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职业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现状
1.师资缺乏,专业能力偏低
目前,特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现有的老师大多是从普通学校中途改行过来的,专业能力偏低、教育教学技术落后等问题。
特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般包括康复教育、文化课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块,道理上应该配备相应的师资。但是,我国培养特教师资的各类院校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加上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特教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不到丰富,教学能力和水平受制约,处于较低层次。
2.职教项目单一,指导思想偏离
职教项目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难以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可能是当前各特校的共性。比如:有的学校只开设了缝纫课,而有的学生喜欢理发或修理、烹饪等,可学校又没有开设这些课。有的学生有绘画、舞蹈的天赋,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单一的职教课,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也为学生将来就业埋下了隐患。
另外,部分学校仍片面追求文化课的成绩,只重视语文和数理化教学,其他科只作为副科,可上可不上,职业技术课就是搞清洁卫生。
3.资金政策和扶持缺位,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特校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没有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特校开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只能通过学校创收或社会赞助解决。办学必备的物质条件准备不足,教学设备、实习基地问题得不到解决,职业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树立正确的残疾人教育观。残疾学生生理残障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事实上,残疾人不是残废。对于听障人而言,听力损失使他们在与健全人的沟通上产生一些障碍,但他们的智力、学习能力、劳动能力并没有受到必然的损害。除了部分对听觉有特别要求的行业外,工业、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美术工艺等正常人能做的职业,很多听障人都可以从事。耳聋学生的职业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发展情况不同,随着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随着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的生理缺陷得到进一步补偿。而且聋生还具有眼明、心静、手巧的特点,他们工作中完全有可能做得与健全人一样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超过健全人。只要实施合适的职业技术教育,他们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树立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观念。特殊教育学校是几种教育要素有机结合的整体。要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自食其力,必须注重提高他们的文化、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两者兼备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2.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上级主管部门在配备特校教师时应适当配备一些专职教师。
(2)挖掘内部潜力。首先,要加强培训,让特校中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分别进行工艺美术、烹饪、按摩、美容美发等的专业技术培训,扩大职教队伍。其次,让具有某方面专长的教师担任职教工作,让他们边学习边教学,学用结合,在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中成长一批专业教师。再次,选派教师到工厂企业、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结对拜师,开阔眼界,熟练技能,提升一批专业教师。最后,聘请专业人员作为特校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来校进行培训、指导,培养一批专业教师。
3.加强课程的开发,建立完整的职教体系
中学阶段重点做好专业分流,文专并进。学校应从七年级开始设置职业劳动课程,教学简单的职业理论和操作,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在完成文化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实行专业技术课程分流教学。在学校课程安排上,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大胆的改革,可全校上午集中上文化课,下午集中上活动实践课、职业技术课。在职业技术课上,采用打破年级界限,按智力、能力、爱好自由选择,适当调整的方法,保证每一位学生能较集中地学一门技术。课程开设大致如下。聋生:缝纫、机械加工、广告设计安装、毛衣编织、美容美发、糕点制作、建筑与装修、汽车美容、清洁卫生、搬运装卸、酒店勤杂、擦鞋等。盲生:按摩、配乐、唱歌等。培智生:家政服务、洗车、擦鞋、清洁卫生、搬运装卸、酒店勤杂。
经过中学几年的技术教育,毕业生能有一至两门较娴熟的技艺走上社会,同时他们也可以参加高一级学校招生考试继续学习。
一、树立为全体学生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的意识。
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面临的两种选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意识的培养疏于关注,导致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未经职业培训就直接就业,成为低素质的劳动者。初中教育出口与职业教育入口衔接不畅,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能力的缺失,也使大量生源和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初中学校要从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性,建立为全体学生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的意识,创新教育方法,积极引导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
二、三步走培养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不少对接受职业教育缺乏兴趣。就学生本身而言,在对就业需要掌握基本的技能的认识模糊,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了解少,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准备不足等众多因素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准备不足是根本原因。我校抓住问题根本分“三步走”培养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第一步,关注成材意识和操作技能兴趣的培养。第一步主要在七年级、八年级两年中实施。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教师挖掘各科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渗透“要做有用人,人人能成材”的信念教育;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对技术性操作的兴趣。为把第一步落到实处,学校每学期组织观摩教学,评课过程中,领导们对渗透成材意识和操作技能兴趣培养的亮点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大加褒扬。对学生的教育也在改变着教师,老师们看待学困生再不是一无是处,恨铁不成钢,在他们眼里学困生可能是明天应用技术领域中的能工巧匠或农村的致富能人。
第二步巩固提高,家长和社会力量介入,实施导向。第二步安排在九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一阶段中学校要整合年级组、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教育力量,统一步调,统一舆论导向。年级组要多路径做好普通高中升学无望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把“成才道路万千条,掌握技术亦成材”的意识播进他们心中。自2009年以来,我校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用专题教育报告、学生才艺技能展示、班级主题班会、班主任个别谈话等系列活动,落实第二步骤。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激励,也使不可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巩固提高的后期,我校引进家长和社会力量介入,实施深入导向。一般安排一次当地名人创业经历报告会,两次家长会。第一次家长会面向全体毕业班学生家长,侧重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情况、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业状况。第二次家长座谈会面向职业教育潜在生源学生家长。让家长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形势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动态、高新技术产业岗位需求旺盛而技术人才奇缺的事实,与家长一起探讨孩子的未来发展问题,引导家长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不可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家长通过家长会,视野开阔了,看到了孩子的出路,对孩子接受职业教育有了心理准备。
(20__年7月5日)永昌县职业中学创建于1985年,属于甘肃省重点建设的40所职教中心之一,20__年跻身于甘肃省绿色学校行列。目前学校办校模式为普教、职教、成教“三位一体”,现有50个教学班,2888名学生,其中职高在校学生900多人,共有5个专业20个教学班级,专业包括计算机、电算化会计、电子、机电和财会,181名教职工。学校占地面积25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2900平方米,几年来共筹集资金946万元,修建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食堂,硬化、绿化、亮化面积15000平方米。学校装配有高标准实验室14个和多功能厅2个及图书室、阅览室、健身房、绘画教室、音乐训练室。已开通全县一流的千兆主干校园网,全面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多年来,初中会考、普通高考、职高高考均名列前茅,尤其是职高升学率连续多年达100,名列全市第一。职高毕业生就业率达50(天津纺织工业学校机电、电子短期培训的在合资企业就业,今年有43名学生已报名去天津)。校风正、学风浓、教风实享誉社会是本校的一大特点。
永昌县职业中学从无到有、有小到大、从弱到强,至今已走过了风雨21年,期间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主,多门类开设专业,先后开设家电维修、服装裁剪、民用建筑、电子实用技术、电算化会计、文秘打字、英语培训、幼儿教育、财务会计、计算机等10个专业,进行了玉雕加工、电算化会计、工人岗前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操作学习四种培训,并相继建立了家电维修、服装裁剪、玉雕加工和食用菌培植四种产业,为永昌经济发展培养了3000多名技术人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大中专人才1000多名,部分优秀职高毕业生现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地区工作。其中幼儿教育专业两届毕业生全部被市、县、乡各学校幼儿园聘用,英语培训班为乡镇农村学校解决师资力量的燃眉之急,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交口称赞。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已成为稳定的,具有一定优势的拳手专业。成人教育电大工作站开设专业汉语言文学、会计学、水利水电工程、财务与计算机管理、小学教育管理、英语等大专、本科层次专业,6个专业12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54人,学历教育共培养出500多人,在金昌市职业学校中,办学层次最全、规模最大、专业最齐。
目前学校办学模式
一是“1 1 1”东西联合办学模式,学校与天津北辰职专签订了双学籍办学协议,今年100名学生已被录取。另一种是“2 1”办学模式,即在本校上两年文化课,高三分流,基础好的上普通大学,差一些的职高分流,考学、就业两不误。三是“1 2”的大分流,即双学籍学生上一年文化课后进行文、理科职教分流。
在办学特色上
学校以就业为重点,以升学为导向,整合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性人才。
职教发展规划方面
一、学校在今年已初步实现“订单式”招生,与天津市北辰职专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确定今秋由学校从初三毕业生中招收电子和机电两个专业各50名学生,采取“1 1 1”办学形式,(第一年在永昌县职业中学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年到天津市北辰职专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学生户籍随即转为天津市户籍,第三年在天津带薪实习,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对口专业继续深造,也可由天津市北辰职专推荐直接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的大型企业就业)。同时,为了尽快打破职高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学校在今年职高毕业生中选拔40名学生,与天津市北辰职专签订职高毕业生短期培训协议,这40名学生在今年参加培训后可直接在天津等地的大型合资企业就业,目前这项工作已进入报名准备阶段。在“东西联办”的同时,永昌县职业中学还与江苏常州服装有限公司联合,实现了“校企结合”的现代办学模式。
二、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__]16号)中指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重点办好一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__]3 5号)中指出:“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建设l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各地区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学校为建立永昌职教中心决定扩大办学规模,征用土地48亩,用于建设职教实训基地、学生公寓楼、餐厅等基础设施。本项目总投资预计500万元,学校拟通过自筹、省、市、县争取资金完成此项工程。
三、扩大办学规模,在3-5年内高中招生全部为职业班,增加专业设置,由现在的5个专业增加到8个专业,在校学生达到24个教学班1200人。
四、要在3-5年内彻底转变以升学为指导的办学观念,学校要走出去与深圳、广州、上海等发达地区多渠道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力争达到职高学生50的就业率。
五、缩短学制,采取“2 1”灵活办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学习动力;解决方法;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4-02
我在职业教育中从事一线教学与管理工作共有十五年了,一直关注学生学习动力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大不如以前了。通过对我所教过的几届毕业生调查、电话联系和网络聊天以及对现在所教的三个年级的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思想变化,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分析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
一、扩招前职业教育学生的情况
1.生源情况。扩招前高职院校很少,主要是中专,九十年代中期的中专学生生源质量很好,在初中学习成绩基本上是名列前茅,学生进入中专时都非常自信,有优越感。
2.学习动力。有好的基础,进校后大家也延续了初中时的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时常看到学生向老师问问题的情景,另外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相对现在来说要小得多,所以学生主要的时间就用在学习中,学习动力比较强。
3.就业。由于还延续了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学生基本上很少考虑就业的问题,学生到企业里工作也非常努力,企业反映也非常好。
二、现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情况
1.生源情况。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在2000年前后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但进校学生的高考成绩一般,其高中时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其自信心和优越感较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差些。
2.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多同行现在就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果差,不努力。一般认为这些归咎于学生自身,有些以前被大家都认为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现在也有同感:即使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其效果也未见起色。从事了许多年职业教育的老师也很迷茫,大家试图探索出一条新思路。近几年示范高职的建设,就派出许多教师去德国、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考察学习。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学习,目的是把其成功经验与中国的职业教育相结合,创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解决其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近几年的示范高职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实训设备,建立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几种教学模式,通过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我认为还应该就以下几个方面多加考虑。
第一要解决需求问题。学生到校读书的目的不能够仅仅是拿证书,而是要获得一门技能,起码能够使用这种技能解决生活问题。很多学生毕业时证书一大摞,用人单位问他究竟会做什么,学生却茫然不知,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一门社会需求的实用的技能,而不是发证!第二要解决学生学习方向性的问题。学生进校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规划辅导,现在职业院校进行这项工作很少,他们在报考院校的专业时很多是茫然的,不知道这种职业培养的人将来会做什么,究竟适不合适合自己。有的学生干了一辈子都不喜欢的工作。第三是在上述两个问题解决后才能够谈到的学习动力的问题。学习动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素。大家知道“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利益的驱使有动力”,“成就感也会有动力”。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才能够使学生学习有动力是职业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有压力才有动力”是我们老师最擅长的法宝,考试不及格是压力,考试前的熬夜背书是动力,中学升学压力就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职业院校这一招效果就不好,学生60分与99分效果差别不大,这门课程结束后很难再“温故而知新”了,中学课程的承前启后非常重要,必须“温故而知新”,这种动力显然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效果就不好,我们就必须考虑用其他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兴趣才有动力”,但学习的兴趣必须要持久才行,一旦兴趣失去学习动力就下降。我们如何让学生的兴趣持续下去是关键,学生进入学校之初兴趣较浓是因为大学的一切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学生起初的梦想和好奇使其开学初期学习兴趣较浓,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压力较中学时大大减少,这种动力也就渐渐减弱。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部分学生中学毕业后家长与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对该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到企业就业,企业然后就送学生到相应的职业院校进行职业培训。在职业院校培训一段时间后再在企业实践锻炼,交叉进行。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确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又有针对性的培训专门的技能,在企业里学习技能的同时又知道存在哪方面理论的缺陷,到学校里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在学校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技术,然后应用到企业的工作中。在这种交叉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源源不断的激发与补充,因为有新的知识和技能要被学习,有明确的工作任务要完成,这样学习理论知识不会盲目,工作技能又不断加强,学生毕业时自然成为企业中的有用员工。
这里我们要清楚的知道“知识”与“技能”各自独立性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很多侧重“知识”的传授,很多验证性的实验当成了“技能”的培训,学生毕业到企业时被认为什么也不会,学生也认为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幸好这方面的缺陷正在逐步完善。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就完全适应中国职业教育吗?我认为至少现阶段不能够照抄照搬,但其培养学生学习动力的精髓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企业需要的,而不是学习企业认为过时的东西或者很久以后才能够应用的。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侧重在技能,因为我们是职业教育,所以必须是技能优先,知识方面的内容应为指导技能服务,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有目标上的区别。
在教育方式上必须和企业紧密结合,在参与企业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虽然我国职业经济现状,不能够把学生全部送到企业去,但是在高教司张司长的讲话中提到“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已经解决这种难题,高职院校建立了许多实践性教学基地。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许多和在企业完成一样的产品,目标明确,工艺水平提高,有成就感,理论知识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动力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些就是我们学习其成功职业教育的精髓。在学生技能鉴定中,考试就是考核学生完成产品的能力,应用知识指导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变革技能鉴定就是发证的模式,企业人员参与考核,对优秀人才给予就业优先推荐,在找到较好工作的驱使下,学生学习动力也会大大得到激发。通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性方面的阐述,我们就会思考谁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性的问题。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问题就是师资水平,既然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培养高技能,我们的老师是否胜任是关键,老师不行一切免谈!职业院校老师一部分是本科、硕士毕业,另一部分是从企业里来的有经验的师傅,前者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后者可能文化水平不够,两者共同缺陷是没有得到教师的专业培训,即使有知识有技能但不知道用何种方法传授给学生,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师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才能够胜任,才能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动力性才能够源源不断的被激发。学生有了学习动力我们的职业教育才是成功的,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仅中心财政拨出专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发展以九年义务教育后为指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探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摘要: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摘要: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和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和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喜好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希奇的现象摘要: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摘要: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和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目前状况,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新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练习。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熟悉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重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新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和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摘要: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把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新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摘要:
[1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2008-1-4.
[4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新问题和发展策略[J].教育和职业,2004,(21).
[5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新问题探究[M].福州摘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一、树立为全体学生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的意识。
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面临的两种选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意识的培养疏于关注,导致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未经职业培训就直接就业,成为低素质的劳动者。初中教育出口与职业教育入口衔接不畅,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能力的缺失,也使大量生源和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初中学校要从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性,建立为全体学生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的意识,创新教育方法,积极引导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
二、三步走培养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不少对接受职业教育缺乏兴趣。就学生本身而言,在对就业需要掌握基本的技能的认识模糊,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了解少,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准备不足等众多因素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准备不足是根本原因。我校抓住问题根本分“三步走”培养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第一步,关注成材意识和操作技能兴趣的培养。第一步主要在七年级、八年级两年中实施。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教师挖掘各科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渗透“要做有用人,人人能成材”的信念教育;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对技术性操作的兴趣。为把第一步落到实处,学校每学期组织观摩教学,评课过程中,领导们对渗透成材意识和操作技能兴趣培养的亮点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大加褒扬。对学生的教育也在改变着教师,老师们看待学困生再不是一无是处,恨铁不成钢,在他们眼里学困生可能是明天应用技术领域中的能工巧匠或农村的致富能人。
第二步巩固提高,家长和社会力量介入,实施导向。第二步安排在九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一阶段中学校要整合年级组、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教育力量,统一步调,统一舆论导向。年级组要多路径做好普通高中升学无望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把“成才道路万千条,掌握技术亦成材”的意识播进他们心中。自2009年以来,我校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用专题教育报告、学生才艺技能展示、班级主题班会、班主任个别谈话等系列活动,落实第二步骤。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激励,也使不可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巩固提高的后期,我校引进家长和社会力量介入,实施深入导向。一般安排一次当地名人创业经历报告会,两次家长会。第一次家长会面向全体毕业班学生家长,侧重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情况、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业状况。第二次家长座谈会面向职业教育潜在生源学生家长。让家长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形势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动态、高新技术产业岗位需求旺盛而技术人才奇缺的事实,与家长一起探讨孩子的未来发展问题,引导家长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不可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家长通过家长会,视野开阔了,看到了孩子的出路,对孩子接受职业教育有了心理准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高职;竞争力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严峻。高职毕业生有文凭,但却不会实际操作,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的高职教学中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那么作为高职教师的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此作为重点问题进行考虑。因为实践能力的高与低不仅关系到每位高职学生个人,也关系到我们高职院校本身的存在与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此作为重点,并注重这一问题的落实。特别是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竞争力。结合学校高职教育思想学习活动的开展,我也对我们的日常教学作了一些简单的思考。以期望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实践有所总结和启l。
1 存在问题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高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都应重视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的锻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或多或少总会因为受到实践设备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图个方便,课堂教学中拿本现有的教材或资料进行讲授,而讲授过程中又以口头讲述为主,动手操作和实践练习等环节相对弱视甚至省略。另外,我们还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教师常年在教学岗位上工作,本身与业界联系也不多,有些教师可能会存在缺乏现时代业界实践的经验等问题,这同样会导致教师在高职教学中可能更多侧重于理论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传授等问题。这无疑都会影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怎么改进
那面对如此问题,作为高职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日常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社会对高职学生的专业要求是“实用”。意思就是社会需要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是要会实践操作的,容易上手的,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在高职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作为重心。例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重视实践课,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和地位。特别是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要重视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在上课讲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其中,我们所采用案例可以是公司现有经典案例,也可以是经典的大师作品。这样的案例对比,将有助于学生在比较学习中模仿,在对比反思总结中成长。多些案例就多一份积累,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每一项操作技能的实际运用方法。这样的教学能为学生积累实践的经验,为日后走向社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日常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职业素养主要指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素质。例如:团队合作意识、诚实守信观念、沟通交往能力等都属于职业素养范畴内。我们高职教师之所以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培养,是因为这些能力素质在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工作的大环境、小集体都需要这种团队合作、诚实守信、沟通交往……所以,高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这方面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注意结合日常教学培养、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日常的积累逐步提升综合职业素养。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经常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们一起完成某项实践设计的作业等。这样的方式,以团队分工为基础,进行合作,在此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往,也少不了团队合作、诚实守信……教师若能在日常教学中动足这方面的脑筋,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动员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那就等于将大社会搬进了学校这个小社会。学生在学校中照样能得到学习、锻炼。那么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最后肯定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为以后走向社会打实基础。
3.日常教学要注重鼓励学生积累社会经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尽早成为企业用得上的人才。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就业时的一种强劲的竞争力。那么,作为我们高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重抓好、抓实实践这一环节。特别是现在学校每学期都会鼓励、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见习、实习活动。那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见习、实习的契机,扎扎实实做好相关工作。例如:教师要多跑跑学生见习或实习的单位,按照学校要求做好学生见习或实习期间的指导、联系工作。给予学生最切合实际的指导与关心,这样的工作指导因为结合了学生实际的工作环境,必定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理论知识,学会实践操作。可以说抓实了这个期间的学生指导工作就等于把住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要脉,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日常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高职教学工作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它就像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航标。然而,我们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初其实很少会有对职业生涯有所规划的,更别说清晰的职业规划了。高职教师就要学会帮助学生尽早地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目标。而这些意识和目标的形成过程又是一个具有较长持续性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应注意将此融入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要融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去。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的各种教学活动进行引导,逐步内化。知识讲授过程中、学生谈话过程中都是很好的机会。作为高职的班主任,更要将此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教师要学会利用班级日常的班队活动、集体活动、思想教育讲话等工作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渗透进去。我们的高职学生也肯定会在这样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清晰起来。那这样对于他当前学校学习生活的安排、日后就业道路的选择都是意义深远的。
当然,关于高职教育可以思考的还有很多。今天,我只是就实践教学谈了一点自己的浅薄看法,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高职教师能切切实实重视实践教学,扎扎实实抓好、落实好实践教学,一定会有助于提升我们学生的竞争力,帮助他们成功地走向社会。同时,关于高职教育我也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我们的高职教育一定克服现在遇到的总总困难,从而走出一条适合学生、适合社会需要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屈善孝.以实践原则为指导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
[2]刘冠群.促进高职教育有效教学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3]汪亚明.试论高职教育的尴尬处境及未来走向[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变化;双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过程的加快,使得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学生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即“双能力”,成为当前中职教育的新挑战。
一、学生生存发展需要“双能力”
1.熟练的职业技能是学生生存发展的出发点。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二是人际关系技能,三是学习技能。专业技能是核心。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艺和技巧,能担负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人际关系技能是保障。每个人都从属于一个组织,大多数学生需要改进其人际关系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避免冲突等。学习能力是推进器。学生除了要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外,阶段性地自我反省总结也是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2.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学生生存发展的原动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化过程的加快,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需要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中职教育必须培养学生能够适应职业流动性,即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双能力”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研究“双能力”人才培养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全面、正确地理解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技能变化能力的内涵。“双能力”的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可培养性。“双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学习养成,通过实践完善。这种素质既包括可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的知识、技能,也包括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体力等。
2.职业针对性。“双能力”的培养是指向具体职业岗位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要求是不同的,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以及工作方法往往是学生能否进入某个职业岗位的前提条件。
3.实践性。从过程看,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技能变化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通过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情境训练,使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发展和整合,才能形成较稳定的职业能力。就结果看,一个人职业能力的大小和水平需要通过职业实践来表现,职业能力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实践活动是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
4.个体差异性。受个性特征和个体经验的影响,对于不同的个体对象,其职业能力的目标指向、水平层次与个人性格、兴趣、爱好和需要密切相关。因此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技能变化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有指向目标的多样化差异,还要有能力强弱和水平高低的随机性差异。
5.动态发展性。在每个职业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初学者到专家”五阶段职业能力发展模式。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或许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从生活、学校或工作活动中接受了或多或少正确或者错误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双能力”的养成需要经过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
三、构建以“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创立了以熟练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双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一是我校以培养学生的“双能力”为导向制定并下发了中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修订)原则,构建了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两大类、四模块、一环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将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训、毕业实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二是学校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与企业共同研究定制课程,将定制课程引入教学计划,开展不同企业的定制培养计划。同时,依据不同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将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明确学生应当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级别和要求。三是学校开设了一些公共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企业定制课程组和认证课程组,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等个性需求选修不同的课程,为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2.以“双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双能力”,使学生具备毕业即能上岗的能力,我们创立了校企合作嵌入式熟练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二是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课程体系;三是将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历教育体系;四是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五是将企业顶岗培养环节嵌入在校培养体系。
3.以“双能力”培养为导向灵活组织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一是学校专门设置实践学期,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的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训和毕业实习;二是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鼓励上机考试、口试等多种实践能力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三是构建并实施“三位一体”两级教学管理体系,“三位一体”是指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两级”是指学校领导与各专业两级教学管理,共同构成立体化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6.
[2]何全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双能力”[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8,(0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6.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学习动力;解决方法;实施
1 前言
我在职业教育中从事一线教学与管理工作共有十五年了,一直关注学生学习动力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大不如以前了。通过对我所教过的几届毕业生调查、电话联系和网络聊天以及对现在所教的三个年级的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思想变化,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分析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
2 扩招前职业教育学生的情况
2.1生源情况
那时高职院校很少,主要是中专,九十年代中期的中专学生生源质量很好,在初中学习成绩基本上是名列前茅,学生进入中专时都非常自信,有优越感。
2.2学习动力
有好的基础,进校后大家也延续了初中时的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时常看到学生向老师问问题的情景,另外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相对现在来说要小得多,所以学生主要的时间就用在学习中,学习动力比较强。
2.3就业
由于还延续了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学生基本上很少考虑就业的问题,学生到企业里工作也非常努力,企业反映也非常好。
3 现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情况
3.1生源情况
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在2000年前后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但进校学生的高考成绩一般,其高中时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其自信心和优越感较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差些。
2.2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
很多同行现在就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学习积极差,学习效果差,不努力。一般认为这些归咎于学生自身,有些以前被大家都认为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现在也有同感;即使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其效果也未见起色,从事了许多年职业教育的老师也很迷茫,大家试图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随着近几年的示范高职的建设,其中就派出许多教师去德国、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考察学习,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学习,目的是把其成功经验与中国的职业教育相结合,创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解决其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近几年的示范高职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实训设备,建立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几种教学模式,通过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我认为还应该就以下几个方面多加考虑。
第一要解决需求问题,学生到校读书的目的不能够仅仅是拿证书,而是要获得一门技能,起码能够使用这种技能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很多学生毕业时证书一大摞,用人单位问他你究竟会做什么?学生然茫然不知,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一门社会需求的一门技能,实用的技能,而不是发证!
第二要解决学生学习方向性的问题,学生进校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规划辅导,现在职业院校进行这项工作很少,他们在报考院校的专业时很多是茫然的,不知道这种职业培养的人将来会做什么,究竟适不合适合自己?可能有的学生干了一辈子都不喜欢的工作。
第三在上述两个问题解决后才能够谈到学习动力的问题,学习动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素。
大家知道:“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利益的驱使有动力”,“成就感也会有动力”。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才能够使学生学习有动力是职业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压力才有动力”是我们老师最擅长的法宝,考试不及格是压力,考试前的熬夜背书是动力,中学升学压力就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职业院校这一招效果就不好,学生60分与99分效果差别不大,这门课程结束后很难得“温故而知新”了,中学课程的承前启后非常重要,必须“温故而知新”,这种动力显然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效果就不好,我们就必须考虑其他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有兴趣才有动力”是较好的方式,但学习的兴趣必须要持久才行,一旦兴趣失去学习动力就下降。我们如何让学生的兴趣持续下去是关键,学生进入学校之初兴趣较浓是因为大学的一切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学生起初的梦想和好奇使其开学初期学习兴趣较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压力较中学时大大减少,这种动力也就渐渐减弱。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部分学生中学毕业后家长与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对该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到企业就业,企业然后就送学生到相应的职业院校进行职业培训。一段时间在职业院校进行培训一段时间在企业实践锻炼,交叉进行。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确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又有针对性的培训专门的技能,在企业里学习技能的同时又知道哪方面理论的缺陷,到学校里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在学校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技术,然后应用到企业的工作中。在这种交叉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源源不断的激发与补充,因为有新的知识和技能要被学习,有明确的工作任务要完成,这样学习理论知识不会盲目,工作技能又不断加强,学生毕业时自然成为企业中的有用员工。
这里我们要清楚的知道“知识”与“技能”各自独立性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很多侧重“知识”的传授,很多验证性的实验当成了“技能”的培训,学生毕业到企业时被认为什么也不会,学生也认为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幸好这方面的缺陷正在逐步完善。
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就完全适应中国职业教育吗?我认为至少现阶段不能够照抄照搬,但其培养学生学习动力的精髓是非常值得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企业需要的,而不是学习企业认为过时的东西或者很久以后才能够应用的,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侧重在技能,因为我们是职业教育,所以必须是技能优先;知识方面的内容应为指导技能服务,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有目标上的区别。
在教育方式上必须和企业紧密结合,在参与企业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由于我国职业经济现状,不能够把学生全部送到企业去,解决这种难题的方法在高教司张司长的讲话中提到“校中厂,厂中校” [1]的办学模式已经解决,所以高职院校建立了许多实践性教学基地。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许多和在企业完成一样的产品,目标明确,工艺水平提高,有成就感,理论知识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动力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些就是我们学习其成功职业教育的精髓。
在学生技能鉴定中,考试就是考核学生完成产品的能力,应用知识指导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变革技能鉴定就是发证的模式,企业人员参与考核,对优秀人才给予就业优先推荐,在找到较好工作的驱使下,学生学习动力也会大大得到激发。
通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性方面进行阐述,我们就会思考谁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性的问题。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问题就是师资水平,既然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培养高技能,我们的老师是否胜任是关键,老师不行一切免谈!职业院校老师一部分是本科、硕士毕业另一部分是从企业里来的有经验师傅,前者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后者可能文化水平不够,两者共同缺陷是没有得到教师的专业培训,即使有知识有技能但不知道用何种方法传授给学生,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师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才能够胜任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动力性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激发,学生有了学习动力性我们的职业教育才是成功的,才能够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4 结论
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应该是在校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素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其学习效果才好;只有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产品或任务时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利益的驱使有动力”,“有成就感也会有动力”四句话贯彻到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我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的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职业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初级中学的学校,做好对初中生的职业教育宣传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初中学校如何做好职业教育的宣传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在初中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宣传的必要性
首先,三年职教攻坚以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仅从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而且为使更多的城乡初中生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还免去了他们的学费。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作为初中学校,就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目前职业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初级中学,既有输送生源到高级中学的任务,也有输送生源到中职学校的任务。所以,引导广大初三学生选择职业中专,走技能成才之路,这对于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历年来,总有一批考不上高中,又没有报读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有的因未够年龄而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有的去做未成年工。对于这种状况,若初中学校与职业学校在初三阶段加强对那些学生的职业教育宣传,使他们毕业后能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学到一技之长,这对于他们,对于企业,对于社会都是很有好处的。
二、职业教育的宣传要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
在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的形势下,在初中毕业生中除了一部分考上高中之外,其余大部分可选择读职中的状况下,初中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职教宣传,使未能考上高中的学生大部分报读职业学校。而要使初中毕业生踊跃报读职业学校,不能光靠毕业时的职业教育宣传,而应该将职业教育的宣传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
初中生入学的时候,在一些主题校会上,学校应该告诉学生,初中生走成才的道路有两大途径,一是考入高中进而考上大学,二是报读职业类学校,学一门过硬的技术,当一名有所作为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无论是大学生或中职生或高职生,将来经验丰富了,条件成熟了,并有一定的创业资金,都可以创业。如果能这样告诫学生,那么就让他们知道,读职业学校,也是一条成才的途径。
初中生在校学习的第三年,面临着毕业去向问题。他们一般毕业后的去向分三大部分,一部分升高中,一部分读职中,另一部分不再升学而选择了工作(主要是外出城镇打工)。初中学校重视和加大对职业教育宣传的力度,其主要目的除了使广大初中生明确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外,另一个大的目的就是使那些初中毕业后不想再读书的学生能接受职业教育,能在走出社会之前有一技之长。所以,到了初中学生到了初三阶段,学校很有必要在职业教育方面加强宣传的力度,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职教宣传。如何对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职教宣传呢?笔者认为,首先学校对初三年级的职教宣传有个整体的计划,然后基本上就按计划去进行,并形成惯例。比如在第三学年一开学,在集会上就让初三的学生明确,现在到将来的几年内,都是读书学习的大好年华,一年后初中毕业了,无论是读高中或是读职中,都是升学,都是往成才方面发展。一个人,应该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好的技能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祖国效劳。
三、针对初中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宣传
要将职业教育的宣传搞得有声有色,就必须根据初中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宣传。或根据初中生的一些特殊情况,实施侧重点不同的职业教育的宣传。
1、把报读职中视同升入高中一样重要
初中学校的办学,除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外,所有的学校都在为高中升学率的向上提高而作为一个奋斗的主要目标。但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初中学校在抓高中的升学率同时,也应将报读职业学校作为升上高一级的学校来重视。所以,初中学校在每一新学年,在公布考入各高中学校的上届毕业生的同时,也公布报读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名单,并且都用喜报的形式公布。这样去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全校的师生认识到,读职中也是件光荣的事,社会是很需要一大批有志向的中学生报读职业学校的。
2、鼓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报读职中
长期以来,初中毕业生要升学读书形成了这么一种情形:中考成绩好的读高中,成绩不大理想的只能报读职业学校。这种情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肯定要有所改变的。所以作为初中学校,在这方面要作出努力,使一些既喜欢职业技能而学习成绩又比较好的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处在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报读职业学校。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许有些毕业就辍学了,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更应该帮助和引导他们报读职业学校。因为目前职业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对贫困家庭的中职生还有助学金,此外那些学生相对来说容易做到品学兼优,而在职业学校,品学兼优的中职生还可以得到国家的奖学金。
3、向学生家长宣传职业教育
要让初中学生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读了职业学校出来也能创造美好的前途,需要家长的配合。学生是否报读职业学校,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长的态度,有赖于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所以,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城镇的初中学校,可以根据目前社会的状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联系毕业班学生的家长召开家长会或家长座谈会。邀请职业学校的负责招生的老师前来向家长宣传职业教育的前景,宣传其职校的办学特色、开设的专业、学校的环境与设备、各专业的就业出路等等。班主任在与家长的座谈中,可根据各学生不同的特点,根据他们平时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的状况,给予学生家长的一些建议,共同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报读职业学校。个别家长因工作或其他事务来不了学校参加家长座谈会的,班主任可以利用电话或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对职业教育了解的程度,从而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职教宣传。
4、与职业学校进行文艺等方面的联欢
职业学校主要招收的学生是应届的初中毕业生,而初中学校每年对县里或市里的职业学校都有一定的送生任务。因此,初中学校为了做好输送生源的工作,为了完成送生的任务,可以通过与职校的联谊活动进行有效的职教宣传。例如可以在五月初或元旦前后与一两所职中学校搞文艺联欢,使职中学生在初中校园的舞台上展现他们职业技能的风采,这样会激励初中学生对一些职业学校和一些专业的兴趣,达到很好的职教宣传效果。还可以配合职校有初中校园内办一些职业教育成果展,让初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报读职业学校也可以是有所作为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家当前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而初中学校是向职校主要的送生部门,做好或配合好职业教育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责无旁贷的。所以初中学校要长期的进行职业教育的宣传,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宣传,通过这样努力去完成向职校的送生任务,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职业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别对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教育、多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管理方式以及关爱、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研究。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带班级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地应对方法。
学生管理是二所学校运行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在职业院校中体现尤为明显。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所接收的学生处于整个高等教育学生素质结构的下层水平,急需为所接受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努力转变其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使之成为一名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一是职业院校学生相较其他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上存在差距、处于弱势;二是由于社会对职业院校和职业学生存有偏见,因此职业院校学生自卑心理严重;三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未来规划差异大;四是大部分学生家庭状况普通且不十分重视教育,因而职业学生自学意识差;五是职业学生有着上述劣势又加之青春期的影响,因此总体呈现过度个性化和对学校、老师管理的逆反心理。
二、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可见,现代职业教育承担着双重职能—升学和就业。而国家把高职定为大专层次,是介于技术员和工程师之间,稍偏于工程师。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第一线的素质教育实施者,也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
班主任的使命责无旁贷,既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并以之提升自己的境界,以文化的创生力量给学生管理工作注人新的高品位的文化理念,使文化积淀为人格,使知识转化为智慧;同时也应将荣辱观渗透到学生管理过程中,培养有正确荣辱观的学生。
三、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教育
班主任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首要的就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因此,就需要我们从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两方面转变学生认识,端正其态度,促其成长成才。
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两种方法,首先发挥自身模范带头作用,言传身教;其次,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的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感受竞争的真实,感受到表现自我的成功和喜悦,激发学生不断开拓进取和敢于创新的顽强精神。
重视专业思想教育方面:首先正视认清自身现状,抛弃偏见和自卑心理,树立信心和勇气,坚信在职业学校努力学习也可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进而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班上曾经有一位女学生,一度对上学产生了逆反心理。后来经了解这个同学的专业是家长“指定”的,因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听不懂课,对家长、学业甚至自己产生了厌恶情绪。笔者多次与之谈心,讲解成功的范例,同时关心她的学习,鼓励她,肯定她的文艺优点并注重培养其自信心。自信心提高了,她的工作学习干劲明显提升,进而激发了专业动力,取得了班级前15名的成绩,并在系学生会竞选中被选为文艺部部长。从一名在退学边缘的差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会干部,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采用多方位、多角度的行为教育
所谓班主任的具体工作,就是从学生实际、管理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教育。概述之,就是坚持“三多三少”: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指导激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教育渠道,少一点空洞说教。
职业学校教师所从事的是把人力转化为智力,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职业。因此,首先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把握正确的行为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再次,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人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在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逐渐加强对学习的督导。通过观察任课教师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和纪律状况,力求更多的感性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强动态管理;老师也要融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共同塑造积极地学习气氛;在学期末的时候奖励先进同时奖励学习进步大的学生,先进带后进、后进促先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关爱、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教育
作为班主任,学生就是我们的责任,教育管理就是我们的岗位。因而班主任应当倾注热情去发现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更加有耐心,不能求全责备,去寻找他们生活、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敞开心扉,愿意接受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的指导。
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生活动态,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平时注意关心学生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只有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才能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与学生交心进而成为良师益友。
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接受自己的思维。
情感的激励作用,有时是金钱和物质都不能比拟和取代的。以情感为基础,建立融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要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分析发现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将“硬性”的要求融人到“软性”的情字当中,让学生在感动中转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六、几点感悟
经过长时间的学生管理工作,笔者逐渐领悟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
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三是不吝惜爱心的投人。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信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关键能力 培养方法
关键能力是与具体职业和专业课程无关,而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运行起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加强关键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培养关键能力已成为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就目前情况看,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训体系
在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该体系,可按如下思路进行:首先,满足全社会对提高关键能力的需要,为设立专门的关键能力培训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满足在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关键能力培训的模块及教学方法;最后,满足各类在职人员终身教育的需要,为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高关键能力提供自学的内容和方法。
独立开发的关键能力考核体系要与现有的考核体系相配套。推行专门的关键能力考核和认证体系,不能游离于现有体系之外;相反,关键能力考核体系应对现有资格考核体系的深化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认证的需要,为建立专门的核心技能考核认证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要适应各种职业特定技能的考核向其他技能层次发展的需要,为之提供配套的核心技能模块及相应的考核方式;最后,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为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关键能力水平的提高提供自我考核的方式和渠道。
二、完善职业教育关键能力标准体系
关键能力开发的成败决定于关键能力标准。我国的关键能力标准体系极不完善,在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及测评依据等方面的规定都较粗糙,有待细化。对此,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思考。
标准关注技能还是技术人的技能主要是运用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在制定标准时,经常采用“能够使用某种技术进行某种活动”的描述。但是,标准制定的逻辑出发点到底是技能还是技术,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往往把标准理解为掌握各种技术的要求,而不是对掌握这种技术去完成某种活动的要求。由于这个原因,在一些技能标准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纯粹的技术和方法,是一个技法的武器库,而没有看到人的主体性和工作活动的目的性。因而,这种标准必然会误导培训和考核只注意对技术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对运用技术的人本身及其客观外部条件的关注。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应体现这样一个理念:技术只是工具,关键是人具备运用工具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等级的设置和划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根据什么来划分关键能力的等级是个技术难题。经验证明,通过对其因素的难易程度或复杂程度的分析,可比较明显地区分出能力要素的等级。为此,需要将分析重点从能力要素本身转向能力活动的对象、范围、工作条件和可利用的资源等方面。因此,为了更明确地区分标准等级,一方面要对关键能力标准结构中的“能力要求”部分,通过对工作活动范围等因素的限定来说明差别,另一方面要在“相关知识”、“工作活动”和“考核指导”等部分尽可能地体现标准等级的差距,以提高关键能力标准的可操作性。
考评证据的确定考分决定考生的一切,这是传统考试体制的弊端。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应采用所有可证明考生能力的证据,包括考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哪些证据可以采用,如何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在技术上和操作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参照英国的成功做法,可把考评员的观察作为考核依据的第一选择,同时也建议采用其他证据,如第三方的证明,以及考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所做出的成果和表现等。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相应的工作现场考评和督考制度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三、重视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我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在这方面还非常薄弱,如在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策略、课程建设和培养效果评价等方面都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我国应根据本国的教育现状、劳动者现状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确定及适时调整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具体内容。在研究中应突出以下内容:一是关键能力内容的超前性。由于产品更新周期缩短,市场需求变化多样,劳动力市场越来越不稳定,因此,核心能力应该强调当前劳动者的职业变化或年龄增长所需的新内容。二是关键能力的内容表述应具有精确性。根据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对关键能力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述。每一项能力应该分解成若干能力要素,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每一项能力和能力要素进行描述,力求精准。三是关键能力的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对关键能力的内容要求和标准应采用功能分析法,即关键能力内容应根据模拟情境或实际工作确定,必须使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或表现展现出来,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中专职业教育;英语听力;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在职业教育中,对英语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口语的学习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应用英语口语来进行表达和沟通,但是在目前的中专职业学校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普遍不高,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一、影响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因素
通过对中专职业学生英语听力的学习进行调查分析后,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阻碍:
1.心理因素
学生进行英语听力考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于自身紧张而产生焦虑、恐慌,不能清晰的听清听力内容,进而导致英语分数不高。这样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另外,由于听力具有时间性特点,因此,学生容易产生听力心理障碍,影响英语成绩。
2.语速因素
英语课程要求学生的听力要为二级,并且要求学生能将课本中的听力材料基本听懂,且听力内容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约110个单词。语速对于听力差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易达到目标。
3.语言障碍
由于我国基础语言为中文,中文的表达方式与英文具有差异性,容易给学生带来语言上的障碍。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听力时,语音和语调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掌握住标准的发音,提高对词汇、语法的理解能力。
二、英语听力的训练方法
听力作为英语试卷中的组成部分,对于英语整体分数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有效的提高中专职业学校的英语听力,需要采用以下几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1.提高对听力的重视程度
我国的英语教育比较注重笔试部分,教师在讲解听力部分时,由于听力分值不高,往往容易忽略。因此,教师首先要引起对听力学习的重视。另外,在学习听力时,需要实现学生的手、耳和脑的共同参与,将听到的内容记下来,对自己的听力效果进行检验,加深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提高记忆力,熟悉英语语音。
2.选择合适的听力工具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英语听力,需要选择恰当的英语听力训练工具。例如,教师通过上网寻找适合学生运用的英语学习软件,来对学生的精听和泛听进行训练。
3.选择适宜的听力材料
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还要选择好恰当的英语听力材料。在选择英语材料时,要对语速、内容和篇幅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听力材料的选择最好选择一遍下来学生能听懂理解的约为80%;在语速方面,选择正常语速,听力时间约为5分钟;在听力内容的选择上,选择常见的日常交际用语、英语歌曲、英语故事、新闻以及电影场白等简短精炼的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阅读时,要实现精读与泛读的互相结合,同样,听力也一样,要实现泛听和精听的互相结合。
4.构建健全完善的听力教学模式
英语课堂的听力教学,通常情况下是以英语课程的标准为主,课时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听力学习需求。这对于听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苛刻性。因此,教师进行英语听力的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听力的培养,特别是听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录音的方法,来加强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并要求学生规范性的模仿,在需要的情况下,教师运用标准的英语口语进行示范和指导,对学生的错误语音进行纠正。除此之外,学生自身也要注重学习英语听力,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以及对语音的分辨能力。在英语听力的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够发现英音与美音在发音方面的不同,那么就能证明学生的听力能力提高,教师在上课时,教师也要对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的特点和区别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他们是不同的,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发音。
5.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进行英语听力的学习时,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消除听力考试造成的害怕、紧张、沮丧和方案情绪。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听力学习中。
6.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英语听力的联系时,教师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另外,还可以通过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英文电影,每节课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播放电影视频,让学生在看电影中潜移默化的锻炼自己的英语听力。例如教师可以播放电影《飞屋环游记》,中英文对照字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中专职业教育中的英语听力学习训练方法进行分析,旨在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进而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摘 要: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与职业素质培育的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三堂对接”,使第一课堂专业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与第三课堂专业实践有机衔接起来,以双师型教师为教育主体,合力推动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培育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企业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是指学生基于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初步认知以及企业文化之于企业、个人发展重要性的清晰认识,以职业道德规范为内核形成的职业素养。李海静、胡海丽等[1]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员工满意度、职业倦怠感存在明显影响,可培养员工“体谅和理解”组织行为的心理期望。张先状[2]提出,训练学生的企业文化运作能力,是加快塑造学生“企业人”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教育中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学界及企业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加强高职教育中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内在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兼重技术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以实践教学及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为主,通过引企入校、工读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对相应专业技艺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形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均与企业紧密关联,因此其强调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仍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凸显特色的主要表现。
(二)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定义为向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点:较强的适应能力;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3]。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设计中,使高职生能够尽快进入合格“企业人”的角色,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有助于高职生深刻认知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长久影响,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与职业目标,有效衔接专业学习、技能认证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路径
(一)校企合作、工读结合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方法。各院系、专业要与行业内知名度高、处于领先地位的品牌企业深度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办校入企、工读结合等途径与企业共同搭建起无障碍的文化交流平台,在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熏陶中,将鼓励创新、敬业奉献、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等企业文化元素融入高职教育,营造更加贴近企业、贴近社会的职业教育氛围,使学生更快地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育积极健康的职业素养[4]。
采用校企合作、工读结合的企业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可以邀请知名企业人资管理部门负责人或培训师到校讲座、座谈,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教育中,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企业文化。或者,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组织学生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实践,在锻炼实践性技能的同时,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的文化氛围,更直观的感受企业文化素质并生成深刻的理性认知。
(二)仿真教学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囿于教育年限以及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还无法完全负担起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因此,在继续巩固发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高职教育需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增加仿真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依托高等教育课改,进行项目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工作流程,模拟典型工作环境和场景,使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熏陶。也可以深度发掘专业知识中的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比如设计工程专业可以结合装饰结构与材料、办公室空间设计等与企业形象设计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专业理论思考、实践技能练习等进行专业学习与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叠加教育。
(三)职场文化品牌活动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
要立足高职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教育中发展职业性强、品牌影响力大的职场文化活动。可以成立企业文化研修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践行,定期组织优秀校友或专业教师到校组织专题讲座或演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运用企业文化元素如创新、协作等。依托“企业家论坛” “职教新干线互动交流”等网络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形成“宣讲讨论――示范引领――交流互动”的长效机制,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培养严谨细致的品质。由合作企业牵头或协办“五赛”即专业知识竞赛、辩论赛、创业策划赛、演讲赛、体育赛,在校园内营造起正能量、职业化的浓厚氛围,帮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强化对企业文化理解与认可,强化职场素质。
(四)“双师型”队伍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主w
“双师”素质是高职教育的师资特色,专业任课教师需兼具教学、科研及教学素养,同时有从事专业实践的工作经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以及组织生产经营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对企业用人需求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均有深刻认知,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任务,促进优秀企业文化元素渗透并融合进入专业教学中,是高职教育发展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
三、结语
综上,企业文化素质关系到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快速适应“企业人”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为适应企业管理文化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高职院校应加强“三堂对接”,从第一课堂专业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专业实践等多途径加强企业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海静,胡海丽.浅谈员工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5,10(7):19-22.
[2]张先状.以现代企业文化塑造学生的“企业人”职业素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0(5):64-66.
论文摘要: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降低农村初级中学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新引力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还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国农村教育现状,需要采取的措施有: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做好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工作;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的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的教育沟通与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仅中央财政拨出专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发展以九年义务教育后为指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与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与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与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与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认识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意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 “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与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掌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
[1] 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 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
[2]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调查:河北初中生辍学率近9成[EB/OL].
[4] 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4,(21).
[5] 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