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编写试题常见的方法
1.1以教材中典型的例、习题为背景进行命题
“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已成为全国及各地中考命题的一项准则.在平时单元检测、期中或期末考试等命题中坚持以课本题为源命制测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学会看数学书.源于课本的改编题,选题背景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例1如图1,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 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P42.)
图1改编题1.若此知识点在《四边形》的单元中考查,可编写为:如图2,菱形ABCD中, ∠BAD=60°,M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若PM+PB的最小值是3,则AB长为.
2.若此知识点在平移的综合中考查,可编写为:如图3,当四边形PABN的周长最小时,a =.
图2图3编拟意图:以上两小题是在不同情境下运用基本图形来解决问题,不但考查了学生类比与迁移的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在打好基础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具有一定引导作用.
1.2以学生作业中的错题为背景进行命题
例2 1.关于x的方程(a -5)x2-4x-1=0有实数根,则a满足( )
A.a≥1B.a>1且a≠5
C.a≥1且a≠5D.a≠5
2.有以下三个命题,判断这三个命题的正确性
①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
②四边形中只有平行四边形才是中心对称图形( )
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
编拟意图:第1小题是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时,学生容易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与方程的实数根混淆.第2小题是在教一般平行四边形和特殊平行四边形关系时,学生表面上好像懂了,其实做了这一题后会发现,不懂的学生很多,尤其是第②个,学生认为是错的,理由是还有矩形、菱形.
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从错题中提炼出错误原因,提取共性,编拟成试题,能培养学生思考错题、分析错题、研究错题,引导学生学会反思错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以中考题为背景进行命题
最激烈的竞争是中考,最优秀的命题是中考题.以中考题为参照命制试题,作为中考复习的模拟题是明智之举.
例3(山东东营) 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1,A2,A3,…和B1,B2,B3,…分别在直线y=kx+b和x轴上.OA1B1,B1A2B2,B2A3B3,…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A1(1,1),A2 712,312,…,那么点An的纵坐标是.
图4改编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正方形A1 B1 C1O、A2 B2 C2 B1、A3 B3 C3 B2,…,按图5所示的方式放置,点A1,A2,A3,…和点B1,B2,B3,…分别在直线y=kx+b和x轴上.已知C1(1,-1),C2712,-312,则点A3的坐标是,点An的坐标是.
图5编拟意图:改编题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考查正方形的轴对称性,由C1、C2的坐标可求A1、A2的坐标,将新问题转化为原题,确定出A3的坐标,依此类推寻找规律,即可求出An的坐标.灵活运用正方形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
新课改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会将学过的问题(做过的作业)进行改编,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1.4以数学竞赛中一些内容和方法为背景进行命题
竞赛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照搬照套;但它的视角,它的立意,它的方法,它的情景却是值得我们平时命题时借鉴和模仿的,改编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后,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阅读题:
例4 阅读下列解题过程,借鉴其中一种方法,解答后面给出的试题:
问题:某人买13个鸡蛋,5个鸭蛋、9个鹅蛋共用去了925元;买2个鸡蛋,4个鸭蛋、3个鹅蛋共用去了320元.试问只买鸡蛋、鸭蛋、鹅蛋各一个共需多少元.
分析:设买鸡蛋,鸭蛋、鹅蛋各一个分别需x、y、z元,则需要求x+y+z的值.由题意,知
13x+5y+9z=9.25(1)
2x+4y+3z=3.20(2);
若视x为常数,将上述方程组看成是关于y、z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三元”为“二元”、化“二元”为“一元”从而获解.
解法1:视x为常数,依题意得
5y+9z=9.25-13x(3)
4y+3z=3.20-2x(4)
解这个关于y、z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得
y=0.05+x
z=1-2x
于是 x+y+z=x+0.05+x+1-2x=1.05.
评注:也可以视z为常数,将上述方程组看成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方法同上.
若视x+y+z为整体,由(1)、(2)恒等变形得
5(x+y+z)+4(2x+z)=9.25,
4(x+y+z)-(2x+z)=3.20.
解法2:设x+y+z=a,2x+z=b,代入(1)、(2)可以得到如下关于a、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5a+4b=9.25(5)
4a-b=3.20(6)
由⑤+4×⑥,得21a=22.05,a=1.05.
评注:运用整体的思想方法指导解题.视x+y+z,2x+z为整体,令a=x+y+z,b=2x+z,代人①、②将原方程组转化为关于a、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获解.
请你运用以上介绍的任意一种方法,解答下列试题:
购买五种教学用具A1、A2、A3、A4、A5的件数和用钱总数列成下表:
品名
次数 1A11A21A31A41A51总钱数第一次购买件数111314151611992第二次购买件数1115171911112984
那么,购买每种教学用具各一件共需多少元?
编拟意图:本题若设购买每种教学用具各一件各需a,b,c,d,e元,则有a+3b+4c+5d+6e=(a+b+c+d+e)+(2b+3c+4d+5e)=1992;以及a+5b+7c+9d+11e=(a+b+c+d+e)+(4b+6c+8d+10e)=2984,可假设(a+b+c+d+e)=x,2b+3c+4d+5e=y,构建新的方程组解决问题.
此类题是引导学生用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得出规律.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探索技巧,在考查高层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1.5以古典数学名题作为问题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以古典数学名题作为问题的背景的主要有杨辉三角、蝴蝶定理、七桥问题、色环问题等,以这些问题为背景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5 如图6,是与杨辉三角有类似性质的三角形数垒,a、b、c、d是相邻两行的前四个数(如图6所示).那么当a=8时,c=,d=.
图6编拟意图:本题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每一行中数据间的相互联系,和行与行间数据的相互联系,然后对数据间的这种联系用数学式子将它表达出来.本题是以我国古代的杨辉三角为背景的规律探索型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概括和处理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类比方法的运用,体现“数学文化”,展现数学文化价值,寓教育于考试之中.
1.6以课题学习为背景进行命题
作为考查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不适宜用未学的“高一级”知识,而是用“同级”的但不是太熟悉的知识;以课题为背景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对课程教材的开发,还是对于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例6某课题小组对课本的习题进行了如下探索,请逐步思考并解答:
(1)如图7,两个大小一样传送轮连接着一条传送带,两个传动轮中心距离是10m,求这条传送带的长.
(2)改变图形的数量
如图8,将传动轮增加到3个,每个传动轮的直径是3m,每两个传动轮中心的距离是10m,求这条传送带的长.
图7图8(3)改变动态关系,将静态问题转化为动态问题
如图9,一个半径为1 cm的P沿边长为2π cm的等边三角形ABC的外沿作无滑动滚动一周,求圆心P经过的路径长?P自转了多少周?
(4)拓展与应用
如图10,一个半径为1 cm的P沿半径为3 cm的O外沿作无滑动滚动一周,则P自转了多少周?
图9图10编拟意图:本题从课本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通过改变图形的数量,改变图形的动态关系,将理论性思维与动作性思维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7以与高中内容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为背景
以高中数学知识为命题背景,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自学能力,同时既能开阔数学视野,有利于完成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和谐接轨,又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后续学习的潜能.
例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般地,如果函数y=f(x)对于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任意x,都有f(-x)=-f(x),那么y=f(x)就叫做奇函数;如果函数y=f(x)对于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任意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偶函数.
例如f(x)=x3+x,当x取任意实数时,f(-x)=(-x)3+(-x)=-x3-x=-(x3+x),即,f(-x)=-f(x),所以f(x)=x3+x奇函数.
又如f(x)=|x|,当x取任意实数时,f(-x)=|-x|=x,即,f(-x)=f(x)所以f(x)=|x|是偶函数.
问题:(1)下列函数中:①y=x6;②y=x2+2;③y=31x;④y=x+1;⑤y=x+11x;奇函数是,偶函数是.
(2)请你再分别写出一个奇函数、一个偶函数.
编拟意图:以高中函数知识为背景,是初中函数知识的延伸.由于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函数知识,故只需对照题中两例,完成对概念的探究,获取新知识,进而应用新知识,就可以解答问题.(1)中 ①②是偶函数,③⑤是奇函数;(2)如y=x是奇函数,y=2x2-1是偶函数.
1.8以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经验作为问题的背景
在实际问题中,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从实际材料出发,通过抽象、概括的数学化过程建构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8为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计划拿出不超过3200元的资金购买一批篮球和排球,已知篮球和排球的单价比为3∶2,单价和为160元.
(1)篮球和排球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元?
(2)若要求购买的篮球和排球的总数量是36个,且购买的排球数少于11个,有哪几种购买方案?
编拟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构造数学模型的能力;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转换的方法(即转化为某种类似的数量关系模型),确定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19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的图形作为问题的背景
让学生通过对较为熟悉的图形的观察,找出图形间的相互关系,图形本身的特征,然后加以归纳和猜想.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例9如图11,平面内4条直线l1、l2、l3、l4是一组平行线,相邻2条平行线的距离都是1个单位长度,正方形ABCD的4个顶点A、B、C、D都在这图11些平行线上,其中点A、C分别在直线l1、l4上,该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单位.
改编题如图12,若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恰好分别在四条平行线l1、l2、l3、l4上,设这四条直线中相邻两条之间的距离依次为h1、h2、h3(h1>0,h2>0,h3>0).
(1)求证:h1=h3;
(2)如图13,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四条直线l1、l2、l3、x轴,且l1∥l2∥l3∥x轴,若相邻两直线间的距离为1,2,1,点A(4,4)在l1,能否在l2、l3、x轴上各找一点B、C、D,使以这四个点为顶点的四边形为正方形,若能,请直接写出B、C、D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图12图13编拟意图:该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图形的直觉猜想、归纳能力.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和面积计算解决问题,关键是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构造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这样既保留了原习题的特点,又有创新,结合考查的目的、要求进行取舍、组合,编制出有坡度、信度高、区分度适中的不同层次的试题.
1.10以陈题为背景进行命题
有一些很平常、很常见的题,学生通常习以为常,解题往往已形成了习惯性思维,但可以改编成一道全新的题,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图14例10如图14,D在直线BE上,BE交AC于F,ABC∽ADE,求证:ABD∽ACE.
改编题:如图14,D在直线BE上,BE交AC于F,ABC∽ADE,请找出其他的相似三角形,并证明.
本题还能找到2对: AEF∽BCF,ABF∽CEF.
编拟意图:对于这一类问题通常是在某个旧知识的背景下,给出一个新的问题,要求能在新问题下,联系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探索创新,既加深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命制试题的注意点
(1)命制的新题目要保证背景的公平性,同时要特别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防止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歧义,并注意条件的相容性.
(2)命制新题要立意明确,不是作些廉价的转化,机械的组合.现在不少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往往是:见过没有?做过没有?讲过没有?而不是针对题面信息本身的,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有何联系?选择什么知识与方法?所以,从平时单元检测起,适当引进新题、改编题,可以更好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
(3)命制的新题不仅包含有“亮点”的精彩题目,还应该包含似曾相识的常规题,新题目常常有两类:一类是新而不难,一类是新而难.第一类题目往往由于新面孔而吓倒一批学生,难在题意的理解上,就数学的知识或方法而言却并不难,学生只要多看几遍题,弄清题意,努力一把,往往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时是选择努力还是放弃,实际上就是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对学生个性意志品质的考查”;第二类题目往往是真正的难题,是拔尖用的.所以一份好的试卷里也不能出现太多的新题难题,更多的还应该是改编后的常规题(不是陈题).
在医学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是基石,对临床类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等。其中“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发生发育规律的科学[2]。“组织学与胚胎学”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其中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科学[3]。“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4]。三者都属于生物学的范畴,都是医学基础学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与胚胎学”分别针对人体的宏观形态结构和微观形态结构进行讲解,“生理学”侧重于功能活动和规律的讲解。结构与功能是有机统一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在讲解结构的时候不能避免功能,在讲解功能的时候要回顾结构。因此,这三门课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交叉性知识,即某一知识点同时出现在其中两门甚至两门以上的课程中。目前在职业院校中,这三门课程的设置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是将人体解剖内容与组织胚胎内容合二为一,即“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同时教学人体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将生理内容单设为一门课程。第二种将人体解剖内容与生理内容融合成“解剖生理学”一门课程,同时教学结构和功能,将组织胚胎内容单设为“组织学与胚胎学”一门课程。第三种设三门课程,各自内容分开教学。这三种课程设置各有利弊。将相关性大的课程相融合,有利于学习的连续性,便于学生理解,也避免了交叉性知识点的出现。但由于知识内容的增加,若想在有限的教学周数内完成教学,只能增加课时,这样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疲劳感。而将课程分开,教学时间长,学生学习负担较轻,但是不利于学习的连续性,容易出现学后忘前的情况,且会出现交叉性知识点。目前在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的设置大多采取第三种课程设置方式。
2交叉知识点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理论学习时间较普通高等教育要短,但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量差距不大,因此理论教学时间显得尤为珍贵。医学基础课程交界知识点需要在多门课程中讲解,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比如骨骼肌这一交叉知识点,在“组织胚胎学”中需要讲解骨骼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在“生理学”中也要先讲解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再讲解骨骼肌的收缩机制。“组织胚胎学”设置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生理学”设置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两门学科间隔时间较长,在学习“生理学”时,学生几乎忘记了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这一交叉知识点,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重新讲解,严重浪费了教学时间。
3交叉知识点的探讨
针对交叉知识点的存在,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分析其更偏重于哪一门课程,实行一门课程详讲、一门课程略讲,不仅能够节约教学时间资源,更能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人体解剖学”中的九大系统为基础,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这三门课程的重要交叉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以供各位授课教师参考。
3.1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与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骼肌在“人体解剖学”中主要是讲解大体结构、位置、毗邻关系的内容;在“组织胚胎学”中则是讲解肌细胞的微观结构;在“生理学”中主要是讲解收缩机制及收缩形式。在这三门课程中,肌细胞的微观结构在“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中都有涉及,且都是需要着重讲解的内容,其中肌原纤维与肌管系统的微观形态结构决定骨骼肌收缩功能和收缩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虽然“组织胚胎学”对此交叉知识点作了重点讲解,但在“生理学”课程中,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可以考虑将重点讲解放在“生理学”课程中,先讲微细结构后讲收缩机制及形式,知识间的连续性更强,学生掌握得也更加牢固。
3.2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构成。其中,消化腺中胃的外分泌腺所分泌的胃液及其消化功能是“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的交叉知识点。“组织胚胎学”侧重外分泌细胞的组织结构,“生理学”侧重外分泌细胞的分泌机制。两门课程都涉及了消化液的功能。授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临床意义”的系统性知识,这样可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3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泡是肺换气的场所,肺泡表面张力是“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的交叉知识点。“组织胚胎学”侧重讲解了Ⅱ型肺泡细胞的组织结构及其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利于肺通气;而在“生理学”中,肺通气阻力是教学重点,其中肺泡表面张力产生的阻力是肺通气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学”先介绍了肺泡表面张力对肺通气的负面影响,而后介绍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拮抗表面张力的作用。表面张力产生的原理及对肺通气的负面作用是理解的难点,需要一定的学时讲解。故建议在“组织胚胎学”中略讲此交叉知识,在“生理学”中着重讲解。呼吸系统中的胸膜腔负压内容在“组织胚胎学”与“生理学”中都有涉及。“人体解剖学”介绍了胸膜腔的组成及功能,“生理学”介绍了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原理及功能。授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整合此交叉知识或者一门课程略讲、一门课程详讲。
3.4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构成。其中肾是产生尿液的器官,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尿液生成的部位。在“组织胚胎学”中,肾单位的结构为重点内容;而在“生理学”中,肾单位的功能为重点,对结构的讲解较为简单。但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复习肾单位的结构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复习肾单位的结构,才能较顺利地讲解功能。因此,这一交叉知识点在两门课程中都需要作详细介绍。另外,球旁器的内容在“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中都有介绍,但在“组织胚胎学”中介绍得更多一些,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门课程重点讲解。
3.5脉管系统与血液
脉管系统中的交叉知识较多,包括心脏的传导系统、血液循环、微循环、淋巴回流等内容。其中心脏传导系统、微循环、淋巴回流在“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中都有涉及。血液循环是“人体解剖学”的重点内容,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此部分在“生理学”中没有特别介绍,但是“生理学”对心脏、血管的生理功能的讲解与血液循环的途径密切联系。只有掌握“人体解剖学”中的脉管系统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及掌握“生理学”中的脉管生理。因此,血液循环内容在“人体解剖学”中要重点讲解。心脏传导系统、微循环和淋巴回流可选择在一门课程中着重讲解。在“生理学”中,血液作为单独一章节内容,对血液的理化性质、血浆、血细胞等内容作了介绍。其中,血细胞的内容在“组织胚胎学”的结缔组织一章中有相应介绍,且内容相似。故此部分可以考虑侧重在一门课程中讲解,以节约教学资源。
3.6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的内容在“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中都有涉及。“人体解剖学”主要讲解各内分泌腺的大体结构及功能;“组织胚胎学”主要讲解各内分泌腺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生理学”讲解各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的机制及激素的功能。三门课程都介绍了激素的功能及临床意义,故此部分交叉知识点可选择在一门课程中详细讲解。3.7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内容无论在哪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中都是难点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的内容在“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中都有介绍,且有部分内容相似。脊髓的传导功能、小脑的功能、大脑的皮质功能区和自主神经功能在“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中都有介绍,且内容也大体相似。对于以上交叉知识点,可选择在一门课程中着重讲解。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知识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①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②认识过程的同步性;③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为目标,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由同一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组织教学,是一种实时、互动的教与学,使教学更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理实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体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因此一体化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理论学习的“失败者”,长期的“失败”经历使他们对理论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恶心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从有趣的实践或问题着手,真实而且实用,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的动机。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转化的现象称为迁移。知识、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前提,制约着技能形成的程度,而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又有助于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技能是知识化为能力的中间环节。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
4.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学习,自我充电,自我提高,不仅要在理论上提高,也要在实践动手能力上有所提高。
5.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配置。中职教育是由教师、学生、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学时间构成的资源系统,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宝贵的职业教育资源,在人才紧缺、经费不足、设施落后、时间紧迫的中等职业学校显得尤为重要。理实一体化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一体化师资,统筹考虑师资配置,减少岗位设置,提高人员效率,解决师资紧缺问题。一体化教学将知识和技能体系重新组合,节约了教学课时,保证了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很好地解决了中职学校技能培养过程中方法论的问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教材编写。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出项目课程教材。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知识点”整合,将近似或同类的“知识点”集中编排,密切“知识点”的关联,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训练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2.师资培训。现在电子专业教师,有些常年只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很少上实训课。为能胜任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必须对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方式可采用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进工厂顶岗锻炼;实训指导教师传、帮、带;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项目课程教学的需要。
3.硬件设施的完善。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一体化”场所。其间应包括理论教学用的桌椅、黑板,也包括实训教学用的设备、工具、仪器仪表,还包括现代教学手段所用的电脑、投影、音响、电子黑板、仿真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4.教学方法的选择。“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实践导向法、行为引导法、探究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怎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等灵活选择。
5.教学质量考核。本课程考核采用实训考核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考核模块化,即每进行完一个模块,就对实训和理论分别考核一次,并将每次的成绩纳入期末总评。其中理论、实训成绩各占总评分的4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占总评分的20%。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存在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