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课学情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课学情分析

第1篇

一、模拟实际现象,学习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所含有的信息量也非常大。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对这些内容的把握必须要通过教师以实验这种直观方式的教学过程,而科学信息量的庞大并不能保证每个实验都真实呈现在课堂上,因此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利用虚拟情境来帮助学生去了解科学现象,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中的“校园里的小动物”这一课时,由于教师不可能把校园内所有的小动物都采样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在校园里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来作为样本,因此只有采用虚拟情景的教学法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例如教师可以把校园内可能存在的小动物通过PPT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看,并且在放映过程中,教师要配上自己的解说。比如播放蚂蚁的图像,教师就要给学生介绍蚂蚁这一动物的特点,如蚂蚁的习性、蚂蚁的生活状态、蚂蚁的生命发展过程等。学生在观看到教师播放的幻灯片以及听到教师相应的解说后就会学习到关于“校园里的小动物”这个主题的科学知识,了解到校园内存在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在这种虚拟情景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详细地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模拟实际现象,利用好虚拟情景,把最全面和最真实的科学内容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虚拟学习收获到大量的知识。

二、用虚拟动画场景还原真实的科学现象

在课堂上,多媒体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中运用到的各种技术也为课堂带来了很多方便,而这种方便也能体现在虚拟教学中。针对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动画技术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还原真实的场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实际场景的还原,把客观存在的现象用最真实和立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把液体倒进水里去”这个课题时,如果师生们自己去操作的话,难以用肉眼观察到液体进入水中的具体现象,而虚拟动画的教学方式能够把这个现象进行放大和放慢,让学生观察到各类液体进入到水中时产生的现象,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控制画面来调节某一个环节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反复地观看和学习,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所不能实现的。又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怎样搭配食物”这个课题时,食物的种类也是非常多和杂的,所以采用实际操作也显得不太可能,而虚拟教学却能够解除这个不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每天的食谱,并根据学生所说的食物来将其展现在虚拟动画上,然后用动画模拟出食物被咀嚼以及被消化的过程,最后用动画归纳出食物是否符合人体健康,这样学生便能够意识到自己每天所吃的东西是否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同时也证实了教材中的科学知识。

三、虚拟学习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作用

第2篇

一、现状

从教学班级来看轻度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一旦需要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就有困难(2)知识面太窄,有阅读英语故事的习惯,但只局限于表面。

中度的学习困难。表现为:(1)不善于动脑筋,分析理解能力差,有一定的阅读障碍。(2)上课不能主动回答问题,提问时也只是对简单的问题可以部分的回答,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3)能够完成作业,但是只限于简单的抄写,一旦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束手无策。(4)基本没有阅读习惯,只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学习,尽管我多次强调书虫系列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

严重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英语学习基础差,对于常用的单词经常写错、读错,甚至还有不能够根据音标读出单词的。(2)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平时的与老师、同学、家长的交流上。(3)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够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的情况,结合我几年的初中英语的教学经验,经过不断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对于原因的分析绝不能仅仅是归结在学生自身不努力学习这一点上,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困难

(1)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我将来也不出国,学英语有什么用?于是必然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

(2)实际应用和语法规则的碰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语言的应用是比较灵活的,甚至是出现很多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妨碍交流,我们常常听那些出国游玩的人回来说“next year”及“you every month get how much money”等非常不地道的英语。青少年一旦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就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不良的影响。

(3)对英语的尊重不够,单词短语或句子被随意篡改。由于没有使用英语的大环境,所以有少数学生在书上标注汉字读英文单词,比如:拜克,沙尼,山克油等大量让人看了啼笑皆非的文字。

2.家庭生活的影响导致的英语学习困难

社会原因是很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面对现实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之下生活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接受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毕竟同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有的学生英语成绩优秀,有的却不太理想,而且相差非常悬殊。而同样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几乎就没有这个现象。这里就有家庭原因,我个人认为家庭的作用非常大。

(1)单职工家庭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有部分家长不是每天在麻将桌上玩耍,就是逛商城或忙于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家庭怎么能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呢?学生恐怕连完成书面作业的心理空间都没有,更不要说完成老师留的听读背的作业或者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了,而阅读能力又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2)家长离婚或一方父母早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比例,在生活不稳定以及由于家庭原因所引发的心理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学生无心学习。(3)油田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有一部分同学为了到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这些同学大多住在奶奶或姥姥家,远离了父母的管教,他们的日常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3.评价方法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就目前来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要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如何,就基本是单纯的看他的分数,因为尽管我们很努力但目前还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代替它,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评价的方法都是不全面的,包括我们现在采用的分数的方法评价成绩的优劣。其实英语的学习是多角度的,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经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并且依照这个答案对学生的理解和程度做出评价,这本身可能就是不客观的,还会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降低,因为答案里没有她们的所思所想。

三、解决办法

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也迫使我们不断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关于社会的原因导致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困难,我们应该看到可能会有人不够重视英语的学习,但是社会的主流是好的,我们教师自己也要以身做则,要重视自身的教学修养,用自己的对教育的热爱来感染学生,也要不断的用正面的例子去教育引导学生,使她们重视英语的学习。

2.针对家庭的原因导致的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不但是学校学习的延续、巩固,也是学校学习的基础,所以家长的工作就很重要。而针对我们学校的情况,家长是首先需要接受教育和引导的,这就需要我们任课老师经常和家长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第3篇

关键词:音乐美学学科归属

1964年,意大利音乐美学家恩里科·福比尼(EnricoFubini,1935-)要写一部《西方音乐美学史》(AHistoryofWesternMusicAesthetics),他碰到的首要问题是音乐美学到底是什么,音乐美学到底能否归属于一般美学。他说:

音乐美学对我们来说含义是什么?试图在一种有关音乐的美学与思考艺术和美的更加普遍的背景当中所理解的美学之间加以区分是合理的吗?在这个领域当中音乐需要一个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不同的对待吗?[1](p1)

而此时,起源于德国的音乐美学在西方已经走过整整180年的历程。1784年,德国诗人、音乐理论家舒巴特(C.F.D.Schubart,1739-1791)在《关于音乐美学的思想》(IdeenzueinerAsthetikderTonkulst)一文中提出了AsthetikderTonkulst这个词。一般人都把这篇文章的发表看成是“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学科出现的标志。

无独有偶,198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威廉·奥斯丁(WilliamW.Austin,1920-2000)在翻译德国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CarlDahlhaus,1928-1989)的Musik鋝thetik这部书时,径直将书名译作AesthetiesinMusic,他在前言中写道:

在德语世界中,可以将两个原本已经非常模糊和抽象的词汇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Musik鋝thetik——达尔豪斯教授此书的书名。德语读者似乎用不着去追问达尔豪斯,他论述的究竟是“音乐的一种美学”,还是“音乐的权威美学学说”,或是“某些音乐的某些有意思的美学”,还是“所有音乐的美学理论”。此书的译者可以将此书书名扩展成诸如“对欧洲音乐的主要美学理念的系统性综述和历史性批判”之类的东西,但这简直不象个书名!脆将其直译成《音乐美学》(EstheticsofMusic),与原著Musik鋝thetik靠近。[2](p3-4)

威廉·奥斯丁试图用AestheticsofMusic这一个英文词来消除非德语世界的读者由Musik鋝thetik一词可能产生的歧解,似乎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直到今天,人们对于音乐美学的认识,依然十分模糊。正如达尔豪斯(1980年)所说:“音乐美学,至少在现在,并不是一个普遍被认可的常规学科。”[2](p2)伊沃·苏皮契奇(IvoSupicic,1928-)说:“许多音乐史家否定音乐美学部分地是由于他们有时可能把某些寄生的美学文献与真正的音乐美学混淆了。”[3](p17)

1991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发表短评,提出对音乐美学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方法问题、对象问题、哲学基础问题以及本体论问题。”[4]本文试图将学术界有关音乐美学学科属性的各种观点分类列出,分析它们各自的立论根据,最后将这些争论融入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进程中,结合时代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考察音乐美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一、关于音乐美学的学科归属,学界大概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

情感作用中脱离出来的形式,他就是一个形式主义者……”。[6](p55)卡尔·转载自论文先生网,请保留此标记达尔豪斯说:“席勒的音乐经验毫不贫乏,也是在意识到要试图构思自己的美学系统就必须考虑到音乐美学时才开始对音乐理论感兴趣的。”[6](p43)“散见于席勒论著中不多的音乐美学思考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论证相结合在一起的,其目标远离音乐。”[6](p43)恩里科·福比尼也注意到席勒的音乐美学与哲学系统之间有紧密的联系。[1](p213)

文艺美学。文艺美学与生活美学并列,从属于美学。”[9](p4)于润洋说:“音乐美学作为一般的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该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本质的基础理论学科。”[10](P124)我们姑且不论这种类分与类从是否准确,但我们必须强调,完全归属于哲学和普通美学,音乐美学就会丧失自己的特点和立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前苏联音乐美学家的偏失中得到些许警示。克林列夫说:“音乐美学(跟其他的艺术美学一样)的基本问题,当然是艺术作品中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什么是第一性的——现实还是音乐?音乐是现在人意识的反映呢,还是与现实无关的人类心灵的流露?唯物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现实是第一性的,音乐表现人对这一客观的、存在于人类意识之外的现实世界的关系。而唯心论的回答是:音乐是第一性的,它的本质不是客观,而是主观,是人类的体验和思想本身的表现。”[11](pp.7-8)我们看不出克林列夫所论的音乐美学与唯物论哲学之间有什么不同。

这种极端的倾向,自然要受到音乐美学家们的反对。伊沃·苏皮契奇认为,把音乐美学与纯哲学知识赞同起来是错误的。[3](p19-23)恩里科·福比尼说得稍微委婉一些:“如果我们接受罗伯特·舒曼所声称的‘美学原则在每一种艺术中都是一样的,只有材料是不同的’,我们也许就不会试图写这样一本书(《西方音乐美学史》)了。”[1](第1版前言,p1)随后,他还批评了将音乐美学泛化为一般哲学的倾向:“如果我们把音乐美学狭义地界定为对音乐的系统的哲学考察,可以公平地说,它现在正处于弥留之际。”[1](p423)赫尔曼·克雷兹施马尔(HermannKretzschmar)曾试图将“音乐美学”和“哲学美学(PhilosophonAesthetik)”作区分,以抵制那些脱离实际的哲学思辨。

一种观点认为,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3](p16)阿曼德·马查贝(ArmandMachabey)把音乐学定义为:研究、系统阐述和解决与音乐史、它的美学和音乐自身以各种各样形式表现的问题。[3](p15)萧友梅说:“乐学是研究音乐的科学,我已经说过了。我们大概可以分开五方面去研究他。若是依着研究科学的方法排列起来,当然第一是声学,第二是声音生理学,第三是音乐美学,第四是乐理(狭义的乐学),第五是音乐史。”[5](p104)于润洋说:“音乐美学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子学科。”[10](P124)

评论的一般是音乐圈外人,即律师、神学家或作家,这就标志着技术判断与审美判断之间形成的差别程度:技术是专家们的事,而公众觉得要对审美上的事情负有责任,其代言人是起着批评家作用的音乐圈外人。”[6](P7)

一种观点认为,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

顾名思义,音乐美学就其性质来说,既可说是用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音乐的美和审美的部门美学,又可说是音乐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基本规律与特征的一门基础性的音乐理论学科。音乐美学的这种双重属性,说明它是美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特点在于美学与音乐学的结合。一方面,音乐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需要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艺术中的美学问题,使自己成为艺术哲学——美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音乐美学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12](PP.267-268)

为了不偏向音乐,也不偏向美学,汪森提出了一种折中的看法:“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应牢牢锁定音乐,但研究方法及其最终所表现出来的学术形态应为美学或哲学理论。”[13](p78)有人担心这种说法会导致将音乐美学看作是音乐与美学简单的相加。茅原说:“这个新的质不能离开音乐和美学这双重属性,音乐属性与美学属性都是音乐美学的不可被代替的本质属性。离开了音乐,那就是一般美学,离开了美学,就谈不到是音乐美学。”[14](P2)

一种观点认为,音乐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伊沃·苏皮契奇认为,在“承认音乐美学在关于音乐知识的整体中的地位——一种地位,以超出音乐学学科自身的这个定义,考虑在音乐的美学理解中哲学思辨的重要性”的条件下,“音乐美学也是一个学术学科。”[3](p15)修海林、罗小平:“我们认为,就中国音乐美学这一门独立学科研究而言,是以音乐的存在和音乐美的存在为对象的。”[15](p66)茅原说:“音乐美学这个学科,以专门研究音乐而区别于一般美学,以对音乐进行哲学美学思考而区别于一般音乐学。”[14](P1)

二、在讨论音乐美学学科归属这一严肃的课题时,我们并不想轻率地表示支持哪一类观点。但我们必须明确,已经用过的两种方法丝毫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种是语言学的方法,即从语言结构的层面来说明音乐美学的学科归属。“音乐美学”在德文中是一个合成词Musik鋝thetik,在英文中也是个合成词AesthetiesinMusic。用中文表述的“音乐美学”既可看作是“音乐的美学”,也可以看作是“音乐和美学”。如果是前者,音乐美学就是美学的分支;如果是后者,音乐美学就是音乐和美学的交叉。这样的分辨,实在没有什么学术意义。一种是静止的学科分析方法。如果我们截取康德、谢林、席勒、黑格尔等人的音乐美学来定性,音乐美学自然是普通美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但如果我们截取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的音乐美学来定性,音乐美学又成为音乐学的一个部分。

从这一场持久的争论中,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只有将学科放到动态的进程中进行全面考察,才有可能揭示学科真正的归属,并进一步明确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这种尝试,见于卡尔·达尔豪斯的理论中。与一些片面的观点不同,卡尔·达尔豪斯的观点包含了更多的历史辩证法。首先,他追述了哲学音乐美学的渊源。他说:

18和19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和音乐的关系——尼采除外——所表现出的特点是音乐经验、哲学认识和音乐史作用之间极为不恰当的比例。音乐经验贫乏比如康德和谢林,或囿于成见比如黑格尔和叔本华,都没有阻碍哲学——迫于一定程度的系统压力——获得对音乐美学的认识,这些认识首先是被音乐家反抗,最后被接受和‘过渡’到观念中,有时甚至是‘进入’到音乐的观念中。[6](P180)

古典典美学的完善》(《艺术的文化功能》,卷I,柏林,1931,第19页)说道:

音乐与哲学的关系在有突出成效的阶段期间本应该引起史学家们的注意,因为这种关系的表现,即美学,可以理解为以哲学为基础的音乐史现象。从哲学的症结所在而引申出来的音乐美学,作为音乐观对音乐在文化系统中进行了重新定位,它作为音乐思想不仅从哲学中借用概念,而且本身就是哲学。成熟的哲学状态与特有的艺术家的创造力不谋而合,这一历史事实是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前提,甚至是美学作为一个哲学症结的前提,因为美学必定要与哲学的中心问题从根本上联系在一起,才能成为哲学学科。[6](P28)

学科是一个教育学的概念,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16](p434)学科萌芽于人类教育实践中。在中国,西周中期就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当时的教育由六门学科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周代的大司乐还是主管教育的官员。到汉代,大司乐分为太乐和乐府两个部门。太乐署主要掌管雅乐,乐府负责收集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相对独立。音乐理论与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以哲学和政治伦理学的形式对音乐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这点与卡尔·达尔豪斯的理论十分契合。《幸福园》中的哲学女神的左边写着:“七股智慧的清泉来自哲学,它被称为自由艺术”;右边写着:“圣灵是七门自由艺术的创造者——语法、修辞、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天文。”[17](p55)六艺和七艺是最早的学科的模型。在古希腊学者的眼中,哲学是一切认知的完成者,是所有学科的铺路人。在中世纪神学家眼中,自由艺术的创造者是圣灵。

真正的学科体系,却是市民大学与市民教育兴起的产物。卡尔·达尔豪斯说:

从整体上看,音乐美学体现了有文化教养的中产阶级音乐爱好者的精神(音乐美学遭到诋毁,此转载自论文先生网,请保留此标记即部分原因所在),它起源于是18世纪,但在20世纪面临解体。19世纪音乐美学的基本观念(音乐美学主要是一个19世纪的现象)认为,思考音乐、谈论音乐和实践音乐一样重要,合格的聆听必须具备哲学和文学的前提。[2](p1)

在理性主义的学术氛围中,音乐美学逐渐获得独立的地位。恩里科·福比尼说:

浪漫主义后期达到了完全的成熟。[1](第一版前言,p3)

毫无疑问,18世纪以后的音乐,已经走出了纯粹的哲学知识的范围之外,成为音乐科学的一部分。19世纪以来,人们沿着音乐美学的重要问题进行追溯,发现起源于18世纪现代音乐中的许多美学思想,一直都潜伏在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中。于是,音乐美学顺着时间的隧道前后摸索,勾画出音乐美学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轨迹,并试图超越音乐本身,与音乐学之外的其他学科进行对话。这一阶段的音乐美学,已经是“既包括科学又包括哲学的音乐美学”了。[3](p16)

我们讨论音乐美学的归属,还有一个隐性的目的,那就是试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音乐美学究竟要走向哪里?将以什么样的面目在未来呈现?正如恩里科·福比尼在《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十一章所提出的“未来会怎样”:

音乐美学将走向哪里?音乐美学仍然以任何有意义的观念形式出现吗?是否音乐美学具有像规律一样的真实性呢?[1](p422)

我们不可能单纯地在哲学范围内回答这些问题。人类已经走出了含混的哲学时代,经过了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洗礼,哲学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但哲学的结论不能再作为我们演绎的基础。我们也不可能单纯在音乐学的范围内回答这些问题。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整体的知识一再被切分到不可知的地步。于润洋指出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领域存在学术视野过于狭窄的问题,他说:

音乐学与其它相关人文学科之间,音乐学各子学科之间、甚至子学科的内部相互疏离甚至隔绝的现象相当普遍。仅以我比较熟悉的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领域为例,音乐史学缺乏对当代中外史学理论的关注;在对中国的和西方的音乐历史研究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甚至在中国的或西方的音乐历史研究中,将古代和近现代相互分割,忽视整体性研究。而相似的情况,在音乐美学领域中,在不同程度上同样存在。

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也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重视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并使其健康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力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实行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经过了这些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高中生物课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相对于其他学科,生物课有其特殊性:它既是一门文理兼包的交叉学科,又是一门处于活跃发展时期的边缘学科。因此,生物课更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学习素质。“新课改”无疑为高中生物课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应及时调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学懂学会生物科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有着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情分析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和落脚点,只有切实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从知识技能等方面阐述教学目标,并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所侧重的实施,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学。总之,学情分析深入到位,才能具体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达到以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为风向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单纯为了分析学情而分析学情,要把学情放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放在日常的教学课堂设计中来进行分析。

二、新课改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学情具体分析

1.新课改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况明显改善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面临高考,因而新课改以前,高中生物教学大都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观念保守陈旧,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也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严格照搬课本,强行要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机械化的记忆。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对于刚刚比较系统地接受生物学知识的高中生而言太过僵化,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单纯为了成绩而死记硬背,那么提高?W习能力就无从谈起,这与高中生物课教学工作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新课改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定位为是生物学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生物学教学也由此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关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创造开放、互动式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增加模型图片等教具的使用频率,配以多媒体等影像资料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起来,学生们也变得乐于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对于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过去生物课教学中的难点也变得容易掌握,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举个例子,诸如染色体和DNA结构,基因工程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免疫学基本概念等知识点,因为内容极其抽象复杂,信息量太大而难于记忆,在过去一直是生物课堂上令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头疼的问题,自从实施新课改后,通过恰当的教具和多媒体动画等影音材料的应用,以及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推广,学生在教师生动直观的授课中更易于记忆和掌握知识,在引导式的讨论和发言中加深了理解,显著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2.新课改后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过去的应试教育常常强调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舍本求末,生物学其实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强调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新课改实行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逐渐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加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学生的自我个性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得到展现,学生们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的学习,有效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加入了更多联系实际的内容,比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呼吸作用》等章节中,都加入了我们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内分泌失调疾病,酒和酸奶的发酵原理等,另外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课的课时得到相应的增加,内容也更生动有趣。这些课堂教学中的调整和改进,都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彰显个性,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课改下高中生物课堂学生学习压力大与授课内容多存在矛盾

高中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阶段,高中学生要面临高考――这个可能是影响人一生的考试,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高中生物课时较少,而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又太繁多,这是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一个主要矛盾。生物课作为必修课,不可避免地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高中生物内容多,知识点覆盖面广,比较前沿和抽象难懂的内容也不在少数,此外还有大量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但相对于其他必修课如外语数学等,生物课的课时又相对较少,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倍感压力,有时在课程安排上捉襟见肘。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强化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合理、统筹、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其次,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是服务于学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时时刻刻按照学生的需要组织课堂教学。因此,系统地进行学情分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还能使学生潜在的能量被开发和挖掘出来。我国学者认为学情分析是分析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对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态度。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做好引领工作,辅助学生积极学习。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学前对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一般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三、学情分析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综合特点,再根据以往学生上课时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精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支点。此外,教师根据课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对提问的回答情况和参与学习积极性,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通过调动积极性调整教学的重、难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把握学生复杂的课堂表现,要实现高效的教学,除了高效的课前准备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延续到课后。

只有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并合理地利用学情,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率,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教学的内容、选择出合理的教学手段、正确地评价教学效果,才能利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新知、锻炼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彰发.如何做好学情分析[J].贵州教育,2010(16).

第6篇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0—004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2010年秋季,甘肃省所有高中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摒弃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那么,学生是否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学生是否都能做到?就此,笔者对新课程改革后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其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拥有自学能力,少数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学生拥有自学能力与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比课改前更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关,少数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则与过分依赖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有关。

2.探究学习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有18.3%的学生参与了探究式学习,56%的学生有时参与有时不参与,其余学生没有参与过探究学习。原因很多:第一,探究性学习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研究、查资料,而学生学习负担重,没有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究中;第二,分组进行探究后,探究的任务就落实到具体的学生身上,少数人“搭便车”的现象时有发生,探究学习仍然有流于形式的弊端。

3.合作学习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转变,而少数学生更喜欢独立思考或认为合作学习与否效果都一样,因此,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由新课程改革课程功能方面的目标决定的。

1.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方面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高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感觉不适应,且学生还没有掌握高中学习中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知识掌握情况较好。

2.学习习惯方面的调查表明: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和无预习习惯的学生一样很少,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很随机;课堂习惯方面,有23.5%的学生能做到每节课思想集中,有70.2%的学生有时能集中精神有时不能。能坚持上课记笔记的学生也占到大部分;作业习惯方面,有13%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66.6%的学生有时能有时不能,其余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课后复习方面,有16.6%的学生有复习的习惯,6%的学生没有复习的习惯,半数以上的学生有时有有时无,26.6%的学生到考试时才复习。

那么,如何改善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首先,传统的方法里有宝贵的经验,需要我们继承,如课前预习、课堂上做好笔记等都是需要继承的经验。其次,对传统的方法里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要进行创新。作为教师,不仅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还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如坚持以启发式为主,决不搞“满堂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但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等。

2.从学生方面来说,要明确学习目标,积极改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

首先,学生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学生要善于给自己的态度打分,找出原因,主动排减不良因素,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第7篇

一、对学生的“已知”心中有数

这里说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准确了解学生的“已知”就能够确定教学内容的起点,就能有效选择问题情景和教学策略,就能有效利用先行组织者进行教学。如在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已知”:(1)已经掌握了一些重要元素的化合价,能够判断一些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2)已经知道部分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3)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4)已经知道化学反应可分类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5)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也略有所知,能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定义氧化和还原反应。我们只有对学生的“已知”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准确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达成的学习目标。

二、对学生的“未知”定位准确

“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学生的“未知”是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达到的“未知”水平,它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目标中所包含的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包括:(1)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3)能够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4)能够用双线桥和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等。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用双线桥和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转移电子的个数”,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如只有一种氧化剂和一种还原剂的反应,让学生能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能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判断出氧化还原反应,能从化合价的升降角度分析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反应中得到和失去电子的情况。

三、对学生的“怎知”精心设计

“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活动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中,我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进行。首先板书CuO+H2=Cu+H2O,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能很快判断CuOCu失去氧原子,发生了还原反应,此时我追问“那么该反应中的H2H2O,发生了什么反应呢”?学生很容易答出“氧化反应”。接着我再举几个有得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分析得氧和失氧的情况。当通过练习,学生对从得到氧和失去氧的角度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得很好了,接着引导学生来分析这几个反应中物质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学生惊喜地发现,这些反应中都存在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只要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范畴就更广了。我们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时,就可以根据“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了。学生要掌握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因为初中已经学过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以及如何判断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此时接着再问“那么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化合价的变化由什么引起的呢?”学生的思维一直跟着我的思路向前走,此时问题一出,学生都议论开了,“是什么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呢?”

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道了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有关,比如钠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因为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当它失去这个电子后就显+1价。由此学生可以得出答案了“因为有电子的得失,所以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比如钠和氯气生成氯化钠的反应中,钠原子失一个电子,化合价由0+1;氯原子得一个电子,化合价由0-1。此时,我给学生分析了另一个反应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氯化氢中氢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该反应中不存在电子的得失,而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因此说“电子的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第8篇

关键字:新课改;中学生;足球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09-01

新课程改革为足球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一堂好的体育课能够让老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足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示范之后,更多的工作是教师辅导学生去自学,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善于探索足球的内部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创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为足球运动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新课标下的足球课

传统的中学足球课是严格按照体育大纲进行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而学生体质的个体差异和身体条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的利益。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现实,调动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地位发生一定改变,新课改更多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教师只是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的特点

中学的学生处于学习动机不够稳定、易于冲动,兴趣不断分化的阶段。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加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寻求适合的教育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足球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师不光要注重学生心理特点,还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合理安排教学,运动过程中所设置的负荷不宜过大,注重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足球技术的兴趣,使足球课更加生动、有趣。

三、结合新课改上好足球课

(一)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热身是任何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足球运动也是如此。所以要求学生在上足球课之前做好热身,防止运动损伤的出现,更好的进行足球训练,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热身活动安排,为了提高热身练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采用体育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达到热身效果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上足球课的准备,让身体和心理处于最佳水平,这时开始上课,必定会达到显著的学习效果,还能避免学生受伤。

(二)营造轻松的上课氛围。在进行足球课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应该具有教育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参与,积极性才高。新颖的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轻松的课题氛围,还能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足球技能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在中学足球课上引入具体的有趣味性的游戏有助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师生之间的心理动向的一致性。足球课不同于其他课堂的教学,它具有广泛的活动空间,为课堂的趣味游戏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在课前开展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同时让学生对足球运动产生兴趣,对下一步足球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参与,逐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足球课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在课前的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不足找到教师进行补充,让自己能够学习到足球技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和欲望。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去做教师,让学生对一堂足球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对一堂足球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理解能力,降低教师教学的难度,能够得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很大的提高,学习的兴趣浓厚,促进足球课程在学校的开展,有利于足球运动的发展。

(四)寓教于乐练习、巩固运用知识。学习知识最终要进行运用和巩固。针对中学足球的教学特点,教师应该选取贴近教学内容寓教于乐的练习,形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不至于产生厌烦的感觉。例如:在足球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控球及断球的练习,让学生时刻控制自己脚下的球,然后抓紧机会去抢别人的球。被断的同学主动出局,一直到场上只剩下一名队员为止,该队员就是最终的胜利者,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的足球技能,同时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所以这种有一定趣味性的练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掌握专业的足球技能,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对整堂课进行评价,同时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时刻有心理准备。足球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些技术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熟悉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足球运动的动机,有利于教学的衔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新课改的提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新课改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对足球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获得更多的足球技能和足球知识。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全面实现学生足球技能水平提高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杰.少年后期足球运动员的心态及其训练水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第9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学有兴趣,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需求。这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而兴趣并不是外加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刺激下由内而外所产生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水平与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动力。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熟悉的场景之中,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为枯燥的知识穿上了“漂亮的外衣”,为教学增添亮点,从而使原本枯燥无味、机械呆板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加富有趣味性,这正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自然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积极参与的热情。这样就向有效教学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过程。而传统教学采用的是枯燥而机械的教学模式,只是就知识本身进行讲解,为讲解而讲解,教学不仅枯燥,而且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之中,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与熟悉的事物之中,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更为直观形象而丰富的感性信息,再经过学生的思考与思维,就可以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实现对知识的再加工与再组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掌握学习方法。而思维是一种积极的主体认知,是建立在丰富表象积累基础之上。而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将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与生动而真实的活动之中,这样更能唤起学生求知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从中获取大量丰富的表象素材,这样更能为学生的思维奠定基础,更加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能够让学生从直观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知、本质的理解,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同时又可以学会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原则

(一)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整个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以学定教,这是教学的指导性思想,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理念。这就决定了在创设情境时既不能片面追求趣味性,表面热闹,而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与教学目标偏离甚远;又不能片面地追求知识性,虽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直指教学目标,但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要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思维与兴趣点集中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通过学生快乐而主动的探究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在趣味性与知识性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丰富多样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围绕着具体内容展开积极探究。如故事与游戏是小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形式,因此在创编故事或是游戏时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情境才能成为有效的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展开快乐学习、主动探究,实现有效教学。

(二)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情境创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教师要充分放手放权,不要做过多的干涉,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与选择权,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富有深度的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说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不重要,教师不是完全放任,不管不问,而是要以全新的角色,从全新的角度来指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独立探究。教师要成为参与者、组织者与指导者,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独立探究。因此教师要在放与扶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确立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

情境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教学优势,但在具体的运用时切不可对其他教学方法全盘否定,一概排斥,要知道它们之间是互为补充的有机体,可以穿插运用。如运用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效果来呈现故事,这比起单纯的语言描述更能吸引学生。又如创设生活情境,以现代信息技术来模拟生活场景,更能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引发学生更为强烈的参与动机。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使得情境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展开富有成效的主动探究。

三、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 情感教学 分析利用

在新课程改革内容下,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教育机构对英语领域的深层次、全方位改革作出一系列探讨方案,经过不断地研究,得出情感教学对英语课堂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实行英语教学,能推动学生的成长进步,提高整体的英语水平。

一、情感教学的概述

所谓情感教学指的是主观上的一种体验,它反映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反映的内容是主客观的联系,而不是客观事物。在稳定程度方面,情感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情境性;在时间长短方面,情感是社会达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产物;在需求方面,高级社会需要中,情感和人是相互关联的,比如道德和友谊。

通过自身教学经历分析,笔者认为情感教学的内容,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在审美认知和道德角度,对个体、班级和社会再次体验的过程。同时这一阶段教师能提升自身的英语素质,加强情感投入,使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继而提高英语素养的过程。

二、英语课堂情感教学的作用

(一)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封闭性

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依旧把老师作为公正的代表和理想中的目标,他们渴望在老师那里得到平等的关爱和理解。身为一名教师,应该能充分认识到学生自我封闭和沉重孤独感的后果,它会导致学生出现狂躁、寂寞、挫败感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厌学休学情绪。在英语课堂上,面对那些基础差、分数低的学生,老师要努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加亲和力,面带笑容地对学生进行授课,鼓励学生多提问,让他们放开自我约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二)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状态,它在维持现有的学习模式时,能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进步发展。学习动机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和内部动机,从排序上看,可以得出从最初的关心学习成果转移到关心学习过程,学习的目的从外转向内,所以,学生要学会自我鼓励,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三、英语课堂情感教学的应用

(一)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对象。老师是教学工作的引领者,在中学阶段,学生和哪一学科老师关系融洽,其学习兴趣也会被提高。所以,英语教师在无论是在课上课下都要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学时期是学生对英语进行系统学习的开始,面对复杂的语法和句式结构,老师要耐心的进行引导教育,选择最佳的授课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二)理解、鼓励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都非常脆弱,一旦受到受害,会导致出现偏激行为,老师要理解学生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耐心的劝导教育,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作为一门交流语言,需要记忆大量的词汇和短语,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厌烦情绪,老师要理智地看待这一问题,可以讲述自己以前学习英语的经历,以此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典型人物学习英语的事例,如最近热映的《中国合伙人》中学习英语的经验,不但符合学生的娱乐习惯,还能从中领悟学习英语的方法,一举两得。对于正式接触学习英语者而言,口语表达方面是难点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交流,培养学生张口能说英语,落笔能写英语的能力。

对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的提问交流环节,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出现错误时,老师要采用亲和的语气纠正,避免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打击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跨过心理障碍,打消他们放弃英语的想法,对于中学生来说,老师的引导关心对他们的学习进步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如果老师只是关注学习较好的学生,忽略差生的发展,对他们不予理睬,会造成学生的叛逆行为,不但影响学生的自身发展,甚至会给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破坏。因此,老师应该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建立学生的自信。

(三)分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要加强合作共同进步,老师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任务分配,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在这过程中,同学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学习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老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合理安排分组,每组可分为6人,选出一个组长,组长采用轮流制度,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英语歌唱、对话表演。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和情感表述,加上动作表情,在课堂上展现出生动灵活的英语,表演是中学生的天性,在这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英语学习,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英语表演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使英语这门课能趣味丛生。

(四)丰富课堂学习活动

英语作为外语,是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因此要不间断地进行英语学习,在交流中掌握精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课堂活动,丰富学习形式,比如对学习用品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橡皮、铅笔等工具,辅助老师教学,当老师说“eraser、pencil”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学生可以用现实工具代为回答。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记忆力。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和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

(五)开展英语学习竞赛

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单词拼写、课文背诵、作文评选大赛,由于中学生的好胜心强,在比赛中,克服困难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竞争中的学习效果通常比平时的效率大。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老师进行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出现偏袒个别学生的行为,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课堂采用情感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作为老师,要全面地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促进中学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侯艳.创新教育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2):151-152.

[2]陈达,王随红,付明霞.新课标下中学英语课堂互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6):36-42.

[3]陈淑清.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改进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11):124-125.

[4]潘银宽.英语课堂情感教学有效实施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04):7-10.

第11篇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让大学生模拟面对实际问题时的感受,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公共管理学科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要点,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人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重要性;实施

一、引言

近几年,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法,在理论知识和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搭建了一座桥梁,即在模拟过程中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增加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融合,是一种以教师提供实践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对案例反应的问题作出判断和结果,模拟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提供一个实践案例,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整个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应用的重要性

第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演示法、教授法等为主要教学模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教师主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大学生占主导地位,成为信息加工的主题,从而可以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知识要点。第二,目前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严重缺乏,“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实际模拟性,用真实场景的管理实践中的一些实例,真实地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也可以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增强学生对突变环境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第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运用公共管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首先,“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过程:其一,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是教学中实施“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学习模拟场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也是在“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中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在;其二筛选合适的案例。案例的筛选至关重要。就目前“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过程中采集案例的途径比较单一,大部分只能采用国内其他高校教师编写的案例,不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性的教学。在筛选案例的时候,人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这个案例能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实施,能否通过情景模拟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就是要考虑到这个案例在最后是否容易进行评估反馈;其三编制方案。在实施“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现实条件的制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场景,要求模拟的情景接近现实。遵循模拟场景的基本原则,设定好时间、参与人数,角色的设计与分工,以及模拟的目的、预期效果等各个环节。在编制方案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学习状况,进行不同的分工,也可以互换角色,锻炼学生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其四师生共同参与“案例+情景模拟”教学。在情景模拟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案情,分析各个角色的作用,同时也要维护好课堂秩序。教师与学生要注重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时要遵守模拟场景应有的程序。参加案例情景模拟的学生要考虑现实众多因素,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当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模拟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应该立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在模拟过程中出现不同观点陷入困境时,教师应该及时补充一些专业信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待情景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评估反思,对在模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

四、结束语

总结“案例+情景模拟”教学通过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进行场景再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来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走向社会更容易融入工作中打下基础。

作者:朱辉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黄山市分校

参考文献:

[1]周琼婕.浅析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企业导报,2013(16).

[2]杨彤.案例+模拟教学法在《国有资产管理》教学的应用[J].南方论刊,2009(11):104-105.

[3]彭小兵,符桂清.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研究——基于学生决策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1):100-103.

[4]彭伟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科研,2016(3):00304-00305.

[5]杨秋菊.情景模拟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嘉禾拆迁案为例[J].管理学家,2013(17).

第12篇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生在上课前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兴奋点也可能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呢?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引入,只要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能使学生离开从事的活动,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上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精彩的问题情境引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三)、创设问题情境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可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明确目标,打下基础.如下文所列举的案例,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巧妙地引出了新授课的内容,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剖析

(一)、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将故事引进数学课堂,不仅强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问题的源远流长.科学家的热爱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也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有着易激动、不稳定的情绪化心理状态的特点,于是设计一些引人入胜、出其不意的故事,它都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甚至会对所学的知识终生难忘.

(二)、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锥体体积”时,可以设计如下情境: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给定材料:硬纸板,胶水,砂子若干;要求学生制作底面半径相等,高也相等的圆柱体、圆锥体各一个,利用给定的材料合作探索,找出等底等高的柱体与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得出:填满三个圆锥体的砂子刚好填满一个圆柱体,也就是说圆锥体的体积是跟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得出锥体的体积公式.

这样通过创设实验型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能力.学生正是在这种可见的实验型情境中,满怀激情地展开探索,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对于分组实验型情境,还能使每个学生产生使命感,并能互补,培养他们乐于合作、共同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

(三)、结合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正如数学家弗莱登塔尔所说的:“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新课程强调: 课堂教学应“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现实生活来创设情境.

例如,数学中的“二次函数”.在讲二次函数图象时,我们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和动画,如:喷泉,赵州桥,跳绳,投篮,漂亮的礼花等,因为,他们的形状很象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从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难易适中,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四)、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情绪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未来探究事物藏下本原.”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信息和思维活动中与情绪有极大的关系,当情绪高涨,精神愉快时,记忆力加强,思维特别活跃。创设一个有趣的,让学生愉快的情境,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情绪高涨中求知,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探究,必然使得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利用知识巧设悬念创设情境

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加深.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主动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例如:在讲二次函数应用时,我们可用投篮是否能进来设置悬念.在数学课堂中,恰当设置悬念,对提高课堂效益、增强课堂情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六)、利用直观实物、多媒体、创设情境

第13篇

【关键词】科研成果;分析;统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这对高等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数量提高逐步转向质量提升,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成为地方院校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学校必须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在总体规划发展目标中提出期望“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创新科技评价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广大教师踊跃投身到科技工作中,学校分别在2008年,2011年对科研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以期科技工作迈向新台阶,达到规划的目标。为此,我们对2006―2014年学院的部分科技工作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修订前后的科研管理条例进行回顾,分析的数据也可以为以后的科技工作及政策制定提供数据依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V13.0,三个总体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 t 检验。

1 2006―2014年我院取得的部分科研成绩

从数量来看,我院的科研工作成绩稳步上升,时间节点与学校科研管理条例的修订时间相符,科研工作与管理政策呈现相互促进的态势。经过分析,获得横向课题经费的金额无明显差异,横向课题数量、文章、四大索引均有统计学的差异(P

2 各部分科研成绩的分析

2.1 发表文章数量的分析

各个阶段我院教师发表的文章呈平稳增长之态,但经过分析,第3阶段阶段发表的文章明显多于第一阶段(P

2.2 四大索引收录数量的分析

第1,第2阶段被四大索引收录的文章相近,第3阶段被收录的文章数明显多于第1阶段(P

2.3 横向课题项目的分析

从直观上看,课题数量呈现阶梯式上升趋势,3个阶段总体均数有差异(P

2.4 横向课题经费的分析

多年来获得的科研总经费逐年增长,但经过统计学分析,3个阶段的总体均数差异不够显著,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

3 小结

由表1可以看到,我院2006―2014年的论文数量、横向课题逐年增加,由此说明我院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在不断提高,反映广大教师踊跃参加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科研工作,这样的现象与学校的政策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反映出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反之亦然。2008年,学校对科研成果奖励条例进行修订,其中就包括鼓励全体教师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大幅提高高水平论文的奖励等内容。修订的政策出台后,我院教师受政策的鼓舞,撰写论文的热情大大提高,如图1图2所示,2009年以来发表的论文大幅度提高。然而,由统计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中文期刊的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四大索引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点数高的英文文章数量比较少。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拓宽视野,加强与高水平学校的专业合作,包括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科研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撰写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争取社会上的各类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对学校科学研究的支持与投入,2011年学校对横向课题的管理费这部分细则进行下调的修改,修改后的条例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各种类型的横向合作。如图3所示,横向课题的数量大幅增加,说明在政策的引导下,教师们的目光、视野逐渐放远、变宽,横向合作的类型,内容,范围随之不断扩大。图4显示的横向课题经费直观上逐年增长,但没有统计学的差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们跟不同单位合作的横向课题可能存在只有广度没有深度的问题,提示我们在以后的科研合作中,要更加努力的取得合作单位的深度认可,合作研究的内容与范围才能更加的深入,取得的研究经费才能进一步扩增,如此,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数据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科研工作的统计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充分利用科研统计数据是制定科研政策、编制科技发展规划的数据基础和支撑。通过观察科研统计工作获得的数据,可以深入了解到学校的科研工作现状,揭示学校科研工作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检验和评价过去科研管理政策和规划的实施效果,促进科研管理工作者及时调整政策方向,使管理工作更快的适应需要。关于科研统计数据与科研管理的关系,不少科研管理工作者都发表了基本一致的意见[1-6]。我们应该从积累的数据中发现问题,预见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令管理政策更加的科学,有成效,以及人性化。

【参考文献】

[1]王硕,冯莉,何俗非,等.加强科技统计工作,提升科教管理水平[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5):303-305.

[2]沈晓红,谢楠.基于科技统计指标的高校科技激励对策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4,36(2):93-96.

[3]夏雪,陈永富,郎青,等.发挥科技统计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6):249-250.

[4]刘娟娟.科技统计中的点、线、面、体[J].科技管理研究,2011(3):215-218.

第14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90-01

1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不仅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是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因此,他们的兴趣点往往集中于与他们有关的生活中和游戏中,而情境教学恰恰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极大地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够很好地将数学学习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性相融合,使知识融于形象而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玩儿中学”。

2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开始于疑问、惊奇。因此,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尤其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

比如,笔者在进行“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便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容地将新课的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写上了一组数据,2、20、200,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答案。

问题1:这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字大小相等吗?学生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等。

问题2:你能不能想出个办法来,想办法让这三个数字相等?学生们陷入思考,他们在想,怎么样才能让这三个大小不等的三个数相等?经过自主讨论,他们很快得出了答案,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或者加上厘米、分米、毫米这样的不同单位,就可以使这三个不相等的数字相等。受前面的同学这一答案的启发,马上有同学想到,分别给这三个数字加上元、角、分,也可以使这三个数字相等。

问题3:请分别用一个连等算式表示出来。2米=20分米=200厘米;2分米=20厘米=200毫米;2元=20角=200分。

问题4:如果上面的三个式子再变动一下,我们不用三个不同的单位,而是用相同的单位,第一个算式都用米来表示,第二个算式都用分米表示,第三个算式都用元表示,那么算式变成了什么样子?你会写吗?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将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

通过这样的四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使学生随着教师的问题不断地提出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推向了更深层。

像这样通过问题串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应用到很多内容的学习中,再比如:笔者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同样是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创设并解答,让学生自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问题1: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怎么计算的?问题2: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问题3:给你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你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组成什么图形?问题4:通过拼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5: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像这样,通过一个个不断深入而复杂的问题串,可以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总结,在总结中寻找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他们知道要想学到新知识,就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与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创设生活情境降低知识难度延伸思维跨度

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因为生活情境是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最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最容易被学生同化的。

比如,对于分数这个概念,小学生初学时比较陌生,不太容易接受。因此,在这一新课教学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就比较恰当,而不太适合通过问题情境来进行新课教学。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笔者用了“一盒手指饼”创设了一个非常生活的情境,在这盒手指饼里,先抽出10支请班长分发给10名同学,问:每个同学得几支?再抽出5支请体委随意发给10名同学,问:每个同学得几支?到了这里,同学们分得也很顺利很容易,1支、半支。他们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还很开心。接着,笔者提出了问题:体委发的手指饼,同学们得到的够一整支吗?(不够,是半支。)那么,有哪个同学可以到黑板前,画一个图来表示这半支手指饼?学生很快就用线段图表示出了分得的半支手指饼。至此,学生对分数概念的初步认识已经形成。

2.3 创设互动情境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问题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精神世界的需要,给他们创设互动情境,让他们互动的学习中探究发现,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比如,笔者在进行“圆柱的侧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分别向学生出示了两个大小、粗细相差无比的圆柱体,一个是空心一个是实心。

问题1:猜一猜,哪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更大一些?哪个更小一些?

学生们各持己见,有的说实心的更大一些,有的说空心的更大一些。30秒后,笔者再提出问题。

问题2:要想知道你们谁猜得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做?

学生们开始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用纸张卷成筒状,进行操作、尝试、研究。5分钟后,笔者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

学生甲:将空心圆柱剪开,然后包在实心圆柱体外面,就能比出哪个大,哪个小。

学生乙:我们将空心圆柱剪开后发现,是一个长方形,我们量出他的长和宽就算出了面积。然后,我们在实心圆柱上画一条垂直的直线,再在桌面上也画一条直线,将这两条线重合,再使圆柱平稳地滚动一周,再在桌面上画上线,得出的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实心圆柱的侧面积,测量长和宽,算出面积大小与前面的空心的进行比较就知道谁大谁小。

学习丙:空心的圆柱剪开,通过测量计算侧面积。实心圆柱的侧面积可以将一张纸包在这个实心的圆柱外面,然后用空心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便可以知道实心圆柱侧面积的大小,之后就可以比较了。

在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办法后,笔者一一给予肯定后继续提出问题。

问题3: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侧面积怎样求?因为有前面的探索,学生们很快给出答案。

3 结语

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从而从教材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教学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

引言:小学数学教学是教会儿童如何掌握数量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认识世界的过程,通过学习数学,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可以说,学习数学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帮助很大,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和教学的有效性对儿童的影响十分重大,使用何种方法教好数学是值得小学数学教师思考的。

1.情境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概述

1.1什么是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创新上的展现。在课堂上为知识引入创设一个情境,使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进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在模拟的真实环境里进行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是情境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所在。

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好奇和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一些学习和发展的行为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重视对学生的课业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儿童对学习的意愿,这直接导致了儿童从小学时期就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

1.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情境教学法是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进行教学的过程,从小学儿童的学习需要角度出发,情景教学法给了学生从模拟生活实际的角度上进行学习的可能,这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动性,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2.1使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教学

在学习方程式的课堂上,我使用了情境教学法导入教学。首先,为学生提供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开学了,我们要为新学期准备一些东西,美术课用的马克笔该换了,体育课要穿的运动鞋也破了,还需要买新的笔记本用来记这学期的周记,同学们想想还有什么要买的?”有的学生说:“还有包书皮的纸”,又有学生说:“可以买个新书包吗?”我对学生们讲:“好的,大家具体还要买什么,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一盒马克笔20块钱、运动鞋价格是50块钱,笔记本和书包老师也不知道多少钱,在清单上怎么表示啊?”有的学生说:“打两个问号”,又有学生说“两个问号不就一样了,用字母表示”。这时我引入方程式中“x、y、z”的含义。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我们每个人只有100块钱,大家的购物清单是一样的,那么你们能买回来什么东西?”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开始研究购物清单,列出不同的方程式。

2.2使用情境教学法控制课堂

好奇和好动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同时,好奇和好动也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从而使教学受到阻碍,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在学习多位数乘法之后,我将游戏的情境引入课堂:“假设我们在进行一次夏令营活动,要通过单双数和数字位数来分配寝室,现在给同学们一些号码卡,请你们自行找到和自己同寝室的人”。这样的学习任务下达之后,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又集中到了情境问题的解决上,大家很主动的计算手中的号码卡,然后根据数字规律“找同学”。

2.3使用情景教学法布置作业

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的作业布置都和书本或练习册有关,这样会使学生在课堂中对学习的“任务”感延伸到课后,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建设,还容易引起抄袭作业的不良现象,使用情境教学法布置作业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对作业的排斥。在学习利息的计算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计算你每个月的零花钱,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如果存钱的话,用什么方式在三个月内能存最多的钱?然后我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将学习任务也告诉了学生家长,请他们合作帮助学生完成。第二天,学生们在作业中给出了很多种答案,例如:每个月的零花钱按天数分成份,把每天花剩下的钱集中起来,按月存定期;规定每个月零花钱的可花的总额,请妈妈帮着在月初就把三个月计划节约的那部分零花钱存成三个月的定期,这样利息高。

3.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对小学数学课堂的作用

在情境教学法做导入的数学课上,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刻、思维更活跃;而使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课堂控制,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更久,而且能够使课堂气氛一直保持在活跃的程度上,数学课堂由一个单纯的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快乐的获得知识的过程;使用情景教学法布置作业,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更加认真,还能够带动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更强,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应用知识。

4.结语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使用了情境教学法的小学数学课堂显得活跃并且积极,并且学生在情境教学法中能够得到知识应用方面的提高,这正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陈开木.情境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考试周刊,2013(08):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