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三维超声已经成为医学影像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与二维超声相比,三维超声能够更准确、更清晰的显示组织结构和立体解剖结构。本文就三维超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三维超声临床应用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始于上世纪70 年代末期,,随着80 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随之得到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Merz 等[1]研究指出三维超声图像逼真、形象直观,是二维超声检查的辅助技术。近几年,国外有较多关于三维临床应用的研究报告、病例和综述,国内对三维超声成像进行研究的报道也越来越多[2]。
1 三维超声技术
三维超声技术是基于二维超声技术,先进行二维超声成像,然后用电脑技术对采集的二维图像进行重建,成为三维图像。一般说来, 每一个三维超声过程包含数据采集、三维重建、三维渲染和三维影像操作等步骤。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种类包括:静态三维超声成像、实时三维超声成像。三维超声成像主要显示方式:表面成像、透明成像、结构成像。
2 三维超声的临床应用
三维超声不仅能显示出立体效果较强的三维图像,通过重建调节灰阶、距离等处理技术逼真地模拟病变的自然结构, 并能显示二维超声不能显示的小病灶及内部细微结构, 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 提高诊断准确性。江丽等[3] 应用阴道三维超声成像诊断纵隔子宫畸形。结果: 经阴道二维超声成像诊断完全纵隔子宫3例,不完全纵隔子宫23例,误诊4例。经阴道三维超声成像诊断完全纵隔子宫3例,不完全纵隔子宫23例,弓状子宫2例,特殊类型X形内膜纵隔子宫1例,正常子宫1例。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与宫腔镜及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结果符合率100% ,经阴道二维超声诊断符合率86. 7%。结论: 经阴道三维超声多平面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宫底形态及宫腔内部结构,对纵隔子宫诊断的准确性明显优于二维超声。Xu HX[4]等曾对63 例胆囊病变进行检查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胆囊结石三维超声较二维超声更为直观;对于胆囊息肉与胆囊癌的鉴别,三维超声对恶性病变检出率(90. 9 %) 明显高于二维超声(54. 5 %) 。应用三维超声观察增粗的肝内与肝外胆管,更易于识别扩张胆管的归属和判断胆道梗阻的部位。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不但可以进行组织结构的立体成像,还可以进行精确的容积测量。姜罗等[5]应用三维超声容积成像对卵巢容积、间质容积、卵泡容积、卵巢面积、间质面积的测量诊断多囊卵巢综合症。结果:多囊卵巢综合症组的卵巢容积、间质容积、卵泡容积、卵巢面积、间质面积及间质面积与卵巢面积之比显著大于对照组;卵巢间质内动脉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卵巢容积诊断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准确率最高。结论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测量卵巢容积有重要的辅助诊断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价值,可以作为超声诊断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指标之一。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是近年出现的能显示三维血流灌注的新型多普勒技术,不仅能显示病灶的形态,且可动态、立体、全面地展示肿瘤周边及内部血管结构,更直观、完整地显示出肿瘤内血管树,为目前惟一能无创、重复显示肿瘤血管的技术,有助于对肿物性质进行判断。赵蔚等[6]应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结果: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ROC 曲线下面积为0.91 ,宫腔镜ROC 曲线下面积为0.92 ,两种方法的ROC 曲线下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准确性与宫腔镜相当。
三维超声在产科领域的应用最早,技术已趋成熟。最初主要用于胎儿重量的测量,随后应用表面成像可以观察胎儿面部形态,发现有无唇、腭裂等畸形。应用透明三维观察胎儿四肢、胸廓、脊柱骨骼系统,可以早期发现其有无发育畸形。林莎等[7]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对26 例孕龄16~41周的正常适龄胎儿进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观察胎儿的心脏、颜面部、头颅、胸腹部各重要解剖结构。结果:26 例胎儿均获得满意的实时三维图像,包括心脏、颜面部、头颅、胸腹部结构。其中26 例观察了心脏, 14 例观察了颜面部, 12 例观察了头颅, 6 例观察了胸腹部。结论: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实时直观地显示胎儿各部位解剖结构的三维立体图像,比传统的二维超声提供更直观的图像信息,其在胎儿先天性畸形显像及筛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胎儿心脏的检查一直是产前检查的难点,正在研究探索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展望
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 三维超声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力得到提高,而且与二维超声相比,三维超声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声学信息,普遍应用于临床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Merz.Current 3D/4Dultrasound technology in prenatal diagnosis.Eur Clinics Obstet Gynaecol ,2005 ,1 :184 - 193.
[2] 高少佳,潘佚.三维医学超声技术及展望.医疗装备,2007 ,4 :7-9.
[3] 江丽,姚俊华,朱建平,等.经阴道三维超声成像诊断纵隔子宫畸形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1):30-32.
[4] Xu HX, Yin XY, Lu MD ,et al . Comparison of three-and two-dimensional 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gallbladder diseases preliminary experience. J Ultrasound Med ,2003 ,22 :181 - 191.
[5] 姜罗,史铁梅,侯锐,等.三维超声容积成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3):409-411.
[6] 赵蔚,刘智,常才.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 ,25(9):1648-1650.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腹部损伤 诊断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8年9月收治腹腔脏器损伤患者101例,其中男80例,女21例,年龄3~67岁。均有腹部外伤史,多表现为剧烈腹痛、压痛,受伤后就诊时间40分钟~24小时。其中肝脏破裂38例,脾脏破裂45例,肾脏挫裂伤12例(其中1例未明确诊断,另1例误诊为脾破裂),膀胱破裂2例,卵巢破裂1例(未明确诊断),胃肠、肠系膜损伤3例(误诊脾脏破裂2例,1例未明确诊断)。这些病例均伴有腹腔积血,经过手术证实。采用GE-2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常规扫查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脏、膀胱、胃肠、子宫、卵巢,重点探查脏器被膜是否完整,实质内部回声有无异常,及被膜下有无血肿及周围有无积液,肝肾间隙、脾肾间隙、双髂窝及下腹肠间、盆腔有无游离积液。
结果分析
101例经过超声检查,均伴有腹腔积液,其中96例是实质脏器挫裂伤,包括肝脏挫裂伤38例,脾脏破裂伤45例,肾脏挫裂伤12例(其中1例肾脏被膜下血肿),膀胱破裂2例,卵巢破裂1例,3例为胃肠、肠系膜破裂,其中3例超声误诊为脾破裂,另外3例未作出明确诊断,均伴有腹腔积液,后经手术证实。
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特征:单纯包膜下积血,包膜完整,脏器实质无明显变化,包膜下与脏器间见不均质的月牙状无回声,边界较清晰,血液凝固时呈低弱回声,少数内部可见散在分布点状强回声并有漂浮现象,无腹腔积液。经保守治疗,超声动态观察,临床治愈出院。
脏器中央性破裂,包膜连续性完整,实质内部不均匀,呈不规则回声增强区,边界不清,无腹腔积液。该类患者经保守治疗,超声动态观察,临床治愈出院。
脏器真性破裂,包膜回声连续性中断,脏器内部损伤,依受损时间先后,新鲜血肿是无回声的,几小时后因为纤维蛋白和红细胞聚集而表现出片状不均质回声增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几天后随着病情发展血肿液化,实质损伤区内部伴有的形态不规则的混合性回声区或极低回声区,此时血肿会增大,数月后血肿可呈囊性,其中出现线状回声,纤维瘢痕或小囊腔样改变会存在很长时间,边界不清,晚期内部呈无回声,形态不规则,界限清晰,伴有腹腔积液。肝脏右叶膈顶部破裂可伴有胸腔积液,脾脏是腹腔内最容易受外伤而破裂的脏器,特别是病理性肿大的脾脏,更容易破裂。脾破裂在闭合性钝性腹部损伤中,其发生率占各种腹部损伤的多数,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脾脏外包膜下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有时位于脾脏和左侧膈肌之间的肝脏左叶,如呈低回声可类似血肿。包膜外血肿表现为突破脾包膜的低回声区。如果有血凝块形成则回声变高,脾破裂时因出血而呈不规则低回声区,罕见表现为局灶性的低回声病变。破裂口常类似于正常脾组织,通常难以显示。急性血肿表现为边界不清或清楚的新月形强回声区,当时可增大,随后回声减低呈现囊性,血肿的大小提示脾脏失血的多少,愈合后,脾脏破裂区纤维化呈较强回声。脾破裂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超声对外伤的检出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951%,精确性为941%。胰腺损伤最易漏诊,胰腺轻度挫伤,腺体增大,回声减低,较严重挫伤腺体轮廓不规则,腺体呈不均匀回声,伴腹膜后积血,后期常伴有假性囊肿形成。肾脏损伤,血肿可发生于肾被膜下、肾内、肾周肾被膜外。被膜下血肿,血液可扩散于肾周或聚集于某一区域(局灶性血肿)从而挤压肾皮质,血肿可纤维化并压迫肾脏,进而导致高血压。轻者实质局部增厚,呈不均匀强回声,严重破裂,肾脏失去正常形态,肾实质内部回声明显不均匀,形态不规则,同时伴有血尿。卵巢破裂较少见,一般很难做出诊断,只能根据腹腔积血部位初步判断。
空腔脏器破裂,常有间接征象,多为定性诊断,定位不明确。因空腔脏器损伤时,多造成胃肠气体进入腹腔,造成膈下游离气体强反射回声,掩盖了对肝、脾的探查或造成肝、脾体积缩小,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腹腔内可见混合性液性暗区,液体内见点状回声,部分患者可见游离气体回声,存在于膈下。部分肠损伤处肠管收缩,肠壁增厚,近端肠管扩张,腹腔内见游离气体回声及浑浊液体回声,并根据患者的腹膜炎体征,超声可做出提示性诊断。膀胱损伤,局部膀胱壁表面不光滑,参差不齐,层次结构模糊,表面附着不规则云絮状低回声,伴有血尿。
对于不能确诊而高度怀疑小肠破裂的病人,需进行严密观察,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当机立断进行剖腹探查:①腹部压痛、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伴腹胀、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②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及板状腹,腹膜刺激征进行性加重或范围渐扩大;③胃肠道出血;④持续性低血压,不能用腹部以外损伤的原因解释;⑤直肠指检发现前壁压痛或波动感或指套染血。在手术中,探查明确的小肠破裂也不能满足于“一孔之见”。有时可能发生多处肠破裂或合并肠系膜撕裂伤。超声检查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早期诊断、治疗方式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讨 论
超声对腹腔实质脏器损伤诊断率很高,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脏器破裂都是通过超声作出明确诊断,并能及时手术,挽救生命。但超声对腹腔内空腔脏器破裂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减少空腔脏器破裂漏诊和误诊的发生,并提高空腔脏器破裂的定位的诊断率,在工作中,对于外伤患者,我们应仔细检查是否有局限性积液,特别那些有明显压痛的部位,或大网膜迁移包裹及肠管有无局限性扩张,肠壁有无增厚,肠壁有无回声减低,胃肠蠕动是否有减弱等,下腹、盆腔是否有游离积液、膈下是否有游离积气。经过仔细观察后,再根据其他检查,综合分析,作出超声诊断,以提高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王志斌,房世保(译).腹部超声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2 张玉珍,张荣,黄先红,姚云仙,南方.外伤性腹腔脏器破裂的超声特征及临床表现,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5):235-237.
3 李洪霞.超声检查在腹腔脏器破裂诊断中的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7):555-556.
【关键词】 超声; 肌间沟; 神经阻滞; 上肢
中图分类号 R61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05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5.028
神经阻滞麻醉是麻醉科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在上肢手术中,临床上多采用肌间沟阻滞。传统方法多以解剖定位加异感定位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缺乏客观性,阻滞效果不理想,成功率较低,术中常需应用其他,此外,还易引起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目前,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超声显像不仅可清晰的分辨解剖学结构,定位靶神经,且能够动态观察局麻药的扩散情况,加快了麻醉起效速度,提高了麻醉成功率,减少了麻醉并发症,使麻醉学科逐渐摆脱盲探的操作时代,进入到可视化操作的新纪元[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3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和传统神经阻滞,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5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行上肢手术的30例患者,ASA分级I~Ⅱ级,所有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凝血功能异常,无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无局部物过敏史,穿刺部位皮肤无破损及感染病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每组15例。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38.4±3.8)岁,体重41~83 kg;超声组男6例,女9例,年龄20~68岁,平均(40.4±2.1)岁,体重40~80 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通静脉通道,监测心电图、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对照组:嘱病人去枕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头偏向健康侧,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可触及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其后还可触及一条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两条肌肉之间即为肌间沟。具体操作是在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内,肩胛舌骨肌上方定为穿刺点,在锁骨上3~4 cm处用7号注射针头垂直皮肤进针2~3 cm,进针过程中出现异感或突破鞘膜感,回抽无血液及气体,推注药无阻力后,注入0.3%~0.4%的罗哌卡因30 ml;超声组:采用SonoSite M-Turbo超声诊断仪定位,线阵头频率为6~14 MHz,患者如对照组,超声引导下扫描神经及其周围组织,对患者的阻滞部位进行定位,根据超声图像调整针的角度和深度,在超声引导下将针进入到肌间沟神经组织处,回抽无血液及气体后,既可注入30 ml 0.3%~0.4%的罗哌卡因。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成功率及误入血管、神经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超声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2.08±0.81)min,麻醉起效时间(3.53±0.61)min,麻醉维持时间(368.00±4.22)min;对照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5.27±1.46)min,麻醉起效时间(7.32±1.61)min,
麻醉维持时间(281.5±4.01)min,超声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缩短,麻醉维持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