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习中医的基础范文

学习中医的基础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习中医的基础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习中医的基础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杨金枝(1980~),女,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学教育。

第2篇

“自主学习法”通常会让学生以分散形式或集体形式自行设计学习方案,选定学习内容、方式、时间,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教学设计常以小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通过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法”,探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实施“自主学习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相长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自主学习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法

中医基础理论课授课对象是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逻辑性的思维方法,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感性的。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感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抽象、概念复杂、信息量大、难以掌握,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花费时间多,学习效果差,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在死记硬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过程中,容易对中医学相关课程渐失兴趣。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中更有兴趣、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当前中医教育者们的研究改革的重点。“自主学习法”通常会让学生以分散形式或集体形式自行设计学习方案,选定学习内容、方式、时间,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教学设计常以小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本人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了“自主学习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1-2]。

1实施“自主学习法”的形式和过程

笔者在承担2009—2014中医学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任务中,在“体质”这一章均引入了“自主学习法”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为:①在讲述该章节内容之前,教师将教学大纲发给学生,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内容;②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教师向学习小组提供问题;③学生根据教学大纲提示的掌握和熟悉内容,通过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络系统获等不同途径,掌握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④学习小组根据自己所查阅的知识,以及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制作PPT后向全班同学进行陈述;⑤教师根据学生陈述的内容进行提问和总结,并点评学生在陈述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实施“自主学习法”的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该课程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对刚进入中医学领域的理科学生而言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内容深奥、抽象、难以理解,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掌握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知识。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加强了学生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实施“自主学习法”,其优势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相长之能力。

2.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了“自主学习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为:1)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自己学习行动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因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自主学习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新颖、轻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为了更好地在讲台上授课,都认真进行备课,充分掌握学习知识的重点,总结概括难点内容,进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2)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会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帮助自己理解难点知识;此外,学生们会根据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扩展和补充,通过课堂展示把所掌握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传授给大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质。3)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学习小组成员一般会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所长,领导并承担一些工作,如有的同学演讲能力较好,可以指导其他同学进行演讲汇报练习。笔者认为,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可以促进他们彼此了解、彼此增加信任。4)通过教师的总结和点评,为学生指明了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需要加强演讲能力、有的学生加强查阅资料和阅读能力、有的学生加强组织协调能力等,这些均使学生们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笔者对学生收集资料和汇报讲述进行点评和总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汇报讲述通俗化和口语化较多、陈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不够详细、PPT制作后检查不够细致等。笔者认为这也让学生们学会了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做到精益求精、注意细节等问题。

2.2提高教师教学相长之能力目前中医药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少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则成为教师发挥演绎知识的过程,并非学生理解认识的过程。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课多,实验课多,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自由表达思维[3]。实施“自主学习法”,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变称为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置。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互换,使得老师作为“学生”,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主要表现为:1)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点评总结,提高了教师对教材中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视角以充分了解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能力。2)教师通过学生的收集扩展资料,促进了自己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进一步扩宽了教师的视野。3)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陈述,学习学生的优点,如PPT的视频剪切制作、汇报演讲能力等,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4)实施“自主学习法”,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进行了互换,教师作为“学生”倾听学生们的讲解,这样的方式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从而建立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今后的教学和课堂管理,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师生的进步。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自主学习法”,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彭荣翠,梁天坚,蓝丽霞,等.中医PBL教学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769.

[2]巴哈尔•哈德尔,王存芬,韩玉芬.“自主学习式”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新疆中医药,2010,28(6):51-52.

[3]王燕.浅议中医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8-29.

第3篇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模式 中医学基础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78-02

合作性学习是以分组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教学,在合作性学习中,其核心理念是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充分展现个人的个性。合作性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更新和完善,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也兴起了合作学习的热潮,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因为课程讲授的大多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所以进行合作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中医康复专业中的100名学生,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段是16~19岁,平均(16.9±0.5)岁;观察组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段是15.5~18岁,平均(16.4±0.6)岁,对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学习模式,观察组则实施合作性学习模式。教师先对中医学基础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学生根据分组进行练习,对照组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练习,在遇到问题时询问教师,而观察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观察组中的50名学生,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共10组,教师详细向学生介绍合作性学习模式的特点,并与其他学习模式进行区别,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每一个小组中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学生的学习方案与学习计划,并以教师的指导为方向进行学习与创新。

第一,答题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心主血脉与脾统血、肝藏血有什么不同;肺主气与肾主纳气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心主神志;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常分别有哪些症状等。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选择一道与其他组员不同的题目,组内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题目和解题思路讲解给另一个组员听,另一个组员听后将其出现的问题和修正后的答案交给讲述的学生,以这种方法在组内进行循环。组内的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尽量缩小范围,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

第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小组内,可以进行学习任务的分配,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负责1~2个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由教师来分配任务。在肺的宣发与肃降这个问题上,可以让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宣发失常症状,另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肃降失常症状。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先选择,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后选择,然后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阅读,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组内其他的同学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若是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争议,可请教教师。

3.学习结果评价标准

第一,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应变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每项分数在1~5分之间。该问卷分数越高则说明学生的自身能力越好。本次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第二,教师组织考试对两组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满分为100分。

4.统计学分析

使用SAS8.2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使用( ±s)形式表示,检验使用t,计数资料检验使用x2,P

二 结果

1.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在分组前,成绩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分组观察后发现,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组别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中医学基础成绩(分) 84.10±3.28 92.40±4.37

2.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比较

观察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比较

组别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学习主动性 3.07±0.57 3.61±0.75

学习积极性 3.39±0.52 3.89±0.81

应变能力 3.31±0.51 3.83±0.81

合作能力 3.06±0.60 3.38±0.61

沟通能力 3.25±0.53 3.93±0.69

知识应用能力 3.08±0.57 3.32±0.89

三 讨论

在刚刚接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因为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感到生涩难懂,阴阳、五行、脏象等概念,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经典知识点理解得不够深透,问题得不到解决,久之就会对所学的专业产生疲劳感。所以,在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开展之前就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性学习,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一般是由正式性的小组、非正式性的小组和基层的小组构成,正式性的合作小组一般指的是固定小组,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小组内的成员是不能变动的,这样的小组一般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发挥作用。正式性小组内的成员一般要完成两个任务:(1)在组内的讨论中学到知识;(2)让组内的其他成员在自己的论述中学到知识。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可以将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分成一组,合作小组内成员既是学习上的帮手,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进行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非正式的小组可以是相近的学生组成的临时性小组,基层小组指的是以寝室为单位构成的学习小组。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学习好中医学这个专业的基础和工具,让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医学,进行中医学思想的交流。中医学基础这门学科在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术语,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学生。对中医学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实现。

在中医学基础课堂上实现合作性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对合作学习的成效加以评价,在教学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的不同感官都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然后组内进行讨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中起到辅助的作用,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让学生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来思考问题。在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整理出学习的框架。

综上所述,合作性学习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合作课堂教学,因此,对合作性学习模式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学生经常为这些抽象而枯燥的理论摸不着头脑,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从而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郭明贤、李烦繁、崔艳等.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7)

[2]杨晓玮、岳树锦、李艳琳.合作性学习模式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1(1)

第4篇

一、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学好数学大有裨益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如学习“有理数”后,教会学生对不同地区气温的高低如何来进行标注;学习了概率知识后,用以判断生活中很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习了三角形相似后可利用这一知识来测量一些庞然大物的高度等等。通过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教师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端正数学学习的态度,知道数学知识几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二、树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在学习中,既要求学生对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的产生非常熟悉,透彻把握,还要求学生更能灵活运用这些定理、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完全把持了课堂的主动权,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学生的需要,很多学生在被动、机械的氛围中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满足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缺少实践体验的机会。这样的师生角色定位,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正确动机的激发。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转变课堂师生角色,呼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适时“隐退”,只是在关键的时刻及时给予学生启发点拨,给予学生鼓励,以帮助学生越过知识的障碍。另外,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主动获取某种信息的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后天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发展而生成的,也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不断的滋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很多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甚至厌恶数学,主要原因是教师很多情况下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感受,不能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优化教学手段以及引人入胜的方式,去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才导致部分学生数学学习每况愈下,认知障碍不断产生,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愈来愈淡,甚至丧失殆尽。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既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数学的内涵。通过巧妙导入,教学手段的灵活选择,恰当地整合教材,力求给学生呈现最完美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能感受数学学科的迷人魅力,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热爱数学,自然的产生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伴随着著名歌手庞龙的“两只蝴蝶”的优美歌声,大屏莫上翩翩飞来了两只漂亮的蝴蝶,学生在感受蝴蝶翅膀一张一翕的过程中,自然轻松的领会了轴对称的含义;再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我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现状,通过反复变化二次项的系数,多次设计变式,让学生对函数图像与系数的关系透彻的领悟;另外,教学初一数学“相反数”概念时,由于相反数和倒数都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对于刚刚学完负数的初一学生,总习惯把相反数当成倒数,也因此在解题中经常出错。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把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编制成一则简短而有趣的相声。在相声中,将相反数比喻为一对姐妹花,而把倒数比喻为一对好兄弟,通过各自讲述自己的特征,让学生在笑声中区分二者的区别,既深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5篇

【关键词】激励;兴趣;中学数学;学习效率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高。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学生,发挥其能力至关重要。以下内容详细介绍如何运用激励手段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激励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中的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著名数学家的传记,课堂精心设疑,一题多解及灵活多变的等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积极扶植和培养榜样,宣传榜样,组织大家学习榜样。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适度的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第四,激励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授课;培养;建议;心得

长期以来,如何改进学习方式,提高数学成绩,不仅是广大学生们,也是教师们一直探索的问题。成绩的好坏,我想既有人先天性智商遗传因素,又涉及到一个学习态度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改变遗传基因,那就努力在后天的学习态度上下手。在此,我仅把我对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几点意见供同学们参考。

一、不同授课类型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一般来说,数学课的授课类型分为“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这三类课型各有特点,故听课时须注意各自要要点。

(1)“新授课”,是积极体验知识生成、发展、深化、沉淀的过程。要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认识知识发生的过程,理解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最关键的就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力争当场理解新授内容,与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横纵联系,能意识到这部分知识是哪一块知识的延续或能与哪块知识进行联系类比,这样我们就能从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中,理解到学会它的乐趣,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习题课”,是巩固知识,升华知识,培养应用能力的过程。除了看老师做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否独立地推导一遍,并能把自己的体会主动、大胆地讲给大家听,遇到问题敢于和同学、老师请教,探讨。在听老师分析时应注意解题的思维过程,培养自己多思考、多探索并发现创造性证法及解法,体会“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的解题方法。

(3)“复习课”,是对知识的一个反思的过程。同学们在深入领会老师在复习课中给出的知识框架和经典综合例的同时,还要反思这些知识能否在你的脑海中结合先前的知识开成一个知识网络;要反思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在运用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要反思自己的错误,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订出改正的措施。

二、注重数学学习方式中的“一”、“二”、“三”、“四”

(1)突出“一”思。数学学习根本上是一种思维训练,这与文科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文科学习要求的是思维广度,要博览群书;而数学学习要求的是思维的深度,要求探究思考。

(2)必须“二”动。一要动手,二要动脑。数学需要多实践、多做题,即为动手;但亦不能拿题就做,要有所思考,找到已知和未知想象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有所收获,此为动脑。

(3)掌握“三”遍。即上课认真听一遍,下课动手推一遍,考前认真想一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上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段时间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只能记住33%,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复习巩固,加深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4)“四”个依据——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和错题本。读好课本——它是教学、中考的主要依据;记好笔记——它是教师经验的结晶;做好作业——它能使知识得到拓展;准备错题本——它是自己内化的知识。

三、初三数学教学的心得和反思

(1)平常考试中是否需要次次闭卷。在初三阶段,每个同学。的心情其实都是很紧张的,如果考的太频太严,有时反而不利于他们有效学习,所以我在初三下学期的复习课上,会准备一套只有选择填空及几道运算题的试卷,可以开卷,或者进行讨论,但不能作弊,一节课时间,不强行要求交卷,在学生的相互探讨中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力地缓解了初三学生们的考试压力。

(2)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时候老师都低估了学生。的总结运用能力,在复习阶段我平均每个星期会拿出一节课让学生们自己来上课,当然上课之前都会和他们交流,对他们准备上课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一些意见,有些问题只有他们自己去亲身经历才会真正记住,有时我还会在孩子的课堂上发现曾经自己不曾注意的细节,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老师学生来说,可能是种冒险,但也许收获更多。

(3)怎么提高作业的反馈作用。平时我们的作业总是布置完让学生回家自己去做,但现在市面上的辅导资料参考答案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发现作业本中不乏抄袭的成分,这样根本起不到布置作业的真正用意,我们并不能从这些练习中得到反馈.所以在初三课堂中,我并不会上完整的一节课,而是会留出二十分钟让孩子们现场完成作业并上交,这样既有效的排除了抄袭,又能及时看到孩子的知识接收情况,便于自己有效调整下节复习课的侧重点。

四、结语

当然,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想要学好它,也不仅仅是三言两语就能实现的,它还需要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完善对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好的学习方法去发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化被动为主动,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能让学生们真正找到开启数学高分大门的钥匙,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这便是我们最大、最快乐的成就。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习动机;现状;建议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learning motivation

【Abstract】Since long ago, our country middl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great challenges, learning the history of motivation level low status has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itself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education refor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ased on the psychology of motivation theory, to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otivation in prac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Middle school history; learning motivation; present situation; suggestions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有关教育与心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中学历史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长期以来却被当作所谓的“副科”来看待,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足够的冬季,严重地阻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成为了我国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的一项艰巨任务。

1 心理学对动机和学习动机的认识

“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意思是移动、推动或引起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所谓动机是指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地讲,动机就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它是用来说明个体为什么要从事某种活动,而不是用来说明某种活动本身是什么或怎样进行的的一个概念。[1](P60-61)根据动机是来源于个体自身还是外部环境,又可以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种类型:所谓的外部动机是指由外界要求与外力作用而诱发出来的行为动机,例如,中国古代就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说法;而所谓的外部动机则指行为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即行为是由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的,有如某人对某事感兴趣,对从事某项活动感到快乐,等等。[2](P444)无论是外部动机还是内部动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者既相互促进,又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制约。

而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3](P217)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地影响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它对于推动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学校学习》一书中将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即所谓学习驱力大致分为以下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1)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源自于源自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自我提高内驱力又称为“自我-增强内驱力”,它反映的是个体由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可以使学生将学习的行为指向当前学校学习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行为指向在未来学术哈职业方面的成就和地位。(3)附属内驱力亦称亲和内驱力,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等的赞扬而表现出来的将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3](P220)

针对奥苏伯尔的上述理论,我国的一些历史教育理论工作者指出,这三种内驱力与历史学习的关系是不同的。首先,所谓的认知内驱力对于中学教学的所有学科差别不大,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兴趣的关系比较密切;其次,关于自我提高内驱力,他们普遍认为,由于中学教学学业评价制度的限制,历史学科显然会弱于其他一些在学业评价中有更高权重的“主科”;再次,由于附属内驱力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越到高年级,其发挥的作用越小,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都会明显下降。[4](P30)

2 中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现状和建议

目前我国历史教育的现状是“学生对于历史学习兴趣低下,缺乏驱力”。[4](P31)例如,在许多学校中,历史课堂学习的时间被所谓的“主科”所挤压,在历史课堂上看其他“主科”教科书或做“主科”作业的情况十分地普遍,更不用说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历史知识了。而且,对于此种现象,许多的历史教师也采取了消极对待的态度,他们或通过讲述奇闻轶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只求草草了事,得过且过。如果中学历史教育中的这种现状持续下去,那么,必然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它不但会导致历史课堂评价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降低,而且,更严重的是,它势必将造成“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和与历史学科相关的能力降低,最终势必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4](P31)

由上可见,如何提高广大中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动机水平成为了当今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课题。笔者主张,改变以外部的动机来刺激学生的学习的教学方法,转而通过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来鼓励学习历史。其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学科素质。虽然目前的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着诸多缺陷,但是,这“也为教师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框架之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提供了一个舞台”。[4](P37)如果教师能够在通过丰富的史实和精彩的表述为学生再现一个鲜活的历史场景,能够通过提出一些有思考力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并且,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会摆脱枯燥乏味的色彩,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水平。

2.2 应该更新和丰富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视觉形象,而且可以提供逼真的声音效果,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体验和感悟历史的真谛;另一方面,随着历史教师专业化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引入研究性的教学模式,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起学生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动机。

2.3 应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在一种和谐的教室氛围中,学生往往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不会因为在学业上的挫折而感到自卑和害怕受到惩罚,因此,具有一种较高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由于“历史学科没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在学生学业评估方面权重不高甚至于没有权重”,加之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开放的”特征,[4](P40)所以,历史教师在营造教学氛围的过程中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他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成功的激励,以提高其学习历史的兴趣。

综上所述,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提上去了,才能真正的促进历史学科本身的发展,这是历史学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M]. 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2.

[2] 张积家编著. 普通心理学[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关系;处理

在目前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中会遇到诸多的关系需要厘定,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或许有利于我们部分的实现教学目标、达成一定效果。当然,这是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笔者在这里只能是进行初步的探索。笔者认为在庞杂关系中有几种是较为重要的。

其一是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这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虽然有些学者坚持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如聂珍钊说:“我国原来的外国文学或世界文学在本质上就是比较文学,它同比较文学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互为一体的。”他的观点中固然有许多真知灼见,值得参考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仍然是两门泾渭分明的课。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那么在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一要尊重外国文学本身的含有的判断、理念、价值、意义、技巧、艺术等等。如果不做到这一点,那么整个外国文学的存在的合理性是值得怀疑的。二是我们的外国文学的教学要有“比较”的视野,在“比较”的前提下讲授外国文学。我们所开设的外国文学本质上是应立足于中国文化上的对“他者”了解的需要,对于“自己”的和、“他人”的就不可避免的会做比较,无论你有意或者无意。而对一个成功的外国文学的老师来说,如果没有对于两种文化的深刻把握是无法真正的教好这门课的。如杨义先生所言:“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无论在知识储备上,还是由血肉到精髓的体验上,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也最能说到位,最有发言权。想在世界文化对话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可脱离这种优势:要看出西方理论的所谓世界性是‘有缺陷的世界性’,也不可不依凭这种优势……回到自己的文化立足点,是为了认识‘我们是谁’,但是‘我们是谁’的认识,必须在与文化他者的异同比较中才能看得清楚,甚至必须借用文化他者的眼光才能激发我们的对话的欲望,启发创造性学理的潜能。”所以曾艳兵对于外国文学的教学说的更加透彻:“我们必须坚守自己的立场,运用自己的方法,创造自己的话语,最后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是两门课程,但是这二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可以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不干涉甚至是相互对立或排斥。学习好前者可以为学习后者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而学习好后者可以为领悟前者提供强大的武器。

其二是外国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这里其他学科不但是指在中文系里开始的诸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等等,这些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个我们是很容易发现的,比如从以来,我们现代的大师鲁、郭、茅、巴、老、曹等等代表人物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还有一些其他院系的,比如政治、哲学、宗教、甚至经济、高数等等科目。这些表面看上去和外国文学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按照国际通行的通识教育而言,这里面可以阐释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如果我们能正确而恰当的处理这些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王是外国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开设的外国文学都是翻译文学,因为在实践教学中,恐怕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通晓世界所有的语言文字,能够从各种语言来教授外国文学,即便有,恐怕也无从找来合适的听众。所以从原语去教授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但翻译文学毕竟与原文学隔了一层,其对于原著的忠实度是值得商榷的。这个问题似乎也无庸赘述。所以我们在对待外国文学的时候是否最好能多接触一些更多的语言的版本,比如通行的英译本,法语版本等等?这样,在把握上当然也还是存在问题,不过也许能更多的接近原著精神也未可知。故而有人说“我们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把外国文学当做翻译文学来讲授,注意到翻译文学的特点、价值及其局限;另一方面,又应当经常性的将译本与原著进行对照,去考察其中有无增删、更改或杜撰?两种文本之间有何变异?其间出现了什么样的错讹?其原因和效果又是怎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翻译的可能性、必要性、丰富性和局限性。”

其四是外国文学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这里的多媒体不简单的指一种课堂教学的设备,而是立体的现代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潜在的事实就是学生阅读原著成为了一个难题。有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工作者“做过一些问卷调查,近60%的同学坦诚表示,他们都是先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如果感兴趣再去阅读文本。看来,学生接受经典的路径是由影像到文本的。这个情况恐怕有扩大的趋势。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去读文本原著,但是却喜欢经过影视改变的一些经典名著,究其原因,大概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一些经典作品大多产生在工业文明之前,人们对于阅读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行为习惯,这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关系的。如果再要求现代年轻人再去接受传统的阅读模式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影视文化或者是我们的选择之一,网络的普及、电子产品的滥觞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工具。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使同学们更多的接触西方名著,引起爱好。但同时我们也要适当的加以引导,因为这些改编的影视有一些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乱改情节、篡改结局、涂抹人物等等。我们有个宗旨要明确,那就是尽最大可能利用影视文化使学生再回过头去看作品。当然多媒体的教学绝对不仅仅是几个影片,几个电子课件那么简单。笔者认为她更多的是一种资源手段。这种资源可以极火的丰富我们的教学需要,开拓我们的视野。但是她代替不了我们的讲授,在这一点上她必须回归到手段上来,她不是目的本身。教师各人的人格魅力、学识涵养、智慧目光、胸襟气度等等也应该是教学的一个方面,虽然这点是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才能见到效果的。比如在讲授《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观看影片,使之产生一定兴趣,布置任务阅读文本;利用精彩的PPT课件,如圣母院的图片之类:在讲解完之后课下还可以利用网络和学生进行心得体会的交流等等,这只是个简单的例子而已。但我们从中是不难发现多媒体的重要性的。

当然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需要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每种关系的良好把握对于我们的教学应该说都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这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聂珍钊,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04(4)

[2]杨义,经典的发明与血脉的会通,文艺争鸣,2007(1)

第9篇

论文摘要:科学的记忆法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把枯燥的记忆变得生动有趣;科学的记忆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无意中看到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一切知识的获得不过是记忆,而创造不过是运用知识。”看罢,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初中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复杂,大量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物质颜色、实验现象主要依靠机械记忆,学生易东拉西扯记不全,取得好成绩者必须化更多时间去记忆。若在教学中教师能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那就事半功倍,收获成功。下面就化学记忆方法,结合初中科学教材,谈点拙法和体会。

一、初中化学记忆的基本方法

(一)趣味记忆法。曾有人说过:以愉快的心情学得的,会永远记着。记忆是一门苦差,若将其变成让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的事,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如,在教学电解水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记住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它们的体积之比是2∶l,教学时将这一知识归纳为:“负氢正氧”,谐音为“父亲正痒”等着为他挠,且痒的部位占身体一半。这时全班哄堂大笑,在开心愉悦的气氛中学生很快就牢记这一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谐音记忆法。谐音可使枯燥、零散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教学中对那些难记易忘,必须反复记忆的知识点,可用谐音记忆法。如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中的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新的昔千金统共一百斤。”再如:地壳中各元素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音为“养闺女”。学生们愉快地进行记忆,经久难忘。

(三)会意记忆法。初中生的大脑兴奋性比较强,易接受新鲜事物,且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一特点,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可引导学生自我理解,再作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再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化合反应(合二为一),分解反应(一分为二),置换反应(取而代之),复分解反应(等价交换)”。实践表明:大多数同学都容易记住。

(四)顺口溜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语言和谐,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可将化学中一些记忆量大,难记又常用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增加学生兴趣。如盐的溶解性可编成:“钾、钠、铵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中间,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其实很简单,能溶只有钾、钠、铵”。再如,记忆化合价可编成:“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钙镁氧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价铜汞最常见。”同学们齐读几遍就记住了,大大缩短了记忆时间。

(五)关键词记忆法。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概念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记整个概念。如: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一变),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二不变),可归纳为“一变二不变”。同样,过滤时的注意事项可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实验时取固体粉末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又有浓硫酸稀释的十字方针:“酸入水沿器壁,慢慢搅动”。既有重点又化繁为简,容易被学生掌握。

(六)联想记忆法。联想可以打开人们记忆的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暂时的联系,从而引发对过去事物的回忆。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形成多种联想,可大大提高记忆效率。如:学习氢气的性质时,可与氧气比较,由氧气的助燃到氢气的可燃,讲明助燃与可燃不同,由氧气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到氢气容易从含氧化合物中夺取氧,发生还原反应。当学生建立起氢气具有可燃性与还原性的概念后,讲一氧化碳时,可与氢气的性质进行比较,说明一氧化碳也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此外还有剧毒性,那就容易记忆。

(七)综合记忆法。该法把记忆法推向,是多种记忆法的综合运用,比单一的记忆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更好的作用。如:在教学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时,就采用了趣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一句话来记忆,既简单明了,学生易接受,又对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有帮助。

二、化学记忆方法教学中的注意问题

(一)注意各种记忆法灵活运用。方法乃记忆之母,科学的记忆法对化学中难记易忘的知识确实有不少帮助,但切忌生搬硬套,那些容易记住的知识无需用上述中的记忆法,难记的也需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运用一定的记忆方法,并注意各种记忆法灵活综合运用。

(二)注意教学活动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为了便于记忆,教师也许会把一些难记的知识事先编好歌谣让学生去背,有的学生根本不理解,只是为了记忆而记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寻找记忆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证明,科学的记忆方法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初中化学的记忆方法很多,但记忆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法,可使枯燥的材料变得饶有趣味,呆板的知识变得活泼生动,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科学的记忆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自信心。作为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与运用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M].1999.

第10篇

在数学学习中,不少学生对老师存在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

学生依赖心理过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活,挫伤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抑制了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表现为“知难而退”;另一方面,大多数数学教师也放不开手脚,总想手把手地把学生教会,习惯于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分析教材,常常是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精神被扼杀,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丧失,他们常常是期望老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别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和关键,期望教师提供详细的解提示范,便于自己一步步地模仿硬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体会不到“学习高峰的体验”,也感觉不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不到创造的乐趣。

消除这种心理的方法,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加之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解题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三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第11篇

摘要: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不但要教师会教,而且要学生会学。教学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法,而且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法。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因此,重视对初中学生数学的学法指导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现就教学学法指导谈几点拙见。关键词:数学教学 影响 新理念

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不但要教师会教,而且要学生会学。教学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法,而且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法。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因此,重视对初中学生数学的学法指导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现就教学学法指导谈几点拙见。学法可简单概括为读、听、思、问、记。一读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读教材,即使读,也只是沿袭了小学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方法。这样既不能读懂,更无法读透,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很好的训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读数学书呢?笔者认为,平时应要求学生做到: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枝干,能粗略掌握本书的概貌,重、难点,以及相关的双基知识,做到对基本知识点心中有数;细读。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领会其实质及因果关系,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相关记号以便在课堂上重点听讲。要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研讨书本知识的安排意图。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力争把书本读“薄”,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两步走可先把课本读“厚”读“懂”,然后达到读“薄”读“通”的目的。二听“听”是指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识。而初中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量加大不适应,再加上他们的自控能力低,从而使听课效果下降。因此,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做到:(1)听每节课学习的要求,要明白本节课的目的,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听:(2)听知识的引入过程及方法,要明白本节课和以前所学内容的衔接以及本节课在所学知识中的作用;(3)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知识点;(4)听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及所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看教师是如何分析题意,如何着手解的,并在做习题时会应用这些例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5)听好课后小结。小结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有目的地总结,要认真体会小结的意义,从小结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学习方法。了解本节的主线。三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学习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可见,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初中学生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状态:狭窄、单一。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使他们在学习中做到:在看书、听讲、练习时要多思,思后多写心得体会;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知识的重点进行思考;要善于从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四问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学科的学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提问,不懂得如何提问。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3)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比提出问题;(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五记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没有笔记可记,而一部分记笔记的学生也是记得不够合理,分不清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用“记”代替“思”。因此,正确的笔记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听”“思”中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2)记学习内容的要点,有疑问的疑点及书中没有的知识点和教师补充的知识点;(3)记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特别是解题技巧,加强思路、方法、技巧的积累;(4)记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笔记是为补充“听”“思”的不足,是为最后复习准备的,好的笔记能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任。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寻找最佳学习方法,促使有效教学的开展,真正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12篇

关键词:“小先生制”;自主学习;初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学科,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学生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每个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取新知识。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信息技术课是集理论和操作于一体的实践课程,更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来掌握新知识。目前我们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笔者在日常教学和参考文献中归纳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自主学习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思想上无法意识到自主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守旧,秉承“传道、授业、解惑”职责,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者。新课改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实施新的教学理念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但总担心学生学得不好,因此不时提醒,无形中扼杀了学生自己探索的好奇心,让学生失去锻炼自己能力的大好机会。学生在半封闭的自主学习环境下,无法充分地调动大脑思维思考问题,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和自主学习效率低。

2.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严重缺失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暴露出不少的弊端,导致学生不会制订学习计划、不会独立提出问题、不会选择学习方法、不愿意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差,没有主观判断和创新意识,只喜欢模仿,鼓励自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无法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培训工作,让学生缺失了自主学习方法,是独立自主学习无法正常开展的重要原因。

3.学生不会利用资源,常常沉迷于网络

自主学习有时要求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生自学过程中要借助网络来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目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普遍存在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差,借助自主学习的机会私下游荡于QQ、QQ空间、QQ游戏等,同时老师忙于给学生解惑,从而失去对学生的监管。

鉴于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自主学习现状,“小先生制”提倡“即知即传”。首先,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内心之间缩短了距离,学生用同龄人的方式和语言去理解和解释问题更容易明白些;其次,学生之间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最后,可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老师从繁重的监督工作中解放

出来。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为了普及市民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的改革,其主要内涵是“孩子教孩子”“孩子教大人”,是一种即学即传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做主要角色,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可以让学生给学生上课,也可以让学生帮忙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小先生制”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操练,达到内化,从而在教中学或是帮中学的过程中完成任务,掌握相关的知识。

从定义中笔者发现“小先生制”对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以下借鉴意义:

二、自主学习的借鉴意义

1.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上,无论“学生教书”还是“学生教学生”,学生都会比以往重视,把学习内容学好,学生自尊心强,希望有好的表现,因此会比以往更努力地去研究、去查找资料、去归纳,努力把知识点讲好,这样便会产生学习的驱动力,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之间朋友式的交谈和交流让学生的内心比较自然,不用面临教师责骂的压力,学习起来自然比较轻松,学习兴趣自然就建立起来了,成为鼓励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一个关键点,所以,“小先生制”的实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延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作为一个“小先生”要向大家授课,他必须首先树立起自主研究学习的意识,还要精心备课,例如,构思怎么上课,研究教材知识点,碰到问题还要自己去找资料,制作讲课稿,这些课前准备都要花费“小先生”时间去自主研究,让他无暇游荡于网络游戏中,无形之间让他利用了课余时间,延长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

时间。

另外,为了自己能完美地完成任务,在同学们面前展现自我强项的一面,他从内心上就建立了要比别人优秀的潜意识,有了这个内驱力,他就会自觉地多学习,多研究知识点,遇到疑惑也会想办法解决,这是一个好的自主学习过程,而这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建立起来的自主学习习惯,这比我们任何的鼓励和激励都

有效。

参考文献:

第1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因此,我们教师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挖掘信息优势,对数学教学要不断地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1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彻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会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基于此,我们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抓住机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去变革教学模式,使我们的初中教学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欲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人机互动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可给学生提供互动式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之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在不断的被挖掘,多媒体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变革了教学模式,方便了对数学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探寻解题思路,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2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多优势,它不但能给教学提供视角上的信息,也能给学生提供语音和视频信息,还能给学生提供动手能力。在这种多重刺激下,能够调动学生更多的细胞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减轻了教师的上课压力,同时增加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信息技术可以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为直观,更加方便学生去理解。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有一定的抽象性,仅靠教师空洞的讲解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难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如学习“函数”时,对于概念“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学生如果仅从这个概念去理解,就会感觉特别抽象,这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个问题。比如可以通过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动画设定函数,假设运动员是匀速运动的,设时间为x,路程为y,这样对于x的每一个值都会有唯一一个y与其对应了。通过这样的视频教学,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为直观的形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信息技术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可以让静止呆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过重的关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抽象的问题通过形象的图形和视频展现出来,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几何的时候,很多学生对空间图形的想象力比较差,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概念是“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接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件制作把轴对称的图形做出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比如提问学生等腰三角形为什么是“三线合一”?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乐趣,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有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或图形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三,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复杂繁琐的数学知识变得清晰简要。在初中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如果仅仅靠推理运算,就会感觉特别繁琐,如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采用方程和图像相结合的方法,就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就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学习频率分布时,教师让学生在40名学生中找最高分、最低分、排序,这时候学生就会感觉特别繁琐,但如果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Excel就很容易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把半个小时能解决的问题通过1分钟就完成了,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第1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60―02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与自然、生活、科技有着密切联系的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刚结束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十足的初中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呵护学生宝贵的好奇心,并将它逐步转变为自觉、持久的学习兴趣,这应该是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高度关注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情感层面

在学校,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良好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教师,营造良好教学气氛的关键是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一位学生。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中,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尊重、信赖、爱戴教师。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就会喜欢物理课的学习。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质就是做人。教师只要做人没问题,教育教学工作也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既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又要注意自己的着装打扮,更要注意自己的为人处事。

其次,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发生转变。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因此,教师必须要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家庭、喜好、身心状态、学习状态;积极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比如加入qq好友、作业面批、考后谈心、策划集体活动、共同庆祝节日、参加班会等。通过深入了解,获得“因材施教”依据的同时,也收获了学生真挚的情感。有了这份情感担保,学生就一定会“爱屋及乌”,进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要恰当使用鼓励性评价。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就会情绪高昂、兴趣大增。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课堂上通过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多给“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的身心在课堂上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实践证明,及时而又适当的鼓励,对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层面

如果把教师的人格魅力看作保持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吸铁石的话,那么教师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就是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上予以实施。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切实体验。教学中为了确保各种刺激的有效性,应不同程度地追求以下几种感觉:

(一)教学要有亲切感。新课标倡导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精心选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种:其一是课堂上采用的案例或信息应尽量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在进行“机械功率测量”教学时,可以以跳绳、爬楼梯、爬山等情境为素材;其二是课堂上所用教学器材可以适当利用生活用品或生活废旧物品。比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可以用香来制造烟、用饮料瓶收集烟、用激光笔射出的激光束模拟光线;其三是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们的思想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关心的不只是物理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全面的成长。如,在讲授“物质三态及其变化”时,可以以班集体凝聚力为主题进行类比讲解。

(二)教学要有新鲜感。兴趣作为一种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情绪状态,其效果自然与用来进行刺激的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刺激强度等方面密切相关。为了使教学有新鲜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策略一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化教学方式。例如,质量的测量――实验课;密度概念形成――实验探究课;密度概念――讲授;密度计算――讲练结合课;新材料及其应用――小组展示课;测量平均速度――室外测量课。当然,以上课型再辅助多媒体技术和必要的课堂演示实验,效果会更加理想。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室外实践活动课、实验课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选用。策略二是要充分体现物理与科技、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所学内容与科技、经济、政治等相关的知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热机”时,可适当穿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知识。策略三是教学设计要有新意。好的设计会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中来。如,教学“滑动变阻器”一节时,设计学生为滑动变阻器编写说明书的环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要有趣味感。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实验和游戏活动,通过妙趣横生的活动或现象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水的沸腾条件”时,可组织学生做“大烧杯中放小试管”的实验;在讲“大气压存在”时,可组织学生做“纸片托水”、“大试管吸小试管”的实验;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可组织学生做“人造喷泉”的实验。这些实验现象,大多与学生的已有认知不一致,有趣的现象在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会使学生加深理解。

(四)教学要有悬疑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滑动变阻器”一节内容,先展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电路板(简单串联),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画出电路图(画对有奖励)。当笔者很遗憾地宣布谁都得不到奖励时,全班学生先是鸦雀无声,后又叽叽喳喳质疑 。就在此时,笔者让学生再次观察电路板(这次笔者用手偷偷移动了藏在背面的滑动变阻器),学生们才知道被表象欺骗了。之后,笔者顺势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角――滑动变阻器,课堂教学就此展开。

(五)教学要有惊险感。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准备一些看似惊险的物理实验,很容易拨动学生好奇、兴奋的心弦,引起更大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次外出听题为“认识电路”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为教室电路的结构争论不休时,教师突然站到桌子上亲手取下了一只正在工作的灯管。在教师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过程中,全班学生无不惊奇叹息,取下后看到其他灯管照常发光就拍手鼓掌,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六)教学要有奇妙感。要想深层次提升学习兴趣并转化为持久的习惯和志趣的话,还得从带领学生体验物理知识的奇妙感入手。奇特而美妙的物理世界,会在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做“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体验用图表、文字、解析式等表达同一物理结论并相互转化的美妙;在有关“光的折射作图”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轴对称的奇特之美;在物态变化时,可借助人性的变化,让学生体验自然界的奇妙之美;借助于光的色散实验和自然界的水循环,可让学生体验事物变化之美。

三、课堂层面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个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为使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其中,并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尊重、安全、民主、平等、合作、竞争”六要素共存的现代课堂氛围。尊重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行为 、习惯、人格、需求、观点等;安全是指教师要营造让学生感到宽松愉悦、畅所欲言的环境;民主是指课堂不能成为教师独自表演,或少数好学生表演的舞台,而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需求;平等是指课堂要给所有同学同样的表现机会和鼓励;合作是指现代课堂要提倡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竞争是指课堂也要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

第1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本 教材 作用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重要媒体,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只注重技术的传授,没能很好地理解新教材编写的意图,教学中对新教材设置的栏目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新教材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插图”的作用

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就是:图文并茂。不仅有封页彩图和章图,更重要的是每节内容配有若干幅简洁明了的“插图”,总计180余幅。这些图中有现代高科技产品或技术的展示、有实物及科学家的照片、有生动活泼的运动造形、有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特别是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的操作流程图展示,这对学生尽快实现学习目标大有帮助。这样设置既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又降低了学生自学的难度,对学生学习情趣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如为了说明信息来源的相互结合和不同的信息来源的特点和优势,教材编写人员精心选择了插图;为了说明大批量下载文件,笔者者利用flash插图,突破了知识的难点;再如为了体现文本信息的形象化表示,编者举了奥运项目的运动造型,为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信息形象化留下广阔创意空间。

二、忽视“前言”“导言”“页边图文”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阅读每章的前言,它将描述本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关系,虽然很短,但有助于我们掌握整章内容的主旨。其次还要注意每一节的学习导言,它包括一则有趣的小故事和学生学习目标简述,前者可以让你轻松地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后者是你教学本节内容所应达到的目标,可对照参考。页边上的一些图形和文字往往容易忽略,它们也是与相应位置的课文相对应的,作为相关内容的拓展,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三、忽视“资料”的作用

“资料”和“前言”“导言”一样,在教材中都用粉红色块表示。“资料”主要是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实或联系实际的实践知识,集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为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第14页的奥运知识竞赛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再如第56页的汉字输入码的编码方式则是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补充。而第74页的资料则是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资料,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忽视“光盘”和“实践教材”的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都备有电子光盘和实践技能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用书大家都比较关心,看得比较多,钻研得也比较透。而忽视了电子光盘和实践教材。所附光盘内容其实有两类,一类是教材的电子文稿;另一类是学习本册教材的拓展性资源。电子光盘是我们电子备课的好帮手,很多资料无需加工直接复制过来就可以使用。有的教师喜欢自己脱离教材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这当然无可厚非,其实配套实践教材都是编者精心选题,经过专家审定,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的。

五、忽视“选修”模块内容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