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基处理施工规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地基施工;质量监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建筑在地基处理施工的质量监管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监管的不规范、监管力度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监管的有效性。于是,基于存在的监管问题,强化监管的有效性,尤其是监管体制的完善、监管体系的构建,是强化监管工作的重要举措。并基于监管工作的优化和改革,更有助于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
1地基处理施工中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筑产业的发展日益繁荣。当前,我国建筑产业不够完善,尤其是建筑产业链缺乏完善的体制,在规范管理上相对欠缺,以至于建筑地基处理施工监管落实不到位,诸如质量监管工作,在施工阶段比较欠缺。于是,地基处理工程的施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的问题,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而且这些监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监管工作的开展。
1.1工程管理不规范,尤其是监管人员缺乏良好的素质
目前,我国建筑领域的人才相对缺乏,在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不科学的行为。在地基处理工程施工中,高密度的和谐施工环境,需要基于有效的施工管理。而实际的施工监管工作相对缺乏,监管人员对各项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监管工作带有形式的色彩,以至于施工人员相对散漫,工程安全隐患增多,施工质量难以确保。同时,施工管理人员非专业出身,都是由领导担任,这就造成监管缺乏专业性,对于监管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最终影响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1.2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尤其是施工技术的缺乏
地基处理工程的施工监管,在于对高密度的施工群体进行协调的分化管理,以强化施安全管理和质量监管。而实际的施工建设,施工人员的专业性缺乏,对于安全缺乏一定的意识,以至于施工操作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规范操作,影响施工建设的质量。同时,企业的监管制度不完善,缺乏对于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最终造成施工现场“鱼龙混杂”,各类安全问题、质量问题都孕育而成,进而加剧了施工质量监管的难度。
1.3工程施工的质量监管力度缺乏,尤其是监查不到位
地基处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工程系统性强,尤其是多工种、多技术下的施工建设,对施工质量监管带来较大的难度。实际的工程监管,缺乏监管的力度,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执行力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各类质量问题的出现。同时,施工项目的监查不到位,表面形式下的监管工作,严重影响着工程的有序开展。并且,管理的监查缺乏完善的体系,各监查部门的职能不明确,监查工作无法落到实处,最终造成监管缺乏有效性。
2强化地基处理工程监管的若干措施
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发生了本质性转变,建筑结构的施工建设更加复杂,地基处理施工难度加大,诸多的监管问题制约着现代施工建设的发展。针对上述的若干问题,提出强化地基处理工程监管的几点措施,诸如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等,都可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以及工程施工质量。
2.1规范施工监管工作,尤其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地基处理施工是一个高密度的施工工程,施工监管的规范性,是监管工作开展的基础。在施工项目的管理中,要规范管理制度,明确好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并落实到人,这样在规范的监管体制下,强化监管的力度。同时,监管人员的职业能力,尤其是综合管理素质,是监管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地基处理施工多工种、多工艺的施工环境,决定监管人员,具有较强的监管能力,对于项目中的各项问题,进行妥善而及时的处理,是地基处理施工监管者所必须的。并且,管理者应该具有创新的监管理念,不断强化工程的监管力度,以落实各项监管职能。
2.2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尤其是强化工程质量的监管
地基处理工程建设在于质量控制,在完善的管理体系中,落实好质量监管是基础。公地基处理施工的质量问题源于多个方面,这就要求监管工作必须做到全面而细致,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在质量监管中,要强化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进而规范其施工操作。并对其施工技术进行培训,以完善有效施工的自身条件。同时,质量监管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于是在监管中,控制好施工各环节的工程质量,避免人为因素或外部因素下的工程质量。而且,施工质量问题下的“二次”施工,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还增加了工程的成本输出。所以,在地基施工管监管中,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对于地基处理工程质量方面,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施工质量监管。
2.3强化监管职能,尤其是提高监查力度
地基处理施工中,多工种、多工艺的施工环境,需要基于有效的监查力度,对于施工的各环节进行规范监管。地基处理工程比较特殊,管理的职能部门,在监管的职能上比较模糊。于是,在强化监管的工作中,对于管理部门的完善,尤其是监管职能的优化,可以强化检查的力度。同时,对于监管中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问题分析,进而有效的问题反馈,以强化监管的有效性。并且,监管的开展需要基于完善的检查制度,以规范各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
3结语
基于上述,我们知道:地基处理施工质量监管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监管工作的落实不到位,监管缺乏全面性和有效性,严重制约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于是,基于管理体制的完善、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于落实监管工作,优化监管效率,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梅,彭更旺.地基处理施工质量管理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07)298—299.
[2]曾永生.强化工民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179.
辽宁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在中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地基变形设计是甲级、乙级建筑设计中重要一部分,同时,勘察、设计、施工每个环节中对地基变形都会产生影响,岩土工程勘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地质相关资料,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对做出正确的地基处理,控制好施工前后的地基变形。
[
关键词 ]地基处理;地基变形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多数类型复杂,自重较大,建造过程中,所有负荷均由地基才承担,使得地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地基的变形主要表现在沉降、倾斜等,地基的变形超过了允许值,同时也会对建筑主体造成损害。地基处理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地基变形,首要环节是要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能提供出真实、可靠的地质环境资料,包括在地基设计、施工中所需要的技术参数及相关的数据指标;其次是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提供的相关数据及要建设的建筑类型对地基进行设计;最后控制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及相关规范对基础进行文明施工。
1、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是地基变形设计的有效依据。
根据拟建的建筑平面图及地形图,获取相应的建筑坐标,搜集拟建建筑的相关资料对场地进行布孔,查明场地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条件,详细描述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情况,根据区域资料及现场勘察查明场地内的不良地质作用。取水样、土样对进行试验分析,做出水及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根据现场原位测试数据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对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按场地工程地质单元和层位分别进行了分析统计,对场地地震效应影响、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及岩土工程参数进行分析,依据相关规范并结合地方经验综合给出各层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等参数。
2、地基处理设计
地基处理设计是控制地基变形的主要环节。
2.1对于回填土及建筑垃圾较厚时需要作为持力层时,需做出相应的处理,增加其土层的密实度及均匀性。
2.2淤泥质土层不宜做为持力层,宜用上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当上覆土层较薄时,施工时需避免扰动淤泥质土层。
2.3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对于基岩出露较浅的场地,地基承载力较大,是基础较好的持力层,软土地区根据基础底面范围内土质成因、沉积年代、土的工程性质、工程地层分布,结合拟建建筑物结构特征,现场勘察情况,地基承载力不够时,采取换填垫层、水泥土搅拌、加密、复合地基等方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经检测合格,做为基础持力层,控制好地基变形。场地内稳定水位较高时,建筑基础存在浮力时,需做抗浮稳定性验算,如果抗浮稳定性验算不符合设计要求,还需采取相关措施,如设置抗浮构件等。
3、甲级、乙级建筑基础设计要求
3.1扩展基础主要为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扩展基础设计,首先可根据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基础的底面积,通过冲压承载力验算和受剪承载力验算确定独立基础边界高度或条形基础高度,然后进行基础受弯计算和配筋。
3.2筏形设计主要为梁板式和平板式。筏形其基础尺寸应根据该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及荷载等情况确定,计算筏板厚度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及受剪承载力要求,当场地地层为软土、液化土,或者地基土不均匀,基础内里需按弹性地基进行分析验算,分析验算时应同时考虑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选用合理的地基模型和相关参数。
3.3桩基础包括砼预制桩、预应力砼管桩和砼灌注桩等。桩基础在甲级、乙级建筑基础设计应用普遍,桩端持力层可选具有一定埋深的砂土层、碎石层或基岩,稳定厚度宜大于3米。
4、甲级、乙级建筑施工过程中控制地基变形
建筑施工主要包括基坑开挖、地基处理、基础施工和上部结构施工等环节。地基变形主要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有效的控制地基变形,控制变形在允许范围内,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勘察、设计及相关的施工规范。
4.1基坑开挖
甲级、乙级建筑浅基础开挖过程中,根据设计和相关规范,基坑开挖到设计基底持力层。桩基础开挖,根据相关的设计要求,开挖至桩基顶标高。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如在开挖过程中遇到复杂地质情况,需要联系勘察设计等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方案。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场地,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周边环境及基坑支护结构形式选用合理的降水方法进行地下水控制。当周边建筑物由于基坑降水出现变形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坑外回灌措施。开挖过程中同时检测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4.2地基处理
施工过程中,采用地基处理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的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处理后通过试验确定有效地基承载力,确保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满足设计要求。
4.3基础及上部建筑施工
随着建筑的建设,自重不断的增大,同时地基变形也会随之变化,合理的施工工艺有效的控制地基变形。
(1)测量放线
测量放线工作是建筑施工中的基础性工作,精确、详细、周密的测量能确保建筑工程顺利、有效的施工,测量放线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放线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测量仪器,提升施工质量,建筑施工施工中利用新仪器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可提高工作效率。
(2)建筑施工材料控制
建筑施工材料控制是确保建筑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质量决定着整体工程的质量,在施工中要确保原材料的可靠性、达标性,原材料必须是出厂合格产品并且符合建筑工程本身的技术质量。要求建筑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把质量关,控制好所有原材料的质量,提高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自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在原材料把关的同时,要对原材料供应商资格审查,确保原材料的合格率和真实性。
(3)甲级、乙级建筑地基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甲级、乙级建筑工程多采用水泥灌注桩技术进行地基加固施工,而且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每个环节的施工工艺都对整个建筑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施工中钻孔工艺和水泥灌注桩工艺是工程质量的关键,钻孔前对钻机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底座和顶端的平稳,当钻机达到设计高程后,技术人员需对孔径大小,钻孔深度及垂直度进行详细的检查、记录,达到设计要求后请监理工程师对钻孔进行验收,灌注桩原材料主要以砼为主,合格的原材料才能保证灌注桩的质量,所以就要求现场技术人员和监理对原材料严格把关。
5、结语
地基变形设计是甲级、乙级建筑设计中重要一部分,有效的控制地基变形,不光是设计中的计算,包括岩土工程勘察提供的可靠、真实的数据,以及在施工当中各个环节的施工工艺,每一部分都要严格的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才能确保地基变形值在允许范围内,建筑物的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岩土;检测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onstruction is also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stringent requirements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testing is even more important.
Key word:Geotechnical,Testing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岩土工程检测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有: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静力载荷实验、低应变和高应变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不同的评定准则。它是地基部分最后一道工序,实际上对岩土工程施工的验收责任重大,尤其是将不合格工程定为合格,将酿成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行业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岩土工程检测在岩土工程施工中越来越不可忽视。
2、岩土工程检测的要点
岩土工程检测是个动态的检测过程,不仅在地基处理完了之后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简单的试验测试,其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过程后都要积极的参与其中。
2.1、熟悉勘察报告,去伪存真地了解地基承载力、不均匀性、湿陷、液化、溶陷、盐渍等问题,查阅上部结构设计,充分理解岩土工程设计意图,结合现行国家规范,才能实现检测工作的目的,正确评价地基处理施工是否合格的,发现设计上的安全漏洞和不足之处,了解其保守的设计意图,做到这些,才能布置合理的检测工作量和选用有效的检测手段。
2.2、检测人员没有对施工过程中的跟踪监督,就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就不能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因为检测是一个抽检的过程,实际的检测工作,只是以点概面,但整个地基是全部参与建(构)筑物的持力作用的。如果不观察施工过程,就可能遗漏不合格的地方。如果检测点没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检测数据就是无法真实反应施工质量。即使得到的检测数据合格,若有重大问题和安全隐患的地方没有检测到,也不能说明检测的地基工程就合格。
2.3、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采用不同的检测手段,检测的重点是发现影响工程安全的问题,因此要在施工质量最差的部位布置检测点。如在十二栋六层的住宅楼工程中,勘察报告中提出了该地基土是具有轻微湿陷性的粉土,设计的方案是换填1米的粉土。设计的方案很好,既部分消除粉土的湿陷性,又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施工结束后,进行地基检测。根据规范要求,以及检测单位和甲方协议,检测方法是静力载荷实验,根据规范要求,检测单位增加采用挖探井取样、送试验室做湿陷性试验。从静力载荷实验数据分析,效果理想,满足设计要求。但是,试验室出具的湿陷性报告为中等湿陷,总的湿陷量超过国家规范要求。结果出来后,甲方和施工单位对此很不理解,在当地组织了多次专家会议,通过专家的讨论,其结论为该地基处理施工结果不合格,要求返工。
2.4、有时应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检测,发现不合格处及时返工,防止出现整体返工,延误工期的结果。例如在地基处理方案中,采用振冲碎石桩,然后垫层强夯。当振冲碎石桩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对其进行检测,只有检测合格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如果在地基处理全部完成后,再进行检测,对碎石桩和桩间土的承载力无法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在碎石桩上部垫层材料是碎石土,要穿透该垫层部分,对桩间土进行标准贯入实验,操作比较困难。一旦振冲碎石桩的检测结果不合格,则必须将垫层全部挖除,对振冲碎石桩才能返工。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工程费,耽误了工期。故在必要的情况下,检测工作应穿插在施工过程中。现在的工程对进度要求多,应通过对施工的监督,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返工,完工后达到100%的合格。
2.5、在岩土工程设计阶段,依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和相关规范布置检测工作量,形成检测点平面布置,外业实际检测过程中及时调整并记录。按照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处理。只有将前两步工作做到实处,尽量减少事后处理这部分的工作,才能保证质量和工期的要求,使检测工作既满足甲方的要求,又不浪费人力物力。
2.6、振冲碎石桩、人工成孔的桩基等处理地基,现场没有第三方的旁站、监督,就谈不上检测。有效的检测只能是对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满足要求后才能做到。也即检测应该分为工程检测和施工结束后成品检测。
3、结语
总之,检测工作不仅仅是在办公室内根据国家规范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它还包括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测方法和工具的选用、检测现场具体协调以及对现行国家规范的熟练掌握。只有将分部的每一部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好,才能是真正的将检测工作做好。对地基处理的工程,检测工作,不能随便下结论,应全面考虑,准确把握其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关键词:铁路路基;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一、引言
铁路工程施工中将强度低、压缩性高的软弱土层视为软土,如:软粘性土、淤泥质土、淤泥等,其工程特性主要有如下几点: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灵敏度高、抗剪强度低、透水性差、压缩性高、流变性显著等。软土路基施工中常出现的两大类问题[1]分别为:(1)稳定与强度问题,指的是当路基的抗剪强度不能满足路堤及路面外荷载作用时,便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以至于造成路堤塌方、失稳及桥台破坏等危害。(2)沉降及变形问题,指的是当路基不能承受上部荷载或者外部荷载时,便会使得路基本身产生过大的沉降变形,以至于直接影响铁路的正常使用。鉴于上述问题,在对软土路基进行设计与施工处理时,首先应该对该地区的软土路基进行详细的研究调查,以便能完全掌握该地区软土的各种性质以及土层的相关特征,在施工过程中能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保证软土路基在施工期间的稳定性和控制高速铁路运营后的地基沉降。
二、铁路路基施工技术的简介
铁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应遵循满足轨道变形控制的要求,尽量降低投资,符合工期要求的原则,以下就现阶段铁路路基地基处理的几种常用施工技术进行介绍。
(一)粉喷桩施工技术。(1)粉喷桩施工技术的优点。 现场施工中,常采用粉喷桩技术和排水固结法[2]处理铁路软土路基,但粉喷桩施工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原因在于该方法相比排水固结法而言有如下优点: 1)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加固范围内的地基沉降量; 2)能减少加固区域侧向位移; 3)能更好的提高地基土自身的承载力,允许较高的填土速率; 4)由于是利用钻头搅拌钻孔成桩,所以对周边建筑物的扰动较小,不会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粉喷桩施工工艺。粉喷桩施工技术的工作原理为:1)当喷粉搅拌钻机进入软土地基时,会对周边的软土地基进行切割搅拌;2)在搅拌的过程中,周边的空气会被逐渐压缩,此时钻头中粉体固化剂便会被喷射到软土地基中;3)钻头处于工作状态时,其上的叶片会切割周边的软土地基,以便让软土与固化剂能充分的搅拌混合;(4)当固化剂与软土达到胶结硬化状态时,便会在软土地基中形成一定直径的粉喷桩体,此时的桩体与桩间土会形成复合地基,共同承担外部荷载。
粉喷桩处理技术的一般施工工艺如下所示:(1)根据设计方案对桩身进行定位,保证桩的垂直度,当钻头接近地基时,地面时,启动空压机送气。(2)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调整钻机速度,当钻头达到设计要求的高度时,应立即关闭送气阀门,并进行喷送固化剂操作。(3)当粉体固化剂达到桩底时,便可提升搅拌钻头,当钻头达到设计桩顶标高时, 便可停止喷粉。(4)根据上述工艺进行二次搅拌。
(3)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了确保施工的质量,则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1)为了保证粉喷桩的长度满足设计要求,则需要控制下钻的深度以及喷粉的高程。2)在选用粉喷机时,应该选用具有粉体计量装置的机器,以便在施工过程中能时刻检测到粉体的含量情况。3)考虑到作业的对象是软土地基,则需要定期对桩的直径进行检测,同时还应该检查搅拌的均匀程度,相关规范规定直径磨耗量不得大于2cm。4)喷粉机应该在钻头提升至地面以下0.5m时停止喷粉。5)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某种原因导致停止喷粉,当在进行二次喷粉接桩时应该保证喷粉重叠长度不得小于1m。6)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泵送水泥的连续性。
(二)高压喷射注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法也是软土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主要工作原理如下:(1)在钻孔的作用下,将喷嘴式注浆管通人软土地基中,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时停止钻入;(2)喷出注浆管中的液体,在高压下对软土土层进行冲切;(3)在液体喷出过程中,需要保证注浆管以固定的速度进行螺旋式上升,以便使得浆液能形成圆柱体,该圆柱体不仅能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大面积的沉降。
(三)冻结技术。利用冻结技术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时,其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首先对液态或者进行相应的膨胀操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制冷的装置连接密闭液压装置,以便能让冷却状态下的液体能在装置内流动;然后对软土地基进行冷冻和定型处理,以保证被处理过的软土强度得到大面积的提升。
(四)CFG桩技术。实际工程中,CFG桩技术之所以能被广泛运用于铁路软土地基处理,原因在于其施工后沉降值小于15mm,能很好的满足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中对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的要求。
CFG桩技术施工工艺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1)由于施工过程中噪音低,所以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较低,且无泥浆污染;(2)在成孔制桩环节,不会产生额外的振动,所以在打新桩时对现有的桩产生的影响小; (3)实际工程中,软土地基下方可能是较硬的硬土层,而CFG桩技术的穿透力强,所以能打穿硬土层; (4)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场施工效率高。
三、铁路路基施工相关措施的选择
以下就铁路路基施工中最常用的两种措施进行分析:
(一)置换填土。在实际施工中,当软土地基的厚度小于2m且路堤的高度较低时,可以选择置换填土法进行处理。具体的施工流程如下:(1)先将泥炭、软土挖除,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全部或者部分挖除;(2)采用渗水性能好的材料,按照铁路规范的相关设计要求进行分层填筑,实际工程中常用的几种填筑材料有砂、砾、卵石以及片石等,这些材料属于渗水性材料或强度较高的粘性土。
(二)砂垫层。在现场施工中,要采用该种方法则需要满足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1)施工工期较长; (2)路堤高度在极限高度的2倍以内; (3)周边的有充足的砂资源;(4)软土地基表层无隔水层的情况等。
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路堤高度和软土层厚度及压缩性等来确定砂垫层的厚度,且在施工中,需要对砂(砾)进行适当的洒水,以便能达到分层压实的设计要求。在进行填筑路基环节时,应合理控制填筑的速度,规范中要求的速度应该满足加荷的速率与地基承载力增加的速率相适应,这样才能保证地基在路堤填筑过程中不会发生破坏。
结语:软土地基对修筑铁路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其不仅能造成地基的失稳,严重的还会使构造物产生不均匀沉降,当沉降达到一定量便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以上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以及措施,但是具体的施工方法还是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定,当遇到的问题较为复杂时,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处理,以便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 万德臣.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吕芳.水泥粉喷桩处理软土路基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4).
【关键字】湿陷性;压力;地基处理;措施
[ Abstract ] :The collapsible loessis a kind of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adverse structure, under a certain pressure, stable sinking, it is soaked by water, soil structure destroyed quickly, and produces significant additional settlement. So in the collapsible loess site for construction,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foundation is soaked by water, size and probability during use of uneven settlement limit strictly, to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foundation treatment, prevent foundation collapsibility of construction hazards.
[ Key words ] :collapsibility; pressure; foundation treatment; measures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其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天然状态下处在欠压密状态。黄土湿陷变形的特点是变形量大,速率快且不均匀,往往使得建筑物发生严重的变形甚至破坏。当湿陷性黄土含水量较大时,压力便成为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黄土湿陷系数的表示方法为,湿陷系数反映了黄土对水的敏感程度,当δs
黄土的湿陷量与所受压力有关,存在一个压力界限,压力低于这个数值,黄土浸水也不会湿陷,而此压力就是湿陷起始压力。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还是坡积或洪积的黄土层,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接近地表2-3m的土层,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一般具有适宜压密的湿度,但此时上覆土重很小,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的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主要有以下特征:
1.粒度成分以粉土颗粒(0.05~0.005)为主,约占60%;
2.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如重碳酸盐,硫酸盐以及氯化物;
3.一般肉眼可见,具有垂直节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湿陷性黄土是典型的对地基承载不利的结构,而地基土体是作为承担建筑物重量的载体,其强度与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在西北以及华北地区,常常会遇到黄土地基的处理问题,通常包括低湿度湿陷性黄土或减小湿陷性变形危害为主要目的,同时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问题,以及高湿度软弱黄土(指饱和黄土)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有害压缩变形为目的的地基处理问题。
湿陷性黄土工程的主要特征为: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以及预浸水法等。而各类地基的处理方法都要因地制宜,通过技术比较后合理使用。对于二级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如采用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桩基础预浸水法,不同程度存在工作量大、花费劳动力多、施工现场占地大,工期长,造价高等缺点。而在近几年来,强夯法以及其他处理地基施工简便,速度快,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在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湿陷性黄土是典型的对地基承载不利的结构,为了防止建筑工程因不良的地质结构处理不当,危害工程结构安全或严重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状况的发生,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相关标准,从实际出发,对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建筑的工程提出几点要求:
1.勘察单位和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以及相关规范进行勘查,设计,以确保工程地基基础和主体的安全;
2.施工单位在湿陷性黄土场地施工时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和施工工艺,要做好相关的施工记录以及相关的验收资料,其资料要准确、真实、及时;
3.监理单位要在地基处理过程中严格监管,在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履行监理职责,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整改,并进行复验,以保证地基处理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4.对于实现性黄土场地的建筑工程在建筑物周围6m范围以内的防护和使用维护措施要严格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有关条文执行,另外,埋地管道、雨水明沟、排水沟和水池与建筑物之间的防护距离(protection distance)和防水措施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防水措施要安全可靠。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建筑时,要弄清地基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程度。湿陷性黄土产生湿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土体压密性低,通常以各种施工措施增加土体的密实度,以达到消除湿陷性的目的。
湿陷性黄土会给建筑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路基、桥涵等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开裂和倾斜甚至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湿陷性黄土多出现在地表,因此必须对黄土地基有可靠的坚定。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对建筑物及其附属工程进行施工时,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设计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施工用水和场地雨水流入到建筑物地基引起湿陷。因此,在建筑施工时应注意:
1.统筹安排施工准备工作,根据施工组织的总平面布置和竖向设计的要求,平整场地,修通道路和排水设施,砌筑必要的护坡及挡土墙;
2.先施工建筑物的地下工程,然后在施工地上工程。对于体型比较复杂的建筑物,先施工深、重、高的部分,而后在施工浅轻低的部分;
3.在敷设管道时,要先施工排水管道,而且还要保证排水管到底的通畅。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要防止地基湿陷,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并且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的应用,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等级的提高,对地基的变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必然有新的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5-1
[2] 裴章勤,刘卫东.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所谓液化是指由于孔隙水压增加及有效应力降低而引起粒状材料(砂土、粉土甚至包括砾石)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的过程。影响液化的因素有:①颗粒级配,包括粘粒、粉粒含量,平均粒径d50,②透水性能;③相对密度;④结构;⑤饱和度;⑥动荷载,包括振幅、持时等。
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I-78)根据1971年以前8次大地震的数据,参考美国、日本的有关研究成果给出了以临界标准贯人击数为指标的砂土液化判别公式。现行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Il-89)通过对海城、唐山地震的系统研究,结合国外大量资料,对原规范进行了修改,采用了两步评判原则,并对临界标贯击数公式进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实际。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中,对此又进行了补充,给出了液化比贯入阻力临界值和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公式,用来进行液化判别。在公路工程中,基本上沿用上述两步评判原则,采用了临界标贯击数判别方法,并根据公路工程中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临界标贯击数的计算公式。这些规范在我国工程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强夯法在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
强夯法处理地基是20世纪60年代末Menard技术公司首先创立的,该方法将80-400kN重锤从落距6-40m处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碎石、砂土、粘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各类地基土。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节约三材、经济可行、效果显著等优点,经过20多年来的应用与发展,强夯法处理地基受到各国工程界的重视,并得以迅速推广,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强夯处理的对象(即地基土)非常复杂,一般认为不可能建立对各类地基土均适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但对地基处理中经常遇到的几种类型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实践证明,用强夯法加固地基,一定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选用强夯参数,一般通过试验来确定以下强夯参数:
(1)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又反映了处理效果。
(2)单击夯击能:单击夯击能等于锤重×落距。
(3)最佳夯击能:从理论上讲,在最佳夯击能作用下,地基土中出现的孔隙水压力达到土的自重压力,这样的夯击能称最佳夯击能。因此可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叠加值来确定最佳夯击能。
(4)夯击遍数: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地基土渗透系数低,含水量高,需分3-4遍夯击,反之可分两遍夯击,最后再以低能量“搭夯”一遍,其目的是将松动的表层土夯实。
(5)间歇时间:所谓间歇时间,是指相邻夯击两遍之间的时间间隔。
(6)夯点布置和夯点间距:为了使夯后地基比较均匀,对于较大面积的强夯处理,夯击点一般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这样布置比较规整,也便于强夯施工。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范围,其具体放大范围,可根据构筑物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考虑确定。
二、强夯法设计要点
(1)强夯技术参数的确定。强夯法虽然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至今尚无一套非常成熟的设计计算方法,一般应参照国内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成功经验,初步确定各类地基的强夯参数,在强夯施工前,选择代表性路段(夯区)进行试夯,以确定合理的强夯参数与施工工艺。强夯法的主要设计参数包括:锤重、落距、垫层材料与厚度,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夯击次数、夯击遍数、间隔时间、夯击点布置和处理范围等。
(2)施工质量控制。强夯地基的质量检验,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和夯后地基的质量检验,其施工过程检验指标分别为施工控制夯沉量和有效处理深度。强夯施工结束后,间隔2周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验,检验频率为每100m一个断面,每断面检验3点,其中路中一点、左右边坡坡脚各一点,检验方法可选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及现场荷载试验等方法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检测深度不小于设计处理深度。
三、强夯法处理液化地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施工单位选择
对参与施工的强夯施工单位,各施工标段中标单位要先审查其施工资质、信誉和业绩,并附有前业主对该单位的书面评价报告,任何单位不得将强夯分包给个人施工。
2、施工准备
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经驻地监理组审查,监理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报总监代表审批同意方可施工。
3、施工管理
(1)施工单位要按设计图要求编制夯点编号图,编号图要清晰、规范、科学。
(2)施工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现场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并对施工机械定期作安全检查。在强夯区四周要设置醒目的危险警告标志和安全管理措施,不允许行人和非施工车辆进入强夯区,以确保操作员、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3)施工单位要对强夯机械进行编号,每台强夯机械必须持有监理组发放的《施工许可证》方可进行强夯施工。
(4)施工单位除在强夯机械上挂《施工许可证》外,还必须挂有《机械操作主要人员》和《施工技术参数》两块醒目的牌子,进行机械操作的主要人员必须挂牌上岗。
(5)施工单位要制定施工要点供现场人员执行。
(6)铺设垫层前要对原地面进行清表并整平,且要按每2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规定测点,测量清表后标高。
(7)用水准仪测量垫层铺设前、后的对应测点标高,初步确定垫层厚度,每2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规定测点,再按每断面挖1处探坑,进一步确定垫层厚度(控坑必须在测点位置上)。
(8)垫层宽度按每20米一处用钢尺丈量。
罐基础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储罐是否能安全,正常的工作,从事故发生的原因来看一般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的选型是设计是否能达到安全、经济、合理的关键,基础的选型应根据储罐的形式、容积、储存的介质,地质条件、业主所能提供的材料情况以及当地的施工技术条件。
1,当储罐直径小于等于6米时,可采用整板基础,采用此基础的优点是基础整体性好,沉降均匀,由于没有了环墙内夯土,所以施工进度快且质量易得到保证,缺点是混凝土和钢筋用量较大,施工时要采取减小大体积混凝土带来不利影响的措施
2,当储罐直径大于6米时可采用环墙基础,外环墙式和护坡式基础,优点是混凝土和钢筋用量较省,缺点是由于储罐底部夯土较深,施工时间较长且需采取冲水试压等措施,基础沉降量大,环墙的宽度必须和地基以及罐底压强相协调,否则会照成环墙和罐底沉降差过大,以致罐底钢板拉裂或顶破。
3,存储低温介质的钢储罐基础必须采用深基础,其罐底做架空板,板底与地面留有空隙(约800mm)以防止罐内低温介质作用于土壤,形成冻土。
4,存储高温介质钢储罐要根据介质温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隔热措施,当介质温度高于95度时,与罐底接触的罐基础表面应采取隔热措施,一般可采用平铺三层浸渍沥青砖,罐底面和砖顶面应刷冷底子油两遍。
5,存储剧毒,酸,碱腐蚀介质的钢储罐应做成实体架空基础(自地面300mm以下做成整板基础,其上部做架空基础),目的是若罐内介质泄露,介质会顺着架空基础的槽内流出,容易被及时发现,且介质不会流入土壤中,对其产生腐蚀,影响地基承载力。
钢储罐基础应设置沉降观测点,具体要求详见《石油化工企业钢储罐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HT3068-2007.在基础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充水试压,目的是对基础及储罐进行检测,同时对地基进行预压,充水预压时要注意控制充水速度及预压时间,以免认为的对基础和罐体照成破坏。
基础可以根据具体的地基情况而比较常见的采用环墙基础、筏板基础、桩基础和地基处理,地基处理在钢储罐基础设计中是经常遇见的,下面介绍一个工程实例:
该工程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由于以前为丘陵地域,所以场地高低起伏较大,经厂区平整后有些地区不可避免的有较厚的素、杂填土,具体场地土层分布情况如下:
①层杂填土:灰色,黄灰色,稍湿,表层夹较多植物根茎,局部含少量砼块、石子等,主要成份为粘性土,为近期人类活动填积形成,性质极不均匀。该层最大厚度6.30~10.80m,平均8.11m。
②-1层粉质粘土:灰黄色,黄色,稍湿,可塑状态,含少量铁锰质浸斑及灰白色粘土条带,中等偏高压缩性,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较高。该层厚度9.30~13.90m,平均11.55m;层顶标高5.19~11.09m,平均9.20m,层顶埋深6.30~10.80m,平均8.11m。
②-2层粉质粘土:黄色,黄褐色,暗紫色,湿,可~硬塑,含铁锰质结核,局部夹砂粒,中等压缩性,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较高。该层厚度1.60~11.00m,平均5.79m;层顶标高-4.71~0.05m,平均-2.35m,层顶埋深16.80~21.20m,平均19.66m。
③-1层强风化粉砂质泥岩,棕红色,暗红色,密实,局部夹薄层卵石,母岩风化强烈,原有组织结构大部分已被破坏,矿物成份已发生明显变化,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砂土状,手捏易碎,水冲易散,干钻很难钻进。该层厚度1.20~4.80m,平均2.16m;层顶标高-15.27~-2.06m,平均-8.13m,层顶埋深19.20~31.00m,平均25.45m。
③-2层中风化粉砂质泥岩,棕灰色,棕色,致密,原有组织结构部分已被破坏,矿物成份已部分发生部分变化,岩芯较完整,呈长柱状,岩芯钻方可钻进,锤击易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该层未钻穿,最大控制深度5.80m;层顶标高-16.47~-6.15m,平均-10.29m;层顶埋深23.30~32.20m,平均27.61m。
根据分析①层杂填土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因此浅基础不适用于该工程,该层土层厚度为6.30~10.80m,平均8.11m,所以亦不适用于桩基础,决定采用砂石桩法对地基进行处理以②-1层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20Kpa为持力层,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一、设计资料
1.1地基处理方法:砂石桩法
1.2基础参数:
基础类型:矩形基础
基础长度L:28.00m
基础宽度B:28.00m
褥垫层厚度:300mm
基础覆土容重:20.00kN/m3
1.3荷载效应组合:
标准组合轴力Fk:56000.00kN
标准组合弯矩Mx:630.00kN•m
标准组合弯矩My:63.00kN•m
准永久组合轴力Fk:56000.00kN
1.4桩参数:
布桩形式:矩形
X向间距:0.80m,Y向间距:0.80m
桩长l:10.00m,桩径d:300mm
桩体承载力特征值:200.00kPa
桩土应力比:2.50
1.5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自动确定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自动确定地基变形经验系数
1.6复合地基计算公式:《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220-2002)式(7.2.8-1)
fspk = m fpk + (1- m)fsk
1.7地基处理设计依据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J22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1.8土层参数
天然地面标高:0.00m
水位标高:-8.00m
桩顶标高:-5.00m
土层参数表格
层号 土层名称 厚度
m 容重
kN/m3 压缩模量
MPa 承载力
kPa d 桩侧阻力kPa 桩端阻力kPa
1 粉质粘土 8.00 18.00 20.00 100.00 1.00 20.00 1000.00
2 粉质粘土 30.00 18.00 20.00 220.00 1.00 20.00 1000.00
注:表中承载力指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桩侧阻力指桩侧阻力特征值(kPa)、桩端阻力指桩端阻力特征值(kPa)
桩在土层中的相对位置
土层 计算厚度(m) 容重
kN/m3 压缩模量
MPa
1 3.00 18.00 20.00
2 7.00 18.00 20.00
二、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2.1桩体承载力特征值
桩体承载力特征值 fpk= 200.00 kPa
2.2面积置换率计算
由"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式7.2.8-2m = d2de2 计算
d--桩身平均直径,d=0.30m
de-- 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
de=1.13s1s2=1.13×0.80×0.80=0.90m
s1、s2--桩X向间距、Y向间距,s1=0.80m、s2=0.80m
m =d2de2 = 0.3020.902 =11.01
2.3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220-2002)式(7.2.8-1)
fspk = mfpk + (1- m)fsk
fspk--砂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pk--桩体承载力特征值,fpk=200.00kPa
fsk--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k=100.00kPa
m--面积置换率,m=11.01
fspk= 0.1101200.00+(1-0.1101)100.00 = 111.01kPa
经砂石桩处理后的地基,当考虑基础宽度和深度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一般宽度不作修正,即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零,基础深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经深度修正后砂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为
fa = fspk+0(d-0.50)
上式中 0为基底标高以上天然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其中地下水位下的重度取浮重度
0= ∑ihi∑hi = 18.00×5.005.00 = 18.00kN/m3
基础埋深,d=5.00m
fa = 111.01+18.00×(5.00-0.50)=192.01kPa
轴心荷载作用时
Gk = GAd = 20.00 × 28.00 × 28.00 × 5.00 = 78400.00 kN
pk = Fk+GkA = 56000.00+78400.00784.00 = 171.43kPa pkfa,满足要求
偏心荷载作用时
pkmin = Fk+GkA - MkyWy - MkxWx = 56000.00+78400.00784.00 - 63.003658.67 - 630.003658.67= 171.24kPa pkmin> 0,满足要求
pkmax = Fk+GkA + MkyWy + MkxWx = 56000.00+78400.00784.00 + 63.003658.67+ 630.003658.67= 171.62kPa pkmax1.2fa,满足要求
三、变形计算
3.1计算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
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为:
Gk = GAd = 20.00 × 28.00 × 28.00 × 5.00 = 78400.00 kN
pk = F+GkA = 56000.00+78400.00784.00 = 171.43kPa
基础底面自重压力为:
pc= 0d=18.005.00=90.00kPa
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为:
p0=pk-pc=171.43 - 90.00 = 81.43kPa
3.2确定z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表5.3.6:
由b=28.00 得z=1.00
3.3确定沉降计算深度
沉降计算深度按"地基规范"式5.3.6由程序自动确定
zn = 25.00 m
3.4计算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换算系数换算系数
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各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220-2002)式(7.2.9)确定
Esp = [1 + m(n - 1)]Es
令 = 1 + m(n - 1),即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换算系数 = 1 + 0.1101×(2.50 -1) = 1.165
3.5计算分层沉降量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表 K.0.1-2可得到平均附加应力系数,计算的分层沉降值见下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分层总和法沉降计算表
z(m) l1/b1 z/b1 z zii - zi-1i-1 Esi(MPa) si = p0(zii - zi-1i-1)/Esi ∑si(mm)
0 1.00 0 4×0.25=1.00 0
3.00 1.00 0.21 4×0.2496=0.9982 2.9947 2.9947 23.30 10.46 10.464
10.00 1.00 0.71 4×0.2382=0.9528 9.5277 6.5330 23.30 22.83 33.292
24.00 1.00 1.71 4×0.1882=0.7527 18.0650 8.5373 20.00 34.76 68.051
25.00 1.00 1.79 4×0.1847=0.7387 18.4672 0.4022 20.00 1.64 69.688
上表中l1 = L/2 = 14.00m, b1 = B/2 = 14.00m
z = 25.00m范围内的计算沉降量∑s = 69.69 mm, z = 24.00m至25.00m(z为1.00m), 土层计算沉降量s'n = 1.64 mm ≤ 0.025∑s'i = 0.025 × 69.69 = 1.74 mm,满足要求。
3.5确定沉降计算经验系数s
由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Es可从《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表9.2.8查得Es = ∑Ai∑AiEsi
Ai = p0(zii - zi-1i-1)
式中Ai为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Ai = p0 × 18.47 = 18.47p0
∑AiEsi = p0 × (2.99523.30 + 6.53323.30 + 8.53720.00 + 0.40220.00 )
= p0 × (0.13 + 0.28 + 0.43 + 0.02)
= 0.86p0
Es = 18.47p00.86p0 = 21.58 MPa
查《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表9.2.8得s = 0.200
3.6最终的沉降量
s = ss' = s∑s'n = 0.200 × 69.69 = 13.94 mm
四、下卧土层承载力验算
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
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为:
pk= 171.43kPa
基础底面自重压力为:
pc= 0d=18.005.00=90.00kPa
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为:
p0=pk-pc=171.43 - 90.00 = 81.43kPa
第2层土承载力验算:
(1)计算基底下10.00m处的附加压力
a = 28.00/2 = 14.00, b = 28.00/2 = 14.00, ab = 14.0014.00 = 1.00, zb = 10.0014.00 = 0.71, 由《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表 K.0.1-1可得附加应力系数, = 0.210
pz = 4p0 = 4×0.210×81.43 = 68.47 kPa
(2)计算基底下10.00m处的自重压力
pcz = 0d
上式中 0为自天然地面以下深度15.00m范围内天然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其中地下水位下的重度取浮重度
0= ∑ihi∑hi = 18.00×8.00+8.00×7.008.00+7.00 = 13.33kN/m3
pcz = 13.3315.00 = 200.00 kPa
(3)计算基底下10.00m处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 = fak + d0(d-0.50)
= 220.00 + 1.0013.33(15.00-0.50)
= 413.33 kPa
pz+pcz = 68.47 + 200.00 = 268.47 kPa fa = 413.33 kPa
第2层土承载力满足要求
五、施工技术要求及质量检验
5.1施工工艺
1、砂石桩施工可采用振动沉管、锤击沉管或冲击成孔等成桩法。当用于消除粉细砂及粉土液化时,宜用振动沉管成桩法。
2、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和成桩挤密试验。当成桩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在调整设计与施工有关参数后,重新进行试验或改变设计。
3、振动沉管成桩法施工应根据沉管和挤密情况,控制填砂石量、提升高度和速度、挤压次数和时间、电机的工作电流等。
4、施工中应选用能顺利出料和有效挤压桩孔内砂石料的桩尖结构。当采用活瓣桩靴时,对砂土和粉土地基宜选用尖锥型;对粘性土地基宜选用平底型;一次性桩尖可采用混凝土锥形桩尖。
5、锤击沉管成桩法施工可采用单管法或双管法。锤击法挤密应根据锤击能量,控制分段的填砂石量和成桩的长度。
6、砂石桩的施工顺序,对砂土地基宜从或两侧向中间进行,对粘性土地基宜从中间向或隔排施工;在既有建(构)筑物邻近施工时,应背离建(构)筑物方向进行。
7、施工时桩位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3倍套管外径;套管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8、砂石桩施工后,应将基底标高下的松散层挖除或夯压密实,随后铺设并压实砂石垫层。
5.2施工质量检验
1、应在施工期间及施工结束后,检查砂石桩的施工记录。对沉管法,尚应检查套管往复挤压振动次数与时间、套管升降幅度和速度、每次填砂石料量等项施工记录。
2、施工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可进行质量检验。对饱和粘性土地基应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进行,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8d;对粉土、砂土和杂填土地基,不宜少于7d。
3、砂石桩的施工质量检验可采用单桩载荷试验,对桩体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对桩间土可采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等方法进行检测。桩间土质量的检测位置应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桩孔总数的2%。
4、砂石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1. 前言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同时,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储备,更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在国际社会上的命运。而作为储存原油与成品油的油罐建设也顺势蓬勃发展,而且直径也越来越大。这就对油罐的地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石油属危险化工品,一旦发生事故后其后果难以想像。
2. 工程背景及地质概况
(1)本工程属三期扩建工程,为4座直径56米储量50000m3成品油罐及其附属设施。施工场地周边全部为正在运营的成品油罐区。
(2)依据地质勘察报告,该场地的地层情况依次为松散的素填土、饱和松散的细砂(平均厚度7.29m)、饱和软塑状的黏土(平均厚度3.00m)、饱和可塑状的粉质黏土(平均厚度5.04m)、第四系残积(Q4el)层(为砾质黏性土,呈饱和硬塑性)、燕山期侵入花岗岩(γy)层(强风化层、中风化层)。场地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埋藏在场地第四系海陆交互相细砂层中;下伏风化花岗岩所含地下水为裂隙水,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勘察期间地下水位深度为2.60~5.70m,绝对标高为2.31~5.43m。
(3)由于上部松散的细砂层、饱和软塑状的黏土层及饱和可塑状的粉质黏土层满足不了设计提出的承载力要求,故需对上述软弱地层进行加固处理。
3. 基础处理方案及变更
3.1 由于施工场地离成品油罐区较近,采用强夯处理会对已有储油罐造成危害,故原设计方案对4个储油罐采用桩筏基础,其中1#油罐采用冲孔灌注桩,2#、3#、4#油罐采用预应力管桩。但管桩在实际施工中按设计要求承载力压入到细砂层5~6m后很难再被压入,且间隔几天复压后,仍能压入较大深度(九十公分左右)。面对如此状况,工程一时陷入僵局。
3.2 对于静压管桩难以压入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勘察时,对砂层密实程度的判定有误。这可能是勘察期间,由于泥浆对下部砂层的浸泡,同时由于钻头对砂层的扰动,使得标准贯入锤击数与实际相比相差较大,这就直接导致了对砂层密实度的判定失误,进而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情况存大较大背离。
3.3 为使工程能顺利进行,项目部采取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1)引孔:先用钻机在桩位处进行钻孔,钻至设计深度,再用静压桩机把管桩压至设计深度。但引孔施工存在费时费力增加工程成本的问题,且引孔后能否压至设计深度,达到预期限效果仍不确定。考虑到工程工期问题,本方案被否决。
(2)用高压水通过管桩中间孔冲击桩底,边冲边压。这种方式存在返出的泥浆如何处理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周边全部为已经投产的成品油罐区,且道路与绿化相对规整,本方案也被否决。由此得出,管桩在本场区是不适宜的。依据我施工单位的丰富经验,提出CFG桩的处理方案,并为业主所采纳。
图1 单桩静载Q-S曲线 3.4 之所以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是因为它具有适用性广、承载力提高幅度大、沉降量小、施工简便、工期短以及保护环境等优点。这种技术非常适用于非饱和及饱和的粉土、粘性土、填土、砂土、淤泥质土等地质条件,且处理后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原地基承载力相比,可提高2~5倍。同时,CFG桩施工方法一般为长螺旋成孔泵送混凝土法,施工时没有钢筋笼制作等工序,成孔成桩一次完成,减少了成桩时间,加快了施工速度。此外, CFG桩施工时不需泥浆护壁,没有泥浆外运,它能很好的保护施工环境,这既节约了资金,又无环境污染,对市内施工非常适合。
4. CFG桩设计及施工
(1)CFG桩设计主要为确定单桩承载力及复合地基承载力,并验算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及充水试压时罐体的不均匀沉降能否满足规范要求。通过验算,最终确定本工程桩径为600mm,正方形布桩,每罐布桩1286根,桩间距1.5m,桩身混凝土强度为C25,以砾质黏性土或强风化层为桩端持力层。对CFG桩粗骨料可采用卵石或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同时CFG桩压灌充盈系数不小于1.3,超灌高度不宜小于1倍桩径,桩位偏差不应大于0.25倍桩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2)CFG桩施工:本工程投入两台桩基施工设备,于2012年6月9日开工,由于施工季节恰为南方季节的雨季,对工程进展造成不利影响,施工进度有所滞后,至2012年8月31日完工。CFG桩施工中,最常遇到的不利情况是堵管与窜孔。实际施工中,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采取隔桩隔排跳打方法等措施来减少CFG桩施工中的不利因素。
(1)依据设计要求,完成后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450KN,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60KN/m2。
(2)桩基完工后,由当地质检部门对单桩及复合地基进行抽检,以确定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依据规范及设计要求对三个罐的27根单桩进行了静载试验,检测结果显示:最大沉降量为13.22mm,沉降量在规范允许范围内,Q-S曲线平缓,无陡降段,S-lgt曲线呈平缓规则排列,该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紧身抗压承载力Qu≥900KN。典型的单桩静载曲线如图1~图2。
(4)依据规范及设计要求对三个罐的复合地基进行了27个点的静载试验,采用1.5m×1.5m的压板,检测结果显示,当加载到520KPa时,最大沉降量为9.48mm,试验点的承载力特征值fak满足设计提出的260KPa的要求。复合地基典型的静载曲线如图3、图4。
图4 复合地基静载S-lgt曲线(5)通过采用CFG桩处理方式,无论是单桩承载力还是复合地基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这说明采用CFG桩方案是可行的。
(6)地基处理形式由管桩改为CFG桩复合地基后,上部罐基础也由原来的桩筏基础改为CFG复合地基加环墙基础,虽然在施工中增加了混凝土用量,但减少了钢筋用量、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管桩施工中存在的压桩困难问题,使工程顺利开展。
6. 结论
本工程通过更改方案,管桩改为CFG桩,成功解决了管桩压桩困难,且处理后的地基满足了油罐基础对承载力的要求,为日后油罐的正常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以后类似场地的地基处理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从本工程中吸取到:任何工程,只有勘察资料详尽、真实,才能避免后续施工中对方案的重复设计,才能避免浪费时间、造成工程窝工现象这一深刻教训。
参考文献
[1] 盛志战,苏振兴,陈彬,曹建方.扩顶CFG桩在大型油罐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北京:建筑科,2013.
[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2.
[3] 冯静.CFG桩复合地基在沧州炼油厂2×50000m3原油罐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天津:天津建筑科技,2002.
关键字:强夯法;主要参数; 施工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ynamic compaction foundation treatment of force principle and design points of this paper, and through the engineering examples,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compaction foundation treatment, and points out that dynamic foundation treatment is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measures i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which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nient construction, cost low construction, has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same time briefly lists the dynamic compaction foundation treat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Keywords: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main parameter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项目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地基处理在土建工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强夯法具有加固效果显著、适用土类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节省劳力、施工期短、节约材料、施工文明和施工费用低等优点,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此法后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
1 原理简介
强夯法是反复将夯锤(质量一般为10t~60t)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10m~40m),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性能。
大量工程实例证明,强夯法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一般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软土地基,如果未采取辅助措施,一般来说处理效果不好,切忌采用。
2 工程实例
拟建场地原为海岸丘陵,并存在天然海沟,后经人工挖山填方整平,自然地貌改变较大。主要为挖方区,部分存在填方区,为丘陵间沟谷经填方形成,部分地表基岩外露。填方区素填土主要成分为山体挖方区的全风化~中等风化的砂岩、泥岩、页岩等,粒径由几厘米到50厘米,厚度不均匀。
2.1 有效加固深度估算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反映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又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案的重要依据。鉴于有效加固深度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目前尚无适当的计算公式,所以规范规定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1进行预估。
表-1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m)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单击夯击能量E大于120000 KN﹒m时,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通过试验确定。
本工程估算有效加固深度10.0 m
2.2 夯点布置及夯击遍数控制
本工程采用10000 KN﹒m能级进行试夯,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分5遍进行。夯锤底面积为30m2。点夯间距7.5m,呈正方形布置(见图-1)。夯点夯击次数,由现场施工确定。第1、2遍为点击,夯击能为10000 KN﹒m,夯点收锤标准,以最后两击 平均夯沉量小于200 mm;第3遍为点击,夯击能为4000 KN﹒m,夯点收锤标准,以最后两击 平均夯沉量小于50 mm。第4、5遍为满夯,夯击能为1500 KN﹒m,每夯点夯击2击,要求夯锤地面彼此搭接1/3。
图-1 检测区夯点布置图
注:第一遍夯点第二遍夯点 第三遍夯点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实际试夯时的时间间隔是7天。
3 施工及检验
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选择并检查机具设备(夯锤、起重设备、脱钩装置、锚系设备)。
整平后的场地高出设计标高30~50cm,并排除积水。
强夯地基开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强夯区四周设置好排水沟,便于排除大气降水。
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精密仪器设备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措施。
强夯法施工,应按照规范规定的施工步骤顺序施工。
施工完成后,应通过静载荷试验取得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起静载荷试验的压板面积不宜小于2.0m2。并通过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和土工实验确定处理后地基的施工质量和均匀性。
小结:
本工程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200KPa,压缩模量大于20MPa。强夯完成后,0~10m范围内的夯间土层承载力特征值为250KPa,压缩模量22.0MPa,夯点土层承载力特征值为300KPa,压缩模量27MPa,均满足设计要求。强夯处理后地基土强度和均匀性明显改善。
从本工程可以看出,强夯法是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地基处理措施,其有效地提高了地基承载力,改善了地基土的均匀性,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地基基础设计手册》沈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键词】火力发电 节约环保 振冲碎石桩 设计 施工 检测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近年来我国火力发电厂的增速最为迅速,好的厂址基本上都已被占用,现在许多厂址需要经过地基处理后方可作为上部重要结构的持力层。众所周知工程建设中,地下工程造价占土建工程造价的25%,而复杂的地基条件时地基处理和基础费用占比高达50%,可见选择合适、环保的地基处理方案对节约工程投资和环境保护是多么重要。依据《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L/T 5024-2005)可知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可用于火力发电厂中任何建(构)筑地基处理。下面从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在工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2.工程概况
2.1. 本工程是新疆乌鲁木齐某电厂,建设2×350MW超临界、直接空冷、单抽汽凝汽式机组电厂。厂址在勘探深度40m范围内的岩土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物,各土层物理性质指标见下表:
2.2 厂区范围内未发现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强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强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
2.3结合本工程强腐蚀情况,依据《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表4.9.5对于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有强腐蚀的环境,不应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同时本工程由于地下水较浅,土层透水性差,降水困难,采用深层开挖换填工程量较大,且降水费用较高,因此对于重要建(构)筑物推荐采用了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其他建(构)筑物和埋深较浅的采用超挖换填地基处理方案。
3.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设计
3.1振冲碎石桩相关规定
振冲碎石桩是一种柔性桩,对于处理厚度在13米左右的粉土,效果较好,并且受地下水影响较小。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可以增大地基承载力与稳定性,减少沉降,消除液化。如能有效控制好施工质量,经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在250~350kPa左右,可以满足重要建筑的承载力要求。
振冲碎石桩利用振冲器的水平振动和高压水的共同作用下,在软弱土层中成孔,然后回填碎石等粗粒料形成桩柱(同时对周围松散土层具有一定振密效果),并和原土地基组合成复合地基的一种振冲置换的地基处理方法。
振冲碎石桩在制桩过程,碎石填料在振冲器水平向振动力和高压水的作用下,挤向孔壁的软土中,从而使桩体直径扩大。当振冲器水平向振动力和高压水的作用力与土颗粒内部约束力接衡时,桩径不再扩大,振冲器缓慢向上振密碎石填料。如果原土强度过低,土颗粒的内部约束力始终不能平衡填料挤人孔壁的压力,桩径无限加大无法振密实,就不适用振冲碎石桩了。国内的有关规范、规定均认为振冲置换用于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小于20kPa的黏性土、粉土、淤泥质土、饱和黄土和人工回填的粘性土等地基。
振冲挤密是在振冲器重复水平振动和侧向挤压作用下,地基产生周期性剪力,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砂土的结构逐渐破坏而发生液化,砂颗粒重新排列,孔隙减小,这样,土体由松变密。另外,依靠振冲器的水平振动力,在加填料情况下,还通过填料使砂层挤压加密,这就是振冲挤密法。加填料的振冲挤密适用于饱和砂土地基,也可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含一定粘粒、渗透性不大的粉细砂层; 不加填料的振冲密实,适用于处理粘粒含量不大于10%的粗砂、中砂和松散的砂卵石地基。
3.2.本工程振冲碎石桩设计计算
a、承载力及压缩模量的估算:
桩径、桩距的确定应根据上部荷载大小、原土抗剪强度和振冲器的功率综合考虑,间距太小施工时容易串桩,根据以往工程经验拟采用75kw振冲器施工,桩径1米,桩距宜为1.8米。桩体依据改电厂试桩检测报告取550 kPa,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80 kPa.
(1) 拟建工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f=[1+m(n-1)]*f———— 公式1
其中n 为桩土应力比,无实测时取2~4,天然地基承载力高时取低值,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置换率m=d/d
采用三角形布桩 d=1.05s
复合地基压缩模量计算公式: E=[1+m(n-1)]*E
公式1计算的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281 kPa及压缩模量Esp=14.85 MPa
(2) 拟建工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f=m f +(1-m)*f———公式2
置换率m=d/d
采用三角形布桩 d=1.05s
公式2计算的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284 kPa(桩身强度经验值取550 kPa, 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取180 kPa)
由上述两公式计算的理论数据可知,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同试桩计算结果比较相符。
b、主厂房沉降量计算:
主厂房勘探点 C21 K17
s'(计算沉降量) 117 114
Es(压缩模量当量) 13.8 13.8
Φs(经验系数) 0.445 0.445
S(最终沉降量) 52.07 50.62
根据《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定》相关规定,主厂房框架地基容许沉降量为200mm,满足规范允许变形要求。
4振冲碎石桩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护桩问题
关于振冲碎石桩护桩规定,在以下规范中规定不尽相同,《火力发电厂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L/T 5101-199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对护桩规定“宜在基础外缘扩大1~2排桩”,《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L/T 5024-2005)中对护桩规定为“当为消除地基土液化时,宜在基础外缘扩大2排~3排桩;为其他目的时,宜在基础外缘扩大1排~2排桩”。
该条文为建议性条文,且本工程地基不考虑液化,同时考虑烟囱、锅炉房和主厂房等重要结构且上部的荷载较大,故选择扩大2排桩。
4.2终孔条件
依据本工程试桩报告中相关参数,其终孔的条件为“振冲至设计深度16米或振冲碎石桩应进入②号圆砾层的深度不小于500mm;此时不再进尺而电流值明显增大至100A左右,即可终孔”,这样现场提出监理不好控制。
处理方案:我们设计人员根据详的地质剖面图和柱状图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将终孔条件更改为“振冲碎石桩桩长达到16m,且振冲器不再进尺为最终控制条件。”
4.3褥垫层材料
设计要求褥垫层材料“换填400mm的碎石垫层,垫层压实系数λc应大于0.93。垫层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且应级配良好”。根据现场实际施工后检测结果,承载力较低(240 kPa)且桩头动探击数较低(0-2米平均6~8击)。不满足350MW工程地基承载力要求。
处理方案:动探击数和复合地基承载力低于试桩结果,分析原因消散期较短或施工其他原因导致。依据桩头动探击数的检测结果将上部2000mm松散的、稍密的桩头基本上全部截除,改为换填级配良好的天然戈壁土2000mm厚,相当采用了振冲碎石桩加换填复合地基。
实际效果:由于上换填了2000mm厚的天然戈壁土,依据本工程换填地基处理原位载荷试验结果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350kPa(建议值),变形模量E0=50.0MPa(建议值)。目前投产运行状况良好。根据测量单位实测沉降结果:锅炉房和主厂房最大沉降28.9mm,最大沉降差4.6mm。均满足电力行业规范要求。
5、振冲碎石桩现场施工情况及注意事项
5.1振冲碎石桩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造孔——清孔——填料加密
5.2施工注意事项
振冲碎石桩施工的关键是造孔和填料加密,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吊车司机同装载司机的默契配合,同时应服从记录员的指挥。施工记录员应严格按照施工蓝图的设计参数控制(终孔条件、振密电流、留振时间、加密段长度等)。
监理现场旁站,是控制好振冲碎石桩施工质量的一个关键措施。同时应要求施工单位急时进行自检,动探击数底的应进行复打补救。
图一施工准备 图二填料加密
6、振冲碎石桩试验检测
6.1原位试验
原位试验的目的是检验复合地基处理效果,得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验证所采用的振冲碎石桩理论计算结果同实际检测结果的吻合性和差异性。验证振冲碎石桩直径、间距、长度及布置形式的合理性;确定最有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参数,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确定各种检测手段的适宜性及标准,为施工检测提供依据。
6.2桩基检测
振冲碎石桩施工完毕后,应间隔一段时间方可进行质量检验,间隔时间(《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10.0.22规定振冲法处理的地基效果检测应在成桩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对饱和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宜小于28天,粉土地基不宜小于20天,砂土和杂填土地基不宜小于10天)不少于20天[1],以进行固结排水,恢复强度。
检测完毕后由检测单位出具正式检测报告,提供检测所得的复合地基的变形模量、压缩模量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并对振冲碎石桩桩体密实度和桩间土挤密效果作出评价,作为桩基验收及进行下道施工工序的依据。
7、结语
振冲碎石桩在我国已有很多年的设计、施工和检测经验,技术比较成熟,加固费用相对较低,同时处理后对地基承载力提高明显,因此是一些地区的优先采用方法,特别是处理有液化的地基工程时有更明显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L/T 5024-2005)
关键词: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施工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termination of CF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the main points of CFG pil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how to process the common problems.
Keywords: CF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TU4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颁布,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施工及检测提供了技术依据。但在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及CFG桩施工方面,在不同地区基于某些地区性经验,存在一些差异。
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CFG桩是英文Cement Fly-ash Grave的缩写,意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由碎石、石屑、砂、粉煤灰掺水泥加水拌合,用各种成桩机制成的可变强度装。CFG桩和桩间土一起,通过褥垫层形成CFG桩复合地基,是地基处理的一种常见方法。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9-2002)(简称地基规范)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简称地基处理规范),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可分为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进行讨论。
1、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地基规范规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地基处理规范规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式估算:
fspk=mRa/Ap+β(1-m)fsk(1)
式中:f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 — 面积置换率;
R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Ap— 桩的截面积(m2);
β—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75~0.95,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
fsk — 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实际工程中,有条件时先在拟建场地做现场载荷试验,可为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参数。而很多情况是在无试验资料条件下按(1)式估算复合地基承载力,但要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合理确定Ra、fsk、β等参数的取值。
2、竣工验收阶段
由以上讨论可知,在复合地基设计阶段,确定复合地基设计参数时,用公式(1)估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是符合规范要求的。在竣工验收阶段,能否只做单桩静载试验。用单桩承载力Ra和地质报告提供的天然地基承载力fak(或桩间土静载试验结果fsk)按公式(1)计算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需要说明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加固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fsk与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是不同的,通常fsk=fak。为桩间土承载力提高系数,对挤密效果好的土采用振动挤土成桩工艺,由于土密度的增加和桩对土的侧向约束作用,fsk远大于fak,用单桩承载力Ra和天然地基承载力fak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与实测值相比会有较大误差。即使用单桩静载试验的Ra和桩间土静载试验结果fsk按公式(1)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β的取值可能会因人而异,对于同一复合地基,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这样就不能保证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准确性和唯一性。因此,地基处理规范用强制性条文规定复合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三、CFG桩施工技术要点
(一)CFG桩施工可根据现场条件选用下列施工工艺:
1、长螺旋钻干成孔灌注成桩;
适用于地下水以上、提钻不塌孔的土层条件;
2、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
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粒径不大于60mm厚度不大于5m的卵石层(卵石含量不大于30%),以及对噪声和泥浆污染要求高的场地;
3、振动沉管灌注成桩;
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素填土,对夹有较厚卵石、砂和孔隙比小液性指数较低的粘土层无合理有效的辅助措施不宜采用,软土地基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4、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成桩;
对遇有较厚卵石、砂和孔隙比小液性指数较低的粘土层以及饱和软土,桩端持力层具有水头很高的承压水,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容易发生窜孔,对噪声污染要求严格的场地,不宜采用前述施工工艺时,可采用该工艺。
(二)当采用挤土成桩工艺,新打桩对已打桩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时,可选用非挤土成桩工艺,或挤土和非挤土成桩工艺联合使用的施工方案,挤土和非挤土成桩工艺联合施工时,宜先打挤土桩、后打非挤土桩;在有较厚软土的地基上施工时,混合料宜用低塌落度(3~5cm),以防止桩体自身塌落发生断桩;
(三)振动沉管CFG桩施工要点
1、通过在桩机卷扬系统加动滑轮,调整拔管线速度控制在规范建议的范围;
2、打桩前、打桩过程中测地表标高,观测地表隆起或下沉量;
3、通过试成桩,观测地面标高变化和测定新打桩对已打桩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施打顺序;
4、软土中可采用静压振拔技术,沉管过程可不启振动锤、静压沉管,减少对桩间土的扰动,拔管启锤使混合料振密;
5、软土中可采用大直径予制桩尖,以获得较大的端阻力,而保持桩身混合料用量不变;
6、经施工监测确认桩体断裂并脱开,应逐桩静压(跑桩)将脱开的上下桩接起来;
7、拔管不宜长时间留振,防止粗骨料与水泥浆发生分离。
(四)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施工要点:
1、基础埋深较大时,宜在基坑开挖后的工作面上施工,工作面宜高出有效桩顶标高300~500mm。基坑较浅在地表打桩或部分开挖打桩空孔较长时,应加大保护桩长,并严格控制桩位偏差和垂直度;
2、基坑降水应控制在标高最低的电梯井、集水坑底标高以下500~1000mm;
3、软土地基中施工宜通过掺加减水剂、泵送剂制备泵送性能好塌落度较低的混合料,以防止桩体自身塌落发生断桩、或充盈系数过大。
4、桩体配比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5mm,粉煤灰选用Ⅱ级或Ⅲ级细灰,每立方米混合料掺量70~90kg为宜;
5、桩端为饱和粉土、砂土和卵石层时,应选用下开式专利钻头(专利号ZL 00 2 63200.4),以防止钻头活门打不开、桩端有虚土不能发挥土的端阻;
6、严禁先提钻后灌料;
7、桩径400mm时提钻速度宜为2.5~3.5m/min,桩径增大钻头活门断面应相应增大,若桩径增大而钻头活门断面不变时应相应降低提钻速度;
8、夹有松散饱和粉土、粉细砂的土层,成孔时在剪切荷载作用下,土体液化,导致刚打完处于流动状态桩的桩周土丧失对桩的侧向约束能力,桩体侧向澎出、桩顶下沉,产生窜孔,液化区域连成片甚至导致基坑失稳或周边建筑物倾斜开裂、道路破坏,在这类地基上施工应采取如下措施:
(1)降饱和粉土、粉细砂中的水;
(2)采用小叶片螺旋钻杆成孔,减少剪切能积累并对桩间土具有挤密作用;
(3)合理设计施打顺序和控制日成桩数量,避免在某个区域产生成片的液化区,也可采用跳打等方法减少剪切能量的积累;
(4)快速钻进,减少剪切能量在可液化土层上的积累;
(5)选用下开式专利钻头,防止阀门打不开在同一桩位多次复钻;
(6)混合料尽量采用较小的塌落度;
(7)把施工因素作为基坑支护的设计条件;
(8)设计宜采用大桩距大桩长。
注:当上述措施仍无效时,可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成桩工艺。
(五)清土、剔桩头防断桩和防扰动桩间土措施
1、打桩弃土和预留保护土层可采用人工清除、或机械人工联合清除方案。当采用机械人工联合清除方案时:
(1)对基坑开挖后打桩的场地,采用人工予断桩、挖掘机清土。
(2)在地表打桩后再进行基坑开挖的场地,由现场试挖确定预留人工开挖深度,以保证桩的断裂部位高于有效桩顶标高以上。
2、截桩头宜用无尺锯在有效桩顶标高处切深1~2cm的园环,再用两钢钎相对同时敲击断桩。
3、清土、截桩头后禁止对桩间土产生扰动的施工设备(如轮胎式运土车等)在施工场地内通行,防止产生“橡皮土”。
(六)混合料试块的制作和现场养护
施工过程,应随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混合料制作试块(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并捣实,送实验室前应在现场按标准养护条件对试样进行养护,特别在冬期,不得将试样随意放置在施工现场或工棚里,避免养护条件不标准导致试验结果不能反映桩体的真实强度。
四、CFG桩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
(1)堵管
堵管是长螺旋钻管内泵压CFG桩成桩工艺常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
若因混合料配合比不合理,和易性不好而发生堵管,需注意细骨料和粉煤灰两种材料的掺入量,特别是注意粉煤灰掺入量宜控制在60-80kg/m3。
若因混合料搅拌质量有缺陷,需确保混合料能顺利通过刚性管、高强柔性管、弯管和变径管到达钻杆芯管内,同时控制好混合料坍落度,宜控制在16-20cm。
若因设备缺陷而导致堵管,需保证管件连接顺畅,确保弯管与高强柔性管等连接紧密,保证垫圈无破损。
此外施工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导致堵管现象发生。
(2)窜孔
在饱和细砂层、粉砂层中施工常遇窜孔现象。
可采取大桩距的设计方案,增大桩距的目的在于减少新打桩机器的剪切扰动,避免不良影响。改进钻头,提高钻进速度。减少打桩推进排数,必要时采用隔桩、隔排跳打方案,但跳打要求及时清除成桩时排出的弃土,否则会影响施工进度。
(3)断桩
桩基施工完毕,发现桩身裂缝的所在部位,应分析原因,得出自身问题是在施工时,由于提钻速度较快,空气未全部释放出来,致使桩身产生断面裂缝,另外是混合料的搅拌时间不够,和易性差,出现蜂窝麻面桩。外部原因是土建施工时机械挖基坑平整土方时,被挖掘机和铲车碰断。
解决方案是:浅部断桩,对断桩单独进行处理,剔除上部断桩,用与桩身相同的混合料按桩径设计标高补桩。桩头断桩后进行接桩,当桩顶高程低于施工图标识高程时,如开槽或剔除桩头必须进行补桩,可采用比桩体强度高一等级的豆石混凝土接桩至施工图标识桩顶标高,注意在接桩过程中保护好桩间土。
四、结语
1.设计阶段,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公式(1)估算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复合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2.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前,首先做桩的低应变检测,静载试验后再做低应变检测和桩顶部开挖探查,对分析判断复合地基施工发生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先提30~50cm再灌料是一种错误的施工方法,应严格禁止。下开式专利钻头可避免发生阀门打不开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液化;标准贯入;碎石桩
中图分类号: TU4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国内地质灾害频发,建筑物发生倒塌事故,很多生命因此消逝。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它的勘探、设计和施工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危。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土类分布多种多样,有些土类具有具有其特殊性质,作为地基必须针对其特殊性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保证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力。长江流域许多地区的地质特征存在着埋深比较厚的砂性土层并且液化指数相当高,具有明显的流变性,在外力尤其是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引发地基失效,导致建筑物或结构的不均匀沉降甚至整体移动,使局部结构损坏,全毁或丧失使用功能,因此在该类地基上建造建筑物,必须考虑其液化性,对地基进行处理。
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张,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寸土寸金,许多重要的工程和工业厂房在软弱土地基上兴建,工程的要求推动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迅速发展,老的方法不断改进,新的方法不断涌现。本文以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从碎石桩的作用原理、设计方法和施工方案、检测方法等几方面,介绍其在处理液化地基的应用情况,从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等方面介绍碎石桩地基的应用。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区南京农业大学江浦校区内,科研实验厂房,框架结构,二层,7度抗震设防,建筑高度14m,建筑面积约2000m2。据地质勘查报告,该场地土分层如下表所示。
参照勘察设计院勘查报告,地表下16.0m以内的砂性土层,其液化指数IlE为32.5~59.8,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判定为严重液化土层,作为地基需进行技术处理。
2 设计方案选择比较
根据地质条件考虑技术经济、处理质量、以及施工和上部结构荷载等综合因素,该工程地基处理采用振动沉管碎石桩。桩径为500mm,桩长9m,间距1.2m,设计桩数2010根,呈梅花形布置,桩顶铺设0.6米厚的碎石垫层作为复合地基持力分布层。
3 机理及作用
属于振密挤密分类,在振动的作用下,将套管打入规定的设计深度成孔,然后往孔中填入碎石,并加以捣实成一根根的桩体,采用沉管碎石桩加固的目的是采用碎石桩,和原来的土体形成复合地基,使土体的孔隙减少,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砂土的液化指数,改善土的强度和变形特征,原理及作用分为三个方面:
3.1 振动挤密作用。桩管打入地基中,对土产生横向挤密作用,在一定挤密功能作用下,土粒彼此移动,小颗粒添入大颗粒的空隙,颗粒间彼此靠近,空隙减少,使土密实,地基土的强度也随之增强。
3.2 复合地基。由于桩体本身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变形模量,桩的断面也较大,在桩体振动和挤密的过程中,回填的碎石与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担建筑物荷载,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
3.3 防止震动液化。由于碎石桩有大量的孔隙通道,在地震力作用下,地下水可顺利通过孔隙通道升降和排出,大大减少和避免地基的液化沉陷现象。
4 施工工艺
4.1 采用沉管成孔方法施工,振动逐步拔管成桩法施工。施工中使用机械为振动沉桩机,DZ―60型震动锤,常用振动锤的振动力为70、100和160KN,本工程使用激振力为70KN,桩管使用无缝钢管材料,管径控制为477mm。这种桩具有施工设备简单,打桩进度快,成本低的特点。
4.2 成桩工艺
桩机定位就位,在地面上把套管的位置确定好。
开动振动设备,把套管打入土中至设计标高。
加入碎石料,按设计要求添加碎石,再拉拔到规定的高度。
振密碎石桩,采用重复压拔管使添加的碎石料密实,成桩。
清理桩尖,移动桩机,重复进行以上步骤,施工其它碎石桩,直到每根桩施工完毕。施工准备桩位布置桩机定位沉管加灌碎石料拔管下压桩管拔管成桩清理桩尖铺碎石垫层。
4.3 质量控制
桩身连续性:以拔管速度控制桩身连续性,不超过0.8m/min。
桩直径:以灌砂量控制桩直径,当灌砂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在原位再沉下桩管灌碎石(复打)一次或在旁边补加一根。
碎石桩施工前必须进行成桩试验。本工程先打了六根试桩,布检测孔2个进行挤密试验,两周后,按标准贯入方法,判定桩间砂性土是否液化,如液化,计算其液化指数。
经计算③号土层的液化指数IlE=0.1~3.56
④号土层的液化指数IlE=0.0~3.10
均满足《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2]要求。因此按此方法继续施工,施工顺序采用跳打形式并由外缘向中心进行,确保周围土体的侧限,处理效果更好。
5 处理效果
5.1 桩间土液化指数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施工后两周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由抽样进行,检测点不少于桩孔总数的2﹪,本工程共布检测点40个,按标准贯入的方法,对桩间土进行液化判别检测,视其液化指数是否能得到有效降低。
液化判别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2〕的规定,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在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的液化土应符合下式要求:
再根据公式IlE= 计算各层土的液化指数。
判别结果:本工程采用碎石桩地基加固后,②、③层饱和砂(粉)土的液化指数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效果较好。
计算得:②层粉土夹砂IlE =1.00~3.90 轻微液化
③层粉砂没有液化
④层粉砂夹粉土 IlE =0~5.80 局部轻微液化
但④层40个检测点只有3个检测点的液化指数大于4,其值为5.6,4.1,4.3,占总检测总数的7﹪﹤10﹪,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3]。
5.2 基础沉降比较均匀。
该工程于2010年10月施工完毕,经过1年的沉降观测,最大沉降量61mm,最小沉降量56mm,沉降比较均匀,使用情况良好。
5.3 地基承载力有所提高。
原天然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为80kpa,经过处理后的复合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为120Kpa,承载力有显著提高。
结语
本工程采用碎石桩降低砂性土层的液化指数,提高其抗剪强度和抗液化能力,消除其不利影响,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稳定和变形的要求,该处理方法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造价低,并且能改善地基土的变形特性和渗透性,因此该地基处理方法在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建设等工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罐基础 地基处理 技术措施
联合站改造工程为老区改造项目,异地新建转油放水站1座,其中:新建油水泵房1座、集输油阀组间1座、2000m3沉降罐1座、2000m3事故罐1座、油离水脱除器2台;更新外输加热炉2台,利旧掺水加热炉3台。主要承担油田3座转油站来液处理。新建的2000m3沉降罐基础平面位置占压了原有污水提升站,给地基处理带来了较大困难。
一、施工难点
X地区地势低洼,联合站周边常年积水,地表水位-0.8m,原场区地下0.8m均为填方,土质为杂质土,承载力也较差。原设计槽底标高为-0.8m。2000m3沉降罐平面位置占压原有污水提升站泵房的全部及污水池1/3面积。污水池直径6m、深5.5m。原污水池周围2m范围内土层受当年施工扰动,经过二十多年的自然沉降,稳定性仍然较差。地基处理现场出现较大难题,如果地基处理不好,将导致2000m3沉降罐不均匀沉降,甚至造成大罐的倾斜。
二、技术措施方案
1.方案编制原则
在满足设计规范和安全要求、工期要求的前提下,确定2000m3沉降罐地基的处理方案编制的原则:一是技术措施安全可靠,二是施工方法要简便易行,三是投资增加最少,四是材料易于获取。
2.方案优选
基建管理中心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多次召开现场分析会,分析研究各种不良地基处理技术,查阅了原污水提升站的施工等其它原始资料,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编制了换填法和砂井法。换填法需要投资5.2万元,砂井法需要投资8.2万元。因此,按照方案原则优选了换填法即采用砂石级配处理不良地基的技术方案。
3.具体实施方案
3.1拆除原污水提升站
拆除占压部分污水池池壁,为了防止钢筋混凝土池壁(刚性结构)与人工级配砂石的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原方案向下拆除污水池1m,现场施工为向下拆除混凝土池壁1.5m。
3.2地基具体做法为
针对站内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水位较高的现象,先采用机械开槽,开槽深度为场区地坪-2.2m;然后采用人工清槽,避免因机械开槽而造成的原状土的扰动和破坏;-5500mm~-1100mm采用人工级配砂石回填;-1100mm~0.0mm采用外运粉质粘土回填。
3.3排水措施
为了防止施工过程中积水泡槽,采取了明沟排水措施,在罐基础外缘挖集水坑2个采用污水泵人工排水。
三、技术措施实施
1.现场开槽
开槽:先采用机械开槽,开槽深度为场区地坪-2.2m;槽底预留30cm采用人工清槽。
明沟排水:在基坑外缘挖2个直径1.5m深1.5m的集水坑,采用DN100的泥浆泵人工看护排水;同时利用原有5.5m深的污水池做为排水坑,具体见图1。
2.回填夯实
人工清槽后立即采用7:3人工级配砂石分层回填,回填人工级配砂石时采取了先深后浅的方式。
一是先回填污水池部分,到达设计-2.2m时进行了接槎处理,采用蛙式夯机夯实。
二是整体地基回填处理。每回填300mm采用机械碾压,并采取灌砂法取样,压实度达到0.97后进行下一层人工级配砂石回填。回填到地面标高-1.1m。
三是采用含水率为8%的粉质粘土分层夯填。同样是回填300mm采用机械碾压,.采用环刀法取样测定压实度,压实度达到0.97后进行下一层的回填,采用粉质粘土回填有效地降低投资成本,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保证地基的强度。回填到场区地坪±0.0。
四是钢筋砼基础浇筑。
四、措施效果
按SH/T3528-2005《石油化工钢储罐地基与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进行试压运行,检验结构安全度、检查储罐是否渗漏、预压地基。
2000m3沉降罐2010年7月15日分4次完成上水,充水高度为最上一节罐板的中线位置,即上水高度10m。
依据《石油化工钢储罐地基与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SH/T3528-2005选取4个沉降观测点,采用水准仪进行观测,经过72小时沉降运行观测,点1(见图1)沉降值56mm,点2沉降值51mm,点3沉降值52 mm,点4沉降值54mm,均满足设计允许范围,符合SH/T3528-2005《石油化工钢储罐地基与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7.1.3规定要求,地基处理合格。
参考文献
[1]周海涛 地基与基础工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关键字:公路;软土;地基处理
近年来,国家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公路建设飞速发展。软土地基处理一直是公路建设中的难题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引进了国外比较先进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并结合本国的地质条件发展了符合国内需要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其处理原理是通过改善地基土的渗透性、变形特性、抗剪强度和抗液力等工程性质,满足公路对地基变形和稳定的要求。本文总结了当前常用的一些地基处理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1.软土地基处理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类很多,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1强夯法
强夯法又名动力压实法或动力固结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重锤(10-40t)自高处(10-40m)自由下落夯击地基,通过重力势能提高地基的强度和密实度。强夯法开始时仅用于处理碎石和砂土地基,随着排水条件的改善和施工方改进,细粒土地基也开始运用这种技术。强夯由于具有施工方便、适用土类广、加固效果好、节约材料、设备简单、节约劳动力、施工期短、施工费用低和施工文明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运用的很广泛。
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引进此项技术,在山西、河北、天津等地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后很快就在全国推广开来。在80年代中期,由于填海地基利用强夯法处理获得成功,因此沿海地区积极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强夯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和范围。强夯法处理软土地基的关键性问题包括土层特性含水量、及其土的粒径。强夯法目前除了对淤泥和厚层淤泥质不适用外,处理某些类型的软土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基于土的性质分析,地基土的含水量、孔隙比的大小及粒径级配决定软土强夯效果。利用强夯法处理软土地基.地基土的渗透性决定其加固效果,所以必须开挖排水通道。
1.2表层处理法
砂垫层法:在软土地基顶面铺设砂垫层,具体厚度视压缩性、软土层厚度及路堤高度而定,太薄效果差,太厚施工困难,一般为0.6-1.0m。砂垫层可以作为软土层的上部排水层,加快固结和沉降,缩短固结过程。
表层排水法:在路基填筑前,为了排除地表水和降低地基表层的含水量,在地面开挖水沟。如果用透水性良好的砂砾回填还能使开挖水沟发挥盲沟的作用。
1.3抛石挤淤
抛石挤淤就是将一定数量的片石抛投在路基底部,将淤泥挤出以提高地基的强度。该方法施工方便、迅速、简单,主要适用于片石能沉达底部、厚度较薄、泥炭呈流动状态、排水困难、表层无硬壳的泥沼,厚度为3―4m的软土或常年积水的洼地。
2. 案例分析
2.1工程概况
一公路项目为一级公路,全长15.7km,路基宽度为29.5m,双向六车道,计算行车速度l00km/h,荷载等级为挂车一120级,汽车一超20。整条线路所经地段大部分为池塘,地势低洼平缓,属滨海冲积平原。该区域冬冷夏热温差大,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为一年四季分明。主要靠地表水补给,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结晶分解复合类及结晶类强腐蚀。
2.2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工艺
对于淤泥较厚和水位较高路段:施工前期准备一测量一抛石挤淤一压实一铺设土工格栅一填筑改良土一压实一检查验收。对于淤泥厚度较小的路段:施工前期准备一测量一排水一除淤―铺设土工格栅一填筑山皮土―铺设土工格栅一填筑改良土―铺设土工格栅一填筑改良土。
2.3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施工组织设计
由于本施工路段中有大量水塘,所以按设计要求采用铺设经编土工格栅、换填改良土、片石填筑、清淤、排水等方法处理软土路基。下面介绍其中的两种方法:
①片石填筑
材料要求:片石中部厚度不应小于15cm,抗压强度不应小于30MPa。
试验段:在正式施工前进行试验施工,选取现场200m路段进行试验,检验碾压遍数、石料回填时机及厚度、施工机械的配置组合、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等技术指标。试验完毕后要经监理批准才可以正式施工。
片石填筑的方法:填筑前要进行测量。定出内外边线,严格控制碎石嵌挤的施工厚度和平整度,采用三轮压路机和震动压路机碾压,保证压实度。(1)用自卸汽车将片石运至施工地点。利用推土机推平,并用平地机精平.确保平整度和厚度,采用三轮压路机和震动压路机碾压,保证压实度。片石填宽应超出设计宽度至少30cm;(2)分层填筑时,由下到上,按水平分层.先中央后两侧式卸料,利用推土机推平,碾压层厚度应控制在50cm;(3)在碾压片石顶部时采用细料进行找平,再用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轮迹小于8mm时才可填筑路基土。填筑第一层改良土后可进行片石弯沉检验;(4)片石、石灰土及改良土填筑完毕后及时削坡。
②换填改良土
材料要求:石灰;土;强度试验;改良土检测。
试验段:在正式施工前进行试验施工,选取现场200m路段进行试验,以检验松铺系数、上料方法及数量控制、施工机械的配置组合、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等技术指标。试验完毕后要经监理批准才可以正式施工。
一般路基填筑采用分层摊铺(也可考虑获监理批准的其他方法),再压实。如含水量过小,先加水闷土,再摊铺找平;含水量过大,先翻晒,利用推土机粗平和平地机细平。含水量要达到最佳状态±2%以内的要求,再进行碾压。
摊铺宽度超出每层路堤设计宽度至少30cm,压实宽度不应小于设计宽度。按照规范要求,压实厚度应该控制在:95区20 ±1cm,93区20 ±2cm,90区20 ±2cm的范用内,特殊地段处路堤要加强碾压。
2.4公路软土地基处理监测技术
以下是软土地基路堤进行设计和施工时需要的一些重要参数和测试方法:
①土的侧向位移:利用坡角的边桩进行地表的侧向位移的观测,采用测斜仪进行上体内部的侧向位移观测。土的侧向变形是影响路堤填筑速率的主要参数。
②土体和地表的竖向位移:土体竖向变形观测可用分层沉降标,对于地表的竖向位移应采用沉降板观测。
2.5公路软土地基处理质检
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是保证地基质量的前提,但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善影响地基质量的工程实例也不少见,因此,软土地基处理的施工必须要保证质量。要保证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加强工地技术监督管理,按照有关操作规范施工,认真做好工程验收工作。
关键词:淤泥;存在问题;应用管理;处理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淤泥软土地基处理环节的分析
为了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要针对淤泥软土地基的相关性质展开分析,实现其土基的承载力环节、压缩性环节及其透水性环节的优化,促进水工建设的综合效益的提升,促进其设计效益的提升,以满足现实工作的各个需要。针对其比较后的淤土层,展开相关处理模式的优化,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利于保证其打桩技术体系的优化,实现其加固处理体系的优化。通过对桩基础体系的健全,能够保证其水泥土搅拌桩、木桩等的有效应用,实现其控制管理自动化体系的健全,以满足现实施工的需要,实现其技术应用、设备管理环节的更新。由于存在工期长、工后变形大等问题,己不再用作对变形有要求的建筑地基处理;三是民用建筑已禁用木桩基础。在水利工程中,淤泥土层较厚的地基处理时可以采用灌注桩,其特点是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平面布置灵活,但整体性较差,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不能单独起到挡水作用,采用水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水泥常用强度等级32.5 MPa 普通硅酸盐水泥,粗骨料粒径不应大于40mm,钻孔灌注桩施工时无振动、无挤土、噪声小,适合在城市建筑密集地区使用。
通过对换填法的应用,可以保证其浅层地基的有效处理,这种技术应用于一定的范围,比如比较薄的淤土层的应用,可以实现其相关防渗环节的优化,保证其水利防护体系综合效益的提升。在换填工程模式中,通过对泥土换填体系的健全,可以促进软弱地基的承载力环节的优化,满足施工操作的强度规范需要,这种模式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工程的施工成本,为此需要做好其水泥含量控制的相关工作。
通过对水泥材料及其土层的搅拌的有效控制,促进其均匀性的提升,实现分摊施工体系的健全。预压法是在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的相互配合作用下,使地基土中的孔隙水排出。常用的排水系统有水平排水垫层、排水砂沟或其它水平排水体和竖直方向的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加压系统有堆载预压、真空预压或降低地下水位等。当堆载预压和真空预压联合使用时又称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基本做法如下:先将等加固范围内的植被和表土清除,上铺砂垫层;然后垂直下插塑料排水板,砂垫层中横向布置排水管,用以改善加固地基的排水条件。
通过对排水固结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淤泥软粘土地基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的问题,实现其地基沉降的有效控制,保证其实际工作环节的优化。该环节的开展,要实现相关应用体系的优化,比如加压系统及其排水系统的优化,实现这两个部分的有效协调,促进排水系统的相关排水体的有效设置,实现其相关荷载性、稳定性的提升。由砂层向两侧排出,从而提高基底承载力,塑料排水板要在砂垫层完成后施工,由测量人员测量出需处理范围,标出每根排水板具置,插板机对中调平,把排水板在钻头安放好, 开动打桩机锤打钻杆,将地面上塑料排水板截断,并留有一定富余长度,在塑料排水板四周填砂后即完成本次施工。
2 软土地基施工质量模式的优化
为了满足水利工程的稳定发展的需要,要遵循国家的相关管理规范标准,按照国家的施工规范体系,展开企业的内部管理规范体系的优化,这样有利于保证水利工程内部管理建设的各个环节的协调,无论是施工模式还是管理模式都要符合国家的相关工作的规定。在施工工作完毕后,要做好相关方面的检查工作,实现施工整体质量体系的健全,实现其施工顺序、施工规范的遵守。做好淤泥软土地基的相关处理准备工作,实现相关技术人员的有效应用,针对一系列的比较常见的问题,展开优化分析,以解决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各个麻烦。在水利工程淤泥软土地基处理过程当中应该退休严格的项目法人制度,从而确保地基改造工程的质量。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之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程项目法人制度能够有效地使地基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实处,从而确保淤泥软土地基的改造工程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在进行招标和投标的过程当中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审核制度,对施工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具备相应水利工程施工资格的企业才能够进入到招标过程当中,这样可以初步保证水利工程中软土地基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最终确保工程的质量。
在此工作模式运作环节中,通过对相关质量监督体系的健全,可以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这需要相关施工方案的应用,从而促进其淤泥软土基施工准备工作体系的优化,促进其事前控制环节、事中控制环节及其事后控制环节的优化,做好其相关地基改造工作,实现对现实施工环境的深入了解,通过对施工现场的相关地质情况的了解,保证其地基改造综合效益的提升。上述环节的开展,也要进行专业人员的工作行为的控制。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速度的加快,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当中遇到淤泥软土地基十分的普遍。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根据水利工程实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地基改造方法,确保地基能够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的要求,只有做好这个工作才能够进行水利工程的下个施工环节,否则水利工程建设就无从谈起。广大设计人员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做好淤泥软土地基的改造工作。
结语
国家基础水利建设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其水利工程施工中淤泥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应用,通过对其内部设备应用环节、技术应用环节等的优化,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促进其水利建设综合效益的提升,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韩莹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综述及其应用[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