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

第1篇

[关键词]提高 大学羽毛球 教学质量

前言:羽毛球运动既是竞技运动项目,也是一项备受大众青睐的健身运动项目。随着羽毛球的普及,羽毛球进入了高校体育课堂并很受大学生们的喜爱。但是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选项课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将对教学质量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一、大学羽毛球选项课现状调查

(1)目前很多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一般一个选项班一周才上一次课。而羽毛球具有运动技术性强,技术要求高,速度快,变化多,比赛竞争激烈的一些特征,一周一次的学习远远不够,很多学生在仅有的那一节课中把羽毛球的技术弄了个一知半解就下课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2)很多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师队伍比较年轻,羽毛球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这样的老师还存在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上课的目标还不够明确。一些教师只是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量而忽视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只重视学生的平均发展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羽毛球的兴趣,也难以提高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质量。

(3)很多普通高校的教学条件难以满足现有学生的需要。很多高校因为对体育课的不够重视,因此羽毛球的运动场地很少,随着普通高校学生对羽毛球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日益高涨,羽毛球的场地更是不够,这样更不利于羽毛球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羽毛球运动场地设施是开展羽毛球运动的重要保障,是学生进行技术学习的保证。

(4)很多高校的教学方法单一,固定。在很多高校的羽毛球教学中,老师还是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老师一味的给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强调学生完成死板的技术动作,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忽略了学生对羽毛球学习的主动性。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方法

(1)教师要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合理利于时间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合理安排课的时间的同时,适当的增加或者延长学生学习的时间。这个学习时间的增加,不一定非得在学校计划的课时内。比如可以开展羽毛球俱乐部的教学,鼓励学生参加俱乐部的学习,或者是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羽毛球的小组比赛,通过课后的再学习,能够很好的激发他们对羽毛球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整个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质量。

(2)对于教师队伍比较年轻的高校,可以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校内的业务学习和校外的羽毛球技术的专门培训,通过这种学习-教学-再学习的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年轻教师的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只有老师自身的专业技术得到提高,才能很好的进行教学,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质量。

(3)提高学校有关领导对羽毛球选项课的认识,加强对体育场地的建设。场地好了,体育设施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学生才能开心快乐的学习。其次,我国体育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身体好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们才会更加顺利的适应未来社会的紧张工作,并加入到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4)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大学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质量。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游戏,练习羽毛球的发球时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增加学生的趣味性。还可以设置情境:互动情境、对抗情境、赛事情境等,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悟羽毛球运动的魅力。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实现自身需求,并且发现自身乐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很好的反“教”为“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才应该是教师在羽毛球教学中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才能为后面学习打下很好的学习基础。学生们才会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并形式终生锻炼的习惯。

综上所述:羽毛球教学要适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体现出趣味性、娱乐性、健康性、系统性,体现出竞争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大学羽毛球的课题教学质量。通过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意识、爱好和习惯,让学生步入社会后有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基础才是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常春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羽毛球选项课教法新探[J];毕节学院学报;2011

[2]凌文杰,周振平.1994~2004年我国羽毛球科研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3]朱岩.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马行风.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实效性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4

[5]杨杏慈.论羽毛球运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第2篇

体育人文思想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等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高校通过对体育精神解读、精彩赛事欣赏、体育游戏体验、专项知识讲座、运动竞赛等广博的体育文化滋养和运动氛围的陶冶,使学生理解体育人文思想而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对身体和心理需求进行关怀,在根本上体现人之品德与理想。

1体育人文思想的健康属性

健康是人类古老而常新的话题,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再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四维健康观念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同时也证明了健康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现代四维健康指标已达到对人的全面评价的水平。学界曾经存在着另一种观点,20世纪60年代由吴蕴瑞、袁敦礼撰写的我国体育名著《体育原理》虽然是一本经典体育读物,但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却另有论述,书中曾提到“体育非健康目标,健康属卫生的范畴,体育与健康不能混为一谈……”[2]。如此观点在现在看来主要是当时以生物健康为前提,当时健康的范围还末涉及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此外,当时体育的竞技性和健身性的功能也还尚未明确区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代表了体育健康,这显然不妥。当今体育已明确地将人的身体极限超越和技术挑战交给了竞技体育,而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健康交给了大众体育[3],在这些概念明晰的情况下,大众体育目标为健康理所当然,体育人文思想的健康意义就更加彰显。体育的人文思想应该从小学开始倡导,但如果说小学到中学学生更多地接受形式体育,培养运动习惯,促进生长发育为目的。那么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体育人文思想必须融入到体育项目学习中,并需要为健康的养成而专门进行课堂设计。使体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一样不仅让学生知其学习之然,更需知其所以然。高等学校的体育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成人”过程中接受关于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并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对生命的关注和幸福感的养成。这是体育教育关于健康的不可忽视的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

2体育人文思想的教育属性

我国体育课程目标从实现“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体育“三基”教育到现在“健康第一,终生体育”全面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有了根本的转变,但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课堂组织以及考核内容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体育教学改革以游戏代替技术的极端转向改革失败后,以选项课为主要形式的运动技术重新主导着高校体育课堂。十几年来在新课标的五大目标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完成其中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三大目标?体育课程中技术教学和人文思想教育是否形成相互贯通的合理教育局面?这些都值得探讨。可实际上“多动手少动脑,能健身乏益智”的体育课还是不少见。毕竟让学生做到“身体练习”容易,让学生做到有“身心共鸣和心灵觉解”不易。因此,体育课堂积极传授人文思想的做法渐渐淡化。这种泛意识而求形式的体育教育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体育课程中,不免让人思考体育教学与个人的体育锻炼有多少区别,长久下去体育课程无疑可以被体育俱乐部和课外活动所替代。体育人文思想的教育属性要求:体育课不仅需要身体练习,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结合对人的素质教育内容,每个项目练习和活动应主动考虑到健康教育功能。否则经过十多年的体育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学生仍然无视健康,缺乏健康。

3体育人文思想的社会需求属性

社会现象折射着学校的教育。近30年来,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价值方面的单向偏移。“实用知识”成为老师和学生从一而终的追求,因此大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压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忽略了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的人文知识,成为同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高危族”。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人们所意识到,体育具有的独特自然亲近、直接真实、非说教式等教育特点为学生所接受。体育成为学校和社会干预亚健康的有意义课程。培养具有身心健康知识的社会人是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与责任,学生健康程度的提高,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健康,社会表现直接反映了高校体育人文思想教育的质量。

体育人文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证方法分析

把体育人文思想融入高校体育并非操作困难,而是需要教师共同的思想认识并建立适应新目标的体育教育行业标准。

1体育教学中关于健康的人文教育案例(长跑教学)

一方面学生害怕中长跑,其主要原因是跑步中伴随着的痛苦感影响着他们,每当想起跑步,跑步中呼吸困难、心力交瘁等难过的情感记忆恐吓着他们。另一方面,许多体育老师纯粹是活动量的安排,只是简单告之运动的好处,在学生不明白身体机能的情况下练习,造成“长跑”与“痛苦”为伴的练习结果,练习结束并没有对学生后续身心情况进行关注和指导(图1)。体育人文方法指导下的长跑练习首先是明理,运动前需要详细说明中长跑运动特点、告之身体在长时间耐力刺激下的反应以及运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让学生明白事理并做好身心准备;其次,降低运动强度。运用间歇练习法,允许学生在身体不适反应时以走代跑,生理反应消失再转为跑,改变“长跑”与“痛苦”为伴的练习结果;最后,跑步结束后老师需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练习体会和感受,并给予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从了解身体、尊重身体、锻炼身体以及强健身体这四个层次上感受体育学习的重要性。练习后大家分享长跑的过程,特别是身体感受,这一环节是重视运动刺激是否产生身体副作用的自查过程,是尊重生命的一种表现。教师与教练相比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更擅长转化运动过程中“痛苦”为“快乐”,尽可能地让学生保留着运动的快乐记忆,逐步地强健身体(图2)。

2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案例(素质拓展)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也是高校体育课程纲要目标之一。大学生中常见的亚健康表现:在人际交往中退缩、消极、敏感,常常难于与人沟通;同学间难于产生相互信任;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弱;遇事畏难心态等。本实证案例是以开设一年级新生的户外素质拓展运动为例。在体育教学中以素质拓展运动对新生进行团队训练,使新生间快速认识,快速形成新集体,建立同学间的友谊和信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大学新生来自各地相互不相识,大学新生中时常连同班同学都叫不出姓名,更有甚者同班四年都不曾交谈过。交流障碍、信任危机、冷漠集体等不良心态困扰着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直接进入技术教学,对学生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表现没时间给予关注(图3)。目标设计步骤(12周):同学间的快速认识、创建新团队、培养团队默契、队友之间交流合作、团队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感受创新与拓展的快乐、学会分工与合作。教学方法:先行设定系列目标。假设情景进行团队游戏,游戏后学生分享游戏体验,把游戏中的体验迁移到正确的为人处事心态,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亲近,相互需要的关系,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感受,从团队游戏中得到心智的启发(图4)。

3体育与行为礼仪养成的人文教育案例

常规体育教学仪式的坚持与培养是重要的行为养成教育,课前和课后的师生“问候”仪式在体育教学中也正逐渐消失(图5)。重视仪式表现,一个良好行为礼仪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间的友好交往,长久保持良好行为礼仪会融入人的心里。体育礼仪是许多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项运动都有着竞赛双方赛前赛后的友好礼仪,如跆拳道“礼仪”是跆拳道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倡导的是“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体育课堂的行为礼仪也是一项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工作。真诚、谦虚、尊重、公平等行为通过礼仪表现展示体育教化的作用。例1,第一堂课同学间握手真诚地进行自我介绍的课堂设计,教会学生迈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打破同班上课而相互不认识的冷漠局面。例2,要求每个同学在体育课上出列做示范前先向全体同学鞠躬示意,示范后大家鼓掌,每次示范都是个人与集体的行为互动,教会学生相互尊重的行为表达方式。例3,课前课后老师与同学的问候,特别课后,老师与全体同学相互鞠躬道“辛苦”。如此等等看似简单而需要长期坚持的道德行为练习与体育其他练习一样重要,它是体育人文道德养成的途径。长此以往地重视行为礼仪并言传身教是体育人文精神与文化涵养最为有效的实践教育(图6)。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发展 方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49-01

本文从科学发展理论出发,分析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从高校体育教育体制与外在环境两个角度入手,研究了体育教育机制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并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即应承担必要的责任,推动体育教学实现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一 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教学要坚守传统教学发展模式还是要创新发展,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需要重点分析与解决的问题。所谓坚守模式,即按照中国传统体育教学基本理论进行现代化体育教学,通过分析中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体育教学并没有科学清晰的发展体系,更多的是按照一种习惯性经验延续的教学模式。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是要维持传统教学模式,还是要不断创新思维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是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从公平的角度出发,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势必要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继续进行,因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选择来自于社会,这种外在的社会压力并不能完全左右教育机制自身的张力,因此教育模式依然会按照传统教学来进行。而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进步,则需要从教育机制自身出发,研究出能适应社会要求与机制自身改革完善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而此种模式也正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 高校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中国的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与教学基本目标均体现了终身体育与技能学习的发展目标,这种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可以理解为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的方法来推动学生终身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这种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单纯体育教学来讲具有了一定的改革意义,但这种改革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克服此种局限性,实现体育教学多元化目标成为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要实现充分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四个层次的完善:

1.不断确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体系

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与教育基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教育的意识与习惯,进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训练知识与技能,最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品德的目的。

2.明确体育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以对学生的身体训练为基本手段的,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实现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科学、生活技能等方面能力的提高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突出强调学生心理、身体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以全面增进学生的健康程度、实现增强体质的重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育教学的本质出发点,同时也是其根本目的。另外,终身教育理念现阶段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体育发展的共识,因此应逐步贯彻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将体育教育教学融入到大众教育范畴中,提高体育的终身教育属性。

3.强调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要发展体育教育,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育教育理念、强化素质教育模式。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与创造能力,扩展大学生的自利与学习空间,以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并完成技术动作,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进而提出符合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体育价值观念与情感发展特点的新体育教育教学方式与模式,以更好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

4.突出体育文化教育

体育文化教育作为体育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只有充分重视体育文化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完善体育教育内涵与体育教育环节。体育文化教育能够较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与素养,有效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需要突出文化教育,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学习体育文化,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高校体育教育需要充分重视体育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通过体育教育教学使学生充分的掌握基本体育技能与健身知识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身体健康要求;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充分满足自身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高校体育教育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并实现与社会发展的良好结合,需要充分认清体育教育内在发展机制与外在发展环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确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与目标体系,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现新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信息安全技术;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04-02

1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为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各高等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将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入课程教学过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问题式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作为教学线索,将课程内容有机衔接,使教学过程转化为问题解决过程,可显著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效果,并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问题式教学法特别适用于实践性要求高的课程教学,该方法已成为高等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对问题式教学法在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实践。

2 问题式教学法内涵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基于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线索,围绕教学目的,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转化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过程。问题式教学法具有逆向性、主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在教学设计上,问题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刚好相反。传统教学法往往是由因及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将知识内容步步引向深入;而问题式教学法,由结果开始,逐步反推,设计出引领全部内容的问题作为课堂线索。问题式教学法将设问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过程充满悬念,使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提高。下面以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中的虚拟专用网部分内容为例,说明问题式教学法的实践教学过程。

3 基于问题式教学法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基于前期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对计算机网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密码学的相关知识有初步认识。但是学生在前期课程中侧重理论学习,在实际应用和动手实践方面有欠缺。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与工程应用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学生对具体信息安全技术理解和掌握起来较为困难。所以期望在授课过程中由问题为主线,层层推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应用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具体技术。

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制定教学目标,目标的实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目标:理解ESP协议报文格式,掌握其操作模式和处理过程。能力目标:运用ESP协议解决IP包安全性问题。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IPSec的学习兴趣,主动将安全协议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1)虚拟专用网概述,介绍IP VPN的起源、概念、基本原理;2)典型隧道协议,包括L2TP、IPSec、MPLS;3)典型VPN业务,重点介绍第二、三层VPN服务。其中,典型隧道协议是整本教材的核心部分,IPSec协议是最主要的隧道协议簇,而AH/ESP协议是IPSec中主要安全协议。本次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并掌握ESP协议保护IP包安全性的原理。

教学方法 本次课以问题式教学法为主,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并辅助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1)以问题的推进驱动知识点的展开。对于协议的讲授,因为协议本身比较枯燥,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介绍,很容易让学生陷入仅对协议格式本身机械式记忆的误区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以对比法梳理知识点的联系与异同。本次课内容的最大特点是ESP协议和AH协议同属于IPSec协议簇,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点。这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混淆,所以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梳理知识点,比较ESP协议在功能、格式、模式以及过程方面与前者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

3)以实例讨论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针对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特点,以实例讨论法本身来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处理问题的思路:从需求入手,以现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综合运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安排如下。

1)问题导入。本次课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来衔接各个知识点。在课程的一开始,就首先对IP协议安全性缺陷进行分析,它存在缺少数据源认证、完整性认证、机密性保护等问题,从而引出对IP数据包安全保护的需求。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将这一问题分为两个子问题:“IP数据包的信息认证问题”和“IP数据包的信息保密问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引出ESP协议,这其实就是ESP协议的目的和作用。

2)问题讲解与分析。ESP的目的:解决IP数据包的信息保密、信息认证问题。信息保密这个子问题又如何解决呢?信息保密分为两方面:数据机密性和流量机密性。信息认证分为两方面:数据源的认证、消息完整性。消息完整性又包括防篡改、防重放等。那么ESP协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从而引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ESP报头格式中关键字段、ESP的两种工作模式。

3)比较分析。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两种安全协议AH/ESP的特点,比较分析二者在目的、格式、模式、过程等方面的不同。比如:二者都有认证功能,它们有什么区别?认证的范围有何不同?达到对刚才所讲授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的目的。

4)应用实例。提出一个实例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采用刚刚学过的有关ESP协议知识解决此问题。通过实例的分析和解决,将课堂开始所提出的问题实例化,重温问题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掌握知识的实践应用方法。

5)总结。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简要叙述ESP协议的格式特征、操作模式、工作过程等。此时引出一个问题:安全协议运行过程中,算法是如何约定的?通信密钥是如何协商的?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呢?为课后的思考题埋下伏笔。

4 结语

问题式教学方法实施的重点在于问题的提出,提出的问题要紧贴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把握精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此外,问题引导的时机和语言的精准性要求也比较高,这就对教师的问题引导思路和语言逻辑思维提出较高的要求。本次课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式教学法进行了初步实践,通过问题的推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内容进行有机衔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

参考文献

[1]李晔,王翠香,姬正洲,等.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2):78-81.

第5篇

1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1 突出个性,坚持改革与体育发展的战略相结合

因为受到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高职院校体育发展也各不相同。个性的本质在于创造,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要进一步突出各所高职院校个性,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突出教学改革的个性,突出教学改革的创造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要确保总目标的引导地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全面考虑各所高职院校的独特特征和条件,充分发挥其优越条件,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的路,坚持将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和该校体育发展战略相结合。而高校体育发展战略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目标与所采取的策略。教学目标是指参与教学工作的人对实践所期望取得的结果。一个国家、省市、地县乃至学校,尚若没有制定出和自身体育发展状况相符合的具体战略,对自身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体育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所要达到的水平以及今后所要发展成什么样子都没有予以考虑的话,必将使得体育改革走向迷茫,迷失方向而驶入盲目之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改革的内容、手段与方向,有着导向、激励以及动员的强大作用。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而且还是促进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战略,换句话说也就是对一切与战略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加以清楚与改革,特别是传统的指导思想、观念导向、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各种阻碍性规章规定等。总的来说,唯有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该校体育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改革过程中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具体方向,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高度把握,对于改革途中的种种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2 改革过程中注重对课程资源的科学、有效的开发,坚持“健康第一”教学

高职体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学改革方向要注重对课程资源的科学、有效而合理的开放与利用,那么这就需要对传统运动技术教学辩证看待。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身心都相对比较成熟,都具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因而在大学学习阶段就应该始终学习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术和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确保“健康第一”教学思想得到充分体现。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身属性在于身体的练习,身体练习是一项以运动技术为手段的学习方法,具体而系统的运动技术和锻炼形式有助于确保体育教学活动健身塑体功能的充分发挥与实现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在改革方向中要着重把握好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严格遵循运动的规律,坚持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方法,从而将身体教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快乐,这不仅是体育运动的功能所在,而且也是“健康第一”这一思想得提出的源泉,这一思想可以使得体育教学由表象变为具体。然而对于脱离体育性质而开展的课程资源开放与利用对“快乐体育”思想观念的贯彻来说是不利的,很容易使得其变成了体育教学的主要渠道。因而,在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与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对“健康第一”、“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加以重视,明确改革的中心、主题与方向,避免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指导思想上有所混乱,以免人为地给体育功能贴上标签,从而限制了体育的范围。

1.3 将体育纳入升学考试科目体系中,充分发其激励作用

现阶段,因为深受商品经济、升学率以及明星体育等方面的影响,不少学校体育在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之间产生了极大的落差,名不副实。再加上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态势越来越严重,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不注重德育和体育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在招生过程中,体育和德育没有受到像智育那样得到各级各类高校的重视,更不用说严格考核了,理论上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再择优录取”,可是实际情况是录取全凭智育而定。换句话说也就是我国教育政策还不是很完善,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而理性的指导,关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落实与贯彻上也显得步履维艰。而将体育纳入升学考试科目体系中,明确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方向,不仅可以充分发其激励作用,而且还可以确保体育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相一致,有效维护了国务院颁布《体育工作条例》的法律地位和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2 结语

总的来说,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起步事件相对比较晚,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则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与新角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明确其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总体方向,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主流和脉搏,从而促进学生体制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确保学生在大环境大背景下个性化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 宋亨国,周爱光.论体育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身份[J].体育文化导刊,2006(2).

第6篇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创新路径

一、自媒体的含义及特点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1年,它具有平等性,平民化,交互性强等特点。

(一)自媒体的含义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简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二)自媒体的特点

1、平等性:通过自媒体这一平台,无论是高层还是百姓都可以利用自媒体信息,任何人都有了在自媒体平台上信息、评论信息、转发信息、举报信息的权利。同时也拉近了不同阶层的距离感,通过这一平台,不论认识与否,都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

2、平民化:百姓可以利用自媒体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他们将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想法通过自媒体表达出来,让更多人了解百姓的生活,体现了平民化这一特点。

3、交互性强,传播快:自媒体强调着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式的交流。通过自媒体,人们可以即时传递信息、反馈信息,这种交互性超越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必须“在场”的局限。[2]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进行消息,并对自己感兴趣的消息进行转发,评论,除去了传统媒体的印刷的复杂程序,其传播速度之快。

4、信息容量小:在一般的自媒体平台上,大家信息一般根据自己当时的感想所写,信息量较少。

5、易操作:利用自媒体平台,只需下载好软件并注册成功,再往上打字发图就可以了,所以一般用户一学就会,不需要繁琐的操作步骤,所以很受大家喜爱。

6、信息自由化:与传统信息渠道相比,利用自媒体平台信息更加方便自由,传统信息一般是通过报纸、新闻等形式,其需要时间与自媒体软件相比,耗费时间之长,而且大量信息需要被筛选而受到约束,相对而言自媒体更自由。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状调查

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自媒体平台的忠实粉丝,他们通过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使用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以江苏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一共调查了186为学生,涉及各个年级及专业,大多数人对自媒体的了解与官方自媒体定义基本一致,但还存在6.4%的学生对自媒体不了解。在受调查者中占大多数的学生浏览自媒体所花费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之上,其中32.2%的学生花90分钟以上的时间在使用自媒体上。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来说,自媒体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是有帮助的,但觉得自媒体会影响他们的也不在少数。目前,占绝大多数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手机关注时事。对于是否了解本校的自媒体平台,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寻找路径,但学校宣传所占比重最大。与此同时,81.1%的学生使用自媒体在于社交网络功能,很少有人用于学习。但又有另一情况是大家还是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体,但自媒体获取信息更加快捷。学生认为最有效的维护自媒体舆论环境的是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来运用自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同时,56.4%的学生认为运用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难以监管。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已经深入人心,将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获取信息的手段,而面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的应对,认识到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三、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由于自媒体的出现,网络监管建设不完善,大学生认知尚未成熟,对网络信息辨别力不够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遭到冲击

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都是通过层层筛选,再发表出来,这些内容大部分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自媒体具有信息自由化的特点,出来的信息无人监管,所以网络上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其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尚未成熟时期,对于信息的选择上会有失手的时候,而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尽量让大学生接受到的是优秀的思想,避免不良思想的侵害。

(二)自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面对面的方式传授知识,和学生的交流也是面对面的交流,一般是一对多或者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而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利用自媒体,大学生可以在网易公开课、慕课等各种学习网站自主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讲师,从而改变了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在一种虚拟的世界里,进行学习,从而学生更容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因此,如何结合传统教育方式与自媒体相结合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三)自媒体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挑战

在传统媒体时期,都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从不知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接受者,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一般只是接受知识,对老师的教学内容很少有质疑的声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学生自己可以主动的获取知识,学生的地位从被动变成主动,学生对待新事物越来越认同,而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却比不上新生代,因此,在这方面与受教育者相比,教育者处于劣势,不能及时的获取最新信息,而且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远不如受教育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学生开始有了不服从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从内心轻视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工作者还有不知道的知识,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学生有了这种轻视的心理,对学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学生开始瞧不起老师,对老师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有一种抵触排斥心理,一方面,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不平衡,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也受到了影响。但同时,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使得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角色可以相互转化,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也是当今教育现象中一种普遍的状况。

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面对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教育工作者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对策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如:突发事件,低俗文化,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质等。

(一)建设好自媒体平台,高效处理突发事件

面对自媒体的开放性,在舆论的冲击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沉着冷静的应对,引导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分析事情的利害关系。在此同时,应该深入剖析事情发展的背景和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面对突发性的事件,作为教育者应该及时站出来,解决突发性事件。如,面对外来媒体的造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关注,跟进消息,确切的分析造谣事件的本质,在自媒体平台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有利论证,以免造成社会秩序不稳定。

(二)加强法律法规意识,传播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

由于自媒体是新兴事物,针对网络还的法律条文还不健全。也正因为此,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低俗文化才此起彼伏,得不到遏制,所以,工作者要重视并建立有效的网络法律条文,并对网络进行有效监督,对一些不属实的危害国家、青年的网络谣言加以澄清并惩罚相关人员。

与此同时,高校工作者应该建立健康向上的交流平台,传播主流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利用自媒体平台创建交流平台,激励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利用自媒体交流平台探讨社会文化发展,国家主流价值文化,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对国家的向心力。对于大学生的困惑,作为教育者应该积极主动耐心地解答大学生的疑难问题,响应大学生的需求问题。

(三)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质教育

早在1993年,英国的李维斯和汤普森合作出版《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首次对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套比较完整的建议,其基本目的是“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3]为了缓解大学生浏览低级趣味的文化现象,应当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质,树立大学生正确上网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能够清晰的辨别、筛选有利信息。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面对自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起了更重要的责任,而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这些责任,就需要更熟练的了解自媒体知识,利用自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教育者应该有效的管理校园网络,洞察学生的最新状态。高校思政工作队伍需要高度重视、积极研究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发展方向,注重发挥团队优势,实现成员在知识结构、时间精力和技术技巧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主动深入学生的日常网络活动中。[4]当然,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问题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平等的姿态,亲和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11,(4).

[2]都慧英,周方道.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第7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14

1引言

体育院校健美操专项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反馈,具体到评价标准上,体育院校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就业率就成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对体育院校来讲,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培养方式才能够顺应市场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日常教学内容中增设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和不同方面的综合,使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幼儿园、小学、中学、少年宫、健身会所,甚至专业队伍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校四年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各项素质和综合能力,能够拓宽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从而更加有效且顺利地进入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遂本项目以提高健美操专项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研究。

2就业为导向开展健美操专项教学的必要性

针对健美操专项的学生来说,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要求其在校期间能够尽其所能掌握必要的知识,熟练技能以及具有多项进入职场所必须的能力。包括进入社会时和就业后在其工作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带着这样的思路,区别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重点要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首先,在考虑针对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教学和培养时,最核心最重要的无疑就是学生的健美操专业水平。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同样足够重视这一点,可以说我们过去工作的重心就在于此,这其中蕴含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们从中总结出丰富的经验,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上可以说是踩在前辈的肩膀上工作,他们留下的财富不可估量。反过来讲,我们不能一味地照办这些经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前辈虽已功勋卓著,但我们新一辈教育工作者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勇气,使我们的事业能够更上一层楼。

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论述

针对学生的教学和培养具体的项目实施环节我们主要有语言教学、视频教学、形体教学和技能教学等。

3.1语言教学

其中语言教学是指让学生学会教学的专业术语,是针对学生就业的需要,帮助其熟练掌握教学过程中作为授业者不可或缺的有关术语的准确表述以及具体动作的标准口述方式。

健美操术语的运用:完整动作术语的结构:1.动作部位:指身体各部位的术语;2.动作方向:指身体运动的方向及路线;3.动作性质:指动作类型;4.动作结束:指完成动作之后身体所构成的姿势。

3.2理论教学

1.专项理论:①健美操的起源和发展。②健美操动作练习的特点、分类、锻炼价值。③徒手动作的特点和技术要求。④持轻器械动作的特点和技术要求。⑤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2.多媒体教学部分:采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方法,主要讲授健美操理论知识和常用基础理论知识。

3.3技能教学

3.3.1基础步法

健美操基本步法是体现健美操练习者下肢动作基本姿态的主要练习手段,根据动作完成的形式不同,可将基本步法分为五大类:交替类、迈步类、点地类、抬腿类和双腿类。

3.3.2上肢动作

1.常用手形(1)掌形:五指伸直并拢。(2)拳形:握拳,拇指在外,压在食指弯曲部位。(3)五指张开形:五指用力伸直张开。

4就业对教学过程的导向机制

4.1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的特点

在遵循传统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提高学生业务能力。健美操专项学生所学专业可能的就业方向较多,主要可以分类三个大类,分别为教学类,训练类和社会指导类。社会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学类的针对社会健美操指导方向的一个特殊的方向,与传统教学类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属于学校健美操的范畴,主要体现在教学对象并非在校学生。另外,学校中的专业教学队,虽然成员大多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但其带有明显的系统教学,因此可归为教学类领域。综上所述,提高学生业务能力和水平包括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帮助学生,为其创造关于教学和教学技能培养的条件,并进行深入具体的指导,要让学生学得好,练得好的同时会教学;做学生,做运动员的同时要学会做老师,做教练。首先培养学生具有这个意识,其次在教学具体技能上多做指导。

教学类与社会健美操指导类应较多的以一般类为主要方向进行培养的同时对竞技类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教学类以及教学类中以带队为主的则要重点针对竞技类健美操学习和教学领域进行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类领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等,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4.2就业导向对健美操专项学生的要求

4.2.1总体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素养。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学生对艺术感知的培养。2.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3.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4.丰富学生专项理论水平。5.接受应聘过程的专门教学。6.完善个人形象,注重人格魅力的培养。7.多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水平,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塌实肯干具有奉献精神。

4.2.2实训前期要求

及时请任课教师介绍有关情况,了解实训的相关问题及教学设施,并对自身上课提出要求。在学校健美操组的指导下,研究讨论健美操教材,跟原班听课学习,向老教师“取经”,了解教学进度和班级学生情况,修改整理自己的教案并进一步熟悉教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改、调整教案和教学方式、方法,确保顺利上好课。同时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特点,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

4.2.3实训过程的要求

在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寻求一条让他们感到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由于刚从学生角色进入教师角色,会有意无意地把体院老师的教学模式带入课堂。要考虑到教学对象及环境的不同,不可有意无意地习惯于体院老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练习的少,老师讲的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高,很多动作教完,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学习好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适应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在要求学生完成动作或训练时,有必要降低难度或要求,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在健美操课上要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还要让每个学生都要有充分的活动,所以要在健美操课上让他们充分的放松,开开心心地上好健美操课,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2.4综合能力要求

对待学生方面,既要注重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还应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健美操精神。每一个教学过程老师都应该清楚、简洁地示范教学,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密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身体锻炼,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讲解动作要领需突出重点、难点,示范动作正确。此外,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很大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分层教学,区别对待,否则无法进行有利的教学。学生对太简单或超出学生力所能及的练习,也会使他们反感,从而导致课堂气氛冷淡。要上好一堂健美操课就得抓住学生的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健美操活动中,学生都不喜欢压抑的氛围,适时发挥教师的幽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使学生更能生动形象地接受所教内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5小结

综上所述,鼓励学生要敢于去尝试,这样学生便能自然地面对自己本该期待的一切。要求学生克服自卑,建立自信。通过不断取得成功的经验来洗涤自己的自卑心态。只要获得成功时的满足感,就能进一步获得自信。因此,在一开始的学习和教学中,目标不应设的过高,这样相对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同学之间也应多相互鼓励。通过努力,用教学和教学的成绩来证明自己,这才是增加自身人格魅力最有效的方法,而非过度从外表装饰自己。健美操专业的学生在建立自信方面的进步效果明显,成绩显著。

在加强健美操教学和教学的技能水平方面,给予学生丰富的实习与模拟练习的机会,并针对这一环节指定多位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和帮助。并且开展内容丰富样式多样的针对学生的教学和教学技能比赛,以及通过借助多媒体设备在微格教室及带有多角度拍摄功能的教学场馆中进行模拟,向学生反馈自己的表现,收到学生广泛欢迎且反响不错。

参考文献:

[1] 何荣,孔宁宁. 面向就业的高等健美操院系健美操(专选)教学内容的再构建[J]. 河北健美操学院学报,2010(03):41-45.

[2] 邓翎. 以就业为导向的健美操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 武汉健美操学院学报,2010(06):96-100.

[3] 李海. 社会需求视域下健美操专选课程优化设计与实践[D].武汉理工大学,2012.

第8篇

[关键词]流体力学 板书教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TB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5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课程的板书教学被多媒体教学取代。流体力学作为机械、土木、能源、采矿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包括液体和气体在内的流体在静止和运动时的力学规律及其与固体壁面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一门科学。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有所不同,其主要反映在用场论的观点处理力学问题上。

流体力学中介绍了拉格朗日和欧拉法之间的区别,我们原来都是用的拉格朗日法来解决问题,即对物体的某个质点属性进行研究。而由于流体力学中的研究对象流体具有易流动性,因此某个质点的研究就不能代表整个流体,此时我们引入了欧拉法,即将物理参数(速度、压强、动量等)通过空间点的属性来进行研究,这是在学习中容易造成混乱的一个地方。此外,流体力学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分别都做了各种假设条件。例如,N-S方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般解的存在,那么在对N-S方程求解时,就必须做一些假设来简化该方程使其求解,这也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个地方。

流体力学被认为是高等数学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因此,要想学好流体力学,首先要有扎实的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及大学物理的基础。流体力学还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如什么是黏性,在流体中体现在什么方面,黏性随温度、压力变化的关系等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细致地讲解。所以学习流体力学首先要改变观念,要有比较强的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能力,这样才能学好这门课。那么如何教授这门课、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物理概念,并让学生理解且记住,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了。

一、板书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板书加讲解,有的时候会用到一些教具,但这些都是静态的,对于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概念很难表达清楚。流体力学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特点,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只能口述进行概念讲解,学生看不到实物,即使和实验课相结合,有部分概念还是无法表达清楚。而且除了概念以外,该课程还有大量的方程推导,很多的文字说明、画图等需要大量的板书,每次课几乎都是在不停地写、不停地擦,不仅教师感到筋疲力尽,学生也难以理解,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反应流体力学是很枯燥无味的一门课,但是很重要,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现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但现在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在幻灯片中放上讲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放出来进行“照本宣科”,有的干脆只是课本的扫描,上这样的课,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昏昏欲睡。

多媒体教学不仅是幻灯片在课堂上的应用,还应该包括二维及三维动画的演示,甚至是视频或者实验录像、现场工程录像等。多媒体教学为理解难懂的概念、定义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尤其是丰富的现场工程、实验的图片、录像等不仅丰富了课程的信息量,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

但对于流体力学这样的课程如果仅有幻灯片加板书的内容,那么对公式的推导也不能很全面地讲解。我们知道,公式推导就是边讲解边思考边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如果省略板书学生对于前因后果都不太容易理解,且信息量大,没有思考时间。

如何将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并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直是很多高校教师在研究的问题。

三、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于制作的课件(包括幻灯片、动画、影片等)应该与课本结合紧密,包括章节名称、讲解顺序、重难点等都要根据课本内容在PPT中按照板书表达出来。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能一次出现整页的文字,这样不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也没有时间思考,直接就能看到结果,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应该逐字逐句通过人为的控制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边讲解边让学生思考,逐渐地出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当然这样做需要很多的时间,但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下面具体说明怎样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首先,对于第一章绪论部分的讲解,可以结合大量的实例,如都江堰、大禹治水、足球射门、火箭升空、消防等动画或视频对学生讲解本门课程的目的、学习方法和意义,以此可得出该课程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对流体力学课程产生兴趣,感到该课程并不难。

其次,对于难理解概念的讲解,可以制作动画来表现。例如,流体质点,我们定义的文字叙述是指体积无限小的流体微团,即宏观尺寸充分小,微观尺寸足够大。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话呢?如何利用动画来表示?我们首先可以在一个流体中取出非常小的一个点,指出该点就是一个流体质点,由于是一个点我们可以说它是没有尺寸的,这个尺寸指的就是宏观尺寸。再利用放大功能将该点无限放大,此时该点的区域内部存在无限多个细小颗粒(点),这无限多个点就代表了足够大的微观尺寸,再将放大镜去掉,那么就又回到了宏观上一个无尺寸的点。通过这个动画很好地表达了我们的第一个概念――流体的研究对象:流体质点的定义,形象直观,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其他的内容,如拉格朗日法、欧拉法的说明,以及流线、迹线等概念的解释都可以用动画来表达清楚。这样,学生对于这个生涩的定义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再次,对于公式推导方面的讲解,可以和板书相结合。例如,在讲解静止流体对平面壁的作用力时,用幻灯片给出已知条件即平面壁面积,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重心、型心所在的高度等,以及示意图。但是,公式的推导过程必须使用板书,推导时给示意图添加一些当时所需要的力或假设条件,得到结论以后,就可以通过幻灯片对每一个物理量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例如,平面壁上的总压力P=γhcA,这里说明A是淹没面积,此时根据需要,幻灯片上的淹没面积就可以用另一种颜色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对公式的每个数学符号在计算时就不会带错值,对公式也能有很深刻的认识。

另外,对于实验方面,可以将动画和实验视频相结合播放给学生观看并讲解。以雷诺实验为例,可利用flas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描述,再逐一播放动画使学生了解层流和紊流的定义,以及各自存在的条件。等学生有了最初的印象后,再播放整个实验过程的录像。这样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能对该实验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真正实验时就能更好地记住实验的条件、过程以及结论,并能很好地记住该实验的结果及一些注意事项。

最后,对于例题、作业的讲解,如果是选择题、填空题都可以直接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如果是计算题、证明题可以和公式推导类似,大屏幕上显示题目和图,利用黑板进行讲解。

四、结语

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摒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对于流体力学这门课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更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到流体力学这门课上起来是生动有趣的,让教师感到一节课下来是轻松惬意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忠宝,王梓.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2,(12):79-80.

[2] 陈二云.多媒体技术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47.

[3] 吴益华,谢洪勇.流体力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初探[J].陕西教育,2009,(8):65.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长春工业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吉林省仅两所),是国家依据IT产业发展战略、软件蓝领专业人才需求创建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的建设得到了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九部委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吉林省教育厅、信息产业厅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学院秉承“以生为本”的办学宗旨,学院的发展建设目标是“创一流软件学院,育一流软件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想要使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学,办出自身特色,就必须对其整体教学做一些改革。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在当代的特点,以及我院现实情况等综合情况,对计算机专业软件方向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二、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是单个专业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结的有机整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英语、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网页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处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如应用研究方向,可选择高级语言编程、动态网页设计与信息服务。对于一些主要课程,设置课程实训,如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C#,NET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和ASP.NET程序设计等课程都安排了相关实训,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进公司、企业实习锻炼。现在我学院已与青岛软件园和北京中软确立实训合作关系,并完成了一届学生的实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三、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计算机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技术的发展、更新异常迅速。因此为保证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使学生所学内容紧跟技术发展,更加贴进实际应用,必须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同时,鉴于学院各专科的学制仅为两年,时间较短,必须要求在对技术进行讲授时,重点学习实用性强,日后应用广泛的内容。

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是学院程序设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专门讲授学生日后工作的应用技术。为使学生不断掌握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知识,学院每学期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正和研究。从最开始只学习C/S结构程序设计方法,到专注于B/S结构程序的讲授,到现在重点讲解各种程序框架技术,使学生时刻学习最实用的技术,紧跟技术发展趋势。

应用型软件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传统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

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

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四、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价值观与课程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我们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问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避免上机变成简单重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设计类的课程我们安排了课程实训,定位于整个课程体系。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实训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建立由院领导挂帅、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企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第10篇

一、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首先,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进而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且更具便利性的交流平台。

其次,新媒体本身所特有的灵活和便捷的特点能够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快速、方便。在这个“快速通道”上,不管何时何地,教师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只需要一部手机或者是电脑,就能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再次,新媒体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中能够充分体验自由性。大学生不必像以前一样,不管感兴趣与否,都只能选择那些事先规定好的、千遍一律的教学内容。而是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和学习。同时,利用新媒体,大学生还可以在更加生动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比以前提升很多,也自然会让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换发新的活力。

最后,由于新媒体具有的虚拟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有效实用。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利用论坛、博客等形式自由的发表对于某件事的意见和看法。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学生的所感所想进行及时的了解,以便其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让教学具有实效性。

(二)导向功能

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功能。由于新媒体强劲的发展趋势,其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最主要的思想舆论“前线”。借助新媒体,大学生可以快速的获取资讯,并对资讯进行共享与交流。同时,新媒体还能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广泛地宣传,并通过各种渠道让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和掌握。因此,新媒体利用其强大的舆论优势,让大学生关注政治,了解社会,并引导他们明确对社会政治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同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宽容和兼容并包,其能够让大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政治态度。

(三)交互功能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即为其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由于具有这个功能,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自己想要的资讯,并能够及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所在,对有用的教学信息进行重新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不断的吸收最新的资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种具有交互性的教学方式引导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具创造性和多变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首先,由于新媒体具有简单、便捷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其获得任意想要的信息,这就容易让他们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很多自控能力不是很强的大学生极容易被新媒体上各种鱼龙混杂的思想影响。而这些不良思想的蔓延也很容易让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出现错误,进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冲击

新媒体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给教育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也给教育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逐渐被大学生遗忘。其次,通过新媒体,一些事件的善恶倾向被不科学的放大,一些消极的思想被大肆传播,这些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三)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无屏障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困难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基本处于一个“无屏障”的状态下,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内容的限制,人们几乎可以随意的制造和信息。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其极容易受到各类不良信息的腐蚀,进而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都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很棘手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教育是其主要对策之一。首先,高校应该从思想上对媒介教育足够重视。加大对其的各项投入,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鼓励学生加入到媒介学校的过程中来。在媒介学习中,让大学生自己到校外进行采编,进行实践锻炼,通过这些手段来提升他们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密切留意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并对学生接触利用新媒体的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在适当的时间内给予导向。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对新生事物充满的好奇心。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难免会丧失判断真伪的能力。这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时十分必要的,其能够帮助学生走出“迷雾”,重见“光明”。

(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优化信息在校园的传播环境

首先,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该就自己学校的情况加强学校的新媒体建设平台。同时,校园新媒体建设应该与时俱进,对新媒体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其次,应该充实新媒体的内容,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革新,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的“知情权”,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最后,应该积极加强对于校园新媒体的分析和测评工作的力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让校园的新媒体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形成积极的引导。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导向和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而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思维最活跃、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但是低下的判断力同时也制约着他们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导向和教育,让其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能够在庞大的新媒体信息数据中得到有用且健康的信息,以助力自己的成长。

第11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

(1)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建,同时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先生曾经提出:“教学的艺术本质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术,其主要在于对学生进行鼓舞和激发。”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鼓舞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多媒体教学模式恰恰是其中最为理想的一种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解《保护智力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山寨”商标现象进行展示,例如“雕牌”和“周佳牌”“小天鹅”和“小夭鹅”“康师傅”和“康帅博”等,由此引入课题,之后向学生介绍智力成果权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应的教学内容,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进入分析阶段。由于学生对上述名牌产品十分熟悉,容易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本课时的学习中来。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学重点的强调与难点的突破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充分利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运用充足的网络信息资源,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积累量有所增加,这样一来可以更有力地强调教学重点,并能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为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与引导。

例如在讲解《上网的利与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上网利与弊的漫画与信息,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图片的观看来加深对网络利弊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明白过度地沉迷于网络,不但会直接导致学业荒废,还十分容易误导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充分地理解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交往的不同,避免了学生因上网交友受到身心上的伤害,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地利用网络来做一些有利的事。

(3)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使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由于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且该学科中的知识点有很多带有抽象性,如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无法理解其中抽象知识点的基本含义,同时还会直接导致知识点显得更加枯燥无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若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抽象的知识理论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视觉与听觉上的感观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对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标志性事物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能够充分感觉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较为抽象的“文化”这两个字的基本含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利用方法

(1)利用投影方法,使情境的创设更具有真实性。初中生更热衷于观看直观画面,而多媒体投影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投影教学还能对学生的感官参与以及相应的认知活动,实施有效的调动。例如在《感受社会变化》一课中,讲解到我国快速的社会发展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举例,向学生展示一些家庭在不同时期的条件,可以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实际生活中感受我国社会的发展。

第12篇

这个方向主要对学前教育行业发展进行研究,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省市从政策角度对学前教育问题的探索,幼儿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幼儿园管理和实践中的探索等。

 

1.一线城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2.三线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编制和执行研究

3.国外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的历史、现状和对策研究

4.公立幼儿园的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本方向涉及学前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各种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1.幼儿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观察、分类、运用时空、确立关系、数量化、测量、实验、解释数据、下定义等)培养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2.幼儿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及其获得方式研究

3.幼儿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及其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4.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三)幼儿园健康与安全教育

 

1.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3.幼儿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研究

4.0-3岁幼儿的健康教育研究

5.农村幼儿的健康现状与教育研究

 

(四)幼儿园的课程

本方向涉及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策略,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等研究。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审核与监管研究

2.幼儿园课程评价与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3.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4.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5.西部地区农村学前一年混龄教育课程研究

 

(五)游戏与玩具研究

幼儿园游戏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发展,游戏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教玩具的开发与利用等研究。

 

1.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

2.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3.游戏资源及其开发的研究

4.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性游戏研究

5.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六)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教育

本方向主要涉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在学前教育儿童教育领域的相互支持、协作与配合研究,关注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协调教育的现状,研究幼儿园、家庭与社区有效配合的途径与方法。

 

1.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研究 

2.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

3.家园沟通中的问题及其改善策略研究

4.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5.新入园幼儿家长辅导研究

 

 

(七)教师专业教育和教师行业发展

该方向涉及教师资格培训、教师培训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学前教育师资的成长和标准研究;教师培训机构的课程教学研究;国内学前教育体系的构建等方向。

 

1.学前教育教师维权方式和效果研究

2.学前教育老师的工作待遇和成长环境研究

第13篇

摘要:高等数学中的部分定义与定理具有高度抽象性,并且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对其进行大量的删减,让学生陷入了不明原理,只会“计算”的错误现象中。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教学过程中抽象的定义与定理知识讲解的处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建议,让学生体会真正数学。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定义与定理 教学 数学素养 数学能力

在现今很多领域中,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高等数学作为非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而在高职教育中,因为生源大多是来自技校或高考落榜的学生,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高等数学中部分定义与定理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这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讲,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难点,以至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针对这一难点,很多数学教师在对这些抽象、不好理解内容的处理时,进行了删减,把大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一句话带过,甚至直接删除,而把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与计算技巧上,以直接教会学生数学的计算为目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承接了一些中学的“应试”教育,数学的潜在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违背了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初衷。

一、学习定义定理的重要性

1.教学大纲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说明了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们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把所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奠定较好的数学基础,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从大纲可以看出,该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能终生受益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由于很多数学思想都在这些抽象的定义与定理中有所体现,所以大量地删减这些内容,只注重于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使学数学成了应付期末考试的一种途径。并且,高等数学的学习一旦结束,学生也将会把这门知识抛到九霄云外,这样完全没有形成教学大纲里提到的应有的数学思想,也就更谈不上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了。所以要满足大纲的要求,学习抽象的定义定理必不可少。

2.培养数学能力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虽然定义与定理知识较为抽象,但它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无外乎是要把现实中的问题抽丝剥茧,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用数学知识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能力。关于抽象定义定理的学习,例如定理的证明,都有其具体的推理过程,对于这些推理过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进而形成思考问题时思维的缜密性,以利于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准确无误地将其转化为恰当的数学问题;而对于这些定义定理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在分析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正如一位大学老师所说:“学数学其真正目的是为了驱逐大脑中愚蠢的想法,让我们的大脑真正地聪明起来。”

3.实际生活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很多抽象的定义定理知识,它的出发点就是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例如常见的某一个变速物体的速度,学生觉得求这个随时都在变化的速度成了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点,但从高等数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求变化率,也就是抽象的导数定义学习的切入点。所以对抽象定义定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并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定义定理知识的处理方法

不少数学教师反映,不是不想授课时强调这些定义与定理,只是因为它们太过抽象,讲解的过程花费的时间长、精力多,但学生理解的效果还是不好,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笔者多年担任高级班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些抽象的定义定理的处理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总的归纳为以下四个

关键词 :引—化—启—控。

1.“引”——引数学史,丰富内容

高等数学中很多定义定理知识抽象,让学习的人容易身陷迷津,而数学史却如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在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当地引用数学史的知识作为补充和指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

例如在学习解析几何时,教师给学生介绍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以及他的经典心形线的相关轶事,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神奇地让单调的式子变成美丽的图形,并且体会到数学不是枯燥的,它也可以创造浪漫。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中的代数与几何的紧密关系,为后续的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逻辑源头,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思想,这为紧接着数学概念及定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另一方面,数学史里记录了很多数学家为了得出正确的定义与定理,如何排除万难、历尽艰辛的。学生学习数学史,除了了解定义与定理得出的过程,还会为数学家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感动,这将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一次提升。

我们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能使那些看似抽象的定义、定理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2.“化”——化繁为简,重视直观

对于抽象、繁琐的定义定理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只有把知识直观化、简单化。

如在讲解微分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其字面意思上下工夫,举例地球本是一个球体,其表面应该是曲面的,可为什么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大多却是平面呢?答案是人肉眼看到的范围同地球的表面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微分概念中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平面,一条曲线微小的部分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具体的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懂得用无数个简单的平面代替复杂的曲面,利用微分这一数学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又如对数列、函数极限概念的处理,教师可改变教材中的定义方式,注重直观,采用通过画数列或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图形直观性的特点来解释定义,从图形中得到极限定义的本质,让学生对极限定义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此外,我们通过多观察实际生活中与数学有联系的例子,把数学概念尽量与周围实事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便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定积分定义时,介绍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圆形大礼堂,从外形看它的屋顶是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半球,但实际上仔细看是由一个个近似矩形(曲边梯形)的小玻璃窗构成的,这个看似不容易求的表面面积,实际上就是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求曲线下面积的办法,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同时也巧妙地表明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这样使学生对抽象的定积分的定义,即求曲线下面积的方法加深了理解。

3.“启”——启发引导,自主讨论

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学生自主探索要比教师一味灌输要来得好。在教学时,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讨论课,通过合理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抽象、内容理论性强,对初学的学生是一个不容易处理的难点,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一定不好,这时可以选取一些难度适当的典型习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按组自由讨论。在思考讨论过后,学生对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加深了对这一抽象定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又如,在学习洛必达法则时,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法则的作用是求无穷大比无穷大或无穷小比无穷小的极限,却并不理解它为什么会与导数有关,是利用分别求导来解题的,但如果引导学生从无穷大增长的趋势来进行分析,同时得到导数的定义其实就是与增长趋势密切相关,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洛必达法则的本质所在。

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4.“控”——掌控有度,注重严谨

数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严谨性非常强,教师在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时,要注重掌控好想象的“度”。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加活跃与生动,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想怎样解释就怎样解释,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歪曲了知识的本意。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思考学习,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方向,并且要适时纠正一些学生错误的偏离事实轨迹的想法。

比如学生在学习极限时,对于其中的一个零比零的极限类型,学生误认为高等数学里的分式的分母是可以等于零的,这时应强调此时出现的零是在某一条件下一个趋于接近的结果,并非真正等于零,强调出极限的定义,突出语言表达上的严谨性。

三、小结

大量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教学上的所谓教学效果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来意义。数学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和目的,注重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把学生从做题、解题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让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并且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浅析高等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2]尚仲平,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第14篇

学管理、语言学习材料等因素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美 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加拿大学者Bilash博士的“成功语言教学模式”,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活动并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行动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得到了加强。

关键词:问题解决方法;学习者自主性;行动研究

Abstract

The ultimate aim of action research on learner autonomy is how to help learners to become more autonomous and better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article reports an action research on fostering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by using the problem-solving metho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 interview and theclassroom observ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strategies such as task-awareness, attribution, input and output, motivation, analysis and deduction, self-belief, motivation and self-concept are quite strong, but their risk-orientation, self-awareness, asking questions, self-monitor, self-evaluation, self-monitor, reinforcement and co-operation are quite weak. It is also found that society; cultural psychology, language competenc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influence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n order to foster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a series of class scaffolding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and use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for one and half a year according to Howard Gardner’s theory and Dr. Bilash’s Success-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Model. The majo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s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ir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enhanced.

Keywords: problem-solving method, learner autonomy, action research

1. 引言

外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只是一个教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客体转移到了主体,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者在外语学 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已得到母语习得研究 和外语学习研究的证实。在贯彻“以人为本”和“终生教育”理论的大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 外语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培养“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的重要性。此外,不少研究 表明,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许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如何促进外语 学习者自主性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外 语教学的新趋势。

在国外,著名学者Benson(2001:111)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即“与学习者自主性有关的实 践是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和如何提高语言学习的?”,把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归纳为以 下六种:第一种是基于学习材料的方法(resource-based approaches);第二种是基于教育技术 的方法(technology-based approaches);第三种是基于学习者的方法(learner-based approaches)

;第四种是 基于课堂的 方法 (classroom-based approaches) ; 第五种是基 于课程的方 法 (curriculum-based approaches);第六种是基于教师的方法(teacher-based approaches)。他同时 指出,到目前为止,许多与学习者自主性有关的研究大多基于反思和推理,很少有基于对数 据的系统分析的研究。因此,基于数据的行动研究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国内学者对“学习者自主性”的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徐锦芬等,2004),所 有学者都肯定了培养“学习者自主性”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主学 习能力的培养途径。目前,国内对“学习者自主性”的研究主要介绍国外的有关理论知识,只 有一些研究者如:王笃勤(2002)、徐锦芬等(2004)开始探讨一些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证研 究。何晓东(2004)认为,今后关于外语“学习者自主性”(LA)的研究应过渡到以实证研 究为主,同时,应紧密结合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开展研究、讨论。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

究成果发现,对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大纲和课程设置、课堂教学

、外语学习环境、专门的策略培训、自主学习中心、多媒体辅助教学、远程教学等。 许多研究表明,“学习者自主性”与学习策略密切相关。“问题解决”是学习策略的一种形

式,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问题解决”要求教师为学生 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 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因此,“问题解决”是培 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呢?任课教师如何发现这些问题 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呢?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索学生英语学 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目的是促进外语学生的“学习者自主性”,最终的 目的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 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 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 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本人主要采用六步骤模式。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 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 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 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 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 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 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 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 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 释和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 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 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 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背景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级英语教育专业三个班级共91名学生,课程为《综合英语 课》,行动环境为实际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程》第 一、二册。执行者为本人。项目时间: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

2.2 预诊

在2006年秋季学期初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虽然对综合英语教学很感兴趣,但是绝 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预习和复习功课,不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不能按时提交作 业且正确率很低,没有什么学习计划,合作学习的能力差。根据学生的表现提出了一下假设

:绝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设,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访问与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

查和访问使用了张立新和李霄翔(2004)设计调查问卷和问题,抽样调查了26名学生。通过 问卷调查、访问和课堂观察,试图发现本项目研究者所教的学生在哪些方面自主能力欠缺, 哪些方面较强,发现其中的原因。课堂观察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语言表现、对提 问的反应、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课堂讨论的情况等等。

表1问卷调查结果(按照均值从小到大排列)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整体能力较强项 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较强(接近或超过4分):任务评价、归因、输入输出、分析推理等、自

我信念、动机,自我信念,自我效能。

(2)整体能力较弱项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有待加强(低于3分):冒险,自主意识,提问

,自我监察,自我评价,加强,合作。

(3)课堂观察和访问结果 为了探索以上问卷调查初步发现的自主能力差异的原因,我们进行了课堂观察和访问

,结果发现,社会、文化心理、语言能力、教学管理等因素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

(4)确认问题: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社会、文化心理、语言 能力、教学管理、语言学习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没有得到全面均衡发展。

2.3 拟定总体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研究者基于美国学者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加拿大Bilash博士的“成功语言教学模式”,并根据英语教育 专业的特点,从备课、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语言吸收和巩固、语言的输出、形成性评价和终 结性评价等五个方面,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级设计了 一系列的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 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2.4 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第一步:建立个人档案,通过个人档案获得学生信息和对学生做出评价已经成为重要 的趋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 等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其档案中可以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的进程。 为了了解和掌握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经历,项目研究者参照《多语和多元文 化的欧洲》(1997-2000)和《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Junior version)

,制定了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主要包括语言通行证(Language Passport),语言传记(Language Biography),和语言档案(Language Dossier),主要用于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 和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教学参考。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项目研究者分四个等级(初 级:elementary, 中下级:lower intermediate, 中级:intermediate和高级:advanced)设计了语 言文字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 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旋律智能

( Musical intelligence )、人际关系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等七大类的课堂教学活动, 如:Getting to know one another, Biographical, Bingo, Idioms, Noticing, Roll the dice,A fu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vity,English songs, Teaching

activities, Dictation activities, Spring festival, The year of 12 animal signs, Jigsaw reading activities, Self-study in the computer center, Matching pairs activities, Home reading and retell

activities,Posters, Advertisements等。每个具体的课堂活动都有一系列的步骤构成。

第三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交替实施具体的七大类课堂活动,使学生从教师完全控 制逐步向学生自主地完成所有的课堂活动过渡,最终实现学生完全自主的完成任务。

3. 结论与讨论

我们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收集经过三个学期的行动研究教学效果,并得出以下结论:

3.1 个人档案

通过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三个学期的个人档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学生语言通 行证中的学习进步表格的填写上看,有44%的学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2 升到

B1-Grade 8, 有31%的学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1 升到B1-Grade 7, 有25%的学 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3 升到B1-Grade 9。这些数据表明,经过三个学期的课 堂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从学生语言通行证中的学 生跨文化的经历看,大多数学生从原来的不敢、不愿意与外国人面对面、E-mail、信件、贺 卡交流等方式交流转变到了愿意、敢与不同文化的外国人进行交流活动。第三、从学生的语 言传记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方法和策略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在语言学习方面 的进步也非常显著。第四、从学生的语言档案来看,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具体的七大类课堂活 动,而且在课内外都能够组织和运用这些课堂活动,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

3.2 课堂学习记录

从课堂学习记录可以看出,从第一个学期的第三周开始,85%以上的同学能按时预习和 复习功课,并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合作学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79%的学生 能按时提交作业。

3.3 考试成绩

从三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看,所教的三个班级综合英语成绩平均分比同级别同类专 业的班级高了7分。

3.4 调查问卷

从三个学期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在冒险,自主意识,提问,自我监察,自我评 价,加强,合作等方面得到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5 反馈练习结果

从每次上课后的反馈或反思的练习结果看,87%的学生成绩都达到良好以上,对课堂 活动的评价和任课教师的评价也比较好。

3.6 存在问题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计划周密、 教学设计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大部分同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专业技能得到了训练和 加强。对教师来说,行动研究中学与教、教与研的互动,提高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

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下,如何使男女学生融入 到同一个课堂活动中?组织小组活动过程中如何监督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检测设计的课 堂活动的难度?仍有 7%左右的同学各方面进步不大,这些同学大都性格内向,语言能力和自 控能力差,大多不愿意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不积极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内外作业,

如何培养这些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问题为我们下一步的行动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Barbosa, I. & Paiva, M. Action research: a way to teacher and learner autonomy? [A] In F. Vieira, M. A. Moreira, I. Barbosa & M. Paiva (Eds.), Pedagogy for autonomy and English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nference of the working group – Pedagogy for autonomy [C]. Braga: University of Minho, 2002.

Benson, 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2001.

Burns, 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CILT, 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 for Adult and Vocational Language Learners, retrieved from cilt.org.uk/qualifications/elp/adultelp.htm on November 14, 2007.

Smith, M. K. (2002) 'Howard Gardner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infed.org/thinkers/gardner.htm. Last updated: December 28, 2007.

Wallace, J. M.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华维芬. “学习者自主”探析[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何晓东. 国内自主英语学习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语界,2004,(4):10-14.

兰昌亲,曾洁. 对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思考[J]. 外语界,2004,(4):24-30.

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 外语界, 2002,(3).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魏玉燕. 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J]. 外语界, 2002,(3).

辛自强. 问题解决研究的一个世纪:回顾与前瞻[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徐锦芬,占小海. 国内外“学习自主性”研究述评[J]. 外语界,2004,(4):2-9.

第15篇

【关键词】CDIO 模具设计与制造 实践教学

【课题项目】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探索”,基金号:103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6-02

一、引言

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想―设计―实施―操作”。这4个过程来源于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涵盖了绝大多数的工程师必要的专业活动[1]。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 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扩大项目资助范围与资助强度,并建立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现状

1.“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观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如果加强实践教学就等于把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混为一谈。这种观念扭曲了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扭曲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2.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管理有待完善

新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存在财力不足的现象,导致实验、实训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实习基地不够完善,工厂受效益、安全等因素的制约,不愿接受高校实习的学生。另外,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较多,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一些实习、实训环节上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3.实践型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教师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教学无疑能满足要求,但是实践教学经验困乏。基于这种现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4.实践环节内容陈旧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实践环节教学课时少,内容陈旧。多为基础性实践,缺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在教学方法上以被动型、灌输型占主导地位,学生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创造性思维[2]。

基于以上现状,有必要引入CDIO理念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增强工程实践意识,培养目前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模式可以在课堂上有效建立互动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既要遵循该课程的传统理论知识,又要符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项目支撑课程的要求[3]。

1.CDIO工程教育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的首要前提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在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系统的概念,让他们知道要实现这个系统,就要先搞清楚系统中各个模块的相关知识。而各个模块在各个实践环节进行详细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做中学”的渴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围绕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造情景教学环境,采用合理的适合现代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内实训机构的优势,把企业的实际项目带进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提倡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2.项目的分级与设计

工程实践的精髓是设计,CDIO的理念是基于项目教育和“做中学”的体现,也是强化模具专业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手段。改革目标是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利用项目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3]。通过广泛调研及企业对毕业生要求“零对接”的状况,设置三级项目来达到CDIO理念要求的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一级项目是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来强化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锻炼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若干个二级项目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在大三、大四时完成,还有几个三级项目,主要培养学生机械类专业的基本技能,在大一、大二时完成。

3.项目的实施与保障

如图1培养过程流程图所示,一级项目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和能力的检验。最好是选择企业的实际题目来做且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密切相关,这样就能够体现CDIO的教学理念。一个较大的题目由一个项目组来完成,毕业实习必须针对各自的题目进行,一个项目组有一个组长,制定该项目的总体方案,其他成员完成各自的分支部分。在此过程中项目组成员要团结协作,以项目为核心,圆满完成该项目的各项指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利用以色列Cimatron E公司的Cimatron E软件完成产品的测绘和三维造型、快速分模、生成凹模电极、浇注系统模具三维造型及装配、凸、凹模加工代码的生成及仿真。二级项目实施主要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模具方向的学生主要训练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CAD/CAM、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提前布置设计任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选择小型的塑料制品、饰品,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应选用小型冲压件,设计完成后最好能加工成型。三级项目主要是机械类学生必备的技能,包括制图、识图能力、电工、电子实训、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项目设计。这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素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这种能力培养不好,就好像空中楼阁一样,遥遥欲坠,因此要打好坚实基础。一级项目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就是金工实习。这是专业基础实习,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的训练,经过对企业调研,普遍反映应加强这方面的实训,增加金属工艺学的课时,深入了解冷加工、热加工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原理。另外低年级的学生实行导师制,设立课外兴趣小组,并与一些设计单位合作,经过查阅资料,设计一些实用模具。

为了保障各级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队伍,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安排课程时留出兼职教师的位置,选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以上三级项目的实施,特别是一级、二级项目指导。确保学生理解实践生产过程,掌握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实施的能力。

除了以上保障条件外,学校保证必要的实践教学硬件和所需经费,近年来我校为了营造应用型本科院校条件,投入大量的资金购进了三坐标测量仪、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电火花线成型机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等一系列模具制造所需设备,还配备了模具CAD/CAM/CAE软件,为学生各级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结束语

我校机电工程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实践环节,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模式,以三级项目为实践流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CDIO模式中的做中学的理念,提高了学生CDIOD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 从 CDIO 到 EIP2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19

[2]毕风阳,王百成,党跃轩等. CDIO指导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0(32):166-167

[3]冯志林,周佳男. 基于模式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CDIO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物业,2010(5):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