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范文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

第1篇

一、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在同业间处于弱势地位

中国银行业的垄断程度非常高,缺乏有效的竞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具备强大的零售银行业务的潜力,占有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小,分支机构少,加上经营业务上的雷同,无法与国有大银行进行同等竞争。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银行业务向外资全面开放,国际金融巨头将纷纷进入中国,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全球性的营销网络和先进的管理,加上混业经营的优势来占领国内金融市场,以单一业务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中小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中小商业银行受旧有体制影响,还未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的虽已进行股份制改造,但内部治理仍不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班子和监事会各方职责不够明确,无法达到有效制衡。行长或经理多为上级行政任命,使得银行的经营掺杂政治目标,业务受行政干扰严重。另外由于对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足,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理人员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容易产生“败德行为”,因监控不力而弓I发经营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国家长期来对国有大银行在政策上倾斜和在经济上扶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往来、开户等方面有很多优惠政策,因而可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小商业银行不但受扶持很少,还要受一定的政策歧视,国家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有诸多限制(比如信贷额度、授信对象和融资工具等),这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少,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不足,金融风险也越来越高,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制约,竞争力下降。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地方财政和就业的重要保证。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

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出于安全考虑,各银行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中小企业放贷。对大企业“争贷”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结果,使得大企业资金富余却苦于没有投资项目,而中小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却得不到后续资金,因而形成了“二元化”结构的存贷方式。

(二)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

我国的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门槛设置很高,中小企业自身条件有限,难以达到其要求。即使目前深市新推出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对中小企业全面开放,但其设置的门槛仍然较高,融资能力有限。相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其经营规模和管理能力远未能达到要求。因此,对零散、科技含量低的中小企业而言,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仍然很困难。

(三)非正式融资仍是中小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仍然是内部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主要是民间借贷)。尽管金融监管部门控制严格,但民间借贷市场不仅一直没有停止反而十分活跃,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同时又缺乏其他投资渠道的情况下,许多城镇居民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保障了民间金融活动的资金来源。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中由于自有资金不足,在银行“惜贷”和直接融资不畅通的情况下,往往以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向民间筹集资金。

三、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相互协调发展

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不协调,必然会加剧中小企业经营的困难,使之丧失可能的发展机遇,导致赢利能力下降甚至企业萎缩。反过来,广大中小企业的萎缩,也会导致银行潜在客户的减少,降低银行经营效益,阻碍自身的发展。因此,建立相互依存的新型银企关系,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初始使命和市场选择

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小商业银行每年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有明确的规定,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也是为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中小企业在中小商业银行的股权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也是股东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内在要求。另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和实力明显劣于国有商业银行,争取被国有商业银行所忽视的中小企业这部分客户群体,就成了中小商业银行现实的选择。同时,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相对简单,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与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地方性、区域性相一致,可以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稳定的资金来源,分散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中小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

中小商业银行一般管理层次少,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信息反馈灵活,交易成本低,因而更适合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零售业务。另外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凭借机制灵活、人员素质高和电子化水平高等优势,进行技术、业务、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创新,可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金融服务品种,如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信息调研、结算便利等。这不仅能帮助中小商业银行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带来可观的非利息收入。

(三)中小企业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生存基础

中小企业作为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已经成为金融业务依赖的主要对象,构成了中小商业银行主要的客户群体。中小企业的兴衰直接制约或间接影响着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不管是从结算量还是从存款数量来看,中小企业都占有绝大多数的份额;另外,中小企业也是中小商业银行金融商品的最大消费群体,其消费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可以说,中小企业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首先要切实消除对中小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歧视,政府应该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且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受信门槛,保证其顺利获得生产所需资金;其次要采取措施妥善处理中小商业银行现存的不良资产,可通过适当注资或拍卖转让来降低不良资产率;最后要减少政府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不合理干预,使其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化解自身的问题。

(二)发挥地方金融优势,参与中小企业的改制和重组

发挥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中小企业长久以来形成的良好银企关系的优势,积极协助中小企业搞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工作,主动帮助他们与有关部门一道制定具体的改制、重组方案,提出有针对性的债权处理意见,对改制、重组后债权债务已落实的中小企业,其正常的生产经营中所需的资金可按信贷原则予以优先解决。同时要以资产重组为切人口,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增强中小企业的活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建设,提高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能力

第2篇

一、转型发展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中小商业银行采取转型发展战略有其客观必然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旧有的发展方式不适应资本约束的要求。旧有的发展方式建立在对资本高消耗的基础之上。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不可能长期满足高杠杆的业务发展方式的需要。发展方式不改变,资本充足率将始终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持续发展能力将受到严重制约。近年来,多家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补充资本,资本不足问题频现。随着巴塞尔协议三的实行,资本对业务发展的制约会变的更加突出。

2、利率市场化进程要求拓宽收入渠道。利率市场化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近期已出现明显加快的迹象。利率市场化直接导致银行利差区间收窄,压缩利润,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加快建立包括利差收益、中间业务收入在内的多元、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价值提升、利润考量成为银行选择客户的重要标准。

3、企业融资脱媒要求必须调整经营策略。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更加直接、多样,大企业融资脱媒日益严重。据统计,2012年直接融资比重已经升至16%。银行必须及时调整客户定位,适度下沉客户,减少脱媒影响。另一方面,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对投行等融智型业务的需求快速增加。这为中小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投行业务,增加业务收入带来了机遇。

内外部形势的变化,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对现有的发展方式、机制体制、资源配置等进行主动调整,进一步转变和优化发展方式,扬长补短,多驾齐驱,不断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二、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战略安排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推进转型发展,应坚持内涵外延并举、以客户为中心和差异化三大战略。这三大战略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内涵外延并举战略。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基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历史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调整与发展并举、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协调的思路,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成为发展路径的内在选择。内涵式发展表现为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实现业务的平衡发展,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为业务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外延式发展就是在不断加强内涵式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系统、网点、人财物的组织和整合,为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2、以客户为中心战略。客户是业务发展的基石。商业银行经营的根基在于客户,经营收入源于客户,转型发展的核心仍然在于客户。转型发展的战略安排和工作举措,归根到底要通过客户来承载。构建均衡合理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是客户体系建设的中心内容。应在“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指导下,大力提升客户数量和质量,不断优化客户结构,积极完善客户管理体制和各项配套机制,持续提升客户价值创造能力和客户贡献度。

3、差异化战略。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战略、有步骤、有重点的加以推进。转型不是对原有发展方式的彻底颠覆,而是依托实际,在提升传统业务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探索新兴业务发展道路,形成契合经济发展要求和自身特点,能够持续推进发展的现代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这其中,中小商业银行应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选择在业务规模、客户数量、盈利能力方面具有多年的运作经验和较强的比较优势的方面加以细化完善。

三、相关建议

1、继续巩固公司业务发展。公司业务是中小商业银行现在及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利润来源。推进战略转型,首要的是继续做强公司银行业务。但业务运作模式上要做重大调整,从单纯依靠资源投入获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向服务创造价值的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业务发展内涵。一是以投行等新兴业务提升对大型客户营销服务能力。鉴于在规模上与大型银行的差距,从发展战略、企业影响力、合作意愿、综合收益等角度出发,选择部分大型客户纳入战略客户管理范畴,实施资源和营销的全行统筹规划,并把投行等新兴业务作为深化与大型客户的重要手段,实现与大型客户合作的优化升级。二是以多产品应用巩固中型客户的主体地位。中型客户是中小商业银行客户群体的中坚力量。做好中型客户营销,重点在增加产品运用上。应通过资产业务介入,全面推进存、贷、汇、结算等传统业务,加强现金管理、投行业务、贸易金融、项目融资、理财托管等产品的交叉销售,提高产品使用量。三是以批量开发快速推进小微客户发展。小微客户是业务发展的新兴力量。做大小微客户,需要坚持和深化专营体制建设,加大产品开发使用力度,积极强化风险缓释措施,通过批量开发做多做大。

2、以明确的战略定位推动个人业务快速发展。传统的“网点为王”和“人海战术”并不适用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发展,理性的选择,应该走体制、机制、科技、产品领先的模式。一是坚持全行联动,二是坚持中高端客户定位,三是加快推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围绕高端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加快完善产品体系、资源保障和渠道整合,积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加大对私人银行客户的全面开发服务。

第3篇

1、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的趋同性,可能把中小商业银行带入死胡同。

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从区域定位看,一般都定位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从产品定位看,基本上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什么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就经营什么业务;从客户定位看,也大都是集中在“两通、两高、两上”(交通、通讯、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上,同化趋势明显。相对来说,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明晰,经营灵活,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网点体系,较完善的清算系统,国家信用的强有力支持。所以双方优劣势不同。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坚持跟随型战略,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因此,至今无论从区域上,还是从产品上,甚至在某一个单项业务上,都无法打破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没有突现自己的发展特色,唯有招商银行的“一卡通”业务似乎能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抗衡。尤其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了改革和转轨步伐,并将业务发展重点转移到中心城市,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开拓更加艰难。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与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过于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趋同,没有根据自身优劣确定其自身发展方向有一定关系。所以,这种不研究自身特点,简单甚至盲目跟着“老大”跑的情况,势必会把中小商业银行带进发展中的死胡同。

2、竞争对手问题——对中小商业银行形成冲击最大的不是外资银行,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加入WTO之后,有人认为外资银行是中小商业银行最大的竞争对手,笔者认为,目前对中小商业银行真正形成冲击的不是外资银行,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这是因为第一,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机构网点较少,业务获围受到很大限制,难以获取中国客户的完备信息。第二,外资银行完善的客户经营管理系统在中国一时还难以得到应用,其高效的管理需经一定的时限后才能逐步显现。对大多数国民而言,认识、接受外资银行的理念或产品有一个过程,这也会使最初的营销过程变长。第三,中国市场金融工具的基础环境并不完备,限制了外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资本项目仍然没有完全开放。因此,外资银行要将中国市场的资金业务、资产管理运作纳入其全球统一控制架构内仍会受到诸多限制。

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就不同了,他们有着本土经营的独特优势,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信用度,有着熟悉中国的政策、历史、民俗、人文和环境的社会背景;有着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和较为完善并覆盖全国的本外币结算系统;有遍布全国各地的相当规模的营业网点和服务网络及丰富的社会资源;有适合在不同岗位的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层的庞大的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积极地朝商业化方向转变,用人、用工机制、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管理能力日渐提高,政府的干涉也日渐减少。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不良贷款的大量剥离、呆账的大量核销、人员的大量精减,使压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头上的包袱被逐渐减轻,其竞争活力明显增强,他们是从沉睡中配来的“四大雄狮”。因此,入世后,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外资银行,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3、人才制度问题——用人制度是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传统制度上进行修补和改良,灵活的用人机制仍然可望不可及。

首先,从“进入”环节看。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进人表现出越来越“媚俗”的倾向,以高薪、高待遇并没有引进高水平的人才。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的队伍状况可概括为“三多三少”:(1)在整体队伍中懂传统银行业务的人员多,懂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人才少;(2)在人才类型上操作技能型人员多,专家学者型人才少;(3)在管理岗位上懂业务操作的人员多,善经营管理的人才少。目前,中小商业银行主要靠的是中等水平的人才打“天下”,因为,有能力的不愿来,无能力的不敢来。

其次,从“育人”环节看。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建立培训体系的意识和方式方法,因此,在培训方面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轻重倒置的现象。(1)在培训的内容上重知识技能轻心态与观念教养。虽然目前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培训,在知识补充和技能训练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直接影响员工工作动机的心理教育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如敬业精神、创造精神、责任感、使命感、新概念、新观念的意识等没有进行系统教育,教育层次相对低下;(2)在对培训结果的理解上重短期效率轻长期效益。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习惯于以立竿见影的思路来看待培训,缺乏对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及对中远期培训的尊重和耐心。

第三,从“用人”环节看。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质无异。干部任命也好,聘任也好,都没有解决好干部制度的核心问题。关键是现行的干部任免办法导致各级行长对同级副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行长无权对同级副职视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作出使用的选择。如果一个领导班子中大家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工作责任感和很强的工作能力,这一矛盾可能被掩盖,但一旦班子成员中出现能力不强者、事业心不强者,行长对同级副职的处理与选择就比较困难了。

4、经营风险问题——客户定位和扩张欲望是构成中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客观因素。

中小商业银行限于资金实力和地域性特点,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但目前这类企业多存在资产负债比例高,经营稳定性差、可作抵押的有效财产较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少数中小企业甚至还存在借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联营或实施破产等形式逃废债现象。面对经营状况稳定性差的客户群客观上将承受更多的经营风险。同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追求“做大”的倾向,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自律机制情况下,过份追求存款规模、贷款规模、机构扩张,加上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刺激了这一倾向,其潜在风险不可避免。中国民生银行一位高层人士曾指出:民生银行已经COPY了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所有的“病毒”。中国民生银行作为一家几乎无国有股份的上市银行尚且如此,其它中小商业银行的情形也不例外!

5、资金价格问题——由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存在规模上的悬殊,导致资金价格上将给中小商业银行致命一击。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由于资金价格的保本点与资金规模的大小关联极大,即资金规模越大,资金价格保本点越低,这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金价格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的浮动区间合法地冲击中小商业银行资金价格。目前,从我国在温州试点情况看就证明了这一点。一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负责人曾放言:我将利用自身规模优势,第一年存款上浮至浮动区间的最高点,贷款利率下浮至浮动区间的最低点,一年拼掉中小银行,第二年市场就是我的了。对此中小商业银行已开始大声疾呼,他们如何应对必然来临和即将来临的利率市场化,还真是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几点思考

1、中小商业银行宜选择求异型为主、跟随型为辅的定位战略。

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本银行的优劣势,选择一个符合其实际的恰当战略。当前要重点研究如何应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挑战。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专门技术资源的短缺性,各方面差别较大,选择战略也不应相同。从地理区域、客户、产品和服务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选择战略大体划分成二类:一类是覆盖这四个方面的多元化战略,另一类则把重心放在上述四个方面的一个专门领域中的多种因素上。笔者个人倾向后者。因为我们面对强者无法“攻”其全面,只能“攻”其一点。唯有这样才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出路。招商银行的“一卡通”业务可以证明这一点。

2、联合是解决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瓶颈的有效选择。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及银行自身问题的积累,中小商业银行的量性和质性成长遇到了瓶颈。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可采用联合取得更大发展。一是几家中小商业银行合并,不仅规模经营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通过合并还可以精简机构,精简人力及设施,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营销成本。二是利用经验曲线效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即通过并购在获得原有银行各种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其它银行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是新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在成本、质量、服务、品种上的竞争往往转化为高新技术上的竞争,通过并购可以优势互补。四是引入国外资本参股,这既是资金引进,也是管理经验、科技与人才的引进。日本原有的二十多家银行自1999年以来已先后归并成为五大金融集团,在这五大金融集团中,除了三井住友银行外,其余皆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模式,从资产总规模排名来看,皆位居全球金融机构的前五位,竞争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日本银行走联合发展之路有可鉴之处。

3、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有重大突破。

现代金融学被誉为管理科学领域中的“火箭科学”,现代金融业被比作当代西方经济管理中的“航天工业”。要经营好一个企业需要四大资源,即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谁拥有了一流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机制,谁就会创造一流的业绩,就会在竞争中稳操胜券。目前,中小商业银行在干部管理机制上突出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改革各级行长任免办法,各级行长应具有对同级副职的任免权。各级行长有权对同级副职提出任免意见交上级审批,改变目前同级副职由上级行考核任免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行长负责制;二是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抓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教材。教材要体现“三性”,即系统性,教材不要临时拼凑;超前性,教材要保持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完整性,不仅有业务操作技能、管理技能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观念、思想、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第二,方法。方法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既要进行课堂式教育,也要坚持挂职锻炼,既要搞好实用人才的短期培训,也要抓好高级管理人才的中长期培养与储备。

4、从战略的高度选择混业经营之路。

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来看,绝大多数国家都推行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混合经营的管理体制。混业经营之所以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究其根本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货币市场化、资本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金融的空间概念大大模糊,分业经营已无法满足金融业投资主体对利润追求的最大化冲动。目前,部分发达国家传统资产负债业务获利水平已降至银行收益的50%左右,而新生的混合业务、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盈利水平已提升到30%-70%.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迟早要在法律上解禁,这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盈利方向将会发生重大转变:银行将会更多地参与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等金融业务。因此,中小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对此必须具有前瞻意识,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进行战略超前准备,加大业务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急需储备组建一支精通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理财、咨询、评估等新型业务的高素质人才,为日后的混业经营作准备,实现专家经营、专家管理、专家治行。

5、大力推行全行系统的大营销战略。

中小商业银行应在明确其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整合内部资源,推行全行系统的大营销战略。现行的按银行自身条块设置安排资源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竞争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首先,应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水平配置相应的资源。其次,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根据对客户的考核结果安排不同级别和数量的客户经理,对客户经理实行严格的利润指标管理。第三,大营销战略必须是总分行联动,以总行开发为主,分行营销为辅,形成全国系统的整体联动,构造系统大客户,这对网点、人员偏少的中小商业银行尤为重要。

6、强化无机构业务扩张。

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中小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中小商业银行要斥巨资发展虚拟银行,力求在这一方面超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IT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办公室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在网上也可以享受这些服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是中小商业银行扬长避短,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发展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总体呈现数量少、发展慢且类型单一的总体趋势。这是由中小型银行自身的一些发展局限性造成的,但是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发展票据业务也是其拓宽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要在对中小型商业银行基础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式,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则是本文所要描述的重中之重。

一、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1.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信用问题。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发展离不开信用二字,而信用问题之一就是商业银行保证金未缴或保证金不足,第一,如果未按比例收取保证金或保证金的收取金额存在不足,那么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就会因为大量银行垫款而出现信用风险。第二,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会出现把贷款转为定期存款作为申请承兑的质物,这样就把成对风险转化为信贷风险,可是真正的额偿还来源并没有被落实,相反还因此而虚增了中小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这种通过非正常方式而建立的看似扩大了的票据业务却存在信贷泡沫的风险。

2.中小商业银行票据市场交易主体小、流动性不足。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参与其中的票据市场的金融机构一般都为一些中小型企业,而在票据一级市场中,几乎没有大型的交易主体,这使得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发展规模始终维持在小范围内。其次,由于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审查制度存在漏洞,在审查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假票,而有些中小商业银行为了避免受到假票而采取有选择性的接收票据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对票据的流通产生了影响,且对整体票据的流动相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降低最终的票据贴现率。

3.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和作为中介多要求的信用存在偏差。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能力和业务量限制,票据业务数量较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总量较小,且银行票据所占比率较高而一些商业性票据所占比例较小,甚至几乎没有。而且由于跟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的企业经营效益也有限,所以一些银行承兑汇票成了企业圈钱的重要手段,一些企业用少量的存款就能获取银行承兑汇票,而由于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或发展形式不利,到了承兑期企业无法承兑而最终导致银行对其追加信贷规模,或用一些虚假合同或增值税发票等变造票据,造成银行资金流动性的风险,这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不仅在信誉上有损形象,在票据业务的涉及上也加以防范,对中小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发展思路

1.创新完善票据业务制度确保票据交易真实性。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采取一切有利因素对票据业务设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措施,首先,要对票据加强真实性管理,对承兑资产状况、经营前景等作出评判,要始终保证票据的真实性。其次,要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人员素质进行提升,适当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等,加强票据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增强责任心,从经办过程中降低票据的风险。最后,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票据真实性的审核提供帮助,降低票据作假给市场带来的风险,保证中小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的可靠真实性。

2.建立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制度。要想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首先就必须要把中小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纳入信贷管理的范围内,要加强对票据承兑的条件审核,同时要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制度进行规范执行。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一系列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对相关票据业务的企业进行经营业务的资金跟踪,通过资金和再贴现来加强对中小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的风险的管理控制。让企业与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业务平台。

3.建立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中心。相比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则显得数量众多,但是由于相对没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优秀客户资源和管理控制,中小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方面显得动力不足。针对此情况,可建立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中心,整个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管理经验,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加速信息流通,并对票据市场的存在风险进行整体的观测预报,让区域内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能在票据业务管理上做到资源整合、秩序有条,促进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成熟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区域的发展因为受到主客观各种原因的限制而呈现出一种动力性不足的局面,而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发展票据业务也是其拓宽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要在对中小型商业银行基础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式,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寻找新的发展思路。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给出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在票据管理、风险控制、资源整合、放宽政策等四个方面的创新发展思路,以期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能在票据业务的管理运营上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孟根帆.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研究[D].2012..

[2]赵烨.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3(26).

第5篇

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核心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其中中间业务由于收益高、风险低,能够在优化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同时,大幅提升银行的利润率,成为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领域。而城商行作为事实上的我国商业银行的第三梯队,近年来在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上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总体竞争力仍然偏弱,其营业利润也大部分来自利差。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其经营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无论从发达国家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还是我国银行业监管政策的导向看,城商行大力进行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是势在必行。

二、辽宁城商行中间业务现状

在我国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狭义上的中间业务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而广义上的中间业务则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要向外借入资金和不必动用自己的资产不适用或者较少使用自己的资金,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技术与设备,为客户办理各项收付、咨询业务,或者通过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来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介业务。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关于落实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附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参考分类及定义》,中间业务可以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咨询顾问类、其他类。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以下两大特点:

1.发展较快,占比仍较低

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有法可依,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以我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其收入中中间业务的收入从2000年的35.3亿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1324.9亿元,占比也由2000年的4.9%增长到了2014年的20.1%,15年间实现了将近40倍的增长。而相比于四大行,国内的城商行由于机制比较灵活,机构网点下沉城垛较高,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也更快,如作为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商行,盛京银行在2010年的中间业务收入为6507万元,占营业收入总比重仅为1.2%,而到了2014年,中间业务的收入就达到了13.7亿元,占比也提升该到了11.6%。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无论是在绝对值还是在所有业务收入的占比上都有了较大发展,但这两项数据仍然较低,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在2010年的时候,全球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平均占比是45%,而欧美等国家的银行几乎都在50%甚至更高的水平,而像花旗银行这样的全球银行领军者,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维持在7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无论是规模还是占比,都还处在十分初级的发展阶段。

2.传统业务品种占比大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来看,其绝大多数中间业务的产品和服务仍集中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业务,如支付结算类、代收代付类、类和银行卡产品等。这一点在城商行表现的最为突出,仍以盛京银行为例,其及托管业务手续费占到了中间业务89.7%,排名第二的结算与清算手续费占到了7.8%,几乎没有以交易类和咨询顾问类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中间业务。辽宁省另外一家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大连银行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62.4%以上中间业务收入来自支付结算类、代收代付类、类和银行卡等传统业务。

总体而言,在国内商业银行都大力将中间业务作为新的赢利点的大环境下,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仅和发达国家大型商业银行差距较大,和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类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较低,中间业务收入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业务,结构有待优化。

三、辽宁城商行中间业务问题分析

造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低、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很多,除了我国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宏观因素外,还和我国的金融监管环境、城商行自身人才储备和技术水平有关。

从国外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通过综合化经营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摩根大通银行就是通过开展被其称为“一站式对公金融服务”的特色服务,主打企业并购和重组、证券交易和销售、投资管理、私募融资和银团贷款、私人银行等业务,进行了成功转型。但金融是目前我国管制最为严格的行业之一,对金融的准入资格即金融牌照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极大限制了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尤其是创新中间业务的拓展。从目前来看,国内绝大多数城商行缺少信托、保险、券商、基金、期货、租赁等金融牌照,这都极大影响了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

一方面,中间业务尤其是创新的中间业务多数都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业务,其开发和运营一方面需要先进的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既具备专业金融知识又具备营销和市场判断力的复合型人才来进行运营。但由于历史、地域、品牌等问题,城商行科技信息职能整体发挥偏弱,系统开发能力不足,管理和控制力度需加强,人力资源对中间业务的支撑不够,尤其是在中间业务的营销上比较薄弱。以最直观的学历结构为例,如下图所示,辽宁省的城商行如铁岭银行、鞍山银行、朝阳银行、丹东银行、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和国内较大的上市城商行比有一定的差距,辽宁省内的城商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明显偏低,而专科及以下人员比例偏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城商行发展中间业务尤其是创新的中间业务。

四、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1.成立金融租赁控股公司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历史,可以说与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分不开的,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慢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制度是分不开的。但2004年1月《商业银行法修正案》的颁布,被广泛的认为是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正式开始,也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政策便利。

从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实践来看,基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德国银行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另一种就是以美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成为全能银行不符合《商业银行法》中关于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投资的禁止性规定。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转变为全能银行,需要经历涉及到金融资源重组、监管体制变革的剧烈的制度性变革,很容易带来金融系统性风险,对于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的我国,给金融体系带来脆弱性和传导性风险。

鉴于我国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发展不成熟的现状,采用金融控股公司不仅可以对存量金融机构进行整合,还可以抑制金融机构盲目扩张的冲动。而在现实的金融实践中,我国已进行的金融控股公司实践为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实现向金融混业经营平稳过渡积累了经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有独资或合资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中银国际控股集团、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都为这些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随着监管的逐渐宽松,与银行信贷最为接近的金融租赁业务成为中小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新的增长点,如2014年。银监会再次修订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将行业准入门槛降低,进一步鼓励了商业银行参与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据称,如宁波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等多家城商行以及部分农商行都在进行金融租赁公司的组建。具体到辽宁省本地,辽宁省内目前包括金融租赁在内的租赁业并不发达,虽然大部分租赁公司虽然注册地在辽宁,但业务总部却在北京等大城市,辽宁本地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租赁的发展空间巨大。因此,辽宁省内的城商行,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如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应该抓住机遇,在国家放宽金融牌照的大背景下,积极获取金融租赁牌照,成立金融租赁公司拓展银行客户融资渠道,来扩大中间业务,优化资产结构,缓解利率市场化进程带来的利差缩窄、利润增速放缓的压力。

2.产品创新与营销创新相结合

以欧美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普遍超过50%,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多年的混业经营,拥有完整的产品体系,其中间业务产品超过20000多种;另一方面也和他们多元化的中间业务营销策略分不开。而纵观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不仅中间业务产品较少,推出的新产品也较为趋同。更重要的是在中间业务的营销上普遍存在分散化的特点,各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下属分支机构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营销推广,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在对个人客户进行营销的时候还有可能发挥作用,但面对大企业或者集团客户的时候局限就很明显,不仅品牌能力得不到突出,而且作为卖方的议价能力也严重不足。

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扩大巩固传统业务,创新开拓新兴业务如私人中间业务、金融衍生品等。还应该同时重视营销策略的创新,一方面,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城商行的网点和分支机构大部分集中在辽宁省内,组织结构一般多为总行-支行而不是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支行的模式,决策速度较快,因此城商行应该充分利用其网点集中、管理层级少的特点,开展总行和分行一体化营销,突出自身特点进行品牌营销,如盛京银行的红玫瑰系列理财产品在辽宁省内是知名度较高的中间业务创新品牌,银行应该以这类著名品牌为依托,打包销售其他中间业务,进行品牌的组合营销,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整体资金管理方案。

另一方面,根据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营销的时候十分重视外部联盟,不仅通过同业进行中间业务的联合营销,还和广大的非银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合作进行销售。在我国,辽宁省的城商行相对较多,不像其他省份经过合并和整合形成了几家较大的城商行,除了盛京银行、大连银行之外实力都相对较弱,因此可以考虑仿效山东省城商行合作联盟,在省内结成城商行联盟,建立统一的结算网络、支付平台,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知识资本密集型中间产品,对中间产品进行统一的定价,更重要的是打造统一的销售平台,进行中间产品的销售。

第6篇

(一)内部因素

1制度缺陷。中小银行在组建时,在制度安排上就存在缺陷。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作为现代企业的核心即法人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大多数中小银行在创立之初,是建立在国有企业全资附属的基础上,即使通过了股份制改造,改变原有一家国有企业全资附属的局面,加大了其他国有企业的股份总额和比例,但是从严格的、实质的意义来分析,这种股份制改造与增资仍未能促成真正意义上股份制公司运作机制的形成,与国外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制度差距,由此也导致了其他制度难以设立或实施。制度问题是影响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2经营策略上存在偏差。中小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市场定位、业务规模、管理体制、风险意识、信用制度等方面,改革滞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出于市场定位战略不到位,大都采用“跟随型”市场战略,即业务经营重点与国有商业银行雷同,但国有银行有庞大的网点体系、较完善的清算系统、有国家信用的有力支持,因此,中小银行股份制体制优势就无法转变为经营优势和竞争优势。

3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资产难于处理。目前,国家已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试图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市场手段来分别处理和盘活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但是,出于政策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目前尚限于绩效有限的内部核销方式,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方式,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处理目前尚未得到政策许可。

4资本金补充机制不够完善。商业银行是高负债的金融企业,资本充足率不仅直接关系它的资产规模,也是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承受能力大小和经营稳健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小银行除了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以及民生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本金外,其他银行只能通过私募扩股、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转注资等渠道补充资本。随着这些银行的资产规模的扩大,通过上述渠道扩充的资本,已远远不能满足它们资产规模扩张的需要。

5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特别是信贷、资金、财务等业务关键环节,以及对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与管理考核,还没有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具体表现在统一综合授信制度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不良资产占比持续上升,信用证和担保等表外业务垫款增加,国际业务风险加大,大案要案较多,账外与各种违规经营现象屡禁不止,对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监控现象普遍存在等。

(二)外部因素

1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具体表现在:在机构布局上,国有商业银行下伸力度较大,而中小银行的网点设置受到了极强的挤压,绝大部分被划定在县城范围中;在业务范围上,对中小银行的限制较多,如绝大多数中小银行无缘开办房地产信贷、租赁业务,无法参与证券买卖,国债投资业务,资金运用效率较低;在服务功能上,目前还有相当多的中小银行没有统一的联行账号,无法开通全国或一定范围内的资金结算业务,不仅造成部分机构业务功能不全;社会地位较低,更使其难以留住发展壮大起来的优质客户;在资金融通和利率政策上,中小商业银行调剂资金余缺没有相应的市场和手段(如再存款,再贴现以及利率浮动权限方面)。

2不良的信用环境和不完善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小银行的发展。由于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比较淡薄,信用关系的法律保障又不健全,给作为信用中介的中小银行带来了不利的影响。3中小商业银行的同业合作状况不理想。目前,各中小银行在资产、存款、贷款、机构、人员等指标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较差距甚大,全国银行市场的85%被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垄断。中小银行只能在市场夹缝中生存。同时各中小商业间合作情况并不理想,许多可以联手进行的业务,却都是各自为战。

二、促进中小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进行制度规范,为中小商业银行迎接挑战创造制度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否实行了规范的股份制、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决定其竞争力大小的根本。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产权组织形式还不规范,有企业全资附属、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公司等多种形式,这必然导致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和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不利于中小银行业务开拓和风险防范,不利于商业银行竞争方式由外延扩张型向内在制约型的转变,更不利于市场机制对银行管理的有效监督。因此,应尽快对中小银行进行规范的股份化改造,变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商业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性质的商业银行,吸收社会公众入股,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产权组织形式的变化促使其转变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方式。制度规范是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应当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经营,特别是规范化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国际银行界一个永恒的话题,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小商业银行更应该注重防范风险,要建立起严密、先进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还要培养具有风险管理理念的银行家队伍。

(二)中央银行强力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

1在业务经营上,逐步取消对中小银行的不公平待遇。就业务经营空间来说:人民银行在机构网点增设上应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机构的数量。就业务范围来说:①应鼓励地方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财政使用周转金存入地方性金融机构。②对经营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已具备再贴现业务基础的中小商业银行开办再贴现、再贷款业务。③放宽国债认购资格条件,对有能力认购国债的中小商业银行,每年要增加一定数额的债券认购份额。④允许和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开办个人金融业务。

2货币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应给予一定的优惠。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国家信誉作保证,同时其资金实力弱,市场份额小,服务的对象主要又是中小规模经济体,因此政策方面应予以一定的优惠。在货币信贷政策方面应适当放宽存贷款待利率浮动幅度,允许其开办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业务缴存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也应适当下调;在税收政策方面可以通过降低税率、减免税收或提高征税起点,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等措施扶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

3尽快组建全国性的清算银行,为所有金融机构提供同等的资金清算服务。中小银行之间、中小银行与大银行之间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

4抓紧建立中小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多而分散,规模小,资产单一,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社会形象、信誉不高等特性,应尽快设立中小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公司,对所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实行强制投保,在中小商业银行陷入支付困难或破产时动用保险基金实施及时的资金救援或存款理培,从而保证中小商业银行的存款安全,增强客户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信心,提高其社会形象和信誉。

(三)加强银行间的合作,增强竞争实力

1加强与国内其他银行的合作。包括同类中小银行合作,在同城或异地发展本外币的清算网络;与国内政策性银行建立联盟,发展国外转贷、卖方信贷等本外币的业务;与国有四大银行合作,扩大银行卡的服务网络和服务范围,以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

2发展与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合作。如与证券机构合作,为股票市场的交易和发展提供银证联合网络和实时转账清算服务;与国内外投资银行建立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各自的服务范围,在企业兼并和收购、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和境外上市等方面为银行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或服务。

3发展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中小商业银行要与规模相当、业务相配的国外同业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全方位的业务合作和业务关系,间接扩大银行在境外的机构网络。要选择适当时机,在境外上市,并有选择地与国外的战略伙伴银行互相参股,逐步实现管理和经营的国际化。

(四)选择“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

1目标客户的选择。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主要由地方企业、地方政府或个人出资组建,以当地中小企业和居民服务对象,所以他们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动向和企业情况最为熟悉。因此中小银行应以中小企业和居民为主要客户群,这是正确的市场定位。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这些企业的贷款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很大,发展部分业务,既可以扩大贷款规模,也可以赢得更大的存款规模。

2金融产品的提供和服务方式的求异。中小银行可以将其独特的专门服务技术优势融入与竞争对手相似的竞争业务中去。形成与众不同的、别具一格的市场定位战略。应积极发展如顾问咨询、信息服务等非股票买卖等商人银行业务;发展基金托管、管理证券清算、财务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还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是今后几年金融业务利润增长的潜在领域,中小银行可以通过这类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盈利。

第7篇

利率市场化给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影响

利率市场化给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造成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流失主营业务、承受较大资本补充压力、增加经营风险等。

流失主营业务。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存贷款,其主要收入依靠存贷利差产生的利息收入。存贷利差稳定性好且较高,尤其大客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给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提供数额巨大的资金支持。利率市场化下一些大客户在存贷款定价拥有较大主动权,因此,借助传统拉大存贷利差的方法效果并不明显。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会受利差收缩影响,导致利润的降低。从客户角度分析,利率市场化下客户可选择范围增大,可将储蓄存款向其他投资途径转移,一定程度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同时,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直接融资,给银行贷款业务造成较大冲击。另外,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在实力、信誉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无法比拟,最终导致主营业务的流失。

资本补充压力增大。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主要依靠外源及内源融资两种方式,其中在增加内源性资本补充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提高利润留存比例实现。同时,还可利用开拓境外发行市场、创新二级资本工具以及发行优先股等手段实现资本的筹集,以此获得外源性资本补充。但通过对未来发展分析可知,股票市场融资压力不断增大,而且在利用发行次级债实现二级资本补充受到的限制越来越严格,促使商业银行资本补充不得不向内源融资方面倾斜。假设内源融资规模仍维持以前状态,应将利润留存率提高。不过,当前多数中小商业银行设置的留存比率超过70%,因此可提高的空间极为有限。利率市场化后净利差收窄,商业银行利润进一步压缩,此时增加存比率会给损害股东利益,增加筹资活动难度。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中小商业银行将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经营风险增加。利率市场化中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增加两方面:

一方面,增加利率风险。在利率管制条件下,依据央行相关规定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发放、存款吸收等活动,使得存贷款业务开展几乎不考虑意外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市场上出现大量金融工具,存贷款利率在受信贷需求影响的同时,而且伴随着货币市场利率变化波动,一定程度上增加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及来源风险。而且负债利差波动不协调或负债与资产期限结构不对称,致使商业银行负债及资产利率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另外,利率波动次数增加,增大风险管控难度,使得商业银行客户选择权风险加剧,在支取存款、归还贷款本息方面客户经面临较大利率风险。

另一方面,增加信用风险。通常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后,市场整体利率水平会有所增加,导致道德及逆向选择方向的增加。利率一旦增加,一些优质客户因贷款成本的增加而放弃贷款,与之相比潜在违约者具有较低的利率敏感性,仍会进行贷款,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同时,利率增加客户负债成本随之上升,降低资产净现值,部分贷款者资产较少,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增加其参加高风险、高收益活动的动力。部分信用差、效益不好的企业往往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申请利率较高的贷款,这种行为在增加商业银行风险的同时,引起实体经济泡沫化现象的出现。总之,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所增加,给稳步运营造成不良影响。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重视发展战略。中小商业银行应重视发展战略,根据自身业务状况及发展实际不仅对发展战略进行适当调整,而且明确市场定位。首先,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时一方面应注重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尤其应加强学习国际商业银行运营经验,结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处社会环境,制定长远、合理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追求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格局的出现,尤其应突出重点,避免刻意追求发展速度,不重视发展结果的情况发生。另外,注重自身优势的突出,尤其不断规范管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业务质量及水平,为资本回报创造稳健环境。定位市场时中小商业银行应在经营、产品服务、企业文化等方面突出特色。在经营方面可依靠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形成服务群体特色化。在产品服务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应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积极开展资产业务。另外,为突出产品服务特色中小商业银行应将品牌体系建设当做重点内容认真落实。

转变经营模式。中小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应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注重集约化经营。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应与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鉴其成功的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与技巧。另一方面,立足基础资源,对增量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尤其应充分挖掘存量资源潜力,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另外,集约化经营的目的在于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其中“集”要求对管理、财力、物力等生产要素加以集中,进行统一配置。“约”指为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应以高效、约束及节俭为价值取向,使得中小商业银行持续竞争优势得以增强。其次,进行优势业务的培养。中小商业银行应凭借自身信息成本及区域优势,为当地企业提供特色、专业化金融服务。同时,与中小金融机构加以良好协作,共同抵御风险。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市场定位 差异化战略

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各类商业银行多层次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银监会2011年年报数据计算所得。中小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占比以资产份额计算。

2003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的限制不断放松,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提升了商业银行体系的竞争程度。但是目前,国内银行业市场结构中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型银行、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的现象,差异化不大。少数中小银行坚持了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较好实现了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大多数的中小银行还是在实施“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与大型银行一起竞争,从而使其特色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如果在金融业务、产品种类、服务方式等方面,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基本雷同,中小银行只是重走大银行已经走过的老路,那么设立并发展中小银行就会失去现实意义,而中小银行也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利于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

二、中小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既有银行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造成业务重叠,也有非金融机构的异军突起导致的资金分流,还有外资银行加入竞争行列造成的中小银行的业务和客户被分流,中小银行的盈利空间在缩减。而从中小银行自身来看,由于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盲目拓展业务和扩大规模,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比较突出。解决中小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问题,首先就需要实施差异化战略。差异化发展战略就是企业在确立经营目标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 确定在战略层面或经营层面的某些领域、方面、环节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差异,赢得市场的一种经营战略。

(一)差异化战略有利于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首先有利于提高了某一细分金融产品市场顾客的忠实程度,从而使该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进入障碍,使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进入这一细分市场。银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具有某种特殊性,便可以使银行依赖顾客的信任,在与替代品的较量中比同类企业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其次,有利于减少金融产品竞争的压力,由于银行提供的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了顾客的某些特殊偏好,一定程度保障了顾客及业务的稳定性;再次,由于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贴近顾客的需求,有利于银行增强对资金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二)差异化战略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林毅夫等认为,不同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效率是不一样的,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等原因,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1]。张捷分析了银企之间的关系型信贷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并通过一个权衡信息成本与成本以寻求最优贷款决策的组织理论模型,证明了在关系型贷款上的小银行的优势[2]。如果中小银行真正发挥其比较优势,与大银行在客户、产品、服务方面差异化经营,真正做好、提升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就能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贷款难这一问题有所缓解。

(三)差异化战略有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

各家银行提供不同差异化程度的产品,将面临不同的成本、收益状况,最终实现不同的利润状况。各家银行获得的利润来源不同,其抵御外来不利因素冲击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即具有的稳定程度不同。当某家银行发生危机时,危机传染到其他银行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单个银行的稳定性。因此,对于单个银行而言,提高其经营差异化程度,不仅能直接增加单个银行的稳定性,还能避免目前银行过于依赖利息收入的局面,减轻由于利差下降所导致的不稳定[3]。

三、制约中小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的原因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实际经济生活中,各企业之间在产品设计、技术、设备、成本、服务等方面的差异性越来越小,产品的相似度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结果是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从产业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种同质化正是产品大规模生产以及产业形成的基础,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4]。银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其产品更具有同质性,更容易被模仿。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导致我国中小银行经营同质化的具体原因还有:

(一)中小银行的市场细分还不够精细,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

目前中小银行大多缺乏精细的市场细分分析,没有针对自身实力、结合当地实际经济状况恰当地定位目标客户。很多中小银行在发展初期都给自己定位“服务中小、服务当地”的定位,但是在长期的业务发展中,却因为遇到各种实际困难而无法将定位坚持并深化下去。

(二)中小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利于差异化经营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还以规模指标为主,中小银行的主要精力放在迅速增加规模和盈利的业务和客户上,一些大型项目和大企业客户自然成了中小银行的目标客户。目前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注重即期效益,没有将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等方面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没有为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留有发展的空间。

(三)金融创新力度不够

目前中小商业银行还是以信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尚不具有主干业务的地位。银行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在存贷利差较大的现实情形下,银行通过追求业务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盈利的增长,银行内在的金融创新动力还不够强大。

(四)分业经营与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银行业与证券保险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被人为地割断。这些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的金融创新、约束了银行业的发展空间。银行业务被局限在以存贷款为主的狭小货币市场范围内,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制约,产品差异度低,范围经济效应难以有效实现。设计差异化的产品离不开市场化的利率,而利率管制的条件下无法设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差异化金融产品。

(五)监管部门监管政策僵化,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的监管政策在准入设置、资格审查方面还不够灵活,中小银行要想取得某些业务资格和市场准入,而政策门槛要求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这样的政策设置就使得中小银行在业务设立和战略发展方面存在矛盾。银行业创新的产品进入市场需要经过银监会审批繁琐而且复杂,也压抑了商业银行创新的积极性。由监管当局统一批准新产品与新业务,有可能会导致银行因业务种类趋同而在宏观上聚集系统性风险,在微观上使勇于创新的银行错过市场良机,其最终后果是银行体系对全社会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质量低下。

四、实施中小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一)中小银行应有合理、精细的市场定位

中小银行要实施差异化战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市场定位,它是银行采取各种差异化具体措施的基础。中小银行的规模较小、自身资源和经营能力有限,因此中小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必须有所侧重和选择,将各种资源集中于细分市场上,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小银行有管理成本较低、机构层次较少的优点,能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能及时提供那些适当的、专业化的、价格低廉的金融服务,应在与其他银行的业务比较中扬长避短、拾遗补缺,注重为小微企业、社区居民提供身边的金融服务的定位。

(二)中小银行价格差异化策略

定价差异化反映的是与竞争对手提供同样的金融产品,但在价格上有所区别,以此吸引特定的顾客群体。定价差异化应建立在成熟的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基础上,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合理定价。在存款利率方面,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存款利率竞争将成为银行同业间业务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存款客户是依据利率的高低、银行分支机构的远近、服务的好坏、银行形象等因素选择银行的,中小银行应根据自身在当地的具体优势确定适当的存款利率。在贷款利率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充分掌握当地客户的信用状况,确定对客户有吸引力的贷款利率,或者在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以较高的利率贷出资金,获取风险溢价。中小银行还可以通过手续费等合理收费的差异,用较低的收费来吸引客户。

(三)中小银行产品差异化策略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收入、不同的行业、不同性别的客户,往往有着不同的收益——风险偏好,银行应开发面向不同客户群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既可以有效扩大市场份额,又能有效增强自身产品与其他同业的差异性。中小银行在深入调研客户金融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人客户打造存贷款、投资理财等金融产品,可针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借贷、财务顾问、市场资讯、管理咨询等各种服务或综合金融服务,甚至可以为特别客户开发量身定做的产品。

(四)中小银行业务服务差异化策略

服务差异化策略正是银行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的重要手段。不管提供的产品是否一致,价格是否有差别,银行的差异化战略最终是体现在提供同业提供不了或不愿提供的服务和便利性上,具体反映在组织机构、销售渠道、服务渠道、员工服务态度、价格策略和宣传公关活动等方面,银行营业时间,客户等候出纳员、贷款职员、客户服务代表的时间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的便利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标志着银行的服务水平。中小银行可强调他们的本地所有权与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注重营造良好的营销文化和服务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多种渠道交叉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

(五)监管当局鼓励中小银行差异化经营并实施差异化监管

监管当局从整个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角度出发,要鼓励中小银行提高差异化经营,需要为其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首先,应适当降低中小银行开展新兴业务的门槛,鼓励中小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其次,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以利于进一步扩大产品定价的差异性。再次,监管部门要规范银行的市场竞争行为。目前有些银行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不规范甚至是非法的行为,这些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削弱了其他银行进行合理竞争的动力。监管部门只有严厉打击这些行为,才能使单个银行能够集中精力和积极地开展合理竞争,其中包括进行差异化竞争。最后,中小商业银行走差异化的道路还需要有对应的银行监管差异化政策。中小银行的创新和差异化战略会引发监管层对风险控制的担心,为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中小银行就必须与监管部门形成互动,及时沟通,在业务创新和经营模式上取得监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关注中小银行在差异化战略方面的监管需求,帮助中小银行有所侧重地发展客户,特别是被其他银行忽略或者尚未涉足的领域的客户,银监会可考虑针对中小银行开展的新型微小金融服务落实“尽职免责、适当放宽风险容忍度”的差异化信贷监管政策。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2002,(9).

[3]欧朝敏.银行竞争对单个银行和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基于中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EB/OL].http://.cn/ Thesis_Y1410798.aspx.2012-8-16.

[4]董裕平.防范同质化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J].中国金融,2009,(14).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0-0077-06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秩序。此前,中国经济已备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波动、全球经济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国际因素和自身经济发展过热、自然灾害和通货膨胀等国内因素的双重压力。金融旋风突袭,无疑更使中国经济处境雪上加霜。

国际金融环境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各国政府以及金融部门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防止经济的进一步衰退。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受影响最大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各项指标都有所回暖。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2009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1968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29077亿元,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大幅下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进出口相抵,顺差623亿美元,同比增加209亿美元。一季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减少56亿美元。货币信贷增速加快,外汇储备有所增加。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5%,比上年末加快7.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17.7万亿元,增长17.0%,加快8.0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33746亿元,增长10.9%,回落1.8个百分点。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953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77亿美元。

中小商业银行作为大银行的补充,其发展定位在这场危机中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良好,盈利能力持续上升,资本充足率也有所改善,经营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管理也越来越科学。在后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将何去何从?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和冲击?针对当前发展形势,制定怎样的应对策略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呢?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从2009年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本轮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在2009年一季度各中小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成本费用控制合理,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业务及收入结构更趋合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如果能够从加大寻找合作的机会,充分争取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合作,扩大自己的信贷投资量,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人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一定可以减小在危机中受到的伤害。

虽然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直接冲击不大,但随着危机的蔓延和向实体经济的渗透,对银行业资产质量、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和利润等方面的影响将日趋明显,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很小、实力较弱,风险突出、包袱沉重,内控薄弱、治理缺陷,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受冲击和影响的程度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操作风险和新业务风险难度的加大

从操作风险的引发因素来看,主要因内部因素而引发,如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善或失效;银行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因此操作风险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但是银行作为社会性企业或组织,其业务计划的完成还需要其他组织予以配合,其他组织同样也存在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失败的可能性,因此外部因素也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如提供通讯线路租赁业务的电信公司技术故障而导致银行IT通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操作风险也具有一定的外生性。

从历史经验看,越是经济下滑期,企业信贷资金越紧张,越容易爆发利用虚假资本和资产抵押骗贷、利用各类票据单证骗贷、利用信用卡恶意套现欺诈等外部诈骗或内外勾结诈骗案件。在法人治理还不完善和内控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双降”不容乐观,大要案有可能重新抬头,甚至有可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大型银行新业务风险不断暴露和显现,中小商业银行已开办的理财、保函、信用证和贷款承诺等新业务风险逐步上升,也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在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下,行业风险、客户风险、业务品种风险和区域风险互为交织,银行信贷与非信贷资产质量都将受到威胁。特别是各类系统性、行业性、突发性风险的防范尤为关键,银行业风险防控和保持资产质量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对银行的风险识别、预警、化解、处置能力以及内部管理和控制能力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不良贷款“双降”难度加大

中小商业银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个体和中小企业,成本转嫁能力弱,利润空间小。同时随着经济下滑的影响不断从上游向中下游延伸,信用风险也开始从大银行向小银行转移和传递,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将日益增大。表1为2009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

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的压力仍然很大。

(三)发生挤兑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银行挤兑就是大量的人到银行去取款,但是银行现有的现金不足以支付这些取款。也可以说是银行的流动性出了问题。表2反映了2009年商业银行流动性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2009年第一季度流动性比例低于2008年的比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体现出发生挤兑风险的可能性在增大。

(四)确保盈利稳步增加难度加大

1 利息收入增长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利息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在经济下行趋势下,银行与客户议价能力明显降低,利差水平不断收窄,保持利润超常增长的局面难以再现。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同业竞争更加激烈,中小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收入增长受到全方位

的影响,能否实现达标升级目标确实堪忧。再者,经济景气度的降低,会增加银行信贷业务的拓展难度,利息收入增长也将受到影响。

但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采取了增加自助银行和自助设备分销网络,以减少营运成本和提高网点盈利。以中信银行为例,2009年第一季度,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润32.2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94%,比上年季均下降3.03%。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控制得较好。

2 非利息收入增长难度加大

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各类业务的潜在风险上升,银行抵御风险所提取的拨备可能会有所增加,也会对盈利产生不利影响。目前,非利息收入中比例比较大的是中间业务收入。然而资本市场的走势直接决定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数据显示,由于资本市场上行信心尚未得到恢复,中间业务收入也难以实现大幅增长,2009年银行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增速明显放缓。

根据国金证券对14家上市银行一季报统计,商业银行实现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5%,尽管总体上仍实现了正增长。但在增速方面,与2008年一季度该项收入185%增速相比,明显放缓。数据显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2009年一季度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39.3%,相比上年同期51%的增幅,增速下滑近1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2009年一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5.48亿元,同比增长9.66%,与上年的增速相比,也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方面,南京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分别实现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增长216%、43%、25%、30%,居于前列。不过,其增速也大大低于上年同期增速。虽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还没有受到过大的影响,但是,金融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本轮金融危机的冲击。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短期发展战略

(一)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信用将不再是商业银行信誉的支撑者。因此,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引起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高度重视。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改革现行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流动性比例管理,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核心,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协调统一为宗旨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建议进一步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加快货币市场发展,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加强需求预测和分析,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扩大信贷投资以增加其自身盈利

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信贷额度放开,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配套资金的需要,还是向企业注入流动性,都为防止企业因流动性不足出现枯萎。出口需求的大幅消失、居民消费无法短期弥补出口需求短缺遗留下来的缺口,必然反向向上游形成需求萎缩链条,从而出现PPI与PMI的急速下跌。

2009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6%,工业品出产价格(PPI)同比下降4.6%。3月份我国CPI、PPI连续第二个月双双“告负”。4月份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4月份的PMI指数预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回升态势,从一季度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情况来看,也预示了这种趋势。3月份中国工业增长率由1-2月份的3.8%提高到8.3%,出现比较明显的提高,说明12月份以后PMI指数反映的经济回升趋势是正确的,PMI指数较早地预示了经济拐点的出现,正在成为观察经济走势的重要先行指标。

以上数据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初见成效。但是,要想我国经济顺利渡过难关。还要加大对基建、有色、钢铁、水泥、能源、交通等行业的投资力度。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把握这个机遇,扩大信贷投资规模,将信贷投资到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产业,尤其是民生工程等。

(三)加强全面长效的风险管理战略

1 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既包括信贷风险,也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成功的银行必须有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基于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和质量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加强风险文化和风险管理建设,使风险控制成为全行员工的自觉行为。

2 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的经验,建立起科学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管理系统,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全行整体资产风险的分散,规避那些原本不应承担的风险,获取与风险匹配的收益。

3 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一是要重新定位各级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健全合理的信贷授权与审批体系,增强风险管理的权威和能力;二是要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三是要建立权威的信贷稽核体系,对全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行适时监督和管理,为决策层提供支持,让缺乏能力的风险管理人员及时退出。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特殊企业。在短期内,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目标是使自己在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最小;而在长期中,还是要以实现更高的利润为目标。所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也要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中长期战略。

(一)丰富业务体系战略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发展更具有潜力的核心业务,并在巩固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资产托管、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新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

1 构建具有特色的业务体系

客观把握银行自身的比较优势,合理构建具有特色的业务体系。正确的业务定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方面,必须摒弃同质化的局面。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竞争,才能实现稳健快速发展。各家银行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将业务调整为“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手段,以人才为支撑”的矩阵式管理模式;逐步对资金运作、授权授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产品研发、稽核审计、干部任免和劳动用工等实行集中管理和流程控制。在业务体系定位上,国内商业银行要突出个人理财业务、网上银行、私人银行、信用卡等,整合各种服务渠道,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2 大力发展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简称OBS)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

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发展表外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只有使从业人员逐渐在市场活动中接受现代化的金融意识洗礼,不断感受国际金融业的革新,才能满足表外业务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的更新。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管理阶段以后,今天已步入了资产负债管理,即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综合直辖管理的阶段。我国传统银行经营思想能否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是发展表外业务的关键。

二是银行业技术手段的提高。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银行设备的计算机化及各种新型通讯技术的现代化密不可分,从金融产品的设计、评估、定价到营销、运行和管理,先进的技术设备不可或缺。

三是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表外业务涉及金融税收财会法律等广泛领域,需要大批熟悉金融市场业务、善于洞察客户需要、把握金融创新的最新进展、了解市场法规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的要求。

3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项传统业务中,银行是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者;而中间业务则不同,银行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的角色,通常实行有偿服务。

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对中间业务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主要原因在于中间业务收入。但是要注意降低这种业务的风险:一是改变现行观念,在选择中间业务的种类上及合作方做出正确的评估;二是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掌控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中间业务主要是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而是为主营业务服务铺垫的;三是对自己员工的风险教育要加强,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二)加强人才规划战略

商业银行的生命力在于管理、营销、产品研发,而体现和壮大生命力的是人。所以,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要不断创造条件,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真正抢占银行业竞争的制高点。第一,要优化现有人力资源配置,切实推行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对用工制度、干部制度、薪酬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第二,大胆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营销、财务管理、产品研发、保险、基金等各类人才。第三,广泛系统地培训员工,促使人力资本增值。通过行内培训和行外培训,使全体员工富有市场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学习的热情,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第四,鼓励员工到境外学习。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给予境外留学的员工一定资助。第五,加大与外资银行互派人员的力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人才,通过内部化的外部人员随时诊断国内银行的业务及管理。

(三)重视银行营销战略

1 建立营销管理的新观念

面临新竞争格局时代的银行,特别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要通过建立系统的营销组织、开展系统的营销活动和进行有效的营销创新来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建立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新观念。一要确立新的“客户群”观念。新的“客户群”不仅仅要按行业、规模、年龄、职业等来划分,更重要的是要按客户与银行的往来关系、客户本身的经营和收入状况来划分。对客户区进行合理划分,一方面有助于银行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可降低单位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根据不同的客户群的风险状况调整定价,获取更大的收益。二要确立“整体客户满意经营”的观念。银行一切努力就是要使客户满意作为一种品牌,被客户所接受。对银行而言,要落实客户满意的经营要求,不仅要满足客户对产品与服务的现实需求。还要满足客户对产品与服务的潜在需求。潜在需求是一种期望,如果客户的潜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现实需求与期望需求之间的差异,一项只能满足客户基本需求而无法满足客户潜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带来预期缺口。一旦客户发现这一缺口能被其他金融机构所填补,他便会重新选择新的金融机构。因此一家商业银行要使客户满意,就必须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这种产品和服务更完善。

2 注重银行营销的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通常都更注意提高服务的质量,这是因为产品可以完全模仿,而服务则不可能完全模仿。银行提供服务实际上都是有代价地提供给客户的,而不是无偿的。由于银行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性、可变性、不能储藏等特点,所以衡量银行服务质量的标准就是适时和适度,即要在客户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需要的服务。另外还要求银行提供服务的态度热情、工作高效、程序简单、环境良好。

3 完善“客户中心主义”的经营模式

“客户中心主义”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框架下,银行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讲,要赢得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其一,必须强化整体营销与服务的观念,认清其目标客户所在,明白客户的真正需要,为客户提供量身订造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与客户双赢。其二,进一步健全新产品研发机制,建立市场导向的新产品研发中心,完善与客户沟通的渠道,通过各种方式迅速集中市场反馈的各种信息,及时对客户的各种需求进行归纳整理,大胆引进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的服务及产品,加大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其三,推行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强有力的营销服务体系。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推进组织架构、业务系统、业务流程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推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建立强有力的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4 发展营销重点客户群

重点发展有吸引力的客户群,致力于成为大型企业和中高端个人客户的首选银行,并有选择地在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客户中开拓业务机会。既面向一般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通用类产品和服务,又面向中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专业类产品和服务。

(四)审慎推进国际化战略

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经验,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必须坚持“依托国内业务,审慎发展,规模适度”的原则。第一,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银行的交流、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规则、管理技术、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服务手段,在管理制度上尽快向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靠拢。第二,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策划并完成境外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第三,重视引进战略性人才。在管理层率先引进管理专家,在员工中录用外

籍人员,推进境外机构率先实现员工本地化。第四,审慎推进经营网点的国际化,合理确定境外机构的业务定位。支持和鼓励海外分行遵照当地监管当局的要求,提前按国际标准运作,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积累经验。第五,探索通过购并、合作、参股等方式进人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购并对象可以是一种产品、一家分行,探索与外资银行联网和交换数据等,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国际化。

(五)加大金融创新战略

创新是银行业健康发展永恒的主题,它在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创新能力和力度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一家金融机构如果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同时,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提高的主要动力之一。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不合理,对传统利息收入的依赖性很大。所以,通过金融体制、工具品种、服务等多方面的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口,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

1 金融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意味着对传统认识的突破,新观念的产生为制度变迁提供了可能。人们对新观念的普遍认同,为新制度的确立和正常运作提供了保证。只有观念领先,我国商业银行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创新理念,抓住机遇,以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2 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舞台上,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还应该适度开发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新型金融衍生产品。同时,尝试进入投资银行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非股票买卖的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为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提供全面服务。此外,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结构也在发生急剧变化,传统银行正受到来自资本市场和新型金融业务――基金的挑战,尤其是开放式基金业务,对银行传统业务威胁极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把握政策时机,将基金作为业务和产品创新的又一突破口。

第10篇

【摘要】中小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金融发展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将会面临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品种;建立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转变公众观念,深化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完善与中间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员工素质,加强中间业务方面人才的培养等。

关键词 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

【作者简介】陈柱,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金融、数理金融。

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小企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商业银行日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提高竞争力及盈利水平,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适应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 中间业务的品种不断丰富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得我国商业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业务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间业务的品种涉及衍生产品、商人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现金管理金融服务、绿色信贷业务创新、私人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手机银行理财产品、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等,几乎覆盖了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在我国,中间业务是作为资产、负债业务的辅助业务所产生的,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使得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划分中间业务的标准。为此,相关部门于2002年颁布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对中间业务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为刺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已经大大丰富,从已有的中间业务来看,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第一,从业务品种上看,以传统服务型中间业务为中心,新兴的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品种很少,发展规模和速度上有待改善;第二,银行卡业务、业务和证券业务等中间业务发展较快;第三,辅助型的中间业务较多,创新、理财类的中间业务少;第四,个别银行基于自身的重视角度,某些业务品种发展得很快;第五,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二)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较快,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提升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促进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如图1所示,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从2008年以来得到了快速增长,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开始转变发展策略,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 银行收入中传统收入占比较大以招商银行为例,招商银行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通过对招商银行的年报分析可以看出(如图2所示),在我国的银行收入构成中,利息收入的比重非常高,约为75%。这表明,在中小商业银行中,利息收入占比依然很大,同时也反映出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依然存在很大空间。

(四) 互联网金融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我国居民的传统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成为时尚,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银行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电商服务,推动网络金融的创新。例如,招商银行推出“微信银行”,利用微信平台,扩展宣传平台,提高支付效率。根据2013年4月招商银行公布的《2013年年度责任报告》,2013 年7 月到12 月,招商银行的微信用户达到50 万户,信用卡官方好友为588 万户,在“微信银行”的竞争中取得极大的优势。2014年4月17日,浦发银行对“微信银行”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推出“微信汇款服务”,只需知道对方的微信号码就可以进行汇款,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用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中间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与国外银行、国有银行存在差距

1.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如表1、表2 所示,虽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较过去几年有了较大发展,但和美国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如发展的时间较短、中间业务的相关技术水平较低、创新速度慢、受分业经营模式束缚等,这些都给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如表2、表3 所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总体上明显高于中小商业银行,这表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创新类业务品种较少,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所占比重较高,因为这些产品是商业银行利用已有的技术网络、机构网点和支付结算手段等优势条件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容易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中间业务产品,但利润贡献率低。而理财类、交易类、担保承诺类等其他创新性业务品种需要外部市场逐步成熟、客户需求日益细分,需要全面的人才、专业的知识和团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技术支持等多种内外部条件的配合,监管难度大,业务风险也相对较大。所以,此类业务品种的创新能力有限,创新业务品种相对较少,虽有所发展,但发展较缓慢,仍处于摸索和推广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的品种多达2万余种,而我国仅有500余种。国内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涉及范围狭窄,仅限于银行卡、结算、、信息咨询、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门类,缺乏高科技含量、高收入的中间业务,这说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不够,还有待深化。

(三) 组织体系不健全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现有的组织体系制约着整个中间业务稳定、快速发展。一方面,整个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没有统一的规定,自发性强,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中间业务的管理,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上很少考虑到产品和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没有特定的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展进行组织管理,管理效率明显较低。

(四) 对发展中间业务的理解深度和认识高度有待提高

由于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尚未成熟,还处于发展初期,人们对发展中间业务的理解深度和认识高度还有待提高。一方面,许多客户认为,银行给他们提供的中间业务服务项目是银行对客户应履行的义务,客户理应无条件地享受这样的服务;另一方面,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对中间业务能否成为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存在较大疑问,由于对经营管理和发展关注不够,导致在实践过程中,中间业务仍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相关部门没有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发展措施,致使不能及时地了解、掌握市场信息,适时地把握发展机遇,金融品种开发滞后,严重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 中间业务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缺乏具有可行性的法律法规文件、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降低了中间业务发展的可行性。商业银行的体制基本上是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设定业务领域的,这种体制框架以及配套的会计、财务、稽核等制度都没有为中间业务的商品化创造体制前提,严重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规范开展。

(六) 缺乏从事中间业务的全能型人才

中间业务属于银行高端服务的范畴,要顺利地开展这项业务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直以来,中小商业银行也在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可是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金融各个领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而且现有人才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因此,从事科技含量高、服务要求层次较高、操作难度大的中间业务人才十分紧缺,人才的短缺也是制约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对策建议

(一) 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品种

中小商业银行要把焦点集中在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与推广上,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应尽快改变中间业务主要集中于传统项目上的局面,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步伐,要逐步建立业务品种不断推陈出新的运作机制,建立中间业务项目小组责任制,完善严格的调研、设计、开发、验证、试行和推广的规范程序。在开发中间业务品种上要具有清晰的战略眼光,借鉴其他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本行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同时,中小商业银行要摆正自己在经营过程中的位置,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制定多样化的营销策略,运用各种营销手段,积累并不断开发各类客户,使中间业务良性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金融业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异军突起,成为了金融活动的主力军,中小商业银行要根据新形势,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推广各种卡类金融产品,使得金融活动更加便捷、快速、稳定。

(二) 建立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中小商业银行应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由于银行的中间业务分属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并且很多是与其他资产负债业务相融合的,需要一个统一的部门来进行规划和整合,明确操作规程,确保中间业务的规范性,总行应制定统一的政策、原则和措施。另外,由于产品创新对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创新企业化、组织化的趋势下,企业组织结构对产品创新的效率具有较大的影响。业务创新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中间业务产品设计需要将各自独立的职能部门进行整合。促进中间业务升级转型,需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因此中小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管理机构,保证中间业务的连续性,协调中间业务开办部门同银行内部其他部门的关系,以便发挥各专业部门的整体功能,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形成“一条龙”配套服务。

(三) 转变公众观念,深化对中间业务的认识

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应积极地更新、转变运营理念,树立市场观念,提高银行的竞争意识,加深中小商业银行对于拓展中间业务的认识。同时,公众和银行准客户对中间业务的肯定和支持有助于其顺利开展业务,中小商业银行要特别重视社会宣传效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明白,银行向客户收取中间业务项目服务手续费是在情理之中的。另一方面,正确处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发展措施,把提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抢占市场份额当作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发展的重要指标来进行考核,明确中间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地位,从而改变银行当前的收入结构,提高中间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收入中的比重。

(四) 完善与中间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关法律部门要不断完善和规范《商业银行法》,逐步解决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矛盾与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律地位,不断完善中间业务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逐步建立起一个全面的、专门针对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增强中间业务监管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 提高员工素质,加强中间业务方面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任何企业不断发展创新的根本,商业银行开拓中间业务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全能型人才作后盾,因此,人才培养是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建立全行中间业务人才培养交流中心,着重培养既懂银行业务又懂金融各个领域业务的全能型人才,并建立人才备选库。其次,国家应选择部分重点院校与商业银行进行联合办学,开设银行中间业务专业,为商业银行开辟稳定的人才来源渠道。再次,加强各银行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经常组织员工到中间业务发展较好的商业银行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最后,有针对性地引进专门人才,扩大全能型中间业务人才队伍,研究有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理论、策略、业务种类及经营机制,关注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拓展本行中间业务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薛萌萌,王建国.中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J].河北金融,2013,(6):7-8.

[2]元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8):62-64.

[3]陈柱.内蒙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经济论坛,2013,(8):41-44.

[4]李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浅析[J].新经济,2014,(2):39-40.

[5]裴向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连锁,2014,(2):49-50.

第11篇

关键词:保理业务;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贸易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8-0031-05

一、保理概述

(一)保理的概念

保理业务是一项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金融服务。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保理公约》对保理的定义,是卖方(供应商或出口商)与保理商(商业银行或专业保理公司)间存在的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该契约,卖方(供应商或出口商)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为其提供下列服务中的至少两项:贸易融资、资信调查、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催收和坏账担保等服务。

(二)保理业务的产品体系及特点

目前国际保理和国内保理主要产品体系见下图1:

保理业务主要针对赊销(O/A)或承兑交单(D/A)方式所产生的应收账款提供保理服务,和众多类似的传统结算及融资手段相比,是一种综合创新,符合市场需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国际保理相对于信用证等传统结算工具而言,可帮助进出口商扩大营业额、控制风险、节约成本、简化手续和增加利润(详见表1、表2);再如出口保理与出口信用保险相比,则具有信用保障高、索赔手续简单、理赔时间短等优势(详见表3)。

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各家银行之间保理业务发展不均衡。从表4可以看出,前三位和后三位银行的保理业务总量差距明显。二是各家银行保理业务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国际保理业务,招商银行一枝独秀;而国内保理业务,光大和浦发则优势明显。三是各家商业银行对保理业务的重视程度不一。具体表现在各个商业银行加入FCI的积极性上。1988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成为我国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会员。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先后成为FCI会员。而上海银行、深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以及华夏银行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的时间就相对晚得多,至今依然有很多商业银行未能加入,体现出不同银行对保理业务的不同态度。

(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理业务在发达国家已是一项非常成熟的业务,在国际结算中占有的比重大大的超过了其它的结算方式,但在我国还是一项新业务。虽然近几年我国的保理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无论是总量上还是质量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营范围狭窄、品种较少、规模很小,阻碍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 1 宏观政策方面。 一是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1988年5月,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通过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保理公约》,这个公约是截至目前,对国际保理业务最具权威的各国公认的最高法律框架文本。保理商组织也制定了一些系统的法律规则和文件,适用于组织成员及与成员进行保理交易的其他人,用以规范和保证保理服务的标准化和高质量,同时也明确和简化了成员从事保理业务时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文件法律程序,当保理交易发生争议时,组织也是依据这些法律规则和文件进行仲裁。这些法律文件中最重要的是GRIF(General Rules For International Factor-ing),由IFG和FCI共同制定,是当今全球通用的国际保理业务基本规则。尽管我国早在1992年就开展了国际保理业务,并接受了《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但由于这个公约和规则是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习惯和风俗等制定的,不能直接指导和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符合国情且操作性较强的保理业务规章制度和法律体系,这样会出现一旦发生保理业务下合同纠纷时,监管和司法部门则较难区分作为保理商的银行和客户的责任并维护他们的利益,这种状况明显不利于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债权让与问题。从《民法通则》到《合同法》,我国债权让与制度虽然逐渐趋于科学合理,但是,关于保理商的从业资格问题、债权多次转让时的冲突问题等等,法律规定仍然是空白,出现了与保理业务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因此,我国当前急需建立指导保理业务顺利发展,并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改变目前我国开展该项业务无法可依的现状。以此引导更多的企业开展保理业务。推进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二是信用环境有待改善。在成熟的保理业务中,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应有较全面地了解,以防止企业把一些不合法的或根本无法收回的债权转卖给银行。而我国信用体系尚未形成。信用环境恶劣,企业欠债不还。逃废银行贷款,通过假票据欺诈银行的事件屡见不鲜。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事实上,国际保理业务是建立在买卖双方赊销或承兑交单方式基础上的结算和融资相结合的一种业务,所以尽管作为保理商的银行事先己对进口商的资信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并规定了信用额度,但银行保理商所承担的风险仍然很大。实际保理业务中,如果发生进口商以各种理由拒付货款,或进出口商串通一气欺诈银行,银行的风险就变得相当大,再加上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国外行较少,在世界各国分布也不均匀,所以银行在开展保理业务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国外客户的情况,致使在办理保理业务时面临的风险更大。

三是监管制度过于审慎。我国商业银行在从事保理业务的时候,已经尽量减轻自己所承受的风险,尤其是银保合作以后,引入的保险公司进一步弱化保理银行的风险。特别是出口双保理业务,对出口保理商银行而言基本上已经是无风险操作了。但是,监管当局依然还是把保理业务视为一般贷款甚至是信用贷款进行风险资产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对风险资产足额计提拨备,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保理业务的积极性。

2 客户方面。

一是信用观念相对落后。对保理业务缺乏了解是保理客户面临的一大问题。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汇款、信用证等传统结算模式的限制,我国出口企业还不能适应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保理业务,从交易观念上阻碍了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仍有大量的纺织品、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商品主观检测性强,容易引发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当买

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者买方挑剔产品质量时,保理商通常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得部分企业认为保理业务对卖方利益保护不够,进而影响了我国保理业务的交易量。

二是信用管理水平比较低。众所周知,在保理交易的具体操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应收账款的转让。在实务中,最需要加强管理的也是应收账款。但是,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美国企业应收账款的平均坏账率是3%,而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平均坏账率则高达14%。

3 银行方面。

一是目标客户选择略有偏颇。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保理业务都是以大型企业为主,使得大型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处于优势地位,结果是银行的保理业务利润越来越低,而风险却越来越大。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有限,财务管理能力较差,信誉不高。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保理的需要和依赖性更强。但目前我国一些银行一般规定只对重点客户也即统一授信为A级以上的企业提供保理服务,大多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外。如果银行把客户定位在中小企业。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得到贸易融资和信用担保,而融资渠道和手段则非常有限,若得到保理商的支持,将会如虎添翼,保持更快的发展态势。对商业银行来说,中小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相对较弱,银行的利润回报较多,同时中小企业也能带动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国际保理业务是银行为企业提供的一项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具有国际结算、融资、信用担保、现金流量管理等多种功能,且涉及到国际贸易、银行、法律、计算机等多个业务领域,因此要求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人员不仅具备熟练的英语、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较丰富的国际金融、法律知识,熟悉相关国际惯例、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和习惯等。目前,我国较大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开办了国际保理业务,从业人员相对比较专业。但大多数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开展并不普及,从业人员大都未经过专业的业务培训,其对国际协定的不了解、业务经验不足、国际交流的缺乏、实务操作较少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三是软硬件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外商业银行大都是FCI的会员,统一使用FCI所启用的EDI通信系统,利用全球数据交换网络传递信息。我国虽然已有十几家银行加入了FCI,但电子设施等硬件设备落后,软件质量不高,降低了业务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保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在保理业务内容上,我国多为到期保理,当进口商到期未能付款时,保理商在到期后第90天才无条件付款给出口商,这有悖于国际上通行的融资保理做法。在保理业务范围上,我国基本限于出口保理业务。而这些都极大限制了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

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保理业务的几点思考

(一)宏观政策方面

1 建立健全保理业务立法。

国际保理业务作为一项金融服务,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其微观发展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我们建议:一是与银行法律同步,参照国际惯例,制定出一份全国统一的严格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进、出口保理业务协议》,从而有效保证国际保理业务的顺利发展;二是金融监管当局要依据《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尽快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保理业务管理法规和操作细则,并加强对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监管,推动我国保理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2 进一步优化信用环境。  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国家可通过加强信用管理教育、培育信用管理机制、加大信用违规惩处力度来推动这项工作,尽快研究制定并出台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征信数据使用规范的法律、法规。同时,建立或授权建立资信数据统一检索平台。银行应对企业进行数据收集、信用评级。这既是调研和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又是对培育资信管理公司的扶持。同时要整顿市场,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加大新闻媒体对不法企业的曝光力度,为保理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3 不断完善监管环境。  一方面,监管当局不应该继续把保理业务作为和贷款一样的信用业务进行监管,给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保理业务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政府应该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并鼓励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保理业务。促进市场竞争,提高保理机构的竞争能力。鼓励保险公司介入,进一步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推动我国保理业务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客户方面

要改变信用观念,提高对保理的认识,充分利用其优势,一方面,可以在一定时期提高自己的产品销售量,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扩充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誉度,通过长期稳定的业务,提高自己的信用评级,从而建立和银行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自身不断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销售商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系统,对本企业的业务往来进行记录,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尽享保理业务的便利。

(三)商业银行方面

1 重新定位市场。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在关注国有大中型企业客户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力度,使之成为中小银行未来最主要和坚实的合作伙伴。因为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在银行网点设置和规模效应上,还是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所以,更应该把眼光放在成长潜力更大的中小企业身上,一方面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降低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开拓这个不可小觑的未来市场。

2 完善针对保理业务的授信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加强,普遍实行集中统一授信机制,保理业务也被纳入统一授信的范围,或被要求资产、财产抵押,这一做法不仅和保理业务的国际惯例不符,也使得保理业务最大的优势――融资功能优势丧失殆尽,极大地阻碍了保理业务的拓展。对此,银行应采取额外授信,降低保证金比例等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系统性的资信管理优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授信管理机制。  3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任何金融创新都应把防范经营风险放在第一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能否合理控制风险,是保理业务顺利开展并取得实际效益的基础。一般而言,银行在开展保理业务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买方或卖方客户信用风险、应收账款质量风险、买方保理商风险、业务操作风险、出口商f或销售商1履约瑕疵风险、进出口商关联关系所导致的追偿风险、强制追偿方面的风险、法律适用方面潜伏风险等。此外,个别银行还面临着由于未加人FCI而造成的与国外进口商、保理商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保理交易的具体操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应收账款的转让:实务中,出现法律问题最多的也是应收账款转让的有效性。所以在实务操作中,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转让的审核。首先。严格审查合同是否具备可转让性。其次。严格审查应付账款是否属于有效转让。再次,充分估计合同后续履行对转让的影响。  4 进一步加强业务创新。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不断丰富保理业务品种。加大产品创新,使之成为一个业务亮点,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如建设银行于09年8月开始试点中小企业集合保理业务,这项创新业务避免了银行与中小企业点对点开展保理业务的巨大成本耗费,集合保理的模式,增加了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能力。银行也可以批量发放贷款,促进了银企双赢。  5 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增强营销意识,加大国际保理业务的宣传和推介,扩大保理业务的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大对目标产业、目标客户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力度,通过开办企业培训班、上门宣传讲解、实施尝试期优惠费率等手段,让更多的企业和商家了解保理业务、选择保理业务,并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只有采用更加方便的方式开展贸易才能占领并扩大市场,这样银行开办保理业务的基础才能坚实牢靠。此外,中小商业银行还可以积极尝试在国内贸易结算中开展保理业务,为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创造条件。积累经验。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的同时,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应该重视品牌建设问题。如中行的“融”字系列保理产品,民生的“民生保理”,光大的“阳光保-。招行专为中小企业设计的“账权兑”等特色保理品牌等。

第12篇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外资银行全面入驻,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纵深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一线城市,特别是上海、北京等金融经济中心,市场格局早已由中农工建完全垄断的局面转变为由中农工建交主导,多家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竞争的局面。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银行监管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监管日趋完善,老百姓对四大行根深蒂固的认同观念,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平台,外资银行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营理念,地方政府对本地银行的政策倾斜,使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发展面l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笔者曾在某家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对私条线工作过半年,对于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特别是针对零售条线以及一线服务领域颇有感受,因此笔者今天从一名基层工作者角度出发浅析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一、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合理布局网点建设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经营理念,找准自己的市场位置。“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通常准则,但各家银行在经营时对三者的排序会因自身的发展情况与目标而有所差异。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网点建设上无论是因为资金实力原因亦或是城市规划等外在原因,在短期甚至是长期内都无法达到像四大行网点的遍及程度,因此在这三个要素的选择上,规模相对会要排在后续位置。那么在网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就应该在已有的网点建设上突出质量,继而创造效益。

(一)柜台人员要快,熟,准的办理业务,提高业务速度,一是增加业务笔数,创造利润;二是缩短客户排队等候的时间,打效率牌。

(二)提高自助设备使用率。客户在网点办理业务时,自助设备可以有效的缓解柜台压力,分流客户,其次,对于网点相对较少的中小银行,自助设备是一条有效增加网点覆盖范围的途径,有条件的银行可以在自助设备配备一名专业人员指导客户进行操作。

二、在同质化的环境中保持创新精神,推出特色服务

金融行业是一个特殊的竞争领域,一般没有知识产权壁垒,同时银监会,人民银行,国际惯例等有一系列规范条款制约着银行业务的创新,因此金融领域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一家银行推出一项新的服务,接着就是各家银行换一个包装名词随后推出,瓜分市场利润,因此如何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不断保持创新再创新,将是中小银行提前抢占市场赢得利润的源泉。我们可以看到招商银行信用卡就是坚持创新,主题卡,概念卡,联名卡等卡种的推出抢先赢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同,占据了信用卡市场的主导地位。

三、重塑服务内涵,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

在当今竞争自热化的金融领域,银行业俨然已经是一个服务行业,同样尊崇顾客至上的理念,各家中小银行乃至四大行都在打服务牌,在服务种类同质化的情况下,大多数顾客都会在服务质量上寻找差异,笔者认为服务并不是一个低端廉价的行业,统一标准,整齐划一的服务条例,给予客户诚实认真的业务建议,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的前提下最快最有效的解决顾客问题就是最好的服务。笔者曾在银行大厅做过一个简单的调研,让客户选择是愿意让柜台人员起立服务还是起立后举手示意服务,结果大多客户并没有从这两项当中选择反而是补充写到并不介意起立或是举手服务,客户更注重的是将手中未解决的问题快速有效的解决。因此,笔者认为过于追求表面形式,而忽略银行服务的内涵并不能成功打造银行品牌。

同时,服务中必须提高对高端客户的个性化专有化服务,二八定律在银行中同样适用,20%的客户创造着80%的利润甚至更多,因此对行内VIP客户必须重点挖掘,深度服务,为其制定专属的财富计划。

四、交叉营销,公私联动,推动零售业务发展

在银行业务中,对私条线处在一线岗位,与大量普通老百姓客户接触,营销的大多属于个人客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存量,但公司业务不同,对公条线接触的大多是单位集团,所属机构旗下有多个员工,在发展对公业务时如能同时营销对私业务,如批量信用卡,电子银行,理财等业务,势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银行大厅中,个别银行存在着驻点营销人员多。杂,乱的现象,甚至出现非银行人员接待银行客户,最终误导客户购买产品的现象,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品牌形象,招商银行现已将保险人员撤出营业网点,由银行内部人员培训后进行规范化销售,值得中小银行借鉴。

五、人才管理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在金融领域中制胜,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是制胜的根本原因。

但通过笔者在银行半年的观察。银行人员也存在着流动性高,激励机制不合理的情况。

一是,在人员招聘中,大量非金融专业的人员流入银行,在没有真正实践熟悉银行业务的前提下就已经提前上岗,严重损害了银行的服务效率与品质。

二是,在员工奖金激励方面存在着手表定理的现象,通常是保底工资加提成的薪金模式,但在销售过程,大多是风险高的产品能够获得高的提成收入,而符合客户利益的产品往往没有业绩收入,这样就存在着个人收入与银行客户流失之间的冲突。

针对上述的情况,笔者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可与金融高校展开合作管理培训方式,对高校相关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联动培训,待毕业时可以直接从培训生中招聘,省去了大量的招聘培训时间。

综上所述,虽然中小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还存在大量的问题,但随着广大居民财富的迅速增长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又符合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下,只要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实践,坚持创新,最终将会在国内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桂泽发,精品银行:中小银行的战略取向发展研究,2003,10

第1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可持续性;支撑

1可持续性支撑概念的界定

“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观,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由此,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支撑可以界定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既要考虑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融资等多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的角度关注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支持与发展、效率与进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支撑必须要实现融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过硬,融资过程中始终保证效益优先,运作规范和提倡创新的基本目标。

2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

(1)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益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必然制约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3)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4)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3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难点

(1)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一刀切”政策,往往将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运用于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评级授信方面也沿用一个标准,致使中小企业能达到客户信用标准的很少;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信贷审查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杂,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需求急、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信贷准入。(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被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经济过热的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难度。同时受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部分行业采取了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障碍。

(3)担保落实难,贷款成本高,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多采取抵押和保证两种贷款担保方式,为了降低风险,近年来,银行原则上还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抵押担保主要是采取不动产抵押,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可抵押的有效资产有限,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而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担保能力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认可,加之过高的资产评估费、担保手续费、公证费、贷款利率等,造成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使一些低盈利企业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4)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仍然是以存款、贷款和一般的结算类产品等传统性业务为主,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组合产品,缺乏对中小企业营销的特色品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4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具体措施

(1)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长期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管理方面,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理出来专管专放,力争做到方便、快捷,又规范、合理,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性,又能在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支撑。在评级授信管理上,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标准,既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又能客观评价信用状况。

(2)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和管理能力,合理选择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合理的信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信贷原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将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调整信贷准入政策,优选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方便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从理论上讲,一切具有相对价值的物品和权益都可用作抵押。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允许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可以存货、应收账款、存单、专利权等用于抵押(质押)而取得贷款,放宽信贷条件,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用于周转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更迅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4)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服务内容、手段的创新。依托银行在人才、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业务为平台,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开展资信调查、财务顾问、代客理财、项目评估、投资银行、网上银行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广泛参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家敏,黄英婷.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6,(4).

[3]徐晓峰,纪建悦.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再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第1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可持续性;支撑

1可持续性支撑概念的界定

“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观,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由此,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支撑可以界定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既要考虑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融资等多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的角度关注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支持与发展、效率与进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支撑必须要实现融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过硬,融资过程中始终保证效益优先,运作规范和提倡创新的基本目标。

2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

(1)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益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必然制约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3)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4)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3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难点

(1)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一刀切”政策,往往将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运用于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评级授信方面也沿用一个标准,致使中小企业能达到客户信用标准的很少;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信贷审查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杂,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需求急、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信贷准入。

(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被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经济过热的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难度。同时受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部分行业采取了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障碍。

(3)担保落实难,贷款成本高,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多采取抵押和保证两种贷款担保方式,为了降低风险,近年来,银行原则上还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抵押担保主要是采取不动产抵押,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可抵押的有效资产有限,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而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担保能力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认可,加之过高的资产评估费、担保手续费、公证费、贷款利率等,造成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使一些低盈利企业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4)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仍然是以存款、贷款和一般的结算类产品等传统性业务为主,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组合产品,缺乏对中小企业营销的特色品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4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具体措施

(1)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长期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管理方面,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理出来专管专放,力争做到方便、快捷,又规范、合理,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性,又能在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支撑。在评级授信管理上,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标准,既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又能客观评价信用状况。

(2)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和管理能力,合理选择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合理的信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信贷原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将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调整信贷准入政策,优选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方便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从理论上讲,一切具有相对价值的物品和权益都可用作抵押。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允许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可以存货、应收账款、存单、专利权等用于抵押(质押)而取得贷款,放宽信贷条件,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用于周转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更迅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4)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服务内容、手段的创新。依托银行在人才、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业务为平台,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开展资信调查、财务顾问、代客理财、项目评估、投资银行、网上银行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广泛参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家敏,黄英婷.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6,(4).

[3]?@徐晓峰,纪建悦.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再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第15篇

【关键词】中小型商业银行 泰隆银行 民营企业

一 浙江省中小型商业银行现状

近年来,中小型商业银行迅速发展,但受制于资金水平、企业规模、公司声望等原因,其在与国有银行的竞争中仍处于明显劣势。加入WTO之后,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更是给我国中小银行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和挑战。眼下,不仅需要继续完善现有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竞争能力,还要逐步打破以传统的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机制,构建新的金融体制。

在金融机构组成上,当前大型商业银行占了绝大多数,造成“大银行服务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不匹配现象。大型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作为需求主体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严重不足,形成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根据浙江省银行业中各类机构的资产规模分布调查显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产总额占各类金融机构的绝大多数,而中小金融组织资产占比明显偏小。

二 浙江省中小型商业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中小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地快速发展,总结如下。

1.自身定位不准确

中小型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本身的资源和经营能力都十分有限,不可能在广泛的范围内提供最好的服务,而当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在业务上不具备自身的特色,与国有银行进行盲目的竞争。因此,中小银行必须有所侧重,将自己的各种资源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上,确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资产质量水平有限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的资产水平极为有限,以泰隆银行为例,该行2011年底的总资产仅为478亿元,与同期工行的154768亿元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此外,我国中小银行大都存在着包袱过重、不良资产比例较大、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不良资产一般高达25%以上,远远超过国外8%的水平。

3.整体规模过小

当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整体数量较少,缺少必要的商业联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例如,一些中小银行没有联行,导致异地汇路不畅、客户结算困难,既占用了大量资金,又增加了清算环节,延缓了客户的资金周转速度,不能给客户提供快速、方便、安全的服务,制约了业务的拓展。

三 泰隆银行发展现状

1.泰隆银行发展概况

作为浙江省民间金融发展的典型代表,泰隆商业银行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不足100万元。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泰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公司治理完善、组织结构合理、管理机制健全、经营状况良好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年底,银行总资产达478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69亿元和281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51%。于此同时,泰隆银行2011年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34%,较上年上涨0.47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泰隆银行作为国内中小银行的代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2.泰隆银行的成功经验

相比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在资金实力、企业声誉等多方面存在劣势。面对不利的现状,泰隆银行坚持小企业市场定位,始终坚持做“中小企业的成长伙伴”,逐步形成了以“三品”(人品、产品、押品)、“三表”(水表、电表、海关表)为特色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截止2011年年底,该行已累计向小企业发放贷款40多万笔,共计1600多亿元;在全行所有授信户中,授信余额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客户占了90%以上,扶持小企业10万多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针对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泰隆银行还积极探索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多举措解决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融资需求,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产品设置差异化

在产品设置方面,泰隆银行充分考虑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从一开始便尝试推行多人担保、辅助担保、和信用担保的保证担保贷款,即要求借款人的朋友、亲戚等提供保证,并可辅以父母、妻子或是子女等作为辅助担保。这种担保方式,一来可借助家人、朋友起到随时监督借款人的作用,二来解决了小企业贷款无抵押物的难题。

2.成功的风险控制

一般认为小企业缺乏抵押或担保,加之资产规模较小,因而向其发放贷款风险较高。泰隆商业银行考察借款人信用时遵循“到户调查”和“眼见为实”的原则:要求客户经理必须到借款人经营场所实地核查原始账簿、单据、凭证,直接到现场盘点实物,全面掌握客户的缴税情况、用电情况、经常性存货、固定资产、资产负债情况等,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3.优质的客户服务

针对中小企业业务“短、小、频、快、急”的服务需求,泰隆银行在服务方式方面实现了创新:针对小企业贷款“户多、额小、期短”的特点,提出了“三三制”原则,即承诺老客户三小时办结、新客户三天内答复;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了一支人数多、素质高、自律性强的客户经理队伍,通过“人海战术”密集地走访客户,频繁地沟通交流,搜集累积信息,并提供一对一的上门服务。

4.因地制宜的创新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