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技校 德育教育 渗透方法
技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习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对各种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我院对德育工作系列问题进行了总体构思和初步尝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院实际和技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育内容上确立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科学信念为核心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并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把德育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即入学初、学习中、实习期、毕业前和就业后。
一、入学时的起始教育
对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并进行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促进班集体尽快形成,使技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今后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这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尽力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实施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程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还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开展既有专业特点又富有德育色彩的教学活动,学科知识讲座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我们还积极开辟课余活动的阵地,如“课余兴趣活动小组”、“专业技能培训班”等。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教师,不间断地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在课外活动及节假日期间,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宣传、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优越性,“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耳入脑的教育效果。
三、实习期的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又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时期,我们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反污染、拒腐蚀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要求,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计划,落实措施。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学校、实习单位、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及时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还加强带队老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活动。学校还组织实习通讯报道组,定期编印《实习简报》,让学生之间交流实习体会和收获,及时表扬好人好事,通报实习情况,积极占领实习期的德育阵地,使实习生更多地受到正面引导和熏陶。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实习期间,对实习生既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又抓思想境界,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实习结束时,从而切实有效地加强实习期的德育工作。
四、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
这一时期,学生摆脱了平日的学业压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的毕业去向、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学生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这是毕业前德育工作应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们多采取对话会、恳谈会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思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质,引导学生客观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了解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我们还以组织举办毕业生联欢会、毕业成果汇报会、优秀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就业后的跟踪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便要求语文教学人员将品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与此同时,高中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当中具备着显著的优势,无论是语文课外阅读还是作文教学,只要语文教师巧妙的加以利用,那么便能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所以,要想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实现,那么就应当以高中语文教学为突破点和重要手段,强化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对学生人格和道德的熏陶作用。
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以身作则及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教育
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全面的渗透德育教育,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就需要语文教师首先接受教学中思想内容的教育,并且将其化作切身的思想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能够乐于效仿教师的优秀行为。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做到严谨治学、严于律己、积极工作、热爱学生,通过教师自己的身教和言教来影响学生,通过教师自身的岗位精神和道德修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那么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便会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形成。
(二)在古诗词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古诗词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应当充分的发挥出这些教育因素的巨大教育潜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基本上都是思想性与意识性统一、形神俱佳的古代文人骚客的优秀作品,每首古诗词都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这些古诗词的作者都是闪光的情操、理想、人伦以及信念的寄托者,为高中德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名句及精品进行赏析,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并且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孕育内在美的气质,同时也可以净化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在课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课文都属于文质兼美的典型文章,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的与课文教学中的内容加以结合,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如果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切实的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深入的对教材进行钻研,全面的挖掘出课文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使德育教育能够在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得以不断渗透,那么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发挥出极大的作用。高中语文课文中最能打动人、最能感染人的就是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主要事迹、语言、细节以及动作等诸多方面来对人物进行分析,能够使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再现,帮助学生更好的对人物的思想情感加以理解,进而与文章的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最终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
(四)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点教学内容便是作文教学,语文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操方面具备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高中学习时期,正是学生分辨善恶、美丑、真假、是非能力成长的重要而又关键的阶段,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当中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同时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及历史使命。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材当中,语文作文训练越来越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为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正可谓言为心声,学生思想方法、世界观、价值观、理想追求以及道德情操的一面镜子就是作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写出看法全面、格调高尚以及观点正确的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渗透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将作文教学的特殊育人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而高中学习时期又是青少年步入社会极为重要的准备阶段,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人员,更应当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语言文字的教育作用以及育人功能。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深入的渗透德育教育,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素养的完善,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人文修养的形成,以便于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当中。因此,让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积极的对“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加以秉承,为学生健康及全面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瑞阁.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华章,2011(7).
[2]李彩云.高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2).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35-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就农村小学体育而言,从外部形态上看,学生身体锻炼和技能技术的形成是学生有一个强健体魄的有力保障;但从学生锻炼过程中的思想变化来看,却包含着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价格的完善和审美能力等各种优良品德的形成,又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使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仅得到身体的锻炼,而且受到德育的教育。那么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1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无疑是最好的捷径之一。如一年级的游戏“快快集合”,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组织纪律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有关遵守纪律的小故事,激励学生向叔叔学习站好队,做到既快又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会时不时的对参加者的思想品德提出严峻的考验。如长跑时出现“极点”,是坚持下去还是半途而废,在比赛中对方犯规,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项目中如迎面接力跑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比赛节节胜利时,是谨慎从事,还是骄傲自大等。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不断实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培养。
2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体现
体育实践课,一般在操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工作复杂、干扰因素与偶发事件多的特点,因而教学难度大。在体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其思想、观念、情感、意志、道德很容易表露,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开展表扬与批评,达到育人的目的。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具有具体的要求,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注重爱国情感的激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小学游戏教材中,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有竞争,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学生欢迎。但是,这种教育要根据游戏的内容和特点切合实际地进行,做到既要挖掘游戏的思想内容,又不牵强附会。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准,渗透要实,方法要多,可采用“故事法、演练法”等,创作出一定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在武术演练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用录音机播放《男儿当自强》的音乐,也可讲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等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以此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2.2 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问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或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或是因为体育成绩不理想,而没有人愿意与他们一组。针对这一情况,我就亲自上阵,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2.3 利用榜样示范教育作用
小学生容易接受英雄行为的感染,英雄模范坚强的意志,最为学生所敬仰。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向学生讲述一些优秀运动员,体育明星的动人事迹,要求学生学习他们的优良意志品质。另外教师本身的行为对于学生也是一个榜样,因此,教师自己应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用这些行动来影响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成员会在榜样的影响激励下,增加对完成目标的勇气,增强对集体的责任心,完成自己的职责,从而达到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体育教学必须与德育教育结合,让学生在拥有健康的体质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心境,拥有快乐的人生。只要我们体育教师勤于动脑、肯于钻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着力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定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孟兆华.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09(1):34.
[2] 王国强.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2009(9):658-660.
关键词:品德教育;体育教学;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下面本人就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好的思想,把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部分。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属于技术。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排球时,把技术动作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跳的高,动作到位,反应灵敏等。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二、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方法,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品质。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放松活动和小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渗透到本门课程当中和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感化为学生的品德。
三、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幽默的情趣。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这样,将品德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四、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
本着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和特点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
五、注重榜样教育
一、在课堂常规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在课堂认识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做好的是日常教学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都会对学生进行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的讲解,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重视。如果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上违反常规教学,那么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2.从课堂纪律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我每节课都要求学生必须在上课铃响完之前排好队,一开始有部分学生做不到,因为他们还没养成上课前就排好队的习惯,那么这时老师就应该通过教育来要求学生做到,于是我采取了通过严格的队形队列和快快集合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以后,学生在上课铃声响完之前都能很好地排好队。
3.从排队跑步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中,我们常要求学生进行跑步,如热身跑、50米、100米跑,我们都要求学生一定按照指定的队形和路线跑步,不插队,不推人,不串道,通过这些跑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跑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在体育游戏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在娱乐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众所周知,小学生喜欢体育,更喜欢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有着很好的教育内容,例如:结合教材,在学习《投掷》时,我们拿一些关于害虫、、网吧的图片让学生拿小沙布或自制纸团来进行投掷,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讲解害虫、、网吧的危害性,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远离香烟、远离网吧、拒绝。
2.在竞争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生喜欢游戏,更多的喜欢竞争类的游戏,在比赛中我们要教育学生团结一致,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品质。如结合教材,学生在做《迎面接力》的游戏时,有些同学跑得快,有些同学跑得慢,或者棒没有交好掉在地上,结果输掉了,这时埋怨声便来了:“你怎么跑得那么慢,都是你跑得那么慢才输了,都是你没把棒交好掉在地上,让我们输了”在这埋怨声中,那些跑得慢的学生,或者棒没交接好的学生便委屈的哭了,这时教师要对那些提出批评的学生给予指正,对跑得慢,棒没交接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信心。让学生知道,通过努力,别人能做的自己也一定行。通过这类游戏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3.从偶发事件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喜欢体育,在体育游戏中难免会发生动作之类的错误,这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及时指导和纠正。例如在篮球《四角传球》游戏侧重教会学生弧线跑和传接球的方法,为了把游戏做好,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传接球和弧线跑的单个动作的练习,注重动作的质量,在质量的基础上要求速度,最后用二个球进行游戏,此时学生都急于进行游戏,都会努力按老师要求尽快完成正确的动作,这就促进了正确动作形成和掌握。但在游戏中会出现个别学生动作问题,这时老师应该详细讲解,多做示范;而不能因此而停止练习,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做游戏也一样,从不会到会,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有成功,有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失败时要及时找原因,并给予鼓励。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结合教学活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在开展体育项目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组织和纪律的约束下进行的活动,各种体育项目活动中,有的要求快速,有的要求持久,需要集体配合。个人项目的成绩会影响集体的成绩,教师善于启发和引导,帮助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以及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有一个强竞争性的特点,只要是比赛都要争第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因而在各种球类、拔河和接力等项目教学时,教师应在讲授技战术配合的同时,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根据教材的性质和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它可以通过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田径课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述中国运动员刘翔如何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爱国意识。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在课堂管理细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寓德育渗透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工作是塑造人,是对学生心灵的“雕塑”,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作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两千多年前的孔丘就特别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更应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自尊、自爱、自律、自信,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把学生引导到陶行知所说的:“最高尚、最完备、最永久、最有精神的地方。”
体育教师的风度仪表十分重要,它体现人的气质。教师的气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观察和模仿细微到举手投足。所以既要注意内在美,又要注意美化自己的外表和行为。教师的服饰要有时代特色,不能太土、太寒酸,应整洁高雅,其颜色、款式有潮流感。学校为教师发了运动服和运动鞋,有些教师不穿,但却要求学生穿运动服上体育课,这很不好,这样怎能对学生进行一种无言的教育?
体育教师的举止更要注意,要文明,有涵养。要注意体态语言,稳重端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举手投足落落大方。如与学生发生一些矛盾,教师要有风度,要和风细雨,推心置腹地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误会,达到心灵沟通的目的。如你翘起二郎腿,疾言厉色地责怪学生,怎么不听从指挥,不守纪律,去跑三圈,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加深矛盾。
上课时教师要早到操场,整理好自己的服装,要有精神,从外表上给学生一种整齐感,让学生为之一震;课中要积极与学生交流、参与学生的活动,不要在一旁喝茶抽烟。在夏季和冬季往往有学生怕热或怕冷,流露出烦燥畏难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作出表率,自己站在烈日炎炎或寒风凛冽的场地上,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给自己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励学生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去。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无形中教育学生要认真上好每节课,学点真本领,强身愉悦。
二、寓德育渗透于体育常规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如: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树立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一定要强调在捕到“鱼”时,“网”一定不能破,否则捕到的“鱼”就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还逐渐培养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三、寓德育渗透于游戏教学
许多游戏教材都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小学生很喜欢。这就有利于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渗透?我的做法:一是根据班级情况进行教育。如某一班学生学生不守纪律,上课乱哄哄。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纪律教育的游戏,如《快快集合》、《一切行动听指挥》、《老鹰和小鸡》、《冲过火力网》等,通过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学生,会收到明显效果。二是挖掘教材定的教育内容,把德育教育融为一体。许多游戏教材都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的,比赛激励人、锻炼人、培养人、造就人。比赛总有胜负,要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诱导是十分重要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胜不骄,败不馁。例如在教学“50米快速跑”时,我采用分组接力比赛的游戏方式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在比赛过程中我发现凡是本组同学跑的时候,其他同学拼命地为他鼓劲加油,而其他组别的学生跑时,该组的同学会在一旁喝倒采。从中可以看出学生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烈,都有一种团结一致、勇往直前、为集体争光的思想,但同时我也发现了另一种不好的倾向――喝倒彩,这说明学生在为自己的小集体争光的时候,“排他性”非常地强烈,只要自己好,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地进行教育,在肯定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顽强拼搏的精神的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今天我们是同班的同学,虽然分组时不在一起,但同学之间还是应该经常地鼓励,看到其他组比自己的组好时也应该为他们鼓掌喝采,而不应该喝倒采,今后在人生的旅途中,当竞争对手取得成绩时,我们同样应该为其喝采。”通过这一席话,学生明白了集体荣誉、顽强拼搏、公平竞赛的含义。由此看来,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能把德育很好地渗透于体育游戏教学中,达到寓教于育、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寓德育渗透于媒体教学
关键词:数学 德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77-01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教育中人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居于统摄地位的道德教育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 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当今的数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而没有为德育而德育的痕迹?下面试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举几例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众所都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一种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有一次,我去听一位数学教师的课,可是,上课铃响过以后,有一位男生才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门口。我想:“这个小男孩迟到了,会不会挨老师的批评,会不会受到处罚?”上课伊始,张老师向这个小男孩问话了:“你迟到了,有什么感觉啊?”小男孩胆怯地回答:“害怕”。老师追问:“除了害怕,还有其它什么感觉吗?”小男孩无语了。老师转向全班学生:“大家发现他除了害怕外,还有没有发现其它现象?”我纳闷着:上课时间已经拖延了,老师为什么还不赶快讲课,还要浪费时间与这个小男孩“纠缠不休”呢?是不是要来一场“暴风骤雨”?这时,有个学生回答道:“老师,我发现他满头大汗”。老师:“是啊,发生迟到现象在所难免,这时既要跑步又要爬楼梯(该班教室在楼上)会很辛苦的,所以满头大汗是很正常的现象,那就请把教室里的电风扇开大一点吧”。话音刚落,全班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本已慢慢转动的电风扇。老师趁机道:“大家看见电风扇时,发现了什么?”学生开始议论了,有一个学生答“电风扇在转动”。张老师接着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图形的旋转。” 看来,我的担心与纳闷是多余的。在传统课堂上,常见任课老师对迟到的学生大发脾气进行批评处罚,但张老师充分利用“学生迟到”的课堂资源,变“坏事”为“好事”,由“学生迟到”——“满头大汗”——“关注风扇”——“发现旋转”,很自然地引入本节的学习课题——图形的旋转。不仅自然引入新课,更加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宽容、慈爱和关怀。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文关怀理念,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有效的学习资源在本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为学生树立“宽以待人”典范。
二、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素养
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社会里,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因此,在小学中就要注意上好这一课。记得一次我上有关“圆的面积”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来做:3.14×6=18.84,3.14×12=37.68,3.14×3=9.42, 3.14×42=12.56,当学生写完12.56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想指出她的最后一题错了。但我看到那位同学的脸“刷”地红了,我迟疑了一下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正确,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要更多地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 ”
我想:当我们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时,在课堂时显出宽容的态度,这比老师重说教的德育灌输式要高明
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并比其他国家要早一千多年。同时也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教材中,还有许多象“你知道吗?”的栏目里的小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第八册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就有一段小知识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就能起到既让学生学到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四、在课堂教学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总之,德育教育不能单纯的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去。请问大家:盐重要不重要?我想没人会否认盐的重要性,那么,给每人发15克盐,请大家直接吃盐,相信是每人都不爱吃的。若15克盐放进各种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德育与学科教学不也是这样吗?我们不应该是:因为盐很重要,所以把盐从汤里取出来,然后让学生吃盐,再让学生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学生既不愿喝汤也无法吃盐。
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若能巧妙和智慧地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相得益彰,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智永川.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学周刊,2011,17:64-65.
在我国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于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也越来多高且呈现出延伸发展趋势,而对于地区的高中汉语文教育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中的汉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还应该积极秉承新课改要求,注重利用汉语文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开展德育工作,促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品质。但是要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却要面临如何在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着重探讨分析在高中汉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基本途径,目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地区高中汉语文教育的水平。
一、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质与必要性
(一)汉语文中渗透德育的实质
对于在汉语文中渗透德育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渗透德育是一种思想教育,是指导汉语文教育中实施德育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则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寓德于教的教育方式,是在汉语文教学中挖掘德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的技术方法。作为高中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在汉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实质性与重要性,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在汉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巧妙的、自然的渗透德育,在汉语文知识的传播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二)汉语文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在很多高中的汉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单纯性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模式。虽然很多教师都知道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但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与塑造,在教学中经常将德育与学科知识分开实施,这样便出现了德育的单调说教现象,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书育人的目的。汉语文教学具有较高的情感性,也具有特色的审美趣味,这给我们在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因此我们必须及时抓住并积极渗透德育。
二、制约高中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因
(一)传统应试教育不适应德育渗透
所谓的德育渗透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授思想品德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审美情趣,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态度。但是从目前高中汉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培养则“一笔带过”。现如今的“满堂灌”的汉语文教育模式根本无法实现德育渗透,即便是加入一些德育知识仍然无法引导学生将德育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
(二)汉语文教学中德育资源开发不足
汉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方面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高中的汉语文课时相对比较紧张,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而繁,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时间也有限。因此,在高中汉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无法抽取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没有多余时间开展德育活动,因此导致高中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开发存在严重不足,进而制约了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三、高中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途径
在高中汉语文教学中若要真正渗透德育教育,那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其中需要包括根据汉语文教材的不同内容、体裁及教师的个人经历、人格魅力,以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实施方法渗透德育,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汉语文知识的同时,春风润无声般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挖掘德育资源,广泛传播德育元素
高中的汉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在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自强不息、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德育案例,同时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壮丽山河等。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给我们展示的美丽风景、文化印迹等,当讲到这些优美的文章时,教师可精心准备、细致讲解,让学生能够从中领略到祖国博大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传统文化。
例如:当我们在教授《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首先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致的品读,并让学生勾画出其中比较优美的词语或者句子;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词语、句子所代表的文化含义,让的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壮美与精致。在一点一滴的词语间,将学生引入到一个神奇的艺术意境之中,通过将语言文字形象化,让整个苏州园林跃然于纸上。学生在“游玩”苏州园林过程中逐渐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对我国古代工匠的敬仰之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立志以后要做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将的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二)注重朗读情感,触动学生思想情感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记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在阅读课文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领略到文章的“情”之才能真正彰显出文章的“德”。因此,在课文朗读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之中,让学生进入到作者所表达的画面中,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触动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当我们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人公阿长的故事,教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在教师提示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章中陈述了阿长哪里事情?每件事情所表现出阿长的什么形象特征?通过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深刻领会文章中阿长作为一个封建普通的劳动妇女,在他的言行中散发出来的一种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通过认真品读课文中关于阿长的描述,让学生深刻体会一个妈妈对自己小孩的那份热情、关爱,从而触动学生的对母亲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注重汉语训练,领悟生活艰辛与不易
在汉语文教学中除了学习课文知识之外,需要通过文字写作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汉字并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而在文字写作训练中我们同样可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仿写林希散文《石缝间的生命》中的句子时,其中一个学生写到:“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这句话深深触发了学生的感概,他又写道:““如果我们找不到生命的营养,那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生命。”教师在点评中针对这两个句子进行细致分析,引导学生以这个句子为例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当我们的生命遇到绝境时我们该如何面对?
通过让学生仿写这类具有启发性的句子,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汉字运用能力,但是更重要是让学生在训练中真正领悟到《石缝间的生命》的真正含义,激发出他们追求生命的韧劲。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古诗《春望》、《泊秦淮》、《过零丁洋》时,让我们倾听已届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领悟仁人志士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忧愤,让学生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可进行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进行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秋水》,要求教师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来,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思考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1.感悟亲情――认识生命的不易。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受着几代长辈的宠爱。可是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了一颗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在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描写亲情的,如《背影》一课通过父亲对儿子无声的关爱让学生感受父爱如山,这样的课文都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
2.感悟友情――体会生命快乐。一个人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是现在常听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孩子难管、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间为了一点小事争个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体会友情带来的快乐也很有必要。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要:严格的管理强化纪律观念;以艰苦的训练磨练顽强的意志在体育游戏中培养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在体育竞技中增强科学的竞争意识。
关键词:体育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教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等品质。
1 严格的管理强化纪律观念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就是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将学生组织起来,调动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活泼地开始一堂课的学习.准备活动包括整队、报数、清点人数、队列队形练习、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等等。队列队形和体操队列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此外,体育教学要求学生穿适合运动的衣裤(如冬天不戴帽子、手套;夏天不穿拖鞋、凉鞋等);衣袋里不装有碍活雍陀跋彀踩的物品,(如小刀、钢笔、钥匙等)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先请假,上课铃响后,迅速整队、报数、清点人数、师生相互问好,严格按教师规定的队形、顺序、要求进行准备活动,严格遵守课堂组织纪律,不做与课无关的其他活动等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观点,是极好的德育教育形式。
2 以艰苦的训练磨练顽强的意志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体育课学生个别活动的机会较多,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同时,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箱、双杠、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要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体育运动对抗性强,难免会有身体接触,甚至会出现受伤,同时体育运动时学生情感得到充分释放,一些学生会出现出口成“脏”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不管不问,而应该及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使学生明白文明语言的重要.体育运动必然涉及到体力消耗,具备肯吃苦的品质对于体育课,尤其是体育训练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我在担任体育教学的同时,还担任校篮球队的教练任务。由于学生整体基本功不强,训练的初期我安排较多的基本功――球感的训练.开始同学们练习很认真,但时间一久队员就产生厌烦的情绪,总是要求打比赛。我把这归结为队员 “不肯吃苦,怕吃苦”,不愿意持久地机械练习基本动作,对此我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他们树立肯吃苦的意识,并帮助他们认清只有基本功,才能在将来的真正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的观念。在这当中,我又加入了培养集体荣誉感等德育因素,使得队员们心劲陡增,练起来也更加努力了,也再没有人发牢骚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时,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热情帮助,讲清道理,分析原因,使学生感到既严肃又亲切,激发学生改正错误动作的意志情感和信心。同时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善于发现先进,培养体育骨干.学生由于在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兴趣爱好、认识水平、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使学生能在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氛围中形成优秀品质,并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巩固.
3 在体育游戏中培养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集体主义、同学友谊、自觉遵守纪律、勇敢、果断的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做击中目标(用球代替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又如,做头上胯下交叉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
4 在体育竞技中增强科学的竞争意识
教学比赛能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技能,以及在复杂的比赛条件下,合理运用技术动作的能力,培养坚毅、勇敢、果断、克服困难、自制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如进行蓝球教学比赛时,安排学生裁判,学生裁判水平不高,难免出现判罚不准确的时候,这时我就要求队员必须服从裁判的判决,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同时在激烈的比赛中,学生通过掩护、策应、传切等战术配合最后精彩得分的喜悦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也能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真谛,还能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品质。
5 在课程管理细节中促进良好的习惯养成
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学生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总之,体育教学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支持和推动它,使它在学校教育中有更大的作用。体育和德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它们之间有很多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地方。体育能给德育提供理论实践的场地,德育又能指导体育促进体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伟.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因素的浅析[J]. 现代交际. 2014(07)
一、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觉悟、情感和意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和体验,训练和熏陶逐渐形成的。在体育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势在必行的。
一方面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运动员的爱国信念:如把学习体育和国家利益相联系,使运动员初步懂得体育和 “国力”,体育和“国威”,体育和“国民”的关系;把体育和民族精神相联系,初步树立民族意识,知道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质量的体现;把自己练好体育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小树立练好体育,增强体质;练好体育,为国争光;终身体育,报效祖国的好思想,逐步培养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通过行为训练培养良好习惯:如在体育训练中,能表现行为活动的内容莫过于运动员的集体队列队形训练了。“队列队形练习”统一性强,动作一致规范,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们留下一种严肃、神圣、振奋之感,它是精神的象征,行为的写照。军人的队列队形和各种规范动作,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崇拜心理、好胜心理,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的同时逐步给他们灌输战士的爱国主义行为和思想,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像战士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在队列操练中,还可以适当穿插呼喊一些有教育意义并能振奋精神的口号,例如,“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振兴中华!“等。这种方法对形成正确的形体姿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良好的作用;又能帮助运动员振奋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运动员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培养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能吃苦,不能经受挫折,运动员也不无例外。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和挫折中长大的,只有不断地经历风雨,才能最终看到彩虹,在不断的经历中才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可以锤炼运动员的意志,增强运动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与勇气,从而有利于运动员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运动员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各种体育活动中,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1000-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运动员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意志品质薄弱的运动员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练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教练恰到好处地鼓励运动员与主观困难作斗争,从而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意志品质;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羽毛球、排球、足球等活动训练,可锻炼、培养运动员果断机智,自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作、武术等,可培养运动员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意志品质的体育训练,要有一定的难度。难度的标准应是:只要努力,绝大部分运动员都能达到要求,教练要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的原则。训练中,要从难从严要求,培养运动员克服客观困难能力。教练要善于创设“客观困难情境”,对运动员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运动员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
三、培养运动员的团队意识
在体育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团队意识,不仅有利于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探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手段上的体现。
团队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团队成员在团队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例如,一个好的足球队的团队意识,是与队员们的训练、比赛乃至日常的集体活动紧密相关的。在比赛时,会对比赛的成功寄予关心和倾注热情,表现出强烈的求胜意识。通过小组竞赛培养运动员的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对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弱的运动员,要给予鼓励和帮助,这样一个过程也是团队精神培养的过程。合作学练可以促进运动员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增进运动员的社会技能、社会情感及创造能力,增强运动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培养运动员主动参与的能力、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比如运动员在快速通过障碍的练习中,运动员由小组长带领分头练习;运动员会意识到个人得失与组内其他成员的得失是紧密相关的,能格外注意自己的技术动作,又能协助同伴练习,互教互学,互助友爱,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合作学练是运动员掌握知识、巩固技术动作的练习形式,是培养运动员交往、合作、团队精神的有效手段。此时教练如果引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组织训练,运动员的积极性马上就会被调动起来,大家会为了自己小组的胜利而竭尽全力,训练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运动员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运动员的能力得到锻炼,训练的效果得到提高,也充分体现了运动员的团队精神。
四、挖掘体育训练中的美育因素 培养运动员审美能力
关键词: 体育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学科的优势加强德育渗透是体育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教学包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勇敢、坚强、吃苦耐劳等品质。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其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一般在操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扰动因素与突发事件多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行为特征容易暴露,各种思想随时都可以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把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根据学生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这样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言传身教作表率,教师是关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老师上课迟到早退、放任自流、教学态度不严谨、业务不精等不良行为,将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为此,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教师应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德育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2.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进行课堂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教育的过程。首先,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教育,制定各种严格制度,增强组织纪律性,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坚持每堂课的师生问好仪式,可以培养尊师爱生的意识和师生间的亲切感。关心学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师生之间互相理解,感情相融,尽量缩小心理上的距离,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严格队列训练,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在训练中,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大家是一个整体,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通过这一常规要求,我们不仅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既达到了体育教学目标,又使学生在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环境中掌握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3.结合教学内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制订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1)短跑教学。在起跑教学前着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实事求是,在规则上的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响后才能起跑,绝不能猜口令,存在侥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因而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针对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告诉学生科学训练的方法,安排适宜的跑速、距离等;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或落在后面的学生,教师及时指导和启发学生发扬“拼搏精神”,以增强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3)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长起跳的距离,肋木、平梯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爬杆时从顶部半握的滑落,都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有时还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不拘泥于动作规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尝试。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
4.结合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对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体育课程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体育课教学主要在室外进行,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风吹日晒,恰恰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能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布置场地、借还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器材和正确使用场地器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品德;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学,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5.结合课堂偶发事件、学生表现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偶发事件时有发生。同时,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学生与学生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协作、对抗较多,经常磕碰。这就要求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态度鲜明而又迅速地进行处理。在教育学生时,以正面教育为主,语言要严肃诚恳,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讽刺挖苦。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体育课同别的课程一样,有优秀学生,也有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难免存在畏难情绪,特别是在跳高等动作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为突出。他们既有身体素质和技术问题,又存在胆怯、怕苦、怕难等心理,所以教师应该把握时机,针对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当他们胆怯畏难时,要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当他们失败时,要及时帮助分析原因、商量对策;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体育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
参考文献:
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学习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对各种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我校对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系列问题进行了总体构思和初步尝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和职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育内容上确立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科学信念为核心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并积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把德育工作分五个层次进行,即入学初、学习中、实习期、毕业前和就业后。
1 入学前的启始教育
对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并进行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促进班集体的尽快形成,使职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今后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2 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这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尽力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实施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程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还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开展既有专业特点又富有德育色彩的教学活动,学科知识讲座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我们还积极开辟课余活动的阵地,"课余兴趣活动小组","专业技能培训班"。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教师,不间断的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专多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术能力。在课外活动及节假日期间,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宣传、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优越性,"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耳入脑的教育效果。
3 实习期的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时期,我们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反污染、拒腐蚀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要求,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学校、实习单位、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及时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还加强带队老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活动。学校还组织实习通讯报道组,定期编印《实习简报》,让学生之间交流实习体会和收获,及时表扬好人好事,通报实习情况,积极占领实习期的德育阵地,使实习生更多的受到正面引导和熏陶。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实习期间,对实习生既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又要抓思想提高,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实习结束时,从而切实有效的加强实习期的德育工作。
4 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
这一时期,学生摆脱了平日的学业压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的毕业去向,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学生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这是毕业前德育工作应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们多采取对话会、恳谈会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思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质,引导学生客观的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了解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我们还以组织举办毕业生联欢会、毕业成果汇报会、优秀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 就业后的跟踪教育
关键词:中职生 德育教育 渗透
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学习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对各种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我校对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系列问题进行了总体构思和初步尝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和职校学生特点的德育工作体系,即在教育内容上确立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科学信念为核心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把德育工作分五个层次进行,即入学初、学习中、实习期、毕业前和就业后。
一、入学前的启始教育
对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并进行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促进班集体的尽快形成,使职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今后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这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尽力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实施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程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还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开展既有专业特点又富有德育色彩的教学活动,学科知识讲座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我们还积极开辟课余活动的阵地,“课余兴趣活动小组”,“专业技能特色班”等。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教师,不间断的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专多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术能力。在课外活动及节假日期间,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和顶岗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优越性,“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耳入脑的教育效果。
三、实习期的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时期,我们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要求,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学校、实习单位、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及时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还加强带队教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活动。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实习期间,对实习学生既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又抓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切实有效地加强实习期的德育教育工作。
四、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
这一时期,学生摆脱了平日的学业压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的毕业去向、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学生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这是毕业前德育工作应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五、就业后的跟踪教育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物理课程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可能进行经常性的直接灌输,更多的只能是渗透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违背教学规律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隐性的点滴渗透,往往比显性的正面灌输更能使学生入耳入心。
德育渗透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受益终身。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切合实际,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
当今社会学生作弊成风,虚假伪劣商品来自市场,人们把撒谎、欺骗当成儿戏。学生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上经常给他们讲物理学家的故事,如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1磅铅球和10磅铅球同时落地。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做事要独立思考,尊重证据。
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
现在不少学生娇生惯养,好吃懒做。为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我给他们讲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讲居里夫人为了研究科学,两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做了上千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镭。当时,很多商人出高价购买镭的专利权,可居里夫人却把她无私地捐给了自己苦难的祖国——波兰。而且,成名后的居里夫人也没有沉迷于成功带给她的喜悦,她把诺贝尔奖牌当成玩具让女儿玩耍。从居里夫人身上,我让学生了解到了爱国主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合物理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家的传记、史话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赤子心。例如,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振道,由于对K介子衰变中不符合对称守恒规律的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对称不守恒的结论,引起了物理界的震撼和承认,从而获得了197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美籍华人丁肈中由于发现了“J粒子”而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叶企孙测得普朗克恒量;吴有训用实验证实了康普顿效应;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在法国发现了钟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的机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开辟了核裂变研究的新领域,被约里奥?居里誉为:“一代科研人员中最优秀的代表”。40年代,他俩又毅然放弃了外国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条件,返回了祖国,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模型的建立都说明了一定的哲学观点,比如:质点、点电荷模型的建立,就是在抓住事物的主要因素这一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同时告诉学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否定旧假说和旧理论而发展的。就和我们的学习一样,在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五、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和个性的培养的渗透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六、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
物理学中许多重大成就,是不少科学家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共同取得的。如法拉第长于实验研究,麦克斯韦擅长理论概括。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奠定了电磁场理论的基础。杨振宁和李政道通力合作,终于发现了宇称守恒定律。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这些典型的事例,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相互帮助。
七、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生活中的很多用品及工具越来越离不开物理学,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体会生产技术与物理学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实践展开劳动技术教育。如让学生研究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与技术,技术与生产力的密切而普通的联系,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深化劳动观点的内涵,培养实际动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运用物理知识完成生活和生产中某些简单劳动的技能与技巧。
八、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