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技术体系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

第1篇

1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在2014年8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

2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征

2.1创建工作本位的学习情景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中,工作本位的学习情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不像传统学校那样设置成隔离的、特殊的课堂,而是现代学徒制中校企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所。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工作人员的活动,并且可以直接参与到真实产品生产活动中,能够迅速获得知识、技术技能,成为独立的、熟练的劳动者。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指短暂的实习、参观或做中学,而且是指一个更为深入的、广泛的、设计很好的工作本位学习。

2.2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现代学徒制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即综合职业能力观。综合职业能力观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注重现场学习经验和课堂经验在实际生产情景中的有效结合,强调技术和数字通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学徒制进行能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2.3纳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学徒制培养关键能力的主要途径。现代学徒制要求对接企业实际岗位及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标准,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对应、相互交叉转移。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现代学徒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2.4实现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为促进学生实现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现代学徒制按照企业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要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最终形成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种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实习相结合的学徒制课程实施模式应运而生,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通过规范的现代学徒制得到了实现。在这种模式里,学生可以既是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里培训岗位上的准员工。

3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与思路

3.1建设原则按照现代学徒制基本要求,建立“课程结构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训指导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完善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的构建,基于职业活动、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目标,依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等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工作项目,实训过程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进行个性化指导,做到“教、学、做”合一。

3.2建设思路现代学徒制教育是融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技术教育的体系。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一是要素整合,整合多维培养目标,即学历教育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能力标准和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职业资格目标、学徒的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二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提炼技能养成要素,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从典型工作岗位中提取典型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结合专业知识基础进行课程开发。

4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

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单位是课程,根据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可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4.1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设置此课程模块需要注意与企业文化和岗位实际相结合,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个人的价值实现一定要基于工作岗位。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主要让学徒学习和感受职业素养的内涵,使其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能力。本模块主要包括“两课”(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常用办公软件、企业公文写作、企业文化、就业指导等。

4.2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使学徒掌握同一行业的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具备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构建需要从基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培养学徒在行业的通用技术技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构成,应包含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技术技能体系,是以行业工作岗位通用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基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标准编制。该模块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学徒必须通过每门课程考核。

4.3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掌握合作企业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本课程模块构建要以企业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合作企业岗位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开发至少两个岗位方向的技术技能课程组合模块,课程以师带徒岗位培养为主,培养某个岗位的特殊的岗位能力。

4.4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徒的兴趣和职业取向,培养学徒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本模块根据各个职业的职业成长规律,着眼于学徒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课程。学徒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自由选择课程,由校企联合委派企业师傅,以师带徒的方式,实施在岗的个性化培养。

5现代学徒制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对接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湖南德力通电梯有限公司等电梯企业电梯制造、安装、调试、维保等岗位,并分析这些岗位的职责和技术标准,得出了岗位的职业能力(见表1),再结合电梯安装与维修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具体内容最后形成“课岗融合、双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6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系统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第2篇

(一)人才需求分析。

新疆智能建筑起步较晚,专门从事智能建筑工程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管理人员匮乏。从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没有接受过楼宇智能化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造成施工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系统一旦发生技术故障也难以排除,从而使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目前,新疆智能建筑人才稀缺现象相当突出。

(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与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在确立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明确岗位工作任务、核心能力,提炼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如下:一是具有正确识读和应用专业CAD软件绘制工程施工图的能力;二是具有初步设计中小型建筑工程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电气消防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的能力;三是能够编制智能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资料的能力;四是具有设计、安装、调试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能力;五是具有编制智能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能力;六是具备对各子系统组态、编程、系统集成的能力;七是具有对智能建筑设备运行管理及维护。

(三)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特点和能力要求,构建了“工学结合、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职业基础为平台,以建筑供配电及照明、安防与消防、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四大核心系统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重心,突出实践教学和岗位技能训练,形成工程管理及设备运行管理综合知识,达到知识、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不断递进,通过顶岗实习,获取职业岗位初步工作经验,从而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进一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其转化为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基于施工过程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吻合。该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围绕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驱动、理论和实践对应,结合职业成长规律,根据各阶段的能力和要求不同,获取相应的职业岗位资格。该体系由3大教学平台组成。一是职业基础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形成职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操作能力。二是职业技能平台:通过做、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将消防与安防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四大核心系统安装操作技能,以及岗位技能训练项目融入课程,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训练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智能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质量验收、安装调试等知识和技能,形成职业基本素质。三是岗位管理平台:通过对学生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设备运行管理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施工组织管理、工程成本控制、建筑设备运行管理等知识和能力,形成职业综合素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实际工程实习,从事各项生产活动,获取职业岗位初步的工作经验,达到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能力和素质目标,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校企合作、双边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采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探索了基于施工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双边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的特点和技能要求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和项目,构建了“三平台、三阶段,技能递进”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以基本技能实训为职业基础平台,以建筑设备监控、综合布线、安防、电气消防四大系统为核心进行职业专项技能实训和课程设计,以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预算编制、毕业设计等培养职业综合实践技能,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获取职业岗位初步工作经验,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保障

(一)师资团队。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等多种途径,建立了数量合理、结构优化、教学质量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专兼职教师12人,其中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4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5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多名教师具有机电建造师执业资格证、技师职业资格证等,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充分保障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二)校内实训基地。

近年来,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更新实训、实验设备,加大设备投入力度,逐步建成了为本专业教学服务的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实训室,专业软件实训室等实训场所,改善了教学条件,使学生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校内实训的70%以上。2013年9月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被批准建立了全疆第一家且目前唯一一家智能楼宇管理师考试鉴定站,鉴定站的建立不仅能满足本专业的实习、实训考核要求,而且还能够满足疆内智能楼宇职业资格考试等教学要求。

(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疆内多家行业内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聘请企业专家指导专业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校企共建共管机制和组织机构,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满足了智能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设备安装与调试,教学参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性课程教学要求,逐步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四)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实施体系。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论证下,建立了结构合理、运转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并对教学各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建立了校企共建监控机制,对专业建设过程、课程建设过程、教学质量运行实施监控,制定了《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制度》、《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等管理文件,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逆向工程技术课程 教学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37-02

逆向工程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根据已存在的产品模型,重构出产品的CAD数据,并将CAD数据快速制造出原产品模型的技术总称。即从模型-数字-模型的过程,这与传统的正向设计是相反的。而一直以来各高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以正向设计为主,如机械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为了让学生适应产品开发和结构创新的节奏,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高校的机械类专业都增设逆向工程技术作为选修课程,但课时较少。因此,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学会运用逆向工程进行产品创新,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建设。

一、逆向工程的主要应用方面

(一)提高产品相互通用性,弥补原有技术文件丢失的问题。在产品结构需要改进,而原有的技术文件或数据丢失的情况下,便可运用逆向工程对现有产品进行拆卸分离-三维扫描-数据处理-结构改进-产品样件加工、装配、测试评估等-模具设计与加工-量产。

(二)引进技术,对同行业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为了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者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特点,通过逆向工程获得其产品的设计数据,再进行消化吸收,进而设计生产出性能、结构更为优异的产品。如韩国的三星电子就一直本着这种设计思路,还有比亚迪的F3便是仿制于丰田的花冠。

(三)在产品的正向开发过程中提高效率。不少人认为正向工程与逆向工程是针锋相对的工作方式。事实上,它们是可以相互结合的,增加逆向工程的辅助无疑可以提高正向开发的效率。例如,在汽车车身的开发过程中,经过对CAD数字模型和小比例油泥模型进行反复修改,再制作11油泥模型,最终确立外观造型方案。设计师可以在油泥模型中多次完成修改之后通过三坐标测量仪对其进行扫描,由CAD程序生成数字模型,以此减少数字模型与油泥模型之间因反复修改所消耗的时间。

(四)质量检测和质量监控。通过逆向工程的三维测量技术获得产品的三维数据,与产品的设计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及监控,以提高产品质量等级、消除不良率,并简化原始的测量手段,省略测量夹具、检具,进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艺术品、文物的复制、修复。通过逆向工程可以将文物进行扫描、经过数据处理后加工出样品或产品,以便给出修复的参考样本或直接流向工艺品市场。

(六)医学方面的应用。对人体进行CT断层扫描;人体骨骼、牙齿等结构的快速成型制造;人体骨骼、器官的修复等。

二、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逆向工程技术课程要求

目前,与逆向工程技术相关的就业岗位主要有逆向工程师和快速成型设计工程师,以及从事三维扫描和各种新材料研究的科技人员。其中,逆向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为:熟悉三维扫描点云图到CAD及CAE的转换,有被动安全有限元仿真分析经验;能够熟练运用Pro/e(或者UG、SolidWork),了解Geomagic、Imageware等软件;熟悉模具及产品结构。快速成型设计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为:有快速成型相关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了解各种快速成型方法,完成快速成型作业,掌握技术发展方向,开展创新型应用。

根据以上岗位要求,对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几点要求:了解逆向工程的工作流程及其关键技术;会使用三维软件对物体的点云数据进行三维重构;了解市面上常见的三维扫描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要点及其注意事项,以便能很快熟悉并操作工作单位的扫描设备;了解市面上常见的快速成型机的工作原理、操作要点及其注意事项;了解快速成型机常用的材料,掌握材料发展的方向,树立创新精神;了解快速模具的类型及其制作原理,会使用真空注型机制作快速模具。

三、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依据上述课程教学效果的要求,要使学生掌握逆向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三维扫描、三维重构和快速成型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必要的实验设备。然而,实际情况是,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课时为36课时,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如此全面的知识;逆向工程方面的扫描设备和快速成型设备大都价格不菲,若要购齐各种类型的设备,这对于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学校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取一些灵活而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一)修订教学计划,将有些基础知识放在前面的课程中完成。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必须至少掌握一门三维CAD软件和模具结构优化的CAE软件。因此,在逆向工程技术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先要学习模具CAD设计课程和模具CAE课程。CAD课程以SolidWork和UG学习为主,并要求必须讲解逆向设计模块;CAE课程则是以模流分析软件Moldflow为主。这两门课程的开设,不仅满足了学生在模具CAD设计和CAE分析方面的需求,也为学生学习逆向设计基础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逆向工程的原理和应用,以及三维扫描设备和扫描方法的了解。二是快速成型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类型快速成型机的特点和常用的材料。三是各类型快速模具的制作方法和用快速模具制作产品的方法。

(三)在教学中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由于逆向工程技术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逆向工程及快速成型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操作方面的技能,因此,必须在课程教学中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是在逆向工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产品点云数据重构方面的上机教学和练习。二是利用实验室配备的深圳华郎结构光三坐标扫描仪、七海光电的影像仪和华郎的人体扫描仪,让学生熟悉三维抄数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三是利用实验室配备的西安交通大学SLA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和北京殷华的FDM快速成型机,让学生熟悉快速成型机的操作原理,熟悉各种结构快速成型件的制作。四是利用实验室的西安交通大学真空注型机制作硅胶快速模具,让学生熟悉快速模具的制作过程和用快速模具浇注产品的过程。

第4篇

关键词:质量工程技术基础;教学体系;三位一体;教学改革

《质量工程技术基础》作为2006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新建的国防特色专业“质量与可靠性工程(081508S)”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质量设计、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等诸多内容,经过分析和比较国内外相关高校所开设的质量工程类课程和出版的一些主要质量工程类教材,认为这些教材的编写满足了管理工程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需求,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质量工程技术基础》精品课建设项目,经过项目组2007年5月到2010年9月的建设,圆满完成了课程建设的任务。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适合于工科高等院校本科生质量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系,并立足于质量与可靠性工程学科的建设研究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建立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验证”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丰富内涵,明确课程定位

1.课程特点。作为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唯一一门质量方面的基础核心课程,《质量工程技术基础》承载着向学生讲授质量工程基本原理与技术的任务,同时帮助他们从总体上把握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内涵,因此,就要求《质量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完备性,自成体系;在讲授方面具有专业覆盖性,从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的角度向学生讲述质量工程技术的内涵与内容。

2.课程创新点。由于我们率先在本科专业开设《质量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国内外相关高校大多从管理的角度开设《质量管理》方面的课程,还没有一门从总体上讲述质量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的课程,因此就要求《质量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创新性,需要借鉴以技术见长的可靠性工程技术构成框架,构建出以技术为主线的质量工程技术体系,并能结合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阐述清楚质量工程技术的内涵与应用途径,强调质量工程技术是与设计技术以及制造技术同等重要的基础使能技术。

二、突出技术,创新教学内容

1.教学目的。需要引导学生对系统质量工程基础理论进行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内容。本课程系统详细地介绍质量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现了现代质量工程新的进展与成果,是质量工程师必备的知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第1部分,质量工程技术概述,主要讲授质量工程的基本概念,包括质量工程基本原理、质量工程技术体系与产品全系统、全特性、全过程质量管理等;②第2部分,设计质量工程技术,主要讲授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包括质量功能展开、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等技术;③第3部分,制造质量工程技术,主要讲授制造阶段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包括:质量检验、抽样检验、统计过程控制、过程能力分析等技术;④第4部分,质量分析技术,主要讲授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质量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包括质量数据与质量波动、定量分析技术与定性分析技术等。

三、积极探索实践,构建三位一体式教学模式

为能更好地展现出所讲授课程的特色跟实际应用的关联,同时也为了给学生讲解课程知识内容,在课堂讲授中构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验证”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模式。

1.课堂讲授,注重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在授课过程中引用多媒体进行知识讲解,目的是使用这种比较生动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知识点具象起来,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这些课程内容。本课程的课堂讲授全部采用高水平多媒体课件,参考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新加坡国立大学(University of Singapore)与天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在QFD、稳健设计、质量检验、SPC等质量工程技术方面课程的课件,吸收进来并加以利用,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自身课程特色制作一套适合自己课程特点的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共计16讲,32课时。

2.课堂讨论,注重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将课程内容系统划分成几个单元,划分的若干个单元环节均要以理论讲解为基础,充分与实际相联系。所以在理论教学中,一些工程项目或者与实际相关联的质量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以此为基点了解相关的理论理念以及具体问题的处理与应对。教学讨论利用同期建设的教学专用网站(http://),使课堂讨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形成良性互动。教学网站功能包括学习讨论、参考资料、作业提交、课件提供、网上答疑等,达到面向北航本科学生的助学功能、面向北航任课教师的助教功能以及面向校外人员的对外教学服务与宣传功能。

3.实验验证,强调工程实际、学以致用。实践性强是质量工程学科的一个明显特性,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中,不单单靠理论知识,更要以系统的实验环节来辅助掌握其本质,使学生学起来积极性提高,从而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升。为此,结合我校国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安排了如下3次实验课程教学。①质量特性识别与分解实验。质量特性的识别与分解实验以某自动步枪设计为背景,让学生熟练掌握质量屋和QFD瀑布式分解技术。②稳健性设计实验。稳健性设计实验以某航空发动机参数稳健设计为背景,实现对影响航空发动机关键质量特性参数的稳健性优化设计,让学生熟练掌握稳健参数设计技术。③符合性控制实验。符合性控制实验以某弹用发动机制造质量控制为背景,实现对制造过程关键控制参数的监控与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图与工序能力指数分析技术。

四、实践与效果分析

本教学体系通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2006级与2007级两届共120名学生的教学实践,期末教学质量调查表明:学生满意度达99%。本课程系统化地介绍了质量、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技术定义、质量工程技术体系与应用,课堂较活跃,讲解与讨论同步,进而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自主学习、思考。课堂讲解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论与实际事例的相结合,在大量实例的列举当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及其技术上的实质内涵,相关专业理论的教学对于理工科本科生以后要参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样性,既生动又形象并且易于理解,这样便能很好地使学生融入其中。

通过以上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了有关《质量工程技术基础》教学中的课程目的、内容、模式等相关教学体系,能够在教学计划范围内高效地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其思考能力,解决实际当中的相关问题,进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对于质量工程技术的学习及研究当中,做到学以致用,为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领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洪生伟.质量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内容[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6):44-46.

[2]康锐.结合国防军工企业的迫切需求制定质量工程专业培养方案[C].第三届全国工程硕士培养工作论文集,合肥,2002.

[3]康锐.为武器装备的发展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探索与实践[C].第三届全国工程硕士培养工作论文集,合肥,2002.

[4]康锐,王自力.装备全系统全特性全过程质量管理概论[J],国防技术基础,2007,(4):25-29.

[5]林志航.产品设计与制造质量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何益海,康锐.质量工程技术体系研究及教改实践[J].质量与可靠性,2009,(4):33-36.

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64-03

建筑业是一个蓬勃兴旺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有着急迫的、大量的需求。但是从现实状况看,并没有形成良好局面,导致出现这一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未能与时俱进,因此,我院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2]。因此,我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图1)为导向,确定职业岗位群及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该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二、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我院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这一主线,对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形成了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新的全新课程体系。其中,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学习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进行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识图能力、测量放线能力和材料检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筑识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重点突出施工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监理、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等课程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构建,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因此专业课程开发已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三、校企联合开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该遵循由校企联合开发的逻辑规律和路径,分析就业岗位及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设置学习领域的课程。

1.就业行业、企业。从建筑工程学院多年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为中小型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等单位。因此,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确定为中小型企业,既是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选择。

2.就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分析。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工作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较简单,并且企业自身发展空间较小,对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在中小型企业就业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常见的建筑类工作岗位主要有: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资料管理、测量放线和材料检测等6个岗位。其中:施工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组织工程施工的生产管理;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合理规划布局施工现场平面图;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表和月进度计划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月进度计划表等工作。质量检测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各工种的分部、分项工程跟班质量检查和验收;监督检查各施工班组的各项质量;填写质检内业;收集各班组的工程质量检查资料,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定期组织召开现场质量例会,制定预控及整改措施。安全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本工程有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巡回检查施工现场;检查班组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资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计划、统计的管理;工程项目的内业管理等工作。测量防线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放线方案;测量仪器的核定、校正;测量放线等工作。材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现场材料管理,制定材料管理规划,组织料具进场,现场材料的验收、保管、发放、核算;材料计划管理工作,编制材料计划,材料的供应;材料的选购;编制单位工程耗用材料的控制指标;材料进场调拨、转移领用;材料仓库的仓库管理;材料核算管理等工作。

3.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从我院调研分析的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必须按照学习领域进行设置,下面以培养施工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基础工程施工》的设置为例(表1)进行说明。在《基础工程施工》课程设置时我们将一个个学习情境按照一个任务或项目的形式来进行设计,并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易到难排序,同时在学习内容中有机融入相关建筑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统一验收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四、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完整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逐步构建了以施工过程为导向的“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质检员的施工岗位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参与下完成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最终形成了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2),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黎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征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第6篇

为适应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求,我校对该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两年实践,在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调整以“理论”为重点的教学体系,重构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这种重构不是在现有学科体系基础上,依靠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量来完成,而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对教学观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内容进行调整。在构建的过程过程中,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基础,以社会人才技能需求为参照,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保障体系等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院根据学科建设特点,确定了由动力层面(教学动力体系和教学目标体系)、受动层面(教学内容体系)、调控层面(教学管理体系)和保障层面(教学保障体系)组成的“驱动―受动―调控―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实践:工程材料、工程预算、工程制图与识图等;第二阶段是专业实践:专业课程的实训、专业课程的设计、毕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现代师徒制工作室等;第三阶段是综合创新实践:毕业设计、专业综合实习、创新实践活动、工程实践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等。

(1)基础实践

本阶段主要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包括工程材料、工程预算和工程制图与识图等,为第二阶段的专业实践和第三阶段的综合创新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2)师徒制工作室培养模式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评能力”的社会氛围。我院紧盯教会学生“一技”的任务,与专业相关企业建立师徒制培养模式,一是邀请校外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前来我校进行实训教学,二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到合作企业进行一线工程实践。另外,学院正积极筹备“2+1”或“1.5+1.5”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一年半(或两年)主要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拓展知识,后一年半(或一年)则在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以致用,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程实行“知识导师”与“技能导师”双导师制、师徒制。

(3)综合创新实践

综合创新实践主要从几个角度着手:一是在时间相对集中的实践环节,如寒暑假实习,毕业综合设计,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等,多给学生创造与实际项目接轨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创业思想。如毕业设计选题,可参考实际工程项目模式,或者选择实习阶段参与项目深化作为毕业设计,使其毕业设计拥有具体的对象、具有制图能力、设计分析能力、熟悉工程预算与决算等。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模拟,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其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又通过各种专业知识性竞赛、专业性技能操作竞赛(投标书设计、CAD工程制图大赛、工程计量大赛、工程设计大赛等)提升了专业的教学质量。

2.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优化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初步构建完成后,在实施过程中,遵从系统性要求,结合行业结构的转型与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其进行优化。硬件优化即实践教学设施的优化,建立完善学院环艺专业机房、环艺专业制图工作室、环艺陈设设计工作室等;软件优化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师资队伍的优化、实践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实践管理的优化等四个方面。从实践教学体系组成要素方面来思考,应以师资力量、教学课程的设计、学生动手能力为根本要素,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以素质、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四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以师资、设备、环境为主的保障体系和软硬件管理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另外,学校还应陆续建设和完善基础技能教学平台、专业技术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平台,以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建设。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与社会接轨的重要手段。经过两年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摸索与实践,我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就2014和2015两届毕业生就业来看,用人单位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两届就业率均在92%以上,这段我们深化这一体系建设建立了充足的信心。当然,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的讨论,如:实践体系的持续优化、实践体系的后勤保障、实践体系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等,这都是我们在体系初步建设后需要持续重视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建设管理体系 技术标准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e should continue to improve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standar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period of our countr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velopmen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2、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3、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4、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赞堂.中国水利标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水利水电技术. 2002(02).

第8篇

【关键词】 技工学校;数控专业;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一、数控专业的发展趋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也越来越发达,数控技术也已经成为现代化制造技术的一部分,数控技术离不开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集成化等这些高科技的技术。数控五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采用新型的三维立体几何图形,这样的工作方法,一来,不仅光洁度高,二来效率也大幅度提高。数控技术逐渐的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也成为了目前的主流。工作效率的提高,工件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数控技术的提高。例如,目前的数控技术可以实现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等等一系列的工程改造。数控技术目前向着更加的智能化、简便化、人性化的方面发展,目前一些复杂的零件在我国的数控技术层面上也可以实现。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就是数控技术人才短缺,而且有一批数控技术人员没有办法满足企业的要求,技术不够扎实,质量不过关。目前我国需要的是可以在现代机械设计、机械加工、机械加工工艺、夹具、刀具和量具等方面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同时在机床数控技术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数控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

二、技工学校数控专业现状分析

1、自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问世以来,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综合了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液压气动技术、光机电技术等等各个方面的技术的机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增加了效益,减少了劳动力。为了适应时代与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的技工类学校开设了数控专业,但是,一组教学实训的数控机床需要耗费一百万左右的资产,因此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仍停留在普通的机床上,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数控专业教学的需要。这样一来,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能力不强,在正式的工作以后,不能够很好的使用数控机床操作,适应不了企业的需求。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是实现数控专业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所以,如何实现数控专业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是技工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技工院校的数控专业还是处于摸索的阶段。没有一套具体详细的教学方案,在校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数比较偏门,学校不重视基本的操作,导致学生的基础不牢靠更不用说上机操作了,这样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因此,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缩短课程内容与现代生产技术之间的滞后性,增强实践教学,编写适合技工学校数控专业教学的教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一个重要的事实已经摆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该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思想,如何搞好机械专业的改革,加快机电及数控的专业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技工学校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现代一体化建设

1、课程体系现代一体化是数控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只有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才能有人才培养技能的现代化。机械专业的专业性课程应该进行一体化整合,在《机械制图》中加强了CAD部分知识,课程调整为CAD软件、《公差与配合》并入《机械制图》,将《金属材料热处理》并入《机械基础》,将《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技术》充分的并入CAD/CAM/CAPP软件,并对原有的机械专业教学计划作了修订,正式将数控加工技术纳入机械专业的教学中,在机械专业中实行模块一体化教学。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学习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大部分同学经过后续训练,取得了数控操作中高级工证书。这时教材问题又突显出来,因为培训教材,没有充分考虑技校生的心理、认知等特点,并不适合在校生学习。

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及要求

为了切实有效的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我们又一次对企业及毕业生进行专题调查,主要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应加强的能力、实践环节,学校学习的课程中最有用的课程、可以不开或精简的课程及最难学的课程等,了解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意见建议。

(1)调查显示:从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操作;根据工作需要看应加强的能力主要是计算机应用和英语阅读;应加强的实践性环节主要有数控编程实训和数控操作实训;在学校难学的课程主要是与微电子有关的课程,如“电子技术”和“数控原理”。从企业用人现状看数控设备操作岗位人员学历中,技校占绝对优势,数控设备维修岗位中,技校也占有较大比例,数控编程岗位比较明显地表现出高级工以上的要求。技工学校毕业生最大可能就业岗位依次是数控设备操作、维修、编程和产品质量检测。非常多的企业明确提出技工学校毕业生应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经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这一岗位必须的具备的基本功就是熟练掌握机械、了解数控技术的原理、能够简单的维修机械设备、电器设备的使用,该岗位群人才应具备掌握机械电气技术;上岗人员还应该具备调试维护保养数控设备、对机械设备实施数控改造,对英文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具有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至少应该学会了使用CAD/CAM/CAPP等软件、实施工艺、数控编程、设备管理、质量检测和数控加工的基本能力。

3、数控现代一体化专业教学的配置方案

(1)数控铣床2台;(2)数控车床7台;(3)数控电火花及线切割3台;(4)加工中心1台;(5)配套专用电脑50台。 (6)CAD/CAM软件50套; (7) Siemens(西门子)、Faunc(法那克)数控系统模拟控制面板软件各50套;

本配置方案整体规划,集教学、科研、技能考核为一体,涵盖机械类各专业(含机械制造工艺,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CAD/CAM,模具设计与制造)。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学校的配置,能够完成数控技术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整个环节,并在数控加工方面重点加强。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如目前企业中普遍使用Siemens,Faunc数控系统操作数控机床,为了让学生能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岗位,让学生尽早通过对Siemens 、Faunc数控系统模拟控制的学习和操作,并利用其操作设备加工工件,为学生将来使用生产型数控设备提高感性认识,达到和企业接轨的目的。

四、基本形成现代技工院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材采用模块式结构,其中实践教学模块又分为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两大部分,在教学安排上有安排了一定的机动时间,以便各校结合行业和地方具体情况安排教学,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学习和使用。且尽量使用浅显易懂、口语化的语言,尽量用生动的实例来说明道理、用简单易懂的例题来阐述方法、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J].教育研究,1997(12)65.

[2] 张梦欣.技能训练教学设计与实施[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专业体系;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专业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纲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基本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表现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文件。

1.专业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按照该思路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2.专业建设思路

2.1学习高职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理念转变是专业体系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课题组在系部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及精品课程建设理论,转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技术负责人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种旨在转变教师高职教育理念的培训,先后安排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等负责人参加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讲座,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的认识;课程组老师还多次听取全国知名的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的讲座,学习课程改革思路,先后听取了职教专家等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所学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

2.2专业调研;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动立足于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关注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此,供用电技术专业调研组制定了系统的调研提纲,专门制作了用于和现场人员讨论的本专业覆盖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目标能力,各项目标能力应包括的工作任务等调研资料。并采用到企业调研、利用网络沟通调研、利用电话沟通调研等方式,先后对学院专业面向的行业6家单位、地区4家单位进行了相关企业的企业调研,内容涉及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工种员工技能需求、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用电及配电系统的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技能,发放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20余份。通过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改革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调研显示: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用户单位,覆盖的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变配电所值班员(值班电工)、用电技术维护与服务等岗位工种。这些岗位工种涵盖了行业和企业用户12大技术工种,对应12种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内容

通过调研,汇总整理有关资料,课题组以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改革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改革目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界定并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核心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

3.1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根据调研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31项,对着31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汇总,进一步归纳确定专业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变电运行技术、电气设备使用维护与检修、电机使用与维护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和用电技术与管理等。

3.2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重构;以企业真实的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按照理实一体、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构,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电子类课程:模电、数电、电子线路装配实训是供用电专业基础课,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模电、数电两门理论课以及电子线路装配实训课整合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两门理实一体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

电机类课程:将有关电机的理论实训课程整合为电机运行与检修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变压器、同步机、异步机、直流电机和微特电机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时数在45-60之间,各模块的教学在相应的理实一体教室以及电机实验室、电机专门教室完成。

PLC课程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分为电机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及综合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项目组成,各个模块的项目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选择。

3.3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整合后,重构了本专业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电机运行与检修等七门理实一体课程作为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含了本专业覆盖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实际授课时数达到31周86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40.3%。理实一体课时比例得到极大提高。

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多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目标,解决专业课程进行中的讲练分离、不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专业方案中强化了顶岗实习,课时数达到18周540课时,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项合计140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65%。

3.4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重构,确定了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在系部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本专业全部4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各个课程标准包括课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项目载体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等要素,特别突出了建立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对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研室进行了研讨,保证课程标准能够准确指导课程教学。 转贴于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与实施

课题组、院、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论证。

在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课题组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定出了专业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学院和系部针对课题组制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组织讨论专业方案,确定课程整合思路,并总结了专业改革阶段性工作。又组织讨论专业方案课程设置,在学院层面组织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会议,请企业专家对方案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定位、专业覆盖岗位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等内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在学院的支持下,选定本专业一个班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过一轮教学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

专业体系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程教材建设制定了依据,明确了思路,各门课程负责人正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计划在课程实施之际推出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5.1专业教学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突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确立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情境,强化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课程体系特色;①强调通过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②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专业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知识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③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实用性、开放性、科学性,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拓展能力。

5.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在实施教学的六个步骤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

6.研束语

本文提出了专业体系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并对专业体系中关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专业体系的优化意义,对专业体系中的专业建设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体系建设仍需后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供电;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配网技术准则及内涵特征

配电网应以城市道路为依托,每一条主干道至少应留有一条架空线路走廊,主干道和次干道均应有电缆敷设位置。配电网形成多个开环运行的单环网和“T”型以及“#”型网,每隔大约2500kVA(装建容量)对线路进行分段,分段开关和线路联络开关应采用带电压互感器能电动分、合闸的负荷开关,装建容量在630kVA及以上的用户支线与公用线的T接点处应装设负荷开关。环网应以不同的变电站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作为电源点(在目前变电站少,分步不均匀的情况下,可暂时以开闭所作为电源点)。相邻变电站之间的配电网络主干线,应形成单环行网络(开环运行)。以便在计划检修或事故处理下转供部分负荷,缩小停电范围。

配电网络的安全准则是:对于重要用户,必须具备双电源,重要用户别重要的负荷,除由双电源供电外,必须要求用户另外增设应急电源。以下电源可作为应急电源:独立于正常电源的发电机组、蓄电池、干电池。在此前提下,应能保证当任何一个电源检修停运时仍保持向用户继续供电。为实现绝缘导线的全绝缘化,绝缘导线应采用专用绝缘金具,绝缘导线施工时必须对切开连接的接头接续金具应加装绝缘罩或防护措施。绝缘线路上每隔适当距离应加装专用绝缘线接地线夹。超过档距必须按送电线路进行设计。

配电网系统包含输电、配电网络、发电单位、电源以及用电客户.为社会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了有效的能源支持.并逐步令其辅助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细化来讲,电力配网体系属于一类离线管控并结合实时监控的综合工程。集成设备与用户信息、历史资料与实时数据、地理图形、电网接线布设等,体现了高度安全可靠性与良好集成性。

二、配网电力工程存在的技术问题

通常来讲。配电网可靠优质服务的相关技术影响因素.多来自于积污形成了过电压或闪络现象。再者,纵观相关电力技术引发的安全事故,来自外力破坏的事故机率占据较大百分比。且呈现显著的破坏影响作用。

2.1外力破坏影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传统配电网体系无法符合可靠供电标准需求,主体因素在于,传统架空模式配电系统,其接线以单端电源树状放射模式。对于各类新兴发展建设的住宅、商用区域与城市开发区,则主体应用环网模式进行供电.一些电源则通常获取于附近架空线路,进而增加了其不可靠因素。另外,基于网架建设规划阶段没有统筹完善前期.一些地区用户急需用电,令一次到位的建设目标较难实现,令系统许多接线通过临时处理方式操作。给整体系统增加了不良安全隐患。一些配网电力系统架空线路会沿着主要交通干道进行布设,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兴施工建设项目逐步增多,进一步对该类地域线路架设运行安全可靠性造成不良影响。一些老城区由于电力配网系统建设较为简陋、单薄,令其具有较差的电能传输转供能力,加之接线处置相对混乱。地形地貌相对复杂,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系统事故发生机率。再者,一些服务周期较长的电网线路、变电设施设备,其综合安全性能及服务容量已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及电力负荷状况。在出线较多。环境污染影响、设备老化、系统绝缘能力降低的综合作用下,将令电力事故发生率逐步升高。造成综合安全可靠性的不良下降。

2.2闪络影响作用。电力系统运行服务阶段中,各类工程设备绝缘性能受到长期高电压负荷影响,会令其绝缘表面逐步积污,并交易引发闪络现象。同时会令其绝缘冲击功能显著下降,很可能在单相或多相引发污闪及形成单相接地.令其他相电压显著提升。倘若遇到较为恶劣的环境状况.便会令绝缘件受压能力不良下降.还会令闪络点有所增加。另外基于污垢影响.会令电力配网系统工程总体绝缘抗击能力降低百分之 十甚至更多。令单相接地形成零序电压。如果配网系统变电所互感装置具有较差的性能,则会形成铁磁谐振,令过压量有所提升,并会引发相绝缘击穿.两相短路接地现象。进而形成不良的系统安全隐患。

2.3过电压破坏影响。配网系统中电气设备服务运行,需接受工频电压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大气与内部过电压的综合作用。在恶劣环境气候影响下,该类作用会更加明显。对于投入服务运行时间较长的系统设施,由于其前期设计缺陷、规划不足,不具备充足的爬距,令其可靠服务受到较大威胁。一旦当电容电流高出标准量,如果不通过有效处理,将令接地电弧形成较高过电压,并且较难消除,会对整体电力配网工程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三、配网电力工程相关技术问题的有效控制预防策略

3.1优化配电网组织结构,营造安全供电环境。为有效预防配网电力工程相关技术问题,提升安全运行可靠性,我们应从完善架构人手,令供电等级电压合理简化。适宜选用配变容载比。基于输送电力过程,要实现不同电压水平的降送处置。涉及到较多降压操作,因而势必引发显著电能损失,并形成不良浪费,有损电能质量及电网系统可靠运行。为此,应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令电压等级合理简化。应依据用户状况,进行供电电压等级的优化选择。进而改善总体供电状况。同时。还可引入降压处置措施,有效节约成本投入,便于系统线路的优化搭建。再者,基于快速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人们对空间环境的优质需求日益强烈。因此倘若仍旧采用架空布线方式,不仅无法提升安全可靠效益.还会对城市建设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可科学引人电缆电力工程技术。可通过依据经济负荷方式进行运行,控制运行变压器不发生过载现象,摒弃单一的一台配变实施供电模式,应配设多于两台设备的良好供电系统,通过配变容灾比的优化选择,令系统转供水平良好提升,运行供电可靠性显著强化。

3.2引入综合电力工程技术,预防污闪与雷击影响,优化配网系统转供电效能。为科学预防污闪影响,应引入科学有效的电力工程综合技术措施,装设必要的防污装置,引入绝缘热缩相关管路,预防外力影响与不良污染。还可位于变电站控制开关地区引入吸湿装置,令环境湿度有效下降.进而抑制污闪形成的必要条件。在落雷发生频繁区域,可应用瓷横担技术进行优化改进。提升系统防雷击能力。为优化提升配网电力工程转供电能效,应引络开关,技术装置,有效降低故障定点范畴。可采用具有良好防控功能的SF6 装置,发挥其智能控制功能,令整体体系结构趋于简化,体现良好的运行效能,并延长应用服务寿命,降低检修维护投入。该技术方式可令系统非故障段快速自动的复原供电,同时还可创建馈线联系,优化系统供电能效,缩减由于故障引起的停电地区范围。

3.3完善管理控制,提升技术水平。伴随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电力配网系统应引入电力工程现代化技术,强化管理控制,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可通过对员工技术水平、实践能力的综合培训,提升其安全管控意识、以质量为先,注重精品建设。同时工作人员应全面掌握系统设计、检修管理技能,计算机系统运行控制技巧,进而为电力工程综合技术目标的实现创设完善保障。另外应强化停电管理,依据工程技术需求、系统生产管理进度提前报批停电计划。对于引发故障需临时停电状况,应向调度请示,进而有效降低综合电量损失,实现效益增长。

第11篇

关键词:食品加工;专业课程;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8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创造食品安全的社会环境

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百姓在吃的方面也越来越慎重,而保证食品安全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在检测过程中杜绝有害食品的流通。如果在高校的专业食品实验室里已经可以把大部分食品安全问题解决,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福音。

2.提升在校学生的职业能力

深入研究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因为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健全教学的制度,不仅能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而且能提高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动手操作能力,为以后创业就业积累经验。

3.推进专业院校更好地发展

如今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招生数量不断增多,而食品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不佳,故而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研究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问题

1.日常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根据科学规范的制度规范标准化地管理学生,导致相关教学没有按照有关的规定运作。所以,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实验器材的管理,因为实验器材繁多,很多学生都会在使用后随意放置,导致后续的器材利用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2.实验教学与实验器材的不匹配,教学内容落后

食品类实验室的设备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某些食品新技术在教学方面得不到体现。原因除了食品专业类高校的投放在实验设备的资金不足,更关键的是实验教学与实验器材的不匹配,还有设备的维护做得不足与使用记录的部分缺失。

三、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分析

1.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的解决对策

大部分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完善管理制度的方法是:重点突出责任管理。以实验室为例,每个实验室都要有一个责任人,除了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还要负责实验室环境的维护、信息的定期更新和实验室物品、仪器使用情况的实时更新。

2.教学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相结合

教学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相结合的做法可以有:实验平台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目的是共享学校与学校的资源,能够让不同学校的学生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也让不同学校的实验室实现资源的交流。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认知水平,为毕业后服务社会积累丰富的经验。

3.精心选择,逐步打造稳固的实习基地

从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选择管理成熟、技术先进、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企业了解和配合学校的培养方案,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学校要定期考核顶岗实习基地,经常与顶岗实习基地沟通,与企业一起总结顶岗实习的经验教训,研究解決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顶岗实习基地,逐步稳固顶岗实习基地,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

四、结语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在实际构建中学校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准确定位课程,完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周玉芳,王婷婷.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16):70-72. 

第12篇

【关键词】模糊数学;工程合同;管理体系

1.引言

作为建筑市场的主体,承包商参与建设生产和管理活动,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改进和完善内部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就是内部管理系统中一个关键因素。依照我国合同法和相关的建筑法规制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示范文本》等是签订建设工程合同的样本,以规范建设工程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目前模糊数学已应用在重要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借助这种概念对研究对象进行判断、评价、推理和决策,人们已为模棱两可的概念找到了一个模糊集来描述。比如模糊聚类分析、模糊模式识别、模糊综合评价、模糊逻辑、模糊预测、模糊控制,模糊信息处理。这些方法构成了模糊系统理论,它已经在医学、气象、心理、经济管理、石油、地质、环境、生物、农业、林业、化工、语言、控制、遥感、教育、体育等其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

模式识别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人的大脑在有效地处理复杂的问题方面精度是较低的。模糊数学使计算机大大提高模式识别功能,它可以模拟人类神经系统活动。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模糊数学可以使空调更加合理的控制温度,洗衣机可以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并提高效率。模糊数学已成为现代科学管理和决策系统必然的、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模糊集可以描述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发生的现象:1.提交不同阶段的设计文件并同时支付相应阶段的设计费用;2.提交施工计划的最后一部分并进行设计费用的结算;3.用于初步设计及编制概算设计费用按实际花费支付,设计委托双方签署补充协议对施工图设计的实际设计费用进行估算,在完成施工图纸设计及施工图预算文件编制时,实行多退少补;4.合同执行过程中要有设计费用的准备存款。

在建设工程合同履行的过程中,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将影响质量、进度、费用等诸多复杂的、不确定和不精确的人工、材料、机械、方法及环境等因素,进行判断、评价和决策,建立合同管理体系,并对建设工程合同实施管理和控制。

2.模糊数学方法

2.1模糊集

模糊数学是运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模糊现象,即处理不确定性和不精确的新方法,它既可以用于自然科学,也可以用于社会科学。

在设计的不同阶段,依照委托勘察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要求,双方签署各阶段协议,规定一方应提交勘察设计的内容和日期等信息,另一方应将交付的勘察设计文件的内容和日期,作为合同的附件,建立模糊数学公式,如公式1所示。

2.2模糊数学方法

模糊现象很难明确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划分。它提供了客观事物识别和分类,并在事物的概念中得到反映。模糊现象可以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来反映明确,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模糊的概念去反映模糊。例如,高和短、美与丑、清洁和污染、富裕和贫瘠,甚至象人与猿之间,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生物和非生物等等,都是对立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清晰界限。

截然不同的概念是剔除模棱两可和抽象的概念而达到精确和准确。模糊集不是简单的放弃模棱两可的概念,而是如实地反映了原始意义上人们使用的模糊概念。科学家从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一种交互的原则:当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加,我们可以使系统的功能准确,然而有意义描述的能力将会相应减少,直到它达到一个阈值,超过它的精确和有意义将呈现两个互斥的特点。如公式2表示。

即,涵义的复杂性越高其准确性越低。复杂性意味着因素诸多,当其中的一些主要因素变化时,将很难准确的把握其变化的动向。当不能对所有的因素和过程做出准确的调查时,就抓住主要的部分而忽略次要的部分。若给出一个系统描述,往往也带来了歧义。传统的数学方法用于模糊系统分析将导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较大差距。因此,运用模糊数学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方法就成为了必然。模糊数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模糊现象,是基于概率理论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的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论,能更好地反映客观存在的模棱两可的现象。使用模糊决策技术描述模糊系统显得自然而有效。如公式3所述。

中国学者对模糊数学的研究发展的非常速度,有很强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中国模糊集和系统学会。目前,模糊数学理论已经运用在地质勘探、环境、工商管理、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3.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体系

3.1建设项目合同管理

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主体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业主和承包商、监理单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采取法律、行政手段,在项目建设中,对合同实施管理,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从而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预防合同纠纷,制裁侵犯他人利益,并确保项目合同的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如公式4所述。

从工程合同管理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的工程项目合同主体,无论是甲方或是乙方,主体不同,其合同的管理方法就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如:首先,选择相关人员参与合同的修订,确定合同金额,因此熟悉合同的内容和理解合同条款是一致的;其次,清楚合同双方的义务和权力,促进合同的执行,更好的实现合同的效果;最后,违反合同的一方及时以书面形式通告,获得相应理解并及时补偿对方的损失,以便更好的履行合同。

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后,合同的甲乙双方就合同条款的选择达成一致。乙方坚持使用ICE合同文本,这是由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和联邦土木工程承包商联合会颁布的土木建筑合同文本,而甲方则坚持使用建设工程示范文本,示范文本是不完整的,不符合国际惯例,是我国强制性的合同文本。如果乙方来起草合同的文本,主要是ICE合同内容。乙方于1995年6月23日提出了合同条款,双方在6月24日签署该项合同。

若因甲方乙方未能就上述要求和规定的期限达成一致,甲方可以要求其他的施工单位来施工,发生的建设费用乙方有权扣除,并就支付相关费做一个签证。

3.2适用于建设项目合同的标准、规范

工程中没有可以适用的标准规范,当事人在合同中另行约定。首先,业主对承包商在时间、施工技术方面提出要求,承包商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施工要求施工并得到业主的认可;如果业主需要使用国外标准规范的,开发人员都负责提供中文翻译。购买、翻译和完善标准规范,是工程开发中的成本,由业主承担。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图纸施工。合同管理中的图纸是由业主或经工程师认可的承包商来提供以满足所有承包商的要求(包括支持指令和信息)。工期、质量、数量和按要求提供的施工图纸,但同时也要确保施工质量。用公式5表示。

施工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合同中的图纸,要求业主提供的图纸(通过设计合同,业主委托设计单位的设计)。设计合同规定,发包人应当完成以下工作:(1)发包人应按照特殊条款约定的日期向承包商提供图纸。(2)如果承包商需要增加图纸或绘图份数,发包人应当代为复制。合同复制是意味着业主应负责图纸的正确性。(3)如果图纸要求保密的,应当承担安全措施的成本。

4.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体系,

4.1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体系

在工程中,有一些施工图纸的设计或临时工程的设计可能是由承包商完成。如果在合同中约定,承包人应在允许的范围内,按其设计资质要求并得到工程师的认可,发生的费用由业主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图纸管理侧重于对承包商设计的审查。使用接近程度的概念,接近度1-距离(距离设为标准)。这种“度”概念的直接反映,越接近说明水平是“高”的,所以它仅仅是一距离。模糊集的接近定义用方程6式表示。

4.2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体系运行效果

在建设项目的承包商和业主内部管理过程中, 合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同始终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合同中明确约定的权利和义务是合同双方的行为准则和法律基础,双方履行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是处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纠纷的依据。用数学方法处理和定量描述模糊系统似乎相当复杂。用公式7表示。

模糊数学将不确定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而模糊集是用来满足描述复杂事情的需要且找到一种解决歧义的对象,用确切的模糊集理论来进行确定性的数学和不确定性的数学分析。如上图所示。

分析公路设计阶段重要位置的工程造价控制以及成本失控的原因,建立模糊数学理论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的分析权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技术和经济分析方法,有效控制建设工程成本。

合同终止后,乙方应妥善保护好已完工程和购买的材料、设备以及完成十天内转移。业主应为乙方机构撤出提供必要的便利,乙方应按要求将机械、设备和人员从建筑工地撤出。乙方未能完成转移到未经授权的地段,应赔偿所有给业主造成的损失。乙方根据要求完全退出了建筑工地,办理完决算后进入付款程序。

甲乙双方签订了工程承发包合同,乙方不得独自转包给第三方获利,如果需要分包须征得甲方的同意,并对分包商信用、质量和进度进行审查;分包给第三方的工程、场地布置、临时用水用电、质量检查和验收,仍由乙方负责统一管理,并需要各方的相互配合。

5.结束语

模糊数学是一种数学工具,现实的界限并不明确,这是模糊集的一个基本特征。运用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可以处理歧义问题。模式识别应用的重要领域是计算机。人类的大脑就是以低精度地有效地处理复杂问题。模糊数学在计算机上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模式识别能力,它可以模拟人类神经系统活动。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模糊数学可以使空调更加合理的进行温度控制,洗衣机可以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并提高效率。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可以使建设工程管理形成一个更有效的管理和决策系统。分析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提出相应控制措施,建立合同内部管理体系,以促使建设工程承发包双方适当地、完全地履行建设工程合同。

参考文献

[1] Xinping Wu.,“The contract and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s”,JDC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 6, No. 14, pp. 77 - 85, 2012.

[2]彭祖赠,孙韫玉.模糊(Fuzzy)数学及其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程国政.建设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国家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5]国家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示范文本)[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第13篇

关键词:毕业实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毕业实践环节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两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内容是对前面各个环节的总结、转化和深化,是毕业生通向社会的桥梁。它的重要性是其它环节所无法比拟的,不可替代的。为了把高职类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强调实践技能,而毕业设计环节尤其重要,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次检阅。

我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课题方向,大致有工程应用类、管理类、设计类等。如施工组织设计、预算编制、施工方案等,其中施工组织设计占了大半。

对于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课题的方向,应该结合社会岗位需求,跟工程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发动老师以及发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来确定课题。一方面可以扩大信息的来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调查中了解行业信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也可以与顶岗实习作进一步结合。

此外应加强校企合作以获得较多的具体工程施工组织方面的课题。高职院校一般都有专业指导委员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大多是各施工类企业的负责人,而且这些企业通常都是校企合作企业,那么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增强与这些企业的沟通,邀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就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进行专项指导,很有必要。

下面针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分析:

1 当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命题定位上把握不准确

立题不当体现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命题上,没有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来,有些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实践选题难度,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设计课题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的范围或体量超出了高职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过程中才发现完不成或不会做,影响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顺利进行。为了完成毕业设计,还会造成抄袭现象,影响实践锻炼效果。 1.2学生投入不足或认识不够,完不成选题就业对学生毕业实践影响比较大。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使许多学生将很多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实践中去,毕业实践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对整个毕业实践进程影响明星。

部分学生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对需要完成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前面还好后面就不行,或者很不完整。另外有些学生,还把一些其他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全盘照抄,没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工程上来,闹出许多笑话。 2相关问题的改进 2.1完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选题 为保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选题质量,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选题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其次选题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需要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有针对性的布置不同难度或范围不同的施工组织设计题目,以确保每个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如果学生在完成全部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有困难时,也可以让他做专项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绝对不能把其他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复制了事;另外选题要在校企合作下进行,依托顶岗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来进行,选题可以是真实的和接近实际的工程,这样学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才是真实以及有效果的,其本人也会觉得有成就感。另外还需保证课题的多样性,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2.2根据学生差异,因材选题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具体施工组织设计时,有些学生会认真去思考,根据所学知识把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成本以及文明生产等都考虑进去,但相当多学生不会把各个方面都能形成想法的,对这部分学生就应当考虑让他完成施工组织设计总体编制,或针对某专项施工进行组织设计编制就可以了,但可以在深度方面作出要求。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课题,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选题,顺利毕业。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毕业环节中初见学生的时候,了解学生的就业方向,签约的意向单位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不同难度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课题。

3如何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实施

3.1由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既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外聘校企合作单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当然外聘教师最好经过教师职业培训)。对于学生自己到实习单位联系的校外工程技术人员,经资格审查后,也可作为校外指导教师,但同时学校还应指定一位校内联系教师,负责联系和监督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校企合作企业的作用不仅是提供课题,更重要的是提供实践指导。

由于真实的课题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对指导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教师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时,首先必须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这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教师要密切与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指导老师联系,有目标地选择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课题,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有助于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使教师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第14篇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利工程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46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高强度设计、高抗震性能、经济适用等优势,使其得到广泛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对水利工程整体的质量有直接影响。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相对复杂,施工难度也比较大。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的自身特点,分析施工的技术难点,针对质量控制要点提高施工技术,保证施工质量。

1 大体积混凝土

所谓大体积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最小段在1米以上的混凝土结构。大体积混凝土受许多因素影响,结构断面内布置的钢筋比较多,结构尺寸比较大,混凝土的浇筑量也比较大。此外,混凝土也具有可塑造强、经济适用、抗震性好、强度高等优势。大面积的混凝土浇筑,在水化热作用的影响下,容易产生温度应力,进而形成裂缝。水利工程施工的项目比较多,大体积混凝土在水闸、涵洞、坝等施工项目中的应用尤为频繁。水利企业要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就需要在施工质量方面,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的管理和监控,有效防止裂缝。

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技术难点与质量控制要点

2.1 施工技术难点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技术难点,主要是裂缝,一般有收缩裂缝、温差裂缝和安定性裂缝三种。收缩裂缝,是指混凝土在硬化和散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收缩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承受范围所形成的裂缝。因收缩而形成的裂缝,主要有温度收缩、干燥收缩以及塑性收缩三种。温差裂缝,主要是混凝土在不同温差下形成的裂缝。在混凝土浇筑开始阶段,会有大量的水化热产生,而作为不良导体的混凝土很难发散其内部的水化热,因而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与表面温度形成温差,在其拉应力超过抗压强度时,会形成裂缝。此外,在拆模的前后阶段,混凝土表面温度的迅速降低,也会出现温差,形成裂缝[1]。在混凝土达到最高内部温度时,热量的发散使其达到最低温度或是使用温度,与最高温度形成内部温差,进而产生裂缝。安定性裂缝,主要是由于使用未达标、安定性差的水泥而形成的裂缝,一般呈现为龟裂状态。

此外,形成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外界湿度、建筑物基础的沉降状态、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与活性骨料中碱与活性氧化硅的化学反应等。混凝土结构物的钢筋质量问题、基础部的均匀沉陷、应力集中等,也是形成裂缝的原因。

2.2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2.1 原材料的选用方面

在保证水泥活性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水泥的细度,选择低热矿渣水泥或是中热硅酸盐水泥。骨料选择上,需要控制好石子和砂的含量,若是细骨料,应选择干净的中粗砂,有效避免粉砂使用过量。混凝土的配合比方面,在达到所需强度的基础上,控制水泥的使用量,通过试验适当掺入减水剂、外加剂、粉煤灰,降低水灰比。减少含砂量,增加粗骨料含量,降低混凝土的干缩量。在混凝土中掺用抗裂防渗剂和缓凝剂,降低热峰值,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2.2.2 施工工艺方面

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有效防止纵向施工缝和冷缝的形成,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剪性和整体性。对混凝土施工工艺进行有效控制,严格按照工艺操作中对施工工序的具体要求进行。准确调配混凝土的配料,均匀搅拌,使其和易性满足使用要求。通过平仓和振捣,均匀混凝土,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2]。混凝土的振捣,需要注意其密实性,在浇铸过程中,振捣的时间也需要保持一致,待表面出现泛浆即可。完成浇注后,还需抹平、压实混凝土表面,清理好灰浆和泌水,在定浆后进行二次抹压和二次复振,有效避免干缩裂缝和松顶。此外,混凝土的养护,也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在施工前期,应加强保温养护,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尤其是在冬季,混凝土浇筑结束后,需要在其表面覆盖聚乙烯薄膜,用草袋保温,定时洒水保持表面的湿度,将混凝土内外部的温差控制在20℃以下。

3 结 语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其施工技术的难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蒋水利.水利工程建设中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 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09):235-236.

第15篇

【关键词】专业体系;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专业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纲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基本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表现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文件。

1.专业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按照该思路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Www.133229.Com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2.专业建设思路

2.1学习高职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理念转变是专业体系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课题组在系部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及精品课程建设理论,转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技术负责人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种旨在转变教师高职教育理念的培训,先后安排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等负责人参加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讲座,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的认识;课程组老师还多次听取全国知名的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的讲座,学习课程改革思路,先后听取了职教专家等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所学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

2.2专业调研;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动立足于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关注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此,供用电技术专业调研组制定了系统的调研提纲,专门制作了用于和现场人员讨论的本专业覆盖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目标能力,各项目标能力应包括的工作任务等调研资料。并采用到企业调研、利用网络沟通调研、利用电话沟通调研等方式,先后对学院专业面向的行业6家单位、地区4家单位进行了相关企业的企业调研,内容涉及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工种员工技能需求、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用电及配电系统的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技能,发放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20余份。通过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改革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调研显示: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用户单位,覆盖的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变配电所值班员(值班电工)、用电技术维护与服务等岗位工种。这些岗位工种涵盖了行业和企业用户12大技术工种,对应12种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内容

通过调研,汇总整理有关资料,课题组以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改革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改革目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界定并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核心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

3.1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根据调研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31项,对着31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汇总,进一步归纳确定专业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变电运行技术、电气设备使用维护与检修、电机使用与维护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和用电技术与管理等。

3.2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重构;以企业真实的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按照理实一体、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构,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电子类课程:模电、数电、电子线路装配实训是供用电专业基础课,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模电、数电两门理论课以及电子线路装配实训课整合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两门理实一体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

电机类课程:将有关电机的理论实训课程整合为电机运行与检修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变压器、同步机、异步机、直流电机和微特电机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时数在45-60之间,各模块的教学在相应的理实一体教室以及电机实验室、电机专门教室完成。

plc课程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分为电机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及综合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项目组成,各个模块的项目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选择。

3.3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整合后,重构了本专业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电机运行与检修等七门理实一体课程作为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含了本专业覆盖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实际授课时数达到31周86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40.3%。理实一体课时比例得到极大提高。

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多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目标,解决专业课程进行中的讲练分离、不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专业方案中强化了顶岗实习,课时数达到18周540课时,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项合计140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65%。

3.4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重构,确定了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在系部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本专业全部4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各个课程标准包括课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项目载体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等要素,特别突出了建立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对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研室进行了研讨,保证课程标准能够准确指导课程教学。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与实施

课题组、院、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论证。

在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课题组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定出了专业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学院和系部针对课题组制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组织讨论专业方案,确定课程整合思路,并总结了专业改革阶段性工作。又组织讨论专业方案课程设置,在学院层面组织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会议,请企业专家对方案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定位、专业覆盖岗位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等内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在学院的支持下,选定本专业一个班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过一轮教学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

专业体系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程教材建设制定了依据,明确了思路,各门课程负责人正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计划在课程实施之际推出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5.1专业教学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突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确立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情境,强化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课程体系特色;①强调通过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②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专业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知识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③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实用性、开放性、科学性,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拓展能力。

5.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在实施教学的六个步骤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

6.研束语

本文提出了专业体系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并对专业体系中关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专业体系的优化意义,对专业体系中的专业建设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体系建设仍需后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