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养殖业市场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41-02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内涵
1.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主要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二是实现就业理想的能力;三是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我国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某一项技能,而是各种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学习、思想、实践和应聘能力等。”[1]本文认为就业能力是为获得某一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的集合,包括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其中,专业知识能力是就业能力最根本的体现,是指专门知识和技能,是岗位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交际沟通、团队协作、表达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法能力是指能有效并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就业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练习获取。因而,就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并且可行。
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能力。①通用就业能力,通用就业能力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聘所有岗位都需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主要包括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处理与客户的人际关系能力,是市场营销专业最重要的能力。同时,销售人员往往具有巨大压力,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抗压教育,而交际沟通是一种不错的抗压教育方式。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各团队成员各尽所能,并与其他成员协作,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使团队利益最大化,增强团队凝聚力,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条件之一。创新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能力,对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②具体岗位的专业能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调研能力、销售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等。销售能力是一线销售人员最重要能力。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的销售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能根据顾客的形象、气质等因素调整营销方案;二是能和顾客顺畅沟通,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行业的就业形势决定了需加强就业能力培养。近年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经常换工作,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社会需要具备现代岗位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不仅仅是单一的专业技能,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对就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对营销人员能力需求错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专门性人才,对学生通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主动创新和学习能力不够。因此,需加强对就业能力的掌握,促使就业能力不断增强。高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强调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1.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系统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决定了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效果。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只对核心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进行了改革,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结构与本科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这导致了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学生无法学习到最新、最前沿的营销知识,比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下如何营销,如何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营销,基本上没有教材涉及到。其次,不同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第三,课程比例不合理,公共课程比例过高,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占比较少。第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不合理,一般认为,实践教学所占总学时比例至少要达到40%以上。然而,很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都低于这个比例,并且把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导致实践教学情况很难统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计算结果可以达到40%以上,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少。
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整体水平不高。从师资的学缘结构来看,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水平应当涉及到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相关专业,但很多教师缺乏市场营销专业所需地相关知识体系。从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来看,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80%以上的教师没有在企业从事过相关工作,导致他们对真实的营销工作环境不了解,不能从真实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校企合作停留于形式,校内实训基地不满足要求。有的学校与企业虽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到企业顶岗实训,而是到企业参观或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讲座。校企合作中,学校往往比较积极,但企业对此恰恰相反。企业的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而接纳实习生从短期来看往往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这导致了学生即使获得了到企业实习的机会,也无法真正达到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由于学生顶岗实习过于分散,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而,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往往比较落后,投入不足,很多实训基地只有几台电脑和几张椅子。
四、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就业能力的策略
就业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系统、长远的工程,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能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市场对营销人才需求状况,确定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岗位比较广泛,根据调研,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集中在初级岗位,需经过几年后才能进入中层岗位。因此,初级就业岗位就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重心。“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培养内容,设计出更为合理的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摆在首要位置,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握就业能力对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从而保证培养目标和方向符合企业要求,顺应社会发展需要。”[3]
2.改革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因此,既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又要加强职业礼仪与沟通、计算机、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将来掌握高一层的知识打下基础。按照必须、够用为原则开发特色课程,改变传统知识陈述方式,展现特色课程的简洁明了和实用的特征,用图表说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实践教学,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循序渐进的特点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首先要加强礼仪、沟通、心理素质以及拓展等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气质、交际能力、心理素质、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其次,加强课程实践操作训练,把操作内容、考核等都纳入到教学计划;第三,营销专题实践,在完成专业课教学工作后,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弄清企业产品供需情况,为企业完成专题公关策划和营销策划等;第四,综合实训,即毕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完成调研报告和营销策划。
4.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企业成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到企业参观或企业专业人才到学校做讲座层面,要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得到了相应的实践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输送大量新鲜血液,帮助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水平教师的指导。因此,需提高教师的营销理论和实践经验。“派遣优秀的年轻教师到企业任职、锻炼,让教师熟悉企业管理或销售岗位上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4]在大三顶岗实习环节设立专职的实习指导老师,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能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进行监督。同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且理论知识深厚的优秀企业人员到教师队伍中来。总之,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5):91-92.
[2]陈湘青,关秋燕.基于“就业+创业”双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5,(03):1-4.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职责,经过多年的探索,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专业未来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自从193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丁馨伯先生编译的《市场学》教材开始,市场营销在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发展已走过了82年的历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活动在我国各行各业均展现了其巨大的魅力,也因此催生了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强烈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等院校有近800所,市场营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缓解了营销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适应了经济的发展需要。然而由于经济、社会、教育体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高职教育市场营销学生的素质、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分析其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取得的成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职教育改革的进程,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体表现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更为面向职业发展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起源于以前的中专、大专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沿袭学历教育,以传承文化、促进科学发展为目标。然而社会发展既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也需要从事具体职业的人才,作为职业教育,肩负的应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高职院校的设定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职业的、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面向的工作为营销第一线,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番禹职业技术学院等。
(二)课程体系设置更为注重社会需要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实践课时比例不断提高
众所周知,经济管理类专业表面看起来较虚,学不到实用性的东西,这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然而,既然高职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第一线,必然要打破这种桎梏。市场营销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调整时要不断提高实践课时的比例,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时比例达到甚至超过了50%,例如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了更好地实现提高实践课时的作用,同时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例如项目式教学,策划案、调研报告式的毕业答辩等。
2.课程设置更为灵活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展现了多样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以及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在不断调整。考虑到网络营销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增加了网络营销、服务营销两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就业能力。
(三)注重校企合作,提高社会适应力
职业教育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实现一个双赢的效果。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达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高度,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念,是目前职业教育普遍采取的一种模式。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专业目前也在采用这种合作模式,主要有开设实训基地、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开设校企合作班等。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市场营销专业未来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人才培养忽视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区域经济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要担负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这是由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因此,如果将职业教育从区域经济社会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所固有的地位和性能,其本身也无法存在。然而,目前一些职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标定位过高,或者人才培养具有普适性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在一些人才培养方案中常见到“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营销技能的,从事营销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等目标设定,其实这样的目标高大空,是没有目标的,缺乏操作性与检验标准。反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和我省承接国外制造业转移的国际经营性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外资(合资、独资)企业和对外贸易领域中胜任推销、企业策划和营销管理工作。同时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为学生的进一步海外学习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具有更好的就业导向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人才培养缺乏层次性
人的能力有不同,未来在职业领域中的发展也会走出不一样的道路。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大多采取省事的“大锅烩”方式,对不同能力、要求的学生的教育不加以区分,缺乏层次性教育。从学校角度来说,应该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能力,为学生设计几个具有前后发展关系的职位,只有达到较低职位能力考核要求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校企合作的作用不突出,流于形式
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校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着实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发展的双赢效果。然而从大部分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甚至无沟通现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或者是为了应付国家的硬性要求,很难达到实际效果。
(四)欠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服务行业对于员工的职业道德有着严格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学校普遍不重视对学生有关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由于目前普遍的成长环境较好,造成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浓,要求较高。
三、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应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经济、学校与学生的协调发展。
作者:王义龙 刘文静 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对外经贸,2012(10).
[2]崔茂森,李明国.基于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改革的若干思考[J].农村教育研究,2008(16):58.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探析研究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需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仅仅能够生产优质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产品销售出去,真正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才能顺利实现利润目标并得到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十分旺盛的态势。从全国各地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看,近年来市场营销类人才,一方面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而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却不能顺利实现就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存在供需矛盾。
二、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
在当今教育界提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形势下,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因为资金的不足,难以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只能在黑板、粉笔加彩图演示的传统模式中进行。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解、分析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等,学生被动地理解,看案例,无法通过多媒体感受市场营销中对商战案例的实际体验。因此,面对着单调、枯燥、被动的教学模式,基础普遍较弱的高职学生无疑对这些市场营销的枯燥理论提不起兴趣,从而使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无法实现。
(二)缺少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条件
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推广需要发展的良好环境,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拥有市场营销课程专用实验室的院校还属于少数,而在当前的专业实验室中,要么设备和软件配置落后,要么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形同虚设。即便是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和教学环境,由于信息技术支持需要付出较多的运行费用、损耗等形式的成本,再加上学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渠道,按照企业的专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所需的交互式信息基础尚不具备,因此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化。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课程设置
基于整体素质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能力,这一切源于合理的课程设置。首先,合理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增加课时和增加属于人文精神的课程内容如文学、美学、哲学、社会情感与价值衡量和商业文化等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和团队意识。其次,注重专业基础课在内容上的整合与更新。市场营销专业与社会接触密切,所以像社交礼仪、商务礼仪、营销礼仪这些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在内容上重复;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内容,如数据库营销知识适当增加,丰富学生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时注意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工具性较强的课程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公共关系、外语等,突出他们的实践性;最后,专业技能课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实训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工学结合落实到位,真正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实践性教学
1.注重“综合实践技能”和“专项职业岗位技能”两个教学重点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加强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以学校为主培养学生的专项职业岗位技能,校企紧密合作。理论教学主要采取核心理论知识讲授、案例教学、管理游戏等教学方法。技能养成课聘请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士主讲,主要在工作现场完成。实训课程安排到企业和市场一线,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师傅(主要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和企业专业人士担任)指导帮带的方式进行。如:在企业现场或者调查现场进行市场调查,教师与企业经理一起指导学生做达到“融教、学、作为一体”;广告策划与创意及品牌经营学的策划以真实项目导入课堂,策划案是学生在企业会议室进行现场提案,由企业经理和教师做点评,学生现场改方案的方式达到“融教、学、作为一体”。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邓老凉茶的创业拓展课,将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导入校园,跨越了模拟仿真的局限性,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形成职业能力。
2.加强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实践教学渠道
为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市场营销专业要面向经济建设需要,即按市场需求来抓好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这是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在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一定要深入各个行业和市场进行调查,邀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和各个行业的代表进行论证,要从当地相关产业体系出发,从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所需专业,构建市场营销专业;要本着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以及适度的预见性、超前性等原则制定专业规划,抓好专业调整。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专业设置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进一步打破专业设置界限,积极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此外,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加人WTO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加快,与国际上知名企业的竞争加剧,各种新兴经营业形态不断涌现,管理模式也不断更新。因此,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不断地进行改革,使之培养的人才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并经常深人企业一线调查研究,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
二、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模式取代知识型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改革
1.建立市场营销专业五大模块的课程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要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课程,并根据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五大模块:经济管理类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公共必修课程。
经济管理类课程: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会计学原理、国际贸易与金融等。
专业课程:学概论、公共关系、礼宾礼仪、电子商务等。
实验课程: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分析等。
【关键词】营销专业;职场层级能力;培养模式
1.问题的提出
1.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和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反应,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则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因此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一直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市场营销类岗位几乎每年都是人才市场需求榜上的热门专业,营销专业人才在绝大多数人才市场和就业招聘会上的需求量高居首位。
1.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现状
经历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也逐步趋向规模化和规范化。据统计,开办了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院校有千余所,开办率超过了60%,营销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30万人以上。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不同层次的营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然而,由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上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差距。
1.3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面临良好的就业环境以及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理应在人才市场非常“畅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着本科营销专业毕业生、非营销专业毕业生以及有经验的社会人员的多重冲击,许多学生很难找到自己理想的企业和工作岗位,有的学生甚至改行做文秘、安保等其他工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旺盛的专业人才需求背景下缺乏足够的竞争力,甚至难以博得一席之地,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检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问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所共同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2.职场层级能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用以规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场层级能力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层级营销岗位职责、能力要求及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特点来培养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人”能力,有效的将企业培训前移,将人才培养与众多企业单位对各层级的营销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动态适应,将传统的被动型人才培养变成主动型人才培养,它具有全程性、动态性等特点。
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全程性是指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执行、教材编写、实习实训活动的安排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评价这一整个过程,均应以社会和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能力需求为导向,处处体现职场能力导向原则。职场层级能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性则是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要主动把握各层级市场营销人员的新动态、新要求,使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完全对接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性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人才市场对不同层级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计划;其次是课程教学的灵活性,课程教学时要及时补充新的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职场能力。
3.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营销职业岗位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晰各个不同层级营销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以职场层级能力导向就必须强调职业和专业岗位的针对性,要通过对企业等用人单位对营销人才需求调查,确定该专业所对应的具体岗位及岗位群,明晰各层级岗位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在毕业时较好的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无缝对接。根据对企业和人才市场的广泛调研及对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分析反馈,学生毕业时主要在中小企业从事销售代表及市场推广等一线业务人员岗位,2-5年内发展目标岗位为营销主管、营销经理等较高层级营销职业岗位;低阶营销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分为营销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而较高层级营销岗位则对管理决策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则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并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确定发展方向。职业能力培养是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特色,因此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熟练地运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能从事市场调研、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市场开拓、直接销售、客户管理等市场营销职业活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基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我们应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渗透到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堂教学到实习实训等每一个教学环节。
3.2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设计
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再机械的照搬普通本科学校的知识型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应以营销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严格遵循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分析职业能力要求及具体营销岗位的工作标准,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转化形成相应的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则应该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改变以往对营销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片面要求,注重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提升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3.3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高职院校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陈旧固定,追求学科体系的严谨和完整,显然这和职场能力导向格格不入。因此,构建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中应该始终强调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体验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即使是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也应该改变满堂灌的单一教授教学法,可较多的应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更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由于营销职业的特性,营销实践教学要求具有丰富的产品销售和营销管理经验的教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布置好实习实训任务,采用沙盘实战、企业实践等多种方法完成。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也应该更加注重过程考核,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面试、实践报告等,考核过程中要合理设计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比重,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习效果。
4.职场层级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4.1专业教育和学生管理相结合
职场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讲专业知识,又要讲做人道理;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能力,也同时关注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使他们熟知市场营销专业对应的职业和岗位群,熟悉营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形成对职业的兴趣,并合理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和目标;把学生管理工作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能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使教、学、做成为一件事,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等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兴趣。
4.2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强化实训实习教学是职场能力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而教学基地建设则是有效开展实训实习教学的基础。学校要依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校内必须具备培养营销岗位所必备的市场调查、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等基本职业技能的实训场所和设备。通过仿真企业经营模拟和商战演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置身于企业的销售的业务流程与管理过程,感悟营销精髓,增强营销能力,掌握营销技能。此外,要重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找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促进机制或动力机制问题,提高企业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们能够顺利的体验和从事真正的营销工作,激发学生对营销工作和营销职业热情,提升营销职业能力。
4.3配置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职场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营销理论功底,还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产品销售和营销管理工作实践经验。专任带头人的要求更高,除了需要教学实践能力突出外,一般应有5年以上企业营销工作经验,且能主持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能及时了解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能力需求变化,并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校企合作,积极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的营销工作经验的企业营销人员到学校任教和长期指导;二是要通过定期的企业实践、脱产培训、企业顶岗等方式加强对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科]
【参考文献】
1.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首要条件。当代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是高校毕业生成为有用人才一个首要的条件,具体表现为:有正确的道德取向,并以此判别社会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能以理性的道德原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本能和物欲,保持人的自主性与人格尊严。通过对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们不仅学会做事,而且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作为思维活跃,独立自主的新一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形形的各种复杂情况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热爱祖国,立场坚定,明辨是非,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应看到,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思想不够成熟,看问题偏激,做事极端,极易受各种思潮影响,所以在我国现代建设及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他们的爱国信仰,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融合人文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于一体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科技水平与人文素质修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素质已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高等院校作为传递科技文化、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必须努力实现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这两大目标,而培养具有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的人的教育,必须是综合素质教育,
即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相结合的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与现实价值,专业技术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手段;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高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身的目的和意义,这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是全方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涵也告诉我们两种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和传播学术研究信息,而且还要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思维、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的心性。整合后的教育是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的:在教育内容上,它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实际知识,而且还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在教育目标上,它力求实现人性与提高人力的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具创造并懂得生活的人;在教育价值上,它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与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求人类精神生活的完美。具体说就是将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使受教育者既具有较高的素质,又能站在专业的前沿。在一个受教育者身上同时体现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科专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自然贯穿着人文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技术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
3.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努力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现代健康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指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广泛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力、进取心及承受力等。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出现竞争激烈、择业难、人际关系复杂等现象,学生们角色转换难,短时间内很难顺畅的进行心理调适,于是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厌学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发生自杀等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学生心理教育。首先,应教育、鼓励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证身体健康,这是一切的根本。其次,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与自身情况相符且较容易实现的近期、短期目标及难度较大,须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实现的远期目标。这样,实现近期目标的成就感与展望远期目标的压力感相互交织,学生们就可以在既轻松又紧张的环境中,比较顺利的
进行心理调适;再次,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向学生们开设心理讲座,调研工作,让专业人士介入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最后,在校园内应长期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4.拓宽创新教育渠道,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更需要的是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教育人才及交叉学科人才。新时期人才指那些专业知识突出,有创新精神,精通其他方面知识的全新人才,同时要具备包括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在内的多种社会能力。传统的象牙塔式教育更多的注重向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导致很多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较难融入、适应社会。于是,大学期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首先,要鼓励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各种文体、科技活动。其次,学校可以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广泛联系,建立毕业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深入社区,开展广泛的各种社会义务工作,使毕业生们在实践中树立学习精神,培养适应能力,建构创造性思维。
高等院校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是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通过构建平台、设置项目、组建团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来,让学生不断获得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注重第一课堂以外的学生课外实践和科技活动,启发学生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将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针对社会所关心、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实践。
中长跑课是一项身体负荷很大、锻炼价值很高的运动,尤其对发展速度耐力素质、提高心肺功能及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有着良好的效果。本文是通过定向越野跑和教师语言激励的形式进行中长跑课教学,以此来培养职校学生对中长跑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中长跑成绩。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充分解决了职校学生对中长跑课的兴趣问题,并对职校学生中长跑课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2 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查阅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中跑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等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2实验法
运用定向越野跑的教学方法,在中长跑课上对实验组进行七次课的教学,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2.3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中得出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论证,各组数据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最低取0.05。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实验后结果分析
利用定向越野跑进行实验的实验组成绩有明显提高,这是因为处在职校阶段的学生对其所不了解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而定向越野跑是学生不了解的一种练习形式,所以职校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心和练习兴趣。实验组不仅满足职校学生的好奇心,引起职校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结合。在练习时,学生也十分关注比赛的进程,有的跃跃欲试,有的呐喊助威,有的欢呼雀跃,课堂气氛大为活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刺激,在练习过程中,甲班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练习的密度和强度,都比对照组强。这就说明实验组的同学都投入到课堂训练中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多样的练习方法和学生不断增强的兴趣是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的主要原因。
在训练中不断加强定向越野跑的强度,即各分段提出不同的时间要求,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进行中长跑课的教学,不仅提高了职校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培养和锻炼了职校学生的勇敢顽强精神,增强了学生体质和智力水平。运用此方法可以使职校学生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练习,不会有枯燥无味的感觉。运用定向越野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职校学生的积极性,使职校学生在快乐中增强体质。对照组之所以成绩没有大幅度提高是由于教学方法陈旧,满足不了职校学生的好奇心,引不起学生对中长跑的兴趣,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认真练习的程度下降最终没有好成绩。
3.2定向越野跑的形式对培养中长跑兴趣的作用
3.2.1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长跑项目
按常规的训练法,学生对其充满了厌倦心理,在训练中根本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学生也就体会不到战胜极点后的,也就无法充分、全面、正确地认识中长跑课。而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对定向越野跑充满疑问,充满了好奇,训练也就更加认真,这样能使学生在全心投入的情况下感受中长跑课带来的乐趣。再加上教师在课上对中长跑课生动的讲解,就更有利于其对中长跑课的正确认识。
3.2.2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实验课上判定哪个队优胜是依据全队成员的成绩总和来判定的。并不是以某一个学生的成绩来判定,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促使身体不好、成绩差的同学刻苦训练来提高成绩。在常规的训练方法下,一个学生的成绩好与坏与其他人无关,导致中长跑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3.2.3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有利于锻炼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
学生完成了中长跑课本身就要具备一定的勇气,因为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陈旧的、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有了一种惧怕心理。如果学生能够完成中长跑课,对他自身是一种很大的鼓励,他不再惧怕中长跑课,这就是勇敢、顽强精神的表现。通过中长跑培养了勇敢、顽强的精神,对其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3.2.4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快速提高中长跑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实验班的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说明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对职校学生中长跑课有快速提高成绩的效果。
4 结论
4.1运用定向越野跑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的实验,实验组中长跑的成绩和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4.2运用定向越野跑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中长跑课教学活动的进行。
4.3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中长跑课兴趣在教学时数、师资、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等方面无特殊要求,符合现阶段中长跑课教学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4.4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提高职校学生中长跑课兴趣的方法,能缩短学生泛化阶段的时间,提高分化阶段的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中长跑课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燕.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1996(2):78-80.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48-02
一、前言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建立系统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并付诸实践广泛应用于高职教育中。“十一五”期间我国下发了相关文件,规定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并对加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措施进行了明确,对多种教学模式和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商贸类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其中商贸类专业具体包括:金融学、统计学、保险、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等,本文主要针对市场营销进行分析,对其专业人才也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实践性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水平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高就业率。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进行得如火如荼,而该模式的不断推进对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商贸类学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而且高职高专商贸类人才培养总体状况表现为办学院校较多、竞争分化、各专业特色不显著、培养规模呈现出下降趋势等特点。然而,就市场营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但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却寥寥无几。这些都造成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销售人员仍然短缺的现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存在问题,市场营销教学和市场营销的实际发展无法契合。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紧贴市场需求培养商贸类应用型人才,对高职院校商贸类人才进行培养。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结合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企业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能够充分利用,结合企业顶岗实习和校内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实践和教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将学习和顶岗实习交替。这种教学模式对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以下是对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所进行分析。
1.多元化的教学主体。人才培养路径拓展提出了多主体合作培养的要求。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商贸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接受课堂教学,而且还会将一定的时间用于顶岗实习。为了避免学生在顶岗期间的教育不脱节,必须对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在校内对学生开展专业理论课教学。其次,实习场所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学生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员工守则的学习,职业道德的遵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对学生的施教人包括企业的管理人员、劳动模范、技术专家和优秀员工。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保证学生对教育内容有更高的认同感,保证学生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现实化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学生传统的教育环境比较封闭,学习形式也只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狭隘的。对学生的教育要延伸到社会和企业,但是这种延伸也有一些不足,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对企业也会产生影响。企业追逐利益对学生会产生严重的思想冲击,对学生的行为选择也会产生影响。因此高职商贸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内容要尽量现实化。在教学和实践中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对社会现状能够理性地看待,保证自己良好的综合素质。
3.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公司开展顶岗实习。学生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是交错的,情况也比较多样化,开展专业教育复杂性较高。因此,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日常管理中要将专业教育融入其中,在教育体系中将市场营销企业的管理人员、学校任课教师纳入其中,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完成教学任务。
4.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教育方法主要是灌输性教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能够直接体验企业一线生产、经营和管理,通过实际经营岗位使学生真正掌握市场营销的实际技能。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高职商贸类专业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应按照以下基本原则进行。
1.注重实践,向职业化迈进。工学结合使高职商贸类专业教育课程范围有所扩大,专业教育难度更大。所以高职商贸类专业对学生的教育要注重实践,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要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岗位结合,不仅对课堂教学要加强,还要将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将职业纪律、职业精神渗透在教育中,将教育融合在实践中。
2.有效结合教育和自我教育。在教育中,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要进行掌握,并将其变为对自己的要求,这才是教育的成功。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不可能像在学校一样自由和随意,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律意识,主动和自觉学习。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时要将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积极性进行启发,对他们进行引导,实现主动学习和自我反省,保证学生的商贸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3.通过思想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时要将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将教育的实际效果增强。对教育对象主体关注不够会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对高职商贸类学生的教育要将学生关心的具体问题当作重点,保证对学生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对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要关心,引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此外,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培养,通过团体力量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保证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培养的策略
面对现在新的形势,高职商贸类专业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
1.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保证教育合力的形成。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校企双方有不同的目标,企业在学生顶岗时能承担专业教育责任,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的教育。企业的本质是盈利,对学生的教育只是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在签协议时就要对企业在专业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校企双方要对协议内容进行规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工作心得和经验进行交流,企业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要求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2.对学生教育的主体观要不断更新。通过对教育主体观的更新,可以对商贸专业教育观念进行创新。学生的教育实际上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过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教育环境要求复杂程度高,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对高职商贸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对学生主体观进行更新,让学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此外,对学生教育时要保证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道德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3.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一个企业在经营、生产和管理中会形成该企业的道德规范,价值准则等特色文化。这些企业文化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素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学生在未来走上社会时能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在实训基地的保密、劳防、安全、考核以及考勤等一些列规章制度以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能够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另外,通过企业客座教授,包括营销经理、营销业务骨干,等等,定期开展行业营销讲座,对行业状况、营销运作模式等进行分析,让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教育中。
六、总结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学生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再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思想品质进行培养。本文主要阐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要求、原则和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斌.高职英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2,(04):23-25.
随着国内高职教院校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数量不断增长,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和高校事业的发展相比,社会的发展速度无疑要更快,这也造成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差异越大,则培养的学生距离社会的需求越远,因此,高职培养工作应该尽量做到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改革自己的培养体系。下面本文就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探讨如何给予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实践改革。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地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地位
严格来说,市场营销作为一门专业,是为了迎合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应用型学科,在营销手段和方式前所未有的发展下,企业已经离不开市场营销,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正处在市场经济依然在转型期的社会来说,市场营销符合了企业的需求,是企业获取足够的经济效益的保证。因此,就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其目的是为了迎合社会的这种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学科的设置与发展,如今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人才培育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思路和方法体系,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现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的营销学理论,并能够具备运用相关手段和方法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论是品牌推广、日常营销、广告策划还是营销甚至物流管理等环节,都能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和技术支持。
三、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随着社会深化改革和高等学校深化改革,高职院校与社会的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市场营销专业也比较好的迎合了企业的各类岗位设定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技能型创新人才。但是,在实践培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依然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体系
与一般本科高校的营销专业不同,高职院校在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之初就对其进行了定位,即基于社会和市场需求,所以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杂乱无章,低效重复的现象。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实践活动总体缺少层次性,各个环节衔接不够,在认知实践、岗位实践、毕业实践上没有形成全而具体的实践活动体系。
(二)实践活动环节不科学
缺乏科学的实践体系让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活动缺乏效率,而现有实践活动环节的不科学让高职市场营销实践培养缺乏有序性。目前,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活动环节还没有完整、科学的培养大纲,已有的实践活动在内容层次上没有科学合理的实施措施、流程管理、内容安排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
(三)实践活动视野有待狭隘
社会的快速发展带给了企业更多地压力,但是也促使企业为了生存而谋求更多的营销手段,而高校则体会不到这种压力,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培养依然停留在老旧的水平上,很少与同行交流,与企业交流联系也不够密切,视野非常狭窄。
四、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探索
(一)基于岗位需求的实践体系设计
以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实践培养体系的设置上基本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校内实训,一类是顶岗实习。前者以学校内部活动中的案例讲解为主,后者以学生参观、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为主。这两种体系虽然目的明确,但是衔接起来不够顺畅,而且难以协调。所以,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就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设计理念,通过实践的培训,模拟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训三环节紧密衔接,让学生无需岗前培训即能直接上岗,直接减少企业用人成本,增加学生职场竞争力。
(二)能力递进的实践活动环节设计
在实践培养环节设计上,一定要结合职业岗位需求,提倡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上大多数都是虚拟实训为主,但是具体的实施手段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流程,实施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常用的案例互动、情景模拟等方法有不错的效果,但如果能把项目训练或者软件操作等进一步引入培训中,效果也许更好一些。
也有些与企业联系密切,校企合作开展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开展了生产实训活动,即把企业正在做的工作直接引导到学校培训中,让学生直接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我们在《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开展中曾经推荐学生进入唐山市本地有合作关系的超市、卖场进行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上述两种实训模式主要是以校内活动为主,若要让学生真正成长起来,具备应有的能力,还需要进行顶岗实训,让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的真实岗位中承担一定的营销任务和工作。可以利用的形式主要有三个:节假日顶岗、寒暑假顶岗以及毕业实习顶岗。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兼职工作,这些兼职顶岗的工作均计入相应的培养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约束。学生以毕业实习的形式进入企业实习,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也会对学生的综合水平给予评价,优秀的学生将在期间获得就业岗位。
关键词:江西野生金线莲;香蕉;土豆
中图分类号:S682.31 文献标识码:A
金线莲又名金线兰、金草、乌人参,为兰科开唇植物花叶兰属多年生珍稀中草药,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南部等省区[4]。目前深受市场欢迎的主要是福建品种和台湾品种,在江西野生金线莲也有广泛分布,特别是在一些深山老林中如在龙南九连山、安远三百山、定南等地区,但对其组培技术研究还未见报道,
传统的组培过程至少包括外植体的诱导、不定芽的增殖、生根诱导等3个环节,而这3个过程至少要用3种不同的培养基,而在工厂化生产时要配置不同培养基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把试管苗从一种培养基转移到另一种培养基中更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在接种过程中还会有被污染的危险。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省工厂化生产时的投入,本实验以诱导后的组培苗为材料,研究只接种到一种培养基中就可以使其同时进行不定芽芽和不定根的分化,以及增粗生长。
通常在实验室中为了使诱导后的组培苗分化出不同的器官,研究人员一般都通过改变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和含量,但金线莲作为一种可以食用的药材为了避免激素对人体产生危害,本研究不采用激素作为添加物,改用香蕉、土豆等作为添加物,使生产出来的金线莲安全、可食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2012年6月~2013年12月,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园林花卉中心诱导的龙南九莲山野生金线莲组培苗为实验材料。
1.2 处理
本实验研究了4种处理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这4种处理分别为:
1.2.1在每升MS 培养基中加入10g、15g、20g、25g、30g土豆泥。
1.2.2在每升MS 培养基中加入10g、15g、20g、25g、30g香蕉泥。
1.2.3在每升MS 培养基中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香蕉泥和土豆泥各10g、15g、20g、25g、30g。
1.2.4在每升MS+ 香蕉15g/L+土豆15g/L培养基中加入0.5g、1g、1.5g、2g、2.5g活性炭。
2个月后随机选60株金线莲组培苗,分为3组,每组20株,称取每组单株重量后取其平均值,测量金线莲的生长高度后取其平均值,数出金线莲生根条数,取其平均值并算出其生根率。分析比较其单株重量、生长高度平均生根数和生根率。计算生根率公式如下:
生根率=生根金线莲数量/金线莲总数×100%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质量土豆泥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土豆泥使用量的增加金线莲瓶苗的平均重量在增加,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25g或30g土豆泥时平均重量达到最大值为1.13g;平均生长高度随着土豆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30g土豆泥时平均生长高度达到最大值,为3.32cm;平均生根数随着土豆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多,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30g土豆泥时平均生根数达到最大值,为2.51条;平均生根率随着土豆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25g或30g土豆泥时平均生根率达到最大值,为87%。综合以上指标可以看出每升培养基中加入30g土豆泥时最有利于金线莲的生长。
表1 不同质量土豆泥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质量香蕉泥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香蕉泥使用量的增加金线莲瓶苗的平均重量在增加,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30g香蕉泥时平均重量达到最大值为1.12g;平均生长高度随着香蕉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20g香蕉泥时达到最大值,为3.31cm,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香蕉泥的使用量平均高度不再增加,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25g或30g香蕉泥时平均高度也为3.31cm;平均生根数随着香蕉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多,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30g香蕉泥时平均生根数达到最大值,为2.62条;平均生根率随着香蕉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30g香蕉泥时平均生根率达到最大值为98%。综合以上指标可以看出每升培养基中加入30g香蕉泥时最有利于金线莲的生长。
表2 不同质量香蕉泥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2.3 同时添加不同质量土豆泥和香蕉泥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相同量的土豆泥和香蕉泥时,随着它们加入量的增加金线莲瓶苗的平均重量有所增加,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的量为15g时平均重量达到最大值为1.20g,之后再增加土豆泥和香蕉泥的用量时平均重量保持不变;平均生长高度随着土豆泥和香蕉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的量为15g时达到最大值,为3.48cm,之后再增加它们的使用量平均高度不再增加;平均生根数随着土豆泥和香蕉泥使用量的增加有所增多,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的量为15g时平均生根数达到最大值,为2.50条,之后再增加它们的使用量平均生根数不再增加;生根率随着土豆泥和香蕉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的量为15g时平均生根率达到最大值为95%,之后再增加它们的使用量平均生根率不再增加。综合以上指标可以看出每升培养基中加入15g的土豆泥和香蕉泥时最有利于金线莲的生长。
表3 同时添加不同质量土豆泥和香蕉泥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质量活性炭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随着活性炭使用量的增加金线莲瓶苗的平均重量没有任何变化,都为1.20g;平均生长高度随着活性炭使用量的增加变化不大,在3.50~3.51cm之间徘徊;平均生根数随着活性炭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多,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的活性炭为2g时平均生根数达到最大值,为2.60条,之后再增加活性炭的用量平均生根数保持不变;平均生根率随着活性炭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每升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为2g时平均生根率达到最大值为100%,之后再增加活性炭的用量平均生根率保持不变。综合以上指标可以看出每升培养基中加入2g活性炭时最有利于金线莲的生长。
3 结语
本研究成果表明:最适合江西野生金线莲生长的培养基是MS+香蕉15g/L+土豆15g/L+活性炭2g/L,增值倍率达3.5倍,单株重达1.2g,生根率达到100%。传统的组培过程分为外植体的诱导、扩繁、分化、生根等过程,而每个过程所使用的培养基都有所不同,而在培养基的制备以及把无菌苗从一个培养基转移到另一培养基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在追求最大利益化的组培工厂化生产时如果能简化组培过程,无疑会给工厂带来巨大的利润。同时组培过程中都会运用到植物激素来改变试管苗的分化,但金线莲作为一种可以食用的药材,为了避免加入的植物激素给人体带来危害,本研究抛弃了常用的植物激素,改用土豆、香蕉等可以食用的食材作为添加物。通过本研究的摸索,得到了只用一种培养基就可以使诱导出来的龙南九莲山野生金线莲组培苗分化出一棵完整的植株,这大大简化了组培操作过程,因而本实验的成果可以用于工厂化的组培生产,且由于本实验没用到任何植物激素,所以生产出来的金线莲可以放心食用。
参考文献
[1] 孔祥海.“药王”金线莲的自然资源初步研究[J].中草药,2001,32(02):155-157.
[2] 吴清昌.中国本草原色图谱[M].台湾:台湾草药出版社,1984,14.
[3] 福建中医研究院.福建药物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 钟岑生.金线莲的药用价值与开发[J].广西农业科学,1997(02):102-104.
关键词:数控技术;职业能力;培养方向一、研究目的
1.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索。
2.通过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状况调查,确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把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广东省重点专业。
3.通过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状况调查,研究分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分析基础
1.调研企业。
通过面对面交流调研的企业有韶钢机械制造厂、韶关轴承厂、韶关齿轮厂、广东翔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珠海粤裕丰钢铁有限公司、泰都钢铁铸造有限公司、中山高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鹤山皇冠制罐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通过等其它方式调研的有中山立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
企业的选择依据首先是区域原则,以韶关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主;其次是关联原则,即是我院校外实训基地,或有我院毕业生和顶岗实习学生,或与我院有一定校企合作的企业。调研企业的分类如表1所示。
2.调研内容。
我们在问卷中将岗位能力分为5个方面,开展了6类重要性调查,本文在此对其中相对重要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问卷中需要受访者按重要性排序,在统计中我们按排序进行线性等级赋分,如第一位赋10分,第二位赋9分,依次类推;若第六位以后未排序,则全部计为5分,依次类推。
三、职业能力分析
1.数控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数控加工应用能力重要性分析。
如图所示,列在第一等级的“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精度控制”历来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列在第二等级的“数控机床维护”和“夹具装调”与以往的各级各类调查相比重要性增加明显,这说明企业现在更加看重学生的“操检合一”的岗位能力,同时我们在设计问卷时新增的最后一个选项“夹具装调”获得了出乎意料的高分,这为我们今后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数控加工编程”“加工工艺设计”重要性略有下降,是否与企业近来产能恢复而产品种类相对稳定有关,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2.数控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数控机床维护能力重要性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个趋势:和以往的各级各类调查一样“故障诊断”高居第一位,而原来具有较高重要性的“机床装调”此次调查排列最后,对于加工企业来说,机床装调交给更为专业的厂家来做是首选策略;“PLC应用”“电工电子测量”“电气控制识图”等电方面的能力要求重要性增加,这可能与新技术首先在数控产业产生萌芽并迅速发展发展有关;“液压方面的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也有所增加,数控机床维护能力中的“机电液”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在悄然发生改变。
3.数控人才岗位职业长效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我们设计调查问卷时,在职业长效发展中各抽出三个选项,希望能对历来就争论不休的“做人做事”的问题有一个答案。从上图可知,区分度较差,基本是不分伯仲,“做人”总评略占上风的局面。为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又按企业的类型进行分类分项统计,一些有趣的结果浮出来:对于合资企业和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做事”更重要,对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做人”更重要;在关键能力上,合资企业给“身心素质”赋了最高分,国有企业给“团队合作”赋了最高分;在职业能力上,合资企业认为“持续发展与提升”最重要,而私营企业认为“技术基本能力与经验”最重要。
四、主要结论和专业建设建议
1.基于职业长效发展在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方面。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个人能力和素质要求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变化,笔者会在今后的专业改革与建设中加以密切关注:第一,在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加强“识图与绘图”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数控加工应用能力方面,除重视“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精度控制”训练外,要适当增加“数控机床维护”和“夹具装调”方面的课程开设,提高学生“操检合一”的岗位能力;再次,在数控机床维护能力方面,要适当增加“故障诊断”和“电液”的内容;最后,在生产现场管理能力方面,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外,也要强化学生的计划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策略选择能力,使学生具备自我成长、持续发展的能力。
2.在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上。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建议强化基础技能教育,简化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验,拓宽专业课知识面,增加综合技术课数量,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倡适度的专业交叉,加强应用技术动手技能的训练,训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3.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我院数控专业在设备上的投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参与人才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具有职业长效发展能力的人才。
1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造就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随着互联网带来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也对营销技能人才主体之一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技能人才。
目前,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樗秤?教育发展潮流,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也在尝试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资源,不少高校都积极开展国外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职市场营销技能人才。但是,由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长期以来注重学生传统营销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仍缺乏。因而,在与用人单位调研中发现营销专业学生有英语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国际商务礼仪欠缺,团队合作能力不强,组织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人才中,主要通过加强英语类课程、商务礼仪课程等方面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但这种方式仅是片面的,不能满足目前企业行业与国际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拉近了人们彼此的距离,让世界变小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全球化视野,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营销活动。因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国际意识、国际文化、国际交际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显得十分重要。
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服务于区域互联网零售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商业、服务等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具备营销策划、推销业务、在线销售、广告策划、市场调研、公共关系等技能,具备国际视野、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国际商务礼仪和惯例、市场职业素养、商务英文会话写作等素质,具有创新创业知识,能胜任国际市场营销、推销业务、网络营销、促销策划、市场调研、公共关系、跨境电商等工作岗位的国际化技能人才。
3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内容
31知识结构
了解社会常识、消费心理行为知识;了解互联网知识,掌握网上信息传播的途径、平台、销售平台等网络知识;掌握O2O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和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外语,具备基本的和外国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职业领域对应的品牌营销知识、网络营销专业知识;掌握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的原理和规律;掌握广告策划、公关策划、客户关系管理、推销技巧等专业知识;掌握电子商务业务知识;掌握商务谈判、线上销售等专业知识,能构建知识网络。掌握市场营销、商务外语、创新创业三体一线的知识结构。
32素质结构
能尊重别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风俗和宗教信仰,无狭隘的民族观;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具有创意素质、文案素质、演讲与表达素质、人际沟通与合作素质、自愿公平诚信的职业素养。
33技能结构
具备进行市场营销相关实践工作的技能;能从传统途径和新型营销方式来开展营销活动;能熟练掌握国际交往礼仪和惯例,有良好的合作创新精神;能熟练地应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熟练使用Photoshop、Microsoft Office等工具开展工作;能熟练地使用外语进行商务会话、应用文写作、专业资料阅读以及相关资料翻译;具备较强的项目组织、商业谈判、协调沟通、人际交往能力。
4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基于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内容的分析,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解成网络营销、商务英语、促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业务、创新创业等六个不同的能力模块。围绕每一个模块进行对应的课程设置,包括网络营销、广告实务、在线销售、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商务英语视听说、促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推销业务、SYB创业课等多门课程。通过模块与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网络营销能力、商务英语能力、促销策划能力、推销业务能力、市场调查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
41网络营销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制订网络营销策略;能开展网站建设策划或选择电子商务平台;能策划和装饰店铺;能策划和操作产品上线;能策划和网络广告;能策划网上促销活动;能进行搜索引擎优化;能开展邮件营销;能开展博客营销;能开展社区营销;能分析利用网站统计数据;能评估网络营销效果。
课程设置:网络营销、广告实务、Photoshop设计、在线销售、营销策划。
42商务英语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良好掌握英语沟通技巧;能撰写英文书信等商业信函;能进行英语会话;能与外商进行商务沟通。
课程设置: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跨文化沟通、商务英语视听说。
43促销策划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制定营销战略规划;能对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策略提出建议;能进行广告策划与;能策划与实施促销活动;能策划渠道建设;能策划终端营销;能培训营销人员;能对营销团队建设进行策划;能参与营销体系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建设。
课程设置:促销策划、团队建设与人际技能、渠道管理。
44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
能力要素:能明确调查问题;能界定调查范围,确定调查内容;能选择合适调查方法;能制订调查计划;能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所需信息;能整理获取的信息;能统计并分析信息;能进行预测,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能撰写调研报告;能进行调研评估。
课程设置: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
45推销业务模块
能力要素:能收集市场信息;能制订个人销售计划;能明确目标客户;能制订拜访行动计划,并在拜访完毕后填写总结;能做好拜访准备;能在接触客户中识别有效的客户;能应用FABE等模式介绍产品;能有效促成交易;能结算账目;能进行销售服务;能催付账款;能进行渠道管理;能进行大客户接待;能参与其他营销活动;能应用电话进行良好效果的沟通。
课程设置:推销业务、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经济法、消费心理学、演讲与口才。
46创新创业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产生创业想法;能设计创业计划;能实施创业计划。
课程设置:SYB创业课、创意思维课。
5实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途径
51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有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成为衡量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市场营销人才,就必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外校方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市场实际需求制订合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双方可以各自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双方互认学分或者互认毕业证书。授课形式上可以由外方教师进行授课或者由经过培训过的中方教师进行双语授课。我方学生可以到海外进修学习,感受外国的学习氛围与风俗文化,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外风情。学生还可以进行学历教育或者非学历教育,选择全日制课程或者非全日制课程。
52吸引海外学生,营造国际氛围
高职院校可以把国际文化氛围列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机制,加强学校对外交流的力度,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依托,吸引海外学生来校学习。通过校园内海报、文化墙、微信、微博等沟通宣传工具来营造校园内的多元化文化氛围,致力开展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多元文化的发展与理解。此外,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国际意识教育,通过专业活动、竞赛活动等来增进留学生与本校学生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53注重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开展青年教师海外进修工作
学生是教学之源,教师是教学之本,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培养具有创造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国际化学生,就必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专业教学队伍。高职院校可以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同时注重师资的国际化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定期开展教师素质培养、业务培养、出国进修培训以及引进外籍专家校内培训。给予青年教师到德国、美国、新加坡等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学习的机会,让青年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走出来去提升自我,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提升教师的国际素养。
54教育理念国际化,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新增国际化元素课程,以国际化视野构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国际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中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吸收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善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采用成绩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去评价人才,注重学生实战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市场营销人才。
Abstract: professional training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and market feedback and interaction mechanism, is a kind of government, schools, enterprises, social participation, evalu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improvement of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system, full range, polymorphous type, it reflects the whole process training in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decided "occupation" is the core of its teaching quality, strengthe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process based on talent cultiv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for education and market feedback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reached three meet: meet with people units of personnel requirements,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meet the students' self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Key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evaluation Market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与市场反馈互动机制,应是一种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鉴定性评价与过程改进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与监控相统一,全方位、多形式的科学体系,它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教育是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要来实现其价值的,并以社会需要参照来构建自己的目标体系。因而,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发展的关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所以,研究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与市场反馈互动机制,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评价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起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办出特色,高职教育才能树立特色化的办学目标,主动适应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现状问题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在调整、是在改革,但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突出区域性特点,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2.专业课程标准的质量评价分析
⑴校企合作,共同协商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主要任务描述、课程学习目标描述、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教学资源配置等。
3.课程设计质量评价分析------要有高职特色,重点放在“职”上
⑴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
⑵把课程从以理论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
⑶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为主。
⑷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
⑸把课程评价标准从教师讲好为准,变成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为标准。
4.课程考核质量评价分析--注重考核方式改革
4.1 考核标准与内容
(1)建立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
(2)按课程模块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
(3)考核结果达到知识点达标率85%;技能达标率100%;态度达标率100%。
4.2考核方式与主体
(1)采用笔试+口试、真题设计+答辩等多样考核评价方式,开卷、闭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校内教师、现场专家、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学校、企业与社会考核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各种评价主体有明确合理的比例分配。
二、市场反馈运行机制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高职教育市场之间会形成一个循环的流动体,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谋职,劳动力市场根据供求实现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行各业中的配置。高职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能够准确预测、灵敏适应,使受过高职教育者完成学业后都能够找到适当的工作岗位,这是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理想状态。然而,现实中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关系和这种理想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社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之间严重脱节,目前城镇规划专业大多数课程的教材不是高职专用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到企业也脱节。同时由于教育培训年限的存在,教育系统对信号做出的反应总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目前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市场反馈机制,造成培养与就业之间巨大矛盾。
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和市场反馈互动机制建议
高职教育同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它的教育质量如何要接受社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实现高职教育质量的鉴定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内部评价是由高职院校自己为主导进行的评价,学校根据自己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质量目标的适合度。外部评价是指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对学校的评价行为,其评价内容主要是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的质量、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
1、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成立由校内非就业工作部门、人员组成的第三方机构,对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认真开展校内第三方评价,自我杜绝就业造假,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和就业数据质量。同时,要自行引进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专业教育测量评估机构,对本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果等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价,将第三方评价结果上报相关行政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2、建立为毕业生择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化平台
建立毕业生就业的网络化平台。主要是由高校收集、存储、查询毕业生择业信息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并且适时地将二者沟通,以帮助人才市场上两个主体,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实现毕业生与人才市场“对接”。其实,人才市场既不缺人才,也不缺岗位,缺的是引导。解决的办法一是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促进求职者跨区域流动。二是高校应该发挥服务功能,摈弃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分散、网络脱节等现象,加强就业指导。因为很多用人单位是通过私人关系等非正式渠道来招聘所需人才的,显然,这种聘用方式对于没有或很少社会关系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此建立网络平台,工作招聘和求职的信息免费对所有的招聘者和求职者开放,双方都可以在其中各取所需。该区建立既可以促进效率,大大降低工作搜寻成本,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得到更好的匹配,也可以促进公平。
3.建立需求导向型的高等教育体制
从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互动的机制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供给导向型的高等教育体制是阻碍学校与劳动力市场互动,造成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随着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增加,学而无以致用矛盾的暴露,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信号,也就是说,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先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号反映出来,进而教育部门按照这种信号进行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建立这样一种市场信号生成机制、传导机制和调整机制,就是建立需求导向型的高等教育体制。这种体制为高等院校与劳动力市场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了前提条件。高校在这样的体制运行下必然会主动与劳动力市场取得联系,它们在获取市场信息的同时也向市场传达着自己的信息,如此良性的信息传送终究会改变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人才结构失衡。
总之,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号反映出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研究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与市场反馈互动机制,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探讨》 吴家礼2011
[2]《素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王耀詹克波 荀振芳 1999
【关键词】高职机电类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89-02
近十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数量上看的确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从培养质量上看却与半壁江山不尽相符。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考生逐年减少和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如何体现其优势和特色?如何使高等职业教育坐稳半壁江山?这是个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是能否培养出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问题。
一、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职教与产业需求矛盾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以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与企业渐离渐远。没有企业参与的办学,势必导致学校在教学时空、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乃至师资队伍等方面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符合企业需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教育部也在2006年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因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担心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利益受损等而缺乏合作热情,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处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无法真正实施。
笔者对广西境内的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珠三角、长三角一带20余家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80%的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具有生产管理知识,知识面广,有一定实践经验,具备设备操作、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毕业就能上岗等。懂技术又懂生产、管理的复合型机电一体化人才最受中小企业欢迎,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夺对象。然而,企业的要求恰恰是机电类高职毕业生的弱点所在,如何在寻求校企合作切实可行的途径的同时,增强高职院校自我发展提高的力度和自我造血功能,已成为高职院校探讨的热点话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构建“目标产品+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成功典范,为新加坡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可借鉴其成功经验,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工厂化实境教学为目的,在校内构建设施先进、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在机电类专业中实施校内工学结合“目标产品+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交融的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接触到真实的企业产品、企业设备、技术标准;引入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真实体验到工厂的企业管理氛围。这一举措无疑将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注入新鲜的活力。具体办法是:从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把学生安排到校内的教学工厂,成为该工厂的员工,使学生在该处的生产性学习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的管理之内,配合实施综合训练或顶岗实习,生产中根据学生素质与技能情况,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完成不同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产品,并在考勤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采取企业化考核模式;所构建的“教学工厂”不以生产为目的,而是以与工厂对接实施教学为目的,让学生完成参与到生产过程,在校期间基本完成由大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真正做到零距离与企业接轨。
三、构建适应“教学工厂”的工学交融的专业课程体系
没有与市场、企业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工学结合就无从谈起,学校需要根据“教学工厂”的概念来编制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中,既接受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教育,又接受来自“教学工厂”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一)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为实施“目标产品+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征集和参考一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专家的意见,寻找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强调“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宽基础多线并行活模块”的机电类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综合考虑与生产、教学、设备、师资、场地等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充分利用教学工厂,安排学生进入教学工厂的各部门并定时轮岗,通过完成目标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有一技之长,从而在职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平行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高端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总体要求,依据专业学习领域,结合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资格要求和技能大赛需求,适应不同企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构建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特长训练为保障,灵活组合、按需施教的“宽基础三线平行活模块”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平台,把专业课程划分为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加工、机床数控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安装与维护三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涵盖一定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之间互相独立,知识交叉少,便于分段式组织教学或采用交叉的教学模式,不同班级学生在同一学期分选不同的模块完成教学。三线并行可有效、合理的使用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及低成本的运行。
配合各模块内容的特点,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相应目标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任务明确、兴趣激发的状态下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四、改革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一)工学交替式教学组织形式
实施工学交融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利用校内教学工厂将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与生产过程融合、交替,学生在教学工厂的两年时间里,根据需要轮换多个部门和岗位,如技术中心、人力资源部、品质管理部、生产制造部、采购部、安全管理和销售部等部门。学生在生产环境中学习,一方面掌握专业技能,学懂专业技术知识和生产运作管理知识;另一方面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沟通、共事,甚至锻炼调动他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能力、协调众人活动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的分量从少到多,从为了学的“做学”逐步过渡到“产学”,最后是与生产零距离的顶岗实习。学生根据自己能力,结合各部门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自愿的原则竞聘上岗,岗位可为各部门的一般员工、班组长、主管助理或主管。学生在每个岗位上完成“学习—独立操作—完全胜任”全过程的柔性岗位技能训练,经过安全能力、质量能力、团队合作和发展能力考核合格后,可以申请进行轮岗或竞聘更高的岗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轮完所有教学要求的基本岗位方可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这样,学生在教师(工程师、师傅)的指导下,在校期间,基本完成由大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真正做到零距离与企业接轨,培养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二)分段式模块化教学
目前的“三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安排第一年学习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完成毕业设计、毕业实践及顶岗实习,参照新的课程体系及新型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后,理论上毕业生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前提是教学资源充足,包括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实验实训条件都满足生均要求,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导致师生比高、教学设备不充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缓慢,这些条件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提高起来的,这给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借助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模式,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分为几个相互平行的能力培养模块,如:设计与加工、装配与调试、控制与维修等能力模块,在增配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尝试以分段式模块化教学的教学组织模品质管理部、生产制造部、采购部、安全管理和销售部等部门。学生在生产环境中学习,一方面掌握专业技能,学懂专业技术知识和生产运作管理知识;另一方面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沟通、共事,甚至锻炼调动他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能力、协调众人活动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的分量从少到多,从为了学的“做学”逐步过渡到“产学”,最后是与生产零距离的顶岗实习。学生根据自己能力,结合各部门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自愿的原则竞聘上岗,岗位可为各部门的一般员工、班组长、主管助理或主管。学生在每个岗位上完成“学习—独立操作—完全胜任”全过程的柔性岗位技能训练,经过安全能力、质量能力、团队合作和发展能力考核合格后,可以申请进行轮岗或竞聘更高的岗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轮完所有教学要求的基本岗位方可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这样,学生在教师(工程师、师傅)的指导下,在校期间,基本完成由大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真正做到零距离与企业接轨,培养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二)分段式模块化教学
目前的“三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安排第一年学习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完成毕业设计、毕业实践及顶岗实习,参照新的课程体系及新型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后,理论上毕业生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前提是教学资源充足,包括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实验实训条件都满足生均要求,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导致师生比高、教学设备不充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缓慢,这些条件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提高起来的,这给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借助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模式,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分为几个相互平行的能力培养模块,如:设计与加工、装配与调试、控制与维修等能力模块,在增配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尝试以分段式模块化教学的教学组织模式,即各平行班分别实施不同模块的教学,解决现有教学资源匮乏难题。分段式模块化教学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
实践证明,借鉴“教学工厂”的先进理念,再融合学院的具体情况实施“目标产品+教学工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探索和实施工学交替、分段式模块化的教学组织模式,配合目标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以及教学工厂的生产展开教学,使“讲”与“练”相结合,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相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将实现跨越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燎原.关于“教学工厂”理念与实践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5)
[2]马彪.关于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1(5)
【关键词】创新能力 ; 实践能力 ; 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35-01
实践创新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活动。电气工程专业与实际联系密切,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它既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在信息化的今天,生产单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高校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工科院校的多数学生毕业到企业后实践能力较差,要经过各用人单位的长时间培训才能逐步成长为应用型的高级工程人员。
为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改善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必须改变学生考核方式,加大实践知识的考核力度,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学习观念,因此相应的学习平台必须及时跟进,架起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桥梁,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其措施在于建立开放式电气电子实验室,构建新型实验内容和方法,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1][2]。
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有效、自主的实验环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可以增加实验室建设经费,改变实验室现状,建立开放式电气电子实验室,“开放”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时间上定时开放和预约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实验时间;另一方面是实验内容开放,除了课程要求的实验内容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选择做其它的实验项目,还可以参加一些教师的科研活动,接触一些科研课题,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创意、思考带到实验室来。
其次,充分利用实验室和校园网资源,为开放式实验服务,建立24小时开放的开放式实验室网站,制作网上实验教学预约和预习系统,将同学和指导教师撰写的文档、收集的各种文献资料、制作成品及设计经验等有关资料统一上传到专用的FTP,通过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以便更好地互相联络与实验交流。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专业老师的指导,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验验证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精心指导会让学生学习更上一层楼。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形成适应电气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导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导师组应由基础课教师和研究方向相近的专业课教师组成,以集体智慧拓宽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导师组”强调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塑造一支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导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3.加强学术交流
有输入才会有输出,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不断开拓知识来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路的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是产生高质量学位论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1)学术报告会的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传道授业,介绍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新思想、新信息、新动态、通过不同导师之间、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互相学习及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源交叉,从而协助导师在新的研究领域拓展,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不同背景的师生通过参与活动、进行相互交流和借鉴,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使视野不断开阔、思维不断拓展;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使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沟通表达能力,拓宽其知识面。
(2)研讨会的形式。首先确定研讨会主题,其次学生个人或分成小组研讨,最后集体进行研讨,研讨会应定期举行,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在讨论会前,导师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选择某一个学科的前沿问题作为研讨会主题,并指定相关的书籍及资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并查询与研讨会主题紧密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文献和资料,了解前任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然后集中组织讨论。所有参与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可随时提问、质疑,相互切磋、交流。相应学科的导师则从旁指点,以更深的理论和更前沿的学术视野,启迪学生作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二、以企业需求为核心,提供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1.建立校外合作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基本上以理论为主,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没有理性的认识的现状,一方面组织低年级学生到电力系统相关单位实地考察和培训,加深其对课堂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一方面组织低年级的大学生到变电站、电网公司等电力系统相关单位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刻理解电力生产、传输、分配等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等。这种模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其知识面,使其了解与实践更多的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到电力部门进行再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理解,使理论与实践得到良好的结合。
2.建立创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产学研合作狭义的概念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广义的概念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
三、小结
针对目前电气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结构和学术交流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的措施,同时为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应为其建立固定而有效的校外合作实习基地和创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从而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