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音乐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乡村爱情》;音乐特色;剧情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57-01
一、音乐整体设计精巧
《乡村爱情》是一部农村青年青春励志剧,它塑造了一群鲜活而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有理想、有抱负、勇于进取的农村青年形象,多角度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画卷。映片音乐确定了以歌曲为主,器乐曲为辅的整体设计,全剧创作了三首歌曲分别用在片头、片尾及剧中的个别地方,起着点明主题、指明事件发生地点、确立风格、衬托气氛的功用,而器乐曲则主要用在剧中作背景音乐,起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喧染矛盾冲突的作用。
《乡村爱情》是一部反映东北农村青年生活、劳动和爱情的轻喜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生活感染,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些观念、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溶入农村青年生活中去,《乡村爱情》如果单纯用传统的民族音乐来反映,那既不现实,也失偏颇。作曲家清醒地看到这点,它在运用民族音乐之时,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整部音乐民族风格浓郁的同时,又不失时代特色和时尚,这主要表现在旋律写作中节奏的运用、演唱方法与伴奏乐器的使用上。
二、颠覆宏大的叙事情节
首先体现在叙事主题深度感的消失。《乡村爱情》从平民化的叙述视角切入,讲述的是发生在东北象牙山村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他选取的都是些农村老百姓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一些再琐碎不过的小事情,这些小事情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不具有深刻的意义,造不成多大的影响,却构成了这些长在大山深处的老百姓的全部生活。这些小事情构成了一个个小故事,没有一个统一的重大主题贯穿其中,包括发生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一些爱情纠葛,也都是这些故事碎片中的一部分,剧中叙事“放弃了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的苦苦追求”,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些无深度的但却是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场景”。
其次是“反英雄”人物角色的塑造。《乡村爱情》中的角色都是些再平凡不过的农村小人物,是现实生活中很少被关注到的边缘人物。他们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也有着农民的质朴和善良,在他们身上找不到拯世济民的崇高理想,有的是为着小日子各自打的小算盘。无论从人物形象、性格气质还是理想追求上,他们都与传统叙事中的英雄人物相去甚远,《乡村爱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英雄却同样精彩的平民世界。
再者是叙事结构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乡村爱情》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这些小人物生活中的小故事拼贴起来的,这些小故事前后之间并不追求连贯完整、前呼后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这些人物存在着,生活着,类似的小故事就可以被无限复制和任意拼贴,因而故事的叙事结构和结局呈现出开放性和延展性的特点。
三、在笑声中解放人望
现代主义要求用理性来压制人的本望,用法律道德规范来约束人性中的劣根性,从而维护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绝对地位。
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反叛,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理性,任性而为,主张解放人望,追求简单直接的欲望满足和。
追求也是人类的总体欲望。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虽然还未真正进入所谓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日益沉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生活在相对发达的都市的人们已明显感受到了后现代文化的气息,并深受其感染,潜意识里渴望通过一种安全的方式缓解压力,解放被压抑的欲望,获得某种心理慰藉。
《乡村爱情》中每个角色的出场都可谓是人性的本色表演,这些乡村小人物身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人的劣根性和欲望,但他们从不刻意去掩饰或压抑,把一切都展现在脸上、言谈举止间,反倒让观众感觉到有故意去展现人性缺点和欲望的嫌疑。赵本山运用他独具特色的幽默方式把这些人物身上的缺点和欲望喜剧化,把这些明显缺点变成了这些人物身上的特征符号和出彩点。
四、结语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工具更推进了大众影视娱乐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发展,广大影视观众的审美眼光和欣赏口味也变得更为挑剔和难以把握,《乡村爱情》却以讲述平凡的主题、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的农村题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以一种宽容、平等的姿态走进观众的生活和内心,给观众送去简单干净的快乐和慰藉。而那种只把目光锁定票房,一味为搞笑而进行后现代元素的拼贴、复制、仿效的影视作品,只能抓住后现代文化的一些皮毛,获得的也只有观众不屑一顾的冷笑。
摘要 起源于18世纪末的美国乡村音乐在当代仍然流行。它是一种以率直简约、诚挚自然的语言讲述人类质朴情感的音乐。本文分别介绍了美国乡村音乐的起源及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音乐形式:主题内容、曲式结构特点、演唱风格特点、演唱形式以及伴奏乐器几个方面的内容。美国乡村音乐是从英国移民带入的民歌、民谣、舞曲和器乐曲中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受到了其它外来音乐的文化,尤其是美国黑人文化的影响,最终成为工业社会中最具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曲调朴实无华、伤感哀怨。
关键词:美国 乡村音乐 形式 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一 美国乡村音乐的起源
美国乡村音乐起源于18世纪末,算的上是起源最早的音乐形式,它是由一些原先居住在东海岸一带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逐渐向西部和南部的内地和山区迁移,以求发展创造出的音乐。这些拓荒者在劳动休息时,常常唱些古老的英国民歌,这些歌曲简单、活泼,大多数都是叙述日常劳动和生活的,还有恋人们的爱情故事。这些都是乡村歌曲最原始的形式。随着人们的迁移分化,这些歌曲也随之演变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在北方,它们变成了伐木工人的劳动歌曲,在西部山区它们变成了纯朴、豪放的牛仔歌,这些歌曲还随着一些迁到海边的苏格兰人演变成了水手们的劳动号子。
二 美国乡村音乐不同时期、特点的音乐形式
1 早期的乡村音乐
最初的乡村音乐只是作为自娱节目在家庭、教堂以及乡村聚会时表演。后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闻媒体和商界的介入,情况发生了变化。1925年,南方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建立了广播电台,乡村音乐得到登台亮相的机会。第一个上场的歌手罗杰斯共录了30首乡村歌曲。他运用独特的山区民间唱法,使歌声在真假声区来来回回的转换中显得那么的悠扬动听,人们开始纷纷模仿他的演唱,后来,罗杰斯被人们誉为“现代乡村音乐之父”。
2 牛仔音乐
牛仔音乐来源于美国人对大西部的迷恋,这还体现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乡下人变成了打扮漂亮、精神抖擞的牛仔男孩和牛仔女郎,唱着来自乡间的浪漫歌曲,向人们展示着孤独大草原中的浪漫景象。30年代以后,在好莱坞表现美国西部风土人情的电影中,乡村音乐大出风头。著名演员奥特里是这个时期演唱乡村音乐风味牛仔歌曲的主要代表。他在银幕上塑造的牛仔形象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乡村音乐也因此在全国更为流行。
3 兰草音乐
起源于40年代的“兰草音乐”,也是乡村音乐中影响颇大的流派。它的得名来源于创始者Bill Monroe的乐队“兰草男孩”(The Blue Gass Boys),Bill Monroe综合了舞蹈、通俗音乐以及山区民间音乐的特点,在表演时常常由人穿着民间服装轮流演唱、演奏,形式非常活泼。“兰草音乐”的音乐特点是音乐精致、纯正、原汁原味。常常包含两三部和声以及激烈的节奏和不受约束的情感。“兰草音乐”最初只在南方肯塔基山区流行,后通过电台的宣传才得以流传到城市,此后得到迅速的传播。
4 山地摇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乡村音乐成为了美国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食粮。战时经济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音乐趣味的相互渗透,终于在50年代使乡村音乐达到了全盛时期。山地摇滚是乡村音乐和摇滚乐的第一次结合。山地摇滚改变了传统乡村音乐的形式,对乡村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职业乡村音乐歌星们把山地摇滚带入了城市音乐舞台上,其他歌星也纷纷效仿,录制并销售了近五百万张唱片,创造了空前的纪录。乡村音乐这个原先的“下里巴人”逐渐变成了“阳春白雪”进入到了美国的上层社会。1958年,乡村音乐协会成立,其宗旨是在向全世界推动和发展乡村音乐。
5 酒吧音乐
酒吧音乐是乡村音乐中最富有活力的,也是变化最多的一支音乐形式。酒吧音乐是一种自由进行的、很喧闹的音乐形式,产生于战后的南方酒吧。这个时期,乡村音乐的聚集场所由公开社交场所转移到了酒吧。乡村音乐进入酒吧后,不得不在歌词和演唱风格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过时的老歌难以在这种氛围中生存。社会地位的变化和随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是这些农民出身的工人所关心的。锁不住情人的心、难以维持的婚姻、及时行乐、借酒浇愁等,常成为酒吧歌曲的主题。
三 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1 美国乡村音乐的主题内容
美国乡村音乐是一种以率直简约、诚挚自然的语言讲述人类质朴经验的音乐。它的主题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反映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也有对往事的怀念留恋,还有对当今世事冷暖的诉说以及对社会现状的评议。从战争、自由到爱情、家庭,甚至身边熟悉的人物、动物等都可信手拈来,编成歌曲。正因为它体现着普通美国人的情感――对竞争生活的厌恶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它能触动中下层美国人的心灵,受到人们的喜爱,引起大众的共鸣,美国乡村音乐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面,我们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歌曲,来理解这类歌曲的基本表现主题。
(1)表现基本价值观的主题
代表歌曲《心满意足》(“SatisfiedMind”)许多歌手为这首歌灌了唱片,其销售量不计其数。这是一首已进入“口头传说”的乡村歌曲。关于这首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表达了美国人(也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沉溺痴迷于金钱与成功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毫无疑问,大多数美国人都会对歌中所唱之词持以赞同态度――“他们哪里知道,那比登天还难。要找到一个富翁,他感到心满意足”正因为如此,这里所真正追求的,恰恰就在于“心满意足”。一种价值观的全真体验。
(2)表现思乡怀旧的主题
许多历史学家都注意到,世界上由于做工、旅行、移民而四处迁徙最多的人民就是美国人,他们背井离乡、苦不堪言。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美国人没有家庭、家乡观念,缺乏对故土的思恋之情。其实并不然,美国乡村音乐在成百上千首歌曲中已经告诉我们,美国人具有强烈的乡愁与乡思。《底特律城》(“Detroit City”)这首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叙述了一个南方人北上底特律,在一家制造汽车的大工厂做工的情景。这首歌的核心在于表现主人公盼望重返故里、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3)表现贫穷而自豪的普通人的主题
在美国乡村歌曲中,这类歌曲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创作都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讲述歌手自己或词作者曾一度饥寒交迫,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虽然他们现在再也不缺衣少食,但他们却时刻不忘自己凄苦的身世。这些或许可称为乡村歌曲中的最佳作品,揭示了“美国人的梦想”,或者说是表达了弥漫于乡村歌曲中的对于“美国梦”的阐释。例如,《生活在普邀人爱情中间》(L宜vingin the Love of Common people)这首歌的合唱词就突出表现了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自豪感的留恋,强调了人们应尽力改造生活的责任感。准确地说,这就是美国梦的真正含义。
2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它的风格淳朴旋律优美,节奏分明,具有内在的感染力,往往易于成为边唱边舞的群众性音乐。歌谣体大多表现一些风土人情的主题,歌唱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歌谣。歌谣以押韵为主,往往表达了一些有趣的琐碎小事,有时也会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但都是特别简短押韵的,很少有冗长的歌谣。由两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称“单二部曲式”,也叫“二段体”,用A+B图示表示。在美国乡村音乐的歌曲创作中广泛应用。单二部曲式的第一个乐段在音乐上具有鲜明的初步陈述性质,材料简单,结构方整,情绪稳定,具有进一步展开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第二个乐段可以是再现性,也可以是对比性,分为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和没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两种。
三部曲式又称三段体或ABA曲式,也是乡村音乐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曲形式,是由两个同等重要的结构(“A段”和“B段”),组成了一个具有三个“段落”的曲体,其中第一和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内容,第二段则和第一段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了“A-B-A(或A")”的构造。不论是A段或B段,其内部结构都相对比较自由,由短短的数个小节或一两个乐句,到更复杂的结构组成都可以。
3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是将情感与声音完美的结合。由于乡村音乐是从美国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唱法方面带有浓郁的民间音乐色彩,较多地运用民间本嗓的音色来演唱,并带有浓重的鼻音。例如,被人们誉为“美国乡村音乐之父”的歌手罗杰斯,他就擅长运用真声和假声相互转换和交替的方法来演唱。他的歌声在真假声区来回自如的转换,声带非常松弛,自然的音色感人至深。赢得了很多热爱乡村音乐的年轻人的崇拜与效仿。
同时歌手又常常运用一种“孤独的”、“冷漠的”腔调向听众诉说着一切,他们脸上常常毫无表情,好像倾诉的欢乐和痛苦都与自己无关,而实际上却完全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到歌词的感情中去了。乡村音乐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彻底的真诚,用他们的真诚来演唱,用真诚来打动人,这就是乡村音乐的本色。
4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
在演唱形式上,乡村音乐多以男、女声独唱为主,有声部的小合唱也很常见。纵观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历史,男声独唱的形式运用的相对较多一些。除了一些家庭组合的小合唱形式以外,说唱结合,时弹时唱的形式也很多见。例如,一些乐队组合,他们的成员基本都是边弹边唱,并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演变,音乐特点的不断丰富,说唱结合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中,这种演唱形式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乡村歌曲演唱的音域不宽,一般在中声区进行。早期的小合唱很少有和声运用,因为乡村音乐最初只是用于乡村家庭的娱乐活动,家庭成员们演唱的小合唱大都没有和声,形式很自由、简单,但收到的娱乐效果却是不打折扣的。真正运用和声处理实际上是在乡村音乐商业化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5 美国乡村音乐的伴奏乐器
早期美国乡村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小提琴,其它乐器还有吉他、班卓琴等。小提琴是白人殖民主义者带进美国的。它是乡村人最喜爱的,曾一度是乡村音乐必不可少的演奏乐器。它活跃于各种场合,但最受家庭舞会的宠爱,而这种亲切宽松的氛围也非常适宜于乡村音乐的生长。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在现代乡村音乐中,伴奏乐队的配置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酒吧音乐中,由于这种娱乐场所非常嘈杂,欢笑声、碰杯声、桌椅移动声混杂在一起,平缓低沉的音乐已经不能压住这些噪音了,所以乐队要不断提高音量,加快节奏。密集型的和弦弹奏法逐渐成为酒吧音乐的伴奏特点,伴奏乐器多以电声乐器为主,例如:电吉他、电贝司和鼓,钢琴上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随着美国乡村音乐的不断发展变化,后又加入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如曼陀铃、夏威夷吉他等。由于乡村音乐的伴奏无需庞大的乐队,华丽的布景,因此演出的场面极其灵活,形式多样。
在美国民间音乐争奇斗艳的百花坛中,乡村音乐可谓是一支艳丽的奇葩。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旋律、真挚朴实的歌词以及返璞归真的本嗓演唱赢得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心。在21世纪的今天,曾一度红遍美国的摇滚乐、迪斯科都已黯然失色,被人们慢慢遗忘。但是乡村音乐却以其清新、质朴的风格依然占据着无数美国人的心灵。由此可见,乡村音乐在美国文化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美国人民宝贵的艺术财富。
参考文献:
[1] 谢为群:《美国乡村音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 秋桦:《生命的律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美国乡村音乐起源于18世纪末,算的上是起源最早的音乐形式,它是由一些原先居住在东海岸一带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逐渐向西部和南部的内地和山区迁移,以求发展创造出的音乐。这些拓荒者在劳动休息时,常常唱些古老的英国民歌,这些歌曲简单、活泼,大多数都是叙述日常劳动和生活的,还有恋人们的爱情故事。这些都是乡村歌曲最原始的形式。随着人们的迁移分化,这些歌曲也随之演变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在北方,它们变成了伐木工人的劳动歌曲,在西部山区它们变成了纯朴、豪放的牛仔歌,这些歌曲还随着一些迁到海边的苏格兰人演变成了水手们的劳动号子。
二 美国乡村音乐不同时期、特点的音乐形式
1 早期的乡村音乐
最初的乡村音乐只是作为自娱节目在家庭、教堂以及乡村聚会时表演。后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闻媒体和商界的介入,情况发生了变化。1925年,南方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建立了广播电台,乡村音乐得到登台亮相的机会。第一个上场的歌手罗杰斯共录了30首乡村歌曲。他运用独特的山区民间唱法,使歌声在真假声区来来回回的转换中显得那么的悠扬动听,人们开始纷纷模仿他的演唱,后来,罗杰斯被人们誉为“现代乡村音乐之父”。
2 牛仔音乐
牛仔音乐来源于美国人对大西部的迷恋,这还体现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乡下人变成了打扮漂亮、精神抖擞的牛仔男孩和牛仔女郎,唱着来自乡间的浪漫歌曲,向人们展示着孤独大草原中的浪漫景象。30年代以后,在好莱坞表现美国西部风土人情的电影中,乡村音乐大出风头。着名演员奥特里是这个时期演唱乡村音乐风味牛仔歌曲的主要代表。他在银幕上塑造的牛仔形象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乡村音乐也因此在全国更为流行。
3 兰草音乐
起源于40年代的“兰草音乐”,也是乡村音乐中影响颇大的流派。它的得名来源于创始者Bill Monroe的乐队“兰草男孩”(The Blue Gass Boys),Bill Monroe综合了舞蹈、通俗音乐以及山区民间音乐的特点,在表演时常常由人穿着民间服装轮流演唱、演奏,形式非常活泼。“兰草音乐”的音乐特点是音乐精致、纯正、原汁原味。常常包含两三部和声以及激烈的节奏和不受约束的情感。“兰草音乐”最初只在南方肯塔基山区流行,后通过电台的宣传才得以流传到城市,此后得到迅速的传播。
4 山地摇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乡村音乐成为了美国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食粮。战时经济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音乐趣味的相互渗透,终于在50年代使乡村音乐达到了全盛时期。山地摇滚是乡村音乐和摇滚乐的第一次结合。山地摇滚改变了传统乡村音乐的形式,对乡村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职业乡村音乐歌星们把山地摇滚带入了城市音乐舞台上,其他歌星也纷纷效仿,录制并销售了近五百万张唱片,创造了空前的纪录。乡村音乐这个原先的“下里巴人”逐渐变成了“阳春白雪”进入到了美国的上层社会。1958年,乡村音乐协会成立,其宗旨是在向全世界推动和发展乡村音乐。
5 酒吧音乐
酒吧音乐是乡村音乐中最富有活力的,也是变化最多的一支音乐形式。酒吧音乐是一种自由进行的、很喧闹的音乐形式,产生于战后的南方酒吧。这个时期,乡村音乐的聚集场所由公开社交场所转移到了酒吧。乡村音乐进入酒吧后,不得不在歌词和演唱风格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过时的老歌难以在这种氛围中生存。社会地位的变化和随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是这些农民出身的工人所关心的。锁不住情人的心、难以维持的婚姻、及时行乐、借酒浇愁等,常成为酒吧歌曲的主题。
三 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1 美国乡村音乐的主题内容
美国乡村音乐是一种以率直简约、诚挚自然的语言讲述人类质朴经验的音乐。它的主题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反映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也有对往事的怀念留恋,还有对当今世事冷暖的诉说以及对社会现状的评议。从战争、自由到爱情、家庭,甚至身边熟悉的人物、动物等都可信手拈来,编成歌曲。正因为它体现着普通美国人的情感——对竞争生活的厌恶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它能触动中下层美国人的心灵,受到人们的喜爱,引起大众的共鸣,美国乡村音乐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面,我们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歌曲,来理解这类歌曲的基本表现主题。
(1)表现基本价值观的主题
代表歌曲《心满意足》(“SatisfiedMind”)许多歌手为这首歌灌了唱片,其销售量不计其数。这是一首已进入“口头传说”的乡村歌曲。关于这首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表达了美国人(也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沉溺痴迷于金钱与成功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毫无疑问,大多数美国人都会对歌中所唱之词持以赞同态度——“他们哪里知道,那比登天还难。要找到一个富翁,他感到心满意足”正因为如此,这里所真正追求的,恰恰就在于“心满意足”。一种价值观的全真体验。
(2)表现思乡怀旧的主题
许多历史学家都注意到,世界上由于做工、旅行、移民而四处迁徙最多的人民就是美国人,他们背井离乡、苦不堪言。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美国人没有家庭、家乡观念,缺乏对故土的思恋之情。其实并不然,美国乡村音乐在成百上千首歌曲中已经告诉我们,美国人具有强烈的乡愁与乡思。《底特律城》(“Detroit City”)这首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叙述了一个南方人北上底特律,在一家制造汽车的大工厂做工的情景。这首歌的核心在于表现主人公盼望重返故里、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3)表现贫穷而自豪的普通人的主题
在美国乡村歌曲中,这类歌曲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创作都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讲述歌手自己或词作者曾一度饥寒交迫,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虽然他们现在再也不缺衣少食,但他们却时刻不忘自己凄苦的身世。这些或许可称为乡村歌曲中的最佳作品,揭示了“美国人的梦想”,或者说是表达了弥漫于乡村歌曲中的对于“美国梦”的阐释。例如,《生活在普邀人爱情中间》(L宜vingin the Love of Common people)这首歌的合唱词就突出表现了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自豪感的留恋,强调了人们应尽力改造生活的责任感。准确地说,这就是美国梦的真正含义。
2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它的风格淳朴旋律优美,节奏分明,具有内在的感染力,往往易于成为边唱边舞的群众性音乐。歌谣体大多表现一些风土人情的主题,歌唱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歌谣。歌谣以押韵为主,往往表达了一些有趣的琐碎小事,有时也会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但都是特别简短押韵的,很少有冗长的歌谣。由两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称“单二部曲式”,也叫“二段体”,用A+B图示表示。在美国乡村音乐的歌曲创作中广泛应用。单二部曲式的第一个乐段在音乐上具有鲜明的初步陈述性质,材料简单,结构方整,情绪稳定,具有进一步展开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第二个乐段可以是再现性,也可以是对比性,分为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和没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两种。
三部曲式又称三段体或ABA曲式,也是乡村音乐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曲形式,是由两个同等重要的结构(“A段”和“B段”),组成了一个具有三个“段落”的曲体,其中第一和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内容,第二段则和第一段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了“A-B-A(或A')”的构造。不论是A段或B段,其内部结构都相对比较自由,由短短的数个小节或一两个乐句,到更复杂的结构组成都可以。
3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是将情感与声音完美的结合。由于乡村音乐是从美国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唱法方面带有浓郁的民间音乐色彩,较多地运用民间本嗓的音色来演唱,并带有浓重的鼻音。例如,被人们誉为“美国乡村音乐之父”的歌手罗杰斯,他就擅长运用真声和假声相互转换和交替的方法来演唱。他的歌声在真假声区来回自如的转换,声带非常松弛,自然的音色感人至深。赢得了很多热爱乡村音乐的年轻人的崇拜与效仿。
同时歌手又常常运用一种“孤独的”、“冷漠的”腔调向听众诉说着一切,他们脸上常常毫无表情,好像倾诉的欢乐和痛苦都与自己无关,而实际上却完全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到歌词的感情中去了。乡村音乐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彻底的真诚,用他们的真诚来演唱,用真诚来打动人,这就是乡村音乐的本色。
4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
在演唱形式上,乡村音乐多以男、女声独唱为主,有声部的小合唱也很常见。纵观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历史,男声独唱的形式运用的相对较多一些。除了一些家庭组合的小合唱形式以外,说唱结合,时弹时唱的形式也很多见。例如,一些乐队组合,他们的成员基本都是边弹边唱,并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演变,音乐特点的不断丰富,说唱结合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中,这种演唱形式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乡村歌曲演唱的音域不宽,一般在中声区进行。早期的小合唱很少有和声运用,因为乡村音乐最初只是用于乡村家庭的娱乐活动,家庭成员们演唱的小合唱大都没有和声,形式很自由、简单,但收到的娱乐效果却是不打折扣的。真正运用和声处理实际上是在乡村音乐商业化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音乐剧;类型;格;歌曲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12-04
新世纪中国音乐剧分类可依据演出场所与风格进行。按演出场所可分为普通音乐剧(generalmusical)、小剧场音乐剧(chamber musical)与旅游音乐剧(或称景观剧spectacle-musical)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于普通剧场演出、小型剧场演出与旅游场所演出三种类型。按艺术风格源流可分为城市音乐剧(urban musical)、乡村音乐剧(country musical)、戏曲音乐剧(Xiqu-musical)三种类型。
一、当代音乐剧演出分类
普通音乐剧指在普通剧场演出的音乐剧,在国内舞台对应着不同题材与不同演出名称的多数音乐剧,不必特指、无须说明,从历史题材的《花木兰》到现代题材的《未来组合2008》,从军事题材的《赤道雨》到工业题材的《钢的琴》,从知识分子与工农交融题材的《三峡石》到城乡交融题材的《娘啊娘》,从民国江南艺人《二泉吟》到北京天桥艺人《爷儿们叁》,从抗战题材《国之当歌》到家国之情的《回家》,从儿童题材《三毛流浪记》到大学校园题材《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等等剧目。它们以音乐剧冠名且题材广泛、大中小型制作、歌舞戏俱全,难以用一种音乐风格概括,音乐剧特点鲜明。它们在普通音乐剧场演出可称为普通音乐剧,占据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半壁以上河山。
小剧场音乐剧音乐界也称室内音乐剧,以便与室内乐、室内歌剧的习惯称谓统一。此类音乐戏剧主要以城市小剧场演出为主,故有小剧场音乐剧的说法。其表演源于京、沪两地小剧场话剧的兴起,是新世纪崛起的一种城市小型戏剧新品种。通常以专业院团、院校及经费不多的文化公司与个体制作人承办,十来个人的小型剧组的小型制作,演职员不多、舞美简洁,在150~300座位置的小剧场演出,可有小型乐队,更多采取前期录音的伴奏形式。张广天的《风帝国》、林志颖的,I Lore you、小柯的《凭什么我爱你》和赵光的《我是你的孤独》等等为代表。近10年来在北京、上海等戏剧文化繁荣的大城市方兴未艾。
景观音乐剧也称实景剧、旅游音乐剧,用景观剧这个早期西方音乐戏剧已有词汇去命名比较准确,看戏看的是景观,中文英文不容易误会。这种音乐剧以地方旅游文化为资源,创制剧目、搭台唱戏。从广西《印象-刘三姐》到云南《丽江印象》,从四川《青城山》到湖南张家界《天山飞狐》,从海南《三亚千古情》到拉萨《文成公主》等等商业演出。这些旅游音乐剧以地方旅游景观为基础,编撰故事、打造人物,半戏半“秀”(show)、歌舞并重,音乐风格混杂,且具备一定地方特色。其中部分音乐剧故事完整、情节丰富、人物贯穿,戏剧品格完备,也适合城市剧场演出,比如《文成公主》《天山飞狐》等等。这些演出立项、创制通常有地方政府、大型文化旅游公司介入支持,以保障经费的大量投入,尤其是保障专门演出场所与景点打造的经费支持。此类剧目是伴随地方经济与旅游文化的发展,在新世纪崛起的一类音乐剧新类型。这是国家现代经济与旅游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化产品。此类表演有从音乐戏剧到歌舞秀表演的多种层次。
以上分类提及的后两类音乐剧通常是专指、有说明,说某某音乐剧是普通音乐剧不用加“普通”,大家也心知肚明,仅仅因为它们在普通剧场演出。称谓一出音乐剧是景观音乐剧,说明它的演出是在露天剧场、景观剧场,或者旅游景点等专门制造景色的特殊剧场。说它是室内音乐剧说明它在小剧场内二三百人近距离小舞台里演出,演出创制成本小,票价很便宜。当然,这里分类跟音乐剧票价没有一毛钱关系。此种分类是一个演出场所的概念,并不直接指涉艺术风格与音乐语言。所以,按照艺术与音乐风格分类当代中国音乐剧,是另外的思路与标准,是艺术家、艺术学者与爱好者谈论艺术风格的一种思路与方式。
二、当代音乐剧风格分类
新世纪中国音乐剧按艺术风格音乐源流可分为城市音乐剧、乡村音乐剧、戏曲音肪缛种类型。第一类不必特指、也无须说明。就像音乐剧城里生、城里长,不必下乡巡回,也不必加上“城市”二字去哕嗦。按照音乐艺术风格划分的城市音乐剧泛指采用城市流行音乐与艺术音乐为音乐表演语言的音乐剧,包含了借鉴西方音乐剧各种演出样式,对应着国内舞台不同题材与演出名称的大多数音乐剧。它们的艺术风格与音乐语言容易追寻到相应的西方音乐剧相应类型的剧目,包含了中国原创音乐剧前面提及的普通音乐剧的大多数,不必赘述、加以过多说明。
而乡村音乐剧滋生于中国本土歌舞与民间歌曲,戏曲音乐剧脱胎于传统戏曲唱腔和表演形式。新世纪乡村音乐剧代表以花灯音乐剧《小河淌水》为起始,采用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与民间歌舞为主要元素展演戏剧;随后有浙江艺校《五姑娘》,启用浙江嘉善田歌为主要音乐语言展演戏剧,抒情叙事、塑造人物。近期有《黄四姐》,以湖北恩施地区民歌《黄四姐》为素材,大胆编撰故事,以土家族民歌传承为主旨打造音乐剧本,塑造民间歌手形象,载歌载舞表演戏剧。此类品种包含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贵州侗族音乐剧《嘎老》等一批采用少数民族歌舞元素表演的作品,继承了上世纪50年代以降《刘三姐》《阿诗玛》民歌剧开创的表演路子,续上了本土民间歌舞剧的香火。继续追溯,《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秧歌剧、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明清以降大量民间歌舞小戏,都是乡村音乐剧前辈渊源。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第三类戏曲音乐剧以黄梅戏《秋千架》两个版本为代表,有后续剧目黄梅音乐剧《长河》,越剧音乐剧《女人街》《梁祝》《红色娘子军》,京剧音乐剧《白雪公主》,国外剧目移植改编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等等。这些新编戏曲音乐剧在保持原有剧种唱腔基本特点,改造旧有戏曲表演创腔程式,以新的歌、舞、戏结合的样式表演故事,寻找音乐展演戏剧、塑造人物新的可能,显示出戏曲改革音乐剧化、音乐剧发展戏曲化的生命力,成为新世纪中国音乐剧发展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类音乐剧包括一大批没有采用音乐剧命名的戏曲新创剧目。这些新编戏曲舞台剧多由戏曲团体创演,不愿意打或不屑于用音乐剧的招牌。除唱腔保留剧种特点、表演还有戏曲味道,重唱、合唱、舞蹈、话剧表演等大量音乐剧形式的融入,使其演出样式与风格与戏曲音乐剧十分近似。
以上所说三种风格分类并非整齐划一,没有交叉融汇;相反,城市音乐剧的流行音乐与艺术音乐风格可以在一个剧中混合,乡村音乐剧也可能混合有流行音乐的元素,戏曲音乐剧中也可能贯穿了流行音乐的风格,乡村音乐剧还可能混合了艺术音乐的方式。总而言之,因人而异、因戏而论风格不一定纯粹。中国城市音乐剧受民间音乐、戏曲风格影响的也不在少数。尤其在强调音乐剧中国特色的今天,表演形式的本土化探索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然,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剧目,通常有一个大概的、主流的风格类型。可以讨论定型、可以用三类音乐剧风格、三种演出样式或者混合去分析、描述,去分类、界定,去称谓命名,三言两语,说清楚一部音乐剧的艺术特征。
如果说小剧场音乐剧与景观音乐剧是新世纪伴随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带来音乐剧发展的新生事物,那么戏曲音乐剧与乡村音乐剧也是新世纪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新趋势。此前,这些类型的音乐剧处于萌芽状态。当今小剧场戏剧的繁荣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增长,将继续为小剧场音乐剧与景观剧发展提供动力;国内戏曲艺术与民间歌舞的保护与发展,将继续推动戏曲音乐剧和乡村音乐剧的发展。同时,城市音乐剧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寻求本土化发展的动力。
三、音乐剧曲目分类
音乐剧曲目分类理念主要源自歌剧与歌曲,其音乐大体分为声乐与器乐曲两类。单纯的器乐曲可成为音乐剧的序曲(Overture)、间奏曲(Segue)、舞曲与对话表演的背景音乐;单纯的声乐曲称为歌曲。实际上音乐剧歌曲很少有脱离器乐伴奏的,音乐剧中的器乐使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歌曲的伴奏;而歌曲也可以充当音乐剧之序曲、间奏曲、歌舞曲甚至背景音乐,加上音乐剧之序曲、间奏曲、舞曲与背景音乐多数来自歌曲旋律。所以,分类与研究音乐剧音乐,多数情况下是在研究音乐剧歌曲及其伴奏。音乐剧歌曲及其伴奏构成了音乐剧音乐的主体部分,由此,西方音乐剧作曲家常常被称为歌曲作家(Song-writer)。歌曲写作于音乐剧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外音乐剧剧目辞书、汇编与简介通常会将剧中重要歌曲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个名单,留待欣赏者、研究者查阅。
音乐剧歌曲可按抒情曲、叙事曲、进行曲、圆舞曲、颂歌等普通歌曲的理念进行,也可以按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的表演形式划分,还可以按流行音乐爵士、蓝调、摇滚、说唱歌曲的风格类型分类。更可以简单地参照本人提出的音乐剧歌曲性质对立的两分法,分为抒情-叙事、咏叹-宣叙、悲剧-喜剧、戏剧-非戏剧、单曲-联曲五种不同的歌曲。抒情-叙事的两分法取决于歌曲的戏剧功能,咏叹-宣叙的两分法取决于歌曲的旋律性质,喜剧-悲剧两分法取决于歌曲的戏剧情感属性,戏剧-非戏剧的两分法取决于歌曲戏剧与音乐变化的程度,单曲-联曲取决于乐曲段落多少和相互关系。这种分类简单易行且满足中国音乐戏剧歌曲包括戏曲、歌剧唱段分类描述的需要,也能适应不同时期的西方音乐剧歌曲分类,是本人博士论文采用的一种专有的戏剧歌曲分类法。当然,采用百老汇歌曲Ballad(爱情歌)、Charm song(迷你歌)和Comedysong(喜剧歌)三种音乐剧歌曲类型来分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最后,音乐剧曲目按照演出时间分类,还有开场曲(Opening)、终场曲(Finale)上半场终场曲、下半场开场曲,间奏曲、11点钟歌等等名称。以上这些音乐剧音乐分类,已有不少文章与著述介绍,容易理解,在此不做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百老汇音乐剧歌曲分类中容易犯下的错误。通常是爱情歌、迷你歌、喜剧歌三种歌曲类型,我90年代的文章曾翻译为“抒情歌、赞美歌、喜剧歌”三种类型。现在看来喜剧歌翻译还是对的,抒情歌也基本靠谱,赞美歌的翻译显然就错了。因为“Charm”的英文,无论如何都不该译为“赞美”。
翻译错误的原因除自以为是,且精读原著不够仔细,未找到演出录像去认真分析英文原著引用的曲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年阅读到“Charmsong”这个词,同时也读到作者的解释,说明它是介于喜剧歌与爱情歌之间的一类歌曲,不像爱情歌那样对旋律的强调以及喜剧歌对歌词的强调,这类歌曲对词曲予以同等地位,其内容通常是乐观主义的。当然对待生活应该是一种肯定的态度,于是就引申出我的“赞美歌”义译。还自以为对此名词内涵有独到的理解。后来有机会找到书中举例提到的两部音乐剧录像,再细看细听《南太平洋》剧中的《幸福的谈话》、《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剧中的《你爱我吗?》两首举例歌曲,才恍然大悟,明白直译“迷人、迷你歌”更为合适。这种歌曲的功能在于释放乐观主义歌词内容带给观众“会心的微笑”。两首歌仔细听来、分析起来趣味盈然,耐人寻味。显然的与喜剧歌曲完全的讽刺幽默、搞笑吟诵的戏剧功能不相同的。
这样一来,与我们习惯性理解的百老汇音乐剧“抒情”“叙事”“搞笑”歌曲三类型分类的概念就不相同了。这种分类或许用“情歌”“趣歌”“笑歌”三种歌曲名称来说明更为确切,由此带出音乐剧歌曲写作分类概念的转换。在此,作曲家不必思考抒情、叙事歌曲两分法写作的陈旧概念,没有意思的叙事歌曲根本不用写,说白就行了。词曲作家一提笔为音乐剧写歌,要么唱情、要么逗趣、要么搞笑,只此三种类型与功能。那些白开水宣叙调,流水账口水歌一律取缔。如此下去,对创作可能有利无弊。作词作曲免去作那些无趣无用、无情无戏的歌曲,歌曲质量可提高一档。
以此类推,前面提及的小剧场音乐剧与景观剧两个分类概念,也蕴含着新的创作理念与方法的改变。小剧场的小空间、近距离交流,小制作、小场面,简装舞美,少量演员,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与理念,也带出新的表演方式与表现理念,以及观赏音乐戏剧新的环境体验。与景观剧一样,观众得到了不同于普通剧场新的视听体验。而景观剧凸显视觉场景特点的重要性,将舞美空间设计摆放到音乐戏剧创作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也带来音乐剧创作与表演理念与方式的改变。当然,音乐戏剧风格作为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分类研究更是有益无害。
按照演出场所划分音乐剧类型简单易行,采用艺术音乐与流行音乐、戏曲音乐与乡村音乐去划分风格,是大家熟悉的音乐风格分类方法,利于理解、利于把握。这些分类方法无论普通观众采用、专家使用还是艺术家采用都不成问题,彼此间对话、交流也不存在障碍。而正确地使用音乐剧分类概念,便于音乐剧行业对话、学术讨论,教学研究、内外交流,三言两语能把一部音乐剧是个什么东西表述得清清楚楚,大大节省了交流时间与成本。
[关键词] 《冷山》;配乐元素;叙事;表现
电影《冷山》根据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用史诗般罗曼蒂克的拍摄手法,造就了这部描写南北战争的作品的磅礴大气而又悲天悯人的风格。为该片配乐的是老牌制作人T-本恩•本内特(T-Bone Burnett)和曾谱写过《情人》《英国病人》《巴黎野玫瑰》等片的原声配乐的旅法黎巴嫩籍音乐家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两者在风格上一急一缓、一激荡一柔情的鲜明差异,让整个音乐波澜起伏。在纯音乐方面,伽伯瑞•雅德融合钢琴和管弦乐,将人物个性中一种内柔外刚的张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妩媚的音色营造出一种对过去的缅怀和反省的思绪。电影原声音乐分成歌曲与原著音乐两部分,其歌曲部分是近年来美国大片中难得的动听音乐,其中包括5首美国民谣,19段感人旋律。这次他们再度与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合作,一同谱写出这部强忍悲怆的柔美乐章。
影片背景
影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负伤的南联军人英曼心系家乡情人艾达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战场的炮火,避过血腥的追杀,熬过极限的饥寒,九死一生地回到冷山的艰辛漫长的归家旅程。而另一方面,居住在冷山上,失去英曼音讯的艾达也饱受煎熬,在生活的最底线痛苦地挣扎:父亲离开人世,奴隶们起来反抗,连她惟一栖身的庄园也被烧毁。柔弱的艾达在好友露比的鼓励与协助下,在乡间学着与粗粝的生活抗争,开始重新思考和看待周围的世界,实现了从一个懦弱的贵妇变成自食其力的强者的转变。艾达靠着过人的机智与勇气,坚毅地捍卫家园,并期待能再见到爱人一面。影片以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讲述着男女主人公在战火中的爱情经历,充满了诗意般的悲伤与忧愁,于简单的生活中去展现人性的善与恶,于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通过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映射出战争带来的悲伤与痛苦——人性的丑恶,毫无忌惮地张扬在阳光下,阴暗而刺眼;一切的美好在战争的铁蹄下破碎……
电影配乐元素的叙事表现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这一主题在影片的诸多地方得到体现,每一次音乐的出现都伴着爱或死亡。这部影片的配乐极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性,除了柔美的钢琴、庞大的交响、庄严的赞美诗,更有独具美国特色的乡村音乐——蓝草音乐。下面让我们随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品味电影《冷山》丰富的配乐元素和音乐叙事表现:
(一)钢琴对凄美爱情和人物命运的完美诠释
英曼与艾达的爱情,是含蓄而美好的相恋,在他们相知相爱的那段日子里,暖色调充斥着整个画面:平静安逸的生活场景、艾达甜美妩媚的笑容、英曼含蓄羞涩的表情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作曲伽伯瑞•雅德选用弦乐和钢琴来表现两人的爱与别离,在弦乐的衬托之下是钢琴舒缓的演奏,充满着浪漫和忧伤,使剧情画面更加丰富饱满。
英曼与艾达的爱情几乎没有强烈的身体语言,只是在深情的凝望中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在无言的对视中两颗心慢慢靠拢:当艾达看到英曼在田间耕地的时候,为他在马车上弹奏钢琴曲。英曼从这支曲子中听出了艾达的绵绵情意,于是驻足凝望,也在欣赏——这个女子多美丽!男女主人公在摩擦出爱情的火花时,钢琴响起,寥寥音符好像主人公的心跳。乐评人郑君胜是这样分析该段旋律的:“这个主题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它描写的是整个内心的一种状态。钢琴的整个旋律用速度比较快的四三拍演奏,断断续续的音响给人感觉像爱情里面的一种思考,有种很独特的很浪漫的气息。这也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美好,音符中还带有淡淡的不舍,好像预示着分离的结局。”而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仅仅通过艾达的画外音和反复出现的艾达和英曼各自珍藏在身边的对方的照片,不露痕迹地展示:那两张几乎一样色彩和光线的黑白照片,相片中都不快乐的脸,似乎反衬出爱情的美丽和对无法规避的战争的忧虑。那些思念英曼的日日夜夜,艾达是望着他的照片弹着钢琴度过的。缓缓的节拍,低音弹奏的主旋律,每个变奏中间还有清脆的几声单音,有稍快节拍的弹奏,也有慢速的低语,犹如起起伏伏的心情,只为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也许,在漫漫长夜里,只有伴着音乐,把所有的思念顺着指尖流淌在键盘上,才能使胸中淤积的相思之苦得到缓解。“多少次,梦见你从远方归来,多少次,我站在门前眺望远方,盼望着你的出现,可是,望穿了秋水,也望不到你的归期。今夜就让我为你再弹一首曲子吧,由于生活所迫,明天我就要把琴卖了,你若有心,必能听见……”
(二)赞美诗与残酷战争的强烈对比
《冷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当英曼与艾达因战争而分别时,画面由暖色变为冷色,没有阳光,人们满脸的疲惫。导演用表象化的手段来描绘战争的灰暗,展现生命在顷刻间无法预知的失落,告诉我们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永恒的悲哀。
作曲伽伯瑞•雅德用象征和平的赞美诗来配合血肉横飞、拼杀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出战争中人性的丑陋。赞美诗是天主教徒在朝圣时演唱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多数赞美诗都有可供四部合唱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曲调。歌词内容主要是对上帝的称颂、感谢、祈求,它表现了信徒对主的赞美,对善良品格的渴望。
在影片教堂中的场景,人们一边欢快地唱着歌,一边挥动着手臂打着节拍,欢快的歌声渲染了一种氛围,使人心情愉悦。然而在歌声中有人闯进来,带来了北卡罗来纳州脱离联邦的消息,带来了战争开始的信号,狂热的年轻人尽情地歌颂着战争,唱歌被迫终止了,被终止的还有英曼和艾达刚刚萌生的爱情和冷山居民的和平生活。而在此后的战争中,战争的创伤渗透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令人无法呼吸,令人时刻都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悲伤与痛苦:影片一开场南北方的士兵在战场的炮火中血肉横飞、翻滚厮杀,就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破坏力与巨大震撼力以及疯狂洗劫普通百姓的联邦骑兵、血腥追杀逃兵的南方土匪,如土匪一般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滥杀无辜、漠视普通人生命的南方兵等,使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因战争的爆发而彻底激发出的人性残忍、丑陋的一面。这段赞美和平的配乐与战争画面的强烈对比,使影片主题得以升华,更引发观众对战争的反思。
音乐剧是歌剧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的表演风格。音乐剧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其演唱风格更是多种多样。本文对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嬗变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将其分为五个主要的时期,对这些时期音乐剧的不同演唱风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音乐剧的出现时期
十九世纪末英国出现了轻歌剧,成为了音乐剧的起源,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音乐剧。而音乐剧的演唱风格和审美口味也与当时的轻歌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音乐剧的出现和奠基时期,其演唱风格与轻歌剧非常相似。轻歌剧的题材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多使用流行的音乐曲调,演唱风格具有通俗易懂、优美悦耳的特点。与此同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剧场条件有限,扬声器的扩声条件较差,因此美声唱法的优良呼吸与发声成为了这一时期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基础。在这一时期,音乐剧演唱广泛地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推崇高位置上的歌唱,使声音具有穿透力。但是受到轻歌剧的戏剧氛围的影响,音乐剧的演唱风格比较柔和自然。例如根据名著改编的轻歌剧《风流寡妇》,其演唱风格就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讲究以情带声,演唱具有流动性,并使用到了头腔共鸣、深呼吸支持等美声唱法[1]。
二、音乐剧的成熟时期
(一)延续轻歌剧的演唱风格
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是音乐剧的成熟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音乐剧目,这一时期的音乐剧的演唱风格虽然受到了爵士乐和乡村音乐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改变,然而其仍然没有脱离轻歌剧风格的美声唱法。例如《南太平洋》《国王与我》《窈窕淑女》等,仍然离不开偏古典的唱法。这一时期音乐剧的演唱风格逐渐脱离了歌剧的表现形式,大多数为情绪单纯、音域较窄、短小的歌曲,美声唱法依然是这一时期音乐剧演唱的基础,然而在音乐剧的演唱中后来越来越多地使用流行元素,例如清晰的吐字、偏薄的混合胸声等[2]。
(二)融入爵士风格
在这一时期,演唱风格走进了音乐剧。美国本土音乐剧在儿童音乐剧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本土元素,其中就包括爵士乐。例如著名的音乐剧《波吉与贝丝》就是一部具有鲜明爵士化特点的音乐剧作品,其具有爵士的独特节奏韵律和鲜明的黑人蓝调旋律。当然,这一时期音乐剧的演唱风格也具有其时代特点,例如较高的演唱技巧,多用纯正的美声演唱,较多地采用爵士化的唱法。爵士演唱风格使音乐剧更加亲切和亲民,使音乐剧具有更强烈的娱乐性和通俗化色彩。
(三)融入乡村音乐风格
这一时期的音乐剧演唱,不断地吸取流行音乐的元素,其中也包括乡村音乐。乡村音乐指的是美国南方山区的民间音乐,特点在于平易和质朴。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推出了《安妮,拿起你的枪》《俄克拉和马》两部音乐剧,吸收了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具有鲜明的美国乡土特色。不强调演唱技巧、曲调简单、带有叙事性、节奏平稳是这两部音乐剧的演唱风格。与此同时,受到乡村音乐风格的影响,其演唱强调滑音和鼻音演唱。《俄克拉和马》的开场演唱就充满了鼻音音色,其演唱风格更加饱满和圆润。乡村音乐给当时的音乐剧演唱风格带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真假声的交替唱法,在真假声转换的过程中通过一松一紧的用嗓方式,达到假声亮、真声实的目的[3]。
三、音乐剧的改革时期
音乐剧的改革时期主要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摇滚乐盛行的时期,在世界范围内,摇滚乐成为了时代的主流。百老汇的舞台也逐渐向摇滚乐敞开,摇滚乐的演唱风格对这一时期的音乐剧演唱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出现了一股音乐剧摇滚风。最著名的摇滚音乐剧作就是《长发》,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电声乐器,其演唱风格既有梦话般的也有歇斯底里的呼号,可以说对传统的音乐剧演唱风格进行了颠覆。
摇滚乐具有强烈的反叛色彩,其表演形式无拘无束,对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也更加坦率和直接。在演唱风格上,摇滚音乐剧强调自然真实的感染力和爆发力。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推出一个最原始的声音强力,增强气息的爆发力。为了使摇滚歌曲更有感染力,在演唱风格上往往强调声音的冲击力和金属感,并不使用过于美化的音色,甚至可以使用假声和尖叫。这一时期音乐剧要求演唱者具有宽广的音域,能够保持良好的气息,通过洪音来提高声音的感染力。这也需要对演唱者进行一定的延长训练,使其能够进行声带局部振动。这一时期的音乐剧演唱风格主要受到摇滚乐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抒情特性,强调灵魂深处的呐喊。
四、古典与流行的结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音乐剧舞台的中心位置被大制作音乐剧所占据,以鲍伯利、勋伯格的史诗音乐剧和韦伯的现代派音乐剧为主。这一类音乐剧强调歌舞表演和舞台效果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融合了现代音乐剧和古典乐曲的风格,例如勋伯格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韦伯的《猫》《歌剧魅影》等。在这一时期,音乐剧的演唱风格呈现出了古典与流行相结合的趋势。从演唱上来说,其具有比较高的演唱难度,要求演唱者既能够把握流行风格的特点,又能够掌握古典美声唱法的技巧[4]。
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要能够自如地运用柔声、气声、混声、假声、真声等演唱技巧,对声音的着力点进行把握。一般情况下,重低音区的演唱风格多以轻声演唱和真声演唱为主,具有比较强烈的情感性。要是用到假声来表现戏剧性的张力情绪,这要求演唱者能够自如地驾驭不同的演唱风格,把握各种演唱技巧。
五、音乐剧的多元化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音乐剧进入了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时代。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出现了很多新生的音乐剧力量,更多的音乐元素融入到了音乐剧中来。音乐剧的演唱风格与流行文化联系得更加紧密,例如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就使用了富有亲和力的流行唱法,并配上摇滚音乐,呈现出了良好的演唱效果。这些音乐剧都以旋律作为音乐表达的主题,追求动听、易学易唱,具有较少的节奏变化和较窄的音域。与此同时还会用到一些高科技的舞台方式,例如耳麦、大屏幕投影、蒙太奇等。这些音乐剧的演唱具有更强的时尚感和观赏性,强调用流行歌手的现场煽动力和表现欲来提高音乐剧的可观赏性。在演唱风格上,这一类音乐剧仍然以美声唱法为基础,不断融合各种通俗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强调鲜明的时代感、丰富的嗓音表现力、细腻的情感处理、自然放松的声音,使用更为灵活的深浅呼吸技巧,将演唱者自身的嗓音风格发挥出来。
在电声音响扩声的配合下,这一时期的音乐剧演唱并不需要全共鸣,而更强调音质的感染力和优美,实际演唱风格更为自然,贴近生活。与此同时还使用到了更多的音乐表现和修饰音来塑造人物,例如用真假声转换、抽泣、雅音和颤音等来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
一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他们。”其实,很多时候,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多问问自己:孩子们喜欢上你的课吗?你上课的内容能让他们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吗?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先让学生爱上教师的课,随之而来的师生互动、激发想象及创新发展才能成为可能。流行音乐进课堂是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音乐课程价值和理念的体现与反映,是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和构建和谐教学关系的催化剂,是高年级音乐课中教师可以尝试的方式,而且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奏响成功的前哨。
“精彩镜头一”: 与RaP音乐“零距离”
2006年10月,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举行的小学音乐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我以《与RAP音乐零距离》一课,获得了专家、同行的认可,更被学生所欢迎。课上,我与学生共同体验古今中外的RAP音乐,更介绍了我们南京本土的“RAP”――白局。在拓展环节,我们共同欣赏了南京本土的一个说唱乐队用南京话演唱的歌曲《欢迎来南京》,接着又欣赏了内地最早的说唱乐组合“隐藏乐队”的经典歌曲《在北京》,之后让学生用《在北京》的伴奏和《欢迎来南京》的表现形式重新创编歌词――“在南京”“在琅小”,创编后师生共同合作,用南京话进行了现场表演。
在流行音乐世界中迷失方向的孩子们,其实特别渴望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没有单单停留在所谓的“流行”中,而是由近及远,由今至古,多方面地带领学生领略不同风格RAP音乐的特点,在众多的RAP音乐作品中筛选精品,引导学生欣赏、自由创作和表演。
“精彩镜头二”:以流行的方式演绎民族的经典
《彩云追月》是2008年10月我面向全市的一节“市优青展示课”。在学会演唱歌曲《彩云追月》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彩云追月》歌曲。其中,欣赏了“超级女生”演唱的R&B音乐风格的《彩云追月》。之后师生共同尝试用这种曲风来演绎新的《彩云追月》,学生合着流行歌手爱戴演唱的《彩云追月》的伴奏,边唱边加入演唱流行歌曲时自然的身体动作。学生的本色表演为本节课增色不少,此环节的设计也获得了听课专家和同仁的阵阵好评。
与古典、民族音乐相比,现在的学生接触最多和最喜爱的还是流行音乐,教师有选择性的将一些融合传统音乐元素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引进课堂,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堂提倡多元文化的一种尝试。
“精彩镜头三”:疯狂的Jazz
2010年11月,在全市小学音乐片段课研讨活动中,我展示了《走进JAZZ》一课。这节课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六年级下册《彼岸新潮声》这个单元中的欣赏曲目《蓝色狂想曲》。我抓住爵士乐的节奏特点,采用节奏创编游戏、奥尔夫声势教学、教师现场演奏爵士钢琴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领略了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美国流行音乐。很多学生课后告诉我:“老师,我被爵士乐深深地吸引了。”
现在的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了解都比较肤浅,他们所接触到的多是港台、大陆的一些“快餐文化”“口水歌”,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主流流行音乐形式知之甚少。这节片段课,我将被美国人称之为 “民族音乐”的爵士乐,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教学,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学会了放眼世界,去了解和体会更广阔的音乐天地。
二
美国当代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指出:“各种音乐是不可攀比的,就卓越方面,我们不能说一种音乐比其他音乐要好,这正如说一种语言比其他语言要好。”实践证明,选择适当的教法,挖掘流行音乐的深层,让流行音乐适度“触电”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反而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巩固音乐知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更是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教师共同去探索课本之外的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享受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流行音乐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在课堂上,能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但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内容联系最紧密的作品,好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第一,挖掘旋律价值――引流行音乐辅助歌曲教学
学生欣赏流行音乐最直观的感受是聆听其旋律,因为大多数流行音乐的旋律朗朗上口、简单易学。现在有许多流行音乐会借鉴传统优秀音乐作品的旋律加以重新填词,这也给我在进行歌曲教学时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比如,我在教六年级教材中的泰国歌曲《故乡恋情》这一课时,就引用了台湾流行歌坛的经典歌曲《相思河畔》、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中李大嘴与杨慧兰演唱的《恰恰恰》这两首歌曲,学生发现这三首歌曲的旋律是相同的。学唱前,我由《武林外传》中的幽默搞笑的插曲导入,让学生耳目一新,在他们学会《故乡恋情》之后又接着让他们欣赏蔡琴演唱的《相思河畔》。学生一直都被音乐深深地打动和吸引着,同时通过我的引导讲解,也体会到了原来同样的旋律编配不同的歌词后,所表达的情感与情绪、意境也会发生改变。
第二,挖掘内容价值――引流行音乐深化欣赏教学
除了直接运用流行音乐中的有益体裁之外,音乐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古典音乐的新形势来作为教学的“引子”。很多通俗歌手范唱的民歌曲目就很有代表性,他们利用民歌原始素材,辅之以时尚现代的编曲方式和表现手法,使歌曲焕发出古典与现代的双重魅力。例如,歌手斯琴格日勒演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一首嘹亮缠绵的山歌,被歌手用高亢明亮,略带摇滚的唱腔演绎出来,再加上节奏感鲜明的配器编曲之后,变得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在进行四年级音乐课《太阳出来喜洋洋》和五年级音乐课《五指山歌》的教学时,我都采用了这首歌曲,教学效果良好。又如,在五年级音乐教材歌曲《浏阳河》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了“超女”周笔畅演唱的流行曲风的《浏阳河》后,学生直呼“太惊喜了”“太意外了”,接着我利用这首歌把学生带进了“流行音乐的民族风”这一主题中。学生忽然发现,原来他们熟悉的许多偶像歌手如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等,这些人的许多歌曲中都包含着民族风。在这之后的音乐课中,梁静茹的《茉莉花》带领我们走进了“飘逸的南国风”;王力宏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让我们领略了“粗犷的西部风”。通过几节课的嫁接,学生们对原本比较枯燥单调的民歌单元早已没有了之前的反感了,反而重新认识了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提升了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第三,挖掘形式价值――引流行音乐创新“双基”教学
在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多停留在简单的“喜欢、不喜欢”的表层,无法深入阐述,殊不知有些流行音乐作品也蕴藏着“双基”教学的契机。人们常说“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教学除了采用奥尔夫节奏训练、打击乐训练、模仿训练等方法外,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也不失为一大创新。周杰伦的许多富有鲜明节奏感、独特风格韵味的说唱歌曲,如《双节棍》《霍元甲》等,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而那种近乎于“念歌词”的演唱方法,更让学生联想起教学中“按照节奏读歌词”的教学过程。在欣赏流行音乐时,也可以让学生听辨音乐伴奏中的配器,了解和掌握一些器乐常识。
第四,挖掘表现价值――引流行音乐开展雅俗共赏的综合教学
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开展雅俗共赏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收获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我在进行六年级歌曲《哦苏珊娜》一课教学时,课前经过精细深入备课,发现这是一首具有典型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所以,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和了解了美国的乡村音乐,通过欣赏美国乡村音乐组合“南方小鸡”在格莱美颁奖典礼上的实况演出,了解了乡村音乐的风格特点、常用伴奏乐器,也就是《哦苏珊娜》中唱到的“班卓琴”等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然而,社会音乐活动中运用的音乐素材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适合学生的音乐素材,甚至有些不健康因素还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面对浩瀚的音乐海洋,弱水三千,该取哪一瓢饮呢?作为小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于是,音乐教师就应适时做好指导,告诉他们,哪一瓢该饮,哪一瓢不该饮。
1.“借一双慧眼辨良莠”
教师应该选择那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健康向上、富有审美理念的流行音乐作品,将这些作品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我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收集整理了一份《流行音乐进课堂推荐曲目表》,让学生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欣赏了解。
2.“开一扇心门孕情智”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先生曾说:“教音乐不是我的教育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教师正可以借助许多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作品实施课堂德育。流行音乐中一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作品比比皆是,如歌颂亲情的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歌颂民族美德的吴克群的《将军令》;歌颂民族文化的周杰伦的《青花瓷》;激励人斗志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奔跑》《春天里》等等。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口语教学;词汇教学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密切,而语言往往是交流和交往的关键。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语言,在世界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因此也成为一门世界语言。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基于小学、初中的英语学习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要为学生日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英语打好基础,所以教学任务更加繁重,教师也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在语言教学中,如何体现跨文化意识,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基础教育阶段新课改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英语学习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为语言的使用做好基础性工作。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其应用性和交流性极强,是汉语国家和英语国家人们交流的桥梁。而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距,不同地区的人们风俗和文化也有一定的区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记载和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不可能离开民族文化的大背景。英语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掌握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区别以及文化历史,只有将这些文化因素了解和掌握了,那么语言的交流才会变得顺利,才会不具有障碍。而这种文化意识就是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交流,跨文化意识也叫“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是母语和非母语之间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自己明确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和风俗,其次要让学生明白文化不同带来的交流习惯的不同,树立这样的意识才能正确使用英语来交流。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了解文化要依靠语言。因此,高中英语学习要特别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收到十分好的效果。
1.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的
实施,可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从而了解英语的文化。我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风俗、文化、宗教等。音乐方面,美国的乡村音乐比较著名,所以在给学生介绍乡村音乐的同时,告诉学生乡村音乐发源于田纳西州的Nashville,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音乐,比如John Denver“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hania Twain“What Made You Say That”,通过聆听乡村音乐的体验,更好地了解美国的文化,形成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和印象。类似这样的文化因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必须抓住其内涵,及时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2.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众多的词汇组成句子。在词汇中同样也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内容,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影响到词汇的变化,就拿汉语来说,随着网络的发展,文化也在变化着,比如“东东(东西)、木有(没有)”等等。同样在英语国家也一样存在着这样的演变。所以教师要抓住词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正是文化因素作用在词汇中,使这些文字符号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语言使用者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
等文化因素。比如对于die,最为认可的euphemism有passaway,
gotoone’slonghome,gotosleep,gotoHeavy,restinpeace,freefromearthl-
ycares,breatheone’slast,joinone’sancestors等。人们用under the weather代替sick,用have a heart condition代替heart disease。所有这些都是文化使然,都是文化在背后的影响。同样是狗,在汉语中多数是贬义词,而在英语中却是褒义词,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3.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里约大冒险I》;电影音乐;文化
一、《里约大冒险I》的影片介绍
电影《里约大冒险I》是《冰河世纪》系列制作者蓝天工作室的一部动画作品。它是一部励志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喜剧电影。导演卡洛斯•沙尔丹哈就是一个来自里约热内卢的巴西小伙子,制作一部电影送给祖国,也为美丽的故乡做了最好的旅游宣传。许多观众看完这部影片后,不由自主的会对这个南美国家的“桑巴之都”心生向往,迷人的音乐,动感的舞蹈,热情的巴西人,还有激情四射的狂欢节,这部影片把这个国家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和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背景音乐,通过音乐与画面的结合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提倡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二、影片《里约大冒险I》的音乐特征
《里约大冒险I》在背景音乐中带有大量的快乐元素,整部影片里洋溢着动人的狂欢气氛瞬间使人的眼睛明亮了起来,鲜艳的色彩、丰富的画面、浓郁的情调、甘畅的歌舞、幽默的台词、聪明的细节,让人忍俊不住,从头乐到尾。其绝妙的配乐更使影片锦上添花。力求在听觉、视觉等多个方面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感受。
(一)音乐情感
电影中的音乐是为电影内容服务的,在创作、运用中决不能喧宾夺主。电影作品中,很多复杂的心理和多变的情绪或情感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此时,音乐使电影的表达更加生动和贴入。《RealinRio》是《里约大冒险》的电影主题曲,作为影片的主题曲,这首歌伴随着绚丽的开场舞和结束舞一共在影片中出现过两次。歌曲的典型风格就是热情奔放和强烈的节奏感,画面中是各色的鸟儿热情的起舞。营造了一种欢乐的气氛,配乐和歌词都让人感到欢乐,暗示了主题,让人感到快乐、自由、温暖、灵动并存,说唱Rap的加入更让音乐十足。其实,电影开始悠扬欢快的音乐就已经为整部电影的风格定下了基调,这段音乐源自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地区的土著民谣,节奏强烈、动感十足。例如,鸟儿清脆的叫声融入了乐曲中的鼓点,各类鸟儿的艺术形象都是伴随着音乐的律动而出现的,音乐的节奏与鸟儿们的舞步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展现了画面与背景音乐的融合,抒发了一种愉悦之情。电影当中最浪漫的就是两只鸟(Blu、Jewel),夕阳下坐在电车上,樱花落下,此时《FlyLove》中优美、柔和的旋律响起,热情又有一副好歌喉的好友(金丝雀nico)献上了一首《FlyLove》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气氛。该歌曲中慵懒的口哨声,温柔而低沉的声音与温馨甜蜜的歌词,再加上缤纷的场景,调和出来的浓浓浪漫几乎满满的溢出来,此时的音乐能以其最细腻和丰富的方式来表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使人更容易从心里上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从而提高电影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优秀的电影音乐能够深化电影的主题,展现人物的心理情感,营造出影片所需要的环境气氛,使电影作品得到升华。而电影作品有了音乐的衬托,更加生动而有情感,从而获得观众更多的共鸣。如影片中鹦鹉Blu被偷运到美国的明尼苏达州时的内心恐惧;在它长大后,第一次与琳达分开后的不知所措;在与Jewel争吵后的懊恼不已;其身后的伤感惆怅的音乐,悠长的节拍不由自主地拉长了它的情绪。再如影片中的孤独的巴西小男孩在交换完两只鹦鹉之后,拿着赚来的钱,独自攀爬、跳跃到屋顶上眺望远方的时候,悲伤的背景音乐由弱渐强悠然响起,这个渐强的过程将男孩对自己内疚的情感慢慢的放大,说明了此时此刻小男孩内心的痛苦和惆怅。悲伤的情感与音乐遥相呼应,而欢快、喜悦、兴奋、激动地情感更需要多种风格音乐的相伴。Blu和Jewel在逃出了白色鹦鹉的魔爪,重获自由时内心的喜悦;Jewel第一次带着不会飞的Blu飞翔时的紧张;在嘉年华中,动物们的追逐和热闹的场面;庞大的管弦乐的配乐一直在烘托和渲染不同的气氛和情感。可以说,音乐情感的流露在诠释人物心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风格
这部影片配乐完美融合了流行、桑巴、乡土、嘻哈,波萨诺瓦等其他的音乐种类,影片中所运用的歌曲横贯了整个美洲大陆。电影插曲《TakeYoutoRio》是一首美国流行风格的音乐,歌曲轻松愉快,电影中,正是这首歌伴随着鹦鹉Blu抵达里约,所有的一切对于这只刚来自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蓝色金刚鹦鹉来说都是好奇的、新鲜的。歌曲配合着画面,加强了剧情的感染力,让人能体会到里约风情的一种豪放、欢乐。美国流行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种节奏布鲁斯(R&B)、嘻哈&说唱(HipHop&Rap)、摇滚乐(Rock&Roll)、乡村音乐(Countrypop)、爵士乐(Jazz)等。插曲《TellingTheWorld》就是一首R&B风格的歌曲。这首歌曲的插入表达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将电影又掀上一个小。大肚鸟Pedro就是一个演唱嘻哈&说唱派的歌手鸟,它在电车上为了给Blu和Jewel营造气氛,Pedro来了一段幽默的说唱让观众听得乐此不疲。嘻哈&说唱,源自于街头的一种黑人文化,也泛指说唱音乐。欢乐的狂欢中当然少不了摇滚乐,摇滚乐起源于1940年代末期的美国,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受到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的影响发展而来。摇滚乐灵活大胆,是一种富有激情的音乐形式,早期摇滚乐很多都是黑人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因而节奏布鲁斯是其主要根基。影片中出现的那些让观众听起来轻松柔和、慵懒甜美、浪漫性感的音乐如插曲《FlyLove》,就是波萨诺瓦了。波萨诺瓦的字面意思是“新节奏”,是一种融合巴西桑巴舞曲和美国酷派爵士的一种“新派爵士乐”。波萨诺瓦原来是一种拉丁音乐,它与传统南美及拉丁音乐不同的是,它不仅拥有南美音乐的热情,还夹杂着一种轻松和慵懒的感觉。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活动就是里约热内卢的嘉年华会,桑巴舞是嘉年华会中最具巴西色彩的艺术活动,它揉和了欧洲的民谣风格和非洲的歌舞技巧,既受非洲舞蹈音乐的影响,又继承了巴西土著印第安人以及葡萄牙人的音乐传统。每当嘉年华会它的旋律响彻大街小巷,男女老少化装游行,如醉如痴。
(三)音乐形象
《里约大冒险I》中人物角色众多,把各种鸟儿的心理和性格都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使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微妙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具有内在性和隐蔽性,所以仅从语言、行动上往往难以真正表现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性格特征,因此音乐为影片中各个角色形象的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影片里的Blu是一只活泼,聪明勇敢追求幸福与真爱的鸟儿。在一开始,Blu是一个典型的宅男形象,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快乐满足的生活。每当Blu出场时总是响起欢快幽默的音乐与它幽默风趣的形象相呼应。但这样的状态是丧失了社会化生存的初始意义,随后Blu在自我觉醒和不断成长。因此,总是在它出场时都配上积极向上,乐观欢快的音乐。Jewel在影片中是一个代表向往自由生活的形象,不论是从一开始还是到最后,Jewel都在为了自由而努力,从未放弃。这里的Jewel和Blu是一个完全对立的形象,她享受那份大自然带给它的快乐,享受无拘无束的在天空中飞翔。影片中的Nico是一个幽默风趣并且会唱歌的男低音鸟,时常把头上的瓶盖拿下来当作手鼓,形象非常可人。在Blu和Jewel遇到困难的时候它又机智的用头上的瓶盖阻挡了猴子们,体现了机智勇敢。影片中还有一只R&B唱的很好,同时具有美国形象的大肚鸟Pedro,它和Nico总是很有默契的对话和配合让影片更加丰富多彩。又如影片中的白色鹦鹉是本部电影的重要角色之一,代表着邪恶的势力,这时候背景中总是出现几组不协和的音程,给人紧张的气氛。
三、影片《里约大冒险I》的音乐文化
(一)不同音乐文化融合中的协调统一
《里约大冒险I》由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制作,而导演卡洛斯•沙尔丹哈却是一个来自里约热内卢的巴西小伙子,电影的画面虽充实着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自然与人文风光,但当我们听到标准的美式英语时,会认为它是一部体现美国意志的电影。而各种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更是融入了美国和巴西的音乐文化。不能否认的是这两种音乐文化的融合是如此的自然而协调统一。插曲《FlyLove》是一首波萨诺瓦风格的歌曲,就是一种融合巴西桑巴舞曲和美国酷派爵士的一种“新派爵士乐”。我们不得不追寻到两个国家音乐文化的起源。歌曲《我的巴西》开头是这样唱的:“为你歌唱,黑人和白人融合的国家,你是我父辈的土地,我多爱你”。这首歌在巴西妇孺皆知,第一段的歌词就指出了巴西文化主要源自非洲和欧洲。巴西是拉丁美洲唯一一个讲葡萄牙语的国家,但是,其音乐与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原住民有密切关联,而印第安支系音乐在欧洲人进入巴西之前的初期有重要影响。以“民族熔炉”著称的美国,其音乐文化也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但是在众多音乐当中,美国印斯安人的传统音乐、由黑人创造的蓝调音乐和爵士乐及由白人创造的乡村音乐可谓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美国和巴西的音乐文化都受到印第安音乐和非洲音乐的深刻影响,使电影中音乐文化的交叉更为自然而统一。
(二)音乐文化多样叉中个性坚守
该影片的配乐完美融合了流行、桑巴、乡土、嘻哈、波萨诺瓦及其他的音乐种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影片中所运用的音乐横贯了整个美洲大陆,影片的配乐丰富多彩、融合自然、协调统一,体现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与交叉性。同时,在文化互动和交叉中,各自有代表性的音乐特征依然保持了其个性。最具有巴西特点的桑巴、波萨诺瓦、乔罗等音乐形式,在整部电影配乐中风格突出,尤其是以非洲节奏为基础,融入欧洲的和声与旋律因素而形成的桑巴音乐及桑巴舞,成为电影中重要的音乐元素,具有典型的巴西特色。我们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桑巴舞学校都在里约热内卢。在美国一方面可以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传统音乐,另一方面也可以听到许多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美国音乐,而该电影中音乐也是选择最能代表美国特色的音乐,如大量的流行、布鲁斯、说唱、爵士和乡村音乐。虽然音乐文化的多元和融合在电影中无处不在,但又不失各自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当我们在面对全球的、现代的、多元的、多样的文化选择时,同样也会强调民族的、国家的文化独特性。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州.世界民族音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云阶.论电影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3]杜亚雄.世界音乐地图[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虽然幼儿的活动天生具有音乐性,但如何创造相对丰富的音乐环境、保护和开发其音乐潜能、让音乐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乐趣,才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问题。其实,并非一定要把孩子早早送进音乐兴趣班进行视唱和乐器学习,根据其年龄和性格特点,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音乐启蒙和熏陶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乐器学习不必太早,但音乐启蒙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音乐环境,如妈妈哼唱的童谣、催眠曲等等,都能为其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打下基础。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如广泛接触各种发声材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随音乐节拍抚拍孩子、用手掌拍打简单的节奏、辨别各类人声的高低……这些都能够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初的兴趣和启蒙,为其更深层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经常处于音乐氛围中能训练孩子默唱(内心听觉)的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在孩子起床、吃饭、阅读或绘画时播放音乐,营造温馨静谧或活泼生动的家庭音乐环境。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跟唱,对此家长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在一旁打拍子或带唱,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凭家长的喜好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或只给孩子听儿歌童谣,这样反而限制了他接触各种音乐类型的机会,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演奏乐器的音乐都可以让孩子多接触。
把音乐结合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作为孩子的乐感培养还是日后的技能训练,热爱音乐的前提永远是培养兴趣。许多孩子之所以将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看成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都是因为无法从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家长最好能从小在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音乐活动让孩子参与:如在学唱儿歌时用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其节奏感;利用音乐曲目编成童话故事;用环境、身体或乐器的声源来尝试音乐的组合搭配;用歌唱为未完成的旋律创编“答句”等等。
感知音乐的音画性和情感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的音画性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营造氛围,使孩子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也可以通过联想,组合成新的意象,家长只需略加描述提示,就能帮助孩子身临其境地张开想像的翅膀,进入美妙的艺术境地。而情感性的音乐插入了感彩和情节因素,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再配合家长的讲解和引导,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氛围,逐步感受乐曲的风格,如活泼欢快或抒情柔和,并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成为真正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的“艺术家”。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培养音乐家,让孩子尽早接受音乐的陶冶,不但能培养其艺术品位,还能发展右脑形象思维,在发挥孩子与生俱来的潜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架构孩子健康自信、和谐安全的环境十分有益。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从家庭教育中做起,尽早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将音乐知识化繁为简,引导他们去观察、欣赏五彩缤纷的世界吧,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音乐启蒙老师!
在家庭教育中巧妙融入音乐启蒙
文/刘大坚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可以用音乐去打动、去促进。”事实正是如此,音乐智能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而产生,调节着人类的节奏和韵律活动,对于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提升艺术品位有着莫大的作用。
虽然幼儿的活动天生具有音乐性,但如何创造相对丰富的音乐环境、保护和开发其音乐潜能、让音乐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乐趣,才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问题。其实,并非一定要把孩子早早送进音乐兴趣班进行视唱和乐器学习,根据其年龄和性格特点,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音乐启蒙和熏陶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乐器学习不必太早,但音乐启蒙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音乐环境,如妈妈哼唱的童谣、催眠曲等等,都能为其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打下基础。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如广泛接触各种发声材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随音乐节拍抚拍孩子、用手掌拍打简单的节奏、辨别各类人声的高低……这些都能够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初的兴趣和启蒙,为其更深层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经常处于音乐氛围中能训练孩子默唱(内心听觉)的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在孩子起床、吃饭、阅读或绘画时播放音乐,营造温馨静谧或活泼生动的家庭音乐环境。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跟唱,对此家长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在一旁打拍子或带唱,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凭家长的喜好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或只给孩子听儿歌童谣,这样反而限制了他接触各种音乐类型的机会,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演奏乐器的音乐都可以让孩子多接触。
把音乐结合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作为孩子的乐感培养还是日后的技能训练,热爱音乐的前提永远是培养兴趣。许多孩子之所以将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看成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都是因为无法从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家长最好能从小在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音乐活动让孩子参与:如在学唱儿歌时用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其节奏感;利用音乐曲目编成童话故事;用环境、身体或乐器的声源来尝试音乐的组合搭配;用歌唱为未完成的旋律创编“答句”等等。
感知音乐的音画性和情感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这次参加“全国中小学第四届音乐教学录像评比”的总决赛,有机会在音乐教学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对新课程的粗浅认识,“践行新理念”的点滴收获,面对面地倾听专家的评析,感觉受益匪浅。当总决赛的帷幕徐徐落下时,我的心中更是感慨万千,其中最多的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反思。
在远离家乡的昆明,给异地学生上课,对我们全体参赛选手来说均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非常难得的提高、丰富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因此,上课前,我像所有参赛选手一样做了认真的准备,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设想,比如说: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创设了参加乡村聚会的情境,这一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利用编集体舞的方法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体验中掌握了“蓬得得”的节奏和音准,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在学习歌曲时,为了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准,我多次在教学中进行渗透,例如:用吉他与学生合作;带领学生跳集体舞;乡村乐队演出;看录像等,都有歌曲的旋律出现。
用具体的言行体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乡村歌曲的欣赏、吉他的认识、乡村音乐基本节奏的学习都渗透在乡村聚会的情境之中,每个学生都置身其中,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首先我和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在师生互动中,共同创设了“乡村乐队”的表演情境,学生被我投入的表演所感染,和我一起融入到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成为了好朋友。也许是我在努力追求这一理念的缘故,所以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感受―学习―再感受”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尤其在“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我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驯鹿在桦树林里奔跑),学生很快就能用轻松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意境,但是如何针对歌曲特点,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增强对歌曲的进一步感受或表现能力,也同样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在体味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带上了抹不去的遗憾。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的确,每次课后我都有过不同程度的遗憾,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遗憾和那些天真可爱的笑脸,激励着我不断地进取。
李彦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兆麟小学
专家评析
这是一堂气氛轻松、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良好的教与学课堂氛围。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案设计都非常简单,就是一堂传统的普通唱歌课。学唱的歌曲是一首美国乡村音乐《银色的桦树林》。然而,在这样一堂简单的课上,教师却从始至终保持了一种风格,一种轻松自然、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风格。正是这种平和的气氛,这种毫无造作之感的真情交流,提升了这堂课的品味,使学生既学会了歌曲,体验了参与欣赏音乐的乐趣,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审美的升华。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程,教师确实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也极为投入,在讲话、范唱、组织活动等方面都显得比较“夸张”,内容又安排得很“满”,不知不觉就把课堂带入到一种紧张、亢奋的状态,一节课下来,学生、老师都感觉很累。其实这样的教学并不符合音乐自身的规律,甚至违反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宗旨。“银色的桦树林”在简单和自然中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使音乐像小溪一样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反而做出了好的效果。
二、教学中抓住了几个关键点。本堂课的中心就是学唱一首歌曲,同时了解美国乡村音乐。教案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精心安排了几个关键点,使整个教学生动起来。第一个点是通过聆听和哼唱创设一种情景,就是轻松自然的情景。第二个点是吉他的出现,这显然给了学生一个惊喜。当学生亲手拨弄琴弦并真的能为歌曲伴奏时,师生平等互动的局面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第三个点是师生共同用“蓬”的声音模仿打击乐为歌曲即兴配伴奏。当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兴奋点的时候,教师不露声色地就营造出了亲切而又自然的范围。整个课堂的无疑是当教师打扮成“牛仔”时(其实只是戴了一顶帽子,围了一个围巾),这是第四个点。这个时候,想不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都难了。四个关键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螺旋式递进,这堂课的整体风格也就在其中建立起来了。
三、注意了对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绝不是忽略对音乐技能的培养。我们在一些课中看到,一些教师为了避免单纯的重知识、重技能,对学生的演唱方法、音准、节奏的错误也不去纠正,甚至教师演唱时的音准、节奏、伴奏的和声配置都不讲究,这无疑是削弱了对美的感受。本堂课中,教师注意了对感受音乐与能力培养这对关系的处理。首先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用哼唱、轻声演唱、有表情地演唱,当学生在演唱时方法、音高、节奏上出现错误和不足时,有指导,有纠正,甚至有善意的批评,这显然比从始至终只说一个“好”字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关键词】恰马梅;夸尔特托;民谣
除了探戈之外,阿根廷的音乐多半来源于乡村的舞蹈传统,即一种西班牙和欧洲中部移民的风格和本土音乐的混合物。这些舞蹈——朗雀拉②(rancheras)米隆加(milóngas),查卡雷拉斯③(chacareras),以及其他更多舞蹈类型——一起被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的邻国分享——而另一些舞蹈,比如恰兰梅,显然也是属于阿根廷的舞蹈。阿根廷音乐还有美洲印第安人音乐的根,阿塔瓦尔帕·尤潘基(Atahualpa Yupanqui)在20世纪30年代所做的音乐探索后来变成了非常政治化的“新歌运动”(nueva canción)的新枝嫩芽。歌手梅塞德丝·索萨(Mercedes Sosa)对阿根廷音乐有特别的贡献。这个国家在摇滚现场演出方面也很繁荣。在军政府统治时期,阿根廷摇滚代表着一种反抗的力量,曾出现了像查理·加西亚(Charly García)和利托·内比亚(Litto Nébbia)这样的艺术家;如今,是一个相对更简单的时代,先锋乐队有Los Enanitos Verdes和Los Fabulosos Cadillacs。
一、恰马梅
恰马梅源于科连特斯(Corrientes)④东北地区的乡村文化——这是一个美洲印第安人地区,吸引了19世纪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奥地利和德国的大量移民,包括很多犹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移民带来的中欧的华尔兹、玛祖卡和波尔卡逐渐与当地说着瓜拉尼语的美洲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奴隶地区音乐的非洲节奏相融合,从而出现了恰马梅——贫困农村梅斯蒂佐人(mustizo)⑤的音乐,梅斯蒂佐人多数看起来更像印第安人或欧洲人,他们的歌曲使用西班牙语和印第安瓜拉尼语两种语言演唱。
恰马梅的旋律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这都归因于瓜拉尼语的使用,然而它的历史描绘了梅斯蒂佐移民在一个新环境下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关系。直到20世纪50年代,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家乡科连斯特,但是随后的十年之内,大量的农村移民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事新行业,他们把自己的音乐和舞蹈带到了那里的舞厅和文化中心。恰马梅开始引起更广泛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因为它是要求舞者拥抱着脸贴着脸起舞的一种非常稀有的民间舞蹈形式。
恰马梅最有特质的音响来自它的主要乐器——大型键钮式手风琴(偶尔也会用班多钮,探戈的御用乐器)。它通过嫁接与旋律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流行一时,让音乐立即摇摆起来。来自非洲的影响可能有助于恰马梅强调弱拍,使得小节之间出现了混合和摇摆。其独特的打击乐节奏最令人难以忘怀,令人回味的旋律是这种音乐独一无二的、引人注目的特征。
阿根廷当今恰马梅之王是劳尔·巴博萨(Raúl Barboza),这位艺术家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尤为成功。他跟随的是他父亲阿道夫(Adolfo,出生于科连斯特)的足迹,他父亲曾在1956年建立了第一支自己的乐队。巴博萨的整个乐队是一个典型的恰马梅乐队编制,通常有一至两架手风琴,一把吉他(有时有两把,其主要工作是强调乐曲的节奏部分)和吉塔龙(guitarrón,西班牙语)。
二、夸尔特托
夸尔特托得名于其最早演奏者的名字夸尔特托·里奥,乐队阵容包括一个主唱、钢琴、手风琴和小提琴,舞者围成一个巨大的圆圈,随着一种叫做“通加-通加(tunga-tunga)”的节奏逆时针移动。20世纪80年代,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工人阶级“热带”舞厅再次燃起对它的热情,它还采用了周边哥伦比亚的瓜拉恰舞曲、多米尼加的梅伦格舞曲和拉丁萨尔萨等元素。它慢慢地爬上了上流社会阶梯,进入了中产阶级市场,大大刺激了录音音像的销售。夸尔特托最著名的当代歌手是Carlos ‘La Mona’Jiménez。
三、民谣音乐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与“新歌运动”的联合行动中,涌现了数十名民歌手和乐队——他们的音乐特征是密集的编曲和四声部合声。在“新歌运动”之星梅塞德丝·索萨周围,数十年里涌现的先锋艺术家包括Los Chalchaleros, Los Fronterizos和Los Hermanos Abalos;吉他手爱德华(Eduardo Falú),拉蒙·阿亚拉(Ramón Ayala),阿里尔·拉米雷兹(Ariel Ramírez,以赞比亚和克里奥尔人身份示人)、苏马拉·巴斯(Suma Paz)和乔治·卡夫内(Jorge Cafrune)。
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的新民谣作曲家包括安东尼奥·奥塔拉戈·罗斯和佩特科·卡拉瓦哈尔,而近年来这些乐队经过试验,改良了民间舞蹈传统(桑巴,查卡雷拉斯,库埃卡斯等等),强调富有诗意。在这新一轮的波潮当中主要有游吟诗人、苏普伊夸尔特托、阿根廷本土声乐和作品4(Opus 4)。
欣赏民谣音乐的最佳去处是一年一度的科斯金国家民俗节,这个节日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固定举办了。
四、阿根廷的恰马梅、夸尔特托和民谣主要唱片
1.CD阿根廷:西北部地区的音乐遗产
(Argentine:Musical Patrimony of the North-West Territories)
(出版者:Playsound,法国)
一次聆听阿根廷西部广大地区乡村音乐的机会;从巴瓜拉斯到狂欢节舞蹈,应有尽有。
2.CD探戈之前的音乐:阿根廷民谣传统1905-1936
(Befor The Tango:Argentina’s Folk Tradition 1905-1936)
(出版者:Harlequin,美国)
这是一张迷人的民谣集专辑,描绘了从世纪初开始的整个20世纪阿根廷的民谣音乐。它舍弃民间歌手即兴演奏的方式,而是通过盲人竖琴家演奏斗牛舞曲(pasodobles),以及加利西亚人(Galician)的 muineras——这是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移民带过来的内陆地区音乐。
3.CD恰马梅
(出版者:Iris Musique,法国)
该专辑特点是录制了由若干小型乐队演奏的恰马梅器乐曲、歌曲或诗歌,包括Los Zorzáles del Litoral、赫克托·巴拉里奥(Hector Ballario)、信仰组合(Grupo Convicción)和精英人物——歌手、手风琴大师Favio Salvagiot,以及两位有活力的手风琴演奏家。
五、阿根廷的恰马梅、夸尔特托和民谣主要艺人
1.劳尔·巴博萨
劳尔·巴博萨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但是他吸收了很多他父亲——科连特斯(Corrientes)的音乐影响,巴博萨被誉为恰马梅之王——恰马梅是一种旋律极富有冲击力的、广受欢迎的、充满深深乡愁的音乐。巴博萨还赢得了阿斯特·皮亚佐拉的认可:“他是一名值得我尊敬和钦佩的斗士!”
劳尔·巴博萨
(出版者:La Lichere,法国)
吉他、贝斯、竖琴、打击乐和两架手风琴,巴博萨在这里引领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恰马梅精萃音乐会:典型的双拉斯古尔多(rasguldo)与波尔卡(与你之前在欧洲听过的所有音响都不同)。
2.鲁迪和尼尼·弗洛雷斯(Rudy and Nini Flores)
弗洛雷斯是由来自科连特斯省、演奏器乐恰梅拉的两位年轻兄弟组成的组合:鲁迪(出生于1961年)演奏吉他,尼尼(出生于1968)演奏手风琴。
CD恰马梅——音乐的巴拉那河(Chamamé-Musique du Paraná)
(出版者:Ocora,法国)
这是一张伟大艺术极好的、舒适惬意的专辑。尖锐、心酸和恶作剧的手风琴音色延续了艺术家对19世纪恰马梅二重奏的兴趣。
注释:
①译者注:夸尔特托(cuarteto),西班牙语,意为四重唱,四重奏。
②译者注:朗雀拉(rancheras),西班牙式乡村和西部音乐。
③译者注:查卡雷拉斯(chacareras),西班牙语,意为小庄园主。
关键词:愉快学习;电教媒体;偶尔契机;英文歌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52-03
目前,许多学生特别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太苦、太累、太枯燥,简直就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教师也常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结果,师生双方心里都不愉快,都觉得上英语课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关键在于课堂上积极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会学习、会运用、会探索英语。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英语呢?下面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仅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借助电教媒体,愉快学习单词
词汇是构筑语言的材料。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常常会产生陌生、枯燥和乏味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往往会成为学习的障碍,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电教媒体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达到声画交融,营造轻松愉快的交际氛围。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创造和利用情境组织课堂教学,能使教学内容更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使学生易于掌握,并提高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
例如在职高英语“Book3 Unit7 Environment Lesson26”出现了很多新单词:wastepaper,can,discard,plastic,ruin,environment,make an effort to等。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教师先领读单词,接着讲解单词的用法,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抄单词、记单词,最后,教师通过听写方式检查学生的单词记忆情况,那么学生定会觉得单词过多,过于枯燥,不易记忆,甚至对词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如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单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呢?于是我充分利用了电教媒体,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呈现一幅地球图片并问学生: “What's this?”学生答:“It's our earth.”于是我又说,“Yeah,and it's the only place where we live.”然后我又呈现一幅地球受污染的图片,并带着惋惜的表情说:“but now she is being polluted by us.Look!She is crying!(呈现地球在哭泣的图片)Why is she crying?”(呈现几幅生活中触目惊心的画面,如废纸、可口可乐罐随处扔,塑料袋满天飞,破旧的罐子漂浮在河面上,创设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回答)“Wastepaper and used Coke cans are discarded anywhere. Plastic bags are flying in the sky. Old cans are floating in rivers.”最后我自然地引出:“Yeah,our environment is being ruined by us,so we must make an effort to save it. It's the job of every person.”
在CAI的帮助下,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这些新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既为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扫清了语言障碍,又对学生渗透了德育教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二、抓住偶尔契机,愉快学习句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会受到抑制,而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若遇到偶尔的契机,教师可乘机利用风趣鼓励的语言、丰富多变的体态语、和蔼可亲的微笑来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以此来调整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有一天上午第四节课我在讲完“Will you please...?”的用法时(表示委婉地请求某人做某事),离下课时间还剩3分钟。此时班上好多学生已作好“冲向食堂”的准备,其中一个调皮生还站起来说:“老师,早点下课吧,我肚子饿扁了,你先开门吧”。这时,我如果允许了,那就是提前下课,违反校规;如果继续讲课,那无疑是白费口舌。于是我将计就计,微笑着对那学生说:“可以,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用最委婉的语气来表达‘开门’的意思”。该生答应了,他想了想说:“open the door”,“不,这样好像在命令我”。“please open the door”,“还不够委婉”。该生用手抓了抓头,想不出。班上其他同学开始嘀咕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几乎异口同声地说:“will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似乎忘了肚子饿了。此时正好铃声响了。“Yes,you're right.OK.I'll open it for you. Goodbye,class!”整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同学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Will you please...?”的用法。
三、精选英文歌曲,愉快学习课文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活动并非总是轻松、有趣的,有时会显得枯燥无味。作为英语教师,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对英语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选用一些英文歌曲,悦耳动听的音乐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而英文歌曲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能把学生带入英语的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课文。
1.选用英文歌曲,导入课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立刻吸引学生,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方式有各种各样,而选用英文歌曲导入这种教学方式,能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美的享受中,自然地进入课文的主题,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
例如在教“SEFC B1 Unit18 New Zealand”的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Click Go the Shears”,歌中唱道:“Click go the shears,boys,click,click,click. Wise is his blow and his hands move quickly. The ringer looks around and is beaten by a blow and curses the old swagger with the bare bellied ewe.”(羊毛剪子咔嚓响,低弯着腰来剪子动得欢,那优胜者抬头刚好被人赶上,嘴里不停骂着老头和那老母羊)。欢快、活泼的曲调,有趣、生动的歌词,让我们的学生在听后仿佛来到了新西兰这个到处是羊群的国家,很快地激发起他们想进一步了解新西兰的欲望。
2.借助英文歌曲,理解课文。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的题材广泛,涉及名人、音乐、体育、文学等各个领域,针对不同的题材,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凡是涉及到音乐的文章,在课堂中如果选用音乐辅助教学,那么既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课文“The History of Country Music”(职高英语第二册Unit8 Lesson Thirty)开头第一句:“Put together the guitar,the singer,simple music,and sentimental words,and you've got country music”(吉他、歌手、简单的旋律和伤感的歌词放在一起构成了乡村音乐),这只是非常抽象地给乡村音乐下个定义,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理解乡村音乐和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可让学生欣赏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John Denver的代表作“Take Me Home,Country Road”,歌词如下:
Take Me Home,Country Road
Almost heaven,West Virginia,
blue Ridge Mountains,Shenandoah River,
life is old there,older than the trees,younger than the mountains,growing like a breeze.
Country roads,take me home to the place I belong.
West Virginia,mountain momma,
Take me home,country road.
All my memories gather round her.
Miner's lady stranger to blue water.
Dark and dusty painted on the sky.Misty taste of moonshine teardrops in my eyes.
I hear her voice,in the morning hours she calls me.
The radio reminds me of my home far away.
And driving down the road I get a feeling that I should havebeen home yesterday,yesterday.
Country roads...
在这首歌中,乡村音乐的四大特点——吉他、歌手、简单的旋律和伤感的歌词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3.插入英文歌曲,讨论课文。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如果能生动巧妙地插入音乐进行讨论,那么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JEFC B2 Unit10 The Swedish rock band lesson 38”,在该课的Discussion(讨论)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因为这首歌的歌名与“yesterday”有关(本单元就是围绕一个虚构的瑞典“yesterday”摇滚乐队在中国的演出经历),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语言学习之后,使他们的大脑稍稍放松。音乐听后,问学生:“Do you like the song?How do you like music?”再放一首风格完全不同的来自摇滚乐队的歌曲,让学生感受一下什么是摇滚乐,然后问学生:“Do you like the song?Do old people like this kind of music?Do you like rock band?Is there a band you like much?”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乐队可以用中文讲出,结果,学生们讨论的异常热烈。
此外,还可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内,给学生营造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把英语运用于真实的交际场景中。总之,创设情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精心设计、深入钻研、努力探索。但无论用哪种方法设置情境,都要注意体现情境的趣味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切不可为情境而设情境。只有真正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灵活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并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胡春洞.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威廉・克罗尔;班卓琴和小提琴;赏析;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2.1/712文献标识码:A
一、一首美国风的小提琴曲
《班卓琴和小提琴》是美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威廉・克罗尔(William Kroll)于1945年创作的一首由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有着传统美国民间小提琴演奏风格,散发着浓郁美国乡村音乐气息的优秀作品。乐曲情绪热烈奔放,节奏生动活泼,旋律抒情流畅,感情质朴单纯,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作品写成之后,经克罗尔本人和另外两位二十世纪小提琴大师海菲兹(Heifetz)和克莱斯勒(Kreisler)的演奏,很快闻名遐迩,流传开来,成为一首深受广大听众和小提琴演奏者喜爱的小提琴曲。
在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中,欧洲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在数量上无疑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欧洲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不仅是音乐会的主角,而且还是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专业的教材。因此,人们对欧洲的传统小提琴作品大都已经耳熟能详。对于听贯了欧洲古典风格小提琴作品的听众来说,克罗尔的《班卓琴和小提琴》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她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华丽的演奏技巧在赢得了人们喜爱的同时,也成为了一首音乐会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为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平添了一首精品。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看,这首无论在艺术性还是在技巧性上都毫不逊色于欧洲传统小提琴曲而在音乐风格上又别具一格的美国小提琴曲就更显弥足珍贵。因为在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中,美国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实在太少了。正因为这样,这首作品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随着此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曲作者威廉・克罗尔的名字也因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而载入了小提琴作品的史册。
二、曲作者生平
威廉・克罗尔是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室内乐演奏家、作曲家和教师。1901年1月30日生于纽约市,1980年3月10日卒于波士顿。10岁开始学习小提琴,老师是亨利・马托(Henri Marteau)。四年之后,便在纽约成功地举行了首演。16岁进入纽约音乐艺术学院(Institute of Musical Art, New York)跟随小提琴家富兰兹・克莱塞(Franz Kneisel)继续学习小提琴,同时向音乐理论家皮・葛茨休斯(P. Goetschius)学习音乐理论。1922年完成学业后,便以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的身份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和欧洲巡演。1922年至1929年间为爱尔舒科三重奏团(Elshuco Trio)成员;1936年至1944年任库利奇四重奏团(Coolidge Quartet)第一小提琴手。1942年荣获库利奇奖章,以表彰他在室内乐方面的突出贡献。1944年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团――克罗尔四重奏团(Kroll Quartet)。该四重奏团活跃在音乐舞台上达二十五年之久。克罗尔的演奏既充满活力,又不失典雅。
除演奏外,克罗尔在教学和创作方面同样成就卓著。他执教过的大学除了自己的母校纽约音乐艺术学院外,还有纽约曼尼斯学院(Mannes College, New York)、皮博迪音乐学院(Peabody Conservatory)、克利夫兰学院(Cleveland Institute)、纽约昆士学院(Queens College, New York)等。出版的作品有弦乐四重奏、小型管弦乐队和小提琴独奏作品。《班卓琴和小提琴》无疑是克罗尔最具影响的作品。
三、曲名和曲名中的乐器
这首乐曲的标题很独特,是以两件乐器的名字作为标题的。这种简单直接地用乐器名作为乐曲的标题而并非根据乐曲内容和情绪来定标题的情况在标题音乐中并不多见,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介于“标题”和“无标题”之间的标题。因为它既不同于根据乐曲的思想内容来定标题的真正意义上的标题音乐的标题,也不同于采用乐曲的调性、曲式或速度等名称来命名的无标题音乐的“标题”。在曲名分类上,可以说是一个“中性”标题,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这个标题就显得尤为新颖别致,朴实率真,独具审美内涵,令人过目不忘。
标题里的两件乐器都是美国非常流行且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一件是班卓琴,另一件是民间演奏风格的小提琴。在学习演奏这首作品时,有必要先对这两件乐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对准确理解和把握乐曲的演奏风格有着指导意义。
班卓琴(Banjo)是一种类似吉他的弹拨乐器,外型有点象中国的阮,但颈部要比阮长出许多。用弦少则四根,多则九根。中文有几种不同的译名,除“班卓琴”外,有的译作“班究琴”,有的译作“斑鸠琴”等。也有叫“五弦琴”的,因为班卓琴通常用的是五根弦。班卓琴多用于爵士乐队和给舞蹈伴奏的乐队中,其主要乐队功能是弹奏一连串的和弦以表明乐曲的基本节奏律动,使之更加鲜明生动。如《班卓琴和小提琴》中小提琴多次以拨奏方式演奏的一连串的双音分解和弦就是模仿班卓琴的演奏效果(见例1)。
小提琴在中文里只有一个名字,而在英文中有两个名字,一个是violin,另一个是fiddle。这两个字译成中文都是小提琴,没有任何区别,但在英语中这两个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就在音乐风格上。violin指古典演奏风格的小提琴;fiddle则指民间演奏风格或者乡村演奏风格的小提琴。尽管在乐器构造上,二者是完全一样的乐器。《班卓琴和小提琴》这首乐曲的英文原名是《Banjo and Fiddle》,了解了以上背景之后,从原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里的小提琴指的是民间演奏风格的小提琴,而不是古典演奏风格的小提琴。虽然该曲并非纯粹地道的乡村音乐,然而从作曲家在标题中选用了fiddle这个字而没有用violin这个字来看,作曲家对于这首乐曲的风格取向是很明确的,这一点在学习和演奏这首作品时应该很好地把握。
五、演奏要领
这首作品的风格和欧洲古典小提琴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因而在演奏时,演奏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准确地把握乐曲的风格的问题。由于受到美国乡村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影响,乐曲带有明显的美国乡村音乐和流行音乐的风格和特点,甚至还有爵士乐即兴演奏风格的痕迹。这恐怕是此曲与欧洲古典小提琴作品在风格上最大的区别所在。如果说欧洲古典小提琴作品的基本风格是以“理性”、“严谨”和“深刻”为主要特征的话,那么克罗尔这首乐曲的风格则是以“奔放”、“随意”和“质朴”为特色,这一音乐风格使人联想起百老汇的音乐剧,二者的音乐风格是颇为相似的。
此外,这首乐曲在演奏形式上也很有特色。虽然她是一首为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而写的作品,但曲中多次用小提琴以拨弦奏法模仿班卓琴演奏,而且这样的模仿在曲中被安排的地方错落有致,恰到好处,仿佛班卓琴演奏一段,小提琴演奏一段,二者象是对答,又象是班卓琴在给小提琴伴奏,很有特点,音响及舞台演奏效果非常好。因此,为了使演奏生动起见,小提琴演奏者可以把这首乐曲当作是一首由钢琴、班卓琴和小提琴三件乐器来演奏的三重奏作品。这样更有助于小提琴演奏者对这首乐曲的风格和趣味的把握。在小提琴用拨弦奏法模仿班卓琴时,演奏者把自己当成是班卓琴演奏者,正在演奏班卓琴,而不是小提琴。这种角色上的转换犹如独角戏演员一个人演两个角色一样。
该曲由三个自然段组成。1~72小节为第一段,A大调;73~116小节为第二段,F大调;117~190小节为第三段,A大调。第二段和第一段在情绪上形成对比,第一段活泼欢快,第二段浪漫抒情。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全曲在极活泼、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第一段是一个活泼的快板,速度很快,每分钟达168拍。对于这样的速度,演奏者(钢琴和小提琴)在开始演奏前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要把情绪积极地调动起来,调整到和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相一致的状态。从钢琴前奏第一个音开始,就要把人带入欢快活泼的气氛之中。小提琴是以拨弦奏法模仿班卓琴的演奏效果进入的。实际上,小提琴这八小节固定节奏型的双弦拨奏既可以看作是钢琴前奏的继续,也可以看作是钢琴前奏的加强,因此,要保持和钢琴一致的速度和情绪。拨弦音量不能小,不要看到乐谱上标的力度记号是mp就把音量控制得很轻,这样风格和情绪就都不对了。要把音量拨得响一些,在此基础上再做渐强和渐弱的力度变化。音乐表现上可以想象着班卓琴演奏者弹奏和弦时的样子,把演奏班卓琴时那种自然、放松的状态和粗犷、豪放的风格体现出来。技术上手指拨弦时须注意角度,拨G-D两根弦时手指不能碰到A弦,拨A-E两根弦时手指不能碰到D弦。接下来是第一段的主题(见例2)。主题节奏生动,情绪欢快热烈,仿佛美国西部牛仔骑马奔驰在辽阔的牧场上的情景。演奏时,运弓动作要灵巧,右手腕要松弛。十六分音符的跳弓要清楚、均匀,发音要好,不能有噪音。渐强要做得自然、平稳。标有重音记号(>)的四个音要强调出来,在右手用加快弓速和加大弓杆压力演奏重音的同时,左手要用快速揉弦加以配合,这样奏出的重音富有弹性和活力。主题倒数第三小节升C到泛音A的滑音要做得诙谐、俏皮。31-44小节是主题的变化重复,要特别注意第34小节四个临时升音不要低。36小节第二个G到下一小节高八度的G这一弓要有力,用全弓拉,充满激情。42小节两个有延长符号的八分音符声音要饱满、浑厚,运弓也要有力度。
第二段是一个速度略慢,节奏舒缓的抒情段。主题(见例3)旋律甜美典雅,极富浪漫色彩,仿佛是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把人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演奏这一主题时,内心要充满温柔、感激之情。揉弦要温暖,频率要快。运弓深一些,十六分休止符的停顿要做出来,不能没有停顿,因为这里旋律的韵味正是通过十六分休止符的停顿表现出来的。80-100小节是主题的发展,也是全曲技巧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里作曲家运用了连续的三度双音、连续换弦演奏的半音下行以及六度双音、分解和弦加泛音等演奏技巧,使主题乐思不断得到强化、扩展和升华,激动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三度双音是小提琴最富浪漫气质的双音技法,用在这里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它使得主题所营造的浪漫气氛达到了顶峰。演奏三度双音时,除了基本的音准要保证外,要把三度双音丰满的音响效果和迷人的浪漫气质充分表现出来。弓要紧贴琴弦,弓杆在两根弦上的压力要平均。三度双音结束后,紧接着是弓子连续换弦演奏的半音下行模进音型,表现一种急促不安的情绪,仿佛随风飘落的秋叶。演奏时用弓不能长,右手运弓和左手连续换把的动作一定要协调,这样才能拉清楚每一个音。与此同时,力度上要做渐弱,速度上要稍加快,以造成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六度双音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双音,但对左手的技术要求却很高,原因是这八个六度双音是以分解减七和弦的形式出现的,造成有两次时间间隔很近的远距离换把,第一次是从第三把换至第七把,紧接着再从第七把换至第十把,加上这里的速度又很快,就更增大了换把的难度。对于这种快速度、远距离的连续换把,换把时左手动作决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和犹豫,必须按时完成换把,以确保十六分音符的正确节奏不被破坏。在经过101-104小节的短暂过渡之后,主题再次出现,不过这次在音区上提高了一个八度,力度上也从第一次出现时的mf变成了f,从而把音乐的情绪推向了。演奏时,运弓要宽广有力,揉弦要非常剧烈,这样声音才饱满、激昂,但四小节后情绪就要逐渐平静下来,并且随着旋律的下行做一个渐弱。第二段最后四小节的情绪变得略带伤感,仿佛依依惜别之情,速度的渐慢和音量的渐弱要做得极其自然,运弓要异常平稳。
第三段是变化再现。变化从138小节开始,这里的“班卓琴式拨弦”中还原了升C和升F,这两个音的音准很重要,不能偏高,因为他们是为后面主题的调性变化做准备的。拨弦之后主题再次出现时是以离调的方式出现在了F大调上,旋律也有了一些变化,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调性上的变化带来的新鲜感觉之后在156小节由F大调回到A大调时再次出现,而且这次由于同样的旋律提高了一个大三度,使音乐的情绪更加高亢激越,扣人心弦。第三段中还出现了两种新的演奏技巧,一种是人工泛音,一种是抛弓弓法。人工泛音是以下行音阶的形式出现的,是一个过渡性的连接句,速度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处理,一种是按乐谱标明的渐慢演奏,这样更符合古典作品主题再现前作渐慢处理的习惯;另一种是不渐慢,保持原速演奏,这样听上去更加紧凑流畅,一气呵成,演奏者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抛弓(Ricochet)出现在160-161小节和乐曲最后的结束句中。虽然两处都是同样的三音抛弓,但两处抛弓在性格上是有区别的。前面两小节抛弓除了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其力度上由弱到强的变化使之带有诙谐的色彩。而结束句中的抛弓除了具有作曲家标明的Piu vivo(更活泼)的基本性格外,还担负着结束全曲的重任。因而,这里的抛弓在演奏时要尽量加大弓杆对琴弦的敲击力度,使奏出的音符具有震撼力;速度上可采用加快的方法使节奏更加积极紧凑,这样,我们就能拥有一个令人振奋的辉煌结尾。
音乐剧是一种依托舞台为载体的音乐戏剧形式,已经发展了近百年,现已成为活跃于二十世纪世界艺术舞台上最重要的舞台音乐形式之一。它活泼多样的表演形式,灵活的表现手法,跌宕的情节渲染,动人的歌曲,赢得了广大爱好者。它是从美国发展兴起的,之后在英国成为现代音乐剧的摇篮,并开创了音乐剧的新纪元。那么,西方音乐剧对中国音乐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中国音乐剧今后又要如何发展呢?
一、音乐剧的特征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里注明:音乐喜剧,又名音乐剧。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从喜歌剧及小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集戏曲、音乐、歌舞于一身,极具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音乐雅俗共赏。最早的一部作品,是英国S?琼斯的《快乐少女》(1893)。音乐喜剧流行于纽约的百老汇,所以又叫百老汇音乐剧或美国歌舞剧。其内容侧重于幽默风趣及谈情说爱,音乐轻松愉快,如J?克思作曲的《戏船》、G?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R?罗杰斯的《音乐之声》。
《外国音乐词典》则写道:音乐喜剧(MusicalComedy),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英国)的一种相当于轻歌剧的体裁,流行于19世纪末2O世纪初,音乐中缀以说白。国外的权威音乐词典,如《新格罗夫美国音乐辞典》认为,音乐剧(Musical)是一种流行的音乐剧院剧(Musical Theater)形式,由一些音乐成分结合成一个戏剧性的框架整体。在2O世纪初演变为一种独特风格,流行在美国的各个剧场,成为美国民众的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通过音乐剧的起源和流行过程不难看出,音乐剧以戏剧为基本形式,以音乐为根基,以舞蹈为表现手法,通过这三大方面的融合而对历史故事、人物情节进行再创作的艺术形式。
音乐剧既要用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表现剧情,又要以通俗化的表现方式呈现给缺乏古典音乐修养的现代听众。这就使得音乐剧具有如下特征:
1、戏剧性。音乐剧以戏剧为基本形式,以音乐为根基,以舞蹈为表现手法,通过这三大方面的融合而对历史故事、人物情节进行艺术加工再创作,带有表演艺术的娱乐性,是一个集上述艺术表演形式于一身的现代舞台剧。这种音乐艺术是以舞台为基础来展现相关故事,通常要融合许多形式和风格,尤其是会吸取歌剧、爵士乐的表现形式和适度的结合点。音乐剧不同于歌剧的是不采用美声唱法,音乐剧采用原声歌唱,情感的表现空间宽广。音乐剧相对与大歌剧来说不受完整音乐套路的制约,而且具有更多的戏剧表现形式的有点。音乐剧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悬念,剧情节奏紧凑,表现手法夸张。音乐剧演员更注重角色性格的塑造,表演形式多样,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表演、说白、形体动作都从“戏”出发,从人物出发。通过歌曲把音乐剧的情节串联起来,对观众的吸引力强,用歌声把观众带到情感的浪涛中去,同时也使音乐剧的歌曲广为传唱。
2 、现代性。在音乐方面,音乐剧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求最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总之,音乐剧的风格大体上经历了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等阶段,迎合了当时的观众的欣赏结构,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气息。
3、多元性。音乐剧的音乐风格不拘一格,没有程序化模式的约束,作曲风格包容了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等风格,作曲也采用大混合模式,例如《猫》中韦伯尝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乡村、踢踏舞、歌剧、流行,甚至还有赞美诗的成分。在配器上,有一段苏格兰风笛的两次插入特别出彩。而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不时萦绕于观众之耳此起彼伏的吉他声,为整部剧作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4 、国际性。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国际间文化的各个层面的深入交流,音乐剧的传播也借助这样的融合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许多音乐剧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采用了许多不同过度的艺术符号,这进一步促进了音乐剧向兼容并蓄型艺术的迈进。
音乐剧的许多优点促进了它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得以很好地与世界艺术相融合,形成了音乐剧常看常新的艺术特色。
二、中西方音乐剧的异同点
从一定意义上将,西方的大歌剧、芭蕾的地位很有点像我国的古典戏曲以及程式化程度很高的京剧、昆曲,而音乐剧则与我国的地方戏曲颇多近似之处。
首先,从起源与发展看,音乐剧与地方戏曲一样发端于民间歌舞,历史都不太长,音乐剧诞生于上世纪后半期,地方戏曲大多成形于本世纪初。在发展过程中,音乐剧不断吸收着歌舞、芭蕾及流行音乐的营养,而中国地方戏曲也受着京昆的影响,它们又都保持着与通俗艺术以及大众欣赏习惯的密切联系,因此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