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把脉法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16-02
古代中医为病人看病讲究先把脉再诊断最后出处方,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发现,保健管理与医学把脉有相通之处。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中经常需要我们及时把脉――发现问题,诊断――分析问题,处方――解决问题。这三步如同“三角原理”保障了卫生保健管理的稳定性。
一、把脉现场是提升卫生保健质量的基础
保健管理是为了有效提升保教质量,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意思就是说,没有规则(即制度)的约束,人类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因此,制度是把脉卫生保健的主要依据。开学初,我们上下结合,根据上学期的情况汇总和本学期的工作要求,明确制度,对一日活动常规与细则进行微调,然后民主、公开并逐条学习,让大家都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深入一线获取有效信息是把脉卫生保健的必要条件。明确制度要求后,保健教师采取深入一线的方式,巡视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把脉制度的执行情况。针对教师,重点巡视幼儿餐前餐后管理、入厕组织、户外健康活动的活动量等;针对保育员,侧重两巾、茶杯的清洗消毒及午睡室、卫生间、包干区等卫生工作;针对食堂,重点把三关――进货关、烹饪关、消毒关。深入一线既让我对全局了然于心,又能对工作的每个细节心中有数,最终掌握管理主动权,求得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把脉――发现问题。案例一:午餐巡视中的发现。中午进餐活动时段,巡视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喜欢面对电脑,背对幼儿,全体幼儿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开始聊天的聊天、等待的等待,体弱儿胃口不佳,将不吃的菜剔除在餐盘中,挑食者直接将不喜欢吃的菜扔到桌子底下……与教师沟通后,一般教师的回答是:“这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天天催都是老样子,很慢而且挑食,我们也没有办法。”
二、诊断分析是提升卫生保健质量的关键
诊断在医学上是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同理,“诊断”是对保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针对日常管理中的问题,“诊断”有助于保健教师梳理日常管理,使其更具条理性、目的性,有助于保健教师及时自我反思管理中的问题,有助于保健教师进一步明确管理方向,把握工作重点。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分级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诊断――分析问题。案例二:教师的进餐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内容不明确。进餐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个环节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带着孩子经历了一上午的室内室外的教学游戏活动后,教师的精力明显有所消耗。当教师将饭菜盛好后,便开始松懈,随口提示几句:“快点吃啊!你怎么又磨蹭了?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个菜不能扔掉……”等等催促、不耐烦语气,疏于管理;或者因为忙于教学台账,无暇顾及孩子进餐。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无处不在。尤其是幼儿园,每个环节都存在教育条件,进餐管理除了培养幼儿独自进餐的习惯,还需要关注孩子在进餐过程中的洁净度、进餐量,是否将所有按照营养计算的食物吃完?是否关注了班级肥胖儿或者当天身体不适的幼儿的进餐?是否关注了进餐完后的漱口环节?等等。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进餐管理方面的意识淡薄,意识指导行为,由于不具备管理意识,也就不会关注孩子,不会拓展管理内容。
三、艺术处方是提升卫生保健质量的有力保障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把脉与诊断,处方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本着“一把钥匙解一把锁”的原则,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有了不同的解决措施。出示处方,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也讲究方法与艺术。良好的处方,能促进管理的良性发展,反之,会使员工产生逆反、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管理处方主要坚持以下三点。
第一点:应该怎么做。无论是教师、保育员还是食堂人员,在巡视工作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处理,讲究时效,针对不同的人员,以多种方式来让他们明确应该怎么做。如果是简单的问题可以是现场直接指导,明示工作要求,明确具体操作步骤。如果是共性、普遍性的问题,则可以结合考核制度,通过培训、会议上明确制度等方式,指导教职工应该怎么做。也可以直接采用榜样法,展示日常管理中做得好的案例,让彼此相互学习。
第二点: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不同方式培训教职工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而设置的。管理者在明确怎样做的时候,可以是朋友式的交流提醒,也可以是沙龙式的相互研讨,从而不断提升教职工的保教能力。
处方――解决问题。案例三:多形式引导教师进行进餐管理。以学习交流形式帮助教师明确进餐管理内容,如对于肥胖儿要饭前先喝汤;进餐时,多关注身体不适的幼儿;对于挑食的幼儿进行逐步引导;对于全体幼儿的进餐,可以采用表扬、鼓励的手法;等等。以竞赛形式,促进教师巩固进餐管理,同时也提供交流机会,便于大家相互学习进餐管理亮点。
第三点:还可以怎么做。这是讲究工作的持续性,明确以上两点,掌握了实际操作方法后,贵在各个部门能够按照制度坚持执行。同时也可以提倡拓展式挖掘员工创新的、更有效的工作方法,相互学习效仿,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把脉、诊断到处方作为卫生保健管理的三部曲,使管理者和工作对象零距离接触交流,富有人情味,能为教职工创设家园式的工作氛围,利于叫教职工找到归属感;也能促使管理者沉下心来,深入到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把脉、诊断、处方主要以指导工作、提升效果为主,以激励为主要手段,坚持做到标准的一致性和常态的持久性,最终让幼儿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屈玉霞.幼儿园经营与管理(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临床实习;临床教学
经过课堂理论学习及临床实习后,要求学生掌握处理儿科疾病的思维方式及具体方法,或学会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儿科的相关问题。从课堂学习到临床实习的跨越,带教老师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形式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笔者认为,中医专业学生若想在短时间内适应并圆满完成中医儿科的临床实习任务,需要充分作好以下思想准备工作。
1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实现中医理论知识的软着陆
通过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医学生在临床实习前已基本构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八纲、脏腑、经络辨证以及四诊合参、方药配伍、常见疾病诊治等相关知识为核心的中医学体系,但该体系仍多处于抽象、模糊、片面,或尚未融会贯通,甚至存在谬误的阶段,尤其是理论与临床还没有有机结合起来。临床实习就是要不断领悟、完善,甚至是修正自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认知,并用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阶段。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历来崇尚跟名师、早临床、多临床,在医治患者的过程中从临床疗效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并不断总结经验。目前《中医儿科学》教材对儿科疾病的教学仍较为刻板的分为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分证论治等框架式的排版和讲解,但在临床中却很难体现某一具体疾病的病机在疾病自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演变,在治疗上也就感受不到中医“机圆法活”、“辨证论治”的魅力。又如脉象作为中医精髓内容之一,但若不把脉,不勤把脉,不经多人、不经多时的反复实践就仍是理论而无法落实。故此,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不断把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互参悟,达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修正、完善并构建自己的中医理论体系。同时,临床带教老师也要高度认真负责,若要开展临床实习教学应首先取得医学实习生及患者(家属)对其临床业务水平及医德水平的认可。其在给学生讲授临床知识的同时,对待病人的问诊技巧、态度和处理疾病的思维模式、方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带教老师在遇到临床典型、特殊或罕见病例时要及时提醒、指导学生加强认识,必要时可以专门展开集体讨论、分析,或结合患者给学生介绍中医前贤及名老专家的治疗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感受中医的魅力;同时,教师也要鼓励、指导学生多读中医经典著作,追溯古代医家临床思维方法和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并与自身临床所见相互参照,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医临床学科,提高学习效率。
2做好临床笔记认真总结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儿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其重要内容,而临床疗效是中医的魅力和活力所在。通过课堂教学,医学生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但仍局限于理论,尤其是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没有明确的认识。而即使时至今日,从儿科常见病如感冒、咳嗽、口疮、厌食、腹痛、积滞、泄泻、遗尿、尿频、麻疹、丹痧等;慢性疾病如哮喘、水肿、疳证、癫痫等;危重如肺炎喘嗽、急惊风、厥证等疾病的中医治疗及用药经验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提炼。作为刚刚实习的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跟师实习期间,切忌只是泛泛的走马观花、跑腿打杂、看看而已,要认真跟随带教老师的思路,要多想、多问、多记笔记,记录老师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无论得与失,甚至要多跟不同的老师,总结和掌握他们治疗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和经验,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通过千余年来中医医学史的学习可以知道,从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到穿插其间的各家学说,其临床经验的积累无不起于毫末,非一日之功。故此,初上临床的中医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亲力亲为,脚踏实地,切忌浮躁、泛泛而为。
3转变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中医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临床带教老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或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主动探索新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档次的过程。自主学习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临床带教老师要及时转换角色和观念,要把自己从授课者、信息传递者转变成学习的管理者和辅导者,提供学生独立学习的学习资源、学习指南,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相互作用”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学问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临床考试、考核方法上亦需要进行适当改革。要杜绝以往“高分低能”现象,要改变单一卷面笔试的考核方法,要在传统笔试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临床实践技能相关内容的考核,前者以理论为主,将来可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后者则包括病例书写、病例分析与处理、临床操作、实验等内容,这种复合考核方法不仅能反映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又能反映学生分析、判断具体病证特征、性质以及遣方用药的能力[2-3]。总之,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确立,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单一自我思维转向学生自主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体验和发现等教育理念的革新,对学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观念的改变。
4提高临床沟通能力掌握中医儿科病史收集的技巧
在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医患沟通已被看作是一门艺术,是医生的品德、修养、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各种积累高度浓缩的结果。良好而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必备条件,也是医学生快速融入临床实习当中的重要表现[4-5]。在儿科医学生主要是面对与患儿及患儿家属之间的医患沟通,只有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下,医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采集到完整、准确的病历资料,对下一步患者的病情分析、诊治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良好的沟通技巧,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关心患儿疾苦的询问也是一名医学生或医生应有的道德修养。同时,儿科有别于成人内科科室,临床中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病情、或者不能顺利进行查体的婴幼儿,加之家长对医护人员的要求相对要高,故此在病史采集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体会,如感冒发热小儿有无咽痛、头痛,咳嗽(不会咯痰)小儿如何辨痰,泄泻小儿有无腹痛,痢疾小儿有无腹痛、里急后重等等。此外,在中医儿科临床工作中,医学生还可能不被家属理解,甚至有些家长会有明显不配合、不尊重的语言和行为。但这也是实际临床工作的一个方面,都可能需要经历,自己要学会面对,尽量对患儿或家属不要出现对立情绪,在困难中培养自己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已作为一个以学生的智商及情商,从而通过有效的、良好的医患沟通,达到两者之间的双赢。总之,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适应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中医专业人才,中医临床学科应重视培养学生“秉承传统,注重能力,强化临床、面向临床”的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牢固的中医思维,突出的诊疗能力的中医临床特色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模式上注重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鲁艳芳.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0.
[3]许震.谈多媒体教学在中医药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5(4):240-241.
[4]冯刚,吕伟刚,任献青,等.中医儿科实习医师临床带教体会[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5):59.
走进雄县中医院侯诊大厅,这里熙熙攘攘,诊室门口已被拿着挂号牌的患者们挤得水泄不通。“听说今天有北京的名老中医来,我们5点多就来挂号了。”“这机会对我们来说太难得,我这腿脚去北京看病很不方便。”“去北京看病太贵了,人又多!”在这等候看病的患者们对记者倾诉。雄县中医院院长杜敏说:“这个活动受到了百姓的好评。把北京的名老中医请到家门口,让雄县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省下了他们的路费、挂号费,还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看同样的专家在北京得花上几百元,在这只花64元。
已经是中午12点了,前来义诊的北京中医药大学76岁的教授魏雅君诊室外,还有十几人在排队等候。记者了解到,魏雅君一个早上已不间断地看了20几位病人。她仔细为病人把脉后,耐心地询问病人症状。然后,她一边开方一边提问、指导跟随她出诊、抄方的雄县中医院年轻医生们。魏雅君在中医妇科方面尤为擅长,业内人士对她也是赞誉有加。此次前来找她就诊的患者多为农村女性,相对于城市女性患者来说她们相对保守,对自己的生理周期变化也不够关心。魏雅君还细心地告诉病人在生活中如何关爱自己。
雄县地处环京津、环渤海京津冀经济区核心地带。但是当地低收入百姓居多,赴京看病很难实现。他们需要这所医院。雄县目前的两家公立医院雄县医院和雄县中医院,服务辐射周边6个镇、3个乡的38万人口。杜敏说:“医院对在临床上积极运用中医技术的医生给予鼓励,这大大提高了医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对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环境。人才培养是该院的难题。杜敏说:“由于人员紧缺,我们无法派医护人员外出学习。北京弘医堂中医院院长听了我们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为我们提供了派专家来义诊、师带徒的支援。今年医院还引进了7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名中医专业的,2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北京弘医堂中医院负责人说:“中医医疗机构只有靠实力和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才能站稳脚。我们通过义诊帮扶活动,再次用实力和行动来说话。这也坚定了我们走捍卫原版中医、传承国粹的道路。”
弘医堂中医院正式与雄县中医院签署了名老中医下基层传承活动协议。弘医堂医疗集团将每月两次,每次两天,每天派两名弘医堂的著名专家到该院进行临床诊疗、教学查房、专家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和专题讲座。同时,弘医堂医疗集团还作为该院的见习基地,为雄县中医院的骨干医生们提供拜名老中医为师的学习机会。
把脉考试评价——
培养能力搞题海战术没有用
“过去我们对孩子学业的诊断是用中医的方法——把脉。这个孩子学习情况怎么样?凭经验,给他下一个结论:肝气郁结。肝脏是有问题了,但不知道是什么问题。西医不这样,肝脏有问题,先区分是器质性的还是病毒性的。如果是病毒性的,我们看看它是否感染了甲肝、乙肝、丙肝,再一个一个地找出背后的原因。孩子的学业诊断也要做这样的体检,就像人体检测的血液全科检查,上百个数据,组合方式成千上万,帮助我们做各种诊断。”卢志文提出,全新考试的成绩呈现方式是多元的结构数据,并能提供完整的立体解释和多元评估。比如在分数上,不是只提供一个原始分,而是有原始分、百分位、标准分,这样可以纵向横向比比看你有没有进步。
“培养能力搞题海战术没有用,但如果有科学的评价为引领,进行科学系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能力会得到缓慢地增长,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方向。”卢志文说。
高考考试大纲助长应试教育应当取消
“高考考试大纲助长应试教育,应当取消!”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校长周朴华抛出一个大胆的建议。
周校长说,高中教学一个重要的参照是课程标准,规定了整个课程知识体系及相关内容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才比较全面。而考试大纲则列出了该课程要考的知识点,换言之,没列出来的就不会考。为了追求升学率,高中老师教学都是一门心思围着大纲转,大纲以外的内容蜻蜓点水甚至根本不教。
“比如语文,湖北省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读40篇名著,而大纲规定只考其中5部名著。于是乎,中学教师只让学生啃这5部书,涉猎面很窄。还有政治学,如果根据大纲,老师就会放弃掉科学常识、经济常识等诸多内容不教,只盯着政治常识等规定的考试点下工夫。”周校长指出,高考考试大纲的存在,直接导致中学教学的功利化色彩,学生缺乏阅读、缺乏历史知识和科学常识,人文底蕴薄弱。因此,他建议取消高考考试大纲,让中学教学回归理性和全面。
奥赛不应成为名牌大学“通行证”
“奥赛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为主要目的,不应作为进入名牌大学的‘通行证’!”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校长李本松说,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随着自主招生的升温,奥赛也进一步升温,甚至扰乱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原因就是自主招生报名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奥赛成绩和在校考试排名!
李本松认为,自主招生的初衷是扩大高校招生自,但优质生源并不一定只是高分考生。眼下的“掐尖”,基本上都是以“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自主招生应该成为统一高考的重要补充,也应成为试行扩大高校招生自的重要突破。高校主要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主招生的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优质生源,从而实现优质生源群体的多样化。“因此建议改进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学生的标准,不单纯以学生奥赛成绩为依据。”
把脉学校教育——
不能把大一大二变成高四高五
“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创纪录的33.97万,其中自费留学人数达到31.48万。与2010年度相比增长了19.32%。可以这么说,只要家庭经济允许,内地的大多数家庭都愿意将孩子送出国门或送到香港就读大学。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内地的大学真的出了问题,而且相当严重。”任欣伟说。
“今天的大学课堂还有多少老师的课有魅力,能吸引学生?不少高校的大一、大二已经演变成‘高四’、‘高五’,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今天还有几个大学的老师有‘故事’?大学教师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己的思想和研究的专长,而不要面面俱到,要容忍教师一段时间内不出成果,甚至一辈子不出成果,只会教学,教学好的教授一定是好老师。今天还有几个大学本科教育真正重视教学?教授一定要给本科生上课,不给学生上课的教师怎么能成为教授呢?”任欣伟认为,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需要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及蓬勃的生命力。
大中小学都应开“责任教育”课
“我建议在全国大中小学开设‘责任教育’课程。”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说,责任心是一个人品格和能力的承载,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必不可少的素养。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对社会尽多少责任?但现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每日从学校到家里“两点一线”,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导致学科知识的“教育过度”,而对学生道德品质养成、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足”,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的责任感缺失。还有些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名,宣称愉快教育,其实是放任自流,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负责任的国家需要“负责任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理想化的教育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要成为负责任的国家和民族,必须依靠负责任的教育!
蒋建华介绍,自2005年以来,泰州中学率先提出“负责任的教育”理念,并确立以“倡导负责任的教育”为办学理念,其内涵简而言之就是要办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不仅要造就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担当精神,还得教会他们履行责任的本领。
台湾经验借鉴
“台湾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也曾经不能很好地进行衔接,相互‘脱轨’。”台中市天主教私立卫道高级中学校长陈秋敏说,早期台湾的课程也比较死板、僵化,“只重视升学”,高考考什么高中就教什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到了大学里就不能适应。
陈秋敏介绍,台湾1994年起进行教育改革,采取了多项举措。“比如,为了解决高中和大学的衔接问题,台湾推出了‘高瞻’计划,由大学的老师到中学,和高中老师共同制定教案,研发高中的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这样的课程。这样,学生从中学起就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陈秋敏介绍,“高瞻”计划不需要学校自己掏钱。“中学只要提出申请即可,有关部门有专门支持这项计划的经费。”
据介绍,台湾的教育改革还在继续,到2014年,台湾的高中将取消入学考试,所有高中都将免费。
“升高中不再考试,学生初中的学习将更加多元。我们给每位初中学生建立‘多元学习档案’,里面除了包括学生平时各科的学习情况,还有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校外科技活动的情况。”陈秋敏说,这一举措也是希望缓解学生的升学压力、追求教育公平,尊重孩子的特质与潜能。“高中升入大学还有‘繁星计划’,每个学校前5%~10%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最好的大学,这样一些名不见经传中学的学生也能有机会上名校读大学。”
如何决定上高中还是职校?
台南大学附中是台湾一所知名的综合高中。该校校长管志明介绍说,“通常初中毕业生有两个选择,要么读普通高中,要么读职业学校,但很多孩子在毕业时并不知道到底适合哪种。综合高中其实就是将两种教育模式综合在一所学校中,学生进校后第一年和普通高中课程一样,只是增加了一些生涯规划的探索课程,比如一周有两到四节‘职业学程’,如烹饪、食品加工、园艺、制图、机械等,这是一些试探课程,如果感兴趣,学得也不错,可在高二正式选择职业课程,并集中在某个专业领域;如果试过觉得不合适,则可以转入学术课程,也就是普通高中。”
上海市卫计委副巡视员、医改办副主任,“闵行模式”创立者许速在现场分享了上海医改工作的近况。许速认为,上海的医改主要是从大数据角度考虑。他认为大数据首先带来观念上的转变,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传统的因果关系转变成关联关系的思考。随着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数据量会越来越大,通过数据把医改的一些问题更聚焦。“进入大数据时代,改革必须进入精准化,要根据事物寻找规律,最终找出符合改革的根本性的发展方向。”
上海闵行区医改建立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化工作量,另外一个就是基于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发展的病种指数。这些标准在不同层面被不同地利用,在市级层面主要做评价、做政策、做导向。许速认为改革最重要的是形成标准,要通过信息化来支撑我们的改革路径,决策要考虑建立标准,建立标准的评价体系,以及与评价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把脉”政策转型
现代医学进入精准医学时代,这个被称为是医学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创新变革也为医学诊疗模式带来了变革的挑战。对于中国而言,医疗服务需求缺口尤为巨大,供需严重失衡,如何适应这一革命性的趋势并迅速建立新的诊疗模式对国家的发展和国民健康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精准诊断还是精准治疗,技术、政策、实施等多环节都有待突破,需要相应的法规、医院、技术适配。面对日新月异的精准医疗技术,如何去伪存真?医院是患者平台,如何合理竞争、适当合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法规又将如何落地?
现代医学进入精准医学时代,这个被成为是医学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创新变革也为医学诊疗模式带来了变革的挑战。
“通过精准医疗的能力,可以让每一个病人的治疗情况变得更好,成本会下降,”赛默飞世尔中国区总裁江志成提到,“但是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合理的药物采用鼓励政策,精准医疗想大范围应用很难,想获得成效也很难。将行业需要的技术、将医药领域的技术融合进政府的帮助,增加病人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目前面对的挑战。”
墓诺浇瘢医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诊断,一方面是治疗。到现在为止,精准医疗(非临床类)发展得非常迅猛,包括测序和基因检测。临床医疗行业是保守的,因为人命关天。中医治未病,中国的中医讲究直接干预到健康人群的疾病预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很好的方向,难度当然很大。精准医疗的黎明即将到来,大家要有耐心。
贝达药业副总裁万江觉得其实创业公司就跟研发药物一样,成功的总是少数,失败的总是多数,但失败是财富的积累。中国的医疗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国家政策已经有了,这其实不是黑暗中的呐喊,因为黎明毕竟会来到,只是时间的问题。
杜克大学讲习教授也是本场活动的主持人闫海在最后表示,精准医疗的黎明来了,我们将来一定能看到旭日东升,但是要有耐心,受到广泛关注的精准医学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期,一定不会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但未来必定会非常灿烂。
“把脉”服务转型
“看病难”以及医患矛盾日益突出令中国的医改不得不寻求新的突破口,从以公立医院为中心转向更多元化的医疗;分级诊疗已在路上,家庭医生更是远景的期待,在此进程中,非公医疗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今日的非公医疗已不是昔日的莆田系,服务、技术乃至品牌塑造都在孕育新的生命力。它们伴随着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 新媒体营销等不同的命题,从公立医院为中心转向更多元化的医疗;分级诊疗在路上,家庭医生更是远景的期待,在此进程中,非公医疗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许速看来,医改是越来越具体的,比如分级诊疗、日间手术、药品的两票制等政策的实施,都是具体的体现。而这符合了正常的规律,即数据量越大,事情越具体。通过数据,把医改的一些问题更聚焦。进入大数据时代,改革必须进入精准化。
在圆桌讨论中,财新资深记者李妍首先提到,在中国医疗行业的不断变更中,已经成功从把脉服务转型到了医疗服务精细化耕作,从四梁八柱发展到了精准医疗,医疗行业越来越关注于局部政策的细微之处,并且在大政策之下,医疗服务提供者也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埃森哲医疗卫生行业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车惠补充到:“我们不能只注重于诊疗流程的规范,要关注细节人文的服务,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流程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才是重中之重。”
医改的核心到底是患者还是医生?这个问题在现场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杏仁医生创始人马丁提到,杏仁医生是以医生为中心,他认为医改最重要的核心是人。育学园CEO邵邵宗宗也认为,医疗的核心肯定是医生本位,医生的培养,医生不断的接受新技能培训,医疗团队不断的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医疗机构的生存发展之本。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首要的两个任务,一个是学科建设,一个是教学医疗体系,有一颗正规的心,做医疗机构的人一定要秉持这两个本位,才有长久的生存力。中国的医疗要解决的是服务的问题。
新里程医院集团CEO林杨林认为中国目前离精耕细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精耕细作是在做的工作。医院要办成百年老店,医院要有情怀,要有气质,要有救死扶伤的精神。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员工就不能那么贴心,通过院内文化的打造,把服务做得人文,做得有气质。
“把脉”支付转型
在医疗行业里,除了把控治疗和医药环节的这两大主体外,就只有支付环节的形态尚具不确定性。一方面,国家实行医保控费,给了商业保险介入医疗支付环节的大好机会。而另一方面,医院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不会轻易对商业健康险公司开放数据。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健康险在医院支付环节一直存在“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 ”。但医疗信息化企业恰好可以扮演中间环节的角色,所以商业健康险与医疗信息化公司合作,成为了保险公司获取精准数据的一条绝佳途径。然而,医疗信息化企业的地域性又太强,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垄断性资源。于是,支付转型油然而生。
平安健康险毛伟标也谈到,现在中国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平台,要引流量,但医疗其实是关系到人生命和核心诉求,提高体验很重要。医改的核心问题分为两块,一是付费方怎么改革,二是服务方怎么改革。海虹控股副总裁上官永强提到支付方对于整个医改来说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整个医改的基础;第二是引领作用,支付方要付费,要购买服务。
――题记
“一望无边的绿地上,花香袭人,笑语盈盈,一位慈爱的老师,在孩子们的簇拥下快乐地聊天。”那是我童年时梦想过无数遍的场景。然而,在以“智能化”为依托的教育E时代,我的梦想,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一、送给每个孩子一份礼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将被系统、忠实、直观、及时、永久地记录和保存下来。阅取的通道,就是给每个孩子“一个账号、一个密码”。试想,20年,甚至50年之后,这些曾经的学生,能通过那个固有的账号、密码,去重温尘封已久的童年,获得的将是怎样的甜蜜。
表扬与嘉奖,将通过电子奖章,记录下来。当下,教师也会下发“小星星”“小奖状”,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丢失了,通过小小的程序,利用电子教鞭,点击并记录,课下把相关信息输入系统。当然,也可以把一些“问题和提醒”记录下来。
如此,学生就可以随时进入网上信息系统查看信息,把好的做法延续下去;家长可以进入系统,准确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真正落实“关注每一个”的要求,哪个孩子平时记录少了,在系统中一目了然。
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啊!
二、管理决策,不再“跟着感觉走”
干部年轻化,是未来社会选人用人的趋势。但是年轻,势必带来经验不够的问题。十年之后,数字化校园系统,将提供多元的“数据”――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型数据,向教师提供运用型数据。
这些数据,是有针对性的,是动态的。不同的人,登录系统后,能查阅的内容也不同。管理者应该拥有数据查看的最高权限,可以了解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关注个体的发展;可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情况,教研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在收集和整合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让管理更科学,让决策更贴地。
此乃管理者的福音!
三、学习,来场“私人定制”
五年级的小张同学,最近很困惑,语文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她能理解会运用,练习本上做的习题,大部分都能做对,但是每次的语文单元小练习,她都发挥不好。来一场穿越吧,遇到问题的小张同学试着进入网上系统。登陆之后,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小贴士”:提示自己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错段修改”是弱项,阅读部分“归纳概括段意”的能力不强等。于是,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数据系统中,寻找相应的练习,重点“筑漏”,一段时间下来,短板补平了,成绩进步了。
这样的平台,是基于数字化校园专门开发的“学习诊断系统”和“作业分析系统”,能把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细节记录下来,分析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不牢固,量身把脉,确定薄弱环节,重点突破问题障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学习数据的获取和对比分析,也能使教师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上一年的数据资料,科学调整下一年教学的策略。
这样,看到的是“每一个”的变化。
四、“大数据”造就“大成长”
大数据时代,学校资源系统都有教育教学的权威资料,只要输入学科、作者、关键词等就可以进行查询,这样一来,每次备课,就都是一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课堂,成就自己”的美妙旅行。
在教学环节,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后,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统计学生是否掌握;或者从当堂练习的数据反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有的放矢地开展个别辅导。
教学如行医。老中医把脉问诊,手到病除,但总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现代医学,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作为病理诊断的依据。大数据时代,教师可以动态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让教育教学在合适的轨道上运行,扎扎实实地服务于学校,造福师生。
教学,不就变得简单了吗?
对于任何一项变革,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欢迎,有人观望,有人质疑,有人排斥。改变硬件容易,但改变人的思想,却需要长期的付出。E时代,我能想到的这些变革,或许太过“浪漫”,但我总以为,一个美好的期待,总有变成现实的那一天。
且不说谁真谁假,也不论孰对孰错,但作为中西两种医学技术,自有其精妙之处。无论哪种医术,对于病人,最关键的是诊断病因。西医靠先进的仪器,中医则靠精妙神秘的“望闻问切”。作为国人,对西医很尊崇,但对中医却情有独钟。
“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凡夫俗子,而非金刚之体,神仙之躯,在风霜如刀,泥沙俱下的岁月长河中,日销月铄,难免筋骨退化,体质下降,病魔入侵。这时,最需要的是有悬壶济世的名医出现,所谓名医,最让人心服口服的就是精妙准确的诊断,而诊断的手段最能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神乎其神的“望闻问切”。名医用如炬的眼睛,仔细观察患者的气色神态,初步判断病症。在“望”的基础上,有仔细地“闻”其声息,加以进一步判断。同时,还要仔细地询问患者的饮食起居心理感受等等,佐以诊断。当然,最神奇的定诊还是“切”,名医会用自己的三根指头,根据患者脉象的深浅强弱变化,最终确定患者的病因,然后加以辩证思索,对症下药。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所学校,无论历史多么悠久,无论成绩多么辉煌,也无论影响有多大。也会像一个人一样,日积月累,轻者会偶染小疾,重者则会大病缠身,祸不单行。小病不治,违疾讳医,则会集小疾成大病,若大病缠身,再不及时治疗,及时对症下重药,红消香断为时不远。
所以作为一校之长,即是一个团队的带领着和构建者,也是这个团队的主治医生。这个主治不好当,他不是艺术低劣的庸医,应当是妙手回春的名医。要做名医,首先要大量阅读《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其次还要师从名师,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中仔细揣摩最基本最精妙的“望闻问切”医术。而校长这个名医所读的经典著作就是各种教育理论著作,所从名师就是功成名就经验丰富的校长、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就是多年在学校各阶层工作历练,“望闻问切”的精妙医术就是学校发展诊断的思路、方式、途径和方法。
那么,什么是学校发展诊断中的“望”?其实,“望”就是看,就是观察。作为校长,永远没有坐在办公室掌控一切的可能,永远没有闭门造车的可能。否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不经常性地深入师生,深入学校各个处室,就永远不会看到老师是否敬业,学生是否好学,后勤是否保障,物资是否节约,制度是否执行,令行是否禁止,结构是否正常运转。“望”的时候,要有一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慧眼,要有看穿一切迷障的火眼金睛,要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望”是校长对学校发展诊断的首要技能。有一位名校长曾说,永远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的名校长,我的成功经验就是每天在学校各个地方至少走两遍,就当锻炼身体。
其次,何为校长的“闻”?常言道,耳闻目睹,有了目睹的感性和第一手材料后,还需耳闻。耳闻就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于各个层面的教师、学生征求意见。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若两耳塞豆,即是雷霆万钧也充耳不闻。当然,对于所闻,也要有明细冷静的判断,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心智滤掉那些阿谀奉承之音和狺狺之言。
再次,何为校长“问”?“问”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在“问”的过程中,必须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深入师生,广泛征求意见,大量收集各种信息,汇集分析,理性判断。最忌漫无边际的滥问,无的放矢的乱问,敷衍塞责的随意问。“问”还要选对象,要向危言危行的人问,要向忧校忧教的人问,要向仗义执言的人问,若问的是蝇营狗苟或阿谀奉承的小人之言,不仅问不出病因,反而会误诊。自古忠言逆耳利于行,校长这个大夫要有礼贤下士的胸怀,更要有从谏如流的修养。
最后,何为校长的“切”?四种诊断技法,最为精妙神奇当然算“切”了。因为他是在前面三种诊断的基础上,触摸感知,盖棺定论。这就需要校长必须从校长的神坛上走下来,深入教育教学一线,与师生打成一片,亲自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只有这样,才会与学校的各个器官来个亲密接触,才会对学校某个器官的疼痛感同身受,才会准确定位,找到病原。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位文化名人的病曾牵动人心、倍受关注。一位是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经查患“右肾肿瘤”入住北平协和医院手术,术后检查切除的肾脏并无病变,一时舆论哗然。一位是文学家鲁迅先生,患有肺结核、胸膜炎,因并发自发性气胸住院时,被日籍医生须藤误当支气管喘息与心脏性喘息治疗而酿成悲剧。这两起医疗事故虽非蓄意谋害,但结局如同过失杀人,都是极不该发生的事情。名人找名医看病尚且如此遭遇,百姓求医更可想而知。
如果有人告诉你,现在医院的误诊率仍在三成上下,内科误诊率比外科略高以些,此项统计国内如此,国外也如此。这条信息你相信吗?人们走进医院,无不期盼大夫手到病除,误诊概率这么高,一定让你难以置信。谁甘愿成为这30%呢?这个问题究竟该怎么看待?
儿时印象:中医坐堂神态专注,望闻问切有条不紊,细看舌苔,轻把脉象,一番缜密思考之后,向病家细说病因来由,然后提笔开出药方。如今,医院分科细致,器械琳琅满目,有些大夫看病总在赶时间,节奏大提速,问话三言两语,笔下已开出成叠检查单。病家若多问一句,大夫便很不耐烦,诊疗过程演变成“人机对话”。按说,有尖端仪器辅助检查,岂有误诊之虞?纳闷之余,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医院总体误诊率大约30%的说法确实不假,毋庸置疑。
翻开医学书籍,疾病千奇百怪,有遗传缺陷带来的,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罕见疾病,医者认知不足造成的误诊,患者容易理解。普通疾病,个体差异大也会误诊,这一点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其实并不奇怪,比如,急性阑尾炎很常见,临床统计每百例症状典型的病人,术后证实就有12人不是急性阑尾炎。所以,医学界有个观点,病理结论才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医生诊断疾病不是简单的“按图索骥”,仪器检查也不能完全代替大脑的思维判断。发热、头痛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因何而起,有何规律,要仔细分析。医学理论本质上源自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临床思维有严谨的逻辑性和思辨色彩。在医学院校,基础理论教学门类繁多,一本厚厚的《症状鉴别诊断学》是医学生必读的教科书。
生命活动十分复杂,医学再怎么发达,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对于疾病,美国医生特鲁多说:“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
直白地讲,医生不是什么病都能治,更不是什么病都能治好,患者应抱科学的态度和合理的期许,理性对待医生的医治,尤其不要把医疗意外同医疗事故混为一谈。
【关键词】中医文化 对外教育 比较 氛围
近年来,中医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许多外国学生远渡重洋,来中国学习中医。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自1961年开始承担医学援外培训任务,是目前全军唯一的军事医学外军留学生培训基地。五十二年来,我系共培训中医学专业留学生近一百五十名,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白俄罗斯、斯洛伐克、日本、朝鲜、柬埔寨、越南、哈萨克斯坦、南非、古巴、埃及、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这些留学生中大部分接受一年或两年制教育,也有部分以短期学习为主,分别学习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课程。
我系接收的中医专业留学生,无论是汉文化圈的近邻,还是大洋彼岸的远朋,初来乍到中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最多的疑问就是:中国人看病时更倾向于选择中医还是西医?中国人自己相不相信中医的疗效?大部分留学生都没有找中医看过病,也没有吃过中草药,所以他们缺乏对中医的直接感官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无从谈起,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医对留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从小接受西医思维教育,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理解障碍。因此,文化因素对中医对外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中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系统,使用最广泛的传统医学。要学好中医,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功底。
1 中西医传统文化的比较
西医的学术结构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早期,是以西方文化为源头。西方文化侧重于斗争,把征服自然置于首位,西医注重和疾病作斗争,通过不同方法去消灭和清除病原体。西医学术体系的主要指导方法是传统的还原论,偏重结构、局部、静态分析,建立在构造型自然观基础之上。西医将去除局部病灶为首要任务,在此理论基础上将病与病人分割开来,在“理性”背景之下,大胆解剖人体结构,对人体外形和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可视性结构进行精细的观察和测量,然后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形成结论。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阐释生命现象,揭示人体生理病理及诊疗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顺应自然,强调和谐,中医学注重顺应自然以养生,与自然相和谐以防病,讲求天人合一,调整阴阳平衡,视人为核心,崇尚以人为本。中医文化兼收并蓄,贯通古今,融合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经典观点,同时借鉴了诸子百家合理内涵,吸取了自然、天文、历法、数学等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兼具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特性。无论是作为病理学、生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中医整体的各个学说是由思维形式的模型法如阴阳模型、五行模型等所贯穿。中医以为,和宇宙万物一样,人体也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五行模型中,五行以五脏的配属为中心,纳入五体、五声、五志、五官、五时、五方、五化、五色、五味等,解释人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然而西医虽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也有朴素辩证唯物观的烙印,但文艺复兴之后却受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走上孤立、静态、结构、微观的实验医学道路。
鉴于中西医的差异,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阐述和介绍。例如,在介绍中医“气”这一概念时,首先应当解释“气”这一概念,它原本归于中国古典哲学,频繁见诸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中:“元气”(《春秋繁露》)、“气化”(《庄子》)等。随后中医学领域引入了此概念,用以表示生命的基础,不仅指人呼吸的气体等,还指人生命的活力。人的生命因气而活着,决定生命的是一个气脉流动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气”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用来指代“功能”,如“胃气”; 表示药物属性,如中药“四气”;概括疾病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如温病学中的“气分”。通过分析“气”的文化背景,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对于“气”这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术语。
2 中西医思维文化的比较
各个民族有各自所独有的思想文化,不同的思想文化影响着相异民族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学各自迥异的渊源和特点充分显示它们的发展深刻地受到各自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或是各自不同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渗透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及悟性思维;然而西医学则体现了客观、精细、科学的西方客体思维、理性思维、科学求实的思维方式。
2.1中医学的整体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根基和精髓,整体思维是古代中国具备的特殊的思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整体思维即以整体性的视角观察事物。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皆不会孤立存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本原的、先天的、不可分解。由整体分化出的个体则是后天的、继生的,整体产生和决定着部分,部分影响着整体; 新事物是由个体之间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产生,不是外力的创造;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是靠着气的运化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体表、组织、器官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此同时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等因素如果发生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开方遣药不是针对疾病的局部,而是重点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恢复阴阳整体平衡,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西医所认可的是欧洲的传统思想文化,从而形成还原论思维方式。认为本原粒子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根本实质和最终成因,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西方文化强调逻辑思维、分析思维,使其注重个体。根据分析思维,对象被分解为各个部分来研究,这样部分、个体就被突出并置于首要位置。逻辑思维重视分解、分析,也就是把事物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对各部分加以研究。在定性与定量分析中,逻辑思维更强调定量分析,注重于对事物进行量化研究。西方文化在这种量化研究下便带有精确性、严密性、惟一性、缜密性。
2.2中医学的“取象比类”思维。中医学的发展成形取决于形象思维,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例如五行概念,它将自然界五音、五色、五时、五方、五味与人体五体、五窍、五脏、五志等依照取象的方式形成独特的以五脏为中心的大五行体系。中医各科广泛地应用形象思维,在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形象思维的踪迹处处可见。某些记载如《内经・痿论》中“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生动说明了辨证论治中“取象比类”方法的应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及整体观、辩证观、功能观等都以取类比象为基础。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描述人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等脉象,把脉寄富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正常的脾脉,和柔相济,和缓犹如鸡足落地; 有病的脾脉,充盈而频数,急疾如同鸡举足; 脾的死脉,呈坚硬锐利之状,就像乌鸦的嘴,鸟的爪子一样; 又像屋漏一样点滴不断,像水流一样去而不返。在写这段话的医家头脑中,脾脉的不同表现,是与具体的物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与中医不同,看待人体及疾病时,西医采用还原主义,认为如机械一样,人体是由各种部件组成(器官、组织、细胞) ,疾病必须有“形”(病灶) 可循,然后用相应的物质(营养素、化学物及工具) 去修补这些部件。近代以后,西医在获取事实方面越来越偏重实验,运用观察为主要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而中医基本没有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实验,观察则也全部依赖于直接观察,同时,中医还运用某些非理性方法来获取事实;在整理事实方面,西医强调逻辑思维方法,而中医注重非逻辑思维;在形成理论方面,西医采取公理化方法,而中医则采取思维模型方法。
在对比中西文化背景后,中西文化的差异即展示在留学生的面前,与此同时,将中西医联系起来,阐述两者差异,强调中医的学科长处和思维特色。经过这样的学习后,留学生会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中西医两者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明白了其不同的特质。再进行中医课程的学习时,明显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很少产生疑惑,对于提高留学生学习中医的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
3 营造中国文化氛围
营造中国文化的氛围,留学生置身其中时能够被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所感染,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领略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在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氛围。从各种类型的人文图书期刊和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学术杂志和网站上摘抄一些内容,提供有关文献书目,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其有目的性地学习中国文化。管理者可陆续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邀请中国专家教授或学生和留学生进行交流,使留学生在人文和专业知识的氛围中不断地受到熏陶。第二,语言氛围。以我系为例,留学生入学后第一个月接受适应期教育期间,我系开设了生活汉语课,教授日常生活交流必需的简单汉语,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和中国当地居民进行大胆沟通,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第三,传统节日氛围。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期间,要经历我国的各种节假日。通过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介绍,让留学生了解传统中华文化。在这些节日期间,可以通过参观旅游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和国情,更增添了学好中医的兴趣[5]。第四,生活氛围。留学生如果有慢性病或偶尔身体不适,管理者可建议其前往中医科就诊,服用中药调理或接受针灸推拿疗法。在亲身体验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后,他们就是中医学最有说服力的代言人。
通过中医文化传播及中医文化教学,以文化带动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在世界的推广,使留学生真正学到中医中药的精髓,服务于世界人民,把中医文化的种子洒向世界各地,中医文化才可能长盛不衰,中医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
【参考文献】
[1]增. 弘扬祖国医学,搞好中医外教[J]. 医学教育探索,2006,5 (9):810-8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0-14.
[3]唐乾利. 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及方法论比较探析[J]. 大众科技,2008( 2) : 135-136.
[4]陈明华. 试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2008,29(4):50-51
[5]顾家柱. 保证教育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J]. 中医教育,1996,15(3):15-16.
他的名字叫迪亚拉,来自西非的马里共和国,这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距离中国有1万多公里。
阴差阳错遇见中医
迪亚拉的家里共有五个孩子,他排行老三。爷爷曾是当地的草医,父亲则是马尔卡拉医院的院长。
1984年,迪亚拉由马里政府选派到中国深造。到中国之初,他先在北京医科大学普外科学习,后却渐渐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于是决定弃“西”从“中”。“既然来到了中国,就应该学习有中国特色的中医。”他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在那里读完了5年的本科。
“大学第一学期‘医古文’只考了40多分,好惨哦!”说起第一次尝到考试不及格的情景,迪亚拉笑着摇了摇头。学习中医需要大量古代典籍知识,不懂这些怎么能学好中医呢?为了迅速提升自己,迪亚拉不仅向同学请教,就连古装剧都是他的老师。课余时间,他看古装剧、听古戏、逛博物馆,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国文化。看到不认识的字就去翻新华字典,医学古汉语字典也被他翻得破破烂烂,甚至掉了页。迪亚拉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研究”中国文化上。他认定,中医就是他一生的理想追求。
一展身手家乡认可
1990年暑假,迪亚拉回到了家乡,决定到医院一展中医之长。当时,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妇科专业的师兄是医院的院长。师兄听说迪亚拉要来医院坐诊针灸,脸上露出了怀疑的表情,还把中医称为“巫术”。
一天,一个怀有四个月身孕的孕妇因打嗝到医院就诊。之前,师兄已经为其诊治过几次,并未见效。无奈,这次师兄将患者带到了迪亚拉面前。“你这个搞巫术的,来看看这个病人有没有办法治?”师兄脚都没迈进迪亚拉的诊室,说完话就要走。“你别走……”迪亚拉一边忙着将患者扶至病床上,一边对师兄说。
迪亚拉在患者手腕的内关穴和脚上的公孙穴进针,行针5分钟后,患者症状缓解。紧接着,他又在患者背部定喘穴行针。约半个小时后,孕妇打嗝的症状完全消失了。“太神奇了!”师兄感叹道。
拒绝了师兄的盛情挽留,迪亚拉再次回到中国深造。在广州学了中医的“岭南派”,又去四川拜在“神针杨”杨介宾门下学习“峨眉派”。2012年他还进入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临床科研。11年苦读,他最终成为全球第一位获得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医生。
日久生情有了真爱
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迪亚拉在成都一家中医院坐诊。“没有一个人找我看病。”他对着空荡荡的诊室守了三天,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隔壁诊室排着长队。终于在第四天,一个患者推开了大门看到他,惊慌地叫了一声就跑出去,诊室总算是有了一点动静,他也没觉得委屈,直接推门追到了挂号台。
“我是来看中医的呀,怎么黑黢黢的呢!”患者对着护士用四川话抱怨了一番。迪亚拉都听懂了,他说:“这样吧,我给你扎针,如果没有效果,我不收你一分钱。”他就这样争取到了第一个病人。把脉、看舌头、分析、扎针,迪亚拉细致而熟练。第二周,这名患者给他又带来了自己的朋友,这样的口耳相传之中,迪亚拉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黑人中医。
事业步入正轨,爱情也悄然而至。迪亚拉信奉基督教,常到成都顺城街的一家教堂去,他在那里认识了当时27岁的杨梅。她由于长时间操作电脑,眼睛日渐近视。迪亚拉为之扎针,止住了视力下滑。他又建议她戴耳环:“对防近视会有作用。”
接触多了,双方都有了一定好感。小心谨慎的杨梅刚开始对迪亚拉心怀芥蒂,但她发现迪亚拉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渊博的知识,慢慢地,她从心里接受了这位非洲黑小伙。
杨母有风湿,杨梅邀请这位黑人朋友为母亲治疗。第一次来串门的迪亚拉不像别人一样称呼二老为“伯父”“伯母”,而是叫“爸”“妈”。杨梅的父母一听很是恼火,要赶迪亚拉走。迪亚拉连忙解释,在马里,一般称呼上年纪的熟人为“爸”“妈”,才化解了危机。迪亚拉给杨母扎针,杨梅热情地端茶递水,俩人亲密得很,杨梅的父母很快就看出了端倪。杨父坚决反对女儿与之来往――马里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实行着一夫多妻制。最终,迪亚拉以真诚打动了杨家父母。
1997年8月,迪亚拉、杨梅在成都天主教堂举行了结婚仪式,不久有了一对可爱的儿女。
术德兼备培训村医
迪亚拉的第一份工作还没做多久,院长找到他:“你的病人是最多的,但是你的奖金是最少的,你不能多开一点药吗?”迪亚拉拿来工资条,奖金是172.5元,还不足他读书时补助的零头,院长第三次找他谈话的时候,他也递上了自己的辞职报告。
辞职后,迪亚拉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担任协助麻风病和大骨节病项目的医疗官。
迪亚拉来到云南,他发现那边的乡村医生状况不容乐观。“这支队伍(乡村医生)曾经为中国的医疗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但如今却得不到重视,所以我要帮助他们。”迪亚拉向当地政府申请,让乡村医生来免费学习,他包揽他们的路费、住宿费、伙食费,毕业之后还要送他们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除了这些,还有工作服、一些药品和书籍,让他们回去安心开展工作。
坚守乡村行医17年,迪亚拉仅在云南红河州就培养了村医3000多名。红河6个老少边穷县,90%的村委会都有了自己的乡村医生。
未雨绸缪内外开花
每当有人把中医看作伪科学,迪亚拉比中国人还着急,他说他和中医同行要做的最重要事情,就是把中医整套w系推广到西医世界,而不是改变中医自身向西医妥协。中医在众多质疑声中,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多的是中医这个整体医疗体系的效果为世人所见证!
他正打算把在非洲学过中医的人联合起来,成立一个集科研、教学、医疗于一体的中医诊疗中心。“像在中国培养乡村医生一样,在非洲开展此项培训。同时用中医的方式,研究、开发非洲草药。”
关键词:阅读教学;望闻问切;读说悟情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104-02
《古今医统》记录:"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当中"望闻问切"说的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一个了解情况,收集材料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选出正确的治疗方法。这不禁引起笔者地思考:"读说悟情"或许可像"望闻问切"一样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它也是一个了解学生阅读学习情况,收集学生阅读信息的过程,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实践探究,选出更佳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以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于是,笔者结合"望闻问切",就"读说悟情"四方面的做法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进行实践探究。
1."望"--师生共读,期盼"读"中有"物"
"望"在中医学中指观气色,而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要"观气色"的最佳方法应为读,因为读是对认知规律的尊重与遵循,是为了让学生能透过语言"看见"其背后的内涵与意境,更是为了实现文本、学生与老师三者的动态平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尝试师生共读的做法,期盼学生能在"读"中有收获。
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中《鲁本的秘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读好这篇文章,笔者先进行读前指导:读描写鲁本给母亲送胸针的语言时,第一个"看",要读得急促有力,喊"妈妈"的时候,要亲切自然,第二个"看",要读得重一些,声音稍长,表达鲁本急于让母亲见到胸针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语句时,要把母亲激动、感激的心情表达出来。然后由老师进行范读,学生注意倾听,初步掌握读文的技巧。紧接着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笔者把自己定位为参与者的角色,安排了一场师生共读的活动:先选取几个学生分别上台与老师配合表演读,然后由其他学生评价哪些学生和老师配合读得好,哪些学生和老师配合读时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后再分男生和老师读、女生和老师读、全班和老师再读直至师生能达到共同诵读的程度。如此的师生共读,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2."闻"--师生同说,期盼"说"中有"物"
"闻"在中医学中指听声息,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要"听声息"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说,因为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说,才能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缺陷,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古人言:"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好语文学科的关键之一,是我们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途径。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说话指导,强调学生准确使用普通话,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发言,乐于表达。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师生同说训练,期盼帮助学生提高"说"的能力。
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中《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这一段话:"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笔者积极创设条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从这段话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并且针对此问题组织一场师生同说活动: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随机选择其中一组加入讨论。讨论完后,由各组派代表上台交流,老师坐在学生当中倾听。交流的学生中,有的说这段话中出现四个"时而",不但特别强调了溪流随山势而变的主要特征,同时与"宽"、"窄"、"缓"、"急"相组合,构成了四个并列短句;有的回答:"我发现宽与窄,缓与急各是一对反义词,它们分别表现出了溪水流经不同时段的不同特点,用词非常准确。"……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笔者也充当起学生角色,上台补充指出作者描写溪声"时时变换调子",这里的"时时"一词不仅表现了溪声的多变,而且区分于前面表现溪流的"时而"一词,使得语言富有变化……如此的师生同说,使学生不仅没了紧张感,而且语言表达潜能也得到了发挥。之后教师又让学生进一步品读、研读、诵读这段话,并且布置学生进行句子仿写,学生所仿写的句子大多能较为准确地表达意思,而且整句话读起来也大多能语调明快,富有节奏,朗朗上口。
3."问"--师生协作,期盼"悟"中有"物"
"问"在中医学中指询问症状,而目前小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低下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个问题,教师就应像中医师一样不断地追问、寻找原因,并"对症下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感悟能力,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积极采用师生协作方法,期盼学生在"悟"中有所得。
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中《田忌赛马》一课,笔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提出了"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的问题。之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笔者参与到讨论当中,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进行启发引导。因为学生之前已在老师地指导下较为深入地阅读学习了此文,对文章中多个人物的性格、人品以及优缺点等方面也已了如指掌,因此讨论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发言特别踊跃。由于文中重点突出孙膑足智多谋,学识渊博,善于观察,又能帮助弱小打败强者等诸多优点,学生对他印象最深,于是大多数学生都说喜欢孙膑。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引导学生再进行多角度思考,除了孙膑有这么多优点外,田忌和齐威王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再次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又加入其中,并进行巡视点拨。如此的师生协作,使学生灵感顿现。很快便有学生提出喜欢田忌,原因是他是齐国的大将,威风凛凛且能征善战,深得齐威王的信任。还有几位学生说喜欢齐威王,原因是他能遵守比赛规则,不会耍心计,直率大度,有帝王之相。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评价,除了肯定喜欢孙膑的学生外,还特别赞赏喜欢田忌和齐威王的学生有另类的思路,并以此启发学生理解"条条大道通罗马"的道理。通过师生的协作,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之后,笔者又进行了多次地巩固训练,取得了显著成效。
4."切"--师生共勉,期盼"情"中有"物"
"切"在中医学中指摸清脉象,它对中医师诊断病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情感教育同样在阅读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也需要教师认真进行"把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他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源之水,更不要谈怎样才能教育好人了。为了在阅读教学中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笔者积极运用师生共勉的方式,期盼能和学生的"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中《最后的辉煌》一课,笔者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针对"为什么要设立诺贝尔奖?从中反映诺贝尔什么样的精神?"展开讨论。之后统一了答案是诺贝尔生于瑞典,长在俄国,在美、法接受知识的启蒙,曾到过德国养病,又在意大利安度晚年。他始终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理想,享受幸福是人类的权利,因此他设立了诺贝尔奖。从中反映了诺贝尔爱科学、爱祖国、爱人类的博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就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教师马上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深度的思想教育:不只是学生,连老师也应像诺贝尔一样,在人生的旅途中创造奇迹,实现自身的价值。紧接着,笔者举了自己从小认真学习、不畏艰难、立志成才,最终才能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事例来激励学生,同时又引导学生列举出了张海迪、钱学森、爱迪生等人的事迹,并从中感受到他们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来与学生共勉。如此的师生共勉,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也不断得到熏陶和提升。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这句话再一次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可以说,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阅读教学仍任重而道远,仍需要语文教师们像中医师一样认真地"望闻问切",并在"读说悟情"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去探究、实践,摸索出更佳的阅读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学情分析 问诊 地理教学
一、学情问诊辨析
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差异教学,教学从来都不要求统一。教学的意义在于对个体的、独特的差异发展起到作用。教育往往是对个体产生意义,而不是对个体所在的集体产生意义[1]。
“问诊”是诊察疾病的方法,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即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患者发病经过、现在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及治疗后的变化情况[2]。中医强调“对症下药”、“因人而异”,教学活动强调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
在学情分析中,借鉴中医问诊的方法,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把脉(包括思维过程矫正、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成效反馈、学习心理调适乃至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学习特征进行差异化分析,形成相对应的差异化教学策略。问诊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学生的某一次提问,或是某一次对问题的解答,或是与教师的日常交流,或是一些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学情问诊不能完全建立在教师经验和主观臆测的基础上,它应随着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样,教学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时在问诊基础上进行相应调适。
二、学情问诊的主要方向
1.问诊概念的把握
概念反映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例1: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因为大气吸收地面反射的热量吗?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_____。(根据2012年高考重庆文综卷改编)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地面反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许多同学在解题中遵循如下思路: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直接热源,大气增温主要是吸收地面辐射或反射增多的结果,故错误地选择C选项。
问题诊断:学生将辐射、反射等若干概念混淆。辐射是物体自身向外传送热量的形式,而反射则是波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如地面主要反射的是太阳辐射,其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太阳光短波辐射的性质,因此地面反射并不是温室效应增强的关键因素。地面辐射强弱直接决定大气吸收热量的多寡,而气温的升降又直接取决于大气辐射的强弱。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即大气逆辐射)越强,保温效应越明显。在本题中,由于将地面辐射和地面反射两个概念相混淆,同时没有很好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进而忽略了正确答案B选项。
2.问诊知识体系的建构
例2:影响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图中所示(图略)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影响气旋④(读图可以判定为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主要是_______。(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卷)
A.东南信风 B.副热带高压
C.极地东风 D.北赤道暖流
由于许多同学没有将气旋这样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行星风系这样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相联系,故而对该题无从下手。
问题诊断:学生缺乏地理尺度的观念,未建立地理知识的尺度体系及不同尺度间的相关关系。对此,首先要建构相应的地理尺度体系。如在气候的影响因子中,纬度和大气环流(行星风系)即为全球尺度的影响因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环流(也可看成为大气环流因子)则为区域尺度的影响因子,而下垫面则多为地方及以下的小尺度影响因子;其次要建构不同尺度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小尺度现象既可以受较大尺度因子影响,也可以受同尺度因子影响,但大尺度现象一般不会受小尺度因子制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要受制于大气环流形势,但反过来并不能改变大气环流格局,故正确答案为B。
3.问诊思维的效度
(1)学生问题的效度
例3:平直河道是如何产生凹岸和凸岸的呢?
在研究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导致河道趋向弯曲”的问题时,有同学会问“平直河道是如何产生凹岸和凸岸的呢”。
问题诊断: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起点偏差问题。因为研究“河道趋向弯曲”的问题时,其逻辑起点是“现实中的河道大多数情况下均存在一定的弯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勤于思考和发问,但学习成效却不明显。究其根源,主要是常被一些低效问题所困扰。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从逻辑起点上予以纠偏,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效度。
(2)学生思维聚合与发散关系的处理
例4: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山区非法牧场经营,带来的主要生态问题为什么不是土地荒漠化?
在2010年浙江省文科综合高考试题第36题中,要求同学根据地图信息(图略)分析“④地所在区域(地图显示④地为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气候的山区)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解题时,学生仅抓住了“牧场”这一信息,从而联想到草原环境,进而得出结论“草场破坏,会产生土地荒漠化等负面影响”。
问题诊断:学生思维的聚合与发散关系处理不当。聚合思维是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学都是靠聚合思维进行的,如在考试时从多种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因此,学习效率提升的第一步就是聚合思维运用能力的提升。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在做题的各环节中,审题时更需要的是聚合思维,答题时则更需要发散思维。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同学在审题时思维聚合度不够,无法分析清楚题目的涵义;答题时却不能有效运用发散思维,思维局限,不能全面阐述正确答案。
上述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错误,就在于思维聚合度不够,没有仔细审读题目的地图信息和文字信息。根据地图信息可以判断④地所在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的山区,根据文字信息“非法牧场”可以判断④地区不可能为热带草原(草原地区进行放牧活动应是较合理的行为),由此确定“非法牧场”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破坏热带雨林,全球变暖,加剧水土流失等。
(3)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例5:河流越往下游流量越大吗?
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
A.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
B.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
C.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
D.自上游至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学生解题思路:河流越往下游,接纳支流总量增加,流量一定越大,故D正确(正确答案为C)。
问题诊断:学生用单向思维来解决综合性问题。河流流量大小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自然因素看,影响流量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正相关;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正相关;流程长短――正相关;流域内蒸发量和下渗量――负相关;从人为因素看,沿途对水资源的利用量与下游流量呈负相关。
4.问诊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例6:中国跨越几个时区?
在学习时区的划分时,根据中国最东位于135°E左右,最西位于73°E左右,计算中国跨越几个时区。有的同学采用以下方法计算:最东与最西两地经度相减÷1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出中国跨越四个时区的结论。
问题诊断:学生未准确掌握时区划分的过程和时区计算的方法。在时区的划分中,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因此,在计算两地所跨时区数时,应先根据两地经度确定其所在时区(经度÷15,四舍五入取整数),然后再计算时区差。
5.问诊非学习能力因素
学习是一项综合多方面因素的活动,在教学中除了加强智力方面的问诊以外,也要问诊学生的非学习能力因素。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体验,通过多种策略调适学生的心理与情绪,促使其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一些不良的习惯及时予以矫正,促使学生在各类检测中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以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还应关注学生价值取向的状况,教学中适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渗透。
6.问诊学习成效
教学活动最终是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达成相应目标。因此,在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习成效,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提升下一轮教学活动的教学效率。
三、学情问诊的形式
1.个体诊断
在课堂教学之外个别答疑和辅导中,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解答疑难,而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暴露越充分,教师才可能看清学生真正的误区在哪里,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
例7:沙尘暴与黄河含沙量之间有关系吗?
在一次个别答疑中,一位同学提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沙尘暴中沙尘沉降于黄河河面,为什么就不是黄河含沙量增大的主要原因呢”。
问题诊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诊断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其次,应分析学生思维的问题所在。由于黄河干支流是线状地理事物,其表面积对于沙尘暴所沉降的面状区域而言微乎其微,即通过沙尘暴沉降于黄河的沙量只是黄河含沙量极小的一部分;第三,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沙尘暴(风沙活动)对黄河含沙量的影响,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随堂诊断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应重点询问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所持观点,把脉学生的学习误区。尤其是将一些带有典型性的学习误区展示在课堂中,师生“集体会诊”,能有效避免学习偏差,推动全体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3.阶段性专题诊断
根据日常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和误区,教师要分阶段进行汇总整理,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澄清,并配合相应的典题训练,以巩固阶段学习成果。
例8: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中常见误区(节选)
在“工业区位因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情问诊,教师整理了以下问题进行专题解析:
误区一:国际知名运动服装生产工厂和外国汽车企业到中国设厂生产的布局主导区位都是廉价劳动力。
前者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廉价劳动力。其工业产品面向的是全球市场,工资在生产成本中占据很大比重。因此在生产布局主要考虑寻求劳动力廉价、地价低廉、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出口)的区位。与此类似的工业生产布局还有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家电等)装配等。
后者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则是市场。国际贸易中都存在关税壁垒,进口产品均需要征收关税,这样使得原本在本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他国后价格会大幅度上升,从而影响市场占有率。为了降低价格,提升竞争力,最常见的办法是避开关税壁垒,直接到产品销售地生产。与外国汽车企业到中国设厂生产相似的生产布局还有国际知名家化、食品企业到中国布局生产企业。
……
误区三:复杂产品生产的工业布局指向应如何分析
首先,汽车制造、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以界定为资金指向(密集)型。
再次,钢铁工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变化,从燃料指向转为原料指向,再转向市场指向。
最后,汽车、化学等工业还需要较高的技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术指向的特征;同时需要强大的消费市场作支撑,故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指向特征。
由此可见,复杂产品的工业布局指向比较复杂,要因时因地,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多年之后,孔医堂创始人、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令谦依然将这句话牢记于心,学以致用。
孔令谦说:“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从中医学本身来说,时代在变、气候在变、饮食结构在变、人也在变,处方用药也一定要根据这些实际问题而发生变化,这正是中医学有所继承、有所创新和发展的体现。”
儿时的一碗酸梅汤
孔令谦祖上原籍山东曲阜。据《孔子世家谱》载,其祖父孔伯华为孔子第74代孙。而孔伯华的祖父孔宪高乃光绪八年进士,“既精于文,又精医理”。孔伯华秉承家学,钻研医道,26岁时到了京城,任外城官医院医官之职。民国初期,遭遇疫情,孔伯华亲身参与防治疫病,并与同仁编写了《传染病人种证治析疑》十卷书。此后,孔伯华辞去官医院医官一职,在京悬壶应诊,并名噪京师。到了上世纪中叶,孔伯华与萧龙友、汪逢春、施今墨被并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孔伯华曾为主席把脉诊病。1955年,孔伯华逝世,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亲往寓所吊唁。
1961年,孔令谦出生,虽然从未见过祖父,但是从家里摆放的祖父和主席、总理的合影,他知道祖父是德高望重的名医,而父亲和伯父也常常用祖父制定的家训严格要求他。
说到对中医的启蒙教育,孔令谦直言不讳,他说:最初那是一种自豪和炫耀。我不能说从小就喜欢中医。幼时,家里总是有很多人找父亲看病,那时孔令谦关注的不是父亲怎么给别人诊疗,而是一些患者出于感谢会带来一些糖果等礼物。他兴高采烈的拿着糖果去和院子里的小伙伴换弹球,而当有小汽车来接父亲出诊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会跑来围观,看父亲坐着小汽车远去的刹那,孔令谦幼小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那个年代,一到夏天,有条件的家庭都会拿着暖瓶灌上汽水,而孔令谦的父亲会用中草药和乌梅配制酸梅汤,满满一缸,里面加上冰糖,再放上些许冰块,那酸甜的味道至今留在孔令谦的记忆中。“我会分给所有的小伙伴,自己留上一碗。当时,我只知道好喝,并不懂其中的奥妙,但街坊邻居经常要我回家再弄一点的时候,我觉得父亲很是了不起的。”孔令谦长大之后,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每到换季的时候,父亲便会配制这样好喝的饮料:因为它不仅祛暑湿,还可以用来进行食疗,所谓“以御天地不正之邪”就是这个道理。而对中医奥秘的兴趣,也许就在那时萌芽了。
这样的好日子在父亲被打成“黑五类”,发配到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公社进行劳动改造后戛然而止。孔令谦在那些年里和母亲过的颇为辛苦,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只要能挣钱,再苦再累都咬着牙坚持着。
“”之后,父亲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孔令谦继续学习。出身中医世家,孔令谦理所当然地传承了家学。一直跟着四伯父学习的他在宣武中医院临床实践。“中医主要是经验医学,更加贴近人文,因此必须深入基层,与患者多打交道,父亲从没有手把手教我什么,但他总让我有时间观摩他看病抄方。”
当所有人都以为孔令谦会继承衣钵,在中医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时候,他来了一个“急转弯”,喜欢挑战新事物的他和朋友创业搞起了互联网,而且做的风生水起。为此,父亲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搭理他”。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归根到一点,还是对中医的难舍情怀,他在1993年辞去厚薪高职的IT公司工作,成立了中国孔伯华学术研究会。除了普及、推广中医文化,孔令谦还利用休息时间去中医研修班继续深造,并开始尝试研制中药。
“中医不是故弄玄虚”
2004年,孔令谦开设孔伯华医馆后,一方面聘请京城四大名医后裔、传人及京城众多名老中医专家出诊,一方面做起了学术传承的工作。将父亲的经验整理出版,建立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孔伯华名家研究室”;并且成功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孔伯华医馆在他有步骤、有规划的经营下,很快就声名鹊起,成为当时北京最知名的私营中医医馆。
现在,医馆已更名为“孔医堂”,在京城已经设立了四家,宁波一家、曲阜一家,并将在深圳、江苏、云南等地设立分馆。按照孔令谦的解释,孔伯华之孔是“小孔”,而孔医堂之孔是“大孔”,孔医堂内不分门派,但存在流派和各自擅长,大家应该在这里相互交融,而非排斥,中医的内涵和实质是大中至正,更加贴近孔子的思想。目前,孔医堂兼做两项服务:诊疗和顾问。患者既可以来这里求医问药,也可以作健康咨询,因为中医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疾病医学模式,中医是健康医学模式。就像找律师,有帮客户打官司的,也有为客户当法律顾问的。此外,针对不同需求的患者孔医堂还实行会员制,为会员提供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档案、健康度斟查、养生保健建议、名老中医预约诊疗等多项服务。他们赢得顾客的方式就是不靠广告,而是疗效和口口相传。
“中医是一件极严肃的事情。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什么算命占卜。”所以,对于中医行业存在的害群之马,孔令谦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但现在好多大夫连人都不会做了,作为一个医生,如果人品出现了问题,你掌握再多再好的医术都没有用。”
“我们孔医堂欢迎所有有真才实学的医生来坐诊,但这里是单纯看病的地方,不是江湖,那些神乎其神的秘方、祖传、玄学、算命、乱用药的,我的大门永远不会为你打开。”孔令谦说。
在一些人看来,作为孔子后人,京城名医的嫡孙,孔令谦一定家藏秘籍,轻易不肯外传。孔令谦说,那是想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什么秘方可言的。“作为现代医生,应该把寻找生命的物质基础作为发展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治病就要实证。”所谓的秘方是“子虚乌有”。“当然也有偶然发现的‘秘方式’的药材,比如云南白药这种治疗外伤的药,但在内科是没有秘方而言的。”所谓的家传,也不是什么秘方、秘籍,而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捷径,一种家风、一种精神。
所以,在孔令谦眼里,中医诊脉没有玄虚,必须结合四诊综合考虑,要始终结合自身,根植社会,根植过往经验。“记忆是思想,人类行为受思想指导,思想是种子。今天的思想实际上承袭了上一代的思想,思想来源于记忆,记忆来自于文字,来自于广大的人群。”那些来源于广大人类心智的东西,你一定要还给社会。“如果李时珍当时说这些东西是我的,那就没有今天的《本草纲目》。它是一种记忆,一种知识,一种思想,是广大的,无私的。”用孔子的话讲,“大同世界,大同思想,世界大同。”孔令谦说,“我称它为知识共享。一旦你认同这一点,‘秘方和玄虚’的谎言便不攻自破。”
而孔令谦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出过两本书,其中一本叫《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记录》。“它是我国第一部以知识共享协议来的著作。知识共享协议是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佛大学的学者发
起、成立的一个知识共享组,他们倡导将文学、艺术以及一些知识共享。”对于这本书,孔令谦主动放弃了版权,这一举动的意义非常深远。孔令谦倡导的中医开放式教育理念,还被收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中国开放式教育报告》一书中。
“我们长年累月在做公益”
在孔医堂,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年轻大夫每天须拿出一个号做公益。
“掌门人”孔令谦在谈到公益事业时说:公益是一种传承,当年祖父孔伯华行医时,他每天的前十个号都是免费的,对象都是穷苦百姓,因为他知道只有穷人才会早早排队等候看病,遇上没钱抓药的,就在方子上写“药上达仁堂拿”,这样算下来,他的收入基本上都贴进去了。我也想把这个传统保留下来。
这一做就是十年,受益人数达到数万人。十年来,孔医堂专家团队投身公益,用中医培养了“千人家庭健康师”、创办了“公益中医学堂”……为了将中医事业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孔医堂开创了“中医文化献爱心”的一种公益新模式,义务培训了数十名临床医生、举办了各类中医讲座上百场。
为让中医走进更多百姓家庭,让“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惠及低收入群体,孔医堂建立了“爱心诊室”示范点,召集具有医师资格的爱心人士,与其周边社区医疗机构和中医诊所合作建立完全公益的“爱心诊室”,专门面向周边社区低收入群体提供公益服务。
“行医一生,行善一生。”这是孔令谦从小就铭记的祖训。在他看来,中国传承的是互帮互助,中医也是。“这不是我想出来的,是爷爷辈传下来的。”孔令谦做公益十分低调。他说,帮穷苦人看病,不计报酬,这是医生的“人德”。
“言德不言商,重益不重利。”这是中医的“质地”。孔伯华先生行医几十年,医术高明,病人大多非官即贵,应该说收入颇丰,据说最多一次挣了10万大洋,然而爷爷的存折上却没有积蓄。钱到哪里去了?办学!
1930年,孔伯华与萧龙友合力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遴选一流国手任教。到1943年在日伪政权威逼下,毅然停办国医学院,也不与日伪合作。该学院已先后毕业了七百多人,分布在祖国各地,其再传弟子更是满天下。
一、细心地“望”
一个有爱心又有责任心的教师,应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具备“望”的本领,留心观察学生的神色、表情、言谈举止,来推断学生的情况,抓住教育的契机。例如,在高二分科后我希望通过毛遂自荐的方式选一名政治课代表,可能是碍于面子,没有人积极响应。但我发现周某表情喜悦、跃跃欲试。于是我问他是否愿意担任,这时其他学生都笑了(可能是笑他成绩太差,认为他不可能当上课代表),他很窘迫地坐下了。我果断决定由他担任课代表,并且告诉学生只要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就是称职的课代表,教室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从那以后,他慢慢地进步了,课上不随便说话了,课下也不胡闹了。高三的几次摸底考试他都在班上名列前茅。回想起来,正是因为我这一“望”成就了他。作为教师,就应该练就一双慧眼,运用“望”去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缺点或闪光点,从而抓住教育的契机,擦出教育的火花。
二、耐心地“闻”
一般来说,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容易急躁,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肯给学生解释的机会,经常出现讽刺、挖苦、嘲笑、体罚学生的错误做法,这样的教育只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如果教师换种方式,冷静下来,放下架子,耐心地倾听学生诉说,对他们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师道尊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烦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专制,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结果就可能会柳暗花明。例如,学情考试结束后,我们班里有位优秀生的成绩竟然“惨不忍睹”,因此我找准时机找他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是他忠实的听众,他说自己近来因经常生病请假而耽误了一些课,在自习课上主要补弱势科目,才使成绩“对不起观众”。他保证以后在政治课上刻苦努力,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听了他的一番话,我心疼不已,还好他的病情不算严重,最后对他好言宽慰,我对他也很有信心,我相信他会很快赶上来的。
三、贴心地“问”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无完人,学生也难免会犯错。此时作为教师,就要运用教育艺术善于调查、追问,准确地找到主客观原因,这样才能因人制宜地采取教育方法。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例如,有位学生是我们班里的高考种子选手,可是他上课经常打瞌睡。把他叫到办公室后,他小声地告诉我是因为晚上学得太晚了才这样的,我表扬了他勤奋学习的精神,但也指出熬夜学习的危害性,他最终认识到了“听话”的重要性。“问”像是一把充满智慧的金钥匙,打开了学生心中紧闭的锁,开启了学生充满自信的大门。作为教师,让我们都来学做善问者吧!
四、精心地“切”
在个人发展上,要“从心”。教育家型校长最显著的特质是胸怀理想,热爱教育,有对教育的深爱至爱,能够把教育之梦与中国之梦、个人之梦融合起来。他们始终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成长的坚信,不为名利所动,不为诱惑动摇,心无旁骛地为教育干一辈子,这就是校长成为教育家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位校长满脑子想的是自身的行政级别、考试、分数、升学率、各种奖项、学校荣誉等显性的东西,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失去灵魂,没有根基。
在人生态度上,要“从容”。现在名校长很多,但真正有影响的教育家却很少,究其原因除了外部成长环境欠佳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校长们不够从容。很多校长整天忙于校园基建、经费筹措、应付会议等各种事务,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研究教育,与一些名家相比,缺一些书卷气,缺一些学养,缺一些理论支撑。成为教育家是一辈子的事情,校长一定要“坐”得下来、“沉”得住气、“钻”得进去,不计较一时功利,醉心教育,耐住寂寞,淡定坚守。
在办学实践上,要“从行”。教育家出在第一线,是教育实践的带头人,是卓越的、学者型的教育实践家。但如今,中小学有些名师、特级教师刚出头就被看中转行当了行政领导,结果缺了学术,远离了课堂,缺少了对教育研究的直接体验,好比中医不懂把脉,长此以往会丢了看家本领。所以校长们要走进课堂,勇于实践,心动不如行动,要从教育实践中提炼教学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形成教育思想。
在学校管理上,要“懂得”。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家型的校长首先要懂政策、懂教师、懂学生,要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知识背景,能用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富有创见性的教育思想去影响教师。其次要懂管理,懂方法,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最关键的是思想上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要能够凝聚人心,用高超的管理能力、人格魅力引领学校发展,这需要校长不断学习,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学,做到“知行合一”。
在教师发展上,要“舍得”。“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家型校长要舍得一些机会,舍得一些权利,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要舍得“埋单”,要创造条件对教师学业进修和业务提升给予制度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保障,让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同时校长要舍得“感情投资”,要多听老师的倾诉,真心关爱教师,一旦校长赢得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教师主人翁意识被激发,学校一定会越办越好。
在处理冲突上,要“受得”。发生在学校的各种冲突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可能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职工的情感,分散校长精力等。教育家型的校长不能利用手中的职权去强行压制冲突,也不能当好好先生,和稀泥,更不能置之不理,而要善于冷静地评估分析冲突,选择合适的方式应对和处理冲突,妥善处理校园内外的怨气、怒气和邪气,让正气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这样才能使学校内部团结,对外才有好的形象,工作中才有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