲购买礼物”的情境:父亲节到了,小李为父亲精心选购了一份礼物(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礼品盒,显示出礼品盒的长度、高度以及宽度),他想用精美的包装纸把礼物装起来,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应该用什么方式计算呢?同学们能帮他算算吗?这一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他们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获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可见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其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思考问题,进而提高其数学能力。

二、创设悬念感,调动积极性

德国著名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曾说过:“悬念感是数学教学的调味剂,没有悬念感的数学课堂将是一潭死水。”现代教育学理论也认为悬念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求知欲,让其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感”。往往一个妙趣横生的悬念式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其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据此,教师就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具有悬念感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譬如在教学“时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悬念:“6∶60∶600,在这三个数之间可用什么方式将他们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时很多学生会感到疑惑,甚至大部分学生会说这三个数字是不可能连接起来的。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三个数字从表面上看不相等,现在请大家思考下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相等呢?我们能不能通过他们后面加单位的方法让其相等呢?”学生的思维顷刻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在这三个数字后面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就能让它们相等。”有的同学说:“在它们后面分别加上元、角、分也可让它们相等。”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答案,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则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入要学习的内容,将能获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时间”这一概念时,我们还可引申到美国好莱坞拍摄的一部经典科幻片《时光隧道》,可如下设置悬念:“在这不影片中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让我们重新回到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前的一个小时,倘若在这一小时内,美国军方能够知晓肯尼迪总统在第一分钟、第二分钟……乃至于第六十分钟所做的任何事情,那么肯尼迪总统是不会被刺客杀掉,美国的历史将会重新改写。”设置这一科幻性质的悬念式问题,完全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不但能让他们深刻理解“小时、分、秒”的学习内容,更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其思维能力获得大力发展。

三、联系实践,激发兴趣

数学往往给人抽象乏味之感,而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实践生活讲述数学问题,用具体的实例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尽量简单化,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譬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我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怎样求圆柱体的侧面积,而是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并让他们为这个罐头盒制作包装纸,在实践操作中不但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圆柱体的侧面积,而且也让他们明白了圆柱体展开是什么样的图形以及深刻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与圆柱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通过引入生活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法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展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并将这些事物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教育大力改革的今天,广大数学教师须深刻理解新课改理念,树立人本主义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实施以上教学策略,定能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优化课堂 问题意识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40

我国的教育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在以前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都是“满堂灌”式的教学。大多学生在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时,脑海里是大量的数学定理、数学公式、几何的证明题,还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题型,传统的题海战术异常泛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阶段的数学应该把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因为学生要对知识点加深理解,并且要加以渐进式延伸问题的思路。这个环节很重要,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与思考才能完成。

一、转变观念,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够真正将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制;相反,会严重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渐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情感”为学生开道,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爱惜自己的学生,既要重视起日常生活,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方面的了解,填补知识的缺陷,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少批评、多鼓励,不能轻易的否定一个学生,要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和同学之间真正建立起良师益友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这么课程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最终的教学成果。

二、教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问题教学毋庸置疑成了有效教学的必然选择。

1.问题教学,就是必须把问题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整个课堂要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使学生获得知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设计有效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要在重难点处、新旧知识交汇处、易混易错知识点上设计问题,用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2.问题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尤其是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要求把学生生成的错误当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避免错误的结果往往会带来更多的错误。因此错误是教学中的宝贵财富,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能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所以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而“灌输”正确的东西,要允许错误的存在,只有经历错误的过程,才能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教师只有知道了错误产生的原因,才能引导得更准确。

3.问题教学,还要根据学生现有基础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异步教学,异步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练习,“快”即快反馈。只有让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学会了才能保持继续学的愿望,才能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才有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因此,对不同起点、层次和生源质量的学生,应该采取异步教学的策略,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景。

三、平时的测验与考查要体现公平公正,评分标准要适合不同的解答方式、表现形式

在初中数学讲解到一定的阶段以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检测与考察。在检测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平时的教学制定出合理的试题,试题的题型要体现出公平性,一定要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参考答案时要体现出科学性,评分标准要适合不同的解题方式与表现形式。试题要体现出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同时还要体现融会贯通的特性,只有这样,学生在解题时,他们的阶梯思维和解题方式才可以体现出多样性,制作出的标准答案才更具科学性、灵活性。有时候一些新鲜的解题思路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最为简便的解题方式。面对一个问题多个解题思路引发的多种解题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在评卷时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坚持下去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灵活地发展自己,在数学的天空自由飞翔。

四、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

初中数学的考察,一定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察。数学试题的命题过程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在平时的试题练习过程中,要选择灵活性大,基础知识考察准确的试题给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的解题思维体现在练习题中,从中发现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特征,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方式,竭力提高思维水平。

五、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一直是高中各个学科中的重中之重,教好数学不仅是任课教师的强烈愿望,也是整个高中学校、学生家长和高中学生共同的愿望。这无形中给我们的任课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问题都具有两面性,这种压力另一方面来说也会督促我们的教师认真思考,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领域,即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紧紧围绕这两个领域具体来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基础知识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对话和交流来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师生之间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将教与学联系起来,师生都得不到提高。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开始出现了一些生机与活力,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明显增多。这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能很好地调动我们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做到教学目标明确的同时,也要突出重点。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学生缺少思辨能力,对问题的认识不到位,对知识点的把握也不全面。甚至分不清重难点,以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学要掌握的知识没有学懂,只需了解的知识却掌握的很牢固。这在尚处于应试教育学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知识的重难点,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到最后考试时临时临时抱佛脚。

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则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必然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事关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进行数学课堂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举例法等,教师可以适时选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这对我们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值得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进行尝试。

在讲解数学基本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讲授法,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来解题。在进行书本中例题的讲解时,可以采用板书讲解法。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更容易讲解的透彻,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在讲解完书本上的例题之后,教师可以再列举更多的例题,让学生自己做。这样举一反三,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在进行习题的讲解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例如,在讲解一道习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思考一下解题思路,对于解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当时就予以指导,或者可以让会解题的学生去讲解。同时,教师也可以随机抽一些学生来进行习题的讲解。在学生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听,讲错的地方及时纠正,讲的不完整要予以补充。针对一些比较难懂的题再有教师来讲。这样做不仅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采用这种方法。

三、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解题方法

纵观近年来的数学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其新颖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强。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大的综合应用题上,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因小失大的问题。相信仔细研读过高中考试教学大纲的数学教师都会发现,基础只是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中是占有一定的比例的。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忽视其中的基础知识点。学生也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因为,在高考中,我们要争取每一个得分的机会,能多得一分,绝不放过。

众所周知,数学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是有一定的模式的,而忽视了这些基本的模式,就很难把握其本质,造成因小失大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要急于将数学公式、数学基本定理抛给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其来源,才能灵活运用。数学中的很多综合运用题,是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改变得来的。学生只有把基础知识学懂、学透,才有可能解决综合题。基础知识永远都是最有用的,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白这一点。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基础知识一略而过,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很难把握数学学习的重点,也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切不可忽略基础,急于求成,那样只能是事倍功半。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数学教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有转换、换元、类比、归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等。这些基本思想是渗透在我们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之中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除了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点,还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这些数学基本思想,让这些思想方法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并让学生注意掌握和应用。

第15篇

一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常表现为部分教师过多强调学生的基础问题,而教师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

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常表现为学生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实践、观察、探索、思维、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之中,缺乏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为了解决如上所说的问题,我以为有两种教学策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促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2、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3、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进生”课堂学习时的情感态度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对于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引导关心帮助不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必须“从最后一名抓起”,应“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离不开数学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思维的深刻性

(1)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理解,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满足对概念定义的机械背诵。

(2)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条件结论的逻辑联系,能独立作出证明,明确定理,公式与其它知识之间联系,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逐步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

(3)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解题以后能够总结规律和方法,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2、思维的灵活性

(1)培养学生思维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向,灵活调整思路以克服思维定势。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善于联想,长于发散,培养灵活思考进退自如的思维习惯。

(3)强化数学语言教学,注意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互译训练。

3、思维的敏捷性

(1)在数学语言的教学上应把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于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2)善于选择信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换化归,注意思维的合理性,避免走弯路,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